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

摘要: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要多看即多观察。“解答应用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不急于求成,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在教室里,按捺不住活泼的性格,心里还老想着在幼儿园时的情景,面对好动可爱的孩子,教师该如何施教?爱因斯坦言:兴趣和爱好是好的老师。数学科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在数学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一、情景学习

孩子们刚走进小学,个个都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总喜欢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爱听爱看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知道孩子们的爱好,每次上新课,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在教学“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喜羊羊的生日,美羊羊和沸羊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喜羊羊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美羊羊的座位号是23,沸羊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司机懒羊羊开着中巴车来了。懒羊羊想考一考美羊羊和沸羊羊,跟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美羊羊和沸羊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村长,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美羊羊和沸羊羊吗?问题一出,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美羊羊和沸羊羊。这时,再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抓住孩子的心理,根据学习内容适时的以故事引入,让孩子们在情景中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游戏学习

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儿童的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记得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椅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两得。又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把教室都让给了孩子们,开了好几个“商店”,一些孩子当老板,一些孩子当顾客,让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人民币”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教师在一旁当顾问,就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知道了元角分的关系;在教学中,我还经常和孩子们做“猜一猜”“找朋友”“换一换”等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手脑并用操作学习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六七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

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摆一摆,及时行摆4个,第二行摆,比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并让学生把自己摆的结果在讲台上展示。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个和比多2个合起来的。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激将学习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将法,使学生产生自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心态,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收到奇效:当一道题在出示之后,装出自己不会解答的样子,然后对学生道:“这道题我咋解不出来了呢?”一下子就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我来”。学生解答出了,教师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啊!”学生通过思考学习了知识,教师的任务也很好地完成了。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优生都是夸出来的,作为教者,应把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兴趣的重要,要让学生“乐之”需要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程标准》也说: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获得发展。所有这些,无一不在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每一个经历过教育教学的人都知道,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求,学习将会变得事半而功倍,反之则将是事倍而功半。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刚入学的孩子。一位教育家说过:“老师不一定是什么都知道的,但一定要知道怎样去引导、诱导和劝导孩子。”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的,是可塑的,而我们正肩负着启蒙的重任,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责任,为孩子们加油,也为自己加油!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如何进行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摘 要:一年级应用题教学属于启蒙教学,应用题的内容主要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年级应用题只是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别看这是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学生初学仍感到很困难。一是因为学生年龄小、他们识字不多;二是生活经验不多、语言学知识少、理解能力有限;三是他们易“知其然”,难“知其所以然”。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学好数学应用题。下面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一年级 数学应用题 启蒙教学

一、以看培养思维。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要多看即多观察。“解答应用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不急于求成,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细看,多数。只有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效果就会好得多。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以读见其意。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要多读即反复读题,审题前必先通读题中文字,理解在图画应用题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表层信息,而对于图文表格应用题及文字应用题则看不出所以然,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即使都认识,一年级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极容易无意识地分散,让学生看获取信息效果远不如读文字。例如:商店里有9枝铅笔,卖了5枝,还剩多少枝?先让学生把题目自由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在读中获得题里的已知信息,“有9枝铅笔和卖了5枝”这两个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多少枝?”,通过读明确“铅笔总枝数-卖出去的枝数=剩下的枝数”。对于理解这类应用题,多读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多说。

为让学生弄懂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题意,教师应将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当老师在“灌输”知识时,学生的思维多处于消极状态。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说,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例如:把4朵花放在两个筐里,有几种情况?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再集中列举几种放的情况,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其次,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就是找规律、找关系、形成表达式,这整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猜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直觉思维的一个部分,它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想和判断,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与表现。

四、多想知其然。

其实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说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打开自己的脑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明白题意,已“知其然”,但学习数学并非仅此而已,而是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例如:小华做了12朵花,小刚做的和他同样多。他们俩一共做多少朵?此题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他”和“同样多”的意义。“他”指的是小华,“同样多”就是一般多,这里指也是12朵花。学生只有理解了题意,就会“知其所以然”。

但是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分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应用题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减法应用题,让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并不难,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为是“合并”还是“去掉”,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五、多动手操作。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他们总想看一看、摸一摸。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四棱柱、球体等实物,教师应借助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他们去看一看、摸一摸,并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想一想、议一议,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六、以练达到致用。

多练即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解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训练。“学以致用”一来可以加强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二来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学数学的重要性,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练习中,教师要注意照顾全体,辅差培优,这样既可稳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练习可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多做智力题等。

七、把数学融入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最重要的还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呢?我们应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孩子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可以编一些生活现实的应用题。母亲节到了,爸爸买了一箱又红又大的苹果共30个,给奶奶送去10个,还剩几个?这样似乎累赘,但很明显学生感觉到10个苹果是从箱里拿出来的,拿出来即“去掉”,“去掉”就用减法,从30个里去掉10个,则用30减去10得20个。

总之,在一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正确的把握应用题教学的方法,不断思考和大胆尝试,扎实做好应用题教学就能逐步走向应用题教学的成功之路。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优化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途径研究

