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医学心理学论文

摘要:医学心理学中医患关系的体验式教学采取了多种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投入更多思维、情感和活动,真正达到知行统一。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展示教学的魅力,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人文教育。
医学心理学论文

医学心理学论文:服务方向医学心理学论文

1基础教育领域对医学心理学科的需求

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常见到的心理问题就是小儿智力、认知发展和学业适应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时我们依据的标准就是学生发育的标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进行心理问题评估时需要采用不同年龄的评价标准(尺度)。有些认知障碍或者发育障碍的个体,虽然在年龄段上有明显的异常,但问题的根源却需要用病理的标准来判断。在我国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常会发现一些类似多动、注意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等行为障碍方面的儿童。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学生的问题很少有人察觉到是学生自身的“疾病”。一方面从监护者来看或者从学校教师方面来看,除了严重的行为异常如多动症的孩子,那些没有明显精神和行为异常的学生,不会被当作有问题的学生来对待。这种困境,仅仅靠教学部门或者家长是解决不了的。鉴于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实际,在学校开设有关小儿发育等医学知识的课程存在一定困难。在人才的培养体制和知识的传播途径上出现了空白,所以在这方面亟须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医学心理学科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空白。首先,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幼儿教育、中小学教师进行医学和发育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校教师们了解到这些学生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学校教师一旦明确学生精神行为问题的根源所在,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而不把他们的问题当作是“品行”问题。从而减少对于问题学生的训斥、体罚乃至恶性伤害事件的发生。其次,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发展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治疗措施,使学生尽可能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再次,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有关孩子认知发育等医学以及心理学知识的宣讲,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问题,理解并接纳孩子的问题,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及心理工作者的密切配合,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而不是简单训斥和体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人为的二次伤害。所以,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大学课堂的讲台和心理咨询室,还应在基础教育的校园里。

2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学科教育对医学心理学科的需求

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是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具有人文内涵的学科。医学伦理学是引导医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患双方行为以及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解决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健康关系的学科。同时,医学心理学也是关系个体人格发展成熟与否的学科,关系到他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知评价与应对方式。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临床医师在医学人文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从医时间越长对于医学人文本质的认知越深刻。一些从医时间较短的年轻医师往往对于医学人文本质的认知不到位,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未来医疗事业主力军的年轻医师和高学历医师临床医疗实践医学人文认识的培养。2012年温岭杀医案中的当事者连某,在接受治疗后自我感觉并没有好转,有些症状反而加重了。据报道:连某手术后对医院包括对主治医师在内进行了多次上访投诉,均未得到让其满意的答复。而院方给连某的解释答复是根据各种化验和检查的数据影像等资料,得出连某的病已经治愈,没有再治疗的必要,但连某断然拒绝这样的解释。其本人诉说他的呼吸、睡眠等感觉不但没有好转,而且比以前更严重。在这个事件中,单纯从患者的角度看,医院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连某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多次投诉上访,终究没有得到足以让他消除心中疑惑的答复,一次次的投诉未果转化成一次次的愤怒,终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发泄出来,使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心理学告诉我们积压在内心的各种不满必须以适当的方式途径、在适当的时候发泄出来。一个人承受的压力和不满,如果超出他能承受的极就会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如果医院方面在接受连某投诉过程中能考虑到他的感受和心理需求的话,结局可能不是这样。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媒体、医院方面还是社会公众单纯谴责连某的行为,而不反思医院以及医师方面的不足,既不公正也不客观,更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另外,医疗中的“生”和“死”是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现象。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医护人员自身,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医学生或者年轻医护人员的人生阅历不够,在面对患者死亡时,少有人会体验到即将死亡患者的恐惧焦虑以及其家属的悲痛,一些医务人员可能表现得较为冷漠和无动于衷。医学心理学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谋求医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与成熟,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为死亡患者和家属提供恰当的帮助。所以,从以上种种现象看,具有丰高收入者文精神内涵的医学心理学科对培养医学生以及年轻医疗卫生人员人文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开展多方位的人文教育工作显得紧迫而又重要。

3我国国民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对医学心理学科的社会需求

当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以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癌症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为主。中国网2014年3月7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了《全球癌症报告2014》。该报告显示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癌症蔓延趋势不容乐观,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的数值依然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以胃癌、食道癌、大肠癌为代表的消化道癌症威胁最为显著,中国食道癌患者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一半,胃癌新增和死亡人数占比也超过了40%。这些疾病的发作与患者的性格、饮食行为习惯等密切相关。不良的摄食行为,也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与饮食行为密切相伴的吸烟、酗酒行为同样也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依靠禁烟的宣传教育和局部的控烟禁酒措施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想要从根本上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就必须改变危险人群不适当的认知观念,最终达到减少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又如,性行为既是一个与人类自身繁衍发展有关的本能行为,又是一个与人类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行为。危险的性行为和不当的性行为对国民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消除和控制不良性行为是解除部分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段,有学者主张通过道德的力量和法律的力量来加以控制。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是以性行为影响到第三者利益为前提的手段,一旦性行为的主体关系不够或者对第三者的影响较小时就没有限制性行为的影响力了。控制这类人群的不良性行为,好的办法就是让性行为者主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属于不良、危险或者不道德的行为,尽可能避免此种性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在除了对危险人群进行适当的性健康教育,将危害降到低外,还应当对青少年进行健康积极的性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性行为观念。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弘扬的文化。在这方面医学心理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真实的病例来警示行为的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学的手段来查找可以影响性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并通过与政府社会发展、文化宣传、卫生教育部门的协同努力,来倡导弘扬文化,促进国民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所以,作为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应当探索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的心理行为的文化根源,并对各民族的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进行传播、宣传。现阶段我国民众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正处在重大变化时期。而且基于这些变化又带来了民众价值观、生死观等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又促使我们必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两方面没有哪一个环节可以不考虑心理的因素。所以医学心理学科在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而又艰巨的使命。

作者:祁正庆 孟竟玲 单位:青海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 青海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教研室

医学心理学论文:教学改革医学生医学心理学论文

一、教学对象和方法

1.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我校2007级、200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对照组28人;实验组29人。

2.教学内容。

对照组和实验组所用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统一教材。

3.教学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讲授法教学。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研讨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由相同教师授课。研讨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主持,学生以班级单位参与。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心理学课程授课总学时为40学时(每学时40分钟)。对照组授课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实验组中,研讨教学共计29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2.5%;传统教学共计11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7.5%。研讨教学中,学生需按照专题准备研讨内容、组织研讨活动,每人负责组织研讨教学1学时(1学时/人,29人,共计29学时);传统教学中,教师总结教学内容、提炼知识点,强调重点、解释难点;与此同时精选经典专题进行知识拓展。准备阶段:教师提前两个月将准备好的课程标准、教材、任务分配及要求分发给实验组每位学生,要求实验组29名学生根据任务分配及要求组织与设计研讨内容,主持研讨1学时研讨教学。继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和学习。学生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进行研讨教学准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整合并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研讨教学,并可通过电子邮箱、QQ等交流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每次上课前两周,学生对研讨内容进行细化与准备汇报,老师提出修改建议和进行内容指点。在实施阶段,每次教学中,教师首先介绍本次教学的主题,随后由名学生主持研讨教学,其他学生可进行提问,同时进行讨论,教师就本次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注重引导,及时纠正错误、发现问题等,并就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适当专题拓展。

4.教学评价。

(1)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组织统一期末考试,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以及在各分数段分布情况进行比较。(2)学生对教学满意度评价。以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师资等为指标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的每项均按4点量表计分:不满意为1分,基本满意2分,满意3分,非常满意4分。5.统计处理。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

二、结果

1.教学改革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

课程结束后组织统进行期末考试,满分为100分。实验组学生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且成绩在70分以上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

2.教学改革对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众多指标的满意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对于教学中教员讲解、教学方法采用指标的满意度上,实验组明显低于。

三、讨论

本研究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特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医学心理学专业必修课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教学模式。结果表明,采用研讨教学模式的班级期未考试平均成绩和分数段分布均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证实研讨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是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师资四个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是评价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一个指标。本研究教学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两组在众多指标的满意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在教学方法与教员讲解的满意度低于对照组。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研讨教学模式虽能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并未表现出优势。在后续的教学联系会上,实验组大多数学生指出,研讨教学比传统讲授法更适合自己,更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并希望继续在课堂中采用此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但由于本门课程的研讨教学比例较大,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消化,学习负担与压力较大,故而学生满意度有限。因此,学生希望适当减少研讨教学比例,从而适度减轻课前和课后的压力。通过对医学心理学研讨式教学的探索,我们认为在实施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的宏观指导能力是决定研讨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本身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法、课堂掌控能力差,学生的汇报和研讨易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需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如果学生自学能力差或者有抵触情绪,也无法保障研讨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研讨教学模式的实施较为消耗时间、精力,故而该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例不易过大,否则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和负荷,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不断从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各方面提高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

