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依据于教材,教材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整个学习的进度。我们国家有专门的人士研究教材的编写,希望能够更好的把握整体的情况编写出更为合理的音乐教材,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情况,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教学内容。音乐教材应包括歌曲示范、伴奏曲、欣赏曲以及供教师挑选的一定量的备用歌曲,重要的是教材应附带相应的磁带或是光碟,便于教师、学生更生动地教与学。
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开启人类聪明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还有一把是音符。”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指出: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向德、智、体、美、劳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全民族素质。可见,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音乐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结合我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本文中,我主要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展开论述。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涵

起初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是让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责任让音乐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通过音乐教育人,是开设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出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了解音乐课程的内涵,我们看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本身和育人方面。

(二)解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传承文化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诞生之日开始,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者是主动创造出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先前是没有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传承主要是靠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随着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依然存在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多种传承途径,但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正规音乐教育和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了解到祖国的音乐文化,借助着华夏民族音乐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世界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其他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这种传承方式远远超过了音乐文化本身。

2.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和谐地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个体,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也离不开个体,所以个体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一切价值体现的根本前提。

(三)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个体体现出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审美修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有这样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在这方面毋庸置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可以这样说,音乐课程最直接的价值莫过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从人类诞生之时起,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是音乐装点了人类的生活,是个体真正体现了自身的本质。

我们需要音乐,因为它唤醒了人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本来沉睡着的情绪、欲望和愿望都瞬间活跃起来,让我们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因此要“减负”。音乐教育必须在这场“减负”战争中能够有所作为。

2.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性

①在开发个体潜能方面,我们尤其要着重提到音乐对于特殊群体(如智障、残疾人)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

武汉的舟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特殊“指挥家”了,在他身上充分证明了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正是音乐,开启了舟舟的音乐潜能,使他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还有着独特的社会贡献。

假如没有音乐开发他们这类人的潜能,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我们不难想象。

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它本身以及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中。

音乐因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

3.完善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学习其他课程的激励和被借鉴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中,过分偏重科学教育,忽视或轻视音乐教育是不对的。音乐教育应该加强,但牺牲科学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只偏重科学教育不行,只注重艺术教育也不行。英国着名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说过,“好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那种能使学生受到好的科学教育和好的艺术教育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学生获得和谐的发展”。

二、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山区普遍音乐教育情况

1.受重视程度不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对音乐课摆出一副轻视的态度,音乐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体制里显得可有可无。

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事实上仍实施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把追求升学率作为目标,把考试排名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音乐、美术等不列为是考试科目,因此有的学校安排的一两节所谓的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有。

山区县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得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

2.音乐师资缺失严重

山区县中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配备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现在,除个别重点学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外,有90﹪以上的学校还缺失专职的音乐教师。有的专职教师因为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转行,有的即使没转行,因为受到年龄、经验、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上和城市的老师有所差距。

很多 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很多农村人由于对音乐的认识不够,也根本不让自己的子女向音乐的方向发展。种种因素,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了。

3.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良好教学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校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普九”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全社会正打理捐资助学,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音乐的教育工作经费还是非常的有限。有的学校即使购置了部分乐器,但常年的闲置,破损的乐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4.教材的不合理配置

音乐的学习很系统化,必须采取递进式。结合现有的农村音乐教育状况,很难落实每册教材的学习任务,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即使订了教材也是闲置一边,自己制定学习任务,还有的学校干脆不订教材。现有的教材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山区县中小学采用的是简谱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也无法欣赏各个不同的音乐作品。

上述几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音乐时,没有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系统性和丰富多样性,影响了整个音乐教学。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设想

面对在山区县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师资紧缺、设备配置落后、课本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地采取一些可取的积极办法,尽量改变当地中小学现在的相对落后状态。

(一)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健康地发展,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当地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各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各级领导以及各校长应该尽量带头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俗话说“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和体制的同步改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一个先进的理念”,利用领导强有力的号召力,在学校掀起一股真正的素质教育狂潮。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育的根本,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到该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那音乐教育师资必定是很好地实施音乐教学的重要保障。

在很好的认识到音乐的价值之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就不要专门避开艺术,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很好的支持与引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音乐从事者的稀缺。其次,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鼓励毕业生回到乡村发展,改变现有的较为片面的就业观念。再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中,比如教师转行、素质较低和技能较差,我们可以抽少部分经费,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们开设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提高现有的专业水平。各个学校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关于音乐教学的经验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可以采取的办法,比如广泛招聘,这样也可以给农村输送大量的音乐专业的人才。

(三)改进音乐教材

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依据于教材,教材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整个学习的进度。我们国家有专门的人士研究教材的编写,希望能够更好的把握整体的情况编写出更为合理的音乐教材,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小学的情况,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教学内容。音乐教材应包括歌曲示范、伴奏曲、欣赏曲以及供教师挑选的一定量的备用歌曲,重要的是教材应附带相应的磁带或是光碟,便于教师、学生更生动地教与学。

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乡村音乐教育更是任重道远。教育是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缺一不可。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位都应关心、支持音乐教育,尤其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我更要切身为之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用思想影响周围的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争取做一位好的音乐教师。通过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努力,我相信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面貌一定会有所改善,争取和城市学校的音乐教育齐头并进。只有真正实现了我国的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音乐教育论文:剖析科学范式音乐教育

“科学”(science)是指“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实验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1]

一、音乐的科学化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科学”范式就是科学家“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建立在一种共识基础上的一套方法或模式。这种共识中,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人文”范式的灵魂一样,饱含着“以物为本、求真、批判与革新、实证与证实”等核心内涵的科学精神就是其灵魂,也是“科学”范式的根基。“科学”范式本着价值中立的原则,以物为主、求真务实、追求事实知识。“科学”范式的音乐教育就是以音乐和教育的对象“人”(精神层次之外的人,主要指生理和心理)为对象,侧重于在追求音乐教育的事实真理(而非价值真理)过程中,传递音乐教育的事实知识(而非价值知识)。用“科学”范式审视音乐教育,具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是“科学”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及音乐教育发展的自然结果。这种必然要求与自然结果随着“音乐”与“教育”“科学化”的深入以及“人文”范式音乐教育根基的削弱,而发生了“范式转移”。于是,“科学”范式的音乐教育在“人文”范式音乐教育之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在西方,从“人文”范式音乐教育向“科学”范式音乐教育的“范式转移”,缘于音乐教育在两个层面的演变,即“音乐”与“教育”的“科学化”。音乐的科学化,缘起于古人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思考。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是万物的本源出发,认为“你不仅可以在超自然的和神的存在中看到数的本性和力量在起作用,而且可以在人的各种活动和语言中看到它们在起作用。它们不仅贯彻于一切技术生产,而且也存在于音乐之中。数与和谐的本质不容许虚假”。[2]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音乐的和谐就是数的和谐(弦长比)的观点,主要从乐器制造和音乐的音高、节奏、形式等方面对音乐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为现代声学奠定了基础”。[3]

希腊音乐科学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亚里士多德有关音乐的着述,不再依赖非音乐的因素,在他的体系中,“纯粹的科学—经验探索与音乐净化的教义并肩共存”,而且,其逍遥派弟子“将音乐科学的发展推向较高点”。早期音乐科学化过程中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塞诺斯,被视为及时个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美学家,他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数字思辨不同,将音乐声响的研究基于物理学—声学,超越声音的“本源”问题,探索了人耳对声音的知觉问题。圣奥古斯丁在六卷音乐论着《论音乐》中,毫不犹豫地在科学范畴中给音乐以一席之地,并“把音乐看作是受制于数字规律的事物,与其他有组织的存在类似,它们遵循同样的根本法则”。[4][5]波伊提乌(卒于约524-526年)和卡西奥多努斯(卒于约580年)代表西方古代音乐科学的结束。作为音乐科学化分水岭式的标志,波伊提乌的《论音乐的体制》是“对其从前所知的总和”。

他在继承毕达哥拉斯学派观点的基础上,从思辨数学家的角度再次论述了“天乐”、“人乐”、“器乐”的和谐与数字的对应关系,认为只有“器乐”[6]才是最终用感官能感知到的音乐形式(“声乐”没有提及),并且认为“音乐家就是用理性推测的人”。由此,后人尊他为“翻译、校正和发展音乐科学的大师”,所有后来的历史学家,在定义音乐为一门科学而非艺术时,都把波伊提乌奉为圭臬。之后,音乐的科学化进入新的里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物理学的音乐的科学化,二是基于心理学的音乐的科学化。[7]

(一)基于物理学的音乐科学化,其过程主要是依据“声学”(acoustics)原理,吸收物理学及科技发展的近期成果,运用数学方法,从“声音”与“振动”的关系出发,研究声音的振动频率、振幅、持续时间、泛音列、复合音构成等,并应用于音乐实践。其结果带来音乐的系列变化,主要体现为:乐律的不断理论化和体系化、乐器制造工艺及技术的改良、科学发声方式的探索等;同时,对“音律”所做的探索作为音乐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进一步影响到记谱法、和声、曲式、配器、作曲、演奏、演唱、听赏、治疗等几乎所有音乐实践领域。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其一,是“律学”的研究与发展。律制的演变,特别是三种律制(毕达哥拉斯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的变迁与欧洲音乐历史上的三种主要音乐体裁(单声音乐、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的变迁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变迁并不是一种后者推翻前者的“革命式”更替,而是一种互补与共存。[8]律制上的这种互补与共存也不断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世界音乐的繁荣与发展,从律学角度看正是乐律学的科学化过程。这一过程在中外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在欧洲,根据古希腊“数理派”、“和谐派”理论所建立的自然四音列、变化四音列、四分音四音列,经过拉莫斯、扎利诺、巴赫等人的进一步探索,不仅催生了西蒙?斯泰文、梅尔桑等的十二平均律,而且奠定了欧洲经典和声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在物理学、数学新概念激励下,特别是“对数”的发明并被应用于音乐领域;小微音差的发现,谐音列与共泛音结合,对沉音列的探索以及和声二元论的发展,不同的五十三平均律或趋匀律、二十四平均律或趋匀律等各种多律位的平均律的探索等,极大丰富了欧洲主流音乐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印度人古老的“22斯鲁蒂”理论及16世纪以后律学研究的学理化发展;阿拉伯—波斯人的“量音理论”(Theoryofmeasuration)、萨菲丁的不平均十七律及12种调式、乌德品位记录下的律学成就奇妙的律学理论;尤其是,由《管子?地员篇》所记录的中国最早的律学实践——三分损益,经过钟律的演绎,催生出京房六十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荀勖笛律、何承天新律、王朴新律、蔡元定十八律、多维生律因素的琴律,到明朝朱载堉最早创立十二平均律等等,>!

