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小学生数学论文

摘要:浅谈农村小学生数学两级分化的原因及对策作者/陆雄飞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人人获得数学知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而且呈现分化时间提前,分化差距加大的趋势。这种状况与新课程要求严重背离,直接影响着班级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小学生数学论文

小学生数学论文:论培育小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措施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是摆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联系商店购物,由商品的价格引发问题。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迫切知道的强烈欲望。

二、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给予其成功的满足

1.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

2.创设能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分层布置作业。

3.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都有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要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力量消失。”

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四、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具体要求学生做到四会:

1.会听

要求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

2.会看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作适当的点拨,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

3.会用脑去想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用脑去想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去想问题。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这样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加大情感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

在学生有错时,教师不要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是应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总之,“兴趣是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努力学习,勤奋专研而乐此不彼。因此,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学数学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学数学兴趣的培养

肇庆市端州区河苑小学 谢燕琼

--------------------------------------------------------------------------------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

一、力求以情感人,唤起兴趣。

1、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好途径。

2、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我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作为教师,除了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渗透艺术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1、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表象。我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角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再自己动手画一画角是怎样的,在总结完角的样子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画不同的角多,举例说明角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样,使学生对角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数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

3、举一反三,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除了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会“几个几是多少即是口诀几几得几”,从而延伸到体会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如我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专门请一些同学扮演数字和小数点,然后让扮小数点的学生根据我出示的小数在数字中进行移动。整个表演过程,学生情绪高涨,笑声叠起,而学生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日增月加。

您是第

小学生数学论文: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是技能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时,他们将终身受用。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是圆的”?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足球是圆的,硬币是圆的,光盘是圆的,车轮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知识,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就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带着解决数学问题的激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营造课堂氛围,唤醒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

在日常的教学中,巧妙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问题的情境当中,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的一般方法,教师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要画出75°的角,学生一般都是用量角器画出来的。我再提出问题:“不用量角器,你们能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愉快的实践操作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画法:用三角板上的45°的角和30°的角拼起来画就得到75°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还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乐趣。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向学生提出“能不能将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学具。结果是:(1)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个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经过实践活动,学生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师生共同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本身的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参与实践的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等活动,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同时又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本站[中国学习联盟]与作者彭国平具有本论文的知识版权,其他媒体若要转载,请注明本文作者与论文来源于本站。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较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小学生数学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小学教科室 冒金彬 1月30日

一、“自主”浅析 “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作主”。自主参与学习,意即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王盛松老师认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自主”有五种内涵:⑴主人,即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及对所在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主人意识;⑵主动;⑶主意,主要指要学生会自选学法;⑷主见,就是对问题、对情况,要确定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⑸主体,它是其它四个方面得以落实的保障。其中“主人”“主动”“主意”“主见”“主体”,是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体”,竞争意识、独创精神就是“魂”。



二、现状剖析



现如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类:⑴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课以变相体罚。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样做,非但教师的威信难以持久,而且学生的参与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而且一些错误的认识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错。⑵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讨论内容时,很多同学消极参与,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反正老师要讲的,又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⑶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课本。笔者曾问过一些同学数学书上的一些标记的意思(比如说:虚线方框、虚线表示的数字0等),多数同学竟然说不清楚。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仿练习等从不考虑。当然,有些老师也曾布置过让学生预习的作业,可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办法,结果布置与不布置没有两样。



这些与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三、背景分析

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参与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识。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与非智力因素系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乳交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

3.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离开了学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画画,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相当困难的。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

4.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学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学习学习的快乐,他们视学习为包袱,视学校为“监牢”,视考试为“刑场”。他们不仅有认知方面的重负,更有精神方面的枷锁,不仅有体力透支,更有心力憔悴。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特别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如减少 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等;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变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途径探析。

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

策略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及时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

策略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如: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24小时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24小时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

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 ①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 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②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

策略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

课堂教学效率的品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

策略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

㈠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

㈡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①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算理,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②交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

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问题学习中去。



㈢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又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12,5+5=10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道算式的加数都是什么?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

㈣培养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小学生数学论文:合理把握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诠释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对从事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情感态度等。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通俗地讲,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教师要合理地确定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习的现实起点

教师只有找准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才能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习的现实起点呢?

1.提前预习,有的放矢。对于同一学习内容来说,有时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而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会低于学习的逻辑起点。如何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我通常是在每一次学习新知识之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你知道这一部分讲了什么知识?你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解决?通过课前预习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优生进行指导,对学困生给予个别补救。

2.交给学生言语权,从学生的言语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起点。课堂上要给足学生言语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地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并发现不同学生起点的高低,从而有效地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的流程才能变成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会从一次次困惑中破茧而出,由怀疑而探究,由缺憾而追寻。

3.炼就一双数学的眼睛,从生活情感中挖掘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对所学知识所承载的生活基础的情感态度,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这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基础。

数学老师需要炼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儿歌中的数学、童谣中的数学、诗歌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发现、体会、领悟数学之美,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在考虑对学生认知起点追寻的同时,兼具考虑学生学习情感起点的追寻,这样就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数学学习的人文性。

4.在对“理所当然”的质疑中反思学生认知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毕竟无法亲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教学中总会有对学生认知起点定位的偏颇。在我们认为的某些“理所当然”的事件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认知起点的认识,错过了许多教育的契机。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反诘自我:我是不是在理所当然地认定了学生的认知起点?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1.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及时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往往习惯于设计单一化的教学方案,这就给自己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要事先摸准不同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顺序。

2.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那么教师该如何应对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整体目标及每一教学环节具体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三、改进教案撰写格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合理把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从合理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教法出发,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变“设计为教师教服务的教案”为“设计为学生学服务的学案”,以反映分析学生、分析教材、构建教学方案和拟定教学思路的全过程。学案设计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又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反思与提高。

