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实用13篇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1

一、信息设计意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一时期,信息设计的理念被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其主要的实现方式是通过数字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将信息设计融入到视觉设计传达当中,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变得更为贴近生活,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商业的信息传达要求,也更为人性化。具体来说,就是将信息设计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受,确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培养学生们的信息设计意识,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将信息以更好的形态呈现给受众,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在传递给受众的过程中,超高的审美感知力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更有助于信息的良好的传递与沟通。

二、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信息设计意识培养的缺失带来的问题

从目前的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来看,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是需要艺术感知的,其目的是更为注重设计,这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中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作为受众,除了对设计上艺术感知的追求之外,还有对于认知需求的内在逻辑,除了要带来艺术上的完美观感之外,还应该保证作品本身功能的顺利实施。视觉传达设计要始终坚持艺术上的形式服从于功能的原则,其目标是引导受众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目标与需求的方式。当前,艺术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往往追求和实现各种视觉效果,把学生的创作作为培养的唯一的方针,无可置喙的是,这样的培养方案无疑更为接近艺术课程。但是,设计的本身的宗旨就是为了大众服务的,因此,信息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其本身的罗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和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所不同的,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在视觉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信息的逻辑化的引导以及视觉的可视化展示。视觉传达设计的对象本身就是作为信息载体的,无论是其图形、文字、颜色、形状。平面设计的对象不再拘泥于设计与性能,文字的设计与安排,而是对于更大信息量的设计整合与展示。高速的经济发展乃至于进入信息爆炸的社会后,人们所面临的需求不再是传输何种信息,而是在信息爆炸的情势下,受众的需求被有序高效的利用,这不单只包括图形图标,多层文本,图标,颜色和其它视觉对象,也包含所呈现信息顺序以及其他隐形设计的表现逻辑。由于人们对于理论直观的了解,人在完成某一心理需求所需要的视觉活动能够帮助人们组织信息。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信息设计意识培养的策略

1、视觉传达设计与信息设计之间的关系

相较之于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之中的信息是作为参考被提供的,也就是说,核心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在于,视觉传达不仅仅是作为视觉领域来传达艺术设计的,也是一种商业应用的美学原则。此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感知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质上,视觉传达的目的主要是传达信息,信息传递给视觉设计,视觉设计到产品对象的受众。有目的的传达信息,使之变成视觉作品传递给受众,在这一过程中,引入信息设计意识可以提高信息的传输质量。在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视觉传达的过程中,在视觉设计领域有意识的将信息有序的显示,是提高整个设计作品信息的有力效用。

2、罗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艺术设计是基于创新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实践结果,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艺术创作是一个重要的受众认知方式的设计顺序。设计行业本身的特点是艺术,艺术观念是每个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培养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典型的艺术交叉学科,与传统的艺术相比,视觉传达设计术是一种应用艺术设计,这不可避免的与社会生产、制造等传统产业密切相关,这是艺术渗透人们的生活的表现。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专业课程,往往过于强调艺术感知,在设计信息量小的行业中这不影响受众,但给视觉设计的表现,教育等等如此大的信息对象的设计,往往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逻辑设计中认知规则,是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排版,插图,风格设计这些方面,应该是对主体对象做专门的研究,对对象本身的显示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

3、交互分析行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介入

如何在新的视觉传达设计载体上的视觉信息更好的展示和传递是作为交互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扩展到新媒体后所面临的新问题。互动新媒体的魅力在于受众的单向接受信息已经不适应传统的媒体平台,但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一部分。相邻学科专业知识,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研究如何应用到视觉交互设计方面的设计,它是由交叉的特色专业的艺术学科所决定的。信息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它加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目标决策过程。设计艺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艺术设计的信息是其认知逻辑的基础上,基于人类视觉信息组织的认知和培养艺术设计的展示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满足观众的审美体验的需求的双重功能。

作者:尚冬华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2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ic design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of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design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it makes a generalization on 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five steps of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design centering on knowledge collection,intention ascertainment,visualization mapping,idea sketch and infographic;also,with a visualization design case analysis of the electoral map of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it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intention-oriented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design.

Keywords:knowledge visualization design;intentionoriented;communication;cognition

一 知R可视化设计的由来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帕维奥(Paivio)在其关于长时记忆的双重编码理论中提及:表象系统相较于语义系统在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人类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远好于语义记忆。通过大脑的视觉系统,我们可以迅速的识别、贮存、回忆起图形信息,本能地将图形信息中的理念转化为长期记忆。视觉感知相对发达这一人类的天性决定了我们在生理上更倾向于阅读图形信息,人类大脑精准的视觉输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抓取视觉特征并理解图像知识。伴随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传播方式逐步由文字传播转为视觉传播,由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向图像主因型文化转变[1]。如果不使用图形而只用文字表达出相同的信息,就算使用非常多的文字解释,也很难达到可视化图形传达信息的清晰程度[2]。作为一种通过交互式视觉表现的方式将思维进行外化呈现的过程[3],可视化(Visualization)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各学界、业界热捧的观点和研究方向。

全球化、大数据浪潮席卷下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每一天都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体量庞大和高度复杂化的社会知识,不仅造成人类快速认知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更为用户在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带来巨大负担。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4]。除开在可视化对象与可视化目的上的不同外,知识可视化与数据、信息可视化还有着更显著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说,数据、信息可视化实现的是人-机之间的可视化界面,它是研究人和计算机传达出的信息以及两者间互相影响的技术[5];知识可视化的交互类型是间于人与人的,其可视化方式为绘制的草图、知识图表、视觉隐喻,而非计算机图形或图像。

认知心理学与图形设计学作为知识可视化的两个基础,前者主要研究人是怎样感知和认识世界(理论层),后者为其提供更具效率与艺术张力的表现手段(实践层)。与人类其他抽象思维活动相比,视觉思维来源于感性体验并能完成一系列的认知任务[6]。图形设计学正是借助这种视觉思维通过图形、图表等表现方式大大提高学习者思维认知的绩效,使他们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从而理解和解决各种更加复杂的问题[7]。由此,从与图形设计学休戚相关的设计艺术领域出发,知识可视化设计可以被认为是一项基于视觉思维的、对复杂知识进行重构和传达的工作,它的目的更多的是在于向受众传播某种见解和观点、意见和态度、期望和预测等,实现对知识内容的解释或分析,从而促进人们完善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知。

二 知识可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知识可视化设计应遵循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1.“信”――真实性、准确性

知识可视化设计传递的内容和输出的成果首先必须是详实的、可靠的、有效的,只有信息准确、含义明晰的可视化设计才能帮助设计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无碍和有价值的知识传播。

2.“达”――效率性、规律性

知识可视化是将重点的知识可视化,而不是将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可视化出来[8]。效率性原则体现在设计师往往需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放大相关重点内容,通过合理的视觉化引导让最简明扼要、最需要被强调的核心知识内容突显出来,尽快被用户快速捕捉。合乎规律性的可视化审美实践才能成功地吸引并诱导用户进入到富有感染力的“图式”世界[9]。“图式”世界固然美好,但合乎规律性是必要的前提,可视化不能为美而美,不能因为追求美学上的视觉效果而牺牲掉可视化设计中的规范和秩序。

