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精品课建设论文实用13篇

精品课建设论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1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2

1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此政策引导下,各高校积极投入人力财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训练实践相结合,对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过程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注重结合体育专业特色,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重点对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

2.1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是核心,要体现专业特色。体育多媒体课件是指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的辅助教学软件[2]。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体育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专业学习,他们基本具备了体育理论课程和体育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程教学素材主要选择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与急救、体育保健与按摩,运动生理生化等理论课程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课程内容,既可以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3]。

2.2师资队伍配备

师资队伍是基础,要体现专业优势。基于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讲教师具有计算机和体育工程专业背景,已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在站博士后。具有十年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相关研究经验。依托本门课程教学过程,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立项了省级名师空间课程项目、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团队有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并担任过奥运会、亚运会教练的教授以及获得部级多媒体教学软件二等奖、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一等奖的技术支持人员。在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齐心协力,合作完成了素材选取、课件制作和网站集成。

2.3教学手段选择

教学手段是依托,要体现技术含量。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数码相机、扫描仪和多功能录播设备进行教学视频、音频、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录制授课视频等。使用Photoshop、Acdsee等软件加工图片素材(如运动解剖学各种标本、体育保健学人体按摩穴位分布等),使用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动画制作(如田径跨栏跑的过栏动作、篮球排球技术战术的动态演示)。使用AdobePremiere软件进行格式转换与剪辑合成(如运动生理学青蛙肌肉张力测试、体育保健学心肺复苏术等),制作asf、wmv等流媒体格式视频,利用asp动态网页制作技术,设计试题、习题在线数据库,方便学生在线测试、练习和及时反馈结果。

2.4教学考评反馈

教学考评是保障,要结合教学过程。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门面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案例设计等环节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在课内利用在线平台进行教学和布置作业,通过系统设置时限,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体育专业的学生平时技术课程训练较忙,“学训矛盾”难以避免,精品资源共享课拓展了教学时空。教师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自主学习。通过上传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利用共享课网络平台统计功能汇总学生参与时数及作业成绩,作为课程考评依据,客观准确。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考评方式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效果。

3总结与展望

建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网络教学,能够解决体育专业学生“学训矛盾”,有助于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训练,为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考评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贵在打造精品,资源共享,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作者:刘怀金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3

“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及产品制作”被评为2011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组在2006年启动建设工程以来,一直关注该课程的文化建设,并把文化的主旨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课程文化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树立了以文化建设统领精品课程建设的新理念

课程文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功能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的控制与引导。由于课程文化的这种内在功能,对课程建设者来说,课程文化如何建设是必须要思考的主导价值取向。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构建新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再造是课程建设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一般认为,课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内核,因为前三者的变革与重构最终目的是促成精神文化的变革与重构。如何重构课程知识、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等属于课程的物质和行为文化范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这种有形的文化变革去促进学生精神文化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观。

二、推行“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行为文化

“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学生实现平等对话,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学科知识。从文化层面解读,学习方式属于行为文化的范畴。

要完成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行为的转变,教师必须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使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学科规定的任务。首先,精简系统理论知识。我们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摸底、企业走访等途径的深入调研,修订了“必须、够用”的学科知识大纲,将原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仪器及测量”、“数字电子实验”、“模拟电子实验”等课程分解重构,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及产品制作”两门课程。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基础上再进行产品制作的训练,把精简理论知识的课时转移到后期的项目制作实训中。其次,精心选择制作的产品,通过动手制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制作的每个电子产品都从实用主义出发,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知识点到多个知识点按层次推进的原则进行选择,前一项目为后一项目的基础,知识范围逐步扩大,直至构成较完整的电子技术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从准备资料器件、元件检测、软件仿真到安装焊接、调试测量、检查评价等各阶段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起到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启发、修正作用。

我们通过产品制作为载体,努力去搭建适宜自主学习的平台,力图实现接收式学习行为向自我要求学习行为的转变,不仅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其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为学生走出校园继续学习新知识、开创新天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文化层面讲,一件具体的电子产品制作属于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范畴,而学习思想、学习能力为精神文化的层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都在探索怎样通过对行为文化的有效调控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能力。

