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实用13篇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1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2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1】。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3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3.1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3.2 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3.3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2】。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3.4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3.5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3.6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3】。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3.7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据研究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预防接种是避免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

4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2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二、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一)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二)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

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三)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

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四)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五)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

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六)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3

[Key words]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nia;ICU;Elderly;Cluster nursing

呼吸?C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nia,VAP)是临床上需建立人工气道并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主要是残留在导管气囊上的各种内分泌物及其大量滋生的细菌进入患者下呼吸道,继而引发肺部组织炎症,其发生率为16%~40%,导致撤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发生机械通气失败,患者病死率较高[1-6]。我院ICU病房常年接收各种疾病引发的重症疾病,VAP发生病例常见,为此我院加强护理技能探索,拟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式改善VAP的发生、发展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1月我院ICU收治的老年患者79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接受人工气道和(或)机械通气>48 h;③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已出现肺部感染者;②病情危重,预计48 h死亡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0),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在62~94岁,平均(72.6±5.3)岁;原发病:外科疾病术后8例,神经系统疾病3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2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4~92岁,平均(72.1±5.0)岁;原发病:外科疾病术后7例,神经系统疾病3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实施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务必每次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或者执行严格的洗手程序;②每隔30 min吸痰1次或者根据情况按需吸痰;③根据气囊压力的定时监测情况,确保压力在25.1~30.1 cmH2O;④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合适口腔护理液对患者实施定期性的口腔护理;⑤定期为患者拍背,注意力度适当;⑥协助患者定期翻身,注意做好翻身前的沟通;⑦实施严格的呼吸机管道管理,每隔1周应该更换新的呼吸机管道,并及时地更换呼吸机管路内积聚的过多冷凝水。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①抬高床头。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45°以避免进行机械通气时出现误吸、细菌移植等情况;②呼吸道湿化。护理人员每天应该定期观察湿化器内水量深度情况,并适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更换温湿交换装置,1次/周;③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实施被动肢体活动,2次/d;注意患者肢体保暖,避免由于冷刺激引发的静脉痉挛和血流淤积;定期更换患者体位;④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实施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时,应插入鼻胃管,以引流过多的胃酸;选取合适的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等药物,以保护患者的胃肠道;实施肠内营养。

1.3观察指标

①机械通气时间;②ICU入住时间;③总住院时间;④VAP发生率:VAP的发生应符合以下其中1个条件[7],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b.体温>37.5℃,并存在脓性呼吸道分泌物;c.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可以分离出新病原体;d.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音;⑤病死率。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长、ICU入住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

观察组VAP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4

二、重点传染病规范处置

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根据今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形势,启动并进一步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通报了我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提出防控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患者进行流调、跟踪随访、医学观察和疫点处理。全面调查聚集性疫情,完成每月5份普通手足口标本采集和每年5份双份血清采集任务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录入数据库进行上报。同时加大手足口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知晓率。

2、流感/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

 为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科学、规范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全县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制定《嘉祥县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嘉祥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队积极应对流感/人禽流感疫情。主动完成1月—12月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为提高中心业务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制水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适时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会议。提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水平,更加规范科学的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疾控系统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做好老年人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召开全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培训暨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启动会议。炎球菌性疾病防控项目的启动为维护全县老年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和腹泻病的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处置霍乱疫情。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霍乱防治机动队,做到了“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落实,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早控制”的原则开展科学防控,科学预测全县疫情动态。开展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师资培训,积极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进行督导检查,做好人员、技术和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抓好了腹泻病门诊的建设,全县腹泻病门诊均于5月1日按时开诊,县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均配备霍乱检测试剂,并开展了对可疑病例的快速诊断,做到了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

严格执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实行霍乱疫情每周零报告制度和霍乱疫源检索每月上报制度。

4、出血热防控工作

为切实做好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召开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会议。县疾控中心积极与县政府、卫生局和爱卫会汇报和沟通,印发出血热疫情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血清采集送检工作,并将个案调查及时进行了数据库录入,对所采标本已全部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于春秋两季开展部级监测点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工作。检测结果将科学指导我县出血热防控工作。积极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部分接种信息录入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将结果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黑线姬鼠标本采集项目。编排制作出血热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5、狂犬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强化犬咬伤门诊建设,加强知识培训,深入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积极合理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免疫球蛋白。9月28日完成“狂犬病日”宣传工作。

6、布病防控工作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74-01

老年人的身体各项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自身的抵抗力和机体免疫力也全面下滑,因此容易患各种病症,而一般性的呼吸道疾病在弱势人群中更容易发病且治疗难度较普通成年人的更大。近年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日趋上升,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和季节交替变更时期,因此做好老年人的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工作会有效地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患病情况,不仅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益,减少相应的经济损耗,而且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健康轻松的社会氛围。

1 呼吸道感染概述

呼吸道感染主要分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是冬春季节的多发病征,在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中发病较多。在临床研究中,上呼吸道感染包括的范围较大,是对鼻腔、咽喉急性炎症的总称,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等疾病,而本文主要是对普通感冒类的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来分析研究。

上呼吸道感染较多的是普通感冒,此类病症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呼吸道感染一般潜伏期长短不定,根据机体的免疫情况和身体机能的不同及病原种类不同决定的。病情发展较急,发病同时或短时间后如数小时就会出现打喷嚏、鼻塞、嗓子干痒、咳嗽、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在检查和诊断时除了对病症外在表现的观察之外,了解病史,进行血常规或者病原学检查等之后做出临床判断,再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用药治疗和护理。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2 老年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因分析

