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精品课程论文

摘要:品课程建设没有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成为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之一,为了达到此目的,它化身为各种指标和头衔,以此来吸引高校积极参与,各高校意在争取名利而非提高教学质量,只重视申报而无视应用效果。在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中,教师被强迫参与,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也被搁置。
精品课程论文

精品课程论文:精品课程论文:天然气地质学特色课创建思考

本文作者:时保宏 曹青 凡元芳 张仙伟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天然气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课程类似,是一门既偏重于理论,又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天然气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既有紧密联系,同时还有一定区别。一方面,在石油地质学中讲述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成藏要素,是石油和天然气成藏的共性内容,但由于天然气气体分子直径小、活动性强,使得常规天然气藏(田)在成藏方面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近年来油气工业越来越重视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

因此,课程组通过研究和对几年来教学过程的总结,确定以常规天然气藏(田)成藏特殊性和非常规天然气为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本课程的学时数,授课时主要突出以下教学内容:常规天然气部分主要讲述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地球化学特征、碳同位素组成、各类天然气的鉴别、气源岩展布特征及各类气源岩的产气率、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规律、中国气藏类型划分、控制气藏形成的地质因素、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条件等;非常规天然气方面集中讲述煤层气、致密砂岩气(深盆气)、页岩气、水溶气、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富集规律、控制因素及国内外勘探开发与研究现状。

针对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课程组以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科研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革。通过跟踪国内外石油工业的发展,介绍国内外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近期与天然气资源相关的新闻资料,使学生认清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形势,从中领略天然气资源在21世纪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发展天然气工业的紧迫性,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使命感。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专业课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较低。

针对这种状况,课程组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各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觉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抽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增加课堂提问、课程讨论、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课题深入研究,撰写科技论文。这种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天然气藏形成及分布基本原理和地质控制因素的科学。石油与天然气素有孪生姊妹之称,所以早期与天然气有关的地质问题,都包含在石油地质学中。但随着勘探和研究的深入,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天然气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有很多不同。1979年前苏联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N.B.维索茨基撰写的《天然气地质学》问世,使天然气地质学由从属依附于石油地质学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分支学科。我国是勘探、开发和利用天然气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就在四川等地开始了有计划的大规模天然气勘探开发活动,发现并投产了一批气田。随着勘探开发实践资料的逐步积累,我国老一辈天然气地质学家陈荣书、包茨、戴金星等先后于1986年、1988年和1989年出版了3部天然气地质学教材(专著),在我国天然气地质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30年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理论研究方面也在国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973”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了重要进展,这是我国天然气事业和研究大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有大量高水平的天然气专著出版。但就目前本科教学而言,尚缺少一部既有很好系统性又能够体现近期研究成果的天然气地质学教材。

鉴于这种现状,学校于2007年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天然气教材编写提纲的论证。本课程组的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均参与了教材编写工作,目前教材初稿正在审核之中。实施课程建设以来,以“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原则,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取得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成绩的关键,今后要力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课程建设效果,逐步形成天然气地质学更为鲜明的教学特色。

精品课程论文:精品课程高等教育论文

一、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变质

1.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育部的“政绩工程”中央财政部拨款给教育部,以支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教育部为了落实国家和中央财政部的期望,便制定一系列的项目,而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质量工程”的项目之一。然而,在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中,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逐渐走位,比如有的高校将精品课程建设当成完成上级布置的“指标工程”,有的高校把它当成提高学校影响力的“形象工程”,有些教师为博取大量经费和职称晋升而积极参与申报。高校和教师如此虚浮作秀,离不开教育部的指引,教育部实质并没有将它视为“质量工程”,而是当成应付中央财政部和政府的“政绩工程”,它以各种名誉引诱大部分高校参与申报,如将它视为高校排名指标之一,列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些诱饵引导高校间、专业间在审评中进行竞争,制造“此项目仿佛进行得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现象,而且中央财政部安排的资金在此也得以下拨,从而完成政府和中央财政部下达的任务。

2.精品课程建设成为高校争夺名利的手段我国教育部及中央财政部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将之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还为之提供大量的经费,为此,很多高校趋之若鹜,力争评选成功,因为“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评上越多越好。评上越多,获得精品教材立项越多,说明该校办学质量越好,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也会越多,可以说对学校建设本身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这种‘学校本位’的观念很容易出现把关不严、课程质量不高的情况及对评审施加影响等,最终以牺牲精品课程的质量来换取自身的发展”。此外,有学者指出高校普遍存在“重申报轻质量”的现象:“申请前,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对申报项目有具体的规划和规定”;“但一旦申报成功,便一切又恢复常态:精心制作的课程因具体条件的限制不能使用,名家、大师的教材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而放弃使用,为申报而组建的‘高、大、全’的教学联盟不解自散等”。由此可见,高校的精力多集中于精品课程的申报,而申报成功后质量便不为其重视,高校在此过程带有较重的功利意识,把它定位为增加荣誉和金钱、树立形象的手段,此便背离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3.精品课程成为教师的行政任务部分教师为谋取自身名誉热衷于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乐意参加。在高校,教师被视为行政管理对象之一,他们迫于校方压力,不得不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存在“无人申报时就下达任务指标”的现象。除此,高校还存在名师挂名的虚假情况,有调查发现“精品课程负责人基本上都是各高校的名师”,然而,有的名师作为负责人,只是挂名,他们从课程的申请到申请后课程的维护从未参与过。此外,此调查还反映:有的教师对精品课程并不“热心”,年底检查时才“热心”。由此可见,在参与精品课程的教师中,有的为了博取名誉,有的只是为了应付校方要求,有的只是检查时“热心”,有的只是“挂名”,真正力图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是行政管理对象之一,精品课程被当作行政任务,便让教师疲于奔命。