三、贯彻“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的考核标准

从文化定义来看,考核标准属于规范制度文化的范畴。育人是课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人无德性不立,德性是做人的资本。“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补偿(但丁语)”。古今中外的各级各类正统教育无不关注人的德性教育。中国古老的“六艺”之教在本质上就是德性之教;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杰出代表杜威曾鲜明地指出:“道德目的应该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无论什么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典型工作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分解表》,每个岗位都规定了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规定了应具备的道德素养标准,如“具有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等。基于此,我们修订了学生成绩考核标准,不仅有产品制作成功与否的评价,还增加了团队协作、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考核标准的转变,也促使学生观念的转化,单纯的知识掌握已限制了其学业成绩的提高,必须全面审视自身素养,在专业知识的尺度之外又增加了道德的筹码,而且这种筹码具有可见性、量化性。学生要把自己设定为人才或者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必须按照道德素养标准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高等学校,往往把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割裂开来,专业课教学单纯追求学生知识的掌握,不顾及比专业知识更有价值的品德考核。在“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及产品制作”建设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专业知识和道德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规范文化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

四、培养“严谨求实、锐意创新”的工作观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4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

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1]。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

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了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2]。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5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在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基础上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的选择上是非常严格的,这些新文章必须要经过仔细审核才可以加入学习课本,这些内容的扩充使语文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贴近生活,拉近了小学生与大自然间存在的距离,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改革备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除此之外,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号召,在编改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有部分小学也开始逐步尝试加入其中,并且对编写成果加以使用,为展开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限制于成绩的好坏与学历的高低,更加侧重于人才的实用性,所以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运用实践能力做为重点教学内容。教材文章中分别配有预习内容以及课后思考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目标性的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行收集相关内容材料并加以分析;学校还设置了部分教学实践课程,这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中,大部分教师依然在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观念陈旧并且机械式的教学过程,严重的忽略了小学生爱玩好动的本质,课堂气氛压抑再加上学习内容的乏味无趣,容易导致小学生的求知欲受到大幅度的挫伤,这样以来,教育便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2.教学策略形式化

当前的社会现实让校方更注重的是升学率以及学校排名。教师在学校施加的压力之下,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必然也是针对于考试重点进行深度分析。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毫无创新可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讲解为主,全体学生以听记为辅,这样严重的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引导监督的作用,学生才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可以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教于学生,那么学生所接受的也不过是乏味无趣的文字符号,这样不但会减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策略形式化的存在是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绊脚石。

三、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改进措施

1.增强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

创新是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教师是课程学习中的主导者,所以教学效果要达到创新的目的,必然得要求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课本最表层的东西,这样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受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开拓思维,把课堂内容做成幻灯片或者是小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这样一来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把学习内容加以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为目的,这样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政策相违背,不利于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发展,针对这种教学状况,对教师的教学结构及目的进行了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是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它做为陪伴学生终身的教育学科在整体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陈旧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提升自己修养及创新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及趣味性。

参考文献: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6

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提高交互性是有效利用精品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交互性的体现不仅仅是教学课件的可操作性还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增加对学习者学习进度的记录通常在精品课程网站中对学生评价与考核主要在在线测试模块中进行,但这种形式与传统的评价模式没有区别,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缺少评价。所以在网站的建设中应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进行记录,在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同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学生对那部分知识学习较吃力。2.增加学习者等级制度竞争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网络游戏与体育竞技活动为什么比学习更加吸引中职学生,就是因为其中的各种竞争的存在。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定的好胜心,通过等级制度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时间。学习者的等级可以反映课程资源对学习者的吸引程度,学习时间可以反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而二者的比率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精品课程资源内容进行调整。同时对试题与练习内容进行难度等级划分,根据学习者的等级分配相应的试题与练习内容。帮助学习者进行课程学习。3.加强教师对资源的管理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管理者与者。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应加强后台资源管理操作的易用性与兼容性。使教师的精力更多地放在资源的开发与制作上而不是学习掌握如何操作精品课网站。兼容性是尽量通过技术手段使教师通过各种软件的制作的教学资源都能在网站中进行展示与使用。

