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摘要:在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上,我院应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院自身的发展特点,对于我院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方案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发挥我院办学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组织论文

1.交通运输专业TMIS课程教学目标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能从事交通运输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对于交通运输专业来说,TMIS更强调对运输的组织和管理,而非开发和设计。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对象是交通运输专业大三、大四学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强调管理理论是基础,信息技术是应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来阐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突出了信息技术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和影响作用分析。让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运输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运输系统的运行达到状态,实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课程在阐述过程中尽可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给出抽象概念理论的同时,配以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及科学思想,并具备分析与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让学生毕业后适宜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还能在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从事生产与经营管理等。

2.TIMS教学实践问题分析

2.1多学科知识交叉,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TMIS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课程的内容涉及交通运输、管理学、信息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企业运作等多个学科,TMIS既要求学生了解企业运作,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避免对理论性强、讲述较抽象的教学内容产生茫然感和抵触心理[5]。但多数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是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TMIS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没有接触系统的前提下,单凭传统的口授式授课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基础。而且传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分析、设计与开发,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只学习计算机的入门和基本编程,而设计开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脱节,学生理解乏力,学习吃力,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沉闷。

2.2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目前市场上可供购买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有一千余种,以计算机、管理、工业技术几个学科为主。然而在这一千余种的教材中,没有以《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命名的专门教材。因此,任课教师在没有特定教材情况下,一般凭借自身的喜好或是根据学校规定的书目进行选择,主观因素成分较大,容易造成选择的教材专业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课程知识与所学专业不相关,易产生懈怠情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讲授法,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涉及较多的图、表、流程、单据等,单纯地采用讲授法比较抽象,学生在未接触MIS的情况下需要凭想象模拟操作,因此不同的学生对MIS的理解是不同的。加之如果教师的评价技能不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握不够和,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3教学与实践脱节,忽略学生自主创造性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MIS对运输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运输系统的运行达到状态,实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讲授式的教学很难与实践相结合,交通运输专业一般只有10个学时的实验课,受到学时少的限制实验内容安排匆忙,重要实验操作往往只是介绍其中一个小实验,没法对系统进行探索,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将课堂知识与实验知识相挂钩。学生的实践一般是以实验课的形式完成,缺乏实地调查的锻炼。若校内实践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无法同步,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学到的技能在遇到实际运输问题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实验要求绘制的业务流程图,学生多数在教材的指导下绘制流程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与生产环节是否相适应不得而知。被动式教学让学生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

3.TMIS的教学组织与设计

3.1形成知识体系,根据专业特色授课TMIS面向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授课,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偏向管理方面,教学的侧重点要探讨运输过程中TMIS对于运输组织的管理、对运输活动的统筹安排、对运输突发状况的预防和反应,利用TMIS提升运输企业的运作效率[6]。由于TMIS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在授课时应注重让学生产生知识迁移,将以往的知识结构引入本课程,学会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专业需利用所学课程为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在教学时,要考虑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剔除与专业相关不大的内容,补充专业特色相关内容。在教材讲解时,对一些信息技术和原理介绍时,应当引入专业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加深印象,减少对课程内容的模糊感和陌生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材中的内容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应注意补充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内容,将交通运输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近期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融合到课程中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3.2选择合理教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教材是课程的灵魂,一本好的教材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运输是物流的核心环节,TMIS绝大多数是应用在物流企业和运输企业中,其系统的内容绝大部分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吻合,甚至有人直接将二者等同。因此,选择教材时,虽然缺乏为交通运输专业量身打造的TMIS,却可以考虑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避免教材的陈旧,教材的出版时间选择一般在5~8年内。此外,交通运输专业虽偏向管理类,但与物流管理专业还是有一些区别,提倡交通运输领域博学的专家学者从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要求和专业特色出发,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TMIS教材。TM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会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大高校开设的相应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比后发现,教学方法已经逐渐演变为讲授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形式。图1显示目前高校对于TMIS课程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大致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研究性学习法及其他。普遍采纳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讲授法将课程的基本信息传输给学生、通过实验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法化抽象的原理方法为具体。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图文音频等形式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强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新兴科技,避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时刻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符合运输行业生产和管理需要。

3.3提倡基地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实践需要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基地调研实践。对于校内实践,学生主要是通过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资源进行,由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学生在校内实践只能对MIS建立大致的印象,而不能真正进行系统应用,也无法对自身的业务能力做真实的评价。校外基地实践能够通过亲临运输企业或物流企业实地调研,切实了解在日常生产运作中,TMIS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系统进行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实地调研实习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原来的被迫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接纳新知识,学生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习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论

交通运输专业旨在为交通运输领域输送掌握运输系统知识的人才,其课程的学习应当时刻遵循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文章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对TMIS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教学组织与设计。该研究对交通运输专业的TMIS课程教学有一定的适用性,作为运输领域的信息化应用,TMIS课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努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交通运输行业人才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张兰怡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民办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从民办院校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对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对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民办院校;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探索

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因此社会对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对人才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是2012年新成立的专业,在交通运输人才培养中,学院继承兰州交通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博采众长,十分注重吸收国内交通运输专业相关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文就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做了以下探索。

1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国外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西方国家高校中,对于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分散于相关学科中,一般不单独设置交通运输专业。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一类是土木工程学科,注重运输工程;另一类是工商管理,注重运输政策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如美国的“通识教育”,要求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还要具备应有的团队精神。欧洲一些国家则注重“专才教育”,注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东欧的俄罗斯及前苏联国家则设有相当数量的交通运输类大学和学院,如俄罗斯远东国立交通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水上交通学院、伊尔库斯克国立交通大学、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乌克兰国立交通大学等均设有交通运输专业,强调的是专门化教育培养。

1.2国内交通运输专业的开办情况

在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交通运输类是涵盖了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的宽口径大专业,包含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和飞行技术五个专业。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和飞行技术是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截止2015年,全国开办“交通运输”本科专业的高校有230多所,各院校由于历史的沿革,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侧重于不同的交通运输领域。如,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侧重铁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点培养飞机制造;中国飞行学院重点培养飞行人员;天津民航学院重点培养航空运输管理方面的人才;长安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偏重公路人才培养等。

2我院在交通运输专业培养中取得的成绩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满足社会需求,我院在2012年开设了交通运输专业。我院交通运输专业侧重轨道运输,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铁路行车组织、货运组织、旅客运输及运筹学等主干课程。我院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考虑我院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我们增设了一些实践性及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如:运载工具检测与诊断技术、运输经济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岗位中更能发挥其技能特色。我们重新修改教学计划,调整课时,重点、难点课程增加课时,摒弃一些与交通运输前沿学科基本不接轨的老旧课程,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交通运输设备及性能试验、机车仿真驾驶实训、行车调度指挥模拟实训等。(2)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兰州交通大学合作,带领学生去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实验室做实训;我们与兰州铁路局合作,组织安排学生去兰州枢纽内的河口南站、颖川堡站、兰州东站等基层生产单位进行行车调度、客运及货运方面的生产实习;兰州地铁建成后,我们也会积极与其合作,带领学生参观实习。

3我院在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我院在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增加了很多创新实践,然而,我院作为交通运输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基地,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与社会高效接轨,为其输送更多满足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现将我院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3.1课堂教学方面

长期以来,尽管交通运输专业课堂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教学侧重于对理论教学的解释、验证和简单延伸,主要为理论教学服务,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模式简单,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启发式教学方式较欠缺。

3.2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对于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几年的运行,证明是可行的,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实践环节口径较窄,实践内容受设备条件、实践基地等因素限制,在先进性方面存在一定欠缺,这样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做实验时,难以做到人手一机,大多数实验停留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状态。

3.3课程体系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企业对于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现有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基本能满足这种人才培养需求,但也有一定的欠缺。比如由于我院交通运输专业课老师较少,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过少,尤其是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课程设置较少。

4我院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我院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变化,在交通运输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我院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4.1教学实践改革方面

4.1.1明确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不同专业方向成立课程组,由水平高的主讲教师或专业负责人组织课程组所有教师研讨专业课教学内容,明确该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及实践环节设置。在教学日历中规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名称、内容及要求,按教学日历进行教学检查和考核,从根本上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及完善。4.1.2改革专业课实习模式与内容。为更好地使我院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好的上岗工作,我院应尽可能使学生的校内校外实习相结合。在校外实习之前,先进行专业综合型实验训练。对编组站工作组织、货运站工作组织、行车调度指挥等核心专业知识通过综合实验进一步加以巩固,并通过现场实习进行强化。4.1.3强化科研训练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强化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多参加诸如交通科技大赛之类的竞技比赛。