4.精品课程鲜为人知精品课程本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享教育资源,让师生或其他学习者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及视频,以分享该校的教学资源,有学者认为“推广、利用与共享机制的健全程度是衡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实情况是精品课程鲜为人知,连师生也知之甚少,在教师群体中,“除了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大部分知晓并访问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很大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这些网站”。而在学生群体中,他们对精品课程了解较少、使用率极低,“大部分同学原来并不知道自己学的哪门课是精品课程”,“更没有去利用网上一些品质的精品课程资源”;而在此少数使用过的学生中,部分遇到“登录需要密码、网络常常打不开、网络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符”等状况,而能顺利使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为极少数。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并没有实现使广大师生共享丰富品质教育资源的理想,其利用率、使用率不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从中充分受益,更不必说其他学习者。

二、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变质的原因

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国外开放课程(OCW)为学习榜样,力图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以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而于现实中,它的建设、维护、使用等各方面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精品课程建设是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之一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的教学、科研及总务等方面由副校长管理,而副校长直接对校长负责;校长主持学校的行政工作,而直接向校党委负责。由此而知,高校的发展命运几乎全掌控在党委手中,在财力方面也是如此,政府的拨款是高校运转的重要泉源,高校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便力争尽可能多地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而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政府重要的投资项目,便吸引高校纷纷积极申报,由于高校关注的是从政府得到资金和荣誉,而不是在于教学质量,于是出现“为评而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其实,政府拨款是政府管理高校的手段之一,它本应是引入市场机制,应该根据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来决定资助额度,精品课程建设本也应当如此,它却由“质量工程”变成“评优工程”,但此现象并没有引起政府和高校充分关注和重视,因为它们已经达到各自的目的:政府加强了对高校的管理和控制,而高校能从政府得到资助和名誉,至于教育质量便无人问津了。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之一,政府以各种指标和名衔吸引高校参与,从而达到对其管理和控制的目的,而忽略教育质量。

2.教师是高校行政管理对象之一无论教师是否情愿,高校都会要求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于是出现上述“挂名”、“应付要求”、“敷衍检查”等现象,其实质也离不开我国高校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精品课程建设是由教育部策划,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主导的国家项目,层层下放,最终落实于高等学校头上,而在高校内部也是如此,自上而下地分配,最终发落在教师手上。此是与国外开放课程(OCW)很大的区别之一,国外开放课程(OCW)是经过教师授权,由高校自发地将他们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案、视频等放在网络上,高校为所有课程提供统一的模板,学科教师的工作只是筛选、确定和共享内容,并对资源的知识产权和版权最终负责,而无需参与后台技术和网页制作,更无所谓的“申报”,而且此项目是由高校自身或其他团体资助的。总之,国外开放课程(OCW)无论是管理还是资金支持都由高校自行负责,并征得教师同意;而我国是自上而下地主导,并作为行政任务下达给教师。在国外高校,如美国,高校教师被公认为是具备一定专门知识的群体,他们除了学术活动,还参与其他行政工作的管理及许多政策的制定,拥有很大权力,存在“教授治校”现象;而在我国,高校教师被当成高校行政管理对象之一,要求服从高校安排和管理,连学术活动也不例外,于是出现“无人申报时就下达任务指标”的现象。总之,高校在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中不得不接受政府的管理与控制,而在高校内部,教师作为行政管理对象,也必须服从高校的安排,教师便难逃“被迫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命运。

3.学生只是“羊头”精品课程建设名义上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品质的教育资源,但实际上却忽略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要素,而为“应付评审,以博得称号等荣誉”而建设,至于师生等使用者的需求如何,他们是否受益等问题便不在建设者关注范畴中,学生极少被引导去利用这些资源,对它了解较少、使用率极低。总之,造成学习者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重申报轻质量”、“重建设轻应用”。既然如此,精品课程建设的主管部门为何还强调此是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让学习者共享教育资源”呢?因为只有如此才符合教育的使命,才有合法性,才确保它得以推行,如精品课程相关文件反复提到要“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等,此乃呼应当下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些口号有利于精品课程建设得以落实。然而,于现实中,学生在学校依然处于“被管理受监督”的处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还不高,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的需求与利益并不受重视,它们只是“羊头”,以便建设者“卖狗肉”而已。

