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实用13篇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1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社会秩序不断更新,视觉媒介更加丰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增多,涌现在人们生活中,使人们逐渐产生视觉疲劳。同时,随着工业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商业气息过重,视觉传达的商业目的加强,但文化本质逐渐丧失。根据社会需求与设计的本质要求,视觉设计需要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注入新的因素、活力,为其增加新的传达效果。在视觉传达领域融入绿色设计概念,促进设计向更好、更新的方向发展,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

一、绿色视觉传达设计概念

在1960年的日本世界设计大会上,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一词,意为“告知的设计,给人看的设计”[1]。作为一种新设计价值观,绿色视觉传达设计标志着20世纪现代设计向新设计价值观的转换,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具体化及其领域的延伸,符合现代设计潮流。

视觉传达设计指的是通过视觉符号传达信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人们实现信息的相互交流。视觉传达设计主要由应用形态、构造形态两部分构成,其中应用形态包括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色剂、多媒体传达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而构造形态主要包括标志、字体、设计影像、设计编排、插图、体态图像等。视觉传达的绿色设计,即结合绿色设计概念设计视觉传达体系,使其符合社会生态良好循环规律。

绿色设计符合人们对生态破坏的反思,是一种结合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等观点的设计思潮,其并不仅局限于产品设计方式、原则的调整,而是一种思想变革。在视觉传达的绿色设计中,应符合人性化、生态性、环保性、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二、绿色设计理念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绿色材料

在工业中,绿色设计以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物质能源消耗为原则。在视觉传达中,绿色设计强调自然、简约的设计理念,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为确保设计的可持续性,应考虑绿色材料。对于材料选择,主要表现为:首先,材料最省,在满足提供信息、方便、保护功能条件下,绿色包装应使用材料最少的、最适度的包装。其次,尽量采用对人体无毒害、易于降解、收回的包装材料。最后,易于再循环。采用可回收,再循环、重复使用的包装,从而提高包装的使用次数,使包装废弃物减少。

(二)、绿色的制作工艺

在传统平面设计、印刷工艺中,对人、水、空气产生不良影响。在绿色设计理念下,在设计的过程,应建立良好的机制,加强制作的指导、管理,尽量使用低污染、无污染的工业生产技术,改善印刷方法,改变印品结构、原材料,从而减少印刷造成的污染[2]。同时,在制作工艺中,应以人性化、可持续、环保为原则,利用可耐用性、可回收材料,实现信息使用周期的延长,从而使视觉资源的可利用率提高,合理组织材料、组织视觉要素,减少视觉污染。

(三)、视觉语言

在视觉传达的绿色设计中,应以视觉语言的易读性为基础,确保语言的简易性,减少语言的复杂性,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提高视觉传达效率。对于图像,相比于文字与语言,其唤起情感与回忆的能力较强,但表达深度意义、逻辑关系的能力较弱。在视觉语言体系中,其多由图像构成,这样便不容易使受众了解信息传达的真正含义,曲解信息含义。因此,在视觉传达中,其绿色设计应以视觉语言的简洁性为原则,准确定位信息含义,合理布局设计元素,准确地向受众传达信息。同时,在视觉语言中,还应确保传统文化的传达,引导社会文化的进步,构建绿色社会。

三、视觉传达的绿色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提高绿色理念意识

实现视觉传达的绿色设计,不仅是设计师的任务,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在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社会中,我国应积极开展各类工作,加强绿色化设计力度。政府应积极积极开展驾驭、舆论宣传活动,加强人们对视觉传达绿色设计的认识,提高社会认识,为视觉传达绿色设计提供条件。而对于企业而言,应注重考虑企业的社会利益、长远利益,在企业产品推广、宣传中,加强绿色设计,支持传达的绿色设计。此外,设计师应树立新的设计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高度与设计素养,将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视觉设计中,坚持绿色设计原则,创建绿色视觉设计。

(二)、注重与社会精神文化的良性互动

在本质上,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创造人类文化,丰富文化。因此,在视觉传达的绿色设计中,应吸收多种文化,整合文化的各个层面,表达传统文化。在设计中,应积极推动设计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将传统的、优秀的文化渗透到绿化设计中,提高设计质量,优化设计内涵,以视觉信息为载体,实现文化的大众传播。同时,利用精神文化,与受众进行精神文化交流,实现信息传达的深层次意义,实现对大众精神诱导,提高大众的文化审美,将使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相融合,突出人文关怀,增强设计中的绿色生命力,实现绿色设计。

(三)、坚持以人为本

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视觉信息所面向的对象是人,因此,设计目的是人,应以人为本,使信息、产品更好的为人服务,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面对各种信息冲击,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变化。绿色设计以人为本,根据的人们的接受心理、生活方式等,选择合适的信息,注重人的生理、心理感受,并挖掘产品信息的内在含义,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3]。例如,在米其林轮胎广告中,以感性诉求为主,抓住消费者心理,将轮胎与一个个可爱的婴儿组合在一起,富有人文关怀地向受众传达这一信息:无论路况如何,米奇轮胎都给予您充足的温暖。抓住人类心理,实施感性诉求,增加信息、产品与受众的感情。

(四)、美化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商业与艺术的统一。随着社会商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视觉设计的商业性增强,其艺术性减弱。实现视觉传达的绿色设计,设计者应加强设计艺术的表现,通过艺术化手法突出设计的形式美观,美化视觉环境,减少视觉污染,利用各种符合审美要去的视觉要素,通过设计手法,形成形式美,提高视觉传达的艺术含量。同时,还应增强设计的内容美,内容应是积极、健康的,应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正确的审美标准,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视觉媒体逐渐增多的环境下,视觉传达的绿色设计意义重大。绿色设计以以人为本、环保性、生态性、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运用绿色理念,进行信息传达设计。在设计中,结合大众心理需求,通过创新设计,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2

1.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概述

视觉传达是随着现代数字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信息传达方式,而这种信息的传达是通过人的视觉进行的,属于设计艺术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是建立在视觉传达基础上的,包含传播设计和商业设计两个方面,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图片、影像等视觉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向社会传播信息,满足人们的观赏和交流所需。

“绿色”一直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形容生态平衡,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祝愿,而“绿色设计”一词也就应运而生。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就是指在绿色设计发展的契机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视觉传达设计的科学合理、生态环保。

2.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也逐渐多样化,超出了传统的模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愈演愈烈,市场上四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纵观市场上存在的各类视觉传达设计产品,会发现其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2.1质量普遍不高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深受民风民俗的影响,因而民族特征明显。不仅如此,视觉传达设计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以迎合大众所需,因而具有时代性。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争夺市场,因而仅仅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对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进行模仿,这就造成了当今市场上大多数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缺乏创意,丧失了视觉传达设计该有的特性,而对于文化的反映和体现更是匮乏,严重影响人们的视觉品味,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发展趋势。

