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

摘要:学院成立的美术教育学院为研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并着力于研究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综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形成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研究创新型美术教师的培养积累实践经验。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美术专业美术教育论文

一、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现存问题分析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及时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及时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及时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及时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目前,学院成立的美术教育学院为研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并着力于研究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综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形成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研究创新型美术教师的培养积累实践经验。

作者:文海红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论文

一、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现存问题分析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及时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及时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及时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及时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目前,学院成立的美术教育学院为研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并着力于研究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综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形成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研究创新型美术教师的培养积累实践经验。

作者:文海红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浅谈高校建筑专业美术教育的作用

【摘要】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部分,其训练的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应将素描训练看作是人的知觉训练、情感训练、社会人的精神表达式。

【关键词】素描教学 多样性 造型 本质

今天的造型艺术,以其多元的视觉形态冲击着我们的眼睛,令我们的视觉神经得不到片刻的休息。绘画、摄影、多媒体、电影、建筑、雕塑、装置、服装、表演、行为艺术等使造型艺术世界不断扩大蔓延,甚至无法定义。

艺术永远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可否认西方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那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历史,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观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所以,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一、素描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古典艺术是在封建制度下形成的,艺术家是为皇帝或上帝服务的,那时的艺术家一定有宗教情感,几代人为表达一种情感锤炼一种样式,虔诚得并不认为自己所做就是艺术。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人对客观世界及对人自身的不断认识,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艺术家发现了潜藏在生命里自由的欲望以及发现与创造的欢乐,造型艺术再也不仅仅是宗教的图解和宫廷的装饰了,要求艺术和科学并列,造型艺术和音乐、文学是同样崇高的艺术形式。进入现代社会,艺术家要通过艺术表现自我,艺术的精神在于创造,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当代西方艺术形式的丰富让长期饱受封建意识压抑的人们就不能理解了。

素描的多样性是在人的认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是在尊重个体人的创造才使素描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我们的教学,是以培养健康的人为前提的。尊重每一个人,发现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是教育者的责任。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存在,我认为仍然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

由此看来,素描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素描教学的内容应更宽泛些,素描不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也应是思想与观念培养。

二、基础教学素描的作用

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就说明了这样一个涵义。我们看到历史上中外艺术家的素描杰作,无一不反映了大师的思想及独特的看法。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鲁本斯、伦勃朗直至印象派之前的古典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大都要先画素描草图进行构思,即使现代艺术家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也同样是利用素描的方式在思考。因为素描是如此的简便而直接。

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由艺术形式决定的,单一的素描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问题。而且,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素描形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各有不同。

素描是要解决造型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如在一些新的媒体造型艺术中素描仅是一些辅助手段而已,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素描“造型”能力。

各类造型艺术对素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建筑设计艺术与纯绘画艺术对素描训练的要求就不同。建筑设计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学技术手段,侧重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视觉需求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在素描训练上更注重理解与分析,对形体的比例、透视、空间尤其是对比例、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似乎更重要。比如包浩斯的基础课程设置:约翰·伊顿与莫霍利的基础教学就是一个重内在精神冥想,另一个则重实用技术的规范与秩序的代表。 由于艺术观念的不同也决定了素描形式的不一样。中国古代论画有“得意忘形”“以形写神”之说,东坡云:“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而西方古典艺术家们为了“形似”却发现了解剖与透视原理。具象写实的画家与抽象表现的画家其素描的表现如此不同,都是因为观念影响了他的表达方式。

素描是一种思维方式,音乐是一种思维方式,区别文学与哲学是因为她们不是用文字语言去思考,而是用独特的语言方式——视觉的或听觉的图像和声音去思考。

素描是视觉的,是看法,也是技术方法。有什么看法就有什么样的技术方法,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没有焦点透视,中国画家在画一幅画时不必站在固定的一点对景写生,所谓“搜尽奇峰打腹稿”,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三远法”;而西方的风景画一定是固定的视点、固定的光线,即使不是对景写生也要运用严格的焦点透视法则和具体的光线效果。最初西方艺术的透视法、光影法传入我国是不被接受的,因为人们的习惯看法被改变了。

素描不仅是思想,还是一种技术。因为艺术的“术”字就不能回避技术问题。中国画讲笔墨技巧,近千年的锤炼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表现技术:勾、勒、皴、擦、染、点……在国门被打开之前,人们觉得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后的观念变化是看到了世界的模样,是“科学”影响了我们的看法。这时的我们想画一张看上去“正确”的素描,还需要学习相应的解剖与透视知识以及光影变化的规律等技术手段。

素描教学技术训练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这个技术训练要有相应的思想观念作指导。

艺术院校设置造型艺术基础课由三部分组成。即素描、色彩及工具材料的应用。这三部分既有分工也有联系,是一个整体的三个方面不可或缺。素描训练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色彩的感觉;同样色彩训练也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素描的认识;而工具材料就是一切艺术创造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选择工具材料是观念的问题,而熟悉工具材料就是个技术性问题。素描训练在对“造型”的把握过程中,技术问题就摆到了前面。

任何一种形式观念的素描都离不开可视的媒介载体——材料与图形。材料是平面的或立体的,有色或无色的纸或其它质地的基底,图形是铅笔、粉笔或墨水的痕迹等等,这些材料组合本身就有技术含量。想画得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相应的技术和知识是必备的。构图、形体与空间、画面整体感的控制,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解剖知识、透视规律的运用等等。由于专业的不同所需技术手段亦有所侧重,但在传达对形体的感觉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手段是丰富的,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发现。不能否认,有时对技术的探求也会带来观念的变化。

即便如此,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部分,其训练的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将素描训练看作是人的知觉训练、情感训练、社会人的精神表达式。我们知道没有感觉就没有艺术,丰富而敏锐的感觉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因此,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教学应以开启发掘学生天性为己任,发现学生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及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辅以相应的造型技术语言以建立起公共勾通能力,这才是素描教学应起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出素描教学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论 重视专业美术教育 轻视普通美术教育 的职业心理

内容摘要:由于各种原因,在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这种职业心理会导致师范美术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偏离,并将这种职业心理嫁接给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影响基础美术教育目标的实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重视普通美术教育,兼顾专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才是符合现今师范美术教育需要的职业心理。

关键词:高等师范 专业美术教育 普通美术教育 职业心理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常指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指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而不需要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普通美术教育”指普及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的教育,也称基础美术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而不要求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

在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着“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要求很高,除了具有专业学历外,还要到师范院校接受师范教育的第二学历的学习,之后才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在我国,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由师范院校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合在一起来完成,更为特殊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一些名牌高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担任。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也不例外,其主要来源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接受的是专业美术教育,由于在专业院校没有受过师范教育,不了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普通美术教育特征,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却被其忽视。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培养几个艺术家,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以后的走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成名成家抱有强烈的愿望,这加剧了一些老师重视专业美术教学的职业心态。由于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上有偏差,造成了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在“”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的美术作为副科而不被重视,普通美术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的师范美术教育中,普通美术教育被忽视,专业美术教育得到重视,这种职业心理仍遗存在现在的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中。

从美术教育界内部来看,长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条件优于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也高于师范美术教育。而从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来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些原因造成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内部人心浮动,师资不稳。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专业、学科上竭力效法专业美术,力图培养一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专业或学科的地位。或者,一些教师将成为艺术家作为目标,以提高知名度和在美术界的地位。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也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作用中形成的。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目的的演变,现阶段的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由原来的师范美术教育分化为专业美术教育和师范美术教育两块,美术教育的重心倾向于国画、油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美术教育。财力、物力和的教师资源都向专业美术教育倾斜,作为普通美术教育之一的师范美术教育常常被轻视或淡化,其规模从整体看不到专业美术教育规模的四分之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师范院校的一些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职业心理的形成。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常常把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等同于专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等同于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两种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走向是不同的。直接把专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复制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达不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化,并直接把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嫁接”给了学生。一些学生无法树立从事普通教育的职业观,他们不愿意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即使这些学生别无选择地到了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职业,也无法安心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其教学任务不可能按要求完成,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之我见

其一,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的工作走向。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的是普及美术文化和以审美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以及培养美术文化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美术创作和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其目的是创造更先进的美术文化。

其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必须认知专业美术和普通美术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普通美术教育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以及专业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及时把握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专业美术人才到高等师范院校从事美术教师职业,应对他们进行师范性教育,培训其正确的职业心理和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使他们了解师范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强化他们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意识,并对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普通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此前提下进行专业美术教育,不能片面地对所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美术的教育。