3.“雅”――愉悦性、故事性

美观且充满艺术张力的可视化设计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引人入胜的愉悦感大大有助于社交群体间人与人的知R传播。故事性也是一个优秀的可视化和可视分析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富于故事性的可视化设计手段不仅将信息包装得更为有趣,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更具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利用构建场景(营造情境)表现的叙事性可视化手法可有效地帮助人们去记忆事件并获取深度认知。

三 知识可视化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知识可视化设计的流程可以划分为“知识采集”、“意图确立”、“可视化映射”、“创意草图”、“知识图表”和“检验评估”这几个主要阶段(见图1)。

1.知识内容的采集

对知识内容的采集是一个将知识总量递减、价值提升的加工过程,包括结合调研等手段对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汇总。在知识可视化设计的最初阶段,设计师需要弄清可视化对象的基本属性,即对何种类型的知识内容进行可视化设计。可视化设计的知识内容一般来说可划分为数据型知识和概念型知识。

2.传播意图的确立

知识可视化设计的实质是通过信息图形对知识内容的图解化表达与视觉化传播。信息图形是具有明确使用目的的图形,因此,在进行图形设计之前,设计师首先要深入分析人们的使用需求,然后才能根据具体的需求确定图形表现的内容[10]。面向受众认知需求与预期的传播意图(设计目的)一直贯穿在可视化设计的全过程当中,它能够很好地帮助设计师具有针对性地去筛选关键知识点、构建视觉表征、选择可视化工具及设计表现形式,并合理利用所需资源从而做出一系列正确有效的设计决策。只有确立了清晰的传播意图(设计目的)才能使整个设计有一条合理的设计思路,才能使知识可视化的传播效果具有针对性。因此,传播意图的及早明确对知识可视化设计至关重要。认知心理学中,受众对知识的认知需求可以分为“探索型”与“陈述型”两类,借助下面的一张四象限图我们能够归纳总结出12种基本的可视化设计传播意图(见图2)。

以探索型传播意图为导向的可视化设计作品往往采用一种持续而开放的方式,利用视觉化手段引人深思。设计者需要鼓励用户并让他们参与其中,推进故事的发展,甚至引导用户自己去完成故事的最后一章[11]。

3.可视化映射

可视化设计者想要将新的知识内容无碍地传达给学习者,就必须将知识内容和视觉要素之间联系起来,通过构建合理的知识可视化结构设计出合适且有效的知识视觉表征内容,这一过程被称为可视化的映射。知识表征是指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刺激材料[12]。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包括形式设计、内容设计和效用设计三个层面。设计师可以通过肖似类视觉表征(icon)的外观相似来实现对形态性知识的可视化;可以利用导引类视觉表征(index)的关联关系来实现内容性知识的可视化;还可以利用象征类视觉表征(symbol)的约定俗成来实现效用性知识的可视化[13]。

4.创意草图

创意草图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设计师的思维创造力,对各种视觉表现形式进行迭代性探索。设计师们可以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如概念图(Concept Map)、思维导图(Mind Map)、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和思维地图(Thinking Map)对不同层次的视觉形式进行挖掘[14]。通常地,视觉表层形式(物质材料)包含的要素有形状(点、线、面)、色彩等;视觉深层形式(结构关系)包含的要素有空间关系、力(平衡、韵律和对称)等。

5.知识图表的设计与绘制

知识图表的设计绘制工作从本质上而言是一项知识视觉转化过程,即将知识内容转化为具象的可视化的视觉形式,其中包含知识整体信息的视觉转化,知识结构信息的视觉转化和知识单元信息的视觉转化等。从视觉表现形式上可以将知识图表(infographic)归纳为六个类别,它们分别是:图解(Diagram)、图表(Chart)、表格(Table)、统计图(Graph)、地图(Map)和图形符号(Pictogram)。其中图解主要运用插图对事物进行说明;图表运用图形、线条及插图等,阐明事物的相互关系;设置有纵轴与横轴的表格则根据特定标准进行信息区分;统计图一般通过数值来表现变化趋势或进行类比对照;地图往往用来描述在特定区域和空间里的位置关系信息;图形符号则是不使用文字,运用图画象征语义直接传达信息。

6.检验与评估

知识图表设计绘制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整个可视化设计工作就结束了,知识可视化设计最终输出的成果必须接受细致的检验和完善的评估从而确保知识内容可视化传播的有效性,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受众群体对知识可视化结果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一个优秀的可视化设计应该具备如下五个特征:(1)真实――可视化须尽可能客观准确地还原数据、信息和知识本身;(2)明晰――可视化须清楚可见,并使用适当的工具构建良好的可识别维度;(3)迷人――可视化应具有一定的美感并可以让用户关注到有价值的相关信息;(4)深刻――可视化能够揭示隐藏的知识;(5)启发――可视化能有助于知识创新探索。

四 意图导向型的知识可视化设计案例分析

借助可视化设计手段呈现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早已是世界各新闻媒体报道的典型手法。选举期间,电视新闻报道以及相关网站会一张基于美国地理的“选举地图”,让民众实时获取各地州投票情势。在2016美国大选的“选举地图”中,各州投票结果用“共和党红(特朗普)”或“蓝(希拉里)”明显标示。之所以采用对立的红-蓝基色来代表选举中处于竞争关系的共和党与,是基于长久以来美国民众对国内党派政治象征色彩的认知惯例。

福克斯新闻频道采用传统常见的面量图(Choropleth maps)又叫地区分布图来对选举情况进行可视化设计(见图3)。面量图的特点就是在不同区域会根据统计数据的大小完整填充颜色,使得相关数据的统计结果以色块面积这一视觉指标呈现出来,但这样的可视化方案曾在2012年的奥巴马大选上就被广为诟病和质疑。原因在于美国是个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国家,某些州人口稀少、拥有较少的选举人票数,但该州的范围在地图上却占有很大一块面积,这就容易造成支持票数与地图对应面积不成比例地被凸显和放大。通常面积广大的偏乡州多为共和党势力范围,因此我们能够在地图上很明显地看出红色(图中浅色)局面(共和党势力范围)的压倒性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Fox News的传播意图和政治倾向。

相对而言,CNN则把对信息的关注聚焦点放在了各州所持有的有效选举票数上。可视化方案采用灵活的气泡图(Bubblemap),⒏髦萦么笮∠嗤的圆形表示(见图4),积极传达出各州民主平等的设计意图,虽然一定程度地在视觉形式上割裂了地理区域的相对关系并牺牲了每一州的形状和边界的实际样貌,但对于熟悉美国地理信息的本土读者民众而言,还是能非常快捷明晰地获取到每个州所持的选举人票数情况和政治立场关系。特别地,该设计方案中还用线圈标注出几个竞争最为激烈的关键州(立场摇摆州),将选举的实时动态情势和民众最为关注的重点信息纳入了设计的考量。

作为置身美国本土之外的国外媒体如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在可视化方案的表现形式上力求曝露和展示更多完整的细节信息:可视化设计中不仅保持各州地理形状和边界的实际样貌,更使用小圆点来表现各州的支持票数(见图5),希望通过蓝红点的数量,精确表达各州占整体大选的份量,这样就使得各州获得的选举人票数多寡能轻易通过视觉辨认;另外,由于选举人票是一个个不连续的圆点,读者还能观察到例如选举人票在图中最右上角的缅因州(Maine)产生分裂的特殊情况,即选举人对所属政党的不忠诚等敏感化的政治问题。