2.2数量过于庞大

随着技术等影响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的不断改善,使得视觉传达设计日渐繁荣,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缤纷多彩,充实了人们的视觉世界。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信息数量爆炸的方式,导致人们对于设计缺乏相应的关注和审美,这种由于庞大数量而引发的视觉疲劳,造成了当今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漠视。虽然视觉传达设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人们的视野,然而,这样庞大数量的低劣设计,且不乏有趣味低俗的设计作品,这样只会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绿色化,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利因素,造成了当今社会文化的缺失[1]。

3.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实现途径

“绿色”在人们的概念里一直是生命和自然的代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视觉感受,带给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动。因而,在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的过程中,必须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出发点,从而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3.1提升设计质量

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的本质在于促使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性化、生态化和文化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当今社会上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质量不断下降这一现象,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其设计质量,保证视觉传达设计的健康发展。首先,促进“绿色化”理念的建设。正确的观念对人们起着正确的引导作用,因此通过推进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理念的建设,推动设计者自主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文化内涵,增强作品的创造性。其次,提高设计师的自身素质。设计师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执行者,也是设计顺利完成的灵魂人物,提高设计师的素质,从而从源头上改善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产品的质量问题,使得设计能够更好的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最后,加强对市场上设计产品质量的监控,保证优秀的设计作品能够顺利进入公众视野,同时减少缺乏创意的伪造设计产品的诞生,从而为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3.2改善社会环境

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建设绿色化的视觉传达设计,必须从改善外部环境着手。第一,应该通过提升人们对于“绿色化”的认识,从而加强对于设计作品的监督。通过舆论和公众的力量,保证视觉传达设计的质量,促使设计者自觉创新设计作品,充实设计的内涵,从而使其符合时展所需。第二,建立健全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评估制度,通过制度规范保障视觉传达设计能够自主将“绿色化”融入设计作品之中。不仅如此,制度还能保障人们的监督权,从而保证视觉传达设计市场的有序性和科学性[2]。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因此,改变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为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保驾护航,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3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一个设计作品之所以被人们赞同、被称作“好”,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设计作品能够与人们产生共鸣,从作品中感受到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从而真正明白设计师设计这幅作品的用意。现在将情感理念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这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情感理念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

(一)情感理念的内涵与重要性

《心理学大辞典》对情感的解释是:“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简单来说,情感理念就是设计师设计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若是一个人情感缺乏,不仅会阻碍他的思维功能,而且还会造成我们俗称的缺少“人情味”问题的发生。

平面设计师的作品若想要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必须将情感理念赋予到设计作品中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当然这种情感应是正确且符合现代人的情感观念,若情感是错误的,不仅不会达到设计者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反而会引起相反的结果,从而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二)情感理念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

情感理念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所谓的“视觉传达”,是指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是以图形、色彩、文字等人们能够感知的表现形式来传递信息。“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设计师以视觉传达的方式来设计作品,最理想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状态是在没有任何文字表述的情况下,通过视觉符号或情景的转换来使人们得以理解。现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在不断地扩展,设计的范畴在不断地增大,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现在人类社会早已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出的作品不再是仅仅只表现一种文化,而是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一个好的、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是离不开情感理念的,毫不夸张地说,情感理念是设计作品的灵魂所在。情感理念不仅体现在设计作品完成之后的效果上,而且在设计过程中指导设计师的创作。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人类艺术的不断发展。

二、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一般也被称为平面设计,它的分类有很多,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类,通过以下四类来具体分析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

(一)在图形中的情感表现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与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图形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就拿组成图形的点来说,在几何学中,点是没有方向、没有长短、没有高矮的,但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根据设计师的需要可以将其变成各种形态。不同的图形给人们的感觉是不同的,例如直线给人以速度感、曲线给人以柔美感、方形给人以稳重感等。再加上不同元素的巧妙组合而成的基本图形就可以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感,也就是情感理念在其中的表现,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

(二)在色彩中的情感表现

色彩是表现情感理念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其地位也同等重要。色彩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有了色彩才有了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

色彩和人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我们常常会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反过来,色彩也会影响人的情绪。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例如:红色所表达的情感有温暖、活力、愤怒等。若是在设计一个冰箱时选用了红色,就可能会传达错误的情感信息,进而导致作品的失败。

(三)在材质中的情感表现

材质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物质基础,它扮演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材质除了表现它的实用功能外,运用不同的材质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甚至有些材质本身就会隐含着一些特殊的情感含义。例如,石头本身就会让人觉得质朴和踏实,将它恰当地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就会给人带来典雅的感觉。

(四)在文字与排版中的情感表现

文字和排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个好的、成功的设计作品,除了达到图形与色彩以及材质的完美结合外,想要做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文字和排版就至关重要了。例如,不同的字体给人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有的字体给人感觉严肃,有的则让人感到幽默。同样,不同的排版其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所表现出的情感基调也不同。

三、结语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平面设计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必须将情感理念赋予到作品中去,将情感理念作为设计之本,只有这样才符合当今“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要求,才能创作出引发人们感情共鸣的、震撼人的心灵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李小婧.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曾栋.对视觉传达设计中情感理念的表现研究[J].艺术科技,2014,(02).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4

1.1设计维度的拓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是设计维度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从二维到多维。在物理学领域内,维度是独立的时空坐标书目,而在哲学领域内,维度是一种视角。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维度转变,是指视觉传达设计的形态从二维平面空间转变为三维或者多维设计空间,通过塑造多维度设计空间,来有效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在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下,视觉传达设计出现了新变化,在以“二维”传达的基础上,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够让设计能够更为准确的传达信息,从根本上转变较为刻板的视觉传达设计。

1.2传达方式的变化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表现在传达方式的变化,从被动转为互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更为重视受众的情感交流以及心理活动。与以往的视觉传达设计相比,当代视觉传达设计转变了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从而实现了受众转变为传达与接收的双向互动式传达。从而将视觉传达设计信息的传播效果更加深化。因此,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实现了从“被动”到“互动”的转变。

1.3学科发展的需求

从“单一”到“交融”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特点之一,设计的发展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视觉传达设计这种涉及具体社会、文化和人群的跨学科应用设计领域,需要我们具有掌握、融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呼唤着视觉传达设计进行发展转型。视觉传达设计要创新,要拓宽发展空间,就必须打破传统设计定式的约束,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从而为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撑。

1.4表现形式的更替

从表现形式方面来看,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实现了从“真实”到“虚拟”的转变。从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在维度方面的转型可以看得出来,视觉传达设计正朝着多维的形式转变。在现代科技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设计在多维形态方面,表面出了从“真实”到“拟”的转变。

