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摘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减轻甚至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只有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才能提高环境质量,环境和自然资源才能充分、永续为人类所利用,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

[摘 要]结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实现两者“双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直关注的焦点,也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正确的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从科学发展观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客观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坚持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鱼和熊掌不得兼得”。有些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是这种“不可兼得”的关系:发展经济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如果注重环保,则必须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其实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美国南佛罗里达州自然资源保护局博学环境科学家伍业纲认为,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而是源和流的关系,是鸡和蛋的关系,如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经济发展依赖环境为基础。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发展中,也必然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提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如果不积极采取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如果没有先进、实用的污染控制技术,没有品质的环保产品和设备,没有拥有高新技术的环保产业的支撑,环境问题将治不胜治。以保护环境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盲目发展会带来环境问题,不良的环境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健康发展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良好的环境又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搞好环境,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对经济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

1.2 互相矛盾,相互制约

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也是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经济有很大发展,但是也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GNP(国民生产总值)是各国通用的计算和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现在国际上一些环境保护组织把这三个字母推理为Garbage(垃圾)、Noise(噪音)和Pollution(污染)。GNP增长了,不但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也意味着垃圾、噪音和污染的增加,甚至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要多几倍,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我国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巨大的。且不说像沙尘暴、水污染等人们切身感受的事实,据国家海洋局的报告[1],在我国沿海地区,有70%的海滩被侵蚀,10多个海湾港口正在丧失原有功能,滨海湿地丧失近一半,红树林减少了66%,近岸珊瑚礁95%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70%的水域遭到污染,2000年,近海发现28次赤潮,累计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正成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因此200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把保护海洋列入人们环保关注的重点。可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又是相互制约的。当经济发展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必然会极大地造成环境问题,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为了改善本国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等工程,力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2.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人与自然作为变革自然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产生矛盾的直接根源,也是调节二者关系的直接手段。人在创建和拓展人工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自觉的活动来完善、发展自己,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改造人类本身,最终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能动性的发展又加深了人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力,从而使人工自然朝着既有利于人类,又有利于自然的方向发展。人类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加强,使其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趋于对环境的保护,注重开发环境的长远经济利益,并逐步朝“双赢”的目标迈进。在全球分工日益细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立足本土化重要特色之余,应与相关的国际标准接轨,要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互协作,吸取的科学技术与最的生产经验,促使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同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应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和支撑体系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以人为本,增强公众环境意识与法制观念,让社会公众参与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模式。环境保护需要良好的机制,包括激励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等,并且辅之以完备的法律法规、道德观念和科技文化等方面支持,这样才能共同将生态环境的建设落到实处。

2.2 加速环保产业市场化推进步伐

应结合实际调整优化行业对策,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培育环境保护市场需求,突出环境保护的重点,有力促进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同时依法加强总量控制和排放许可制度;确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实行综合开发利用;加强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支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监督和监察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为环保产业营造走向国际市场的良好环境;鼓励国际资金以及多种市场主体进入环境产业领域,壮大环保产业的内在机制,引导其走向健康的市场空间;把环保技术作为现代企业创新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突破环保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加快技术经济一体化步伐。

2.3 应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环保经济型人才

环保型经济的发展需要科研能力强、市场反应快的高技术人才,能够驾驭大工程、同时承担多项大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能力的人才,环境咨询与环境服务产业领域人才,用商业经验武装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所在。应全力培养他们的技术、管理、营销、金融等多方面知识,使其熟悉资本运作,发现和捕捉环保产业中的商机与天机,在众多环保过程中发掘最有潜力、最能保障环境与经济发展平衡的环保项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环境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环境保护也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注重长远经济利益,才能逐步朝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迈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3.总结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减轻甚至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只有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才能提高环境质量,环境和自然资源才能充分、永续为人类所利用,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良性互动

【摘要】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及动态均衡,当前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以科技为支点,用生态文明价值观引领绿色发展;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确定经济发展平稳、高质新常态;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相关市场体制建设;创新政府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多元善治。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良性互动 动态均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必将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保护环境成为我们当前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以及领导层近来发表的一些讲话都表明,中国要谋求一条更加平衡的发展道路,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能否兼顾?如何实现两者的动态均衡?本文将在深入、辩证地分析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及其根源,寻找两者并行不悖有机结合的策略和制度路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传统的观念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保护环境则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在人类发展的某种阶段,尤其是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这种观念反映了人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短期矛盾。但是,从长期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全部的物质资源,良性循环的环境系统可以使环境资源的再生能力大于经济增长的需要,并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产生的一定数量的废物进行净化,使经济发展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可以反哺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装备和人才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反之,如果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这种良性循环被破坏,经济的不当发展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环境资源枯渴,环境自净能力丧失,最终将导致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社会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可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归根到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多次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阐述了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诠释,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这种彼此依托关系还表现在环境本身是一种生产力,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已不只是单单的维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提升环境保护对发展经济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21世纪所提倡的绿色包容性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就是把环境治理与开发下的绿色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战略,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如所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较大本钱。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唇齿相依,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互相推动。

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与挑战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消耗量过大、资源未充分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较为严重的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空气质量较差,水污染问题严重,垃圾处理压力日益增大,绿地减少及生态风险的增加、能源短缺以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安全和物质财富,也致发疾病的增加、社会的不稳定,甚至一些地区环境难民的产生。

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2012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825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9%,是2005年环境治理总投资额的4倍),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边治理边破坏的趋势仍然存在,经济目标和社会平等以及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未能明显缓解。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时代惯性阶段,经济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同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造成一些地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果要加大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很多地方就需要关停并转很多污染性企业,这将对很多区域的短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把污染性企业转移到经济落后地区,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依然在污染中国的环境。

二是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近年来,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上涨态势,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不仅增加了能源安全的风险,也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利用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是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新能源开发尚处于市场失灵阶段,开发成本普遍高于传统化石能源。在新能源替代过程中,如果目标设定的过高,将导致能源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又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及消费品价格上涨。价格上升、收入减少使国内需求下降,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有研究认为,“能源价格一个单位的上涨冲击对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影响为0.588个百分点”。能源价格上涨对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样有较大的影响,学者林伯强认为,“如果能源价格上涨50%,这一涨幅会使全部生活花费增加4%”。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较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也已跃居世界及时,人均碳排放量和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下的动态均衡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指出,解决环境问题要迈出更大步伐,也要有耐心定力。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及动态均衡,需要从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治理体制等多个方面着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当前,尤其应着重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其一,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科技为支点,用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发展。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地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发展经济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一些发达国家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今天我们人类的智慧就是要避免同样的错误,我们不会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也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可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也终将制约经济发展本身,而基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就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过程。2013年5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的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要改变工业文明的发展以生产方式来决定经济架构的常态,以科技为支点,用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发展来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其二,改变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明确资源环境的价值,经济发展从高速过渡到平稳、高质新常态。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环境保护,甚至以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为代价来谋求发展,必将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资源和环境的危机反过来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和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生态环境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即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这三种属性决定了生态环境同劳动力和投资一样,是一种经济资源,其使用具有有限性、有偿性。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真正同步发展。

其三,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经济发展受益格局的公正、公平,完善市场机制建设。经济发展最终会给该经济体系中所有的人带来益处,但受益情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往往是不均衡的,这种非均衡的受益格局促成了不顾环境后果地追求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并由此导致环境问题的治理成效一直不显著。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是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用市场化手段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路径。建立操作性强的反映市场供求的自然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收益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地区间的收益付费和市场服务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从而确保经济发展格局的公正公平,共享优良生态环境,确保资源开发利用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可承受范围之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四,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和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多元善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及动态平衡。环境保护不仅仅事关生产方式,还事关消费模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生态驱动下的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靠的是全体人民的参与。国家和各地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和政策时应有资源、环保、生态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以法律和制度保障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及运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考核体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倡导多元善治,不仅要依靠政府,同样要依靠企业、个人、NGO和学界精英共同努力,协调涉及的各方力量,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