结语

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把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即我们所说的专业美术教育和普通美术教育。笔者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具有这两种美术教育的特性,这是由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和高等性所决定的。师范性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性质特征,赋予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的内涵,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高等性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层次特征,赋予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内涵,具有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特征,即对一部分具有专业美术发展潜力的学生,在完成“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后施以“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是专业美术教育和普通美术教育的衔接带,有着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是美术文化传承和普及的中枢,也是美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如果没有师范美术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美术文化就无法传承,素质教育也难以为继,专业美术的发展也就缺乏后备力量。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不应该有“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而是应该有“重视普通美术教育、兼顾专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初探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美术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是美术师范教育专业的重点课程,由于该课程受绘画专业的影响较深,在师范教育中一直未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因此,素描教学中着力培养高师学生的造型能力及其综合能力,成为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重要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半身像素描 造型能力 现代艺术 综合能力

人物半身像素描写生教学是高校美术师范生素描基础训练的延续与提升,同时也是高校素描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程有着丰富而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在满足学生对于素描问题深度探索的同时,还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积累和拓展自己的造型经验,并且实现了从基础训练模式向艺术创作模式的重要观念性的转变。由于大部分师范生以后从事的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对于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训练的重点应有其独特的教学理念。

一、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应高度重视造型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多元化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师范生的绘画观念总是向绘画专业的学生看齐,对于造型能力较为轻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造型能力的欠缺是自己绘画特色的一种体现。这种对于艺术的肤浅理解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不但使师范生在自己艺术的道路上走了不少的弯路,还给其未来的教学工作无形中造成了许多障碍。对于这些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而言,艺术造型上的欠缺是其他任何能力所不能弥补的,因为中小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教师的造型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对于造型能力重新给予高度重视,应是美术师范教育专业鲜明的特色之一。

有效解决师范生造型能力欠缺的主要途径就是素描教学,在素描教学中人物教学占有很大比例,半身像教学又是人物教学的基础学科。因此,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是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应重新确立其主导地位。

二、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是人物素描教学及色彩人物教学的基础。在四年制高校美术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中,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一般是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它上承素描头像教学、下启色彩半身像教学,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课程。学生如果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造型和深入刻画能力无法深入,那么后面的全身像教学将无从谈起。因此可以说,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在师范生的专业课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造型能力的缺陷一直是师范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是由于在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中,学生所接受的造型训练的时间有限,加上一些师范生本身的绘画基础相对较弱。人物绘画相对于静物画来说,对学生在造型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师范生在人物绘画造型把握方面出现的问题就较多。因此在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中,解决学生造型能力是课程的重中之重。

三、在素描半身像教学中提高师范生综合能力的策略

经过头像素描教学训练后的学生,对于人物头部的比例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对于其他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前,应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上身骨骼、肌肉的解剖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之前对于人物绘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于人物素描来说,人物的运动虽然有衣服的掩盖,但身体内部的基本体块结构以及相互的牵引变化却是表现人物半身像的基本依据。

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的人体解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重点提高学生的造型表达能力。半身像的课堂教学应区别于画班式的训练模式,学生的作业应长期与短期交替进行。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深入刻画的能力,同时能够防止学生丧失对绘画对象的新鲜感受。

此外,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除了要解决课堂本身造型能力的培养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对于现代艺术的片面理解的这种普遍现象,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欣赏现代艺术家各个时期的作品,使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艺术,更深切地体会到造型能力的培养是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这一点也是素描半身像教学对学生“隐性能力”的一种培养。例如,我们熟知的立体派大师毕加索,他早期的绘画体现出了对于造型能力很好的掌控性。他的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都是以写实绘画为主的,在1905年创作的成名作《拿烟斗的男孩》也是以写实手法为主的一幅作品。这幅画使毕加索在艺术界站稳脚跟,并逐步开始了他的立体主义时期。教师可以从毕加索或其他现代艺术家的不同时期的半身像作品入手,使学生理解造型对于半身像教学乃至于整个绘画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应以课堂写生为主,还应配合课后的速写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且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短这一不利因素。学生在造型的基础上,应掌握人体骨骼与形体的关系,以及人体肌肉与结构的联系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人物色彩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专业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与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化,师范教育的基础性趋势日益明显,对师范生的造型能力及对现代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美术教师在培养美术师范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更需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绘画作品的能力。素描人物半身像教学是一个具有复合性的教学课程,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师范生的绘画水平,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和努力,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而且对于培养师范生的综合能力是显而易见的。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浅析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如何突出师范性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育 课程结构 教学模式 基本技能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传统陈旧,缺乏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因而,要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突出师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作品赏析。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及时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育哲学分析

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育哲学分析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论文联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并运用“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理念反思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艺术考察课程创设的较大特色与前瞻性就是在整个考察活动中隐去了教师,突出了学习者,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高专学前专业美术教育的新思考

本文联系学前专业美术教育实际,根据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和美术能力水平,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纲领性文件精神,论述了如何优化美术教学方法,加强学前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着重从“培养兴趣、夯实技能、开拓视野”方面,阐述了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学前专业美术教学活动,促进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思考

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技能、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阵地,如何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基本美术技能的学前教师队伍,是摆在我们学前专业美术教育面前的崭新课题。

一、找准定位,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提高美术素养,又要能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去。

(一)培养具有良好美术素养的学前专业学生是核心目标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引导其进行表现和创造,并用独特神奇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幼儿的心灵,用奇思妙想的创作手法去开发幼儿的心智,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感。由此,也就决定了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强调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情感教育体验,不仅仅是会画几幅画、做几样手工,而是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的审美素质,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等。

(二)掌握“适度、够用”的美术技能技巧是根本目标

由于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此,我们与美术专业院校所要求的技能技巧不同,实施美术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艺。我们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改变过去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降低美术专业标准的难度和深度,达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即可,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尽量广一些、浅一些,让教学更靠近职业、靠近实践。

二、深入改革,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法

在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纲领性文件精神,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应着重从“培养兴趣、夯实技能、开拓视野”等方面入手,深入改革,优化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文秘站:)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去学,并在活动中积极思维,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体、心理都比较成熟,对于美术课,她们过去接触很少,即使在高中和初中学习过,也是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学得表面、粗浅,美术现在成为她们的专业技能课,大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学不好。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必须结合幼儿园实际艺术地设计课堂,采用蜡笔水粉画、吹画、线描画、剪贴画等不同美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并练习这些有趣的表现手法,从而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蛋壳贴画》,由于蛋壳的特殊机理效果和“真实感”,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制作愿望。

另外,还可以在美术教学导课部分用游戏、故事、音乐等形式导入,直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是积极发挥教师对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

(二)多种途径,夯实学生必备的美术基本功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每周两节美术课,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和专业需要,对她们进行“适度、够用”的美术基础技能的教学。首先化繁为简,强调结构素描,熟悉的儿童玩具、生活用品都可以作为描绘的对象;其次,加强装饰色彩,漂亮的包装袋、美丽的时装、精美的图册、时尚的装饰品,都是学生学习、鉴赏色彩搭配的生动范例;同时,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卡通画的临摹和设计,如帅气的路飞、呆萌的大白等。这有助于实现美术教学的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巩固和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同时与未来将要进行的幼儿美术活动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三)开拓视野,为指导幼儿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法国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空牛奶盒能做什么?一张废旧报纸能做什么?河边捡来的一块鹅卵石又可以做什么?如何让这些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入到课程中来,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使传统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学中还要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我们可以让学生饱览各种美术风格:黑白韵律的线描画、艳丽饱满的油画棒画、透明清澈的水彩画、厚实饱满的油画、笔墨情韵的中国画……熟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绘画材料和形式,加强学生对这些贴近幼儿的绘画手段和技法的了解和学习,提高美术鉴赏力,为将来指导幼

儿进行各种各样的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三、重新界定,塑造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形象

新课标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实实在在地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以简笔画教学《美丽的海洋生物》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先提出开放式问题:“在海洋中,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这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小组讨论并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快速画出学生说到的几种海洋生物的简笔画形象,学生的兴趣和对教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再归纳简笔画的绘画技巧并向学生提出挑战:“根据你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也把自己最喜欢的海洋生物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这一要求的提出,诱发了学生强烈的联想设计欲望。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宽松的创作氛围中,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学生大胆畅想,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摘 要: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为培养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美术技能的掌握,忽略了美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美术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有效实施