传统视觉传达的设计作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的存在,而数字媒介的出现,使设计作品呈现的视觉形象与其他信息都转化为一种虚拟不存在的数字信息。这一转变为视觉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形式。同时在传播过程中,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动态交互思想告诉我们当今的设计行为已不在“以现实反映现实”。

1.5信息载体的改变

从信息载体方面来看,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实现了从“有纸”到“无纸”的转型发展。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下,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载体出现了极大的变化。更多的视觉传达设计人员选择运用计算机进行视觉传达的设计,并且电脑设计更为简便、快捷。“无纸”是以数字的形态将信息呈现出来,将纸质文本形态的主体地位取代,实现了更为快捷、高效的设计,且具有节约资源的优点。信息载体的转变,信息的数字化使信息的传播方式由有重量和体积的物质产品转化为比特的形式来传达,这就摆脱了原来物质的传输方式,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无纸化的过程,实施无纸化的手段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技术手段,在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利用的过程中。减少了传统纸质信息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1.6视觉形态的回归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体现在视觉形体的回归,从“抽象”转变为“具象”。从哲学角度来看,将人类经验可以辨识的具体形象及形态的再现就是具象,具象所表达的是对客观对象可感的具体描述。而视觉形态的回归则是指视觉形态从“具象”转变为“抽象”之后再回归为“具象”。在这个过程中,回归并非是单向回归,而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视觉形态开始弱化抽象性,而是转变成一种更为适合新媒体传达的具象直观的视觉形态。

二、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2.1超越视觉的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为传达而进行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人员设计的关键所在是正确的传达信息。而当前的视觉传达设计,出了包括视觉元素之外,更包括了听觉元素。从这个方面来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视觉设计还会融入更多的感觉元素,包括触觉以及嗅觉等。面对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将朝着超越视觉的方向发展。从实际方面来看,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人员所设计的内容,已经和很多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广泛的知识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2.2视觉传达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中,将会更多的借鉴与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从而将不同消费者的视觉心理存在差异启发出来。由于不同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差异,个人心理结构的差异会受到年龄、性别、教育以及气质的影响。对于同一视觉形象,不同的人员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对于视觉形象的心理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另外,在当代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同一时期内,总体的认知心理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些都会对受众的视觉形象以及情感回应产生影响。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国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发生碰撞。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中,将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沟通、包融,并在借鉴中吸收以及整合,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人员的使命。因此,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需要设计人员对本国传统文化以及艺术理念、哲学思想等有着透彻的了解和把握。

三、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在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出现了转型,在设计维度、传达方式、学科发展、表现形式、信息载体、视觉形态等方面的变化,这些使得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日趋多元化,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在今后的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中,将会朝着超越视觉方向发展,同时将会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使得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更为快速、健康的发展。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5

绿色设计建立在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怀的认识基础上,是以有利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减轻地球负载、有利于人类生活环境向着更加健康和纯净的方向发展的设计努力。这使得绿色设计成为这个时代最有生气与号召力的设计潮流。一般看来,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有着较为广泛和具体的应用。但在最近的一二十年来,它作为一种绿色化发展趋势,几乎影响到了所有的设计领域。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绿色化思想的出现,给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视觉形态发展到今天,应在社会生活空间建立怎样的视觉环境和视觉秩序?又应当对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绿色化设计延伸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将会为其创意和表现带来新的内涵和生机,同时也将会为社会环境建立前所未有的视觉秩序。首先,设计师应更加注意在视觉上运用绿色设计观念,把视觉传达设计锁定在更为合理的视觉秩序上,制止视觉污染。同时,按照协调的关系强化视觉规律,不求量的增长,力求质的合理,在绿色设计的视野下去完善传达与人类的协调关系。将绿色设计的概念引入到视觉传达的领域中,是优化发展视觉传达的一种设计追求和设计探索,其目的是将视觉传达设计导入更新、更良好的发展进程和生命阶段。

绿色化观念输入视觉传达设计的血脉,喻示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必然追求一种新的整合。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绿色化,纠正视觉传达设计自身成长过程和在现实应用中的盲目混乱状况,优化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使视觉传达更加秩序化、科学化,最终完成自身最佳方式的蜕变。化视觉污染为视觉享受,构建合理、优化、绿意盎然的视觉与精神空间!

视觉传达设计的绿色化,需要通过设计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协同建设来实现。首先通过对设计的外部社会环境建设,来提高全民的“绿色化”意识,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评估系统。

二、绿色环保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绿色作为定语的“绿色设计”,其核心概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视觉传达设计的绿色化,亦即在G色设计概念引导下,创造出符合社会生态良性循环的视觉传达设计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绿色设计理念导入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在绿色视野下从设计的创意和表现两方面入手,激发设计活力,反对设计的僵化模仿,反对过多形式语言的堆砌,实现设计主体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重整设计,结合本土特色和时代特点为视觉传达重新定位,简化设计、创新设计,提高设计的文化艺术含量。按照协调的关系强化视觉规律,不求量的增长,力求质的合理,推动视觉传达设计进入更新、更科学、更优化的生命阶段,使之完成自身最佳方式的脱变。将视觉传达设计导入绿色化发展进程,优化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化当今视觉传达界的视觉污染为视觉享受,协助创建绿色的大众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空间!

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已开始适应这些变化。鉴于绿色设计的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些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用以规范视觉传达设计活动。绿色化角度来衡量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的环保性,我们不妨将物质形式方面的环保称作“小绿色”,而将物质和精神因素双重和谐的环保称作“大绿色”。就如同在环境设计的现实中,大多数人只是注意到了“小绿色”,以为采用“绿色”材料,保护环境及生态平衡,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就可以达到身心健康,实际上,这种做法虽有进步但却是狭隘的。

觉传达应将尊重人性作为当今新的研究课题,在重视产品促销与品牌推广功能的前提下,深层发掘信息传播的人性化。设计应首先考虑人的因素,如有利于受众的身心健康、易于减轻受众视觉疲劳感,并能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审美情趣。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进入适宜人类生存、更为人文化的一种生活状态之中。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绿色化设计延伸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无论从创意来说,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将会为之带来新的内涵。通常,视觉传达设计为商家树立了形象,但盲目的刺激行为往往会造成视觉灾难。耀眼的材料、闪亮的灯光、强烈的色彩、呆板的图形,人类被杂乱无章的符号状态所困扰,身心受到极大伤害。视觉传达设计的绿色化,必须建立在生态意识之上。生态意识是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意识作为人类思想的先进观念。

努力提高自身设计素养和思想高度,把绿色化理念切实贯穿到设计思维与实践中。从自身做起,坚定执行绿色化原则,不为一时的既得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发展,协助创建绿色化的社会视觉与精神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6

S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也发生着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品牌设计在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视觉传统设计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历经三个阶段的演变,首先在工业革命时期,通过海报、广告等形式对工业品的宣传;其次,促进消费;第三,实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引导人们以正确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品牌设计也与视觉传达设计变化共同演变。从而产生了当今社会中的视觉艺术。