三、精品课程建设应当回归本位

国家如果真正要提高教育质量,那么不妨向国外开放课程(OCW)学习,鼓励高校或教师自觉地将课件放在网上分享,中央财政部为这些单位提供资助,尤其是好评度高、点击率高的单位;同时鼓励高校或教师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流程或材料公开分享,以便让其他教师更深入地知晓整个教学流程,改善自身的不足,也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其实,我国某些高校已尝试于此方面作努力,如北大的“北京大学讲座网”,北大经主讲人同意自发地将其讲座录像免费公开于网络,并提供讲座信息查阅、讲座信息订阅等服务;又如台湾大学,它也自觉地设置“台大开放式课程”,“邀请各学系提供能彰显该系特色之品质课程”,并免费向社会人士、师生、研究人员等开放。这些才真正起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享教育资源”的作用;而且是高校自发的而无需“申报”,所以也不存在“抢名声、拉关系”的后果;此外,此类学校尊重主讲人和教师的意见,并非强行要求参与。总之,政府若真想提高教育质量并为之提供资助,那么一定要围绕“教育质量”展开,资助费的高低要视教学质量和应用效果而定,而不该单单以申报的资料为依据,而且无须将高校的排名等荣誉与此挂钩。而课程质量和应用效果应该如何衡量?一方面参考专家学者的评价和意见,另一方面关注师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的评价,有学者认为“听课学生普遍或绝大多数认为这一讲课讲得生动精彩、受益匪浅,是精品课的首要因素”。所以,精品课程建设应回归本位:一定要重视其教育质量,鼓励高校自觉地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尊重教师的权力,充分关注师生学习需求。

四、小结

精品课程建设没有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成为政府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之一,为了达到此目的,它化身为各种指标和头衔,以此来吸引高校积极参与,各高校意在争取名利而非提高教学质量,只重视申报而无视应用效果。在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中,教师被强迫参与,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也被搁置。国家在高校管理中,应注意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性和健康所在,应重视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关注师生的需求,以促使并引导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吴玉满单位:汕头大学高教所

精品课程论文:精品课程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1.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2.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障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范围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3.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组织科学严谨,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

4.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障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摘要:本文围绕精品课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几个建设环节的建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引领,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示范作用

5.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教师,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1.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但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品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个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并反映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品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应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精品课程建设层次,最终将集中建设好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能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经验丰富或先进水平。

3.围绕“五个”,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近期研究成果,积极整合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教材”,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全部开发建设为网络课程,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4.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动态监管

对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学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重点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要求,必然会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引领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体系创新、教学管理体制转变和完善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对其提高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最终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单位:哈尔滨市航空服务中等专业学校

精品课程论文:基于策略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论文

一、精品课程网站的系统业务分析与设计

以上几个阶段的功能,若单独设计和维护,势必会增加系统设计维护的复杂性,也导致维护设计的重复性。所以,可设计统一的接口,提供查询、增加、修改、删除功能接口,根据处理具体模块功能,使用不同的策略实现这些功能接口;如精品课程建设基本内容展示和管理,仅需具体实现这一接口即可。同时,业务模块增加,也仅实现这一接口,就可适应功能扩展,再如交互功能,在线考试系统的增加,也只需增加相关具体业务功能,实现这一接口。通过这样的设计,降低功能模块间的耦合度,提高模块的聚合度,提高网站扩展性,也抽高网站应对功能变化的应变能力,达到降低网站的设计维护的工作量,实现网站功能扩展性。

二、策略模式(Strategy)分析

策略模式用意是为实现客户(Context)使用这些不同的功能模块时,不需关心这些功能模块的不同,仅需使用它们共同的接口,即可完成这些不同功能模块的使用。这样,在一定程应上,可以实现这一组功能模块的单独维护与扩展,而不用维护客户端功能模块,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降低客户端模块与一组功能模块的耦合度。

1策略设计模式各功能模块的角色策略设计模式各功能模块的角色如下:

(1)环境功能模块角色(Context):客户所期待的功能模块。

(2)抽象功能策略模块角色(InterfaceStrategy):需要适配的接口模块,为环境功能模块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

(3)具体功能策略模块角色(ConcreteStrategy):核心功能模块,具体实现相关功能模块。

2策略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

对于策略设计模式,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应用场景:

(1)在系统里有许多类,这些类主要是行为各不相同。

(2)系统需求需要在几种算法中或未来需要的几种算法中选择适用的一种算法。此时,可以把这些不同算法在不同类中具体实现或未来再具体实现,同时,这些算法具有统一接口,使用面向对象的多态原则,系统可以使用此统一的接口,选择使用相应用的具体算法类⑤。

(3)使用统一算法时,想屏蔽具体数据差异时,策略模式可以让系统调用具体算法时,避免接触与算法有关的复杂数据。以达到接口调用的简单性。

(4)系统隐藏具体算法的实现细节。

3策略设计模式的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与应用可以得出,策略设计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算法的独立性和可扩展性。策略设计模式提供了一种替代继承的设计方法,这样既保持就继承的优点即代码重用,又增加了设计维护灵活性,即算法独立性和可扩展性,避免在程序中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

