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具有长周期性、复杂性、选择性、市场性特点。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轻则可以使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改进,创造出巨大的效益;重则可以使农业发展发生大的飞跃,或是诞生一个新兴的行业,促进农业高速发展,或是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发生质的改变,产生生产力以几何级数增长,社会财富成倍增加,以至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我市来看,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茶叶、柑桔、畜禽、渔业、草莓、板栗六大主导产业和莲子、笋竹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比如,我市从80年代初开始种植草莓,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草莓过江”战略推动下,草莓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到今年,全市已发展二万多亩,产值达到二亿多,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受经费、人员、体制、农民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开阔思路,丰富手段,创新方式,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切实造福于广大农民,贯彻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面,我们结合科技局实际工作,就科技局在这几年来在农业科技成果方面所作的工作作一些分析研究。

一、工作实践。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在杭州地区走在比较前面。市科委更名为市科技局后,对原有的科室也进行了调整,专门设立了农业科技科,负责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的管理。几年来,市科技局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做了一些促进推动工作,为我市发展效益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我们市科技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新技术特别是综合配套技术的开发试验。近几年来,市科技局针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积极配合市里提出的效益农业发展方向,在巩固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上下功夫。比如,我们根据市提出的“草莓过江、莲子跨乡”战略,在草莓和莲子上作文章。为加强我市太空白莲种苗工程建设,我们市科技局从九十年代初起就到中国莲子之乡——江西广昌引进新品种,至今已引进新品种十五、六个,极大丰富我市莲子良种结构,同时,又于前年,支持建立了莲子繁育中心,为莲农提供品质的莲种,推动了莲子的高产高效。针对大棚草莓是我市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我们又于20__年在杨村桥镇黄盛村开展大棚草莓套种网纹甜瓜试种试验,当年取得了显著效益,既提高了大棚经济效益,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又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草莓产业。今年,在杨村桥镇,这种套种模式得到了良好的推广。

2、支持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得到推广应用,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只有实现规模经营,科技成果才能更快地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从20__年开始,我们与市农办共同实施了“建设十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百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点”工作,通过基地以及点上的推广应用,在全市形成一批可以学习的示范样板,从而进一步带动、辐射周边农户共同投入到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当中。到20__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示范点86个。今年,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与农办又联合在全市开展了“精品农业示范园”创建活动,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一批在全市具有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农业精品园。精品园的创建,对农业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农业生产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3、以项目以为导向,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市科技局很难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推广给予更多的制约。相应的,市科技局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通过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实施、管理等给予更多的协调,通过对加大对成果推广项目的支持,来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投身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根据基层农业科技工作特点,我们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并相应投入更多的科技资金,这几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市委[20__]4号文件,今年,市科技局用于农业科技的三项科技经费将达到总经费的三分之一。

二、存在问题。

我们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作了不少的工作,但是,受各种因素条件限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偏少。20__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862万元,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1.94。市科技部门到位经费150万元,其中用于农业科技经费50.5万元。由于农业科技经费总量的相对不足,对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要解决这一问题,根子还在于财政的投入。

2、工作人员队伍力量单薄。我们科技局农业科技科设有两个岗位,但实际上只有一名科长,没有科员,连同一名分管领导,只有二人。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线长面广,只靠两人,很难在具体工作上抓深抓实。不要说对于没有立项的项目,就是对于立项的项目,由于受人力、精力限制,我们在项目日常管理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大多时候的管理比较粗放,从立项到验收缺少强有力的监管,因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效率。

3、缺乏与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机制。大多农业科技工作者集中在农、林、水以及农业科研等部门单位,由于体制的原因,我们对成果推广只管项目不管人,一旦立项后,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在对重大成果推广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支持配合。由于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使得在推广过程中形不成整体合力,各自力战,发挥不了集团作战的优势,因而,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同样产生较大的影响。

4、基层单位认识不到位。在乡镇,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人员身兼数职,农业推广体系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窘境。由于部分项目实施单位领导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只重立项前的争取,不管立项后的推广,在具体项目操作中,甚至出现移用项目经费的情况,使得原本有限的项目推广资金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几点建议

从我们科技部门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导向机制。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面临的课题很多,但在每个时期都应该有该时期的工作重点,市政府要从长远考虑,及早制定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工作方向,为全市各有关部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明确方向,这样,也可以集全市之力,重点在几个产业上做文章。前几年提出的“草莓过江,莲子跨乡”战略就非常好,应该对我们今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有良好地启示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成果转化需要一定的投入来支撑和保障 ,光靠我们市科技部门有限的投入是很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建立良好的投入机制是切实搞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整合资源,集各方之力,包括科研单位、农户、金融以及社会其他成员,促使投入能筹而有向,聚而有量,集而有度,用而有序,管而有方,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方位的投入机制。市科技部门是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适当调整财政分配格局,提高科技支出的比重,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要适度倾斜。

三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较之于工业更需要统筹协凋。建立协调机制,就要通过协调、调节、沟通、联系、进行上下协调、左右协调、内外协调、来化解矛盾,理顺关系,疏通环节,提高效率,从而使成果转化达到和谐统一,有机配合,形成合力。为此,要在全市建立好组织协调机构,统筹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突出主线,集中精力,协调处理带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协调,要关注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发现问题主动微调,使得各个部位、各个步骤能够及时衔接,互为补充。

四是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机制。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针对以往工作中重布置、轻检查,重立项、轻验收的现象,抓好计划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时,注重抓好事中、事后的跟踪指导、督促落实、总结验收工作,做到有立项、有检查、有落实。建立定期项目检查制度,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重点、带一般,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计划项目实施。建立经费审计制度,每年对重点项目以及部分一般项目的经费支出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项目经费得到专款专用。建立项目年度验收制度,严把项目验收关,抓住重点,兼顾一般,对于实施情况好,效果明显的项目和单位在下一年度的项目安排、资金划拨等方面予以继续支持;反之,则降低甚至取消下一年度项目及经费支持力度,以此来激励实施单位的积极性。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人才模型创建评析

宁夏农林科学院成立50余年来,汇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英才和各大院校的青年才俊。所谓得人才者,得市场。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创新的关键,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根本。而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选拔、评价人才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仅凭个人的简历和经验已不能适应人才管理的需要。2001年,宁夏农林科学院进行体制改革以后,留才、引才、用才以及激励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改革完成后,即启动了“宁夏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创新”项目。在这一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如何有效甄别有潜质的人才,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与管理系统,已成为当前宁夏农林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尝试通过分析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查找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胜任特征理论和通用模型,构建适合本研究对象的胜任特征模型,开发适合本单位工作特点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在招聘、培养、选拔人才等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推动宁夏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创新。

1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

什么是“农业科技人才”,关于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依据农业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情况,兼顾其学历状况,可将农业科技人才分为三大类,即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业科技实用人才[1]。其中,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包括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创新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集中在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他们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工作之上。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大部分科技人员属于这个概念范畴。综合众多学者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定义,本研究采用杨庆先等人阐述的“农业科技人才”定义,即“指在农业科学技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从事农业科技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迅速调整自己,并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各种类型创造性劳动,为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人”[2]。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本研究的三个类别评价对象,即学科带头人(选拔功能)、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功能)、初级科技人员(招聘功能)。农业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的农业科技人才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科技活动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借助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农业科技知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正确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

1.2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农业科技人才不同于普通的劳动者,其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有能力接受各种创新和挑战,更希望有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向社会和个人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自我的需求。

1.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农业科技人才丰富的知识内涵激发了他们不断追求进取,由于他们普遍受到过较高的教育,他们学习、领悟知识的能力也普遍较强。

1.4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农业科技人才所涉及的领域与一般的科技工作者不同,他们想要有所成就,有所突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经常亲自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动手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5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和一般科技工作者一样,农业科技人才是在易变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从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因此,很难监督和控制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过程。

1.6个人工作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论文)、专利发明、标准的形式出现,往往不可直接测量和评价,而一项创新成果通常又需要一个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个人的成就更加不易于直接测量和评价。以上农业科技人才及其工作的特点给评价工作带来了难度,传统人事管理中“人才评价”这一环节一直是个难点。经过对这一工作资料的分析总结,查找出了传统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科技人员评价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界才开始注重,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上。宁夏农林科学院在人才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各研究系列的6个门类12类的考核标准。针对所分的三个层次的科技人才已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办法》、《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办法》等,经过几年的运行,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人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细化,在分析人才评价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评价过程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与业绩的考察,忽略特质、核心动机等内隐特征和行为的测评,因而对其发展潜能和工作绩效的预测性较差。例如,在“学科带头人”评价选拔过程中,对“主持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争取经费”、“”等业绩成果有明确的量化规定,虽然这为参评“学科带头人”设置了初选的标杆,但没有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潜能、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测评,存在一定缺陷。二是不能切实结合岗位的要求分配科技人员,忽视人与工作的匹配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既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个有着具体胜任能力要求的岗位。要测量一个人是否胜任此岗位,须先明确岗位所要求的胜任特征。人与岗位的契合匹配程度是选拔、聘用具关注价值的问题。三是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依赖领导及评委的感性认识,因而透明度不高,评价结果主观随意性较大。四是评价涉及的测评指标要素不够系统、,且没有权重设定。例如,评价“学科带头人”要求具备思想素质、业绩成果等指标,一级评价指标过于粗疏、笼统,缺乏二级指标要素。其中,不能确定各能力、素质的比重程度是较大弊端。五是评价管理过程中消耗的人力成本较高。在人才推荐、选拔过程中,每次要收集整理大量的申报材料、定期年终考核评价材料、期满考核材料等,工作中给工作人员带来纸质材料管理负担,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科技人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农业科研机构能否快速发展,构建一套具有农业特征、科学合理、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农业科技人员绩效的前提和基础[3]。

3对胜任特征及其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3.1胜任特征概 念1973年,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教授着名的研究成果———《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使人们看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新的曙光。他引用大量的实证说明了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指出学业成绩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也不能有效预测人们的职业成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主张通过对岗位人员所具备的个体特征进行实践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胜任特征,作为该岗位人员筛选或评价的标准。这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效的工具。所谓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素质[4]。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指的是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任职者能够做好或胜任的能力,它反映出个体与其工作匹配状态的程度,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胜任特征反映的是与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行为,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关系密切,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胜任特征是可以通过行为来表现的,它的评估也要以行为识别为基础,以行为表现来测度和开发,能将组织中的绩效者与一般者加以区分。

3.2胜任特征模型的含义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有效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组合。公认的胜任特征基本模型,是由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5]。该模型认为,胜任特征包括六大领域: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其中,浮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是基准性胜任能力,属于表层特征、外显要素,主要通过一个人的学历、成果等表现出来,易于发现与评价;而沉在“水面下”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其他要素是鉴别性胜任能力,属于深层特征,较难发现和测量,是不易改变的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可测量个人工作上的长期表现。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进入2000年以后,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很多咨询公司也在开展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和应用方面的业务,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日益显现。

4构建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通用有效的胜任特征模型以及相应的胜任特征测评系统是十分繁杂的。鉴于不同行业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差异,各行业均试图建立起符合自身职业特色和实现各自功能的胜任特征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评价系统。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安鸿章等按照建立思路的不同,将其分为层级式、族型、盒型和锚型[6]。“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分析大量的及时手资料,按照高、中、初三个层级,立足于实现招聘、培养、选拔三大功能构建胜任特征模型,以此为依据开发出了评价系统。

4.1构建方法本研究的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概括起来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针对本研究所提出的三个不同层次职位,胜任特征虽然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但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程度(量)上而非维度指标(质)上。

4.2构建步骤

1)确定基准岗位。基准岗位能体现行业、职系特征,岗位与岗位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可比较性。通过对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及绩效标准的分析,本项目确定了农业初级(招聘功能)、中级(培养功能)、高级(选拔功能)三个基准岗位。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岗位要求,提炼出农业科技人员的初、中、高级三个层次的胜任特征因素,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整理出基本分类,构建起胜任特征模型框架,并对胜任特征模型的各要素进行描述性定义。本研究在通用胜任特征模型的框架下,制定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并进行了描述性定义。为增强评价的系统性、可比较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初级科技人员在3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上保持了一致性。三级指标确定了学科带头人(高级)20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和初级科技人员各15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

