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贸易类论文

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人才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从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脱离出来,转而要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不断地走精英化路线。
贸易类论文

贸易类论文:实务类教学模式下国际贸易论文

一、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按照要求,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契合课程的特点,以求较大限度地实现授课内容的价值。但是,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学,基本是在教室内完成,其模式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记识或加以基本的理解为主要内容。传统的模式重视实务中的理论和规则而轻实践,强调每门课各自的知识点而忽略课程间的联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造成学生感觉专业概念太过于抽象而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实际上,这种问题已在学生的专业资格考试与课程考试中反映出来。其次,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一方面造成知识点零散而不能融会贯通,出现知识点靠机械记忆而不能持久掌握的问题;另一方面,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他们很难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很难清晰地把握对外贸易业务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关键之处,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普遍不能适应广大出口导向型企业用工的需要,从而国贸专业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劣势日益突出。鉴于此,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需要改革传统的依赖教师讲解的单向传递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注重适应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教学模式的设立内容

教学模式的设立应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体现素质教育、专业性、务实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此外,它还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实际要求以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特色。

1.启发式互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有其规范的理论教学内容。在这部分,理论教学中应改变教师单向讲授的现象,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讲授内容,提出深层次的、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辩论,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思维,之后,教师再进行评讲。这种启发式互动模式改善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改善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其对知识的把握。

2.案例分析或习题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指投入专门的学时用于案例讨论或习题练习,主要用于辅助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为专业学习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讨论或习题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国际贸易惯例》课程中关于承运人责任及免责问题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方式加深学生对惯例条款的理解和应用;《国际结算》课程安排习题课,让学生练习根据信用证内容来缮制票据和结算单据等。另外,教学案例还可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体现实务类课程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

3.专题陈述模式。

该模式,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问题形成专题,通过学生课下准备,继而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陈述与讲解的方式,表达学生对讨论专题的观点。该模式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中被广泛应用,但本科教学很少涉及。该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本身的把握,而且有助于对学生查找文献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

4.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该模式主要应用在实践环节,属于动态参与性的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两类方式。一是在校内配有计算机及模拟软件条件的模拟实验室进行,例如外贸流程模拟练习基地、国际贸易结算模拟练习基地、模拟交易中心或模拟实验室等,通过模拟实务流程,让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使其、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易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学中,模拟软件的使用率以及与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决定该模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另一种实习实训教学,则是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改变以往合作单位被动接受学生实践实习的局面。学校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不仅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弊端,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经验,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与反馈,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特色有针对性调整,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

5.以赛促学、以考促学模式。

该模式指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竞赛,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并根据竞赛规格与参赛成绩或是考取资格证书的难易含量冲抵学分的教学模式。例如,学生参加教育部与纺织总会举办的“外贸跟单员”大赛,取得一等奖可以折算为1学分,学生考取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考试证书可以折算为2学分等。由于相关大赛或是资格证书的考取必须以对应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所以通过该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

三、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构建

1.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体系,除了教学模式本身的内容外,还应有后续评价环节,从而使课程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实现动态优化。学校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形成对各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其中,启发式互动模式、案例分析或习题教学模式、专题陈述模式、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以及以赛促学、以考促学的模式分别命名为模式1至模式5;一级评价指标(准则层)包括学习兴趣度因素、学习主体性因素、实践能力因素、教学效果因素以及就业能力因素;进而,将各项一级准则细化得到二级评价指标(指标层),并给出影响作用选项,用以反映不同教学模式对提高各二级指标的作用。

2.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应用。

本文所设立的教学模式以2~3个学年为一个执行周期,一个周期后将评价指标设计为一份调研问卷,以每门课程为调研单位,根据指标内容不同,将问卷分为“教师填写”与“学生填写”两部分,分别由开设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教师与学生根据要求分项做出评判,据此统计出不同教学模式在不同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模式对二级指标“课后答疑率”“、末考成绩优良率”“、降低不及格率”“、考研通过率”的影响作用由教师完成,其余由学生完成。在此基础上,课程组统计调研结果,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统计结果中实现率低的二级指标的原因,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模式。当然,由于受益学生是流动的群体,为了实现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学模式契合受益学生的实际特点,其评价指标也是一个动态化体系,学校应在每个执行周期后根据受益学生的调研结果查找原因,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与学生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地经济工作发展需要相适应,实现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另外,由于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评价体系涉及到本科教学的诸多方面和环节,因此,相关教学安排应配合进行调整。例如,本科培养计划和执行计划应相应修订,并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新增教学模式的学时,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时间教学的学时、学分冲抵的认定及具体执行措施等,从而保障合理模式的正常运行。

作者:魏冉 单位:中原工学院

贸易类论文: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调整,因此,也相应地要求我们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能够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不断地适应这个新常态。基于此,我们从新常态的视角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能够不断地适应新常态。

【关键词】新常态;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节奏放慢,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中,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调整,因此,就需要国际贸易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配合。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专业性不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人才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从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脱离出来,转而要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不断地走精英化路线。

(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实训课程存在问题

国际贸易类专业是一门对于实训依赖性较强的专业,通过进行专业实训,学生能够迅速地深化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其专业操作能力也能够得到迅速地提升,进而在步入到社会之后,能够与工作岗位产生无缝对接。但是,通过我们对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实训都较少,学生难以在实训课程中得到充分地练习,因而动手能力不强。还有一些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在安排学生实训的过程中,不仅课程较短,质量也较差,具体表现在,实训设备较少,不能够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实训的要求;指导教师指导人数过多,不能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实训器材严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的实训效果十分不理念,难以实现实训要求。

(三)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内容较为陈旧

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也是新常态视角下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在学校中所学知识迅速地应用到社会之中。首先,课本内容较为陈旧。很多学校的国际贸易类专业课本内容较为陈旧,课本内容依然以传统的国际贸易类型为主,而对于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类型如跨国电子贸易等则很少提到,造成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很大的差距。其次,课程的呈现方式较为陈旧。很多专业课程的呈现方式都以老师讲授和老师演示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思考性较少,因而造成了学生的专业能动性较差,不能够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二、新常态视角下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一)提升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性

新常态视角下,对于国际贸易类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其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等,因此,我们需要从专业深度和专业广度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发现其所学的知识概念性太强,毫无用处,这主要是因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因而难以在彻底掌握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地使用。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让学生深刻地把握专业知识发展的脉络,最终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其次,需要不断地让学生掌握学科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更加广阔,能够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学科内容和重新理解学科内容。

(二)提高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实训质量

提高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实训课程质量,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充分地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进而不断地满足新常态下社会的用人需要。首先,加长国际贸易类课程实训课的时间。通过延长国际贸易类实训课程的时间,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来对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吸收和消化,从而实现对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其次,实行分批次实训。通过实行分批次实训,能够使教师有精力对所有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精心指导,从而实现实训效果的较大化。,及时更新实训室的设备,使其能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三)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

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能够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断地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符。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国际贸易类专业的课程内容。首先,不断地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时地向学生讲授国际贸易类专业知识。其次,不断地关注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需求,将社会的需求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这样,学生的专业可塑性就更高,专业发展性就更强,更能够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下,社会对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产生了新的要求,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地适应这个新常态,不断地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促使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作者:李晶晶 孙琪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贸易类论文: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开发,实行“以岗为纲”,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即: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实践性教学模块。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障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公务员之家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实习期间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市场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应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社会同步发展,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贸易类论文: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问题分析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的联系日益加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两国之间商品贸易越频繁,贸易规模越大,其经济周期协动性也会越大,反之则相反。本文通过对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国际经济周期模型为依据,阐述贸易品类别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

【关键词】 贸易品类别;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

引 言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即带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力。随着货币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形成,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进一步加强了,直接带动国际之间贸易经济的发展,成为当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的一种发展趋势。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之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品贸易的规模扩大,两国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将会减小,当消费品替代弹性加大时,经济周期协动性下幅度将会变大;而当两国之间的消费品贸易规模越大,协同程度就会越高,生产品与本国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越大时,经济周期协动性上升幅度将会缩小。下文就以国际经济周期模型为依据,对贸易品类别给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带来的影响进行简单的说明。