小学生数学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数学两级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生数学两级分化的原因及对策作者/陆雄飞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人人获得数学知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而且呈现分化时间提前,分化差距加大的趋势。这种状况与新课程要求严重背离,直接影响着班级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改进教学工作,使更多的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势在必行。一、造成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两级分化的原因1.浅谈农村小学生数学两级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陆雄飞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人人获得数学知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而且呈现分化时间提前,分化差距加大的趋势。这种状况与新课程要求严重背离,直接影响着班级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改进教学工作,使更多的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势在必行。

一、造成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两级分化的原因

1.教材、社会环境及学生的自身的原因

新课程教材,它的编排虽然都是围绕学生的实际起点出发的,可新课程每一学段的教材知识跨度较大,独立性强,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适应,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需要一段适应期。因为他们不会主动去探究,所以就拉开了差距。另外,新教材的难度升高,导致部分学生缺少成功体验,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家庭都有电视、电脑,甚至有的小学生还配了手机,这些东西成了不少学生心目中的好朋友,他们被好看的电视剧、好玩的网络游戏所吸引,而最终导致他们忘了学习,连作业都不做,而数学本身需要学生多想,多做。这样长时积累,很多学生成绩就下降了。

学生接受知识有快有慢。一般学得好的学生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知识就已经会了七、八成,而学困生很可能还在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日复一日,的学生拥有的是知识,而学困生拥有的却是一堆问题,分化因此生成。学习动机不一样,对学习产生的兴趣也不一样。一般学得好的学生对数学课充满了热情,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的才能,在他们看来,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而学得不好的学生往往是一种厌烦的心理,听不进教师的讲解。不同的动机、态度,也成为导致分化的必然原因。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很多学生都会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其中部分学生学习开始出现怕苦、畏难情绪,怕动脑筋,对学习数字,应用题感到枯燥无味;有的懒字当头,对书面作业能拖则拖,不及时完成。这样,只要几节课的学习内容没有消化吸收、没有掌握透彻,后面的学习就会一落千丈。

2.教师、学生家庭是因素

部分农村数学教师由于年龄偏大,不注重营造活跃的教学气氛,方法单一,过程枯燥,致使学生兴致索然,收效甚微,部分学生由此出现厌学情绪,从而导致数学学习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其他学生。兴趣、信心和恒心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忽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着力点的不平衡也是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

隔代教育和学生家长的自身素质导致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首先,越来越多的家长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他们把幼小的子女扔给了老人或在亲戚处寄养。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学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产生厌学、逃学情绪,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不及时给予教育,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学困生。其次,农村家长由于生计问题,文化素质不高,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从未检查过孩子的作业,从未给孩子买过教辅书籍和课外书籍。不少孩子在做作业学习时甚至会被家长叫去做家务。还有为数不少的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不能给予孩子最起码的家庭学习氛围。如有的父母经常酗酒、搓麻将、家庭闹矛盾等,直接影响子女的睡眠时间,加大子女的学习压力。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缺乏自制能力,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而在家里这个引导者就是家长,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因此,农村家长漠视孩子学习的态度致使学生轻视学习,也是导致学生成绩两级分化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两级分化的教学对策

1.加强校本研究,联系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努力让数学学习的素材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有一定数学价值,让孩子们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从而喜欢数学。例如:在统计图表的教学时,题材可以是班级的事物,也可以是电视、报刊上所介绍的与他们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也可以成为他们乐意学习的对象,所以校本课程中可多采用简单推理性质的数学谜语、游戏或故事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把那些枯燥、乏味的例题,利用多媒体选择适当的卡通、漫画、图片、文字等来表达,培养呵护学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

2.和谐师生关系,塑造学生心灵,情感感化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该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科任教师的喜恶程度,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认真地上好他的课,反之则不然。因此,教师不仅要爱成绩好的学生,更应偏爱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有意识地表扬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功,同时还要与他们多接触,加强情感的交流,用爱心去感动他们。

3.培养学习兴趣,教会学习方法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兴趣是好的老师,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 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

不管是专业出身的还是非专业出身的数学教师,都应切实加强自身思想和业务方面的修养。只有不断进修、不断探索、自我加压、自我监督、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不在于他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

了学生多少种方法;不在于是否把学生教“懂”,而在于是否把学生的兴趣之火、创造的欲望、探索的热情点燃。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环境,如果在数学课堂上能创设各种有趣、生动的情景,学生就会不由自主,身不由己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5.多与家长沟通,赢得家长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因为家长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促使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对孩子要因势利导,加强管理;家长平时要经常与孩子谈心,查看他们的作业,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加强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并交换意见,共同商讨解决孩子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辅弱转差工作,切实帮助孩子走出学习困境,使学校、家庭融为一体,减少学习中的分化现象。

