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预防医学论文

摘要:预防医学是护理、助产、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与临床专业课平行设置,对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实施整体护理,进行立体诊断,树立大卫生观,贯彻三级预防方针,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社区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现今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大多仍采用几十年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
预防医学论文

预防医学论文:分析预防医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是研究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影响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在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观念、群体观念、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的消长规律,运用医学统计学等原理、方法及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给予定量分析评价,并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种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教学内容比较繁杂,包括环境与健康、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常用的医学统计学方法和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以往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繁多,既有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又包括了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知识点跳跃性较大,学生感觉前后连贯性不强,教学进度快,学习积极性不大,兴趣较低。在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按照教科书的操作过程,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部分同学甚至对于实验原理不是很好的了解也能完成实验课任务,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实验课不很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实验课是理论课的有力补充,可以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对实验课的轻视不利于理论课的知识的掌握。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探究的问题。

1强化教学队伍,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是现阶段教研室工作中的重点之一,预防医学教研组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有: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鼓励年轻教师考研、去外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等,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各种专业讲座和培训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不定时相互听课,同时将反馈结果及时通报,对学生发放调查表,及时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在教学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以座谈会或者调查问卷的方法,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发现本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在实验课中增加了学生讨论的内容,这就要求带教教师必须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这有力的促进了教师巩固自身业务知识,有利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理论课教学

《预防医学》教学传统上是考查课类型教学,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为了解决在理论课中存在的这一系列实际问题,我们积极地采取多种有利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1]。譬如,在讲述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时,由于难度比较大,可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环境与健康章节中的部分内容,如劳动场所环境中的高温中暑,由于与现实联系紧密,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不同工作场所有不同的中暑表现和机制,做到正确的区分治疗,教师起着辅助的作用;或者有的内容采用讲座的形式,譬如食物中毒等。总之,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强教学效果与质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2部分章节采用案例教学对于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开展典型案引入,如SARS,手足口病、新型甲型流感等具体实例,了解应对这些疾病的方法和措施;在讲述营养与健康章节中的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时,可以引入前一段时间我国市场上的三聚氰胺事件,通过三聚氰胺的原理导入蛋白质含氮量的测定原理,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同时由于与现实联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实验课教学,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1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理解及运用,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并学会运用简单的统计学知识。因此,实验教学是学好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

3.2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学的启发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将多种方式灵活应用于教学过程,把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自然环境与健康”章节中,我们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了解当前自然环境中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然后结合当前实际有针对性的选取部分相关内容组织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讨论。当学生对讨论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开始把那种按“现成的指示”一步一步地工作看成是乏味和枯燥的事情,转变为主动探求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查找、知识的归纳整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学的启发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把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学习医学统计学方法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所以实验课的教学是巩固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每次实验课开始,教师总是先对理论课的内容做一简单回顾,带领学生熟练掌握本章节的重点内容,然后提出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先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作统计分析与处理,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正,做一总结。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课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3改进考核方法

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实验课的成绩评定以往是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基础,不能真实衡量学生的 成绩和能力,也不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3],我们对实验考核进行有效的改革,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实验能力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听课出勤情况、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学生平时表现和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实验成绩重点考察学生对所做实验操作的规范与熟练程度,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验课的态度和合作精神,以了解学生对实验课的实际掌握情况。综上所述,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我们做了以上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探讨,坚持那些对学生有益的做法,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累计教学经验,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而努力。

预防医学论文:分析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关系

1发展现状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被分离之后,两者都取得了自己领域内的重大突破,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例如:预防医学证实了牛痘的危害,临床医学也证实了人类的抗病能力在逐年增加。但是,在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中,相关研究者也发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开始制约起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使得这两类学科的前进步伐受到了阻碍。其问题集中表现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上,就像临床医学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往往都是建立在已经发生过的或者已经蔓延开的疾病方面,对于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方面束手无策;而预防医学则正好相反,其在研究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时,越来越多的遇到与临床医学相关的问题,而对于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缺乏,导致了预防医学进展受阻,压力增大。同时,在现代社会里,医疗成本正在逐渐增大,也就预示着医学研究的成本也在增大,政府和社会企业、组织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研究的要求,使得许多高成本的课题无法正常进行,而两类学科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也使得成本降低的几率越来越小,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少,而政府和社会团体对于其研究越来越没有信心,常此以往下去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使得相关研究进行得更加困难。

2整合发展

现代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已经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双方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对方进行解决,因此,要想将这两类学科的科研进展的速度提高上去,就必须将两类学科进行整合发展。

2.1推动全科医学

由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两类学科都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发展,使得其在自身的领域内越来越精通,而对于其它领域则相形见绌。因此,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变得简单起来。另一方面,在整合的同时还要加大全科医学的推广速度,以社区医疗为基础,将全科医学广泛的开展出去,使得预防医学可以利用起临床医学在最基层的实践数据,而临床医学则可以通过预防医学研究的结果对一些流行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2.2结合教学内容

在工作上推广全科医学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整合的问题,应该从教育着手,合理安排一些教学的内容,使得临床医学类的学生能够学习到预防医学的知识,也使预防医学类的学生能够获得临床实践的经验。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两类研究者只专精本门知识的问题,培养性人才,为在以后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上的研究提供人才。

2.3国家推动整合

在医疗界自身改革的同时,国家也要协助改革的进行,政府应该对相关的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得两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能够充分的交流,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的目标。

3结语

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就像是兄弟一样,虽然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骨子里还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分来发展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明显,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难,带给研究者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为了更好的将两门科学发展下去,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将两类学科整合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的发展结果。

预防医学论文: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在预防医学中实践探讨

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播放视频动画,图片、声音、色彩展示效果好,文字、表格可事先从容准备,制作标准精美。这种授课方式纷纷为各大高校所接受,并得到发展和推广[1]。但是,随着多媒体在多所院校不断地展开,其某些缺点也显露出来。一部分教师过分“迷恋”多媒体,幻灯量大,切换快,使学生记笔记更难,不能专心听课。而采取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二者取长补短,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板书的优点

板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学的常规武器,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好的板书设计,既可以直观地为学生正确理解和加深记忆教学内容,又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语言是知识的载体,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词的、明晰和动听表达。如能把预防医学理论抽象的内容高度概括并生动活泼、比喻确切地叙述出来,就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也能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

1.2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预防医学教学,有利于向学生讲授新知识、新技术。可以把医疗卫生工作实践的环境、操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方法与预防医学理论相结合,或配以漂亮的动画和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很容易地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转变成了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趣味学习。

1.3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灵活运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1多媒体叙述背景知识,板书展开分析和归纳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有效拓展课本内容及相关背景知识。疾病预防策略的制定、发展离不开社会背景,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环境及事件的叙述。而教材限于篇幅和结构编排,对于背景及事件的叙述往往不甚简略,缺乏形象直观的传统课堂讲解,给学生对疾病预防工作的过程及操作步骤的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多媒体课件利用视频资料以声形并茂的形式将有关医疗卫生服务过程及操作步骤呈现给学生,短时间内就能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环境、人物、事件及角色冲突,为预防医学理论的讲解、卫生服务方法的阐述起到了辅助作用。例如,运用多媒体演示预防医学的发展史,利用板书总结发展阶段;运用多媒体介绍国内外预防医学发展现状,利用板书分析归纳现状的类型;运用多媒体演示社会道德不良及吸毒、酗酒带来的健康及社会危害,利用板书讲授治理措施。这样既补充了教材上难以详述的知识和背景,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

1.3.2多媒体把抽象的内容趣味化,板书总结概念和原则

声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在建构知识结构的同时,辅之以影视资料,可以丰富和完整其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预防医学知识。例如,在讲解配对研究时,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配对研究有统计学公式,有人体内在条件的要求和外在形象的描述,还有配对方法的讲解,用语言表达抽象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但用多媒体动画讲解却很容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富有趣味性,很快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概念。教师利用板书分析和总结配对研究的原则,使学生能很快就掌握这种研究方法的概念、原则、操作要点和应用,并建立牢固的记忆。

1.3.3多媒体解读内容,板书理清思路

多媒体的优点之一是信息容量大,尤其是图片、动画和视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向同学呈现知识细节,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难题。但不足是课件为分屏显示,相关联的内容处于隔离状态,不符合学生获取信息的认知特点,学生不易掌握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用多媒体表述时,运用板书将脉络列出,利于学生将知识串联,把握其内在逻辑。

1.3.4多媒体描述案例,板书分析整理

预防医学中有许多具有许多综合分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叙述事件的经过,伴随着教师对事件的分析,通过板书,逐步列出数据和生成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分析、计算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2学生评价