三、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人员

在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感觉最头疼的就是网站的建设,很多教师都不具备网站开发的专业技能。由企业进行开发建设,教师却对网站的功能感觉不能将教学理念完全的展现。所以在网站开发人员应该由精品课程负责教师、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共同进行网站开发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详细清楚地阐述精品课程设计思路与想法、各种资源的表现方式,而企业人员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分阶段让教师进行功能测试,并及时调整网站程序。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7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部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部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部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部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部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部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部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部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 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8

一、精品课程资源的内涵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课程,其具有不同的含义。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李秉德教授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黄甫全教授认为: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质上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它包括教师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和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课程包括课内、课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以及课内、课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由此可见,课程资源除了包括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外,还包括教师、学生的理念和经验以及周围的环境。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的示范和典型,除了具备课程的共同性之外,其“精”于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特点。

因此,精品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程内容及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安排、习题、实验(或实习、实训)指导、参考文献、教学录像、立体化教材、教研科研成果、课程条件、辅导、答疑、作业、试题及考试分析等资源,还包括教师或教学团队的学术造诣和教学风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学习理论,合理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经验,学生的基于网络学习、共享的经验,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的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制度等等。精品课程资源与共享的主要途径是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它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高校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课程,经过六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不仅造就了一批优质课程,而且也建设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笔者访问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发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重物不见人”。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精品课程,但是,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学术造诣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理想、愿望以及师生教学交流心得等一些重要的课程资源却比较少见。

其次,“重教轻交互”。不少精品课程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仍然受“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影响,强调“教”,“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屡见不鲜,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受到忽略,知识总是单向地从教师传递给学生,从课程传向学生,而缺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互动,教师不易了解学生,学生也难以了解教师和课程,结果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设有“论坛”、“在线讨论”等栏目,但是有些论坛“有问无答”,有些需要注册才能进去,“论坛”、“在线讨论”形同虚设。

再次,“重书轻情境”。一些精品课程把教材“电子化”或者把黑板“搬家”,将各章节的知识点简单地搬到了网上供学生学习,是电子化了的课本内容,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些教学录像的整个过程只看见授课教师,难以见到学生,更无谈起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重评轻建”。有些精品课程负责人把课程资源建设仅仅视为简单的精品课程申报条件,根据申报要求把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和教学录像等上网。一旦被评为精品课程,课程资源便不再更新、补充和拓展,甚至出现有的课程不能顺畅链接,教学录像也不能打开,补充和更新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先进技术,整合最新的教研、科研成果更无从谈起,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停留在申报水平上。

建设精品课程资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但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物不见人”等问题却成为精品课程建设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障碍,因此,建设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任重而道远。

三、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路径

1.实现所有精品课程资源的数字化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也改变了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催生出数字化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作为许多高校课程建设的“龙头”和“重中之重”,对网络课程资源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教、辅学的要求相当高,因此,精品课程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彰显出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了适应非数字化课程资源向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嬗变,须对海量的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数字化即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先进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发挥各种媒体的功能,重组、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把过去纸质的、印刷式的教科书文化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化课程文化。施晓秋等人认为,精品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安排、习题、实验(或实习、实训)指导、参考文献、教师的教研科研成果、学生优秀论文、论文、音乐、照片、图片等。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或多媒体技术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下来。无形的资源包括授课教师、网站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媒体设计思想、工作经历、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等等。无形资源的转化即是把师生在课堂讲授、教学录像、论坛、讲座、网上答疑等环节的互动通过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设计,转化为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数字化格式并保存下来。通过教师的开发和学生的创作,物化的课程资源转变为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数字化为精品课程的共享提供了前提条件。

2.开发基于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的网络学习平台

何克抗教授在肯定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也对其忽视传统教育的作用提出质疑。何教授在充分考察国内外教育技术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主张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即把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二者结合起来。精品课程要求在良好的网络条件下运行和共享,当课程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以后,开发并建立混合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成为传递知识、实现教师言传身教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基于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翱翔于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借助于先进的学习工具、交流工具、沟通工具、认知工具实现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实现在线自主学习、讨论、虚拟实验和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甄别互联网上大量的不规范的信息资源,也可以进行网上督学、督教和辅教、辅学。基于混合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以实现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

