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总结,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向市场的及时步。信息技术和媒介传播的创新与变化,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教学上,结合市场和社会实际,结合新观念和新媒介,体现创新性与社会性。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视传毕设概念性与商业设计适用性的关系

视传设计实质上是服务社会与消费者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这种实践性和它服务的对象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意味着其创作要受制于客户的要求,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商业化是设计实践的特性,一件设计作品往往要通过设计者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来完成,同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市场的需求往往左右着设计的方向,商业的逐利本质使商业设计更强调设计的适用性。视传毕设作为在校生的终极作品带有明显的学院派气息,概念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化性、思辨性。设计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使得最能体现学生学业水平的毕设作品往往缺乏对真实市场的关注、对商业设计规则的遵守。在毕设指导过程中。教、学双方常会为作品概念性的适用可行和适用性的保守平庸而争论不休。实际上商业设计需要毕设作品的开拓勇气和创新思维,而毕设作品同样需要遵守一定的适用性规则来为设计工作作准备。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成为设计教育者和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概念设计与视传毕设的概念性体现

现代传媒与心理学认为:概念是人对能代表某种事物或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它也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人们认识事物的符号集合。概念设计即以概念贯穿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具有思辨价值,利用创新思维平衡着人、生活、环境的关系(绿色设计即是人们在深刻思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性设计概念)。它存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不断纠正甚至颠覆着既有设计理念、形态,推动设计不断变革。视传设计的概念性体现在图形、图像、符号语义的前瞻性和深刻性,表现方式和传达语义途径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传播应用媒介、材质的多感官化、多元化、跨界化等几个方面,以此不断提升视传专业对设计本质的观照。在毕设作品中,以上诸方面体现在选题的关注方向、创意构思的原创程度、载体表现的感知度和效果等。视传毕设作品的概念性应以对人-生活-环境关系的关注度作为判定标尺,以原创度作为衡量标准。这里的原创有内容和层次的区别。内容方面分语义、形式、载体等角度的创新思考和实施:独有的表现主题即为语义原创,这要求学生在选题时充分考虑研究课题的排他性,别人未涉足的领域往往意味着独特和困难,如毕设作品《饕餮脸谱纹饰设计》(图1);形式的原创即表现的元素样式风格新颖,夺人眼球,这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如毕设作品《“90后低度酒”包装设计》(图2);载体的原创即媒介的选择对于语义、形式的传播和解读具有独创性。层次方面分理念原创、表达原创。前者指设计思维指导下的创作理念,如鲁宾之壶的正负形效果正是基于视知觉心理与创作意图的融合进行构思;后者指表现理念的技巧,如靳埭强先生使用真实图像与水墨晕染效果融合的方式来表达东方的人文气息。在视传毕设创作中应当引导学生慎选主题、深化理念、巧思形式、善用技巧、精择载体,将视传毕设概念性的价值充分体现。

三、商业设计与视传毕设的适用性体现

商业设计也称商业视觉设计,是以商业信息传播和商品宣传推销为目的,具有明确的功利性,也体现着设计的服务本质。它促进着商业的发展,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加速了商业文化的推广。笔者认为,商业设计区别于学院派设计最明显的特征即为适用性。适,切合、相合;用,使用,使人、物发挥其功能;适用即能够符合要求,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商业设计中的适用性表现为:明确设计对象的目的、应用范畴、相关法规及其功能性要求;应用形式、材料、制作实现的可行性,并以此指导设计行为;符合受众接受能力、审美意识、社会心理及禁忌;表意深刻、巧妙、新颖、;形式独特、简洁、醒目等。例如设计一款企业标识,要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品牌理念、产品特点、应用范围、受众特征,用充分功能化、强烈排他化、明确识别化、形式艺术化、实现简易化的图形、色彩进行创意制作,而绝不单纯是表达设计者的艺术风格(如图3笔者作品《徐州香祖SPA会所标识设计》)。

视传设计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毕设作品是学生结束学业走向设计一线的汇报成果,所以适用性应是其重要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充分的调研来掌握设计对象的相关信息,以此指导设计方向;利用设计技巧结合传播原理、合适、完善地执行表现;在深入理解材质、制作工艺、载体特点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制作。设计教育从重艺轻商逐步认识到商业项目实践对于在校生的重要性,也举办了一些诸如“校企联盟”的活动,但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甚至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公司少之又少,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创作,所以毕设作品中体现出的适用性普遍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如毕设作品《济南“大明湖雨荷茶”系列包装设计》(图4)。

四、如何寻找视传毕设中概念性与适用性的平衡

如何处理概念性和适用性的关系,既是视传毕设这种特殊作品(学业汇报与工作演练)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衡量毕业生专业能力的综合指标。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在教与学中寻找两者的平衡:

1.通过日常基本功训练提升概念设计思维和独立创作的能力,包括思维、记录、执行三方面。思维是先导,通过反复训练辐散、辐合、抽象、形象、意象等设计思维,并确定设计构思步骤、路径,塑造和完善创作的思维状态。同时通过设计师经验分享、公司案例实践、真实项目的征集比赛来了解商业设计创作中的适用性细节,并不断加入到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去。记录是构思和执行的过渡。手绘作为记录和表现创意、磨练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最能捕捉思维火花的方式,也是创意执行的脚本。电脑软件的不断进化往往使学生急功近利,追求特效的冲击,却忽视了手绘这种最基本但最有效的创作手段。设计的概念性需要强烈的原创冲动,如果离开手绘,设计师要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会变得困难,这在以视觉元素为核心的视传专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手绘代表着思辨的创作状态,用笔自由地表现思考的轨迹,记录思考瞬间获得的点滴灵感,再在反复修改中完善想法。同时注意学习商业设计中始终围绕适用原则修正方案草图的过程,这种习惯可以有效地平衡设计中的概念性与适用性。执行决定着传播的最终效果:对设计软件工具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构思的实现;对不同媒介、材质、制作工艺的熟悉程度关系着与受众直接接触的展示载体的取舍。以商业案例的形式学习软件制作,多接触设计成品的材质和媒介,强化对真实项目载体传播价值的感性认知,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学生的执行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文艺素养。理论是从设计实践中获取的理性总结,包括设计史论、设计美学、设计师访谈等,此外还应涵盖与视传专业相关的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学科知识。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协调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提升对设计表现的认知水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扩充,可以从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去认识文化、解读文化符号,从而拓宽设计概念性与适用性的思考角度。譬如加强对传统图形纹样的研习,并强化对形式美感的训练,同时关注审美潮流,可以创作出具有传统意味的时尚图形,兼具概念性与适用性特征。人文与艺术是提升设计层次的重要支撑,也间接影响着视传设计中概念性的关注角度与适用性的品质水准。通过对古典、现代文学的积累,对后现代多元文化、艺术样式的去伪存真,可以有效地促进设计思考的维度和深度。

3.注意多专业方向的交融学习。设计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每个专业方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与其他方向有着复杂的联系,跨界设计逐渐成为大设计时代的主流。以视觉元素作为核心传播途径的视传设计如果与工造专业融合,可以使产品更能满足当前消费者求变求异的心理需求,营造多彩的物质生活;与舞美专业融合,可使舞台的视觉效果更具形式美感和时代气息(可参照2010年春晚美轮美奂的舞美背景设计);与景观专业融合,可使城市的众多街景更富看点(如苏州相门桥的中国结主题景观雕塑);与服装专业融合,可使其在不改变款式的前提下极大地彰显个性(如文化衫)等。在深入学习和实践视传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发掘与其他专业方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提升概念设计的意识,也会对设计的适用性有更深刻的认知。视传毕设是专业课程的终极整合和日常积累的集中展现。作为教师应在课程教学和毕设指导中从以上三个方面循循善诱,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设计、执行习惯;作为学生应结合课上专业学习和课下自觉训练,系统而有序地培养自己对设计概念性和适用性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五、结语

视传毕设应该是绚烂多彩、让人玩味的艺术展还是琳琅满目、商业气息浓郁的案例展?这取决于对概念性与适用性在视传设计中如何体现、平衡的认知,需要在日常教与学中进行点滴的关注与积累。通过毕设作品可以让学生整合在整个专业系统学习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创作技巧、执行水平,并结合一定的实践经验完整地进行演练,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为毕业后设计工作做好业务准备和心理调整。

作者:姜川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创新性探索

摘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本文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模式和选题阶段的教学管理二方面探索了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社会性。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以双师团队的协同指导,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为具体方案,从源头上提升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了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

关键词:视觉传达;毕业设计;创新性;社会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教学成果的总结,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向市场的及时步。信息技术和媒介传播的创新与变化,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教学上,结合市场和社会实际,结合新观念和新媒介,体现创新性与社会性。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好的开始,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从选题开始就是的。清代大艺术家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选题在整个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选题,能驱动学生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成果。

一、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存在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性,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通常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设计表现技法和毕业设计展的最终呈现形式上,习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出发,虚拟课题占大部分比重,忽略选题阶段的市场调研、创意思维对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和毕业设计后期呈现的影响。而在设计中后期阶段也没有在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提炼出创新点,解决具体问题,导致毕业设计空有躯壳,言之无物,作品俗套而雷同。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首先切入的不是创意性的概念,而是单一的课程方向,如先确定是做包装设计还是VI设计,然后再随意虚拟出一个主题名称,套用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形式,完成一系列的包装或是VI设计。这种选题只是单纯的设计形式重复,既没有结合市场的调研与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后期能否实际应用,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并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针对此情况,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整体教学改革过程中,认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应从源头上抓起,对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的教学进行了选题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探索。

二、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1.概念先导,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选题要以概念先导,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好的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媒介表现方式,通过观念的碰撞,产生新的创意点和核心概念,再依据概念来进一步确定选题,鼓励学生做出能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设计课程甚至跨学科方向的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研究与探索某一具体设计方向,这类选题也应该是以概念为先导,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在观念上注重多维交叉融合和跨界思维,以市场的角度看问题。

