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美术教育论文

摘要:美学即审美之学,将“审美”实施于教育中。美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提高品德素养,将教学中的艺术欣赏转化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人类的审美观受时代地理位置、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古代人认为美的现代人不一定认为美,外国人认为美的中国人不一定认为美,出现这些差异,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然而,人类也有共同点,即共同的基础语言形式美,共同的美感享受,共同的和谐发展。
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深圳市西乡中心小学 李冬亮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小学美术学科由于其特殊性和无穷的艺术表现力,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具成效的学科之一。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创新思维。

1、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2、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己达到。”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那就谈不上创造了。应该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以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生年龄、性格、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和丰富,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要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一刀切”。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造能力。

1、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艺术家”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加趣味想象画活动,举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敢于创新,产生创新见解,表现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出了你争我赶、争做“小小艺术家”的良好氛围。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让学生自由组合、想象添加,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创新:有“鸟妈妈喂食”、“大鱼和小鱼”、“彩色太阳镜”、“大西瓜”等等,真是千姿百态、新颖别致,一个个稚气、巧妙的造型充满着灵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戴上“艺术家”的帽子。

2、打破传统,鼓励发散思维。

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定势心理制约着人的发散思维。学生从刚刚入学我就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接受的学前美术教育基本—卜以临摹或学习简单绘画技法为主。他们所画的房子就是一个长方形加上三角形屋顶,再加一个田字形窗户。树画得像蘑菇,甚至连太阳的位置都差不多,存在思维上的定势,如果不打破这些定势,思维就不会活跃,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新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个事物,力求学生从全方面、多角度地去表现它。

如:画树,通过让学生事先观察树,我带领学生分析树的结构、外形及一年四季的变化,再让学生欣赏不同的树。让学生自己画一幅有关树的画,许多同学都大胆创新,画出不同季节、不同姿态的树,以及花草、小动物、小鸟等,有的还画出了晚上的树林。我想这就是创新,就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新突破、新拓展。

3、启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创新方法的一种最要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时进行添画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自由想象,在教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东西。如: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根香蕉,让学生上台添画。同学们兴趣盎然,各显神通,一个个争着上台添画,结果有的添了盘子,有的添了其它水果,有的添了一只猴子,正在往嘴里送香蕉……让人忍俊不禁,意犹未尽;第二课文想象画,让学生给学过的课文画插图。既是对课文的复习巩固,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检验。如:学了《乌鸦喝水》一文,根据课文的描写和图画,我让学生想象乌鸦有没有别的方法喝水,或者是又发化了什么新情况等等,并把它创作成画。学生想象奇异:《新乌鸦喝水》、《五只乌鸦找水喝》、《城里的乌鸦》……等。作品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个性与丰富的想象力。第三画科学幻想画。这是儿童最喜欢的绘画形式,也是想象与创造力的表现方式。孩子爱看科幻动画片,听科幻故事,甚至做梦都是科幻世界。什么星球大战、恐龙时代、未来世界、发明创造,头脑里对科学的幻想比较感性,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教师在表现技法上略加辅导即可。除了以卜三种训练形式,还有很多,如把局部变完整,画诗歌、换背景等等。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大脑活动起来,开发右半脑,发展智力,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益处。

三、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发展。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应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并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

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要重视个性的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画出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美术教育论文:幼儿美术教育创新措施

一、如何教幼儿绘画

通常幼儿美术教育过程由引起兴趣、出示范例、示范讲解、巡回指导、结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这五个环节都以完成技能要求为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将这五个环节调整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讨论、鼓励独创和展示判断。这是以鼓励创新,激发创造力为目的的。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完成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教师采取怎样的手段,使幼儿的美术活动取得理想效果。

策略之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疑问。当幼儿经常采取某些造型形式、表现方法时,教师可以提问让幼儿考虑,改进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种格式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幼儿选择红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 ”当幼儿选择橙色或黄色画太阳时,教师可以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太阳呢? ”当幼儿用彩色画太阳时,教师可进一步问:“怎样的彩色才更像阳光呢? ”

策略之二:帮助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维。如画鸟时,教师不但鼓励幼儿画自己喜爱的鸟,也应该鼓励幼儿画想象中的鸟,头、身体、翅膀、羽毛、眼睛、嘴巴什么都能变。比如,有个幼儿按想象画了一种奇特的鸟,大家问教师这只鸟的名字,教师说:“人类只发现了一部分鸟,这只鸟也许还没有被发现呢。 ”幼儿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了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策略之三:及时观察幼儿作品,适时做出点拨。因为幼儿正处于绘画的涂鸦期,一方面,他们的绘画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构思,只是涂涂色块画画线条,常常画完后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此时,如果教师能启发他们想象一下作品像什么,说一说画的是什么,会使他们有所醒悟,惊喜不已,感受到自己的本领变大了。这就是教师点拨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及时了解幼儿的设想,帮助幼儿解决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内容,这就是教师发挥的指导作用。总之,教师一定要用针对性地点拨和指导,把幼儿作画时的“无意”引向“有意”,“无为”引向“有为”。

策略之四:教师不仅要做幼儿绘画的指导者,还要做参与者。在与幼儿共同作画的过程中,通过启发幼儿想象,添加、丰富作品的内容,纠正技法等,完成幼儿想画的作品,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喜欢围在教师的身边画画。

二、如何运用范画

范画是绘画教学中使用的示范性的作品,也是支持绘画教学的手段之一,但究竟如何正确使用范画,什么时候使用范画,这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下面针对范画使用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出示多幅范画为幼儿提供创作空间

在幼儿绘画经验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有时候需要“举三反一”,甚至“举十反一”,以让幼儿积累绘画语汇和表现经验。出示的多幅范画间可以对比鲜明,也可以相似,这种做法有两点好处:

及时,避免幼儿机械模仿范画,甚至依赖范画。

第二,在幼儿经验不丰富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经验,让幼儿体验不同组合的可能性,丰富艺术表达的语汇。

2.善用同伴间范画培养幼儿的分享能力和绘画兴趣

同伴间范画是幼儿同伴之间相互学习和比较的好形式,特别是当大家养成使用一种正向的、建设性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同伴之间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变得具体、多元。通过分享同伴间的范画,可以扩展幼儿自身的经验,同时构建出新的经验,而且可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长期坚持能够培养幼儿的分享能力以及个体的绘画兴趣,形成可持续发展。同伴间范画既可出现在绘画活动的评价环节,也可在绘画前出示。

3.运用即时型范画克服幼儿绘画中的困难

即时型范画,又称当堂性范画,主要针对某些绘画难点或者需要当场试看效果的绘画方式所做的范画,能够给幼儿提供当下的技术支持或者亲眼所见的机会。在绘画教学中,由于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原因,幼儿常会遇到造型表现困难的问题,比如,物体的遮挡关系、比例关系、手脚的造型、动作的表现等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通道充分感受现有物体及其关系,以获取丰富的表象信息。

三、如何评价幼儿的作品

1.从幼儿整体水平出发

评价幼儿作品不能选择单个幼儿的作品进行评判,而要从众多幼儿的整体水平来进行评价,并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一样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天生都爱画画,但他们还未具备评判作品好坏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品做出草率的评价,会使他们的鉴赏力、审美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2.从幼儿的想象出发

我们应从孩子的想象出发,暂时忘却一些所谓的绘画技巧,而是“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想法来看待、评价他们的作品,并能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3.从幼儿长远发展出发

孩子们天生都具有一定的美感,而且他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可能有些孩子画的形象不够理想,有些孩子画面不够丰满、完整,但这都不足以影响孩子天生感觉美的能力。 《纲要》中指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因为这些都体现了孩子的绘画个性,因而我们不能武断地评价一幅作品,轻易地给他们扣上好与差的“帽子”,我们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孩子的长远发展,对于每一个孩子的作品的可取之处,都应当予以欣赏和肯定,并且不能用专业术语讲解,因为孩子们的年龄还太小,他们是很难理解的,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