3)确定指标所占权重。应当注意的是,为体现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胜任特征的要求,权重系数的设定必须与事业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主要业务流程保持同步。对于不同岗位,权重系数的设定是不一样的,以此表示不同岗位的不同胜任特征对职位的相对价值或重要性。例如,学科带头人(高级)评价指标中的科研品质、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所占权重分别为16%、70%、14%,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分别为20%、60%、20%,初级科技人员分别为30%、50%、20%。

4)确定各岗位的行为等级。在这一过程中,“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从实现招聘、培养及选拔功能的角度出发,确定了符合、不符合两个等级,增强了其可操作性,避免了因锚定过多过细而无法区分和界定的弊端。

4.3构建内容根据通用的胜任特征模型,“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从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双重角度出发,考察备选人员的个性品质、能力素质和综合素养,科学地预测候选人员将来能否胜任其岗位,提高了甄选人员、选拔聘任、培训人员的质量,较大限度地优化了科研人员队伍结构。根据胜任特征理念包括的六大领域,宁夏农林科学院分别针对农业科技人才三个层次评价对象,设计了一、二、三级评价指标,分配了三大总指标的权重,确定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等级(即锚定)。其中,“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及其二、三级指标,专家认为“不仅在创造力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且是识别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志[7]”。同时,了解我国现行的各项科技奖励制度,明晰各种奖励的基本情况,对人才评价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8]。“科研能力”这一指标是农业科技人员评价的核心指标,为了能客观、科学地对这一指标进行评价,本项目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分析讨论,制定了符合宁夏农林科学院特点的农业科技人员业绩量化评分标准。

4.4评价方法(工具)的说明人才评价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人才测评方法的具体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个体内在素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绩效。在对人才评价过程中,具体采用的评价方法(工具)视评价的目的、内容而定。本研究主要通过自主开发和选择其他辅助方法,在本评价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工具)。

1)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的开发。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工作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过程。360度评价方法强调多方位客观地对个体进行考评,它既注重考评的最终结果,又将个体的行为过程和个人努力的程度纳入评价的全部内容,使得评价能客观地反映个体的表现和业绩[9]。但传统的360度考评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的难度较大,有可能趋于机械化,而通过互联网构 建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则大大降低了评价成本,简化了整个评价管理工作。一方面,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以在系统上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另一方面,增强了评价过程的灵活性、适时性和动态性。为了改进传统评价过程中纸质材料成堆、透明度不高、效率低下的缺陷,本研究以360度评价方法为核心手段,开发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在“招聘子系统”实行网络报名,扩大了引进人才范围,评价过程实现了应聘人员按照既定的模式提交个人背景履历资料,便于评价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要求进行初步审核、筛选;在“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培养子系统”中,实现了培养人员自我监督、管理、评价,导师定期评价指导和同行参与评价竞争的功能,促进了青年科技骨干人员对照胜任特征素质要求改进绩效,完成培养任务;在“学科带头人评价管理子系统”中,运用业绩分析、跟踪法,实现了学科带头人在聘期间业绩、能力水平的公开、透明。在学科带头人期满考核进入新一轮选拔时,可开通网络评价功能,按照胜任特征评价模型,收集获取对学科带头人的360度评价信息,提交选拔会议参考,使选拔评价过程的公正、公开、公平原则落到实处。

2)其他辅助评价方法。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对人的行为、能力、绩效等素质特征的观察与评价,不能脱离一定的环境[10]。所以,要想地测评一个人的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应将其纳入一定的环境系统中,观察、分析、评定被评价对象的行为表现。因此,本项目对一级指标“科研品质”和“综合素质”除了采用信息化评价系统工作收集360度评价意见以外,还采用了其他的辅助评价方法,如评价中心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关键事件分析法、结构化面谈法、16PF测试法等,具体可根据评价对象选取其中不超过3种方法进行;对“科研能力”则采用业绩评价分析法进行测评。

5建立评价选拔流程

宁夏农林科学院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已建立了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依据多年人才评价选拔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本项目提出评价选拔流程。

6胜任特征模型对人才评价的意义

6.1增强了测评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一般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因此,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等,测试个体过去的行为,可以将其看做未来行为表现的预测因子。

6.2形成了选人用人导向按照传统观念,在招聘、选拔人才中比较重视候选人的知识、技能,但在本研究的评价对象中,人员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智商水平,核心的动机和个性等处于胜任特征的深层,它是最有评价价值的。所以,对这类岗位按照胜任特征的规律进行评价和选拔人才,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6.3将岗位分析工作与人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人才评价往往存在不知道该测试什么内容,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体系,缺少对测试岗位深入的量化研究等问题。胜任特征的研究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建立了某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在评价时就有了设计评价方案所需的测评指标。

6.4提供了量化人事指标胜任特征模型与人才评价的结合可以提供许多量化人事指标,使人事工作的量化成为可能。例如,“学科带头人”评价分数达到90分及以上,则说明岗位胜任特征要求与个体的胜任特征之间的匹配性好,可以胜任此岗位;达不到这一量化指标,则说明个体的胜任特征不能满足岗位要求,难以胜任此工作。

6.5为选择测试方法(工具)提供依据人们可以根据胜任特征要求来开发工具或选择测试工具。本项目为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功能,开发出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例如,为测评“成就导向”,评价个体的核心驱动力,则可根据评价条件选择16PF测试法、结构化面谈法等。

7结语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该评价体系既可以进一步促进组织人才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可以为农业科技人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是一个“双赢”模式,该评价体系的应用将有力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对深入人事制度改革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业科技论文:探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发展制约因素

1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

我国关于农业科技以及农业科技企业的信息大多被农业部、科技部和工商行政部门掌握着,而这些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公开的,缺乏有效科技信息平台,风险投资机构较难获得,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了解也有限,可能由于这些信息的不对称引发“柠檬市场”现象,使得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效率低,成功率低下,甚至还会影响风险投资于农业的信心,减缓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缺乏专门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机构,难以实现风险投资和农业项目的对接

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是科技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的成功对接是农业风险投资的实质,农业整体利润水平低、风险大、企业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其难以获得风险投资,虽然社会上已经存在一些中介机构和科技中介,但是专门以实现农业科技企业与风险投资的规模性机构极少,在我国,一些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科技与风险投资的结合,但是成效较弱。2011年由国内26家知名创投机构组成的现代农业创业投资联盟在“农业硅谷”杨凌成立。该联盟依托杨凌示范区体制和政策优势,引入创业投资资源,开展项目交流、推介、投资活动,搭建创投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平台,但是其覆盖范围较窄,其作用的发挥存在区域局限性。2012年由科技部主办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从全国入围的1700多家农业科技企业中选出120家企业进入决赛,但是最终真正实现成功对接的寥寥无几。对接平台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农业产业化组织和龙头企业是带领农民开拓市场的主要力量,据了解,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28万个,带动农户1.1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400多元;以杨凌示范区为例,截止到2009年底,杨凌示范区一共有8家龙头企业,其中部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但是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不平衡,品质原料基地缺乏,一些企业主要是初级加工,精深加工比重小,附加值低,利润少,辐射范围有限。未能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反而成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软肋,影响了龙头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企业无法延伸产业链,企业物耗高,产出效益却很低。品质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4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与推广方式僵化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以政府为主导,多是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对《档案法》相关规定缺乏良好的执行力,未能对档案实现统一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档案保存的完整性、性、系统性和安全性,提品质案保存效果和质量;未能很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在技术推广上,主要采用传统的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公司+农户”的推广模式,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科技示范区模式、专家大院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公司(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等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

5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充实风险投资的资金数额

充分发挥以政府为背景设立的引导基金、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适当扩大规模,引导投资,但不参与管理,放权于风险投资企业,让利于风险投资资金。引导商业银行、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大型企业以及富裕的家庭和个人进行风险投资。放宽政策限制,加强政策引导力度。至2010年,全国范围内,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结余1万亿余元。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部分资金已有387亿元,这部分资金亦具备入市可能。放宽政策限制允许这部分资金进入风险较低的风险投资项目将极大的扩充资金。

5.2健全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退出渠道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完善创业板块和中小企业板块,使中小企业板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创业板块成为“三板市场”,为我国农业科技企业上市提供途径;支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与财务结构,鼓励中介机构加强对其辅导力度,以促进其直接债务融资;探索利用产权交易市场为小微农业科技型企业股权流转和融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利用信托工具支持自主创新和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推动公益信托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积极发展并购、管理层收购、股权转让的方式,完善并购、收购、转让、清算机制,探索新的退出方式,如抵押担保退出,就是风险投资公司寻找到了新的投资者,并且在转让后,仍负有保障并购方实现低约定收益率的责任。

5.3完善农业风险投资的支持体系

5.3.1法律、政策、法规建设

法律层面上,为了推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快以下几方面的法律支持:一是关于企业制度;二是关于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三是鼓励在农业科技领域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定这类法律的目的主要是保障投资者利益和吸引投资,同时也有助于引导资金投向,规范政策的执行;四是规范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运作的法律法规,这是风险资本的操作依据和指南。税收层面上,通过对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增值税转型、对风险投资公司可实行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减免从事农业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进出口的关税优惠以及对入驻农业园区或农业高新技术 开发区等的风险投资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监管层面上,专门设立的政府监管部门是强有力的监管力量。政府监管可以发挥政府的中心地位优势,有利于集中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动向,使政府制定具有统一性和广泛性。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市场的监管职能。政策层面上,从宏观方面来看,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发展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要想更好更快的推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关键还在于政府角色的转变,从微观管理层面脱离出来,充分发挥其在宏观管理方面其它组织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体系运作过程中,政府应从直接投资角色转向间接扶持或引导角色,着力从完善相关的扶持配套政策、提供更大更合理的风险投资活动平台、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易制度、完善监管制度等方面入手,为农业科技领域创造良好的企业生产和发展环境。

5.3.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机构在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连接和协调作用,其专业性、性、中立性等支持使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在各个层面拓展业务成为可能。在原有一般中介机构和专业化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标准认证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的基础上,一方面实现各中介机构的一体化,成立专门的协会组织;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主导的专门中介机构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风险投资。

5.3.3建立多层次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

借鉴境外经验,设立投资者权益保障机构,成立风险赔偿基金。在我国,可以考虑成立风险赔偿基金,由券商按交易额一定比例缴纳,证券交易所负责管理,用于补偿投资者因券商经营不规范、破产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及早建立赔偿基金将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有利于社会安定。建立政府引导的农业科技保险体系,由于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科技保险也具有公共性,这一性质要求农业科技保险必须由政府出面与保险公司合作,并监督其运行,在科研阶段、成果转化阶段以及产业化阶段分别提供不同的保险项目,一旦风险发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也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5.4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一定程度上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风险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不耦合性,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对风险资本的吸引能力受到约束。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设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来吸引风险资本投资于农业科技企业,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

5.5建立产品标准体系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隐患,类似有机农业等领域的农产品诚信体系受到质疑,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

5.6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目前我国拥有部级龙头企业1700多家,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作用,联合农户,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还可以龙头企业为首联合农户建立和完善合作社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并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5.7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在技术推广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改变政府为主导的推广模式,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督引导作用,积极发展科技特派员模式,努力探索科技示范区模式、专家大院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公司(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等模式。