一、 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

以国际经济周期模型为依据从经济环境和模型框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时,经济环境是影响模型构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两国之间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对等的状态下,并且政府部门在财政预算过程起到一个干预和约束的作用,保障两个之间经济交易平衡的条件下,是可以进行货币交易的。如:A、B国的经济主体都是家庭、企业和零售商,家庭以劳动力获取经济利润,企业以生产获取利润,零售商以交易的中间差获取利润,两国之间在这三种经济主体相似的背景下,是可以相互交易,进行货币支付转移的。第二,基于“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构建。以A、 B国为例这个是可以分为以下的几种类型的:1. A国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状态,所消费的商品都是本国生产,则表示B国对A国的影响小,想要替代的弹性也较小。2. A国所消费的商品主要来自B国,则说明B国对A国影响大,A国对B国经济周期协动性也大。同样在企业生产发展中,企业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推动力,除了对本国经济造成影响,同时对对外出口贸易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技术的先进,产品的需求量和影响力大,商品贸易频繁,规模大,也会增加国际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越大,国际之间的贸易,利润越大,双方之间的协动性也会越大,反之,则小。

二、 贸易品类别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

国际之间的贸易类别主要是根据本国的特色和优势进行的,贸易品类别出口贸易要本国充裕,具有优势和特色,满足他国消费需求,反之贸易品进口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满足本国市场经济和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需求量的增大使我国与其它国家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下面就以我国与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为依据,分析贸易品类别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

在中日贸易类别方面,贸易类别涉及的行业多,种类也较多。如:化学品、钢铁、机械产品、工业机械零件、服装、化妆品、钟表等,都在双方贸易中占据重大的比例。其中,钢铁、有机化学品和机械零件、钟表、光学物品占据的比例较大,在中日贸易中,对于两国经济周期协作性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东南亚地区贸易类别来看,主要的贸易类别为钢铁、有色金属、水果、相关仪器等,以泰国为例,泰国为我国的经济出口贸易主要是水果,而我国对泰国的经济出口行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等,两国之间贸易规范大,贸易频繁,经济周期的协动性也较大,对两国之间的经济的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贸易品类别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取决于贸易强度大小,都是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情况进行贸易往来的。如中日两国的贸易往来看,日本仪器、工业零件等方面比较先进,我国在一些制作就会选择进口日本先进的技术设备,满足内需。在两国交易中,需求量的增加和贸易强度的增大,则会促进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大,反之,则降低经济周期协动性,简而言之,内需是贸易交往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也是影响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贸易类论文: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蓬勃发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进行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但各个行业的贸易类别不同,其可能得到的经营收入也有所不同。此外,不同的贸易产品其使用周期不同,其产品的国际交易周期也存在着不同。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对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进行研究,希望有助于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展开的贸易周期缩短,并扩大往来贸易规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贸易品 国际经济周期 协动性 对外贸易

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跨国公司不断在增多,且我国企业产品出口量也较多,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出口商品性质的不同,其产品使用周期也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了贸易往来周期,使用时间较长的产品其贸易周期较长,反之则较短。因此,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息息相关,有着联动作用。我国企业想要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增加对外贸易交往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就要牢牢把握住贸易品交易周期,从各个方面缩短贸易周期以达到自身发展和目标。

一、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概述

协动性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协同联动,从经济学范畴来讲,协动性是指经济发展中部分经济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变,出现联动状况。针对于当前的国际形式,经济协动性主要表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危机的联动状况,这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多,且国际货币体系下出现的货币贬值状况的大范围影响。但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来讲,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部分经济发展因素的改变使得经济周期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协同联动的状态,在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周期的改变则是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增多,其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相关性,如我国进口了较多德国的机械零件进行大设备的生产,一旦德国出口政策发生改变,我国相关设备生产企业考虑到其生产产品使用德国零件进行安装销售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与其他国内机械零件安装销售后的经济效益相比较,认为采购部分德国零件以及国产零件搭配使用可以获得最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到了我国与德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周期。这就是国际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根据当前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状况来看,国际经济周期呈现协动性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的必然联系,有关于相关贸易传导机制。如我国与他国的贸易往来越多,其经济周期协动性则越高,我国金融政策越开放,引进的外来资金越多,经济周期协动性同样会增高。因此,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与较多的贸易往来因素相关。

二、研究模型构建

影响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其中一点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环境中可以得出,相同的贸易商品在较差的经济环境中,其贸易往来周期较长,使得国际经济周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在相同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个人、经济组织等生产产品的不同,对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也不同,从企业生产角度来说,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进行对外贸易往来时,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较多,其贸易商品数量越大,对于国际市场需求满足度越高,越能影响到国际经济周期状况。从个人角度来说,其生产的贸易产品数量较小,导致其对于市场需求满足度较低,对于国际经济周期状况几乎无太大影响。从社会组织生产角度来说,当社会组织比企业生产规模大时,其生产的贸易商品数量较多,对于国际市场需求满足度较高,对于国际经济周期影响则较大,反之则较小。在进行模型构建过程当中,应分别以此三种生产商分别进行模型构建,从其可能满足的市场需求角度来进行计算。

在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经济周期协动性计算时,可以采用滤波方法。此种方法是观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并确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固定值以及变化值,从当期发展状况进行计算,减去其中经济发展变化值保持的长期趋势,只保留当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量。此种计算方式可以直接检验经济周期协动性,从贸易品类别来说,仅保留其类别不同这一变量进行计算,可以得出较为精准的经济周期协动性数值,具有使用价值。

三、贸易商品对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实例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与其他地区进行了为数较多的商品贸易往来。其中涉及到机械零件、车辆、物品器材以及使用品等各个方面,其中机械零件、车辆、器材等使用时间较长,但市场需求数量较大,其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较高;使用品等由于其中所包含的技术含量较低,本国生产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部分,其国际贸易往来程度较机械零件少,针对此种情况,其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则较低。此外,东南亚国家水果种类较为丰富,我国对于其地区内一些特产水果需求量较高,但其需求量随着季节波动而改变,因此有关于水果等一次性食用产品以及其他类似的贸易商品,对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同样较高[3]。在对其进行相关贸易进口或出口时,产品使用周期以及需求量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均产生一定影响、

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改变与多种贸易因素相关,本文从贸易品类别入手,深入研究贸易商品种类的不同对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并以我国与东南亚地区以及其他地区贸易往来商品为例,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最终得出不同商品的贸易强度以及商品交易周期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希望从本文研究结论中,各个对外贸易往来较多的企业可以根据国际经济周期进行相关经营状况的调整,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自身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

贸易类论文: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改探讨

摘 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比较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质量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实务类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在不断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面的人才较为稀缺,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外贸经济领域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加强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加强实务类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而教学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实务类的课程比较关注现阶段人们所真正接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通过开展实务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清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求就是希望相应的从业人员能主动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阶段的各个外贸领域,促进国家经济的良好发展。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改革的问题分析

2.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接触相关知识的时候,基本都是先从课本上开始接触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要求来安排的,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尽管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即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更能符合社会的需求。现阶段使用的实务类教材,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并且教材中的经典理论所占的比例过大,对近几年出现的新理论没有及时更新和完善,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专业成长必然受限。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生的课程安排都是按照具体的教学大纲进行设定的,课时的多少,每个星期的课程量,都是教务处按照之前的规定进行安排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务类课程较少,专业的主干课程方向设置比较偏,在选修课程方面比较窄,实际的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在信息化时代,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开展也是大有裨益。现阶段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3 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比较缺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外贸出口方面的工作。学生在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时候,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授课,阅读基本的理论性教材,进而获取基本的专业知识。尽管大学里,教师是课堂的配角,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进行实务类课程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工作阅历丰富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就现阶段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高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教师的学历和科研水平,对教师的实践经历并没有予以重视。长此以往,很多教师也会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实践技能的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必须由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进行讲授,能够更加深入实际,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但是有些长期工作在外经贸领域及时线的人员,拥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历,由于学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限制,想进入高校任教也是很难的。因而就目前来看,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是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措施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是顺应时展的趋势,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进行改革的关键举措。实务类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应用,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3.1 优化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首先,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资源中,实务类课程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先整理部分资料,供学生一起学习。构建一个有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深入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之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把实务类课程中不同内容进行协调,并能够有效明确其逻辑关系和区别,从而形成互相影响和促进的课程体系。接着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要对课程内容体系重新界定,突出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2 遵循其专业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紧紧围绕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并重应用作为前提。教学内容也要紧密结合现阶段的发展现状,着眼于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很多时候需要看个人的能力,但是必须要结合国家的发展状况,在外贸领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学改革也要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对实务类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不论处在教育的哪个阶段,教师都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具体状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在注重教师的学历、科研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着力打造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一方面,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实践锻炼”机制,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挂职锻炼机会,深入到外贸企业进行学习,亲身实践实际业务的具体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具体地向学生阐述行业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与外贸公司的合作,积极聘请一些长期在外经贸领域工作的一线博学高管到学校开展讲座,给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行业常识,并将近期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动态讲授给学生听,加深学生对行业的理解,从而有效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实务类课程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教学的良好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3.4 严抓教学的实验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学生的实践教学。首先,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理论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掌握好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后续开展的实验环节才能更加投入。实验环节主要是结合现阶段国家外贸经济中反映出来的一些现状,让学生加入其中,并对其发表自己的观点。根据教师的安排,可以参与某个项目,并从中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实验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很是关键。