总之,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为师者要以幼儿的长远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总结符合幼儿学习规律的教学新思路和新实践,力求新的突破。

美术教育论文:美术教育中音乐的应用研讨

艺术是互通的,各类艺术学科之间有着其内在的联系,就如绘画与音乐。优美的音乐可以起到安抚神经、放松心情、激发灵感、改善环境氛围、提升创作热情等作用。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学家雷默教授提出了“综合审美教育”这一种概念。他认为: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

在美术专业课教学中,我一直在尝试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放松心情开始,愉快地接收专业知识,使学生乐于主动付出努力来提高专业水平。比如,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音量较低的轻松音乐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由于种种原因,在从事基础美术教育的学校中,同一年级有着“好班”与“差班”之分。最初我认为“差班”的学生调皮,坐不住,可能成绩不好,但对于艺术的感知力是一样的。在实践中我却发现事情并不如此。选择上职业高中的学生多数是成绩较差不想读书的人,性情浮躁而调皮,对自己没信心,最关键的是他们没有专业兴趣。作为教师是不能放弃这些学生的。怎样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就成为了我探讨的课题。

当我用音乐作为辅助背景上课时,先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一般学生对于传统的轻音乐表示欣赏,觉得有助于营造画画的气氛,可调皮的学生觉得没意思。他们喜欢前卫,反传统,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那么对于没兴趣画画的学生可否尝试为他们改变环境呢?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能改变的是什么呢?一次上课的经历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前苏联教育家舍吉宁教学法的关键是通过艺术融合启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使所谓“艺术天分不高”的学生的艺术能力迅速提高,所以我把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放到了首位。在一个阶段上“差班”的色彩构成课时,我做了一个试验。及时天按正规方式上课,不出所料,整体情况跟往常一样,做构成作业时,有的讲话,有的发呆,对作业表现得没兴趣。第二天我用了轻音乐制造背景环境,教室里烦躁的气氛缓和多了,可有一部分学生又开始打瞌睡,教学收效也不大。在这天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有学生说轻音乐好听但没劲,想听流行音乐。可在学校的正规教学里,我还没见过有人在课堂时间给学生听流行音乐的。暂且不论学校领导和同事会怎么看,我自己就认为:已经坐不住、画不下手的学生,在听到流行音乐后,肯定会更热闹。再三考虑以后我决定试一试,要学生自己带爱听的音乐来,但前提是必须经过我的挑选。知道我的决定后,学生们所反映出来的热情是我没料到的。从第三天开始,课堂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了,平时迟到的人不迟到了,上课的时候也没出现闹哄哄的场面。我看到他们专心在听音乐,同时手上也没闲着。慢慢音乐就成为了背景,每个学生都安静地在画自己的画,兴趣大增。借着流行音乐里的元素,我又给学生讲解了节奏、韵律、对比等形式美法则,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并且对于如何利用画面来表达抽象概念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正是趁热打铁的时候,对表现方式、技法的运用等问题,我又组织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从心理学方面来分析,当人处于自己喜爱的环境中时,工作效率和创造力都是较高的。没有专业兴趣的学生把来学校上课当做一种负担,当教师把他们这种心态改变成愉悦的心态时,他们的潜质就被挖掘出来,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就会有一个质的变化,这不光表现在专业知识的实训中,同时也表现在课堂纪律上。对任课教师来说,课堂上对音乐的选择也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将德育和美育自然融合在正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陶冶性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中,兴趣是最重要的原动力。在课堂上,流行音乐的元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我而言,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以一种程式化的观念来看待现在的教育,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师不应该只按自己的品位、欣赏层次去强行要求学生,而应培养其兴趣,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以成长的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老师要掌握好度。虽然是投其所好,却不能放任学生,纪律这个前提很重要。教师对音乐的挑选、音量大小的把握、快慢节奏的配合,以及适当的音乐停止、休息时间的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当长时间听一种节奏或没有适当休息时,烦躁的情绪就会悄悄地滋生。所以将背景音乐调整到合适的节奏及合适的时间控制,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正面的直接影响。

当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有专业兴趣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用的,不然也不会培养出那么多的人才。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很多学生是有专业潜质的,根据对幼儿美术心理的研究,绝大多数的人在美术方面都有天生的兴趣。只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各种原因(如环境的变迁,其他学习的时间占用等)这方面的兴趣在生活中被慢慢淡忘了。那么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我们应该较大限度地启发、诱导学生,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让自以为对美术没兴趣的学生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社会上对职业学校的一些偏见,很多原因是来自差生的表现。在国外,职业教育比国内成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出路实际上是很广的,可以马上就业,也可以继续深造。高等职业学院和普通大学都是他们继续学业的途径。对于这一点很多人并不了解,一直把职业学校看成无奈的选择。要想彻底改变人们对职业学校的看法,我们必须从根本入手,那就是首先改变教师自身的传统观念,在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们在积极的环境和心态中自觉主动地学到足够的专业知识。不能放弃或忽视对“差生”的教育。如果“差生”教育有一个较大改观的话,可以使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也能让社会逐步看到并认可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能力。

在这次教学课 程结束后,我将听流行音乐前后的作业混放在一起,请不知情的其他专业教师来评判。大家挑出来认为有灵气、色彩效果好的作业,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在听流行音乐后画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次教学探索的效果,学生成绩有了显着提高,整体效果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我认为此次教学实践探索的经验是值得大家探讨的。

美术教育论文:美术教育优化速写教学重要性

速写艺术是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其定义十分广泛,是画家在创作前准备和记录的必备手段,其在提高学生造型归纳能力、观察能力,锻炼美术工作者眼、手、心协调能力等方面有着诸多优势。自速写引入美术教育课堂以后,一直深受东西方艺术家喜爱,也是美术专业工作者研习之初的必修课。

一、高校美术教育速写课程的设置现状

对于速写课程,人们的通常认识是“素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造型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速写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在素描教学中,素描训练与速写是一对孪生兄弟”。基于此,在当下的高校美术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上仅仅把速写作为素描的一个章节列出,因而导致其在课时安排上十分有限,普遍存在的情况也是将速写课程穿插于素描课程之间,用于调节素描课程的气氛,使学生在专注于素描之余不至太过沉闷。部分美术院系甚至没有安排专门的速写课,美术专业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速写绘画的极少。当下美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学生的年级越高,完成作品的时间就越长,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在画面中寻找细节、深入刻画,伴之而来的是速写能力逐渐减弱。在这种课程设置的影响下,速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消退,只认同和强调了速写与素描的同一性,而对于速写与素描的区别、各自独特的个性没有足够重视也缺乏专门研究。在“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速写是素描的一个分支”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对速写的认识就始终停留在了“工具”的层面。这种从行动到思想将速写艺术地位一再弱化,速写的价值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高校美术教育开设速写课程的必要性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源泉,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要抓住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画家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迅速描绘的造型功底,速写是画家迅速捕捉描绘对象的最简单、最便捷的基本方法。速写的时间可长可短,工具简单,易于携带,便于操作,只要有笔、有纸,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画速写。它能让学生迅速地接近生活、融入生活,为以后的创作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同时,速写可以强化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在研究、再现、记录速写镜像的同时,画者、描绘物与画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在高速发展,速写的部分记事功能被照相机替代,但通过现场描绘来创作作品与临摹照片的区别相信每一位美术工作者都有所体验。同时,通过速写,能让学生抓住瞬间的感受和印象,培养训练学生眼、手、脑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并锻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往往在功课、班团活动、社会兼职之间往来穿梭。由于速写在作画时间上的灵活性以及在作画工具、描绘对象、表现技法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优势,可以让学生合理利用空闲时间,不断提升专业技能。这既保障了学生完成繁重学业的必需时间,也使速写课程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其次,速写在收集素材上具有照相机不具有的优势,还对画家形成个人语言有较大帮助。黄胄先生后期的很多创作作品,无论是线条的归纳还是对形体的表述,都明显受到其速写的影响,是他速写艺术的一种延续。再者,速写作为美术学科中简单而又实用的一种,其对整个美术学科具有相通和实用价值。无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甚至史论专业的学生,都能从速写练习中实现对本专业的提高。