6结语

我国农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及农业科技产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其发展所必需资金的最有效和持久的源泉。尽管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随着学术界的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以及社会实践对理论的丰富,我国农业风险投资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策略的研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起步于1996年,用于农业科技项目或者企业的投资,推动农业科技项目或者企业发展,获得经济利润的一种途径。随着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不断发展,形成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案例不断增多、投资阶段不断向后延缓、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客体规模化,以及退出渠道多样的特点。在遭遇世界经济危机后,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也像其他企业一样受到了打击,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前如何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科技项目或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起步较晚,且资本投资市场缺少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机制,因此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在筹资、投资、管理和退出阶段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亟待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筹集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筹集资金的渠道过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实业、私人、外资、引导基金、证券公司以及财政出资几个方面。相比国外的农业科技投资创新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来说,我国在筹集投资渠道方面还略显不足。国外的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操作、筹集资金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日渐成熟,其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已经扩展到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众多方面。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养老基金等投资受限,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只能是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两个地方,极大的限制了养老基金进入其他投资领域。而保险资金的投资方面并没有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资金筹集渠道目前还处于贫瘠状态,不利于我国农业科技项目或农业科技公司的扩大发展。二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投资结构设置不合理。这主要体现为我国政府资金投入比例过高,而民间资本投资比例普遍偏低。由于政府资金所能承担的风险性较小,且灵活性不大,不利于农业科技项目或者企业的经济运营。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中政府出资或者国有机构投资的份额已经接近于一半,而民间资本的投资仅仅占了21.7%左右,政府资金投入量已经超出民间资本投资量的一半。这种情况下,农业科技项目或者企业防范风险的指数会大幅度降低,项目和企业的盈利也会降低,阻碍项目和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三是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筹资及时重委托的问题。由于信息不,风险投资的人过于追求自身利益,忽视了被人的利益,造成在没有详细的数据分析下,或者已经知道某农业科技项目不会成功的情况下,仍然投入大量资金,最终使投资人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投资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在选择项目和决策方面存在分歧。当前,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对于农业科技项目的选择和排除还缺乏系统的评估手段,不能充分考虑到风险投资的所有因素,因此对于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决策方面很容易引起失误。应该尽快建立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或者企业的评价体系,把握决策的合理和性,降低投资风险。二是作为新兴的投资项目,在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方面缺少专业人员的介入。对于既有专业的技术,又有管理的才能的工作人员,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活动最需要的人才。而我国现今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型人才。当今世界竞争已经体现为人才的竞争,而我国显然在人才竞争上不具备优势,造成我国企业发展的窘境。为改变这一现象,我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实现。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活动,会因为缺少高素质人才而多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三是受我国科技企业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地区在分布上呈现出不均匀的问题。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而导致企业在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中西部地区之和都低于东部地区的企业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东部地区企业的影响,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最终导致东中西部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贫富矛盾越来越大。

(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在管理中委托的问题。这是由于在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筹资阶段人为追求高利益,在投资信息不的情况下,不顾被人的利益和安全盲目投资,给被人带来严重的损失。而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不能实时对企业的经验管理进行监管,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的企业就很有可能不按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要求和建议进行运用和操作,形成委托的危险。二是在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管理上,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鉴于农业科技创新管理的特殊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投资管理知识和技能,也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而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来说,既懂投资管理,又懂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因此在农科业绩创新的资源分配上就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投资管理人才的缺失造成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活动,在投资决策和日常决策等方面,略显幼稚,还不能独挡一面,不能避免企业在管理运营的风险性。

(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退出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单一。资本退出是风险投资的一个环节,是资本回笼再投资的必经阶段。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资本退出渠道已经进入多元化、多途径的趋势。但是农

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资本退出渠道略显单一,主要以IPO和并购的方式退出资本。对于清算、回购等方式退出资本的较少。资本退出在风险投资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投资方收回投资资本,并进行下一轮投资的关键环节,是资本投资的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多渠道的资本退出方式,能够为企业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保障企业利润的较大化。二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资本退出的二级行业在结构上分布不均。我国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属于一级行业,而在农业这类一级行业下属的二级行业是农资类企业、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和林业等行业。这些二级行业在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阶段,即资本退出阶段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据统计,具有工业性质的农资类企业和种植业在资本退出环节相比渔业、畜牧业和林业来说占有优势,渔业、畜牧业和林业在资本退出环节实现退出的企业较少,造成农业所属的二级行业发展不均,呈现极端化发展的趋势,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活动的发展。三是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在资本退出阶段的退出机制不流畅。这是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缺乏合适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护和约束,并且缺少体系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造成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且国内股权交易市场起步晚发展慢,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困难重重,资本退出机制不流畅,不能使利益较大化。 二、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优化对策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是一种新的托融资体制,是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或者企业的新途径,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为其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具有市场投资风险和技术投资风险双重风险性,因此,需要风险机构投入大量的精力,不断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才能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正常运转。

(一)加强政策和资本扶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中介体系

一是扩大政府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农业科技项目或者企业的发展。这是为了使更多的风险资本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或者企业中去,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运行资金,同时也降低了风险投资者投资的成本。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发展上缺少资金的扶持,引进风险投资能够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在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阶段政府给予风险投资企业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能够加强风险投资企业向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加大投资量,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快速发展。二是创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引导基金。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相比一般的风险投资,其风险性更高。因此,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创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引导基金是极其必要的。在政府引导基金的带领下社会资本大量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分担了风险投资的风险性,有利于风险资本获得利益较大化。从而促进风险投资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或者项目的投资与管理力度,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中介体系和风险投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是联系筹资方和投资方的纽带,为客户提供法律、财务、投资等方面的服务。在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或者项目的筹资、投资、管理和退出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降低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风险性,需要中介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客户体统的投资信息和周到的咨询服务。因此,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体系建设是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关键任务之一。同时,完善风险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风险投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有序性,维护正常的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打击违法投资行为。

(二)大力培养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活动在投资与管理阶段缺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导致风险投资和管理在决策上存在漏洞,增加了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风险性。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力度。面对变化莫测的资本市场,需要培养能够紧跟市场动态的人才,使其根据市场动态及时提出降低风险的投资对策。其次,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也应该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对财务风险能够有效识别,并采取相应手段尽可能的避免财务风险。而建立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进行管理,它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掌握相关的财务法律法规等素质要求。企业可以在内部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内部员工素质,优化企业人才结构。,为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拥有更多的筹资渠道,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企业员工必须提高工作效率,保持高度的工作积极性。扩大企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资本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或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控制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不但具有市场投资风险还具有科技投资风险,因此较一般的风险投资风险性更大。在其运行过程中不确定性风险因素有很多,比如技术开发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市场变动性因素等等。只有明确这些不确定性风险因素,才能针对这些因素实行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风险抵御和防范的能力,避免风险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加强风险企业的管控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对风险企业的运营实行监督和管理,规范其运营行为,能够有效避免违规操作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建立投资奖励机制,增强风险企业的运营动力,能够有效提高风险企业的业绩水平。同时还要完善市场的监督机制,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驱除那些信用度低的不良企业,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也是给风险企业创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资本投资的四个环节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为了额有效避免委托环节产生问题,应该明确双方的权责关系,尽量做到权责对等,签订公平的协议保障双方利益和责任均等。并且采取分段式的投资方式,避免某一方临时退出造成严重的损失,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或者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四)不断探寻新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资本退出渠道以IPO和并购两种方式为主。相比国外的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资本退出渠道的多样性要少得多。随着我国股权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已建立了三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等多个股权交易市场。为资本筹资和退出提供了很多渠道,但是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市场并为完善,不能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筹资和退出阶段提供更多的渠道,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在资金融资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应该大力拓展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筹资渠道和退出渠道。使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能够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我国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板块和创新板块的市场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提供有利条件,增强其风险投资收益。,还可以通过管理层收购、股权转让等方式,逐步完善

收购、转让、并购等退出方式,并且不断探索新的退出方式,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活动能够顺利退出资本,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资本能够有效转让,保障其投资收益的较大化。作为我国新型融投资机制,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拥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虽然在微观运行机制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政府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并采取相关的财政政策对其进行扶持,而风险投资内部也在不断完善投资管理方式,加强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并且不断探索新的筹资和退出渠道,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渠道多元化的发展,便利资产的流动和转让,使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获得较大化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相信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并且越趋完善助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论文:区农业科技服务团驻村科技服务工作总结

区农业科技服务团驻村科技服务工作总结

为认真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支持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区农经委组建了驻村工作农业科技服务团,抽调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等部门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服务团成员,在区委组织部的直接领导下,以解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手段,围绕科技兴农战略,为各级工作队所驻行政村开展重点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将农业科技服务团两年来的科技服务工作总结如下:一、科技服务工作成效

自成立驻村工作农业科技服务团以来,我们坚持每月两次以上进村开展科技服务,以举办技术讲座、发放科技图书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等多种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两年来,农业科技服务团共服务行政村25个,举办技术讲座8场,开展科技下乡18次,发放科技图书500册、科技资料4000多份,接待咨询服务群众8000人次,现场解决技术难题42个。同时在全区开展了一次农业技术服务周活动,邀请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的技术专家,在我区4个行政村举办了4次专业技术讲座,服务群众1000多人。据不统计,通过农业科技服务团为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带动农民增收8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认真组织。区委组织部和区农经委的领导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服务团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工作台帐。每次开展科技服务前,组织部门都作了具体安排,每天到哪个村,开展什么服务,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而且在服务团进村之前,驻村工作队的领导和成员都提前做好准备,安排布置场地,组织群众参加。同时对群众进行宣传,让群众提前准备,有什么技术难题,需要什么技术,发展什么项目,到时向服务团成员请教。区委组织部和区农经委的领导每次都亲自带队,与科技服务团成员一起到各村开展技术服务,为驻村农业科技服务团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全区各行政村的不同情况,农业科技服务团成员,准备了不同的讲稿和技术资料,针对种植、养殖等不同特点,采取专场培训,分类指导。如孙庄乡的孙庄和郭庄两个村都建立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较多,群众迫切需求名优瓜果蔬菜的反季节栽培技术,服务团成员来到这两个村时,就着重带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建造管理方面的科技资料,向群众传授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名优果蔬的栽培管理技术;翟庄乡柳庄村和干河陈乡小村铺村,是我区有名的养猪专业村,应这两个村驻村工作队的要求,农业科技服务团到村里重点讲授生猪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干河陈乡挂刀营村80的农户养殖奶牛,全村奶牛存栏量达600多头。农业科技服务团到村里后,在奶牛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牧草种植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和培训。总之,凡是群众要求的,科技服务团都尽量做到,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3、深入农户,现场指导。在科技服务活动中,对群众提出的模糊不清的问题,需要现场察看解决的,农业服务团的科技人员都会主动地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庭院,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就地解决技术难题。在孙庄村进行科技服务时,科技人员发现该村园区内的养鱼池,由于缺氧,长有很多有害藻类,对鱼类的生长很不利,就及时指导管理人员利用增氧机增氧,利用硫酸铜杀灭有害藻类,避免了鱼类缺氧死亡现象的发生;在翟庄乡柳庄村,一位养羊的农户喂养了40多只小尾寒羊,品种退化严重,而且死亡率高,经过服务团成员现场诊治,认定是由于近亲繁殖造成,指导该养殖户更换亲本品种,杜绝近亲繁殖;在后谢乡河东王村,该村养殖肉鸡的农户反映幼鸡得病死亡率高,农业服务团的畜牧兽医人员就现场对病鸡进行解剖,查找病因,对症下药,使群众很快掌握了防治技术。

4、发挥特长,造福于民。农业科技服务团的成员不仅集中地为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技术服务,而且还利用各自的特长,帮助驻村工作队为农民办实事,造福于民。农业科技服务团的蔬菜技术人员,在20__年利用自己蔬菜种植的专门特长,帮助后谢乡河东王村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蔬菜生产。他们帮助村里调整80亩耕地,于麦收后种植早熟夏阳白菜,从种植到收获仅两个月时间,亩收入达500多元。白菜收获后,又帮助村里建起36座塑料大棚,种植秋延后黄瓜,实现亩收入20__多元;农业服务团的畜牧科技人员为扶持河东王村的养殖业,帮助该村建设一座300立方米的玉米秸秆青贮池,消化玉米秸秆40余亩,同时帮助养殖户建设了11座养鸡大棚,有效地推动了该村养殖业的发展。目前,该村生猪存栏1500多头,肉鸡存栏10000多只;水利科技人员为解除干河陈乡小村铺农民的饮有害水之苦,协调项目资金27万元,为该村打了一眼152米的深水井,并进行水泵、水塔、自来水供应管道配套,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农业科技人员针对干河陈乡小村铺村大多数群众养猪,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指导该村建设了30多座沼气池,不仅节约了能源,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探出了路子。