3.5 采用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加强实务类课程的教学。通过引进一些实用的学习软件,应用于国际贸易业务教学中,从多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不断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采取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教学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改革,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现阶段国家的发展状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体制,从而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贸易类论文:区际贸易形成的基础和主要类型分析

摘要:区际贸易具有交易频繁、规模小、流动性强的特点,是在自然地理区位、各类生产要素、区际分工、区际价格、商品和劳务价格和消费者偏好差异性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并且在长期的贸易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五大贸易类型。本文以区际贸易的特征为出发点,重点探讨和分析了区际贸易形成的基础和主要类别。

关键词:区际贸易 形成基础 差异类别

区际贸易是国内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接壤的边界上进行的贸易,具有交易频繁、规模小、流动性强的特点。区际贸易的产生具有强大的客观基础,同时,由于它具有众多优势,在贸易往来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区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如图1所示,区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于六个方面:区位差异、资源差异、分工差异、消费者偏好、价格差异、区域利益。

其中区位差异、资源差异、分工差异属于客观基础,消费者偏好属于人为基础,价格差异属于直接驱动力,区域利益属于根本驱动力。一是区位差异:一国中自然地理位置越好的区域,其经济的发展就越快。自然地理位置差异的存在,会使各区域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层级和水平,不同层级和水平的区际间差异,自然而然地会促使区际之间产生商品、生产要素和劳务的交换;二是资源差异:狭义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广义的资源指资金、技术、人才等非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后期,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由狭义资源向广义资源过渡,就广义资源来讲,各区域的发展历史、变迁过程、地区政策等不尽相同,差异性产生了区际之间各类生产要素的交换;三是分工差异:如果每个区域都各自生产本区域所需的全部商品,则每个区域就必须建立庞大、繁杂的生产系统,这样做必然会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相反,每个区域都以其自身优势条件各展其能,差异化生产,就可以做高,做精,做优产品,区域分工差异是区际贸易的坚实基础;四是消费者偏好:一定区域中的消费群体的需求是千差万别,任何一个区域永远都不能在本区域的生产中,满足众多的消费需求,这就会促使区域间贸易的展开。五是价格差异:如前所述,各区域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规模经济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差异必定会引起价格的差异,这样,在同等质量、规格情况下,价格低廉且品质优良的商品就会成为抢手货,从而引发区际之间的交易;六是区域利益:毋庸置疑,区际之间的贸易,是实现各区域的自身利益的纽带和桥梁,无疑,利益是区际之间贸易交往的最终目的,也因而促进了区际之间贸易的存在与发展,成为区际间贸易的基础。

二、区际贸易的主要类别

在区际贸易的长期发展中,按照分类角度不同,逐步形成了五大贸易类别:

及时类是垂直、水平和混合贸易。其中垂直型贸易是不同区域进行专业化生产而展开的不同层级的商品交换;水平型贸易是不同区域在进行专业化生产后在同一平台上展开的商品交换;混合型贸易则表现为既有垂直型又有水平型的贸易类型。

第二类是有形和无形贸易。有形与无形贸易的最主要区别是货物与服务。在传统的贸易实践中,为统计的方便,又将区际之间提供劳务、资本、土地、直接与间接投资收益、对劳动报酬的支付等归为“要素服务”贸易,将诸如咨询、旅游、运输等与要素提供无关的归为“非要素服务”贸易。现今社会中的有形和无形区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其中的合理部分。

第三类是直接、间接、转口贸易。直接与间接贸易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贸易的进行中是否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转口贸易则指区域A从区域B进口产品,不进行加工,直接销售到区域C的贸易形式。

第四类是货币结算和易货贸易。货币结算贸易是以货币为结算工具的贸易,而易货贸易是以货物本身为计价支付工具进行的贸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多以易货贸易为主,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欠发展区域之间也常以易货形式开展商品、物资的交换。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常以货币结算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但也不排除在某些领域、某些时期采用易货形式的贸易。

第五类是一般和加工贸易。近年来,我国统计中的一般贸易,是在一般意义上、较为宽泛、特征不太明显的交换性贸易;加工贸易是一区域进口其他区域的原料、材料、技术、散件等,经过本区域生产企业对其进行加工、装配后再将其进行出口的贸易行为,也就是人们常讲的“三来一补”方式。

三、结束语

在众多客观和主观基础的推动下,区际贸易应势而生,具有交易频繁、规模小、流动性强的特点。由于存在众多优势,区际贸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长期的贸易交往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贸易形式,在区际贸易的实践中,这些贸易形式被间接或直接的运用,或以一种模式为主,或以几种模式混合运用,总之,区际贸易作为一种活跃的贸易模式一定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焕发光彩。

贸易类论文:海关对能源类贸易监管及其在龙丝路带经济格局中的特殊意义

【摘 要】自2014年哈尔滨关区进口俄罗斯丙烷液化石油气(以下简称液化气)至今,富锦口岸已持续进口200余车,约2000吨。就海关自身业务发展而言,这一新型监管业务为海关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就服务地方发展而言,海关要深度参与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谋划在龙江多方位开放格局中发挥海关更大作用。新型能源进口,对调整黑龙江能源格局、优化结构将具有积极意义,对俄能源贸易的稳定开展,也符合我省乃至我国对俄罗斯的整体经济战略。

【关键词】液化气;龙丝路带;能源战略

一、黑龙江省能源供求现状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作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能源不仅是国家的经济支柱,还是国际外交的重要手段。由政府间合作为主导转向以市场化为主导,可降低因政治原因导致能源合作中途夭折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激发民营市场的发展潜力,为能源供应提供有益的支持。

黑龙江作为能源大省,在传统意义上的煤炭、原油等资源性能源生产、应用方面长期处于较强地位。四大煤城和大庆油田持续多年为能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成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能源的消耗枯竭,后续生产力不足以及能源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加大等客观因素影响,近几年来多个能源产区的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持续减产与保障供给已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阶段性难题。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在不断增大,民众生活中也更多地使用能源产品及其加工附属品,能源需求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现阶段的产出量。

二、中俄能源战略合作前景广阔

中俄两国有着天然的地缘关系,历史交集也极其深刻。无论是在国际关系大背景下,还是两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俄彼此都需要紧密合作、互相支撑。中俄经济互补性强,能源合作前景广阔,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繁荣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作为保障,中国对油气资源的消费需求量迅速增长,但油气产量增长明显滞后于消耗量的增长,保障能源稳定供应需依赖可持续的能源进口。近年来俄罗斯逐步确立以能源出口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俄罗斯政府大力发展能源产业,俄原油、天然气及其相关产品出口量占据了主导地位。能源在中俄经济战略关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1.地域相邻,合作具备天然优势

俄罗斯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俄远东地区距离黑龙江省很近,因此我国从俄东部地区进口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大部分都经过黑龙江省。现已开通的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管道全长约1000公里,途径黑龙江大庆、漠河。作为石化城市,大庆拥有健全的能源基础设施,在能源利用、加工等多方面大庆具有独特优势。这为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奠定了重要的软硬件基础。同时黑龙江作为中国向俄罗斯劳务输出的大省,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中国劳务人员进入俄远东境内,为中俄能源合作项目建设及商贸往来提供劳务服务。