4.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师资力量薄弱、断层、不稳定的问题,是全国所有民办高校都面临的最普遍、最突出、对教育质量制约影响力较大的问题,我院也不例外。并且从师资队伍组成来看,普遍是老、青两极化,极少数是由公办高校退休下来的高级教学科研人才担当学科带头人的角色,但主干力量基本上都是由青年教师组成。这就急需我院通过自主培养、聘用和引进等方法,获得各种交通运输应用、技术型的双师型教师,并对于青年教师进行如下几方面的重点培养:(1)选拔青年教师到名校去学习,除了选修重要课程外,参加名校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2)安排青年教师带学生到铁路现场参加各项生产实习活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3)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科技论文大赛,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

4.3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方面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非常重要。我院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中作出了如下探索改革:(1)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增设相关课程,选用教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于铁路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应尽可能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服务礼仪方面的培训,增加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课程,将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相结合。(2)加强理论基础教育,扩宽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专业知识,是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必然的要求。(3)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对于应用型民办本科人才来说,就业是其主要出路,就业与创业能力都是其核心能力。因此,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与创造创业机会也应贯穿于整个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此,我院应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将一些创业理论、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法制常识及一些创业案例等系统性地介绍给学生。

5结语

在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上,我院应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院自身的发展特点,对于我院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方案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发挥我院办学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作者:许金金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交通运输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交通运输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 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必要性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以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物流工程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物流工程主要有规划管理和运行管理两个任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设计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运作管理,属于物流工程领域。一提到物流,很多人及时反应是货物运输。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开设《物流工程》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物流工程的理解不一,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物流工程教学计划需要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交通运输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考虑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对于物流工程课程的讲授,应该结合具体行业需求。各行各业都有对物流工程知识的需求,但是,交通专业人才侧重点不同。讲授物流工程,需要结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对交通运输人才需求量较大单位的具体案例,进行授课。

2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考虑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交通运输专业背景,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建设一支了解物流工程现状和发展的师资队伍,实现与计划、flexsim软件辅助和多媒体教学三结合。

2.1 建设校企联合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教师是关键。要通过校企联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教师要有计划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到物流企业进行学习,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如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企业、物流中心、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等,在这些企业进行一个时期的学习,了解社会上物流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对物流工程的具体需求。利用假期或其他时间,参与物流企业各种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并了解物流工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也可以从各种物流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2.2 课程教学与计划相结合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要实施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真实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客观了解行业发展实际状况,熟悉具体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人实践能力。

2.3 课程教学与flexsim软件辅助相结合

flexsim是美国flexsim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面向对象的、用于建立离散事件流程过程的仿真软件。flexsim应用深层开发对象,这些对象代表着一定的活动和排序过程。要应用模板里的某个对象,可以用鼠标把该对象从库里拖出来放在模型视窗。每一个对象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速度、旋转和一个动态行为(时间)。对象可以进行创建或者删除,并且可以彼此嵌套移动,它们都有自己的功能或者继承来自其他对象的功能。这些对象的参数可以把多有制造业、物料的处理和业务流程快速、高效、轻易的描述出来。同时flexsim的资料,结果和图像都可以利用excel表来读取和输出,可以从生产线上读取实时资料用来分析功能。flexsim也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实体对象,从而满足用户自己的要求。

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进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让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过程中加入flexsim仿真实例后,教学更直观感性,参与性强。掌握了该软件的使用后,学生可根据实际物流工程系统的任务和要求,设计决策变量,设置参数进行任务分配并运行优化,提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2.4 课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变化发展,增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化的教学效果。

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众多的物流设施设备、电子产品、规划设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学生一方面对单纯的文字表述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也很难想象出具体的实物和规划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的外观、参数、类型、特征,讲解规划设计原理、软件开发思路、程序具体运行、参数如何设置、达到什么效果。考虑《物流工程》课程具体章节的实际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优点,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就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

3 小结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强调对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行为、意义的理解与关注。在交通运输专业,开展《物流工程》教学,有其必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交通运输及其相关行业,首先要建设一支校企联合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熟悉物流工程的现状和前沿,要与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结合,采用flexsim软件辅助,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浅谈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方赛银 陈文刚 钱良辉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论文摘要]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分析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现状,围绕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几方面,对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特色专业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根据“质量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了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西南林业大学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学校一直以来也在积极探索特色专业的具体建设,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一、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前身为林业机械运用与维修,成立于1980年,该专业为西南林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也是云南省开办最早的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于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

目前,本专业拥有一个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云南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实验、实习、教学设施较齐全。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本专业已为云南省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及其它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培养本科生近1000名、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其中成绩显著者已成为企事业单位主要技术骨干和高层管理人员。本专业已成为云南省乃至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交通运输专业无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还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研究当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符合我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交通运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输理论及应用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未来十年,上海、大连、天津等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将是空前的。依据对港航企业走访调查及与毕业学生座谈的反馈意见,本文所指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突出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自创办以来,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即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与管理和现代物流方向,目前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现代汽车故障测试与诊断、汽车维护与维修、维修设备的维护与使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设计了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的柔性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面向行业办学、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创立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本科生培养机制。

二、交通运输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守的基本原则为认真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素质高、强能力”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工程学、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现代物流工程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汽车维修与营销、物流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营销、物流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

考虑到将来学生毕业多工作在汽车、物流等企事业单位,在学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及时,熟悉交通运输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发展变化;第二,对行业具有较深刻的见地并能作出透彻的分析;第三,具有较好的学术素养和技术功底。

(2)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从事汽车行业的学生主要应该掌握汽车结构的甚而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具备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汽车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物流业的学生应该熟悉现代物流以的新发展、新要求,以及了解物流工程及供应链物流的相关知识等。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近期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发展充实教材并反映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交通运输中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现代物流的新发展、新要求。引进和吸收国外本专业的教材,用双语教学方式与国外教育保持同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向道路运输企业、汽车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市场的服务,形成开放的教学内容,以服务求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一批适合本专业发展的特色精品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

(一)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培养,还要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是目前高等学校生存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意识,打破按专业培养的方法,实行“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按需培养”的模式。“按类招生”是指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招生,实行大口径进入:“分段教学”是指前两年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进行“厚基础”的基础理论教学,后两年进行“宽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中期分流”是指从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学生凭个人兴趣和人才需求取向按专业方向实行分流;“按需培养”是指按国家、行业、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适当考虑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实行因时、因才制宜的“按需培养”。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毕业生培养合作机制

坚持校企结合办学的思路,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对应,缩短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将交通运输专业的宽基础教育和企业岗位专项知识有机地结合,不断完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本科生培养合作模式,形成交通运输专业更加规范、适应性强、特色鲜明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培养合作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员工岗前教育培训相互渗透、提前结合。

(三)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以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制定教师的教养和使用机制,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形成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社会人才资源,通过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特色专业平台建设,让国内外本行业的人才参与交通运输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进修以及出国深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类院校及交通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改革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我们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要求,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三大模块,共2280学时,177学分。各个模块内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学生除了必须接受必要的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外,还可以自由地选择选修课程,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目的。同时对各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大的改革,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及经济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交通学科为背景的,集多学科于一体的宽口径、多模块的柔性培养系统。

(五)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虽然我们根据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前提,为此配合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1)所有上讲台的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学校的普通话水平考试;必须通过教研、院两级试讲考核。

2)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授课率。要求所有教授至少开设一门本科课程。

3)建立教师传、帮、带制度。每位老教师至少带一名年轻教师,对年轻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启发、讨论、参与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2)精化课堂教学内容,压缩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网上讨论、网上缴作业批改作业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七)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运行保障机制

强化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责任意识,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科研运行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较大的自身价值。完善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有效机制,培养鼓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四、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大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实际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方能做到与实践同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大学期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至关重要。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改革仍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教学经验,以培养出胜任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论文摘要]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分析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现状,围绕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几方面,对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特色专业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根据“质量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了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西南林业大学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学校一直以来也在积极探索特色专业的具体建设,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一、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前身为林业机械运用与维修,成立于1980年,该专业为西南林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也是云南省开办最早的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于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