总之,解决“农村小学生数学成绩两级分化现象”的问题,需要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多付出一点爱,让他们找到一点点温暖,他们就会像春天的柳枝一样,发芽、开花、茁壮成长。只要我们多下点功夫,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学困生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变成学生,“两极分化”就会消除,农村的孩子就会早日实现知识的“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558300贵州省平塘县西凉乡拉抹小学)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误读分析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数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因此会产生各种错误,其中有一类浅层次的错误, 又称形成性错误,就是误读。所谓“误读”是指人们在接受一种新的知识时,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 选择和切割而产生的对原意的偏离。这种偏离可以是有意识的曲解,也可能由于客观因素制约出现的无意识误 读。小学生的数学误读大多是无意识的。过去我们对小学生数学错误的分析往往局限于错误的形式与结果,而 忽略了错误的层次分析,尤其是对误读的剖析,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小学生的数学误读发生率较高,产生面也 较宽,几乎每个小学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误读。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常见的小学生数学误读有以下三点: ①视觉性误读。这是低年级小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读,主要特征是对符号或数码字母解读失误,尤其是在较为紧 张的口算训练中,小学生心理压力增大,辨读符号率降低;也有小学生为追求运算速度,眼看口念心算, 一心多用导致误读;还有的小学生符号解读能力较差,停留在“出声思维”阶段,一道算题非得要用嘴读上一 遍方可“输入”,囿于课堂环境,他们不敢读出声,而只能在嘴里默读,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当看到其他 同学已经做完时,他们开始着急,这时往往会出现误读,真是“忙中出错”。②趋同性误读。注意到两种数学 模式之间相同性,忽视了相异之处,误以为可用同一种方式去处理而发生的误读。这是思维定势所造成的误读 。最典型的例子是:“一条船上有75头牛,33只羊,问船长的年龄多大?”据浙江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 的学生认为无解,而另外95%的学生居然根据已有的两个数据计算出了船长的年龄(75+33=108岁,或75-33=42 岁)。他们的理由是,“凡老师出的题都是可以解的”。这就是趋同性误读。小学生的趋同性误读还有:在口 算练习时,连续几道加法题之后夹一道减法题,一些同学仍做成加法;变式训练中,忽视算式中细微的差别, 仍按过去的办法做;在应用题列式时,不根据已知条件获取信息(总数、部分数或总数、份数、每份数),决 定使用何种算法,而是根据问句中的“一共”、“平均”等词简单分类,机械记忆,从而出现判断失误。③习 惯性误读。这是一种模式性误读,由已有的模式对新模式产生的干扰所致,即心理学的“前摄作用”,也是一 种知识间的负迁移。小学生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有人会根据数字特征来决定算法,如果给出两个数 字具有倍数关系,他们首先想到用除法,因为可以整除,而忽视其实际条件的要求,这是他们头脑中已形成的 “除法计算模式”(即“乘法口诀”的逆用)在起作用而出现的误读;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一节时, 小学生通过各种变式图形的辨认,在头脑中形成了单一三角形的模式,接着让他们数一数图形

附图{图}中有几个三角形时,一些人认为只有4个,而不是8个。发生这种误读的原因是单一三角形模式的 影响,看到复合起来的三角形图形不会辨认,以为它不是三角形,这是“习惯性误读”。

小学生数学误读的出现具有双重含义:首先说明了学生已经在用脑思考数学问题,正在形成新的数学模式 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形成性错误。有经验的教师决不会横加指责、讽刺挖苦他们,而是谆谆诱导,助一臂之力 ;其次,误读的出现说明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障碍,发生了困难和偏差,教师需认真分析、仔细反省:是由 于自己的误导所致,还是学生的认知失误?是新旧数学模式之间台阶过大、坡度太陡,还是学生思维惰性或知 识遗忘而产生的?教师应仔细分析,及时处理,不可掉以轻心!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和方法

学习是一个实践并创造的过程,而积极有效的思维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少走弯路;有了自己独到的思维能力,我们就能够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

一、用语言说出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较好的语言环境,改变满堂讲的做法,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或结果,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才能激活思维因素,诱发学生的回忆、想象、分析、判断、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在教学概念知识时,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主要依靠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和表述,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会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为此,我们经常设计一个“说”的教学情境: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比较,并结合某个概念知识的特点的学习、体验,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尝试概括这几个概念,反复说,边说边对比一些典型列子,理解概念中的数学定义,还特别对一些性难以把握的字词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使概念的表述恰当、合理。

比如说,在教授行程问题时,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问题:甲以每秒5米的速度骑车走了10秒钟,乙坐在每秒10米的速度向前追赶的小汽车上,请问乙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甲?此时甲走了多远?

面对问题,我们要请同学说出你所理解的这两个问题的解题思路。生答:乙追甲的过程中,要走完甲前10秒和乙追赶的时间中甲走过的路程,所以甲的两部分路程之和等于乙的路程,由此我们可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这样的说思维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读题、审题、分析题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读读题目,说一说题中容易引导我们计算错误的地方,说一说式题的解答步骤等,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地克服思维惰性,优化其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二、用兴趣激发思维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对什么事物感兴趣,你就会想方设法弄清楚其中的奥妙。学习也是一样,兴趣是学习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根据小孩的天性,只要他对数学产生兴趣,他就会很积极地去研究它、探讨它,并且会越来越喜欢它。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题目:1+1+1+1+1=(),2+2+2+2+2=(),4+4+4+4=()。师生一起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我用乘法口诀很快就做出了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一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这时,我看目的达到了,马上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原来是因为老师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里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激发他们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深厚兴趣。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三、用情景促进思维

对于绝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到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整数,老师马上就能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对于低年级儿童,还可以寓教学于游戏中,因为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比如在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拿出4支漂亮的圆珠笔要分成两份,想想有什么不同的分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有三种分法:及时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一支和三支,第二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三支和一支,第三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两支和两支。教师再问: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共有三种分法,谁能找出这三种分法有什么规律吗?学生们互相交流。他们想出了好多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支漂亮的圆珠笔放在一边,然后拿3支漂亮的圆珠笔(或2支漂亮的圆珠笔,或1支漂亮的圆珠笔)到另一边,每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老师的鼓励,开拓思维的劲头更足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可见,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四、用变化训练思维

同样的问题,不断的变换角度,可以极大限度的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经常设计一题多变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运用“一题多变”,可以防止学生的认识局限在所学的例题里,还可以避免解题的思路来束缚原有的路子,从而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思维能力强则中国的未来创造力与竞争力就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我们要明确肩上所担负的训练少年学生的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祖国的科教兴国大计添砖加瓦。