三、高校美术教育开设速写课的紧迫性

随着80后、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新主人,网络时代和图像时代带来的冲击随处可见。这些年轻的学子,基本上都是在数码技术、流行文化和网络卡通等环境中成长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往往依靠社区网站、大众传媒、微博、即时通讯等网络媒体。随着学生速写意识的日渐淡薄,很多学生画卡通、漫画多过速写。由于美术专业招生的特殊性,部分院校的学生入学测试对速写没有要求,学生的速写水平日趋下降。由于对速写的认识产生改变,仅仅将速写作为一种基本功,将速写的功能停留在为创作收集素材的层面。于是,缺乏速写训练的年轻艺术家们进行绘画创作的方式往往是这样:通过相机获取照片或者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在媒体杂志中选取创作所需图像资料,然后进行简单处理——置换场景、修改颜色、安排构图、变换形象,等等,再根据自己的专业将之用具体的油画、国画等媒介表现出来。将构图用投影的方式起稿是当下艺术圈公开的秘密,更有甚者直接将处理好的图像打印喷绘于画纸画布之上,省去创作者动用画笔的过程。而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图也极少有较为详细的草图,往往是直接在电脑上制作,对于有手绘要求的图纸,也是参照网络图片等加以简单改造,缺乏自主思考。当各种图片能轻易地获取并顺利应用之后,艺术家们对图片的依赖也就越来越强,速写所处的位置就更加边缘。于是,创作者对事物的感知力、观察力和记忆分析能力就越来越弱。故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强化速写课程已刻不容缓。

当然,艺术的多元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仅仅依靠强化速写来实现艺术创作的传统回归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但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应对速写所出现的新状况,以包容的心态促进速写的新发展。高校美术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针对目前美术界普遍存在的轻速写现象,应把握住将艺术学从一级学科上升为学科门类的机遇,将速写课程真正纳入美术教育的课程中来,不断调整速写课程的教学模式、丰富速写艺术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速写与其他专业学科相通相融的特点,通过对速写课程的改革,促进速写与美术其他各学科的和谐发展。

美术教育论文: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究

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依靠直觉能够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够创造性 地表现视觉意象,能够体现美的自然法则。而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素质教育,忽视 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发展实际,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要改革美术教育,就应依靠直觉进行美 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

【关键词】 直觉 儿童美术教育 传统美术教育 视觉训练视觉表达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 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 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 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 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 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 车轮是圆形, 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 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 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 ,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 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 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 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 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 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 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 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 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 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 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 ,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 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 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 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 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 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 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 繁而不乱,繁简有序(见图1);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见图2)。儿童在色彩画 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 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 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 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 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美术教育论文:高师美术教育的论文

一、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

如今,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培养目标上偏向职业性,从根本上混淆了高师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育传承着最初以写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注重技能,教授技术性的东西,研究画种的技法,过分强调既定的知识结构与单一技能,这种滞后性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很难融入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当代社会的很多艺术语言都依赖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大众传媒与数字媒体。然而,处于当代艺术背景下的一些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故步自封,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未能浸染这种多元化的时代精神,无视当代艺术的创造性,缺乏学术前沿性。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吸收当代艺术的优势,做到与当代社会文化真正的对话与交流。3.课程设置有待完善目前,我国一些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显示了高师美术教学在艺术观念培养方面的滞后。把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等学科独立出来进行封闭式的教学,会使其无法与当代艺术相联系,且导致一些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匮乏,没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二、当代艺术语境下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1.明确的培养目标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状况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将从事美术基础教育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美术专业功底,还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要区别对待高师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的不同,高师美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职业画家或专业设计师,而是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所以要特别重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而不是把高师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等同。高师院校还应加强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理论知识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认真上好就业指导课,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总而言之,只有明确了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就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美术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来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技能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必修课稍作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教学实践内容,提高师范生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使其了解我国的教育现状,培养师范生特有的师范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如,对专业水平一般的学生要求做到发展,多激发其他方面的潜能;专业拔尖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一专多能,涉猎书法、设计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另外,选修课作为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一个平台,应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才能使学生得到的发展。高师院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教育实习的机会,还要提供见习机会,先让学生了解教学过程,感受教师这个工作身份,为教育实习预热。学生可以通过见习回顾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完善自己。在教育实习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完善美术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前沿的发展状况,培养其美术素养。

3.加强师范生的职业培训及时,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结、教学实习等实践课程的质量;第二,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第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第四,面对教育实践课、教育理论知识和美术专业课能不偏不倚,合理分配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比例。为适应中小学美术培养目标,学校不仅应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应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4.加强高师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培养出的师范生,高师美术教师在注重自身专业要求的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作为高师美术教师,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在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与时俱进,紧跟当代艺术潮流的步伐,吸纳新潮的思想,帮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以适应当代美术教育的要求。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要注意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三、结语

高师美术教育体系是充分体现人文价值的教育体系。教师须时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才会有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竞争力强的学生,才能有效实现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具备在社会上立足的一技之长。总之,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在当代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美术教育论文:谈初中美术教育因材施教的特色教学

初中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的双重基础教育,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觉得应该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有重新的思考。老师主动担负起美术教育的导演特色,充分挖掘美术教育的潜力和资源,根据各校学生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因材施教,使美术老师大胆地进行美术校本特色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美术教育的新思路。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美术教学素材库

我认为,特色化美术教学要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各校本地的美术课程资源,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应贴进本地区生活,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即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教师擅长或有特殊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我们正是基于这一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合理地选择,触景动笔,开展了校内校外实物写生的校本教材的探索、研究,依托本地资源开展课程教学,既神形兼备,又便于操作,这样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二、活用多种材料,开拓表现方法

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作画,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老师尽可能和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多种材料,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新的画种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例如,进行盘画教学,起初是以绘画的方法在真实盘子上创作,接着又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造型,然后又引导学生用纸浮雕的形式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立体效果,学生很感兴趣,受到启发的同学还尝试运用树叶,种子等身边能找到的材料进行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想像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成效性的开发我校的盘画教学特色,从中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结合时展,拓展美术教育特色

当前,低碳生活成为人们倡导的一个生活目标。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寓趣味性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中,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趣味课,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利用取材于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类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环保教育,学生不但掌握创作的技巧以及创作中的应变能力,还使孩子们了解可以将一些物品变废为宝,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注重校本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利用校本教材,让每一课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又都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获得发展。例如,用泥成图中摆脱纸和笔的束缚,让学生用双手和泥土进行创作。低年级的学生想像丰富,但在造型和构图能力上还较低,在了解和泥成图的创作过程基础上,让学生将泥形摆上课桌,利用勾勒法、捏造法、拼贴法进行有趣想像创作。内容比较简单,难度也不大,易于操作。中年级学生在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探究组合法及其他的方法进行创作。创作作品的方法要多样,内容上应该讲究创新;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引导学生用泥巴进行造形设计,并进行色彩渲染,形成彩泥造型中各种动物或常用物品,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的精神。这种泥塑的方法表现,现在我们想在不同的年级尝试用纸造型的方法进行设计,使其立体感更强,更富有装饰的味道。

五、让“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在特色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让学生亲身地参与搜集、整理材料,体验创作,课堂上注意体现以课堂时间、以教室空间、以活动主动权、以探索权利、以创新可能、以个性张扬的教学特色,满足学生自主的需要,让他们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真正做到以“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短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学生能说的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学生做,学生能想的学生想,学生能写的学生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如在泥巴造型趣味课中,先让学生体验收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确定主题,大胆选择“奇”、“异”、“怪”之类,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在相互合作讨论交流之中完善着自己的想法,使孩子们在思维火花碰撞中找到了回归自然的乐趣。他们的创新的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浓郁了。