从医院病患相关数据中看出,老年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和真菌感染,进而引起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最常见的老年人肺炎致病原是肺炎链球菌,还有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老年人如果长期处于养老院、疗养院或者医院,尤其是长期医院治疗,会造成全身或者局部的免疫功能减退,使得各种病菌趁虚而入。环境因素成为老年呼吸道感染主要因素之一的原因除了它能使老年人身体机能减弱之外,环境内容的复杂性存在更多的致病病原体,种类和数量都较多。另外,大多数老年人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或者其他对身体副作用大的药物治疗会使机体产生抗药性,在病原体的感染之后容易引起全身性的并发症。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或者体制较弱也会在普通的病毒或者真菌存在的环境中轻易患病,并且在后续治疗中维持时间较长,效果相对不大。经相关研究分析得知,老年人的心态和情绪对患病几率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秋冬季节,如果老年人长期处于悲伤、消极等情绪就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类疾病,而疾病的产生会加重负面情绪的发展,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3 老年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

3.1 环境方面。老人的住所卫生环境和空气质量需要得到重视,经常保证空气清洁和开窗通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可靠的空气净化装置和监控设备。在秋冬季节尤其注意灭菌消毒,减少与各种呼吸道致病菌接触的机会。对于需要住院或者在养老院和疗养院的老人,需要从探视人群和医院管理上来进行环境改善。陪护多和探视人群多会造成空气污染严重,另外很多致病菌会在室内空气飞沫间进行交叉感染和反复感染,因此需要最大控制探视人员、陪护人员等环境内出入人员的数量和情况,并在日常管理中也做好定时通风和空气消毒。

3.2 老年人自身方面。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心态都与抗病力和免疫力的强弱有关,因此,老年人自身也需要积极配合调理身体,多活动身体,控制饮食,戒烟和少喝酒、少接触对身体有害的物品。在平常的生活中和患病的治疗时期中保证心情愉快积极和健康,改善自身已经产生的焦虑、紧张、悲伤和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不仅对患者早日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提高自身抵抗力。而周围人包括老年人的家人朋友和护理人员都需要对老年人多给予一些关注和尊重,及时发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和心理问题才能及时排解。

3.3 药物预防方面。对于一些可以进行药物预防或者其他医学预防措施的呼吸道疾病如老年人的肺炎,就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侵害。药物预防还体现在对生病老年人方面,如老年人在某种疾病手术后在医生的指导的下及时服用相应的消炎药和预防呼吸道感染药,将感染控制在未出现苗头之前。另外,一些患有高风险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老年人需要常备呼吸道疾病治疗药物防患未然。

3.4 护理方面。全方面的护理包括家人和护理人员对老人的身体健康维护和调养情况,也包括对身体有恙老年人的照顾。在饮食上注意有针对性的营养补充和身体机能调理,除了进行食物调养之外,也可以进行营养品和营养药品的补充;对患病老年人和重症老年人的护理则需要专业的护理知识,家人也要经过专业医师和护理师的指导之后进行系统的正确的身体护理。

4 小结

本文主要对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和肺炎两类主要病症进行患病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的制定,根据不同的病因来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预防,如针对患者所处环境病原菌较多而进行转换环境和环境质量清洁控制的处理,如果患者因为心理原因加重病情,就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来缓解这一原因带来的影响。老年人呼吸道感染一般病情较为复杂,在预防时需要进行全方面的防备,才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6

从病理学上,按其发病部位,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鼻炎、肺炎、胸膜炎。不同病原侵袭不同生理部位,造成靶器官损伤或全身各系统病征。在生产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MH),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APP),猪链球菌病(SS),进行性萎缩性鼻炎(AR),猪肺疫等;(2)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PRRS),猪伪狂犬(PR),猪流感(SI),猪瘟(HC)等;(3)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4)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因素

猪呼吸道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传染性、环境、管理以及遗传因素等。

1传染性。 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购猪、人员和物品等在猪场间的流动,也可通过空气在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PRRS的病毒可通过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PRCV)等经空气传播,其传染性可达数公里。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环境及发病的季节性。 周边地区有屠宰厂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0 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2%等,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有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Bille等(1975)发现冬季仔猪肺炎发病率远远高于夏季。丹麦屠宰场的资料证明,气候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影响,胸膜炎在夏季发生率最高,冬季最低,萎缩性鼻炎在秋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来说,在秋末、冬季、初春时,猪舍空气干燥,粉尘大,换气与保温的矛盾处理不当,常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3管理。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外引种猪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AIAO)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消化道疾病可降低机体对肺炎的抵抗力,据屠宰发现,曾患有肠炎的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Aalund等,1976)。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猪群免疫程序是否健全,保健是否科学,免疫水平,营养状况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4.遗传。多数研究表明,呼吸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影响。有临床观察表明,纯种汉普夏猪(Hampshires)比约克夏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低(LundehEim和Tafvelin,1986)。约克夏猪比长白(Landrace)猪对萎鼻(AR)的易感性高(LundehEIm,1979;Smith,1983;Straw等,1983)。中国编辑。

有资料表明:去势公猪对肺炎和胸膜炎的发病率比母猪高10%,可能是去势造成的应激及其引起的激素变化导致了这种差异。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诊呼吸系统疾病应依据病史,临床观察,实验室检验和尸体剖检包括屠宰时检查等做综合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综合防制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应在整个猪群中消除病原或降低猪群的感染压力,同时增强猪群的防御机能;在明确病原,并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能进行准确诊断的情况下,净化病原是目前控制许多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措施。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根据各场实际情况,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制订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1.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体系是指排除疫病威胁,保护动物健康的各种方法的集成,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控制、卫生防疫、营养、兽医管理及猪群的保健等。