其二,是“倍音”(实为“泛音”其结果导致了“音乐”概念的嬗变,在对音乐“自然之在”与“符号之在”的认识中具有了许多“科学”的意味,并直接影响到了音乐与音乐教育的实践。[10])原理对音乐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在律学研究中,对“泛音列”(也有称为谐音列Harmonictoneseries[11])的研究,尤其是“倍音”的发现对律学与音乐声学都起到了极大作用。它不仅是制定各种律制(毕达哥拉斯律、纯律、中庸全音律和不规则律等)的依据,也是产生各种音程(纯五度、纯四度、大小三度、全音、半音和四分之三音)的依据。而且,音色也决定于一音中某些倍音的存在和强度,音高不定但有一定音色的打击乐器,则是由非整数倍的倍音所决定。倍音原理在17世纪被梅桑纳从弦振动中首次发现,经索韦尔在概念上的详解,于18世纪,在赫尔姆霍茨自己发明的共鸣器中得到验证。

另外,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兼理论家扎利诺(GioseffoZarlino,1517-1590)就依据律学理论,撰写了他着名的《和声法则》(LeIstituti oniharmoniche)[12],及时次承认在和声结构里三和弦优于音程,扎利诺的这部着作对以后几百年西方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调式理论为以后的大小调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他的音律理论、和声法、对位法以及作曲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西方理论家和作曲家。[13]法国作曲家兼音乐理论家拉莫(JeanPhillippeRameau,1683-1764)在笛卡尔的影响之下,以声学作为和声理论的基础,首次把倍音原理应用于和弦的构成,并且对扎利诺提出的大三和弦的构成也归因于倍音,使其找到科学依据。他于1722年发表的重要论着《基于自然法则的和声论》,就是基于倍音理论的产物。与早期的多声理论着作,如胡克巴尔德(Hucbald,840-930年)的《和声基本原理》(DeHarmonicainstitutioneo)、无名氏(法,9世纪中后期)的《音乐手册》(Musicaenchiriadis)、无名氏(法,9世纪中、后期)的《教学手册》(Scolicaenchiriadis)以及规多?达莱佐(GuidodArezzo,约995-1050年)的《浅论》(Micrologus,1026年)[14]等相比,拉莫的着作由于依据倍音原理而具有了更多的“科学性”,该着作《基于自然法则的和声论》也由此奠定了近代和声学的理论基础,在十二平均律的助力下,从此开启了西方音乐的新时代,也带来了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巨大变化。今天所建立起来的经典音乐学科,如和声学、曲式学、律学、配器法、作曲法、基本乐理及其相关衍生学科等无不与此紧密相关,形成了音乐“共性实践”(CommonPractice)阶段的理论基础。

(二)基于心理学的音乐的科学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在1863年的德国,着名的生理学兼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vonHelmholtz,1821-1894年)出版了《论音的感觉——音乐心理学基础》的学术专着,从生理解剖和听觉实验角度阐述人耳对乐音的感受,这是有史以来及时本从实证科学的角度探讨“音”的发生机理与性质的专着。赫尔姆霍茨的理论是建立在德国物理学家兼哲学家费希纳(G.Fechner,1801-1887)所奠定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经施通普夫(C.Stumpf,1848-1936)和里曼(H.Riemann,1849-1919)等人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完善了欧洲音乐的“功能和声体系”。正因为“功能和声体系”是建立在音响心理学相关法则基础之上,从而使得以此为基础的“欧洲音乐体系”被贴上了“科学”的标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传播,经久不衰,在不同形式与层次的音乐教育中至今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教育的科学化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科学化,首先表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探索,即教育的科学化与教育学的形成与演变紧密相连。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的教育学既具有描述科学的特点,又含有规范科学的内容,“是一种经验与思辨同在、事实与价值合一的所谓‘完形教育学’(VollkommenePdagogik)”。[16]自夸美纽斯塑造了传统教育学的雏型之后,经过洛克、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努力,到赫尔巴特由Bildung转向Erziehung,开始了对教育学“尝试用其自己的方式并与其邻近科学一样有力地说明自己方向”[17]的科学化探索。[18]

其次,教育的科学化与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直接相关。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及时个心理实验室,以及同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培因(A.Bain)发表《教育科学》(Educationasascience)一书,随着教育学研究领域“科学化”呼声的日益高涨,加上实验教育学、儿童学、新教育运动等的推波助澜,一股强大的教育研究科学化潮流席卷全球,使教育学逐步演变成为现代教育科学(EducationSciences)。自此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西方教育基本受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支撑的赫尔巴特教育理论所支配。[19]

其中,实验教育学的兴起,为教育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客观上推进了教育学的科学化。因为,实验教育学本着追求教育学研究的科学化以及教育学理论的实用性(或实效性)宗旨,用一种新的科学观来看待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并以自己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大量实验材料、统计数据和实际效果向人们展示了教育学科学化的发展前景,也同时激发了教育研究者运用科学方法从不同侧面研究教育各个领域问题的兴趣和愿望,也为教育各分支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实验方法被引入教育研究以来,前后不过20年时间,以单数形式出现的教育科学(EducationalScience)迅速演变成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EducationalSciences),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开始立于教育科学之林。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给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机制,带来了教育学科的勃勃生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学对教育科学化的贡献功不可没。甚至有人认为“20世纪教育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心理学家的贡献”。

同时,教育的科学化不仅带来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也同样影响到了教育的分支领域——音乐教育——开始了科学化的探索。这一探索与“音乐”的科学化同步,涉及音乐自身知识体系以及相关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完善,更指向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其结果体现在两个方面:[20]

其一,“教育”的科学化迫使“音乐教育”反省已有的学科体系与知识结构,从而建立一套科学化的“知识”与“学科”体系。其结果,不仅是一套基于西方音乐理念的音乐学科的核心体系,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得以建立,并且成为了音乐教育的“经典”内容,而且,随着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学”[21]

其二,“教育学”的科学化迫使“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体系音乐学、历史音乐学、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等也很快进入到专业音乐教育的领域。在19世纪科学技术及时次全盛时期,随着“知识大爆炸”的来临,学科知识的急速膨胀以及不断交叉,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音乐声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音乐教育学、音乐表演学、音乐治疗学、音乐传播学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不断壮大着音乐学科家族的学科队伍,而且形成了许多新的专业音乐教育方向及核心课程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学学科的分化与交叉这种现象在音乐学的下属学科——音乐教育学中得到复制。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民族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史学、音乐教育文献学、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比较音乐教育学等,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22]

进行“科学化”反思。作为一门交叉于音乐学和教育学之间、研究有关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其理论的学科,尽管对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由 来已久,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在20世纪才初具规模”。[23]

作为音乐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音乐教育学隶属于音乐学3个分支学科“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和“应用音乐学”中的“应用音乐学”。[24]这一隶属关系充分强调了音乐教育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即它既立足于音乐学科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坚持其在教育学领域中的“音乐学科教育学”[25]的应用学科属性。这样,音乐教育在音乐和教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范畴。正如瑞典音乐教育家奥森(BengtOlsson)所言,音乐教育之所以成为一种教育,是因为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教授者和学习者,在从事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具有目的的。换言之,“(音乐的)‘教学的目的’与‘学习的目的’是‘(音乐)教育’的两个前提。因此,有目的的教授与有目的的学习是音乐教育的两个核心价值”。[26]

正因为种类繁多的“音乐教育”,其教授和学习的“目的”迥然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所以,音乐教育实践五花八门,甚至又天壤之别。正是为了谋求音乐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即音乐教育学科的规范性、统一性与标准化,撇开音乐教育中所有主观因素的干扰就首当其冲。于是,从“科学”的视角出发,奉行“价值中立”以及求真务实原则,“冷静”、“客观”地审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中教授的“目的”与学习的“目的”就容易被限制在严格的“事实”范围之内,围绕实际、实用而展开。这样,剥离音乐的非音乐价值,“为音乐而教音乐”、“为音乐而学音乐”就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音乐科学化过程所提供的一系列有关“音乐”的“技术”与“知识”,音乐教育别无选择。

三、“科学”范式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科学”范式的音乐教育就被理所当然地理解为“基于一种音乐体系及音乐技术和理论的教学(如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作品分析、配器、声乐、器乐等教学),即在于一种形式化的音乐本体教学”。[27]而且“只将音乐本体视作客观的、技术为本的‘自律’或以此为专业方向的学习进程,并由此构成了一种的或‘纯音乐’或音乐本体加上音乐审美形式等为核心内容的‘客观的形而上学’标准,放弃了音乐存在于生活世界的文化意义的学习”。[28]

“科学”范式的音乐教育具有3个主要特点:

1.以音乐的本体价值决定音乐教育的价值,音乐的非本体价值往往由于“不科学”,而被音乐教育边缘化,这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特别明显。

2.以音乐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获取音乐相关知识、提升相关音乐技能(包括音乐制作、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等)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的或较高追求。

3.主张借鉴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特别注意吸收声学、心理学、人类学、音乐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近期理论成果作为理论依据,来组织课程、实施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等,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世界占主流的一整套有关音乐教育的思想与观念、内容与体系、理论与实践、方法与手段、评价与检验等,仍然属于“科学”范式的音乐教育范畴。这就是瓦尔特?维奥拉在《音乐的四个时代》(1961年)一书中所描述的第四个时代,即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的“全球工业文化”时代中的音乐教育状况之一。即“世界各种音乐再度汇聚,由源自欧洲社会的各种因素——技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等的深入传播而统一起来,除此还有西方音乐的到来,那不仅是声音体系,也是一套概念及伴随而来的技术和行为”。[29]

诚然,科学审视下的音乐实践,在乐器的制造,声音的发生原理与录制、传播,演唱(奏)技术的生理基础,听觉的生理及心理反应等方面确实需要以科学为依据。并且,对这些保障人的音乐实践正常进行的,与生理、心理相关而进行的“知识化”、“技术化”、“体系化”的技术性研究与探索,及其对这些探索之成果的继承与发扬,也是“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不是只有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30]而是包含了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MusicinSchoolsandTeacherEducation),专业音乐家教育(EducationoftheProfessionalMusician),[31]早期儿童音乐教育(EarlyChildhoodMusicEducation),社区音乐活动(CommunityMusicActivity),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音乐政策(MusicinCultural,EducationandMassMediaPolicies),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MusicinSpecialEducation,MusicTherapyandMusicMedicine)等更广阔的领域。[32]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影响之广,不仅如德国音乐学家弗兰德等在《开启音乐之门——从若干崭新的视角观察音乐世界》一书所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那么多人那么经常地从事音乐活动。音乐不仅被青年人、也被成年人称作最喜爱的业余活动。所以,社会学家勒斯纳把现实的社会称作‘音乐社会’”,[33]而且,音乐教育的内涵也如当代英国音乐教育家斯万维克(KeithSwanwick)所言:“甚至那些矢口否认‘授课’者也难免为教育的目的服务。在音乐节上担任评判员的钢琴家可以影响音乐界的参赛者和听众的观点、记忆及音乐理解。……标题音乐的作者,歌剧翻译,批评家和评论员,设法使自己的作品有所创新的作曲家——所有这些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引导人们获取某些知识或技艺,拓展人们的理解,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改变人们,音乐教育渗透到我们当代音乐生活的所有角落,音乐生活中所有一切活动,都内含我们教育的意图”。显然,面对“音乐社会”的多元文化需求以及不同价值取向的音乐教育实践,强调标准化、知识化的“科学”范式的音乐教育显露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在科学与人文由分裂走向融合的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科学”范式音乐教育与“人文”范式音乐教育的融合也就成了大势所趋。[34

音乐教育论文:对于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信息的高度发展将使人们的头脑中独自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分析,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

在白岩松给即将出世的儿子的信中这样写到:“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爱上音乐我便放心。在你成长的时代,信息的高度发展将使人们的头脑中独自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

我们不难从白岩松的话中看出,音乐除了其审美功能之外,最基本的还是使人得到心灵的慰藉,使灵魂得到鼓舞和升华,从而使人们更好的审视自己,把握自己,使人生更加的充盈,圆满。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肌肉”,那么“情感”就是音乐的“灵魂”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空间,以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学生自身的情感为纽带,用教学中的感染、激励、教化、启迪等效应,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爱上音乐,走进音乐,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从而实现完善品格、高尚志趣的育人目的。

一、正确认识高中音乐学科的作用和意义,把握学生情感

高中音乐主要是以欣赏为主,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愉悦的感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方面的修养和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能因学生的嗓音不够甜美或五音不全的弱势给与否定;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死板机械的将音乐理论知识强行填压灌输,以致使学生感到音乐课的高不可攀又枯燥乏味,音乐艺术中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状态,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状态下通过情感教学使技术技能训练变得乐趣横生。