从以上的三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各家新闻媒体在可视化设计方案的选择上不尽相同:福克斯新闻选择着力以陈述式手段去展现概念型知识内容;CNN强调传达数据型知识内容对大选的影响;金融时报的可视化设计方案则更贴近民众的探索型诉求,致力于对事实的求证并引人进行思考。所以,选择何种可视化方案和视觉表现形式完全取决于媒体希望为读者解答什么样的问题或是传达出什么样的见解,也就是取决于何种传播意图。

五 小 结

日益重要的可视化科学催生了“知识图解”时代的来临,又一轮新兴且复杂的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知识可视化致力于群体间的知识视觉化传达和认知沟通,带有极强的传播目的性。设计师被要求从用户的认知需求与预期出发,在美学形式与功能的权衡之间做出合理的设计表达,将繁复、多维的知识内容顺畅地传递给大众。作者认为以传播意图为导向的知识可视化设计能使其可视化的传播效果更具针对性和更加有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用视觉去思考”,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知识的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初苗,田少辉.知识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5):267-268.

[2] Franks,Bill.Taming The Big Data Tidal Wave[M].Indianapolis:Wiley Publishing,2012.

[3] [7] 马健.思维可视化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0):79-81.

[4] 周宁,陈勇跃,金大卫等知识可视化框架研究[J].情报科学,2007,25(4):566-569.

[5] 高立伟.关于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可视化的研究[J].电子世界,2013(16):19-19.

[6] 许世虎,宋方.基于视觉思维的信息可视化设计[J].包装工程,2011(16):11-14.

[8] 王晰,辛向阳.信息可视化及知识可视化对医疗决策的影响探究[J].包装工程,2015(20):8-11.

[9] 贺沁洋.信息可视化语境中的美学探议[J].装饰,2013(5):82-83.

[10] 吴琼.从表现到解读――谈信息图形设计的特征[J].装饰,2011(8):68-70.

[11] Tim Brown.Change by Design: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 [M].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9.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3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以及发展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包括“传达”与“视觉符号”两个基本的概念,它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实际形成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视觉传达设计是采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一种表现形式,“视觉符号”指的是一切眼睛可以看到的东西,例如:图片、文字、电视剧、电影、风景、颜色等等。“传达”,指的是信息接收者通过符号向发送者接受信息的一个过程。简单来说:视觉传达设计就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达。

近几年现代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迅速的发展普及,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经过商业美术设计、印刷美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平面设计、装横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之后,视觉传达设计最终成为一种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达的一种面向新时代的崭新设计方式。

二、何为创意

创意,存在于设计师的思维当中,创意理念是一种思维形态,若想要将这种形态表达出来,必须为其寻找一个载体。倘若不懂视觉美学的形式美法则以及缺乏对文字、图形的掌控能力,创意终究是纸上谈兵,再完美的创意也无法将思想表达出来。因此应将创意与表现进行深入的结合。

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所谓的创意,就是思维在某一时刻的灵光闪现,它不固定,不具有准备性。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渊源的:柏拉图曾经对艺术的创造过程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理性与灵感是对立的双方面,而艺术绝对属于灵感,艺术的创作是一种完全反理性及非理性的活动,他认为艺术家是在受神的力量所支配,是一种神秘的职业。而在此之后,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这种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给予完全否定,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创作是对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一种对世界认识的方式,艺术创造由理性支配,他对“灵感”的存在进行了偏激的否认。

从上文所述中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灵感”的否认不免太过于极端,而柏拉图强调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支配,发展至今使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产生了各种阻碍。个人认为,在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既不能对灵感进行无限制的夸大与渲染,亦不可忽视灵感的存在。灵感是一种突发性的思维,它是表现形式的一种偶然体现,更是表现形式的一种必然存在。创意绝非是无中生有、凭空而至的,它是设计师通过对所有资料的整合与理解,在脑海中形成的一丝最为详细、具体、真实、独特的思维。

三、新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视觉传达设计获得了更为崭新的发展道路,于此同时,也对视觉传达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便需要与以往不同的新观念,随着这些观念的不断更新促使设计师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

现如今,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已经涌入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所带来的逼真性、动态性以及视觉效果的冲击都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充实。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由始至终都是整个设计作品传播实效的重要环节。设计理念存在于设计师的意识当中,是一种思维形态,前文说过若要将此思维表现出来即需要一个载体,所以,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必须是对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思维的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需要设计师用一种全新的观念去看待、认识事物,并要使思维具有开放性以及探索性,从而创作出新的独特形势。

在现今的信息技术时代,各种新观念涌入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思维当中,这使得过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所运用的法则被彻底击碎,设计师在新世纪中努力的寻求一种更为合理化、艺术化、现实化的视觉空间。目前的个性化、多元化、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等等哪种才是适应新时代且最好的、新的视觉传达设计?而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才能将未来的价值观正确体现?正视以往设计的庸俗化、程序化、平庸化;正视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冲击,视觉传达设计师要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接受信息化时代的洗礼、面对现实,以敏锐的目光、特殊的视角、多重的层面去了解、观察生活,将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设计观念充分融入到设计作品当中,通过不断肯定及否定的思索提炼出富有新意的设计思维火花,并对设计理念执着、坚持的探寻。如此,才能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总而言之,随着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如今,设计的目的不单纯是一种对功能的需求,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要。现代信息的设计和传播,是建立在发达信息技术成果以及繁荣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观念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使视觉传达设计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现代设计为媒介的商业运作以及社会消费群体之间所产生的良性互动效应,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设计艺术的本身,视觉传达早已经不在是传统设计意义的“语言”,而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对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种全新表达。

参考文献

[1] 戚跃春. 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的美学特征[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2] 王学斌、赵东升. 篆刻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与启示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报,2009(1).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4

一、多感官在视觉设计中的含义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传达与方式也比之前重要了很多,现阶段,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并可以对冲击人们的各种感官,这样也就使人们逐渐重视感官体验。通常来讲,感官就是感受外界对人体器官的刺激,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的感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多感官就是各种感官系统的综合体,它是一种认知理论与模式,并从各个角度与方向改变人们生理、心理,最终使其认识发生变化。将多感官表达应用到传播学中,可以有效消除视觉传播的限制,其所关注的内容是人的生理,并可以使事物更加生动。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与多感官表达方法联系在一起,依然要以视觉传达为主,感官表达为辅,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渗透。

二、多感官表达方法

感官刺激法

为保证视觉传达设计能够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就要通过感官刺激法来表达,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将主旨传达完整,还可以引起大众的注意,让其久久不能忘怀。

感官愉悦法

所谓的感官愉悦实际上是一种浅层次审美,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少会获得感官愉悦,相反会出现很多令人不悦的声音或气味。因此,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上就要重视愉悦的融入,将带有享受性质的感受传达给大众,这样就可以让大众在体验愉悦的同时,并获得好的感受。