幼儿时期是思维的启蒙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便要求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有效开展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有着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涉及绘画、手工制作、美术设计等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广,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的需求,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面临着不断的变革和创新,除了掌握美术基本技能的要求外,更多的是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效地开展美术教育课程,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下面将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实施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

1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群体有限,大多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擅长舞蹈、音乐等,但相对来说美术功底一般。一些学生虽对美术课程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热情,但囿于功底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品质师资较匮乏,难以满足美术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仍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实用性和趣味性相对较少,对美术审美和鉴赏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未能遵从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所需要的画架、画板、石膏人物模型等用具较匮乏,辅助教学设备的配置不高,美术实训室数量有限,美术课程的设置过少,缺少合理性,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指导教学,违背了学前基础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有效实施的策略阐述

2.1 培养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只有依托于美术教师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有效实施美术教育工作。作为教师要树立持续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经验,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和制度,组织教师多参加相关美术教育的培训和专题研讨会,在讨论和反思中重新认识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在美术教育方面的专业化发展。建构符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完善教学与科研的激励机制,较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2.2 完善扩充美术实训室

美术实训室是美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美术技能训练的场所,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根本保障。美术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美术实训室中,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美术颜料的表现形式,得到更多的创作灵感。美术实训室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实用性的硬件和软件教学环境和互动交流平台,完善并扩充美术实训室,利于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高效的开展实施。

2.3 加强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与幼儿园教师的岗位特点紧密联系,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内容涉及简笔画临摹、手工制作、水彩绘画等,针对这些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寻找绘画创作的素材。

2.4 优化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

及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于教学情境的设置,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思考,将美术知识进一步内化。可见,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优化教学方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讲授和示范为主,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时有发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逐渐趋于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将声、像、字集成一体,传递给学生,使得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形象。比如,教师在讲授美术透视这一原理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插播教学动画,分别呈现线性透视、成角透视、三点透视,并进行对比说明,形象直观地进行原理阐述,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解。运用多媒体播放示范教学短片,将所需要掌握的方法步骤和原理形象直观的再现于课堂,通过不同角度的特定画面和相应的解说,高效地掌握绘画的方法,既能节省课堂有限的时间,又能易于被学生接受,对于学生未能理解清楚的部分,可以进行反复的重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运用科学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美术教学评价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受到美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出美术教学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过多注重知识性评价、偏重于结果等的误区,让教学评价成为提升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同样的题目,不同学生有着不尽相同的想法,在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过程中,常常会看到,有的学生表现得大胆洒脱,有的则工整细腻;有些学生喜欢追求客观再现,而有些则偏爱主观表现等等。在美术教学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教师若片面地肯定美术技能较高的学生,而轻易地否定其他学生,将会致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信心,其创作能力的发展恐怕将会停顿、甚至倒退。因此,教学评价的尺度对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发挥有着较深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评价时,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实行评价标准的层次化。此外,美术教学评价要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情形,实施多主体评价的原则,使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元化方式。确保学生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能更清楚地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贯彻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3 结语

美术是诉诸视觉的艺术体验,借助于眼睛的直观观察,从色彩、形态、构图的角度敏锐感知,体悟艺术的美感。美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本文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美术教育的现状,并进一步阐述美术教育有效实施的策略。由于个人知识储备及研究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疏失错漏,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实践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对该课题的研究,寻求更多的高效美术教育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李君俊(1982―),女,湖北荆门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水彩静物画的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认为水彩静物画教学的目的应有基本功的训练与画面结构、精神内涵探寻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应不同目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法。教师首先教导学生把握对水彩静物画技术性、规律性的内容;而后培养学生在画面中的创作意识及对精神内涵的表达。教学中强调课堂内外注重学生综合审美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水彩静物 教学 画面结构 精神内涵

静物画是西方绘画题材的一种类型。静物画的绘画技法、观念以及在表现画家的情感、思想等方面有许多迥然不同的探索视角与层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静物画的世界。水彩静物画作为西方绘画体系的一个分支,与油画除了在媒介材料以及因材料衍生的表现技法上有不同之外,其他如在造型、色彩、空间、观念上基本是相同的。水彩静物画作为水彩专业课程中的起头课,在对水彩媒介材料的了解与掌握;对水彩艺术语言的体味;对水彩绘画创作的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水彩静物画的教学试作以下探讨。

水彩静物画教学的目的

1.基本功的训练

水彩静物画的教学目的,首先是对造型的训练。掌握造型的方法,需要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和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美术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相互的空间结构。这样就涉及到构图的能力。画者对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和安排,形成整个平面或空间的特定结构,通过这样的艺术加工和构成取得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说服力,藉以实现主体的表现意图。虽然在素描课程中造型训练是主要目的,但任何绘画形式都体现造型能力,这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所以水彩静物画中,造型仍是研究、训练的主要内容。对物体结构、空间的变化,画面构图的经营应贯穿课程的始终。

其次是对色彩的训练。色彩是绘画作品中最拨动人心弦的因素之一;是绘画语言诸要素中具感情特征,具感染力的。作为西方绘画的一支,水彩绘画艺术同样也遵循着色彩发展的规律。对于色彩表现来说, 一种是客观地再现色彩, 一种是创造性地表现色彩。在水彩静物画教学中,客观地再现色彩以素描的造型训练为基础,用色彩表现物体的结构、质感、量感、空间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但色彩的主观表现也是课程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给予指导,使学生了解绘画丰富多彩的风格及表现手法。

是对水彩画的工具材料、艺术特色规律的把握。水彩材质的特性导致水彩本体语言的特殊性。水与色相互交融,在水彩纸上形成的水与彩的斑迹与色痕,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与抒情性,形成了酣畅、淋漓、清新的视觉效果;并与自然保持了和谐的灵动之美,构成了水彩画的个性特征,产生独特的艺术语言。因为水彩颜料的透明性,所以在调配颜色时,除了混合的方法之外,透叠成为重要的调色手段。这种涂层与涂层之间的错落搭配会产生微妙的视觉,乃至心理上丰富的感受。水彩语言的丰富性是教学中学生要充分体会并掌握的重要内容。

2.画面结构与精神内涵探寻

水彩静物画通过表现以静物所指示的点、线、面、体,来组织、经营、研究画面的结构及形式的构成,是水彩静物画教学另一个目的。这一阶段,并不是以自然主义表现物体的光影、色彩效果为主旨,而是加入主观处理的手段,使画面形成 “第二自然”。这是塞尚的用语,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主观能动性的端倪。塞尚的静物绘画体现了他对画面结构或是一种永恒性质的追求。以静物为契机或媒介,进行画面的经营。“画家作画,至于它是一只苹果还是一张脸孔,对于画家那是一种凭借,为的是一场线与色的演出,别无其他的。”①画中的水果、器皿、台布等,都是画面结构搭建需要的部件。一幅画就像一座建筑,有稳固的基础和必需的配饰,构成了一个坚实且丰富的整体。各个部分的相互关联,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等,是一个艰苦思考的过程。“在一幅画里绝不允许有任何松散的关联或缺口存在,否则画中的情绪、光线、真相就会流失、就会逃逸。”②以至于画面多一个少一个苹果甚至多一条少一条布褶似乎都不行。

水彩静物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对情感的表现。绘画创作的过程情感的因素始终渗透其中。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只有饱含丰富的情感的艺术形象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静物虽然没有所谓的生命力,但经过主体的审美观照,那些静物便有了精神的力量,可以传达画者的情感与观念。“当进行美的观照时,随自己的感情移向对象,自己与对象,即不复感到有何距离而成为主客体合一的状态。”③零散的物品被放置于一个空间,产生了相互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或聚或散,或亲或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似乎有着不同的性情,情态与情趣。在它们身上映射着人类社会的影子,似乎有了与人们心灵相通的地方并在它们的世界里演绎着人们的情绪。

由情感而摄入的精神世界,是作品背后的玄机。莫兰迪笔下的瓶瓶罐罐,充满了静穆与孤寂,似乎不沾染人间烟火,静静地与永恒相伴。“莫兰迪让我们参与到一种积极的、非物质性的时间秩序当中。物体既是实体的,又是非实体的。在时间飘逝的迷雾中,艺术家创造出一个领域,这里拥有坚固的现在。”④莫兰迪的静物作品,总是让观者脱离了表面的物象,而徜徉在其内在的深邃的精神世界中。

水彩静物画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根据上述关于水彩静物画教学目的的论述,来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通过不同的阶段性练习,使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