以贵州为例,该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我国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同时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石漠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贵州经济不仅生产总值总量小,且人均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偏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6.41%,远低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也显著地处于全国的低水平(71.1岁,排第28位),属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福祉的任务十分迫切,面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三重任务。

贵州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行方案和贵州省生态文明现行示范区试行条例的要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管理和石漠化治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等的政策措施,成立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省政府管理节能的综合工作机构,各地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工作。如贵阳市,编制全国首部建设生态文明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整合组建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使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有力的统筹领导机构和更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

2011至2013年,贵州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232万吨,2013年环保资金投入达63亿元,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工业节能重点工程,在建筑、交通、生活等领域,加强节能管理,引导绿色低碳消费,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目前,贵州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通过提升传统产业装备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和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降耗、碳强度下降目标。至2013年末,贵州全省已获批准的部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9个,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7个。2013年完成营造林面积420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2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依然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利用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结语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应视为一个整体。我国以往那种以消耗大量资源、不计环境代价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与经济体制,究其根源是制度设计的不当,资源环境的价值没有得到正确的估算和反映,破坏环境的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和监督,以及经济主体由于缺乏充分的激励,未能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较大化行为相关联,从而无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要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需要以科技为支点,充分发挥制度、市场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但同时,也要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环境治理难度大的事实,循序渐进推行,避免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浅析生态环境保护与幸福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一个重要的关乎人民生活的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人民幸福生活、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发展健康绿色幸福经济,进行有效地开发,将原本的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变成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模式,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生活水平质量越来越高。而幸福不只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政策追求的目标。对幸福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幸福经济 发展

一、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问题指的是因生态的平衡遭到了外界的破坏,造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严重地失调,造成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象出现。生态环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水土严重流失,森林与草地的资源不断减少,生物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减少,土地荒漠化等方面。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更是我国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作用,发扬艰苦的创业精神,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的现象出现,建设生态农业,大力支持植树种草,经过一代代人长期持续的奋斗,建设祖国秀美的山川是我国现代化事业走向21世纪的战略部署之一。

首先在污染的控制战略方面,将原来的末端控制转移为源头的控制,实行清洁的生产;其次,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三者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坚持防治污染与保护自然环境二者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前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防治污染的做法;再次,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有机地结合,建立适应生态规律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改变之前片面优先的追求经济或者片面追求环境优先的做法。

二、幸福经济

所谓幸福经济的发展指的就是绿色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化,而经济的发展也社会化,社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有机体,幸福就是社会有机体整体的功能,让幸福成为经济的指标。只要人与他人、与自身、与社会和谐发展,那么才会有幸福可言。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让幸福成为可以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首先要从企业做起,幸福的人才会拥有幸福的企业,有了幸福的企业那么才会有幸福的经济,有了幸福的经济才会有经济的不断发展。

通过历史了解,对于幸福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来提高国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生产总值,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地位,不再让近现代的中国的落后历史重新上演。因此综合企业的大量例子来说明幸福经济。企业较高层需要的是创新,而创新是幸福经济的源泉;让企业的发展充满爱,这是幸福经济的核心;而和谐发展是幸福经济的关键,企业双赢就是幸福经济的归宿。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幸福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与幸福经济的和谐发展。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也是包括人类在内世间万物的摇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和谐理论,倡导适度健康的发展,反对滥用科学技术,反对破坏无法弥补的生态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不能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牺牲作为代价,要为后代子孙着想,努力保持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这是实现幸福经济发展必要的条件。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自然环境,就等同于造福于人类。应加倍保护与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彻底将以破坏自然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改变,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发展经济应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与承载的能力,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与幸福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幸福经济发展的重点。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幸福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与幸福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发展。而生态环境保护与幸福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及时,幸福经济的发展应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条件,生态环境系统的能流、物流是经济系统能流、物流的来源,而环境系统的生产力是社会价值增加与生产率的基础。生态自然的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保护生态环境是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只有的适当的经济秩序与经济结构下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反之一定会出现滥伐滥垦、过度放牧捕捞等多现象,造成生态资源失去平衡,资源枯竭。同时保持良好的环境与治理环境的污染是需要资金和技术的,这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的。

四、总结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幸福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经济发展应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基础,只有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健康的、幸福的、长远的,有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关注幸福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停在原地,应加快经济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使人类的社会不断的前进,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好。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公民需要怎么做

摘要:当今社会,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环保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足、环境的舒适优美,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资源被过度利用,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面对污染,公民应该怎么办,本文将进行阐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 公民建议

一、公民必须认识到目前的经济与环境现状

(一)、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恩格斯曾经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留下了严重的环境后遗症,阻碍了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要想经济与环境共生,我们应当在新工业化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优化调整产业层次和经济结构,努力改变经济增长形式,提升循环经济的效益质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关闭资源浪费严重的设备、项目、企业。加大力度发展降耗、排污、节能的高新型技术产业,把污染控制在环境容量限度之内。

(二)、公民必须理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主要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了寻求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并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发展与保护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急功近利、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新型工业化道路。

2、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态系统,局部的破坏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党中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不同地区进行功能区划分,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对公民的建议

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公民舆论的监督。公民监督环境质量和环境信息,环境管理或企业的环境行为。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者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的意见时,公民要积极参与。

3、是积极上“公众参与”的平台。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参与为社会力量参加环境保护搭建的各种平台,公众进行积极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把环境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4、环境保护是公民法定义务。切实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基层单位担任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从政建设的一项要求,广大群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的履行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

5、是积极参与环境的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的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政策、法律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 。

结束语:传统经济为生产而生产,往往把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分隔开,眼光短浅,根本不考虑环境的效益,因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结果必然导致经济的衰退。要建立新的环境价值观,保护环境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每个公民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要有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环境匹夫有责的观念,改变人们对环境破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的不良风气,共同保卫地球环境。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谈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

【摘要】现如今,我国一直都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一词包含了许多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很重要的方面,构建良好的资源、生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着手,阐释他们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源;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

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总体资源丰富的国家,但随着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开采及各种资源的增长,人们在开采或使用的过程中,因为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造成近几年环境的不断污染,有的甚或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无形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一、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要素的总称,资源可统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广义上来说是可源源不断地取用这种资源,比如风能资源、水资源、雷电资源等等;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是指资源一旦被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耗尽而不可再生或再生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比如煤、矿藏资源等;社会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力的各种资源,像人口资源、人力资源等都是属于社会资源,社会资源也可以看做是具有生命鲜活的资源,这种资源主要是以人的活动为载体而存在的。

环境保护,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在出现的很早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包括动物等持续生存、生产以及生活所必需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总称,也可以认为是由阳光、地磁、温度、气候、水、空气、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变动等自然因素的总和加在一起形成的,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历史中持续缓慢而自然形成的能源、物质、现象的总和;环境也属于一种资源存在的方式,它是时刻都存在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地说,它不会受到人们活动的支配,但是人的活动范围、方式、方法等都会对环境资源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样一来,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就显得更加密切,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资源与环境是相互独立存在

资源与环境都是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但是资源与环境保护它们又是各自独立存在的,比如矿产资源它们长期埋藏在地下空间中,在每一被开采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是基本不存在,有比如风能资源,它是随时都在空气流动中具有很大变化,它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互向独立存在而不相互干扰的,在资源中,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相互独立的,他们与环境有着独立存在的意义。