情境体验法

情景体验法就是在多感官表达的作用下,通过晴景交融的方式,将大众带到主题设计中,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作品的记忆能力,还有助于提高识别率。感官表达应用的越多,所创设出来的情境就更加真实,这样也可以让人们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从而获得最佳没计。

主体互动法

互动是两个主体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主体相互发展与作用的过程。视觉传达中,受众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使用者,作为信息接受者就要增强产品辨识度,让其主动参与到接受中,而互动就是让受众的各个感官都要参与到体验中,增强产品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表现出产品中所蕴含的主题与深意。

三、多感官表达在现代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听觉在现代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无论是信息的传达还是接受都离不开听觉的应用,它也是现代设计师常用之一,与视觉表达同样重要。所谓的听觉表达就是运用声音引起大众的注意,但这种刺激只能是愉悦身心的。现代设计中对于听觉表达的设计不仅局限于消声,还体现在传播速度与面积上,且减少限制,现阶段,很多设计都是通过听觉带动视觉的,如在很多大型商场中,商场经常会播放一些动听的音乐,采取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愉快购物。

触觉在现代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视觉主要是给人的感官上带来美的体验,而触觉则是让人们通过感受深入人心,给人的心理也带来美感。触觉往往与材料材质有关,人们在触摸到材料以后,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柔软度与舒适度,进而对其产生一定认识,这样一来就使触觉成为人们主要关注内容。现代设计也开始注重触觉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如很多手机外型的设计就考虑了触觉因素,以求给人留下美的触觉体验,可见,触觉表达已经成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重点。

嗅觉在现代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嗅觉也是现代传达设计重点,尽管人的嗅觉不是那样灵敏,但却可以记住某种物质的味道,进而给人带来美的体验,使人即便离开了这种味道也会回想它给自己的带来的感受,引起大众回味与注意。如百合花的香味,如果人们不认识这种花,但只要再次闻到,就会知道那次闻到的是不是这种味道。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5

任何物体都有特定的材质构成,不同的材质表面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肌理感,肌理是物体外表的质地特征,质地的软,硬,光滑,粗糙,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质感可大致分为两种:视觉型和触觉型。表面虽是光亮平滑,但视觉上则令人感觉到独特的凹凸感或粗糙感,此即视觉优先型的质感J。视觉型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触觉。视触觉和真正的触觉通常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视触觉是真正的触觉给人一种经验的反映而已,它是抽象的,在这种条件下,视触觉便成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通过先前的经验得以产生,再经过编译和转化,成为一种视觉信息,进而对后来的触觉判断产生指导作用。因此,通过视触觉来判断新事物,可以诱导我们接触,也可以警示我们远离。例如:没有人愿意去抓长满刺的仙人掌,看到长长的刺,给人的反映是它会伤人,应该远离。而我们看到婴儿的一双小手,又光滑又柔软,很愿意去触摸一下,这是由于我们过去对这些触觉经验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判断符号,诱导了我们的行为。

2包装设计中材质的触觉感

为保证视觉运动的流畅顺利,包装设计中的各种视觉元素应是目力所及,在知觉容量限度内的,视觉客体必须是可视的,视觉信息要有一定强度的诉求力。视觉语言必须是易读的,各种信息的意义必须易于为人所理解,并具备相应的视觉环境。所以,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导入必须建立在触觉的高度可视化,也就是它必须有较强的视觉传达功能,包装是商品的外表,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是通过包装来实现的。合理地导入可视的触觉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和认知度。

3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2种形式

第一种视触觉形式是由包装材料本身材质的肌理造成的,它可以是感觉柔软的,坚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等等,通过包装材料表面材质肌理的视觉触觉感,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感和诱惑力,这在目前很多设计中都被广泛采用,例如,想表现具有粗糙原生态的茶叶包装,很多设计师会采用竹木或者粗陶等包装材料来设计,尽可能地把表面肌理触感建立在自然的视觉感受中,通过视触觉把商品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认知并建立购买需求。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它不仅仅考虑到本身包装材质的选用,而且将所包装的产品材质肌理要素,模拟设计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获得对包装商品的认知和识别,这种识别是通过包装的视触觉来完成的。例如,对一盒橙汁的包装设计,可以通过对橙子表皮的肌理的真实模仿,将橙子表皮肌理设计到商品的外包装上,建立较强烈的视触觉感,使消费者很快认识到这盒饮料是新鲜橙汁而不是别的,非常准确和有效地建立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识别和认同关系。图2是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的猕猴桃饮料包装,他创意性地把猕猴桃的真实表皮材质肌理通过包装纸材的设计,将真实的猕猴桃表皮模仿得非常逼真,使消费者通过视觉判断出商品的属性和相关信息。这样的创新设计是视触觉理念导入包装设计的很好典范。

4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段

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后已有:

(1)在商品包装的设计中,将真实的材质和肌理运用到包装材料中去,也就是前面举过茶叶包装的例子,直接运用竹木或陶器等来设计茶叶包装。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方法。

(2)采用模仿的方法,用其他常规包装材料,如纸张,塑料,玻璃等模仿产品特征或某一需要的材质肌理来达到视触觉和真实触觉上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设计来建立商品信息对消费者有效的视觉传达。图2就是通过纸材的模仿设计的很好的案例。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6

目录页版式设计是整本书籍设计系统中的关节点和重要环节,在封面版式设计和内页版式设计中起着桥梁作用,必须统一于整个书籍版式设计系统。目录页版式设计从形式上和功能上反映全书的风格特征,从而形成页面间内在的关联和呼应,给予读者流畅的视觉感受。如,在一本手绘设计作品书籍中,设计师将封面与目录页统一用手绘效果来表现,加强了版面的统一性,并且展现了设计师的个性魅力。

3.对个性表现认识的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7

以基本视觉信息为延展的辅助视觉信息的整合

辅助视觉信息整合是在视觉传达中,对基本视觉信息起辅助传达作用的视觉信息的设计、规范。视觉识别系统除标志、标准字体和标准色彩之外,还有起辅助作用的视觉信息在提高传播效果、塑造报业集团形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辅助的视觉语言进行规范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报业集团视觉识别系统的辅助视觉信息,包括报业集团象征物、专用图案和统一的固定的版面编排设计等内容。象征物是为了强化报业集团性格,体现集团特征而设计的漫画式的人物、动物、植物以及非生命物的具体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用以捕捉受众视线的生动造型。它是视觉识别系统中最形象、最生动的视觉语言。特别是对不同层次的诉求对象,有着有效的传达功能。在企业传播活动中企业象征物应用已非常成功。如:麦当劳的“麦当劳叔叔”、海尔集团的“海尔兄弟”等,都以具象的造型,图解内容、说明意义,生动形象地传达着企业的信息。专用图案,亦称之为装饰图案,是形象传达的具有线或面的造型特征的装饰性的视觉要素。在报业集团视觉识别系统中与其他基本要素形成主辅关系。它可以增强视觉识别系统传达的统一化和多样性,增加整个识别系统适应性与动力感。特别是在多种传播媒体的应用设计中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以与其他视觉信息形成宾主诉求和强弱传达的效果,增强了对集团形象的诉求力。