1.及时阶段:重点把握对水彩静物画技术性、规律性的内容

(1)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空间、组合关系等的理解与把握。通过相关的写生色彩的学习,将素描中的黑白灰的色调转换为色彩的调子,用固有色、环境色的变化来表现物体及其组合关系,以色彩来训练造型的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在动笔之前要对静物进行详实的观察、比较。除了单个物体的结构、透视变化外,还要观察静物之间的组合关系。越是复杂的静物组合其相互的比较、关联也就越复杂。学生在正式起稿之前,多做几个构图的小稿是必要的。因为要厘清画面中主要、次要部分及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各部分物体的大小、高低、曲直、轻重、图底关系等。色彩的写生变化需要学生多实践,多练习。色彩的光影变化规律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写生色彩的表现。

(2)对水彩艺术语言的理解与把握。教师通过对大量水彩作品的赏析,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彩语言的魅力。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油画作品和水彩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不同语言的艺术效果。在具体写生的过程中,由于水彩的材料特性不适合反复的修改,所以教师应少给学生修改,而要多作示范,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用语言无法描绘的绘画手法或偶然的意外效果。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体会水色形成的痕迹、肌理,认识到水彩既可以在画面中形成飘逸、清新、爽朗的风格,也可以通过透叠等手法达到深沉、厚重的效果。

2.第二阶段:画面中精神内涵的表达,对创作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了解、掌握水彩基本的表现手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水彩静物这一媒介,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结构的主动意识和控制力,尝试在画面里表达主观的情感和精神的内涵。这种创作意识的培养于点滴做起,在每日平凡的课程中积累、升华。这一阶段的作品赏析,教师应着重讲解画面结构的安排,点、线、面的起承转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韵生动;指导学生分析大师作品,解构作品中的形式建构。教师讲解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及文化特质。这部分涉及的范围会很广泛,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心理、人文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我们探寻画面深处意义的密匙。绘画艺术的表现不是单纯技法的纯熟,而是技法与其精神、文化因素的综合。王肇民的“物当人画”,就是从静物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复杂的关联与结构。刘寿祥的静物画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依附于深厚的文化构架之中的情感表达。陈海宁的静物作品中,似乎总是有一种“禅味”,有中国传统文化“虚、静”的意味。以上种种,使得这些画家的静物画除了引人入胜的表象描绘外,更大的艺术魅力在于引发观者进入流连忘返的精神乐园。

在作画前,教师启发学生要确立某种意图,是想侧重于画面结构的表述,还是想从画面中表达某种精神和文化内涵。学生从挑选静物和摆设静物的阶段就要按照事先的想法来安排。“选什么”和“怎么摆”其实就是从构思到现实的实践过程,创作由此开始。即使是水彩静物写生,也要时刻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不能由静物牵着你走,而是由你主宰画面。此阶段为了画面的需要,可适当夸张、变形静物,透视、色彩也以画面需要调整。通过静物来表现画者对画面的线条、色彩、笔触形成的节奏、韵律及疏密、虚实等对比关系的理解,在纸面上重新构建一种“可视性”的组织结构。正如马蒂斯所言,“奴隶式的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于我的画面的精神。”⑤

当然这两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且是因人而异,教师应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教学。

课堂内外注重学生综合审美素质的提高

绘画的品味总是影射着作者的修养和素质。表面技法的熟练和精湛如果没有品味的依托,终会沦为俗物。“眼高手低”并不是一件坏事,审美境界的理想总是指引着最终画面追求的效果,使画者成为艺术家而不是匠人。也许成为艺术家的学生凤毛麟角,但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则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水彩静物画教学,使学生感受、理解并实践形式和内容的美,领悟审美直觉,体会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

然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课堂上的有间,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的讲解指导之外,还应督促学生在课下多涉猎其他人文、自然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水彩静物画教学是水彩教学乃至绘画教学中一个微小、具体的单元,却能从中探索、实践不同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教学中以技术、画法学习为基础,积极开拓学生的绘画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教师提供多样的可能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教师在学生实践时予以适时的指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具有个性的作品,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宝鸡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的思考

摘 要:学前美术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学生从事幼教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本文在指出学前美术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也对现有高职学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试图从传统美术教学观念中解脱束缚并且有针对性地探索适用于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力求为提高学前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幼儿美术活动是通过美术课来完成的。美术课以直观、形象进行教学,这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人的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力。人的智力是通过观察记忆、思考、判断、试验和操作等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美术能培养学前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学习迁移能力。由此得知美术是幼儿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专业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能力。学前美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美术欣赏等。其中绘画是基本内容,儿童画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画种。既然这样,在教学中就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早日掌握这门技能。在儿童画教学中,先学简笔画,再学儿童画,后学较高的卡通(动画),这样的过程走过来,学生非常感兴趣,使教学效果也产生了质的飞跃。通过定期举办儿童画、动漫画、创意画、现场儿童画、卡通大赛,学生们大显伸手,大大调动了学前教育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学前儿童年龄段不同的发展特征,自编自绘儿童画教学挂图。利用现代技术自编幼儿美术教学教材,从多方位、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教与学的能力。

二、重视审美情趣的感染

审美就是对于美的欣赏。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感受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如果美术教师没有处理好有形和无形的辩证关系,而仅仅向学生呈现了一些美的图形,美的色彩,只对美的景物进行欣赏,而没有去挖掘它的内在,忘记了从美的根源去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受,那么很明显,这样的审美教育是失败的。那应该如何去做?欣赏美术作品是一个途径,因为美术作品能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在教学“特殊制作技法”这课时,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来画线条,比方说梳子,棉线,铁丝、树叶,吸管,纸条,竹片等等,让他们感受到不是只有用笔才能画出美丽的线条,生活中原来有很多东西都能画出美妙的线条。再如,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她们爱美的情操,还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作品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知,领会生活中的一切,从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多元技能的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课程”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从理论知识到技能要求都应力求做到既要又有创新。它要突出美术教育的时代特征,抛弃旧有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形式。其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是建立在尊重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基础之上。因为作为幼儿的人生启蒙者,作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幼儿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这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今后学习与发展的根基。要保护幼儿探索和求知欲望,培养孩子对科学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科学、文学和艺术修养。因此,美术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也正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展开的。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美术学科多元化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教育认识:“面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在审美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狠抓基本技能的训练。当学生在素描、色彩训练中有了一定基础后,有计划有步骤针对幼儿美术发展需要,对学前教育的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技能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对绘画、手工、设计等多元化技能进行研究,借助信息网络开拓新的教育资源。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知识技能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用他的多元化技能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四、提高儿童作品的了解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对像是学前儿童。那么,在校期间对专业审美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深人理解和掌握就尤其必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多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作品是非常必要的。一些人认为,儿学前美术教育侧重儿童画训练未免太单调了,学生是成年人,还是加强素描、色彩训练好。然而从历届毕业生中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谁在儿童画中下功夫并研究儿童画作品,总结教授儿童作画的内容和方法,谁就受到童的欢迎,其教学能力就得到社会的认可。谁不研究儿童画、学习儿童画,谁就和儿童画教学脱节,成为儿童不欢迎的人。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开设了以研究儿童画为主题的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儿童画作品分析,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儿童作品欣赏评价水平。

五、完善理论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中,光注重理论教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有教师把整节课的时间都花在大篇幅的讲理论上,甚至还有美术课的理论考试。条条框框,概念意义,甚是复杂,学生厌恶,美术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质量上不去,教师也十分痛苦。所以要转变,就要时刻记住“幼儿”这一客体不容忽视。什么样的主题内容,什么样的色彩是幼儿喜爱的,什么样的形式是幼儿最易表达的――要了解这些就要让学生下到幼儿园去,主动一些。让学生在下园时,以”教师”身份进行美术教学,总结教学经验,再回到课堂,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及时补充内容,调整学法。如“人物添画”这一主题作业,就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添加儿童喜欢的形状、颜色等。所以美术教学不能单靠理论,不能看哪种形式简单,哪种颜色搭配起来顺眼,就画哪种,而是要体现儿童的兴趣和生活氛围,这就要靠你平时的经验和对儿童了解程度的深浅,这就需要去实践。一个教学内容用两种结合起来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是科学的,前者是对学生专业程度的要求,后者是培养学生适应本专业就业需要而设置的教学内容。