摘要: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要取得高效,必须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多动手,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多种活动和操作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通过不断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课堂;兴趣激发;有效途径;探究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虽然身份已经是小学生,其言行特点却还带有浓重的幼儿痕迹,爱说、爱动、爱玩、自制力差、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规则意识不明显等等。对于这些,传统教学认为是一种明显的“缺陷”,既会影响老师“教”的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培养其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数学学习习惯,却是值得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值得研究的。做到这一点,针对这一年龄段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投其所好”、“加强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必须尊重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并对其有所利用,以达到在“玩中学”的效果。

一、在玩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唱歌跳舞、摆弄小玩具、参与老师组织的一些表演和游戏等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投其所好”,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来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即学到应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达成了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之后,做巩固练习时,我即引导10名学生上讲台做开汽车游戏,以上台学生的名字为汽车停靠站点的名字,学着学生们熟悉的公共汽车上报站名的形式,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如,我说,“前方到站:李琳琳同学站,请李琳琳同学下车”,这时请其他同学做减法计算,“车”上还有几名同学。又如,我说,“前方到站:李琳琳同学站,请李琳琳同学上车”,这次改成“上车”,请已经“下车”的李琳琳同学再次上车,此时请学生们再做加法计算“车”上还有几名同学。如此多次,加减反复,举一反三,学生们对包括“6―10”在内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就会非常熟练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以游戏为载体的课堂计算练习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们提供了说话练习机会,还热烈了课堂气氛,会取得很好的活动效果。

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名某个同学做相关的计算,进行一对一辅导,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全体学生将此活动演变成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尤其后者的这种竞争性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习上的浓厚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是非常有效的。

二、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乐意学、学得会

有孩子会将某些东西拆得七零八落,被家长斥责为“熊孩子的破坏”。但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不是有意破坏,孩子在这个“拆”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探究者的乐趣,当也会有疑惑、困难与挫折等感受,“探究者”的角色却是无疑的,这也是孩子的好奇心与爱动天性使然。将这一点放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指导他们去充当数学知识“探究者”的角色,去感知生活现象中某个知识点的存在,借助探究产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经验和运用理解,进而形成关于该知识点的表象和内在规律的综合,形成有关该知识点的概念,获得抽象的知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某些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毕竟,“小孩子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钱学森语)。

例如在学习第3单元的“分与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节时,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小的好吃的带皮坚果,便于学生在课上操作使用,以在具体的玩耍操作中学习“分与合”知识。具体到课堂活动,我让学生均拿出所带小坚果中的5个(粒、颗等),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开始讲故事:“有一只小兔子,妈妈给了他(她)5个小××(坚果名字)。他(她)自己想分成两份,如果左手中放1个(粒、颗等),右手中应该放几个(粒、颗等)呢?”然于示意学生在桌子上分一分自己的坚果,摆出摆放的结果。然后接着讲故事,“如果左手中放2个(粒、颗等),右手中应该放几个(粒、颗等)呢?”如此接下去,直至几种情况全部分完。这一过程中,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了集中;亲自动手分一分,既满足了学生的对数的“分与合”的经历性感受,也满足了其玩耍的需要;以坚果做学习的“道具”,是因为学习完后既可以吃掉,又满足了孩子吃美食吃零食的愿望。这就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愿意学习数学,也可以学会数学了。

三、善于表扬,委婉纠错,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找到前进的方向

学习过程中,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是很正常的。来自于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成长,决定了成绩是主要的。这时,教师就要不吝惜表扬的话语,对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给予衷心而恰到好处的赞美与肯定。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在学生的学习中,“驱策力”就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且是“本质”的“深远”的需求。所以,对于来自自己老师的表扬,正好是学生内心深处非常所期待的、渴望的,这也是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成就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当然,表扬、肯定、奖励等所采取的方式,并不仅局限于话语,一个满含爱意的眼神、一个轻抚的动作、一份轻轻的鼓掌、一个红红的对号、一朵美丽的小花等等,只要是孩子喜欢且为道德所提倡的,都可以。

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自然又正常的事情。批评的方式并不可取,这会打击学生对后面的数学学习的信心;且学生已经受到了来自于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刁难”,就不应再受到来自教师的第二次“刁难”(批评),否则对一个正在学习中的六七岁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以委婉而谨慎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并帮助其改正、示范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正确方向。

总之,优化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不仅限于此。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结合教学目标,恰当运用让学生感到愉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学数学,乐于参加到教师的教学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探索

[摘 要]: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十分重要。对年龄参差比较低的小学生而言,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设计出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让作业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促进一年级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一年级 数学作业 教学探索

前言

数学历来便有“百科之父”的称号,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学会说话的阶段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了。数学学习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培养他们的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从一年级起,数学就已经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对于处于教学启蒙和兴趣培养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业,历来是我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份好的作业方案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它能监督学生课后学习,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作业环节同样非常重要。一年级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合理安排课后作业。