六、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意识显着增强

美术校本特色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美术兴趣和表现的欲望,在调查、分析、发现、实践、创作等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中,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观察、探究、交往、审美、创作、评价,发展了多方面的能力,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个性。

总之,美术根植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美。在现实生活中,老师要学会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将其合理利用,开发与探索都可以成为初中美术教育的特色内容。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在熟悉生活中中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真正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美术教育论文: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考研讨

1教学的方法、内容与实际相互之间产生脱节

美术教育是比较严谨以及科学的,但是也有一定枯燥性,就是照本宣科的形式,非常容易使同学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不愿意学习美术知识。假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又没有进行相应的生动讲解,同学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反感。美术教育是一种渗透式的学习知识,更多的是表现在画外的工夫,其属性是隐性的,是一个长时间的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积极引导,让同学们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在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相应的美术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美术老师不仅只是扮演着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时候还要扮演为一名美工,在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中体现美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陶冶同学们的情操,通过实物的展现,的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意义。例如:组织一些美术作品展览的活动,或者组织同学们去参观美术馆。

2美术教育的创新思考

2.1创新教学方法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老师给同学们讲解的都是绘画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技巧,而没有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创新。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为同学们提供的都是固定性的思维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而一味的延续固定思维也就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开发。因此,就目前的教学而言,一定要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例如:在画苹果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所有颜色的颜料都交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根据想象来描绘苹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负责出题目,进行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让同学们自己进行思考,将自己得到的答案画出来。除此之外,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老师可以边讲解边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就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多媒体中进行相应的操作,进而完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这种方法的实施可以促进同学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并且也体现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2.2建立培养创新意识的情境对教育模式开展创新改革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每门学科都在探讨怎样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美术学科的活跃性非常强,这也就决定了其在创新教学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就先要让同学们关注美术,以及喜欢美术。例如: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多媒体的编辑内容转变为与本课堂内容有关的一些情境,如,学习山水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山水瀑布的图片以及相应的视频,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其中的情境,然后关闭画面,再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画自己的山水画。利用这样的方式,为同学们创建了一个更好理解的情境,进而身临其境,并且进行充分的想象,以此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3结合教育环境,进行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美术教育的看法也在不断的转变,并且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美是社会的一种价值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就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要想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老师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思维,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进而完成美术教学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美术教育教学而言,只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创新活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所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为了每位教育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愿望,与此同时,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美术教育论文:分析当代美术教育的形式

【摘要】:文章以艺术材料学课程的实验性教学为案例,研究在综合美术教育中如何适当地整合并重构教学资源,从而改善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单一化倾向及学生创造力低下的问题。提出多样性教学的可能与尝试的方案,呈实践经验以供艺术教育研究者共同探讨。

当代的艺术教育是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这就要求美术教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大美术的教育理念, 特别要注重课程本身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教育者应积极调整,注意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帮助学生发挥自我的能动性。

一从西方艺术教育和创作的现状看,视觉艺术已经把多种边缘学科容纳进来,对交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艺术创作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吸收东方艺术的养分,还在原已引入的摄影、音像、信息、多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将视觉艺术与当代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交叉研究,如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等,此外,还有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综合材料与媒介是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它是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都紧紧围绕对传统的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俄罗斯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就提出了“材料时代的来临”“材料即资讯”的名言,艺术充分地沐浴着机械技术的恩惠,以“动态”为特征的各种形态的艺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成为新时代的美学。

艺术与边缘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成果,在当代国际各种大型视觉艺术展上,已经屡见不鲜。由材料媒介这个线索入手,进一步研究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教学,艺术材料学是我们目前艺术教育走向当代的一种尝试、一个脚步。相信随着实践的开展、时间的推移,这种尝试必将由其对新的材料与媒介的采用,带来更深层次的艺术观念的变化,从而使艺术表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我国的艺术院校从20 世纪初开始出现综合”,先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融合,20世纪末期才在一些具有新意识的艺术院校里开设了“综合材料”的艺术实验课程,寻求将美术课程与边缘学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央美术学院开设了实验艺术工作室,四川美院和广州美院都开设了当代艺术实验性课程。传统的美术教学最通常的一种训练方法是拿已经创造好的样式、语言和媒介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各可能掌握的绘画技巧,学生学到多少技巧是主要的,但能否“创造”便是以后的事了。

这种只传技不传艺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在以后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创作力低下,这是我国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艺术材料学课程就是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因此,这不是一门普通的实验课。跨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把握能力及多方合作协调能力,注重学生对创作的理解,对画面设计与社会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学生思想的深度挖。教学生如何思考观察,而不是简单地如何去做!画家陈心懋曾经概括地说:

“艺术材料学课程是目前中国艺术教育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我们接触、了解和研究现当代艺术。”①综合材料既不是一种艺术流派,也不是某种艺术的主义,但是,它在中国仍有走进世界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直接意义,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已成为先锋前卫的艺术作品。

二我们“艺术材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思路很明确:及时,它应是当代性的,与当代社会有机地结合;第二,讲究教学的科学性,而不是可以任意地无根据地教学;第三,它应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的;第四,它将综合各种美术门类的训练方法,强调理解艺术与绘画的本体,淡化各画种之间的区别,最终有效地突出创作者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素质,获得独立创作的能力。

课程初期,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整体框架、结构的同时,还要在微观上将造型元素与材质进行分解和组合(如钟曦老师将纸这一创造的基本元素,根据造型的元素配合要求,分成多种感官度,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肌理纸张的充分运用与想象,培养学生对纸及其工具的直觉体验及造型空间、联想创意的表现意识与能力),打破简单的理论描述,采用解构、重构等方法,让学生沿着不同的自我直觉去体验、创造、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并讲解多种艺术体系的风格,多种不同的美术文化,使课程走出传统的固有模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类方法,用不同的材质表达独立的思想自己的欲望,既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辨别力和批判力。

“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知性学习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解决当代文化的现实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质,来达到专业的技艺指标与当代的多元视角之间的平衡”。②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自身具备进行创新思维教学的资源与能力,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教学方面,最根本的是唤起具有不同气质、才能的学生富于个性的反应,以此来形成创造性气氛,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创作。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真实”的。我们要求学生确定其内在的自信心,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对不同的表现方法很快地产生着不同的反应,他们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有些人对于明暗之间对比的反应极为敏锐,而另一些人则对形体、节奏、色彩、比例和结构、肌理、空间维向或体积反应很快。因而,我们可以认定某一学生是“色彩”类型,另一 学生则为“节奏”类型、“金属”类型、“毛皮”类型,等等。

但这些类型之间很少有非常明显的分界。多种才能的综合交错,综合在一起决定一个人的品质。通过运用这种指导学生使用表达媒介的方法,我们成功地把握了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

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直觉作为基础的,在教学方面,努力创造一种吸引力,让学生对该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来进行观察、探讨。充满热情的教学与那种预想的、有条不紊的教学全然不同。表现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在自己直觉的灵感激发下,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学生。

对示范稿进行表面而肤浅地模仿重复的人,则缺乏这种灵感的火花。教师成功地点燃学生内心中隐藏着的智慧之光是学生和教师关系中最有意义的时刻。

当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被解放和加强,技术实践方面的要求,以及最终制作作品所需经费等因素才被引入到创作的过程中加以考虑。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对其学生诚恳地教导:建筑, 它取决于源自一种特定的意识状态的精神价值,也取决于能确保一个想法付诸实施的技术因素,进一步说,它取决于工作的强度、有效性及持久性。意识等于人生目的,等于人。技术,等于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确定。技术源自学习,而意识,则源自强烈的情感。