二、利用音乐元素,推进情感教育

音乐元素是作者传递情感的载体。作品中关键乐句和音乐交渐处往往是作者感情喷发的火山口,正确分析,把握音乐元素,如音高、节奏、旋律、调式,在关键乐句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感受中理解和碰撞,这是深化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学生在内化和吸收中理解作品。教师也应该应用自己的身体元素(肢体语言):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情绪明快活泼,语言幽默精炼、富有感染力等,这样一系列的元素会感染和激发学生,在他们感知理解音乐作品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动情、哼唱、模仿、表演、讲述、创作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入手,注意学生情感的训练和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总和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四、链接其它姊妹艺术及学科引发情感共鸣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中有一个单元安排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其中书中提到诗歌、戏剧、舞蹈、影视、美术与建筑这些艺术门类所表达的形象,大都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语义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相性相互补充,这说明了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的不同之处,但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之所以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和许多相似的特征,就是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所以音乐与姊妹艺术相结合,在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激发其情感共鸣。同时,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息息相关:如体育,可以为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然后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

五、音乐教育的情感评估在音乐教育逐步完善的今天,也存在着许多不太另人满意的地方。就有一些学生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的说:“乌鸦嗓”“五音不全”或者“没有音乐细胞”等等。让他们从此不敢去唱歌,甚至不再去欣赏音乐,这让人觉得非常心痛,音乐如果带给孩子的是伤害,是使他们的缺陷更加引人注目,那么何谈育人?首先音乐就没有让音乐教师自己懂得什么是音乐教育,如果我们非要让那些身体不协调的学生表演跳舞,让那些五音不全的学生表演唱歌,音乐还有什么美可言。

即使学生对复杂的知识技能还没有掌握,包括所存在的各种音乐缺陷,但只要他们从音乐中受到了感动、引起了思索、开阔了视野,这其实就是成功的音乐教育了。只要教师自己能够真正走进音乐,用心灵诠释作品的情感,我们就不难发现,只要拥有一双健全的耳朵和一颗感知的心,任何人都可以走进音乐,并在这美妙芬芳森林中自由呼吸。

所以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分析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教学情感和音乐作品的真挚情感做诱导,唤起学生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使那些因为缺 乏音乐天赋而胆怯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让所有孩子都能因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达到育人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论文:陈鹤琴教育观对儿童音乐教育影响

一、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多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及时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 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品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较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24小时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着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我国地源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文化特色和音乐传统形式,这些都是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音乐教育也必须顾及这些因素。例如,在有的地方戏剧盛行,儿童可以较容易获得戏剧的熏陶;而有的地方音乐传统悠久、风格鲜明;有的地方音乐教育开展较好,有许多高雅音乐的欣赏机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地方儿童音乐教育资源,更好地、更有特色地开展儿童音乐教育。

总之,陈鹤琴先生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教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儿童音乐教育多元化和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学习和实践陈先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更要不断创新、发扬光大

音乐教育论文:浅谈音乐教育论文的撰写

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音乐教师不仅要成为音乐教学实践的主力军,而且也应该成为音乐教育理论和解决音乐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者。音乐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以教研促教学,提高音乐教学水平。一般来说,音乐论文质量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成果的价值,同时,作者写作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掌握音乐教育论文的撰写方法,提高论文表达能力和水平,是写好音乐教育论文的必要前提之一。

一、对音乐教育论文的界定

所谓音乐教育论文是以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理论为议论对象,剖析音乐教育现象,论述音乐教育原理,发表教改意见,提出教改主流的文章,是运用定义、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手段,提观点讲道理,论证某个教育观点的正确与谬误。它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普遍推广的意义,并能指导音乐教育的实践。音乐教育论文具有三个特点:

1.可观性。音乐教育论文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取得的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进而作出正确结论。

2.创见性。音乐教育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能从概念出发,机械地运用理论证明现成的观点。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好的经验、体会、认识、感受整理出来,并有独到的见解、有新意,以便于学习和推广,这也是一篇好论文。

3.理论性。音乐教育论文不能单纯地停留在事实上简单地堆砌材料,而需要认真分析材料,从具体的教育现象出发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发现教育规律,得出科学结论。

二、音乐教育论文的类别

1.学术性音乐教育论文。包括论证性音乐教育论文、史志性音乐教育论文等。这类论文指对已有的音乐教育学说、观点、方法、音乐教育对象等问题,加以科学论证和评述,或者对史料分析研究,加工整理,评论人物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等多方面问题。这类教育论文学术性很高,逻辑性严密,说理性极强。需要具有较深的音乐理论造诣。‘

2.报告性音乐教育论文。包括实验报告性教育论文、调查报告性教育论文、观察报告性教育论文等。实验报告性论文中应说明实验方法、实验对象、实验统计结果等;调查报告性论文应说明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统计结果;观察报告应说明观察方法、观察对象、观察项目、观察统计结果。这三种报告性教育论文,要求文字简洁,目的明确,数据,调研范围、对象及内容均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真实性、典型性等特点。.

3.经验性音乐教学论文。此类论文是反映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经历了从“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认识过程,既有事实性依据,又有理论性依据,具有信实性、贴切性和可行性。目前,我们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实践的主力,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谈谈自己工作中的体会,都属此类文章。

三、撰写音乐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步骤

1.构思。是作者对教育现象进行审美感觉、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创造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既是创造的主体对于表现对象加以分析、认识、联想、想象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感觉、、感受、体验、品味的情绪活动过程,还是一个调节控制的意志活动过程。因此,在论文的艺术构思中,要特别注意在选题上避免过于宽泛,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密。

2.拟纲。提纲是论文写作的设计图。有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的观点。论文的提纲要包括如下三项内容:(1)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安排各个分论点;(3)体现全文的基本结构。

3.撰写。题目选好了,材料充分了,构思完成了,还要注意论文的写作形式。论文有多种格式,但就常规而言,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导语一主体一结语。

导语。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提出问题,阐明课题意义,必要时要交代研究过程、方法。

主体。是对论点论证阐述过程,这是教学论文的主要部分。经验性音乐论文要注意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不仅要有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还应该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提出明确的见解。这部分应清晰有序,论述有所依据,从事实出发旁征博引,用典型事例阐述论证自己的论点。

结语。在结语中要对论述的问题做出简要明确的结论,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或提出该课题深入研究的建议等。要集中简练,提示主题。

4.修改。论文写完后,应进行反复推敲,再三修改,要多在观点的订正、材料的增删、结构的调整、语言的润色等方面下功夫。要查清引文资料的出处并加注,力求无误。修改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它能进一步发挥个人潜在的创建性,使论文更更完备。

音乐教育论文:探究现代音乐教育的审美

一、以美学目标为基础来实现音乐教学的整体目标

在音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现在很多音乐教学工作者都没有明确的答案。音乐所产生的意境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丰富。同时,人体的神经系统在音乐的刺激下,可以提高反应能力等多项思维能力,有助于强化人们的创造力。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致力于音乐职能的教育,通过音乐本身的艺术形式,对人们进行正确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引导。

美育目标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只有充分围绕美育目标进行音乐素质培养,才能使音乐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们只有体味到了音乐本身的美感,同时从音乐美感中得到自身精神的升华,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现在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标准的评定也趋于多向化。所以,美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把审美教学提到显着的位置,音乐教育就可以脱离教学的枯燥,远离教学内容的单一。师生之间在课堂能够得到!充分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在音乐教学目的中所体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直接决定了教学目的能否顺利完成。教师只有在教学理念层面改变审美价值教育,音乐教育的成效才会得到显着的提高。

二、确立正确的音乐教育审美取向完成教育目标

整个音乐教育的活动中,无时无刻都需要体现审美的作用。音乐与人类之间建立起来的反映关系就是通过审美来实现的。所以,音乐并不是马上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是需要一个参透的过程,逐渐使学生的情感产生触动。从教学目标的视角去看待审美的价值,就是要规正音乐的审美取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审美的价值,并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途径,才能最终促成音乐教育目标。音乐教学不仅仅要局限于理论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鉴赏课程。现代音乐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力量,让学生置身在一个情景生动的空间来欣赏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就能近距离的品味音乐的美,真正体味音乐的魅力。只有学生掌握了音乐中的美学元素,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才真正得到了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还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音乐进行多元化的交流,从中享受音乐之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音乐教育目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教育的审美,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音乐本身的美学价值。只有音乐教学目标和音乐的美学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教学目标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审美教学所发挥的显着作用可以加快促成美育的目标,也可以让师生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目标。只有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得到正确的认识,摆正其在教学中的位置,才能让现代音乐教学不脱离其本身的教学目的。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音乐教育中美育及德育有效结合

一、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体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把美学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障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效果。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

二、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德育上的优势

1.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的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精神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通过一个儿童的口吻,叙述了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饱经忧患、血泪交融的历史,然而正是这段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却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欣赏或讲解这一历史时期艺术作品的时候,应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方面的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大多数的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如音乐课上的合唱、合奏、音乐游戏及课外的歌咏比赛。这些活动都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过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规范的早期教育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通过其所表现的情感与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丰富的情感与生动的形象,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陶冶人们的情操——有感情和思想结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美育上的优势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其较大功用在于为个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它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从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表现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四、坚持“德美结合,以美辅德’的教学改革思路,努力使德育与美育结合

1.在教学内容上作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增设一些美学知识,将真善美紧密结合起来,用美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追求心灵的美好,道德的高尚,正确认识人生,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分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

2.在教学方法上,力求艺术化、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根据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借助倒叙、插叙、演绎、归纳、对比、幽默等技巧,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亲切、朴实的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使每一堂课充满活力。例如,在介绍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这部作品时,除了让学生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演唱主旋律,感受音乐美之外,还重点介绍了斯美塔那的爱国情节,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的一条主要河流,作曲家正是通过用音乐来描述沃尔塔瓦河来歌颂自己的国家,表现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和曲作者的介绍,又增添了情感上的认识,联系自己听过的作品,在思想上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音乐教育论文:老年音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老年人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音乐属于无形的推动力量,是催人上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无形力量。音乐作为老年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追求,帮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老年人在自娱自乐、感受快乐时光的同时,也呈现了老年人崭新的精神面貌,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增添成分。老年音乐教育在提高老年人的爱国情操以及坚定政治信念的同时,有利于激励老年人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顽强奋斗的品德。音乐让老年人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有效的延缓衰老程度,进而实现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达到节约社会医疗资源的效果。老年人音乐教育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减轻了家庭经济开支,促进家庭生活的和谐。

老年人在参加音乐活动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结实各种朋友,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使得社会更加的安定。老年人对音乐的追求,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素质,进而对后辈们起示范作用,让后辈们在潜移默化中继承老年人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的学习精神。通过音乐激发老年人贡献社会的热情,实现老年人的人生价值。

2.研究老年人音乐教育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可行性

2.1老年人音乐教育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理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而老年人音乐教育则是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音乐是理性和情感高度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老年人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了解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政治背景等内容,使老年人充分认识社会,激发老年人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同时通过音乐欣赏,也可以让老年人对生活充满热情,更加热爱生活。