总结: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为了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具有较强的美术技能,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适当进行有效改革,不断求新、求变,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多的幼教机构,为整个社会的学前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希望,迎来美好的春天。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综合材料实验课在美术专业开设的时间并不长,目前,也只有少部分的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由于专业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实验课程的研究仍处在一个改革与探索的阶段,效果如何,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做出反应与完善。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美术创作当中能够有效应用综合材料,从而让学生以此为基础,来完成对艺术品的创作与设计,从而解决造型艺术中所存在的质感、形态、色彩问题。综合材料实验课的核心在于对传统绘画媒体的拓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掌握学习技巧,并能够充分发挥内心的艺术个性,为绘画提供方向,做到对学生美术知识的拓展,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在对综合材料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综合材料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给出改革与实践过程。

关键词:创作意图;解决问题;评价标准

20世纪80年代后期,艺术发展过程越来越朝向综合性及实验性的方向,与此同时,多媒体艺术也走向主流化,这对艺术的创新与开拓具有积极作用。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当代美术创作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原先由油画、版画及水器画所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实验艺术的出现,在我国美术界的成长与发展中,成为一支新生的力量。越来越多作品的出现,也引起越来越多高校在美术课程设计时加入了综合材料实验课程。

一、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及课程改革的相关概述

1.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内容

综合材料实验课程主要是指在造型艺术中,对综合材料的有效应用,从而能够方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运用综合材料来完成创作与设计的过程,从而做到对造型艺术中材料色彩、形态及质感等搭配问题的解决。综合材料实验课程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绘画语言、绘画技巧、绘画媒介,唤醒学生的艺术个性,帮助学生明确绘画形式及绘画方向,帮助学生对现代艺术做到有效的认识,弥补当前美术教学缺乏对现代美术有效认识的缺陷。

2.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在绘画过程中,材料越来越重要,使得人们开始对材料进行重新的认识与学习。而绘画中所讲到的材料,其实就是各种综合材料。对于综合材料来说,其不论是在中方绘画艺术中,还是在西方绘画艺术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其在应用时,是以视觉文化为基础,吸收与借鉴各类艺术,从而在此基础上画出能够满足当代艺术发展要求的艺术作品来。

3.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开设的意义

综合材料绘画,虽源于西方,但在我国艺术发展中,也在慢慢地得以壮大,吸引了更多人的兴趣。运用综合材料来绘画的艺术作品,目前在艺术潮流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综合材料绘画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作为一门课程来说,其教学过程才刚刚开始,在很多地方还需要完善。在绘画教学当中,综合材料的采用,在内容上,更多的是对材料应用发展创新的反应,对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再现。综合材料实验课程融入绘画教学当中,能够做到对学生绘画语言的创新,从而使学生在创作时更能够展现出创作力,解决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艺术的问题,消除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距离感,从而推动艺术发展走向新的动向与潮流,使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立体构成与综合材料构成概念混淆

对于综合材料来说,其构成的是形体空间,对形体空间中的色彩、形态及机理起到一种决定作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运用与加工,能够做到对人们审美要求及视觉要求的充分满足,在包豪斯绘画时代,对立体构成有着足够的重视,从而在某些领域及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主义的设计与绘画理念起到了影响。但是,现代艺术运动的开展及变化,使综合材料得以出现,并在艺术表现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传统形式的美学审美标准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立体构成与综合材料构成存在的相似性,造成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在开展时,很多学生会对这些概念难以区分,从而造成定义混淆的问题出现,最终造成很多学生在实验及设计时表现的设计方案不具有创新性。而事实上,在艺术表现上,综合材料是绘画者及艺术家对各种各样的有趣材料的应用,做到对自身艺术观念的充分展现;而立体构成是艺术家利用各种材质的排列,从而做到对一定视觉效果的表达。此外,艺术家在对综合材料进行使用时,很注重非理之美的体现,在视觉效果追求上,更会做到对反抗色彩与冲突色彩的展现,从而强调人与环境、材料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做到对人们精神文化层面上荒唐、匮乏的充分而深刻的解释。

2.难以做好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设置

作为美术专业教学的一门创新性课程,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教学的开展,主要是使学生在平时生活及学习过程中能利用身边的物质材料所具备的视觉空间,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开展综合材料教学时,其所涉及的内容有艺术发展学、视觉艺术学及物质材料学等各个方面,另外由于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教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及动态发展的阶段,因此造成师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会对其构成及设置产生很大的困惑。这些困惑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展现。及时,综合材料的教学大纲具备的规范性与条例性,会对综合材料教学实验课程的作业设计产生较多的不利因素,很多学生在课程设计时,会表现出观念上的限制及表现手法上的局限性。这些都会使学生的创作受到不良影响,违背了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开设的初衷。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施展创作空间,更无法做到多样化风格的展现。第二,综合材料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发展阶段,这一现状的存在,与教师教学相矛盾,从而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这是由于很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形成其个人的一些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存在,对学生知觉与视觉上的敏捷性可以说有着诸多不利影响,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存在保守化、固定化的现象,从而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1.布上材料的教学

在西方绘画材料中,形成了一种以油画材料为主的布上材料,把油画材料当作综合材料的一种,其实是对艺术领域所属范围的延伸及拓展。同时,布上材料在综合材料实验课程中的出现,也是多样化、自主化行为的表现,是一种能够将绘画者观念加以推广、将绘画者精神进行传达的有效方式。布上材料会使画布、油画颜色、刀、粉、笔等材料得到有效运用。一般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时,采取的布上材料训练步骤为两步。首先,教师会对各大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学习与分析,从而找出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因素,完成对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概念的学习与区分。其次,就是让学生从视觉与触觉两个方面来对画布的材质加以感受,并将画布材料与艺术的表现手法加以融合,从而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

2.纸上材料的教学

绘画时,纸的品类有很多,其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与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纸上材料教学开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纸的颜色及纸质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学习具体的方法。这就要求,综合材料纸上材料教学当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充分了解与掌握绘画中各种表现手法,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对材料性能、质感进行重新认识,在综合材料运用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个性化色彩。

3.板上材料的教学

与布上材料及纸上材料不同的是,板上综合材料的绘画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素材更加广泛,金属材料、石质材料、木质材料等都会在绘画过程中有所涉及。对于板上综合材料来说,其本身呈现出来的是立体层面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材料的厚重感、空间感及视觉效果做到有效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还要在平面成品、半立体板面和石板上绘画出自己的作品。在板上综合材料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组合能力的锻炼,从而做到对多层次艺术形式的有效创造,使学生在学习综合材料的过程中,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与灵感。

四、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过程

1.综合材料实验课程的改革方针

(1)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创作意图及观念

所谓的创作意图及观念,就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想表达什么,这个表达的思维过程,就是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及意图所在。很多学生对于创作目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总会有较多误区的存在,认为创作者的创作,就是为了反映当前社会问题,正是有这样一个不正确观点的存在,造成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心中存在较大的顾虑,在开展创作的时候,举步维艰,甚至动笔之后,就望而止步。

因此,在开展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时,就需要做到对学生创作观念的正确指导,让学生知道,艺术不仅仅是高高挂起的,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言语表达一样,是一种对人思维的表达手法,甚至是工具。而对于任何一个想法来说,都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创作者有想表达的这种欲望,都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工具来进行表达。这一问题应当在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改革中加以纠正。

(2)培养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显得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该画什么、表达什么。其实这时并不是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还不能做到对他想关注的点进行发掘。因此,在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掘兴趣点。笔者此前带学生上“空间综合材料”课程时,学生找不到表达的题材,笔者就对学生平常喜欢做什么的问题加以探讨,从而得知学生喜欢唱歌、跳舞、看杂志,并且很多都是娱乐杂志。于是笔者就对学生喜欢娱乐杂志的内容进行深挖,从而找出学生思维深处所存在的兴趣点。后来学生将这些娱乐新闻绘画在餐巾纸盒子上,以表达娱乐新闻如餐巾纸一样,用过就扔这一感觉。

(3)要求学生能够以纯美学与构成元素来进行创作

这一点与抽象绘画有着共同之处,不论是何种追求,都是独立存在于作品中的。正如点、线、面的构成一样。很多学生对一些抽象元素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从而有研究与表达的诉求。因此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就需要在改革中融入这些元素,从而鼓励学生去探索这些新的观点、新的素材。

2.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

(1)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首先,当前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城市的学生相较农村学生而言,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网络的发达更导致他们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缺失。其次,生活经历相对单纯、局限,使得他们对各类材料的认识只停留在日常生活常接触到的物品,这就限制了学生对于创作载体选择的性及操作上的可行性。在课程实践当中,教师除了给予合理的建议指导外,更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从多渠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课堂的评价及评分标准