那是与自我抗争的结果。③当学生天生的好奇心被唤醒,有了解决问题和解释神秘事实的愿望,探索新的可能性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时,教学工作就算达到了它的目标。在艺术材料学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设计和本课程紧密联结起来,在讲解创作的过程中,强调设计的作用,让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电脑动画、数学图形、设计创意,甚至实验装置、广告制作、互动媒介的效果。如果新的观念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材料的、感觉的、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和能力也必须同样而共同地产生作用。把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塑造成为具有而完整的创造能力的人,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曾在包豪斯任教的伊顿教授认为:没有一个人类的活动领域能像教学那样,才能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教育天才的教师,才会尊重和保护一个孩子天赋的难以形容、奇迹般的能力。尊重人的能力应该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

教育是一种大胆的探险,特别是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因为它涉及人的创造精神。人的智慧,尤其是人天然的直觉智慧,笔者认为对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财富,这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和发展他的学生们的天赋才能和气质。

一个教师如果只是依据们所制定的教学大纲,运用在师范学院中学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就好比一个只是根据药方配药的药剂师,他从来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医生。④在社会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激增,使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引导学生,并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最基本的能力。

由于目前教学中某些硬件、软件的限制,还无法进行大范围的实验,但提倡举一反三,并在某些学习阶段进行平面结合空间、装置的专题研讨和小型装置作品的习作,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美术教学中,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仅靠抽象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甚至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时需要教师以直接而感性的方式介入到学习当中,如应用学生的现有材料,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其作品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作品,应用多变的思维,多角度地寻找创作的新点。

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材料语言情况较为复杂,常常出人意料,材料语言是艺术家与设计师对材料的选择性合作,这种语言产生于创作之初,也可能产生于创作的全过程。

过去,造型艺术专业的教学是建立在“写生——适当的临摹——写生——入创造”这一程序下的。这种教学体系和方法的优缺点现在大家都已有所认识。艺术材料学课程就不强调写生与临摹,它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由“构成”入手,有平面构成、半立面构成、立面构成、色彩构成、水墨构成、影像构成??这些构成均紧紧围绕材料、媒介这两个核心进行,由材料构成的练习进入到运用综合材料创作的层面。但是,与“构成”类课程又有本质的不同,其核心是由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入手,进行组合训练,由元素的组合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它们包括了形态、色彩、材料、构图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训练,是体现现代审美观念的教学手段。

这种基础的练习和研究可以是最粗浅的艺术尝试,如“七巧板”,也可以直接进入高层次的研究和创作,如抽象绘画,启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思维。

在以构成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还设计了专题的训练以及针对情感表达、主题表达、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训练。方法虽然多样,但突出的是对艺术本体命题的理解和掌握。材料的抽象表达是通过材料的具体视觉形态和触觉形态感觉传达给人类的,或者更地说,是人类通过材料的视觉形态和触觉形态,对其产生的心理反应。如木头的麻木,钢铁的坚强、冷酷等。综合材料艺术体现在多观念的艺术与多观念的设计之中,艺术的多观念与材料的多样综合,两者互为“理解”,互为支撑。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们在艺术的多观念中,体会材料如何从载体走向自我表现与观念表现。

四总结起来,艺术材料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有以下几点:及时,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挖潜上做文章。第二,强调突出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强调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这是学生创造艺术的起点,也是艺术创作成功的落脚点。第三,从实际出发,从材料本身的美感与对比效果出发,寻找创作的灵感。第四,以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创造力教学更有其契合性。

不管任何学科,创造力的培养与启发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创意的思考活动原本就相当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彰显,这与建构主义者在认识论所强调的立场相符;教学者的过度示范或模仿并不会充斥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习者本身的创造性活动一直被鼓励着。第五,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分组教学、学生间讨论、作品报告与交互评论、赏析等活动,在强调创意的课程中不断进行。

综上所述,个体认知发展与创造力表现的发展性的强调, 能够从另一种取向为艺术教育的创造力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在创作教学过程中平等对话,才能促成教学领域课程资源整合的创造性成果。我们希望,就一些强调创意的艺术类课程而言, 艺术教育的研究或教学者或许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 以本研究作为一个铺垫性的案例, 进一步探讨艺术教学中的各类关系。

美术教育论文:村镇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一、提供条件

(一)基本材料的自主配备。美术的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由于缺乏硬性指标“可有可无”,家长在此花钱是比较“小气”的。在此应该向学生家长说明情况,争取其对孩子学习的支持。此外,应该组织学生妥善保管相关材料,有效利用,让家长认识到所花的钱物有所值。

(二)部分材料统一配备。对于某些形式的美术学习所需材料由学生单独准备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组织起来,集中准备,效果更好。如版画印制的材料。

(三)时间保障。由于课业负担的原因,小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保障参与美术活动的时间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一种灵活的方式保障时间总量满足即可,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调安排。

二、组织活动

(一)组织美术课外兴趣小组。参与兴趣小组的是部分学生,但这些学生可以起一种带头促进的作用,影响周边的同学对美术学习的认识。

(二)定时作业。美术学习重在练习,由于课业负担的原因,稍一放松,就可能放弃一次练习,一而再,再而三,便失去了约束,导致“虎头蛇尾”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于坚持。当然,美术作业的练习宜少宜精,不可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只有少而精,才可能坚持下来。

(三)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美术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美术本身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兼容性,可充分发挥长处,将美术因素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学习。如可以让学生将课文的学习内容用简明扼要的画面表达,可以让学生边绘图边写作文故事,可以让学生画图识单词、绘情境、记对话。以学科学习为主,渗透美术素养培养,二者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善于利用各种活动时机。美术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已成为扩大宣传的重要方式,每逢主题活动、纪念活动等都离不了。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当然会促进孩子的兴趣主动参与,美术教师应该主动抓住各种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成果展示

(一)日常作业即时展评。作品完成,需要展示,需要与他人交流。每一幅作业都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构思、设计而画出的,因此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必须做到恰如其分的肯定,给予尊重和鼓励。即使是简简单单的交流,也可能使得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得以提高。

(二)选择作品投稿,扩大影响。的作品能够登报登刊,在公众范围内进行展示,无疑对作者本人和其周围同学都会造成良好的影响,促进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会促进老师、家长对孩子参加美术学习的支持。

(三)形成内在的素质。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出多少画家,也不是为了满足虚荣的表现心理,美术学科活动的参与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严谨、周密的习惯,促进着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小学生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事,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因素都对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之风尚盛的时日,尤其在农村学校,更需要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克服种种阻力,采取多种灵活措施,切实落实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美术教育论文:关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实施成果研究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农村学校也开始转变观念,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美术教育也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努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是我们的责任,那么如何来实施美术教育呢?

一、巧用教材,让学生均衡发展

在我们农村学校,没有美术教具,怎么办呢? 我们有其他各科教材,那么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来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数学等教材里都有很多与美术有关的内容,精美的教材设计和每一课都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每一课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是为了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的,我们正好利用这些插图学习美术知识,这无疑也是一个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的好机会。当然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两者存在着互补性。这正好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中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且在上课时,利用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文字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桃花源记》这一课,配备的插图非常美。书中有一整张纸画了一幅桃花图,几棵正在盛开桃花的桃树,背景云雾缭绕……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然后又引导他们感受了图画的美。这样我就增加了美术的内容,在这幅画面中为什么把桃花画得这么美呢?画面中树和云是怎么画的? 运用了哪些色彩? 这样用有什么好处? 如果要你画桃花树你会怎么画? 等等。这样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图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二、农村教育,就地取材

在教学工具缺乏的情况下,通常因为没有美术器材而很难开展美术教学,觉得这样上美术课根本没办法上。但是我还是从实际出发,在绘画教学中主要以铅笔、圆珠笔为工具,适当增加线描画的内容。

例如,在上手工课时要用到的一些材料,有些学生买不起,我就倡导学生收集一些香烟壳或一次性水杯等废弃物,有的时候学生没有,我就拿报纸、矿泉水瓶、果奶瓶等充当,通过引导教学,简单地示范,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手工作品,而且效果非常好。这样既让孩子爱上美术课,也为环保做了贡献。谁说农村的孩子不聪明,只是我们没有正确引导而已。

三、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

每一位老师都会这样说,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改变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但是真正要做到是不容易的。以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他们认为学习只要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不管懂不懂。美术课就更不用说了。如何改变这样的习惯,让学生爱上美术课、主动学习呢?