2.问题主导,结合实际。

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动态,结合实际,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在于,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思考在自己生活中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以设计的介入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完成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自己的生活着眼,思考身边的事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小处入手,让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是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二是做来源于校企合作的真题项目,真实的项目是植根于解决企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的,必须考虑到企业、市场、消费者和媒介,实践性强,是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三是结合大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中的选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选题,关注于目前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或者近期设计行业中的焦点问题。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使学生更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现实进行设计创作,会不知不觉地驱动学生去关注市场,重视毕业设计的调研与策划,规划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开端。在近年毕业设计中,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怡瑞嘉园———家庭式养老房地产项目”,学生对于传统的VI设计项目中作了创新设计,联合文理专业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毕业创作,完成了一套具有扁平化视觉风格的完整房地产策划项目,例如关于梦现象探索与研究的“十万个梦什么”,融合了统计学、医学、文学等知识,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进行表现。也出现了很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例如针对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情况的“爱宝母婴室整体形象设计”,针对武汉本土企业的改良设计“武汉动物园的导视系统设计”、“soda二厂汽水包装改良设计”、“成都华贝兴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VI设计”等。设计效果出色,得到学校和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毕业作品多次得到本土媒体报道。

三、多层次与分阶段的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的选题过程。

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整个大学期间,都只重视设计本身,不能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完成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等内容,循序渐进地选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1)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

选题的可实施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学生自身的水平;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三是选题在毕业设计展中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的水平与选题的难度不能匹配,就应该缩小选题内容,减小难度,或是直接放弃选题,重新选择。除了新的选题外,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老题新做的选题,这一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如果在老题新做中没有创新点可以挖掘,那就是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毕业设计。如果选题涉及到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和媒介应用形式,就要考虑设计内容能不能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展中呈现。

(2)重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

确定了选题的可实施性,就要对主题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平时设计实践较多,容易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不能整体系统地对待整个设计,对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设计的根基和创新点,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同类选题的设计和研究现状之后,才能确定选题的目的和定位,才能在创新点上有所呈现。

(3)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

选题的可实施性和选题调研完成后,要确定具体设计内容,并制定好时间规划,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与指导教师沟通的时间安排、毕业展览呈现的效果规划等内容,只有确定好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规划,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答辩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2.双师团队分阶段协同指导。

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促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擅长各自领域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协同指导。学生会依据选题和分组确定具体的指导教师,在涉及到跨专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小组中,指导教师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协同指导,在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中,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前,就必须引导学生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进行选题,并积极引入企业真题和竞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并敦促学生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制定设计内容规划和时间规划,并将选题阶段整体完成情况以开题报告、任务书的形式完成存档。

3.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和成果四个阶段,并依据四个阶段制定分阶段的考核体系,掌控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重点。设计选题阶段,选题是否来源于真题,选题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是重要观测点;中期检查阶段,设计项目的计划进度、完成的方案质量是重要观测点;答辩阶段,设计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的创新点是重要观测点;成果展示阶段,设计细节显示出的专业性和创意性,设计项目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要观测点。而在选题阶段,也要依据选题的过程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学生在选题阶段有没有进行可实施性分析,资料收集与市场调查情况,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是否合理,共同组成选题阶段的分值。同时,提高选题阶段和中期检查阶段的分值比重,重视过程考核成绩,从源头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来说,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是的,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一步和进入职场的准备之步,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创新性与社会性的结合,通过概念先导,问题主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严谨的选题论证与调研,整体系统的设计,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质量,以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意义。

作者:张慧娟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探究视觉传达毕业设计展

一、社会关注

设计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强调的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与前文提到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实则是一脉相承,那种只是以自我情感宣泄为目的的作品是无法与设计划等号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设计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指导学生创造美,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做个有担当有责任的设计师,关注社会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所以,选题过程中,导师都会引导学生尽量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找寻设计的切入点,比如,我们能否为某一类人群或者消费者做些设计的努力?能否就某一社会热点通过设计手段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引导观众?等等。设计作品有了关注,才能实现其实用的价值,否则也只会和某些所谓的艺术作品一样,充其量是孤芳自赏。近年,流浪猫狗以及虐待猫和狗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各类爱心人士纷纷投以关注的目光,以自己独特的行为唤起社会的关注,设计师又该如何借助手中的利器为它们呐喊呢?2011届毕业作品《猫狗苦难记》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达到了形式与内容、实用与审美的统一。针对网络上流传许多人类虐待猫狗的新闻与图片,作者希望用自己的视觉语言来唤醒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在创作初期也尝试过真实照片的表达,但过于图片新闻传播的方式并不是视觉专业学生的优势,同时虐待猫狗的真实画面会让人产生不安感。,作品选择了符号化的创作手段,将现实的照片进行设计加工,简化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从展示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血淋淋的场面,但象征性的符号(包括图形与色彩)却能够让我们有更深层的体会。(图3)2012毕业设计作品《凡客低碳传递》以其选题巧妙、成本低廉、色彩统一等特点受到观众普遍的赞誉。凡客诚品作为互联网知名的时尚品牌,众多消费者都有在其网上商城购买的行为与体验,但购买产品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包装纸盒该怎么处理呢?这也就成了该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作者试图站在凡客品牌发展的角度,将这些包装纸盒回收,并建立凡客概念店,向公众传达出低碳理念。从展览中我们可以读到,作品一方面传达了废物利用的低碳观念,同时借助纸盒传达出更深层次的保护环境、关注濒危动物的理念。现场除了濒危物种的信息(包括文字与图形)呈现,还专门增加了一个互动区域,让人们在用包装纸制作成的明信片上写下对自己或对他人鼓励的话语,提醒大家关注环境。整个作品的制作为清一色的凡客包装纸盒,简洁而不简单,单一的土黄色调在旁边繁杂色彩的衬托下反而越发清新统一。

二、形式主义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设计表现而言,而且这个“形式主义”是个褒义。毕业设计的特殊性,除了它是四年学习的总结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通常与展览密不可分。而且,相较于其它专业来说,视觉设计专业更加强调展览的现场效果。因为视觉设计作品通常借助图形、色彩来吸引观者,或者是借助观者的参与性达到互动效果,而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让观者在作品面前驻足甚至参与到作品中来。所以,如何经营属于自己的方寸天地,现场布置也成为了毕业设计整体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对于插画、包装、广告等传统的设计表现形式,正面临着如何媒介创意的新课题。长期以来,毕业设计不乏以插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惯常的展>图1《动物眼中的世界》展览效果>图2《动物眼中的世界》海报设计>图3《猫狗苦难记》展览效果览形式无外乎是绘本、印刷品、海报、画框装裱等。随着消费习惯与审美意趣的改变,针对于展览现场,观者对插画作品的展示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2011毕业设计作品《房事》目的是希望通过插画的形式揭露中国目前房价高企的问题,作品的选题、内容、表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质量,这些都为该作品能够成为设计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展览形式的表达上,着实让创作者和导师费了一番功夫,生怕临门一脚表现不足而影响了作品的质量。作品最终选择了动态图形的形式,良好的画面表现与内容,通过连续播放的形式,当中穿插流行游戏的表现手法,作品的可观赏性及传播力度大大增强(图6)。2011毕业作品《手机控》针对当下人们无时不刻把玩手机的现象,以信息整理与图形再现的方式,表达出长时间使用手机将对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的设计观点,倡导人们切勿“手机控”。于是,展览现场增设了一个互动装置,当观者将手机“丢弃”于装置台面上时,实际上是启动了动画开关,一段在没有手机干扰下的美好生活的动画画面随即播放,恰到好处地传达了“放下手机,重回美好生活”的设计理念。该作品也荣获了2011第五届“设计之星”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奖。(图7)综上所述,的毕业设计与展览起码与三个因素息息相关,即有价值的选题、良好的设计方法、独特的媒介表现方式,三者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未来的毕业设计作品创作中,尽可能多的从这几个角度去切入,在此基础之上,作品的呈现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作者:刘平云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与动漫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究

摘要:科学、合理的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环节的关键,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双向选题更能发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符合现代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实的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真实的客户需求,在双向选题形式的调和下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系统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交流、确定选题方向、更改选题等内容。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互动

毕业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设计人才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从在校学习转向工作岗位的必要过渡阶段,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环节的关键,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中一定要严把科学选题关,确保选题的综合性、实际性和前沿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双向选题

科学选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尽量满足学生个人选题的要求。双向选题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为前提、教师引导为根本,本着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自主提出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题更能发挥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符合现代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事实上,最终的毕业设计是指导教师与学生合作的产物,而毕业设计选题是师生合作重要的及时步。

二、真实选题真实的毕业设计

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真实的客户需求,在双向选题形式的调和下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倾向选择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身所长对学生进行选择指导。这样的选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的选题意愿和积极性高,而且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其完成效果也会更好。更重要的是,通过完成真实的选题可以、细致地了解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实际应用。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高度重视选题的真实性。

三、借助互联网互动交流

以往的“见面式”选题模式的指导效果受时间、地点、记忆等方面影响较大,使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受限。针对这些问题,可调动技术力量,构建一套适合师生互动交流的毕业设计(在线)管理系统,在系统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交流、确定选题方向、更改选题等内容。

1.合理规划时间

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无法预料的状况和个人因素等细节问题,应在线制订合理的毕业设计阶段计划,要求每一阶段都要有相应的师生沟通,完成前一个阶段计划才能进入后一个阶段,由此保障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线上网终端不断升级、更新,随时随地上网已不再是难事,随时有问题随时提问、随时记录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也正适应了双向选择、双向交流这一教学形式。

2.在线交流学生

通过注册账号进行系统登陆,运用在线交流功能进行提问或留言,指导教师在线解答,尽可能实现问答对接,尽快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学生和教师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教育化原则。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线提问,指导教师在线解答,双方在线交流的所有信息都可保存下来,并可独立生成对比数据文件,既方便学生对毕业设计相关问题随时发问、记录,也方便指导教师统计指导次数、记录指导内容。并且凭借这套管理系统,可而系统地记录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设计到结题的整体过程,更加详细地记录每一名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轨迹。

3.系统自动监督学生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毕业设计时间规划,并在系统上进行标记,对于临近时间还未完成的计划,系统可自动提醒,提醒方式有短信、微信、QQ等。完成前一阶段后才可进入后一阶段,并自动生成进度提示,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相关阶段内容。同时,师生均可在线查看其他学生的完成进度情况,掌控毕业设计总体进程,直至答辩结束。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展示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体现了品质的教学成果,同时使还未进入毕业准备阶段的在校生获得了较为清晰的毕业规划认知。科学、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将推动毕业设计效果的品质化,在教育新形势下也必将产生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