1、提前认字,读懂题意

孩子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学习模式与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必须要考虑这些低年龄学生的适用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科学合理地给他们安排教学任务。通常情况下,一年级学生在学前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语文识字方面,有的学生在幼儿园教育或者家长的知识启蒙教育中已经认识了成百上千个字,但有些孩子的启蒙教学比较薄弱,仅能认识几个比较简单的汉子,对于那些汉字比较复杂的题目,学生根本就看不懂它的意思,就更别谈将题目做对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学生认识数学题中的常用汉字,使学生能够读懂题意。为达成这一目的,一方面可以与语文教学展开配合,加快语文老师对学生文字教学的进度;另一方面,数学老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指导学生读懂题意,比如说将一年级题目中常见到的“看一看”、“数一数”、“一共有”、“最短”、“最长”等汉字集中起来,在课堂上进行统一教导和辨认,或者做成生词卡片,在早自习或者午休时间让学生认读,使学生尽快掌握和理解这些汉字,读懂数学题意,顺利做题。

2、形式多样,指导解题

对年龄较小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耐性差、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但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也是他们的优点,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当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一方面,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不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和自制能力都有所提高,教师在作业布置的时候基本都以书面作业为主,而学生也已经能够自觉地、且有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要给一年级的学生布置作业,就不能向对待高年级同学一样,全部以比较枯燥的书面作业为主,而要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游戏性的、实践性的作业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与家长的配合互动中完成作业,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娱乐中将知识更轻松更深刻的掌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给一年级学生的作业中,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清楚弄懂题意,学会解题方法,由于小学一年级生刚刚接触数学习题,在接触作业的时候,很多题型他们都没有见过,他们没有系统的数学思维方法解题方法,仅能凭借对数学模糊的认知来进行答题,这样就违背了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用系统的数学思维法去解题,在回家后的作业中,布置相同类型的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解题方法,使数学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3、关注细节,培养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开展低年龄学生数学教学的目标。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中一些细节点的关注程度,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教师对于学习中比较细微的知识点,要进行重点关注,通过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这些比较容易忽视的知识点的印象,较少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漏洞;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因为小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鼓励和奖励性指导的,在对他们的作业教学中,可以采用奖励表扬的方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一方面,对作业完成情况好,正确率搞得同学,可以课堂上当堂表扬,还能通过奖励小红花或者糖果等小礼物的方式鼓励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对字迹端正工整的作业,可以采用展示表扬等方式,给学生树立带头模范,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时候能有更认真的态度,减少字迹潦草,错误率高的情况,此外,还要优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指导模式;,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用认真而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每天的作业,久而久之,让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得以成型,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仅是数学学科,其它学科的学习也能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习成绩稳定提升。

结语

如何更科学、更合理的给小学生安排家庭作业,是小学教师一直在思考、探究的问题,无论是增强作业的实践性,还是采用作业分层的方法布置作业,都必须经过实践才能知道最终效果如何。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而言,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布置家庭作业。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包括作业教学方法的探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方案,让家庭作业在数学教学中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让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类比方法在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类比教学是以学生所熟悉的概念和事物,运用对比和联想来学习新的概念、法则、方法、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进行类比教学的内容,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新知,寻找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之间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而推测联想到另一对象或事物也可能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或者讲授新知识时,通常引导学生先观察问题的特点,通过分析特征联想之前所掌握的解题方法或解题思路,然后通过恰当的技巧转化为所探究问题的处理办法。这里我们就从谈一谈初一年数学教学中类比教学的应用案例。

课堂背景说明:在学习利用角平分线定义进行角的和差计算时,由于前面刚刚接触了线段中点定义的应用,这里通过类比教学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

首先要学生先明确线段中点性质以及几何语言:

线段中点定义: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线段的中点.如图1,

此题在求解时,如果没有前面线段同类型题作为铺垫,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线段的和差通过图形分析更直观,较容易能够找到要求的线段与已知线段的关系,而换成角以后,因为角由两条射线构成,角的度数(中间空白的部分)是虚的,较抽象,不容易找到所求角与已知条件的关系。因此,采用类比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角平分线定义解决角的和差问题学生更容易理解,思路会更清晰,更能发掘出题目的本质目的。

采用类比教学方法,通常要保障学生对所旧知识有较深的理解,清晰的掌握旧知识的特征和应用技巧,只有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比时,学生才能对新知识的特点深刻理解,并能正确的掌握并应用。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一年级数学注重教什么

摘 要:儿童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发展和培育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而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又是学习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离开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就不能顺利地掌握文化知识。

关键词:逻辑思维 数学

北大高国芳教授在《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改试验看儿童思维发展的潜力》一文中提到:“数学是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主课,因此数学教学在发展和培育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究竟怎样来发展和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呢?我明显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儿童智力活动的规律以及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教材若能完善地反映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并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符合儿童智力活动规律地去组织教学,就不仅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儿童的抽象思维也会获得巨大的发展。

发展和培育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而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又是学习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离开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就不能顺利地掌握文化知识。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既不是先天不变的,也不是自然发展的。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辅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发展起来的。