一、品牌设计的功能性分析

研究品牌设计的功能性。首先需从其功能性构成上分析,然后介绍功能性因素,最后,分析品牌设计功能性评判。一个品牌如何将其实际意义与社会意义传达给消费者,并且通过品牌设计将品牌精神展现出来是品牌设计的关键。品牌设计需要从品牌的构架方面人手。重点就是反映出品牌的本质。然后以品牌设计进行市场定位。品牌的市场定位实际上是品牌的无形价值,如世界上比较知名的品牌。其品牌设计一般都具有较深刻的含义以及文化内涵。在品牌宣传中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相互结合,给消费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品牌设计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是内涵与特殊性。如在中国联通的品牌设计上,以宣传语“让一切自由连通”为特点,品牌标志为中国结,在语言宣传与品牌标志上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品牌设计的特殊性具有较强辨识度,“康师傅”是著名的食品品牌,但是其在方便面的品牌设计上设计手法不突出。导致被“康帅傅”抄袭甚至超越。

(一)功能性构成之品牌文化

在品牌设计环节中,品牌文化是具体的体现内容。品牌文化在品牌设计的基础上。与品牌内涵相互衔接,对受众更具感染力。品牌文化能够上升到人们的精神层面,需要具备独特性、鲜明性等特点。以服装品牌设计中品牌文化的体现为例。“淑女屋”的品牌文化为打造“淑女的衣帽间”,该品牌锁定年龄在15-24岁女性。取时下最为流行的元素。根据季节的变化等设计出与该年龄段女生相符的服装。其品牌文化在不同季节都能够直接体现在品牌设计当中,并且在不同季节中主题不同,主题所能够表达出来的含义也不同。在主题的设计上既可以是连续性的故事,也可以是寄托美好向往的物象。如。“天鹅湖”“草原小屋”“鸡蛋花的故事”“春江花月夜”“黑白贵族”“让我们去看海”“但愿人长久”等。在其每一个系列中,都能够以特殊的情感来展示服装设计内涵。而在阿依莲的品牌文化创建中,主要以蝴蝶结、粉色系为主,其服装品牌注重的是纯美、雅致以及浪漫,为消费者创造一种视觉冲击。

(二)功能性因素

品牌形象是品牌设计环节中的主要功能性因素。这是因为人在接触一个品牌时。首先通过视觉来感悟画面内容,当画面内容在一瞬间内能够冲击人的情感世界。并且进入到人的潜意识中。那么人们就会通过该品牌形象设计产生一个立体化的感知。品牌形象虽然属于一种外在的形象,但是却能够借助品牌的图案、颜色、版式、个性化广告语等实现对形象的全面诠释。在对形象刻画的环节,实际上也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客体反映出一种形象本质。

二、生活中视觉传达设计理性表达

视觉传统设计与品牌设计之间虽然存在联系。但是视觉传达设计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更加能够诠释出品牌形象。视觉传达设计以人的感官需求为主,注重内在含义的表达以及对人的理性思维的影响。

(一)理性表达方式

分析视觉传达的设计理性,首先要分析何为理性。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理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为工具理性。人们借助理性观念、理性思维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并且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认识世界。由此可见,理性思维对人类发展而言具有工具的作用。第二为价值观理性。理性除了能够直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够展现出一种实际的意义,该种意义与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追求有关系,这即是价值理性。而视觉传达设计的理性则代表着价值理性。

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中,能够直接代表人们的价值理性观,体现人们的思想走向。如,在工业革命之后。视觉传达的价值理性突出地表现在了民主思想方面。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量的工业产品被生产出来,那么在对这些工业产品进行宣传环节中,通过大量的广告、海报、包装等方式,促进工业产品消费,基于这样的视觉传达设计直接引起了知识分子、艺术设计者对于传达艺术的关注。在该时期,视觉传达设计着重思考以何种设计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审美。

(二)企业品牌形象设计中的生活表达方式

21世纪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力最大的行业之一。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媒介影响,视觉传达设计是大众传媒实现传播、接触受众的关键手段。大众传媒下的视觉传达设计通过广告、企业形象刻画以及方式,直接影响实现人们的生活,并且干扰人们的消费习惯。商品推销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在商品本质的基础上,提炼附加价值,以符号价值的应用,展现出不同类型商品的个性与品位。而消费者在进行商品选择中,也会选择与个人身份相符的符号,那么商品的广告设计将不再是进行单一化的媒体信息传播,而是以视觉传达设计为消费者打造一种生活方式印象,来激发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消费者对商品的认同。视觉传达设计在大众传媒广告中的应用,将产品定位在消费者未来的消费中,以产品的潜在价值吸引受众。如,新鲜水果的价值,不在于水果本身,而在于健康。那么同理,在著名品牌运动鞋耐克的视觉传达设计中,不以运动鞋本身为价值,而是以倡导人们热爱运动为价值。

(三)绿色观念的体现

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时期的应用。注重所表达的含义是绿色观念。绿色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追求。以书籍装帧的视觉传达设计为例,《不裁》这本书的存在形态是简单的牛皮纸印刷对折页。与一般的书籍相比。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牛皮纸的边缘采取不裁切的方式。将原始的纸质光滑感保留下怼T谑榧的封面视觉设计上,借助缝纫机缝纫效果,平行缝纫线穿过封面和封底。《不裁》这本书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是以自由设计这种方式来对快文化进行反思,比起网络上的快文化传播,其呼吁人们以慢慢品味的方式阅读一本好书。经过读者自主剪裁看书的方式,让读者阅读书籍的速度降下来,通过书的材质、设计机理,带给读者丰富的视觉感受。

三、品牌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联系

品牌设计是一个产品区别于另一个产品的标志性设计。品牌设计实际上是一种直观性的视觉传达。视觉传达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在品牌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建立联系。视觉传达设计的功能更加广泛,能够促进品牌实现自我认知,能够在视觉传达设计环节中,将品牌的实际意向传递给人们。

(一)视觉传达促进品牌认知

视觉传达设计能够实现人们对品牌的认知,人们不能在表面上的视觉传达中感受以及接触到品牌。但是却能够了解到品牌的发展理念与灵魂。让人们能够不接触品牌而达到深度了解品牌的宗旨。以无印良品品牌视觉传达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无印良品追逐极简、素雅,因此无论在其产品还是在品牌宣传上,都能够展现出日本的禅宗美学,这样的视觉传达设计还能够直接体现在产品生产与装饰等方面。同时在产品设计的色彩上坚持以素色为主,整体设计风格以空为主,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简单质朴。当人们一看到商品时直接联系到该品牌。那么基于这样的品牌认知则实现视觉传达设计最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技术激发了人们的品牌认知。