1. 创设教学情境

当然老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鸟语花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我先让他们参观整个校园。再设置一个活跃的游戏,上课前让他们绕着校园走一圈,边走边观察校园,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使学生明白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

2. 让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知识的过程,农村的学生一般不懂自主学习,更不要说钻研了。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入深,最终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示,提高学生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3. 引导学生表现发挥

这一环节既是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阶段,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我们在指导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地辅导,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强调进行合理的夸张,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欣赏性。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无时无刻都能享受到美、感受到美的魅力,这样学生对美术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在美术课中不再是“我没东西可画、我没有材料无法做……”在农村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把学习策略让给学生自己掌握,能促进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进一步升华,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美术教育论文:美术教育中的游戏和教学的优化整合

在谈及儿童美术教育时,一位台湾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 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 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学习和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 精神、将转变了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这一棘手的问题。然而, 当我们运用“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的整体改革思路思考美术教育时,我们原先的困惑化解了。

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一个两岁左右的儿童,用笔在纸上涂鸦,或用手指在沙地上乱画线,是受其内在自发动机的驱使,满 足视觉和动作上的需要。幼儿从涂鸦起就开始创造一套满足自我表现需要的符号系统。只要成人不去干预,他 们会十分自然地运用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去表现自我,完成皮亚杰所说的同化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游戏。因为这种自由制作过程没有强制的目的和社会实用价值,重过 程而不重结果。儿童作用于美术材料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而 儿童的美术作品则是儿童自我的一个部分,表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然而,还应该看到,美术活动除了对儿童的一般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外,还对儿童发展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美术活动不仅在现实生活层面上,而且在对美的追求的层面上,能使幼儿感受和理解真 、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给幼儿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 美术教学能使幼儿不只局限于自身的经验,能带给幼儿经过修正的、理想化的现实,使幼儿能按照教师给予的 形式美原则指导下的技能和方法进行作业。

我们在给美术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定位时,更多地注重前者。我们认为,在幼儿阶段,儿童有十分强烈的内 在表现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满足幼儿美术游戏的需要,让幼儿自主地进行创作,这对于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没有放弃后者,我们认为,美术的技能学习是幼儿美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 师应尊重幼儿的现状,从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去确定略高于幼儿基础的教学要求,而不可机械地按照 教学进度去勉强幼儿。这样的价值定位,使我园的美术教育有了基本立足点。

让幼儿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 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作为美术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 压抑幼儿的创造性。

以前,我园教师教幼儿画画,往往先自幼儿出示一张范例,然后向幼儿交待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什么东 西画在纸的什么位置,一切都/!/按教师预先规定的方案做,至多只允许在内容上稍有变化。例如画头饰,给幼儿 示范的是小鸡、小鸭、小猫、小狗4种,让幼儿任选一种, 但是必须按教师示教的方式画,不允许幼儿超出此 范围。改革后,同样是画头饰,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只是零件,如圆形、三角形、半圆形、矩形等,启发幼儿可 以用这些“零件”组装成各种画。教师虽然也向幼儿出示了许多幅“零件拼装图”,但是更鼓励幼儿根据自己 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与以前大不相同。每个幼儿都画出与别人很不一样的头饰,如房子、 汽车、葡萄、螃蟹、太阳等等。我们体会到这一变化的较大特点是,儿童把美术活动看成是自己的事,而不是 教师要他做的事。

美术教育论文:对社区美术教育的初探

一、开展社区美术教育的原则

(一)课堂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社区教育由于针对群体年龄、程度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课堂学习也是社区教育管理的体现,统一制定的培训课程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社区居民自发地参与学习,自觉地遵守美术培训的制度要求。艺术源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美术教育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社区居民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他们对审美的认知和美术修养更能激发其对美术的热爱和切实的感受。因此,社区美术教育还要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自然里去感受艺术文化。如带领社区居民外出学习、写生等活动有利于居民锻炼身心,以达到社区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适合社区居民美术认知程度参加社区美术培训班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要遵守因人施教的原则,为社区居民设置适合其认知和接受程度的美术课程。一开始可以通过生动的美术作品、结合生活的美术历史和案例来启发社区居民对艺术的向往,以探视居民对中国现代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更多地了解居民心理需求。社区居民中,有些人对民俗文化很了解,甚至是民族美术文化一脉相传的继承人,可以请他们担任教师,既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进行艺术种类和内容上的甄别。现在美术文化发展空前繁荣,一些前卫、鲜活的艺术文化充斥着人的眼睛。由于接受人群的限制,社区教育需在美术专类和表现内容中选取适合社区居民文化和经历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需要过强体力活动及刺激的内容不适合老年人学习,应尽量挑选表现美好自然、和谐生活的主题,有利于美化生活的美术活动,回避沉闷的色彩和忧郁的艺术题材。

(三)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乐”有愉悦身心的含义,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乐”,重视快乐的活动高于单纯教育意义。社区教育既要满足社区成员教育的要求,又要满足其“乐生”的需求。美术活动有利于锻炼身心,使人心旷神怡,很适合在社区教育中开展。在教学中应侧重兴趣培养,注重动手活动,让社区居民在美术培训中体会到美术本身的魅力和带给人精神上愉悦的享受。

二、开展社区美术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美术吸引力社区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质量,陶冶情操。为此,应通过展会、美术馆以及网络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艺术文化,普及美术知识,努力营造社区美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社区教育是涉及教育和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政府加强统筹领导和综合协调,把社区美术教育变成对外开放的平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以及发挥社区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自治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开展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要从经济、社会与人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把发展社区美术教育作为优化社区环境的重要举措,形成各部门领导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局面。政府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认真组织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加强对社区美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三)建立有效的社区美术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动社区美术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及时,明确社区美术教育管理制度。要制定社区美术教育各项管理规章和工作制度,将社区美术教育发展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轨道,明确美术教育组织和居民个人在社区美术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其行为。第二,形成社区教育实体为主、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美术教育运行机制。社区要利用各种题材和形式的美术教育、文化资源,联合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社区美术培训机构,并发挥其组织、协调等作用。

(四)整合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开放和互相衔接,社区内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站等设施设备,要向社区居民有序开放,同时结合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些美术培训和艺术文化欣赏等学习基地。定期组织居民收集有关家乡的风光民俗图片、故事等,通过整理筛选制作多媒体投影或是短片,将家乡发展的标志性街道、建筑等的一些图片打印出来用于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观看中意识到自己家乡的美丽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深化审美情感,激发爱国爱乡热情。

(五)壮大社区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社区美术教育与院校美术教育存在很大差别,主要原因是受教育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和理解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要求社区美术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并对社区文化有一定了解,在美术培训和组织活动时能够从社区居民的心理出发,由浅及深。可以从本社区中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或从美术院校退休的美术教师等中挑选熟知社区居民学习特点又具有奉献精神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六)开展丰富的社区美术教育活动社区美术教育的主要成员是老人和儿童,应按照其不同需求规划丰富多采的活动。老年人的阅历丰富,可以结合时展,带老年人通过美术馆、网络等媒体了解中国本土民族的美术发展史,既达到传播美术知识的目的,也能够让老年人回忆起当年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引起话题展开讨论。绘画培训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吸引人参与的课程。绘画培训不应只局限于纸笔上,还应扩展到民俗文化,如剪纸、泥人、插花等各种具体而实用的美术活动,注重多样性和实际作用。在不同季节也可安排不同课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组织成员外出 旅游写生,使社区居民真正从自然生命中感受美好,愉悦身心,达到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的预期。

美术教育论文:美术教育中的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

在谈及儿童美术教育时,一位台湾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 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 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学习和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 精神、将转变了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这一棘手的问题。然而, 当我们运用“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的整体改革思路思考美术教育时,我们原先的困惑化解了。