2.2老年人音乐教育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老年人音乐教育通过老年人的音乐审美感知力而体现出来。老年人的审美感知力又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音乐涵盖历史、文学、社会科学、哲学、心理以及自然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音乐是老年人精神追求之一,音乐教育能提升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音乐,发挥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音乐教育促进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2.3老年人音乐教育对构建社会的可行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按一定的比例逐年增长,因此为进一步强化老龄化工作,满足老年人生活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国家建设了专门的机构。而老年人音乐教育是老年人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老年人保持愉悦身心的同时,改善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实现家庭的和睦,从而推动社会的稳定。老年人音乐活动作为老年文化教育事业的一种艺术实践,以发展公共事业为目的,大力宣传、提倡构建稳定和谐社会。因此,老年人教育要结合老年人自身的心理特征,立足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根据老年人的生活,加大对老年人音乐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老年工作任务不断增加。老年人音乐教育作为老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探讨老年人音乐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作用,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性质以及老年音乐教育的特点,加大老年音乐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培养老年人的音乐素质,实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

音乐教育论文:音乐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

音乐 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音乐 教育 促进心理健康。音乐可以通过使人放松,表达和释放个人情绪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使个体维持心理健康。国内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显着的缺陷,例如过于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对课外音乐活动重视不够以及课程单一和缺少变化,这些都阻碍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鉴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音乐与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未来的音乐教育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缺陷入手,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和 发展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国家各界人生的普遍关注,而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跳楼事件使得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变得更为紧迫。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2009)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五个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每个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一、音乐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多心 理学 研究的证实。时敏和于惠敏蚌(2000)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他们让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音乐教育,其中包括声乐、器乐、音乐 艺术 欣赏、审美教育等活动,结果发现这些活动可以明显的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Wong等人(2001)的研究也发现,听30分钟音乐可以明显的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国外心理学家Delucia和Gellman(2007)通过音乐作为一种干预手段,结果发现音乐可以极大的缓解离婚家庭中儿童的焦虑和抑郁,并且这种效果会持续到干预结束的三个月后。

音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Harter和Buddin (1987)认为,年幼的儿童很难通过语言识别和表达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诸如父母离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父母离婚,儿童既会感到悲伤,也会觉得是一种解脱(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情感,音乐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释放。Gladding(2005)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非言语的 治疗 方式往往比“谈话疗法”更有效。

二、音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那么音乐是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呢?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及时,音乐使人放松,从而促进了心理健康。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理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当音乐的节奏和这些节律相吻合时候,就会使人放松(Saoerston,1995)。在 现代 社会,很多人都处于紧张的生活状况之中,因此放松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音乐都可以使人放松;使人放松的音乐应该大致符合以下要求:小于心跳的节奏,音乐节律变化较小;音乐中可以包含弦乐,长笛,吉他等,好是旋律优美的协奏曲(Robb,Nichols, Rutan, Bishop, & Parker, 1995)。音乐还可以促使个体分泌有益于放松的物质来促进心理健康(曹理等,2000)。着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通过音乐来放松自己。

第二,音乐通过表达和释放个体被压抑的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詹薇,2004)。音乐起源于很久远的人类社会,其最初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发泄情绪;音乐被称为“情绪的语言”。心理学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了音乐是怎样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周世斌,宫正,2007。他们认为音乐提供的刺激使“本我”得到满足。“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生存驱力(林崇德,2002)。当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紧张的状态,滋生焦虑的情绪;而本我需要的满足则能够消除紧张状态是个体产生快乐。心理学家还认为,获得音乐欣赏和表扬的技能,同样还能满足“自我”的需要;“自我”属于认知,协调和掌握社会技能的那部分。音乐通过文化和审美的交融则可以使“超我”得到满足;“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第三,音乐通过促进人际关系来维持心理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个人健康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我国心理学家佐斌(1994)在《 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和社会的”。由于人是社会群居的,所以天然倾向于同社会中的他人取得和谐,音乐艺术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起聚合作用,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熟悉的歌曲,如周华健的《朋友》,张学友的《祝福》等,总是出现在大型毕业的联欢会,或朋友饯行的告别会上,这些旋律既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又可以促进了朋友之间的友情。

三、通过 音乐 教育 促进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及时,课堂活动为主,弱化教化功能,强化情绪抒发。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太过于强调教化功能,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活动。《乐记》记载,“乐也者,圣人子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建国以来,音乐教育常常用来抒发爱国情感,表现革命的理想,无视个人对音乐的需要和音乐对个人情感的满足。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荀子就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类情感的满足作用。他在《乐论》中提到:“夫乐者乐也,人情子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可以满足情感需要,促进心理健康,但可惜的是这种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要弱化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强调其对情感满足的作用,就需要在教材的编排上有所改变。在音乐教育中减少意识形态的内容,引入流行的元素,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

试。流行音乐是指一切具有时代潮流和地域特征的普及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音乐。王震宇(2009)认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当引入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自我,易于沟通交流,引起共鸣,且与时代紧密相联,内容通俗易懂,对那些了解音乐理论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演唱或演奏起来比较容易。当代中学生处于学习紧张、竞争激烈的气氛之中,通过流行音乐可以很好的抒发压抑内心的紧张和抑郁情绪。 第二,课外活动为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现在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教室里进行音乐欣赏和讨论,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并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在坚持课堂活动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而且要突破以往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以往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群众性教歌活动、歌咏比赛、专题音乐欣赏讲座、综合性音乐比赛、音乐会和校内音乐社团等。这些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都比较正式,参与的学生有很强烈的受限制的感觉,不能很好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绪。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非正式主题和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以往学校的歌咏比赛等都与革命和爱国主题紧密相连,如校内红五月歌咏比赛,12.9歌咏比赛;开展此类活动虽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在今后的课外音乐活动中,可以放宽对主题的要求,让学生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只需要进行较少的监督和管理,但不宜在主题上限制过严。另外,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其他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如卡拉OK比赛,自组乐队等。这些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可以让他们挥洒青春,释放自我,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三,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目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变化性比较小,没有考虑到社会事件的发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发生社会重大事件时,为了缓解这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举行一些特殊的音乐活动,来释放个体的情绪。例如在5.12大地震以后,中央电视台就举办了赈灾义演活动,一方面可以为灾区人民筹措资金,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人悲伤的情绪得以释放。在国外,教堂也履行相似的职责。当发生恶性社会事件,如校园枪击案等,人们可以在宗教音乐中寻求安慰。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重大社会事件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加,在这些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音乐活动来应对这种重大事件的影响。此外,音乐教育和音乐 治疗 也可以结合起来。当学生面临一些重大的个人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家人去世等,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特殊的小型活动来帮助学生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音乐教育论文:新课标下小学主动性音乐教育的研究

引言

新世纪的到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21世纪的社会,是新世纪的社会,它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教育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素质教育更是已经多方位的深化,因此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育行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音乐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作用在日益显露,因为它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小学音乐的教学应该怎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我们作为新型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

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一轮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系统总结我国 音乐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音乐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时展对音乐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音乐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变到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对于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造就跨世纪的建设人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阵地之一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发展的素质人才越来越显示出其独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在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广大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并辅以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来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根据音乐课的特点来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

音乐是一门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和接受知识的学科。不论是唱歌、表演和演奏,它那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和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感情的变换都体现出了它本身“动”的特点,不像其他的文化课多是静态的。所以,在音乐的教学中,要以“动”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感情。

(二)形式上要多样化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音乐器材缺乏,使得小学音乐教 育有很大的局限,这也是目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每一节课上都要有3—5种音乐形式的变换活动。(比如:演唱、表演、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而每一种音乐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使教学中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技能的互补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技能并不只是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是普通学生所要考核的关键。“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是《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学形式要活泼化,不只是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主题,以灵活应用方法为手段,让教服务于学。

(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们身心发展为目的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三:及时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它倡导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的发展;它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意考虑一下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比如:健康的兴趣、艺术的美感、大胆的想象和精细的观察、敢于创造的精神等等,让音乐课真正起到作用。

二、把握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标准

新课标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 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音乐教育要想实现“育人”的目的,就要真正以美育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认真把握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实现新课标的价值。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意味着小学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或职业音乐教育,他是以音乐为媒介或手段的审美教育,是围绕音乐音响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形式。因此,音乐教育“育人”的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音乐课审美属性的认识,将其更多地看作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教育,片面地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识谱、唱歌、跳舞等注重音乐知识系统的传授及音乐技能的机械训练,甚至还把学习识谱当成学习音乐的主要任务,把会不会识谱作为衡量懂不懂音乐的主要标准,这种偏离音乐审美体验,有悖音乐课程本质的音乐教育实践,造就了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一个异常现象。

三、创新教学

从当代美学的观点来看,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存在于音乐审美活动——审美体验中。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的审美体验,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课,须摒弃固有的教学方法,创造美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情感,使音乐课能“充满快乐”、“饱含师生的情感”、“洋溢快乐和美”。所以,小学音乐的教学,要想体现审美体验和音乐的情感,就要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音乐想象,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和创造思维,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新课程内容,建构音乐意义。如:教波兰儿童歌曲《粉刷匠》一课时,一 开始就为孩子们设置一个漂亮的颇具童话色彩的“节奏娃娃的家”,每天都能从里面传出美妙的声音,将孩子们带入情境,倾听音乐。他们一个个都睁大眼睛新奇的看着、听着,而从房子里传出的节奏就是新授歌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节奏。教师问:“小朋友,谁能把这个节奏模仿出来?”这时,学生或拍或读,很快的把这些节奏都反映了出来。在童话情境中进行与新授内容相应的节奏训练,

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的情感,又为新授课做好了准备。 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形象再现的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创设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 才能调动儿童熟知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边想边活动,从而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体验审美情感。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不断推进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主阵地。因此,如何更深入、更扎实地实施和推进课堂创新教学,为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较高创新意识与较强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基础,是每一位老师,都值得认真思考并为之付出努力的重大课题。尤其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生动有趣的唱游、律动、游戏、自编舞蹈、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创设出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音乐课要创新,可从

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媒体”入课,使音乐“乐”起来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一样,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他会哼哼着欢快的小曲,于是他的步履就会轻松;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听到悲哀的旋律步履就会沉重。这说明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都和音乐紧密相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都与音乐相容并行,而在课堂教学中让音乐“乐”起来,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要想使音乐“乐”起来,首先要顺应当代小学生接受音乐的方式。通过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受到“媒体”是培养“音乐想象”的主要途径。因为多媒体可将迷人的图画与优美的歌声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行、声、光、影的美,促进“音乐想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感知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因此,借用音乐、电影、VCD、CD、磁带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音乐,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火车波尔卡》是一首节奏欢快,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乐曲。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快乐的火车,让学生在课堂里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感受火车的情境,用“模仿火车发出的声音”游戏来表现火车的不同场景,跟着课件中的火车动画来表演,用提问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在讲解高低音知识的教学时,让我们看着多媒体课件听音乐指导学生。如播放的“鸟 儿的叫声”是高音,“老牛的叫声”是低音,“青蛙的叫声”是中音。又如通过播放不同节拍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并理解有关接拍的知识。通过多媒体信息为载体,使学生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对音乐知识有能感知的体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情景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将音乐创作的情景和音乐的情感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容易的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情感。在《哇哈哈》一颗的教学中,学习前展示一组新疆美丽风景的图片,介绍有关新疆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对新疆有感性的了解。接着,将这首歌用不同的节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歌曲的旋律。

(二)创设音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玩”