作者:王立菲 冯正直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学院

医学心理学论文:粘液质医学心理学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我校学生278名应用维吾尔医学中的气质测定与心理学中的气质测定进行对照研究。

1.2研究资料

参加对象的278名学生均为属于正常人群。因6名对象填写表格不符合要求,去除分析范围。列入分析的272名,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1岁,男性77名、占27.6%,女性195、占72.4%,根据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关于人的气质论分类,多血质的80名、占29.4%,胆汁质的68名、占25%,粘液质的44名、占16.2%,抑郁质的9名、占3.3%,混合质的71名、占26.1%。按照维吾尔医基础理论气质论分类,血液质的85、占31.3%,胆汁质的79名、占29%,粘液质的36名、占13.2%,黑胆质的52名、占19.1%,混合质的20名、占7.4%。

1.3研究方法

先将278名学生进行编号分组,邀请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维吾尔医学专家应用维吾尔医学方法将参加实验的278名学生的气质进行维吾尔医学中的气质测定及分类(观察脉象、舌苔、巩膜、面部气色、大小便等的体征),分出血液质、胆汁质、粘液质、黑胆质、混合质等5个种类,再应用心理学中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TEM量表60道题对278名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学的气质分型,分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混合质等5个种类。根据两组数据进行对照。

2研究结果

用维吾尔医气质论分出的血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多血质数量最多,占49.4%,胆汁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胆汁质占36.7%,粘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粘液质占33.3%,混合型气质中心理学气质分出的混合型占40%,即相应度较高。但黑胆质中心理学气质分出的抑郁质比例不太相符。按性别统计可看出,不论维医学气质论还是心理学气质论多血质和黑胆汁气质的男性多见,胆汁质气质的女性多见,粘液质和混合质百分比维吾尔医气质论和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结果不相符。

3讨论

维吾尔医基础理论气质学说认为,各类气质人类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学气质特点比较相似,如果将维吾尔医气质论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学中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同时使用TEM量表60题判断维吾尔医气质,可进一步提高气质判断率。从研究结果来看,维吾尔医学中的5种体征(脉象、舌苔、巩膜、面部气色、大小便等)特点与心理学气质分类之间的相似度比较高,如维吾尔医气质论分出的多血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多血质数占49.4%,胆汁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胆汁质占36.7%,粘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粘液质占33.3%,所以维吾尔医学教学和临床诊疗中,心理学气质分类和维吾尔医学体液分类相结合,能得到更好的判断和鉴别诊断效果。黑胆质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比例比较少,尤其是黑胆质和抑郁质的比例不相符,原因是粘液质和抑郁质比较容易产生自制力,容易受到周围社会环境影响,所以判断粘液质和抑郁质时,考虑社会环境影响,并判断过程中更加认真、细心。多血质和胆汁质数量占总数的比例较多,其证明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叙述的青年人气质为热性气质的学说。粘液质和混合质百分比维吾尔医气质论和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结果不相符,原因是粘液质和抑郁质比较容易产生自制力,容易受到周围社会环境影响,其中混合质是多种气质的混合状态,判断难度较大,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属于正常现象,但针对此现象需今后进一步探讨及研究。

作者:甫拉提·孜亚旦阿布力米提·阿巴斯阿米娜·苏建和热米拉·阿不来提单位: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

医学心理学论文:对话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论文

一对话教学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创建良好的对话

教学环境对话教学要顺利进行,需要创建适宜的外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规模的交互学习集体。比如,《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是定向生,一个班有50多人,依据某些主题的需要,我们会把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左右,以保障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交互对话。软环境是指激活、维持、推进对话教学进行的态度情感等因素,比如真诚、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等。在对话教学中,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学习的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尊重、平等、开放、信任,彼此共同交流、深化理解,共同分享集双方力量而构建的知识图式。

2创设启发式

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对话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对话双方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要以学生的初始水平为起点,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望解决问题空间以达到认知平衡的欲望,并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情境,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2.1评估学生起点能力。在对话学习内容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教师在开展新内容对话之前已经知晓学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据此设想集体中每位学生表现出的先决性能模式,以便能更有效地监控与调节对话过程。学生的起点能力可以在本门课程开始之际进行诊断,也可以在新内容学习的预告阶段进行诊断,一般通过测验或调查完成。

2.2激发学习动机。在开展师生对话之初,教师需要评估学生起点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对话主题,设计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对话动机。在动机的诱导下,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话过程中,主动寻求各种有效资源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知识意义。比如,在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再来对话学习心理应激。在对话之前,可以设置某个案例,由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索“该患者为什么会自杀?自杀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干预?”

二展开对话

建构图式学生的内部动机被激活后,将主动调用已有图式理解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完成知识意义的多层建构。

1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

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学生开始投入到小组内或组间内自主学习。学生个体通过对对话主题的认识了解,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完成对问题的初级建构。

2提炼主题,确定目标,准备对话

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理解的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分散或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的体验及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澄清,提炼出对话当中需要交流的重点内容,确定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目标,保障对话的有效性。

3进入对话现场

学生在求知欲的引导下,主动调用已有图式解构和同化新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不断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图式无法完成同化而发生认知失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在对话场中,依据提炼的主题,开展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放置班级群体中讨论。对话有问答、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完成新信息的次级建构。比如,对话主题是认知治疗理论,可通过心理剧的形式来开展对话。在心理剧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学生能体验、理解认知治疗的理念,观看的学生也能形象地接触到认知理论的实践运用。

4评价反馈在对话后,师生要分别对对话内容进行评价反馈

学生将组内对话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讨论主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完整。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材料对学生进行评估与改进。师生之间也要进行双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反馈,澄清问题,建构新的认知图式;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

三反思与体会

在具体对话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因为自己的知识面偏窄,所以不能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因为只是局限于阅读所教学科的知识,所以未能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缺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能敏锐地洞察到教育前沿问题,也不能及时获取有用的课程资源;因为反思及经验不足,所以缺乏及时有效整合已有课程资源的教育机智,从而影响对话互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要提高对话教学的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我想需要加强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多借鉴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龚茜郑亚楠单位:赣南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医学心理学论文:巴林特小组医学心理学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大四学生共计68人。

(二)方法。

1.教学设计。本次研究选取的教学章节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姚树娇、杨彦春主编的《医学心理学》(第六版)中的“第十一章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6学时)。

2.工具。自编巴林特小组主观评价问卷,该问卷从三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设置,包括:参与者的情绪体验;参与者在与他人互动中的感受;参与者在认知上的领悟。该问卷包括10个问题(见附表),采取五级评分的方式,以“很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五级为选项,各选项所对应的分值为5-1分。所有的问卷都是匿名的。

3.实施过程。巴林特的案例讨论小组(共三次):每次共有12人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10名由学生自愿报名,一名主攻医学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一名组长(心理学教授,经过巴林特小组主持人培训)。所有参与者在教室前方的讲台上围坐成一圈,其余学生则在座位上观摩学习。活动时间约一个小时。每次活动讨论一个案例。讨论的案例由组长邀请,在小组中自发产生,鼓励学生报告那些他们在早期接触临床时使他们反应强烈的关于患者的人格、心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案例,考虑到医学生接触的临床案例还不是很多,组长也会准备适宜的案例,提出引导性的问题,以创设讨论的情境,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4.统计分析。教学活动结束后,所有学生填写主观评价问卷。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

在巴林特小组活动中呈现的问题和讨论后的收获不一而论。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几名参与者进行了简单的访谈。他们对活动的感受和评价列举如下。小组成员1:“我一直以来很后悔学医,因为我实习的时候看到一个患者家属情绪暴躁,嫌护士换药慢,唠叨两句觉得不解气上去就打了那个小护士一巴掌。让我气愤的同时心里留下了阴影,当我参加巴林特小组后,发现医患关系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医生首先要有疾苦心和同情心,要能与患者及其家属达到共情。现在我又重拾了对医学专业和职业的信心。”小组成员2:“我时常困惑,医患之间为什么就不能相互信任和理解,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沟通、交往才能达到状态。参加小组活动,医患困难的交往模式突然清楚,学到了应对医患沟通的方式技巧,我感觉我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升,人格也更加成熟了,收获颇丰。”根据巴林特小组主观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验证并肯定了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成员有效应对患医关系、解决患医矛盾、改善服务态度的积极影响。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的医学生可以从活动中获益,参与者能从心理学视角观察困难的医患关系,产生改变患医关系的新的想法,而且具有了自信心和心理学技术。