作者:张艳滨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展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毕业设计展览改革实施的必要性,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并论述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展的改革策略,包括:调整展览时间,完善评价机制;专业统一指导与多样化展示相结合;开发毕业设计展示渠道以及拓展毕业设计展示地域与方式等。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毕业设计展;改革;发展

毕业设计展是学生整个毕业设计成果和精华的浓缩体现,它集中展示了艺术类学生大学四年的知识功底和艺术积累,也是各大艺术院校自身教学特色和教学成果展示交流的良好平台。然而,现今我国一些高校的毕业设计展已渐渐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蕴含的重要作用,自身价值并没有得以体现。

1毕业设计展的现状与问题

1.1学生对毕业设计展重视不足

每年各大高校的毕业设计展都是在五到七月份之间举办,而这个时间段正好是毕业生们忙于就业,外出找工作面试的紧张时期,对于毕业设计展往往力不从心。许多院校的毕业设计展览是放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答辩成绩确定之后的,而且毕业设计展的作品打印制作费和布展费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己承担。考虑到时间、费用等因素,许多学生抱着“事不关己”,“反正都能毕业”的态度,对毕业设计展严重缺乏重视。

1.2毕业设计展缺乏专业指导且形式单一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表现性、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其毕业设计展示形式也呈现出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展示效果。然而由于许多高校院系在布展期间,缺少对展览的整体规划和统一的专业指导,只是任由学生们在自己的划分空间中各自为政;再加上学生在布展过程中对展示设计知识的欠缺,以至于毕业设计的成果在展览方式和展示空间上都没有专业的统筹规划,展厅凌乱而形式单一。

1.3毕业设计展时空受限

由于受到资源和场地的限制,许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展览时间极为有限,通常也就两三天。若展览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毕业展的举办连校内师生都不清楚,有的闻声前去观展却发现已经结束。此外,大部分院校毕业展仅仅设立在校园内部,仅仅面向本专业师生或校内师生,导致对外开放交流受阻,观展受众人群单一。1.4毕业设计展脱离市场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展只是封闭式进行,没有与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没有与设计市场进行及时的信息互换。导致了企业不清楚高校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而师生不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和设计导向。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广告公司招不到满意的人员。事实上,毕业设计展一个是学生与企业、学校与市场进行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平台,而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发现其价值或进行合理地利用。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展的改革策略

2.1调整展览时间,完善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毕业生对毕业设计展的重视度,学校应实行毕业设计“先展示,再答辩”——即毕业设计展作为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提前至毕业答辩之前。同时,每一位毕业生的作品展览效果也应以分数的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展览成绩最终汇总到答辩成绩之中,成为答辩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院校毕业设计成绩共分为三部分,即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却没有衡量毕业设计展。将毕业设计展纳入到毕业考核势在必行。此外,还应适当延长毕业设计展览的时间,避免“刚布展,就撤展”的情形出现。通常合理的展览时间是5到7天左右。

2.2专业统一指导与多样化展示相结合

毕业设计布展之前,首先需要对作品的陈列形式、色彩搭配、空间布局、展示风格等进行合理的规划,这就需要专业的设计团队对展览进行统一的指导。指导教师既充分了解毕业设计创作,又掌握专业展示设计技能,他们的统一指导是毕业设计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同时,还应在布展之前对学生开展展示设计的培训。在专业性的统一指导下,毕业设计展应尝试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展示方式可通过展板设计、实物模型、多媒体放映等多种手段来综合呈现。展示形式除了常用的立方体造型展台、展板和几何体展台组合等之外,还可以尝试展板二维空间的三维、多维拓展,即造成“平面不平”的设计感。此外,创意灯光、音响、水幕等声光电科技的运用,也可为多样化的毕业设计展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3开发毕业设计展示渠道

尽管毕业设计实体展示直观生动,但它毕竟是一个短期行为,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观展受众数量有限。因而应积极拓展毕业设计作品展示的渠道,帮助毕业设计作品展进行辅助性延伸与宣传。网络毕业设计展就是行之有效的展示渠道之一。将毕业设计展的相关文字图片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发表在网络平台之上,建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虚拟作品展。此外,还可以每年制作毕业设计作品集,将毕业设计展的内容融入其中,如现场效果展示、观展者的采访与感受、指导教师和毕业生简介与联系方式等。学校可以合理的利用作品集,将其邮寄到的设计企业中。

2.4拓展毕业设计展示地域与方式

毕业设计展示地域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而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变化的。学校可选择面向社会大众的更为开放性的美术馆、艺术馆等地作为毕业设计作品展厅。这种开放式展厅选择可以吸引更多受众,从而扩大影响力,激发师生创作热情和积极性。此外,通过拓展不同的合作方式可以帮助学校解决经费和技术上的不足。高校间区域联展合作方式就很实用。这种方式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的高校联合起来共同举办毕业设计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宣传力度、资源共享,还可以促进各个高校师生间良性的竞争和学习交流。毕业展还可与社会机构合作、与企业合作,让毕业设计展成为通向市场的平台,从而提高专业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

3结束语

毕业设计展是毕业生大学四年的一份答卷,是设计作品面向市场、走向社会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展也需要进行改革与发展。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展览模式,拓展毕业设计展示渠道和合作方式,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展,从而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

作者:黄婷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美学观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 视觉传达设计 影响

论文摘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些影响,并肯定其积极的因素。指出它将会有助于发展本民族的视觉传达艺术。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高峰的出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它们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传达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画面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已经在我国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得到充份体现。香港着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视觉传达设计属于“瞬间艺术”。好的作品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他们向视觉传达设计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这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成为“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引人人胜,唤起人的联想。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恰恰是视觉传达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他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更为生动。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联系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以 “不似”其实是在“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决不是“似是而非”,而是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再看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决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有时候,欣赏 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深人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要求。靳棣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

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意思是既然大家对“黑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经历、情绪的不同,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于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绿肥红瘦”,也可以是“怡红快绿”。至于“伤心碧”、“塞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代诗人笔下对色彩的不同感受,无论是“伤心”还是“寒”、“凉”,说明了色彩给人感受的心理因素。早在宋代画论中就有“炎绊寒碧”的说法。这些心理因素造成的色彩联想是由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我们既反对形而上地把某种色彩硬说成代表某种性格,又不排斥在具体生活中形成某种联想使人产生的感情,这就是传统美学中运用色彩象征性的前提。传统中国画中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的,荷叶只用淋漓的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这是因为画家适应了自然现象相互联系这一科学规律、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同样,一张白纸上,画上几只游动的小虾,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把大片空白联想成茫茫的水面。在招贴画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这种单纯是虚的,但又是实的;观众的想象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这样处理,不仅在形式上不见其虚,在内容上也因某些启示与联想,使其更充实,更丰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旧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我国古代诗人运用色彩象征的手法不是值得我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很好地借鉴吗?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传统美学观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一些影响。这些美学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相信,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确有的长处,决不会丧失,只会发扬光大。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网络广告中视觉传达设计的浅谈

1、视觉转达设计概念以及特色

视觉转达设计是指根据必定的视觉媒介为人们转达特定的信息,不但包含包装、书籍、海报等平面设计的内容,还包括了电影、电视等影象设计,并且视觉转达设计以及网络瓜葛有着紧密的联络。从字面来看,视觉转达设计要使广告拥有可视性、可读性。可视性是指广告要通过视觉元夙来转达产品信息,包含图象、文字、颜色以及板式等,这些要素互相融会构成视觉冲击,以到达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可读性是指在视觉设计中包括了1些信息,这些信息存在于图象、文字等元素中,并且易于观众读取。广告拥有信息可视性以及可读性的特色,然而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期,传统的广告设计已经经没法紧跟时期的步伐,新型网络广告设计由此而生。与传统设计相比,网络广告设计有着下列几个新的特色,第1:视觉竞争。现代通讯设施发展至关迅速,信息的传布速度也由此到达了史无前例的境地,信息量也随之加大。人们要在繁复的广告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10分不容易,所以网络广告要充沛吸惹人们的眼球,其设计必需拥有视觉冲击力以及沾染力。第2:信息互动。网络是1个信息集散地以及交流中心,网络广告也不可防止介入到信息交流、反馈、索取当中。第3:转达情势全世界化。在世界规模当中,全世界化过程尽管1直加大,然而差异老是存在的,网络广告的视觉转达设计必需斟酌到不同地区人们在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其拥有普遍合用性。

2、视觉转达设计原则

一)审美原则。知足群众审美需求是广告设计的基础请求,跟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广告的审美也出现出多元化趋势。在网络广告的视觉转达设计中,设计者需要通过图形的变化,采取透射以及夸大等专业手法来增强作品的美感,增添作品穿透力。同时,在理解广告转达的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当对于广告样式进行进1步优化设计,使广告总体出现彩之美,这样才能更好地晋升广告的观赏性,终究到达吸引观众的目的。

二)人道化原则。

网络广告终究目标是让观众能接受广告传布理念,同时到达传递信息的目的,而视觉转达设计就是为能更好地完成广告的传布,而广告传布的终究目的是为观众服务。因而,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必需秉承人道化原则,将观众的需求置于首位,尽量知足观众的请求。此外,在知足群众需求的同时也应当尊敬个体,知足不同春秋、文化违景受众的需要,充沛体现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时期请求。

三)立异性原则。

现代社会中,立异1词已经经融入到各行各业。在视觉转达设计中,设计者必需要有冲破传统设计模式的勇气,坚持立异性原则,打破枷锁,才能在剧烈的竞争环境中有所突破,赋与作品不俗的颜色,使其拥有独特的创意以及作风,这样才更易博得观众青睐。同时,广告中的颜色搭配也应当贴近广告的主旨,让作品有更强的沾染力以及表现力。

四)综合性原则。

在视觉转达的设计中,设计者需要采取多种实现方式来设计作品,要能够斟酌各个设计元素之间的瓜葛,科学地扑捉视觉元素,终究展示出更有魅力的广告。同时,设计者要能够灵便地运用多种设计法子,切实晋升作品设计品质以及显示效果。