目前,本专业拥有一个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云南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实验、实习、教学设施较齐全。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本专业已为云南省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及其它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培养本科生近1000名、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其中成绩显着者已成为企事业单位主要技术骨干和高层管理人员。本专业已成为云南省乃至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交通运输专业无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还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研究当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符合我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交通运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输理论及应用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未来十年,上海、大连、天津等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将是空前的。依据对港航企业走访调查及与毕业学生座谈的反馈意见,本文所指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突出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自创办以来,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即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与管理和现代物流方向,目前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现代汽车故障测试与诊断、汽车维护与维修、维修设备的维护与使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设计了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的柔性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面向行业办学、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创立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本科生培养机制。

二、交通运输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守的基本原则为认真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素质高、强能力”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工程学、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现代物流工程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汽车维修与营销、物流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营销、物流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

考虑到将来学生毕业多工作在汽车、物流等企事业单位,在学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及时,熟悉交通运输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发展变化;第二,对行业具有较深刻的见地并能作出透彻的分析;第三,具有较好的学术素养和技术功底。

(2)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从事汽车行业的学生主要应该掌握汽车结构的甚而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具备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汽车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物流业的学生应该熟悉现代物流以的新发展、新要求,以及了解物流工程及供应链物流的相关知识等。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近期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发展充实教材并反映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交通运输中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现代物流的新发展、新要求。引进和吸收国外本专业的教材,用双语教学方式与国外教育保持同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向道路运输企业、汽车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市场的服务,形成开放的教学内容,以服务求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一批适合本专业发展的特色精品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

(一)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培养,还要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是目前高等学校生存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意识,打破按专业培养的方法,实行“按类招生、分 段教学、中期分流、按需培养”的模式。“按类招生”是指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招生,实行大口径进入:“分段教学”是指前两年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进行“厚基础”的基础理论教学,后两年进行“宽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中期分流”是指从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学生凭个人兴趣和人才需求取向按专业方向实行分流;“按需培养”是指按国家、行业、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适当考虑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实行因时、因才制宜的“按需培养”。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毕业生培养合作机制

坚持校企结合办学的思路,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对应,缩短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将交通运输专业的宽基础教育和企业岗位专项知识有机地结合,不断完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本科生培养合作模式,形成交通运输专业更加规范、适应性强、特色鲜明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培养合作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员工岗前教育培训相互渗透、提前结合。

(三)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以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制定教师的教养和使用机制,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形成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社会人才资源,通过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特色专业平台建设,让国内外本行业的人才参与交通运输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进修以及出国深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类院校及交通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改革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我们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要求,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三大模块,共2280学时,177学分。各个模块内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学生除了必须接受必要的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外,还可以自由地选择选修课程,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目的。同时对各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大的改革,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及经济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交通学科为背景的,集多学科于一体的宽口径、多模块的柔性培养系统。

(五)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虽然我们根据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前提,为此配合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1)所有上讲台的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学校的普通话水平考试;必须通过教研、院两级试讲考核。

2)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授课率。要求所有教授至少开设一门本科课程。

3)建立教师传、帮、带制度。每位老教师至少带一名年轻教师,对年轻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启发、讨论、参与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2)精化课堂教学内容,压缩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网上讨论、网上缴作业批改作业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七)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运行保障机制

强化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责任意识,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科研运行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较大的自身价值。完善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有效机制,培养鼓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四、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大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实际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方能做到与实践同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大学期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至关重要。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改革仍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教学经验,以培养出胜任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对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论文摘要]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分析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现状,围绕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几方面,对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特色专业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根据“质量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了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西南林业大学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学校一直以来也在积极探索特色专业的具体建设,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一、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前身为林业机械运用与维修,成立于1980年,该专业为西南林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也是云南省开办最早的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于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

目前,本专业拥有一个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云南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实验、实习、教学设施较齐全。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本专业已为云南省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及其它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培养本科生近1000名、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其中成绩显着者已成为企事业单位主要技术骨干和高层管理人员。本专业已成为云南省乃至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交通运输专业无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还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研究当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符合我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交通运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输理论及应用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未来十年,上海、大连、天津等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将是空前的。依据对港航企业走访调查及与毕业学生座谈的反馈意见,本文所指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突出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自创办以来,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即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与管理和现代物流方向,目前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现代汽车故障测试与诊断、汽车维护与维修、维修设备的维护与使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设计了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的柔性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面向行业办学、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创立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本科生培养机制。

二、交通运输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守的基本原则为认真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素质高、强能力”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工程学、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现代物流工程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汽车维修与营销、物流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营销、物流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

考虑到将来学生毕业多工作在汽车、物流等企事业单位,在学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及时,熟悉交通运输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发展变化;第二,对行业具有较深刻的见地并能作出透彻的分析;第三,具有较好的学术素养和技术功底。

(2)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从事汽车行业的学生主要应该掌握汽车结构的甚而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具备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汽车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物流业的学生应该熟悉现代物流以的新发展、新要求,以及了解物流工程及供应链物流的相关知识等。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近期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发展充实教材并反映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交通运输中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现代物流的新发展、新要求。引进和吸收国外本专业的教材,用双语教学方式与国外教育保持同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向道路运输企业、汽车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市场的服务,形成开放的教学内容,以服务求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一批适合本专业发展的特色精品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

(一)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培养,还要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是目前高等学校生存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意识, 打破按专业培养的方法,实行“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按需培养”的模式。“按类招生”是指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招生,实行大口径进入:“分段教学”是指前两年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进行“厚基础”的基础理论教学,后两年进行“宽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中期分流”是指从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学生凭个人兴趣和人才需求取向按专业方向实行分流;“按需培养”是指按国家、行业、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适当考虑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实行因时、因才制宜的“按需培养”。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毕业生培养合作机制

坚持校企结合办学的思路,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对应,缩短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将交通运输专业的宽基础教育和企业岗位专项知识有机地结合,不断完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本科生培养合作模式,形成交通运输专业更加规范、适应性强、特色鲜明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培养合作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员工岗前教育培训相互渗透、提前结合。

(三)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以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制定教师的教养和使用机制,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形成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社会人才资源,通过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特色专业平台建设,让国内外本行业的人才参与交通运输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进修以及出国深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类院校及交通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改革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我们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要求,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三大模块,共2280学时,177学分。各个模块内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学生除了必须接受必要的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外,还可以自由地选择选修课程,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目的。同时对各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大的改革,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及经济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交通学科为背景的,集多学科于一体的宽口径、多模块的柔性培养系统。

(五)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虽然我们根据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前提,为此配合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1)所有上讲台的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学校的普通话水平考试;必须通过教研、院两级试讲考核。

2)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授课率。要求所有教授至少开设一门本科课程。

3)建立教师传、帮、带制度。每位老教师至少带一名年轻教师,对年轻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启发、讨论、参与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2)精化课堂教学内容,压缩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网上讨论、网上缴作业批改作业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七)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运行保障机制

强化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责任意识,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科研运行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较大的自身价值。完善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有效机制,培养鼓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四、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大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实际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方能做到与实践同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大学期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至关重要。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改革仍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教学经验,以培养出胜任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浅谈以培养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 综合运输 行为导向理论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学校创造性教育的目标。在我国“大交通”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的背景中,如何探寻一种理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心理进行了解析,以行为导向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培养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措施。

交通运输本科专业是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于一体,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工程应用型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能力,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交通领域高级专门人才。[1]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学科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着变化,交通运输的智能化、高速化、人性化及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主题,支撑交通运输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扩展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文理沟通。

近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应用,交通运输将发展成为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大交通”。东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01年创办交通运输本科专业,现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学校创造性教育的目标。[2]在我国“大交通”背景下,如何探寻一种理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之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心理解析

根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是一个以目标为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重新改组和联合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问题解决通常有常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两种类型,两者不是截然区分的,中间会有常规性或创造性的连续变化。常规问题解决是使用现成的方法或技术来解决,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解决;后者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发展新方法、新步骤和新理论来实现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解决。创造问题的解决过程不是单纯的学生主体心理体验或内在操作过程,而是外部环境与学生主体心理体验相互作用的过程。外部环境作用于学生个体,影响其心理体验,并成为学生个体心理环境有机作用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个体做出创造性的成就,不良的心理环境则会使创造性的思想泯灭在萌芽中。从创造过程来分析,周围环境,尤其心理环境是影响创造性活动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起促进作用的心理场会对创造者产生积极的效应,能使创造者很快进入创造情景,处于积极亢奋状态,大脑工作效率达到状态,灵感涌现,想象力丰富,逻辑思维迅速;性质相反的心理场,会对创造者产生消极效应,破坏创造者的情绪,使创造系统无法进行工作。没有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气氛的团体,即使一时达到较好气氛也不能有很好的创造效应,因为该团体中具有创造个性者比较少。因此,在一个团体中,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创造性心理场,它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气氛越来越有利于创造,而且个体的创造力也越来越强。