三、讨论

(一)医学心理学肩负的使命

在人文学科相对薄弱的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承担着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传播人文精神、促进“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的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完善等任务;担负着促进心理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促进医学的人文关怀等重要任务。医学心理学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和心理学理论功底,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还应把心理学应用技术建构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强化医学生的“医生意识”,以适应未来临床工作的要求。医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会经常碰到患医沟通问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本研究将巴林特小组应用到医学心理学教学实际中,与患医关系教学模块整合,结合PBL开展教学,为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巴林特小组”案例会议讨论的优势

处理患医关系的技术对医患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巴林特小组中案例报告的焦点是“感觉”与人际互动上,直接地关注患医关系,而不是病史和医学资料上。这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对患者和特定患医情形形成新的理解,发现自己在患医关系中的盲点,进而提高其与患者相处的能力,也可以发展医学生的人格,将心理学思维整合到医学活动中,加深自我知觉。本研究表明,短期的巴林特小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能有效的开展,能矫正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弊端,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分析能力。作为新式的教学方法,巴林特小组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式教学可以起到很大的补充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更多的认知和情感的卷入,会使学生对教学充满更多的期待。实践表明,通过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巴林特小组”案例会议讨论将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技术重点如精神分析理论、家庭治疗理论、人格理论和人际沟通理论,有机融入到医患互动中,具有可操作性。

(三)本研究不足

巴林特小组对当代医学教育的影响很大,这种方法超脱了其他已有的医学教育方式,类似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是一个积极的教学过程。在医学心理学理论教学中应用“巴林特小组”案例会议讨论,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由于干预次数的限制,只能表明一个发展趋势,仍需在方法和进程上加以优化以适应医学生的学习特点。作为封闭性成长团体,能够参加小组的医学生人数相对于学生总体数量而言仍是少数。在目前的大班授课制教学体系中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观摩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观察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笔者认为仍有失教育公平,如何将巴林特小组更加深入地开展使受众个体不断增加,将是我们今后工作思考的重点。

作者:梅松丽张莹胡远超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医学院附属及时医院

医学心理学论文:人文素质医学心理学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的自陈式调查问卷对抽样人群进行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形式,共发放137份,回收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5份,有效率98.5%。所有问卷均由调查对象本人自行完成。问卷经课题组专家多次讨论研究后,确定了分别针对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三种问卷,其中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问卷13个题目,教师问卷8个题目,学生问卷10个题目。三种问卷共同内容包括:军队心理医生的职能和重要性;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求程度;应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和临床知识的需求程度;军事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求及培养方式等问题。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问卷还包括军队心理医生和地方心理医生的区别;部队已开展的和亟待开展的心理工作等;教师问卷还包括开展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对考核评估方式的建议等;学生问卷还包括喜欢的教学方式等。

1.2统计学方法

问卷回收后,在课题组专家指导下,分析总结每个调查对象的观点,然后统计持有相同观点的构成比,用百分率描述主要观点,反复讨论,总结出结论和建议。

2结果

2.1军队心理卫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

81.3%教员,56.5%的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认为,心理医生在部队非常重要,但目前数量极少,多数是临床医生兼职,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首先应加强军队心理医生队伍建设。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中,47.8%的人员表示所在部队已建立心理咨询室,13.0%的人员表示,所在部队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心理卫生工作,62.2%的人员认为,部队亟待为基层官兵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

2.2军队心理学人才培养理念应突出军事、政治和人文素养调查显示

52.2%的基层部队医生与卫勤管理人员认为,军队心理医生在服务对象、工作环境、工作目标等方面与地方心理医生存在显著差异。军队心理医生在部队工作,服务于官兵,工作目标是提升战斗力,而地方心理医生在地方医院、诊所或咨询室工作,服务于老百姓,工作目标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军队心理医生具有特殊性,其培养理念应突出军事和政治教育。50.0%的官兵认为,作为新型军事人才,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2.3教学内容应重视

心理学专业课程和基本临床知识85.9%调查对象认为,军队心理学人才培养应重视心理学专业课程学习,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83.7%的认为还应掌握基本临床医学知识,以便处理基层官兵常见疾病。

2.4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应重点突出

实践特色63.0%的官兵认为,军队心理医生更应注重实践能力。因为基层工作繁忙,任务繁杂,科研需求少,相比而言,更需要与部队结合紧密的实践应用能力。74.0%的学生认为,医学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应增加实践学时,多走出校园,进入学校、医院、社会参加实践;75.0%的教师认为,应把实践能力作为学员考核标准的重要指标;50.0%的教师认为应以培养学员实践能力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

2.5考核评估方式应向多样化

发展调查显示,75.0%的教师认为应把综合实践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而且要占一半以上的比重,建议结合操作、实际问题处理、论文答辩等形式采用多样化、个性化、客观化的考核方式。

3讨论及建议

3.1提升以心理医生队伍建设

为牵引的军队心理卫生工作文献报道,近年来军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繁重,官兵执勤处突维稳压力逐渐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加强军队心理卫生工作,是新形势下军队发展与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是军队卫生服务保障的延伸和拓展。故应采取多样化手段加强军队心理医生培养。及时,教育训练部门应多方调研,认真研讨,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纳入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和部队基层医生强化师资力量,确保培养质量。第三,在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负责导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定期选派基层部队心理骨干参加国内国际高水平心理培训,不断提高心理服务能力和心理工作素养,从而带动军队心理卫生工作发展。

3.2培养模式应

采取院校-部队-医院联合方式院校应与部队及相关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成定点培训基地。可以和部队卫生处、医院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签订合作意向,建立和扩大心理专业学生培训基地。经常组织学员进医院、下部队学习实践,邀请临床心理医生或部队基层心理工作者进入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缩短院校教学与部队实际需求的距离,实现教学力量优势互补,使教学与科研成果更加贴近部队需求,实现院校与部队的共赢,从而强化军事、政治教育及实践教学理念。

3.3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医生的实践能力在基层部队更为重要。目前,多数院校心理学专业课程实践课时较少,不利于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学校应采取以实践为牵引的多形式的教学方法,科学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建立合理的长期规划。如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临床见习、咨询中心学习等机会和时数;在临床实习中延长神经内科、心理行为训练中心等专业相关科室的实习时间。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法,培养部队急需的实用型心理学人才。

3.4多途径开展军事、政治和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军事素质修养

是军队心理服务专业人才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可采取如下措施:及时,形成军事训练和下部队锻炼的常态化机制。第二,加强“四个结合”,创新军事素质教育模式,即平时与战时结合,以加强战备为重点,改革教学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强化实践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军事与专业结合,将军事素质训练融入专业教学中;院校与部队结合,加大与部队的合训力度,努力探索基地化训练新路子。人文素质培养对学员更好融入社会、服务官兵、认识和理解自身价值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可邀请军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座,提高学员理想、信念的层次和道德水准;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理念,在医院和部队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人文素养融入其中;第三,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人文书籍在图书馆中所占比例,鼓励学员多读人文类书籍。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政治教育,提高学生为国为军服务意识。

3.5建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

学业考核标准单一的笔试为主的理论考核方式无法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调查结果,为培养紧贴部队实际需求的合格心理医生,在心理专业教学中应综合纳入职业技能、相关操作及论文答辩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考核,量化、细化考核标准,考察学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肖玮宋修博郭子桢戴红杨群苗丹民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

医学心理学论文:对话教学医学心理学论文

1对话教学概述

对话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意义和教学意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认为,教学目的是完成三个培养,即培养学生反思、批判、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理性的素质能力。

2对话教学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创建良好的对话教学环境对话教学要顺利进行,需要创建适宜的外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规模的交互学习集体。比如,《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是定向生,一个班有50多人,依据某些主题的需要,我们会把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左右,以保障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交互对话。软环境是指激活、维持、推进对话教学进行的态度情感等因素,比如真诚、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等。在对话教学中,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学习的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尊重、平等、开放、信任,彼此共同交流、深化理解,共同分享集双方力量而构建的知识图式。

2.2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对话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对话双方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要以学生的初始水平为起点,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望解决问题空间以达到认知平衡的欲望,并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情境,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2.2.1评估学生起点能力。在对话学习内容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教师在开展新内容对话之前已经知晓学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据此设想集体中每位学生表现出的先决性能模式,以便能更有效地监控与调节对话过程。学生的起点能力可以在本门课程开始之际进行诊断,也可以在新内容学习的预告阶段进行诊断,一般通过测验或调查完成。

2.2.2激发学习动机。在开展师生对话之初,教师需要评估学生起点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对话主题,设计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对话动机。在动机的诱导下,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话过程中,主动寻求各种有效资源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知识意义。比如,在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再来对话学习心理应激。在对话之前,可以设置某个案例,由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索“该患者为什么会自杀?自杀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干预?”