为了解学生对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教学方式评价,对学生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在收回的482份问卷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预防医学这门课,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归纳能力和学习效率。见表1。3讨论预防医学内容丰富,涵盖医学知识广泛,适合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板书的方法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形式较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感官系统,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过分依赖多媒体,也会造成很多矛盾和问题,如教学互动弱化,信息超载,学生目不暇接、视觉疲劳、难以消化等[3]。多媒体讲解中适时穿插板书,学生可以跟随老师的书写回味、梳理多媒体所呈现的大量信息,抓住所学内容的主线。而且以板书形式呈现的知识布局,还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可以较长时间保留在黑板上,对接下去的教学也起很好的铺垫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论文:大学预防医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一、临床知识和技能目标完成情况

知识目标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传染病及其他西藏地区常见、多发性疾病的诊疗。技能目标包括医疗文书、查*通讯作者体、外科操作、护理操作、妇科操作、书写或阅读化验检查单、阅读放射检查结果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内容。结果显示,教改组除妇科和疾控工作技能项目外,其他临床知识和技能目标完成情况都低于传统组。临床知识和技能目标中各项目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频率排序(前十位)。传统组和教改组多数项目观摩频率和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频率排序非常接近,主要是临床各科室常见、多发性疾病和常见操作,略有不同的是传统组内科疾病高原性肺水肿和急性轻症高原反应的排序比教改组明显靠前;护理操作项目中教改组主要是以常规的护理操作为主,而传统组除了常规护理操作以外,还观摩和参与了难度较大的腹穿、腰穿等较少见的操作;外科操作项目中传统组学生上手术台(助手)的机会比教改组多;阅读放射检查结果中传统组排序前三位是B超、X光和CT,教改组前三位都是X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排序中,教改组除了预防接种、结核病诊治、结核病预防工作以外,还观摩或参与了环境卫生监督、食品企业申请登记、疫情调查、健康教育等疾控部门的专项工作,而传统组主要是医院内开展的结核病的诊治、预防接种和部分疾病的防治宣教。实习期间两组未曾观摩和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项目。两组未曾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项目中,教改组主要是临床各科的大病、重病和难度较大的操作,而传统组未曾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项目主要是该组实习期间未安排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

二、讨论

(一)教改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完成频率除妇科操作和疾控工作项目外,其他项目都低于传统组,经分析认为,上述差别主要是由于两组临床实习单位等级不同所导致,为了达到本教改中早期接触社区的目标,将教改组安排在乡卫生院及县医院实习,而传统组实习单位等级是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在就医人数、开展的医疗项目等方面后者有着的优势,因此,在大医院实习的学生所见到的和参与诊治的疾病数量多于比在乡卫生院、县级医院实习的学生。近年来,随着全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等明显提高,农村孕产妇保健水平提高速度也很快[1],而乡卫生院和县医院是为广大农村地区孕产妇提供保健服务的基层单位,因此,教改组妇产科操作频率略高于传统组。

(二)传统组内科疾病排序中高原性肺水肿和急性轻症高原反应较靠前在大医院实习的传统组阅读放射检查结果排序前三位是B超、X光和CT,教改组前三位都是X光,说明在大医院医疗检查设备齐全,实习生可以接触到较多类型的检查,而县级医院主要是X光,外科操作项目中传统组学生上手术台(助手)的机会也比教改组多。

(三)教改组护理操作机会较多,由于乡卫生院卫生人员数量少,医生通常也进行一些护理工作,致使实习学生也有得到了较多的护理操作机会。大医院医生护士分工明确,虽然在实习轮转表中安排了两周的护理操作,但是传统组学生实际护理操作频率比教改组少。

(四)教改组学生从未观摩和参与诊治或操作的项目几乎涵盖每个临床科室,且主要是临床各科的大病、重病和难度较大的操作,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基层医院诊疗水平有限,很多疑难病症及严重的疾病往往会转至上级医院,甚至内地医院所致。传统组从未观摩和参与诊治或操作的临床项目,只有麦粒肿和上环两项,由于是在大医院实习,除了常见病、多发病,有较多的机会可以认识一些罕见病、大病、重病和难度较大的操作。因为传统组实习期间未安排在CDC见习,传统组未观摩和参与操作的内容主要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

(五)为了达到本教改早期接触专业的目标,将教改组安排在县级CDC见习3周,了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职能,虽然在CDC的实习时间由于藏族地区传统节日雪顿节和中秋节放假的原因,未能保障3周,但教改组在CDC期间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职能科室的设置和疾病工作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传统组的学生在回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时,在结核病诊治、预防接种、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的方面回答频率较高,由于其未安排在CDC见习,该结果与实习医院设有专门诊治传染病的科室相关,传统组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项工作并没有具体认识。综上所述,传统组临床知识和技能目标完成的频率、种类较教改组。教改组临床知识和技能目标完成虽不及传统组但对西藏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某些操作(妇科操作、护理操作)机会较传统组多,并且对西藏基层医疗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教改组的优势还在于:对县一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职能科室的设置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在乡卫生院期间,除了临床实习,通过前期培训,教师现场带教,教改组学生完成了社会调查,并参与了调查的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等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基层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使教改组学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藏汉同 学之间的友谊,生活自理能力和非藏族学生藏语会话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广大基层卫生防疫机构、社区服务部门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2]。在探索新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过程中,探索一种既符合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满足西藏地区就业形势要求的培养模式,显得十分迫切。根据我院毕业生追踪调查,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近一半在乡卫生院就业,因此,在教改过程中,除了延续临床课程及临床实习,还增设了常规护理操作、急救医学知识等课程,临床实习过程中要求在实习医院进行两周的护理实习。建议在根据本次教改内容制定新的教学方案时,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对临床知识、技能的掌握,应仍然保留原培养方案中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安排在大医院临床实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了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社区,早期接触实际、早期接触科研”,应择期安排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见习和开展小型社会调查,这些举措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更早的认识西藏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在藏族地区的语言交流能力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医学论文:对预防医学考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应用探讨

预防医学是护理、助产、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与临床专业课平行设置,对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实施整体护理,进行立体诊断,树立大卫生观,贯彻三级预防方针,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社区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预防医学考试存在种种弊端,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阻碍了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的有效利用。

1预防医学考试现状及弊端

1.1考试方式

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考核以提问、作业、实验报告为主,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以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等题型为主,占总成绩的70%。

1.2弊端

1.2.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平时考核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如平时作业,教师主要布置一些需要记忆、归纳及简单应用性的内容;实验操作主要开展一些验证性实验,很少有思考性、创新性内容。期末考试以记忆性、理解性知识为主,应用性、创新性知识为辅。很多学生考前突击就能应付。

1.2.2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片面预防医学主要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试题很少涉及开放式问题。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无论是考试形式还是的成绩确定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1.2.3缺乏考试反馈机制考试结束即课程结束,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期末考试结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寒暑假,考试结果在下一学期开学初公布。教师没有讲评时间,考试试卷按照学院要求封存。对于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缺少考试反馈这一必要环节,学生将带着残缺的知识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

1.2.4考试主体单一

主要是任课教师命题,缺少卫生部门人员参与。考试主体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现有考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能力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预防医学考试改革与实践

2.1改革考试维度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综合评价体系,课程结束前对每位学生进行课程综合评价。根据课程特点,科学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课程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突出能力本位。采用“352”模式,即知识占30%、能力占50%、素质占20%。

2.2改革考试模式

建立由多种基本考试方式构成、进行多次测试、综合评价的考试模式。知识评价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方式;能力评价采用平时实操考核和期末综合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素质评价采用平时表现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观察、面谈方式评价学生,主要采用多次过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学生能力培养、学习态度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出勤、小组表现、团队合作、实验实训占总成绩的50%,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改革平时作业内容。改变过去名词解释、判断、问答等形式的作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模块结束后布置难度相当、数量适中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总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五一”“十一”长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培养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开展社区预防服务的能力。如2009年“十一”长假组织2009级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专业30个班学生开展调研,调查当地居民碘盐摄入、甲状腺肿大情况,分析碘盐与甲状腺肿大间的关系,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专家的结论。学生调研前,认真设计调查表,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后统一调查表,并在离校前开展了预调查,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通过这次调研,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了解了目前居民的真实摄碘水平;明确了碘盐摄入不足或碘盐过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关系;系统地将解剖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及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2)改革实验课授课与考试方式。原有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实验情况与成绩没有关系。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现将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改变原有实验课授课模式,将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改变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阐述实验目的,讲授实验设计原理、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研究现有实验,整合部分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将漂白粉中有效氯测定、水中余氯测定、水中需氯量测定3项实验整合为一项实验———水中加氯量测定,以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想知道加氯量,必须知道需氯量;加氯量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余氯量判断;任何氯化消毒剂在使用前都要保障有效氯在一定范围。因此,3项实验整合成一项实验,学时不变,但效果却大大增强,学生课前思考、课中协作、课后分析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3)改革期末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通过与实习单位医生、护士座谈,发现多数医务工作者开展工作时,不能很好地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和 统计学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因此,医务工作水平很难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在一年的临床实习阶段也存在这个问题。预防医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大卫生观、预防为主观念及运用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改变传统期末考试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模式,将期末考试分成2部分,一部分为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流行病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考试放在单元结束之后。另一部分为闭卷考试,放在期末考试当中,但是增加关于环境保护、三级预防等方面的开放式思考题。2部分各占期末考试的50%。通过期末考试改革,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考试是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根据培养目标选择相应考试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技能、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手段。