2.资源与环境又相互制约

资源与环境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它们又是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因为资源在被人们利用的过程中,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利用以后会产生一些固体、气体垃圾,这些垃圾如果不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长期下去,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有害的影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环境对资源的利用有着制约的关系,同时资源的发展也是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资源才可能会发挥到它本身更加强大的作用,而且有的资源的利用开发是需要特定的环境来支持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资源对环境也具有着制约的关系。

二、环境保护的涵义及形成原因

环境保护,其实质的含义是指人们通过采取经济、行政、科学技术、宣传教育以及法律多方面有效而完善的措施,对还没有受到污染、即将受到污染,已经受到污染但比较轻微、或者已经受到污染且很严重的环境进行加以保护和改善,通过保护和治理,使得环境不受到污染或者使得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逐步恢复到没有污染前的状况,这也是环境保护中期望达到的愿望与目的,是还原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确保良好的一种有效的措施与手段,所以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的目标是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活动,都不能以破坏环境污染环境为目的,或者不能使得环境向不稳定以及无序的方向持续运动,特别是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最终随之瓦解。

环境保护形成的原因显而易见是环境遭到了破坏或者有即将遭到破坏的迹象,环境保护的形成原因主要是:(1)对自然资源中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使得周围环境遭到破坏,比如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会造成地表沉陷、地下水的污染,地下空间的不平衡,长期自然会对水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性的影响;(2)其次是资源的被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气等不采取措施进行净化处理或处理不到位,这样这些废气被排放到大气中,长期会改变大气中的成分的平衡,还有固体垃圾在分解不彻底或者随意焚烧的过程中产生的毒气等也会长期影响到周围环境的恶化,进而使得他们遭到破坏;(3)人为的原因将山林中的树木进行滥砍,使得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出现,自然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性的破坏,造成自然生态失衡,由此制约或阻碍经济发展,多地均有实例教训。

三、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已经得到了比较明确的结论,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那么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或者说,资源和环境保护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呢?

1.从宏观上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水平直接挂钩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科学技术越先进,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才会越快,其实不然,正是这样以点偏面的认识,使得人们在不断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疯狂地对资源进行过度开采利用,使得环境在短期内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污染,这些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使得环境中逐渐出现越来越频繁的类似于雾霾、大旱,泥石流、地震等一些灾害,这些灾害的善后、治理工作往往会是一个长期的难题,所以我们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经济,因为这些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状况,显然我们已经不能在被污染的环境中像往日一样生活工作,这样一来,全国各个城市都出现这样的情况,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部分物力资源的落后产业化发展,无形中产生了许多能耗与成本,创造的价值不仅不高,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产业化的落后,自然会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这样长期的发展,表面上是增长了社会经济发展,实质上是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污染,而相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成本来说,这些经济增长反而会显得得不偿失 ,所以从这点看来,资源与环境保护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主要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与不合理使用,这里主要说的是人的作用,也就是人作为社会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确切地说还没有认识到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没有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为地在社会资源中引导资源的快速开采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短期来看,资源的大量出现及利用的确对社会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资源的大量开采的确已经开始对环境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污染,有的污染是可以通过少量费用进行解决的,但大多数环境污染无疑是需要很巨大的费用成本才能对其得到好的治理,这个治理的过程中是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来解决的,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不重视,这就造成了一开始经济快速发展,当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经济增长明显已经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变得缓慢,这个时候如果再继续开采资源,那么势必会让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局面,那样环境还会进一步恶化,最终达到很难以治理的阶段。

四、解决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

既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它们三者进行了解、分析进而得出解决它们之间矛盾的合理的办法。

1.合理进行资源开采,合理进行资源开采的涵义是要根据周围环境的情况来进行资源开采,比如像地下的煤矿资源,它是经过很漫长的时间才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对我们日常生活是具有宝贵的意义,当然要进行开采,因为地下煤矿在地下的存在,它维持了地下环境及地上环境的平衡,一旦煤矿被开采后,这种平衡就很快会被打破,我们可以采取在开采后进行地下水回灌、采用其他合理的物质进行填充,尽量地使得地下环境保持平衡,而不会对地上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在开采资源的同时对环境得到了保护,那我们就不用花费成本来治理环境的破坏,这样社会经济自然就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加强社会资源的正确应用,也就是说,从人的角度来说,我们要从人力资源方面下功夫,让人这个环境的载体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对环境保护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资源的利用中时刻为环境着想,时刻已保护环境为前提,或者要以对环境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以来,人为地逐渐形成了这种对环境保护的强大意识,自然不会单一地追求资源利益的较大化,这样环境得到了保护,资源在良好的环境中必然会发挥较大效益化,也就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资源和环境保护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进行忽略,当然,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不可以急于求成,一味地盲目追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只有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才会有效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解析中国式分权下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摘 要:分权治理下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文章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初步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式分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近年来,环境问题也逐渐得到了普遍关注。如何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话题。传统观点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体,要想经济发展,又想保护环境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势必造成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一部分人则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对环境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能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恰当处理。时政分析显示:我国主要的污染物排放的增长势头有所减慢,但是大部分的污染物排放并不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这也即是说,我国人均GDP与污染物排放现正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从调查中发现,我国的发达地区如深圳确实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且不同的环境质量与不同的转折点相对应;与此同时,有学者分析表明,我国的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并没有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这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一些发达城市如浙江,存在着一种全新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种曲线符合三角函数的特征,先有倒“U”逐渐变为“U”,分析表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关系绝大部分取决于城市的污染指标和估算办法的选用、环保政策、人口规模、贸易程度、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学者表示,如果我国在将来采用其他创新性的政策或者措施,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本就会高过经济发展的收益。现有文献并没有对我国分权体制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是中国分权体制下的产物,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措施会直接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组合成不同的结果。基于我国的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数据进行分析中各执己见的现状,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机制弄清楚,才能真正从实际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国外许多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降低环境污染的“清洁技术”上,并根据“清洁技术”建构了许多模型。毋庸置疑,“清洁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现状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照搬照抄别国的技术和模式,忽略了自身的特点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基于我国的特点,要在借鉴别国经验技术的同时考虑我国分权体制的政策。

我国环境现状与政策目标长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资料显示我国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根源在于我国扭曲的发展观。在对地方政府进行征集考核时只重视经济发展速度与GDP增长速度,而忽略了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在组建模型的中,我国借鉴了“经典合约理论”中的数学工具,并且针对所要分析对象的特点而对数学工具进行了相应的改造,这跟传统文献在数学工具的建构上有明显的差别。

二、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众多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速度较快,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加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基数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为了维持生存,势必将巨大的物资需求转嫁到资源过度的利用上来。在我国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企业发展就只会只顾眼前利益,知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谋求企业的短时发展。

(二)政府的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

政府既要维护社会的当前利益,也要维护社会的长期发展,但是为谋求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往往会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用于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的资金不到GDP的2%,很难使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另外,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对环境保护的制度仍不健全,只是企业在利用环境生产时肆无忌惮,不顾后果。

1.现行法律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环保制度的指向就是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和消费者只需被动地遵守制度,缺乏对企业和消费者自觉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而且很多企业都在排污处理中钻法律空子,这不仅说明了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同时也表明现行法律制度在环保方面仍不完善。

2.背离环保目标的产业政策加剧环境恶化。环境问题和经济产业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因此环境制度不仅会对环境保护产生影响,产业政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产业政策却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有些地方将资源性产业当做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而在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却并未得到重视,对环境的破坏是可想而知的,与此同时,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天方夜谭。