(2)在一定程度上遵守高内聚、低偶合设计原则。

三、策略设计模式在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中的应用

结合精品课程网站业务分析及策略模式分析,在精品课程网站管理平台中,针对早期阶段的精品课程建设基本内容管理、中期阶段的问卷调查管理、在线交流管理及后期阶段的在线考试管理等等,都有相应的增加、修改、删除等统一功能,但它们的具体实现,如基本内容管理、问卷管理等,因其它操作的数据的差异,导致具体操作不相同。故在管理平台中,需根据具体阶段业务项目的扩展,动态地选择不同业务的增加、修改、删除操作方式,完成对应的业务功能。这样业务需求的统一与变化,与策略模式思想相一致,故可以选择策略模式设计网站相关的功能。策略设计模式在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结构图,,InterfaceManageCommand是抽象功能策略模块接口,它定义了网站各功能中统一业务接口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接口方法。ManageCommand是环境功能模块类,是需要操作服务的类,引用了一个InterfaceManageCommand的具体操作实现类对象,具体实现操作类对象由客户选择的相关功能指定,以完成客户按需完成不同业务功能,这样,避免使用分支语句,可判断用户的具体选择,降低程序可读性,也不用因减少或增加各阶段业务功能进行维护。InterfaceManageCommand的子类是具体操作的策略,如在申报阶段的基本内容展示管理类BaseContentCommand,使用验收阶段增加的在线答疑类InteractCommand、在线问卷调查类SurveryCommand,后期增加的在线考试类TestCommand类等,不同类的具体操作方法完成具体业务的实际功能;若需增加新的业务功能,如在线课程,仅需添加相关的InterfaceManageCommand的子类即可,这样可提高设计的扩展性,以达到系统动态地适应功能的增加,较大程度地减少系统的维护。针对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实际情况,本文主要采用JSP完成网站的设计,以下是所实现功能的部分JSP代码。

1环境功能设计

由于每个业务都有统一的操作(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功能,在页面可以设置相关操作连接,使用ManageCommand创造具体业务对象,以实现具体业务操作。ManageCommand设计,

2管理功能接口设计

管理功能接口InterfaceManageCommand,定义统一的操作方法,为ManageCommand提供统一操作方法。InterfaceManageCommand设计,

3具体业务功能策略

每个具体业务功能策略,只要实现InterfaceManageCommand接口即可,如TestCommand类,实现InterfaceManageCommand接口,具体完成考试管理中相关操作,TestCommand设计代码,

四、设计效果

本文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为例,使用JSP和SQLServer2005技术进行开发,系统使用Web技术常见的3层结构设计,各层使用模块方法独立设计,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内容管理、在线交互、问卷调查、在线考试的管理与展示。系统在每个阶段方便地实现业务功能的扩展,对系统实现、调试、集成等软件开发阶段,维护方便,节约了很多时间,降低了开发费用。

五、结束语

实践说明,将策略设计模式应用到系统接口设计中,能有效提高软件系统设计的效率,提高代码的利用性和系统的可扩展性。面向对象设计模式的使用,使软件设计人员可借鉴成功软件设计的经验,也为软件架构设计提供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此精品课程网站的运行效果,说明该设计模式的实用价值,可对同类设计问题提供参考。

作者:虞泉 肖坤峨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精品课程论文:中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论文

一、界面风格的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是课程资源的展示平台,界面设计应该符合使用者的年龄特点。现在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都采用一些类似商务性网站的配色与表现方式。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界面风格看起来“简洁、规范、条理清楚”。但精品课程开发最终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进行使用。对于中职精品课程来说,学习者就是中职学生。商务性的界面设计对于中职学生是缺乏吸引力与兴奋点的。为什么网络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符合使用者年龄特点的界面起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网站界面的设计中应加入更多中职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形元素与表现方式。

二、交互性的体现

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提高交互性是有效利用精品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交互性的体现不仅仅是教学课件的可操作性还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增加对学习者学习进度的记录通常在精品课程网站中对学生评价与考核主要在在线测试模块中进行,但这种形式与传统的评价模式没有区别,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缺少评价。所以在网站的建设中应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进行记录,在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同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学生对那部分知识学习较吃力。2.增加学习者等级制度竞争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网络游戏与体育竞技活动为什么比学习更加吸引中职学生,就是因为其中的各种竞争的存在。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定的好胜心,通过等级制度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时间。学习者的等级可以反映课程资源对学习者的吸引程度,学习时间可以反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而二者的比率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精品课程资源内容进行调整。同时对试题与练习内容进行难度等级划分,根据学习者的等级分配相应的试题与练习内容。帮助学习者进行课程学习。3.加强教师对资源的管理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管理者与者。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应加强后台资源管理操作的易用性与兼容性。使教师的精力更多地放在资源的开发与制作上而不是学习掌握如何操作精品课网站。兼容性是尽量通过技术手段使教师通过各种软件的制作的教学资源都能在网站中进行展示与使用。

三、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人员

在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感觉最头疼的就是网站的建设,很多教师都不具备网站开发的专业技能。由企业进行开发建设,教师却对网站的功能感觉不能将教学理念的展现。所以在网站开发人员应该由精品课程负责教师、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共同进行网站开发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详细清楚地阐述精品课程设计思路与想法、各种资源的表现方式,而企业人员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分阶段让教师进行功能测试,并及时调整网站程序。