考试内容、方式和方法必然反映出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定位、教学过程特点、教师个人素质及教学方法、实验实训条件等。要想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就必须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考核方式,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必须创新考试模式。通过预防医学考试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积极性,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作出了贡献。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育考试现况及创新

1思考改革对策,狠抓命题出卷

早在20世纪中期以后,国外医学院校就已逐步针对课程考核的方式进行了改革,着重于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考核。例如,美国大学的考试体现出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频率高,次数多,学生能够适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同时考试中多开放性试题,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④目前我国传统预防医学考试在方式、内容、题型等存在较多弊端,为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使考试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必须把对考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狠抓考试的源头———命题出卷。⑤命题出卷需要高超的理论和技术做背景支撑,各大医学院校需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通过长期实践,对考试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起科学的考试命题体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增加病例讨论等一些开放性、创新性等并无标准答案的综合考试试题,评分的内容依据不是学生的答案与书本知识一致性的多少,而是学习知识信息量的积累与相互融合,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领域的一部分等。

2重视学生评教,以学生视角参与考试的教学评价

经调查显示,如今许多院校对考试的评价与命题的分析不够重视,只注重评分、评优、选拨。而考试,作为搜集教学成果的信息反馈功能并没有得以充分体现,或者说在某些方面被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所忽略了。因此,如何从学生角度对现今的考试形式以及考试命题做教学评价,是我们值得研究与思考的。一方面,从感性的角度来说,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因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感受与体验较其他专家、校领导等来得更为深刻;同时学生也是考试命题的对象,执笔答题的主体,在这一点上,相对于其他评教,学生更有话语权。曾担任美国高等教学学会主席的乔治?库等人对此评论到:对于一些学习成果来说,学生的报告可能是有用的数据来源。另一方面,从理性的角度来判断,这种评价方式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环节,如果应用过程中操作得当、方法科学、调查客观真实、结果公正合理,则它对于获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加强教学质量管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生的视角来针对考试和考试命题提出一些具有改革价值的思路与方法,而这些想法很可能是教师、教授、管理者们研究许久都不会想到的。

3总结

把教育考试作为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其深远意义。在预防医学教育考试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评教可直接体现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这不仅能够保障和改进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人们重新调整对高等教学的质量观,树立起教学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考试的教学评价功能,对构建完善预防医学教学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预防医学论文:临床预防医学教学认知

1让学生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把预防医学中的知识与同期开设的临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预防医学实用性、趣味性、重要性。例如,讲授三级预防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同期开设临床课程中的常见病: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体会到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可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

2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是教材改革,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压缩版,教材内容落后于实际工作需要。据报道,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共计22人)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的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1]。因此根据临床的实际需求,对大专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保留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基础上适当增加临床工作者感兴趣的内容,删除陈旧的、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并吸收与临床相结合的新知识。

3改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以传承专业知识为主,不少教育内容脱离现代科技和临床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差,知识面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弱。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钻研教材、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尝试更新教学观念,改革和探索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问题式教学许多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3]。授课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如传染病防治部分内容,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以提问方式复习,以艾滋病为例,重点讨论如何应用三级预防原则和措施开展防治。让学生既掌握了传染病防治,又引发了对传染病防治的思考。

3.2案例式教学在预防医学课教学中,案例讨论最能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是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4]。如在食物中毒的教学中,可以给出几种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中毒类型以及如何防治。在临床医学大专《预防医学》中学生以为最难学的莫过于医学统计学内容,并且在学习阶段意识不到统计学的实际用处,到工作中要搞科研写论文才知道其重要性。对医学院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调查结果显示[5],在理论课教学方面,60%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具优势,几乎所有学生认为理论课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实验课教学,一半学生认为好能上机操作,并参与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实际案例,从而使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学习率和构成比时,我们给出实例,让学生发现其不同点,然后进行概念的讲解,增加记忆,找有代表性的统计学误用两概念的,让学生集体讨论,使概念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3.3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预防医学的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以及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等。在饮食与健康中教学生如何制订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或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生如何制订一份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食谱。

3.4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上教学资源等,制作课件时结合教学内容增加近期的新闻、图片或案例等信息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利用现代化科技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开设实验课统计学软件操作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5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重点不是单纯地传授越来越多的医学理论和成果,而是将重点放在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上。教师可以把一些学生易理解的内容,如环境与健康中的一些章节,先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边自学边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专题讨论或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还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增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

3.6开展社区预防医学实践活动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走向社会,使学生有机会以直接的身份参与处理与预防医学有 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学到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带学生参观学校联系的社区医院,参加社区的调查或义诊活动,以了解我国居民健康现状和医药卫生现状,加强责任感,培养环境、群体和预防观念。

总之,在当今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中,预防医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能力,为培养和造就一批面向基层既能治病又能防病的临床医生而努力。

预防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关系

1发展现状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被分离之后,两者都取得了自己领域内的重大突破,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例如:预防医学证实了牛痘的危害,临床医学也证实了人类的抗病能力在逐年增加。但是,在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中,相关研究者也发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开始制约起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使得这两类学科的前进步伐受到了阻碍。其问题集中表现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上,就像临床医学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往往都是建立在已经发生过的或者已经蔓延开的疾病方面,对于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方面束手无策;而预防医学则正好相反,其在研究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时,越来越多的遇到与临床医学相关的问题,而对于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缺乏,导致了预防医学进展受阻,压力增大。同时,在现代社会里,医疗成本正在逐渐增大,也就预示着医学研究的成本也在增大,政府和社会企业、组织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研究的要求,使得许多高成本的课题无法正常进行,而两类学科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也使得成本降低的几率越来越小,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少,而政府和社会团体对于其研究越来越没有信心,常此以往下去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使得相关研究进行得更加困难。

2整合发展

现代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已经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双方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对方进行解决,因此,要想将这两类学科的科研进展的速度提高上去,就必须将两类学科进行整合发展。

2.1推动全科医学

由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两类学科都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发展,使得其在自身的领域内越来越精通,而对于其它领域则相形见绌。因此,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变得简单起来。另一方面,在整合的同时还要加大全科医学的推广速度,以社区医疗为基础,将全科医学广泛的开展出去,使得预防医学可以利用起临床医学在最基层的实践数据,而临床医学则可以通过预防医学研究的结果对一些流行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2.2结合教学内容

在工作上推广全科医学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整合的问题,应该从教育着手,合理安排一些教学的内容,使得临床医学类的学生能够学习到预防医学的知识,也使预防医学类的学生能够获得临床实践的经验。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两类研究者只专精本门知识的问题,培养性人才,为在以后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上的研究提供人才。

2.3国家推动整合

在医疗界自身改革的同时,国家也要协助改革的进行,政府应该对相关的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得两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能够充分的交流,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的目标。

3结语

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就像是兄弟一样,虽然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骨子里还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分来发展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明显,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难,带给研究者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为了更好的将两门科学发展下去,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将两类学科整合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的发展结果。

预防医学论文:对预防医学的分析实验教学实施与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卫生化进程的加快,医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提出了现代医学模式。这种模式最重要的是卫生服务模式由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以单纯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四位一体。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的卫生防病体制已发生根本的变化,对卫生防病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对医学教育特别是对预防医学教育影响很大。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现今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大多仍采用几十年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其主干课程如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卫生化学等分别由相应的专业教研室承担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导致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尤其实验课更为突出。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教学所接受的理念,同时把知识内化为能力的一个学习过程具有直观性、可操作性等理论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中,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很多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改革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做了大量工作,如:整合公共卫生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教材内容,争取实验仪器的更新以跟上科技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室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等。“能力”、“素质”、“创新”频频成为这些教育改革工作的目标和立足点。对于一门学科或技术的评价和学习,正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谈到中国高铁技术时所说的“任何技术创新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现有的技术,其二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创新部分”,铁道部运输局综合部主任李军也表示“当代技术创新都是学习型开放型的创新,国际上一般认同的创新标准是技术内涵突破达到15%以上。”

因此,我们在思考预防医学本科阶段实验教学教育改革时认为,应当以对课本知识的融汇贯通为基础,以“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创新”教育为引导,并尝试将这些原则融进我们的实验教学实践中去。