对视觉信息应用媒介的整合

对报业集团视觉信息应用媒介的整合,是将报业集团的基本和辅助视觉信息的媒介载体进行规范、设计和统一,以对视觉信息在各种传播媒介上规范应用进行统一控制。对报业集团的所有形象信息传达媒体进行统一的应用设计并制定相关的实施程序,是对视觉信息应用媒介整合的关键。主要包括:第一,办公室物用品类。在诸多的视觉传达媒体中,办公室物用品用量大,扩散面广,传播效率高,渗透力强,使用时间久,是所有企业、机构都具备的传达工具,也是报业集团视觉信息传达的基础单位和有力的传播手段。第二,职工制服类。是指用集团内职工工作时穿着的服装为视觉信息载体。它具有一般服装的功能和特点,也有不同工作性质和岗位的特殊性,是通过职工的穿着来体现报业集团的特色和个性。对职工制服规范是对员工形象的设计,对外可以统一地、整体地传达集团信息;对内可以使员工明确自己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点,方便履行职责和义务,同时还可以成为员工思想观念、言行举止等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增加报业集团形象力。第三,交通工具类。对在交通工具上进行的报业集团形象信息表达的规范。交通工具是集团拥有的流通工具,其活动范围大、宣传面广、持续时间长。在交通工具上进行报业集团形象信息的传达是形象信息全方位、多角度传播的需要。对其进行整合规范也是视觉传达系统的重要内容。第四,环境和标识类。以建筑风格和标识物传递报业集团信息。环境是报业集团用于生产、经营的场所,包括建筑物和环境设施;标识是生产经营场所的招牌、旗帜和功能性的指示标记。对报业集团环境和标识物的设计、规范和统一,可以发挥其传播功能,表达报业集团优良的生产经营环境和视觉环境,传达集团个性特征。第五,促销广告类。将报业集团的基本视觉信息用于广告促销活动中,并且对其进行规范、统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广告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它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向社会公众传播信息,强化企业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关系,使企业机构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得到认同,进而树立良好形象。而作为主要媒体之一的报业集团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传播优势,枉为他人作嫁衣。对在广告促销活动中的视觉信息进行整合,可以增强报业集团广告的传达力、促销活动的促销力。

总之,以集团理念为灵魂的视觉信息,不是一般性的平面静态符号设计,它是报业集团形象特征的再现,是通过视觉信息传达来完成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社会公众进行形象识别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审美过程,在审美过程中,以符合社会公众的审美规律,把视觉所感受到的信息用社会所公认的相对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比较,产生美感冲动和共鸣而形成印象。社会公众在审美愉悦中更容易接受所传播的信息。

报业集团在全面变革的时代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利用视觉艺术传播报业集团形象是应对竞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视觉传达也是报业集团全力实施品牌战略、渗透经营理念、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8

视觉传达;教学现状;革新

一、我国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认识存在偏差由于视觉传达在行业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并形成了相应的商业宣传文化,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中引入的商业文化符号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视觉传达的实用价值,但也在另一方面造成一些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出发点存在偏差,往往造成学生对视觉传达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过度倾向于商业因素,从而造成对视觉传达整体的把握不够。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但社会需要的是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应当成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需求面前,实践教学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不多,在已经开设实践教学内容的高校中,实践教学项目也大多围绕着比赛、虚拟项目进行,真正结合社会需求的实践项目少之又少。只有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际项目引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才能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专业型人才。

3.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还面临着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建立历史不长,其教师大多较为年轻。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活力,但是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第二,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这是与教师队伍年轻化相对应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社会工作时间不长,实际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时间也不长,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足够的敏锐性。

二、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改进方法

1.专业实验室建设专业的视觉传达实验室应该将从图像捕获到宣传性输出的整个流程都囊括进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认识与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学生实践素养的培养,从制度和财务上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有力保障,严格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从而使实验室硬件设备得到良好维护,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以固定的设计比赛来加强实战训练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决定一门课程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造力方面,参与竞赛评比无疑是一项很好的举措。设计比赛可以开阔师生的视野,在比赛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赛,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不断自学,提高设计能力。因此,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在这方面给予政策、经费的支持和鼓励,建立持久有效的激励机制,组建一支水平过硬的专业教师团队。

3.探究设计性课题的开展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践技能,可以采取设计课题的方式进行实践,即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行业发展和典型案例设计课题作业。要完成这个课题作业,学生必须完成相关的社会考察、调研、讨论、实验室操作、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步骤,锻炼分析、创造、设计能力,还包括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探索出一条从问题的提出、展开,到方案的寻找、优化,再到最终解决的有效途径,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三、结语

视觉传达是现代传媒与商业推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自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传播手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增加实践演练的教学内容,在硬件设备与资金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赵红玉.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立工作室制的探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9

一、视觉传达的变现方式和设计内容

(一)表现方式――动态化、综合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体现着设计的鲜明特点和时代内涵,其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广泛地涉及到其他领域,如美学、心理学、机械学、伦理学等。渐渐形成了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所以说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是不平面的平面设计了。

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不断发展,在进入高度发展和文明的今天,大众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要求已不是单纯地停留在一个物理属性上,而是物体的真正形态――包括心理学、物理学以至哲学的形。”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了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探索某些新的价值,其要求今天的设计者必须追求一种新的空间效果――即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也远远不再是只局限于二维空间的框架中了。

(二)设计内容――人性化、理性化

人尽皆知的是视觉传达设计是介于艺术与商业之间并且同时为为现代商业所服务的艺术。通过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因此它起着沟通的作用。虽然视觉传达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然而发展速度却让人咂舌。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中国营造了巨大的经济市场,同时给艺术设计的领域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虽然设计者们不是商人,但大多时候都在为商人工作,因此商业性、功利性也逐渐就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主题,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同时要更多地注入各种文化与新鲜事物的因素。评判一件设计产品是否是好设计,不仅仅要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美观的造型,它还与是否节约能源、是否会污染环境、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联系起来。如近几年人类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空气污染、温室效应、能源浪费等等一系列的现象层出不穷。设计者要利用这些当下大众关心的题材,引起大众的兴趣,且引起他们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反思。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现状

(一)推动中国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因素

从1990年以后,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经济体制,随着这种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完善,为上述设计的改进以及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现如今这种设计理念在不断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差不多延伸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接受。另外,当今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高科技的产品应运而生,这些高端的技术与视觉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宽阔,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二)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方面,运用计算机对设计进行帮助已经占据了当今设计的主要市场,视觉传达设计也逐渐的从以前具象物体信息转变成抽象的数字信息。数码图形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也帮助电脑辅助设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的输送以及运用不再受到空间和地域等因素的阻碍,让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整体,使各种信息能够进行交叉组合,通过这种看不见的网络技术把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让人们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设计师要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学习探索,掌握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

当今这个社会,正处在各种高端技术快速发展,创新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有利的环境下,视觉设计肯定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结合实际来看,设计师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单单运用到一方面的知识,而是多种知识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的情况,这就需要设计师要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学习探索,掌握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

(二)视觉传达设计将越来越渗透人文关怀的精神

现在全世界正在朝着一体化的形式发展,并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原来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落后的传播媒介,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多元信息的需求。现在的人们多追求创新,这就对以往的设计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设计上面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改进,从而应运而生了一些新的设计。