3、正确运用视觉转达在广告中的作用

一)网络广告设计形成要素。

与传统广告设计不同的是,网络广告设计增加了立异型形成要素,其中的信息要通过各种形成要素公道配置才能实现有效转达。形成网络广告的要素包含文字、图形以及颜色等传统广告设计基本要素,除了此以外,它还包含了声音、视频、交互信息等新的要素。也就是说,网络广告设计的形成要素更为丰厚,它不但拥有传统广告的优势,同时也适应了时期发展,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网络广告的颜色搭配以及配置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去实现的,进而使其解脱了传统摄影技术的种种限制。网络广告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能够随时改换颜色搭配,同时不影响广告的画面品质,设计者还能够比较不同的颜色搭配效果,进而选择更加知足请求的1种颜色组成,通过量注重觉转达设计,网络广告能够到达吸引受众眼光,实现预期视觉表现力的效果。视觉转达设计搭配主流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患上广告设计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通过视觉获守信息是人类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而动态的情形设计比静态设计更能吸惹人,因而网络广告设计通常会采取动态的、有趣的具备吸引力的视觉表达设计。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广告视觉转达设计运用到了设计中所有存在的要素,实现了传统设计方式不能完成的表达,增强了视觉表现力。

二)网络广告设计视觉流程。

人类所有的感官系统中,视觉是最直观的感受之1。网络广告设计的视觉流程抉择了终究出现出的视觉效果,设计者通过靓丽的视觉元素去吸引观众去关注广告想要传递给人的信息,从而完成信息的转达。而为了能够到达这样的目的,广告的设计就需要综合各方面的问题,多方位斟酌,到达群众审美的请求。设计人员要先肯定各个视觉要素之间的瓜葛以及基本秩序,解决好各元素之间距离、位置以及流线问题。人类的生理基础抉择了人的眼睛只能有1个视觉焦点,人们在阅读网页时,会自但是然地进行视觉的活动。钻研成果表明,绝大多数人的左脑的发达程度要高于右脑,因而人们更习气关注与平面左上边以及上部的信息,所以这个区域便是广告设计中的重点。当重点区域肯定后,就要公道支配该区域的内容,从图形设计到搭配都要遵循最实用原则,使阅读者可以在感受广告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同时获取到有效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且快速传递。

4、总结

总的来讲,作为1种全新的表现情势,网络广告的设计包括了太多的请求,咱们要熟练掌握视觉转达设计的基本原则,注意在设计中的问题,对于网络广告设计中视觉转达实现好效果进行进1步的分析钻研,这样才能完成复合请求的作品。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分析受众心理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视觉传达作为人类信息沟通、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平台。现在已经演变成集造型艺术、视觉心理学、符号学、营销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据有关研究表明:人类接受信息80%来自于形象,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沟通方式,它已经超越了纯粹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视觉艺术作品以的姿态展现在受众面前,无声的向受众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是设计师的最终目的。

马克斯·丁·菲里德兰曾经说过:“艺术设计是心灵之事,任何一>文秘站:

1受众心理与视觉传达的关系

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大师,从起初的设想构思,到中间的创作过程,直至后期的商品销售,无时无刻不将受众心理这个设计元素融入其设计方案中。客户向设计师提供设计对象,规定设计目标,设计师要了解客户的目的、动机以及需求,了解受众心理,从多方位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设计出令双方都满意的设计作品,满足大众现阶段的物质乃至精神上的设计需求。当代设计,单方面的物质消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消费者的需求,更多的目光集中在物质消费上层的符号消费和审美消费。因此,设计在消费中担当者不容替代的角色,而视觉传达设计在设计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受众的生产和销售领域的思维方式与战略方向,的把握受众的心理,能帮助设计师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出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阅历不断丰富的同时,心理、生理都会形成一种惯性的喜好方式。设计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受众的行为习惯,情感、意识、个人经历、社会背景等这些不容忽视的设计因素,而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由此可见,受众心理在设计过程的地位和作用。视觉传达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受众对视觉传达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受众依赖于视觉传达,视觉传达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受众心理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视觉语言除了最通俗的口语、文字、肢体语言外,像形状各异的图形、五彩缤纷的色彩等设计元素,都是很好的传达信息的表现方式。受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感官的影响,可以是通过味觉、触觉、听觉、情感等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获取对事物的心理感受。

2.1影响受众心理之视觉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研究者证明:在格式塔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验美学,美感常常伴随着对称、节奏、韵律的感官刺激,符合黄金分割定律的结构最能引发美感体验。这主要是由于人体自身具备对称性、节奏感的特征且符合黄金分割定律,对称对于视网膜的刺激同样也是均衡的,柔和有韵律的曲线自然会让人感到舒适。

人们常常通过感官来感知情感的体验方式,下面是我概括列举出的几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形色传达、情色传达、情感传达等等。设计者常常善于运用新颖的图形和色彩,加之夸张、对比、变形等表现手法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形色传达主要是利用人们对物体的及时认知印象,满足人们最本能的情感喜好。情色传达主要是运用带有情色意味的造型,吸引人们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产生同感。其中的情感传达是最丰富的一种表现手法,喜悦、悲伤、恐怖、兴奋、紧张的等多种心理情绪,运用在设计上常常会给大众不一样的情感暗示。恐怖元素的加入往往是设计师们对人们远离危险的一种警示,悲情元素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读者的同情心。总而言之,不同的情感元素运用到设计中都是给大众一种心理上的引导、暗示作用。

2.2影响受众心理之触觉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视觉心理学家德鲁西奥·迈耶,曾提出“视觉质感”这一术语,这一术语的阐释了视觉给实物赋予的触觉上的感受。冰块、金属、石材等这些物件常给人带来一种坚硬的心理感受;而流水、丝绸、牛奶等不自觉的会给人带来一种温润、柔美感。据有关调查显示,受众触觉是通过“视觉质感”调动起来的,然后再加以触摸进行验证。所以当代平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应适当的加入触觉设计元素,将质感要素纳入思考范围,进行人性化设计,让人们多方位的体验设计。

2.3影响受众心理之味觉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酸、甜、苦、辣、咸、酥脆、松软、润滑、粘稠等都属于口感的范畴,要想在设计中表现丰富的味感,并且向大众正确传递味觉信息,这就要求设计师们要根据人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方法进行设计表现。例如:红色传递一种甜美的口感,绿色代表一种青涩的味觉……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蓝色的食物几乎很少,但如果将蓝色运用于食品包装上,自然会增强视觉冲击力,彰显与众不同,迅速的捕捉消费者的眼球,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设计师们不但可以利用色相来表现味觉,巧妙的运用色彩的明度也可的表达出口味的强弱、口感的浓淡。味觉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产物,随着设计手法日益多样化,设计中的味觉表现手法也日趋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作品单方面的满足功能需求已经不能迎合当代高品质生活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时应更高层次的满足受众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享受。

当代设计,越来越趋向于商品附加值的开发,努力将实用性、审美性、价值性的三者统一,突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满足大众审美的设计,必须接受大众的评判。受众的情感观念和思考方法引导出一种独特而又充满探究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式。设计师在设计之初,要分析受众意识、受众心理、受众审美规律,纵观整体,综合考虑设计因素,打造出能在大众审美情感上引起共鸣的审美意象。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探析视觉次序对平面设计信息传达的潜在引导作用

摘要: 本文采用具体实例分析的方式,希望通过对平面设计视觉次序与视觉语言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明晰在当今平面设计中必须认真思考的关于视觉次序的问题。

关键词: 视觉语言视觉次序 信息传达视觉冲击力

一、绘画艺术的视觉次序

绘画艺术和平面设计的相似表象使得它们具有相同的图形及色彩次序,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国画,能够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的作品无一例外的都具有良好视觉次序。

1.色彩的视觉次序

关于色彩的视觉次序通过分析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可以得到最为直接的印象,印象派的绘画主要表现的是色彩在自然中的变幻效果。只要视线扫过画面,色彩的主题和次序感就一目了然了。

马奈的作品(见图1)表现了夏日的灿烂阳光,表达晴空如洗的情思。画面中色彩是从天空的蓝色过渡到黄色再到红褐色,在十二色环上依次变化为蓝——黄——红,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在色相的范畴里具备了良好的循环次序。从冷暖来看,天空是冷色,人物上部色彩偏冷而下部色彩偏暖,地面是暖色,而且画家人为增强了冷暖的对比效果,依据暖色具有前进感冷色具有后退感的理论,画面呈现由暖色向冷色过渡的次序,创造了真实的空间关系。

综上所述,画面的视觉流程为:

眼睛对明暗的敏感度较高。画面的明亮色构成中心视点,亮色向暗色的移动,形成中心向边缘的发射式视觉移动。由于人物头部的吸引,视线停留在蓝色天空部分。

固有色相的移动次序。依循色环的运动规律视线由上方的蓝色,向下渐变移动至黄色再到红色,收束到橙褐(暖色)的地面。

依循色彩冷暖的运动感,形成地面暖色向天空冷色的移动。

明亮色吸引视线回到中心的亮部,完成一个饱满的视觉次序。

下面再来看看梵高的名画向日葵。(见图2)它突出的表现了生命的热情,与马奈的画面效果不同。造成这种不同表情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主调色彩的变化,马奈的作品基本是一个完整的色环结构,色相的动感强烈。而梵高的却只用了色环上的一个六十度夹角(绿——黄)的狭窄色域,属于邻近色的搭配,主要突出黄橙色调以强化热情奔放的主题,具有较强的主调色彩倾向。

向日葵的视觉流程为:

明亮色构成中心视点,形成亮色向暗色移动的发射式视线移动,突出了向日葵向外伸展的动势。

由于色相(邻近色)本身的动感不强烈,视觉向下收束至桌面的暖色,再向上移动至色彩偏冷的上部。

明亮色吸引视线回到中心的亮部,完成一个饱满的视觉次序。

通过具体的分析,我们发现色彩自身具有的这种运动感是一条潜在的运动轨迹,我们的视线不自觉地被带动始终在画面中游走。这两幅画都是运用色彩的手段描述主题,利用色彩的次序感抓住观众的视线,表达情感。马奈作品的视觉次序是先发射移动再上下反复移动,形成双重动态次序,因此画面气氛活跃。梵高的作品则是中心发射移动,向上单程移动,结束于画面中心点,在观看的过程中没有反复的跳跃变化,强调的是发射的动态,因此画面凝重而具有视觉张力效果。