2.猪场内采取封闭式管理 。饲养人员应极大限度地减少流动。减少出入场频率,禁止串舍串栋。

3 .建立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 。根据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疫情, 结合猪群母源抗体水平及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病原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场的科学免疫程序。健全免疫接种制度,注意疫苗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确保免疫剂量和有效浓度,一猪一针,安全接种。

4 .科学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加强和改善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提高猪群对疫病的抗病力。

5.预防性用药,防患于未然

五 .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猪群的治疗对策

(1)有些呼吸道疾病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 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来控制其它病原的继发感染。

(2 )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饲养,精心护理,防止病原扩散。对于治疗无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僵猪,及时淘汰。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7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 in ICUelderly patients.Methods 79 cases of ICU elderl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39) and observation group (n=40)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cluster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ICU stay,total hospital stay,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nia and mortal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ICU stay,total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5.5±4.6),(17.4±6.3),(23.3±7.1)d] were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0.1±5.8),(22.6±6.4),(34.6±6.9)d].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nia and mortal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27.5%,15.0%) were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53.8%,48.7%).All the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nia;ICU;Elderly;Cluster nursing

呼吸C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nia,VAP)是临床上需建立人工气道并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主要是残留在导管气囊上的各种内分泌物及其大量滋生的细菌进入患者下呼吸道,继而引发肺部组织炎症,其发生率为16%~40%,导致撤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发生机械通气失败,患者病死率较高[1-6]。我院ICU病房常年接收各种疾病引发的重症疾病,VAP发生病例常见,为此我院加强护理技能探索,拟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式改善VAP的发生、发展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1月我院ICU收治的老年患者79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接受人工气道和(或)机械通气>48 h;③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已出现肺部感染者;②病情危重,预计48 h死亡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0),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在62~94岁,平均(72.6±5.3)岁;原发病:外科疾病术后8例,神经系统疾病3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2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4~92岁,平均(72.1±5.0)岁;原发病:外科疾病术后7例,神经系统疾病3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实施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务必每次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或者执行严格的洗手程序;②每隔30 min吸痰1次或者根据情况按需吸痰;③根据气囊压力的定时监测情况,确保压力在25.1~30.1 cmH2O;④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合适口腔护理液对患者实施定期性的口腔护理;⑤定期为患者拍背,注意力度适当;⑥协助患者定期翻身,注意做好翻身前的沟通;⑦实施严格的呼吸机管道管理,每隔1周应该更换新的呼吸机管道,并及时地更换呼吸机管路内积聚的过多冷凝水。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①抬高床头。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45°以避免进行机械通气时出现误吸、细菌移植等情况;②呼吸道湿化。护理人员每天应该定期观察湿化器内水量深度情况,并适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更换温湿交换装置,1次/周;③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实施被动肢体活动,2次/d;注意患者肢体保暖,避免由于冷刺激引发的静脉痉挛和血流淤积;定期更换患者;④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实施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时,应插入鼻胃管,以引流过多的胃酸;选取合适的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等药物,以保护患者的胃肠道;实施肠内营养。

1.3观察指标

①机械通气时间;②ICU入住时间;③总住院时间;④VAP发生率:VAP的发生应符合以下其中1个条件[7],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b.体温>37.5℃,并存在脓性呼吸道分泌物;c.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可以分离出新病原体;d.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音;⑤病死率。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长、ICU入住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

观察组VAP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VAP易感人群是老年人,主要是因为该群体患者年龄增长的同时,其组织器官出现老化,脏器功能发生减退,尤其是胸腺退化萎缩,减少胸腺素,B和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免疫功能降低。当老年人呼吸器官老化、纤毛运动力减弱、肺泡和支气管组织弹力下降时,就不容易排除呼吸道分泌物,造成淤积,继而使细菌滋生和感染,此外机械通气治疗时的侵袭性操作使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VAP[8-11]。ICU病房收治的重症患者,尤以老年人居多,加强护理干预有助于挽回患者性命,提高生存质量。集束化护理是美国健康研究所提出的一个健康理念,它融合当前正确的循证思想,护理操作环节均经过辨证,是提高更优执行力、依从性的一项护理医疗服务[12-16]。传统护理在预防老年患者VAP时主要集中在讨论及评价单一的预防措施,但是VAP发病过程相对复杂,且老年人为高危人群,单一预防措施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效果不佳,而集束化护理集合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正确的、具有循证基础的措施,每个因素均经临床证实可以改善患者结局,这些措施共同实施要比单一执行的效果更佳,更能提高患者结局。集束化护理更强调严格的、持续性的护理策略,摒弃间断的或者只能选择其中某些措施来执行的错误理念,所以可以大大提高护理质量,降低VAP的发生率、病死率。此外,集束化护理是一种作为主动预防措施引入ICU,它不同于传统的被动干预措施,在预防VAP发生时具有显著效果。本文观察组加强集束化护理干预,其中抬高床头30°~45°能预防误吸、胃内容物反流,且能下移膈肌,有助于改善呼吸、通气功能;每日唤醒可以显著地缩短机械通气时长和ICU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老年人在治疗期间,由于使用抗生素、禁食等会使患者出现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以及细菌移位,并发应激性溃疡,因而集束化护理措施集中A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能够降低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治疗时,患者由于多次静脉采血、长时间卧床等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集束化护理中通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和其他呼吸机集束措施的合并应用,有助于降低VAP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老年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长、ICU入住时间、住院总时间、VAP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ICU老年患者VAP疾病治疗中,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促进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李思齐,金艳鸿,刘溢思,等.ICU护士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新指南的知识行为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 32(26):2045-2048.