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一个两岁左右的儿童,用笔在纸上涂鸦,或用手指在沙地上乱画线,是受其内在自发动机的驱使,满 足视觉和动作上的需要。幼儿从涂鸦起就开始创造一套满足自我表现需要的符号系统。只要成人不去干预,他 们会十分自然地运用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去表现自我,完成皮亚杰所说的同化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游戏。因为这种自由制作过程没有强制的目的和社会实用价值,重过 程而不重结果。儿童作用于美术材料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而 儿童的美术作品则是儿童自我的一个部分,表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然而,还应该看到,美术活动除了对儿童的一般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外,还对儿童发展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美术活动不仅在现实生活层面上,而且在对美的追求的层面上,能使幼儿感受和理解真 、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给幼儿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 美术教学能使幼儿不只局限于自身的经验,能带给幼儿经过修正的、理想化的现实,使幼儿能按照教师给予的 形式美原则指导下的技能和方法进行作业。

我们在给美术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定位时,更多地注重前者。我们认为,在幼儿阶段,儿童有十分强烈的内 在表现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满足幼儿美术游戏的需要,让幼儿自主地进行创作,这对于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没有放弃后者,我们认为,美术的技能学习是幼儿美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 师应尊重幼儿的现状,从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去确定略高于幼儿基础的教学要求,而不可机械地按照 教学进度去勉强幼儿。这样的价值定位,使我园的美术教育有了基本立足点。

让幼儿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 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作为美术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 压抑幼儿的创造性。

以前,我园教师教幼儿画画,往往先自幼儿出示一张范例,然后向幼儿交待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什么东 西画在纸的什么位置,一切都按教师预先规定的方案做,至多只允许在内容上稍有变化。例如画头饰,给幼儿 示范的是小鸡、小鸭、小猫、小狗4种,让幼儿任选一种, 但是必须按教师示教的方式画,不允许幼儿超出此 范围。改革后,同样是画头饰,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只是零件,如圆形、三角形、半圆形、矩形等,启发幼儿可 以用这些“零件”组装成各种画。教师虽然也向幼儿出示了许多幅“零件拼装图”,但是更鼓励幼儿根据自己 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与以前大不相同。每个幼儿都画出与别人很不一样的头饰,如房子、 汽车、葡萄、螃蟹、太阳等等。我们体会到这一变化的较大特点是,儿童把美术活动看成是自己的事,而不是 教师要他做的事。

过去,教师们常发现不少幼儿一笔画错了就不想画了,或者重新换纸再画,或者对教师说:“我画错了! ”“我不会画!”如果教师在此时批评或责备了幼儿,那么其手脚越来越被束缚,越来越不敢画了。现在,放 手让幼儿自己画画,错与对的界限变模糊了,幼儿再也没有拘束和压力,不仅敢画而且爱画了。教师看到一个 幼儿在一个螃蟹的标本旁画螃蟹,她先画了一个圆,又在圆的周围画了8个扁扁前椭圆,这8个椭圆的位置显然 与标本不一样。这时,教师没有立即去纠正这个错误,在她画完时,教师对她说:“你画的是个海葵,是吗? ”那个幼儿点了点头,又在那个“海葵”的边上兴致勃勃地画螃蟹了。这次,她吸取了经验,比上次画得像多 了。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教师在指导中要有的放矢,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指导中都有所得。

我们认为,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美术技能技巧不可缺少,它是幼儿将自己的情感、意向和观念托付于材料 ,使材料转变为表现的媒介,没有它,这种转变就不可能发生。这就同语言一样,人不可能不用语言或运用自 己不懂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指导和帮助幼儿探索和驾御美术材料。但是,由于每个 幼儿的发展水平各异,兴趣亦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做法,对不同的 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

例如,为了让幼儿练习画垂直线和水平线,我们设计了“为小动物造笼子”的美术活动。以往的教学,要 求全体幼儿在一个小动物前各画6条横线和垂线,形成一个封闭的笼子。这种做法, 使已会画的孩子兴趣索然 ,依样画葫芦般地再画一遍;而对那些还没有很好掌握画水平线的幼儿,常常把线画斜了,或者不是画不到边 ,就是画出了头,几次挫折就使其失去了信心。现在我们因材施教,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教学 要求。对已会画笼子的幼儿,我们启发他们画更漂亮的笼子(如图一);对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先帮助他们“ 钉”个框架,让他们用连接短线条的方式去替代用长线条画笼子,使他们在练习中获取成功,求得经验

美术教育论文:浅论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几乎每一个孩子生来就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无比的创造力。他们爱涂涂画画、敢于大胆想象,对身边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美术活动也非常喜爱。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美感、兴趣、意志、态度、情感和发散思维等诸方面,而且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还有一大部分学校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中转变过来,认识不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美术和音乐被列为"副课"行列,是语、数、英等主课的调味品,高年级的美术课甚至会被直接取消,这就扼杀了孩子天真质朴的想象力。其实,美术教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幼儿实施良好的美术教育符合幼儿天性,同时也是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劳、发展的教育。

一、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他们脑子里随时都有各种新奇百变的想法,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对生动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兴趣和注意,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环节来启发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通过有趣的美术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在教学一年级美术《美丽的天空》这课时,通过了解有关天空的基本知识和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以及欣赏图片和绘画作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想,引导学生边欣赏边感受不同色彩的天空带给我们的不同美感。欣赏后启发学生回忆,你们还见过天空中那些美妙的、奇异的景象呢和你们的同桌说一说,在课堂中学生们讨论的越来越激烈,思维也越来越开阔,在收上来的作业中,学生们表达的方式也各式各样,有用水彩笔画的,有用拼贴的方法制作的,还有的学生把天空的云涂成黑色的,并在旁边写上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等不同情节的画面,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二、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幼儿时期的小学生性格倔强,他们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由于他们的思想还处于萌芽期,所以此时的教育尤为重要,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在学校也本着事事我较大的理念,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会引导孩子开展合作故事画的艺术活动,实践工作中我注重在活动的各环节中引导孩子感知什么是合作,由于孩子年龄都较小,我每次都会给他们具体分工,然后采取比赛的方式,看看哪组同学做得最漂亮,在组与组之内进行分享交流,这样充分发挥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充分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促进了孩子合作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美术活动,更应该成为儿童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培养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素质的有效途径。绘画常常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工具,这既是语言的补充,也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而在美术手工教学上,我经常组织他们开展"变废为宝"的美术活动,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收集一些废料进行美术加工,成为一件件精巧别致的艺术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同时也能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体验探究小学生好问、好动、好奇心强,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合作能力均较弱。因此,我经常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出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敢说、敢想。引导学生通过多种体验、探究的活动,发挥和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到发展。

由此可见,美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在今后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提高幼儿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使幼儿的身心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美术教育论文:谈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兴趣是好的老师”。作为幼儿教师,教孩子绘画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在绘画中发现美,认识美,展现美。我总结了十多年从事美术教育的经验,谈谈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一、打好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根基

在美术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幼儿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幼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能用简单的色块表现,简单的符号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所以,打好幼儿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根基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幼儿进行美术表现的重要工具。

儿童美术教学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绘画。二是手工。美术教学中手工制作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包括: 粘贴、印画、泥塑、折纸、泥工、雕刻、剪纸、编织等。那么,怎么才能有效的引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呢?