1注重细节,培养“唯实”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经过以前的实验操作培养,大多已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但容易受教材和主观的影响而忽视实际细节,表现在书写实验报告时不认真的按照自己实际实验过程书写,而是照搬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对于实验结果的记录和计算,也存在有效数字随意取舍的现象等。我们一方面课堂多次强调实验的“唯实”性,要求同学们树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学生操作时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比如在记录有效数字时帮学生一起分析一位不确定位数,并讲解通过别人代入公式计算的数据就能观察出对方本次实验的仪器精度等。

在教学中,我们也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际”与“理论”的差别,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唯实”。比如在“标准曲线”的绘制环节,我们就向学生提问:既然本次实验理论上讲是直线关系,那么为什么不称作“标准直线”,而称作“标准曲线”?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唯实求真”的工作作风。

2用数据说话,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在预防医学各主干课程的操作实验课中,一般来说教师上实验课时都采用相似的授课方式,即都提前将实验试剂和仪器准备好,然后将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或示范,学生无需动脑,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即使是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学生大多也只是按照实验课本上的内容按步骤进行试剂配制和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自信心不足,特别是在需要分析操作的实验中,他们对实验结果的表达容易受其他人或教材的影响,表现出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增加了对分析操作实验过程和结果理解的讲解,并对分析实验的质控过程作了详细说明,内容包括各种空白实验、回收率实验、内标物质以及检测限等等。通过讲解,使同学们理解了在实验室建立一个分析实验方法的过程和其对结果表达的影响,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了一个用“数据说话”的清晰意识,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3理解仪器构造原理,消除“仪器崇拜”

同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一样,我们也面临着仪器设备落后老化,大型仪器匮乏的困境。有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自动化的大型仪器而对它们因“远”而“敬之”。为了消除这种“仪器崇拜”现象,我们一方面详细讲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另一方面从多种渠道入手让学生“接触”这些自动化的大型仪器。以气相色谱为例,我们用于实验教学的气相色谱是一台国产的手动不锈钢填充柱的色谱仪,结果记录是通过购买专用软件而与电脑相连的。我们在课堂上演示了开关机过程并结合仪器构造和材料,详细讲解它的使用原理,如进样口的分类、适用温度和常更换的部件等;色谱柱的方向、类型及其应用、适用温度和老化的方法等;柱温箱的结构和程序升温的使用;检测器的类型和各自维护的注意事项等等。同时通过网上搜索先进的自动化色谱仪器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它们结构的一致性和操作过程的类似性。通过这些讲解,使同学们对大型仪器的使用原理有了较为的理解,增强了他们敢于操作大型仪器的自信心。

4拓宽思路,启发学生“敢想”

教学中,我们尽量少讲课本上有的实验步骤,多讲课本上没有或很少的实践经验或实际操作,这样来拓宽学生的实验思路,使学生能够尝试基于理论基础上的“敢想”。在讲到一种物质的测定实验时,我们会概括讲解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出现的不同测定方法,同时启发同学们针对这种物质还能想到其 它什么方法。比如对一种污染重金属的测定,标准中出现了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法,我们会启发他们去思考其它“先进”的方法,如原子发射(ICP)以及质谱法(MS)等等。当然还要提示同学们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是有差异的,“敢想”不是“随想”。

通过这些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教学效果,同学们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在实验课上的表现更加积极主动,敢于动手去操作大型仪器,对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刻细致,提出的创意设想也有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以后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课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创新”教育为引导的指导思想,不断探索和丰富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并使教师也从中得到锻炼和进步。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学生见习现况研究与策略

临床实习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医院运作,体会患者疾苦并对前期所学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整理,扬优补短、萃取升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必须要打的“一战”。为了解当前预防医学学生临床实习的状况,我们调查了某医科院校的200名预防医学本科实习生及50名带教医生,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作者简介:杨德胜(1974-),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进而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某高校2010年5-8月参加临床实习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共200名;参与临床实习带教的2所三甲医院分别抽取25名带教医生,包含实习计划中的所有科室,共50名。学生要求完成临床实习的教学计划,具体标准参照《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教学大纲》,带教医生为教学安排的指定的老师,排除临时带教的医生。

1.2参与程度的判断标准

参照《临床实习教学大纲》,以学生自我评估和带教医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临床实习的参与程度进行判断。实习过程中较多担任主要诊疗角色者可认为常有并深入参与实习,较多担任诊疗助手角色者可认为有时参与,较多担任与诊疗关系不紧密的其他工作者可认为较少参与,多数情况下不参与诊疗及相关工作者可认为从不参与。

1.3资料收集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并结合突击抽查及核查病历记录,病事假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数据,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显着性检验水平P<0.05,计算RR值及相关系数。

2结果

2.1实习生

2.1.1临床实习期间主要精力投入及参与诊疗程度

全心投入临床实习有126人,占63.00%;该组实习生中常有并深入或时有参与临床实习的有111人,占88.09%。未全心投入临床实习者74人,其中为考研做准备有29人,占总人数的14.50%;为出国做准备有14人,占总人数的7.00%;为找工作做准备有31人,占15.50%;该组常有并深入或时有参与临床实习的有17人,占22.97%。

2.1.2影响参与度程度的原因

认为老师不给机会的实习生有110人,其中有30人少有或从不参与实习,占27.27%;认为法律制约(主要体现在我国医学生实习缺乏法律界定及保护)的有56人,其中有27人少有或从不参与实习,占48.21%;认为医患关系紧张者34人,其中有15人少有或从不参与实习,占44.12%。

2.1.3临床实习期间主要精力投入及实习知识掌握程度

全心投入临床实习组的126人中,对病人疾病详细掌握者有88人,占69.84%;一般掌握者32人,占25.40%;没掌握者6人。其他未全心投入临床实习者组中,对病人疾病详细掌握者有33人,占44.59%;一般掌握者30人,占40.54%;没掌握者11人。

2.1.4临床实习期间主要精力投入及参与诊疗程度的相关性指标

在全心投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中,参与度较高的人数占到了88.10%;而未全心投入到临床实习中的学生,参与度较高的只有22.97%,前者参与程度较高的人数明显高于后者,前者与后者相比其RR值为3.84(χ2=85.81,P>0.005,表1),呈强关联。

2.1.5影响参与度的原因与参与度关联性指标

老师不给机会、法律制约(法律没赋予实习生诊疗权限)、医患关系紧张这3个因素都直接与实习生参与程度高低有很强的关联性,列联系数r为0.775(χ2=17.33,P<0.005;表2)。从调查来看,其重要性从重到轻依次为老师不给机会、法律制约、医患关系紧张。

2.1.6临床实习期间主要精力投入及实习知识掌握程度的相关性指标

在全心投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中,掌握实习知识的人数占到了95.24%,而未全心投入到临床实习中的学生,掌握实习知识的人数占85.14%,前者掌握实习知识的人数高于后者,前者与后者相比其RR值为1.12(表3),关联性较弱。2.2带教医生

2.2.1影响带教医生教学的原因及鼓励学生参与诊疗程度

认为法律制约的带教医生有23人,其中有8人少有或从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占34.78%;认为学生积极性不高的有12人,其中有4人少有或从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占33.33%;认为医患关系紧张者9人,其中有6人少有或从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占66.67%;认为临床工作繁重者4人,其中有4人少有或从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占100.00%;认为带教无价值体现者2人,其中有2人少有或从不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占100.00%。

2.2.2影响带教医生教学的原因及鼓励学生参与诊疗程度的关联性指标

法律制约、学生积极性不高、医患关系紧张、临床工作繁重以及带教无价值体现这5个影响带教医生教学积极性的因素,都直接与带教医生是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诊疗实践有很强的关联性,列联系数r为0.922(χ2=16.81,P<0.05;表4)。从调查来看,其重要性从重到轻依次为法律制约、学生积极性不高、医患关系紧张、临床工作繁重、带教无价值体现。

3讨论

3.1预防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调查显示,有63%的实习生能够全心投入到临床实习中,通过比较全心投入与未全心投入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参与程度,我们发现,投入度与参与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RR=3.84),换句话说实习生的精力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临床实践的主动参与程度。通过比较全心投入和未全心投入的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知识掌握程度发现,投入度与知识掌握程度相关性RR值为1.12(χ2=85.81,P<0.005),说明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实习生的精力投入会影响其临床实践的知识掌握程度。在37%的未全心投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中。考研、找工作以及出国留学成为影响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精力投入的主要因素。这除了与时间冲突有关外,可能还与预防专业学生对待临床实习的态度有很大关系。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对于临床方面的要求较临床专业低,易使学生潜意识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另外,预防医学实习生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易产生挫败感,面对临床实习中的困难,若处理不当,学生容易消极应对,影响实习质量。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校除了学习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临床医学的大部分内容;大纲要求的实习内容涉及急性传染病防治、慢性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计划免疫、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监督与健康体检、预防接种及健康教育等诸多内容。而当前预防医学学生的实习计划普遍较短。有限的实习时间与丰富的实习内容之间的冲突也是影响实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影响实习生参与临床实习程度的因素时发现,带教医生不给机会、法律制约和医患关系紧张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r=0.77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预防专业实习生临床实习参与效果的好坏还与带教医生和社会医疗氛围有很大关系。带教医生往往身兼医疗、教学、行政等多种职能,实习教学活动难以严格落实的情况时有发生[1]。其对带教的正确认识以及对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的正确对待是确保预防医学学生临床实习取得较好效果的直接保障;良好的社会医患环境也有利于实习生开展临床实践。在分析影响带教医生鼓励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时发现,法律制约、学生积极性不高、医患关系紧张、临床工作繁重以及带教无价值体现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r=0.922)。由此我们可知主要影响带教医生积极性的原因是以上5点,进而影响学生临床实习的学习效果。