(二)视觉传达引导品牌意向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7

差异性原则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所提倡的。“差异”不是完全不同,也不是颠覆,而是避免同类设计同质化的主要手段,它可以使自己鹤立鸡群从而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手绘线条正是这种最具个性化的视觉造型基本手段——线条的起始、收尾方式,线条中段制作时使用工具的不同、刻画运行的快慢、按压的轻重、笔触的不同角度等等因素都会因设计者不同的审美选择、不同的习惯,甚至不同的心境而呈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再加上承载图像的材质对线条的某些特点或强化或弱化,从而使需要传达的信息得以凸现。而且,手绘是人类最原始的、至今仍然保留着的本能冲动,手绘线条使接受者心里所感受到的亲切感和互动冲动是其他线条所无法比拟的。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8

符号学;文化理论;视觉传达设计

引言

设计符号与沟通是视觉传达的重要元素,设计中沟通与交流是做出良好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大融合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文化符号学角度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沟通与交流成为重要的议题。视觉设计语言与传统的语言具有重要的区别,视觉设计语言是以感性认知和视觉符号的形式向消费者进行传达信息,这种视觉语言符号的传达可以是跨区域、跨国家、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心理和生理的共鸣。

一、符号学与视觉传达设计

符号学作为西方重要的学科,对认知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体现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符号学理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本质以及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符号学和视觉传达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符号化进行分析论述。

1、符号与符号学

符号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被符号化,“任何事物的内在变化与规律都能以可视的外观表象来表现、记忆、延伸、联想、理解与交流”。符号学的产生于西方20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符号学被应用到许多领域,我国对于符号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对于符号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提出并产生优秀的民族文化,符号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将对视觉信息的传达具有促进作用。

2、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近些年才提出的概念,视觉传达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传递信息,根据字面理解视觉传达设计就是通过视觉设计的形式向消费者和使用者传递各种信息。视觉传达设计作为重要的视觉传播与沟通的手段,对企业的商业宣传和品牌形象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视觉符号的形式传递着商品的信息,符号除了传递视觉语言的色彩、文字和图形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传达符号蕴涵的意义的价值。视觉传达设计符号区别于传统的语言符号的表现,视觉传达设计更多的是以视觉信息的形式传递着广告、标志、VI设计等隐含的意义用视觉表现给消费者和使用者。

3、视觉传达设计与符号学关系

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就是对企业事物和形象进行抽象和符号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视觉传达设计与符号学具有相同点,都是对事物进行高度的概括。符号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精神心理对事物的反应,符号是人们对事物采用视觉处理形成的经验和联想的,符号具有除了视觉表象外更深层的意义。但是符号学只是通过对事物进行概念和本质以及深层意义的概括和研究,而视觉传达设计更多的是对企业和公司的文化、形象以及公司整体的创意设计,运用图形、色彩和文字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符号化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正在朝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不断前行。

二、视觉设计中的符号信息传达

我国在很早就有采用符号作为表现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历史记载,作为符号文化起源较早的国家,继承和发扬符号文化更好的通过符号学语义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下面将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的传达进行论述。

1、视觉传达设计中符号的传达性

现代社会是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符号学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对设计作品传递信息、情感和与消费者的沟通互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视觉传达设计对需要设计的事物进行符号化语言表现,将丰富的内容通过图形和色彩符号化理解与表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通过消费者的观察和欣赏探寻其中更深层次的意义。视觉传达设计的符号化语言表现对人们在最短时间里获取信息和吸引消费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良好的视觉传达设计对于美化心灵和感知美好具有导向性,视觉传达设计的符号性传达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企业产品的功能和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视觉传达设计以视觉抽象符号化的形式传递价值与信息,这种符号是作为设计师思想的结晶而存在,因此视觉传达作品是对设计师思想的传递,作为设计师思维的符号性表现其传递着表面之外的更生词的价值观念,在符号化的视觉传达设计表达过程中符号承载的信息不应过多,过多会使欣赏者产生视觉疲劳,分不清设计师想要传递的真正信息。

2、视觉传达设计中符号的情感性

视觉传达设计为人们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人们通过视觉语言对产品和企业进行了解读取信息进而实现了互动沟通,在这过程中视觉传达设计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视觉传达设计符号化的表现中情感因素是重要方面,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好坏具有一定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的情感性还体现在消费者的情感上,消费者对设计作品的情感也将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符号化的表达具有影响,视觉传达设计虽然目的是传递信息,但是更多的是情感的传递,通过设计作品中图像和色彩以及文字的符号化特征表现广告,让消费者欣赏广告的同时达到心理情感的共鸣,更多的这种共鸣是消费者通过设计作品从情感上愿意接受企业的产品,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心理和精神愉悦,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符号表达的情感性很重要。

3、视觉传达设计中符号的约束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其独特的风俗文化,不同文字、不同语言也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具备有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也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中符号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特定的环境、背景、人文风俗做充分的研究调查,在懂得其规则的条件下进行符号化表意设计,已达到被消费者理解、被认同的效果。如以水墨意象作为符号的视觉设计作品用于外国消费者和用于中国消费者所带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外国人不懂其文化内涵,无法良好接受设计者需表达的信息,易导致视觉符号难理解的局面。除历史人文上的约束性外,视觉传达设计中符号还受时空的约束,其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变换的,一个符号可能引含多种理解。不同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人的观念不同,其伴随的心理需求动机决定了人们对同一个符号获得的信息也存在差异性。因此,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的视觉经验,不同的接受程度来进行视觉符号的构思设计,确定信息传达的形式与方式的适应性、准确性,以确保受众能够更好的解读信息。

三、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与符号学具有本质的相同点,都是对事物进行概括和浓缩以符号的形式进行展现,符号学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以符号进行表现的形式,采用符号学理论的相关原理将更好和更加准确的把握广告设计中的真正需求,相信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不断发展和符号学原理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将对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产生重大的变革,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符号学相关知识与原理,发掘符号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的方法与路径,从而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杨裕福,设计的文化基础[M].亚太图书出版社,1998.2.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9

一、数字技术发展下的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是艺术、经济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标志着人类进入到现代化社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其主要兴起于19世纪中叶,当前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以网络和电波为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时代特征,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和体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基于计算机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为数字媒体设计的重点与核心,需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进行多媒体设计,确保信息的交互性与逻辑性。总而言之,利用数字技术设计的作品多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为依据,由用户参与者与专业设计人员共同完成。视觉传达设计同样是以数字技术为传播手段,充分表达信息,这使得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法更为多样,载体更加丰富与广泛。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视觉传达效果的影响分析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视觉传达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虚拟化。数字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虚拟化,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存储及存在状态,人们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形象化自己想象的事物,营造虚拟的环境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给人们带来听觉和视觉等的真实感受。虚拟化设计并不能与客观事物的原物原形相等同,视觉传达设计利用多样化的虚拟手法与手段,以此实现事物本质的真实性。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时,中国馆通过动漫制作和电子影像等技术展示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对北宋汴梁的繁华市井进行生动再现,使观众直观感受与体验北宋时期的习俗风情和社会生活,增强了视觉丰富、形象和生动的冲击力。