二、存在问题 及下步工作思路

两年来的驻村科技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行政村对科技服务工作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组织不到位,没有取得应有的服务效果;二是科技服务时间较短,好象青蜓点水一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棚架问题;三是农业科技人员本身的科学技术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驻村科技服务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三个转变:

1、临时科技服务向固定科技服务转变:针对各村的产业优势,可挑选相应的科技人员为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带动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2、单纯技术服务向实施科技项目转变:区直各部门争取的科技扶贫项目或农业产业化项目,可由驻村工作队带到行政村实施,驻村工作队也要确定科技项目,使每个项目成为农民致富的龙头,带动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3、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开展农业科技服务要继续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工作台帐,结合各村实际,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科技服务,重点向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常驻进行技术指导,切实解决农村技术棚架问题,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论文: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

__是一个农业大县,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好农民的家园,从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__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一要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继续坚定不移地把菜、瓜、果、药、茶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巩固“全国无公害示范基地”的成果,以无公害蔬菜、品质果品、品质中药材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以瓜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着力开发以柑桔、木瓜为主的林果业,不断提升以黄姜、板蓝根等中药材为主的药材产业,择优发展以品质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二要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围绕市场发展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着力构建鄂西北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强化市场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三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和项目,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一是依托资源建龙头,抓紧建设一批以木瓜、柑桔、蚕沙等深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二是整合资源壮龙头,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不断壮大郧特粉丝厂、肉联厂、白羽乌鸡公司等一批“老”字号的龙头企业;三是优化环境引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__发展;四是转化体制变龙头,引导和支持部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

利用生态提升农业__较之发达县市相比较,县内工业较少,生态环境良好,着力打造秦巴绿色屏障,不断发展生态型区域经济。一要着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和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村镇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把“五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栏)、“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沼气)、“三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园净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实施以“绿色基地、绿色加工、绿色营销”为主的“三绿”工程。二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龙之故乡、神奇郧阳为品牌,抓紧恐龙时空隧道、恐龙模型和恐龙科普、恐龙展馆的立项和建设;并以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要不断发展休闲农业。__境内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国道沿线大力发展“农家乐”,以满足人们节假日到近效休闲、娱乐、体验生活、采摘食用品的需要。

依靠科技改造农业依靠科技,才能不断改变农民传统的手工插秧、鸡鸭散养、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状况。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力争通过3-5年的教育培训,使全县每户达到一个科技明白人,每村至少涌现5-10个专业大户,每组至少有5户科技示范户。同时,要根据__的产业布局,科学确定科技成果的推广内容。二要注重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引导作用。近年来,__县直单位在柳陂等乡镇建立了花卉、苗木示范园,品质蔬菜示范园,高产油菜示范园,品质水果示范园,中药材示范园,使农民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三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在全县选择3-4个条件较好的乡镇作为示范,积极推进农业品质化。打好“郧阳调水源头”、“汉江”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域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创新增收分析

一、深化认识,严格落实科技兴农责任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来抓,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加强组织、狠抓落实至关重要。今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相关精神,镇江市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应切实负起责任,把文件精神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每一项工作量化为指标、细化到项目、实化到岗位。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实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辖市(区)长负责制,将其列入年度考核与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转化成果,整合建立科技支农载体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整合驻镇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加快农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服务站等载体建设。加快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市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问题,选准在种业创新、农机装备、丘陵农业开发、高效生态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1~2个重点课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金,进行联合攻关,打好攻坚战和整体战,形成在一定行业和领域打得响的关键技术。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和利用农业发展最前沿信息和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农业科技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开展联合办公。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应用。要重点加快中国农科院镇江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以及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在成果转化上求突破,促其形成现实生产力。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在全市农业园区实行科技与产业对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

三、细化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为农服务

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在加快农村“五有”公益中心建设的同时,及早制定有关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园区服务、创业,真正解决为农服务“一公里”问题。一是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较大限度地组织和发动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生产一线,手把手、面对面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二是鼓励科技人员带头创业、带头示范、带头致富。三是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宣传党的科技政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四是有效集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提高“持证农民”比重,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农民经纪人”。依靠合作社、专业户等建好科技示范基地,以推广主导品种和实施主体培训,培育一批草莓种殖能手、水产养殖大王等新型农民,成为农民问得到、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四、孵化带动,不断放大园区富农作用

农业科技园(包括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重要的载体。必须做大做强农业园区,不断增强对农业资源的消化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基地农民的带动能力。

首先,搞好规划做特园区。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农业主导产业,认真抓好规划建设。

其次,创新模式做活园区。以市场为主导,多部门联合,企业化运作,大力推行“园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利益共享,把农户吸引过来、带动起来,真正让农民增收与园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重点培植做大园区。各地要按照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扶持重点,集中技术、资金、项目等生产要素,连续不断支持,力争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园区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功能更大。与此同时,还要在农业园区自主品牌、现代物流、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产加销相互配合,提高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园区联农富民带动作用。

五、强化队伍,形成科技助农网络

一要进一步严把农技人员素质关。通过考试考核,对确实不能胜任农技推广服务的人员,尽快予以调整;对具备一定基础,但专业知识、技能有所欠缺的人员,加快专门培训,使其尽快胜任工作。不断开展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对农技人员岗位的缺额,扩大选聘范围,注重把大学生村官选聘和村农技员选配结合起来。二要进一步落实农技人员相关待遇,消除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三要进一步深化农技人员管理考核。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绩效的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表现不够好或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农技人员要进行批评、直至调离或辞退,切实做到奖罚分明。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1农业科技创新内涵

对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首先要深入剖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业创新体系进行系统分析,才能地揭示农业创新过程中的规律,针对农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便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国际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内涵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高布权[4]认为农业科技创新表述为将农业科技发明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吴林海[5]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实质就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及向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转化;王丰等[6]从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创新来解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刘春香等[7]则从技术研发、品种改良、资源配置、市场设备、综合效益等角度认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本质基本上趋于一致,也就是对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达到农业效用的较大化。有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刘爱群等[8]从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角度来认识,朱玉春等[9]则强调农村公共服务功能,段莉[10]则认为是网络关系系统。以上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认识有独到见解,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吴敬学研究员则认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系统工程,以中央政府统筹为主,主攻方向明确、核心支撑突出、布局结构合理、区域分工明确、资源优势互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研究开发一体的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种见解更为和深刻,说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复杂和系统工程,应举全国之力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经济中的活动,更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大事。

2SWOT分析

SWOT分析框架是1979年由Steiner提出的一种战略管理分析框架,这种框架是对被分析主体处于内、外部环境下的竞争力态势分析[11]。SWOT分析是一种较客观的态势分析方法,通过调查的形式挖掘与研究对象发展相关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从而根据找出有利因素以及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发现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策略[12]。运用SWOT分析框架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就是要对农业产业本身的优势、劣势有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做到知彼知已、趋利避害,进而把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和外部发展机遇,时刻警惕并化解外部威胁,以便及早发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农业创新问题的研究都是偏重于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没有对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优势、机遇及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因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把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化解威胁,做到扬长避短,从而提出合理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2.1优势

2.1.1经济优势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科技创新又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农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耕地面积12172万hm2,林地面积30590万hm2,水资源总量30906.4亿m3,森林覆盖率20.36%,内陆水域面积1747万hm2,草地面积39283万hm2,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hm2;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987万hm2,粮食产量达54641万t,棉花产量达596.1万t,油料产量达3230.1万t。木材总产量8089.6万m3,饲养牲畜12238.5万头,水产品总产量5373.0万t,农用机械总动力达92780.5万kW,农村用电量6632.3亿kWh,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5924万kW。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2.1.2科研优势一个国家要想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农业科研人员及农业科研机构是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44个,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约9.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7万人,科研管理1万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近70万,在农业主管部门注册的种业公司8700家[13]。其中,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大学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等农业院校,研究所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龙头的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棉花研究所、草地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及省市地方农业科学研究院所等,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和创新提供了支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农业昆虫学家邱式邦院士、畜牧学专家张子仪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院士、核农学家徐冠仁院士、土壤肥料植物营养学家刘更另院士、植物生理学家施教耐院士、农业工程学家陈秉聪院士、土壤与环境微生物学家陈文新院士、农业工程与农业机械化专家曾德超院士、昆虫生理学家钦俊德院士等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以及大批在各自农业科研及农业推广应用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他们是科学理论的探索者,是新生产力的推进者,是农业科学知识的拥有者,是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者,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4],正是他们在农业科技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掀起了我国农业科研创新的新篇章。

2.2劣势

2.2.1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自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SchumpeterA.J)最早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以来,缪尔塞(MueserR)、格温(GerwinD)、库姆斯(CoombsR)、施穆克勒(SchmooklerJ)、莫厄里(MoweryD)等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广泛的理论研究,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介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到论述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方面,理论研究则相对较晚。1993年《上海改革》刊登了“让农业健步进入市场———各地加快农业走向市场的做法”,这是较早对我国农业走向市场的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推广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高启杰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理论与实验探索研究,从介绍澳大利亚[15]、德国农业技术[16]创新及推广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优化[17]等,为农业科技创新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以来,周波(2004)、纪绍勤(2005)邢广智等(2006)、李圣军等(2007)、李哲敏等(2008)、张正卓(2009)、陈燕娟等(2010)、吕姗等(2011)、张世煌(2011)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总体来说,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模式相对成果较少,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缺少量化分析研究。理论研究是基础,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再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才能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2.2农业基层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从事科学理论探索创新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农业基层从业人员,即从事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力。在我国广大农村,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调节,特别是城市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部分年富力强的年青人在城市、城镇打工创业。多年来由于劳务输出力度加大、不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的往往是老人和妇女,只有农忙时年轻人才回家帮一下农活。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2012年乡村人口达67113万人,而全国文盲人数达5466万人,文盲人群基本在广大乡村。广大农村人口中,除了没有受过教育的文盲外,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无从谈起,这势必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大部分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验,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3机遇

2.3.1政策机遇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十分重视,2007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业科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凸显了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重要支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努力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进一步保障,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2.3.2战略机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七篇第二十七章明确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有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农业行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则强调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如分子生物学、生物组学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为农业科技创新孕育新的战略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财政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凸显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地位。

2.4威胁

2.4.1市场风险在国际市场上,目前我国农业市场化尚未完成,农业国际化条件相对不太成熟,国际农产品市场必将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否经受住考验,最关键的要看其竞争力[18]。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19]。由于主要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投入比重较大、中间生产成本高,而相应的科技水平较低,导致我国主要大宗农产品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处于不利地位[1]。还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从业人员缺乏市场意识、不愿承担风险,把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民致富的希望都寄托在当地政府上[20]。再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往往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这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此外,农产品销售缺乏有效的网络渠道,出现丰收不增收的现象,也是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2.4.2不可持续性威胁《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粮食连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保持在5亿t以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可以说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在追求农业高经济效益或高产量的同时,一部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应用,高投入、高消耗的农业经营模式,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使环境受到污染,农业措施不当使水土流失加剧等,势必影响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农业科技的创新。

3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中央的政策支持和“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优势主 要体现在经济优势和科研条件方面,但也存在科研创新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农业基层从业遇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等问题,同时存在市场风险和不可持续性威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就要把握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机遇、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化解威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而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3.1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应给予政策支持

在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创新政策正走向公共政策的中心舞台[2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环境。2007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强调国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支持农业科技项目,这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作为国家农业政策落实的农业管理部门,要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加大科研专项实施力度,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明确重大关键攻关技术;二是农业研究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农业政策,积极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在新品种培育、农业信息化技术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争取国家、省、市级立项;三是农业生产经营部门是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者,国家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部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部门走上科技创新应用之路。

3.2加强资金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一方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依靠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带有公益性质,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科研专项的实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都需要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应该是政府投入为主;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可以吸纳社会资金、外资投资农业科技创新事业,以及以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组织共同投资,走出一条“多元化投资、共同收益”的农业科技创新新路子,让公众参与成为主流[22]。因为农业科技创新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农业生产经营部门往往注重短期效益,资金的投入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为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有效运用,应该成立以政府牵头的监督机制,保障资金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合理应用。