[2]张占强,牛慧艳,张钗,等.替加环素联合舒巴坦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 22(16):144-146,152.

[3]周晖东,晏斌林,杜娟,等.和肽素、乳酸及D-二聚体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后评估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 23(19):23-25,32.

[4]林辉,林建东,廖秀玉,等.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及对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2(1):50-52.

[5]阿布都萨拉木・阿布拉,,马龙,等.降钙素原清除率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18(11):780-784.

[6]张宏伟,刘淑正,张振宇,等.振动排痰机在治疗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1):45-47.

[7]万君.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预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6(3):39-40.

[8]张文英,韦妮.精细化护理在老年重症 VAP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3):26-27.

[9]李娜,耶娟.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0(6):1346-1348.

[10]刘清宏,周春兰.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4,19(10):13-16.

[11]闫夙,李发俊.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4):31-32.

[12]宗小敏,王模奎.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4):266-268.

[13]陈莲芳,史倩,段缓,等.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3):475-477.

[14]苏婧.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23(5):700-701.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8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我院小儿呼吸内科病房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1317例小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共发生感染的患儿有52例。52例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35例,女性为17例。年龄在41d~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岁。

1.2 研究方法 对2011年6月-2012年6月小儿内科病房病理记录调查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患儿的感染资料,将患儿的感染类型进行统计及分类,医院的感染诊断标准采用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3]。同时统计患儿的感染年龄,对感染年龄的分布进行分析,找出患儿易发生感染的好发年龄。

1.3 统计学方法 将患儿的病理类型、患儿的好发年龄输入电脑,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测,若P

2 结果

2.1 患儿感染类型情况 经统计,患儿主要感染类型有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其他。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患儿发生感染性腹泻的比例最大(58.5%),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22.6%)。

2.2 患儿易发感染年龄段统计 对患儿的易发感染的年龄段的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年龄在3岁以下的感染比例为73.6%,远远高于年龄在3岁以上的比例26.4%。且χ2=52.6,P

3 讨论

3.1 感染因素分析 医院方面的感染因素:由于医院是个公共场所,且病房空间较为狭窄,缺少新鲜的流通空气,床位的添加等都是导致病房感染的主要来源,导致细菌的繁殖和滋生。同一个病房中有较多患儿,而不同的患儿对不同的温度及湿度等的敏感程度不一,这也导致了某些不适应环境的患儿的病情的加重。患儿在医院可能会接触由于各种病情而生病的患者,增加了患儿接触各种病原体的几率,在医生为患儿进行检查或者诊断的同时,各种空气中的细菌便会乘虚进入患儿的体内,导致了感染的发生。

患儿自身的因素:儿童相对于成年人来说,体内的各项系统都未发育成熟,尤其是免疫系统,这就增加了病菌侵入体内的几率。同时由于患儿需要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就医,父母在照顾期间,若不注意个人卫生也会增加患儿的感染几率[4]。正如表1中所示,在患儿的感染疾病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疾病:上、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再由于儿童的皮肤细嫩,对细菌的抵抗力也较低,所以父母若照顾不慎,也可能会损伤比如导致感染发生。

3.2 护理措施 加强病房管理,预防为主。加大投入对医院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基层医院的经费有限,导致医院的感染管理较为落后。同时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各项技术技能,严格把关,以减少人为原因导致的病房感染。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流畅,每天定期清理垃圾,定期消毒,合理布局病床的摆放位置,保持床铺整洁卫生。严格控制其他病人进入儿童病房的人员数量,特别是患有易感染疾病的患者。

为患儿提供更人性化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时刻保持热情、诚恳的态度为患儿服务,将患儿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用对待亲人的方法来对待患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解答决患儿的各种问题。为患儿输液时,向患儿家长解释药物的具体用途,若发生穿刺失败,应该及时解决,真诚向患儿及其父母道歉[5]。向患儿父母建议合理健康的饮食搭配,保持足够的营养,以提高患儿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 李锦燕,陈小聪,陈小芳,等. 小儿呼吸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15―116

[2] 程雪艳. 浅谈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7):1941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9

据WHO资料显示,我国属高自杀率国家,综合性医院加强自杀防范是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笔者2008年1月起对我院呼吸科自杀相关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并实施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实施前后的自杀行为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采取干预措施前后3年的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2008.1-2010.12月呼吸科自杀倾向的16例住院患者为实验组, 2005.1-2007.12月自杀倾向28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17-76(平均48)岁.其病种分布肺癌26例,COPD12例,肺结核1例HIV合并肺部感染2例,精神疾病3例.

1.2 方法:自2008.1月开始有针对性对自杀倾向患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对比分析2005.1-2007.12月同期患者自杀行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呼吸科2008.1月至2010.12月16例自杀倾向患者中15例均无明显自杀行为,1名精神疾病患者采取跳楼自杀方式,但呼吸科病房窗户设置直接导致其自杀失败.充分说明:应用正确、有效、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后,患者自杀行为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应用前与应用后自杀行为数比较*

*应用防护措施后比应用前自杀行为明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呼吸科产生自杀倾向相关原因分析.