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怎样的?怎样才能符合儿童智力活动的规律呢?小学儿童的思维总特点,就是正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发展过程。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个过渡的开始。学习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从具体事物的实际数量上升到抽象的数的概念,进行运算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具体过渡。这可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讲,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儿童虽然入学前在他的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事物,但他们注意的往往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特点,什么颜色、形状、气味以及它的实用意义等等。而对事物的数量方面是容易被忽视的,头脑里的数量观念也是极其淡薄的。那么,如何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才能使儿童很好地形成和掌握书中的概念呢?这就必须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与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如:当每个数的概念出现,总是在一定数量的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的基础上用抽象概念概括出来。但从以往的教学经历来看,我们虽然在直观的具体事物的基础上讲授数的概念,教学时间用得也不少,但儿童在掌握数的概念时,总是离不开掰手指头。在加减运算中也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把11写作101,又如:刚学过加法后再学减法时,儿童总是把减法当加法来运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向我们说明:我们的教学仅仅服从人的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服从儿童智力活动过程的具体规律。

对10的认识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中的十进位制的理解,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关键,因此要不惜时间的讲深讲透,使儿童真正理解,彻底弄懂,牢固掌握。

对10的认识与对10以内其他各数的认识相比,就有些不同了。这里有个区分个位和十位的问题。如果区分的好,对以后学习两位数、三位数乃至多位数都会有很大的好处。怎样才能使儿童更好的认识10呢?怎样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十进制?

在讲进位加法时,我们同样利用火柴和数码进行。比如讲9+2=11,讲明9根火柴和2根火柴各自都不成捆,因为都不够10。但从2根里拿出1根放在9根里,便凑成10根,可以捆成一捆,然后把这一捆放在十位的格里。由于个位数的2根,已拿走1根,还剩1根,所以9根加2根,就成了1捆余1根,用数字来表示就是11。虽然“逢10进1”的进位加法与“退1当10”的退位减法,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讲是更为抽象的,是难以理解的,但当我们用直观事物与数码把个位和十位以及它们之间的10进位制的抽象关系形象化、具体化之后,儿童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

儿童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儿童对科学知识掌握的越好,对概念理解的越清楚,儿童的思维能力也就越发展。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儿童较好地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和进位退位法则,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就非常顺利了。经过测验,这样的教法使儿童的学习成绩提高较快。因为儿童对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运算掌握得好,所以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正如任课教师所说:“他们学的活,接受能力就会强。”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一年级数学家庭游戏式作业设计的行为研究

摘 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设计有趣的、易操作的、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式家庭作业,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营造家庭学习氛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家庭游戏式作业;家长;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改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被重视。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得到不同的数学发展,家校合力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而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一般都会通过查看孩子的家庭作业。因此,家庭作业不仅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之一,还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也应该是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我们一般常见的家庭作业,都是老师布置一些口头或书面的作业,让学生自行复习完成,较负责的家长会参与检查,然后由老师进行批改反馈。这样的家庭作业模式对于家长来说,只需要每天检查孩子的书面作业是否完成,对孩子感到困难之处稍加辅导,任务相对比较轻松。对于老师来说,也比较容易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务明确,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书面作业并在老师批改后及时订正即可。但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普通职工的子女,家长的辅导能力比较有限,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提供学习帮助,还有很多家长甚至放任孩子的学习,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率较低。此外,一年级是不提倡给学生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但随着各科知识点的深入教学,学生每天新接受的知识内容的增多,一定量的数学家庭巩固练习还是有必要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是否可以考虑在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方法和策略上进行创新,提供给家长更多参与孩子完成作业的机会,充分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家校合力,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家庭作业习惯,营造更加品质的家庭学习氛围。

经过一定的思考与讨论,笔者打算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实施“家庭游戏式作业”的布置,以期改变以上状态。通过老师布置一些适合各学习时段、又便于学生和家长一起操作完成的游戏式作业,充分调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二、家庭游戏式作业的定义

家庭游戏式作业,即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布置一些符合学生学习心理、便于在家操作的游戏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同时,通过家校合力,实现共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营造家庭学习氛围的目的。

三、家庭游戏式作业的设计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

由于家庭游戏式作业是期望家长能够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学习,所以在布置中,要考虑家长的接受程度,不能过量,要便于在家进行操作。同时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有趣的、能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游戏作业,适合该时段的教学内容及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2.自主性原则

由于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布置游戏作业时,以学生自愿完成为大前提,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不能强加给学生,避免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压力,而减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3.实效性原则

布置游戏式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学习内容,与课堂同步,通过家庭游戏式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内容,发散数学思维,从而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这样的家庭游戏作业要便于家长指导孩子一起完成,所以老师在布置中要充分提供作业操作的步骤和方法、操作的材料及学具,通过家长和学生的游戏行为,体验所操作的游戏中涵盖的数学知识,得到提升。

四、家庭游戏式作业设计的具体形式、方法和策略

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的各个课程设置中充分挖掘适合操作的家庭游戏式作业,让这种形式的作业能够充分为教学服务,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效果。

1.口算对答,提升速度

口算是小学一年级计算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一般的计时性练习外,通过家长与孩子随时随地的对答游戏也可以增加练习的乐趣,提升计算速度,同时,对于发展学生的心算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对答游戏可以是家长出题,孩子回答,也可以是孩子出题,家长回答。将数的组成、加减法在多种情况下进行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