3.促进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深度整合

何克抗教授结合历史考察和现实研究,高度概括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概念: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借鉴何教授的精辟见解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做如下解释: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在现代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共享、服务、辅教、辅学等功能创设虚拟现实的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活动中,实现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嬗变,从而促进学生与信息化课程文化的整合,实现学生与信息社会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设立虚拟现实含直观情景、协作会话情景、意义建构情景和评价情景在内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帮助者、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以主动探索、主动追求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协同合作,共同商讨,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混合学习理念。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整合有三种策略:第一,借助于信息技术,经过媒体设计,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构建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文化;第二,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环境设计,虚拟出信息社会情景,师生在虚拟的信息化社会情境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第三,通过教学活动设计,把信息化课程内容纳入课程研制的全过程。通过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全程参与信息化课程文化的构建,不仅学习了课程的知识,培养了信息素养,提高了信息能力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9

[2]黄甫全.学习化课程刍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90~94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9

一、《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教学队伍

高校精品课的建设要求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来达到人才的培养目标,创造出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1]《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要求其主体——教学团队必须是双师型队伍,由教学经验丰富、职称较高的课程带头人负责,有效地组织带动整个团队参与精品课建设,通过传、帮、带迅速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地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年轻的教学团队。并且《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在学院课程建设中起着引领、带动作用,让更多的专任教师真正投入到课改中,掌握一套适合本校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学生是该机构的服务对象。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高校尽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2]《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作为高校众多课程中的重点课、一类课或优秀课,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要求根据本专业学生与课程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突出使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启发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另一方面要求根据专业及行业特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同时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以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全面发展。[3]

二、《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优秀教学梯队组建困难

精品课建设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该梯队是由优秀教授作为领军人物带队的、一批精干的中青年优秀教师构成的。其中,领军人物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他们由学术造诣较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老教授担任,他们的水平就代表了整个课程的水平。目前,即使是成熟的地方高校,即使课程已经建设了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领军人物的选择方面还是需要斟酌和选择。因此,像寸金学院这样建校不够20年的地方性三本高校,基本没有可选择的领军人物。目前寸金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而且专业不是完全对口。另外教学梯队中中年教师缺乏,而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多数是刚毕业的硕士,年龄小,教龄短。可以说寸金学院缺少一支有凝聚力、创造力、高水平的精品课教学梯队,很难起到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违背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不足

教师授课的“趣味性、互动性”是精品课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寸金学院的《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教师多数不具备双师素质,对所授专业的前沿知识研究不够,缺少实践知识和经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讲授为主,授课机械甚至呆板,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忽视、被压抑,导致学生对精品课信心大失。另外,《国际贸易理论》升级为精品课后,在给学生的教学中容易下意识地中回到原有的教学老路上去,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依然采用原有模式,无法推陈出新,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

(三)缺少先进实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它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国际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在精品课建设中更需要“针对性与实用性”较强的优秀教材。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这门课的特点,所需教材应该是够厚,能提供丰富全面的知识方便学生自学;又要突出课程各部分的重点,方便教师授课;第三还应该配备有大量的练习题;第四还要实时更新。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每部教材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中要找到一套适用、先进的教材相对来说比较难。

(四)缺乏长效发展机制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高校精品课应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专家的严格评审下产生。[4]制度是规范的、严密的,但执行的结果却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评选方面,高校精品课的评审专家一般由院、系领导及部分教师组成,这导致一些评审专家的“外行”性,即“外行”专家评审精品课,降低了精品课的水准。另外,高校精品课评选结果一般由一个或几个人草率决定,甚至是论资排辈,造成有的优秀课程没有机会当选,影响精品课的建设发展。在建设经费方面,有很多像寸金学院这样的高校存在建设经费较少或不足的问题。在寸金学院,《国际贸易理论》和其他精品课一样,全部建设经费是5000元,但从人员筹备到结题直至后续发展所需要的费用远远超过5000元,况且多数情况下学校也不会增加后续建设费用。因而,建设费用不足导致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现象,影响了精品课建设的质量和建设的持续性。