二、以行为导向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分析

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中,可采用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开展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是教师通过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鼓励大学生的创造表现,激发其创造动机,促进其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教与学、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境,[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和学习的辅导者。现代认知心理学把学生个体的知识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学生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知识的存在,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运用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可以有效地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融合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创造性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创造性教学不是独立于一般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而是存在于一般教学活动之中,同一般教学活动相辅相成,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他们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特别注意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的情景与气氛,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养成其创造性人格。教师要经常用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产生大量的意见和构想;在教学评价上坚持正面评价为主,多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不立即评价,当意见都提出后,再共同评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需要具有优良教育素养的创造型教师把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创造型教师自身应具有创造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宽容、理解和温暖的班级气氛,并且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措施探讨

1.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切实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搭建平台、加以引导,使其意识到提高素质与完善自我的重要性。首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灵活采用多种行为导向教学方法,例如: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其次,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作业、演讲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具体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等条件而定;,营造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教学环境,例如: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4]

2.突出理论环节和实践教学结合

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对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5]首先,打破教学周期安排,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环节一般都是在理论环节之后进行,这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对该课程有一个的理解,能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各个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实践环节引导,提前安排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使教学与实践同步进行,相对延长学生实践时间,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更可培养他们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其次,将实验内容纳入理论教学范畴。一个最直接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办法,是将学生作品纳入教学范畴。课堂上引入学生实践作品,一方面承认学生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课后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些,也符合心理学和教育学观点: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被重视的。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交通运输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现象和问题的抽象性和难于理解,交通运输系统关键的组成及生产作业不能进行展示或实作,影响学生对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因此,必须引入多种教学形式来辅助教学。首先,加强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容易被丰富、具体的案例所吸引,而讨厌理论知识枯燥、简单的堆列;其次,针对核心、难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通过针对具体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由教师主导,适当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内容表现更加直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相应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试论交通运输专业的创业教育

摘 要:实施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关键。该文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及课程建设等方面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交通运输 创业教育 探讨

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发展需要及我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我们交通运输学科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学科及学生竞争力,是大势所趋。

交通运输学科的创业教育当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即要造就有文化、有实用价值的从事汽车运用、汽车服务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为今后各自选择的职业做好准备,以便成就计日可待。

其次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使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创业者需要培养哪些素质,这些素质以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来体现以及这些素质培养的方法有哪些。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特点,就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明确学习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创新意识的建立。

2 建立创业型师资队伍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选派的教师参加国家或高校组织的创业教育培训班,学习创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或者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鼓励教师到与交通运输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活动。聘请创业教育专家到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创业教育讲座,强化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聘请一些投资家、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弥补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建立创业教育的新型师资队伍。

3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理工科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有专业优势,但在知识结构、性格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却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在发挥其核心能力的同时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是创业教育不可回避的任务。

可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减少专业课程,拓宽基础课程,比如法律、机械、金融等,加强通识教育;(2)增加综合性课程,也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比如管理学、运输组织学,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3)开设足够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并有完善的选修制度和学分制度,例如同时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经济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位考试等,为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知识结构;(4)单独开设创业课程,讲述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发现和挑选创业机会的过程,成功创业者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寻找资金来源,新企业融资的各种关键问题,债务资本市场的新现实情况等。

4 采用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

实施创业教育,需要创业教育的实施者既要讲授创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更要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过程中,对其进行耳濡目染的创业教育。这种理想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是:

(1)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在互动的沟通中激发创业的火花,悟出创业的真谛,使学生具备“别人能创业,我也能”的思想意识。

让学生们对经营一个4S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如在汽车服务行业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商业交流与公共交往?如何提高在建设经营过程中分析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如何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来制定商业计划等等,展开自由畅谈和思维互激,目的是营造高度激励的学习与探究氛围,使学生能突破各种思维障碍和心理约束,建立一个充满激情、热情高涨的探究性课堂。

(2)通过案例教学实现探究性。通过对精心选择的案例的分析,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鲜活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虚拟创业”教学环节

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虚拟创业”教学环节。教师在教授某一课程时,可结合现场教学方式,比如汽车维修工程,可去汽车维修厂或者4S店的维修部进行现场教学;物流工程联系物流企业,实地观摩教学;运输组织学就到当地的公交公司现场教学。同时也鼓励学生带着设计好的创业方案,到某家企业去检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可以在某个创业岗位上实习,从中获得创业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这种在“虚拟创业”过程中探究所得的创业体验,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

5 增加实践学习

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等地参观考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加深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针对创业热点及其相关经济环境开展市场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实际并进行自我教育,更理性地修正其创业目标。建立广泛的实践基地,使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一介书生,而是能根据社会需要自我创业的有用人才。鼓励学生利用“打工”机会,尝试经营活动,如帮助公司推销产品、参加企业咨询服务或经营策划等,培养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如要求高年级学生组织团队,应用所学的物流知识或维修技能,帮助学校附近的物流公司、4S店完善运作和决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国家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开展科技活动,尝试发明创造,努力将技术成果市场化,如申报专利,进行成果转让,在技术市场里尝试创业;指导学生借助某些有利条件,先进行一番试验性经营,检验自己的创业能力,培养企业运作的技巧,然后创办小型公司,尝试自立门户等。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自主就业,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及专业的竞争性,有利于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探索

[摘 要]生产实习是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对2010级交通运输专业45名学生及贵阳南站、改貌站23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都认为生产实习对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很有帮助,99.3%的工作人员认为生产实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根据本次生产实习的情况,总结了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实践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交通运输 生产实习 问卷调查 实践教学

交通运输专业是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悠久的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特色专业、重点专业,本专业既有一般工科特性,又有管理和系统工程学科特性。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要求基础厚、专业精、知识面宽,强调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坚持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1]

生产实习是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本文结合2010级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在贵阳南站、改貌站的生产实习情况,对交通运输专业校外实习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基本内容

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从2013年7月7日开始,至7月27日结束。为确保实习的顺利完成,学院制订了周密的实习计划,以“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为导向落实每个实习环节,由指导教师分工负责,并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整个实习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校内专业软件实习

从7月7日开始,为期7天。在交通运输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大型编组站作业仿真软件、大型客运站技术作业仿真软件、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软件、高速铁路调度指挥模拟及应急演练系统等4个实验。

(二)调度所实习

从7月14日开始,为期3天。主要了解调度中心的功能布局,熟悉行调、客调、计划调度各岗位的职责及相关技能。

(三)贵阳南站实习

从7月17日开始,为期10天。首先进行贵阳南站和改貌站概况介绍、安全培训及考试,其后采取跟班学习方式,各工种轮班实习。

上述三个实习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但实习的主要内容还是熟悉编组站、货运站的作业流程,深化学生对铁路调度、编组站以及货运站工作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交通运输专业2010级学生45人及贵阳南站、改貌货运站现场工作人员20人。本次主要调查大学生对实习效果的反馈及铁路现场工作人员对学生实习的评价与建议。

(二)调查方法

在调查前以生产实习小组为单位,安排各小组分组轮换学习,使各小组成员都能接触贵阳南编组站与改貌货运站的主要工作岗位。在具体调查时,综合应用文献调查、访问调查及观察调查法,采用问卷、交流等形式,收集交通运输专业2010级45名学生的生产实习调查问卷45份,贵阳南编组站、改貌货运站现场工作人员调查问卷23份,铁路现场工作人员的交流记录1本。

(三)问卷设计

2010级交通运输专业贵阳生产实习调查问卷(学生篇)提出13个针对生产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实习效果、实习方法、实习态度等,每题设置优、良、中、差4个答案,一题收集学生对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建议;实习调查问卷(企业篇)则对现场工作人员所处的岗位及对学生实习的看法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实习工作的准备分析

近10%的学生对自己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反思,认为在去现场前没有思考,没能带着问题去现场,学习得不够透彻。其中有2名学生对实习抱有轻视心态,以致没有认真学到现场知识。其他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实习时都积累了一些问题,能够做到有备而来,通过与现场师傅的交流,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二)实习过程中与现场工作人员的交流分析