小学生数学论文:关于注重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建议

作为教师,不仅研究怎么教,而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如何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建议如下:

(一)课前指导预习,培养学习能力预习指导,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并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易混知识而设计预习方案:

(1)开始预习,对课文知识哪些详读、哪些略看,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对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要分出层次逐层阅读,并将关键词语用色笔画上记号;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2)精心设疑,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如学习《数的整除》一 节中关于“质数”、“合数”概念时,应据概念性较强的特点,可设计这样思考题:①什么叫质数?5为什么叫质数?最小的质数是几?②什么叫合数?“6”为什么叫合数?最小的合数是几?③1是不是质数?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3)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些知识(如几何的形、体)都可用动手操作方法进行预习。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可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再如,对“锻造”问题,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或黄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再把它改捏成圆柱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种形体虽然变了,但体积不变,为学“锻造”作了铺垫和准备。同时,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课堂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说就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多方面、多角度地释疑。如六年级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积展开是个长方形。其中一个学生却提出:“只能是长方形吗”?

引起大家兴趣,使把包在圆柱体学具和实物侧面的纸展开,卷起,再展开,边观察边思考,进行热烈讨论,一个学生说:“如圆柱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侧面积展开就是正方形”;另个学生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展开,那么侧面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果从不同角度得到同一计算公式:底的周长乘以高。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三)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在多练中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难点问题,教师应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及时点拨或提示,分散难点。如分数应用题,它的数量关系抽象且富于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基本的数量关系都是表示整体“1”的标准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的比较量、表示比较量占标准量的几分之几的分率三者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揭示并抓住这三量的变化规律,?掌握“线段图”这一化抽象为具体的分折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就较容易地克服这个难点。在练习方法上,应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练习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富于趣味性。方法有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空多填和一题多解等,充分利用变式开阔学生思路。

练习内容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安排练习,做到难易适量、适度,比例得当,层次清楚,梯度合理。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湖北省京山县曹武镇中心小学 陈衍发 涂文梅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呑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对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关心学生,培养兴趣

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1、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习上帮助差生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应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差生学习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差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学生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差生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这样持之以恒,差生就会逐步转变。

3、表扬鼓励,树立信心

差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上进心,努力学习。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象13、23、29、56等都不能社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是3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35与换位置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与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三、导课新颖,产生兴趣

成功的导课,不仅能讯速安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例如教学文字题时,课一开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 板书:“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很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这时,学生忍不住了问老师:“这节课不是语文课!”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的下面写上“45加上1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这样的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这道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探索新知,激发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把三根小棒分别摆在不同的数位上,于是组成了许多数:111、12、102、210、10101等等,经检验,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可见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都能被3整除。然后再让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9根小棒摆成不同的数。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探索了新知,而且激发了兴趣。

五、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教师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初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学生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运用直观,发展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做了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贴在黑板上,首先出示准备题:小华和小明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小时走4千米,小明每小时走3千米,4小时后两人各走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人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自走的路程。然后教师提问两人除了从甲地去乙地这种走法,还可以怎样

走?有的学生说对着走,于是教师又问:如果两人相对走会越来越怎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通过提问引出新课,于是教师把准备题改为: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3小时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相向而行)。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走的路程及相遇过程,使学生悟出两人3小时行的路的和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进而启发学生:两人相遇后还可怎样走?继续走下去,两人相距就越来越怎样呢?用小人演示一下。于是把准备题再改编为(相背而行)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小华每小时行4千米,小明每小时行3千米,3小时后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使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七、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38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人人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

当同学们说出用归一法,倍比方法、方程、比例方法等解法后,教师接着说:“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举手回答:“也可以用分数的知识解答。把3小时看作占5小时的3/5,根据已知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式:136÷3/5。

这样,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八、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获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结课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节开始所提的问题。“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同学们回答:爷爷吃了1/2,爸爸吃了1/4,小明吃了1/8后,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多少?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说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

总之,小数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

小学生数学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和具有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的人,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新因素,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几个观点,以求教于大家。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当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明显不对或不够完善,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持创新的热情。

2、提供自学、联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教学中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可以使学生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比较6/7和7/8”的大小时,教师不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设计解题方案。一般学生按常规的方法思考,先通分,再比较大小;有的把6/7和7/8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从多种方法解题,找出解题方案。

3、创设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让学生合作创新。每个学生都要在一定的群体中学习,即使是个别学生的独立创新活动,往往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和影响。因此,群体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有利于创新能力开发的群体能产生一系列效应,主要是合力效应和互补效应。合力效应是指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能聚集起来形成合力,产生更大的效果。互补效应可以包括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优势互补等很多方面。在一个合作交往的理想集体时间,个别学生和群体的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得到充分开发。

二、激活散发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内容或结果的新颖性超越思维者本人原有认识水平的创造性思维称为相对创造性思维。与相对创造性思维对应的创新能力就是相对创新能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属于相对创新能力,也就是学生个体的首创性。在教学中提倡联想、求异、选择是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1、在联想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等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通过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类似联想猜测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度。求异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地分析和探讨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来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通度。

3、在选择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独创度。美国数学家彭加勒说:“所谓发明,实际上就鉴别,简单地说,就是选择。”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后,再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探索推导公式的方法,既可以通过分割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也可以用一个或两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拼合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这样,让学生在选择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创度。