三、《国际贸易理论》精品课建设措施

(一)加强优秀教学梯队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适应精品课程教育教学需要的优秀教学梯队才能建设出质量高、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精品课程。寸金学院优秀教学梯队建设应充分发挥知名老教授的带头作用,由他们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培养中青年教师作为教学和科研骨干,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逐渐组成阶梯式的教学团队。寸金学院作为年轻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开发社会资源,从其他高校选聘适合学院专业发展的老教授来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选择一些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兼备的中青年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带领中青年教师,进而迅速提高精品课教学团队人员整体素质,发挥他们在精品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是精品课建设的切入点。“一本教材、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既不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不是精品课所追求的效果。《国际贸易理论》是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如果是枯燥地描述一遍,学生很容易听走神,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这就要求学院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采用暗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寓情于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境于教,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多做、多看、多想、多思考,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还有,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因为《国际贸易理论》时间性很强,课本部分内容是比较滞后于实际的,要把一些新的资讯带给大家。授课结束后精品课的教案、大纲、习题以及教学文件和参考资料等都应向学生公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立体丰满。

(三)合理开发适用的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寸金学院精品课建设需要合理开发适用的精品教材,即“用精品,出精品”。“用精品”就是教师要在众多教材中选用多数高校普遍使用的、一致公认的一流精品教材。这样的教材虽然不多,但最能反映当前本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还要“出精品”,结合学院实际发展需要,结合专业性质,组织校内专家和其他高校、政府机构中的专家对原版教材重新编写,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融入教材中,使教材的内容、体系更符合实际。

(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为了推动寸金学院精品课建设的长足发展,学院应采取切实措施,为精品课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首先是建立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精品课建设的领导小组,教务处是精品课建设的办公室,院(系)、部是实施机构,督导组是监督办公室。这四级机构各尽其责,确保学院所有精品课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产生,并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加大投资力度,学院要拿出足够的经费用于精品课建设。由于精品课建设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要时还要适度追加后续建设经费。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奖励和表彰。因为精品课建设任务繁重,投入人力、精力比较大,在定岗及教学工作量等方面更应给予这些教师较大力度的倾斜。对于获得省、部级精品课称号的,可分别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及奖励。

参考文献:

[1]赵海英,张华.高校精品课建设的思考[J].硅谷,2013(2):276.

[2]周成华,姜丽清.独立学院的精品课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36.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10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实施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受到了高校广泛重视,但是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更少。为了认识目前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和便于以后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挖掘新的研究内容,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笔者认为,目前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的研究;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研究;对财务管路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与路径的研究。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的研究

周群华(2008)认为案例教学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财务管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他分别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案例选择,《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组织。

李咏梅等(2011)借鉴周群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将课堂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高校应重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他认为案例教学研究对该精品课程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例,研究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教学案例选择、案例教学组织及案例教学实现需要改善的条件等。

(二)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

周群华(2007)指出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基础。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提出设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孔德兰(2010)认为实践教学在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课程必须遵循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有机结合,以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

薛荣贵等(2012)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开展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增加财务管理案例的教学课时,建立和完善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教材的建设、加强师资实践能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

张卫东等(2013)提出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应从职业岗位群研究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典型岗位能力入手。提出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案例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发、课程教案、背景资料、重点难点解析、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重点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设计了四个呈现递进关系层次的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三)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基本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几大方面。

周群华(2007)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认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既能适应市场需要、又具有专业性与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目标(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为主线,重点讲述企业价值的财务创造过程。(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应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财务软件模拟或实习基地实践进行实践教学。(4)教材建设。要加强课程教材、学习资源、模拟软件等配套教材的建设。(5)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吸纳名师、配备辅导教师及实验教师、实行精品课程负责制。(6)激励评价机制。要制定相关教师激励政策并,对精品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促建设。

盛锦春等(2008)探讨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1)师资队伍建设。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师资要由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2)整合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摆脱传统教学中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部分。(3)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4)课程资源构建。为学生自主学习及研究学习提供纸质、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资源。(5)科学考评课程效果。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不仅考核知识,同时考核学习态度、掌握技能、实践能力等。

杨淑娥等(2010)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教学理念,教学改革要以学校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研究能力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启发式教育的教学理念;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问题导向法、启发式提问法、案例讨论法等十种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析了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根据企业资金流转的规律和笔者对财务管理的理及教学的经验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进行了逻辑安排。

