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精品课程的开发实用13篇

精品课程的开发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1

The High-quality Goods Curriculum Website Development Platfor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ZHAO Yong-hui

(Guangsha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Career Technology, Dongyang 322100, China)

Abstract: Top quality curriculum i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omotion of demonstration and radiation effect, need websit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op-quality course on web? site evaluation index, Web works as a guide, the use of 2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a common web site development platform. Use the platform course group of teachers to easily create the high-quality goods curriculum websit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goods curriculum cyber source display and sharing. The platform has been put into the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the high-quality goods curriculum website; Web engineering; ; development platform; three layer archi? tecture

为了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7年针对本科及高职高专分别制订了新的评价指标,要求达到五个“五个一流”(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精品课程的展示平台,起到了教学资源共享和示范作用,我国各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发精品课程网站。但许多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已经不能满足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落后,功能模块与要求不符,网站交互差,课程导航混乱,不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等。同时精品课程组教师是非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不能独立开发精品课程网站,也给精品课程建设带来了不便。基于以上原因,设计并开发一个精品课程网站开发平台,课程组教师可以独立完成精品课程网站制作,实现网络资源的展示和共享,实时和有效地管理定制网站栏目、精品课程资源的管理与维护、网站界面定制等功能。采用平台开发网站能减轻精品课程教师在网站制作方面的负担,可以加大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的力度,更好地完成精品课程的建设。同时精品课程网站开发平台将实现多门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的整合,更加规范统一,也利于网站的维护和管理。

1平台开发

1.1确定需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学院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提问、调查、会议、讨论和收集等形式,对现有的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1],精品课程网站至少要有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

1)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课程性质与作用和理念与思路两个方面。

2)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等。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资源建设和硬件环境等。

精品课程网站开发平台是基于精品课程对网站的评审指标,以Web工程思想为指导,使用 2.0技术开发设计一个通用的精品网站开发平台。[8]通过该平台实现了精品课程网站栏目定制编辑和网站个性化定制功能,同时也实现了精品课程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维护,生成的精品课程网站安全稳定,并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达到了建设有特色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要求。目前该精品课程网站开发平台已经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了多个网站,效果良好。

[1]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 (9):72-75.

[2]史金昌.浅析基于的Web网络应用程序的安全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08(23):37.

[3]李志勇,魏红.高校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l0(2):485-486.

[4]张书梅,符蕴芳,刘智国.网站安全管理的方法与具体实现[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6):54-56.

[5]阳卫文,王建斯,基于P2P流媒体系统模型的研究进展[J].现代电子技术,2008(2):159-161.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2

1、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在全国高等学校中启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设一批优质的精品课程,可以大范围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发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是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

2、需求分析

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方便快捷的查看到相关课程以及新闻的详尽信息。在教学大纲中向用户展示某一课程总体结构框架,列出课程的主要的知识点,有利于用户总体把握课程。资源下载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供用户学习。而网上答疑更是体现了精品课程网站交互性的特点,在该项中用户可以就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其他用户相互探讨,共同进步。因此,精品课程网站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推进教学的创新,深化改革学校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3、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

通过综合分析各大类似的网站,在精品课程网站的主页放置了用户登录,新闻动态,部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文件下载,网站导航七大模块(如图1)。

用户无需注册可以浏览网站,而管理人员只有在登录后才能拥有自己的权限对系统进行操作。通过个人身份验证后,管理人员可登录到系统管理员界面,在系统管理中可进行账号用户管理和角色权限管理,在新闻管理中可进行新闻栏目管理、增加新闻、管理新闻和文件上传,在课程管理中可进行精品课管理、精品课程状态管理、精品课栏目管理和二级栏目管理。(如图2)

4、精品课程网站的实现

建站系统包括后台内容管理和前台页面设计等,运行平台为Windows+.NET Framework 2.0+SQLSERVER 2005.网站主要运用了C#.NET和两种开发语言和SOL数据库技术。

4.1 系统功能

Web浏览器是系统最外层,向用户展示各种界面。用户通过界面对系统进行操作,并通过Web服务器来实现各种操作信息的工作。Web服务器是处在Web浏览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与数据库直接关联,同时又为Web服务器服务。其封装了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包括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数据库服务器是系统的最底层,提供数据库操作的借口和储存本系统所有数据。

4.2 系统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服务器的安全,同时也降低了对Web浏览器开发人员的要求,因为不需要进行任何数据库的操作。

4.3 技术特点

4.3.1 C#.NET特点

C#编程语言是专门为NET平台设计的语言,可以移植到.NET上。这种移植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从C#从C、C++和Java发展而来,采用了这3种语言最优秀的特点,并加入了自己的特性。完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可以使用集成开发环境来编写C#程序,使用IDE,可以方便地建立、运行、测试和调试C#程序。

4.3.2 2.0特点

2.0是微软公司推出的Web开发技术,是一种使嵌入网页中的脚本可由因特网服务器执行的服务器端脚本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可以轻松、快捷地编写网页和应用程序。(2)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扩展性能。(3)可以使用如预编译、可配置的缓存等功能。(4)提高了安全性。(5)加强完整性,能解决了实现网站开发多人同时工作相互协作的问题。

4.3.3 SQL Server 2005特点

SQL Server 2005从不同的应用和功能划分,具有下列系统结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数据库体系结构、关系数据引擎体系结构、服务器管理体系结构。特点是:(1)Internet集成;(2)可扩展性和可用性;(3)企业级数据库功能;(4)简单、有好的方式易于安装部署、管理使用;(5)数据仓库。

4.4 系统实现

5、结语

在当今社会,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网络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的方便快捷,可以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让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喜好来实时的选择课程。开发一个适用简洁的课程网站,能为实现网上教学的实时性、动态性和交流性打好基础。本论文中所实现的精品课程网站还很初级,只是初步实现了精品课程的需求。随着网络教学的发展,精品课程网站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开发研究的行列中来,精品课程网站必将会越来越完善。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3

精品课程代表高校课程建设的最高水平,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系统性、适用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精品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应体现在结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精品课程最终建成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同时实现各种资料的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做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系统之间、教师与系统之间及时的交互与交流,这也真正体现了精品课程的适用性与示范性[1]。本文以为昭通学院校级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为例,主要以ASP(Active Server Pages,动态网页)技术为主,从基本的网页结构设计开始,通过Dreamweaver可视化设计功能的辅助,建立一个师生信息交流的平台。

1 ASP技术

ASP是基于DCOM(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构架,所以程序构架可以在本地或网络上以分布方式执行。微软公司提供的Web服务器组件IIS,能将脚本式编程语言直接嵌入HTML语言中,能够利用它建立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效的网络服务器的应用程序。由于HTTP浏览器本身具有跨平台的优势,是一种极好的客户端操作平台,因此可以很好地构建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可以通过OLE DB对应用程序的数据源进行访问。通过ADO对象模型,能够使用VBScript或Jscript等脚本语言访问这些接口,并将数据库功能添加到Web应用程序中。

2 精品课程网站需求分析

2.1 任务目标

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精品课程的一项重要支撑项目,网站要充分展示精品课程的重要信息,以帮助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的快速浏览。

本网站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1)动态显示课程网站的分类信息,包括精品课程申报表,教师队伍,课程特色,教学资源,教学成果,网络平台等;(2)资源下载,包括教学录像,教学课件、课后习题,预测试卷等学习资料的下载;(3)后台管理,管理员登陆后台进行用户管理、栏目管理、新闻管理、日志管理、数据备份及恢复等。