3.1.1 自身疾病.从病种分布看,两组患者肺癌自杀倾向几率较大,COPD患者次之.由此看来,肿瘤和COPD无疑是呼吸科患者最易发生自杀的疾病.文献报道肿瘤患者自杀的危险性高出正常人群1.3-2.8倍,而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自杀危险度可能更高[1].肿瘤病人经过化疗、放疗、不同程度副反应及晚期疼痛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COPD患者常年反复发作、呼吸困难产生濒临死亡的无助感及对治疗和预后失去信心是让这类患者走上自杀的原因。

3.1.2 家庭及社会原因.调查发现,呼吸科部分自杀倾向患者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属对疾病的治疗不积极,或是在照顾及言语上体现出厌烦.另外一部分是患者和家属对疾病认知不够,如肺结核、HIV感染者,单一认为是传染病,表现出对患者嫌弃,不理解,外加社会的歧视使患者产生极大的自卑感和羞耻感.这两类患者一方面遭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心理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家属的冷漠和抛弃往往给予患者致命的一击[2].从而使他们走上绝路.

3.1.3 经济负担.调查发现,对于呼吸科肿瘤患者及慢性疾病患者,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及外来劳务人员,长期住院花费大量医疗费用,为了不拖累家人,减轻因经济负担过重给家人带来的压力,从而选择自杀以求解脱.

3.1.4 精神疾病.精神病患者自杀高于正常人群,且成功率较高.呼吸科遇到这类患者相对教少,往往患者入院前就已经患有抑郁症.而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3].对于这类病人,往往入院前即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

3.2 护理干预对策

3.2.1 评估. 通过分析呼吸科自杀相关原因,入科第一时间对病人进行住院患者自杀风险评估.多方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如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情感支持度、经济状况、对疾病相关知识和病情的了解程度、家属对疾病的治疗支持度及继往精神病史等,及时发现有自杀倾向或容易发生自杀倾向的患者.对容易产生自杀倾向的患者,整个住院过程对他(她)都是一个动态评估过程,判断出自杀危险性,筛选出自杀倾向患者加强监控.

3.2.2 心理干预.通过评估,及时发现自杀倾向患者.根据他们不同情况分析可能发生自杀的原因,找出关键点,进行各方面心理疏导,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情绪,淡化自杀意念[4].同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5],鼓励患者亲属参与整个治疗过程,让患者感受亲人的温暖,激发对亲人的眷念和对生活的信心.

3.2.3 行为干预.

3.2.3.1 完善安全告知义务,加强法律意识.在住院患者安全告知书上,对容易产生自杀倾向或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及家属反复告知注意事项及危险性,达成共识后签字.一方面加强患者家属与护士对病人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2.3.2 加强病区环境的安全管理.对于自杀倾向患者除了准确评估和积极心理干预外,应根据病人特点做好各方面安全措施.了解自杀倾向患者容易采取的一些常用自杀手段,如跳楼、自缢、口服药物、割腕等,在环境上积极消除这些危险因素.窗户采取可固定半开式状态,双侧滑窗最大限度打开不能穿过一个人身体.采取这种模式,一方面不会影响病房空气流通,另一方面直接切断了跳楼患者的自杀行为.定期或不定期清查患者床铺、身体各处等有无药物及锋利物品.注重对卫生间管理,要求淋浴喷头线不能过长,配备外开钥匙,以便病人发生意外时及时抢救.

3.2.3.3 加强巡视,及时发现自杀先兆.安排自杀倾向患者床位离护士站最近,以便巡视观察.外出活动或检查家属全程陪同.把已有防自杀医嘱作为严防目标.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及自杀先兆.自杀者大约有80%曾有结束自己生命意向的表达,而对另20%患者,自杀前无明显先兆,更需要护士对这类患者高度警惕,严加防范.对自杀企图严重病人,应不定时巡视病房,采取“杀回马枪”做法,识别患者对自杀的伪装.

3.2.3.4 最大限度、及时减轻患者痛苦.有资料显示,70%以上癌症患者最终会遭受中度至重度的疼痛,许多患者害怕疼痛更甚于害怕死亡本身.而COPD患者急性发作时,呼吸困难导致病人濒临死亡感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对这几类病人,护理人员不仅在心理上给予支持,还要做到三及时,即及时评估病情、报告医生、执行医嘱,在最短的时间缓解患者身体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A Kechi T, Okuyam T, Sugawara Y, etal Suicidality in term inally ill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ancer [J].Cancer,2004,100(1):183-191

[2] 刘华,严谨.七例躯体疾病住院患者跳楼自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6):4-6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10

一、病因分析

1.新城疫基础免疫没有做好,后期的免疫即使做得再好也不易产生坚强的抗体。新城疫的免疫抗体产生的水平一般建立在首次免疫的基础上,所以首次免疫接种很重要。

2.肉用鸡后期生长快,需氧量大,呼出的有害气体多,鸡舍又过于密闭,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超标严重,刺激呼吸道产生病变。

3.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造成气管发炎,致使气管内有粘液和痰分泌,同时鸡无吞咽和呕吐动作,这种情况会造成鸡明显的呼噜或咳嗽。

4.喉气管炎、慢性流感和新城疫等较严重的病毒性疫病造成鸡的喉头与气管严重肿胀、出血,进而造成鸡群比较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一般药物往往难以治愈。

二、临床症状

呼吸道内的这些疾病的共同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气管出现锣音,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消瘦,严重影响雏鸡、肉仔鸡的生长发育和成年蛋鸡的产蛋。病理剖检喉气管有粘液,喉头有出血点,气管环状出血,鼻腔和气管有黄色干酪样物,气管还会出现假膜或血痰,肺水肿并有积液,胰脏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直肠有弥漫性或条纹状出血,卵巢变性或卵泡坏死,输卵管有炎症、萎缩,子宫有水肿并有异物。