对于综合材料实验课程来说,其属于美术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它能够在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提高实验的可行性,并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实验性思维做到有效的拓展。实验性综合材料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能够激发人潜在的创新意识,从而为艺术创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综合材料实验课程课堂评价与评分标准,都应将艺术当作试验场而存在。

综合材料是现代艺术变革所形成的产物,因此,其所表现的审美观念、方式及技法,都是围绕着传统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当代人对艺术及生活的看法。虽然综合材料绘画仿佛都存在于平面及架上形式,但是其在绘画中的运用,却不止于此。随着艺术观念与材料媒介的多元化、综合化融合之后,综合材料在进行创作时,就会表现出平面与空间、装置综合展现的这一特征及趋势。因此,综合材料实验课程开设时,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实施改革,让学生能够了解并研究这一艺术。这一过程需要更多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与探索来进行实现。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合作式学习视角下美术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支教教学实践的探讨

【内容摘要】文章就高校顶岗实习支教,引述了我国教育部及一些省教育厅提出的政策性指导意见,介绍了广州大学推进“实习支教”的进展状况。作者在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就顶岗实习支教落实政府政策性指导意见进行了实际操作,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即在理论上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习教育的先进教学实践与教育经验,导入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开展美术课程,运用几种符合学生学龄学段的合作式教学方法,具体化实施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课前课后的小组工作等。

【关键词】合作式学习 美术教育专业 顶岗实习支教

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实习课程。美国师范生须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专业课程,才可以接受一至两年的教育专业训练。英国把教育实习分散在大学四年各个学期,使师范生充分接触与体会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日本教育实习与教师资格证挂钩,成为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经之路。我国的教育实了有高校常见的“教育实习”课程外,还针对我国目前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状况,农村、城中村等中小学紧缺学科师资不足的实情。对教育实习进行改革,开设“教育实习”的同时加设“实习支教”,美术学科也属支教实习学校紧缺学科之一。与为期8至10周的教育实习不同,实习支教教学任务延长至1个学期以上,实行顶岗支教实习。自1975年吉林四平师范学院(现吉林师范大学)开设“实习支教”课程以来,我国的支教实习发展了近40年的历程,经历了尝试探索、推进发展与推广三个阶段,从初创到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与完善的发展历程。

随着“实习支教”的提出,近年来“实习支教”的实践研究文献书籍与理论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但是有关美术支教实习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探讨在学术界尚未涉及,而这对于我国美术“实习支教”教学的发展甚至美术师范生的人才培养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笔者认为,以合作式学习方法导入美术实习支教课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化难为易的效果。

一、高度重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实习顶岗支教倍受关注

(一)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实习支教

我国实习支教大力推行的原因在于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给予了高度重视。2007年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实习支教期间“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2008年,广东省教育厅响应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要求:“到2012年,全省师范生原则上均应参加实习支教。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试点工作的通知》(翼教师〔2006〕号)文件,并于2008年展开首批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从各项规章制度的颁发来看,各级教育部门对高校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二)实习支教教学活动方兴日盛

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响应政策于2008年组织及时支顶岗实习队伍,并在2009年将顶岗实习延长至一学期。2009年,广州大学、韶关学院等广东省其他大专院校也纷纷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

就笔者所在的广州大学而言,2009年广州大学首次组织了61名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2010年227人、2011年115人、2012年211人、2013年218人,其中美术支教生10人;2014年支教学生人数骤然升至433人,其中美术支教生36人,无论是支教总人数还是美术专业学生支教人数都属历年参加人数之最,其中美术教育专业大四生占总人数90%以上的学生选择参加支教实习。由此可见,广州大学积极配合国家大力发展实习支教工作政策,针对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力度愈加愈大,在各学科专业不断壮大学校实习支教的组织队伍与组织规模,为广州市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助推动力,缓解了薄弱中小学特别是广州周边地区中小学教师紧缺的局面。为了响应教育实习的新形势,实习支教工作已成为我校加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响应支教实习政策踊跃参加,并认同支教实习课程的开展。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依据美术教育师资的培养规律,学院积极探讨美术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根据美术专业教师基本功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了适合本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教育实习与实习支教课程教学体系预计相应的课程设置。近年来,学院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在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基础上,采取多种确实有效且生动的教学方法。例如课程采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利用校外的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针对馆内在展美术或设计作品做出课程设计后进行试讲。又如相互合作角色扮演模拟“学生”与“教师”教学互动以及课下的合作式练习等。同时以赛促学,每年积极组织参加广东省内、校内师范生技能大赛,并屡获佳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就实习周期而言,实习支教与教育实习相比,前者约20周为一学期,后者约8周。为此,教育实习被周期短这一现状所束缚,较难开展多种教学方法。而实习支教则不同,长达20周的实习时间足以很好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本研究将依据合作式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支教课程的教学实践,集中探讨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针对如何提高顶岗实习支教工作中的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二、化难为易:合作式学习教学形式的核心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观分为以下两种教学形式:合作式学习(Collaborative Leaning)与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ning)。本研究选取研究合作式教学形式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合作式学习教学形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广泛运用于80年代。其是带领学生主动融入学习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认知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主张以学生参与为中心,教师与学生根据旧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任务进行研究讨论,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式学习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在教学中不采取平铺直叙地讲述,而是以“以师为导、以生为主”,强调以问为中心开展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兴趣,寻求对问题的判断、了解与解决。它一般表现为合作学习与小组工作。

本文认为,合作式学习能够在顶岗实习支教美术课堂中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教学实践具备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优化教学: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日本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分为技法与鉴赏表现两大领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升思维能力,不同专业方向(工艺、雕塑、绘画、设计等)的教育实习生围绕这两大领域,针对不同题材的课程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合作式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小组做游戏,又如学生分小组模仿名画中人物的姿势动态,甚至扮演时服饰的颜色和材质也尽量与名画中的人物服饰保持一致,课程学习会相对较为轻松。

以此为鉴,我国学校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课堂,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在通过合作感受到愉悦感的同时,也学会与同学之间,甚至是与教师如何去合作,很好地提升了自我沟通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不是平铺直叙地讲授新知识,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点”不断提出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他们遇到新问题的兴趣,这样在教学上有利于将所要传授的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框架中去。而实习支教生对这个合作过程的带领,为学生营造一个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则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先深入了解中小学各个年龄段、不同班级,甚至是不同地区、城区与郊区、城市与农村学生的实际发展阶段和理解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尽量事先考察他们的生活经验,深入了解之后以此为依托,贯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末。

基于以上考虑,学院在中小学实习支教课堂中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课堂提问激发学生

课堂以“问”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思考阶段就开始合作。学生针对教师多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互相讨论,然后小组达成一致统一意见后,如没能找到答案或者没有统一意见,也可以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由教师做出总结,给出参考答案。如岭南版初一美术教材《校园风景》一课,其中一项教学任务为学生能理解透视原理。而初一学生对这一知识点――透视原理正处于难以理解的年龄阶段,教师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并结合学案,小组合作分辨出学案中哪一张是带有儿童画特点无透视效果的房子,哪一张是具备透视效果的房子,让学生对这两种特征的房子进行对比,谈谈哪种效果视觉感官上更好,这样通过直观体验观察比较,透视规律这一难以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初一学段的学生已进入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写实期,也是心智慢慢走向成人思维的过渡阶段,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顺应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规律,在绘画时引导他们不再单一地像儿童画那样毫无透视规律地进行绘画创作,慢慢引导他们走向成人思维具备透视规律的理性绘画阶段。

(二)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模拟情境

像上述日本中小学课堂中采取的合作式教学模式一样,在美术鉴赏课中模拟名画中的各种情境,模仿人物的姿势,猜测联想画中当时发生的故事,并针对为什么画中人物会穿这些服饰等问题,师生展开互动讨论。同时借助学案对画中人物的衣帽、胡须、发型、服饰等元素重新进行设计。例如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中,其中对委拉斯贵兹绘画作品《宫娥》进行分析时,首先将分小组模仿画中各种人物的动态姿势,猜测画中所蕴含的故事情节;随后局部放大画中的每位人物,分小组讨论选出一个最喜欢的人物角色,并重新设计其发型、服饰等。

(三)课前课后的小组工作

合作式学习不单单局限于课堂之内,也可以在课堂之外,课前或课后时段都可以巧妙地利用进来。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拍摄或利用网络资源查询搜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素材;又或者利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进行自我预习。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延伸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与讨论,交流体会与感受,如岭南版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我们的影子》一课,课后安排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走廊任选一角,以小组的形式,摆出形态各异的影子,并拍下或画下各种有趣的“造影”,在愉悦的活动中展开体验式学习。