四、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

现在很多的精品课程网站只重开发不重管理。开发后便无人问津了。这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对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定期对网站资源访问量进行统计,了解那些资源访问次数最多、那些资源访问次数最少及各种资源的访问平均时长,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需求。根据需求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持续性开发,才能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较大化,实现精品课程真正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精品课程资源搭建展示与使用的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这个原则。不要为了评精品课程而开发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真正的使用者是学生,如何让学生喜爱精品课程网站,乐于学习是我们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主要方向。

作者:曲志良 单位: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精品课程论文: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道德修养论文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部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三、小结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是关系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课程,有其特殊性,在课程建设上还面临着诸多任务。还要应对社会思潮的各种变化,还要面对新教师、新教材等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要统筹规划,建立课程的创新发展长效机制,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最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作者:贾宁 单位:辽宁技师学院

精品课程论文:精品课程建设服装设计论文

1建立多元化,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设计创新式实践教学。结合当前服装行业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本课程的一个重点改革就是利用211院校的平台优势,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服装设计实践环节课程紧密结合。申报立项的创新课题与课堂上学生的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获得的项目基金组成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实践环节的设计。在实践环节中,以3~5人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1个设计主题,每人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设计,面料采购,工艺制作,展示陈列,平面拍照,设计总结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经过一年的训练计划,项目的结题成果包括创新系列作品,学术论文,专利,竞赛获奖等。为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吉林大学服装专业学生已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39项,其中部级课题5项,校一类11项,校二类19项,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校一、校二类共4项,其中5项创新创业课题获结题,并创新保送硕士研究生。这些课题应用于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科生以及时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

(2)企业合作式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成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立长期联系,除毕业实习外,学生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不同实习单位可以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如在服装企业的专卖店实习,可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在设计部门实习,可以提供设计能力,在生产车间实习,可以了解服装生产的整个流程,提高自己的工艺能力和的管理能力。同时打造精品暑期实习项目,每年暑期选一个集团或企业,根据实习岗位选拔的学生,由企业负责培训,学生上岗实习,为期一个月,由企业支付酬金。对表现好的学生进入人才库进行跟踪,在其毕业时优先考虑就业。如本专业与绫致集团合作,从三个年级中选拔30多名学生在其旗下的四大品牌专营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产品销售,卖场陈列,销售数据整理分析等实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锻炼,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成熟。

(3)专业赛事式实践教学。参加大赛是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的好机会。本专业团队教师十分重视服装设计大赛,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将每年的赛事特点和主题融入服装设计的课堂训练中。本专业学生参与的服装专业赛事,覆盖了时装设计,时尚买手,皮草设计,面料设计,时装画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共获得110项专业奖项,其中部级15项,省级95项。如2012年8月进行的中国泳装时尚买手大赛,同学们经过专业培训后,通过店面陈列、实战销售、知识问答等环节的比赛,经过7天的激烈角逐,在27所全国院校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亚军。

(4)毕业秀场式实践教学。通过举办毕业作品会的形式,让学生从作品设计、服装制作、宣传拍摄、制作作品集、举办会宣传、模特选用培训,彩排至正式演出的所有环节均亲力亲为,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

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服装设计学网络课程,完整地呈现了服装设计学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特色,教学资源丰富,为服装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同时为了拓展教学空间,增强交流与互动,还建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网站和吉大纺织服装微信公众平台,在公众平台中开通了专业快讯、课堂实录、教师有约、秀场直击、市场解析、服装技术与纺织科学等栏目,通过每天及时近期的专业资讯让学生掌握时尚前沿与专业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在线课堂讨论,让学生与教师及时互动,这些平台与课程网站共同支撑服装设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3优化师资结构,建立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一支的教学团队。本课程团队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3人赴加拿大,韩国,美国留学1年,2人次赴香港理工大学交流访问,经常性参加国内各项专业交流与学术交流。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流范围。

4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了配合服装设计学课程建设,特别投入资料室进行教学档案建设,并调出专人负责。本专业学生的实践作品和毕业设计作品均按实践课程名称,年级,分门别类做好电子档案,毕业作品集除纸质文件,还专门制作成电子图书存档。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教学资源也挂在精品课程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习。

作者:张梅 徐艺 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服装系

精品课程论文:高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论文

1、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不管是企业、学校或个人都在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有的管理或生活中的一些环节进行开发研究。步入21世纪起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开始跟不上学生入学的脚步,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网络教学成为了缓解这种现状的一个方法,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施平台,网上的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网站来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登陆课程网站来进行有选择的自主学习。2000年开始,国家教育部连续批准了人民大学等26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国家对网络远程教育事业的重视,因此,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也就格外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来关注和解决。

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第四大方面要求我们,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课时紧张,反映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近期成果的引入与课程基础内容、经典理论的讲授出现了矛盾。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实践教学受到削弱。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而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

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很强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多方位的网络体验,因此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应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即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率。完成这一设计目标首先要求课程负责人要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通知和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申请材料、填制申报表,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平台向学校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申请。申请完成后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搭建设课程支撑网站,无论是团队自行开发的课程支撑网站还是学校提供的课程支撑网站,都要具有申报功能和课程教学功能。这就需要课程支撑网站除了要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训实习、作业习题、试卷答案、学习指南、在线答疑和教学视频等网站教学内容外,还需提供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等申报材料内容。