2.转变合作方式,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目前,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能源合作企业多数具有政府层面背景,应尽量扩大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非国有企业的市场合作,助力民营企业扩大对俄贸易,激活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企业可坚持走出去战略,向俄罗斯油气开发项目提供资金、廉价劳动力和设备支持,俄远东地区的能源企业可向中国提供技术、资源支持,进而实现双赢。

3.发挥互补优势,扩大能源合作领域

从数据来看,海关统计中俄2014年贸易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6.8%,总额已达到952,8亿美元。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能源结构的调整在2014年将进一步深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进一步优化至10.7%,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6.5%,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同时 根据发改委运行快报显示,2014年上半年天然气进口量41亿立方米(其中管道气19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22亿立方米),增长2.8%;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49亿立方米,增长10.1%。2015年中国进口天然气规模将会继续扩大,对外依存度有望超过35%。能源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大,将有助于促进中俄扩大贸易合作。

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可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从单一性能源贸易扩充至能源合作开发领域。两地区可在油气的储运、加工炼制及科技研发等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鼓励成立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化产品的加工企业。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将会为俄远东地区人民创造部分就业岗位,对拉动俄远东地区经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将更有利于提高俄远东地区与黑龙江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积极性。

三、能源贸易在龙丝路带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最北的身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带一路”战略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意义重大。黑龙江省可以成为中国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黑龙江省提出构建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内容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主要是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的地缘优势,以哈尔滨为中心,以绥满通道、哈尔滨至黑河通道、哈尔滨至同江通道以及沿边铁路线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形成的东部通道为依托,着力打造国际商贸物流带、要素集聚产业带、互利共赢开放带,助力黑龙江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走访地方政府,大力宣传惠民措施,认真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同打造符合地域特点的发展措施。

贸易类论文: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摘要】天津工业大学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团队自2004年开始形成,历经多年的发展,逐渐成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于2011年被评选为天津工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

【关键词】经济贸易类专业 实验实践课程

团队依托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建设单位,以天津市品牌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金融学专业、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工业大学经贸综合能力开发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以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学术交流为纽带,在建设“市内经验丰富、国内有影响”的目标的指引下,在实验队伍建设、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教材建设、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形成了团队优势和特色。

一、创新性改革措施

团队遵循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顺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天津市品牌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实验平台的作用,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验教学组织形式,打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三层次、系统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凭借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为培养创新应用型经济人才打造坚实的实验教学基础。

(一)构建“三层次、三模块”实验实践体系,积极开发实验项目

按照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在认真研究学生培养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实施了以“夯实基本技能,提升综合实力,激发创新精神”为思路的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施了融合“三层次(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三模块(基础教学实验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集情景依赖、模拟仿真、实战体验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探索与该体系相适应的观察、实验和体验有机结合的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二)聚合多元资源,共建实验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

教学团队与教育部高等教育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国际商务谈判专业委员会、天纺集团、深圳市国泰安投资有限公司、天津芸祥投资有限公司等有关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企业联合开发实训项目和实验实践课程,引进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实验项目;与教育部高等教育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国际商务谈判专业委员会、上海远恒有限公司、美国新径集团共同举办学科竞赛;与天津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天津海顺货代公司等单位联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三)自主开发实验教学软件

教学团队有计划地开发有一定特色和具有推广示范作用的实验教学软件。吉近年来团队教师自主开发了“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综合平台”、“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系统”、“证券投资案例库”、“国际金融案例教学系统”、“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系统(单机版)”、“货币银行学手机APP”等实验教学软件与数字资源,其中“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综合平台”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

(四)编制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教学团队十分重视编写出版具有工科背景和产业特色的实验教材和讲义。近几年团队教师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国际商务谈判》、21世纪经济与管理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外贸函电》、普通高校经济及管理学科规划教材《国际贸易实务》、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纺织品国际贸易实务》等9部教材,编写了实验指导讲义7本,实验指导书27部。

(五)以竞赛平台为抓手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团队积极搭建三层次的竞赛平台,通过“团队自行举办”、“校企合作、企业出资举办”、“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竞赛”等形式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渠道。并以纺织外贸跟单、国际商务谈判、金融投资、金融产品创意、统计建模等学科比赛为切入点,教师根据比赛的内容,设计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实践性教学改革

(一)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在形成的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以课堂实验为基础、企业实习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跟踪区域和行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和学术前沿,结合理论教学创新对实验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经济学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系统研究适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和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对综合和创新层次实验的教改,进一步注重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修订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验项目,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在每一个专业建设一门专业“精品实验”,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团队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涵盖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教学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安排适宜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讲义不断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训练。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占实验项目数的53%。

(三)使用新技术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①团队的实验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过在计算机上的仿真软件作为实验对象和平台,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解决了真实环境下的实验成本太高、可控性差、容量太小、难以考核等弊端,大大提高了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②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验教学,通过网络化实验,实现网上开放实验;利用传统的幻灯片课件与现代的在线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手段,拓展学生认知途径。

贸易类论文:我国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流程优化探究

[摘要]通过概述流程优化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贸易类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内部组织架构,从出口贸易企业出口接单流程、现行信用证获取流程、现行备货流程和现行制单结汇流程等方面分析现存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出口贸易企业出口的接单流程、现行信用证获取流程、现行备货流程和现行制单结汇流程提出优化对策,为我国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流程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我国贸易类企业出口流程的优化发展。

[关键词]贸易类企业;非贸易;业务流程;优化原则

业务流程优化,是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改变甚至重建,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业务流程优化有利于降低公司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当下信息透明化的时代,更加能帮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较大化地利用公司资源、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的效率,有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各类贸易壁垒的出现和更新层出不穷,这对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能满足客户基本业务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内部管理的优化意识逐渐提升。如何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手段、提升服务意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类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企业内部进出口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全新业务模式的探究,来寻求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资源的使用率,是当下企业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巩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1流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11符合市场需求

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出口业务,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不断调整公司的战略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做到公司利润较大化,才能用利润进行产品设备的更新,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

12制定明确目标

根据公司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并坚定不移地实行。例如,公司目标是降低管理费用10%,那么实际目标需要大于10%,按照实际情况将费用合理分配到个人。总体上,需要取消非增值活动,合并重复活动,不断简化烦琐活动但是深化活动意义,从而降低相应的开支,促进公司的发展,达到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优化的目标。

13持续改进

在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优化后,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反思制度,保障优化过程的顺利进行,此外,优化制度需要不断改进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据相关数据分析,优化制度的实行过程只是一个开始,在实行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解决,不断适应公司实际的发展情况。

14以人为本

公司的运营始终还是靠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人是公司运转的核心,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不断提高和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相应的业务优化意识,提高相应的监察力度,并将其与个人绩效以及个人奖金相挂钩,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工作的工作热情。

15统一信息资源

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公司各个地区资源进行整合更新,避免因为信息方面的不统一而造成的失误;此外,利用信息的便捷性,代替以往传统的人员沟通,做到更加快速高效,降低相应的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为人员沟通不当而造成的损失。

流程优化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这些基本原则,原则是发展的向导,只有遵循这些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加上企业的独特管理模式,才能保障企业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不断优化,提高贸易类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保障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巩固并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我国贸易类企业的出口业务流程与内部组织架构

出口业务流程涉及客户询盘、报价、签订合同、业务审批、下达生产通知、验货、备制基本文件单证、商检、租船订舱、安排拖柜、委托报关、获得运输文件及其他文件、交单等环节。进口业务流程涉及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接运货物、办理货运保险、审单付款、报关提货、验收和拨交货物等环节。目前,国内贸易类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流程是基本参照企业内部组织架构来实现的,换言之,企业内部组织架构是决定贸易类企业进出口业务流程的结构和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情况。

我国贸易类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客户关系拓宽部、市场营销部、财务管理部、行政办、品质管理部、客户服务部、供应链管理部、人资部等。部门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履行本部门工作职能,同时,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例如,客户关系拓展部对掌握的市场信息进行分类,并根据其他部门需求予以传递,与市场营销部、品质管理部以及供应链管理部建立联系。而市场营销部无论是在物资采集还是产品销售环节,都会与供应链管理部门产生直接联系。供应链管理部也依赖于品质管理部提供技术支持,对采购标准予以量化。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保障公司的顺利发展。

因此,研究、梳理、理顺企业的出口业务流程,不断优化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对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运营风险,实现公司资源较大化的利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3我国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31出口贸易企业出口接单流程的问题

这程主要包括售价管理、客户管理与合同审核。具体问题表现为:

及时,产品售价管理混乱。通常而言,企业没有相应的价格体系,因此售价主要依据订购产品的种类与数量,由业务员与客户来共同决定,由此造成了公司产品管理混乱。甚至会出现相同型号的产品在不同等级数量的订单中的价格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在同等级数量的订单中同一型号的产品订单售价也存在超过12%以上的差价。此外,重新报价的过程十分的烦琐,造成了业务效率极其的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工作的效率。

第二,企业订单的审核周期太长。出口订单的审核一般采用线性审核,即从业务组审核到财务部审核,再到生产部门审核,最终到业务副总经理审核,层层审核下来最短也需要3~4个工作日。漫长的审核时间严重降低了公司的运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公司收益,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32出口贸易企业现行信用证获取流程的问题

信用证进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信用证支付通常是将进口方履行付款责任,由银行付款,进而可能确保出口人能够安全迅速地收到款项。由此可见,该种付款方式既可以有效地消除进出口方之间的不信任现象,又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资金通融方式。

在这一信用的获取流程中主要包括催证审证和改证,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及时,催证的时间过长。通常而言,当国外进口商知晓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是该企业的资金出现了问题时,他们通常就会拖延开证,相应地,大大增加公司在此订单上所花费的时间,降低了公司的实际效益。这时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客户的选择评定,确保其能够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开立信用证,以催促对方可以快速地开具手续,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第二,审证的过程十分的混乱,大量存在多次改证的情况。在现实的交易中,企业往往会出现改证的情况,有可能是最初开具的信用证条款与合同规定的条款不一致,也有可能是其他情况。而一旦企业发生改证现象,势必会造成一定费用的增加,而且也会造成该订单出现拖延状况。为了保障企业签订合同能够顺利执行,就需要企业对收到的信用证进行的审查。

33出口贸易企业现行备货流程的问题

备货流程通常包括生产通知单生产流程、生产流程、商检流程。当企业的业务员收到订单后,应将其迅速转化成企业的生产通知单,而在转化之前就需要对生产通知单的内容进行一一落实,如要熟知订单上产品的名称是什么、需要的规格型号是什么、需要多少数量、以何种形式进行包装及什么时候需要出货。然后,再将其转化为生产部门所需要的生产通知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及时,通常而言,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虽然公司的运转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门之间还是相对较为独立,缺乏相应的共同协作。业务员与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是相当的少,因此,业务员可能不能及时知晓生产车间所缺少的原材料,现有的技术是否能够满足订单上所有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产品的生产现状如何等,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此类问题,给后期工作增加了一定的负担,延长了工作的周期。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生产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未能将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业务员。

第二,质检职责模糊。当生产部门生产某一批产品后,业务员对此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借以判断该产品是否能够有效地满足订单合同的要求。然而,业务员通常不具有专业的技术与知识,往往容易造成纰漏。因此,这种由业务员来检查产品质量做法的直接后果时,一旦商家检测出产品存在问题,就会直接反馈给业务员,而业务员又会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的生产部门,这种不必要的流程就造成了大量的等待时间,显然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此外,在进行各种业务过程中,对部门以及业务员的责任界定不够明确,时常会出现有问题彼此互相踢皮球的情况,相同的错误多次发生,使客户对公司产生不好的印象,造成公司的损失。

第三,流程散落,目的性差。备货流程通常包括生产通知单生产流程、生产流程、商检流程等,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然而,公司的运行模式较为零散,各个部门只是关注自己部门的工作,只是关注自己部门的效益却忽略了公司整体的运营发展,各自为政,许多流程接口较多,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34贸易企业现行制单结汇流程的问题

通常而言,制单结汇流程包括两个流程,即制单和结汇。而在这两个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及时,企业从申请付款到实际获取款项的时间较长。一般而言,客户会遵守订单的规定,在规定期限内付款,企业会在信用证规定的截止期限之内获取货款。然而,仍有相当大一部分订单会出现拖延付款的情况,部分订单甚至会超出期限半个月左右,又将耗费公司大量时间催款,给公司发展制造一定的麻烦。

第二,单证管理非常的混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单证数量极多,然而却缺少相应的规范管理措施,缺乏专人专门负责对信用证进行审核,如由单证部的单证员对发货地、装运期限等信息进行一一审核,仔细核对信用证中有关的条款等,导致部分单证找不到甚至遗失,为实际工作带来巨大的麻烦。比如当要求提供全套的单据时,往往会出现某一单据缺失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并非一种常态,但是一旦这种现象出现,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4我国贸易类企业出口业务流程优化

41贸易类企业出口接单流程优化

及时,删除重新评定审核报价,这是一种没有必要的非增值的作业,进而可能有效地增加产品的价格浮动范围。接单优化后,删除重新评定审核新报价这一步骤,而是选择在接单流程之前增加一个事先制定报价价格浮动范围的流程,这样一来就可以为业务员提供一份清晰的参考报价单,将工作进一步的明确化、制度化,大大减少相应的报价思考时间。

第二,实施并行的合同审核,一改以往串行的合同审核制度。当业务员起草订单合同后,同时往业务部经理、相关的财务部和生产部门各送一份合同进行审核,待所有部门都审核后,统一直接交由业务副总经理进行审核。这种将以往串行的合同审核改变为并行的合同审核,可以明显的缩短合同的审核周期。在审核的过程中,一旦得到某个部门审核不通过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业务员,这样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他流程步骤的无效进行。为了有效地解决该流程的无效运行问题,可以将并行模式安装到公司的信息系统中,当业务经理或生产部门等任何一方审批不通过时,则整个合同审核处于终止状态,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

42贸易类企业信用证获取流程优化

及时,消除企业中的非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业务环节,从而提高公司效益为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而企业中的催证和改证其实就是一种非增值的作业。而要想消除催证和改证就必须在确认付款方式前,对将要合作的客户的信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的评价。根据对所有潜在客户的信用额度的评价结果,对于满足评级的则采用信用证付款方式,而对于不满足评级的则坚决不要采用信用证付款方式。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催证等为难的局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加强单证部的审核管理。设立专人专门负责对信用证进行审核,如由单证部的单证员对发货地、装运港口、运输到达地、装运期限及结汇的期限进行一一审核,尤其是要对合同中提及的特殊条款进行一一审核,并且要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仔细核对信用证中有关的条款,进而对接受或是修改抑或是拒绝做出决定,不断优化单证的管理制度,避免单证遗失的情况发生。

43贸易类企业备货流程优化

及时,对备货流程进行科学的优化,确保优化后的备货流程增添了专门的业务员,进而对货物进行跟踪。这样一来业务员就可能随时随地地掌握生产状况。而当业务员将订单转换为生产通知单之前,必须要地、地了解和掌握当前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评估当前生产部门是否能够完成客户提出的要求,并注意与客户进行密切的沟通,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第二,对于由业务员负责产品的质检这一非增值的作业,需要予以删除。对此需要指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订单合同中的产品类别、质量、数量等诸多条款一一进行专业的检验。待专业人员检验通过后,再由业务员进行阶段的商检,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后期可能出现的返工、返厂等现象,进而可以有效地缩短备货周期。

44制单结汇流程优化

及时,当企业向银行上交全套的单证申请议付时,可以尝试增加一个步骤,即通知客户。这一步骤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业务员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切实提醒客户进行准备工作。

第二,完善单证部的管理,指派专业的单证员协助业务员做好单证业务。一方面,在运输单据签发前,将事先已经备好的单据交由银行预审,若审查出问题可以及时更改。另一方面,在货物装运后取到运输单据后,当天要迅速进行相应处理并将单据寄出,进而缩短交单周期。

5结论

总之,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风险因素增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错综复杂的外贸发展形势,我国进出口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势在必行,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调整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优化进出口业务流程模式,做到接单流程优化、信用证获取流程优化、备货流程优化以及制单结汇流程优化,从四个方面着手,使企业更加制度化、高效化,以期提高贸易类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贸易类论文:我国大宗资源类商品贸易的对策探究

摘要:大宗商品贸易主要指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如稀土资源、铁矿石、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极大。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大宗商品的贸易现状,其次,从努力重构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管理体系;创新交易制度;加大对大宗商品交易的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就如何有效加强我国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尤其在争取定价权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我国的大宗资源商品贸易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宗商品 国际贸易 定价权