(三)对环境保护缺乏理性认识

我国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薄弱,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较低,而且某些地方“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仍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致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环境问题在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后代人的生存具有威胁,可持续发展推崇经济增长,但在重视经济数量增长的同时更重视经济质量的提高,改变我国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使用资源,使发展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虽然现在无法预料未来对生活是什么样的,但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发展经济使用有限资源时,不仅要满足当下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还要使资源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目前的环境危机,不是消费资源的速度快于科学技术开发而提供的转速度,毫无疑问,目前人类掌握的技术是历史以来的,也正因如此,环境问题在技术先进的情况下愈演愈烈。由此可见,环境问题不能通过单纯的科学技术来解决,承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中的有限性,并不是否认科学技术在处理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而是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承认自然资源与人生存之间内在联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尊重和维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确保人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是经济和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孤立进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利用的对象。

1.自然界提供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基础。人类从环境中采集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从事经济活动。因此,环境资源的优劣和多寡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状况,当社会的发展需求超过自然环境中所提供的能力时,持续发展就难以维系。

2.消解和同化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废品。自然界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废品或是未被利用的废物,而当环境的自净能力不能对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消解和同化时,环境质量就会相应地下降。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良好的环境状况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必须先行于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中心环境,尽快恢复在生产过程中遭破坏的操场、森林是目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只有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相协调,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

四、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严峻的环境问题在亟待解决,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当下发展可持续经济的重点和难点。

(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实际经验可看出,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的重要的途径,所以在出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中,我国可以借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是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观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转变政府的职能和导向,在税收、财政、价格等的调控上完善鼓励机制,“把环境效益纳入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核算中”。

(二)利用科技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开发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存储量已不能满足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环保型的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所以政府必须加强对技术开发的资金制度和资金支持,加快技术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完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制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保障,目前西方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建立了有关环境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而我国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环保的法律制度,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完善奖惩措施,加大对环境治理中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加强监管力度,加快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四)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仅仅依靠法律和政府的行政管理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每个公民都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来,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环保观念的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承认自然资源与人类生存之间内在联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尊重和维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确保人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是经济和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制度、资金、技术、全民的共同配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浅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 要: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环境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日益显现。经济和环境二者之间密切联系,经济增长带来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反过来又造成经济损失,破坏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文章通过中国经济现状与环境污染现状的对比以及中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近期,国人谈论的重要话题就有“雾霾”,“癌症村地图”。举国上下再一次对环境保护问题高度关注起来。2013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当着总书记的面,背诵民间调侃词:《沁园春・霾》,总书记也指示大家要淡定从容对待这种情况,加大力气尽快治理。也在座谈时强调,经济增长要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承,共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滞后期数的影响,而且这两者对对方的影响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展及时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发展为目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的发展观。它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发展经济是根本,没有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投资,也就谈不上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反过来,没有良好的环境,连人的生存健康都保障不了,当然也谈不上发展经济。而且,一但生态环境改善了,又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如回收废物废油,可增加社会财富,资源得以循环反复利用;植草种树固沙,增加草原和耕地面积,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所以,今天的经济建设已不仅仅限于创造物质财富,也包含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与治理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问题,处理得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有益处。

二、当前,在国际环境保护浪潮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将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和技术援助,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把环境保护对外交流合作作为发展外经贸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积极开展多渠道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用于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搞好各方协调共同扶持。

三、2013年2月27日,日本出台了应对中国雾霾的预案,建议居民在来自中国的毒霾浓度超出日本上限两倍之时减少外出。此前,东京政府已通过“致北京市长的亲笔信”等方式向北京市表达了“协助改善环境”的意愿。而日本驻中国使馆方面则不无嘲讽的说“现在在北京生活的人们就像是在做动物实验的感觉”。

2011年中国的名义GDP是日本的1.25倍,煤炭消耗却达到34.5亿吨,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是日本的19.7倍。也就是说每产出一分财富,日本消耗的煤炭只有中国的1/16。这种悬殊的差距,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中日经济结构不同,中国是世界工厂,以实物产品生产为主,而日本生产更多的非实物产品,所以中国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二是日本注重利用清洁能源,以发电为例,2009年日本的煤电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的24.7%,而核能和液化气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6成,日本核电站危机发生之后的2011年,核电发电量大降,煤电发电量上升,但缺口主要还是由液化气发电增长弥补的,而中国的煤电发电量长年占到总发电量的80%以上。

四、2009年,日本再次加强了尾气排放规定,此规定为全球最严格,导致日本的汽油和柴油中含硫量降至10ppm(百万分比浓度)。而中国执行的是汽油含硫量不超过150ppm、车用柴油含硫含量不超过350ppm的标准,与日本相差了15倍以上。实际情况可能相差更多,2012年《齐鲁晚报》在山东随机抽取了6份93号汽油样品,其中有2份汽油的硫含量高达680ppm、910ppm。

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在排放工业废气时遵守环保标准是必须的,因为这样做首先就省钱――根据日本治理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例研究,企业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导致的损失是采用防污设备的10倍。其中的损失,不仅包括承担取消营业许可、赔偿的风险,还有可能出现与政府或其它企业之间的交易中止、消费者不购买其产品的风险。而中国的企业或选择拿出一笔钱与监管部门建立关系、或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对象取得违法特权,然后就肆无忌惮的排污。

如果中国也学习日本的做法,则势必会影响中国的GDP。但是既然99%的国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选择后者(2013年腾讯《今日话题》调查数据),那为何决策者不能做出一些既可顺应国内民意又能少遭外人白眼的举措呢?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论经济发展GDP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策略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GDP指数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并探析了二者在国家建设新时期应当进行有机重组,以适应金饭碗发展需要这一课题。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GDP;问题探析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GDP一直保持高位,可总体来讲多属于粗放型发展,能耗大,污染重,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其实是限制了国家的长期发展,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环境因素考虑得更多,有效处理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1 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1.1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思维现状

此前人们谈及环境保护工作时,经常将其与经济促进发展和GDP的增长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同GDP增长是相矛盾的,提环境保护,就一定会限制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通常将经济安全与经济稳定放在及时位来考虑,而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次要位置,甚至是以牺牲环境安全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美国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政府表面上也做出一些环境保护的工作,可是一旦发生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环保问题马上会放到一边,而将更大的精力与投资都放到房地产与银行业当中。欧洲在平时一向非常注重环保问题,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便都对环保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都说明了人们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经济和环保互为对立这一思维现状。

1.2 环保同经济关系的实际表现

经济发展和GDP的高位增长引发了重大的环境危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大气、水等自然环境和生态主要因素受到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一些城市污水排污不合理,污染水体等等。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大气污染。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由燃烧煤炭所带来的。二是水污染。近些年来,我国在废水处理、工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可是却面临新的问题,既城市生活污水,大幅度增加排放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数量有限,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水造成了严重污染。三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种类繁多,涉及到的行业部门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从以往的经验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现在,在以消耗地球资源为条件建立了发达的经济结构后,这些发达国家回过头来高举“绿色和平”大旗,要求所有国家共同遵守环保条约来保护地球,希望所有国家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换取对环境破坏程度的降低。但这是否就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呢?没有,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是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实现环境保护。譬如德国,他们森林面积上升的原因是因为境内设置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护区,严禁砍伐。这实际上是牺牲了林木业的发展来维护环境。而更多的发达国家是把环境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如日本,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日本从来不愿砍伐自己一颗树木,每年却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木筷。

1.3 环保与GDP的博弈与合作

在现在生活中,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总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资源的稀缺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应该走两者兼顾的道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我们还不能够放弃经济的发展以求得环境质量的改善,所以必须引入另外一种思维,即将环境保护纳入GDP指数增长体系之内,使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较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变量,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2 要明确环保工作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新途径

2.1 以GDP改变环境

面对强烈的经济发展需求,并不意味着放弃环境保护。所有的企业与个人,都要在政府的统一引导下,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提出新措施、新方法,主动转型,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将经济发展工作科学进行下去。根据相关统计,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要较世界平均水平高10%左右,因为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所引发的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7%以上,盲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其实际意义上,是会造成长远的经济衰退。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对于经济的制约作用,从原来的先污染再治理政策,转变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的政策。自从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以来,经济总量并未降低,