4、精品课程网站的页面布局和模块功能

精品课程网站的必设栏目建议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同时具备申报功能和课程教学功能,将课程介绍、教学队伍等教学内容横置作为网站的主菜单,同时将课程支撑网站的菜单分成两类,一类是课程支撑网站菜单,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训实习、作业习题、试卷答案、学习指南、在线答疑和教学视频。一类是申报材料栏目,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将课程支撑网站的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上传下载类,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验实训、作业习题、试卷答案、教学视频;一类是超文本类,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学习指南、在线答疑、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因此,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好坏也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由于其是一个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只有不断的实践并汲取经验教训,不断的发展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作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作者:齐小琳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精品课程论文: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论文

一、内蒙古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情况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的访问调查,内蒙古自治区10余所本科高校中,基本上都购置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平台,能够实现课程网上申报、网上课程内容及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网上评审和公布等工作,大部分高校同时具有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三大平台,通过强大的硬件支持和先进的软件功能,实现了精品课程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链接,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而且促进了精品课程资源转化为网络教学功能的实施。教学资源平台有国外MIT的精品课程资源和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品质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三大平台形成有效整合,加快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便于师生从网上自由下载、复制、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为区内外的师生和学习者了解、共享MIT等国内外高校的品质教学资源创设了开放式平台,在精品课程和网络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档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记录、展示精品课程主讲团队每位主讲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研究方向、学术科研成果等重要数据,对精品课程团队的选拔和持续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能够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及时手资料。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求具备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梯队,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要求具有教授职称。通过对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网站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公共课、基础课等课程师资队伍充实,年龄、学历等结构较合理,部分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主讲教师数量较少,学历和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另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学术研究成果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结合课程本身的发展和前沿性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管理不仅可以查阅到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还可以通过网站平台的公开展示接受专家监督、互相学习,从而促进队伍的更新和优化。

(三)精品课程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情况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情况、主讲团队情况及其学术科研成果、课程规划、课程特色、立体化教案、大纲、课件、案例、录像、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试题库、参考资料、论文等集文字、音频、视频等一体的基于网络化的显性课程资源。其次还包括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隐性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求资源的品质性和性,并且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应用不同的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应用,以的方式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根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求,对内蒙古自治区各本科高校的网上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以可访问的课程为主),结果如图1所示。从统计结果看,课件占,录像资料较少(每门课程只有3名教师每人45分钟的录像),因此,从实际教学和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角度来看,教学录像还需要逐步建设上传,好实现全程录像;教案占95%,大纲占92%;由于课程性质不同,非实践型课程占一定比例,所以并不是全部课程都建有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内容,部分实践课程也缺乏充足的实践内容和实践结果分析,尤其是与相关行业及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合作培养的内容较少;论文和习题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课程只上传了考核样卷。上述资源档案的不完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品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情况

精品课程品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能反映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同时也体现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而且对促进高校开放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结合各高校的网站访问量调查发现,学生对精品课程的了解和使用情况方面,大约一半的学生对精品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认为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有部分学生基本不了解或了解甚少。与学生相比,教师对精品课程的了解和使用还是占很大比例,因为大部分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精品课程内容的建设,很多教师尤其是现有精品课程的主讲团队非常熟悉精品课程的有关政策和建设要求。而学生知道的少,是因为精品课程在教学中应用的少,大部分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的理念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拘泥于传统教学当中。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大部分教师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课程内容较多,学生记笔记很困难,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让学生自由下载课件、大纲、教案、作业、习题等网上课程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作业指导、教学交流,既方便学生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又能使课程内容在学生网络化学习中得到重新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大部分教师认为将课堂内容以及课堂上无法安排的学习内容放在网上,既为自己节约时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方便。

二、从档案管理视角分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认识不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开放性教学等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和信息平台,随之产生的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如何纳入正常的档案管理范畴还缺乏应有的敏锐和超前意识。大部分高校课程档案管理工作还处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现状只是将一些精品课程批准文件等材料的电子版、课件光盘、录像光盘等资源进行了保存,离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差距,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没有服务器、更没有完整的数据管理中心,更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品质案利用服务的理念,固守在档案库房管理模式中。

(二)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价值性认识不够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传统档案存在本质的区别。传统纸质档案具有原始性和安全性,通过档案的利用价值确定保管年限和保管密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与其他网络资源一样,具有快速的数据更新和重要的利用价值,存在可变性和易消失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必须紧跟课程前沿发展理论进行内容更新,包括课程建设团队也要随着教师的人事变动进行优化,课程网站也必须随着课程的不断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变化。因此,提高认识,以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为龙头,推动高校整个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迫在眉睫。

三、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纳入档案管理的建议

(一)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管理纳入高校档案管理范畴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实现高校品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利用和持续再利用,高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思维模式,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观念,改变管理手段,使品质教学资源档案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首先,建立领导负责制。以校长为核心,学校档案管理机构与各级教学单位形成层级管理体制,各负其责,将精品课程资源档案的开发和管理、利用纳入学校正常的档案管理工作范畴。其次,高校必须更新旧的档案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以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为中心,将高校各项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纳入高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当中,与教学评估工作相结合,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推进高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实现精品课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二)开展多方合作,促进管理标准化