结语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实习支教课程应该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导入,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更加有效地体验教学过程的乐趣,感受美术课堂的魅力,理解并建构课程的知识点,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创造力,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情感价值观,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能达到情知合一、实践创新。总之,美术课堂离不开“合作式学习模式”,而如何更有效地针对课堂教学开展更多的合作式学习方法,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中学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模式及其创新对策

摘 要:中学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体现在对色彩领悟与鉴赏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设计思维培养不重视。应采取创新对策,注重色彩领悟与鉴赏,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注重对色彩的整体把握与控制,突出细节;加强写生训练,注重设计思维和人格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色彩教学;创新

色彩是中学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制约学生发展,影响学生色彩应用能力提高。对此,今后应该转变这种情况,采取创新对策,推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提出色彩教学模式的创新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一、中学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对色彩领悟与鉴赏重视度不够

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强调色彩基本理论教学工作,忽视采取措施让学生鉴赏色彩的应用技巧及其妙处,不注重领悟色彩应用的内涵与方法,从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中学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不利影响。

2.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色彩进行绘画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但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和表演的机会不多,制约学生创新潜力的开发,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对学生设计思维培养不重视

教学中强调对色彩应用技巧的培养,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在绘画中如何科学应用色彩,合理进行色彩搭配,以取得更好的绘画效果。但是对色彩设计的思维训练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二、中学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模式的创新对策

1.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色彩的领悟与鉴赏

色彩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媒体技术应用,为学生展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将色彩教学的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不仅直观、形象,而且操作简单,给学生演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学习色彩功能方面的教学内容时,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可利用图像、三维技术、效果对比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色彩构成基础知识、规律组合、演示效果等。让学生对色彩应用技巧进行更为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色彩领悟技巧和鉴赏技能。任课教师要重视多媒体课件制作,向学生展示的色彩作品,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来对作品进行欣赏,提高学生色彩鉴赏和审美能力。

2.重视色彩心理学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色彩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色彩心理学应用。这样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欣赏相关美术作品时,对色彩应用有更为的了解,同时还能对作品赋予自我认知的创造。每位学生对色彩应用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欣赏和心理体会,会对作品的色彩进行重塑,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欣赏,利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形成对色彩的观点与看法。进而在作品创造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更好利用色彩心理学,学生观察作品和进行色彩应用时,要深层次理解作品,在色彩的冷暖色调利用时,应该展示其主题和意义,让色彩更好表达作品主题。例如,表达喜、怒、哀、乐等感情,展示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的风光,要注重色彩合理搭配,通过合理利用色彩,更好地表达作品主题。

3.注重色彩整体把握与控制,同时突出细节

对作品色彩的应用首先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然后做好细节处理工作,促进色彩利用效果提升,从而更好展示作品主题。教学中要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在作品色彩整体协调基础上,兼顾不同部位的细节处理。这样既能展示作品主题,还能触发观众情感,让人们明白色彩利用具有深刻内涵和意义。例如,一些香烟盒上虽然没有明确印刷“吸烟有害健康”字样,但通过印上惨白色的骷髅、熏黑的肺叶等图案,主题十分明显,观众看到这些色彩和图案后,很快就明白其内涵。试想,如果在香烟盒上设计欢快、明亮的颜色和图案,则很难达到提醒和警示效果,其关注度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在色彩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并重视细节处理,从而更好表达主题,促进色彩应用效果提升。

4.加强写生训练,重视色彩设计思维和能力培养

注重写生训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加强对色彩的认识,从而更好利用色彩,提升作品效果。周末或者假期要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写生训练,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色彩设计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本质属性及组合规律,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色彩组织及利用体系。并在色彩利用方面,创新思想观念、勇于创新,让色彩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提高作品设计水平。

总之,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存在的不足,并根据教学需要,采取相应的创新对策。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树立创新理念、拓展教学思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学美术教育专业人才今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对幼儿师范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的探讨

摘 要: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教师成长的摇篮,社会对未来的幼儿教师的要求不单单是表现在教学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幼儿 师范学校 美术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美术产生出越来越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在各大院校,他们纷纷设立了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孩子们学习美术不再被人认为是学习不好的表现,学习美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习美术也成为了一种成才之路。学校中美术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贵族"级孩子加入了美术专业这个特殊群体,但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不论在思想上、思维上、情感上还是学习上都与普通专业学生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美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原则,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优化美术课程内容以及重视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谈了自己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优化美术课程内容

1.对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方面要突出幼儿教育的专业特色,为幼儿美术教学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及兴趣爱好。美术课程要强化或增加学生需要和感兴趣的内容,删除陈旧老化的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可将线描和速写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易学、易懂,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可广泛应用。结合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特点,还可适当加强卡通画的教学,用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创编绘制童话故事,不仅使美术教学生动活泼,而且也能使学生的造型能力、设计意识、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绘画内容方面仅仅学习素描、水粉画是不够的,蜡笔、彩色水笔是幼儿最常用的绘画材料。以往由于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课程中没有涉及这些材料,大部分毕业生进了幼儿园才开始接触、熟悉这些材料,这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加强对儿童蜡笔画、儿童水笔画、儿童线描画、儿童版画、儿童水墨画和儿童趣味粘贴画等多种贴近幼儿绘画手段和技法的了解和学习,力求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灵活多变,不断创新,迅速适应儿童美术教育的新理念。

2.美术内容的设计

在设计内容方面,除了图案、黑板报和海报设计、艺术字的学习,还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增加和强化空间环境创意、角落活动布置等的教学内容,幼儿园里色彩缤纷的大型墙面装饰画、位置突出的宣传栏、黑板报、卡通造型的班级标志,形成一个美妙的隐性教育环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获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此,在幼儿师范设计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欣赏大量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展个性,加强对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幼儿师范学校手工教学中,除保持传统项目外,我们还应开阔眼界,将好的创意都纳入到课程中来。

二、重视美术课程的实践性

1.重视美术实践活动

幼儿师范学校美术课程的实践活动是美术学习与生活、社会相结合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经验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美术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围绕人文主题展开学习活动,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探究、实验、调查、社会宣传、作品展示等。要改变以往以美术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少“填”多“引”,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谈、交流、评述、探究、合作等方式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2.重视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实践

幼儿师范学校美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首先应抓住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重要环节,并在原有基础上延长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将实践内容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安排在每个学期中,这样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幼儿保持鲜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反复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幼儿美术课堂教学,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提高职业素质。其次,要改变教育实习的观念,重视美术教育实践活动,彻底改变教育实习形式化的现象。学生要参与到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校园文化等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包括观摩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课外活动等。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美国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Arnheim.Rudolf)在其《对美术教学的意见》一书中指出:有利于学习的教育方法在一切学习领域大体上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哪里,都需要以培养自发的然而却是直接的冲动来取代机械的练习。在美术课堂中要改变“授”与“受”的美术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和自由的环境中创造美、感受美,使美术教学充满人文和情感色彩。美术教学方法除常规的指导法外还有:合作学习法、对话法、体验法、启发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法、情境法、观察法、发现法、探究法、游戏法、尝试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的注入会使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焕发自觉学习、探究学习美术的热情,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美术的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如在对话法中,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就某一件美术作品展开交流和讨论,师生的思路都得以扩展、相互启发而产生新的看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探究法中,师生共同提出一个研究主题,学生利用己有的学习经验,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活动。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仅在探究中学习了各种知识,熟悉了各种美术技法,还提高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在同一个单元或一堂课内交替使用几种方法。创造具有自由、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放飞心灵,诱发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总之,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课程应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确定美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加强幼儿美术教学实践,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和美术教学能力。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与探索,才能使美术课程焕发出活力。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水彩专业美术教育技法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水彩画是拥有自身鲜明特色及独有的超强表现力的绘画艺术种类。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不要机械地延续以水彩画课程作为主导教学内容,而创作水彩画作品,重要的是完善和提高创作技艺。已往的教育实践中,绘画技艺没有得到重视,但它却是所有画种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水彩画自身画面的表现力更体现了学生对绘画技法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理论;技法;潜能;创作能力水彩画在工具与材料技法两个特性方面非常突出,而其教学实践就是以自身的技法和材料工具的表现与应用作为重要内容。在高等美术教育关于水彩画专业的教学中,在熟练掌握工具应用的前提下,把启发引导学生探索材料技法与画面语言表现,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材料技法的应用和画面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这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材料技法及水彩工具使用。这在水彩画教学方面也是一个重大突破。