3.3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等特征,涉及到农业管理、农业研究、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应用部门等,必须成立由政府部门牵头协调、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试验为基础,以科技产业效益化为目标、以国家政策支持为保障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选取具有相关优势的部级农业科技园区、部级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广试验基地。省市级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推广试验基地可参加部级相应的模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化建设,必须充分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加强农业科学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结构,优化农业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布局,创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人才环境。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系统化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

3.4努力提高基层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素质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一大批从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劳动力。针对目前素质相对较低情况,要做好以科技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科技工作者的再充电、再培训和再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农村土生土长的农业科技人员可以在农业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再深造学习,提高其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能力,努力改善和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安心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活动中;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的宣传发动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科学地运用科技成果,才能给农业带来更好的收益。对科技成果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要针对农业从业人员的不同特点,举办不同的学习培训活动。有的农民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可以从扫盲开始;对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可以开办农业技术兴趣班,如进行农业信息化教育,教农民学会运用农业信息网站、教农民运用“农业一线通”等声讯热线电话、开通手机“农信通”等,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从而不断提高基层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素质。

3.5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农业产出效益的较大化,所以科技创新要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方面要走“产、学、研”之路,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必然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后,流通到产品这一环节就要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如果不进行科学预测,盲目生产,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往往会导致增产不增收的结果。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农业企业或农户在承担市场风险方面力量还显得单薄,所以要完善市场机制,一方面要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利益共同体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创新模式,另一方面要以农产品加工产业为主线,一边向市场延伸,一边向农业生产延伸,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逐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一体化模式[23],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或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3.6农业科技创新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挪威首相Brundtland夫人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是使农业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转向可持续发展型[24]。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不能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消费能源为代价,农业科技的创新要体现“生态、低碳、循环经济”等理念,要用长远战略眼光来进行科技创新,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不能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要大力做好低碳技术产业的创新、以减少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着力突破农产品优良品种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努力打造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创新、以解决水资源的日益匮乏问题,建立起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灾害预警监测体系技术创新、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积极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预警与控制等技术创新、以给人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要注重现代农业网络平台与智能处理技术的创新、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等。只有通过以上科技创新举措,才能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农业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25]、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

4结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能力的迅速提高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战略机遇。但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科研创新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农业基层从业遇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等问题,同时存在市场风险和不可持续性威胁。只有国家对科技创新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强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生态、低碳、循环经济”等理念创新,才能做到利用机遇、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化解威胁,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使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论文:地方农业科技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福州市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发挥优势、确立支柱、突出特色”的思路,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科研创新,狠抓成果推广,科技兴农取得了可喜成绩。其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科技环境得到优化

1.政策层面。近几年来,福州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加快福州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提供了制度保障。2.技术层面。近几年,福州市先后开展了农村科技建设年“、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充分发挥市科技局、市科协和市老科协“三位一体”大科技服务工作机制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3.服务平台层面。福州市注重农业科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实施。通过开通“12396、110”惠农科普电话热线,在《福州科技网》开设“三农”实用技术、科技疑难解答、成果推介、专家服务等栏目,组建科技专家服务队,建设福州科技之窗等措施,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市科技服务体系[2]。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福州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并支持农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全市逐步形成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技创新推广体系。目前福州市已经在畜禽、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竹木、水产养殖等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研经验,再加上与台湾农业科技合作平台的建立,都为福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也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科技基础。2011年,福州市生产高新产品的企业达1016家,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2039.8亿元,拥有科技活动人员19.9万人。其中,涉农企业27家,科技活动人员1580人,产值5.4亿元。与上年比,涉农企业总产值增加0.6亿元,增长38.8%。

(三)科技推广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共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423个,有32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部、省、市科技奖项,评出福州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奖87项和农业系统农业科技成果33项。2011年,全市八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其中大棚蔬菜设施农业发展到7,8万亩,产量达25.6万吨。目前,福州市共建成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和农业行业技术中心39个,省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9家,市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80家。全市已建立9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78个农业科技示范乡镇、208个示范村、102个示范企业,培育了2782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和4000多名各类科技致富带头人、经纪人和创新创业人才[3]。

(四)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据有关数据测算,当前农业科技对福州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55%。“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坚持以农为本,立足为农、重农、兴农和强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有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是助推现代农业进程。按照“大产业、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物流”的总体思路,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二是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渔结构趋于合理。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从2005年的30.33∶2.41∶16.41∶50.33变为2010年的26.23∶2.58∶13.19∶53.05。形成了以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与茶叶、花卉与竹木等为主导的区域特色产业。三是增加投入产出效益。全市积极建设并形成沿海三大水产品加工业产业群,在永泰、闽清、闽侯形成了李、梅、橄榄产业集群,为下一步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提高机械化水平。全市通过着力改进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2%,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4.6万台,总动力134.6万千瓦,比上年分别增长2.6%、1.3%。五是提升品牌知名度。2011年,全市累计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达72家,有效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达66家、124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31家、产品96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5家、9个初产品和37个加工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6个,居全省首位;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福州茉莉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8.27亿元,列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茶叶类第四名。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着名商标8个,福建名牌产品5个[4](P92~104)。

二、福州市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福州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与全国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福州市的农业科技还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一)农技人员缺乏

福州市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目前,福州市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科技人员数不到6人,低于全国8人的水平,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超过50人。农业科技人员人力资本含量低,复合型的高新技术人才相当缺乏;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落后等问题。

(二)科技投入不足

福州市农业科技投入主体为财政,有限的财政科研经费每年也只有30%用于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科研。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推广部门经费紧张,步履艰难,极大地影响了全市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成果推广不快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85%,其他如英国、法国、德国等也在50%~60%,但福州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低于全省40%的水平。这意味着全市近70%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制出来或引进后被束之高阁,未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因无形和有形损耗而丧失其价值。这种农业科学研究的无效输出,造成了全市本来就很紧缺的农业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5]。

(四)服务平台欠缺

2011年,福州市在基本单位名录库农业服务业经营单位中,各类乡镇农业服务站(中心)占总单位数的10.7%。此类单位的农技服务投入和人员工资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农业服务与技术推广带有行政性组织网络的性质,与市场的结 合度不高。有部分农业生产户认为,“政府扶持的,不一定是农民想要的;农民需要的,政府服务机构不一定能满足”。在入库农业服务业经营单位中,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单位数的36.5%,其中专业服务型合作社在各类合作社中的比重为14.9%。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是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为社员提供的服务内容更多的还是在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议价合作方面,服务的层次较低。

三、加快福州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几点建议

根据福州市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和重视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以解决,才能保障福州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正确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提高农业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深刻领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握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特性,加快农业科技改革步伐,贯彻落实好各项农业科技发展政策措施。要加强农业科技宣传工作,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等方面宣传,进一步重视对农业科技先进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的典型推介,在全市营造浓厚的农业科技发展氛围,着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二)抓培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一要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围绕传统农业优势,以产学研对接为平台,加强与国家、省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合作,尽快建立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搭建平台。二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在种业创新、农艺技术融合等方面培育造就福州市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评价、选拔与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并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

(三)抓投入,抓紧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加大投入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保障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二要拓宽社会筹资渠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制定投资农业科技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让社会筹资成为农业科技投入的有效补充,实现农业科技投入多元化。三要探索市场运行模式。农业科研单位要改变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拿钱搞科研的做法,充分利用政府对科技成果、新产品和农业技术服务等政策,根据技术市场的需求确定科研课题,寻求投资主体,促进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四)抓改革,切实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步伐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要按照多途径、多条腿走路的思路,建立适应福州市农业生产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要完善推广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现有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以开展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为载体,推广“专业农技机构+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二要加快基层改革步伐。进一步明确县级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管理职责,落实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基层农技推广改革步伐;要拓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参与,形成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要加强农技推广宣传。积极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平台,通过电视、网络、宣传单等手段强化农业科技实施效果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合作组织、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中来,切实激发社会各界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的动力,推动福州市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论文:地方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的构建

1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

1.1建立人才基本信息数据库

人才基本数据库是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管理系统的使用价值能否得到最广泛认同的关键。该数据库不但收录农业科研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还要收录科研人员学术研究背景信息,如工作现状、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等。人才基本信息数据库由备选人才信息库、当前人才信息库构成。采集到的人才信息录入备选人才信息库,通过规定的审核程序后,转入当前人才信息库。在入库人员信息自我更新与确认机制的帮助下,被收录到人才库的专家可随时通过互联网登录系统,核对、确认、更新个人基本信息和学术背景信息。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的提醒功能还将定期自动发送电子邮件,通知用户登录系统,更新和确认被采集到人才库的个人信息。

1.2科技人才科研背景的信息化处理

具体包括:农业科研项目、到位经费、科研成果、科技奖励、审定品种、专利、论文、着作、科技合作、学术活动、科技条件平台、仪器设备、出访情况、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等内容的信息化。包括实现对以上各项内容的数据录入、更新、删除、查询、统计以及数据导出等功能。

2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系统能从不同渠道收集农业科技人才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实现远程访问和实时的信息资源共享,使需要者能够及时、快捷地获取并宣传人才需求信息。

2.1系统的性能要求

2.1.1集成性

管理系统所涉及的功能较多,体系范围也较广泛,各个应用之间看似分散,却有着功能或结构等内在的联系。因此要求系统将众多看似分散的部分从软件结构上集成起来,这样有利于对现有系统的整合。

2.1.2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一方面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性要求,决定了系统需要开放性;另一方面,该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然带来人才信息管理模式的变化,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2.2系统的功能要求

2.2.1系统管理包括系统用户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日志查询、编码管理、打印机管理、系统初始化等功能模块,完成对整个系统运行的管理和权限控制。

2.2.2数据管理

以B/S模式(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利用网页收集、整理、组织、处理、传递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信息。

2.2.3信息共享

借助虚拟专用网,建立以计算机和通信为主要手段的多层次、功能齐全、智能型的人才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对人才资源进行收集、存储、检索、加工、分析及必要的输出,实现信息共享。

2.2.4辅助决策

依托本系统,实现省域范围的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管理的决策辅助,包括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深度分析和战略规划。

2.3辅助决策功能

2.3.1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对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分析主要是对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的能力分析、业绩分析、引进、招聘、培训、薪酬福利、激励等的分析,其目的是建立人力资源的获取、保留、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保障为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及工作环境,使他们更好地为湖南省农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1)分析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的内在需求;(2)分析湖南省科技人才的现状,预测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发展趋势,寻求引进、招聘人才、高层次人才的方法;(3)测评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业绩的影响因素,预测个人业绩发展趋势,改进个人业绩;(4)分析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测评个人目标对组织目标影响的关键因素,提高个人工作能力;(5)进行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

2.3.2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战略规划

为满足政府及其部门对农业科技人才宏观管理的需要,必须进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规划,具体如下:(1)预测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以应对人力资源变化趋势。通过模拟人力资源战略制定相应的战术、战略,保障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目标实现;(2)测评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战略价值,及时、地分析人力资源战略各关键因素。保障人力资源战略与湖南省农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3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3.1系统设计原则

人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既要满足使用的各种功能要求,又要符合计算机软件本身的特点。要考虑到网络的高性、易用性、易维护性,要采用性高的适度冗余设计方法,并使其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同时,要考虑当今国际上中等规模网络操作系统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国内同等规模网络系统的开发、运行经验,努力实现高起点、高技术含量。

3.2系统设计

3.2.1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模式,即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方便用户使用,且系统灵活,易于维护和扩充。基于Web的人才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Web服务器及客户浏览器三部分。系统采用支持WindowsXP体系的服务器。任何支持Windows系统的普通微机都可以作为客户机,使用IE等通用浏览器。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充分利用和分配计算机资源,减轻网络服务器负荷,减少客户与服务器端数据传输量,提高计算机性能,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采用WindowsNT操作系统,通过设置域、组、用户等,对用户进行管理,通过不同的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来保障系统的安全和用户的资格审查。系统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Browser/Server结构。采用这种结构 可以使农业科技管理人员或者相关人员不间、不限地点直接把数据录入、拷贝等工作,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易于维护,费用较少,使用方便。

3.2.2数据库设计

运用SQLServer作为数据库,也可运用免费、开源的MySQL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开发基于Web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维护、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信息检索、信息统计、用户留言等多项功能。数据库包括农业专家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实用技术数据库、科研背景基本信息数据库等。系统运行稳定之后,还可扩展开发基于Web的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实用技术信息系统,并入本系统运行,扩展系统功能。