三、寻觅思维灵感,培养创新能力

灵感能促使思维产生飞跃。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诱发和捕捉学生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应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灵感,促使学生直接超越逻辑推理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小明家上月结余4800元,本月支出1350元,收入2680元,他家本月比上月多结余多少元”?学生读题后,按思路都列为:4800D1350+2680-4800,我看了后肯定他们的做法,并说此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稍待了一会儿,我请一位同学与我配合,我问:“你妈妈今天早上给了你多少零用钱?”他回答说:10元。我又问:“刚才下课你花了多少?”他说买了两个本子用2元。我接着问:“假如下午你妈妈又给了你3元钱的话,你比原来多了多少元钱?”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元”。“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我追问,他说:“妈妈又给3元。把我花的2元补上还余了出1元……”没等他说完,同学们就已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说知道这道题的简便算法了,是直接用2680D1350”。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我的心理也有一种满足感。

总之,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是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让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共同从课堂做起,为造就新一代具有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小学生数学论文: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

(甘C省天水市麦积区桥南小学)

摘 要: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培养内容,但对于现实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是很有商榷余地的,因此从限制因素和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限制因素;策略

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数学在培养该能力的作用上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因此,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限制因素

(一)教学理念改变不彻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介也都被运用到了大多数课堂中,但是,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就等于教学本身的转变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理论支撑之上,才能发挥其根本性的作用。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数学教学的改变如果只是指在数学教学方法上的改变,那么很可能适得其反。

(二)家长难以配合老师工作

家长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比老师更加生活化,同时也更加深远和长久。但现实中,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常常帮助孩子完成一些本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情,比如老师让学生回家帮助家长做事,家长却心疼他们,不用他们动手。那么,一样地,如果是思考一道数学题,如果孩子回家抱怨题目太难不会做,家长还是会一样地帮助他们。这样如何锻炼他们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呢?相反地,由于家长的帮助,往往会让他们形成一种认知:只要我说不会、不能就会有人来帮助我。这显然是不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和进步的,小学的孩子就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独立和自主能力。

二、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课堂上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

小学数学虽然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每一堂课的时间也都是有限的,老师都会按照自己所写的教案进行课程进度安排,不会浪费课程时间。但在大部分老师的课程进度计划中,老师都不会将学生思考的时间安排进去,这就使得让学生思考流于形式,也就是仅限于思考的提出,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的进行了思考。另外,让学生思考时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学生思维较活跃,立刻说出答案,然后老师就结束了思考时间,让一些心中没有答案的学生不得不终止思索,这都是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上课时老师应该给足学生思考时间,然后结束思考环节。

比如,在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上有圆柱和圆锥的内容,这个内容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力,老师一般会问学生:“圆柱或者圆锥展开是什么形状?”这时候如果有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老师不应该急于肯定,而是再给其他同学一些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说明。这样才会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加入独立思考中,锻炼自己的思维。

(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独立思考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考结果,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思维是不一样的,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是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然后进步。因此老师在上课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发散的思维和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并鼓励他们思考。

比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中有混合运算的学习,其中一个就是关于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比如说“4×2÷4”和“4÷4×2”,根据小学课本上所说的,在做乘除法的加减运算时要从左往右进行,不可以颠倒顺序。但是有的学生就会发现前面一个式子不管运算顺序如何结果都不变,但后边这个式子如果改变了运算顺序就会改变运算结果。这种时候,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肯定他的想法,不仅因为他说得是对的,还因为他可贵的思考能力,接下来再进行说明。

(三)老师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说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如说是学生的一项自我评估和自我检测。但要实现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保障足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也必须和老师配合起来,而不是代替学生完成,因此老师要注重和家长的联系,和家长达成共识。

比如,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老师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家一间房间的面积,然后写下计算结果和计算过程,这个过程很明显需要家长的帮助和配合,但绝不是家长不耐烦地替孩子完成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就可以,而是真正地帮助孩子完成测量,然后让他们自己计算。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存在的两个限制因素就是老师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改变,其次就是家长和老师缺乏沟通。针对这两个因素提出的三个策略:首先是教学方面,老师应该做到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其次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老师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

小学生数学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探讨

摘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境界在于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培养;兴趣;方法

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相反,学习若没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更不会有惊奇和喜悦,这种学习是枯燥难熬的、沉重的苦差。教师要善于诱导、激发、表扬和鼓励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给学生找好的老师。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若被调动起来,思维就活跃了,探究知识就轻松了。就不是只停留在老师包讲、学生包练的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模式中,而是使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处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良好的榜样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着,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兴趣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无不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必须以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素质,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数学智慧与学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日常教学把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由衷的赞叹。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才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进行认识性的学习,也进行感情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求知欲。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学会这几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专门让学生动手简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使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不枯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蛭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识,已知与未知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造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如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在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设疑:“是否个位数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呢?”然后请同学用“3、4、5”这三个数组成的书去验证、去探知、去发现。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三、优化课堂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如果能够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果转化教师角色,让学生来当老师是一种好方法,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边板书便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学生:“是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师:“对,怎么加法,我们以前学过没有?”教师巡视,见学生睁着迷惑的双眼。生:“分母不能直接相加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同学们那么聪明,联系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想个办法,看谁想的最快,就让谁来当老师。”学生悄悄的笑,积极动脑相继举手。师再问:“有的同学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我们请他们来当老师,大家要仔细听,看他们的方法能不能解决问题,有没有道理。”生甲:“因为分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我想:要先通分,把两个分数的分母变成相同的。”生乙:“对!那就变成了刚学过的同分母相加了。“听完发言,许多学生就动手计算。师生一起研究,学生当小老师既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用多鼓励和多表扬来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底,找出病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总之,要想让同学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优化,教师得以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要】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抓手,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数学表达是以数学的语言表达思维,是以数学的方式表征现实问题,数学表达更可以用“有条有理”进行观测评价。文章提出数学表达存在规范性、多样性、参与性的特点,并从“清晰的目标”“多样的策略”“持续的指导”三个方面提出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数学表达能力;价值取向;内涵解读;培养策略