2.2 功能模块

本网站系统由前台信息展示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组成。

前台信息展示模块:(1)信息浏览。浏览申报表、课程特色、教学资源、实验教学,教师队伍,教学成果等;(2)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及在线考试;(3)下载资源。下载所需教学与学习资源。

后台管理模块:(1)用户管理。包括添加用户、删除用户、用户密码修改等;(2)栏目管理。包括动态添加、修改及删除栏目,可以进行一级栏目、二级栏目甚至更多级栏目的管理;(3)新闻管理。包括添加新闻、修改新闻、删除新闻。通过集成ewebeditor可以方便实现新闻内容的动态添加,包括文字格式化、图片、动画、视频的上传,有设计模式和代码模式两种方式进行方便的操作;(4)资源管理。上传教学资料、教学录像和教学课件等,以方便下载;(5)系统安全。包括系统备份、恢复及日志管理。

3 系统设计

3.1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数据库主要由六张数据表构成,如表1所示,每张数据表保存网站的不同信息,后台管理人员负责从后台把信息添加到数据表,前台展示页面根据查询算法把需要的信息动态从数据表里读取出来。

3.2 后台登陆模块设计

3.2.1 后台登陆模块

本模块涉及到整个网站的安全问题,所以网站安全处理的第一步便是验证,即对于请求信息的用户验证其身份。用户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并与数据表里已有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比对,只有用户名和密码与表里的某条记录的用户名和密码都相同,才允许用户登陆进入后台管理页面。如果用户名或密码有错,登陆就会失败,以保证网站的安全。此处特别说明的是用户输入的密码需要通过MD5()加密函数转换后才可能与表里的加密密码相同,进一步保证网站的安全性问题。

3.2.2 新闻管理模块

新闻管理主要包括新闻分类、添加新闻和管理新闻。新闻分类可以进行新闻一级栏目分类、二级栏目分类和三级栏目分类,甚至是再多级别的栏目分类,一级栏目下包含二级栏目,二级栏目下包含三级栏目,形成树形目录结构,便于对栏目分类管理。添加新闻模块集成了ewebeditor模块,能够实现上传文字、flas、图片,并可进行格式化处理,有设计视图和源代码视图,方便进行实时设计和代码编辑。管理新闻模块能够对新闻页面进行删除、复制、转移、置顶和推荐等操作,操作方便、功能强大。

3.2.3 系统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站点信息配置、用户管理和友情链接管理。站点信息配置管理能初始化系统信息,包括网站名称、网站标题、网站网址等信息。用户管理能添加删除用户,设置密码,修改密码,设置权限等。友情链接管理能方便地添加删除友情链接的网站名称、网站地址等信息。

4 系统实现

4.1 主页实现

主页通常命名为default.asp或者index.asp,本网站的主页命名为index.asp。一个网站主页的界面美观性,操作方便性,响应敏捷性至关重要,首先用户关注的就是主页,主页是一个网站的门面。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来思考主页的外观、布局、效率等问题。本网站主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布局和功能实现。首先在dreamweaver环境下用DIV+CSS技术来进行页面布局,采用目前网页布局比较流行的盒子模型技术,保证页面各个部分相对固定,实现无缝连接。把整个页面看作一个大盒子,称为container,在container里从上到下又包含三个小盒子head,main和foot,依此方法继续把main盒子分为两行,每行再分为两到三列。主页布局好后就可以往各个小盒子里面填入内容,填入的内容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此处的动态是指内容是根据需要用数据库查询语句从数据表里面提取出来的,这也是动态网站与静态网站最本质的区别。例如,主页调用一个过程函数Article_List()来实现新闻内容的显示,具体代码如下:

主页各个盒子内容添加完成之后,就涉及到最后一步,进行美化设计。采用比较先进的表现形式CSS(层叠样式表),把CSS单独做成一个文件,让网站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离,也是网站设计的宗旨。通过类别选择器、ID选择器和标签选择器的灵活运用,可以实现简约而不简单的美化设计,所有页面都可共享调用设计好的选择器,实现网站风格统一,结构清晰,代码精简。例如,下面CSS代码为一个命名为box的类别选择器:

box {PADDING-RIGHT:0px;PADDING-LEFT:0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TOP:0px;margin:0px;BACKGROUND:#f6f6f6;}

此段代码设置了盒子的内边距,外边距和背景颜色。

4.2 其他主要页面

除了主页之外,最重要的两个页面就是list.asp和show.asp。list.asp页面用来显示主栏目下包含的子栏目信息,对于我们网站的导航和子栏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当然具体实现也是采用数据库查询语句从class表里把某个主栏目包含的相关子栏目查询并显示出来,再采用CSS样式表进行美化。show.asp页面用来进行具体某条新闻内容的显示,实现方式也是用数据库查询语句从article表里把新闻标题、作者、添加日期、具体内容等信息显示出来,再用CSS样式表进行美化。

5 结束语

本网站以操作简单,够用就行的原则,在Dreamweaver操作环境下,以DIV+CSS技术进行页面布局,以ASP作为服务器端平台,并以Microsoft 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这些都是实现中小型网站、尤其是精品课程网站的首选工具。本文阐述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的全过程,包括分析、设计与实现,尤其是对实现部分的阐述思路清晰,动静结合,让表现形式与具体内容分开处理。

参考文献:

[1]杨祥,刘海波,刘璞.C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开发设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05):33-35.

[2]孙媛,赵明茹.基于ASP技术动态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11):68-71.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4

Key words: quality curriculum;online curriculum;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43-02

1 问题的提出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启动部级精品课程项目以来,我国的精品课无论从精品课程的内容、现状、技术制作和运行机制,还是从实践的研究上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研究的形态也从精品课程转到了精品资源共享。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毕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完善、分析。

2 个性化教育的相关理论

2.1 个性化教育系统的构成

2.1.1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术语。比较系统全面的对个性化教育进行诠释的是个性化教育理论和实践家曹晓峰教授:个性化就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对被教育对象的观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咨询、策划、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被教育对象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教育和培训系统。[1]

2.1.2 个性化教育系统的构成 个性化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由学生对象、师资团队、学习内容、教育装备、教学管理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个性化教育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的团队、企业和组织,它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个性化教育中的师资团队是专业细分的,而且完全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学生对象的学习需要或要求,按为其量身定制的教育策划案的项目要求进行柔性组织和管理的。团队一般是由私人教师、能力测评师、教育策划师、知识管理工程师、学习管理工程师和企业培训师等六部分组成;个性化学习内容具有个性化,就是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学习能力、知识技能进行组织的;个性化的教育装备主要指教育场所、教育媒体和教育环境,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装备可以是任何地点、任何形式、任何教学媒体,教育环境是直接融入家庭和社会的;个性化教育系统的教育要素管理主要包括教育对象管理、师资团队管理、教育内容管理、教育装备管理和教育管理的管理等。

2.2 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流程 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流程主要为四个基本步骤:个性化教育测评、个性化教育策划、个性化教育实施和个性化教育评价。个性化教育测评,要求在进行个性化教育前,对教育对象知识背景、学习习惯、认知方式等背景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为个性化教育策划提供可行的依据。个性化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测评、教育策划、实施等环节的整体评价。

3 基于个性化教育的精品课程开发模式

3.1 基于个性化精品课程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1]因此,精品课程的定义,就要求课程从设计、开发、管理、评价上都要进行系统规范性统筹。基于个人的精品课程开发,就是在个性化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从系统的角度对精品课程设计、开发、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化设计。使精品课堂中的各个要素结合的更合理,在效率、效益上更加明显。基于个人的精品课程,它是一项系统的教学活动,因此,要以教学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强调在教中学,在学中教,重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信息资源的利用与重构。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要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自主性。[2]课程的开发更要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运用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科学的选择和设计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在接受性学习中恰当的进行先行组织者。