二是简约化。简约化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目标和表现形式,其设计能够使作品的特征与主题更为突出,删减琐碎情节与不必要内容,将作品的意图进行有效传达,保证设计的效果与目标性。简约化设计主要是通过简约的特征强调与提炼各种信息内容,实现信息的准确与及时传达。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采用简约化的方式时,由于表现形式趋于简约化,重点强调主体,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使人们能从细节部分感受作品的丰富韵味,确保设计效果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数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简约化,表现手法更为轻松与自然,设计语言更加朴实,设计表达的外延与内涵更为深刻,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是多维化。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维化主要指的是观众与设计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增强设计效果,确保设计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将相关设计领域与视觉传达领域相结合,从而使传统的平面图形逐渐转化为空间处理,也使单向的信息传递转为双向信息的交流互动,推动了视觉传达的多维化发展。总之,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与空间进行创新发展,在表现形式叠加、文字设计、图形重构与解构、图形绘制等方面的视觉效果更为强烈,增强了平面图形的立体感与空间感,也使得视觉传达信息具有多维性特征。

四是异质化。视觉传达设计效果对异质化的现象十分注重,而设计的异质化就是指设计中位置、强弱、大小、色彩、音响、文字和画面等的变化带给人的不同感觉。当前各种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要想提高视觉传达的效率,需要保证传达方式的准确性,利用视觉异质化的形式表现信息,这样复杂抽象的信息会变得简单直观,加深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与印象。设计人员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有意进行异质化设计,采用具有冲突性质的视觉符号,从而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设计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对设计构思进行自如表达,保证视觉传达的异质性,引起受众的注意,从而实现信息传达的目的。一般而言,设计效果的异质化需要以设计方法的创新为衡量依据加以实现,给人愉悦的感受,使人能准确理解传达的信息并产生联想,避免视觉效果的雷同化与同质化。

三、结束语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科学、技术、艺术等多门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视觉效果和表现形式在数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迎来了新的市场,形成了全新的视觉空间和思维空间,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视听体验。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人们的现实,决定与控制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数字技术,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创造出具有独特效果和时代特征的作品,推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刚,臧之筠.数字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02:64-66.

[2]周越,董是非.数字媒体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美术大观,2014,08:151.

[3]王亚萍.计算机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0,05:90+93.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10

在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发展趋势下,视觉传达作为主旨要素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秉持着创新的动态体验。新媒体作为“第五媒介”比其它媒介拥有更多的特点。视觉传达相较于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等媒体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作为新媒体的介质,通过自身的设计表现,更多的凸显富有时代特征的图形设计内涵。

一、新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是人们用“看”的形式直接交流的结果,人们通过视觉媒介达成各种交流,也弥补了语言造成的沟通障碍的瓶颈。它作为图文图像设计的延伸,为不同种族和地域的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有效的理解和互动支持。视觉传达是以“视觉符号”进行有效的信息“传达”,是媒体应用的体现。视觉传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以它对新媒体实施影响的过程。视觉语言作为视觉传达的一种形式,更易于海量信息的传播。从新媒体实践发展来看,它的速度和准确性都在迅速提高。视觉语言从二维过渡到三维空间的过程必须充分考虑文字的识别率、可读性、速度、韵律及运动轨迹等问题。视觉传达单纯的语言表达,满足不了受众的生理及心理感受。视觉传达为新媒体传播带来了享受和震撼,它的整合创新对道德层面和审美价值及人文关怀是新媒体精神内涵的具体体现。

二、视觉传达机制-真实信息的设计之美

从机制层面来看,视觉传达凭借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新的学术概念具体地传递出一种真实世界的信息,从而体现出设计之美。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领域,它从此有了更好的发展。它不仅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也是更多地适应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新媒体的思路设计出更好的视觉传达的路径,是面对媒体竞争的必由之路。

视觉传达的基础是视觉媒介,只有通过创新设计才能将视觉传达真正延伸到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广告是它的基本形式,广告视觉传播通过电视、网络广告和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平台形式,将海量信息传播给受众。视觉传达机制的建立不是简单地复合新媒体媒介的转码过程,而是应用图文图像、音视频和动漫动画等形式有机统一的过程,也在交互式数字化媒体平台应用中为弥漫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利途径。视觉传达的基础是通过美术方式把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以便于受众的视觉接受并理解。从本质来讲,文字、符号和色彩作为表达形式,更多的是出于对信息传递(达)的理解。它的机制的建立是要获得信息传播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在新媒体数字化的推动下,视觉传达的方式和内容都要朝着精细化的市场来推广。多样化和人性化的传播范式和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商业所接受。

三、新媒体下的视觉传达发展趋势

1.视觉传达发展与新媒体价值的对等性

就视觉传达本身而言,必须具备价值。视觉传达的受众、传达时间、传递条件和受众心理等要素,是基于新媒体下视觉传达发展过程中传达主体和信息本身价值最终统一的目标。这是视觉传达的价值,也是新媒体本身存在的价值。它在理念上依赖新媒体科技和互联网交互式互动平台,实现了传达者和受众之间的商业经济效益的统一。所以,新媒体有效价值的参考就是视觉传达价值的对等体现。近年来,视觉传达的迅猛发展取得了质变的飞跃。它过了市场考验以其独到的传达理念和传递方式,深入受众的内心世界。实证调查显示视觉传达新的传播理念和方式以及深度分析受众的心理活动,形成了自身价值与新媒体价值的统一体。

2.视觉传达发展的原创性

视觉传达的发展及传播要突出“新”颖。它的平面图形强调原创性,也就杜绝了“原创性”抄袭,以区别于个体或团体进行的独立设计,从而在视觉传达设计时,要将时代赋予的新内容和理念融合到创作中。视觉传达设计完全可以借鉴新媒体公众传媒的原创性,嫁接到它的设计中。作为新媒体创新的典范,视觉传达设计在特定时空范畴内成为桥接新媒体技术的异质转换。

3.视觉传达与新媒体晕轮效应的结合

视觉传达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因果联姻,是视觉传达所具备的特定的更迭效应。它在特定的时空内通过受众视觉反映产生了相应的效果。正如平面设计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欧洲形成了巨大的视觉传达的晕轮效应。它的效应变化发展在新媒体主流中也随之发展,视觉传达的概念也在其发展中发生了相应的蜕变。在多元信息爆炸的社会,手机作为视觉传达的载体,在国内有超过12亿人口的使用率。尽管手机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及质感范畴差异较大,但并不影响涌动的广告信息的发展。无线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更是拓宽了视觉传达的时空感,为实施新媒体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