3.2.3系统安全性

(1)内部安全机制。进入系统的用户采用实名注册制;多层次管理权限设置;为不同级别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管理员权限为较高;登录权限控制。(2)外部安全措施。B/S自身三层结构的安全性,外界只能获取从应用服务层传递回来的数据,不能直接操作数据库。防火墙技术限制外部非法用户访问内部网络资源,实现对信息的访问进行记录和控制、管理。用户身份认证,通过对用户的身份认证,给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实现对网络的安全控制,防止信息的泄密;定期数据备份。

4结束语

人才要依靠信息的畅通才能发挥其能量,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系统(HRMIS)的建成,将促进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战略分析与规划,加快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效益,对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科技论文:对于热带农业科技成效及发展研究

科技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平台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载体和基石。依托于现有科技平台,热科院在项目申报、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平台在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管理上成效显着。但从总体上看,热科院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整体水平还相对不高,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平台数量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热科院部级科技平台有7个,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部级质检中心和部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等部级平台均空缺。2平台发展目标、定位、研究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虽然绝大多数的平台定位清楚,发展目标明确,但部分平台定位模糊,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导致一些低水平研究重复。例如,热科院天然橡胶加工科技中心与海南省天然橡胶加工重点实验室,热科院热带微生物研究中心、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热带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存在部分研究内容重叠现象。目前,在热科院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中,有大部分内容针对的是单位、个人,奖励的是个人、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学术专着等,而涉及科技平台的考评机制较少,导致依托单位和平台的负责人、平台的科技人员的责、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重申报筹建,轻运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下。最根本的理念是开放、共享、合作和交流。但从目前科技平台运行情况来看,总体偏弱,如许多科技平台没有开放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的研究课题较少;在学术交流上,针对平台的特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邀请高水平专家来作学术报告的也较少。即使同一个平台的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或共同研究科学问题的也较少,没有形成团队力量。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的建议

1系统化布局科技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体系建设。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或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化、系统化地进行科技平台布局,提出在哪些学科、哪些领域里要新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使科技平台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技平台体系,在热带农业研究领域处于优先地位,进一步提升热科院的影响力[7-8]。2积极申报部级科技平台。围绕热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热科院现有的人才队伍、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通过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部级质检中心和部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的要求,对照现有的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研究基础和水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升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和研究水平。同时,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孵化出部级质检中心和部级科学观测实验站。3拓宽平台申报渠道,提升平台研究水平。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要积极谋划,确保现有实验室和观测站的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9-10]。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建设有潜力的省级、院级的科研平台,提升条件和研究水平,使其在下一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申报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观测站,使热科院热带农业科技处于国内外经验丰富水平。对其他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设立的部级平台,积极组织各单位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报书、建议书,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省级平台。1根据各级各类平台的属性,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调研、引进、集成其他科研院所的平台评价机制中的有益元素,针对热科院科技产出的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择适宜的评价模型,综合各指标权重,尽快确立适合热科院科技平台的评价机制[11]。2根据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平台考核纳入单位、科技人员的年终考核。一是通过明确各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确定“十二五”期间各级各类平台需要完成的量化指标和年度指标,依据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明确各平台科技人员“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年度任务,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3优先支持以科技平台为依托的项目和奖励申报。在项目立项、项目申报过程中,尤其是在申报较大的项目时,优先考虑依托科技平台,按平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整体打包申报。以项目带动科技平台建设,以项目促进科技平台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平台的研究水平。此外,在成果报奖、奖励等方面,优先支持依托科技平台申报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人员为科技平台建设发挥作用;在条件建设和配备方面,也要重点向科技平台倾斜,尤其要保障省部、部级重要科技平台条件建设。根据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科技平台中评选出2~3个优势科技平台,对其进行重点支持。这些优势科技平台的设立,将起到示范标杆作用,使各级各类平台形成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平台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共享共用,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学术交流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如根据各平台的研究领域(方向,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学术交流计划,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平台实行人才聘用制,引进高水平人才,不仅是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的需要,也是提升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的需要。可以以设置流动编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支持有相关研究的学者以博士后的方式进入科技平台开展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特聘研究员等方式大力引进在相关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依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凝聚国内外经验丰富或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体和科研团队,为学术团队的成长和不同学术背景的高水平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支持,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农业科技论文:对农业科技创新增收分析

一、深化认识,严格落实科技兴农责任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来抓,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加强组织、狠抓落实至关重要。今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相关精神,镇江市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应切实负起责任,把文件精神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每一项工作量化为指标、细化到项目、实化到岗位。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实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辖市(区)长负责制,将其列入年度考核与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转化成果,整合建立科技支农载体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整合驻镇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加快农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服务站等载体建设。加快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市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问题,选准在种业创新、农机装备、丘陵农业开发、高效生态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1~2个重点课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金,进行联合攻关,打好攻坚战和整体战,形成在一定行业和领域打得响的关键技术。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和利用农业发展最前沿信息和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农业科技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开展联合办公。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应用。要重点加快中国农科院镇江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以及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在成果转化上求突破,促其形成现实生产力。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在全市农业园区实行科技与产业对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

三、细化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为农服务

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在加快农村“五有”公益中心建设的同时,及早制定有关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园区服务、创业,真正解决为农服务“一公里”问题。一是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较大限度地组织和发动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生产一线,手把手、面对面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二是鼓励科技人员带头创业、带头示范、带头致富。三是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宣传党的科技政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四是有效集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提高“持证农民”比重,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农民经纪人”。依靠合作社、专业户等建好科技示范基地,以推广主导品种和实施主体培训,培育一批草莓种殖能手、水产养殖大王等新型农民,成为农民问得到、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四、孵化带动,不断放大园区富农作用

农业科技园(包括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重要的载体。必须做大做强农业园区,不断增强对农业资源的消化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基地农民的带动能力。

首先,搞好规划做特园区。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农业主导产业,认真抓好规划建设。

其次,创新模式做活园区。以市场为主导,多部门联合,企业化运作,大力推行“园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利益共享,把农户吸引过来、带动起来,真正让农民增收与园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重点培植做大园区。各地要按照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扶持重点,集中技术、资金、项目等生产要素,连续不断支持,力争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园区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功能更大。与此同时,还要在农业园区自主品牌、现代物流、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产加销相互配合,提高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园区联农富民带动作用。

五、强化队伍,形成科技助农网络

一要进一步严把农技人员素质关。通过考试考核,对确实不能胜任农技推广服务的人员,尽快予以调整;对具备一定基础,但专业知识、技能有所欠缺的人员,加快专门培训,使其尽快胜任工作。不断开展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对农技人员岗位的缺额,扩大选聘范围,注重把大学生村官选聘和村农技员选配结合起来。二要进一步落实农技人员相关待遇,消除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三要进一步深化农技人员管理考核。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绩效的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表现不够好或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农技人员要进行批评、直至调离或辞退,切实做到奖罚分明。

农业科技论文:对农业科技创新拓展前景探析

以产学研推为一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产学研推一体化优势。充分发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研发优势,狠抓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完善产业与科技相互支撑、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生产促科研、科研带生产的良性循环。集团公司根据农业技术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总部设立农业科技处(农业处),负责全垦区各项农业科技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各农场都建有农科所、植保站、兽医站、土肥站、农机站等农业专业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为垦区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体系支撑。以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省农业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垦区5个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站)、18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支撑,构建辐射全垦区的科技研发网络。与中科院土壤所合作的院士工作站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二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江苏垦区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270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5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50人,中高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左右,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职工总数的13.5%。近几年来,每年从农业院校招聘大学本科、硕士生到农场就业,形成了人才队伍的梯次配置。三是注重高端实用人才引进。垦区特别注重培养和引进顶尖专业人才、领军人物和落地人才,培育高水平的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争在分子育种、生物灾害综合防治、循环农业及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以落地生根、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

充分发挥垦区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优势,搭建新技术、新成果创新的推广应用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围绕生产需要和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力度。集团公司专门设立科技项目专项经费,支持下属各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十一五”以来,垦区累计实施了400多项科技试验,部分课题项目研究创新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和省内经验丰富水平。通过农业“高产增效、节本安全”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稻、麦、棉、植保、土肥、农机、养殖等十项农业技术体系,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改进、创新,农业实用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和生产中关键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不断提档升级,对垦区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到较好提升,农业综合产出逐年提高,主要作物单产均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同时,通过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引进并开发了一批填补垦区生产空白的农林牧渔新品种。近年来,垦区通过试验示范引进近100个稻、麦、棉、花卉、果林、水产、畜禽等农业新品种,引进新农药,消化吸收新技术50多项,累计推广辐射面积达500多万亩,自主培育并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达29个,合作开发新品种达15个,有22项农机技改和创新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加大对外合作研发力度,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创新技术。集团公司与省农委、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州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生产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华种业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种业企业合作的力度,通过优势互补,开展协作育种,先后与江苏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镇江农科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以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发展有机联合为目标,加快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垦区100万亩耕地全部进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生产领域,已有81.3万亩农田获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其中: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8个,农业部肉禽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农业部水产类健康养殖示范农场3个,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1个,农业部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农场1个,部级种子生产基地15个,部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规模化养殖小区128个。苏垦米业被农业部安排为首批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实施单位,弶港农场的西瓜、东辛农场东米公司的肉禽列入全国农垦质量追溯试点。

以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

以高产创建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稻麦高产栽培技术,在垦区推进稻麦高产创建活动。垦区每年都有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参加省部级的“百、千、万”示范区高产创建活动,并取得较好的增产增效示范成效。新洋、东辛、淮海等农场的水稻、小麦万亩示范片建设,均创造垦区及全省高产记录。同时,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将学科技、用科技、抓科技变成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进一步完善覆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种子等系统的专业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配强配齐专业科技人员,理顺科技管理机制。大力推行“科技入户”服务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基层提供“面对面”、“点对点”的指导服务。加强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跟踪服务与指导,形成了面向一线的指导服务机制。落实“职工全员培训”项目,创建多渠道的科学技术普及载体,采用分段学习、强化实践、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坚持制度化、专业化、全员化培训,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技能培训教育机制。近几年,通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年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次,培训农业职工3万人次。

农业科技论文:当前台湾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浅析

通过参观考察,并结合平时对台湾农业的研究,笔者感到当前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农业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 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农药三个推动。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及时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农业科技论文: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高瞻远瞩,统筹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的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定》强调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把《决定》要求落到实处。

一、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注重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均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措施,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从长远和根本上讲,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要靠科学技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要依靠科技进步。我们必须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意义与重要作用。

纵观农业发展的历史,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灌溉、良种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世界各国均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从农业生产要素角度来看,国际上农业发展方式大致分三类:一是美国、俄罗斯等人少地多的国家,大力发展以机械技术为依托的劳动力替代技术,走劳动力节约的发展道路;二是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大力发展资源替代技术,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弥补土地的不足,走资源节约的道路;三是英国、德国等人地比例中等的国家,既用机械替代劳动力,也用生物、化学技术弥补土地的不足,走综合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道路。无论哪种发展形式,各国无一例外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战略,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现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达到70%%以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有重视农业科技的优良传统,很早就发明了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等技术,这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我国农业科技取得辉煌成就。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增强;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许多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农村科技转化和推广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科技活力明显增强;农业资源利用、生态保护、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开发成效显著。成功研制了一季单产1400公斤的玉米超高产技术和亩产800公斤的二期超级稻,亩产900公斤的三期超级稻育种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杂交水稻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6000多亿公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超过棉花总面积的90%%;通过国家星火计划的实施,把超过15万项先进适用技术引入了广大农村,加快了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农民增收致富。通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十五”期间达到48%%,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民生改善,为实现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科技发展潮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的面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将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头;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突破和应用,将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和食品制造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将推动农业产业化跃上新水平;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兴起和普遍应用,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和生态压力;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创新,将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总体来看,科技进步和创新不仅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且能发挥引领作用,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前沿技术的新突破,必将为农业农村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挑战和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应用,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先进实用技术及产品,普及科学知识,改进农村生产生活习惯。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一支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学历和专业布局较为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已初步建立,一大批涉及不同学科的科研基地初步建成。农业科研布局不断完善,针对农业领域的国家科技计划由单一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发展成面向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等多层面、多层次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科研机构活力空前提高,企业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热情日益高涨,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实力的增强,为新时期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任务十分繁重,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业农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抵御自然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民生,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增收能力,需要加速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