(四)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

唐梦(2010)分析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途径。财务管理精品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定位不明确、趣味性和感染性不够、学时安排不能体现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从精品课程建设理念、教学实训内容结构、方式手段及教学参与性方面探索了相关的建设途径。

姚晓民等(2010)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是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分析了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教学手段与方法落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探讨了重构新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确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胡秀群(2014)基于财务管理是海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实际,分针对海南省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师对课程建设积极性不高,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及辐射作用,提出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优化路径,应从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培养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等几个方面优化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梳理及总结目前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部分学者关注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及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实践教学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学者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进行了研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建设、课程效果评价等等,部分学者分析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

可以看出,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更多是理论研究,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效果评价也停留于理论层面,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如何进行有效性评价、评价机制建立、指标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没有进一步研究,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少数学者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的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动态工程,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定位,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整合实践,网上资源的完善及上网计划,精品课程建设效果评价,精品课程建设路径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群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高教研究),2008(1、2):18.

[2]李咏梅,陶春涛.《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现代化,2011:83-85.

[3]孔德兰.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以“财务管理实务”国家精品课程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8-89.

[4]薛荣贵,罗淑平.关于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经济研究,2008:103.

[5]张卫东,于文.财务管理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51-153.

[6]周群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105-106.

[7]周群华,彭亦芬,薛荣贵.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391-393.

[8]盛锦春,袁善祥.关于高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8(09).

[9]唐梦,何少娟.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3-46.

[10]姚晓民,翟志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2):33-35.

[11]杨淑娥,张强,李晓周.部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一―关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理念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1):8-10.

[12]杨淑娥,张强.部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二――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103-104.

[13]张强,杨淑娥.部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三―关于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安排逻辑及重点难点讲解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13-114.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11

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体内容、以服务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网络共享课程。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二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建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拓展完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1]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领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教育部关于国家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基本服务对象,最终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共享。[3]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要内容及特征分析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开放课程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来说,“优质+共享”是其建设的灵魂和核心要素。那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形式对学习者来说是优质和具有吸引力的呢?首先,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技术、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如果不能反映最新、最先进的东西,那无疑会失去吸引力与生命力,教学内容与资源建设要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步。其次,提供的资源必须是丰富的,能够覆盖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与技能点。第三,资源的展现体现层次性,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弹性与张力。

课程资源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设的意义。“共享”作为最基本的特征和要素,首先资源必须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教师、不同学习者教与学的需求。告诉教师怎么教、教些什么,了解到国内一流高校的教学情况。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必要的资源包括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度安排,教学课件等,同时还包括教学案例、作业习题、重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环境等,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与组织,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习者获取最适合自己的各类资源。还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组织和管理,让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基本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必要资源与核心资源,直接体现和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拓展资源是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多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各环节,贯穿和支持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资源要求见表1。[4]

二、以应用为导向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想在国家精品的项目中分一杯羹实属不易,因为只有少数课程可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应立足于应用与实践。我校于2006年7月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27位教授领衔建设27门课程,其建设目标应是申报需要的应急之策。这些课程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课程资源,基本形成精品课程建设架构。但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例如课程资源量不足、缺少互动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等。

2008年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定位开始转变,建设目标变成“为教学服务”。当年12月立项建设了21门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的通知中要求“每门课程建设互动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经过1年多的建设,课程的网络资源初具规模,很多课程利用精品课程软件的师生互动功能在公告、答疑、讨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2010年4月对此次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进行了验收,“互动教学”作为重要验收指标。根据南京易学软件公司精品课程互动教学平台中的公告、答疑、作业等方面的数据统计情况(见表2),有10门课程通过本次验收,其中《遗传学》、《学前教育课程论》由于师生互动次数多,效果好,获得了优秀等次,而对于师生互动次数少,或缺乏互动教学平台的课程验收不予通过。