1.在游戏中表现音乐——节奏训练的趣味性

奥尔夫提出了“节奏及时”的口号,对于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教师应首先培养 他们的节奏意识,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很美好的,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有一定的“约束”——节奏。音乐课上的节奏训练,是个比较枯燥的练习,当我们将它融入自然界孩子们熟悉的声音和各种体态律动中,他们就很容易掌握了。这里所说的体态律动,是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跟着音乐跳动,通过走、跑、跳等各种动作来表现音乐,他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同时还能促进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训练学生耳聪目明、反应灵敏。 初学节奏,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 (1)运用节奏进行问好 2/4 X X X X | X — | X X X X | X X X || (师) 小朋 友们 好! 我们 来上 音乐 课。 (生) 郭老 师您 好! 我们 认真 来上 课。 (2)运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柯氏唱名法结合进行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试验并创建的“体态律动学”是以学生身体作为一种“乐 器”跟着音乐跳动,通过走、跑、跳等动作自由表现他们听到的音乐。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他们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较大限度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柯氏唱名法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教学中使用法国的艾米里—约瑟夫?契夫节奏读音体系。节奏读音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了一个相对应的音响。初学阶段使用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对于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觉、克服困难是有益处的。如: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二分音符读作“Ta-a”、等。

例如,四、八分节奏练习:我以爸爸的大靴子和儿子的小靴子来分别象征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让学生体会爸爸的脚步大而慢,儿子的脚步小而快。儿子要走两步才能赶上爸爸,并让学生运用体态律动来进行形象有趣的练习。两人一组,面对面双手插腰分别扮演爸爸和儿子。

爸爸口令:2/4 X X|X X|X X|X X||左右跺脚 Ta ta ta ta ta ta ta ta

儿子口令:2/4 XX XX|XX XX|XX XX|XX XX||站立双脚跳 Titititi|titititi|titititi|titititi||

这样的合作,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很自然地体会到四分节奏比八分节奏宽,两个均匀的八分节奏等于一个四分节奏。这种方法,是顺应孩子们本能的,为他们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这种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美和韵律感。

2.在故事和歌词朗诵中感受和传达音乐,来完成唱歌课

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可以用抒情的语调、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和眼神把歌曲所 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传达给学生。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上课时,可以讲一个与歌曲有关的故事,来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小乌鸦爱妈妈》时,首先讲一个故事:在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林里长着一颗大树,大树上住着乌鸦妈妈和小乌鸦,乌鸦妈妈每天都起得很早为小乌鸦寻找虫子吃,在乌鸦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小乌鸦长大了,但是,乌鸦妈妈却老了。24小时,乌鸦妈妈病倒了,小乌鸦对妈妈说了一句话,然后就飞向了蓝蓝的天空。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说小乌鸦干什么去了?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播放《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学生很快融入到音乐之中去聆听、找寻答案并学唱这首歌。 音乐语言的魅力是巨大的,有时候许多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用音乐的旋律就可以的表达出来,歌词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歌词朗诵也可以调动学生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如在教《粉刷匠》时,先让学生观察书本上的插图,然后让学生有节奏的一起朗诵歌词,配上音乐一气呵成。

(三)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飞”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创造民主、

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地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快乐学习的实践,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境,让学生的想象在音乐中“飞”起来。 1.提高表演的能力和效果

表演是低年级学生乐于参加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其他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 好的表现形式。在每一节课的,可以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表演。例如: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让学生们玩回音游戏,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来。歌曲《小动物唱歌》让小朋友们戴上小动物头饰表演小猫、小狗的动作和叫声,并鼓励小朋友们自己创编歌词。教师:“请你将猫和狗的叫声,换成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并大声领唱,画一个你最喜欢的动物头像,好吗?”接着让学生自己编几段歌词。因此,针对那些有表演性的歌曲,可以让学生设立临时表演公司,招聘导演与演员,而导演可以挑选演员,可以分配角色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思进行编导。

2.引导学生“动”

把“动”引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眼看、耳听、动手操作,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获得多方面的感性知识。每节课都要有一些创编活动,让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给大家,对歌曲的旋律也可以用柯尔文手势来巩固。柯尔文手势是一种视觉辅助手段,用以帮助初学的儿童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掌握音准手势。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形象的意义,是一种身体语言的形式。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例如do的位置大致和腰腹部平行,之后的re、mi、fa、sol、la、si、do'各音级位置依次逐渐升高,高音do'的位置大致越过头顶。如果从la音级上开始建立音级,位置也是如此,因为手势只表示一个相对的音高范围。与学生一起“看”、与学生一起“玩”、与音乐一起“飞”,教师成为了他们的朋友,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乐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从看到想、从听到说、从编到演,全身心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态度,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使整个音乐课堂生动活泼,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最终使学生觉得学习音乐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能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和情境,那种压抑个性、排斥标新立异的环境和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 性的环境,都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个性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张扬个性,培育探索未知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倡导一种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民主自由的教学理念。

作为音乐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好。 “尊重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规律。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教育规律而不是按照个人主观愿望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善于发现人才,创造条件,重点培养人才,使更多的学生早日成才;三是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四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个性,主要指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志向有个性,有特点有质量,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让对话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充满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课堂充满着平等和谐与温馨,师生之间充满激情,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刻板僵硬的态度。教师应该俯下身来,以平等的心态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多方面交流沟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 学生喜欢一位教师的同时也会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学生就会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正如教育名着《学记》中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创建民主、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同时教师要进行家访,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转变自己,尊重学生,相信自己

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课堂上只有个性差异,没有优劣与高下。教师应 给与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参与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进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问难。

(三)用感情感染学生

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沟通。 所以,我们要把音乐课堂看作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有时,音乐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恰似一缕春风吹拂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灵,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欢乐和喜悦,让孩子们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

五、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 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和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教学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因为没有评价就没有办法客观、公正的去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的去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学评价是能够使学生得到发展、教师的教学得到改进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的评价对音乐教学有导向作用,音乐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评价中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学生为评价对象,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来完善教学。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枢纽。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评价是否得当对学生日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评价要面向全体同学,注意个体差异 小学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确保每一 个学生都能学到应该掌握的音乐知识,也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位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争取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力争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在教学中,也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允许不同的学生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允许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特长,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领域。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天生具有差异,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各不相同,给这个世界的色彩也不一样,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所以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施教。

(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这门课是一门技术课,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种观念它违背了音乐的自身规律,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核心和音乐的情感体验,导致了学生喜欢音乐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而新课改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 了新的

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活动中。 (三)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要进行积极地评价 要想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创新的表现,从而逐步的提高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单纯,没有明确的表别是非的能力,不管什么事都认为只要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故意的制造错误,来反问学生,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存在。在一些问题上当学生有创新时要积极的给与肯定,从而让学生养成遇事多动脑、不断创新的习惯。

结 语

音乐课程的改革,对于我们这些新型的音乐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只 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新课标音乐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小学的教学,我们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身践力行,做一个课程改革的先锋。

音乐教育论文:谈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

1.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们在大学的校园里常能看到戴耳麦、背吉他的大学生,毋庸置疑他们嘴里哼的,耳里听的几乎都是港台、外国流行音乐或是网络歌曲,很少见到有热爱民族音乐的。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和对民族音乐的冷漠在不同的高校都是存在的。江西师范大学曾经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394人中有354人爱好音乐,占总受调查人数的90%左右。其中,只有191人识简谱,14人识五线谱。在受调查者写出的177首最喜欢的歌曲中通俗歌曲多达139人,占78.53%。这些数字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但基本局限于通俗音乐,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懂得基本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古典音乐更是知之甚少了[2]。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往往会转移成对歌手的追捧,甚至从衣着形象,行为举止模仿歌星本人,似乎很新潮时尚,然而很多歌手的素质、德行是让人大皱眉头的,“艳照门”等各种“门”事件层出不穷,道德败坏造成的堕落不能不让教育者深思。这反映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理解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比较差的现实情况,音乐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对社会甚至世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如何用优美、动听、健康、积极的音乐教育学生,是音乐教育研究的课题。

2.民族音乐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培养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3]。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人们才会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才能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从古至今音乐对人的德育教化功能就一直为社会所重视。我国古代周朝“礼乐治天下”,而周朝又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存在最久的朝代。这充分说明礼乐能够正人心,行教化,从而天下大治。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荀子在《乐论》中曾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近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十分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用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和完成文化复兴运动。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较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是心灵的表现,是主观的创造,并具有改善人类心灵的功能。音乐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具有思想性、精神性。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既能细腻地反映人的情感又善于激发人的感情,每个音乐作品成功创作的背后,都有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情感故事,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和自然的生活写照,它往往很容易把人带到某一种境界,它以高低起伏的旋律、独立变幻的节奏、丰富美妙的和声及其特有的亲和性、感情性打动人们,使人的情感得以释放,抚慰人的心灵并寄托人们的追求,还会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减低人的欲望和贪着,把人从迷茫和痛苦的状态中调整过来,重新拥有振奋的力量。音乐欣赏是欣赏者自身情感与音乐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在交融中获得对音乐情感内涵的体验。乐曲如《高山流水》,《喜洋洋》《黄河大合唱》等的民族音乐,体现着民族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文化,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勤劳质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与生活信念,大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过程中愉悦了心灵,并受到熏陶,达到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表达和深化思想感情,并能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增强与困难、艰险斗争的信心;的民族音乐以真善美的力量塑造大学生的品质,激励、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出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道德行动。因此民族音乐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品格的培育,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民族音乐因为其本身具有的欣赏性,使它具有的德育功能避免了直接、枯燥的说教,深刻的思想内容能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并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德育是把人从障碍的品格拉回正常的轨道,音乐对于人性格和气质的形成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庄重的音乐能使好动的人安静下来,激昂的音乐能使保守的人开朗起来,温柔的音乐能使人远离暴力,雄壮的音乐能使人充满力量。的民族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人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和追求,增强了自信和奋斗的力量,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俄罗斯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只要一个人手里抓着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这条谚语表明了音乐具有净化人的心灵的巨大作用。高职院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塑造学生的品质人格,让他们具有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乐观积极和与人为善的态度,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良好适应,因此,音乐教育尤其是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感情意识,形成报效祖国的决心,为祖国人民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在今天世界文化交流的时代,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代表,是外国了解中国的窗口。正如一位着名国际音乐人在听到《二泉映月》后,匍匐在地,泪流满面,他说这样的音乐只有跪着听才能接受啊!我们的民族音乐为陶冶世界民族的情操做出了贡献。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一、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 追求大学生人格平衡的发展,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实践中,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认识流于肤浅,忽视大学生美育情感的培养。而有些高校主管音乐教育的领导对音

乐教育重视不够,误认为音乐教育仅仅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认为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汇演就算是音乐教育的全部,这样导致音乐教育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不被重视,流于形式和表象,使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

2.教学内容不符合大学生实际

由于我国普通音乐教育还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造成各学段严重脱节,各高等院校的普通音乐教育在开展和具体实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高校在普通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但是大部分院校都缺乏一个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坚实基础。

3.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只满足于一般的课堂讲授和视听练耳,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手段比较传统。讲授是最常见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是必要的。但在音乐全程教学中只是以知识的注入为目的,教师一味灌输,常常是教师讲的是十分,而学生所能理解记忆的只能有三四分。至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则更是鲜见。

4. 师资队伍不健全

长期以来,由于对普通音乐教育重视不够,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队伍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学机构不健全、师资严重短缺。二是公共音乐课教师地位尴尬。就目前看,公共音乐课往往被列在其他课程之后,被视作素质教育的“点缀”。在不少高校中甚至没有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研究的正规的公共艺术教研机构,艺术教师的人事编制被挂靠在其他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会产生忧虑、压抑、无奈、急躁或抱怨情绪,甚至造成一部分师资流失。

二.加强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对策

1.及时转变音乐教学的观念

音乐是人思维的主要源泉,缺少了音乐,那么也难以有满足要求的智力发展。但是,从人的整体性发展来说,通过进行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享受美,甚至学会去创造美,以便完善学生的心灵。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必须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观念。

2.音乐教学目标要明确

想要加快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整体素质,继承和发育中国传统文化。此外,相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完善音乐教育制度,将美育教育和课程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又能够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加快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加强高校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音乐教学质量好坏是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关联的。具体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及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今后音乐知识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二,加快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要能有能力的教师要进修学习,以便提高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出音乐教学的巨大作用。