面对如此迫切的科技需求,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还不能适应需要,支撑和引领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一是科研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远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知识产权意识亟待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三是城乡科技要素统筹配置有待加强。城乡科技发展差距较大,农村科技资源缺乏且较为分散,基层科技发展难以满足需求。四是农村科技人才短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一线科技力量特别是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市场机制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总体来看,新时期农业农村科技具有坚实的基础,拥有巨大的需求,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在发展思路上,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科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村民生改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必须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及时要务。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持续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发展能力,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切实发挥科技作为及时生产力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科技发展为了人,落实科技发展依靠人,突出科技发展培养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要让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使农民得到实惠,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科技服务“三农”为核心,在加强农业生产和产业科技的同时加快农村民生科技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农村民生各个方面科技的发展。要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快农村基层科技进步,实现城乡科技的协调发展。要在发展农业科技的同时切实加强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科技创新和区域科技创新。要统筹兼顾好研究开发和应用服务,有效处理好支撑和引领的关系,突出需求导向,加强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机制的作用,既要强化政府引导和支持,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新时期,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责任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十分紧迫。必须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一)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支撑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相衔接,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强丰产栽培、农田改造等技术的集成,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水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推进良种培育、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业单产和效益。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机械和装备设施。攻克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保鲜、产后减损、清洁安全生产等关键技术,加快林业、水利、气象、食品产业及农用工业等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农业领域和功能,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是当前农业科技的薄弱环节,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优良品种、丰产栽培、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灵的先进适宜技术,进行大面积应用,促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加快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广泛应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本文来源:文秘站 //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健全农业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科技成果和信息在广大农村的扩散、传播。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有农场等在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中的示范作用。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加强与改善民生相关的技术开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坚持立足当前和面向长远相结合,突出解决农民最迫切、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科技问题。加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为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支撑。加强低成本医疗器械和药物、饮水安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保障农民健康。加强农村住宅、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快城镇发展技术在 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应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普及,推进科技下乡,引导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着力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农业基础理论、重要过程和重要作用机理等研究,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抢占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切实加强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在新品种培育、新型农药和新型肥料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把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资源范围作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快资源保护利用、农业节水、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开发,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人才培养,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既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培养;既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又要注重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浩浩荡荡的农村科技人才大军。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四、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落实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任务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城乡科技统筹,推动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科技发展,形成城乡科技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合力。搭建政策和技术平台,建立健全城乡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引导城市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农村转移、集聚,将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加强对基层科技进步工作的指导和评价,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科技发展活力,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营造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政策环境

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切实保障政府投入,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在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环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开辟多种渠道,扩大投入规模,使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科技要素带动金融要素向现代农业集聚,以金融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落实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体系。

(三)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科技的体制和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公益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个机制的作用,加快发展和完善科技特派员、星火科技12396(农技110)、农业专家大院等新型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农业农村一线的科技力量。

(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制定、完善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乡土科技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总量足、留得住、用得上、结构合理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支持县(市)和农村社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物流和经营信息平台、城乡统筹信息平台的发展,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技术支撑。支持农村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的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科研条件。建立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多方位的资源信息与实物共享服务。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提高农村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加快农村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

(五)坚持大联合、大协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健全联合协调机制,加强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建设、卫生、气象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各派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的作用,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资源往一处集成的合力,不断完善全社会共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局面。

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示范区创建路径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科学规划,做到集中连片规模化

围绕“1+3”(品质生猪+龙安柚、蔬菜、粮油)产业重点,高起点编制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1)因地制宜,精心规划畜禽三大产业基地重点抓好生猪基地、家禽基地和牛羊基地建设,建立崇望至大安、马坝、杨坪生猪养殖带,杨坪至兴平、悦来、彭家蛋鸭养殖示范带和护安至观塘、虎城、消河、花桥、井河肉鸡、蛋鸭示范带。

(2)围绕“一区一带一基地”,连片规划龙安柚产业基地按照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原则,规划了以龙安乡为中心,枣山、广门等7个乡镇为辐射区的龙安柚产业基地核心区,以广罗、穿石等15个乡镇为辅助的渠江沿岸龙安柚产业带,以护安、观塘等6个乡镇为拓展的广前线龙安柚高标准示范基地。

(3)突出“两线三区”,全域规划蔬菜产业基地结合广安区的气候、土壤、水源、交通实际,规划了以协兴镇为中心的东、西环线蔬菜产业带,涉及9个乡镇、66个村;打造出了渠江沿岸蔬菜区、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华蓥山山区反季节蔬菜区,涉及21个乡镇(街道办)、63个村。

(4)依托核心产区,科学规划粮油产业基地规划了以广南线、广花线为主的粮油产业基地,辐射全区43个乡镇。截止目前,全区建成龙安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5万亩、品质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6万亩、品质粮油产业科技基地5万亩以上,年出栏生猪130万头以上、家禽1000万只以上。

2.抓资源整合,做到产业发展集约化

紧紧抓住各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有效破解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实现产业发展集约化。

(1)整合土地资源大力开展“田坎革命”,打破村组界限,对土地重新改造,实行“小田并大田,小土并大土,薄厚土”。以村组为单位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2011年建成高效益农田4.75万亩,规模流转土地1.5万亩。

(2)整合项目资源将涉农项目从规划、实施到验收进行一条龙整合,统筹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扶贫连片开发、标准良田建设、移民后扶等各类项目和资金,整合投入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分散投入向集中统筹转变,放大涉农项目资金乘数效应。2011年,有效整合涉农项目28个,其中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涉农项目3个,项目资金总额达1.25亿元。

(3)整合政策资源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中心,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整理节约的土地,先复耕,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对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给予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同时,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拓展建设融资渠道,发展和完善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新品种、新科技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

3.抓科技创新,做到科技支撑标准化

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加快基地良种化进程推进良繁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品种改良工程和良种推广工程,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引进推广“维C王”乌塌菜、“植物伟哥”黄秋葵、富硒水稻、长白及约克生猪、波尔山羊等新品种162个。

(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坚持用标准化规范农户种养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过程全程记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建成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点8个、畜牧兽医站43个。蔬菜工厂化育苗、电热育苗、穴盘育苗等现代育苗技术和双膜栽培、大棚种植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覆盖面达到8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低耗能设施农业、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等资源节约技术32项。

(3)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培育科技示范户5000户,辐射带动10万户,建立玉米、大豆等高产试验示范基地10个,玉米、大豆单产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6%、62%。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为取向,大力推行“猪—沼—菜”、“猪—沼—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菜—稻—菜”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全区沼气化率达27%,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5%,在全省丘陵地区所有县(区、市)中排及时位,推广“猪—沼—菜(果)”模式9.5万亩。

4.抓市场引领,做到市场经营产业化

(1)注重产业与市场结合,提升产业

效益①发展订单占市场,引进香港、台湾、重庆等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②运用网络引市场,建立了广安现代农业门户网站,拓展市场信息渠道,扩大信息传播空间。③积极营销拓市场,采取节会营销、专业营销等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建立龙安柚综合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在重庆、成都、武汉等大中城市设立促销窗口,与大型卖场对接,为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

(2)整合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产业

化经营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创新“龙头企业承包、 公司经营、农户参与、保底计薪”和“业主租赁、返租倒包、联合经营、订单回购”等运作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互惠,尽量实现“农民零风险、收益较大化”目标。截止目前,全区有45名在职职工带领农民领办创办产业基地,组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239个,引进和培育大户375户,成为我区科技兴农的中坚力量。

(3)强化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打造了“吉友”牌、“严文”牌、“龙安”牌龙安柚“;优舒”、“椿记”牌蔬菜等一批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全区农产品竞争力。目前,龙安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安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川东特色蔬菜优势区。

5.抓组织保障,做到示范带动高效化

(1)强化政策激励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加大财政支农支出。2011年,全区财政支农实现10.9亿元,同比增长23.8%。加大政策扶持,连续3年出台《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奖励资金逐年递增,由2008年的8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200万元。另单独制定了《龙安柚产业基地建设意见》,由区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设立龙安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对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达500亩以上的新建龙安柚基地,给予每年每亩220元的幼树抚育费。

(2)强化政府主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和基地建设,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专门的龙安柚产业发展办公室和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切实加强组织、规划、管理和督导,严格目标管理和考核,及时统筹、协调和解决各种问题。

(3)强化人才保障在重点产业区域建立了区域性的技术服务站,在每个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重点乡镇配有10名以上的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推广,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西南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作为我区科技兴农的顾问,2011年我区从高校引进10名硕士研究生、20名本科毕业生,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和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开展农民“双技能”培训工程,开展品质粮油、畜禽、果蔬、茶叶等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机械、材料、化工、汽车产业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存在的问题

1.群众观念陈旧,接受能力不强

受几千年传统农业的影响,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单家独户、分散生产经营仍占主导地位;大部分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学习运用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不强。

2.农村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严重

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或举家迁至城区、都市定居生活,留守者大多为老弱病残,“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之部分村社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农民不愿耕种土地,土地撂荒现象较为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难度大。

3.产业基础薄弱,总体规模较小

经过大力培育,我区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大部分农民习惯什么都种、什么也不突出的种植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没有形成,规模较小,产品档次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经营、联户经营、联合销售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水平急需提升。

4.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制约突出

多年来,因区级财力薄弱,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加之自然因素制约,农户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这也严重阻碍了我区科技兴农的步伐。

5.发展基础薄弱,机制有待完善

龙头企业缺乏,带动能力不强,从全区现有的龙头企业来看,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企业品质及其规模实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目前市场建设、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比较滞后。土地流转、投融资机制等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快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创办科技园区、经济实体;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企业集团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科技进步;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五是切实搞好科技示范。重点抓好水稻推广强化栽培示范、畜禽良种改良示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示范、乡

文章来源自文秘站文章来源自文秘站

村清洁工程示范等。

2.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方式转变:对传统农业地区和重点产区要重点倾斜,支持方式要适应市场,重点向农业龙头企业、业主大户、专合组织倾斜,支持其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二是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将项目资金和招商项目优先向传统农业地区和重点产区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加大各项奖励、补贴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对粮食和畜牧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产区、种粮大户、生猪生产企业和专业大户的奖励补助;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有机农业。

3.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农业产业

一是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议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做好农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着力培育现代化农民:按照农民的需求和生产的实际,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形式,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三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地方政府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 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与农民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五是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品质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建设品质水稻、品质生猪、品质蔬菜、品质水果等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六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4.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专业合作社等建设,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返租倒包、二次返利等模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群众收入;二是创新和拓宽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政府担保金融机构,采取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和农民互助筹资等形式,解决好农业业主、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融资难问题,通过财政贴息、减免有关规费等手段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对民营企业投资农业的项目要优先支持;三是创新科技兴农和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为有效防止因结构调整或科技推广给农民带来损失,现阶段在做好政策导向、技术及市场服务等工作的同时,建议在传统农业地区和重点产区,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农业结构调整风险基金和农业产业化奖励基金,或组建应对农业灾害的农业保险公司,以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园现存问题思索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创新和集成开发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有力地促进了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以苍溪县农业科技园区为例,野聚土防水、少耕免耕、机械进园、高位嫁接、平行拉蔓、自动微喷、种养循环冶等猕猴桃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由原来的20hm2扩大到133.33hm2,还辐射带动广元市元坝区采用聚土防水新模式发展猕猴桃66.67hm2。农业科技园区展示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当地和周边的农业产业发展,极大地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广安市以观塘镇为核心建成面积达346.67hm2的广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设施农业基地,辐射带动近400km2的现代农业发展,惠及12个乡镇近30万农民群众,2010年农民人均增收3738元。