2.生活体行,乐趣感受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活中的教育元素,结合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出校门,走出家门,用数学思维来架构所遇到的生活问题,促进学生在数学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作用。如,在春游前24小时,在家长的陪同下,逛一逛超市,用一张50元人民币购买自己所需的食物,要求记录下购买商品的单价,计算总价及需找回的钱。

3.七巧图构,艺术智拼

七巧板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大的帮助,但只凭借每天40分钟的上课时间去感悟,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可以提前让学生利用家中的各种材料制作成七巧板,在制作过程中,对七巧板中的图形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布置一些让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共同完成的拼一拼、画一画、贴一贴等形式的游戏练习,进一步了解七巧板中的平面图形特征。回到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统一的反馈后,让学生带着教师整理总结的反馈单,回家后与家长就自己的作品进行补充与修改,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如下图为教师在课后发给学生关于七巧板拼三角形不同方法的反馈单,学生可以在课后有依据地和家长一起回顾课堂内容,在自己原来的答案基础上进行补充,开拓思路,这样对七巧板各图形间的联系就更加熟悉了,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4.骰子制模,猜想体验

观察骰子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好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骰子的游戏式操作题,要求学生先观察,形成猜想。再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动手制作一个骰子,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在猜想、动手、反思中,感悟到“在一个骰子中,要知道某个数字对面是几”这类题目的一般思考方法。

5.错题纠集,适时纠思

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一本适合自己的《纠错集》,将自己平时做错的、不太理解的题目进行摘录,便于期末时能及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在操作时,可以实行这样的纠错模式:

6.挑战智慧,困难求助

提供给学生一些作为智慧挑战的聪明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自愿完成,当遇到困难时,可以采取一些求助方法。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学生的沟通能力、自学能力、应用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这样的模式,如果能让学生熟练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对于其小学阶段的整体学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一定层次的聪明挑战题,可以满足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家庭游戏式作业设计的操作措施

1.家长会

由于这种模式的家庭作业,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辅导愿望和辅导方法,所以定期需召开一些家长会。除了介绍游戏式作业的操作方法,展示作业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外,还要对表现出色的家长进行一定的鼓励,使大家有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参与到这项家庭游戏式作业中来。

2.教研组活动

家庭游戏式作业,由于需要一定的前期准备,对作业的目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操作重点等都需要向家长及学生交代清楚,使作业便于操作,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教研组需要经常就作业的设计进行交流活动,使该作业真正发挥实效。

3.成立班级甚至年级QQ讨论群

当家长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在QQ群寻求帮助,也可以将自己的操作作品在群里进行展示,大家集思广益,获得发散性思维学习。

4.学生作品展

对于一些骰子制作、七巧板制作、《纠错本》制作等作业,可以定期进行学生作品展,并进行表扬和奖励。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家庭游戏式作业的操作方法。同时,也能较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继续和家长一起参与到家庭游戏式作业中来。

结合新课标、新教材,通过数学家庭游戏式作业的设计,可以让更多的家长能够通过和学生一起参与数学游戏,更多地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中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从而更好地参与孩子的作业辅导,通过家校合力,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了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算一算等形式的数学游戏式家庭作业,可以提升作业的趣味性、有效性,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家长也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通过这样的家庭作业,可以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学习,创造了亲子沟通的机会,对于营造和睦的学习型家庭氛围有较大意义。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其效果也愈加显著,我国小学教育越来越面向现代化和世界化,越来越符合当前教育的需求。但是,这其中仍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本文以小学一年级数学为主要研究课程,对这门课程的创新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创新;教学;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带给了教育教学工作者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若想使数学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就必须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掘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和学好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与个性发展。尤其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入学、年纪较小,大多还未能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所适应,在上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听不进老师的讲话等情况;但同时,他们也对周围处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究。所以,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这些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一、科学引导课堂气氛

一堂课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气氛不好,教师就需要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听课或者管理纪律,从而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然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尚小,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和纪律不好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对他们加以引导也是必须的。但是引导也需要方法,如果教师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管教方式进行说教和管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情绪和抵触情绪,也就更难令他们将这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听进去了。因而,对课堂气氛进行有利与科学的引导是新课程教育目标下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那么,要如何才能正确引导课堂气氛呢?我们不妨利用一些创新的观念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令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小学一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渴望被大人夸赞、认可和表扬的年龄,他们的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非常喜欢比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点经常性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比赛,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再者,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喜新厌旧的情绪是很常见的,他们经常对事物只保持三分钟热度,所以教师在组织这些比赛的时候,可以时常变换一下比赛的项目和方式,有时进行数字书写比赛、有时进行加减运算比赛;有时分组形式是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有时分组形式是男女混搭等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比赛形式中充满学习热情,同时比赛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可谓一箭双雕。