2.图形的视觉次序

包菊尼的素描作品,这幅画的重点是描绘一个处于动态效果的人物——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见图3)

为了突出主题,画家充分调动了线条的表情优势。根据平面构成对于线条性格的界定不难发现,就画面整体对比关系而言,前部为直线形,后部是弧线型,形成强烈的曲直对比。就局部来说前方利用倾斜线构成箭头式的画面分割,强调方向感和速度感。后部的弧线具有张力的视觉效果,强调无限的动力。这些线条共同作用,强化了中心人物——骑车者处于速度中。

曲线与直线对比和人物形态的暗示构成了画面的中心视点。

线条的密集与分散对比,构成中心向边缘的发射移动。

线条的箭头式形态暗示和后部的弧线向前的弹力效果构成视线由后向前的移动。

前方倾斜线的压抑使得视线向中心收束,完成一个完整的视觉流程。

这三幅作品可以说已经把视觉语言中的色彩、线条发挥到了,对观者来说我们感受到了愉悦的视觉享受,色彩和线条如此,没有一丝杂音。但是作为信息传达来说却有着明显的问题——主题的不确定性,看图后观者不能产生统一的信息认同,根据观者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人生阅历等等不同,解读的层面也会变化。我们发现单纯的利用视觉语言的图形和色彩两大要素可以传达视觉的次序,但是不能够将更多的信息的快速的传达出来,观众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主题概念。在设计中即要强调愉悦的视觉次序又要强调明确的信息,则必须提到平面设计的文字要素。

二、文学艺术插图的视觉次序

谈到文字与图形的合作我们自然会联系到文学插图。文学插图和绘画具有一样的表象,但是它们的本质却差别很大,文学插图具有下面两点个性:

1.文学插图的独特性。

文学插图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它必须依附于文字,是文字的补充说明,因此文学插图比绘画更多的强调信息传达度和情感力度的发扬。

2.以创造性复制文字信息为主的视觉次序。

阅读书籍具有不定的时间跨度,文字或插图先造成一定印象,再相互关联,所以我们看插图时更多感受到的是对文字的解读和发扬作用。在这里书籍的文字介入到信息的传达中,因为文字的界定,信息传达的性和一致性有了一定保障。但是阅读时间的间断造成文字和图形不能统一在一个视觉流程中,一段相对较长而没有划分层次的文字,每个人解读的重点必然有所分歧,这样就会造成图文在阅读印象中的不配合,从这个方面来说同样影响到了信息的正确传递,再者画家本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带有强烈的个人好恶,对于信息传达的度来说也是一大问题。

综合上面两个艺术形式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图形和色彩以及文字作为单独元素表达时,都可以通过设计达到良好和愉悦的视觉次序,从而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但是缺陷也非常分明,其中主题表达的局限性以及信息传达的度问题尤为明显。

三、平面设计的独特视觉次序

图形、色彩、文字作为视觉语言的组成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控制视觉次序的方式。前面的例子虽然很少,但是对于理解视觉语言本身对于视线流动的暗示作用是很有帮助的,在平面设计中充分调动这些潜在的动力,会使设计不再遭遇本文开头所说的设计尴尬。 就平面设计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和前两种艺术形式明显差异的两个方面: 对广告主题的从属性。平面设计在利用视觉语言时不会是图形色彩的独立存在如绘画艺术,也不会是对于某一文字内容的创造性复制如文学插图,而是对需要表达的主题信息的服从。

平面设计要求快速的传达信息。必须合理的利用图形、色彩、文字的视觉次序进行编排,使这些视觉语言要素呈现一条完善的视觉次序,从而带动观众依次阅读需要传达的信息。

根据这两点我们需要在进行设计之前对主题信息进行整理。

以统一方便面的

平面广告为例。这则平面广告的主题是推出三款不同口味搭配不同形状面条的方便面,创意点出现在广告口号中——创意搭配才够味。根据这个创意点选择的产品代言人(图形)是带有创意风格的明星——周杰伦,同时这个选择的目的也是为了吸引目标消费 者(青少年)。色彩的主题色调选择红色,取其活力与积极的色彩意象。就图形和色彩的视觉次序来说具体流程如下:

1.色彩

由于明度在色彩中的先决作用,视觉会选择三原色中明度较高的黄色作为介入点(黄——蓝——红)视觉收束于红色。这样及时视觉流程传达了三个人物形象和三碗方便面的包装以及分段的说明文字。

红色背景的延展将视线带领向画面上方的口号式广告语。

再次被色彩明度吸引收束于黄色,完成一个完整的色彩次序。

2.图形

因为黄色的明亮度,视觉的介入点在画面右方。在画面右方有一组发射构成形式的同心圆式弧线,明亮度明显高于其他图形,(紧转第87页)

(紧接第141页)圆弧线具有张力效果和旋动的动感暗示,带同视线向画面左方移动。

画面中部和下部延续舒缓的波浪线引导视觉缓慢移动,经过主题形象。

左侧弧线起到和右侧弧线同样的作用,旋转的动态带动视线向画面上方移动。

画面上方的自由曲线明暗渐变形成箭头式的形态暗示,方向指向性明确,引导视线划过广告语。尾部渐变消失,使得视觉向下收束至黄色的起点。完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次序。

通过色彩和图形的编排,形成一个椭圆形的视觉引导,在这个潜在的动态线上是这则设计的主题内容。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信息组合:

周杰伦代言的统一方便面,广告形象的选择切合广告主题并迎合产品的消费群体。

产品具有三种口味,分别有不同的配料和不同包装。注意此时设计者在文字的设计上加入了细节的调整,这些细节的强调一是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节奏感,二是加强信息传达的度。溜圆两字运用圆形归纳的美术字,滑细两字运用细圆头体,劲宽两字运用粗黑体,通过文字本身形象的变化适合文字内容,强化创意搭配的主题。

视线划过广告语——创意搭配才够味,加强特定消费群体的印象

这样我们在作者的精心带动下完成了一个不自觉的视线流动,可以说很多人根本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通过具体分析不难发现它在传达信息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在这里图形、文字、色彩共同服务于一个目的——增强阅读效率,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将大量信息次序的传达给观者,利用这个潜在的向导达成一个流畅的阅读次序,在这个流畅的次序中有目的的编排信息,依次传达层层递进。

本文所讨论的几个例子说明,科学的调动视觉语言来完成平面设计的视觉次序,是如今设计师们的又一大课题。平面设计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视觉的美感享受和使用的简易方便,忽视设计给人们带来便捷性的问题,单纯强调设计的创意与悦目势必使平面设计走入歧途。在追求设计独创性的基础上完善视觉次序才是真正的平面设计,它要求设计师不仅要有创意性,而且必须具备完善的设计基础知识,两者共同运作才能奠定设计的基础。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创新与传统的对话——以传统美学之思解析视觉传达设计的原创力

论文关键词:设计美学;传统美学;视觉传达设计;对话

论文摘要: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自发端至今,历经多样的风格流变,各种视觉手段的运用层出不穷。当下国内的平面设计在这个视觉元素颇丰的多媒体信息环境下,要寻求自我言语方式的深入和争取对话权.无疑需从中国传统大美学思维中探究设计空问的可能性。

当视觉传达设计毫无疑问的成为当下中国设计创意产业这棵大树上的重要枝权时,对设计美学的积极探究成为设计理论走向成熟的开端,同时也为设计的原创来源拓掘新的出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之间的艰辛跨越实则是从技术跟随到设计美学关怀的上升道路。

视觉传达设计因其广泛的传达领域和可操作性,以相对年轻的现代姿态蒸蒸萌发,然而只于量上的泛滥却不够称其为蒸蒸日上。事实上,即在有人称之为“读图时代”的今天,即便主体不去主动关注,也仍然无法回避视觉传递中大量的强制性灌输。仅从感观角度出发,用技术改造来追求各种新奇视觉效果的设计已成为过气的“时尚”,随着我们的视觉环境变成空前丰富多彩、缤纷陈杂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且大众审美需求、趣味的提高丰化,以追求视觉刺激或是单纯实现视觉改造来吸引眼球的设计道路变得狭窄而势显穷途。

设计美学因现代设计的兴起而产生,作为新兴的美学研究领域,边缘特征不容忽视。正是因为这些“边缘”,如不同的学科、学说、视野、性质、性别、思想境界、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南北地域等等,使得设计美学具有无限的生机和广泛的美学特征。诸多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分离和对立状态,在具有后现代气质的今天,由生硬的边界转向彼此的融合与对话。如著名平面大师靳棣强所言,美德原则有三: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大美学关照下,从历史审美渊源中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性和创意语境,既是一种边缘对话,也是一次继承与磨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产生极大的可塑空间。

一、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符号学的对话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实用美学,首先坚持的是设计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谈得上有意义的原创风格。欧盟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平面设计领域的功能性之说虽不像产品设计或环境设计那样具有极大的日用功能,但它较大的功能在于有效的信息传达。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虽主要限于平面领域的表现方式,但显然不是同属平面领域的架上绘画,毫无约束地自我释放或自由表现,而意味着在特定情景下成功的实现设计元素的新组合。一切可利用的视觉元素此时都转化成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性质。这些组合既可通过设计新成品和新特性实现,也可通过创造新设计方法,开拓新领域来实现。但不论设计创新的方式如何多样,在本质上它都需要实际的依据,这些依据存在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脉络中。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必须依据对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了解,形成可供产生延续性联想的文脉。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观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减法,设计元素往往简洁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使受众产生较强的记忆和有效而的信息读取。象征手法和隐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大量运用实现并应证了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意义:通过造型符号的表达,引指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适时的联想。设计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从能指到所指的联想实现的。