4.采用多种音乐教学方式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传统艺术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紧密相结合,要尽量减少平铺直叙、灌输式的方式,将更为抽象的理论课程学习具体化,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悟以及创造力。

5. 音乐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高校音乐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不断吸纳先进的音乐理论知识,不断优化设置音乐课程,与此同时,还要将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特别是音乐课程内容安排上,必须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音乐课程。然而,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结合音乐知识、相关的音乐史等进行讲解,重点传授音乐基础知识,从而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

6.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最终要靠教师的施教方能实现。配备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保障。所以,现代普通高校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善于引导和激发兴趣、端正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是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最重要的体现。学校要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外培进修,以利于提高教师音乐教学的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本身并不具有确切的含义,它表现的情感是概括的、宽泛的、朦胧的,加上每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音乐修养的差异,每个人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现也必然不同。音乐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不要在学生面前以音乐自居,要持一种寻找优点、加以肯定的态度,将音乐艺术的精华融汇于音乐教育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一种平等、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的主体性、潜力、创造意识和热情,得以较大限度的发挥。

总体来说,通过论述我们发现,高校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成为各个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各个高 校必须要进一步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目标,及时更新师生的音乐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获得发展,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音乐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和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音乐教育 新课标 现状与思考

【论文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已经过去多年。而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的农村中小学里,却因各种原因,在实施这一行动纲领、深入教育改革方面没有做到足够的积极的贯彻与配合。故此中国的音乐教育应以加强农村音乐教育体系为重点,方能、真正实现全民族的素质教育。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音乐院校不断增多,接受系统音乐教育的人数呈急剧上升之势,为整个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遗憾的是这种大好景况只局限于大中型城市,而占全国学校总数的85%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几近空白,绝大多数高中生还都是乐盲,这与党的“十六”以来提出的建设小康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素质教育等要求相去甚远。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笔者作为一名在农村中小学工作二十年的音乐教师,对农村的音乐教育有深切体味,通过同行之间的交流、本专业调研、学情走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堪忧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管理部门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的现象相当严重

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城乡差距明显。在农村的中小学,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导致国家的音乐教育政策方针不能很好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各级农村教育管理部门的轻美育的观念较为严重。

导致农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轻美育的原因主要是中考和高考两个“指挥棒”。同时在全国统一的高考录取中,各地的录取分数也是不一样的。升学录取中存在着学校的等级之分——重点与普通,这样就“造成了全国不同地域考生之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只有考试升学的科目才是“主课”,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都是“副科”、“小三门”,对这些科目视作可有可无。

(二)音乐教学师资严重缺失,兼职教师是音乐教学一线的主体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失,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10万人即便是按每校配备1位音乐教师计算,以我国现有音乐院校的培养速度,60年后才能满足这一需求。

那么现行农村中小学缺额的80多万又是如何完成课表上的音乐课的呢?兼代便成为方式。兼代音乐课的老师首先是本校之内其他科目的任课老师,他们大都懂一点音乐理论的师范类老师,我国恢复高考后的人才断层期,国家招收“初师生”、“中师生”,在他们学习中,“小三门”变“大三门”,重视音体美教学技能的培训。这部分毕业生现在仍然有在教学一线兼代艺术课的。其次,兼带音乐课的教师是音乐爱好者,他们至多会一门乐器,能大致拼凑出不太复杂的简谱,看着音乐课本和参考书,就给学生“唱”音乐课了。还有一种音乐老师,他们没有丝毫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甚至连对音乐感兴趣都谈不上,只是充当了素质教育、音乐课堂的牺牲品。上级来检查,课程表上、音乐课堂上有个音乐教师了,至于学生受教育与否姑且不论。音乐课表的音乐课其实是上的其他科目,音乐课名存实亡。据调查,全国农村中小学现有音乐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仅只是30%。

(三)音乐教师的待遇差

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农村中小学,一切都围着“主科”转,对待“新课标”教育管理者们依旧是置若罔闻。在一份调查材料中有一组数字显示“70.4%的教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感到迷茫;69%的学校依旧把学生的考分作为衡量教育的尺度;55.3%的农村小学课程未开齐全(含课表上有但实际没上的)音乐课和美术课”等。

音乐教师的待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机构的管理者不重视。2. 同行们的轻视。3. 社会环境中音乐教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农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导致“台上的音乐家是天才,隔壁的音乐家是疯子”的意识普遍存在,音乐教师也自然成了“下里巴人”。

(四)教师音乐素质低,科研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学校的音乐授课教师多是兼代老师、音乐爱好者,所以就很难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一方面,一部分专业的音乐教师因为教学环境、所受待遇等问题,根本就无法安心、钻心从事音乐一线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许是平衡一下音乐教师的“低贱”身份;15%的专业音乐教师改行教授了其他学科;只有10%的专业音乐教师还坚守在原来的音乐教学岗位。

(五)教学设备极其贫乏,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

按照200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标准,直至2007年的现在,经调查,农村中小学97%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上课只能在上文化课教室里。由于教学班集中,一个班级上音乐课,整个学校都知道唱了、欣赏了什么歌曲!钢琴的普及率在农村的高级中学里只占5%!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上音乐课还是只用一个破旧的、不断维

修的脚踏风琴。至于说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多媒体……都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专业音乐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六)不开音乐课的中小学仍然大量存在

教育部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的开课率“至2005年,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的限制、师资的匮乏、教管部门行政职能上的不作为、农村特有的文化氛围等等因素导致了具体而实际的开课率只能达到30%。换言之,中国80%以上人口数的农家学子里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可以享受到音乐课。

二、 由农村音乐教育现状而引发的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

各级农村教育机构的相当一部分领导根本不重视音乐教学,他们对音乐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音乐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多。绝大多数的校长在教学管理上依旧是智育为主,根本不是“德智体发展”,更不是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也要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一位的教师。新课程改革中,校级领导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敢地当一个教育实践的领头羊。既是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体验者。

作为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部门必须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改善音乐教师的待遇,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农村广大的音乐教师在职称、晋级、专业教学、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使得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工作倦怠,近93%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对音乐教育的轻视,76.9%的教师改弦易辙,脱离了音乐教学的课堂。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真正从内心重视音乐教育,给音乐教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

(三)加大对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的投资

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尤为重要,课堂中的“唱”起码需要乐器的辅助定调;欣赏中的“创造表现”需要乐器;器乐专业学习中门类繁多的乐器更是奇缺。

(四)广大农村音乐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

农村荒漠的音乐文化生活、尴尬的学校教学资料设备、绝多是乐盲的中小学生……这些都给专业的音乐教师出了难题,他们既是一门普通学科的教学者,也是音乐的普及、扫盲者。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音乐教师也是新课标的倡导者、实践者。同时新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课标中特性彰显突出,音乐教师也是其他学科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示范者。

由上述可见,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之艰巨。但鉴于工作环境不够理想,许多教师采取了“绥靖”政策——拖拉教学任务。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正确的做法是:1. 转变消极等待的观念,立足现有教学条件,较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条件。2. 从自身找突破。音乐教学氛围的浓厚与否,相当一部分在于音乐教师本身的着力营造。

三 、结语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观,新课改能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离不开教育者的辛勤劳动和每个社会成员的支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若能从战略的高度对待艺术教育,把它看作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事来抓,那么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音乐教育论文:有关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几点思考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 、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 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比如:音 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音乐教育则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语言教育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教育则具 有语言文学的特点;数学教育建立在数学基础上,数学教育则具有数学计算的特点。各个科目的教育必须在科 目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 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 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 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 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教音乐,忽视教 育的要求,或者只重视从歌词和语言讲述上进行教育,忽视音乐艺术激励人的感情,触及心灵,使人获得审美 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特有教育功能,如果教幼儿学习音乐与进行教育脱节,这样的音乐活动就不可能发挥音乐 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握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 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切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 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 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 ,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几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老师们注意到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重视了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 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许多老师热心、认真地参加 了学习,并力求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收获、体会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去,以提高教育质量,这是老师们热爱音乐 教育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举办最多的要数奥尔夫教学法培训了。我看到的几个音乐教育活动都比较重视幼儿的 节奏训练,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声势、语言节奏,利用节奏乐器等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这是老师们参加了奥 尔夫教学法培训班,把学习与教学结合起来,勇于实践的结果。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 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 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 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 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 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 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 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 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 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地再现音乐的节奏, 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工作中,培养节奏感只是一方面,另外,还需要 结合多种教材,从多方面培养幼儿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质,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有能力在 活动中受到教育。

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 歌,需要唱得音调,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 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 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 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 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再比如,在音乐伴随下的活动需要能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 和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能记忆音乐并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随音乐的变化交换动作,随音乐 的情绪变化用动作表达感情,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节奏感等一系列随 音乐做动作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 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譬如上面提到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 能力、节奏感、音乐表达能力以及唱歌能力、欣赏能力等等,都是在反复多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这些音乐能力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活动、音乐欣赏、节奏乐等各种音乐活动之 中,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接 受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互有关联、相辅相成的。儿童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将促进音乐能 力的发挥与发展,反之,儿童具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又将促进音乐知识技能的运用与掌握。

音乐能力虽然涉及的面广,是表现在听的、唱的、动的、奏的等多个方面的多种能力,但它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之中的。我所观摩的几个音乐活动都表现出孩子们具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 我相信,只要老师们能遵循幼儿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恰当地选用教材,细心地研究教材,从中挖掘有助于 培养能力的教育因素,切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音乐教育,儿童就能得到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儿童有了一定 的音乐能力之后,再结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生活体验,引导幼儿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情绪情感和教育内涵 ,这样就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当然,幼儿音乐能力的形成、音乐教育的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 在一个一个音乐教育活动中,通过音乐教材,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如果老师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培养和 教育的计划,踏实认真地组织好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关心照顾班上每一个儿童,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 到发展,就一定能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落到实处。*

音乐教育论文: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的理念探索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经历了沧桑的历史巨变,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艺术文化,19世纪中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崛起为其近代音乐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2年的俄罗斯音乐教育改革,使所以在规划内的音乐学院划分成三级教学机构—中学(初等音乐教育)、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中等音乐教育)和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其后的一些教育改革也主要围绕这三个层次以及大众音乐教育展开。

俄罗斯高等音乐学院主分为专业音乐学院和师范类音乐学院两类,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对专业各层次的不同社会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内容,定位培养人才的类型。音乐学院主要为专业演奏团体和初高等培养具有较高的具有独立演奏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音乐家及音乐教育家,而师范类音乐院校更侧重社会音乐教师和文化管理者的培养。虽然目标不同,但这两类院校的音乐教育都具有结构合理、教学严谨,具有连续性、计划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一、教育体制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教育背景,俄罗斯现行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两种体制,两种体制并存的现象。一种为:通过5年的学习,通过国家考试毕业后可获得专家证书(等同于硕士)。在获得专家证书后,学生可以直接申请科学副博士学位,经过3—4年的学习可以获得科学副博士学位(1996年,原国家总理李鹏访问俄罗斯时签署了双方互相承认学历的协议,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在中国相当于博士学位)。至于俄罗斯的博士学位同欧美的博士后资格规定在原则上更是大同小异。另一种和国内教育体制一样,四年本科教育结束后可进行三年的研究生教育(硕士),然后仍需申请3—4年的副博士学习。俄罗斯高等教育学制结构和学位制度确有其特殊性,这反映出俄罗斯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

二、教育模式

俄罗斯拥有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众多专业音乐学院,也拥有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这样历史悠久的综合类大学。虽然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但是在音乐人才培养方式上却同样的严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两大类。