2.3展开对话,建构图式学生的内部动机被激活后,将主动调用已有图式理解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完成知识意义的多层建构。

2.3.1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学生开始投入到小组内或组间内自主学习。学生个体通过对对话主题的认识了解,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完成对问题的初级建构。

2.3.2提炼主题,确定目标,准备对话。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理解的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分散或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的体验及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澄清,提炼出对话当中需要交流的重点内容,确定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目标,保障对话的有效性。

2.3.3进入对话现场。学生在求知欲的引导下,主动调用已有图式解构和同化新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不断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图式无法完成同化而发生认知失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在对话场中,依据提炼的主题,开展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放置班级群体中讨论。对话有问答、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完成新信息的次级建构。比如,对话主题是认知治疗理论,可通过心理剧的形式来开展对话。在心理剧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学生能体验、理解认知治疗的理念,观看的学生也能形象地接触到认知理论的实践运用。

2.4评价反馈在对话后,师生要分别对对话内容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将组内对话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讨论主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完整。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材料对学生进行评估与改进。师生之间也要进行双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反馈,澄清问题,建构新的认知图式;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

3反思与体会

在具体对话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因为自己的知识面偏窄,所以不能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因为只是局限于阅读所教学科的知识,所以未能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缺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能敏锐地洞察到教育前沿问题,也不能及时获取有用的课程资源;因为反思及经验不足,所以缺乏及时有效整合已有课程资源的教育机智,从而影响对话互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要提高对话教学的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我想需要加强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多借鉴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龚茜郑亚楠单位:赣南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医学心理学论文:体验式教学医学心理学论文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个体患病后体验到身体的不适和整体协调感的丧失,而医生按医学标准客观地观察“疾病”,医患双方在观察与体验间的差异,需要医生能设身处地的从他人体验角度与患者沟通,体验式教学的参与能协助医学生理解生命的人文本质和医患认知上的差异。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及其在医患关系教学中应用

1.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由于每个学习者先前经验和学习情感的特殊性,所以个体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独特的。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正确的实际处理能力和协作精神。首先,教师展示一个医患纠纷的真实案例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评价精讲。例如一位16岁的女生因月经不调到医院就诊,女医生问:“怎么啦?”该女生看到旁边有男医生,红着脸支支吾吾,女医生不耐烦了:“快说呀,跟医生害什么燥呀,后面还有好多人等着呢?”女生又羞又气,跑出去不看病了。该个案展示了医患沟通中诸多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暗含医患关系理论和知识的问题。如“病人角色行为有哪些?”,“该个案医患沟通的模式是否合适?”,“若你是接诊医生,如何处理?”等。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是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讨论中围绕医患互动的主体内容,以学生对话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用医患关系的理论分析、解决医患冲突问题的能力。评价精讲是案例分析的延伸。教师通过实践化、总结性的评价精讲,把案例中的问题一一解析,为更深入的理论学习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在真实案例情景中,让学生有机会解决疑难问题,并及时从教师和同学那里获得反馈,通过开展案例分析训练,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案例分析是一种理想的体验式教学法,它不重视寻找的标准答案,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在临床上,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如何处理医患纠纷不存在正确的答案。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在学习中成长。

2.善待学生的自主性: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为目标,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角色扮演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假设出的某种医患互动情境,让学生暂置于模拟环境中,并按具体情境的角色要求行事,以增进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在医患关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病人与医生,并模拟现实治疗环境中医患双方的角色行为。同学们深入学习萨斯-霍伦德的医患互动三模式理论,领会并揣摩所扮演角色的理论依据和心理状态,通过角色体验,感受了当前医患关系中患者痛苦、医生恐慌的现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学习。角色扮演的过程给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实例,是让学生在一定教学情境下的自我实现过程。

3.关照学习的整体性: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整体学习即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体验过程,在获得了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从而促进其在知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促使大脑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课堂游戏是一种较好的关照学习整体性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医患关系中,有一些知识点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展示。游戏的设计要短小精悍、切中要害,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奋点”结合,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效果。在医患互动中,暗示是一种神奇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基础。古希腊时代的医生已经开始使用暗示的方法来进行医患沟通,他们强调言语的医疗作用。在医患沟通的特殊语境中,医生的语言能够作为暗示手段以治疗疾病。在讲述暗示时,教师将学生导入放松状态,让他们双手合十,用暗示性语言调动其伸长右手。然后,再次让他们双手掌横纹对齐,重新双手合十,有很多同学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右手比左手似乎长出一点。在这样的实际体验中,同学们对暗示治疗有了新的感悟,进而更能理解医患沟通中暗示言语的妙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生命的成长。在教学中,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掌握不应只停留在理论知识水平,还应促进其由知识向能力转化,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学习医患沟通之前,用《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让学生做一次具体医患沟通的心理测验并进行自我评定。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实际评价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对照量表的评定结果补缺补差,这对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很有帮助。

医学心理学中医患关系的体验式教学采取了多种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投入更多思维、情感和活动,真正达到知行统一。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展示教学的魅力,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人文教育。

作者:李秀凤林普金明琦王欣单位:皖南医学院心理教研室

医学心理学论文:高校教学医学心理学论文

一、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任何课程都是依托这两者而设置的。社区康复专业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亚健康理疗保健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康复治疗能力、康复资源协调能力、心理康复能力的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亚健康保健员、心理康复员,能够在各级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社会理疗保健机构和康复企业、残联等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与康复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假肢矫形器的制作等康复治疗技能,具备在康复医疗点、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医疗服务康复点、各级疗养院、保健康复机构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健康促进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无论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还是康复治疗师,他们面对的的服务对象是老人、残障儿童、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是为人服务,所以要了解其心理特征,掌握心理交流技巧,另外自身也应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社区康复专业在对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描述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治疗专业对毕业生“业务素质”的描述为“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运用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从事卫生工作;具有独立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以此做为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附合康复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强调对人的整体性研究,并把深入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上阐述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论述社会环境与人的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等重大课题,从而使医学能够更的阐明人类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本质,更深刻地揭示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科学原则,为人们提供更为宽阔的医学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以及更、更系统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贯穿于医学的其它学科之中。《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把心理学与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医疗卫生实践中,研究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强调运用心理诊断和治疗等技术为临床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进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医学心理学》课程目标与任务为:使学生树立心身相关的观点,形成对人的整体认识,能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医学发展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医学心理学有关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等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掌握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常见心身疾病;掌握心理应激的基本理论和中介机制;掌握常见临床心理评估的基本方法;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掌握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森田疗法、催眠疗法等;掌握医患关系模式和病人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当前医学需要的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能适当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于临床实践中。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过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在选择时要考虑职业能力需要,并以课程目标分析为前提。将康复专业毕业后的岗位(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然后找出其所需知识与技能,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知识时应考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特点,知识遵守“必须、够用”原则。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标准主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等部分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将要达到的水平,课程能力标准要求细化为知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单元与学时分配、教学任务描述,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又细化为能力测试的方法与手段与课程成绩评价办法等。

1.课程能力标准要求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

(2)职业能力学生会使用心理相关技术,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会简单使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为病患进行心理调适与辅导,促进病患生理康复。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很好地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道德高尚,有耐心、爱心、同情心。

2.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该课程包括五个能力单元的学习,能力单元一为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力单元二为掌握心理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前者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医学心理概述,包括知晓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关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从而知晓医学心理学建立的根源所在;掌握医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认理论等,共用6学时。后者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人的基本心理,如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规律;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与处理方法,共用14学时;能力单元三为掌握医学心理相关操作知识,是让学生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实施原则及学会使用常用的心理量表,掌握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心理评估;初步了解心理干预方法,共用16学时;能力单元四为掌握医患关系,是让学生掌握医患交往技巧,拥有协调医患关系的能力,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访谈技术;掌握医患关系的特点与应对;掌握病人心理特点及应对,共用12学时;能力单元五掌握临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是让学生知晓心身疾病概念及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意义,掌握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心身问题特点与调适方法;掌握健康心理问题;掌握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因其后续课程中设计有《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因此,该部分仅用了较少的12学时。在进行教学任务描述时,每个能力单元包括项目标、学时、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实作技能、教师注意事项、学习资源等。

3.学习者能力测试方法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该课程改变以往仅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测试方法,具体而言,即该课程依旧采用百分制,学生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两项之和算总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不同能力单元测试中表现。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课程,易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X学时+Y学时”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在校内上X学时课程,在行业锻炼Y学时,即组织学生定期到实训基地临岗见习、实习,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用到实践,让学习更贴近社会所需。

2.教学方法与手段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选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团体游戏、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以赛促学、知识竞赛、网上工作室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自信,一举多得。在教学手段上,可选用PPT、视频、录像等。

3.师资配备师资配备在培养学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配备的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三十周岁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及临床工作经验。4.实训条件建立校内建立心理实训室,内设心理测试软件、音乐治疗仪、生物反馈仪等,另外,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寻找相应场所,实现“X+Y”循环学习。另可利用节假日带学生走进社区,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医学心理学》课程标准依据高职目标——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定,以行业需要为准则,尽量突显技能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可以用于指导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但随着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课程标准的制定也应有所变化,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会适合行业需要。因此,课程标准应在不断的实践与反馈中继续完善。