环境污染问题也有所放缓。一些地区与城市的环境质量甚至得到了改善与加强。因为我国人口、经济等的特殊国情,环保问题非常突出,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任务艰巨,若是无法摆脱有原有的资源利用形式与经济发展形式,那我们国家在经济与环境两方面都要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应该狠抓环境问题,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落后生产方式,引领企业采取与环境更能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2.2 以环境促进GDP

实际工作中经济遇到的问题是一些领导者对环境问题不重视,环保工作受到重重的阻力。环保工作不但关系到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长远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优良的环境质量。最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资源,如空气和水的质量提升,有可能为我们提高几个百分点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时因为经济活动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劳动力和知识创造力,为了可以吸引到更高素质的人才,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与居住空间。这也就需要我们有优良的环境支持。此前,我们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一向不足。而要想解决经济与环境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课题,政府便需要制定出一些特别的政策。比如用税收补贴与行政管制的办法实现区域性内化管理。税收补贴政策让那些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得不考虑到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被认为是较管制更为有效的办法。

3 总结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两方面的工作,通常都认为这两项工作是互相矛盾的,这种看法其实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与长远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二者是有机的整体,经济发展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惟有做出这种认识,才能使这两项工作都能得到长足进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职能冲突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了中国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职能冲突越来越多地出现,致使政府在经济利益和环保需求的抉择上陷入两难。找出经济、环保职能冲突的原因并加以改进,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本文依据地方政府职能理论,归纳了五种地方政府经济与环保职能冲突,并提出缓和地方政府职能冲突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职能冲突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过去的十年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中国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将政府推到了环境保护的前台。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始终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资源等众多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和环保职能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职能冲突。本文对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和环保职能冲突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地方政府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部门间运作提供理论基础。

2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和环保职能冲突

2.1 经济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高速发展,这使得经济效益这项指标越来越多地起到衡量社会发展趋势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往往在不经意间用经济目标代替了社会发展目标,常常将经济效益作为判别政绩是否出色的指标。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数据的不良趋势,导致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政策价值取向上的偏差,环保部门的目标很难在经济增长指标、区域规划、投资方向和技术选择上得以实现,进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欠缺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影响到社会的进步。

2.2 角色定位冲突

政府的职能本应是保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坏境等健康、有序、和谐发展。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经济管理的自主权及相对独立的利益,所以在决策时,地方利益成为了地方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偏差。

2.3 内部职能关系冲突

地方政府内部设有若干职能部门。在环保职能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由于对职能的认识不同而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导致了环境政策执行上的失效。此外,各环保职能部门的权限划分不清,多头审批、越权行政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环保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2.4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冲突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冲突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是民众作为弱势的利益相关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缺位。在大型项目的决策中,民众缺乏切实有效的参与渠道,一些市民有心参与,却苦于找不到相应的参与渠道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建设性的规划理念也无法贯穿到政府决策中[1]。二是民众对地方政府的公众参与机制不信任,表现为参与政府决策过程的市民认为自己提出的不同意见并未被政府采纳,或者未参与政府决策过程的市民认为政府决策“走过场”。

2.5 职能运行冲突

职能运行冲突可能有多重因素。首先,环境问题存在多个利益主体,既涉及到企业的利益,又涉及市民的利益,同时还可能牵涉到政府的利益,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往往影响环保职能执行的效果。其次,环境政策的治理对象是各类排污企业和生态资源利用企业,地方政府的环保职能会限制企业追逐利润较大化的行为,这势必会造成企业对环境政策的执行抵抗,导致环保职能失灵。第三,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任务绝大部分由环保职能部门承担,这些部门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局限性也是环境政策执行失灵一个重要原因。

3 缓和地方政府职能冲突的对策

3.1 加强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

重视环境保护立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注重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举。同时发挥执法权力,强化执法管理,在加强地方环保立法的同时,强化环保执法监督。环保部门制定普查、抽查相结合的环境监督管理机制,调动社会资源,通过群众举报、限期治理、行政处罚等手段依法管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3.2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首先,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政策措施的制定者,决定了它是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克服市场缺陷、保障市场有序竞争的中坚力量,同时政府对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发展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和广泛的重要影响。[2]其次,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缓和政府经济、环保职能冲突的重要措施。地方环保部门由地方政府决定其人事任免和财政拨付的体制造成了面对违法排污企业时受到太多干扰,显得力不从心。应当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甚至将其从地方政府独立出来,直接由上一级环保部门垂直领导,将地方政府的干预因素排除在外,真正发挥环保部门的职能。[3]

3.3 规范政府职能运行

在体制上实现环保部门的垂直领导,实现独立的执法监管地位,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避免地方政府干预过多;政府在治理环境工作中不仅要抓重点,而且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健全和强化环境管理体系,加强部门合作,提高政府政策的一致性、协调性和预见性,避免重复执法,减少利益冲突,提高环境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4]

3.4 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

在核算经济增长指标体系中,应加入对生态环境保持情况及资源利用情况的核算,逐步替代现行的GDP核算体系,使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可以正确衡量,成为评价地方政府经济业绩的指标体系。这样的体系就是绿色GDP评价体系。要完善绿色GDP评价体系,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是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核算技术复杂,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协调多个部门、多个学科配合实施。其次是确定绿色GDP评价指标。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以及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等部分。,在完成平台搭建及指标确定步骤后,可以率先在一些地区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检验绿色GDP核算理论的可行性,并为全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积累人才、资料和经验。

3.5 制定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模式

一套完善的公众参与过程,应该包含问题发现、决策制定、政策实施三个阶段。发现问题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市长信箱等形式进行;决策制定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公告、问卷调查、听证会、政策规定等形式进行;政策实施过程可以通过现场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公众参与过程中,参与对象的选定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参与对象的选定可以有三种形式:一是将所有相关公众资料输入数据库,由软件随机抽取;二是吸纳主动参与的民众;三是邀请精通专业的学者、行业人员。选定对象时应以及时种形式为(下转第317页)(上接第138页)主,第二、三种为辅。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问题的研究

[摘要]本文描述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失衡以及人们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上的认识误区,并分析了这种关系和现象的形成的内在原因,相应提出了几个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概念和措施。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0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环境慢慢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人类再只顾经济发展,那么这个人类在其中生活了几百万年的家园即将因超过其自身承载力而毁坏。所幸现在各国都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问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概述

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不能撇开任何一方而单方面来看问题。

1.1经济的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这些环境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和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有关。中国,作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国家之一,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却同样不容忽视。根据世界银行估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3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2006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因此,可以说目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张晓东博士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对我国近期(2005年至2010年)的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按照90年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未来lO年的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仍然呈现出“U”型特征,即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1.2环境的破坏制约经济的发展

同时,环境污染和破坏给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破坏是极其惊人的。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点反过来又极大得制约中国经济的腾飞。试想,随着垃圾的增长,资源的大量消耗,当前国内正蓬勃发展着的各个产业将面临萎缩。同时社会又要花费一大笔钱来改善人们的已经恶化的生活环境。当前社会,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怪病流行、气候变暖、台风热浪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就是好的证明。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与GDP的比例高达10%。由煤炭燃烧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l6个。经济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是否能生存发展的问题。现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也有人高呼要经济还是环境。还有悲观者认为这样发展下去,环境破坏了,人类将一无所有。