1、俄罗斯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的学习与传授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行为,同许多领域紧密相连,如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各类艺术理论等,这些知识横向决定着音乐的本质和方向。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依据俄罗斯国家高等专业教育标准,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了外语、美学、哲学、历史、教学法等课程,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视野。哲学在俄罗斯高等教育中很重要的位置,贯穿于本科、硕士、博士学习阶段,学习内容从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音乐哲学、音乐培养哲学等逐渐加深,也是各个学习阶段最终“国考”的重点课程。学校根据各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分别开设各类相关课程并重视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教育实践课的教育实践环节上,把心理学、教育学用于教学实践的经验。2、经过中等教育的培养,学生在进入高等音乐学院时已基本掌握一项音乐技能,具备了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学院对于学生专业课的设置更加重视音乐综合素质的训练以及个人音乐特色的培养。

俄罗斯高等音乐院校的专及时论文网业课程设置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除了开设音乐史、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曲式分析、作曲、等大量的常规理论课程,还在后期学习中加入了复调、音乐评论等课程进行强化训练。音乐评论的专业技巧被认为是一个音乐学者的专业化特征,因此,音乐评论课成为非常重要的、使学生掌握音乐认知能力与技巧的实际应用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当代音乐主要趋势的分析评论、大型器乐作品的评论,以及对综合型复杂音乐即歌剧作品的分析评论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把基本理论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技巧课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校对于专业技能课十分重视,不仅注重个人演奏演唱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协同配合的能力,并 针对专业的不同开设有乐队排练、室内乐排练,歌剧排练等课程。导师除了教授专业技能外,还会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教学方法,跟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并传授相关内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时,主修专业课将参加俄罗斯国家学位考试委员组织的“国家考试”,以独奏音乐会、室内乐(重奏)音乐会的形式或成套的音乐作品,身着演出礼服参加考试。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很重视合唱和合唱指挥的训练,这两门课也是本硕学习期间两门“专业国家考试”的课程之一,在教授上多采取大小课结合的上课方式。合唱指挥课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并搭配一个钢琴伴奏,同时以大课的方式,在合唱课上,锻炼学生的实践性,将指挥技法、合唱、作品分析等相关理论与技能知识融为一体,针对学生合唱指挥的排练与组织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在课程结业时将会以合唱音乐会的形式进行考核。

俄罗斯作为一个音乐强过得益于其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通过对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合理的课程安排,丰富的课外实践的特点,在当代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趋势下,我们应注重在音乐教育中寻求感性与理性,变革与传统,开放与集中之间的平衡。借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从而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乃至我国的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音乐教育论文:开发音乐教育资源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一观点的提出,使中小学音乐教学有了质的飞跃。传统音乐教学中那种只注重音乐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只注重少数音乐尖子的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加教材是音乐课程最直接、最基本的资污芳名随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每单元内容相互联结、渗透,为教师、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开发音乐教育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是摆在实验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自实验以来,我校在开发教育资源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从以下几方面做一汇报。

一、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 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

大家都知道,环境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音乐的熏陶、学习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环境,学校将音乐室进行了装修,安装了阶梯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大型图画,地面铺设了彩色胶块,上面摆放了几张低矮的方桌,供学生放乐器、头饰,表演时又能当道具使用。课堂上,学生可以坐在、跪在地上,可以维在阶梯座位上,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整个教室充满着温馨、和谐的气息。

为培养学生的表演、演奏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开学以来,学校购置了架子鼓、铝板琴、沙锤、响筒等各种打击乐器,闲置多年的电子琴、手风琴也利用起来了,有些学生还买了容易演奏的口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手中都有乐器,他们或合作伴奏,或独奏,不仅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还给那些在外面学习乐器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他们常常提前预习;熟悉歌曲旋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乐器进入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加深了对所学音乐知识的理解。

此外,学校还为音乐老师购置了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供教师备课、研究使用。特别是音像资料,市场上有关音乐方面的光碟特别多,这些素材在教学中可随时用到,以此来丰富音乐教学。

二、开发、利用信息技术 拓宽音乐教学容量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报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拓宽音乐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校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

1.制作教学辅助课件 增强音乐视听效果

为丰富教学手段,开发教育资源,音乐教师赵叶多方搜集和音乐教学相关的光碟,自费购买课件制作教程,目前她已经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手段制作教学软件。在上《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中,她利用多种信息手段少录制了各种图片。声音。有优美的古典音乐、有大森林的猿猴叫声,有瀑布的流水声。鸟鸣声等等,音乐的基本知识在声光色彩的氛围里自然地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动画城》一课中,赵叶老师将20多张卡通歌曲光碟编制在教学软件中。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喜好随意点击歌曲,含有图片的歌曲便放映出来。这就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地播放、查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教学

一提起音乐课,我们马上想到在音乐教室里上。在信息化时代,课堂不仅局限在教室里,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和培养。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感受,还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本学期,我们尝试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头带耳麦聆听音乐作品,充分体会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操作,可以全班统一学唱一首歌曲,也可以自己跟着机器学唱,提前学会的同学可以学习其他歌曲,或欣赏其他名曲、歌舞,实现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提前从网上下载、从光碟中拷贝有关录像、音乐家介绍、名曲欣赏、古典乐曲等音乐素材供学生在音乐课中点击欣赏。

3.上因特网欣赏流行音乐

目前,各种网站都没有许多音乐网址,在那里可以查到许多近期流行的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在网上传播并流行起来的。学生对流行音乐也是情有独衷的,对喜爱的歌曲往往听唱几遍,就能哼唱出来。通过引导学生上网欣赏流行音乐,不仅为音乐教学增添了时代气息,也教育学生要正确地对待网络、影视等媒体文化。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健康向上的歌曲,如《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歌颂党、歌颂领袖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常回家看看》等表达亲情、友情歌曲,《健康歌》《三百六十五天》等儿童卡通歌曲。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科整合 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现代课程理论越来越重视学科的综合,音乐学科也不例外。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曲、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

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艺术的联系。在音乐课上,教师经常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歌词创编、讲述故事、诗歌朗诵、即兴表演,制作头饰等活动,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也提高了学生对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在讲《动画城》一课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课上制作头饰,在音乐课上评出头饰设计奖。在教唱歌曲《在动物园里》时,让学生根据歌曲创编歌词,学生当堂创编了很多压韵的歌词,如:小鸡妈妈喂宝宝,真好玩,真好玩;小猴噌噌爬上树,真淘气,真淘气;小兔嘴巴三瓣瓣,真奇怪,真奇怪。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创造能力令在场的老师赞叹不已。像《两只小猪》《我们才不怕大灰狼》等歌曲,可以让学生根据歌词进行表演、创编。音乐课上,学生的各种才能都得到了发挥。音乐教育资料是非常广阔的领域,它还包括社会文化资源、生活经验资源、人才资源等。我们只是在课改的起始阶段进行了一点尝试,有待今后进一步地开发教育资源.努力提自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学生终身有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论文:关于民间音乐教育改革探索

一、民间乡土音乐走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对民族音乐兴趣不大,当被问及本土的民间音乐,更是一脸的茫然,许多学生居然不相信本地也会有民间音乐。但一谈到流行音乐,个个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一问题的产生不外乎下面几种原因:(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的商业化、炒作化愈演愈烈,判断能力还不完善的青少年,成了流行音乐商品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2)我国20世纪的音乐教育照搬西方模式,重洋轻中,更多的重视学习外国传统音乐,不重视本民族音乐传统,严重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3)民族音乐的发展创新跟不上快速前进的市场经济文化步伐,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单一化、落后化、粗糙化也是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对此兴趣寡然的原因所在。随着多样化音乐形式的兴起(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网络音乐的快捷传播,家庭多媒体视听的广泛普及),人们欣赏音乐的途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乡土音乐受到极大冲击,一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也逐渐被快捷方便的现代音乐媒体所代替,许多民间乐种正在走向衰败甚至消亡。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渐行渐远祖辈曾经耳熟能详的乡音乡调,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的内容之一。[1]因此,让民间乡土音乐走进学校音乐教学,既是民间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标准》的要求。

二、民间乡土音乐教学形式的实践与探索

1.多姿多彩的日照民间乡土音乐

乡土音乐就是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表达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1]日照民歌,是日照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日照地处中国南北方交汇地带,南方婉丽的清音和北方豪放的旋律在此碰撞、交融、形成,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且日照东部有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西部有突兀俊秀的五莲山,西北部是一马平川的古老莒地,海岸、平原、丘陵、山区一应俱有,山歌、小调、大调、号子也一应俱全。碧波浪里响彻着劳作的欢歌,山谷密林中回荡着山民嘹亮的山歌小调,闺中绣房内低吟着少女浓浓的情思……无论田间地头,还是万里碧波,无论是高山险峰,还是庭中院落,只要有劳动的地方,几乎都有与之相应的歌声伴随……在劳动中,歌声或具有协调劳动的作用;或起到活跃气氛,减轻疲劳的功效;或被赋予神秘色彩和宗教含义。由于日照特定的地理环境、地方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照民歌特殊的风格特征。有结构简单、粗犷豪放的渔民号子,例,渔民出海时喊的《推关号》,划船时喊的《拔棹号》;有反映本地风俗人情、日常生活、男女爱情的山歌小调,如《十二陪送》、《卖袜子》、《瞧情郎》等;有反映时代风尚的新民歌,如《颁布了新婚姻法》、《引水上山再结婚》;更有结构庞大复杂的大型民歌套曲,例《满江红?四盼》、《梧桐叶落金风送》。这两首大型套曲,属鲁南五大调(玲珑调、满江红、大寄生草、准调、大调)中的“大调”。其中,大调《梧桐叶落金风送》只有日照一地独有。“《满江红?四盼》曾在1957年由日照民歌手刘克山、徐子茂等人晋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汇演演出,轰动了首都,并得到了总理、委员长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2.把本地民间乡土音乐补充到音乐课堂教学

挖掘乡土音乐教材,让每个学生都会唱自己的家乡歌。日照大部分地区地处沿海,依海而居的人民大都从事渔业生产、捕捞或海上运输等工作,这就给渔民号子的产生提供了生活基础。在日照具代表性的号子是岚山的渔民号子。“号子本身是令旗,不喊号子不打一”,所以有人把劳动号子叫“艺术化”的号令。渔民从整网出海到返航,包括撒网、拉纤、晒网等一整套劳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固定的号子伴随。主要有:推关号、溜网号、拔棹号、紧橹号、拉网号、箍桩号等,各自都有自己产生的相关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推关号》为例:每到阳春三月,正是鱼汛的旺季,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了,他们需要众人合力把停放在海滩上的渔船拉到海中,此地人把这种劳作叫“推关”。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重体力劳动,所以这种号子的节奏一般舒展缓慢,但旋律却明亮悠扬。“没有实际意义的歌词,面对大海放声呼喊。肩上搭着粗重的纤绳,拱着背,迎着风,迈着沉着有力的步伐,一呼百应,齐心协力,斗志昂扬。紫红色的脸上闪烁着汗滴,展示着从容”。在课堂上以深情的语言描述着劳动场景和歌曲的风格,让学生从内心感受自己的父母亲人劳作的不易,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号子中所显示出的那种乐观向上、齐心合力、不畏艰难的精神实质。以学生所熟悉的环境为出发点,让学生模拟再现劳动场景,学习演唱歌曲,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了学生热爱本土音乐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3.民间乡土音乐教学与多学科融合