13%的学生对现场实习岗点少数师傅抱有不满态度,认为有些师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能很好地解答。由于铁路现场的安全性要求高,一线生产人员的压力大且工作繁忙,有时难以一一回答学生的提问。

(三)生产实习效果分析

82%的学生认为实习很有帮助,能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1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能在实习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4%的学生认为不是很有帮助,在实习中走马观花学到的东西很少。其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主动、不努力,加上铁路工作的特殊性,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实际操作,这导致部分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

(四)实习建议分析

通过梳理总结,学生的建议主要有几点:1.每个人能跟着一个师傅,以便更好地跟技术人员交流;2.设置更多的实际操作环节;3.增加实习时间,丰富实习环节。

对贵阳南站、改貌货运站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问卷也显示,99.3%的工作人员认为生产实习对学生巩固专业知识非常有帮助,并且通过实习学生还能学到一些工作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等。另有16%的工作人员建议学生跟班实习,这样更能增强实习的效果。

“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长期以来,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最突出的三项能力(超过50%)是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和学习能力,并且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统计,认为我校历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发挥的作用较大的占73.4%,认为发挥作用突出的占21.5%。[2]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在贵阳南站就业的表现都很,大多发展成为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四、生产实习的实践特点

(一)紧扣专业特色打造实习基地,效果明显

交通运输生产实习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贵阳南站为编组站,铁路运输专业工种比较齐全,而改貌站为货运站,在货物运输组织方面正好弥补了贵阳南站所缺少的货运调度员、值班员等岗位,这有利于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依托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学生在校内学习时缺少感性认识,安排学生在贵阳铁路车站进行专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铁路现场,不但有利于学生从机械记忆书本知识到理解记忆知识的转变,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从教学客体到主体的转变。

(三)双轨并行,打造科学化的实习指导教师团队

在生产实习中,实行校内见习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双轨制,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的作用,弥补了高校教师理论研究功底深厚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缺陷。

五、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探索

(一)增强对学生实习前的要求

对参加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学生来说,需要珍惜生产实习的机会,在校内学习时,抓紧时间学好专业知识,把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做到实习时能有针对性地问一些专业问题。

(二)增加校内实际操作环节

由于铁路编组站、货运站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且现场的各种铁路设备直接关联一线调车设备,如果操作失误,就可能酿成铁路事故,因此学生在实习时,并不可能进行实际操作,只能自己观察或向工作人员请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设备,让学生模拟操作。

(三)建立稳固的生产实习基地

由于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都要去一些铁路基层单位(比如编组站、货运站等),而现在铁路企业比以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及生产的安全性。每年暑期接收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不但不能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为其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因此一些铁路基层单位并不乐意接收学生实习。建立稳固的生产实习基地不仅可以减轻带队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够节省有限的实习经费,并且稳固的实习基地也有利于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

(四)加强实习过程的控制和考核

以往实习的综合成绩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等情况按比例折算,这中间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更多地忽视了对生产实习的过程考核。因此,需要增大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通过对实习过程的控制和量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生产实习的实践效果。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中的数学思考

【摘要】交通运输专业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背景,被认为是工程性较强的专业.同时交通运输专业中蕴含着很多需要数学优化的交通科学问题.本文以几个简单例子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描述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中的一些交通科学问题和数学问题,为交通运输专业等交叉学科的授课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科学

1引言

在交通相关院校中,交通运输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航运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由于不同学校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对交通运输相关专业的划分不尽相同.例如大连海事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在轮机、航海、航运等方面,其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的交通运输相关专业包括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游艇管理.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交通相关的优势学科是铁路方面,对应专业就是铁路运输专业,每年高考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人满为患,也造成学院师资力量不均衡.对交通相关的其他院校,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以城市交通为例,交通运输专业可以和土木工程、桥梁等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为修路、立交桥等工程性很强的作业提供一定的科学决策支持.但是在哪里修建道路或立交桥,以及需要修建多大的通行能力,是否需要设置信号灯,如果需要设置则怎么设置绿信比都是很强的科学问题.以美国的林肯隧道为例,上个世纪60年代末,林肯隧道当时是一个交通瓶颈,美国纽约市拟新建一条从曼哈顿通往新泽西的隧道.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对林肯隧道的交通流进行理论分析后发现,对现有管理和控制措施进行适当调整,可以使通行能力提高20%,从而避免了修建一条新隧道.

(a)

(b)

图1(a)改造前和(b)改造后同一时段崇文门路通实况对比,引自文献[1].

以北京市崇文门路口疏堵为例,如图1所示.其中图1(a)表示改造前的交通实况,而图1(b)是改造后的交通实况.很明显,改造前崇文门路口的流向较为复杂,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相互干扰严重,经常处于无序混乱状态.在科学分析与仿真后发现,对现有管理控制策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合理消减隔离带,重新匹配路口五个方向进出口流量、明确路权等策略.通过改造后,崇文门路口的通行能力提高了11%.

2数学例子

前面讲的案例都是交通科学指导交通工程实践方面的大例子,下面讲讲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涉及的两个数学小例子.

综合交通运输涉及水运、道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交通方式,不同交通方式在运价、运力和运距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讲授这些基本的道理,学生们固然一听也都明白和接收这些道理,但是无法引起学生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下面在讲授综合交通运输相关内容时引入凸函数和凹函数的性质和特点[2].凸函数和凹函数在定义上只是“ ”和“ ”的区别,定义非常抽象,也很容易混淆.在大城市生活中,大家每天都可能经历交通的拥堵,甚至现在变得越来越堵,体现出拥挤效应.在班轮运输中,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从而运输具有规模经济.从广义运输费用的角度看,拥挤效应和规模经济对应的费用函数分别具有凸函数和凹函数的特点.随着运输(或出行)数量的不断增加,拥挤效应体现为单位费用增加,而规模经济正好相反.紧接着有另一个问题,凸函数与凹函数对应的运输或路径优化问题哪个易于求解?很明显,由于拥挤效应,选择路径时尽可能避开拥挤区域,使得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非常分散.对于规模经济,货物越聚集,单位运费越低,在没有运输能力约束条件下,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相比于的路径,存在多条路径的凸函数运输优化问题显然比较易于求解.对于个体来说,可以通过不断调整路径选择,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逼近多条路径中的一条.对于路径的情况,在求解过程中得到的路径,虽然其运输费用可能已经足够低了,但是所得路径也许和路径有天壤之别.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3]中关于交通分配方面有两个经典的模型:用户均衡和系统.用户均衡模型表明的是用户选择路径时的自私行为,即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路径.系统模型是从系统整体出发,大家的路径选择是使得整个系统拥堵最小.通过边际收费的方法,使用户均衡模型得到的结果与系统模型的结果一致.边际收费,可以和经济学中的影子价格,化理论中的对偶变量有机的联系起来.另外,对于这两个经典模型的求解算法Frank-Wolfe算法[3-5]也可以和泰勒展开式、最速下降法、梯度方向等内容紧密联系起来.相信多元化的上课方式定能受到学生们的青睐,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不断地巩固各学科的知识.