就在现代我们开始强调设计作品与欣赏者、设计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美学早已提出“对话”的思辩融会型审美观,主张天人对话、人人对话。道家追求的“道”、“德”、“气”、“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对立两级对话和融合后形成的与生命和自我融为一体的“边缘地带”。《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其精髓于设计美学中运用正是从两级对话中衍生出来的无数边缘,而这些边缘带来的可能性造就了语言的丰富变化。中国古代“绘事后素”、“计白当黑”等审美法则都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极图被现代设计届公认为是的标志图形;2008年申奥标志也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传统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成功的为世界所认同。

二、理学美学与现代设计伦理的对话

宋代朱熹的理学美学以其审美境界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诚为关照人文的大美学思想。理学美学理论不止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更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学实际上成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审美境界中心性虚灵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学德终极关怀。《朱子语类》卷七五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这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朱熹既讲道器不离,又讲体用不二。宋学对朱熹的理学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具有理性审美木质的思考。“理”在这儿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气象。朱熹认为,人虽然只有一个心.但这个心却有不同的“知觉”方式。“道心”偏于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终走向理学,“人心”偏于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终走向美学。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本体的具象之美如何从泛化的图形游戏到设计情境和设计意味的提高,重要的一点是不仅只以悦人的视觉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经济价值,更是传递一种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寄道于器的传统设计美学观在现在视觉传达中依然是不可摒弃的。

朱熹美学另一个于视觉传达设计产生对话机遇的观点在于《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语:“人心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底,未是不好,只是危。”这“目之于色,耳之于声”,指的就是审美冲动。而视觉传达中以宣传商品为目的的过度设计引发的审美冲动,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购买,如一些过度的商品包装等,这既违背了设计的“德”,也将造成设计污染。视觉传达设计在考虑到忠实于产品宣传的同时,也应在大环境中起到良性循环作用,即,对审美需求和品味以及购买的正确引导作用。

三、传统造物观与现代设计观的对话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似艺术技巧成熟标志,特别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活似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它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掩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有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某些特征,就能成为“言简意骇”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将作品中要所指的那部分集中处理,触动欣赏者的感观经验,引起联想,进而达成与设计作品的对话交流。“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这正是好的视觉传达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表现意境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义,如常用“匠气”来评价缺乏灵动意韵的作品。但也有褒义,如“匠心独运”。制作、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境界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古代“意匠”具体到工艺品,经过了选材(取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形象装饰),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择恰当的手法),这些也都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残须具备的一些创意过程。

同时,传统道器观朴素的功能主义和人本精神,甚至以生态为本的造物观都是今天的现代设计极万‘宣扬而又难于完善的。以书籍设计而言,古代的书卷纸张柔软、纸色柔和、手感自然,可供人以各种姿势翻阅,并不易造成身体和眼睛疲劳;而装订方式的多样,如线装、蝴蝶装、经折装、卷轴装,连环装等,更以多种方案解决了翻阅和携带的问题,朴素之余,可见其巧,充满了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文情节和生态关怀。比较之下,现在的书装设计追求华丽的装裱,价格昂贵;大幅的开本,不利于携带;纸张坚挺到甚至划破手指,阅读时由于纸面过于光亮反光和文字与纸张反差太大而导致眼疲劳,过度的版式设计导致破坏阅读习惯而降低阅读效率。这样的设计虽然表面看起来比传统书籍印刷精良,技术手法多样,却以牺牲良好的功能为代价,成为了不少人的架上品以彰显收藏量而已。

创意始终是设计美学的灵魂核心,然而对创意语境理解的误解和不一致,导致原创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片呼喝声中,部分过激的形成甲种矫饰的“原创设计观”。设计创新的泛化只能带来设计的异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浪费和畸形的消费。有节制地利用可用资源和有尺度的推广宣传是设计师的美德,同时也是传统造物观的精髓。设计中的科技创新是刚性的,内容创新则是柔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刚柔互补,我们追求的就是将科技、文化、自然以及我们设计师个体的创意高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提升设计品味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体现人类应有的基本生态伦理和人文关怀。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试论传统美学与视觉传达设计

论文关键词:设计美学 传统美学 视觉传达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刚柔互补,各种视觉手段的运用层出不穷。认为汲取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精华,将科技、文化、自然以及个体的创意融合可以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从中国传统大美学思维中探究设计空间。

视觉传达设计因其广泛的传达领域和可操作性,以相对年轻的现代姿态蒸蒸萌发。事实上,在有人称之为“读图时代”的今天,即便主体不去主动关注,也仍然无法回避视觉传递中大量的强制性灌输。仅从感观角度出发,用技术改造来追求各种新奇视觉效果的设计已成为过去的“时尚”,随着我们的视觉环境变成空前丰富多彩、缤纷陈杂的多媒体信息时代,且大众审美需求、趣味的丰富与提高,以追求视觉刺激或是单纯实现视觉改造来吸引眼球的设计道路变得狭窄而势显穷途。

设计美学因现代设计的兴起而产生,作为新兴的美学研究领域,边缘特征不容忽视。正是因为这些“边缘”,如不同的学科、学说、视野、性质、性别、思想境界、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南北地域等等,使得设计美学具有无限的生机和广泛的美学特征。诸多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分离和对立状态,在具有后现代气质的今天,由生硬的边界转向彼此的融合与对话。如著名平面大师靳棣强所言,美德原则有三:一是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二是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三是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大美学关照下,从历史审美渊源中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性和创意语境,既是一种边缘对话,也是一次继承与磨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产生极大的可塑空间。

一、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符号学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实用美学,首先坚持的是设计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谈得上有意义的原创风格。欧盟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平面设计领域的功能性之说虽不像产品设计或环境设计那样具有极大的日用功能,但它较大的功能在于有效的信息传达。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虽主要限于平面领域的表现方式,但显然不是同属平面领域的架上绘画,毫无约束地自我释放或自由表现,而意味着在特定情景下成功的实现设计元素的新组合。一切可利用的视觉元素此时都转化成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性质。这些组合既可通过设计新成品和新特性实现,也可通过创造新设计方法,开拓新领域来实现。但不论设计创新的方式如何多样,在本质上它都需要实际的依据,这些依据存在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脉络中。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必须依据对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了解,形成可供产生延续性联想的文脉。

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观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减法,设计元素往往简洁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使受众产生较强的记忆和有效而的信息读取。象征手法和隐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大量运用实现并印证了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意义:通过造型符号的表达,引指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适时的联想。设计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从能指到所指的联想实现的。

就在现代我们开始强调设计作品与欣赏者、设计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美学早已提出“对话”的思辩融会型审美观,主张天人对话、人人对话。道家追求的“道”、“德”、“气”、“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对立两级对话和融合后形成的与生命和自我融为一体的“边缘地带”。《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其精髓于设计美学中运用正是从两级对话中衍生出来的无数边缘,而这些边缘带来的可能性造就了语言的丰富变化。中国古代“绘事后素”、“计白当黑”等审美法则都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极图被现代设计界公认为是的标志图形;2008年申奥标志也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传统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成功地为世界所认同。

二、理学美学与现代设计伦理

宋代朱熹的理学美学以其审美境界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诚为关照人文的大美学思想。理学美学理论不止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更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学实际上成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审美境界中心性虚灵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学的终极关怀。《朱子语类》(卷七五)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这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朱熹既讲道器不离,又讲体用不二。宋学对朱熹的理学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具有理性审美本质的思考。“理”在这儿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气象。朱熹认为,人虽然只有一个心,但这个心却有不同的“知觉”方式。“道心”偏于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终走向理学,“人心”偏于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终走向美学。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本体的具象之美如何从泛化的图形游戏到设讨一情境和设计意味的提高,重要的一点是不仅只以悦人的视觉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经济价值,更是传递一种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寄道于器的传统设计美学观在现在视觉传达中依然是不可摒弃的。

朱熹美学另一个于视觉传达设计产生对话机遇的观点在于《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语:“人心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底,未是不好,只是危。”这“目之于色,耳之于声”,指的就是审美冲动。而视觉传达中以宣传商品为目的的过渡设计引发的审美冲动,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购买,如一些过渡的商品包装等,这既违背了设计的“德”,也将造成设计污染。视觉传达设计在考虑到忠实于产品宣传的同时,也应在大环境中起到良陛循环作用,即对审美需求和品味以及购买的正确引导作用。

三、传统造物观与现代设计观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似艺术技巧成熟标志,特别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它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掩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有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某些特征,就能成为“言简意骇”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将作品中要所指的那部分集中处理,触动欣赏者的感观经验,引起联想,进而达成与设计作品的对话交流。“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这正是好的视觉传达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表现意境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义,如常用“匠气”来评价缺乏灵动意韵的作品。但也有褒义,如“匠心独运”。制作、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境界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古代“意匠”具体到工艺品,经过了选材(取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形象装饰),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择恰当的手法),这些也都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必须具备的一些创意过程。

同时,传统道器观朴素的功能主义和人本精神,甚至以生态为本的造物观都是今天的现代设计极力宣扬而又难于完善的。以书籍设计而言,古代的书卷纸张柔软、纸色柔和、手感自然,可供人以各种姿势翻阅,并不易造成身体和眼睛疲劳;而装订方式的多样,如线装、蝴蝶装、经折装、卷轴装、连环装等,更以多种方案解决了翻阅和携带的问题,朴素之余,可见其巧,充满了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文情节和生态关怀。比较之下,现在的书装设计追求华丽的装裱,价格昂贵;大幅的开本,不利于携带;纸张坚挺到甚至划破手指,阅读时由于纸面过于光亮反光和文字与纸张反差太大而导致眼疲劳,过渡的版式设计导致破坏阅读习惯而降低阅读效率。这样的设计虽然表面看起来比传统书籍印刷精良,技术手法多样,却以牺牲良好的功能为代价,成为了不少人的架上品以彰显收藏量而已。

创意始终是设计美学的灵魂核心,然而对创意语境理解的误解和不一致,导致原创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片呼喝声中,部分过激的形成一种矫饰的“原创设计观”。设计创新的泛化只能带来设计的异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浪费和畸形的消费。有节制地利用可用资源和有尺度地推广宣传是设计师的美德,同时也是传统造物观的精髓。设计中的科技创新是刚性的,内容创新则是柔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刚柔互补,我们追求的就是将科技、文化、自然以及我们设计师个体的创意高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提升设计品味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体现人类应有的基本生态伦理和人文关怀。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试论企业需求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企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实际能力与企业发展的需求存在很多差异。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没有企业接轨,老师们比较重视创意形式和创意思维的训练,而轻视文化元素及和企业沟通的研究,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显得比较严重。在教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既有高素质又有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是困扰视觉传达教学的一大问题。开展校企联合教学,利用好有限的资源,从多角度反思和探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好地促使他们产生创造力,从而达到在教育活动中培育、完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为企业培养更多的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企业 视觉传达设计 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