(三)视觉传达设计将更多地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获得启发

每个人对视觉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说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自身性格特点等存在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视觉形象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从而也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不同就促使着设计要不断的进行更新,以求适应各种差异。

综上所述,如今视觉传达专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发达,一个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现代的各种多元化科技和大众的视觉心理,并且更应认识到信息接受者并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收纳器,而是一个具有积极主动的内驱力的主体,而设计是一种需要不仅仅是装饰。

参考文献:

[1]孙晓雯.浅谈平面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10

一、传统平面设计师的观念、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由于时代的不同,传统平面设计师的观念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文化水平以及对艺术的认识水平,有其局限性。原因之一是初期的平面设计师们主要是油画艺术家、插图艺术家及建筑师担当,他们的观念、认识水平还是停留在视觉元素层面,他们的平面艺术作品深受各自前期的架上艺术实践及建筑艺术实践的影响。因此,他们设计作品时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构图、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方面,而对材料、肌理、触觉感等感官感觉与信息传递方面的效用几乎没有什么认识,更谈不上研究。

另外,当时的科技水平还相当有限,可以应用于平面设计的材料还不是很多,印刷的技术手段也还非常有限,设计师们并没有认识到印刷材料、印刷方式、制作工艺以及由此产生的触觉感对平面作品的艺术效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是把研究的重点停留在文字、图形等视觉元素层面,客观上也制约了其作品面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再者,在科学认识水平层面,人们对感官感觉尤其是触觉感方面的研究还相当少,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物理学等学科对感官感觉尤其是触觉感于信息传递方面几乎没有太多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平面设计师在视觉元素以外的研究和探索。因此,传统的平面设计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二、传统平面设计中所用材料的局限性

虽然说,平面设计师的观念、认识水平对平面设计作品的艺术面貌、艺术风格影响巨大,但材料的局限对传统的平面设计的影响也是相当明显的。传统的平面设计所应用的材料非常有限,主要的媒介就是纸,这主要是受制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印刷水平和工艺制作水平。当时可以供设计师选择的材料非常少,制作工艺水平也趋于简单,平面设计师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创意、构图及画面效果,而对于用什么材料、采取什么制作工艺却甚少考虑,更不用说如何利用材料的肌理质感为信息传递服务、如何激发受众的触觉感来进行情感交流了。材料的局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平面设计师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思路。

三、传统平面设计中印刷、制作工艺的局限性

我国春秋末年的《考工记》中说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里的“工”,就是指印刷和装订技术。与材料一样,印制工艺和装订工艺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印刷是平面设计作品的重要制作手段,传统的平面设计作品多采用常规的印刷模式,而常规的印刷模式在感官感觉的信息传达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对于平面设计的创作而言,印刷技术无疑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平面作品的传播与推广。在平面设计史中,常规的凸版、凹版、平版、漏版等印刷技术的推广应用、廉价的印刷成本、高效的印刷效率极大地推动了平面作品传播,促进了平面设计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常规的印刷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印刷材料、印刷工艺手段的选择比较少,印刷的艺术效果的呈现也比较单一,在感官感觉的信息传达方面、肌理质感的塑造方面没有太多的办法。由于设计师在创作作品时没有办法从印刷技术方面得到太多的支持,从而影响了平面作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因此,常规印刷模式的局限导致了传统的平面设计作品在感官感觉的信息传递方面甚少作为。

四、当代平面设计的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注重人的“感性的时代”,感性是信息化时代的本质特征。设计师们在设计中对设计概念、当代设计语言、形式感、情感沟通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就是人类社会进入感性设计时代所进行的平面设计方面的探索。人性化设计是当代设计的重要原则,强调情感与沟通、触摸与体验,研究多维空间的平面信息传达方式。

在现代设计语境中,设计师非常关注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平面设计中引入感官心理体验,证明了在人类的感官感知中蕴藏着巨大的设计资源。在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中,设计师着重研究材料质感的创造性表达和触觉感的信息传达方式。随着材料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的工艺制作与印刷工艺跟以前相比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为触觉感在平面设计上的应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充满各种触觉感的材料的广泛应用,有效地传达和表现了作品的人文情感与文化内涵,使平面作品产生了动人的亲和力。设计师或者通过巧妙地利用材料本身的触觉感,或者通过合理地选择印制工艺和装订工艺,或者通过充分调动视觉元素来传递平面设计的触觉美感,或者综合以上各种手法来阐释触觉感的审美含义。触觉感的应用有效地推动当代平面设计向前发展,实现从二维空间向多维空间的跨越,提升了平面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原研哉(日),《设计中的设计》,译者:朱锷,山东人民出版社.

[2]杉浦康平(日),《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译者:杨晶、李建华,三联书店.

[3]戴震《考工记图》,商务印书馆.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11

一、视觉思维与视觉传达设计

人们一般认为,视觉属于本能接受信息、获取信息的感性知觉,思维则属于认真进行筛选、分析、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过去人们一直将视觉与思维分隔开来,视为两种不同的对象进行研究。

“人们在视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会本能地去追求所见事物的整体结构和整体形态,而不只是注意其局部形态。”这是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在其代表性论文《似动现象实验研究》中阐述的观点,韦特海默将这一现象称为“格式塔”。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滕守尧也曾在其著作《审美心理描述》中说到:“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格式塔心理学在谈到‘形’时,的确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格式塔”现象向我们证明了视觉不仅仅是人的本能的感性知觉,同时还证明了视觉与思维的联系是一种视觉思维。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是较早对“视觉思维”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阐述的学者。阿恩海姆从更高的角度研究了视知觉的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了韦特海默关于“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阿恩海姆不仅进一步阐述了视知觉理的问题,而且还阐明了“视觉意象”在一般思维活动,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通过自己的研究对视觉思维这~概念作出了独特的概括和界定,他也是正式使用视觉思维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一是“人们看到的”(观看);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想象);三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构绘)。同时,观看、想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其表述为意象思维、直觉思维或审美直觉思维,也许更为合适。

视觉思维是建立在眼睛对外部刺激进行正常反应的基础上的,大脑所形成的视觉意象会直接成为视觉思维的材料。那么,人类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对视觉意象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整理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被称为视觉思维。视觉思维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是对真实现实情况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视觉思维是始终依靠意象,在观看、想象、构绘等形式的不断交替、变化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视觉传达设计,顾名思义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笔者认为,“视觉符号”和“传达”是视觉传达的两个基本概念。通过眼睛看到的能表现事物的一定性质的符号就是“视觉符号”,视觉符号就是我们眼睛所能看见的,比如说电影、广告、建筑、钱币、摄影等。信息发送者通过符号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就是“传达”,“传达”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自然与自然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都是传达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信息传达者——传达信息——受众——传达效果”这四个方面。

视觉传达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受众(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无论是设计师的设计过程,还是受众(传达对象)的信息接受过程,都要利用视觉符号传递信息,都有对视觉意象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整理的心理过程。所以,视觉思维与视觉为媒介的视觉传达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二、视觉传达设计中创新视觉思维的原则

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当今,视觉传达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视觉传达作品如何让观赏者看着好是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每一个设计师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要创作出好的视觉传达作品,必须创新视觉思维。创新视觉思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视视觉中心