3.2提高临床实习质量的对策

3.2.1端正学习态度,合理应对考研、就业等与实习的冲突

针对上述情况,要积极帮助疏导学生。首先,我国医疗卫生人才稀缺,国家应制定医学生就业政策,鼓励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其次,学校及实习医院应关心并帮助实习生正确面对毕业考试、择业、升学等与实习的冲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供相关资讯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此外,可考虑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实习,这有利于减少考研、就业对学生实习的影响[2]。建议提前做好实习前的专业训练。西方医学教育优于我国,学生须完成工科学习后才能学医,学习时间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实习及训练[3]。另一方面要严格考核制度,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采取教学目标管理,利用“目标激励法”,让学生制定近期和远期目标,促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4]。注重对实习考核方法的分析总结和改良,临床技能考核采用临床能力综合考核[5]。严格实习纪律管理,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尤其在实习后期更要加强。临床实习成绩及表现与毕业挂钩,使实习生主动争取实践操作,自觉按《实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并自觉遵守实习手册管理条例。

3.2.2增强风险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临床实习

由于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医学实习生权限之法律规范的缺失,使得医院对学生实习教学小心翼翼,带教医生畏首畏尾,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减少。因此需要加强实习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如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实习是预防医学学生正式接触病人的开始,是医德习惯形成阶段[6]。增强风险意识,就是要贯彻并树立医学生正确的法制与伦理观念,从道德的高度规避风险。同时,我们迫切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医学生实习缺乏法律界定及保护,而西方国家,实习阶段行使部分医师权力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因此,制定相关法规,下放部分诊疗权限,保障学生实践权益,才能为医生培养提供长远保障,而这最终是保障了更多病人的权益。

3.2.3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特点,改善实习教学管理模式

预防医学实习生既有医学实习生的共性,又具备自身的专业特点。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只有树立良好的管理目标,制定完整的教学管理方案,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实习医生的临床实习质量。临床实习前,要加强学生的综合教育训练。这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和理解病人的心理,熟悉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正确处理好实习期间的各种关系,赢得医院和带教医生的信任,得到病人的配合。积极采用医用标准化模型、医学模拟教学等手段,解决技能训练受医疗体制的约束。

3.2.4完善带教医生的鼓励机制,创造良好带教环境

教学医院需加强师资培养,健全带教奖罚制度,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带教医生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知识传授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意识,提高教学查房水平。建议改变全体医生参与带教现状,选取一支高素质的临床教师队伍。减少带教医生临床工作量,让其有充分时间带教,鼓励医生的带教积极性。预防医学学生临床实习中呈现出来的问题,首先是源于学生因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影响所造成的在主观层面上缺乏积极主动态度,同时客观层面上是源于医学实习教学、临床实践缺乏规范、制度的保障。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重点解决实习与学生升学、就业的矛盾,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应逐步规范实习教学和实习实践中相关的机制,保障医生、学生的积极互动,使实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在卫生服务中的实用性

外事工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优势的主要体现(1)政策优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对外交流工作,近些年来关于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同时,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2)组织优势。院领导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在资金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医院出资派业务骨干到境外进修学习,拓宽视野。在院办专门安排了副主任主管外事工作,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3)地域优势。眼科医院位于首都北京,是部局直属单位,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办院条件,同时也为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地利。(4)资源优势。眼科医院汇聚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中西医结合知名眼科专家,建立了以名誉院长唐由之研究员为首的一批老中青专家队伍,拥有雄厚的中医药文化沉淀,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眼科疾病的经验,为医院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人和资源。(5)基础优势。眼科医院有着长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经验和渠道,有愿意为医院对外交流与合作而努力工作的外事工作人员,为对外交流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对外事工作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观念陈旧、组织构架不合理、制度不完善、人员非专业化及缺少预算等,因此外事工作亟待管理体制的创新[1]。我院的外事管理工作亦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层面、水平、工作内涵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均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思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

中医专科医院外事工作的思考

原因有以下几点。(1)的专家团队是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基石。以唐由之院长为代表的专家们在医学领域学贯中西,有系统深厚的中医造诣,有高超精湛的治病技术,有纯粹高尚的医德医风,有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他们是中医眼科走向世界的中流砥柱,既是吸引国际同行交流与合作的强大磁石,又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强大动力。(2)发挥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眼病的优势,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中医眼科国际化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点。近几年来,我院比较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从内容上看,大多是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方面。这种结合不仅是纯中医意义上的继承和创新,还包括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相互解释和推动,中西医在诊疗技术上的相互移植和利用。这种结合不仅具有求同存异和易于交流合作的意义,而且在更高层面上,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造福于全人类。(3)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外事工作的保障。各级领导不仅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战术的制定者,也是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决定人财物科学流动的决策者,是谋划和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保障。我院持续、广泛、深入和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开展,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4)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事队伍担负着重要作用。医院外事部门是医院执行国家外交政策和外事政策、处理全院外事工作的一个归口。它肩负着政策把关和外事管理的双重职责,在开展各项外事工作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为顺利开展外事工作,具备一支既讲大局、讲纪律、讲协调,又懂外语、爱外事、有能力的外事队伍是至关重要的。(5)国际化人才队伍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目前,医院各科室中医外事专业人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化的临床与科研教学需要。最近医院已经积极组织英语培训,邀请院内、院外乃至外籍专家授课,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能力的复合型中医专科人才队伍。(6)感情外交在外事工作中往往具有超乎平常的作用。我院常年有境外患者住院治疗眼病,很多患者是多次住院,这种源源不断的患者来源,一方面得益于医术的高超,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品质的服务使他们有了如家的温暖。为此,在不违反外事纪律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为外宾提供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医院在患者中的口碑,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使境外患者源源不断地来我国就医。(7)营造和谐的环境也是眼科医院开展外事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

结语

在新形势下,外事工作领域逐渐拓宽,对外事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外交流工作中,外事工作人员要始终牢记“外事无小事”的原则,秉承“外事为内事服务”的宗旨,做学习型、服务型外事干部。提高大局意识,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依靠专科医院的专长和优势,用饱满的工作态度,专业的工作精神,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医院的对外交流工作在不断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门诊的发展思考

1门诊建设的内容

1.1科室的建设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承担着各类疾病防治及国家项目的常规日常工作。门诊部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个对外的服务窗口,它不同于综合医院的门诊部,其重点突出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科室相对应建立的对外窗口,是一个主要包括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干预、健康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具有疾病预防鲜明特色的门诊部。门诊可设有:①体检科:主要针对人群中亚健康人群的健康检查,对人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为亚健康人群提供行为干预和生活方式指导,提高其生命质量。②牙防科:主要开展学生的牙防工作。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龋齿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深入学校开展学生龋齿患病的普查,给予诊治,对学生不良生活习惯进行行为上干预的工作已刻不容缓;并对存在地方性氟中毒的氟斑牙给与相关的健康教育及干预。③影像科:既可以进行常规体检,又可辅助完成国家的相关项目,配合其他部门进行职业病筛查,还可以为中心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④皮肤、性病科:对性活跃人群提供检测及行为干预,有针对性地为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检测;对性工作者提供指导与干预,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⑤预防接种科:扩大预防接种在人群中的范围,开展辖区儿童接种、查漏补种,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疫苗接种只是针对儿童的心理,提高成人接种疫苗的比例,扩大疾病接种种类比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等,普及老百姓的疾病预防知识。⑥特检科:针对新疆地方性特有疾病如黑热病、布鲁氏菌病及包虫病等进行检测,提高流行区的检出率,降低患病率,为有关部门的科研工作提供合格、充足的技术参数。⑦慢性病防治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临床指导,为他们介绍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时开展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普查,给予社区内患慢性病的居民提供治疗及生活方式上的干预;另外还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立特定的科室,如结核病科、美沙酮科、艾滋病免费治疗科等[2]。