3结论

本文通过几个例子,深入浅出地描述了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中一些的科学问题和数学问题.希望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多向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不断去钻研各种工程和科学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探讨

摘要:结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相关内容,阐述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专业改革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对信息技术融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合交通运输专业两门主干专业课的课程特点,提出了利用构建核心知识点体系和制作核心知识点视频的教学改革方法,由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转变为有技术支持的学教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交流讨论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总结归纳能力和讨论表达能力,实现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教课堂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1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到高等学校要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相互融合,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作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专业,要加快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步伐,特别是加强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要加强重点课建设工作和教育部要求高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双重背景下,进行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

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高等院校要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品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要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创设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

从教育发展规划上看,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把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逐步转换到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教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利用信息手段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国外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美国的基金公司分析员Salman Khan通过使用自己制作的视频课件为表弟补课获得成功,并创办了“Khan学院”。自2011年开始,这个非传统教学模式在全球受到欢迎,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关注与争论。目前美国每天有数十万学生晚上在家观看Khan学院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在课堂上跟教师请教遇到的问题。这与传统的“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让教师、课堂的角色产生了根本性变化。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国内的高校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对此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任帅对国外著名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从制作技术、课堂设计、团队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展现了国内高校的案例,引发了读者思考;[1]周意元对利用视频公开课辅助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2]孙文斌和林娟等人对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使用现状与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3,4]孙宏文等人对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5]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的范慧茜首先对英语国家名校网络公开课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了国内学生使用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现状,提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若干方法;[6]昝玉林对视频公开课的优缺点做了阐述。[7]

从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普遍是对网络公开课展开研究,通常这些网络公开课是以一整节课为单位进行,这样应用到目前大学课堂的各门课程是比较困难的,而如果引入核心知识点视频,则可以把每堂课程分解为若干个核心知识点,便于在高校课堂中推广使用,也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真正地实施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

二、交通运输专业开展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核心知识点视频就是以每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体系为基础,以每个核心知识点为单位,聚焦新知识讲解,形式上强调该视频的独立化和片段化,便于学生用于网络预习和复习。有了核心知识点视频,可以使教学过程强调知识与思维的可视化和动态展示。如:教师查看知识点视频时,发现某个核心知识点的学生点击率特别高,则说明该核心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难点,需要课堂上重点强调或者引入讨论。

“交通运筹学”是交通运输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交通运筹学”是将交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归纳为抽象的数学模型,综合运用数学方法或计算机工具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相对抽象,计算方法较繁琐和枯燥,核心知识点较多,不便于记忆,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不易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物流技术”是交通运输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该课程教学应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管理流程中各种现代成熟技术的基本情况,理解物流运输技术、物流装卸技术、物流包装与仓储技术等在物流管理中的实际价值,同时掌握系统规划与物流配送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学习物流技术,学生对现代物流运作特点、组织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的优化技术(运输问题、选址问题、库存问题、货物配送问题等)和预测技术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些章节在考试中得分率也较低。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介入手段,可以对课程教学的内容结构、教学流程结构、师生互动结构进行优化与重构,从而带来新的教与学方式,因此交通运输专业以教学特点相似的“交通运筹学”和“物流技术”课程为代表,进行如下教学改革研究:

一是经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构建交通运输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交通运筹学”和“物流技术”的核心知识点体系。

二是依据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体系,制作“核心知识点模块”,并投放到课程建设网站,供学生课前下载学习,上课同教师讨论或者课后复习使用。

三是对某些重要的核心知识点,采用课前学习、课上讨论总结的方法,由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转变为有技术支持的学教授课模式,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进一步修改核心知识点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交流讨论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总结归纳能力和讨论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以适应工程类人才培养需求。

三、结语

网络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的内容结构、教学流程结构、师生互动结构进行了优化与重构,从而带来了新的教与学方式。利用网络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及开放式教学环境和师生交流平台,有助于开展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发现式学习。

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交通运筹学”和“物流技术”两门课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建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体系和相应的核心知识点视频,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核心知识点的学习并与同学们讨论存在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成果将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并为其他专业和院校的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 要: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措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相关的运输与管理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培养的运输与管理人才是摆在当前职业学校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面前的重大问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培养目标的分析,提出加强校企合作的培养运输与管理人才的措施,推进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在校企合作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开发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考核体系。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培养目标;校企合作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成为了城市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而城市轨道作为快捷便利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高能力的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推进校企合作有利于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保障轨道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一直关注城市交通问题,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程,现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多座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线路,已经建成了20多条地铁和轻轨线路。“十二五”期间,我国更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摆在突出的地位。

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超过了1 000 km,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我国到2015年全国规划的轨道交通建设线路将达到55条,总长约为1 700 km。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扩大,必将需要更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员投入其中。而高质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提高我国城市交通的整体质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为相关人才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

2.1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需求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的需求,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包括客运管理能力、票务管理能力、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安全观念、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①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技术性人员。

②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乘务工作的专业性人员。

③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的技术性人员。

2.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主要针对培养专业型人才,熟练掌握相关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现行的客运组织和行车组织的维修和维护及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针对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和交通客货站。就业方向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员和城市客运管理人员。

3 校企合作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的措施

3.1 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有利条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专业所需,定位专业的培养人才目标,构建系统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体系,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要求。

根据轨道交通管理岗位的职务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调整,使其符合工作需求,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有方向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加强考核制度,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应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及社会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学习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同时,教师和企业依据轨道专业就业的岗位要求,共同开发多方位、立体化的考工模式,搭建了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3.2 校企共同编写专业教材

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因素,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相关的专业教材较少,因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编写专业的教材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在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同事,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合作,组织有经验的专家、教师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教材的内容以职业资格的标准和要求作为依据,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保障理论知识的积累量。编写的教材要具有职业针对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后起之秀。

3.3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校内的实训基地应与当地的轨道交通企业合作,依据当地轨道交通实际情况进行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实训期间就体会到当地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同样也便于轨道交通方面的实践和指导,从而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做到设备和技术共享。学生在校内实训中获得后安排相关的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了解轨道交通行业现状,了解企业实际,掌握企业文化。

同时,校外实习也有助于学校随时掌握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更适合岗位的人才。

3.4 学习与培训一体化

学校应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与轨道交通公司的合作,设计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和企业实习。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在思想上认识轨道交通行业,实训室教学主要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训室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可以边做边学,提升操作能力,将理论所学与操作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企业实习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步,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互动式的交流合作机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安排,可以将实习时间安排在春运、黄金周等企业人员短缺的时期进行,这样的安排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有助于学校开展实习工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较大程度的满足各方需要。

3.5 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是实际操作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的重点是形成对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①对于年轻老师的要求注重学历、实践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年轻老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需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学校应定期安排年轻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出台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进行学历学位进修。

②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理论技术服务和教学指导,帮助企业制订岗位标准,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自身累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在培养专职教师的同时注重建设外聘教师队伍,通过正式引进、与企业共享等方式,聘请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骨干来学校兼职授课,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人才资源优势,在与企业共享人才的同时,形成密切的校企关系,共同发展。

4 实践案例

近年来,随着无锡地铁的发展,我校也开设了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相关专业。在历时几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师资队伍、逐步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比较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学校多次组织轨道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及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并外聘专业教师扩充师资队伍。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建设有车辆、供电、票务、行车等多个实训室,在建控制实训室1个,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模拟岗位流程。另外,本专业每年输送大量学生到无锡地铁等相关企业实践和就业,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车站值班员中高级工考核项目,成为同类学校中的典范。

5 结 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开设的一门专业,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尚有不足,因此需要学校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通力合作,携手推进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开发出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考核体系,解决职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中缺乏相关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没有专业职业技能证书,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主要为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和大中型运输企业、运输主导型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培养高层次的运输管理人才。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如何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应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材计划、教材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依托地方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树立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紧密与企业合作,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办出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特色。

【关键词】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材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成人高校特别是成人高职院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主要为交通运输各部门培养高层次的运输管理人才。多年来,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一定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所培养的职工和成熟技能工人之间有较大差距,难以做到成人高校与交通运输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分析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交通运输行业各单位的从业人员,他们大多有家庭的拖累,或忙于应酬等,绝大多数是在职学习,承担着工作、家庭的双重责任,是培养“当班人”的教育。

1.成人高校交通运输里专业教学对象的特点

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教学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在职学习,承担着工作、家庭的双重责任,是培养“当班人”的教育。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以不离工作岗位为学习途经,以提高学习者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新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教学对象具备以下特点:

1.1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成人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导致学习者的起点参差不齐。

1.2学习目的明确,实践经验丰富

成人学员具有成熟的生理和心里,思维方式和性格习惯等方面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固定性,这种固定性能把自己的工作和个人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

1.3自学能力强

成人学员有着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1.4参与教学决策,注重教学效果

成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边学习边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又不断学习。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能意识到知识能力对社会和自身的意义,因此非常重视教学效果。

1.5反应速度变慢,动手能力、记忆能力降低,但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强

1.6学习主要在业余时间

成人学员同时还扮演者不同的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年龄较大,家庭工作事务繁忙,因此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教学对象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主要安排在业余时间。

2.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因此,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出一条现代化特色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之路。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要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满足在职人员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必须与生产劳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及时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只有构建现代化的成人高等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在交通系统各单位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3.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1确立适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要紧跟时代脉搏,贴近社会现实,对接岗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成人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就现在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使用的教学计划来看,与普通教育几乎没有差别,所不同的是实践教学比例比普通院校大。虽然教学计划这几年都在变化,结构不断调整,但仍与社会需求脱节。