1基础理论与基本技法实践部分

水彩画是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表现力,同时又是难以掌控驾驭且独具自身魅力的画种。而掌握和提高技艺是创作出好水彩画作品的前提,绘画的技艺是所有画种的起始点也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素,而学生对水彩画技艺的掌握程度更是体现在画面的表现性方面。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制定的水彩画教学大纲一般都会有材料工具和技术技法等课程安排,这是教学实践的需要,然而这些课程都不会安排过多的课时,有限的技法课程安排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绘画技法要求,对于水彩画技法相关能力也不可能起到有效的提升作用。就高等美术教育中的水彩画专业教学来说,配套的理论课程要增大教学深度和广度,材料技法课程要增加教学课时和实践训练的时间,保障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能力得到提升,为将来的水彩画创作打好基础。

2发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加强学生创作意识

人的创造能力是一种潜能,发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术课首要的教育职能。美术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独特的灵活性,不必要遵循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提倡标新立异,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案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活动是综合技能很强的实践活动,包涵了心智与运动操作两个方面的技能活动,实践中必须做到眼、脑、心、手等各种感官协调一致并行不悖,这正凸显了美术教学在增强智力、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人的智力发展是呈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显现出独特的结构和对应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发掘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在进入高等美术院校学习后,在高考应试条件下的绘画模式需要进行根本的转变,利用这一时机强化绘画的技术性和技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尽快在技术层面提高认识,进而增强他们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兴趣并提升认识能力。学生通过对绘画技法的探索,恢复创作知觉,唤醒创作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求学,这与以往沉闷的、强迫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天壤之别。

(1)想象力的培养。美术课最主要的义务就是激发并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充满幻想,天马行空的奇幻世界。作为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就要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和保护,使每个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欲得到激发和张扬。如自由奔放的野外踏青写生训练,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绘画、声情并茂的形象描画等等方法,这些都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然后再将自己神奇的童心世界用画笔描绘出来,从而使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对于孩子们来说,好奇心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动力,正是因为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的创造活动才变成了一种令人新奇的过程。孩子们漫游在丰富的幻想世界里,神奇的幻想再结合对外部现实世界的体验,在他们的笔下把五彩缤纷的童真世界一一呈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那些异想天开的作品,反映了孩子们的爱、恨、视、听,体现了孩子们的心智、性格及人格精神。

(2)观察力的培养。要创作出的作品,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这是基本技能,同时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目的。的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立足现实进行写生,按照年级的不同划分高低,要求标准也不同。低年级学生主要要求进行不同物品不同种类的视物练习,对观察能力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如进行水果写生,低年级只要求画一些苹果、菠萝、西瓜等色彩和形状有差别的静物。高年级就要求进行同类物态培训,比如要求画一组色彩相近、形状相似的苹果,于相同中寻找差异。通过这些技能的练习实践,保障学生的观察力得到极大提高。

3技与艺的结合才是高等美术教育体现教学成果的最终诊释

美术专业的学生要锻炼出艺术欣赏力和对艺术的感悟力。绘画是视觉方面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段和观众的欣赏都是立足于“看”的基础上。看并不是单纯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悟和体会。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自古人流传的道理。学生们对水彩画的创作材料技法的掌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积累才能达到,经过量的积累,厚积薄发,对水分的掌控运用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记忆。绘画技法在高等美术水彩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我们必须给予充分重视。以往的本科类水彩画教学中,大多只会在低年级讲授材料与技法课程,而短短几周的课时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水彩画技术语言的表现方式达到熟悉与掌握的要求。虽然现今水彩画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不是对创作技术的追求,但必须要立足技术层面才能把握水彩画的创作。在本科教学实践中,所有的课程内容要贯穿技法教学,这并不是单纯的材料应用与机械的技术模仿,而是绘画语言在情境中的表达。画面主体要有对应的语言相匹配,学生更要敢于创新,尝试新的技法、表现新的情境。水彩专业教学中必须在技术上严格要求,对画面形式则可适当放宽,这样才能使学生开阔创作思路、灵活表达技术语言,使水彩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作为创作者首先要掌握基本技法,才能在自身的感受上有所创新。诸如对水分的把握、色彩的融合等都不需要死记硬背,通过实践的积累即能掌握。由此看来,创新显得并不重要,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综合材料的广泛应用与创作实践即是对水彩材料的创新发展,也可以说是对新技法的探索实践。

高等美术教育的水彩画教学实践中,基本技法的应用实践必须贯穿整体教学过程,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还要使基础理论技法在实践创作中得到灵活应用,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效果取得良好的体现。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在具备基础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化和提高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由此看来,材料技法实践是整个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水彩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前途和专业能力。

美术教育专业论文: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校内外资源,实施全程化和系统化指导等对策。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研究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个体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处的环境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采取一定的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对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准备,形成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最终达到为就业和成就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的目的。

一、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自我认知模糊

制定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就是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地观察与评价,只有客观地认识自我,才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科学合理、长远地规划。自我认知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态度、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做出恰当地认知,实事求是地评价,并能够将这些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是多数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对自我认知较为模糊,了解不足,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从事什么工作,这些直接影响到其职业生涯的规划。

(二)专业认知模糊

造成一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模糊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很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对学生造成误导是其中之一。另外还因为某些美术教育类大学生当初选择美术教育专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专业课成绩达不到设计专业的分数,觉得读设计类专业无望,无奈地选择了美术教育专业。在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去做一名美术教师,对于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需要哪些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的发展前景等情况漠不关心,导致他们对专业认知较为模糊。而同时专业认知的模糊也造成其学业规划的不科学和盲目性。

(三)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

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帮助,但是在现实当中很多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并不重视,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认识不到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这样的辅导纯粹是浪费时间;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如“做24小时和尚撞24小时钟”,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去规划也不晚;还有一些学生即使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也只是应付学校和老师,并没有付诸行动。

(四)职业准备的不足

由于许多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的盲目,无法建构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加之缺少实践经验,影响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最终导致毕业生工作以后很难胜任教师工作的岗位。

(五)职业目标定位的不科学

据调查了解,不少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对教师职业和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因此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一定的理想化倾向,职业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例如:有些学生认为毕业后到大城市、工资高福利好的地方从教,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愿去不发达地区或者小城镇发展;有些师范生一心想当画家或者设计师;还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择业心态,更多地关注一些外在的因素,导致这些学生不能科学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加强美术教育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在高等教育当中,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大学生不同的特点。这提示我们,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确定具体的目标计划并坚持实施。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成立有就业指导和服务中心,但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资源还比较匮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辅导员或者教育学类教师承担。其中很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或进修,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较弱,往往照本宣科,对学生在规划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专业化指导队伍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要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需要每个高校投入资金和精力建设一支队伍稳定性强、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突出的师资队伍。

(二)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依靠校内的资源是不够的,应该把学校、教师、家长、实训基地以及校友等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成才服务的良好平台。如邀请校外成功人士或本校毕业的毕业生来现身说法,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在校学生;还可以利用到中小学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来检测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化指导

每个学生的兴趣、思维方式、能力、家庭背景不同,因此他们的职业意识、职业期望、职业追求也各不相同,而且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个性又比较突出,因此对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了普及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具体到个体还需要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选择和人生定位。在实践当中笔者发现诸如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个人访谈,特别是深度访谈等手段都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和实施引导的较好手段。另外还可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人管理档案,将个人阶段性成果、心得体会等纳入其中,并定期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交流。

(四)实现全程性与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现在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然按照以往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和体系来进行,只在毕业前开设该课程,还有些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就只在前几个学期开设,临近毕业时就没有再开设这门课程了。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会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起到作用。

高校对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应从学生入校时就开始抓起,并且要在不同学期按照不同的重点、系统化地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以三年制大专为例,大一时期,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这一时期正是他们的适应阶段,应该对他们进行专业引导教育,重点介绍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行业现状、社会需求情况、就业方向及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大二时期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有一定的职业认识;大三时期是学生就业的关键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毕业前的就业实战指导,包括应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自主创业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且爱动不爱静,如果只是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限于课堂上讲理论,是无法调动他们的热情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力度,需要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内容、方式、意义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当中,通过举办论坛、辩论赛、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2.结合学校自身物质设施开展拓展训练,将拓展训练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中;3.利用与中小学教师座谈或专家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生存现状,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总之,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美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规划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