三、鸡群呼吸道综合症的成因

1.鸡只呼吸系统结构的特殊性

鸡只所特有的气囊结构,使鸡的呼吸系统可以说是从鼻到肺、至腹腔脏器、至骨骼及相关组织的“开放”系统。这意味着鸡只呼吸系统的感染很容易扩散至鸡腹腔脏器甚至全身,一旦气管、支气管的黏液纤毛系统、肺泡的巨噬细胞吞噬系统受到损害,鸡只呼吸系统疾病便会发生。

2.管理因素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VA、VC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粮中蛋白与能量的比例失衡,霉菌毒素的污染,均会损伤上呼吸道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进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3.疾病因素

引起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常见疫病有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而其中霉形体感染是引起禽呼吸系统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白血病、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增生症、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呼肠孤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破坏了鸡只的免疫系统,使鸡只产生了免疫抑制,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强,使得新城疫、传支、大肠杆菌病、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以上影响鸡呼吸系统综合症发生的各种因素常常具有相互作用。如管理因素、营养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使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常可以继发一些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霉形体感染等。有时在实际中也可见到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的混合发生,如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新城疫+支原体感染、新城疫+传支、传鼻+支原体感染等,加重了疾病的发病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鸡呼吸系统综合症的防治

了解导致鸡群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发病原因是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前提。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症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素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来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

1.预防措施

1.1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给鸡群供给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消毒卫生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1.2预防接种

呼吸系统综合症是一种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环境应激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呼吸道综合性疾病。因此,在做好饲养管理及营养方面的预防工作外,还要做好如新城疫、传支、传喉、霉形体、传鼻等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2.治疗措施

2.1管理、营养方面

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以足够的营养物质,做好日常的卫生消毒工作,保持鸡场、鸡舍、运动场所的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合理,通风良好,对于病死鸡只要深埋或彻底销毁,杜绝传染源,给予鸡群良好的生存环境。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2.2检测病原

通过现场观察并评估可能影响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管理因素,对可疑饲料进行营养分析和霉菌毒素的检测,以及怀疑是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时可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监测或进一步采取各种实验室手段以确认病因或病原,做好对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判断和治疗工作。(1)病毒性疾病方面。可选用抗病毒中西药进行联合治疗,必要时可先进行疫苗紧急接种,再进行相关的治疗。(2)细菌疾病等方面。可选用抗生素、化学合成抗菌药进行治疗,如头孢类药物、强力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新霉素等。(3)支原体感染方面。可选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进行治疗。(4)混合型感染方面。可将上述的药物联合应用,同时多使用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以促进机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11

呼吸内科患者大多年龄较大、病程长、反复发病,需吸氧或持续吸氧,危重患者常有人工气道,机体抵抗力下降,并且长时间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最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加之个别医务人员服务观念不强,病房管理不到位,成为医院感染潜在的发病因素。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中呼吸系统的感染占首位,而且有上升趋势[1]。因此,呼吸内科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之一,加强医院内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呼吸内科病房的院内感染事关医疗效果、医疗效率、医疗效益及医疗安全,不仅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病痛。本文旨在对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感染现状作出总结,并提出预防措施,为进一步开展医院感染的防治和提高医疗质量提供参考。

1 医院呼吸内科感染现状

1.1 感染部位

以呼吸道、肺部、泌尿道、胃肠道为主,特别是呼吸道,因为直接与外界相通。老年人T细胞功能下降,IgA、IgG分泌减少,当空气不洁时,极易发生感染;另外,患者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导致肺活量下降,咳嗽反射减弱,也是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因素。

1.2 致病菌

病原谱提示革兰阴性菌是医院呼吸内科病房主要的感染隐患,其中肠杆菌种及假单胞菌占据重要位置。

1.3 感染的季节分布

从季节分析看,金葡菌在第一季度感染率高,表皮葡萄球菌在第四季度感染率高,链球菌在第一季度感染率高,提示阳性球菌感染与气候有关,或者说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季节一致,二者有关联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感染未发现明显的季节性;铜绿假单胞菌、枸橼酸杆菌的感染均以第三季度为高;霉菌的感染则第四季度高,克雷伯杆菌以第二季度偏高。但这些情况能否作为规律用于指导季节性用药,尚待进一步观察。

1.4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

有研究显示,医院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有密切关系,从累计发病率来看,有82.68%的医院感染发生在入院后3周内,从各时间段分析,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入院后第2~3周内。可能是因为新入院患者病情重、抵抗力低、环境发生改变、各种检查治疗多、加之个别医务人员的卫生观念不强,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不能完全分开,从而造成交叉感染几率增大。

2 医院呼吸内科感染的危险因素

2.1病房空气的污染

医院感染中外源性感染方面,空气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它既是微生物藉以扩散的介质,又是微生物生存的环境。空气中的微生物如病毒和细菌等以分散颗粒状的气溶胶形式存在,尘埃粒子越多,其微生物的含量也就越高,因此,这些微生物颗粒的多少直接影响空气的质量,美国CDC调查表明,空气中浮游物中的细菌浓度在700~1 800 cfu/m3时有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而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中有不少为呼吸道感染,患者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易通过气溶胶形式经空气传播,造成交叉感染。故而呼吸内科病房的空气质量改善和空气微生物的有效控制尤为重要[2,3]。

2.2 宿主因素

宿主方面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大、慢性肺部疾患、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伴有多种基础疾患和意识障碍等。呼吸内科病房的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其中主要病种为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急性加重、肺炎和呼吸衰竭等呼吸道感染疾病,且不少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前列腺疾病等基础疾患,这些易患因素是医院感染的隐患。