作者:苏红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管理系

医学心理学论文:高校女生医学心理学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芜湖市某医学类本科院校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262人,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为95%。

1.2.调查工具

1.2.1.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

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PSQI分≤2分者为睡眠状况好者,PSQI分>7分者作为睡眠状况差者,介于两者之间为睡眠状况一般者[4]。Buysse等确定PSQI总分5为划界分,其灵敏度为89.6%,特异度为86.5%。国内以PSQI>7作为成人睡眠质量问题的参考界值。中文版PSQI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参与计分的为18个自评条目,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应用和对日间功能的影响7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3等级计分,各成份得分的总和为PSQI总分,其总分分值介于0~21之间。PSQI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5]。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取5级评分制,分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6]。1.3.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0软件建库,双重录入并检错;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一般性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2.1.睡眠质量

249名调查对象的PSQI平均得分为(4.64±2.59)分。以PSQI总分>7分作为判断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则有27.71%的高年级医学女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睡眠好、睡眠一般和睡眠差所占比率依次为24.10%、48.19%、27.71%。

2.2.不同睡眠质量调查者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将249名调查对象分为三个组,即睡眠好、睡眠一般、睡眠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得出各组间SCL-90因子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睡眠越好,SCL-90各因子得分越低,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3.PSQI各成分与SCL-90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分析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将PSQI各成份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SQI各成份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关系(见表2)。PSQI总分与SCL-90总均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475(P<0.01)2.4.PSQI总分与SCL-90各因子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SQI总分为因变量,SCL-90各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进入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意义的因素有两个(见表3)。各相关因素按作用大小(标准回归系数的值)依次为强迫和焦虑,这两个因素可以解释PSQI总分变异的26.5%。

三、讨论

本研究采用PSQI作为评判医学院高年级女生睡眠质量的指标,以PSQI总分>7分作为判断该对象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则有27.71%的医学院高年级女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略高于刘贤臣等人[7]报道15%~30%的成人和10%~23%的青少年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的比率,说明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的身份有关,调查对象均为医学院高年级女生,医学院的学习任务与就业压力可能较大。同时,这样的研究结果也可能与女生的生理特点更易受外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通过对PSQI各成份的分析发现,医学院高年级女生的睡眠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效率下降、睡眠时间较短、睡眠时间不规律等几个方面。由于研究对象是医学院大五女生,其出现睡眠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抉择是否考研,在这段时间内学习上的压力以及升学上的压力都有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②选择就业的同学,面临寻找工作的压力,同时要考虑工资待遇、福利保险、发展前途、工作地点、单位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有可能带给毕业生大量的心理压力。③高年级学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而熬夜,睡眠规律混乱。④女生由于生理上的特点,在外界压力下更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月经紊乱等症状,进而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形成恶性循环。⑤部分恋爱中的高年级女生面对毕业后的感情问题经常感到苦恼。因此,应重点针对这几个方面对高年级女学进行睡眠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医学院高年级女生睡眠质量好坏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关系,PSQI总分与SCL-90总分存在相关性(r=0.475,P<0.01)。这说明睡眠质量越好,心理健康水平也越好。此外,观察PSQI各成份与SCL-90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表2)可发现,强迫因子与PSQI总分的相关程度较高,其次为焦虑因子与抑郁因子,这说明强迫、焦虑和抑郁对睡眠质量的好坏影响很大。杨本付等[8]对医学生睡眠质量的研究也表明:强迫、焦虑和抑郁情绪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最近一段时间内都面临考研、就业等多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调查对象中27.71%的人出现睡眠质量问题。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影响睡眠质量,反之,睡眠问题也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长期睡眠质量低下,将成为诱发抑郁、焦虑甚至精神障碍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高校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要将学生的睡眠情况作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本次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对象人数教少,仅是一项横向研究,没有进行纵向追踪研究。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扩大样本量和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纵向研究,从而更加地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与睡眠质量,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作者:刘涛袁苑刘新民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康复保健系

医学心理学论文:中医药院校医学心理学论文

一、方法

1.1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共90个条目,归纳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无=1,严重=5),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分别评定9个因子分和总均分[3]。

1.2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某中医药大学5个学院30个班在校大学生,统一指导语,以班为单位团体无记名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260份,有效问卷1208份,有效率95.9%,平均年龄20.6岁。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后,应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并与金华、吴文源对13个地区781名青年进行调查所建的全国青年组常模作t检验比较[4]。

二、结果

2.1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根据SCL-90手册说明,各因子分≥3表明心理痛苦水平达到中等程度以上,提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3]。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检出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在10个因子中,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附加因子、抑郁。因子分≥3分的人数有244人,占调查人数的20.20%。

2.2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均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4],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低于全国常模,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均分无明显差异。2.3中医药院校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进行比较,专业、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间个别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本调查显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0.20%,突出表现为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与前人的研究一致[5]。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殊性,因子均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有的高有的低。与国内的大多数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较正常人群青年组差的结果不尽一致[6]。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这是因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既要学中医又要学西医相关知识,同时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面临学业、就业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容易诱发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而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这可能与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所学医学知识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的均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本课题组先前调查本校大学生女生更倾向于应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付方式,而男生更多应用合理化应付方式结果相吻合[7]。

这可能与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传统的观念和社会角色使得男生有泪不轻弹,作为“男子汉”应默默地承受一切,通常不善于交流与沟通,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社会、家庭的过高期待使得男生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压力无疑给男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而男生不善于积极应付压力,导致其心理越来越脆弱。女生在学习中仔细认真,比男生成绩稳定,而且合群性强,爱交流,同龄伙伴相互支持,面对压力能积极应付,使女生变得更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7]。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应该重视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不仅涉及学习、生活、生涯等诸方面问题,而且必须兼顾到极少数有障碍学生的心理诊断和矫正。

作者:蔡青黄淑芸罗汀步怀恩范筠娜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医学心理学论文:精神科医学心理学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

1.1.1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国内临床精神科医生的正常群体;②研究类型均为随机抽样,群体问卷调查;③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④文献的数据必须包含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1.1.2排除标准①研究对象有躯体疾患或精神障碍或近期遭遇急性应激事件;②同一研究数据用于2篇或以上发表文献的,只计1次;③资料不完整或数据有明显错误而导致结果不可信的文献。

1.2检索策略

SCL-90是当前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能简便、地刻划调查者自觉症状,反映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且我国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采用SCL-90分析,故本研究以“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SCL-90”、“90项症状自评量表”为关键词检索搜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库,以“Chinesepsychiatrist”、“mentalhealth”、“SCL-90”、“90Symptomchecklist”检索OVID医学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1989年1月-2013年3月31日。

1.3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

在上述数据库中根据关键词初步获得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和重复发表数据,查找相关文献的全文,对文献进行纳入和排除。纳入文献的所有数据用Excel2003表格统一提取、整理,提取研究样本量、年龄、SCL-90各因子的均数及标准差、研究发表的年代、研究涉及医院所处的地域等基本数据。本研究根据Stroup等[4]和Olmos等[5]就观察性试验的质量评价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根据符合的百分率分为3个等级:A等符合率>80%,B等符合率为50%~80%,C等符合率<5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完成统计。异质性分析使用χ2检验,当I2值为25%、50%和75%时,则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及高度异质性[6]。该类研究中异质性产生因素多,异质性一般较大,本研究分析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SCL-90量表共包括为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敌意、恐怖、偏执、躯体化9个因子,以这些因子为分析指标,选择加权均数差(WMD)为统计量,进行观察性Meta分析,并将各因子与全国常模[2]进行比较。采用失安全系数分析法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根据公式Nfs0.05=(∑Z/2.33)2−k计算。其中k为纳入研究(文献)的个数,Z为各独立研究的Z值(通常先计算各研究的t值,然后通过近似公式Z=t来获得Z值)。

二、结果

2.1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共纳入11篇符合条件文献[2,3,8-16],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共纳入725名精神科医生,数据分布于全国多个省市,研究均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问卷调查内容,均包含了SCL-90各因子的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

2.2Meta分析结果

精神科医生与全国常模[7]相比,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意、恐怖5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4个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2~10。

2.3发表偏倚分析

9个因子的Nfc均较大,躯体化因子为167,强迫因子为171,人际关系因子为154,抑郁因子为155,焦虑因子为203,敌对因子为150,恐怖因子为188,偏执因子为180,精神病性因子为175,说明发生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该Meta分析结果稳定。