一、前言

大宗商品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极大。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主要指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如稀土资源、铁矿石、农产品等。中国自从正式加入WTO以来,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一直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尽管在很多产品上我国是贸易大国,但由于定价权缺失等原因,导致我国一直是贸易弱国。因此,对我国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大宗商品的贸易现状

(一)稀土物美价廉

稀土被广泛地应用在高科技领域、军工领域等,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上较大的稀土资源国,也是全球稀土出口量较大和稀土消费量较大的国家,几乎占据了全球99%的稀土份额,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不具备稀土资源的产业优势和价格优势,既不是稀土强国,也不是稀土应用大国。中国尽管占有这么多的稀土资源,但是却不能主导国际市场稀土价格,由国外市场来控制稀土市场价格的决定权。

(二)大豆门户洞开

在我国还没有加入WTO之前,中国大豆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国,约为1 500~1 700万T。但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大豆产业开始大门彻底打开,国产大豆产量远远不如大豆进口量,甚至到2009年,大豆进口量占到了国内大豆油市场的90%,达到4 200万T,而且国外大豆企业还在不断地通过控制炼油厂等大豆的下游行业来控制大豆的定价权,导致我国对于进口大豆高度依赖。

(三)铁矿石屡战屡败

随着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钢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我国的铁矿石开发明显不足,铁矿石供求矛盾加剧。而我们都知道,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三家公司几乎垄断了70%的铁矿石贸易量,这三家公司在2010年废除了长期以来的年度定价模式,改为季度定价,甚至还有可能改为现货价。而中国是全球较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蒙受损失高达7 000亿元。

三、如何有效加强我国国际大宗商品贸易

(一)努力重构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管理体系

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已经逐步形成了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管理体系,涵盖全球范围。及时,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争取高度自由化的贸易体制,将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政策环境营造好。第二,应该引入一系列的全球型的大宗商品贸易商,如主营黑色金属和农产品的嘉吉Cargill公司(美国),如主营能源和金属的托克TBBV公司(荷兰),如主营金属的嘉能可 Glencore公司(瑞士),我们应该积极地借鉴、参考它们的成功管理经验和贸易网络来努力重构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管理体系。第三,应该积极地应用供应链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云管理、云物流、云供应。

(二)创新交易制度,争取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权

中国之所以没有掌控住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权,主要原因有两点,及时,以伦敦期货交易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为代表的欧美期货市场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发展较为成熟,也将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牢牢地掌握在手中。第二,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已经逐渐地变为了一种金融工具,已经不再是实体现货贸易。因此,我们应该推出现货连续价格交易制度。

虽然我国目前还很难掌握住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权,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借力巧取,摒弃豪夺,将大宗商品贸易定价引导得趋于合理。笔者建议我国应该定期真实地向国内外公布月度粗钢库存量、月度粗钢产量、港口铁矿石库存量等数据,同时,让更多机构参与到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来。

(三)加大对大宗商品交易的政策扶持力度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扶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二是减少贸易商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税收和佣金等。同时,设立大宗商品交易专项财政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贸易商、授权服务中心(会员)、专业服务机构和团队(负责人)对地方贡献的奖励。

贸易类论文:浅析产品内分工与国际贸易新类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当前主流贸易模式已经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发展到产品内分工贸易。“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作为一种主流贸易模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无论是产业间贸易理论还是产业内贸易理论,都暗含着一个前提假定,即作为分工和贸易对象的产品,其全部生产过程在某一国家或经济体内部进行。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扩展到工序层面,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为多个生产环节,形成了一个价值增值链条,并在跨国界的不同区位进行分布。

一、产品内分工与新新贸易理论

产品内分工的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在此基础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企业通过这种分工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全球商品链,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产品内分工模型最早的雏形是两阶段生产模型,后来更多的经济学家使用垂直两阶段模型来研究中间产品的贸易模式和贸易效果;但是,以上的模型局限于将生产划分为两个区段,没有上升到多阶段生产,与现实相去甚远。针对这一局限,狄克西特和格罗斯曼发展了生产区段模型,将模型扩展为一个多阶段生产模型。产品内分工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突破了及时阶段的瓶颈,普遍采用连续中间产品投入的生产模型来分析技术外溢、工资差距等。特别是使用“生产非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的概念来表述产品内分工盛行的现代国际贸易和全球生产的特点,并且在此框架下分析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中间产品贸易迅速扩张的现实和原因、生产全球化对非技术工人就业和工资率的影响及现实状况下世界各国贸易战略政策的调整。产品内分工理论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的主线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的产品内分工理论。琼斯和科尔斯克维斯基的研究是这条思路的铺垫,他们把生产过程分离开来并散布到不同空间区位的分工形态称之为“零散化生产”,顺着以上的研究思路,昂特利用国际贸易常规分析技术,对全球外包和转包等产品内分工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为了进一步在新的分工形式下讨论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基于动态产业模型、静态李嘉图模型和静态单要素模型的“新新”贸易理论被构建出来。该理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为什么一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一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二是为什么一些企业选择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另一些企业则选择FDI?以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认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并认为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以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强调资本密集度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在企业出口决策中的作用;并认为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生产率在对企业所有权结构的选择和中间投入品生产地点的选择上具有重要作用。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界定了新的比较优势来源:企业异质性和企业组织选择,单个企业行为会影响所在产业的结构变化,解释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土市场一体化、本土外包、国外一体化和国外外包等4种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为解释现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产品内分工模式的实证检验

为了适应现实世界的发展,考察新的分工形式下贸易类型的变化,近期学者对产品内分工下的贸易模式进行了测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技术结构为基础的贸易复杂度指标;另一种是以垂直分工度为基础的贸易附加值指标。

及时类指标的关键之处在于引入了技术结构这一变量,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测算出口贸易中的要素组合,而且可以测算不同商品中使用的不同技术,特别是有利于分析当各国存在不同技术差距时,各国问出口商品所含技术水平的差异。由于出口贸易商品中要素数据很难得到,他们构建的指标大都基于纯贸易数据。最早从出口商品视角考察贸易类型的学者是关志雄,他的较大贡献就在于基于“附加值越高的产品,越是来自高收入国家”这一基本假设,构建了一个能测算与贸易附加值有关的贸易类型高度化的指标。樊刚、关志雄、姚枝仲较大的不同就在于显示技术附加值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不同。

以出口贸易数据测算的“出口复杂度”在算法上把视角推进到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产品视角,摆脱了要素贸易类型中要素指标搜集困难的局限,但是这些的测算方法还是没有把技术这一要素单独拿出来考量。认识到这一问题后,Kaplinskyand Santos Paulino尝试用贸易品单位价格的变化来表示贸易品的技术水平,但是他们的做法把贸易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单一化了,仅仅考虑技术因素对商品价格影响,从而忽略了需求因素、价值链分割、政策等因素对贸易品价格的影响。为了弥补KapHnsky and Santos Paulino这一不足,lall构建了一个能综合反映多种因素的变量“出口复杂度(sophistication)”。他把97个国家分为10个组,选取SITC3分类标准下的237类商品,通过测算不同组国家不同商品出口份额,构建了这一指标。通过构建“出口复杂度”这一指标,Lall确实把Kaplinsky and Santos Paulino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他的这一指标能容纳更多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需求、技术等等。

三、结语

总的看来,以技术结构为基础的贸易复杂度指标,虽然设计比较严密,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该指标仅仅是基于要素贡献层面的考量,并未深入到工序层面,以产品技术水平考量的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其次,由于仅仅使用进出口数据,不能有效地反映这些产品在国内的循环流动和投入产出关系,产品增值的方式模糊。

以垂直分工度为基础的第二类指标则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贸易类论文:商业银行钢材贸易类小企业融资简析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下行,固定资产投资过剩后部分行业性的压制,进而对部分行业尤其是钢贸行业产生了严重影响。而对于支持钢贸行业企业融资的各家商业银行也迎来了各种风险把控的挑战,本文将钢贸行业及企业特点,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进行结合,分析商业银行如何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支持我国钢贸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钢贸行业 中小企业