3.2 基于个性化的精品课程开发模式 基于个人的精品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学习对象学习能力测评和个性化教育的策划、个性化精品课程的实施、个性化精品课程的评价。在制作精品课程前对学习对象进行相关分析,然后再进行项目的申报,并依据测评的结果,对个性化教育进行策划。在个性化教育实施过程中,重点对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学习者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3]更有利于学生在数字化学习中去运用这些思维。

4 精品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

精品课程从其开发的学习者对象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部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自从2003年国家启动精品课程项目,2007年,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2011年提出了“精品视频公开课”,2012年有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的形态演变,正是其开发的发展趋势,由原来的注重资源的建设向资源共享方向转变。

5 基于个性化的精品课程开发原则

①精品原则。从开发的团队、师资来看,要体现其专业性。从课程内容上看,精品要体现授课内容的选取,教学资源的利用上。从学习者认知能力上看,“精”要体现在注重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开发。②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体现在课程开发前对学习者的研究、分析、测评,以及授课当中对学习者的先行组织,从学习的学习动机出发,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基于个性化精品课程的多媒体表现形式用多样化,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合理搭配。个性化的内容应该适合学习者的短时记忆。③共享性。共享性事精品课程的开发的初衷,也是提升课程开发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的关键。[3]共享性也体现开放性的原则,从内容、技术、标准上课程开放性体现点。

总之,既要突出精品课程的精,又要注重学习者个性的研究,是基于个性化教育精品课程开发模式的精髓。在精品课程开发细节上还应遵循媒体多样性原则,时间和空间紧凑性原则,简练原则,人性化原则和个体差异性原则。

6 精品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总设计师。精品课程从制作,既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也要从教学设计的层面来使精品课程科学化、规范化。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其课程的最终样式、质量。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在教学中,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引导学生们的学习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的效果。在精品课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活跃的进入课程的真实场景中去,引导他们去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中介者。为了使精品课程共享的最大化,网络必是精品课程的最终归宿,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不在是局限在同一个物理的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的空间中得到了重新的构建,因此,老师成为教与学中不可缺少的纽带。他要围绕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与服务。

7 总结

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越来越普及,网上学习在我国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建设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上还需许多的工作等待我们去研究。本模式的提出,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个性化的精品课程的开发。但是,该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在教学和培训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5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精品课程网站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部级、省级优秀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牡丹江医学院作为一所发展建设中的高校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

1精品课程网站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牡丹江医学院精品课程网站由教务处负责建设维护,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距一些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精品课程网站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瓶颈。

现有精品课程网站是静态展示性的,只是将一些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片简单放在网站上供学生浏览、下载。网站与学生没有互动,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静态的精品课程网站维护和更新是比较困难的,往往需要非常专业的网站建设人员参与,对于教务处来说难度比较大、要求也比较高。

另外,现有的牡丹江医学院精品课程网站是独立建设的,各二级学院不同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互相隔绝,投入的人力、经费以及网络资源不能共享,导致了相当大的浪费。现阶段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往往只能是个例与试点,如果全面针对所有精品课程建立和运营网络教学平台,那么,难度太大,成本太高。

2精品课程网站的提出及建设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和开发牡丹江医学院精品课程网站,解决上述困难。依据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参考兄弟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际经验,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思路与方法。牡丹江医学院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应突出两个特点:一是动态交互。网站必须提供功能使学生和教师开展动态的交互式教学,教学内容必须是可以动态维护和修改的;二是可定制性。教师或网站维护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方便快捷地定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内容,并且完全符合教育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要求。

3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设计

3.1 教学资源维护与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是授课教案。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准备教学内容。平台支持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媒体,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和组合它们。根据医学类授课特点,教学内容按章、节、知识点和子知识点的层次组织成树型结构,各章、节和知识点、子知识点之间,按照教学联系可以设置超文本跳转,为学生选择和浏览学习内容提供方便。为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适当的章节配备习题。习题可以是布置给学生线下完成的应用题或论述题,也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线上习题。线上习题配有标准答案,学生在线上完成,系统当场批改并给出评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学生针对性督促和辅导。教师还应为课程准备试题库,可以组织网络无纸化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出题。

3.2 学生在线学习功能此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按教师准备好的授课教案在线学习。授课内容按章、节、知识点和子知识点的层次组织成树型结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章节内容开始学习。各章、节和知识点、子知识点之间,按照教学联系设置超文本跳转,学生可以回顾和参考这些相关知识点。如果章节配有线上习题,学生要做完线上习题并且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才算完成这个章节的学习。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评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过哪些章节,没做过的练习标记为“未练习”,做错的练习标记为“未掌握”等等。

3.3 实时讨论和在线辅导功能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在线讨论,讨论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交换学习体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教师辅导答疑,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通过课程论坛,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3.4 在线无纸化考试教师可以组织在线无纸化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出题。学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答题。测试结束,学生提交答案,系统立即判卷、统计成绩。系统列表显示题号、学生答案、标准答案、答案解释及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点击“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可以进入相应的教学章节,重新学习相应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得到一份详细的成绩清单和成绩分析报告,今后可以针对性改进教学策略。

4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技术支持

网站的开发,将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开发工具及开发技术。网站采用+Java script技术,网页设计工具使用Dream waver。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Access 2003/2007,在并发性能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时,也可以完全兼容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2008。本系统采用B/S框架结构,客户端采用IE6或以上版本的浏览器即可访问。服务器端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2003/XP Server。网站通过 技术实现动态交互。是建立在微软新一代NET平台架构上,利用普通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在服务器后端为用户提供建立强大的企业级Web应用服务的编程框架,它可以组合HTML、后台脚本命令和ActiveX组件,以创建交互式的Web页和基于Web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访问数据库,需要使用技术。ADO.NET是NET Framework的类库中一些特定的能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的类。为软件访问数据库提供了方便的接口,可以实现跨平台,操作统一、简单,大大方便了用户使用不同数据库要不同语言开发的麻烦。

作为牡丹江医学院教务处的教学改革项目之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受到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平台已基本建成,并应用于数门课程的网上教学平台建设。本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推广了网络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贯彻了成功素质教育思想,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师生反映良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和反馈传递速度加快,加之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不断扩展和对协同学习的支持,交互式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必将成为最为吸引人的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XW20110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23-02

国家教育部曾在2003年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2]一所学校拥有的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数目的多少已经成为评价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精品课程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因此要通过建设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本文把建设精品课程作为带动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把握“质量建设”的内涵实质,广泛吸取了国内高校的相关课程的建设经验,对“新药设计与开发”课程分别从优化教学内容及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新世纪培养高质量的药学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新药设计与开发”课程特点、包含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新药设计与开发”课程是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也是一门交叉的学科,课程涵盖知识面广,涉及到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本课程采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徐文方教授主编的《药物设计学》。这门课程着重围绕药物发现所涉及的生命科学基础,新药设计所需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药物设计学的前沿热点领域,以及新药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等内容进行教学。[3]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从药物作用的机理角度掌握新药设计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了解新药开发的一般程序,熟悉新药研究的前沿技术,也为以后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药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虽然有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但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交叉的学科,课程涵盖知识面很广,部分学校包括泰山医学院还没有摸索出这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仍然按照课本的内容采取灌输的教学方式。在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课本上有些知识学生在相关课程中已经学到过,比如前药原理、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等知识,如果再重复介绍,虽然可以加深、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但是长期如此,学生会认为这门课程没有什么新意,会逐渐削弱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热情。而这门课程除了介绍一些药物设计领域成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外,还介绍了很多药物设计领域的前沿技术,比如:组合化学、化学基因组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这些前沿技术是学生之前在其他学科并没有接触过的。而这些技术所涉及的原理、方法有的非常复杂、抽象,某些技术还需要采用相关的设计软件来完成。所以仅仅通过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前沿领域技术的,而且这种方式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更不利于培养创新性、实践性专业人才。