2.4敏感性分析对纳入文献逐一剔除进行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的结果稳定较好。

三、讨论

有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各不相同,与其他职业相比,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17]。一般来说,医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与所处岗位的风险呈正比,风险越大的科室,医生越易出现心理问题[18]。由于服务人群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精神科医生往往较一般医务工作者承受了更多的风险和压力。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带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其自伤、自杀、逃跑、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及对疾病的无自知力状态,大大增加了精神科医生的工作量,甚至危及到精神科医生的人身安全。赖成美等[19]对精神科医务人员受到来自患者伤害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精神科医务人员中92.5%受到过躯体伤害,91.3%受到过精神伤害,87.5%受到过性骚扰。Nolan等[20]认为来源于患者的暴力是精神科一个严重的工作场所问题。这种重压力和不良的工作环境使得精神科医生日常工作相当沉重,无形中加大了精神科医生的精神负担,从而较其他临床科室的医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失衡。Deary等[21]发现精神科医生比内科和外科医生有更高的神经质,报告较高的工作相关的情绪枯竭和严重的抑郁。本次的Meta分析也发现,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焦虑、躯体化、抑郁、敌意、恐怖方面。苏格兰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公共管理和防护部门以及卫生与社会工作的职员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率较高[22]。由于心理精神疾病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或起病隐匿,或症状不典型,而且大多数人仍怀有“得了心理精神疾病不光彩”的想法,对疾病羞于启齿,难免在访谈治疗中隐瞒病情;再加上目前心理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以患者、家属叙述的症状为主,缺乏像躯体疾病“显而易见”的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改变等,这些都需要精神科医生花费更多的热情和心力去从事临床活动。而且心理精神疾病大多属于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且易复发,治愈率低,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缺乏职业成就感的治疗现状常会使精神科医生产生紧张焦虑、压抑郁闷的不良情绪。如果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长期失衡,健康状况不佳,且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及有效的治疗,则会带来多种危害,如造成医生个人精神功能效率减退,直接影响到对疾病的判断及治疗;还会影响与家人、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甚至引发多种身心疾患,例如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等。因此,作为精神科医生,除了有专门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之外,自身也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综上所述,基于当前研究证据,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改善工作医疗环境,寻求适宜有效的心理减压途径,加强自我心理健康保健。

作者:卢梦婕郭丽琳唐国华秦恳杨英黄燕张帆王佑娟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教师从医学心理学中学习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在简要论述医学心理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出,现代综合性的医疗方法,对医务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然后,就妇产科临床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如何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这一新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抵御诱惑,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于临床与临床教学;(2)不断学习,把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奉献于临床与临床教学;(3)自我调整,使良好的心理素质扎根于临床与临床教学中。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妇产科临床教师;自我修养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把健康概括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安宁。由此可见,健康应该是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无主观不适的感觉,无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因此,作为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就必然会有心理学的介入,从而形成了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与心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1]。

总之,它研究的是介于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问题。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和身体的、精神的各种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规律。其目的在于借用心理活动的改变以促进个体病理过程的消失或正常功能的恢复。为此,无论是医学还是心理学,都大大拓宽了自身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更为的保障。实践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它的地位和作用在维持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护理等过程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过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医学与心理学基本上是独立的学科。作为医学,是一个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体系,其基本出发点是把人看成是生物的客体,研究方法是从人的物质性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运用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跟踪随访、调查等方法,不断深入地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与痊愈的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而作为心理学,虽然研究的客体也是人,但它则侧重于精神的一面,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即研究人的认识、情感、意识等心理过程及其机制,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的形成以及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要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较高产物,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而过去那种医学与心理学联系很少,甚至相互独立的局面,严重脱离了人类健康的本质。前者忽略了人的精神的一面,导致了对部分疾病没有良好的对策,而后者则缺乏其本身所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限制了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应用。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们把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精神疾病的诊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不仅扩充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突破了医学上的重大课题。八十年代,处于医疗本身的需要,学术界对心理学只限于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并不满意,主张把一般医学的问题也包手进去,以研究和医治整个医学领域的多种心理问题。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包括其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等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心理因素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规律,特别是情绪对身体各器官的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制如何控制自身的生理活动,以达到防病、治病、康复之目的。这一方法虽然刚刚起步不久,但取得的成果却令人瞩目,其前景十分广阔。

妇产科是临床四大主要学科之一,是以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是应用医学心理学较多的学科之一。女性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是有阶段性差异的,即随着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进入青春期、生育期,然后因卵巢功能的衰退而步入更年期,直至到达老年期等各个阶段,但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其实,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直接控制,而这个轴又受大脑皮层支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心理社会因素及情绪反应可影响到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从而影响了这个神经内分泌轴的正常分泌,使生理变化过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导致病理改变。大量资料表明,女性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情绪不稳、性格内向、拘谨、固执、易感受社会心理因素等,可导致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不孕、人流或绝育后综合征等身心疾病的发生。因此,医学心理学在这一学科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作为妇产科临床教师,具有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如何面对这一新领域,笔者认为,既要深入学习,又要勇于实践,力争做到在患者面前是成熟老练的大夫,在学生面前是诲人不倦的教师。无论是哪种角色都要全身心地投入,用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去医治病人,用自己的真诚与言行培育学生。为达这一目标,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抵御诱惑,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于临床与临床教学职业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反映和调节人们现实生活利益关系的重要领域,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钢尺。因此,职业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在当今社会里,来自各方面形形色色的诱惑使人防不胜防,它能渗透于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影响或腐蚀着人们的意志,甚至可使部分人的职业道德偏离轨道。从妇产科临床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看,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必须具有乐于清贫、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及救死扶伤、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是患者的主心骨,是患者的希望,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所以我们不能辜负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希望,必须要把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放在首位,把解除患者的病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做人民健康的卫士。在教学工作中,临床教师应是学生的先行者,是将他们带入临床工作的引路人,是学生的表率,所以我们不能辜负学生及家长的重托,必须珍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具体来说,一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除了要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在带见习、实习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要起到更重要的示范和鼓舞作用。二是治学严谨,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做到既传授知识有培养能力,做学生攀登医学高峰的人梯。

2不断学习,把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奉献于临床与临床教学

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因此,认真地学习、探索、继续教育将是时代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妇产科临床教师,除继续学习与探索本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认真研究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利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诱因、条件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掌握各类生理与病理情况下的特点,以做到正确地分析,的诊断,有效地治疗,并找出迅速康复的捷径。近些年来,医学心理学已成为医学界与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在妇产科的应用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与技能。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在这一方面,必须把握好学习与应用的方法。首先要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人在生理情况下及病理状态中不同的心理表现。然后学会将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使生理特点更加稳定,病理状态得以纠正[2]。这就需要我们既要注重病人的共同心理变化规律,又要注意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之间的个体差异。由于妇产科心身疾病的发生多以躯体异常为主,因认知障碍导致焦虑、忧郁、紧张、多疑等,进而加剧躯体的异常。如:妊高征、闭经、不孕及更年期综合征等,常伴有忧郁焦虑、恐惧不安、神经衰弱等精神方面的症状,而这些精神方面的异常又会导致病情加重,从而形成了身-心-身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并善于把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与心理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于临床及临床教学之中,用医学心理学的新知识协助患者尽快在病痛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用医学心理学的哲理指导自己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时代赋予的事业与责任。超级秘书网

3自我调整,使良好的心理素质扎根于临床与临床教学中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它对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作为临床与临床教学工作者,及时有效地把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传授给学习,应用于临床诊治过程中,本身的心理素质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首先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精湛的医术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给患者一个良好的信息,使其有一种安全感,再加之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的语言表达也多是有艺术色彩的,会给患者一种亲切感、温暖感,对战胜疾病更有信心。这样会赢得患者很好的治疗配合,使病程缩短,康复迅速。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及情绪都会直接形象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兴趣,教师夯实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会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感应,使其有一种自信心,高素质的教师讲授水平往往也技高一筹,会给学生一种可信赖感、优越感,为学好医学知识、做一名的白衣天使而倍加努力。这样会赢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得更多的知识,回报社会。但是,医务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工作者也都是普通的人,也有普通人的不足之处,也需要自我调整,才能胜任临床及临床教学工作。因此,这里应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紧跟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步伐,正确看待人生,及时调整自己,主动抵御由于社会、家庭、生理等因素而造成的自身的心理障碍等问题。其次,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职业规范要求自己,不因自身的不适与繁忙而缩减聆听病史、了解和掌握患者性格、心理状态的时间;不因自身的情绪波动对患者、学生的提问而漫不经心地回签。同患者交谈既要有的放矢,作风严谨,又要像亲人般的和蔼可亲、互敬互信;既注意启发引导,又应避免暗示和主观臆测;注意女性含蓄谨慎的心理特征,与其交谈交流要注意分寸,避免询问与诊治疾病无关的隐私问题;与学生交谈既要重点突出,严肃认真,又要似长者、像朋友般的关心体贴、耐心指导;既要督促鼓励,又避免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总之,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影响患者,带动学生。