自2010年钢贸行业开始陆续出现各类风险或潜在风险事件,宏观经济下行是全国性的,而偏偏是涉钢行业出现的问题如此引起关注。总结起来原因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过剩引起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受到压制、铁路、公路建设放缓后需求不足;行业特点导致钢贸企业现金流大,进行纯批发的企业净利润率极低――二者引致的高收益诱惑也就大;钢材价格近年来波动巨大,有进行类金融化杠杆操作的条件;钢贸行业内企业实际控制人整体素质不高等等,基于以上原因,导致了钢贸企业风险频发。而继之而来的媒体关注则将事态进一步放大,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是,在陆续出现在公开媒体的文章中,也有不太恰当的分析。故本篇文章结合近年来同钢贸企业打交道的经历、商业银行内外政策变化、目前商业银行企业情况逐一分析得来。

1 钢铁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

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我国进行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驱动模式成为了我国习惯性的经济指导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支持了GDP的增长,而钢材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必需品,各大钢厂也因此多上项目,增加钢材产量,导致了产能过剩。

但是这种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从两方面来看:

及时,产品。体现为高端产品的产能不足和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例如,我部门的企业中有一户自行开发、生产冷轧机的企业,通过其冷轧机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冷轧板带,该产品用途很广,如汽车制造、电气产品、机车车辆、航空、精密仪表、食品罐头等。冷板是由普通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经过进一步冷轧制成厚度小于4mm的钢板。由于在常温下轧制,不产生氧化铁皮,因此,冷板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再加之退火处理,其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都优于热轧薄钢板。目前受家电、汽车行业影响,冷轧钢板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是价格变动幅度较小,基本能够维持供需均衡状态。

另有一种钢材产品称为“高速钢”。高速钢是一种复杂的钢种,主要用于制造切削硬度HB≤300的金属材料的切削刀具(如钻头、丝锥、锯条)和精密刀具(如滚刀、插齿刀、拉刀)等等。从价格上看,该钢种各个系列的产品价格1万-9万元不等,近年来价格基本处于稳定区间,可以证明这一产品处于供求相对平衡。

通过分析可得至少整个行业性的产能过剩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第二,产能过剩是否一定导致风险蔓延到整个贸易环节。因为专业化分工和主辅分离的政策导向,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的要求,目前的钢材分销模式,是各家钢厂不对终端客户,都通过一级商,再销售给二级批发商,再由二级批发商销售给终端用户或其余小批发商,而钢厂只对其一级商有年度、季度或临时性的提货任务,而再往下的批发商则没有类似刚性的任务,所以钢厂低端钢种的产能过剩存在、一级商存货增加利润压缩存在,而其余批发商存货积压不一定存在,需要进行细致分析,需要关注的就是其经营模式。

大体上,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两类:存货方式销售和“走单”方式销售。存货方式销售即从一级商或公开市场上采购钢材,存在自有或租赁的仓库内再销售,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钢材价格上涨的趋势下可以通过囤货获得更多的额外利润,劣势在于资金占用量大,而如果钢材价格下降,则有可能导致利润降低或者“赔本”,附带而来的存货流通不便,处置困难。采用“走单”方式的企业不实体存货,而是以销定采,下游客户需要多少货,它们就向一级商采购多少,只是利用自己积累下的终端用户或资金量大的优势来进行销售,这类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资金周转快,没有占压风险,劣势在于不会获得钢材涨价时的超额利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能过剩导致的产品积压和价格下降的风险对于及时类经营模式批发商影响较大,而对于第二类经营模式的钢贸商影响相对较小。

2 行业经营者素质与高额利益诱惑

经营者素质低、资金量大、利益诱惑大将大大增加企业不按常规方式经营的可能。目前在京的钢贸类小企业多为福建莆田籍人士,莆田人有行商天下的传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北上东北将丰富的木材资源行销全国,也是在全国持续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建设大背景下,许多人从建筑用木材行业上赚到了人生及时桶金,且当时建筑物资相对不足,甲乙双方地位相对平等,这批商人也较为容易的维护了不少时任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的关系,在完成了资本和人脉的初步积累后,因为建筑木材和建筑钢材所面对的都是建筑类企业,维护关系不用再投入更大的成本,所以整合资源进入了钢材贸易行业,目前这部分贸易商几乎垄断了北京的建筑木材市场,建筑钢材市场也有大约70%的业务由这部分商人提供。

但是他们也有自身的问题,年少来京,受教育时间短,除了贸易之外,企业发展方向、管理思路都不是很清晰。这也导致了这部分企业经营很不正规,即使拥有了几个亿的销售规模,其经营模式与其起步之初大多也没有什么变化,例如避税的方式更多不是通过抵扣而是通过个人卡流水,合同原始单据保留不全,企业实际控制人对于银行操作方式和规模还不是很理解等等。

在钢材价格波动巨大的情况下,钢材贸易企业可以通过各个渠道筹集资金,进行低买、囤货、高价卖出的经营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经营是偏离正常经营思路的,因为在采购的时候,其并没有落实下游销售客户,且有可能产生判断错误产生存货积压。近7年钢材价格走势如下图所示:

2006年至2009年钢价波动巨大,虽然近年来波动幅度越来越狭小,但是也有获得超额利润的空间。防范这方面的风险主要是靠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需要其多年的经验对于局势做出相应的判断,且真正有长期思路的控制人也不会以此为主要的利润来源。

另外,近年来,钢贸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其利润率大致为:纯批发在5%左右;供给工地终端客户在15%左右,但是一般有3个月以上的账期,那么低利润率加上资金沉淀量大,所以大量资金被挪离了企业主营领域,进入了利润率极高的资金拆借等领域――目前的民间借贷收益2%-5%/月不等,甚至更高。照此计算,资金的年收益率将达到24%-60%的水平,差距是很大的。

如果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风险意识淡薄,那么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很可能导致企业对于本身资金风险的忽视。以上两种高额利益来源对于经营素质低没有长远思路的借款人来说,会产生巨大的诱惑。

管理此类风险的方法主要需把握:及时,企业经营规模,一般而言销售规模越大企业会越正规,其单笔销售利润率虽然不高,但是因为销量大,所以每年仍可以获得比较可观的利润,所以违规经营的动机也就小;第二,实际控制人经营时间越长企业违规经营的可能性越低;第三,企业经营模式中直接销售给中建、中铁等大型终端客户的比重较高时,其违规经营可能性也就较小;第四,企业实际控制人社会地位较高时(例如商会常务会长或常务副会长、家乡的人大代表等),其违规经营可能性较小。

3 商业银行钢贸类小企业产品和行业风险分析

伴随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逐步出台,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强了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各商业银行也纷纷创新品种来支持小企业的发展。但2009年以来钢铁行业逐渐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在2011年后显现的愈发明显,部分商业银行对于钢贸类中小企业贷款纷纷出现欠息、逾期、不良等现象,由此商业银行钢贸类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钢贸企业银行贷款出现风险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及时是因为行业利润下降,企业资金量大又无处释放,钢贸行业出现了行业金融化的问题,即大家不干贸易开始干拆借,或者集中几个钢贸圈内亲戚朋友的资金开始投资地产、股权等长期收益项目。第二,通过货场出租方的配合,欺骗质押监管企业和银行,用一份商品质押重复融资,一份货物可以融出几倍的资金。某大型商业银行的储商银项目也曾一度因此处于危机边缘。

这样来展开分析,先做一个假设,即小企业的自身是没有持续经营能力的,这个假设虽然极端,但是并未脱离实际,因为及时,经验数据来看,小企业的生存周期大致3-4年,第二,从各家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思路来看,也是更加依赖于抵押物、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即使有信用贷款品种也仅是补充。也就是说,小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银行融资,需要“增信”,而增信的标的物又一般为抵押物、保障人、应收款、存货、股权等等,也就是说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可以快速处置变现的标的来实现一旦出现风险能够快速收回。但是当某个增信标的出现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重复利用时就会埋下风险损失的隐患。

而就标的物中的抵质押物,无论是房产、汽车、设备、流通股权,都需通过相关权力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因此信息公开对等,不存在此类状况。而应收账款,则以通过向核心企业确认的方式,在核心企业财务、采购部门都确认情况下,可以保障其不被重复利用。

通过分析,最终问题指向的品种是联保和商品融资,归结为实物增信与保障增信的重复利用。

商品融资的业务流程是:融资企业将商品质押给银行,银行委托专业监管公司监管,质押货品是否可以发出需要征得银行同意,而一旦货物贬值达到一定幅度,银行可以进行处置或融资企业补充质物。