三、优化教学内容及更新教学方法的措施

1.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教学内容也必须随之不断进行更新,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4-5]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出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学习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以提高教师素质。因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多,作为教师不仅要掌握药物化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具有药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相关的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博览群书,加强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学习,特别是有关学科发展的一些前沿信息,并且还要将这些知识、信息融会贯通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2)通过网上或相关资料查找国内外新近上市的新药,举例介绍。因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新药设计所涉及到的方法和原理,课本上介绍药物设计原理时虽然举了很多药物的例子,但有些例子如青霉素、普萘洛尔、青蒿素等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学到过,缺乏新颖性。因此通过网上或相关的资料查找近期国内外采用某种原理和方法设计的新药,可以从合成工艺、结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介绍。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前沿性和代表性。这样教学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这种设计方法和原理的理解、掌握,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2.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品课程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师生互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6-7]本门课程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药学人才,教学方法方面也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型授课的方式,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把授课的相关资料如课件、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参考书等表现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互动。

(1)理论课教学。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授课过程中随时设置问题,比如讲解某个药物时,如果是学生熟悉的一些药物,可以让学生来回答这个药物的作用、理化性质、合成路径等内容。如果是学生以前没学到过的药物,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及数据库来查找这个药物的作用、理化性质等相关的信息。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将以前所学学科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知道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Flash、PowerPoint等方式将课程内容、药物设计的过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实行全过程的多媒体教学。另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把授课的相关资料如课件、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参考书等表现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互动。

“换位式”教学:将“学生”与“教师”角色进行互换,在授课过程中可定期将课本上的一部分内容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自学,主要从课件、教案、讲稿、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准备,然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也可在讲解过程中适当提出一些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增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践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因为这门课程介绍了很多的与药物设计相关的一些前沿技术,有些技术很抽象,在其他学科中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对于这些技术如果单凭理论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而有些技术是采用相关的设计软件完成的。因此授课时要采用理论知识与软件相结合方式讲解这部分内容。例如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时,就是通过采用catalyst、ludi等软件来介绍设计的一些药物,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动手操作来对一些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这样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理解这些前沿技术相对来说容易一些,知道这门技术在新药设计中是如何应用的,以及应用后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这样不但向学生介绍了这门前沿技术,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思路,培养了动手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组织专题讲座。定期组织由一些专家开展的与“新药设计与开发”这门课程相关学科领域的专题讲座,来介绍这门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知识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的来说,由于这门课程主要面向药学、制药工程、药学(临床药学方向)专业的学生开设,而这些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等)作基础,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另外学校现在还配置了很多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这些都为“新药设计与开发”精品课程的建设及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经过这几年不断的建设,通过在两届学生中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但促进了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R].

[2]李春雨,刘志宏,张晓青,等.浅谈对高职高专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认识与把握——以2007年部级精品课程《动物药理》建设为例[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4-8.

[3]徐文方.药物设计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李伟东,吴皓,陆兔林,等.中药炮制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29-32.

[5]孙莹,郝加虎,陶芳标,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5-16.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7

Key words: course design;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89-02

0 引言

《FLASH动画制作》作为二维动画制作专业课程及网页制作专业课程在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开设。2010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FLASH动画制作》课程被评为成都市市级精品课程。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建重点专业,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模式、项目导向与案例分解式教学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方式,并积极探索创新,提出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新颖的教学方法。

1 以市场调研为依据,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提出适应需求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门课程的建设首先进行了对市场需求、能力需求及岗位群的调研,组织课程主讲教师与新加坡四川天荣实业有限公司、北软教育集团、黑蚁广告、华迪实训基地、夏尔数码等多家企业进行深入研讨,制定出以电视台、动漫制作公司、广告公司、动画设计室、网络与多媒体制作公司、网络游戏公司为就业岗位的岗位群目标。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二维动画制作技术,培养学生二维动画设计创意的思维和技巧,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双能力,一素养”目标,即具备“动画高级制作能力-动画初级设计能力-动画高级设计能力”的技能能力递进目标及具备良好沟通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职业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养成诚信、刻苦、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网站开发、广告设计、电子杂志制作、游戏开发等社会岗位需求的具备较好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的平面动画制作职业技术人才。

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1]。分析了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拟定以建构主义为导向、工学结合为主线、项目导向与案例教学为手段的突出实践技能方式的教学关键点。坚持从教学设计入手,综合考虑与课程相关的各种因素,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将各个教学环节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一个部分来对待,将本课程的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来对待,处理好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从本课程的实际出发,找准“工学结合”的契入点。重视教学理论的研究,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实际的,新颖的教学理论体系。注重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实现性的设计与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潜力。较好地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课题训练单一、重技术、轻能力和创造力弱的不良倾向。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由学生从单纯模仿到独立解决问题。

2 充分调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配置最优化

确定了Adobe中国数字艺术教育与ACAA中国数字艺术教育联盟标准教材为课程授课教材,根据授课专业不同,教师选取了“精通FLASH动画设计系列”、“Flash8网页动画制作标准教材”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在案例教学中,非常注意案例的时效性以及与行业要求,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示范性基地、天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本公司一线商务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实现了课程教育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积极调动网络教学资源辅助课程教学,于2010年建立了动态教学交流博客―FLASHSHOW作为教学互动平台,为学生介绍了闪客帝国、蓝色理想、网易视频等多个FLASH专业教学网站,并在精品课程教学网之中提供链接。建立起教学使用QQ群、Email,引入学院图书馆最新的计算机技能自助式网络视频学习系统―软件通,并于教学服务器上建立起资料下载区供学生访问。

3 勇于尝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3.1 根据课程特色,采取了多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之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guiding Studying),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autonomous Studying),以网络教学系统助学为支撑(assistant Studying),以考核及拓展实践促学为监控(promoting Studying)和评价的,基于网络的远程、开放性“导学-自学-助学-促学”教学模式[2]。针对计算机专业中的网络体系课程,引入世界先进的思科教学模块,做到授课数字化、教材数字化、考核数字化的全程数字化教学。

另外,采取了情景化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3],设定仿真的教学场景,在实验实习中模拟公司,将学生分为多个项目组,每名学生担任相关职务共同完成商业FLASH或精品课程网站制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采用“引-激-拓”教学法,注重课堂引入阶段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入本堂课将要完成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课堂之外留下拓展空间,开阔学生视野。

采取网络教学法,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开展QQ群答疑、Email解答、课程专业博客、专业教学网站导学等多种方式的网络教学,使得教学双边互动更加充分,教师能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学生能及时反映学习问题,并拓展视野[4]。

3.2 理论教学创新思路 打破传统的按照知识点划分章节式的,以教科书为标准的教学方法,创新提出了理论教学的“破、立、合”。即破除原有课程教学针对章节知识点教学的死板方式,树立起将复杂的综合项目,按照授课的先后顺序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并分解到各次教学之中作为授课案例,在课程后期综合前面所完成的部分即可实现的教学模式。

3.3 引入客观行业标准 为客观考核课程的教学程度,对根据专业不同实施实践实习企业工程师评分、Adobe企业认证等方式。

3.4 课程案例提倡由教师自行创作、自行设计,或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项目的制作之中,参与到企业项目的制作之中,既锻炼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开展专业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 每学期邀请企业的专家、高校的学者进行本专业的知识讲座,如夏尔数码、北软基地定期举行专题报告;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项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

4 加强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5]

不断提高实验室及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学院建立了校内生产型、仿真型实训基地,并拟计划打造本课程“理实一体化”实验室。此外,多媒体技术实训室、图形工作站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等系列实训室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华迪实训基地、黑蚁广告设计公司等多家企业分别于假期和毕业实习阶段接收实习实训任务,打造更专业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5 结论

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思考适合教学专业教学的创新型教学理念。在市级精品课程的创建过程中,教学团队提出了多种新型教学理念,并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阶段均有所突破,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课程设计的创新型、整体性与连贯性。

参考文献:

[1]马爱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2):44-45.