加强自我修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医务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工作者人生旅途中的永恒主题,所以应当常抓不懈,付诸于自觉行动之中。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心理学教学中体会及改革探讨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应用科学,既注重理论也强调应用和实践,在医学生以后医学临床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其授课内容和学习方法都有别于医学生的其他课程,而现有教材较多沿袭了医学教育领域中重知识、轻方法论,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不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给医学生讲授这门课程,不应仅限于灌输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内容,更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兼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

一、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面对医学的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社会卫生保健需求,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情况看,医学毕业生还存在以下问题: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思维不活跃,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等。这些都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总课时太多、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不厚实、课程内容陈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等有关。医学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的、年轻的专业,但作为医学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医学的发展需求,急需我们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在思想认识和实际教学中,增强医学院毕业学生的医学心理学素质,为以后的从医工作做好基础,是现阶段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必要任务。

二、医学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验和实践相对较少。

现阶段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际情况的运用和锻炼,学生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理论到时候就能够处理好出现的所有问题。而学校方面由于条件或者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机会的缺乏。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现实运用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当遇到问题时,很难将理论转化成实际,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对医学心理学不重视。

大多数医学学校都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对待,但是仍然有些学校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不够,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只当做考查学科对待,造成课时安排和教师投入的严重不足。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学习本学科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降低,给医学心理学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即使有的学校把医学心理学当做必修课程,也没有给予课程应有的重视,认为这一学科本身就是对理论的掌握,并没有开展专门的学科实践教学活动,只当做能够通过资格考试的理论模式进行教学,忽略了心理学的实践和实验在毕业工作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评价体系比较落后。

由于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科评价体系的落后,主要表现为学校对毕业学生的重理论轻实践能力的考核,只要学生在毕业时理论掌握得扎实就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这种考核方式缺乏对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的有效手段,造成毕业工作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灵活运用的能力,往往工作起来处理实际问题比较吃力。旧的课程评价体系已经跟不上社会卫生保健事业和医学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

4.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

医学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内容枯燥、专业性语言抽象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起来相对较难理解和记忆。伴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和西部开发的进行,西部(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较多,汉语水平较低,对医学心理学专业词汇的理解、记忆较为困难,他们对于传统的讲说式教学方式的吸收能力较低,学习效果非常不好。传统的说课方式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的教学要求,急需我们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和学习效率,以促进各个地区的医学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1.让医学心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合。

医学心理学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许多医学课程中的有关基础知识,还涉及到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广泛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医学心理学教师应努力把医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并使之跨出心理学的范畴,发散到其他相关学科,努力做到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时能够做到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医学心理学与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沟通,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讲授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同时,其人文素质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进行传统的理论讲授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辩论、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培养和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课堂中,在参与和思考中学习;使学生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书本上的知识吸收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心里所想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授知觉的特性和情绪的理论时,挑选了有代表性的图片(如双关图形、各种表情的照片等)和Flash动画,使所讲授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变得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记忆和接受。例如在讲授心理障碍和心理干预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时,通过介绍与大学生有关的实际案例,联系《心理访谈》有关专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让学生能够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去实践所学的理论。教师备课要格外下功夫,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各种有效的信息资源,如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电视或报刊上的真实案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自己或身边的事情,以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中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在使学生能将所学的观点、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和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另外,还可推荐相应的图书、网站、电视节目、经典电影等让学生查阅和观看,开拓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去了解,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评价组织和评价体系。

学校首先要在认识上提高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加大对学科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立专门的学科评价组织,定期对医学心理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提高专业教师的责任心和教育水平。完善学生毕业时的学科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实践和实验的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来判定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自觉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医学生以后的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基础。

5.采用双语教学,改善授课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

西部(如新疆、西藏等)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民族语言丰富。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加之医学心理学概念比较抽象、空洞,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这门课程的知识较难掌握。在对民族学生就读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语言教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教师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比较难以掌握的专业词汇使用相应的民族语言进行解释,使学生易于理解。结合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例如图片、影视素材的穿插等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来增强理解和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探询与精心设计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避免一些重形式、轻内容,表面热闹,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缺乏对学生深入系统引导的现象。医学心理学的现代教学模式,还需要每一位医学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道路上不断地悉心摸索,密切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达到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巴哈古丽·阿尔斯郎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及时附属医院心理医学中心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八大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较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及时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从而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学心理学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和实习前,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词》;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医学人文论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咨询服务、与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结对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医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医患关系是医疗中的根本关系。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承担重要的培养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以学生为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障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秀 单位:皖南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回顾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 医学心理学 教学 前景 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生具备的知识结构应符合这种模式要求。为此,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成立相应的教学组织。我校自1986年起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后又相继在麻醉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专业开课,学时由20~50不等,2000年起临床医学本科开设医学心理学30学时。20年来,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20年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的回顾,探讨解决对策,展望其发展未来。

1 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回顾

1?1 社会需求与医学心理学教学地位的确立 对健康和疾病,人类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临床工作中一些非生物、物理、化学性因素所致的疾病,用生物医学模式不能解释,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治疗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对健康和疾病的五个基本观点:完整整体、认知与自我评价、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主动适应调节,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笔者曾在2006年、2007年临床医学专业两届本、专科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部分学生分别深入我校临床医学院有关临床科室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外科组住院病人问卷调查中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占69%,心理困扰占81%,有关联观念的占51%,有后怕心理的占22%,性格改变的占15%,无主见的占18%,孤独感者占11%。内科组中有情绪郁闷的占31%,有忧患心理的占41%,对所患疾病产生情感淡漠的占22%,过分敏感的占15%,有疑病心理的占32%,患病后缺乏温情的占16%,奇异的信念和想法的占9%,有自卑感的占21%,依赖性强的占12%,有失望倾向的占13%,患病后生活习惯改变的占23%;住院病人中生物因素致病占71%,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占21%,其它占8%。神经科组中有情绪极易冲动的占15%,有人格障碍的占4%,自控力减弱的占15%,有疑病质的占8%,有焦虑症占13%,早衰的占3%,有掩饰倾向的占4%。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体会到临床各科不仅纯生物性疾病病人中大部分病人多数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单纯地用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和方法治疗往往都比较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分别不同情况辅以某些心理治疗可能更加奏效。从而改变了学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感受到在医学教育中设立医学心理课程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1?2 学习医学心理学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一部分是临床心理学和心身疾病防治理论与方法。

学生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沟通技巧,表现在提高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明显,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了对心理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了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了心理测验和常用的心理治疗的原则方法;明显改进思维方法和思路,改进了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提高了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明显增强改善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教学中以情暖人,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教育通过各种人格特质(如需要、动机、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对思想道德品质起作用,对构成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产生影响,同时心理教育在完整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德育,去认同社会的秩序、规范和价值。因此,德育必须在心理教育的平台上才能更好地拓展与深化。没有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紧张和由此而来的心理失衡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困扰,负性情绪(如逆反、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自卑等心理)在疾病生成过程中的病因性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一方面,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极其缺乏,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预防心理问题、系统培育心理素质依然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地提高心理素质,钻研心理学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尤其是精神卫生知识,正确对待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帮助学生改善个性,走出心理阴影,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健康。爱因斯坦有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健康人格对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适当的人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发展潜力得到较大限度的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青年期是人格品质形成或“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积极品质,就会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否则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人格分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德育观念,抛弃传统德育观中的“狭隘性”和“功利性”,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德育观。

2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医学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目前各类教材除较大篇幅突出基本知识外,适当加重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与心理卫生以及临床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等应用性较强的章节,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实践性较强部分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仍以旧的教学模式为主,只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实践操作。按照目前的教学,医学生很难获得适当的心理-社会-生物的整体观,很难树立整体医学的目标,不能从内心里把医学心理学作为一种态度,以指导如何应对病人及其周围环境。

2?2 课程安排时段不合理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的推进,我校1997~1998年度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医学心理学,两个年级的课程内容、授课老师、考试题目及时间均相同,二年级考试成绩优于一年级(见表1)。表1 一年级与二年级医学心理学成绩的比较

由表1可知,二年级医学生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一年级学生。这是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许多医学知识,二年级学生已学习相当大部分医学课程,并且开始了临床见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与病人接触的亲身体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并懂得心理学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故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一年级不太合适。

2?3 教学课时数不足 据shepherd调查,内科门诊病人的38%根本无躯体疾患,仅有心理精神状态。gummings指出美国60%的病人是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但并无躯体疾病。我国传统的心理特点是:习惯以躯体不适表述精神症状和心理问题。这也是临床许多病人久查“无病”,增加医师工作量和病人痛苦的原因。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快节奏及人际交往频繁化,将会使精神卫生问题更突出,与之有关的老年问题,青少年问题,酗酒、药瘾、事故、犯罪、吸毒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都需要临床医师有足够知识,需要通过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来解决。我国近期颁布的医师法要求执业医师必须具备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也充分说明对医学心理学的进一步重视,但目前我们的医学心理学课约为20~36学时,无法满足新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学的要求,甚至无法满足职业医师考试大纲范围的教学要求。