首先,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数据每年不断递增,而且课程的网络资源必须从信息生成到发展的每个周期都应加以监督和管理,各环节的责任人都有信息保存的责任,因此,这种多方参与的活动,在档案管理上可以采取多方合作形式进行。其次,网络资源的标准化管理对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的长期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保障课程网络资源的长期可读性和完整性,高校在建立数据资源中心的同时,要建立资源归档标准化,如:资源编码标准、著录标准、元数据和数据归档标准等标准规范。

(三)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资源利用

中国人口众多,教育普及难度大,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向社会开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从2003年起中国高校开始打造自己的“精品课程”以来,国际教育资源开放运动也开始进入中国,但是,过了十多年,对于中国国民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产物,在高校内部也没有达到广泛的资源利用,这与高校以及各级教育机构的宣传不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如何使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如何将中国的精品课程推向世界,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自身要加强精品课程资源的宣传和开放,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课程资源档案中心,开放平台,将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教育资源推向全社会。总之,高校以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档案管理为主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多了解和借鉴国外网络信息资源归档保存的研究成果,本着重建设、重利用的原则促进精品课程信息资源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推动品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作者:白海珍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教务处

精品课程论文:精品课程的会计专业论文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企业调研确定课程结构通过到企业调研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打破旧的学科体系,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按照企业会计岗位和会计工作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体现企业职业标准,反映工作中的职业道德、企业文化、规范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建立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二)选择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要求以及重、难点问题,以企业岗位要求对应教学模块,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操作性,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选择试点班级,以学习者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教学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强调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以经济案例或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实习实训的目的,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收集过程性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库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收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项目模块化教案、练习题、案例、实训指导书、试题、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完善教学资源库库,丰富教学资源库的教学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品质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共享。重视教材建设、以公开出版的教材做为参考,开发校本教材,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编写配套的校本教材。

(五)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建立课程考核标准和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取校内教师评价与校外社会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间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方式的评价方式。

(六)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探索专业课程师资培养途径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安排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活动,使会计教学组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课程开发、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进行教科研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形成年龄梯队和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二、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一)促进专业的发展。骨干专业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应从骨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入手,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结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校骨干专业的发展,并带动其它课程的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策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精品课程建设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课程结构的模块性,建立体现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

(三)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吸收来自企业的专家、技师共建课程,进行课程的开发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进而建设一支素质高、教学技能过硬的“双师型”精品课程师资团队。

(四)推进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建设。开展项目实训是职业学校提高学生动手能的途径,在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优化实训室内外部环境、编制实训指导书、开展模块化实训项目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五)扩大专业的社会效应。精品课程建设注重社会效应,企业工作中要具备完成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扩大专业的社会效应。

作者:陈凌云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精品课程论文: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1、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多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的教师队伍、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的教材、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精品课程论文:包装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一、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对培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以高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面对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职业岗位群,该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强调专业技能,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进行包装设计实际项目,提高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对商品包装设计中进行包装容器、结构、材料、印刷加工等设计制作的能力。

二、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又要知识结构合理,注意高职包装设计的科学性。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教学的构建就是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优化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为:一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将原“包装设计概述”“包装容器设计”“包装结构设计”重组成为包装设计基础课程,对涉及到包装容器、结构、原理、材料和印刷工艺等较为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优化,使该课程包含了包装设计的工艺制作全过程的知识。二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商品包装开发实际相联系,与企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中,整合包装容器结构的内容,把较难的容器计算等方面知识适当放到实训中,增加了市场常用的纸质包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瞄准地方特色商品包装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课程的授课。让同学们进行实际包装设计与制作,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体验。三是加大纸质包装设计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动手制作纸盒造型训练课程,感受体验纸质包装设计结构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然后让学生到超市货架上去分析对比,反复修改调整。通过校内外指导老师评定后,让学生到制作公司按实际尺寸制作出来。要坚持有目标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并与包装行业的职业资格技能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比如,2005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黎镜昭、石建峰等同学设计的《古韵——普洱茶系列包装》作品,获得2007年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铜奖,还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毕业设计作品银奖。在课程设计上,应及时把包装设计近期理念和设计制作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包装设计原则、市场动态和消费者的需求。

三、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体现两个“学”,五个“用”的方法。两个“学”指的是学习内容适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五个“用”指的是学生学了以后“会用、够用、管用、能用、好用”,逐步完善学习和实训一体化。除此,还应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多媒体投影设备以及计算机、制作机、打样机、装裱机、压型机和包装实物作品为一体的教学设施,还建有包装设计陈列室。根据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建立了校外包装设计实训基地,以创意设计、制作出片、制版打样等一整套的工艺流程设备,让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逐步开发了包装设计网络教学资源,使精品课程的教材、电子教案、课件、学习指导、试卷、视频录像、网上答题等教育资源网络一体化,实现品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己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大平台。同时,也为包装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

四、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构造双师教学团队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主讲教师队伍的结构,按照教育部的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要求,我们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中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依托,采用了“三个坚持”的具体措施。