[2]方子春.网络环境下数学课程的“自学+导学+助学”型学习模式[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2):29-30.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8

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广泛的共享。但是,就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现状并不理想,很多精品课程是为了申报精品课程而建设,轰轰烈烈的申报,一旦申报成功便不再重视内涵的建设和更新、资源的共享,甚至有很多精品课程网页无法打开。那么如何开发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如何实现资源的共享呢?本文分析本校一百多门“三级精品课程”和近三年来的英语类国家精品课程总结出一些体会。

一、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开发什么

1.政策资源开发:政策资源主要指国务院、教育部、相关部委、省、市颁布的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通知及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收集国家、教育部、相关部委颁发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法令、政策、决定、通知等文件,以及国家、部委领导的有关讲话,有助于加强宣传舆论工作,争取外部的理解、支持及内部的凝聚。

2.课程资料开发:《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材建设是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应该与精品课程相呼,为了避免形式单一,出版后内容落后于现实等情况,我校所有精品课程建立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同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还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影视节目、录音、录像、多媒体光盘、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3.教学环境开发:教学环境资源包括外部教学环境资源和内部教学环境资源。外部教学环境资源包括社会文化资源、区域经济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作为英语精品课程,外部教学环境特显重要。英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来源于社会文化,必须借助于社会资源,企事业行业的条件,反过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为此,我校非常注重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230多家区内外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校级精品课程《旅游服务英语》、《接待英语》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了当地东盟博览会贸易区有利的条件,与会展中心、防城港船舶公司、展览馆、旅游公司、酒店、度假村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内部教学环境资源包括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涉及的教材、教学设备、校内实训室、教学方法、网络及所营造的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的课堂教学氛围等。我校建立了以工业实训中心为骨干的六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达1.1亿元,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培养构筑了良好的基础。精品课程《旅游服务英语》、《接待英语》课程有同声传译实训室、数字语言实训室、精品课程实训室、导游实训室,金龙酒店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而得以顺利的实施。

4.“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发:精品课程建设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专业知识扎实、任教经验丰富的“理论型”专职教师,和部分从企业聘任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型”兼职教师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影响职业教育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我校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7个,打造了部级精品专业1个、部级精品课程9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2门,带动了一批新专业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建设。

二、怎样开发优质的高职英语课程资源

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英语课程能够与英语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英语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校际合作:高职英语课程实施校际合作,集中优势合作开发课程,不仅可以避免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和有效地降低成本,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和实现课程开发的规模效应。

2.与课程专家合作:要完成精品课程开发任务不仅要有精品课程意识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而且掌握一定课程开发理论与技能。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中,相当多的高职教师缺乏相应开发能力,难以胜任单独的开发任务,课程专家在课程领域有较深的造诣,掌握先进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与课程专家合作可以减少课程开发盲目性,提高科学性。

3.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实现学校、社会、企业有效链接的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学校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把“理想”的学校课程与“现实”企业课程融为一体,所开发课程将变得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从而有效避免不必要课程“浪费”,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与课程开发机构合作: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师资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满足繁重的课程开发。在国外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课程开发往往由专门课程开发机构来承担,课程开发机构凭借自身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技术,可较快提供课程解决方案,从而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节省更多精力在课程实施的环节。

5.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他们本身就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也可以成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三、如何利用优质的高职英语课程资源

精品课程聚集着优质教育资源,应该在最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从而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积极推动其它相关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

1.发挥网络资源作用:英语精品课程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学习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详尽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讲授视频、多媒体课件、实习实训指导书,试题库等。教学平台的“交互学习”与“在线辅导”为学生提供实时答疑等服务,随时解答他们在学习、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课程价值。如教师利用自然风光资源、博物馆的文物展品、校园校舍等安排学生充当“导游”,还可让学生撰写游记或旅游景点介绍。我校让二年级学生向新生或来访客人介绍校史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内外的民风习俗更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

3.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辅助资源:我校图书馆为全院师生提供丰富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特色数据库等各种文献资源,还搭建了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服务,为工学结合的学生、外出实习生、相关工厂、企业及地方群众提供阅读服务。

4.提高教师的实施能力:教师不再是消极地对已开发出的课程的接受者和传授者,而是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改变只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倾向,加深对课程资源的了解,同一资源对于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同一课程的实施也可以选取多样的课程资源,要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特点,善于对课程资源识别、开发与利用。

5.转变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教学方式的转变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学方式的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同课程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最终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也制约着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的类型以及资源的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以及其他活动的开展。因此,资源开发与利用应着眼于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求异创新、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使教学资源开发活动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提高教学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唐德斌,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7).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9

1.缺乏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合理建设成本、后续建设的投入

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需要申报很多材料,根据笔者走访几个高职高专了解到,在申报前,每个申报团队都是煞费苦心认真准备材料,但大都仅限于纸质材料。由于高职高专经费紧张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无力支付实况录像摄制的费用,致使精品课程申报或者后续建设缺乏成本支撑和长效机制。

2.精品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意识

就笔者走访的几家高等院校来看,几年来各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大都是些专业基础课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校级精品课程名称申报时有重叠情况的发生,有的是满目的模仿和抄袭,没有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没有着眼于自己院校的定位开发建设独特的具有自己独特特色、有“亮点”的新课程。

3.精品课程建设重申报、轻质量

精品课程应该是重质不重量宁缺毋滥。在当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偏离了建设的本质,重申报而轻建设、轻质量。有的学校为了确保在申报中能够成功,把评审标准的指标逐个量化分解,在申报报告上加以体现,并且对照指标进行佐证材料弥补和加强。并不注重对精品课程内在的建设,只看重申报成功所带来的奖励和各种评比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只是为申报而申报,忽略了“需要对一切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和实践性人才培养规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效果明显,建设特色鲜明并具有推广价值和辐射性效应的优秀课程”这一深刻内涵。

4.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不尽合理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要继续精品课程的后续长效建设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铸就一支具有凝聚力、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立本之举。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不尽合理,盲目拉进不是精品课程领域相关的高职称教师,并且团队结构脱节,只为评审而凑数,没有建立一个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依据实际办学条件,有计划完善

根据市场导向的发展情况,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各个专业的生源情况有好有坏,导致学校的发展水平差异性比较显著,也使得学院、专业的办学条件、办学成本也有不同,因此各个高职高专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成本,有计划逐年地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2.优质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应体现课程特色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示范课程”,应是多年来建设和教学实施,积淀的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打造出来的。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着眼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开发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和独特特色的课程模式,特色应特,不能一般化。精品课程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和学生就业上。课程要以市场发展前沿为导向,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层强化,螺旋上升,并能够以案例教学、范例式教学法驱动,以主案例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依靠特殊掌握一般。

3.组建合理高效的课程团队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10

在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课程一样的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中职学校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学生学完后,可参加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技能鉴定考核,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条件、手段及师资等多方面的改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并为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优质中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中职教育的办学水平,笔者学校积极参加佛山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开展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一、课程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项目组成,项目由若干个教学任务来驱动。即课程的总体是模块化结构,教学方式是项目式教学,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同时,要做好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在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还满足了学生网上学习的要求,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建设