1.2人员的建设

包括门诊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门诊部工作人员相对复杂,既有编制内的在职员工,又有编制外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临时聘用人员,这些人员融合在一个门诊部内,由于每个人的素质不同,加之其工作目的和态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要使工作高速、正常运转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①要加强业务培训,使职工了解和掌握医学科学的发展动态。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使之跟上时展的步伐;通过加强服务规范教育,使职工严格要求自己,按各项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减少工作失误。实践证明,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疾病预防门诊生存与发展的关键。②要注重加强职工的医德培养。建立道德约束和法制管理相结合机制,做到依法治医与以德治医相结合,使职工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其责任感,明确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③要尊重每个职工。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人文管理理念是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要在实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人为工作主体,解决人的需要,强化人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良好氛围,突出人的智慧、思想、道德、精神等因素的重要地位。④劳逸结合,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严格绩效和考勤制度,对违反工作制度的工作人员根据情况给予纪律和经济上的处罚;对勤奋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名誉和经济上的奖励。门诊的制度建设门诊的各个科室要严格执行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行政法规开展工作。制度化建设使工作、行事有章可循,是处理医患关系尤其是处理医患矛盾时的重要依据,是不发生重大医疗事故的重要保障条件。

2门诊建设的管理

一般来说,门诊机构管理可分为两部分:门诊机构的经营管理(包括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业务管理(包括医疗、护理、检验、科研等)。与此相适应,门诊机构有两套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的管理机制,即经营管理机制和业务管理机制。门诊机构业务管理机制主要处理医疗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医学的应用和实践,有相对独立的规律和要求,一般不受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门诊机构运行机制则主要是处理医疗活动中人与人、人与机构及社会的关系,包括门诊机构内部领导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劳动组织制度、经济运行与补偿制度等内容,受制于整个经济体制,也受制于门诊机构的管理体制。营利性门诊机构的管理,应以市场经济原则为指导,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牺牲杜会效益。相反,作为具有特殊行业性质的预防医学门诊部,无论是营利还是非营利性的机构,始终应将杜会效益放在首位。所以,一切诊疗应坚持杜会效益为首位,实现杜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以提高杜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增进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

2.门诊的营销

门诊营销在门诊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 营销方案可以带来良好运转和经济收益。门诊的营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专家坐诊:目前常见的方法,是大医院的医生(一般是退休)到门诊定期坐诊,以此提升门诊技术形象。若无此方面资源,可设法打造门诊内医生品牌,建设自己的专家品牌。好的专家旁边都有一部分患者,患者又是单位宣传口碑的重要媒介。②价格打折和优惠促销:将国家的政策和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相结合,把健康教育与门诊服务结合成一体,提高患者的认可度和门诊的知名度。③办理健康优惠卡及免费的广告宣传单:结合国家项目和门诊的实验室组织健康体检,办理优惠卡及费用包干,既增加社会效益又增加经济效益。④口碑传播:首先靠良好的服务赢得患者自发的口碑宣传,其次就是门诊有意识地引导口碑传播。常用方式是分阶段提炼典型案例,在患者就诊时,由医务人员“不经意”地透露出来。⑤贴心服务:对待患者宛如亲人,入门诊如回家般舒适,让患者感觉到温暖。⑥联合推广:在当地电视台插播健康教育宣传时附注门诊广告,提高门诊的公信力。⑦努力提高门诊的外部形象,给患者以可信感,同时注意加强门诊内部的广告宣传,提升患者对疾病的敏感意识。⑧搞好公共关系:即做好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监督部门、新闻媒体等的公共关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另外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不同宣传主题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撰写和完善各种健康处方。充分利用媒体造势,积极地参与和组织每个“主题活动日”的活动,扩大门诊部的影响,从而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2门诊考核

绩效管理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近年来的重要改革内容,在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内部,尝试绩效管理,困难相当之大。预防医学专科门诊部是一个临床部门,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他业务部门不同,绩效管理实施有更加显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在门诊内部尝试成本管理,摸清门诊业务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可为绩效管理的实施打好基础。首先预防医学门诊部可以尝试两级考核和两级分配,以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考核主要包括各门诊相关科室完善制度体现的要求,例如预防接种服务考核包括:①工作排班和工作岗位职责;②免疫接种流程;③门诊接种日志;④体检免疫史;⑤免疫接种卡;⑥儿童疫苗接种告知书;⑦冰箱温度测量及登记;⑧紫外消毒登记;⑨一次性用品索证购买;⑩疫苗使用和领取登记与健康教育宣传计划,另外还包括接种资料管理、按月统计。检验科考核包括:①检验的排班和岗位职责;②检验的工作流程;③检验登记备案;④实验用品出入库;⑤仪器的使用记录和状况;⑥检验制度上墙;⑦检验的质量控制。其他科室也如上述科室将考核内容造册,每年逐项考核。新的考核方案既包括既往中心考核部分又包括中心对部门考核、部门对班组(科室)考核,责任和权利紧密结合。部门领导与员工建立沟通机制,考核部分增加有利于绩效管理的策略反馈,及时发现管理的漏洞,更明确了预防医学门诊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同时将考评结果向员工交流反馈,得以明确今后努力方向,营造有利于绩效管理的氛围,树立以业绩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考核结束后,按照结果的高低进行奖惩分明的促进分配制度。这种制度化考核方案前提是既要考虑门诊的经济利益又要考虑门诊的社会效益,这是门诊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疾病预防控制门诊的建设和管理不仅需要完善的硬件条件建设,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好的管理和积极合理的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预防医学门诊利国利民的特色。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期刊引文探索

作者:徐浩 申俊龙 钱爱兵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一、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概况分析

为初步窥探该学科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笔者统计了学科内期刊2004至2008年度引文数量、被引次数及自引次数,归一化后求的综合值,结果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期刊的引文数量、被引次数及自引情况及期刊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均影响到期刊的引用网络结构,其中除期刊自引次数与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外,其他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为了保障数据对引用网络结构影响的一致性,笔者对自引次数归一化值进行了数据处理。观察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6本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综合值呈现出明显的层次现象:(1)《中国妇幼保健》位于及时层次,其引文数量、综合值排名均列及时,表明该期刊网络结构最为复杂、稳定,与其他期刊交互频繁。(2)位于第二层次的为综合值位于0.6左右的三本期刊,分别为:《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公共卫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说明其期刊引用网络结构较为复杂,期刊发展较为成熟。(3)综合值介于0.4和0.6之间16本期刊归为第三层次,该层次内综合值变化幅度较小,网络结构相对简单。该层次内《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被引次数、自引次数均为学科内较高,表明该期刊单纯注重本期刊的发展,吸收信息渠道单一,网络结构稳定性偏低。(4)其他6种期刊则隶属于第四层次,该层次内期刊引文数量、被引次数、自引次数位于学科内较低水平,表明该层次期刊研究内容与其他层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引用网络结构简单,稳定性较低,但6本期刊的存在扩充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增强了学科引用网络的稳定性,对学科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EugeneGarfield曾指出“引文能够把全部科学论文编织成一个统一的网系”。因此以期刊为节点,以期刊之间的引证关系为联系,可以得到期刊间的有向网络关系图,进而发现学科内部期刊的引用特点及关系。为此笔者构建了该学科的二维期刊引用网络矩阵,如表2所示,其中行标题代表来源期刊,列标题代表被引期刊,主对角线数据代表自引数据。姜春林等[14]认为作为有向网络的期刊引文网络,节点的度数分为出度和入度。出度越大,说明引用其他期刊次数越多,入度越大,则说明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越多。据此,笔者统计了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26本期刊的出入度,以衡量学科内知识流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5年内两种期刊之间学科引用总次数或学科被引总次数大于10次,视为相互连通,出度或入度增加1,反之不连通。(2)期刊自引视为不连通,因此26本来源期刊出度或入度较大为25。首先从连通度的角度对表2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代表26本期刊的26个节点能够连通,那么共可以构成650条有向边。表2数据显示,26本CMSCI来源期刊的连通度为296,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内部期刊之间相互融合度较低,学科内多个研究领域具有差异性。其次从出入度的角度进行分析,依据出入度的差值将26本来源期刊划分为3类:(1)出度高于入度5次以上的为及时类,有:《环境与职业医学》和《中国妇幼保健》两本期刊。对比两本期刊,其入度值相同、出度值相当,但《环境与职业医学》期刊被学科内期刊引用次数为305次仅占《中国妇幼保健》的51%,表明《中国妇幼保健》对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影响强度较强。(2)出入度基本平衡,期刊对学科内信息的输入、输出基本相当的为第二类。该类期刊种类高达20种,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发展较为成熟。其中《中国公共卫生》期刊的出入度均达到了25,为该学科内较高水准,显示出该刊在学科内部处于核心地位。《现代预防医学》出入度水平均高于20,说明该期刊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的出入度水平位于学科内低,表明该刊研究内容与学科内多数期刊有明显的差异,处于学科内相对边缘的位置。(3)出度低于入度5次以上的其他4本期刊归为第三类,该类期刊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但吸收借鉴较少。其中《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学科内他引次数高于引用他刊次数446次,学科自引率高达91%,说明该刊较为注重本期刊的发展,吸收信息的渠道单一。