2旧经济发展破坏环境的原因

2.1经济机制本身的弊端

愈来愈多的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致使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源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在于当今不完善的经济体系。由于人类的经济发展是以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为目标的,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并不被看作一个有机的自平衡系统,而只是静态的物质世界,是有待人类开发利用,满足消费需要的资源集合。因此,只考虑向环境的单方面索取,而不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结果是资源逐渐耗竭,环境不断恶化。李广智认为经济体制的弊端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环境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有性。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是一项共有资源,作为共有资源,其价值并未反映在价格体系之中。也就是说,环境的使用是免费的,无偿的,这就误导了人们的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致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不断恶化。环境资源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使治理者和保护者得不偿失。在现行的经济体系下,那些因过度开发资源和破环环境而受益的人很少偿付全部的社会和经济代价,相反地,这些代价(现在的或将来的)却整个地被转嫁到了社会。未能将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行中。总之,环境的不断恶化实际上是由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不当引起的,特别是错误引导的价格体系祝不完善制度的激励,致使开发者们能逃避偿付他们开发活动的全部代价。当代的经济体制实际上也是环境破坏的帮凶,既然如此,也就无怪乎无论政府如何明令禁止,某些地区或个体为了经济发展而不断对环境进行破坏。

2.2城市化

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需要走的一步,但也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伴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出现了。(1)空气污染。在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呈现较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农村,特大型和大型城市的空气污染强度明显高于中型及小型城市。(2)水污染。中国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城市河段的水质污染严重。工业较发达的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明显加重,污染型缺水的城市数目不断上升。城市河段的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3)生活垃圾污染。目前,城市垃圾快速增长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三大环境污染之一。而就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而言,填埋占80%,堆肥占19%,焚烧仅占1%。但由于城市垃圾实际处理率较低,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据预计,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率在30%一70%之间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问),这意味着每年城市化率增长1%左右,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问题将不得不使人们思考未来中国城市化应该走的道路和对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2.3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不可逾越

从工业化国家发晨历程看,产业结构演进大致经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再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的三个阶段,也就是产业结构呈现出“轻工业――重工业―― 新兴工业”渐次演进的规律性特征。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初、中期,几乎无一能避免环境污染的问题。当代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正在遭受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的双重压迫,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工业化过程中做到治污与发展同步或先发展不污染;严酷的事实是贫穷与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了“重化工时代”,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持续,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为主导、城市化加速发展、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再加上技术水平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管理落后等种种原因使得每吨能耗实现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工业生产消耗的能源增长依然较快。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正是体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更是我们国家现代建设必经的发展阶段。重化工工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能源资源消化的急剧增加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的沉痛代价。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就是重化工业的持续扩张与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现实就是这样,我们的重化工业还要继续发展,我们现在不能就扼住经济发展的咽喉单单去做环境保护的工作。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既能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又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建议

3.1观念上的转变

两者关系如何处理,将是一个困扰人类好长一段时间的难题。但首先我们应该积极从观念上转变,扭转以往在处理这个关系时的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不记自然成本发展经济;有些人认为,应该先发展经济,发展了经济,在去治理环境。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走这条道路成功的例子。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世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许多资源还没有开发,环境也相当好,尽管他们在发展的历程中也出现过一系列的环境公害,但是他们借助殖民经济,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度过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曲线的顶点,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水平达到了与环境比较协调的阶段。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不可能再有发达国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中国,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较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自然资源缺乏,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更加艰巨。另一个误区是消极保护环境,经济零增长。如果谨小慎微,为了环境保护束手束脚,不敢发展经济,有人甚至提出经济的零增长。这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社会必然是要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倒退,而且,我也相信,经济的发展本质上并不和环境保护相冲突的。所以,这两条道路正是人们错误认识的产物,不可取。我们必须同时兼顾经济和环境,同时也避免走“发展一污染一治理”的老路。以上两个误区的主要原因在于,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看成是属于鱼与熊掌的问题,两者不可兼得。但是,这种认识存在着一种逻辑错误,把可能性的问题变成了必然性问题。其实,只要我们正确处理,政府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责任,一定能够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库兹涅茨曲线(见图1)说明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图中环境污染用人均污染的排放量等指标表示,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的水平也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资源的消耗超过资源的再生,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改变,污染行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改善与治理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增强了,因此环境状况开始有所改善,形成了一个倒“U”形曲线。其实环境问题因经济发展而来,必须在经济发展中解决。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为环境保护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为优化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资源和环境保障。离开经济发展空谈环境保护就是不知所以,离开环境保护只谈经济发展就是空中楼阁。

3.2创建生态城市,改善两者的关系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较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城市就是要求把城市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能够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问题扩散到其他地区或依赖其它部门。生态城市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较大的发展效益。建立生态城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由生态环境破坏型转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历史性和突破性的重大革命。

3.3创办环境经济学,加大关系协调的研究力度

环境经济学是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得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建立在环境资源的基础上。随着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开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仅仅把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退化当作一种特殊的福利经济问题,责令生产者偿付损害环境的费用,或者把环境当作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应该付出代价,都没有真正抓住人类活动带来环境问题的本质。许多学者提出在经济发展规划中要考虑生态素。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既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否则,自然资源的再生增殖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会受到破坏,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经济也不能持续发展。要在掌握环境变化过程中,维护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总之,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两者相协调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我相信历史的车轮总是向着前方驶进的,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这对关系,总能够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东川零税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策略

[摘要]东川铜矿储量丰富,长时间的过度开采,植被遭到破坏,次生灾害严重,泥石流、牛奶河…特别是零税区后工业的蓬勃发展,已经超过了生态负荷,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是不是一定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本文认为只要设计好制度,给经济主体在保护环境中盈利,就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提出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把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关起来,让企业为污染环境买单;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生态修复的步伐,发展多元经济。

[关键词]牛奶河;泥石流;资源枯竭;生态修复

1 东川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气候:

东川,云南省昆明市所辖六区之一,我国六大产铜基地,铜的地质储量占全国第二位,精矿含铜量占全国第三位,拥有人口30.2万人,面积1858.7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97.3%,坝区2.7%,东邻会泽,南接寻甸,西连禄劝,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属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度部位。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以小江为界,东侧乌蒙山系,较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为拱王山系,较高峰“雪岭”海拔4344.1米,为“滇中及时峰”。年平均气温为19.9℃,全年无霜期345天 ,年平均日照为2259.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705mm,但降水极为分布不均,雨季降雨量占到全年90%以上,洪涝灾害突出。由于东川境内为世界深大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造成垂直方向气候差异大,水平方向气候差异小,加之境内气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1.2 铜矿:东川境内铜矿储量丰富,铜文化历史悠久,铜的开采冶炼铸造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在上古时期,东川就出现了“马踏露铜”,早在西汉时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用“火烧水泼法”开采铜矿,并用木炭冶炼钢锭和铸造钱币。东川铜矿储量丰富,是古代中国较大的铜矿。其冶炼规模之大、开采历史之长处于中国同业之先,史料记载,清乾隆至咸丰年间年产粗铜就已达8125吨,有矿工十余万人,产业大军远远超出今天的规模,被称为“京铜”、“云铜”。东川铜是清朝时期铸币造器的最重要的原料来源之一,清朝钱币有百分之七十系东川铜鼓铸的,北京的龟鹤,贵州黔灵的黄钟、武当山的铜殿、鸣凤山的金殿等,都是用东川铜铸造的。乾隆皇帝曾御赐东川龙神庙矿“灵裕九寰”, “天南铜都”也因此而得名。

1.3 东川之“最”

泥石流:

从东川发现的化石来看,在几千年前,东川和今天的怒江一样,原始森林繁茂,峡谷河流、雪山湖泊、森林花海,是各种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但是几百年的铜矿开采,植被破坏,造就了东川“世界泥石流博物馆”的称号。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记一次大型泥石流”描述的就是东川将家沟。由于东川岩层结构松散,加之河谷两岸植被稀疏,山高坡陡。只要一到洪水季节,泥石流来势凶猛,大大小小的石头被淤泥夹带着,伴随着粗粗细细的残枝断根而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泥和石的混凝土“河流”。仅仅小江90公里的两岸就有灾害性的沟谷型泥石流107处。“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这是当地老百姓的谚语。