先进的课程需要优秀的老师来实施,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教师的能力也是在课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只有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开发、研究中去,才能对精品课程有深刻的理解,并按精品课程的理念去施教。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的是“模块―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依据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技能标准,建立若干个职业技能模块,每个模块再分为若干个项目。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负责几个项目,根据职业技能标准需要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来实施项目教学。

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在某种程度上,教材不仅决定了教师教什么,甚至规范着教师怎样教,而且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笔者学校根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教材以及配套使用的职业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书,由教学团队组织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精品课程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包含基础知识、办公软件、能力拓展三个模块。

3.教学内容建设

在教学内容建设中,以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为依据,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符合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彻底摒弃了“计算机有什么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软件有什么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这样的旧思路,完全按照“要用到什么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如何使用某些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这样的思路来组织、展开和呈现,以期改善知识技能的易学性和实用性。

课程内容分为3个模块,共由8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任务来驱动,如下表所示。

课 程 模块一

基础知识 项目一

基本知识 任务1: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及应用

任务2:计算机系统组成

任务3:数据存储和存储设备

任务4:多媒体技术

项目二

Windows XP 任务1:系统基本操作

任务2: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任务3:系统应用程序

项目三

网络基础知识 任务1: Windows网络和通信功能

任务2: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模块二

办公软件 项目一

Word 2003 任务1:段落格式

任务2:页面设置

任务3:表格制作、修改

项目二

Excel 2003 任务1:格式设置

任务2:合并计算

任务3:排序

任务4:统计

任务5:图表操作

项目三

Powerpoint 2003 任务1:演示文稿的建立和编辑

任务2:演示文稿的外观设置

任务3:演示文稿的动画设置与放映

模块三

能力拓展 项目一

图文混排 任务1:创意排版

任务2:电子小报

项目二

演示文稿制作 任务1:模仿训练

任务2:创意制作

其中,模块三为能力拓展训练,供学生选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积累学习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任务分析,确定操作思路,实际完成操作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方法,理解任务的真正原理及技术构成,完成后进行任务总结,最后形成专业技能技巧,任务驱动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任务流程图

4.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

网络教育是被普遍看好的教育方式,它实现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互补。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不只是给学生提供接触信息的机会,更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改善的学习机会和氛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有很多优点。首先,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授课,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可以将讲义及有关学习资源放在网上,学生随时可以登录网站浏览并进行课后练习。其次,为学生构筑了一个网络学习的环境,学生既可以个性化学习(通过课件、录音、录像进行自学和复习,结合教材完成上机操作、提问、搜索学习资料等),也可以协作式学习(与同学相互讨论、作业互评等),还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

基于这种思想,笔者学校的教学团队从2011年11月开始,在佛山市网络精品课程协同制作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该课程网络资源分两条主线进行建设:第一,根据以上课程内容结构,纵向对课程网络资源分模块、分项目,按任务进行组织、选取、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横向对每个任务分为5个版块,如图2所示。

图2 任务页面结构图

教学团队人员在达成统一后,各人按模块和项目分工完成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网络平台上,融入大量的教学视频、教学软件、课件、考证试题库、解题操作录像、教师团队自主开发的理论题练习软件,以及阅卷系统、课外习题等,以丰富课程资源,满足了教师网络教学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要求,实现了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建设。

在历时一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和应用研究工作中,笔者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4月,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获得佛山市中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结题评审一等奖。学生们对该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反映良好,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受到学生的欢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技能鉴定通过率超过95%。

参考文献:

[1]杨速章.计算机应用基础[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2]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书[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11

一、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综述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背景下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发起和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就其源头而言,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并可以溯至国外以MIT为首的院校群自2001年起发起实施并迅速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 Movement),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开放课程是原有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资源的展示和利用形式、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对交互、测评和管理的支持等整合应用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优质、开放、共享、交互、创新、基于网络、大规模、整合应用等,成为精品开放课程令人瞩目的标签,也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整合的重要特征[1]。

近年来,精品开放课程的“部级—省级—校级”三级资源共享体系已经形成,课程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综合影响不断扩大,以点带面、示范共享的思路得到充分体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的常态。除了作为主体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之外,还基于和部分企业(如微软、IBM等公司)合作建设特定领域的精品课程。公安部2006年起启动了公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自2007年起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模式、覆盖领域和影响范围。精品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源建设方面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和资助、自上而下为主推进实施、倡导较高质量标准、超大规模的分级分类布局、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综合应用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实践。当然,在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课程重申报评审、轻教学应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不高,重视课程内容结构展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使用需求、缺少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受到一些专家的批评和诟议。

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是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安部有关业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公安院校全程参与了国家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其发展和实践也经历了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完整过程。为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和培养质量,公安部于2006年启动了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行业领域发起和实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2010年共立项建设100门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层次课程59门、专科层次课程30门、民警训练类11门。为此,公安部划拨专款资助课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院校共建设部级精品课程58门、省部级301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千门。其中,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承接并有力推动了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建设,也极大调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2012年,国家启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后,公安部因时而动,及时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安部级精品开放课建设规划,就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和教学利用等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

近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迅猛并且成绩明显,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获准设立,极大提升了公安教育的学科地位;34所公安院校中已有本科院校22所(含筹建1所),本科院校的数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推动公安院校的分类布局、准确定位、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旋律。公安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其它质量工程建设在全国公安院校中走在前列。学校建设了部级精品课程8门,占全国公安院校部级精品课程约1/7;建设省部级精品课程(北京市和公安部)25门,占全国公安院校省部级精品课程数量约8.3%。另外,学校还立项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54门。本科教学工程启动实施之后,学校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门。这些精品开放课程除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之外(例如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频道等),全部课程还通过公安专网向全国公安机关开放,正在全国公安院校的教师研修、公安机关高级警官培训、公安实战部门的民警培训中发挥实实在在的辐射作用。

二、“五位一体”加强公安院校精品开放

课程建设

从具体组织实施流程来说,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和其它的各级精品课程基本相似,以年度为建设周期,按照“先期建设-择优推荐-匿名评审-网络公示-建设立项-授予称号和拨付资助资金-质量监控和完善提高”的线性过程组织实施。结合公安行业有关课程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和安全性考虑,在课程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也采取了必要措施,确保资源的安全保密、开放共享。这里以公安大学“五位一体”的实践做法进行简要说明。

公安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作为加强教学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推进。自2003年以来,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初建阶段(2003—2005)、快速发展阶段(2006—2008年)、提升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十一五”期间各级精品课程总结验收工作。为抓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采取了“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五位一体的举措,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整体合力,推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大发展。

(1)政策支持。为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规划。出台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过程管理、资助奖励等措施,提出在课程组教师参与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成果评选、岗位聘任等方面均作为资格准入或加分条件。这些举措后来在公安部组织的高级技术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和教学成果评选中得到进一步贯彻,极大调动了有关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关单位均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安排和投入。

(2)技术支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是课程建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体现。课程的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更新和教学录像制作等均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教师从技术支持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专心完成课程设计、成果提炼、教学准备和教学应用等擅长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并部署精品开放课程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投入资金建设了高质量的课程录像演播厅,课程建设全过程得到了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课程组也积极吸收教学设计专业人员就课程整体优化设计提出建议。