另外,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他们也很难在一节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保持着集中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儿歌来对课堂纪律进行整肃,以代替传统的说教方式。通过这些既简单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方式,便可以很好地对课堂气氛加以引导。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兴趣是活跃人心理的成份,只有对某项事情有了兴趣,人才会愿意主动去做。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它既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又没有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小学学生是很难对它主动产生兴趣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想方设法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举个例子来说可以是下面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大家都知道小兔子最喜欢吃萝卜,有24小时,小兔子到田里拔萝卜,不一会儿它就拔出了2根萝卜,于是它吧唧吧唧吃下一根,你们能说说刚才小兔子吃萝卜的过程吗?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小兔子拔了2根萝卜,吃了1根,还剩1根,所以2-1=1。教师继续说:但是小兔子觉得只吃1根萝卜不够饱,所以它又吃了一根,你们说它现在手里还有几根萝卜?学生就会回答:小兔子本来还剩1根萝卜,但是它又把这根吃了,就没有了,所以1-1=0。再进而,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解释出“0”这个数字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可以把原本枯燥的数字变成学生们所熟知并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将知识收纳入脑中,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愿意学、容易学。

2、游戏的利用

在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小游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们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比如在教给学生们认识“7”这个数字时,教师可以利用抢乒乓球的小游戏来进行教学:在7枚乒乓球上分别贴上1-7的编号,并设置6个带有1-6编号的凳子,让7名学生随机抢到一枚乒乓球,并根据编号找到相应的凳子坐好,比赛他们的反应速度;这样等6名学生都坐好之后,却有一名学生没有找到位置,学生们也就会自行明白到“7比6多1,6比7少1”这个概念。

3、语言的生动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被比较生动有趣的语言所吸引,所以若想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的生动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在教某一项内容时编一首相应的儿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10的组成”时,可以编这样一首儿歌:19好朋友,28最亲密,37一起走,46小姐妹,55手拉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儿歌中牢记10的组成。

结语: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地创新、研究与实践,才能使学生们得到好的发展,才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析高中一年级数学如何学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会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不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中能克服困难并能持之以恒坚持;更强调学习者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着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还需逐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及时,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别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再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及时,学生依赖于套用教师提供的题型“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学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学生是大错特错的。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拔性,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国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拔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就会后悔莫及。

3、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学生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数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三、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这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不少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高中要学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的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

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得好:“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对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学生刚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正脱离幼儿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游戏”,逐步转向以”学习”为主的主导活动,这种转变不是随着学生跨进小学大门而自然发生的,而是从以游戏为主逐渐过度到以学习为主。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游戏活动向学习活动的转变。

一、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经验。

一年级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如果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 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初入学的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型,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加强调控,多多开展小组竞赛,定期评价小组表现,宣布比赛结果。可以将老师的要求物化量化,设倾听星,操作星,守纪星,智慧星,作业星等多个奖项。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这间的竞赛,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初一年级数学兴趣的培养

刚上初一的学生对各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材,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充分把握入学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1.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指出:这些图案有那些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由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课堂教具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加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

二、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那些问题?阅读完毕,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学生在阅读中找问题,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引发他们积极探讨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由此引导学生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的小结进行评比。由于经常强调学生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知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时就要进一步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四、要让学生“乐学”,不要让学生“厌学”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持久,这里牵涉到学生学习数学,自我需求观念的形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帮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学生在外力强迫下的“刻苦”,为依靠内在的学习动机,自觉的“刻苦”,从而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来学到知识,获得乐趣。

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的开始,小学算术重在运算能力的培养,计算量大,但较具体,初中代数用字母表示数,有特殊到一般,提高了抽象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但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平面几何证明逻辑性强,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不同情景,在教案中引入一些直观性强的案例,如讲矩形定义时可将平行四边形平传成垂直状态,从而引入“一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同时尽可能运用启发式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求,尽可能的创设表面上浅显,但赋予思考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听懂,有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有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见解,凡是有一点正确的,教师持肯定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真正体现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教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把方法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人能懂,处处有用,如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转化的思维方法,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例:同底数幂的乘除法可以转化为指数的加减法,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内角的计算可进行分类讨论,函数问题可考虑数形结合……让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使用好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真正不断完善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一年级数学易混淆知识点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数的大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有关数的大小关系主要包括,数的相等、大于、小于的意义及符号表示,大小比较的方法,大小比较的应用,以及情境中把握的相对关系。另外一个重点且易混淆的是左右位置。学生明白数学符号数学符号,不混淆它们的意义也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根据学生的表现,我发现年龄偏大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清楚些,而较小的同学难分清。那应该怎样帮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分清这些常用符号和数学位置关系呢?

一、“黑板角”发挥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建议教师的板书:重要知识点应该写在黑板中间或靠近中间的位置,次要的知识写在偏左或偏右的位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黑板的“四角”也能够运用上,在教学生“左、右”的概念时,不仅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入手:“扶本子的手是左右,拿笔的是右手;拿碗的手是左手,拿筷子的手是右手(个别除外)”等等,更要让他们时刻记得,提问时能够快速反应过来,在教学生这一内容时,我在黑板的左上角写了一个“左”字。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了一个“右”字,学生抬头就能看见,拿出手比划,训练,慢慢地,会分辨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提出关于“左右”的问题时也能快速说出来了。

二、“口诀”助教,快乐记忆

在上学之前,学生很少接触概念性的知识,在讲述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再引入常规方法,等学生理解透彻,再提出符号表示,在学习 “>”“

三、注重表达,勤于动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数学新教材的编排上也体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随处可见的“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例如,在学习“16是由()个10和()个1组成”我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描述给同学听、小组表达比赛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既是考学生的动手摆小棒能力,又是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思维是可以通过说话体现的,他们能够说清楚,就表示他们一定能理解。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使教学过程变成是一个探索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方式应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索教学策略方面,我们还要做更大的努力,并且要应对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坚持做到好。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

【摘要】 一年级及时学期数学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排的内容有:认识数、数数,到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还有紧贴学习实际生活的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立体图形的认识,以及钟的整时的认识. 这些内容突出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和面向全体性. 这些数学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创造性.