引言

随着我国企业的战略性发展,企业对其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发展有了明确的计划,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现实。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为适应企业文化和经济建设快速蓬勃的发展,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同步的需要,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据统计,全国各类艺术设计教育院校有一千多所,在校学生成百倍的增长。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学科发展建设和教育体系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的艺术设计人才。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成熟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教学设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联合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并且亟待改进和完善。如何更好地改进和完善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如何与企业用人接轨,如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视觉传达教学中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联系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专业,当前就业前景还不错,其实践性是非常强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在企事业单位担任设计师、美术编辑、美术指导等。所以在课程设计都是以实践为主。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听课和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由于办学条件和课程的设计情况的不同,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以及在实际操作中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手段的调整和设计上下工夫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理论最终是要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论得到验证和不断地发展完善。

由此可知,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更是如此,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通过案例的分析,包括其设计背景、设计效果及经济效益的展示,让学生亲身体会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

企业是检验学生的及时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服务项目。市场调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比较鉴别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市场调研,对所要设计的项目背景和功能等资料信息的搜集,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市场调研做的不够深入,资料信息搜集得不全,分析也就不能深入,设计项目定位也会偏离市场,否则再的设计进了市场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深入细致的调研为方案设计提供的市场定位,在确立设计课题时,不能流于形式,要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起来,实题实做,让学生走上社会,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或者是参与设计项目。也可以根据网络设计征稿或者各项设计大赛为课题,进行实际设计。

充分调研后,在设计初期,引导学生运用高超的电脑制作技巧,并赋予作品以主题,同时要启发学生发现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材料、成本、效果、工艺等问题,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作品充满生命力。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养成多动手、多画草图、多做模型的习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自我完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模拟现实设计工作的过程,激发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刺激个体间的交流与讨论,提高教学互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设计能力,还需要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建筑、历史、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从多方位立体研究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否则学生的基础课甚至专业课都学完了,他们的作品单一化严重,得不到行业的认可。教育创新对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关键是联系实践的创新应用。许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反映,学校教育滞后,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不实用,在公司能学到学校里没学过的东西。学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转化成实践技能,把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如到校办企业,设计工作室、广告公司等合作单位去实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加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艺术学院和企业密切合作的重要性

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后备力量。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也不例外,企业和市场是视觉传达设计服务的对象,也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与企业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首先,校企合作,改善教师结构,构建“多元型”教师队伍。学校基础型教师与企业实践型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成为通才教师,使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同步化,教学走在市场的前面。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针对本地与中、小企业密集的现状,发展和开拓与企业的对接,进一步合作。教学中联合授课,使企业成功人士走进课堂,使课堂走进企业。同时完善教师工作的考核制度和提升机制,鼓励教师外派深造,深入企业交流学习,打造与时俱进的教师团队。

针对一些企业,尤其是本地区的企业,存在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品牌推广不到位,或者设计部门力量薄弱等实际情况,与高校联合,发挥高校人才与创意的优势,成立校企研发机构,以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为主导,以学生设计为主力。学生分批分组进入各企业,以主人翁的姿态帮助企业对产品深度开发,从企业形象到产品包装设计再到品牌推广,以及产品后续服务与回访等。在合作过程中要做好对学生的传、帮、带工作,让学生最终实现独立设计,成为企业和市场需要的实用人才。

企业和学校要拿出一些资金支付学生的劳务费,对成绩突出的要予以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企业在能为自己创造了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同学成长起来。高校的人才与创意设计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扩大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并逐渐把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成为中国创造的知名品牌。同时学校也受益,首先是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在实践中验证更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时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及时调整,改变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实际需求错位的状况。校企合作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实用性又有创造性,既有高素质又适应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其次学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启发,并为自己创造了一定的收入,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经济头脑,经济与艺术设计相结合。

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心,磨练意志,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目标,理性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实践中学会先做人后做事,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地方企业联合,尤其是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势在必行。使有限的资源(资金、人才)实现最有效的结合,为社会创造无限价值,达到双赢互惠,共同发展。

视觉传达教学中合理计划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至今,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产业需要大量高标准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情况下所培养的人才,与中国企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如传统培养的设计人才既缺乏实际应用型,也缺乏高素质创造型人才,难以适应多元化企业市场的需求。学科体系设置重复单一缺乏特色,视传、环艺、工业产品、服装、陶瓷等学科遍布各院校,但很难满足市场多层次的需求,学科专业划分过窄,专业界限过清,缺乏交叉综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对教学内容、所学课程、办学特点都非常关注。所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自身专业特点,以及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性与实用性来改进和丰富教学模式,使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走在市场需求的前面,这就要求教育要正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的动向。如设立各种教学特色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选择,在选择的时候,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与评估,教师要结合当前与未来的发展形势,有针对性进行教学。例如: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潜能开发技术的学习,通过具体设计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意潜能和激情,为学生走向企业打下富有竞争力的基础。

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要以中国元素为主线,发挥本土文化优势,如书法、国画、陶艺、剪纸等,使学生加深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把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艺术文化,转换成时代的形式语言。融合西方先进的设计教学理念,办成有地方特色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目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虽然门类齐全、数量可观,但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上还不尽人意。多数学校在学时分配上注重理论的讲授,轻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课堂学习时间长,学生自学时间短,造成填鸭式的教育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应并重,合理分配学时,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升素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负起责任,以免实践流于形式,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倡导开放式教学方法,给学生留出自由学习时间和充分发挥的空间。

视觉传达设计是引领时尚的风向标,这决定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前沿性、前瞻性和交叉性。要建设复合型多学科背景的课程研究与教学体系,适时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避免课程重复现象,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期间掌握新知识,使教学不脱离社会。充分合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开发体现新观念、新技术发展的新课程,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使师生及时掌握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前沿信息,方便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加强教学改革的不断研究,支持原创,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其主动的创造能力。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试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美学观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 视觉传达设计 影响

论文摘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些影响,并肯定其积极的因素。指出它将会有助于发展本民族的视觉传达艺术。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高峰的出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它们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传达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画面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已经在我国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得到充份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视觉传达设计属于“瞬间艺术”。好的作品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他们向视觉传达设计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这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成为“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引人人胜,唤起人的联想。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恰恰是视觉传达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他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更为生动。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联系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以 “不似”其实是在“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决不是“似是而非”,而是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再看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决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深人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要求。靳棣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

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意思是既然大家对“黑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经历、情绪的不同,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于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绿肥红瘦”,也可以是“怡红快绿”。至于“伤心碧”、“塞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代诗人笔下对色彩的不同感受,无论是“伤心”还是“寒”、“凉”,说明了色彩给人感受的心理因素。早在宋代画论中就有“炎绊寒碧”的说法。这些心理因素造成的色彩联想是由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我们既反对形而上地把某种色彩硬说成代表某种性格,又不排斥在具体生活中形成某种联想使人产生的感情,这就是传统美学中运用色彩象征性的前提。传统中国画中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的,荷叶只用淋漓的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这是因为画家适应了自然现象相互联系这一科学规律、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同样,一张白纸上,画上几只游动的小虾,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把大片空白联想成茫茫的水面。在招贴画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这种单纯是虚的,但又是实的;观众的想象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这样处理,不仅在形式上不见其虚,在内容上也因某些启示与联想,使其更充实,更丰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旧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我国古代诗人运用色彩象征的手法不是值得我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很好地借鉴吗?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传统美学观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一些影响。这些美学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相信,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确有的长处,决不会丧失,只会发扬光大。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试论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详尽阐述了构建以“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为创新突破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意设计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大批创意产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培养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也已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问题意识、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较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就专业内涵而言,“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就行业发展需求而言,从业人员也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娴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行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本课题组把“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作为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重点与切入点。以“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为主导进行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带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引导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这也是今后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总趋势。其研究成果对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国内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打造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目前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始了对这一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但均处在初步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特有的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及时,“工作室”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还仅仅处于概念界定、内涵解剖等层面,尚未发现有学者从操作层面研究“工作室”制的实施与管理,将“工作室”制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第二,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传统课程体系的确立在培养目标和手段上有相当大的局限,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基础和人文知识在技能培养当中的作用;各课程模块之间彼此孤立,缺少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贯穿及运用。第三,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当下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职业要求;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第四,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实训基地价值仅定位于实践操作场所,服务于虚拟课题,全真性不强,更新能力较差,不能与社会实际同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鉴于存在的问题,结合国情、省区域经济特点以及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我们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功能、结构等做了大量且有实效的创新性研究,并选择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加以完善。构建了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创新突破点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培养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而言,区别于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较大特点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是创意设计的本质要求。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现代服务业趋于完善、商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追求产品共性的同时也在“求异”,这就需要创新。从设计理念上去创新,从设计材料上去创新,也可以从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方面去创新。这些创新需求给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疑也是对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具备个性化的想象力,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对市场观察判断的洞察力,以及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把持能力。这些诸多能力的构建,都离不开对创意设计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基础知识也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以艺术设计理念为基础,合理搭建专业知识结构,精心组织专业知识内容,从而使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具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创意设计类人才培养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依据社会需求及创意产业人才的特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构建等方面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而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

三、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项目以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及院级重点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为基础,依托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与知名企业建立起合作战略,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善校内外实践实训条件,为中小企业培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并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一)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的研究。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定位分析,以及浙江省行业实际和学生的就业状况,通过调查研究,重新确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企业共同制订基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的创意设计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与企业共同探讨每个设计任务的工作要求和所需的专业技能,分析从业人员岗位所需的能力结构,寻找设计工作任务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完成由简单到复杂设计任务的过程,构建基于设计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设计能力为主线,确立典型工作岗位,开发建设课程模块,针对每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技能项目的分析,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程。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设计项目,并且制定课程标准,以完成设计任务需求为目标,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较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口径与社会需求对接、人才规格与业界要求对接、学生学业与岗位职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按照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思想,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建设专业品质核心课程。“工作室”制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实现“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提供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模式的研究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大力改造、努力创新。创设新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校企联动,创设新型的校外“教学工厂”。