当下,围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很多,争论也很多,但让数学教学基于核心素养而展开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因此,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加强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解读,即寻找合适、有效的抓手,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让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地,使数学教育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在数学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实践与思考,提出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抓手,并归纳了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数学表达能力的内涵意蕴

1.数学表达是以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思考方面,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解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说明。在解决问题方面,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具有回顾和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对不同的观点有质疑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可见,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数学语言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类,而数学表达正是以这些语言形式为载体进行的书面语言活动或口头语言活动。但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数学表达,把其过多地理解为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口头语言活动,即学生课堂中的发言。往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举手发言,学生较少有运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2.数学表达是以数学方式表征现实问题。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数学本质三者之间的对话客观存在,这种对话中的一部分可视为以数学语言为载体的语言活动。借助于数学表达,可以拓展数学交流的维度,而数学交流环境的营造可以促进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数学表达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数学课程学习的层面,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掌握好数学表达,就等于掌握了描述科学和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下具,即数学化的手段。如果数学语言理解表达能力不足,就难以阅读和交流,难以表达自己的思想,难以听懂、看懂别人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观点,如可能不知“翻一番”“增长一倍”“同比增长10%”等所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用规范的学生语言来表达、交流,这比进行单一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重要得多。

3.数学表达可用“有条有理”进行观测评价。

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数学知识的增加,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表达能力会逐步增强。在学生不同的认知阶段,虽然数学表达的层次、水平有所不同,但依据已有的数学基础,使数学表达“有条有理”,可以跨越不同的发展阶段得以推进。例如,在表达“为什么是长方形”时,低年级学生可以用“因为这是用长方体积木的面描下淼摹崩幢泶铮而在中高年级时,则要用“因为它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来表达,两个阶段的表达应用的数学基础是不同的,但都是“有条有理”的数学表达。“有条有理”的数学表达反映了学生的数学表达是否明晰、严谨、简洁、规范。

二、数学表达能力的影响因素

1.数学表达的规范性。

数学表达的规范性就是要让数学表达很好地体现数学的核心与本质。例如,在苏教版五上《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当学生根据“老师的年龄比小明大30岁”举例说出:当小明1岁时,老师31岁;当小明2岁时,老师32岁……然后,教师先让学生比较,在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什么数是不确定的(小明的年龄),什么数是确定的(大30岁),就是由于小明年龄的不确定,因而,表示教师的年龄,当学生用“X+30”表示后,再比较,这样的表达,既表示了教师的年龄,还清晰地表示教师和小明年龄之间的关系。

数学表达的规范性还表现在数学表达要能很好地契合数学逻辑。例如,在教学“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时,教师先交代: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然后,让学生任意选择一点,并把它和圆心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半径,再呈现几位学生的作业,引导思考:在同一圆内,半径会有多少条;,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并

用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大前提),圆上有无数个点(小前提),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结论)。这样的数学表达,就契合了“三段论”的规范表达,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数学表达的规范性,首先需要教师示范,然后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规范地表达,并能及时的点拨、指导学生。

2.数学表达的多样性。

数学表达的多样性是指数学表达不能仅限于借助口头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在教学“7+9=?你是怎么想的”时,不要急着点名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提问:你能把你的想法记下来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不但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数学表达,而且会生成丰富的表达方式,有用箭头的,有用算式的,有用括号的……为后续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学生多样的数学表达,需要教师有意识培养,从低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段数学学习要求,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学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合理运用符号、图形、表格、箭头等方式进行数学表达。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数学表达,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学生在经历创造性的数学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

3.数学表达的参与性。

数学表达的参与性就是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数学表达的机会,包括搭建平台,营造环境,给予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数学表达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间隔排列》时,在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时,有的教师会马上点名学生回答,这样,只有少数几位学生参与了表达,更多的学生只能听其他同学发言,这样“问答式”的教学使得课堂低效。其实,此时可以不急于让个别学生发言,而是提出“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先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再选择典型的作业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就创造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数学表达的机会。

数学表达的参与性还表现在让学生经历数学表达的全过程。例如,在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苏教版六下“比的意义”的收获时,起初学生只能说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如“我知道了什么叫‘比’”“我知道了‘比’有前项、后项、比值”“我知道‘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样的表达,说明学生还没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问:“你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结构化地表达出来吗?”这样学生就可以画表格或树形图,把“比的意义”的知识点结构化地表达出来,学生也就经历了数学表达从简单、平面向系统结构优化的过程,提升了数学表达能力,也发展了数学思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数学表达,在学生表达之前,要多给一些准备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有机会去表达。

三、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序列化的系统过程,教师要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多样的策略,持续的指导。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学生高阶思维发过展的过程,是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过程。

1.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有清晰的目标。

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长程目标”和“课时目标”,所谓“长程目标”就是在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系列化地架构学生每个年级或年段在数学表达上应该达到怎样的能力标准。例如,在低年段,首先应该让学生在数学表达时,说响亮话、完整话,然后,逐步学会运用一些数学术语,让学生说规范话。到中年段时,要让学生的数学表达合乎数学逻辑,逐步说得“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到高年段时,不仅要能较好地利用数学术语来表达,而且要自觉运用一些数学特有的形式进行表达,更为重要的是,数学表达要反映内在的数学逻辑和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序列化的目标,可以让教师根据年段特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每节课的课时目标时,除了知识技能的目标外,还要有清晰的数学表达教学目标。在备课时,要设想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会进行怎样的表达?这样的一种表达,不仅是知识学习所应该达到的目标,也包含能力反馈的目标,反映出来的就是学生的思维水平。以苏教版二上《观察物体》教学为例,备课时就设定这样的笛П泶锬勘辏何椅什么看到这幅图片就判断它是从右面看到的?要观察什么?理由是什么?这需要学生建立自己观察的经验,还要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用较为规范、合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2.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有多样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要有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序列地加强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大量的自主参与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从而达成培养的目标。