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建设园区时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且多数园区从方案论证到规划设计时间仓促,未能做好规划准备[5-6],无地方特色,有些园区选择的产业根本就不适合当地种植;部分园区只重观赏价值轻实用价值,从美学的角度考虑的多,偏重观光休闲功能,造成科技园区在后期使用中的诸多不便;甚至有的地方为了迎合某些主要领导的意图,在园区内大量引进野高、精、尖冶的设施,片面追求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设施,而不是真正地从发展角度出发、以科技发展农业为目标,仅成了政府的野形象工程冶[2-3]。调查表明,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最多的地区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成都片区,该区面积占全省10.93%,但是却建设了33个农业科技园区,在全省园区总数中的比例较大,达到35.48%;农业科技园区数量较多的地区为川东片区和川南片区,川东片区和川南片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居全省总经济发展程度的中等水平,二者园区的建设密度也相差不大;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最少的地区为攀西片区和川西北片区,这2个片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落后于其他几个地区,尤其是川西北片区,其占地面积非常大,约占全省面积的1/2,但是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时间晚,较落后,截至目前仅有4个省级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为农民做榜样,帮助农民一起发家致富,促进新的科学技术在农村得以推广和应用。但是,目前部分园区的建设是以政府投资为主,造成政府主观意识太强,对园区的建设方面干预太多,不能引进的科学技术,往往导致经济效益较低,或是过分贪大求洋,脱离实际,使其示范容易但是推广困难,老百姓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受益甚少,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科技对农业园区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将科技融入到农业园区的建设中去才能建设出好的农业科技园区[1]。但是部分园区在建设期间科技支持力度过大,但是在运行时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研究精神,导致一些近期的科学技术还未能掌握,不能创造出具有高市场竞争力的、高效益的技术品牌,同时由于园区的科技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又制约了自身特色产业的发展。另外,园区技术推广扩散方式单一,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没有与科技示范基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较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其在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时力不从心,不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4]。

发展对策

在园区建设期间,要聘请专家对园区的水平布局、垂直布局、功能定位、主导产品及优势产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避免市际、县际之间的规划雷同重复;在园区运行期间,可采用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的方式引进人才,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科研活动,注重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同时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科技人才心甘情愿扎根园区,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符合我国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新型技术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和产业开发体系[5]。按照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四川省建设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区域分工明确、优势特色互补的农业科技园大网络,做到区有综合性示范园区,县有高标准示范园区,乡有特色示范园区。形成野核心区要示范区要辐射区冶梯度推进的技术传播途径。在充分发挥发达地区数量多、标准高、规模大的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偏远地区园区数量少、档次低、规模小的问题,这些地区更应加快园区建设,努力实现全省满覆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是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的核心。农业科技园区要建立健全企业或业主准入机制,严格把关入主园区的企业和业主,同时园区应遵循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冶的原则,逐步建立野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冶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保障园区持续稳定发展[4-11]。

结语

笔者认真总结了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其发展的对策建议,其目的是在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建设的进程中能够减少错误,促使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园设施规划措施

1现代农业科技园概述

1.1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定义论述有很多,通过前人对园区定义的整理分析,在对农业科技园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高新科技为核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农业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手段的集高新农业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新奇特品种的培育和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整体效益[4]。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农业园的一种独特的主题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导条件是科技,它是此类农业园的命脉,是以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1.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对于农业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其建设也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落实推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从总体上促进了农业进步和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它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和扩散的载体,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对于农村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它还有助于稳固农村的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它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示范、教育的平台,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借助其自身强大的组织和扩散功能,有效地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园区增效和农民增收。

2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理论探索

2.1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园,才能保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5]。它划分农业区位的依据是生产地距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运费多少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的适宜范围,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这是在交通运输不发达、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讲有不少缺陷,但其中的区位分析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应被广泛的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高科技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科技农业园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3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称作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于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多方面元素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和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

3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首先,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指整个区域大环境背景的分析,包含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技术预测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对于农业科技园制定一个战略性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微观层面的分析是指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及园区的辐射力的预测,与之相对应的是园区主导产业的需求和供应分析,这关系到园区的正常稳定的运作和管理。其次,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明确农业产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这其实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凸显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其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的优势。再者,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对场地的规划—精心科学的布局。园区场地规划应立足于产业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园区的功能布局,只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和布局才能更好的为园区的运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构架。

4实例分析—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区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关乎其类型未来的命运。现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园规划的要点和方法。

4.1规划区概况

观沟农业科技园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紧邻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占地面积63.3hm2。该区位交通便利,距郑州市区25km2、新郑市区6km2、镇区2km2、107国道8km2、京港澳高速公路2km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km2。同时薛店镇还拥有“六港合一”(机场、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越。

4.2规划指导思想

观沟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开发紧紧围绕新品种的引种、开发和生产示范,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同时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现念为总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保障,创造出集生产示范、品种培育、科技培训和生态 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

4.3园区产业规划

该农业园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紧紧围绕设施栽培区进行高端蔬菜生产,主要承担品种的育苗、选种、生产以及科研的综合功能。因此,该园区规划了31.3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区,约占总园区面积的一半。生产设施由2种类型组成,分别为鸟巢温室和连栋温室2种。这2种温室的搭配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同时它独特的外形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和园区的整体特色。该产业区属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所在,是设施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定位把这部分作为整个园区的支柱产业,这是走向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响应了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

4.4规划结构与特色布局

4.4.1总体规划结构

园区规划的整体结构为“一体、一环、七片区”。首先,依据场地地势看,整体来说北高南低,北有靠山南见来水,则丰衣足食。所谓“一体”指的是中心水体景观区,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财,依水而居,则万物生息,凝财聚富。水体的形状大致由凤凰的形状抽象演化而来。所谓“一环”指的园区的主干道打通了园区的整体脉络,以道路为骨架,依据场地自然特征及功能需求对园区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园区从功能特征和景观特色上划分为园区服务中心、生态园林景观区、开心农场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生产区、鲜果自摘园、珍稀园林苗木生产区7部分。

4.4.2特色布局

设施蔬菜区:该区规划,从农业设施的选择上采取了现今较为流行的连栋温室和较为奇特的鸟巢式温室为主。鸟巢温室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一种新型温室,它利用自然界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法,及结合蜂巢的六角加固方式复合而成的高强度耐灾害性天气的曲面球体温室。它的发明填补了当前国内常规温室产业存在的众多技术空白,也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外形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在空间布局上,特色鸟巢温室区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的布置形式,既集中又分散,与连栋温室相互交融,整体上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场地内的温室采用了2种规格,分别为1500m2和2000m2。连栋式温室的布置主要是围绕水体来布置,与鸟巢温室遥相呼应,一方一圆,构图活泼。生态园林景观区(“丹凤朝阳”):中心水景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设计为狭长的流线型水体,为整个园区景观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约有2.7hm2据地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工程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整个园区较为低洼处营造水系。水系不仅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整个园区显得格外有灵性。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水,讲究来去的方位,也讲究来去的形势;弯环缭绕、清浊缓急等关系,概称“水法”。整个水体以曲线为主,神似以一只“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由此将水体命名为“丹凤朝阳”。水体周围布置一些休息平台等设施,从而以满足人们亲水娱乐的需求,增加了园区的趣味性。开心农场区:此区域紧邻与入口区域,所选位置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优越。占地约1.3hm2。它的设计来源于风行大陆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一块块蔬果等图案的木牌竖立田埂,每块木牌标明蔬菜品种,写有认养者姓名。地块大小规格分为30和60m2,周围风景良好,有栅栏和小型形象牌,在场地的中心部位集中设置管理用房。每到周末、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进行农耕活动,没有空闲照料的情况,园区可以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让业主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到菜地状况,成熟季节园区提供送菜服务,让新鲜蔬菜及时出现在业主餐桌上。

5结语与启示

总之,农业科技园的规划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在选址上,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的区位特点和优势。这一点应以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为指导。这一点不仅对园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反映出园区是否能够达到的辐射范围和起到相应的示范教育作用;二是从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布局上,应以突出现代农业的特色与优势为主,做好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规划和分区规划和布局;三是在园区的规划中应突显园区功能的整体性,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的科技效益,以提升园区的现代性、景观性和生态性。

农业科技论文:对农业科技企业金融支持研究

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经济有了突破性的长足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基本的保障。但农业科技企业在整个农业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还不高,企业的经营规模还偏小,品质上也有待提高。农业科技企业本身经营利润不高,但是社会效益巨大。如我支行支持的某种业公司,生产的种子推广面积达6000万亩,每年为社会增收40多亿元。该客户2010年在制种业务上的销售收入为59907万元,营业利润6000万元,但亩平利润仅1元。经营规模受种种客观条件制约,发展壮大的步伐不快。究其原因:一是原材料来源无规律性。例如中成药制造企业,原材料生产普遍未形成规模,收购地域分散;二是受气候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对于制种企业来说必须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设制种实验田,企业资产、资金投入分散;三是科研投入大,实现效益周期长。一个新的品种研发出来后,先要进行一年的预备实验,然后是为期两年的国家组织的区域测试,根据区域测试的结果,国家有关专家进行审核,经过一年的审定、审核,才可能通过。也就是说,一个品种培育出来后光是审定过程就要4—5年的时间,才能产业化经营。四是资金需求季节性强,耗资大。以中成药加工企业为例,原材料收购期为一季,而生产销售期为一年,可以说是季储年销,资金投入量大而集中,资金回笼分散周期长。

农业科技企业融资缺陷

根据上述特点,农业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资金投入大、使用周期长、见效慢且农业科技企业点多面广、固定资产规模和企业生产规模分散、信贷抵押不足等特征,这就使金融机构按常规实施支持难度加大。目前,农业科技企业在融资方面普遍存在如下缺陷:缺乏足够的抵押财产。农业科技企业多数生产基地分散,以制种企业为例,实验基地分布在全国各地,且实验基地多为划拨、租赁用地,能用于办理抵押的资产不多。专用设备虽多,但银行不接受办理抵押。农业科技企业设备是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专用设备,比方说制药企业的生产线都是固定生产某一类药品的专用设备,尽管价值高,但银行不接受办理抵押。无形资产难以利用,抵押值太低。就目前农发行的信贷政策来说,尚未开办商标权、股权、专利权质押业务,因此对于科技企业来说无形资产难以利用。虽然有些商业银行接受抵押,但是质押率较高也只有20%,对于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帮助不大。

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面临的挑战

如何实现农业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积极有效地支持与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加速发展,是摆在各级金融机构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天心区支行经过五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将支持农业科技企业贷款纳入农发行准政策性贷款范围。根据农发行的信贷政策,准政策性贷款的贷款方式“有条件的应采取担保贷款方式。不具备条件的,在借款人有效资产应抵尽抵的前提下,不足部分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如认为借款人风险较大的,也可采取其他风险防范措施。”可以解决农业科技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减小银行贷款风险。调整科技项目定性标准。目前农发行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的贷款条件对于转化或产业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要求为“列入国家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并经省级以上(含省级)科技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其指定,颁给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高(新)技术产品证书、科技成果推广证书、科技进步奖励证书等的农业应用科技成果;国家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有关机构鉴定的特殊品质的农业科技成果;已经获得国家专利的农业应用科研成果”。从实际情况看,这一要求门槛高,适用范围窄。因此,国家或金融机构可以明确将准入条件放宽到含地市级政府和平级部门,同时根据不同级别制订不同的限制条款,对借款人的自身条件予以要求,扩大支持范围,培育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扩大对农业科技贷款影子拨备比例。单独设定农业科技贷款影子拨备比例,可转移、分散贷款风险,与政府共担。尽快开办股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业务,并适当提高质押价值比例。

这样可以解决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同时,可根据资产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质押值比例,在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加大农业科技的贷款支持力度的同时,切实防范、化解风险。确定农业科技企业行业参考值。这将会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评级、授信,确定其风险承受能力、资金需求水平和确定信贷支持力度提供很大的帮助。支持农业科技贷款在信贷计划规模中单列。因为农业科技企业对资金需求特点是季节性强、需求量大,必须根据这一特点在资金计划规模中将其贷款规模单列,以保障对其的正常资金供应。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对于政府补贴、拨款建议恢复以贷代拨的操作模式,保障国家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可防止财政资金支持的漏洞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