(3)资金支持。学校落实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率先投入资金加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做到资金支持先行一步。学校为每门校级精品课程资助3万元,课程获得北京市、公安部和部级精品课程资助资金后,再按比例配套资助。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改研究、教学调研、教研交流,以及课程案例库、试题库、专题资源库建设等建设活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4)管理支持。教务处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专项管理、过程管理。安排专门同志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做好申报组织、政策解读、材料审核、技术咨询、推广交流,确保重点布局、特色引领、竞争性遴选、逐级推荐、示范共享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充分发挥学校和各学院(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申报材料的学术性、教学性、系统性进行审核;吸收公安实战部门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效果评估,突出课程的实践特色;依托校保密委员会有关专家进行内容的性审核,对数据、案例、录像、课件等进行重点把关,评估其公开范围和公开程度。

(5)应用支持。精品开放课程的价值一方面在于资源的优质聚合,另一方面在于资源的共享应用、成果转化。提高资源的知晓度,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提高资源和应用需求的结合,是提升资源共享价值的重要方式。学校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立项、教学成果评选等方面优先支持,有的课程成果进入了高级警官培训专题,有的课程成果在开办的公安院校师资培训班上进行展示和共享。各级精品课程已经用“五个一流”的质量标准和特色,发挥了对于全校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成为课程建设的亮点和排头兵。近年来,随着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数量不断丰富,浙江警察学院已经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的校外精品开放课程列入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公安大学等学校也在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引进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资源。

从实际效果来看,公安大学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程资源,确立了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标准,促进了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应用,锻炼了一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经验。从课程资源来看,精品开放课程突出实训和实践教学,不少课程还建设了试题库、案例库、课程档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基于公安专网的资源共享较好解决了资源的适度开放与内容保密的关系,有力服务了构建公安“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需要。这是学校多年来精心培育、建设和积累的结果,彰显了多年来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的成绩,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公安特色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公安院校深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面临的挑战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微课建设(WeiKe)、慕课建设(MOOCS)、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快速发展,正在掀起一场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的风暴。传统的课程建设经历了精品课程开放建设的洗礼,实质上是经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不断深度整合和应用的考验,既体验到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传播能力,也面临着增强资源的互动性支持、导航性支持,增强对学习过程个性化需求支持程度,提高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适应程度等挑战[2]。

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课程建设和质量提升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就某一门课程来说,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和更新;就某一个专业或学校来说,要不断扩大和壮大各级课程体系,形成逐级推进、逐级提升的更新机制。重要的是要形成基于课程自身内涵式发展驱动的自我可持续机制,在教学理念、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解决好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挑战。

笔者认为,未来高校课程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更加关注学生“学”的需求和对“交互”的支持,更加强调学习过程的灵活性、移动性和个性化,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并呈现出更多的混合式教学的特征。随着慕课实践、翻转课堂等新实践,学生将不仅局限于本校校园中,会扩展到课程信息系统中的“注册学生”,其年龄分步、地域分布、学习背景等也会更加多元。这是未来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就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说,对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形态和生态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在研究上、实践上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如何适应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公安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培养,解决好实战导向、需求导向、过程导向、问题导向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问题,是未来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相应的,加强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建立课程的培育机制、准入机制、质量管理机制、过程考核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等全过程支持机制,促进课程转型升级尤其是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并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断创新基于精品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公安院校下一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12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开放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成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视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开放式课程项目的概念,向全世界学习者无偿提供世界级的优秀课程资源。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国高校以及教育组织纷纷效仿,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2003 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由此进入各高校和教育机构。十几年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精品课程发展状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缺憾?笔者拟以我校各级各类102门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进行纵向分析探讨,以期发现问题并提出参考建议,促进我校精品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部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部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部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部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部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部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部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部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罗双兰,等.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41-44.

精品课程的开发篇13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2011年,教育部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序幕。这是自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全面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2007年,教育部还联合财政部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已有部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重新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2]。

迄今为止,教育部已评选出数千门部级精品课程,内容覆盖理、工、农、医等33个一级学科,并向所有高校乃至全社会免费开放,旨在“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3]。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历时之长、投入之大、立意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时至今日,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已经实施了整整10年,其建设效率、应用状况、实施效果和教/学影响究竟如何?又在多大程度上深化了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这些问题的答案却不得而知。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背景、目标、评审体系、实施过程和共享推广等等方 面[4][5][6][7][8][9],或是聚焦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10][11][12],而且研究方法多以经验总结和文献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方法比较欠缺[13]。因此,有必要对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实施现状进行全国性调查和分析。这不仅有助于考察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实施多年来的建设效率、应用效果和实际影响,还有助于发现当前精品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十二五”期间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和深度共享提供必要的借鉴。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20余所高校中从事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评价有关工作的高校教师、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为调查样本。从样本所在高校的类型来看,本科院校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92.31%,高职高专院校占7.69%。而从被调查者所在高校部门和被调查者岗位职责的统计来看,既有来自高校教务部门的精品课程管理者,又有来自电教中心等部门的课程建设者,还有来自院系的精品课程主持人和实施教学的教师,同时他们又是潜在的精品课程使用者,因此调查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如表1所示)。本研究所使用调查问卷经小范围试测和专业人士评议,在信度和效度上比较满意。本调查随机发放问卷68份,回收问卷39份(回收率57.39%),有效问卷39份(有效率100%)。

表1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一览

[信息项\&分项\&人数(N=39)\&百分比(%)\&所在高校类型\&本科院校\&36\&92.31\&高职高专\&3\&7.69\&所在高校部门\&教务处\&25\&64.10\&电教中心\&4\&10.26\&其他院系\&10\&25.64\&岗位职责\&课程建设者\&11\&28.21\&课程管理者\&23\&58.97\&课程主持人\&3\&7.69\&其他\&2\&5.13\&]

二、研究结果

(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64.86%)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和技术实现是由精品课程主持人及其教学团队与学校电教中心联合制作完成,只有少数高校(18.92%)完全由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独立制作,或是由课程教学团队提供课程资源,学校提供统一课程平台(如图1所示)。

在精品课程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方面,25%的学校完全由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内容更新与技术维护;55.56%的学校由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内容更新,学校负责技术维护;只有19.44%的学校由精品课程主持人提供课程更新内容,学校负责内容更新与技术维护。可见,由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与学校教育技术部门联合制作是当前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主流模式,同时,教学团队负责内容更新和高校负责技术维护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重点与难点

本研究调查了精品课程主持人、建设者和管理者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工作重点和难点的认识与期望。21.86%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在精品课程的课程制作技术方面得到指导和培训,38.18%的人希望得到精品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的指导,另有39.96%的被调查者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其他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亟待开展的工作,78.58%的人认为精品课程共享与推广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当务之急;11.90%的人认为管理与评价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只有9.5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仍是制作评选出更多的精品课程(如图2所示)。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难点与挑战方面,38.90%的被调查者认为共享是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最大难点,在所有被调查样本中居于多数地位;33.34%的人认为精品课程应用是最困难的;29.21%的被调查者认为支持经费和激励机制是最难保障的,也有被调查者认为课程推广、管理机制、内容更新和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难点(如图3所示)。

综上可见,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增进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推广与共享也是当前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图2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亟待开展的工作

图3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难点与挑战

(三)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其影响

在国家精品课程应用方面,66.67%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很少使用其他高校相关学科的部级精品课程,只有19.44%的高校在教学当中经常使用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另有13.89%的高校根本不使用精品课程。

就精品课程对于高校教学的影响而言,62.16%的被调查者认为精品课程对其所在学校的教学有一些影响,约1/4的被调查者认为精品课程对其所在高校教学没有任何影响,只有13.51%的人认为精品课程对其高校教学有较大影响(如图4所示)。可见,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使用精品课程,以至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86.49%)认为精品课程对高校的教学影响不大。