为了更形象展示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部期刊的二维引用网络矩阵,笔者将表2数据输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生成期刊引用网络图谱。其中每个节点代表1种CMSCI来源期刊,两个节点之间的有向连接线粗细代表对应相互关系的强弱。据此我们发现:26本CMSCI来源期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现象,形成了多个聚合子网。子网内部各期刊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1)《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经济》及《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构成的子网相对闭合,期刊之间的有向连接线较粗,表明期刊之间联系较为密切。这可能与这3本期刊载文的研究内容较多涉及卫生学与管理学有关,与学科内其他期刊明显相异;(2)《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职业医学》、《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国职业医学》和《环境与职业医学》5本期刊构成一个子网,5本期刊主要以职业病为选题,因此自然形成了关系子网;(3)《生殖与避孕》、《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及《中国妇幼保健》3本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主要涉及优生保健,相互借鉴成果较多,形成了子网;(4)《中国公共卫生》、《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学校卫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本期刊之间的有向连接线最粗,形成了整个网络中联系最为密切的子网。该子网的形成表明:流行病依旧困扰着学校等公共场所,因此成为了现代医学预防的主要对象。

三、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为探索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程度,笔者统计了该学科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数据如表3、表4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共收录了256本医学期刊划分为17个学科,其中综合性医药卫生学科期刊所刊载的论文综合性较高,无法隶属于某一特定学科,笔者未将该学科作为讨论对象。此外,将口腔医学、眼科学及耳鼻咽喉科学三个学科合并为五官科学,因此纳入讨论范围的最终有14个学科。分析表3、表4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5年内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期刊引用及被引总次数逐年上升,该现象一方面说明该学科注重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说明该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能力逐步提高,学科融合度逐步提升。综合分析表3、表4,依据5年合计引用次数指标,将其他13个学科分为3类:及时类为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学科,包括临床医学、内科学及基础医学3个学科;第二类是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部分相关学科,囊括药学、中医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及妇产科学6个学科;其他4个学科为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弱相关学科。#p#分页标题#e#

(一)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学科

预防医学卫生学着重在保持、促进与维护社会大众、特定群体或一般个人的健康,并包括预防传染病、疾病、残疾、癌症、其他身体组织变异、与过早死亡的发生,因此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与其他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存在交叉。临床医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次数高达4386次,是第二位的内科学2倍多,百分比高达33.06%,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临床医学次数为3881次,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和临床医学两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程度高,关系紧密。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重点在于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诊断并治疗疾病。预防医学对疾病进行预防的同时,需要借鉴临床医学的诊断经验、了解疾病发病的机理,因此两个学科内部期刊相互引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两学科关系紧密,相辅相成。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内科学次数及被内科学引用次数均位于第二位,引用百分比均不低于15%,两学科相互渗透程度很高、关系较为密切。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研究存在交叉,两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融合度较高。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的学科还有基础医学,其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及被引次数均位于第三位。基础医学学科内被引较多的期刊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及《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其研究内容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似,因此学科实现双向互动,联系紧密。

(二)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本相关学科

儿童是患传染病高危人群之一,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中国妇幼保健》期刊引用儿科学次数较多,儿科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最多的也为《中国妇幼保健》,因此两学科通过《中国妇幼保健》形成良好互动。《现代预防医学》及《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引用药学期刊《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学杂志》次数较多,反映出现代预防医学预防疾病依赖于抗生素等药物的运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药学及被药学引用的次数均位于1000次以上,因此两个学科相互渗透程度较高。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到现代逐步演变为预防医学,《现代预防医学》较多引用《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等描述中药药理特性的期刊,表明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热点为如何利用中药预防、治疗常见传染病。外科手术通常需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预防传染病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隔离传染源,同样需要无菌的环境,学科内《现代预防医学》引用外科学次数最多,表明隔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预防医学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外科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较多的期刊为《中华男科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5年共引用外科学1198,而被引仅为439,说明两学科信息传输不对称,与该学科类似还有妇产科学。心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防治的重点,该类疾病病因与人类饮食习惯联系紧密,因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期刊中被引最多的期刊为《中国行为医学科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约为其被引次数的两倍,反映出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对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影响较大。

(三)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弱相关学科

由于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研究规律、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肿瘤学、五官科学、特种医学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4个学科被引用次数较少,但是其对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与临床医学、内科学、基础医学、药学4个学科引用与被引次数较多且基本平衡隶属于双向强引用层次;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次数远远高于其被引次数,属于单向强引用层次;中医学、特种医学、五官科学、肿瘤学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次数、被引用次数均相对较少属于双向弱引用层次。

四、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对外文知识的借鉴程度是衡量学科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考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与国际接轨程度,笔者统计了2004-2008年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各期刊引用外文期刊次数如表5所示。对表4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2004至2008年度我国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引用外文数量总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前3年增长趋势较为缓慢,2007年较2006年度增长次数多达10291篇次,实现了较快增长,2007至2008年度增长趋势仍然持续,但增长幅度较小,该现象说明2007年为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2)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5年篇均引用外文高达18.66远远高于学科内其他期刊,该现象是由于该刊主要是以综述、编译及简讯等形式报道国外卫生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自然对外文期刊引用次数较多。

结语

综合以上数据及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2004年至2008年5年内,《中国妇幼保健》、《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公共卫生》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四本期刊与医药卫生类其他期刊融合程度较高,网络结构较为稳定;(2)2004年至2008年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相互引用网络连通度较低,表明该学科囊括多个研究领域,各学科在交叉融合的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依据研究内容等学科内期刊呈现不同程度的聚合现象;(3)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吸收、被其他学科借鉴次数呈现上升趋势,表明该学科吸收知识途径多样化,与其他期刊渗透融合程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尤其与临床医学、内科学、基础医学及药学4个学科关系十分密切;(4)引用国外期刊的次数呈直线上升趋势,表明该学科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国内学者正努力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学改善论述

作者:杜宁 崔刚 刘芳 侯玉龙 牛莹莹 肖艳 单位: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以2009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例,选取1~6班共359人,每30人为一组,每组推选3~4名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实验活动,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取“组长责任制”,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性实验课中要求各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理论课的知识点和实验室所提供的仪器设计本节课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及实验意义、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中请学生介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要求学生根据方案实施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及评价。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能结合预防医学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进行案例讨论,并能利用实验室所提供试剂及仪器,判断疾病的病因,并提出预防方案,查阅并修改学生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教师安排固定时间进行辅导答疑,并记录在册;对实验过程出现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高质量的实验报告鼓励形成。

教学效果评价

每学期实验课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抽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必要性、实验内容的合理性、对任课老师的满意度、学生的个人收获等方面。65.39%的同学认为实验内容合理;91.65%的同学对指导老师表示满意(表1);36.76%的同学很喜欢开设综合性实验;49.02%的同学认为理论课和实验课联系紧密(表2)。在学生收获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会了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用卫生学方法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快速诊断和三级预防,以及如何撰写和。通过五年的实验教学改革,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发表了两篇省级期刊论文:《三种不同类型教室采光及照明的状况分析》和《新居装修后不同时期室内空气中TOVC含量的卫生学评价》[1,2],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成果。

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过于依赖参考文献的信息,没有独立思考问题,对知识点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还有部分学生预防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相互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3]。有不少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死板的照搬老师提供的信息完成设计性实验方案,更有甚者上交的作业将网上参考文献的内容抄写了一遍。还发现有些学生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而且仿照他人的实验报告,少数个别同学既不查阅参考文献,也不亲自动手做实验,只等着同组的其他同学完成,坐享其成。纵观其他医学院校发现,实验教学资源缺乏,实验教学经费紧张也是实施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困难之一。

体会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模式的摸索,笔者发现以往老师机械授课,学生被动的听课,老师演示、学生照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医学教育的发展,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和“探讨”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的质量。可见传统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学生机械地遵循实验步骤就能完成实验,存在诸多的弊端。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现在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补充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充分体现医学教育所提倡教育形式,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主动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不但开阔了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和实施实验、相互协作并不断提高撰写论文的水平,为今后的临床实习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不同,设计性实验强调学生设计、实施和总结实验自行完成,教师起辅导的作用。综合性实验强调学生融会贯通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了解近期的前沿内容探讨并研究创新性,设计课题的相互讨论要有性、综合性,实施要有可实践性、可操作性,科研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专业学生今后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必备素质。科研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研究的课题要有创新性。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科研思路,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从事科研工作从选题、设计、课题的实施、课题成果的呈现的基本步骤,这为学生今后参与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改革,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五年的实验教学取得不错的效果,实验课内容涉及到很多基础医学的前沿知识。全球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对教师的基础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涉取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对实验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也得到的提高。总之,改革后的预防医学实验课,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探索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在非专业医学生的教学中的新思路,为打造新形势下新型的医学生奠定理论基础。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创新能力的培育