首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所学数学知识的特点,创设丰富多样的数学表达机会。如在新课引入环节,可以设计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捕捉结构化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数学表达,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认识;在课的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促进思维发展。

其次,可以采取“个别学生表达”“学生自由表达”和“合作小组内交流表达”等方式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数学表达。如低年级教学中,经常用到“开火车”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轮流回答数学问题,获得数学表达的机会。再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小组内互相表达”的方式,让小组成员之间各抒己见,然后推举小组代表与班级内其他小组进行“组间交流”,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数学思维能力。这些方式的应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均等的数学表达的机会。

再次,给予学生内容多样的表达载体。如为学生准备直观化、可视化、具体化的操作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边操作、边描述,达到培养交流、沟通意识的目的,从而将语言表达训练融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和反思总结阶段,让学生主动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思考。

3.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有持续的指导。

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有持续的指导,首先是指数学能力的培养不能依靠一两节课的努力就能达成,需要日积月累,由此,要构建有利于学生数学表达的课堂生态,让学生进行数学表达成为常态。因此,数学课堂要以师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为主要组织形式,让学生交流和质疑讨论中,自主提高数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增强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同时,在交流和质疑中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和反思,较大限度地激活思维的活跃度,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有持续的指导不能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的指导仅停留在如何“说好”之上,“说得好”是因为前面的学习过程进行得好的自然结果和表现,否则会把数学表达的培养变成“说话”训练,会使得训练过程机械,而违背了数学思维发展的宗旨。例如,教学苏教版二上《倍的认识》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6根胡萝卜是2棵白菜的几倍”时,要让学生能清楚地表达:首先把2棵小白菜看成一份,6根胡萝卜每2个一份,是这样的3份,因此6根胡萝卜是2棵白菜的3倍。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圈一圈、说一说;然后请一位同学示范,其他同学跟着说一说;自己练习着说一说,再模仿着在其他情境中说一说。这样,学生学会表达的过程,是在正确的思维方法的指引下,经历了操作、内化、表达的学习过程,然后才有数学规范表达的指导和培训,学会规范、完整、有条理地表达。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研究

摘 要:小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搭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从更好的角度理解和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基础,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数学基础

一、革新数学课堂,铺垫学生发展道路

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课堂上这种思想使得学生会做一些与知识学习无关的事情,这是很多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苦恼。但是,有弊必有利,数学是一门开放性的理工学科,教师努力革新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可以帮助其更好的融入数学课堂当中,从而让学生的想象力转移到正确的方向上来,铺垫出学生自身的发展道路。

首先,学生思考问题不,很多时候这种思维上的缺陷会是学生数学道路上的拦路石,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遇到新知识先从学生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解析,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后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课堂上的重难点知识。接着教师再鼓励学生自由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让他们在充足的自我空间当中学习知识简单的一面,逐渐让学生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推动其高涨的学习热情。

其次,相比课本中的知识点,学生更熟悉自己的日常生活,加之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数学引导,为其带来全新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促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于时、分、秒这三种时间的理解,鼓励学生说出在一小时、一分、一秒中自己可以做出哪些事情,把生活中学生做过的事情引入到其脑海中,从其实际的生活做起加深其对于不同时间长度的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间之间的换算,把数学知识带入到实际的课堂当中,让其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教师再让学生在课下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时间的理解,为高效的数学课堂做出积极的铺垫。小学数学的知识较为基础,教师要对引导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的积极性,为高效的数学课堂及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主体课堂,加速自身发展进程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把自身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当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学生进行言语引导,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这对于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此,教师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速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在“观察物体”教学的课堂当中,教师选取生活中常见物体,比如一个简单的黑板擦,把其放在学生中间让学生画出他们看到的黑板擦,而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综合到一起进行展示,在不同的作品中学生会发现很多都不像平常所见的黑板擦,在这时教师让学生猜测所画图形不同的原因,在学生猜测一段时间后教师把学生的猜测整理到黑板上,同时利用三维成像技术把黑板擦展现到屏幕当中,用缓慢旋转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使得学生对观察物体有关的知识印象深刻。,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观看,进一步提升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其自身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消除学生单独面对问题所产生的束缚感,鼓励其在熟悉的合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数学知识,进而更好的展现出学生主体的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在引导之前,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让能力与性格上存在差异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组,帮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有一个积极的探究心态,从而使得W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全身心的参与到互帮互助中来。接着,教师要重新拟定课堂的教学计划,把复杂的知识点探究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当中。

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刚开始就让学生小组式的对课本中的知识及案例进行分析,在学生初步掌握课本上的例子之后,再鼓励他们以课本中的例子为模版,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统计。而统计的问题、统计的流程及注意事项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拟定,而后,教师对不同小组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给予学生适当表扬的同时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针对指导,使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思维上存在的问题,弥补其小组的不足之处。,教师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实施自己的计划,并把统计的结果进行整理,在班级进行汇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提升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数学论文:如何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摘 要:就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办法。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和解决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也决定了学生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的延伸发展和成长速度。所以教师必须注重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打算。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学习能力

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忽略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本身是有非常广泛的意义的,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就比较简单,指学生要学习的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题目,这些问题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的根本,也是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更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途径,教师如果不重视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阻碍。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数学问题一般包含两个内容:及时个是题设,第二个是求解。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环节是求解,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环节就是题设。好的数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前后所学的数学知识贯通起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数学问题就是一切发展的根源。