联保的业务模式是:三户或更多的企业,每户在融资的同时为联保圈内的其他企业承担相应份额的保障责任。例如,五户企业,每户贷款1000万元,其中一户企业融资得到1000万元的同时,为其他4户企业承担保障责任,如果圈内的一户企业出现问题,剩余4户企业按照比例承担对银行赔偿责任。

但是如果联保圈都是亲戚之间搭建,那么很容易就可破除其业务原理,其本身是一个经营主体却得到了多份融资,多分融资的用途一致,且多为偏离主营业务范畴,而经营特点又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那么经验风险概率就将失去作用,损失也无处分担。

4 结束语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各家银行风控手段的不断严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保持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随着经济形势放缓,同时出现产能过剩行业,商业银行如何在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限制的前提下让利于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同时又能良好的控制好产能过剩或一些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仍是一个值得金融界时刻考虑的问题。

贸易类论文: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与类型甄别

摘要:近年来,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作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在中美贸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利用SITC第三版分类下三位数的中方数据,借助GL指数修正后的GL指数和Aquino矫正指数分析了中美1992―2007年间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并采用GHM方法测算其产业内贸易类型。结果显示: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从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转移为产业间贸易,且仍呈下降趋势;产业内贸易类型呈现以低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格局。分类考察中,各产品的比重和GL指数都存在较大差异,中间产品贸易占了较大比例;中美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结构不稳定,中国仍处于电子信息产品国际产业链的下游。因此,重视加工贸易的结构转型,并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将是后期中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中美贸易;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Aquino指数

一、引 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也是21世纪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的核心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基本保持8%~10%的速度,为同期世界GDP增速的1.5倍[1]。自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增速持续高于全国整体水平。2010年,其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中国早已成为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本文中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定义是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时章第三条中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定义:电子信息产品,是指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的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等产品及其配件。的及时大国。在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中,美国是较大的贸易伙伴,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在2007年间就达394.5亿美元,为2003年133.6亿美元的3倍,而贸易差额的增长更是快于贸易额(2007年中美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差额为290.4亿美元,是2003年90亿美元的3倍),中国对美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已经出现巨额顺差。

1997年后中美贸易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贸易结构变动幅度进一步缩小[2]。中美贸易额急剧增长的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尤其在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贸易争端更是频频出现。但中美贸易产品整体上仍存在从低技术向高技术渐进升级的过程[3]。相关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水平越高,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却越低[4],这说明中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越强,在中美贸易中就越处于不利的位置[5]。在具体研究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文献中,张静中和王翔宇(2006)对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产品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美国实行的严格出口管制和中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导致了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差额的转移[6]。

在对产业内贸易的类型研究中,Greenaway等(1995)对南北贸易的研究发现,垂直差异化产品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7]。在对迅速崛起的东亚经济区研究中(Hellvin,1996;Hu和Ma,1999)[89],发现垂直产业内贸易也是其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Fukao等(2003)的研究发现,垂直产业内贸易很可能是由要素禀赋差异推动的,发展中国家很少拥有技术来生产发达国家出口的同类商品, 因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垂直产业内贸易更加显著[10]。在对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中,林琳(2006)发现垂直产业内贸易是其主要形式,这正符合了南北研究的结果[11]。

综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仍然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同时,中美贸易条件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在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地位。已有文献中对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整体发展及局部结构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采用1992―2007年间中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统计数据,从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构和类型等视角分析中美该产品贸易的特点,并深入探讨其发展情况,以期为制定有效的贸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中美贸易发展,进而减少中美贸易摩擦提供客观依据。

二、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及特征分析

本文涉及的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采用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现在的国际贸易体系中,一般采用的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下属的统计委员会编制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和国际海关理事会制定的编码协调制度(HS, The Harmonization Code System),以它们为标准对商品进行分类。现实中,国内外学者还未在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收集时使用何种汇总体系达成一致。在产业内贸易研究中,采用SITC下两位数、三位数对产品进行分类的居多,且大多数研究趋向于采用SITC下三位数分类产品。第三次修订标准(SITC Rev.3)下三位数为基础,中国采用中国作为报告国主要是考虑到多年来,中美在进出口统计口径上存在着差异:美国统计采用原产地原则,在计算转口贸易时,将转口贸易产生的增加值归为原产国,而转口贸易在中美贸易中占的比重又比较大,从而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向UN COMTRADE报告的与美国进出口贸易的#751、#761、#762、#763、#764、#772、#774、#776产品#751指办公用机器。#761指监视器和投影机,未装有电视接收设备;电视接收设备,不论是否装有收音机或录音、录像或重放装置。#762指收音机,不论是否在同一机壳内装有录音或重放装置或者时钟。#763指录音机或重放机;录像机或重放机;不论是否装有视频协调器。#764指未另列明的电信设备及第76类所列装置的附件和未另列明的零件。#772指电路开关或保护用电器或联接电路用电器;电阻器,加热电阻器除外;印刷电路;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于开关、保护或联接电路、控电或配电装置的板、盘、台、桌、柜和其他基座。#774指内科、外科、牙科或兽医用电诊断装置和放射性装置。#776指热离子管、冷阴极管或光阴极管及其他管;二极管、晶体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光敏半导体器件;发光二极管;安装好的压电晶片;电子集成电路和微型组件及其零件。统计数据。

为了衡量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我们选取以上三种指数以期能综合客观地考察其真实水平。但同时由于各个指数存在的缺陷,也使得本文测度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测度结果及分析

1.GL指数测度结果

在中美整个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中,#764(电信设备)所占比重较大(基本在40%左右),所以整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很大部分被电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所左右。如表1所示,整个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走势与#764大致相同;其次为#776(半导体产品),该产品占整个贸易的比重平均在15%以上,而其在1992―2007年间的GL指数一直平稳地保持在0.5左右,对于整个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样本期间内#761和#763产品的贸易比重波动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的整体变化情况。#761(影像产品)在整个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在近几年逐渐增大,而与此同时,#763(录音产品)的比重则出现下滑,以2005―2007年间情况来看,下降趋势还很大,由2005年的192%下降到2007年的9.6%。

三、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类型甄别

(一)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水平型产业内贸易(VIIT,vertical IIT)的贸易品质量相似,只是在产品特性或属性上有所不同,它是基于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而发生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HIIT,horizontal IIT)的贸易品通常存在明显质量差异,它是一种基于产业内国际垂直分工的贸易形式。为了把握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发展的实态,需要进一步甄别中美该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随着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发展,Greenaway等(1994)[16]提出了GHM方法测度产业内贸易的类型。该方法假设在不信息条件下,产品的价格差异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产品的质量差异,根据进出口单位价格比将贸易重叠部分中质量相似产品从质量显著不同的产品中分离出来。通常采用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与进口产品的单位价值比例作为指标,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中方口径的SITC第三版分类下三位数的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数据,借助GL指数、修正GL指数和Aquino矫正指数对中美1992―2007年间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GHM方法对产业内贸易类型进行测算,总结得出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些特征。

及时,中美之间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总额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但总体仍以较低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伴有“较低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的变化趋势。根据Aquino指数分析可以看出,中美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基本都在0.5左右波动,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相比之下,2001年之前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但在进入2001年后出现了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产业间贸易的情况,而且至今仍没有转变为产业内贸易的迹象。

第二,中美电子信息产品整体上虽然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但在单个产品上却存在明显差异。电信设备及零部件产品的持续且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与其他产品的低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电信设备在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中占有的较大比重,使得其具有的较高水平产业内贸易带动了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同时也能看出,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中间产品及加工品上。

第三,2001年后,中美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巨大转变,中美贸易总量也快速增长。加入WTO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美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中美两国间巨额的贸易逆差引起的美国对华的抵制和反倾销诉讼,以及美对华在高端技术产品上严格的出口限制,都对中美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形成了障碍。

产业内贸易对于一国发展贸易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前文分析来看,美对华在电子信息产品上的巨额逆差,并不能代表中国是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中较大的受益者。中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主要处在国际生产网络末端――加工组装阶段,这些低端产业大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中国作为国际产业链上的一员,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发展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在继续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扩大利用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应鼓励自主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适时向产业链的研发环节渗透,重视加工贸易的结构转型,逐步提升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可小视。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培育有利于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市场结构。另外,通过对主导产业的保护和带动,及对薄弱产业的扶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