图4 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其教学影响

(四)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机制

无论是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应用状况,还是教学影响都与其评价机制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从评价措施、过程评价、本校影响评价、校外影响评价、使用情况评价、教学贡献评价和反馈机制等维度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调查。

在评价措施方面,89.74%的高校有明确的评价措施,只有7.69%的高校没有;72.97%的高校缺乏对精品课程规划、设计、开发、试用、和使用过程的绩效评价;分别有51.35%和50.00%的高校没有就精品课程对校内外师生产生的影响进行过评价;51.28%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如访问量、使用方式等)进行定期评价;39.47%的高校对精品课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方面的贡献进行过调查;50.00%的高校在接受校内外精品课程使用者的意见时有相应的反馈机制,但仍有23.68%的高校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如图5所示)。

图5 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机制

在调查高校精品课程的评价主体时,70.59%的被调查者所在学校有校外专家对精品课程进行评价;91.18%的高校有校内教学督学的评价;另有88.24%和76.47%的高校分别进行校内同行评价和校内学生评价;只有14.71%的高校进行校外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如图6所示)。可见,高校精品课程现有评价主体呈现一定的多元化。

图6 国家精品课程评价主体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应用状况及其影响,特别是国家精品课程现有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的特点、问题与不足。

(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团队与高校教育技术部门联合制作模式为主

由于联合制作模式较好地整合了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专业优势与教育技术部门的技术优势,从而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更容易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效率,所以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式。其次,国家精品课程建成之后的后期升级维护(即课程内容更新与技术维护)仍以精品课程团队负责课程内容更新、学校教育技术部门负责技术维护的联合维护模式为主。尽管也存在完全由课程教学团队负责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或是由课程团队提供课程内容、所在学校教育技术部门负责更新与技术维护两种维护方式,但联合维护模式与联合制作模式异曲同工,都有利于发挥课程教学团队的专业优势和学校的技术优势。由此可见,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效率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学校负责开发统一的课程平台,并能保障课程前期制作和后期维护的“零技术”,那么,精品课程的制作和维护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只需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教师便可按照一定的步骤轻松地制作出一门精品课程。因此,无论是精品课程的前期建设还是后期维护,都必须发挥精品课程教师的专业优势,使其免于课程平台有关技术问题的困扰,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自身在平台设计、开发(或引进)和维护方面的强大技术力量,实现教师团队业务优势与学校技术支持优势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效率与整体绩效。

(二)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和教学影响堪忧

尽管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已经实施多年,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使用其他高校相关学科的精品课程。许艳丽等人也研究发现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应用不尽如人意[14]。同时,大部分精品课程参与者(85%以上)认为精品课程对高等院校的教学影响不大。显然,这与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如果高校很少使用精品课程,又怎能对其教学产生很大影响呢?这无疑有悖于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初衷。然而,国家精品课程应用状况不佳的根源是什么呢?是精品课程自身质量不高?还是缺乏有效的推广与共享机制?须知,精品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其广泛的应用与共享,否则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效应、带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将无从谈起。因此,亟需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对精品课程项目实施以来课程的应用状况、运行效率、示范效果和辐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清晰地把握国家精品课程实施多年来产生的效果、影响与不足,才能为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奠定决策基础。

(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亟待加强校际交流以及课程应用与共享

研究表明,许多被调查者希望建立经常性的校际交流渠道以促进高校之间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与评价经验的共享与创新,进而加深精品课程本身的校际推广与应用。其次,精品课程主持人、建设者与管理者普遍认为精品课程的推广应用与全面共享是当前精品课程项目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精品课程建设者对于精品课程应用共享问题的重视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当前许多国家精品课程资源难以实现广泛应用和有效共享。如果无法突破精品课程应用推广的这一瓶颈,即使遴选出更多的高质量精品课程,其应用和影响也难以达到预期水平。然而,如何加快精品课程的推广应用与有效共享呢?首先需要对精品课程的应用、共享及其影响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否则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效应只能流于空谈,名归而实不至。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鉴定精品课程应用共享的现状及其对高校教学产生的效果与影响,为精品课程的广泛应用与全面共享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尽管国家精品课程现有评审指标体系自2003年制定以来经多次修订,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与遴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现有评价机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譬如,由于地域分布、学校类型和专业学科的差异性,精品课程建设者普遍认为有必要对精品课程进行分类评审。可喜的是现有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已从最初面向本科院校的单一评审指标体系发展为针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两类评审指标体系,加快了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特点的精品课程建设。那么,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体系是否还应考虑专业学科差异呢?尽管所有精品课程有其共同之处(如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但是忽视不同专业课程的特殊性,进行整齐划一的评审是否会影响课程的特色呢?其次,许多精品课程建设者与管理者认为现有精品课程评审体系存在指标失衡现象,如指标权重分布不合理以及指标的全面性、相异性问题等。尽管就指标失衡问题而言,见仁见智,但是如果能将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公之于众的话,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再次,从评价主体来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主体以校内教学督学评价、校内同行评价、校内学生评价和校外专家评价为主,而校外教师、学生评价很少。事实上,校外师生对于精品课程的评价更能反映课程应用的普遍性和影响力。毕竟,一门课程是否精品不仅需要校内外同行的专业视角,更需要精品课程的目标对象——广大师生的用户视角。况且,现有评审指标体系全是自填式评价,其公正性、科学性以及评价主体的代表性都有待加强。

(五)国家精品课程宏观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尽管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起到了遴选和引导作用,但对精品课程的应用状况、共享程度和影响效果的评价却无能为力。研究表明,部分高校针对精品课程的应用情况制定了一定的评价策略和反馈机制,但绝大多数高校缺乏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与应用影响的定期评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涵盖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应用状况、影响程度和辐射示范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机制,从而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评价有利于规范和优化精品课程“规划—设计—开发—试用—”的建设流程,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课程质量,提高项目实施效益。其次,有效的反馈机制不仅有利于发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课程平台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还有助于建立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与课程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高校师生对精品课程的广泛使用。因此,在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宏观评价机制对于引导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其对高等教育的辐射示范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束语

本研究面向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数十所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主持人、建设者和管理者,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应用现状与评价机制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由于研究条件有限,调查样本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且未能包括精品课程的学习者,因此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调查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现状是本研究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尽管如此,本研究初步表明,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实施多年来,数千门精品课程的实际应用范围和影响效果仍需不断扩大。长此以往,精品课程建设看似如火如荼,但其对高校教学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却无从知晓。因此,亟待建立一套针对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宏观评价机制以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应用状况、影响效果及其辐射效应开展定期评价,进而发挥精品课程在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十二五”期间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高效建设、深入推进和广泛共享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S]. 教高[2011]8号.

[2] 教育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S]. 教高[2007]1号.

[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S]. 教高[2003]1号.

[4] 侯爽,王龙. 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提升本科教学质量[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124-132.

[5] 沈丽燕,赵爱军,董榕. 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 现代教育技术,2011,(11):62-67.

[6] 杨琳,杜中全. 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共享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11):23-26.

[7] 曾兰芳,方瑾,黄荣怀. 国家精品课程作者课程发展与共享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0,(5):88-93.

[8] 秦丽娟. 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3):50-54.

[9] 张秀梅.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6-80.

[10] 王娟,孔亮. 教育技术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9):95-101.

[11] 黄德群,毛发生. 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2,(8):88-94.

[12] 梁林梅,桑新民,刘永贵,李逢庆,杨金勇. 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推广特性及策略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2011,(4):34-40.

[13] 秦炜炜,焦建利. 国家精品课程评价研究之内容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9,(9):63-6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