一、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作用

1.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数学知识素养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包含的内容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首先是与题设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以及数学知识利用技巧;其次,数学题型解题思路在实际运算中的思考;再次,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态度和理解能力,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数学问题的价值,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在上面四点中逐一前进,一步一步地挖掘数学问题的价值,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寻找解决办法,是学生在长远的数学学习中必备的基本数学思维。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程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很多能力的掌握都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很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刻意去培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数学的认可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努力,是否付出辛苦等。而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就直观地体现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认可的态度,就必须要加强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奥妙,学会学习,热爱学习。

二、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方式

1.严格执行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自主研究数学问题,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探索,以小组形式主持课堂活动,不断增强课堂互动性,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配合与竞争来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学生要想在日常的数学问题解答过程中更加有效率,就必须提升自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解决问题的数学知识也离不开基础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这一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顺序和发展,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建设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提高自己对数学技能的运用能力。

3.重视培养目标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改革,让教师首先认识到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向才能有效避免发展过程中的不必要麻烦,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发展。

4.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教师在有了正确的发展目撕螅就要针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设计,让学生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技巧可以利用,在不断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提升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我国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让小学数学教学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生数学论文:浅议如何利用合作探究提高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该课程是基础课程,也是重要课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适当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合作探究;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较多问题,通常比较重视被动学习,学生大多数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教学方法机械单一,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育体制改革的环境下,倡导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提高自身的数学技能。

一、合理选择教材,对合作探究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均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学习,如果没有合作价值,采用合作探究教学也是重复劳动,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因此,在小学数学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教师需要把握小学数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以便了解学生需要选择讨论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中,确保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充分发散学生数学思维。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解,针对教学内容可以分解的,教师需要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任务学习内容,以便选择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内容。另外,选择教材的时候需要针对难点知识以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学,以确保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知识的时候,这一知识点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并将其平面展开,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合作探究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六个面积的计算来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进行合作与探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重点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

二、营造良好的合作探究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和谐与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并信任学生,对学生的建议与观点进行分析,并给予评价。当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思维比较活跃,情绪高昂,灵感不时闪现,从而确保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图形的变换”知识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或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七巧板中选出四个相同的三角形,通过旋转组成一个“风车”图形,在图形变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实验,营造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成员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将七巧板组成各种要求的图形,以便使学生了解“旋转与平移”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三、正_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

在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教学,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与思考,从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并及时对其进行掌握。例如,在“长方形的认识”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列举出各种长方形、圆形、梯形、四边形,让学生找出哪些是长方形,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对长方形的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长方形的知识与特点进行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中对各自的见解进行讨论与分析,取长补短,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在数学的实践教学中,需要对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引进,并不断创新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小学生数学论文:引入自助式学习,提升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摘 要:素质教育是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教学方法也在发生改变,因为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将小学数学课堂打造成“自主式”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寻找他们想要的知识,主动发现和探索。这样有利于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课堂主人翁意识,并且能实现自主的“因材施教”。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入自助式学习方式,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自助式学习;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自主

探究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思维和智慧技能,它不仅会影响小学数学学习,在所有学科中都可以发挥作用,能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而小学数学因为逻辑性强,培养探究能力又是可行的,所以应该被作为重点加以培养。采用自助式学习方式,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去完成探究任务,从某个问题或是情境出发,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发现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而且学生从“套餐式”学习变为“自助式”学习,学生的自由度更高,可以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掌握自己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非常关键,教师提供的自助内容也要符合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科学范围内实现自主学习。

一、营造“自助”的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商家为了让顾客更好地享用“自助餐”,往往给我们营造特别优良的就餐环境,人们心情愉悦,也就会有更高的用餐体验。教学也是如此,学生需要在“自助”的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便需要一个更容易自助、更愿意自助、更喜欢自助的氛围。小学生正处于初级阶段,会受到教师行为的暗示,也会因为周围的评价而形成道德认识,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希望学生能这样做,学生往往更倾向于这种行为。所以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并鼓励学生“自助”选择学习任务,给学生一个基本的学习导向。在营造氛围时,要注意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谁也无法代替,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助”动机。同时,教师要发挥帮助引导作用,并及时注入趣味信息,维持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民主宽松的氛围还需要教师日常与学生多相处,成为学生的朋友,一起完成一些活动和任务,或是让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多提问、多合作,在谈话的氛围中放松自己,进入教师安排的学习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自助式学习。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升探究能力,必须保障教师作为探究者,而且处于探究的地位,不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而是一个自己主动的过程。课堂时间是固定的,在短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采用自助式教学的方法,教师作为行动的指导者,给学生一些建议,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材料的筛选,从而高效地进入探究活动。针对自助学习,教师要注意筛选学生已经会的、学生能够会的、学生不可能会的三种内容,而重点突出课堂核心、方法思路和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自助式学习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让学生自己学习,小组讨论,总结解题方法,同时邀请学生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绝不能“抢风头”,尽量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求助,教师给予思路上的引导,这样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是学习水平的提高,更是探究能力的提升。自助式学习不仅是形式上的自主,还有内容上的自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习题,教师可以在习题后面给予分数,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解决的问题最多。这样能保障分层次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实现组员之间的相互促进。

三、自助式学习目标明确,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讨论最常见的形式是自助式学习模式,但是小学生缺乏注意力的长久维持能力,如果材料枯燥乏味,或者是有新的材料,会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因此自助式教学要注意目标的明确性,围绕课堂的重点开始讲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特别是对课堂上的重点,不能作为学生自由选择的成分,可以选择几种不同的形式,但是都要围绕它开展。探究能力必须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意志力,否则会出现目的性的偏移,即使过程再高效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南辕北辙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小学数学有许多的知识点是贴近生活的,要确保学生的讨论内容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牵扯到其他的生活方面;或者能及时在自助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或练习来检测,保障学生的学习方向正确。以自助、自己完善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指导探究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探究能力是逐渐形成和培养的,从主动性、过程性到目的性,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提升学习能力,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理论和能力的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