因此,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专业要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岗位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总体思路、总体设计实施“基于工作岗位的导向”,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内容要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结构,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视情景性原则为主,学科性原则为辅,强调通过主题的引导达到自我构建过程性的知识为主要目标,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展开教学内容是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一个新的视野。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要与时俱进,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后,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调整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对各种能力归纳整理,构成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并依此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可打破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设置要围绕教学计划进行,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开设时间可以有长有短,并要对变化的内容及时进行修订。

3.2建设适合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教材体系

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目前还没有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配套教材,这也是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材编制或选用上,要遵循以下依据:(1)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既要给成人作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传授其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即迁移能力的培养,更要传授成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应根据教育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或所在的岗位群贯彻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因此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强调适用和有效;(3)教材内容应与成人学习特点相适应。对教材设计者和教师而言,成人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的预设,而要为成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4)教材内容要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需求。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此,教材较大程度地要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

教材选用依据

要想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从教材选用上要体现行业特点,好能够组织行业精英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围绕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联合开发教材。这样,既能满足行业所需知识、技能,又能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效果,形成独特的适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

3.3打造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娴熟技能知识的教师团队

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计划和配套的教材体系,还需要有一支过硬的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有有丰富的技能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将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地传授给学生。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3】2号)明确提出,从事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师及管理人员须拥有“培训师”、“管理师”资格。目前高等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学院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理想、信念、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师。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依靠教师,因此是否具有一支优良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成人高等院校可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充实队伍,改善结构,搭建平台,使师资队伍多元化,保障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一方面鼓励教师与相关单位合作进行技术服务,一方面鼓励教师继续深造,通过培训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同时,加大对骨干教师和教师的宣传、奖励和政策倾斜,建立并完善选拔、培养、考核机制,以确保学校专业带头人真正能够发挥作用。 此外,还要加强师德教育和学风、教风建设。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求实、严谨、认真负责的治学精神感染熏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忠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3.4以地方产业和周边区域产业为依托,整合教育资源

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显著特点是紧密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趋向,培养能够具有与之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要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地方产业结构和周边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的同时,对现有的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应依托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强势专业,由政府给予政策和财力的支持,协调与地方及周边区域企业之间的联合,树立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其输送合格的人才,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各院校重复设置专业造成资金浪费,人才培养质量受损,而且还可以解决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使成人职业教育走向规模化、效应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总之,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院校如何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应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材计划、教材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依托地方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树立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紧密与企业合作,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办出成人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特色。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考

摘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交通运输作为现代社会的血脉,是社会和经济正常发展的基本保障,其对应的相关专业教学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创新。本文以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在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对策,促进本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改革;教学方法

一、交通运输专业现状分析

1.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现状。交通运输专业水运方向在我国最早开设的高校有原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现上海海事大学)。而后随着全国性高校扩招,以及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兴起,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但这三所高校在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仍具有较大影响力。本文对其课程体系模式以及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如下:这三所高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式大体上分成基础课和专业课或者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均设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反映它们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顺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开设课程来看,三所大学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都包括有: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基础、会计学、交通运输工程学、运筹学、财务管理、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船舶货运、海商法、现代物流学、水运商务管理、港口装卸工艺、国际航运管理等。每个学校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大连海事大学在港航法律法规的教学上有优势;上海海事大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港航应用方面的课程教学;武汉理工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安排的课时较多。

2.交通运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对航运相关企业的走访以及各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当前交通运输专业不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具体方案上,还是在设置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①课程安排不合理。目前部分必修课程之间有一些重复的内容,不能实现对人才培养的高效性以及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选修课大都安排在第7学期开设,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是在这一学期到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学生上课出勤率较低,致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较少,影响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上的质量。②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一些课程设计、基础强化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量较低,指导老师的教学热情受到抑制,学生的收获受影响。认知实习或企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经费较低,实际学时不得不减少,教学方式只得简化,导致许多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态度不够认真、积极,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达不到理想的效果。③双语教学效果普遍不好。2003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强调本科教育要重视双语教学。国际航运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国际航运的全球特点要求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精通英语,因此开设双语课程很有必要。但是由于英语听说写能力有限,很多学生反映双语课程听不懂也看不懂,导致授课老师在课堂上翻译英文教材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④创新能力不足。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都是被动学习知识,懒得动脑思考,也就无法创新。如何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创新精神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近几年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越来越广泛,主要分布在港口企业、航运企业、政府运输管理部门、院校及科研单位、物流企业、汽车行业,还有银行等其他非交通运输行业,就业类型越来越分散,跨专业就业的现象也累见不鲜。另一方面,我国水运行业一直不断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并且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了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素质高、强能力”的要求,提出几点关于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1.合理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协调好一些相关度较高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授课次序,既保障专业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增加用人单位普遍需要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知识的相关选修课的比重,并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授课时间计划,第7学期既有选修课,也有必修课,一方面,授课时间可适当安排在第1―2节、第7―8节和晚上,另一方面,校方主动和用人单位协调好招聘面试时间。尽可能保障教学质量。在学生心理健康类课程的设置上要重视起来。目前高校虽设有少量的公共选修课涉及心理健康方面,但影响不大。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事故频频发生,社会影响恶劣。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并且注重其质量,保障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在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2.深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了工程、管理、经济学科的相关课程,体系繁杂零散,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教学中尽早地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例如增加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实地实习等实践活动,并采取评分与相应的奖励制度。切实提高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以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合理降低其计划学时。提高一些课程设计、基础强化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计划学时,激发教与学双方的热情,以优化其教学效果。

3.改善交通运输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各国水运状况、教育状况差异较大,目前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原版教材还不能满足国内双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建议采用内部资料(英文)结合相关专业书籍翻译稿作教材。在本专业的双语授课时,可先让学生熟悉本门课的重要英文词汇,配上多媒体动画介绍国际前沿研究,弱化学生对英语的惧怕,激发他们对外文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同时应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针对配载理论、船舶特性等不易理解掌握的重、难点章节在用英文授课后宜用中文进一步翻译讲解。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可以用全英文讲述,让学生自己理解。授课的中英文比例最初应以中文为主,慢慢增加英文比重,当学生对学科大部分专业名词熟识后再渐渐进入到全英文教学。

4.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交通运输专业创新人才不仅要求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专业特色,还要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一部分本科毕业生会走向社会生产实践,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服务,对于这部分学生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其参与创业类项目,使其思路开拓。一部分会继续深造,最终有一部分会进入科研领域,加强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学模型构建能力。因此,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当设置分层次的培养方案,使得就业的学生能够满足不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继续深造的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好的科研素养。采取基于专业模块和层次模块的自主选课模式,可以实现分层次的培养目标。

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心理学研究显示,英国大学生听课时,平均只有10分钟能集中注意力,但同时也表明大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多媒体教学相同时间内讲授的内容更多,更能刺激学生感官,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但同时带来授课内容展示速度过快,影响学生对上课知识的系统理解。所以在讲授复杂教学内容(如:分析推理、公式推导等),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一边讲、一边板书往往教学效果更佳。因此,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调节授课节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老师在上课时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筹与优化》教学与考核方法探讨

摘 要: 本文根据讲授的交通运输专业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交通运筹与优化》的课程内容和特点,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分析当代大学生教育考核体制下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改革考核方式。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专业 交通运筹与优化 考核方法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逐步实施,学校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都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运筹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主要采用系统优化的核心思想,对社会各种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力求寻找解,因此这门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商业、服务业、民政事业等各领域的化及统筹决策问题。本校的交通运输专业根据交通运输专业服务性的特点,将《运筹学》课程在2015年的教学大纲中改成了《交通运筹与优化》,这将运筹学与交通运输的专业联系得更紧密,更贴近交通运输行业的教学和实际需求;该课程改革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今后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面都需要随之做适当调整,本文将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2.教学方法方面

《交通运筹与优化》是一门学科基础核心课,总共56学时(其中课程实验8学时)。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以往经验从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上着手。

2.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该课程的重点是线性规划、运输问题、网络优化部分是重点内容,也是基础内容。

一是线性规划部分:要对单纯形法和对偶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这是线性规划部分的难点和重点。对偶理论涉及的“影子价格”,属于经济运筹学的范畴,因此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经济学理论,使学生对对偶理论有直观的理解和认识。

二是运输问题部分:运输问题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线性规划,很多学生的线性代数基础知识不扎实,在理解单纯形法时遇到很大困难。授课时需要对单纯形法的思想和步骤在学时上加以倾斜。