1.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2.在开展剪纸教学活动中,首先在教室内布置好剪纸环境,这对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极其重要。

3.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

4.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积累

教师可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指导幼儿对一只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 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 头是什么样? 耳朵是什么形状? 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

5.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提供练习机会,锻炼幼儿手脑的灵活性。注意训练手的灵活性,从分布练习到整体练习。

6.手工制作与绘画的有机结合

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可以增添画面的装饰感并且可以激发幼儿手工制作的强烈兴趣。例如,学生在一幅风景画面上,制作出立体的蝴蝶、小鸟,再根据整个画面的需要,图上艳丽的颜色。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而且开拓了幼儿的探索力和创造力。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所以,每一个活动应充分考虑到游戏与教学的有效结合,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

1.美术材料的多样选择

以往的绘画工具仅限于水彩笔、油画棒等,这些材料色彩艳丽,易掌握,但是材料很单一。不妨尝试下边简单易得的工具,如我们把卡纸换成光面的挂历纸或者有机理效果的皱纹纸,美术材料的多样性不仅增加了绘画的形式,而且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2.美术环境的创设。

3.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极为重要的。例如,让幼儿观察春夏秋冬的变化,可以拿来一盆植物,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看看植物在四季中是如何变化的。

4.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

幼儿喜欢游戏,怎样把美术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呢? 例如,折纸示意图幼儿不容易理解,我就以“我是示意图”的形式,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折叠符号和幼儿一起去认识,以游戏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

三、适当的激励,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提升

俗话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也是一种教育,在夸奖中孩子会树立信心,提升孩子的自我意识。那么,如何夸孩子呢? 怎样做才是有效的鼓励教育?

1、多种鼓励相结合

语言鼓励。如“你真棒”“你真聪明”,当孩子十分希望自己被他人认可的时候,这样的语言很奏效,它会让孩子信心倍增。动作鼓励。如点头微笑,有时候发自内心的微笑也是一种认可,孩子在有挫败感的时候,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者微笑,同样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实物鼓励。一块糖,一个小粘贴都是很好的奖品。在美术教育中,展示孩子的作品是重要的一部分。把孩子每个时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孩子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展览的同时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

2、帮助孩子制定激励目标

教师给孩子制定激励目标时要注意该目标的可执行性,不要是空想或不切实际,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好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目标,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例如,让儿童临摹一些一笔完成的小动物图形,其中包含了简单的几何形体,孩子多加练习都可以顺利完成。孩子达到老师规定的目标后,再稍微给孩子增加难度,这样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会让孩子容易达到,并且让他们懂得没有随便取得成功的道理。

3. 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自我激励是不依靠外部赏识,是孩子对自己的肯定、鼓励和表扬。这要求教师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激励教育,在对孩子表扬时可有意识地将“我”改为“你”如“你又有了进步,我为你感到骄傲”改为“你为今天的进步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你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久而久之,孩子会内心承认自己,并且领悟到努力后获得的成功是好的奖品。

四、激发幼儿的美术创想,拓展教学思路

儿童的创想是其认知和智慧发展的重要方面,与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工作者如何开发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的潜质呢?

1.提供多样的材料,创造幼儿创想的条件

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利用材料色形的不同,激发孩子的想象。回归生活的材料有着各自的属性特点。例如,教师收集大小不一的纸盒,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把纸盒的六个面里随意涂抹装饰,然后把每个孩子的纸盒随意排列,通过排列的小盒图案,可以让孩子编成连环画等。每更换一个面,都会有无数个小故事。孩子不仅在活动中锻炼了绘画能力,还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2.亲密有趣的师生、亲子互动,创设幼儿的创想氛围

孩子都有自我表现和表达的欲望,他们不仅用语言,也用艺术手段,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我设计了“魔术绘画”,利用油画棒不溶于水的特性作画,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季节的公园一角,要求用同种颜色的纸和油画棒来绘制。同一种颜色的笔画在相同颜色的纸上看不出画的线条,似乎什么都没有,但是通过老师图上鲜艳的水粉颜料,画面就清晰可见了,产生了魔幻的感觉。孩子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基本技能通过独特的方式转化成了生动的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创作活动。要开拓幼儿的 视野,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创作情趣,使幼儿扎扎实实的打好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根基。

美术教育论文:中学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之探讨

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即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人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精神。素质不能说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程度和自身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只有将先天基因与后天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塑造的性格、气质和人格,获得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和高尚的品质。为此,通过系统的美术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召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做到心灵的储美和启真,这是一种技能的完善、精神的塑造,能实现人的发展。

一、美术教育与学生素质

美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美术是空间的艺术。由于在表现手段上的造型品格,美术具有空间属性,这种可视的形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绘画空间是对自然的一种创造而非模仿,艺术家在运用透视、排列、分割、结构等规律时,不必为真实的空间所约束,而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构成空间王国。因此,学生学习美术,认识空间,就必须研究透视原理,以数学为基础,借助这一手法来表现三度空间,制造出符合人们视觉欣赏习惯所产生的真实幻觉的空间。长期学习美术,对发展人的空间智力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其次,美术艺术是一种语言体现,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交流思想,还具有逻辑语言所不具有的形象语言的功能。,美术作为空间艺术,其透视、比例、结构、关系与数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

1.偏科严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美术等艺术方面的课程不受重视,有的甚至被其他课程取代,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艺术思维观念贫乏等。

2.不应过于重视用绘画教学。如今的学校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灌输绘画技能,而忽视结合美术鉴赏教学开展一些理性的探索创造活动。

3.美术教学应紧密围绕教学主题,采用丰富的艺术形式,使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而在如今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听讲式教学模式,把讲和练分开。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和教师的创造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使教学效果更佳。

4.创新精神。美术教育应摆脱模仿,要创新。模仿变成了学生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也形成了他们今后工作中的行为方式,在这种价值观念的约束下,学生不去追求创新。例如,素描课仍然把模仿得像不像作为的评价标准,这将美术对社会关注的方式僵滞化了。

三、中学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人文意识、敏锐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1.人文意识。《美术课程标准》确定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在于人文性。强调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汲取不同。

美术教育论文:分析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育人思路的策略

一、美术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美育教人如何做人,启发学生求知、爱美、扬善、发展。美术教学中的各类艺术作品鉴赏,可以形象地教育和激励学生,可以鼓舞人、激励人,弘扬美德。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是美术德育功能和本质所决定的。人类的劳动过程创造了精神文明,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同样,艺术发展也起到了德育及美育的作用。如在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曲》、潘鹤的《艰苦岁月》、《小八路》等艺术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映。他们通过学习感到兴奋、崇敬、自豪,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先烈的敬重,爱国主义自然而然在美育中渗透。教师要让广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结合起来,达到完成教学大纲中的美术教育与德育的社会历史使命。

二、美术教育中的智育功能

自然世界是通过多学科及艺术形象再现在人们的意识中,美术教学中的智育功能是由美术学科艺术性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智育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思想方向和创造方向形成的。教学过程的目的是发展智力,因而,美术教育过程中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想象与社会积极联系起来。经常处在美的陶冶之中和在单调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其智力及思维发展明显不同,前者更多地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探索兴趣和愉快的情感,这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智育能力的发展是极有力。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三、美术教育中的美育与审美功能

美学即审美之学,将“审美”实施于教育中。美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提高品德素养,将教学中的艺术欣赏转化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人类的审美观受时代地理位置、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古代人认为美的现代人不一定认为美,外国人认为美的中国人不一定认为美,出现这些差异,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然而,人类也有共同点,即共同的基础语言形式美,共同的美感享受,共同的和谐发展。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美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观念呢?

1.培养学生正确欣赏中外艺术作品,让学生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艺术珍品中汲取美的内容。可从社会美、大众美到艺术风格美、形式结构美、内部情感意蕴的鉴赏中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欣赏幻灯片、图片,阅读中外艺术理论常识,广泛采取感受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再借助想象、联想,通过理性参与分析作品内容感情意蕴,从而产生审美愉悦,达到情感共鸣。

2.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明确的科学审美态度,将课堂中的美学理论及规律方法内容有机地与社会现象结合起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美的追求有着不同的方面、形式,要从审美的新角度,用新观念去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去表现审美能力及其见解,从而产生新的领悟和新的观念。

3.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形成和掌握线条美、协调美、对称的均衡美、变化统一的色调美,要把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跟社会生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在美术教育、美术鉴赏的实践中学做真人,逐渐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