【关键词】 教师;思考;创造;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特点,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因地制宜,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和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作为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要体现出有趣、有经验、有思考、有创新等特点. 比如,学习“认识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活动设计,首先要创设学生好奇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上下功夫. 如导入新课时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造有趣的游戏活动,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二、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 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 比如,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这节课内容时,采取了以下策略:及时,设计既富有童趣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创造欲望.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这些图形的家安在哪里?”“你能利用桌上的学具想办法帮它们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画在纸上吗?”学生经过积极、主动、自主地思考,创造了不少方法,如“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印出来”“可以把纸包在盒子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可以把盒子放在纸下面,用铅笔描”……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让教师真切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的巨大. 第二,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 比如,在“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活动之前,教师为每个组学生准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印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物体,以及印泥、纸张、剪刀等学习材料. 课中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字”,在做中“创新”,在做中“再创造”. 第三,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再创造,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四、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比如,学习“数一数”这节数学课,从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看,几乎无数学要求,但教师必须注重这节课. 首先要把数数有意识地引向学生身边. 如: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 “数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 ,家里的、路上看到的一些事物,并把这些发现讲出来. 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自己生活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并在数数活动中使学生从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习数学学习的水平,更重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一年级数学教学是学生学数学的开端,是学数学的基础. 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实在太丰富,我们要把这样丰富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必须认真研究数学,研究所任教的每一门学科,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合格公民.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双语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认识事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造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鼓励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激发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自主地学习,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思维发展

我担任双语一年级数学课的一年中,深感教好双语一年级的数学真不易。我班里的学生都是维吾尔族,汉语水平几乎接近零,连自己的名字用汉语都写不出来。幸亏我曾经培训过维语,在课堂上还能勉强能把握住。我就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抓住一年级的学生思想单纯,天真无邪,爱动、爱玩、好奇心强的心理动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发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变课堂为乐园,亲近数学

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好任何知识的前提。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脱离幼儿的心理特征,满脑子装的还是可爱的动物、好玩的玩具等,其思维仍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从心理上,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其二,从学习上,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学习数学,发展数感;其三,从态度上,能在有主题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乐学的热情,达到的教学效果。

以教学《认识平面图形》为例,利用CAI课件的视听动感优势,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图形王国中。首先让学生摸摸袋里有什么?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接着又引导学生触摸、观察、比划物体的表面,使学生的观察实现从“体”到“面”的转移,初步感知“面”与“体”的关系。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上的一个平面画一画,可以从它们身上分别取下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而三角形则利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以后获得。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猜、摸、看、画、折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促使其亲近数学、乐学数学。

二、操作感知,体会探求知识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是学生所喜爱的,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自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6和7的认识》时,孩子们大多能认识6和7,会用6和7来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个数,有部分同学甚至能进行简单的20以内加减法,但学生对数概念的建立,以及对“几”和“第几”的概念比较模糊。课上,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5个小动物图片,提出如果小白兔来了,就有几个小动物?感知“5增加1”或“比5多1”就是6。现在,动物园里要进行唱歌和跳舞两种游戏,你认为这些小动物分别会参加哪种游戏呢?如果有1个小动物唱歌,会有几个小动物跳舞?如果有2个小动物唱歌……学生利用小图片逐一分,在分的过程,对6的分成有了感知,接着又运用图片进行排队,设计以下几类问题,让学生按要求说一说、做一做:1.从左数,第1个是谁?2.从左数,小狗排第几?3.把从左数的前3个小动物找出来?整个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的转化过程。课堂上因势利导组织一些游戏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在瞬间生成许多巧妙的想法。在教学《分类》时,首先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教室里一片忙碌,仔细观察,有的学生按大小分类,有的按科目分类。全班交流归纳:分类标准不同,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表扬操作较强的孩子,邀请他们上台参加游戏:分一分、找一找。如台上有7名同学,你可以怎样把他们分一分?学生不难说出按性别分,按衣服的颜色分。台下的学生说,台上的学生按照不同的分法不停地重新组合,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全都集中在了寻找分类标准上,渐渐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他们想到可以按头发的长短分,可以按是否佩戴红领巾分,还可以根据表情分……通过游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思维,打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另一方面,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激励评价,培养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攀比心理,都期望能得到较高的评价。我亲身体会到,我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开始喜欢让日孜万古丽同学读题,因为她发音标准,识字量多一点。这时,班里一男生就对我提建议:“老师,她是从汉族学校转过来的。”我一听这话,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期待自己能成为被表扬的主角。此时,应把握这一时刻,运用多元化的激励评价语言,鼓励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例如:引导看图时,可评:你观察真仔细!根据信息提问时,可评:你想得很深入!提得好。