现代课程理论越来越重视学科的综合,音乐学科也不例外。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曲、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1]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艺术的联系。在民间乡土音乐教学中,和相关学科有机结合,不但丰富学生的学识,扩大视野,增强思维创新能力,同时实践探究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培养。[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唱会民歌的基础上,学一些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鼓励学生边歌边舞,即兴发挥;对一些音乐结构比较复杂,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民间乡土音乐,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歌曲的历史资料,自编自演小小的音乐剧。譬如:《满江红?四盼》是本地民歌代表作,大型音乐套曲,属“鲁南五大调”之一。[3]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搜集相关文史资料及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课上汇总材料,使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习起来也特投入认真。布置作业,课下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故事自行导编演,并要求配置相应的舞台舞美 设计,可以手绘,也可用多媒体投影技术。经过几周的课下准备,自我组合演出的几组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各自的作业成果。台上学生歌、舞、演一体,认真地表演;台下的学生模唱、附和,投入专注地观看;舞台背景或自行勾画设计,或用多媒体音像投影技术。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营造故事环境为故事情节服务。通过这样的学习手段,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4.多渠道、多形式感受民间乡土音乐

为进一步让学校形成良好的民间乡土音乐艺术氛围,学校每周定期举行具有本土音乐特色的课外音乐活动,组建合唱队、器乐演奏、民间歌舞等各种兴趣小组。利用黑板报推荐民族音乐作品,或对民族音乐进行文化简介。在特殊的日子里,举行老调新唱的歌咏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在本土音乐曲调基础上,改编创作歌曲。老曲填上符合时代特色的新词,来个老曲新唱,与时俱进;或直接运用旧曲基调,创编新的音乐作品,使传统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和新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民族音乐活动的平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活跃了学校民族音乐文化生活;学校的音乐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是开放的,校外的民族音乐活动也是传播和实践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参与本地区的民族节庆、广场民俗活动,参加社会各类民歌、民族舞蹈及民乐演奏比赛活动。利用这些场所,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课堂和舞台,又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感受、学习、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所生活的地区的民族艺术环境的同时,也拓展了学校民间乡土音乐教学的空间。

三、结语:民间乡土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

《标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列为音乐课程目标之中。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情趣,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如果学校的音乐教学不能唤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我们的音乐教学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正因如此,在学校中进行本土音乐特色教学,通过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并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内容及多种形式,开创音乐教学的新天地。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本地区、本民族音乐开始,将本土音乐有计划地融入课堂教学及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等方面的民族音乐活动中,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先爱家乡,爱我们的民族音乐先以家乡音乐为出发点。通过本土特色音乐教学,学生不仅改变了以前对民族音乐的漠视态度,而且还能抱着实践探究的学习态度去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民间乡土音乐、歌舞、器乐、戏曲的兴趣大增。由原来不知道家乡的歌、家乡的舞、家乡的乐、家乡的戏,到现在喜爱唱家乡的歌、跳家乡的舞、奏家乡的乐、演家乡的戏,学生歌唱、舞蹈、演奏等综合能力得到加强,音乐文化素质得到提高,音乐得到传承,民族情感得到培养。并且部分学生还能够自觉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广泛搜集本土音乐素材,改编新时代的民间乡土音乐,民间乡土音乐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学生在民间乡土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家乡的美好,家乡文化的丰富与悠久,把热爱家乡的文化作为爱家爱国的起点,使爱国情感从爱家乡音乐的情感中萌发并升华。

与此同时,民间乡土音乐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是音乐教学中得天独厚的资源,它承载着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民歌曲艺等人文艺术景观。[1]我们要承担起对这些资源做深层次探究的重担,并用发展性的教学思路将本土的音乐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如何更深挖掘乡土音乐,运用更有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二度创作以及学生对音乐文化体验的再表达如何做到多元化、个性化等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认真探讨和实践。

音乐教育论文:浅论计算机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而计算机音乐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了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者们谈论最多的话题,音乐数字化也已成为了时代的潮流。计算机音乐凭借其强大的数字优势,逐渐成为了音乐创作的主要工具,其价格相对低廉的软硬件系统的开发,也为音乐爱好者广泛参与音乐制作提供了条件。此外,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内,计算机音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着。目前,专业音乐院校大都已经在计算机音乐软硬件设备方面作了大规模的投入,并不断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如何能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音乐系统的优势、制作适合音乐教学应用的软硬件系统,仍是正在探索的课题。以下将对计算机音乐的基础理论以及软硬件设备的发展现状做一个概括的叙述,并简要介绍一些较适用于专业音乐教学的软件系统。

1计算机音乐基础知识

1.1几个计算机音乐名词

1)MIDI:音乐设备数字化接口。MIDI是音乐设备数字化接口(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的缩写,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协议。MIDI文件本身只是一堆数字信号,不包含任何声音信息,它记录的是在音乐的什么时间用什么音色发多长的音等等,需要音源的支持发声,因此相同的MIDI文件在不同的音源设备上播放结果会不一样。MIDI文件体积相当小,所以很适合传播。2)GSGMXG:常用的MIDI的基本格式标准,最早出台的MIDI格式标准是ROLAND公司于1990年定制的GS标准,它完整的定义了128种乐器的统一排列方式,并规定了MIDI设备的较大复音数不可少于24个等详尽的规范。GM标准在GS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简化而成的,是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MIDI格式标准。XG是日本YAMAHA公司于1994年推出的MIDI标准,与GM、GS相比,XG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功能和的扩展能力,并且兼容以上两大标准。3)音符信息和控制信息:MIDI信息主要指这两类信息,音符信息是指MIDI输入设备(如MI-DI键盘)所发出的MIDI信息所对应的音源音色;控制信息是指对音色和音乐的其他信息进行调整的信息,如音量、声象、混响等等效果。控制信息与音符信息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一首乐曲要恰当利用控制信息才会更加人性化。4)数字音频:数字音频技术即是通过将声波波形转换成一连串的二进制的数据来再现声音。通过数/模转换器,以每秒钟上万次的速率对声波进行采样,记录下原始模拟声波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然后将一连串样本连接起来,就可以描述一段声波了。每一秒采样的数目称为采样频率,单位是Hz(赫兹),每一个采样,系统会分配一定的储存位数(bit数)来表达声波的振幅状态,称之为采样精度,采样精度越高,声音被还原的就越细腻。

1.2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的硬件组成

1)计算机:通常有PC机与Mac机两类。相比基于OSX操作系统的MAC机和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PC机,MAC机在音频处理上的优势明显,但在软件兼容性和选择面上较PC机要差许多,因此PC机更适合面向教学使用。2)音序器:同样也可分为软件音序器与硬件音序器,软件音序器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使用,常用的音序软件有Cakewalk与Cubase系列等。硬音序器是实际的硬件设备,通常体积较小。与硬音序器比较,软音序器的优势十分明显,对MIDI音符的编辑和修改也更为灵活方便。3)音源:音源是各种音色的载体,通过音源各种MIDI信息才能够发出声音。音源又可分为软音源和硬音源,软音源即是以软件形式存在,需要通过计算机芯片和内存的工作来使用。常见的软音源有YamahaS-YXG100,RolandVSC88等,还包括插件音源(如VSTi和DXi插件等)以及软采样器SoundFont、GIGAStudio、Reality(可以调用和编辑采样音色)等。硬音源是储存音色的硬件设备,可以与音序器直接连接使用。常见的硬音源有RolandJV1080,JV2080;YamahaMU100,TG500等。随着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发展与计算机音乐制作的普及,软音源在价格,易用性,版本更新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优势。4)MIDI输入设备:即是向音序器发送MIDI信息的硬件设备。按照通常的演奏习惯,人们制造了许多基于传统乐器形式的MIDI乐器,如MIDI键盘,MIDI吹管,MIDI吉它等等,可以按照演奏传统乐器的方式去演奏它们,然后通过MIDI接口将演奏的音乐转化为数字信息并被音序器接收并存储为音序内容。此外,根据需要,计算机音乐系统还可以配备录音设备(麦克风),监听设备(监听音箱、监听耳机)等等。

1.3计算机音乐系统中音乐软件的分类与特点

在计算机系统中,硬件是躯壳,软件是灵魂,在计算机音乐系统中也是一样。计算机音乐系统中的音乐软件种类繁多,但根据其各自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音乐制作软件:包括音序器软件与音频软件。音序器软件的作用是把MIDI键盘或鼠标传送来的MIDI信号分轨记录下来,供作曲者进行编辑,然后再将这些信号送至音源发声。音序器软件提供给作曲者的数据编辑界面有五线谱、模拟键盘、图形或数字等方式,其编辑界面模式相当丰富而且便捷。音频软件主要负责录音,音频编辑,缩混,母带输出等任务。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目前各类音乐制作软件都是整合了这两种功能的集成性软件。常用的音乐制作软件有CakewalkSonar,Samplitude2496,CooleditCubase,Nuendo,Logic(forMac)等。2)音源软件:目前的软音源分为插件与独立运行的软采样器两种。软采样器可以读取和编辑采样音色,并可以自己制作音色采样。缺点是不能通过算法直接与音频轨缩混在一起,只能够用内录的方式通过声卡将其转换为音频。插件音源本身不能独立运行,需要从主工作站(宿主)软件中调用才能使用,可以直接通过算法直接和音频轨进行缩混,没有任何音质的损耗。现今的插件格式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是用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DX/Dxi和VST/VSTi格式、用于苹果(MacOSX)操作系统上的AU(AudioUnits)格式。另外还有其他的专业插件格式,必须有相应硬件配合才可以使用,比如ProTools的TDM、HTDM、RTAS格式,Creamware的Creamware格式,VariOS的VariOS格式等等。软音源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不断有新产品问世。目前较为常用的软采样器与音源软件有:GigaStudio、Kontakt、SteinbergHypersonic、EdirolHQ-OROrchestral、QuantumLeapSymphonicOrchestra、TheGrand、VirtualGuitarist/VirtualGuitaristElectricEdition、GrooveAgent等,这些软音源甚至可以满足专业质量的音乐制作。3)打谱软件:这类软件是专为编辑并打印乐谱、出版而开发的。乐谱编辑对于我国音乐工作者来说,要包括两个方面:五线谱与简谱。常见的五线谱编辑软件有:Encore、Finale、Sibelius等。它们不断预置了大量的音乐专业书面符号,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图文混排功能,甚至自带音序器。用它们可以制出非常专业的声乐谱、器乐谱以及管弦乐总谱;简谱软件,常见的有TT作曲家以及贝音等。4)音乐教育类软件:这类软件是离教学实际最近的一类软件。主要有音乐欣赏教学软件、视唱练耳教学软件、和声教学软件、音乐史教学软件、乐理教学软件等等,它们均以人机互动的界面、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通常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且直观。常用的音乐教育类软件有Tonica(主要应用在初级和声写作与视唱练耳教学

中,可以对和声写作中和弦结构、功能进行、平行五八度错误进行实时纠正,并提供多种风格的和声选配范例)、Auralia、Earmaste(rSchool)(主要应用于视唱练耳教学中,软件包含了几乎练耳教学的一切方面: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音乐风格等等)、MusicalInstruments(可用于配器的教学,该光盘存储了世界各地从古至今数百种乐器的声、图、文资料,分别按形制、地区、乐队编制和乐器名称分类)等。 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音乐系统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中已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深入普及,必将使传统的音乐教学体系从观念、内容、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崭新的变化,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音乐学习途径。

音乐教育论文:幼儿音乐教育意义及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意义及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像、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4、强调活动中的交往合作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让幼儿在各自的木琴或铝板琴上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用卡侬曲式轮奏。有一次,我鼓励六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有利地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直辖市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总之,在我国,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广大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是托儿所各幼儿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发挥幼教老师的主动性,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潜能,体现音乐教育让幼儿发展的科学价值。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