1.4 “牛奶河”事件:2013年4月1日,《新京报》报道 “东川一河流受污染变成牛奶河”,一时间,东川在国内家喻户晓,近20万网民孰知,国内数百家网络和报纸争相报道,其关注度超过“泥石流”“铜都”,此时的闻名遐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是东川当时的真实写照,被污染的天空“五彩斑斓”,被污染的土地“百年寸草不生”,被污染的河流成为“牛奶河”。我们可以这样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按照铜矿石品位0.5%的品位,每生产5千克的铜就同时生产了1000千克混有多种致命化学药剂的污水,东川09年年产量是5万吨,同时产生的污水1000万吨,按照这样的速度装满一个滇池只需90年。东川铜矿石开采长达几百年之久。据史料《巧家县志》记载:茂麓厂,乾隆三十二年产铜二十八万斤,“四十八排炉,24小时要炼三背铜”之说,近代以来又名“茂炉”。现残存有炼铜、采矿、和运矿道路陈迹,形成了一处较为典型清代矿冶遗址,是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记载着文明,生态则承受污染。

1.5 东川成为零税区后的经济发展:天南铜都,一个美丽而深具红土魅力的城市,曾经是多少人实现财富和梦想的地方。然而2004年4月13日后,这里不再是梦想开始的地方,而是东川30.2万百姓梦魇开始的地方。这24小时后,东川区成为了中国大地上个免税退税的地方,矿业企业潮水般的入驻,疯狂发展,天不再蓝,水不再清,大地伤痕累累,环境不堪重负。“零税区”的优惠政策引来无数只凤凰,入驻的企业数量破历史之最。截至2007年底,前来东川洽谈的投资者有5000多起,引进企业183个,其中投产的企业127个,协议资金33.2亿元,到位资金17.3亿元。有色金属、磷化工、黑色金属、机械加工“四大产业群”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拥有“零税区”优惠政策的东川再就业特区成为昆明市北部5县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之一。我想零税区的政策制定者们,你们想到了GDP、关心失业率,但是否想到了废水、废渣、废气,和东川的老百姓,是否想到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还是“要钱不要命”。经济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我们要有策略、有制度的发展,不要盲目的发展。

2 环境保护策略

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1 完善环境保护制度,让企业从保护环境中获利,而不是从污染环境中获利。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一个有效的制度应同时具备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如果制度使得一个企业可以从污染环境中获利,那么企业想干什么,任何人都知道。如果制度迫使一个企业从保护环境中获利,那企业就会自觉地保护环境。如果制度使得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大于保护环境,企业思量再三就会选择保护环境,因为那可以盈利。所以制度本身是关键。全球禁止象牙贸易制度是好的证明,这一做法并没有保护非洲象,反而加速了其灭绝。仅以肯尼亚为例,肯尼严政府明令禁止象牙贸易,但在最近10年中,由于偷猎行为的泛滥,大象从65000头减少到19000头。但其邻国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却规定象牙贸易是合法的,这一规定不但没有导致大象数量的减少,反而以5%的速度猛增,与肯尼亚形成了鲜明对比,原因就在于当地人保护象群、防范偷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津巴布韦,象牙和兽皮的收入与狩猎许可证的收入可以归附近社区所有,因此本地居民为了自身收入的稳定增长,就有动力保护象群,这使得象的数量从30000头增加至40000头。 不一样的制度不一样的结果。

只有政府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关起来。将市场制度运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来保护环境,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捍卫产权,强调政府执法对保障产权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利用政府的清晰的界定并保障产权,如通过环境资源的产权登记制度、严格的损害赔偿责任制度和对产权纠纷的解决,才能使市场有效的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如瑞典的硫税、美国对部分地区水污染所实行的排污权制度…。美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执行的排污权制度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水污染的防治中,政府制定排污总量,并通过拍卖或招标的方式对排污总量进行分配,企业只有获得了排污的权力才有资格排污,否则擅自排污要受到法律严格的制裁,同时排污权还可以进行储存与转让。实现这种排污权制度后,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企业可通过提高环保设施效率,减少排污量,同时将剩余的排污权进行转让,从转让中企业可以获利。在东川,要让企业明白,不是开采矿石要交税,污染环境更要交税,要有人为污染环境买单,购买矿石的同时还需购买排污许可,企业只有考虑了矿石利润和排污成本后才会才会进行生产。〖HJ1.4mm〗

2.2 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生态修复的步伐,减少矿业在经济中的权重,发展多元经济。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营养的均衡搭配,是好身体的基础,偶尔的一次抽烟,偶尔的一次酗酒,身体是允许的,是可以承载的,哪怕是一次不大的中毒,全身的免疫系统也是可以应付的。但是长期的抽烟、酗酒,再强大的身体也是会跨的,这超过了身体的承载能力。一个地方的环境也是一样的,多元的经济,促进一个地方的良性发展,如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发展经济,次数多了,时间长了,环境就无法承载,泥石流、牛奶河…便接踵而来。〖HJ1.5mm〗东川的经济发展过分的单一,仅仅依靠矿业的发展为支柱,2013牛奶河事件的曝光,企业的停产整顿,带来的是东川GDP的全线下滑,财政收入岌岌可危。可见我们要发展多元经济,多条腿走路,让东川经济走向良性发展。其实东川可开发的资源也不少。比如:“中国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云南东川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和建设,“泥石流汽车越野公园”的建设和完善。其次,东川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轿子雪山、红土地…都是待开发的处女地。轿子雪山是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4223米,有“滇中及时山”的美誉。杜鹃花海、高山草甸、箭竹丛林是轿子雪山风光三绝;有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急尖长苞冷杉”近4万亩,是滇中地区一片原始冷杉,被誉为“绿色明珠”;红土地风景区被专家认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而其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东川红土地富于七彩斑斓的梦幻色彩,以大奇大美的神韵闻名遐迩,裸露出来的鲜红色土地上,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由淡黄到金黄到明黄再到橘黄的色彩变奏,俨然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清晨的阳光照亮这一方土地,城西把这红土地映得透明,好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画,这是天下摄影人的乐园。

另外,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做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建设、核桃种植基地建设,推动东川农业向特色、绿色生态、产业聚集方向发展。

我相信有努力,就有明天。愿东川的明天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草长莺飞在那时…。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 要:该文论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关系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快递发展的同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开采后不加以生态恢复,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总的来说二者不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重组资金和技术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关键是在其中找到契合点和平衡点。现阶段,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1 我国在各时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我国也顺应了历史潮流,在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及时个部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言之,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节约型社会。它要求我们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毫不放松地抓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经济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魅力中国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现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的趋势减弱和资源生态系统破坏的严峻形势,必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大自然合理的生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而富有的中国,让中国繁荣发展。

2 排污者加大环保投入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保护环境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的成本;保护环境可以保障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环境污染主要是“三废”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三废”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产生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其实质是以资源、能源的浪费(不充分利用)为代价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以追求的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较高宗旨并没有错,但不能借此片面的去理解经济效益,只顾眼前利益而目光短浅,以至于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状况,甚至认为保护环境与我们无关,只是政府的事,这种观点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既污染或破坏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和能源。相反,如果从观念上重视环境保护,并从行动上予以落实,在实施环境保护决策的过程中,必然会找出污染环境的根源,从而改进环境技术,从工艺上改进技术。而对新建项目来说,还可直接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闭路循环工艺或者综合利用“三废”发展环保产业,变废为宝,从而降低能源与资源的利用,减少成本,使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创造就业机会,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低估。保护环境,其意义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带来有效地经济利益,让企业刚好的发展。