三是网络优化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图论知识,针对交通网络的特点,结合路网优化的目的主要讲解网络最短路、较大流和最小费用较大流问题。

在各部分教学中都要适当引入交通运输相关的例题和案例进行分析,做到让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题”,还让学生用这个建模和计算方法解决交通运输领域的相关问题。同时开辟第二课堂,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做老师列出的“应用题”。

2.2开设实验教学课堂

目前,我院引入了一套运筹学教学软件,为今后开设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实验教学学时设定为8学时,在这部分学习时间内要求学生加强对基本理论、算法的理解和应用;训练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软件运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加深对运筹学算法的理解。并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理解。

3.课程考核方面

《交通运筹于优化》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消化吸收,还要求学生加以利用和创新,因此单纯的理论考试会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在该课程考核方面,结合专业特点要求,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一是建立试题库:试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另一类是案例分析,题型可以灵活设置,要求学生在一定课外时间内完成,可以分小组完成,每个小组的题目不一样,这样既能考核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考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是实验考核: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利用相关运筹学软件解决规定的题目,包括建模、求解及验算等,根据完成的实验报告综合评定。

三是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平时课堂上提问、回答、课堂练习的情况,考虑老师的评价。

四是其他方面:考虑学生的自评、考勤、论文等。

4.结语

本文根据交通运输专业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交通运筹与优化》的课程内容和特点,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面分别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教育考核体制下的常规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种可供参考的改革考核方式。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关于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以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背景,针对交通运输行业中的轨道交通在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分别从行业发展规划,各高校该专业的开设情况,该校相关专业建设概况,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分析了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在该校设置的可行性。经过整合,该专业在该校能够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产学研配套的运行机制,能够满足专业开设的基本教学要求。

【关键词】轨道交通 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一、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服务行业,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各行业的运转。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家间的区域交流、贸易往来与日俱增,更加凸显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地位。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建设和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城镇化进展迅速,人口集中度提高,车辆猛增,道路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城市拥堵日趋严重,地铁和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在如此背景下,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轨道交通在西安市发展规划

城市化进程增速和日益拥堵的交通现状必然给轨道交通创造黄金发展期。陕西省政府日前出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10个中心城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和83个县城(市)及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为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质量,创建生态、绿色、宜居城市。意见提出,要推进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西安地铁1号线延伸段,3、4、5、6号线以及临潼市轨道交通建设。到2015年,西安市建成90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到2017年,西安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126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150万人次。推进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建设,加快西安北客站-咸阳机场、西安-富平-铜川等关中城际铁路建设,形成覆盖西安、咸阳、铜川以及西咸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

(二)西北地区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全国多家本科院校均开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其中西北地区共有5所本科开设交通运输专业,分别为陕西省: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新疆自治区:新疆农业大学。以上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专业主要培养:公路交通相关部门高层次的运输管理人才、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方面的科研、规划、设计、管理型人才、空中交通管制、飞行签派、航行情报及机场管理等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目前西北地区虽然有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交通运输专业,但都集中在道路交通运输、设计和航空交通方向,并没有本科院校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方向,结合目前西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很有必要。

二、轨道交通在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情况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也紧跟时代步伐,在专业建设上与时俱进,适时新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三个专业鼎立的特色。

(一)专业建设概况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是本院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突出计算机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中的应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地铁系统控制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在地铁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调度指挥,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务、行车、客运组织、行车调度、票务管理等一线工作中具备列车接发、车站调度、旅客运输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从事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养护技术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建设的大背景下,学院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院对青年教师定期进行培训,组织讲课大赛,并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教师队伍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学院教师队伍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约占50%。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三)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为了贯彻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资金、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学院自筹的资金,加大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了各专业校内实训条件,满足了实训要求,建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沙盘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塞拉门实训室、地铁售检票系统实训基地、地铁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基地、地铁机车驾驶技术模拟训练基地、地铁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地铁车辆维修控制实训基地8个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现有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轨道交通教学、实训奠定了设备基础。

(四)校企合作建设

学院成立“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校企合作办公室”,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采取“全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三全就业体系,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目前,学院的校企合作方式:一是实行“订单式”教育,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二是与有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用人关系,保障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主要合作企业有:上海地铁、北京地铁、广州地铁、西安地铁等。

具体到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全部实现了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操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企业的骨干,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凭着“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协作精神好、适应速度快”而赢得企业一致好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学院

三、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在学院的建设展望

我校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为抓手,建立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一)多方位,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

(1)优化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继续做好地铁订单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互换双通,建设强大双师队伍。让校内教师(包括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互换身份、互换工作环境,通过企业和学校对他们的培训及锻炼,使其在校企间可以双向通用,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在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中,以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为根本,同时根据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以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为目标,使学生与企业之间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好,从而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以期毕业后能立即上岗。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在开发项目、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地铁LOW操作上岗证、职业技能考证培训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

(二)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紧贴岗位、能力为先的育人思路,以轨道交通对应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研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本校教院理念和教学现状,明确专业学习领域,完善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立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为前提,外语、计算机等为工具,学科基础知识为根本、专业技能培训为导向的多层次的教学体系,组织建设符合专业技能发展客观规律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轨道交通行业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行业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方向显得很有必要。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有优越的区域环境;有现成的基本建设用地和用房;经过整合,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产学研配套的运行机制。综上所述,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达到了开设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

交通运输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装备运输专业群对接轨道交通运输产业研究与实践

摘 要: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的专业性、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色十分鲜明。为了更好的服务国家核心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深度融入产业链,通过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与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产业对接,为企业量身打造高端技术人才,高效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产业

一、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建设的背景

一是轨道交通行业从“铁路交通――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的高速发展,为轨道交通运输产业集群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对轨道交通运输产业群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需求持续增大。

二是轨道交通运输业从“客运高速――货运重载”,轨道交通运输产业“客货分离”发展趋势,相关产业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平台。

三是轨道交通运输产业从“中低速磁浮列车―真空管道运输”运输方式变化,从“国内-国际”的运输体系发展,急需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具备机电综合等复合型、复杂型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是“南北车强强联合――高铁输出”的实施,使得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管理的技术联合程度高度集合,更有以高铁动车引导专业群形成合力发展的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建设的实践

立足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株洲市千亿产业群,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周边企业为主导,对接湖南省主体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共同构建的产业集群,依托“南车大学”“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示范性职教集团”平台,对接产业集群,系统设计以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品质配置专业群优势互补的师资团队、实践基地,创新专业群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机制,形成专业群的集体优势。提升培养高素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加工、组装、调试、试验、售后、检修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水平,与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共建共赢。

(一)创新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五对接、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广铁集团、长沙地铁等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知名企业,充分调研企业对应的主要岗位、装备、核心技术及工艺、标准、素质能力要求等,结合轨道交通运输类企业的半军事化管理文化,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等,创新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五对接、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轨道交通运输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科学设置专业群“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核心分立,拓展课程互选” 的“能力”与“素养”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设置专业群“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核心分立,拓展课程互选” 的“能力”与“素养”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课程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结合专业群岗位工作任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针对专业群核心课程开发《动车组的操纵》等9门名师课程(空间课程),针对群内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铁道概论》等5门专业群MOOC课程。以“专业-课程-模块-知识点(技能点)”自顶向下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开放式教育平台,探索全程在线和“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方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突出“三四五”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形成“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过程式学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岗位群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引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岗位作业标准,对接岗位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系统设计专业群的“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模拟仿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引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知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形成“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实施计划、训练与考核标准,从基础到专业、从校内模拟仿真至校外真实环境运用,逐层提高,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专业群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建成涵盖轨道交通运输产业的区域共享型国内的轨道交通综合运输实训中心,设备技术含量达到国内水平,能同时容纳2500名学生实训,实践基地实现全天候开放;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0个,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兼结合,建成“建设改革专家+现场专家+校内双师+企业兼师”专业团队

在行业领军人物刘友梅院士的指导下,通过国际交流、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现场挂职煅练、课题研究和技术报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师德高尚、技能精湛、教学过硬的国内双师专业教学团队。聘请校外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为专业兼师,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专业讲座、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指导。形成专业素质过硬,创新意识先进,学术造诣,专业技能突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制定团队发展规划和教师生涯规划,形成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名师的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造就“工(工程)学(教学)并重” 的专业师资团队,为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