3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意义 使学生明确每个课题的学习目的与意义,在讲授医学心理学课程之前,应向学生讲明课题的目的、要求及重要意义。这种意义既包括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包括本课题知识的社会意义。例如:在讲“记忆”时,首先讲明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人们只能每次都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接触过的事物,人的认识活动只能停留在感知阶段,其它一切心理活动无法进行;同时要强调记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离开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就不复存在了,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学习也会无法进行,人的个性品质与聪明才智也得不到发展,甚至难于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之中。只有把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否则,一个不明白学习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的学生,就很难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只能是教师“一言堂”,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施教的目的和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诸方面获得进步。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离开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所以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谈出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讲到“心理应激”时,先让学生查阅有关“心理应激”的各种相关资料,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如:关于“心理应激”都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持什么意见?应激事件与人的心身健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就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旦提出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思考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新思想及新观念,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这样的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这样形式的课学得明白,记得扎实。

3?3 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新异的刺激会使人产生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特色。如果内容是枯燥无味的,就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或举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什么是表象”时,事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在自己的记忆中的某种客观事物的形象,然后在讲解时就利用学生所画的事物的例子,讲明表象就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进而说明表象的特征——形象性和概括性,同时让学生就所画的事物比较一下表象与感知觉有何区别和联系。采用这种方法,学生觉得新颖,而且学习起来特别认真,注意听讲,效果很好。既不脱离教材,又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

3?4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感觉的适应”时,如果直接介绍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不妨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刚穿上棉衣棉裤时觉得很沉而累,而时间久了怎么觉得轻了一些?为什么刚进入冷水中游泳时会觉得特别凉而过一会儿觉得暖和了一些?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情感要求,教师应当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人格形象和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从深层次上增强吸引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4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临床,受到病人的欢迎,有着广阔的前景,得到病人和临床医生的认同,主要是有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解决了许多心理疾患的实际问题。21世纪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乐观。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研究方法的出现,将使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治疗手段更加和。eeg的出现使得心理学家对人的脑电活动进行的记录与分析。例如,通过夜晚帽可在人正常睡眠中灵活方便的收集数据,meg、mri、pet等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外科技术、微电子技术,基因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将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esm等各种定性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实际生活中与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相关的变量,从而为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和严格的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学心理学将逐步走上一条整合成熟的道路,自身正逐渐摆脱各种理论流派互相冲突的现象,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从心理学发展初期的各种理论流派到现在,医学心理学家也和心理学家一样,很少单纯从一个理论来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现象,而是综合各种理论流派的观点,从多个不同角度对某一心理过程或行为的现象进行汇聚研究,在理论体系中可能会有新的突破。

21世纪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将迅速扩大,继续保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取向,把理论和方法同临床紧密结合,探索出完整的、可*的、简便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广大的病人服务,提高他们的心身健康水平。各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心理学课程设立,有助于医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医学心理学的快速发展。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关键词:医学心理

医学界过去习惯于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认为生物学的指标是判断健康和疾病的最终标准。所谓健康,就是没有症状,用客观测量的方法找不到身体哪一部分有病态的证据。所谓疾病,就是生物学统计常模(Norm)可观察到的偏离,身体内出现高于正常值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如血中白细胞增加至10''000/mm’以上,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等,以此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但是这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为:

1.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一般常规检查也不易检查出来。在病人没有查出病变证据以前的某一段时间,不能说他没有疾病或者说他身体是健康的。与此相反,大多数人都有龋齿,即身体有病理体征,但他们很少被认为是有病的人。

2.社会人群中疾病发生与否,受人种、年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制度等影响''不同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断个体健康和疾病的标准也不一样.

3.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还受各国文化背景、社会道德规范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影响。某些特殊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就有不同评价。美国有些州把同性恋当作精神上有病的人,需要接受精神病专科的治疗,对酗酒、虐待儿童、丧失道德而犯罪被认为是精神上有病而偏离正常的行为;有些国家把持不同政见者当作精神病;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参政的行为被认为是有精神病;某些宗教中把虔诚教徒听见上帝或神的声音视为正常,甚至受到尊敬。

由此可见,单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对健康下定义是不够的。英文中有三个不同的词来标志疾病的概念,一个是disease,用来说明病人的躯体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这种异常(disorder)是可以观察测量的。这正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其次是illness,用来说明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感到头痛、恶心、焦虑等一系列症状,这显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第三是sickness,用来说明病患病了,不能正常执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的活动了,失去了健康人应有的行为,这是第三者的看法,也为病人所接受,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结果,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

因此,除从医学的角度外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所以健康的定义应该是:

1.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

2.无主观不适的感觉;

3.无社会(第三者)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这三条说明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这就是医学心理学对健康的理解。联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安宁(complete well-being)”。这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是相似的。

医学心理学还认为: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从疾病最严重状态到健康最顶峰状态是一个生命的连续过程,它处于经常变化而非静止状态,并呈现不同层次的适应水平。如果个体与环境保持正常的适应,就意味着正常的健康,如果适应良好,就是健康良好;反之,如果适应不良,陷入疾病状态,就意味着健康不良(图3-1)。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经过三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并引进近期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概念,已经对人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心理和生理的关系、心理和环境关系、心理刺激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等问题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基本观点:

一、心身统一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互相影响,以“心”为主要方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要注意心、身两个方面的反应,不能只注意这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二、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内,沐浴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网中。从夫妇、子女构成的核心的家庭关系,到家人、亲人、继而再扩大到同事、邻居、集体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也同样对他个体的心、身健康产生影响,另外,还有周围自然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因此当研究每个个体的心、身健康和疾病时,要考虑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教育修养、经济状况、社会职业地位等因素的作用(图3-2)。

图3-2 人的健康受社会和自然(生物)因素的影响

这一观点和医学中的系统思想是类似的,即把人当作系统中一个部分对待。个体的人既是整体,也是部分[见专栏3-1]。

根据医学系统思想设计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人是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图3-3)。各层次之间既有纵向的相互作用,又有横向的相互作用。

图3-3 人是多层次的等级系统

三、认知和自我评价作用的观点

医学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取决于社会因素的性质和意义,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怎样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发生工作上的重大失误、考大学名落孙山、恋爱婚姻屡遭挫折等不幸事件,对某些人来说,引起悲伤沮丧以至绝望情绪,一蹶不振成为重大精神创伤而损害健康;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能从中吸取教训,重振旗鼓成为发奋图强的动力。许多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心理的中介作用,才引起心身两方面不同程度的反应,这些社会因素也必须成为心理刺激后才能对健康或疾病发生影响,即能致病也能治病。

四、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对外界事物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个性(人格)特点。这些模式和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人和事物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调节是使个体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一致的主要因素,是个体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

上述四个观点贯彻到医学心理学各个领域,指导医学心理学各个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它说明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要使一个人自身各个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和瞬息万变的外界保持高度的适应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来实现的。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与外界社会三者之间如果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就意味着健康,在健康与疾病的连续过程图式中移向右边;如果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破坏了平衡就意味着有病,在图中就移向左边。

专栏3-1 医学系统的思想

医学系统思想来源于行为科学中系统工程思想。过去工程上考虑的方法是“由下而上”、“由细到总”的方法,也就是着眼于一个一个元素(或部分、部件),而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正好相反,是从系统总体上、全局上考虑和协调系统中的每一部分。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综合功能和属性的整体。所以系统思想的考虑方法是“由上而下”、“由总而细”。它不只着眼于个别的元素、部件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间的联系,来大力提高整体的水平。所谓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

1.把人当作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人体(成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按照严格的分工,特定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不同的细胞各种组织各种器官某一方面系统,其中神经内分泌系统起着调节作用。从垂直方向确定人体一系列纵深层次:某系统、器官、细胞器、生命大分子及生命量子活动,这些多层次按照一定的联系,形成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开放系统。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整体联系的观点出发,一面揭示系统、子系统,以及各级要素、各级层次之间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又提示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

2.生物圈是人类共存和活动的环境。如果把人类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就可以发现人类和环境又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这一统一体称为“人类-环境系统”。环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综合体,它由各个圈层和生态系统构成。

3.作为关于健康和疾病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理论的医学系统思想,还必须建立“人类?自然?社会系统”的系统观念。因为致病因子除了细菌、病毒、各种物理化学因子外,社会生活中种种事件,如与家人、邻居、同事之间关系不融洽,工作上不称心,经济上困难,居住房屋上的拥护,都有可能影响他的健康,引起疾病。因此还有一个致病的社会因素。所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时,既要重视生理因素,又不要忽视反映社会因素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生命活力的本质,探明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规律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