3 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对策

既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不可分,我国几代领导人都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今后这个政策只会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而不会消减。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到了平衡点,经济才能平稳协调高效的发展下去。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政府注重政绩的考核和单纯gdp的增长,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进行了引进,随之带来的是当地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原来的绿水青山被浊水灰山所代替,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也变得稀缺,后果不敢设想。北极的冰山由于地球升温的缘故,迅速融化,海平面的上升给人类带来的是灭顶之灾。

每个负责任的国家都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工作的头等序列。要继续加大对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考核,细化机制的同时,要对环保不达标地区的领导实施一票否决制,我们要的是绿色的gdp,而不是靠牺牲环境质量换来的经济昙花一现。

在对政府进行工作考核的同时,也要彻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惩治力度。我国现行的排污违法成本低,许多违法排污企业宁可多排污污染环境,也要换取高额的经济利益。我国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立法力度,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严厉的惩治,不敢在法律的面前打擦边球。

同时,要引导群众的环保意识的提高。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去热爱自然。环保教育也需要全民参与,通过环保、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有关环保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才能提高社会全员的环保意识。如环保部门、居民社区及新闻媒介等选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全国植树周”等特殊活动日开展集中宣传、组织活动及对违法行为的暴光和严格执法等。随着人们对环保素质的提高,保护环境,有了环保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我们的社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21世纪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二者之间是存在联系的。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

1 生态环境的含义

在阐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生态环境的含义。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要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党和政府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列入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及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废弃物进入环境,保障生态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保障自然物种的多样性,从而使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所以人类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只要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第二,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的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防治环境污染是世界性课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建设中的建筑污染,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危害。第三,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近些年,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环保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保护环境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在发达国家积攒上百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年里就具有体现,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3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3.1 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自然界是世间万物的生存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和谐发展理论提倡健康、适度发展,反对滥用科学技术,制止对无法弥补的自然生态破坏活动。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也要保护,所以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走一条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如果一味地索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反作用力。所以要改变观念,转变思想,不要以牺牲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时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保障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造福。从人类自身发展角度来讲,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行动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彻底转变以牺牲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思想。不要总是停留在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建立和维护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平衡的关系,这是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2 保护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也较低。经济发展至今,工业所需要的资源已经超过了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的数量,自然环境的再生速度也难以追赶经济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索取,那么自然本身就会出现问题,不但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且还危害到人类的利益和生存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污染行业慢慢缩减或者直接被取缔、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用来修复和改善自然环境,同时,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质量状况逐步改善。

由上可见,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存在着必然联系。两者的协调统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保护为条件。环境系统的生产力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换言之,没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社会经济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只有环境基础源源不断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能量,才能使经济的不断增长成为现实或者可能;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亦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只要在适宜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下才能达到。不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必然会带来水土流失、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现象的产生,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自然资源枯竭。同时,治理污染和保护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所以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其支撑。

当然,经济与环境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能够给经济提供的生产基础是有限的;只要是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上的污染,而治理污染需要一定的资源,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 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政策,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标志。通过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发展生产力。协调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绿色GDP、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改变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老路,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要晚于发达国家,他们的有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例子可供我国借鉴。为了缓和自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经济增长模式。

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德国就是其中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政策的演变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中;探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我国所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补充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不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西部人们的生活水平,增进民族团结,保护社会的和谐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西部大开发也存在着现实问题。我国西部虽然开发较晚,但是环境的破坏程度却是很大,人类多年以来不断从西部汲取所需,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其生态脆弱问题,从而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5 小结

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环境才能得以保护。人类的进步就要依靠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存在联系,这是二者之间的联系,让人类对这个课题有更深入的研究,较大限度的达到人类、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作者简介:向毓莲,女,湖北利川人,利川市环境监测站办公室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噪声、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监测。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 要】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永恒的目标,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但是,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它们又是一对永恒存在的不可消除的矛盾。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两者的关系呢?本文主要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试图从理论上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结合点

一、经济发展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永恒不变的首要目标。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一般包括四种含义:

一是经济增长。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社会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值的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二是结构变迁,即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是福利的改善,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保护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自然环境的保护。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包括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就要求人们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

二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的保护。要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这就要做到不能在居住区附近建有污染的工厂。还要求居民不能乱扔垃圾,不能破坏各种设施,比如道路、绿化区等。

三是对地球生物保护。包括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等等。这要求人们不能滥伐森林、滥杀动物,特别是稀有动物。同时要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中的一对固有的矛盾。从短期来看,发展经济必然会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指出,“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又是相互促进、密切联系的。

首先,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充足的租金、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剩余劳动力。环保不是空头口号,喊喊就可以起效了。践行环保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经济发展为这些提供了保障。环保这个事情,不是思想有觉悟就可以做到的,所以很多国家并不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而忽视环保,而是因为实在没有能力去做。

其次,环境保护又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任意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对经济发展的进程有所影响。环境保护就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没有一定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化解矛盾,使其趋于协调。

当今世界的环境之所以日益恶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失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影响以及两个系统的密切相关。就以我国为例,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呼吸的空气变得污浊了,我们喝的水变得浑浊了,我们的“蓝”天不在“蓝”了。生态环境直接成了发展经济的牺牲品。现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境况。那么,应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发展经济必然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经济又不可能不发展,环境又不能不保护。那就只有使它们平衡,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在这个结合点上,既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环境损害最小。那么,如何确定这个结合点呢?

先来看看经济分析法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波兰斯基的经济分析案例:

有一个产生污染的工厂,该工厂附近居住着一户人家。工厂能够生产0、1、2或3部机器。在每一个生产水平上,工厂获得一定水平利润,居民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如下图所示:

在表中给定的条件下,当工厂生产一部机器时,利润较大,而且对居民的损失也最小,因此是结合点。

现在我们把上面表格里的居民的损失换成环境的损害。

首先,对环境的污染不像对居民的损失那样直观,能直接用金钱表现出来。其次,对于环境的损害没有直接的、特定的被害人。所以这种损失难以得到赔偿。在可持续战略实施以前,环境问题是不被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中的。如此一来,此工厂的总利润不要再减去对环境损害而作的赔偿,在这种情况下,生产3部机器对工厂来说是最理想的,也就是使利润较大化了。这也正是我们国家乃至世界,近几年来经济发展了,但是环境却在日益恶化。环境一旦恶化,经济也会遭到毁灭。所以,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任何发展经济的项目,都得考虑环境问题。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作衡量。那么,在上面的例子中,把环境问题考虑进去,就成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工厂生产1部机器的时候,利润较大,对环境的损害也最小。这就达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结合点。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为使环境不受破坏,许多工厂和企业被迫关闭,试图建立的新项目也因此受到严格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仍然是不平衡的。事实上,根据上面的分析,许多工厂不是要限制其建立,而是要限制其产量。上面的例子就是如此。因为一些工厂只要它的产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使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但是这种破坏是环境本身可以承受的。比如,在水源附近建工厂,只要工厂对水源的污染能控制在水的自净范围内,是可以被允许的。

但是,要实现这种理想状况,要依靠国家的适度干预。如果国家不干预,环境问题根本不会被考虑在经济发展的范围内。这样就会出现前面提到的,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环境却日益恶化。所以,对于因发展经济而开发的项目,国家有关政府机构应该对该项目的利润和环境的破坏程度作出分析,找出结合点。让其在环境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事实上,只要分析一做出来,经营者会自觉按照要求生产。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工厂只有选择生产1部机器,否则利润会是负增长。当然,如果企业只要一生产就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损失,那就要禁止其建立。

五、结语

目前,臭氧层遭破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经济不能不发展,环境也不能再恶化。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两者的共赢成为各国一致追求的目标。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环境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寻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策略在我国已迫不及待。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