4.视觉传达发展与新媒体生命力吻合

新媒体的价值是由新媒体的生命周期决定的,视觉传达的价值也是如此。视觉传达本身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本体,在它的存在期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随着新媒体浪潮的时展,它的细分思维影响也随着新媒体不断创意出新的层次。所以,视觉传达必须把握好新媒体的核心价值,才能在新媒体技术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

尽管视觉传达的形式和技术有了较大革新的价值基础,它的设计的盲目发展不会对受众产生较大的刺激和吸引力,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周期。常见的地铁站广告、超市大屏幕广告和公交视频等与新媒体视觉传达的吻合设计,不仅具有新媒体的价值和生命力,同时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数依据。综上所述,视觉传达的发展趋势是与新媒体相媾和的,新媒体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必须从新媒体生态环境和生命周期考虑,才能实现快速迅捷的发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视觉传达,除了它的基本生命价值外,还体现了新媒体技术的价值。

5.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要求

视觉传达要坚持以技术为导向的原则。在艺术设计上,表现形式、运行方式和社会功能的表达必须满足几个要求:首先,视觉传达必须突出主题。只有把握好主题,才能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递)给受众。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要求,也是视觉传达要设计的风格和视觉冲击力,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设计艺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驱动。其次,在网页设计形式上要重视把元素构成和主题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真实、有意义的设计。要使视觉传达设计获得良好的诱导力,还要对网页之间的逻辑框架(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进行合理的应用,以更好地迎合视觉传达的主题诉求。再之,视觉传达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是视觉传达发挥时效性的灵魂所在。形式彰显情绪、气氛、格调、风尚和趣味,内容是主题、形象和题材等元素的总和。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是形式和内容完美地高度统一的过程。注重二者的有机统一可以提高人性深度,体验艺术个性和人文内涵精神。最后,在视觉传达设计上还要使受众心理和生理共同得到满足需求,运用的视觉设计语言能在动态的多元化表达方式上使得受众身临其境,为他们的视觉感官带来全新的享受。视觉传达必须强调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性。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只有把握好整体视觉设计的规律,才能站在独特的风格上高屋建瓴,从而在视觉的版式、色彩和风格等方面形成“形散而魂不散”的整体设计理念。

四、结 语

在以新媒体为导向的视觉传达发展机制下,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形式都在不断更迭。新时代浪潮的发展轨迹,也催生了视觉传达作为最终呈现给受众的消费平台,使得广告视觉传达的效果最大化。基于新媒体影响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开发,必须与新媒体技术的价值相符并体现其原创性特点,还要与新媒体技术的晕轮效应和新媒体技术的生命力相互吻合。在设计创新发展中,只有顺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最终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魏w.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界, 2016(15).

[2] 单禹.主流类型商业体制下狡黠的空间策略――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家庭情节剧空间呈现策略研究 [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4(5).

[3] 高虹.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新闻媒体的视觉传达探究[J].科技传播, 2015(13).

[4] 李达林.“旧媒体”与“新媒体”――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生存现状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15).

[5] 王梦豪,黄斌.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探讨[J].科技传播, 2015(12).

[6] 周萌.新媒体艺术语言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17).

[7] 王莹,王惠,王家燕.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的影响及其对运动品牌的推广作用[J].大众文艺,2016(8).

[8] 蔡晓军.新媒体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 2015(6).

[9] 何淑英.新媒体设计中的视觉传达特征分析[J].大科技, 2016(12).

[10] 林成,王K.数字媒体环境下品牌形象设计的科学转型[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11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一直在寻找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以突破听觉的局限,比如现代音乐中的先锋派音乐。通俗音乐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元素的创新。如前所述,如果说欣赏音乐的传统方式是被动地以“听音乐”为主的话,那么通俗音乐突出强调视觉效果,通过演唱者的造型、服裝、表演以及舞台灯光、布景、特效,来增强艺术效果,人们欣赏通俗音乐的方式是参与式地与演员应和,即以“看音乐”为主。当代,通俗音乐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形式、商业包裝手段和产业化运行模式,使其兼具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特征。并且这种潮流已经影响到传统音乐的表演,有的钢琴家不再局限于弹钢琴而是手肘脚并用甚至用臀部“坐弹”键盘;一些演奏家们不再局限于演奏更注重表演。在演奏环境上灯光、舞美以及视频技术等要素一应俱全,把听众变成了观众。正如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指出的:“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视觉化在整个现代时期已经是司空见惯,而在今天它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视觉化体现出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向,音乐视觉化(或称“可视化”)是整个文化视觉化的一部分。当代文化各种形态、各个层面的普遍视觉化已成为一种潮流,这种视觉文化呈现出由传统转向现代、由不可视转向普遍可视、由偏重内容转向偏重形式、由模仿现实到超现实、由理性主义静观转向感性主义“动观”等新的特点。周宪提出:视觉文化的当展趋势首要的一条就是“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当代文化中的高度和普遍视觉化,集中体现在不断强化可视性和视觉快感,这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法则,当然也摧毁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法则。卡拉ok、mtv中音乐与视频图像的结合是一种颠覆,演唱(奏)会选择宏大奇特的现场更是一种颠覆,人们用以理解、解释、欣赏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感性直观图像化和视觉化趋势,视觉传达技术的进步使得视觉需求不断得到新的满足。文化视觉化趋向不仅以视觉满足为主要价值追求,冷落传统的“静听”,还把视觉效果转为更为逼真的触觉效果,如随数字技术、遥感技术发展起来的3d技术等。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不难理解视觉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更受大众青睐的文化。相关研究表明:在信息吸收率方面,视觉为83%,听觉为11%;注意力集中程度方面,视觉为81.7%,听觉为54.6%;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视觉为20%,听觉为10%,视听结合为68%。当代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相比耗时费力去理解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刻意义,人们更愿意借助视觉来理解把握作品,或者只是娱乐放松。

音乐的“视觉化”问题,主要指如下几个层面:

1.作为音乐本源的音乐视觉化。音乐的最初形态往往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可见,音乐的最初形态是视听艺术而非纯粹的听觉艺术。音乐独立为听觉艺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的结果。无论劳动起源说,还是巫术说、娱情说、模仿说,均无作曲家、词作者、演唱演奏者之分,也元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传播、音乐营销之分。值得注意的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在音乐视觉化方面的探索发展是对音乐本源存在状态的一种高级回归——尽管,原始时期的音乐视觉化与今天我们所说的音乐视觉化具有很大的不同。

2.作为音乐创作的音乐视觉化。作曲家的乐谱创作中出现意大利的钉型乐谱、哥德式乐谱等静态的视觉传达;现代西方音乐中的视觉化探索(如约翰·凯奇《4分33秒》)等都类似于音乐视觉化现象。但是这些只是对审美通感联觉的利用,或是以反音乐、非