建设目标的转向,也为我校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的遴选中,我校的《植物生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生物学教学论》等3门课程成功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持续不断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尽管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的丰富化与立体化、互动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但这种目标转向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将精品课程建设立足于教学服务功能的发挥,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1年,我校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制定了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任选课程是该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精品课程的应用导向为目标”建设通识教育任选课程,先后立项建设三批共49门通识课程。这49门课程在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作业,公告、答疑、师生互动教学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日益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公共选修课学生混学分的现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定位与目标不谋而合。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必须践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习者为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服务。建设过程中要教会学习者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使他们真正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受益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1.建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体系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发生了转变,从服务教师到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服务对象的转变,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对大学精神的宣扬,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有学者提出精品课程的评价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教师是否能够真正关注学习者,并有效地在讨论区组织讨论;其次是学生登录精品课程讨论区并真正参与到讨论的次数和频率(广度),教师是否能够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深度);最后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满意度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效果要以学习者评价为主体,要得到大多数学习者的认同与肯定,并让他们觉得颇有收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最终用户是学习者,一门课程是不是精品,最主要的是看学习者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每门精品资源共享课都要力争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习者欢迎的课程。[5]坚持以学习者受益为原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及评价的应有之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劣”应主要看学习者是否最终受益。

2.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授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参与度与主动性直接决定教育影响的作用与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传授与灌输,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的自我建构,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习者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大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寻找信息、组织材料,怎样进一步延伸阅读,如何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找出答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利用网络实施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教师从原来的教学信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和专家等多种角色。教师教学的地理空间发生了改变,由教室转移到网络上;教学形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讲授转变为线上讲解、答疑辅导、作业批改、讨论交流、考试管理等一系列的网上教学活动。视频教学录像要引导教师改变目前采用的40~50分钟的讲授性教学,尝试使用10~20分钟为片段组成的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将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有机融合,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要给教师提供理念、资源、方法上的借鉴和学习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学习者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探寻答案;通过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学习、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合作学习,可与教师、其他学者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培养学习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澳大利亚学者泰勒教授通过长期对网上课程教学的跟踪研究表明:学生在网络上参与课程活动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经常访问课程讨论区并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的成绩优于访问次数少的学生。[6]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而作为此项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大学生来说,更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名师名课,高效地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精品课程中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与理念,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都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本”。正如杜威所言:“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不在实验室,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7]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只有存在于每位学习者的心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逐渐完善其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厅[2012]2号.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4]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2.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12

[3]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评价与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5,(3):19-22.

[4]魏锁成.浅谈学分制基础上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管理论文集,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PP:175-181

[5]李静,栾开政,张会杰.精品课程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践行[J].理工高教研究,2008,(1):61-63

[6]魏锁成.学分制条件下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4:27-29

[7]宋烈侠,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13-15

[8]吴敏.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3):48-51

[9]李一媛,李芳.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需求和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45-49

[10]张玉红,白继海,李建英,石秋香,王丽影,陈爽.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研究[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2,2:40-41

精品课建设论文篇1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一级学科设立之后,还处在发展的起始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很多的东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课程的建设上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对于二者的关系,应当恰当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精品课程进修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发展,提高其理论建设的水平,这对于这门学科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

在高校的高等教育中,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是在学科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使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就要注重学科的建设,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最终要的就是要使学科建设好,队伍建设好,科学研究得到发展,只有这三者共同发展建设,才能使精品课程办好。对于高校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精品课程,这门课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这门课程的设立,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陶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和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课程就失去了精髓,没有了魅力,也无从论其精品性。

1.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作为其发展的根基,而国家的相关文件中也说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过程中,起支撑作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支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是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而建设的。这些例子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是有很多学科起支撑作用的,才能使得这门课程得到快速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支持,它使得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门课程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修养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了理论支撑,而这门课程设立的目的是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一种一流的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的队伍和管理方面,都要做到一流,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这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塑造他们的人格,通过向学生们传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这也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目的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原则、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2.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精品”体现在这门课程是一门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课程,课程的质量是优质的,教学是一流的。要使得这门课程继续得到发展,就迫切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发展并支撑这门课程的建设。

2.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吸引力,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性首先体现在其吸引力上,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去,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才会深入学生心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印象,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学中过于抽象,吸引力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研究,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授课,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

2.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影响力,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掌握这种理论,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利用它来解决问题,这门课程的真正影响力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严格的教学纪律要求,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解决已经无济于事,必然要求上升到学术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研究,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3.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起到了基本的支撑作用,要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科学性以及实践性的研究,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兼析认识与实践中的几种偏误[J].教学与研究,2006,10:5-11

[2]李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间内在关系及其教学衔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