作者:王婷 黄水平 单位:徐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专业高年级科研导师制的构建

(一)导师的选聘及考核。

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并有在研课题或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导师实行聘任制,每届聘期两年,每位导师指导5名学生。为实现培养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学生进入毕业班后,导师自动转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院会在聘期内及聘期满分别对导师进行考评,考评合格的导师可以进入下一轮培养工作。

(二)导师的职责与任务。

年级不同,导师的工作职责与任务也有所不同。对于预防医学专业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院配备有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从专业课教师中选聘有经验的老师担当班主任来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对于大四至大五的学生则由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及科研活动,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制定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和科研计划,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的分配。

为体现教育公平,我院对高年级学生实行全员指导。学生的分配采取双向选择原则,5位学生为一组,每组学生由一位导师指导。在入组之前,学院向学生公布所有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近期工作重点,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提出申请,经导师面试同意后入组,通过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参与课题研究、举办读书报告等环节,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预防医学专业高年级科研导师制的实施

(一)导师制实施的内容。

1.科研基础课程的学习:大四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科研知识。基于此定期举办医学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医学文献检索和实验室新技术的讲座,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读书报告等。

2.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及时阶段为大四阶段,主要内容为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和在临床实习中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第二阶段为大五阶段,主要内容为发表科研论文和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

(二)导师制实施的经费保障。

科研经费的支持是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确保科研活动的顺利实施,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0-2011年我院有19项省校级创新计划获批。2010年学院出台了《科研项目经费配套、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对本科生发表的省级以上正规期刊的科研论文报销一定额度版面费,对导师申报的课题给予一定经费配套,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导师制实施平台。

1.我院有省级预防基础课试验教学中心,为方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实验室在保障学生掌握基本试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课题设计、查阅文献、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等活动。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课程的编排方面增加了实地参观和现场实践环节的比重,如现场采集水样、环境噪声测定、粉尘作业现场劳动卫生调查与样品采集等,通过从现场到实验室一体化的系统的实践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室操作能力、现场实践能力。

2.由于学科和专业的特殊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除了参加临床实习外还要参加四个多月的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学生由学校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通过专业实习学生可以提前熟悉将来的工作环境、方式、流程等,为确保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学院所联系实习基地均为省、市级疾控中心,基地带教老师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所处职能科室均有承担一些项目和科研课题并且储备有大量的网报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学生可以在导师和带教老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完成小论文或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我院多年来一直鼓励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地方性氟中毒情况调查、手足口病调查、空巢老人健康状况调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在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全国爱肝日等日子,深入社区、乡镇,开展预防医学知识的宣讲、调查活动,受到居民的广泛赞誉。

(四)制度、考核及激励措施。

为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到科研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学院制定了《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活动管理办法》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考核办法》,对导师与学生的工作进行管理和评价。为调动学生与导师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对科研活动中表现的学生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实习及毕业考核方面给予加分,对于导师学院将其指导学生科研情况列入教学档案,以课时形式核算导师工作量,并在学院课题申报、外出培训、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四、预防医学专业高年级科研导师制实施效果自2009年我院实施高年级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以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科研能力和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也有所改善。2009年至今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科研论文34篇;2010年有10项省校级创新计划获批,一篇毕业论文获得省团队毕业设计奖;2011年8项创新计划获省教育厅批准立项,1项获学校批准立项;2012年报送省创新计划20项,目前正在评审中;部分学生及学生干部获得省市级大学生、学生干部及青年志愿者称号,学生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获得部级和省市级奖项。

目前,我院实施的预防医学专业高年级科研导师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尝试性探索,还需进一步做如下完善工作:一是由于我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逐年增加,而我院导师队伍基本保持不变,因此需要继续培养更多更年轻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二是不断扩大学生参与科研及实践活动的平台,在现有基础上,利用各种资源增加学生现场参观及实践活动场所数量,开拓新的专业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需求;三是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成立导师委员会,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及监督工作,建立导师资源档案,实现教师资源的整合优化。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的价值及策略

作者:黄新宇 刘春燕 李龙飞 徐丽丹 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此当代医学模式正在逐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预防开始从生物预防转向社会预防,预防重点也从传染病转移为传染病与慢性病并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职医学教育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重新定位;加强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构建;确立高职医学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科学献身精神、为城乡基层人群健康服务的教学思想目标;在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不仅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充实预防医学、社会人文科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相关知识,以具备更好开展城乡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和疾病防治工作。基于以上认识,必须加强预防医学的教育。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需要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这几乎是死于传染性疾病(包括HIV/AIDS、TB及疟疾)、母亲及围产期疾病、营养不良人数总和的两倍,预计至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目前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10,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其中慢性病者占80%;年轻人患慢性病的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慢性病防治成为21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切实从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出发,把三级预防原则贯穿于疾病预防控制的始终,应该牢牢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具备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针对疾病发生、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服务于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需要传染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近30年来人类新发现的传染病已有近40种,如艾滋病、军团菌病、O157:H7大肠杆菌肠炎、埃博拉出血热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其中大部分在我国有病例发生或造成流行。特别是在2003年春夏之交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2004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传染病的恐怖和威胁。死灰复燃的传染病卷土重来,如结核病、性传播性疾病、血吸虫病、布鲁斯菌病等。常见多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手足口病、霍乱、感染性腹泻、流感、疟疾等流行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加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1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专业已经把预防医学作为必修课设置,但是普遍存在在教师配备和还是课时量设置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教育地位,最重要的是启发学校领导层端正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建立培养从单纯医师向掌握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卫生服务本领的新型医师的目标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把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教育对保护健康、促进健康,不断的提高全体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和作用。

2加强高职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保障教学质量的根本,也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基础。高职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总体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少、师资水平不平衡。多没有成立预防医学教研室,也没有固定专职教师。教师兼职或归为其他科室管理,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专业的发展。因而,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极大的束缚作用。可见,成立专门预防医学教研室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预防医学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迅速提高预防医学教师队伍素质,应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鼓励支持年轻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尽可能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

3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随着当代医学模式正在逐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新健康观的形成和确立,迫使我们必须调整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懂得在临床环境下,如何适宜地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强化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预防观念。要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应加强临床医学课程、预防医学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把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融入医疗服务工作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又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树立大卫生观念,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要采用电教、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等[3]。

4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历练,才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掌握基本医学方法和技能。应通过合理的长效机制和体制建立起学校和各级卫生部门的密切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通过访问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机构、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等,了解我国卫生服务体制的运转情况[4]。还可以适时安排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医院污水处理站、牛奶厂、院校食堂厨房、食品加工厂,工矿企业等,让在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更好的体会预防医学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所发挥的作用。毕业实习中除临床内、外、妇、儿科以外,还应增加适当的预防医学实习内容。建议每名学生到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2~4周,增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服务观念,更好的服务基层群众。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类PBL教学创新

作者:李小芳 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在卫生监督学中开展PBL教学改革就是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思维,使教和学没有主被动之分,教师和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促进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卫生法规与监督学PBL教学的具体实施

卫生法规与监督学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卫生监督的概念、性质、分类、效力、历史沿革,还包括卫生监督的法律关系、卫生监督主体、卫生监督依据、卫生监督程序、卫生监督手段等基本内容。这一部分以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为主,不宜开展PBL教学。而各论部分包括食品卫生监督、传染病防治监督、化妆品卫生监督、放射卫生监督、学校卫生监督、劳动卫生监督、国境卫生检疫、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和其它卫生监督、医政监督等,由于实践性较强,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解决。

每次课程前一周,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提出带有线索性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提前准备。上课时,按每组8~10人进行讨论。小组成员根据各自所学的理论、知识及课前所查阅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汇总。每个小组形成一定的观点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分别发言,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质疑、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做引导性发言,控制上课的节奏与进度,总结难点重点,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卫生法规与监督学PBL教学较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果卫生监督学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较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更倾向社会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不容易理解,概念比较难记,难于理论联系实际。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来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了思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卫生监督学的学科特点,一般所设计的问题大都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是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还必须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来综合分析,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应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学习,而不是就理论学理论。

卫生监督学PBL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卫生监督学所开设的时间是五年级上学期,这学期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大都在本学期开设,且距离硕士研究生考试也很接近,而PBL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课前花费大量时间查阅文献资料,造成学生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这个问题许多学生难以接受[3]。另外,所设计的问题很难保障问题的性,只能是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影响对内容的系统学习,甚至打破了学科的系统完整性[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