1.创设新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教学工场”是“工作室”制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园,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不仅能让教师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以便他们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推行 “教、学、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它承载着三项教育职能:专业基础的教学(教室)、专业技能的操作训练(实训工场)、学生的学习与讨论,即教授、学习、工作的场所,简称“教学工场”。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教学工场”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典型工作岗位,针对岗位工作过程和技能项目,实施项目任务驱动,由教师和请来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工作室”制教学,带领学生在“教学工场”内完成实际项目的“教、学、做”,完成综合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新经济时代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模块为内容建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将“工作室”制“教学工场”建设成为专业技能训练基地、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基地、职业资格与技术能力等级认证培训基地、与企业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实现教学、培训、生产、产品研发四大功能,起到教学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2.校企联动,创设新型的校外“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是运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先进的生产设备,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校外延伸,即校外“教学工厂”。(1)校外“教学工厂”的建立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的项目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在校外“教学工厂”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生的创意成果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在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整体竞争力。

建设校内“教学工场”和校外“教学工厂”,构建现代化、职业化、开放式、生产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支撑。

(三)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和先进实训设备的资源优势,以技能培训包为内容,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倾力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直接的服务,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

1.提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的开放先进的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服务。(1)实验实训基地,即校内“教学工场”,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渗透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使校内“教学工场”更为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成为学生技能训练与鉴定、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技术开发推广和社会培训的场所。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和孵化基地。(2)校内“教学工场”,通过具体项目化的研究和实践,为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新平台,并及时获得及时手教学资料,提高教学和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3)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将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技术研究、成果转让及推广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应用研究等形式,孵化学院的科研团队,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提供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提供校企合作科技服务遵从以下五种模式:一是校企一体,学校自创公司;二是校企联姻,实现从“从邻居到亲戚的转变”,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为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三是校企融合,企业在学校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如:Adobe数字艺术中心、Adobe认证产品专家、Corel公司全球教育伙伴、培训认证中心等;四是校企互补,企业行业提供资金,学校利用自己的技术、人才优势承接横向课题,科研成果直接为行业企业服务;五是校企联盟,学校以技术和科研成果入股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

3.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培训服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现代化的培训场所、先进的设备及教学环境,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以及通过对口支援、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院校与中小企业。

四、结语

通过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极大拓展了学生的感知面。校内“教学工场”的任务驱动、校外“教学工厂”的项目引导,使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专业动态,实现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校内“工作室”制“教学工场”的建设实现教学、培训、生产、产品研发四大功能,起到教学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同时为社会提供培训及对口支援建设单位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产学优势。

我们将把创新研究成果应用到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各实践教学环节,继续拓宽社会服务面,真正为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创新型创意设计人才。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浅析新媒介视角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摘 要:在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不仅局限在信息内容上了,而是通过多媒体视觉表现,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新媒介形式。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相比,依附于互联网技术的视觉传达模式更具时代感、互动性。基于此,本文将结合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内容,深入研究二维码外观形态设计内容。

关键词:新媒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与分析

在新媒介环境下,各种艺术形态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不断侵入传统设计格局,从数字技术演变而成的平面设计理念已无法适用于现阶段媒体传播需求。从发展前景上看,信息图像、电子图像、激光图像等视觉传达设计模式的传媒价值更高。

一、新媒介视角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与艺术创作不同,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平面修饰信息,改变信息原有的传播表现,突出信息的视觉传播效果,让人们在感知信息互动性能的同时,感受到新媒介艺术在色彩运用上、图像合成上、影像资料编辑上的突出作用。以往,视觉传达设计注重于平面设计与信息赋予,从多元化的语言词汇中找到具有功能性的视觉图像是非常困难的,在新媒体艺术的促进下,视觉传达设计慢慢转变了其设计理念,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多功能、个性化、多视角的视觉设计模型。浏览、阅读内容会按照预先设计的信息按次序呈现给观众,在固定编辑体系中展现设计思维能力和平面设计风格。

二、基于二维码外观形态设计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特征

在二维空间上,传统设计理念对包装图书的形象设计能力突出,文字编辑、色彩点缀、图形组合等手段都可以突出视觉传达效果。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多种形态,所以设计理念、图像结构、传递效率是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内容。平面设计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静态向动态

人们长时间接受静态图像信息会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视觉信息在固定框架内所展现出来的感染力被大大削弱,所以在新媒介艺术的促进作用下,平面设计的主体逐渐转变成了动态设计,动态信息在给人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能丰富信息的内涵和意义。虽然二维码外观形态设计所体现的是一种静态视觉设计,但在虚拟环境中,其设计内部隐含的动态元素非常多。人们在虚拟购物环境、沟通平台上使用二维码进行信息验证,其构图的动态可能性非常多。因此,二维码虚拟构图形式对促进静态平面设计向动态平面设计转化具有积极作用。

(二)多元化设计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使得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格局更加丰满,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打破固定界限,让设计师在赋予其良好信息能力的同时,具有高超的传播效果是多元化设计的重要目标。二维码外观形态设计是多元化设计中做成功的案例之一,从科学的角度讲,二维码所代表的信息含义,信息的性非常高。目前很多大型认证服务平台都开始引用二维码识别技术,由此可见,二维码在信息表达上传送的功能性极强。从艺术角度讲,二维码外观形态不易被人们记住,其设计的表象内容并不直观,但是在复杂的乱码条纹中人们能够寻找到不同种类的视觉传播理念

(三)物质性设计向非物质性设计

新媒体环境下,计算机在设计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信息从物质形态向非物质形态的转变,标志着大多数视觉设计手段已经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如果但就图形信息的内容价值上来分析,二维码的非物质价值非常高,虚拟设计作品作为一种服务性信息设计内容呈现在大众面前,这种特立独行的设计模式给视觉传达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二维码设计还充分利用了平面设计信息的交互功能,改变了传统“填鸭式”信息造成的传播障碍,让人们更加关注于信息传播的形式,而不对信息的视觉效果产生过分的需求。新媒体与网络的联合发展,二维码外观形态设计的信息传播价值、认证价值大大提升,从交互体验上来讲,公众对这种设计模式的认可程度很高。由此可见,计师要将事物变成虚拟的数码编号,可以通过构图版式、线条轮廓、借助数字、色彩和图形技术手法来虚拟现实。

结论:通过上文对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二维码外观形态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从传媒艺术角度上分析,二维码设计满足了新媒介环境信息传播的需求,让传媒信息更具真实性、更具性。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外观形态设计,二维码都能够满足设计师的设计要求,也能满足公众对新媒介信息的需求。综上所述,在新媒介环境下,二维码外观形态平面设计项目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大,具有虚拟特征的视觉传达效果,在当今社会中的研究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浅议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论文关键词:人性化设计;视觉传达;色彩;编排;文化内涵

论文摘要:在设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的设计潮流为人们熟知。本文主要就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即色彩的人性化设计,编排设计的人性化设计,以及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提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从而使视觉传达设计更加完善的结论。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人性化设计”一词就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并逐渐成为设计界引人注目的亮点, 从而形成一股设计的新潮流。这一潮流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设计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设计相对发达的今天,受众对某个产品的设计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其功能的层面上了,而是更多的要求其满足感官上的享受,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满足了产品的功能性,也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人性化的产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人文本,为人而设计,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性化产品是人与物结合的设计。也就是说人性化设计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设计,不仅仅是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反映了人文关怀,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等层面。人性化设计表现为: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娱乐性, 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 同时强化对残疾人用品的关怀。

在设视觉传达设计中,人性化设计也可谓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主要谈色彩的人性化设计,编排的人性化设计,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的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说:“在眼睛和头脑里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响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感情体验的主要领域。”由此可见,色彩的设计直接与受众的审美心理相联系,色彩作为事物的表象在人脑中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和文化因素产生出某种深层次上的审美意义。基于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色彩联想和象征的色彩设计,即为色彩的人性化设计。色彩设计的人性化是基于设计心理学理论,以品牌认知为目标,通过对消费者色彩心理及情感体验的研究来制定相关产品的色彩策略。要使色彩设计人性化,就要增加视觉传达作品在感官上的刺激。简单地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就是用来赏心悦目的,色彩的设计与搭配就是为了制造强大的视觉的冲击力,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的经济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购买商品时,视觉因素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往往会因为一个产品的色彩而产生购买欲望。

编排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指着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各个视觉要素的安排要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从而引导受众更有效地去接受产品,以建立品牌认知。著名心理学家阿因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指出:人在看一款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有一定视觉流程,这个流程一般是从左至右的从上至下的,视觉中心会停留在画面中上的三分之一处。所以要想做到人性化的编排设计就要在设计中遵从这一视觉流程的规律,将各个视觉符号编排到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的位置上,这样既能够更有效地传达视觉信息,又符合设计心理学的规律。

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内涵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例如有些国家或民族有他们忌讳的颜色或动植物,所以在做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吉祥物的设计及包装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运用这些视觉要素,从而能使信息的传达更加畅通。此外,为了更好的对某个国家或某民族的人传达信息,可以针对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设计具有相应文化元素的设计,以提高视觉传达作品的亲和力,使宣传的主题更为受众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设计人性化即在保持设计的科学结构和合理功能的同时,在设计中注入包括情感的、心理的、伦理道德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人性化。它给人以想像的余地和韵味,引发人的心灵感动、震撼和回味,从而使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能给人带来或轻松愉快或亲切温馨或幽默有趣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冷冰冰设计富于生命感和人情味。设计的人性化内涵,即是在现实的物质和技术水平条件下,化设计的物质功能,使设计符合和充分适应人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习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界面;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的外在需求;同时关注人们的自然情怀和人文需求,在设计中表现人们的人文趋向,使人们的内在需求得到较大、最有效的尊重。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更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和平衡情感,既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快更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使设计在功能完备的前提下实现其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设计师必须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 只有这样才能以蕴涵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去打动人真正做到周到、细腻,使更多的使用者感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