1.坚持引进和学院培养相结合的专业教师建设方针,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安排到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团队中来。《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由中国包装设计师、高级平面艺术设计师、高级商业美术设计师和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组成,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配备了公司设计总监、辅导教师、技师等,构建成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梯队。教师团队成员思想活跃,在全国级、省级立项获得教改课题3项,发表高质量教改教研论文十多篇。指导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全国、省市级获得金、银、铜奖和奖160项。

2.坚持实施教师团队继续教育的优惠政策

学院制定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条例》,并设精品课程专门建设经费,其中一项是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鼓励专业教师攻读硕士及在职研究生学习,参加国内外专业高级培训班,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每年安排教师下企业生产一线或专业实训基地参加设计创意项目的实践、职业培训或技术服务,合理安排中青教师培养计划,不断适应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3.坚持实行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度

学院相继出台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导师管理法》和《导师任职条件》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由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组织教学文件或相互听课、评课的办法,并组织青年参加课程改革工作和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青年老师申报科研课题,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带领青年教师下企业一起开发品牌设计项目,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设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地培养了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梯队形,保障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了高水平的定位,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示范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的标准。紧紧围绕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明确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要求,进行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一系列地改革,有效地实现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设计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障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促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五、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实训环节

从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角度分析,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训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训与实习,搞好生产性实习,并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广东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设计中心、广州沸点设计公司、番禺日报印务中心、广州番禺新龙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印刷实训室等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正常实训教学运转,提高了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质量。一是重视实训,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技能训练后,就到校外实训基地,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技术工人交流,主讲教师到现场配合指导,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到包装印刷各个生产环节学习,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开发地方特色包装。创意设计地方特色包装,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点。比如,2007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到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进行茶叶包装的开发设计。在实习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土特产品包装进行创意设计,学生在参加实践项目中,感受到了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认真抓好每一项实训课程的环节,及时对校内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设计的《番禺三宝》《普洱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作品,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三是加强生产性实训考核,安排学生到香港艺宝制品公司实习,直接参加公司的包装设计开发、制作、打样等工艺流程。

六、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编写指导教材

为了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学院组织教师、设计师共同编写了《包装设计》新世纪高职高专教学成果教材,以及教育部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该教材在全国同类院校反响很好,至今已经是第11次印刷。根据授课老师的意见和学生的建议,包装设计公司设计总监也参与编写,加上近几年的专业调研与教改成果进行修订,增加职业岗位和专业技能知识,2008年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正式修订(第二版)出版,这就丰富了包装设计教材的内容,更加适应了职业岗位的需求,提升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能力。

配合《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增加包装设计职业岗位知识和技术,把纸盒包装结构设计内容增多,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包装造型案例。并与包装设计专家编写包装设计实训指导书,按照企业管理工艺程序与步骤来编写,方便学生自学。编制包装设计电子课件,其中除了编写包装艺术设计外,还编写了包装设计欣赏、近期包装设计和中国之星获奖作品、世界之星国外作品选等参考资料。除此之外,还按类别编辑,如商品包装、食品包装、酒类包装、工艺品包装、化妆品包装、玩具包装等多种包装设计作品,为同学们提供生动的包装设计参考图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还将图书馆、艺术设计资料室1000多种的包装设计出版物目录挂在网上,整理全国30多个包装设计及相关的网站链接,既为教师提供授课参考资料又为学生自学包装设计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也为社会包装从业人员继续学习提供了一条自学途径。

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建立成为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完善了包装设计课程品质教学资源。为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我们将继续对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以更好地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作出贡献。

内容摘要:“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在几年的建设中,始终坚持围绕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工学结合与职业岗位等方面来实施。探讨高等职业包装设计教育特色,能够提升包装设计教学质量,促进艺术设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精品课程论文: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创建精品课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提高建设精品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品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品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品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近期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品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教学水平的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障。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精品课程论文: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工作。就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的目标、建设的重点、建设的内容、建设的流程和建设质量的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品质教学资源,从而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了切实做好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就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工作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可见,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中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2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基准,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重点,以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和品质教学资源为手段,从全校的公共课和主干专业课入手,实现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3精品课程的特点

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主要通过以下课程的理念、内容、实施和教师水平的四个先进性来反映。

3.1课程理念的先进性

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

3.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科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前沿性是指课程内容反应了科学技术及应用的近期动态,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

3.3课程实施的先进性

指课程实施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

3.4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

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是指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师,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4.1教学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4.2课程体系建设

在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地区、本行业、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

4.3课程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

4.4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研究。

4.5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

4.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同时也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集众智的过程,更是建设品质教材,建设先进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物质性的品质教育资源。

5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5.1制定本课程建设目标

要按照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订好课程建设目标。

5.2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

要根据课程的建设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按照层层分解的能力要素确定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

5.3课程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精品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

5.4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

5.5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要落实到教师“教”和学生“学”上来,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要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完善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多媒体网络课件、习题、实验(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高水平的教师授课录像等网上资源的建设,方便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学习,使品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聚集最品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可以让更多地学生得到好的教育,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精品课程论文:教育资源精品课程建设论文

[摘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提出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障,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关键词]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障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障。“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障。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品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及时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障品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及时,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近期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较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较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品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品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障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障,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