总而言之,教学要从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注重兴趣的激发与引导,运用生动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精力充沛,活泼愉快地学习,让成功的良好体验为学生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常规训练的探索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能力,小学生学习的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的质量,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软着陆”,也需要从行为上进行“硬加工”,既需要指导,也需要训练。学生学习的习惯主要表现为数学思维的习惯和行为习惯,数学学习的思维习惯是数学教育的“数学方面”,是在对数学思想方法作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数学意识,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学习的行为习惯是数学教育的“教育方面”,比如认真上课、学习方法、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等。

一年级小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大多数年龄只有6、7岁。天真烂漫,爱说爱动, 来到新的环境,接触新的老师和同学,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新鲜,充满的吸引力。很多同学自制力不强,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做事不能持久,也有很多同学还不会正确与人进行合作交流。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克服诸多的不利因素,扎实做好学生的常规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数学课堂需要老师在教学常规方面进行精心组织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时效性。

一、课堂铃声响后,很多孩子还不知道进教室,甚至老师来到教室后,他们还迫不及待的跑到老师身边说这说那,并乐此不疲。看到这种情形,我结合数学课堂需要编出课前准备儿歌,通过全班同学对口令的形式,一边说一边做动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铃声响后,我和学生对以下儿歌:老师说“上课铃声响”后,学生边做边说“快快进课堂,一本书,一支笔,看谁坐端正,静等老师把课上。”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很快就知道老师来了,要拿出数学书和一支笔,坐端正后等老师上课。

二、因为年龄小,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往往不知道怎么做,上课了还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听讲,怎么动手操作……所有的一切无不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引导、耐心的指导和反复训练。比如数学课前学具袋的摆放,站立的姿势、举手发言的要求等等。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数学课堂常规训练好了,就能为以后的教学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小学生好动,仅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数学课堂教学要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把动手的时间留给学生,利用教学用具、学具帮助学生手、脑、口三者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多看、多想、多摆,深入的感知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如在数字的组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牢固的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教学中我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把学具分成两堆。学生的独立或与同桌合作的过程中,很快的掌握方法,进而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深化。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关键的。最初学生分的过程,一般是杂乱无规律的。当学生分成所有的结果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想一想,可以按什么顺序来分一分?再操作验证,形成方法。

四、 结合一年级儿童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我借助朗朗上口的儿歌,把枯燥的内容改变成儿歌,帮助学生快速的记忆。如学习完10以内数的认识后,编出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会听话,4像小旗迎风飘……”。在教完10的组成后,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记住10的组成,我利用以下儿歌帮助学生记忆。“9和1真淘气,7、3、8、2也调皮,吹口哨(6),升红旗(4)、小手(5)小手(5)真伶俐。”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儿歌,学生学起来生动有趣,轻松活泼。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老师,我们在进行扎实的常规训练时,也要注意善意的提醒,及时的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争取更大的进步。作为数学老师应多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多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每个细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提高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一刻也不能放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要论持久战。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论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快乐教学的运用

【摘 要】 一年级的儿童则对“玩”比较感兴趣,一切以快乐为本,无忧无虑,所以要想教好一年级数学,首先必须激发、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下面是我在一年级进行数学教学中,采用的引发学生喜欢数学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快乐教学 运用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五六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小白兔特别爱劳动,兔妈妈为了奖励小白兔,一大早就带小白兔来到文具店买铅笔。袋鼠阿姨有15支铅笔,小白兔要买9支。袋鼠阿姨头痛起来了,她想知道她还剩几支,小朋友们,你们能帮袋鼠阿姨算一算吗?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袋鼠阿姨。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二、利用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知识,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我每天上课前,总是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玩一玩。如:玩手指凑数字、找好朋友、比比谁对、看谁较大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10的组成时,授课前,设计“玩手指”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同桌玩手指,一个学生先出数字,另一个同学所出的数字与同桌的数字合起来必须是10,然后两个人一起说一说10是由几和几组成的,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掌握了10的组成。这样使学生不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感,知识掌握较快,注意力集中,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障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适时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声音、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工具。如何把这个工具的优势在课堂上发挥出作用来,关键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及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比如在数学课中,新课上完后往往有几堂练习课,如果练习课上就让学生做习题,做完了书上的再做练习本上的,这时的学生可想而知,肯定的厌倦的。对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坐不住的。那么怎样更好地吸引学生呢?在9的加法的练习课上,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上课时播放同学们喜欢看的《西游记》,并讲述孙悟空去西天取经在途中遇到做数学的情境,引出所需做的题目。“你们愿意和孙悟空一起比一比吗?”学生做题的积极性很高,枯燥的练习题也不再让学生讨厌。当学生思维受阻时,问:“聪明的孙悟空想出办法来了,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孙悟空用的是什么办法吗?”学生的好奇心很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这样引导,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效果很好。而整堂课学生都是在愉快地做着本该枯燥的练习题,使学生慢慢地喜欢数学,爱数学。

四、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在实际中,我还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方式和习惯,初步学会用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快乐的心情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学得乐学得好!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