2.3 呼吸道侵袭性操作的感染

氧气吸入、雾化吸入是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氧气管、湿化瓶、吸氧管与湿化瓶衔接处、流量表与湿化瓶衔接处、雾化器管道及储液罐是细菌容易滋生的部位;同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胃管、导尿管的插入、吸痰、医护人员的手、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应用也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是交叉感染的源头[4]。

2.4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国家卫生部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要求,抗感染药物使用率应控制在50%以下,相比之下,呼吸内科病房抗生素使用率较高,容易导致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和细菌变异,引起菌群失调和双重感染。

3 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5~7]

3.1 改善环境

室内定时通风换气,特别是晨晚间护理、探视后,打扫卫生需开窗,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密度,保持空气新鲜;在清洁、护理中采用湿式的清扫方法,避免尘土飞扬,并且定期消毒;病房内的空调要定期消毒、清洗,有效减少气溶胶在空气中的散布,从而降低呼吸系统疾病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加强健康教育

一是要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知能力:指导患者加强营养,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天气变化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呼吸道疾病流行时,不要外出,适量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机体耐寒能力。二是要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组织医护人员学习防护知识,如穿隔离衣、戴口罩的正确方法,洗手六步骤等,规范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程序,强化无菌操作和消毒。

3.3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加强对吸氧患者的管理,停氧后应对湿化瓶进行彻底消毒,持续或间断吸氧患者应做到一人一天一次一换鼻导管,吸痰管做到一次性使用;雾化、吸入器管道、面罩、储液罐一人一用一消毒;做好患者出院床单及其他物品的终末消毒。3.4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有针对性地选择1种抗生素治疗,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发生双重感染;对广谱抗生素只有在得到细菌培养结果后再加以选用。

总之,控制呼吸内科医院感染主要以预防为主,必须对住院环境、健康知识的宣教、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消毒隔离措施进行严格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特别是护理人员是医院感染监测的主要操作者,能够定期监测和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各项规章制度做保障,必将给医患双方带来更大的安全和方便。

[参考文献]

[1]张彦.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1):144.

[2]沈永芬,方宗君.呼吸内科病房空气品质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3):284-285.

[3]石志林,胡光春,张延峰,等.病房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感染关系的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1990,7(3):167.

[4]刘东,田志军.呼吸内科病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277-278.

[5]王彩霞.在SARS流行期间控制呼吸科病房医院内感染的举措[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2):90-91.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12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其较强的传染性等新发特性,大部分人群对其缺乏免疫能力,极易出现大范围流行性传播,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损伤、呼吸衰竭及严重并发症,重则可导致死亡,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1]。该研究分析了2008年1月―2014年1月间124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感染控制以及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124例,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8~74岁,平均为(55.2±8.4)岁。其中,20例为确诊病例,42例为疑似病例。患者均存在发热症状,体温37.8~41.3 ℃。其中,18例呼吸急促,32例咳嗽,19例呕吐或腹泻,4例重症患者。对照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10~71岁,平均为(53.7±8.9)岁。其中,21例为确诊病例,41例为疑似病例。患者均存在发热症状,体温38.0~41.5 ℃。其中,19例呼吸急促,31例咳嗽,11例呕吐或腹泻,3例重症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感染控制措施

1.2.1.1 防控措施 根据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进行全面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用具穿脱方法以及心理培训。设计并完善的病区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入院及出院流程、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以及出入病区的流程、物品交换流程。针对性地制定并完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感染控制监督以及管理措施。

1.2.1.2 隔离措施 对病区进行分区管理,分为确诊区以及疑似区,确诊患者允许多人同住,但对于疑似患者应予以单间隔离。病区应分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以及清洁区3个部分,并设置缓冲带,做好明确的标识。患者均应佩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在隔离病室内,所有诊疗活动均应在病房内完成。同时,应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不予陪护。所有医疗器械均应进行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处理。

1.2.1.3 防护措施 所有出入隔离室、污染物品处理、患者标本接触者以及医疗废物处理者,均应接受二级防护。加强手部清洁消毒,配备完善的防护用品。应设立监督岗,监督出入隔离室医护人员严格正确佩戴、脱卸防护用品。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应加强体温监测,2次/d,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感染科并予以有效隔离治疗。

1.2.1.4 消毒措施 病房应定时开窗通风,对通风不良应按照换气扇,而重症患者应进入层流病房护理。隔离区所有物品表面以及地面均应严格清洁消毒,并完善终末消毒处理。对于需要重复使用的物品,在使用后应置入双层布袋中进行封存,并以500 mg/L含氯消毒液予以浸泡15 min,然后清洗消毒处理。所用氧气湿化瓶、面罩以及防护眼镜均应以500 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30 min以后,清洁干燥。体温计均应专人专用,听诊器以及血压计等在用前及用后均应严格消毒处理。隔离室内均应设置锐器盒以及密闭式污物储存装置,对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进行分装,并由专人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收集和处理。

1.2.2 护理措施

1.2.2.1 心理护理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因病情突然、需隔离治疗等,多存在恐惧、担忧、孤独、悲观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丧失治疗信心,不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及病情康复。故在护理全程中应贯穿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和护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其心理障碍,协助其树立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2 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并掌握一定的预防措施。介绍医院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制度、病区消毒隔离情况等,提高其安全感以及信任感。讲解各项检查以及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强化卫生宣教,讲解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疾病防治及康复的影响,协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予以其充分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坚定其治疗和胜病信心。