视觉思维在寻找既存图像对应的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在对视觉对象的扫视过程中,兴趣中心是专一的,只对最主要的、有意味的图像感兴趣,只关心能与眼睛背后储存的既存图像起对应作用的图像。对于其他不懂的、不熟悉的画面会漠然处置。随着一次视觉认知的完成,视知觉又会很快转移到另一个兴趣中心上,进入下一个视觉思维的过程,从而形成视觉流程。这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保证了辨认物象的可能性和快捷性,但也存在着认知过程的狭隘性和习惯性,以及对视觉中心意外的图像认知的模糊性与简略性。

在欣赏一件画作时,人们会有一个欣赏次序:先观整体,产生总体印象,接着注意到某一处,这就是画面的视觉中心,然后再遍观全画。人类眼球的生理构造可以解说这一现象,因为人眼瞬间只能产生一个焦点,人的视线不能同时停留在两处。视觉中心具有突出特征,能够左右读者对设计核心元素的认识。视觉中心在平面构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们探讨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笔者认为,要将视觉中心优化就要协调好设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按照格式塔的观点,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其特征就越容易参与到整体中去。也就是说,视觉中心越明显,就越有利于实现整体的传达效果。这里,我们就要运用换位思维,思考人们的第一印象和认知,循序渐进,设计出既要符合设计者心意,又要符合受众欣赏次序的作品。

(二)把握比例与尺度

中国人所说的“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古人常用“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来形容绝代佳人,这一方面说明美与不美往往差在分毫之间,另一方面阐明了尺度对于美的重要性。

比例与尺度指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同时彼此之间包含着匀称性和一定的对比,是和谐的一种表现。与比例不同,尺度是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和审美判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完美的比例,适当的尺度差是结构美的造型基础。对比例与尺度的敏感与把握,往往能体现设计者水平与修养的高低。

(三)控制对比与统一

在两种相比的效果之间所能看出的明显的不同,我们称之为对比。每一种对比在性质上和艺术价值上,在视觉、表现和象征的效果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手段。如:色调的明与暗、冷与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与异;形状的大与小、粗与细;方向的垂与直、水与平、倾与斜;数量的多与少;排列的疏与密;位置的上与下、左与右、高与低、远与近;形态的虚与实、黑与白、轻与重等。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运用在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当中。

统一是一种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设计对整体美感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图。英国美学家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所有看起来是合乎目的的和符合人的意图的东西,总会使我们感到满足,因而是令人喜欢的,统一也属于此类。当我们需要表现静止和运动的稳定性时,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就显得非常必要。”亚里士多德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艺术作品是根据作者内心的原理而合乎目的地统一起来的。”因此,在设计表现中强调统一的相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美学意义。

(四)注重对称与均衡

对称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对称的形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说蜻蜒的翅膀、人的身体、车的外形等等。这里我们就要根据人们审美观的共识,有效运用形象思维,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

均衡是平衡关系中的不对称形式,与对称是不同的概念。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形式,而均衡是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协调。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类在观看任何东西时其实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阿恩海姆说:“一个观赏者视觉方面的反应,应该被看做是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追求平衡状态时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对应性经验。”均衡是一种心理的体验,所要体现的是“同形不同量”的组合方式所形成的稳定状态。

(五)协调整体与局部

视觉思维关心的是形的完整感觉和整体印象,能够对所认知的对象进行自觉的组织和完善,具有能动的创造力。比如说一个人换了个发型,化了妆,但是视知觉仍然能够通过分析、比较和判断做出正确的辨认,这是基于视觉思维对视觉对象整体上的把握和感知。视觉思维并不是孤立地和机械地反映个别现象和离散要素,而是具有整体反应并进行进一步组织的能力,视觉思维对图像的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视觉思维在认知对象特征时,能够自觉地按不同的要素进行分组,视知觉会根据相近的因素的内在张力,对线条、形状、空间进行组织和分类识别。视觉思维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自觉补充残缺的形象部分,在心中完成一个完整的图像。

观赏者在看一个平面作品时,首先会在视觉上对版面有一个整体的感受。所谓整体感,就是版面上各视觉要素之间能够形成恰当而优美的联系,各要素不孤立存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总体设计中,内容主次的把握、黑白灰的安排、点线面的处理和版面布局的分寸都应统筹规划,局部服从整体。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思维创新模式

思维的形式因属性不同,有多种分类。从视觉的思维角度来看,视觉传达设计的思维模式则有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三种模式。设计师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创新和综合运用这三种思维模式。创新思维,才能产生新的创意,活跃创作思路,寻找出最新、最佳的设计方案。

(一)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指大脑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产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联想思维因对象性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与因果联想。顾名思义,接近联想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都可能引起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相似联想是指由外形、性质、意义上的相似引起的联想;对比联想是由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个事物存在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联想思维是一种比较冷静、理智,逻辑性比较强的思维方式,运用这一思维,事物之间的递进关系就比较清楚。它拥有连续性、形象性、概括性这几个特点。

联想思维是最普通也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产生思维创意的一种很重要的视觉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人们比较容易做到的,是视觉传达设计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视觉传达设计运用联想思维,对原有的多种表象通过想象,进行整合、重构,联想出的事物会慢慢改变原有属性而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思维创意。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指导人们的思路向相反的方向指引,从常规的设计观念中剥离出来,进行新的创意组合和设计方法。

在视觉传达作品的创作中,设计师可以采取与正常思维相反的方式,用一些夸张的、对比强烈的方法进行设计。为了在脑海中有新颖别致的想法,为了让思路打破常规,得出新的创意,设计师们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地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活跃、特别,让自己的思路反方向运行。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就容易落入俗套、表现平淡,这样的艺术作品就会过于平凡,个性表现是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社会的生命力所在。有创意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到观者的眼球,达到引起受众关注的效果,视觉传达设计才能发挥它存在的意义。逆向思维实际上打破了我们平时思维层层递进的一般规律,当设计师采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寻找创意的生活,往往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三)发散思维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12

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概述

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其实质为依托于广告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若以视觉传达设计的属性为依据,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从设计内容角度看,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包括文化广告、商业广告、社会广告以及政府广告等;而从设计表现形式角度,又可细化为文字广告、图片广告、表演广告等;从传播媒介上看,主要体现在电子类、印刷类以及造型类等视觉传达设计方面。事实上,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促进、教育引导以及文化传播等功能,充分发挥这些功能作用,将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视觉传达功能性在品牌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1.品牌识别中的视觉传达功能

视觉传达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品牌识别方面,不仅包括品牌的外部特征,且内部特征也可向消费者传达。其中在品牌外部特征识别方面,主要包括品牌的的标志、形象、名称以及包装等视觉特征。以产品包装为例,若可保证包装形象能够符合消费者审美要求,便可为消费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如Phiends在包装设计方面,其能够通过几个人物形象将产品的形象描绘出来,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主动探索产品的价值。而在产品内部特征方面,大多企业在品牌打造中多将产品的内涵如情感、信仰与文化融入其中,其作用在于使消费者通过对品牌的观察产生一定的心理感受。但一般这种内部特征很难为消费者发现,此时便需考虑到在视觉传达中通过公关、广告等形式进行品牌的宣传,使产品更易被消费者接受。综合来看,视觉传达在功能上能够的引导消费者主动认识品牌,一旦企业品牌系统得以形成便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2.品牌建设中的视觉传达功能