1.2.2.3 重症护理 (1)急性期护理 ①基础护理:加强口腔护理、肛周护理以及皮肤护理。及时更换洁净衣物,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或者更换,预防发生褥疮。强化营养支持,如无法经口进食,则予以鼻饲营养物质,将床头抬高45°角~60°角,速度宜控制在30 mL/min左右。②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并予以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并判断其咳嗽性质以及痰液量、颜色、唇及甲床是否存在紫绀现象,并维持酸碱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体温>38.5 ℃者,予以物理降温,必要时可予以解热止痛药物。对于呼吸衰竭以及低氧血症者,应及时予以氧疗。③机械通气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无菌技术进行吸痰处理,并及时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清除出去。积极进行气道湿化处理,以免形成痰痂。④管道护理:各类管道应准确放置并妥善固定,加强管道巡视,以免导致管道牵拉或者脱出。

(2)缓解期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变化,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等指征。针对性地予以胸部物理治疗,视患者的肺部呼吸音情况予以叩背,叩背时患者应取俯卧头低脚高位予以引流。强化营养支持,予以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且易于消化的饮食。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密切监测用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予以处理。

(3)康复期护理 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多食新鲜蔬果以及高蛋白软食。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抵抗力,促进病情康复。加强对症护理,并遵医嘱予以增强免疫的药物。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解除其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勤通风、勤洗手等,被褥及衣物均应勤换洗。

1.3 观察指标

于护理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得分越高表示焦虑及抑郁症状越严重。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情况及自我保健意识,由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指导患者独立填写问卷表格并当场回收,该次共发放124份问卷,均全数收回。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两组护理前的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及SDS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x±s,分)

2.2 健康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

护理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率、自我保健意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健康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比较[n(%)]

3 讨论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主要有甲型H1N1、SARS、H7N9流感等[2]。由于人群对这类疾病缺乏特异性免疫能力,极易造成大范围传播,导致社会公众恐慌,对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均具有严重影响[3]。

对于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完善的应急体系以及护理流程是根本保证[4]。及早发现、隔离、诊断并予以针对性治疗,是改善临床预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同时,应完善各项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5]。李晓燕[6]对956例确诊或者疑似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防控原则,结果显示,住院期间仅6.4%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认为对于这类患者应针对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特点、表现、体征以及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在严格掌握病因及传染途径的同时,综合分析传染期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4]。贾淑娟[7]在其研究报道中指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基因结构变异大、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类型复杂、传播途径多以及普遍易感性等特点。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无菌操作制度,加强健康知识及疾病防控知识宣教力度至关重要。新发疾病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加之病情突然,患者多存在焦虑、恐惧、担忧甚至绝望等负性情绪,不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以及病情的康复。该研究中显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AS评分为(46.32±12.03)、(46.72±11.79)分,SDS为(41.08±10.11)、(41.26±10.19)分,得分均较高,证实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故对这类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非常必要。该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感染预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疾病风险。同时,将健康教育与各项护理工作相结合,全程贯穿心理护理,在消除其负性情绪的同时,使其能够自觉养成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消除疾病康复及健康危险因素,改善其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对疾病疾病进行分期护理,从急性期、缓解期以及康复期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相比于传统的整体护理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全程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予以针对性处理,预防病情突变,降低死亡率[8]。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感染控制措施、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以及重症监护,结果显示,两组的SAS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获得了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率、自我保健意识率均在80.0%以上,而对照组均未超过5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证实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尤其是强化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对于改善护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实施全面的感染防控措施并完善各项护理以及管理流程,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孔庆新.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防控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1-2.

[2] 夏志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防控措施研究[J].当代医学,2013,(33):93-94.

[3] 李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以及防治要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0):131-132.

[4] 邓琼英.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31):374.

[5] 区月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其防治控制、护理工作要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1):179,180.

[6] 李晓燕.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956例防治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78-80.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篇13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需要机械通气患者,其中男55例,女65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3.2±7.9岁,机械通气时间为2-10天,平均5.2±3.1天。将两组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因组成、通气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需要机械通气患者,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及恶病质患者,排除其他合并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保持患者与病房的卫生清洁、患者按时用药监管、更换与消毒辅助呼吸设备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护理及预防干预。①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湿化是预防VAP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采用15-20mL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1支(4000U),2~3mL/2h气道内直接注入,对于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者适当增加每次注入液量,并缩短间隔时间。②口腔护理:早晚均使用聚维酮碘对口腔进行擦洗,定期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检测口腔内pH值。③病菌传入途径管理:严格控制病菌的传入,严格控制家属探视次数及时间,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按六步洗手法洗手,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干爽,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病房内不应设洗手池、放置鲜花和存放拖把等物。④其他: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积极减少VAP的发生,对无坐卧位禁忌证的机械通气患者应尽量取半坐卧位,抬高床头30°~45°[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发生VAP患者8例,其中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5d以上发生6例;对照组发生VAP患者31例,其中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5d以上发生28例,两组患者VAP发生例数及发生率差别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VAP发生比较表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既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械通气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在患者住院过程中,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及治疗费用的增加,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按照VAP的发病时间可以将VAP分为两类,其中MV≤4d发生VAP称为早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MV≥5d发生VAP称为晚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的致病菌具有地方性,其病原谱以地区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别,且与抗生素的使用、传播途径有密切关系。常见的致病菌有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发生肝炎几率较低[6]。

VAP的发生因素也与患者自身及辅助呼吸时间有关,VAP发生的常见因素为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菌群失调,真菌的感染率上升; 病人自身体质差、如年龄大、自身状况差,或有慢性肺疾病者长期卧床、意识丧失、有痰不易咳出;连续的MV或MV时间过长致使呼吸系统的防御机制受损[7]。VAP的发生也与病菌的侵袭作用,呼吸环路内冷凝液的因素及医护人员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