品牌建设在内容上主要体现在定位、规划、形象塑造以及品牌扩张等方面。以往在这些内容建设中,对视觉传达设计往往通过Logo等形式,其体现的“形象形式主义”极为明显,而且大多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完全得以照搬照抄形式为主,导致品牌建设中视觉传达设计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创造更多的价值。从品牌建设内容看,将视觉传达功能引入其中,首先体现在品牌规划方面,规划中可根据企业以往品牌建设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便进行全面建设,该阶段中视觉传达设计便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不仅可使产品外部特征符合品牌建设需要,还能够将品牌价值观的融入到品牌内涵中。最后,在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过程中,要求充分发挥视觉传达功能,使消费者认可企业的品牌,达到品牌价值提升的目标。

3.品牌形象塑造中的视觉传达功能

品牌形象塑造中,其基本要素体现在图像方面,如品牌标志图像以及其他辅助图形等,当消费者在回忆该品牌中便能够直接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视觉图形。例如,关于苹果电脑,在品牌形象塑造中直接以一个不完善的苹果图形呈现出来,只要提及苹果产品,苹果形象自然在大脑中出现。由此看来,品牌形象塑造中,视觉图形所体现的功能是大多文字内容难以取代的。企业在品牌形象塑造中,应注意充分利用视觉传达功能,使品牌形象更具形象化特征。

视觉传达设计的具体路径

视觉传达的功能能够保证品牌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使这种功能能够在品牌建设中得以发挥,还需采取相应的设计管理措施。首先,在品牌形象标志设计方面,需满足定位准确、形象塑造以及符合时代等要求。其中的定位准确主要指视觉传达设计中应判断形象标志是否符合消费群体需求;而形象塑造则表现在视觉要素是否合理方面,要求相应的标志符号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深刻印象,这样才可使品牌的声誉得以扩展;而时代性要求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中应注重所选取的标志符号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特征,避免完全局限在原有陈旧的形式上,确保为消费者带来朝气蓬勃之感。其次,在产品包装设计方面,要求设计人员结合产品特征与消费者审美的心理,使消费者在欣赏产品中能够享受包装上的美感,如当前市场中月饼品牌的打造,其以“花雨夜”为主,能够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最后,在宣传广告设计方面,主要考虑做好广告设计与企业品牌形象的融合,利用更多媒介载体得使品牌形象以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可口可乐产品,其直接通过包装设计比赛,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篇13

一、图像在视觉信息传达中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是摄影照片、绘画作品、数码影像,还是抽象的造型、记号等,均被看作视觉信息传达中的图像部分,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如下:

1.图像是最简洁、最迅速的视觉信息传达语言

对于视觉信息的传达,图像的信息容量往往是文字信息的数百倍。例如:一条长篇大论的文字信息,往往只需要借助一张图片就能够完成。另外在阅读速度上,图像的理解是一目了然,而文字的理解则需要逐字逐行进行。

2.图像是最容易识别和记忆的视觉语言

视觉信息如果没有形成对受众的记忆,其传达就等于失效,而记忆的基础首先是识别。图像是由形状、色彩、风格、形式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其独立的视觉特征使它成为最易识别和记忆的视觉语言。

3.图像是超越国度障碍的世界语言

有时图像的识别可以不受国籍、民族和语言差别的影响,其传播范围要比文字更加广泛。Www.133229.cOm例如:一些公共指示标志和广告图形,能够让不同语言和国家的人迅速识别。

4.图像是最具情绪感染力的视觉语言

图像的形象性、生动性以及特有的心理刺激作用,综合起来可以传达许多能意会但不可言传的信息内容,如诱人的食欲、喜庆的气氛等,它们能产生强大的诱导作用,有效地调动受众的视觉经验。

5.图像是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视觉语言

图像丰富的表现性、层出不穷的创造性和美的视觉感受使其成为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设计语言。好的设计作品大都善于运用图像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二、视觉信息传达中文字的意义和价值

文字的基本功能是传达信息,文字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配合图像,增强设计作品的整体诉求力

设计主题的多样化和表现对象的不同需求,决定了设计中文字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坚挺粗壮的黑体字、清雅俊秀的宋体字、天真童趣的卡通字,传达出的是不同的意趣。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图像所能负载的内容,强化了设计作品整体的视觉诉求力。另外,设计作品中的文字还有利于受众对信息主次的区分,使观看活动主次分明有序地进行。

2.作为设计画面的主体,从“表述”走向“表现”

在今天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中,文字很大程度上都具有图像的意味,文字从单一的“表述”走向“表现”。设计者通过优秀的文字设计,丰富了文字单纯的阅读传达功能,使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突出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了视觉信息传达与个性风格、识别印象、审美意味等多方面的完美结合。例如,有些广告作品甚至不用图形,仅以文字设计作为广告画面视觉信息传达的载体。

3.引导观众解读图像,并起到一种“优先解读”的作用

图像的内涵和文字比起来,是相对模糊、多义和不准确的。所以,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字对图像常常具有命名和统摄作用,它指称了图像是什么,使受众在第一时间内就能明白图像所代表的意义。文字引导受众去解读图像,并起到了一种“优先解读”的作用,即使受众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解读,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受众对图像的误读及解码的不准确。

三、图像与文字对视觉信息传达的优劣比较

笔者想借用麦克卢汉关于冷热媒介的划分,对图像与文字对视觉信息传达的优劣作一比较。麦氏认为,冷媒介的特征是:低清晰度、参与程度高、包容性强、与真实相似。热媒介的特征是:高清晰度、低参与度、有排斥性。

据此,笔者将图像归入热媒介,文字归入冷媒介。图像在使视觉信息形象化、直观化的同时,其高清晰度和大量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受众眼前,从而排斥了受众的思考,抑制其想象力。与图像相比,文字给人的直接刺激要小得多。文字符号的非直接性为受众的联想和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正因为如此,以前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现在,一旦通过图像将其形象固定化,“一千个读者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总的来说,文字对视觉信息的传达是间接性的。文字特有的意境美和韵味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即使在一切都倾向于图像化的今天,文字在视觉信息设计中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文字不同,图像将一切对象视觉化、直观化。它长于再现,拙于表现;长于展示,拙于叙事。因此,视觉信息传达中的图像追求的是一种感官刺激(感官审美),文字体现的是一种距离鉴赏。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图像消除了观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使受众不再受自身文字水平及文化知识的限制。的确,有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不需要任何文字的说明,单凭图像就能够达到其信息传达的目的。但在更多时候,图像的指向性并不是唯一的,需要用文字引导受众对设计作品进行解读。事实上,这种图像与文字同时并存,来共同说明和传达主题的情况非常普遍,不仅体现在图像与文字所构成的设计作品外在的结构顺序方面,也表现在作品内在意义的关联方面。

因此,图像和文字都是视觉信息传达的有效工具,它们既各具优势,也各有不足。设计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充分认识图像与文字在视觉信息传达中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二者如何形成信息传播的整体效果,取长补短,作到“1+1>2”,以达到对视觉信息更完美地传达。

参考文献:

[1]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