音乐为取向,不具有本文所说的音乐视觉化的本质特征,即共时可视化。作为音乐本体的音乐创作,可以纳入审美可视化范畴的,应该是指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同时对应构想它的视觉呈现元素,并把这种视觉元素与作曲有机融为一体的视听一体化创作方法。这样有点像原始时期的“乐舞”式音乐。它的根本特征在于创作初始方式和最终呈现方式的视听共时性。比如谭盾的许多音乐创作是与视觉大师一起完成;又如与其他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电影音乐、电视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广告音乐、舞蹈音乐、音乐剧、电子音乐等,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内在高度融合,互为诠释,整体表达,缺一不可。无论从音乐作品还是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来看,都包含视觉化要素,都可以看作音乐创作本体的音乐视觉化。

3.作为音乐表演的本文由收集整理音乐视觉化。音乐表演在音乐产生的原始时期本来就是一体化的,后来当音乐独立为听觉艺术以后,音乐的表演性退居次要位置。音乐审美的静默性、抽象性、多义性和复杂性上升为权威标准。直到现代,随着接受美学等理论的发展,音乐表演作为音乐二度创作、音乐欣赏作为三度创作、评论和美学研究作为四度创作的重要性才再次被人们所认可。特别是通俗音乐中的歌手、乐手、舞美、灯光、音响、服裝、化妆、道具、裝置、环境乃至演唱会海报、广告等都作为音乐的重要视觉传达符号逐一纳入进来,并日益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音乐的存在方式是形式和内容、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创作、表演、欣赏的高度统一。如西方通俗音乐中的广场音乐包括摇滚乐、甲壳虫乐队、雅尼乐队、克莱德曼通俗钢琴演奏等等,打破了传统音乐欣赏的被动反馈模式,形成互动参与、自由狂欢的新模式。如果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研究不止步于四度创作空间,还可以提出音乐创作的第五度空间,即指音乐表演中的视频制作、形象包裝、舞台设计、灯光音响等音乐多元视觉化传达,这一空间在音乐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中的作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作为音乐传播的音乐视觉化。音乐的传播活动自古有之,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信息的共享活动,也是音乐存在方式的一个方面,只是不同时期传播的具体方式不同而已。乐舞是一种初始传播方式,后来的宫廷乐舞、民间说唱、乐谱印刷、音乐会等都是视觉化的传播方式。再后来发展为音乐广播、音乐电视、音乐电影、卡拉ok、大型演唱会等视觉形式传播。当音乐进人信息时代、数字时代,音乐的创作本体、传播载体都纷纷打上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印记,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被记录存储在高容量的磁介质上,主要通过互联网、手机、随身听设备进行传播,“读屏”大行其道,数字技术将音乐的视觉推到了一个新的极致。

音乐与设计初始的本源关系,最为直观的是各种器乐的设计。比如西洋乐器中的钢琴、小提琴、圆号、长号以及中国的琵琶、二胡等,都有一个设计演进的过程。现代通俗音乐中出现的电子琴、电子合成器、电吉他、数码钢琴、架子鼓等,包括音响设备、录音设备、音乐播放器等,都是音乐艺术与设计艺术(还加上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不断联姻的结果。设计使这些乐器变得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实用。不仅如此,音乐会广告设计、音乐书籍的设计、唱片封面设计、音乐厅的设计等也早已经出现,而后的舞台美术设计(包括灯光、舞美、道具、裝置等)以及服裝、化妆等,实际上也大量运用到了设计的理念和技法。

本文所论的音乐的可设计化,是基于当代通俗音乐高度可视化基础之上的音乐视觉传达特质。

当代通俗音乐有别于传统音乐,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在作曲技法上有差异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由音乐艺术产业化所导致的音乐个性化、音乐表演化和音乐视觉化。比如,与美声歌唱家不同,一个流行歌手如果缺乏嗓音声线的独特个性,缺乏与众不同的外在形象,就不具备商业价值,自然也就不具备音乐市场认可的艺术价值。在传统音乐里视觉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在通俗音乐中它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观看大多数通俗演唱会,人们并不一定在乎歌手唱的如何,甚至根本就没打算听他如何“唱”,而是看歌手如何“演”,视觉的享受大于听觉的享受,音乐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背景、一种环境。于是,视觉设计便成为通俗音乐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视觉传达设计也就成为了音乐设计的必要内容。正如现代人不再满足于工业产品只是给人生活实用,人们也不再满足音乐只是单一或主要诉诸于听觉。物质生活的审美化(设计美的出现)和精神生活的物质化(通俗音乐商品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和两大基本现象。现代人对音乐的欣赏方式和审美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现代音乐的创作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改变。通俗音乐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流行化,不仅表现为音乐生产、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还表现为音乐的视觉形式成为音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工业品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的可视性、表演性被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

凡具有视觉特征的物质形态产品(也包括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要求具备设计的要素。所以现代设计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也就成为必然。随着时代变迁,现代设计也已经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混沌理论、绿色设计等新思潮的出现,已经打破传统设计学的范畴。从现代设计的实践发展来看,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设计活动已经出现把视觉传达与听觉传达、形式传达与内容传达融为一体的趋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学中所谓的“功能与形式”,其内涵与外延必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至少在“功能”上不会局限于人们的物质需求,它一定会指向人类的精神追求、文化追求,设计的对象也一定会从一般物质形态扩大到精神形态、文化形态。对于这一点,一些设计学理论研究者已经开始给予关注。比

如德国的马克斯·本泽和伊丽莎白·瓦尔特在《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一书中,就把舞台设计、音乐(记谱系统)以及电视广告、影视片、动画片等复合系统纳入视觉传达设计系统的范畴。设计学家尹定邦先生认为,随着今后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还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传达媒体由印刷、影视向多媒体领域发展,视觉符号形式已经或正在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四维形式,传达方式由单向传达向交互式传达发展。由此,音乐从创作生产、表演到传播推广,与设计艺术整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从音乐视觉化的几个基本层面看,可设计化也蕴含其中。作为音乐创作本体的可设计化,是指:音乐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命性变革,视觉设计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要素;对那些已经实现音乐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形式,如电影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等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提升。作为音乐表演的可设计化,是指:无论音乐厅表演还是广场音乐表演,对表演者形象、舞台环境等多元视觉要素进行更为精巧的预先策划设计,以取得与欣赏者完美互动的效果。作为音乐传播的可设计化,则是指运用设计的方法不断推出更新更好功能更强大的音乐播放设备、播放软件和平台,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音乐电视、音乐电影等产品。

在探讨了音乐的视觉化、可设计化之后,我们对其现实意义便有了如下认识:

(一)催生音乐设计。所谓音乐设计,主要指在现代通俗音乐高度可视化的背景下,音乐生产者从特定的设计理念出发,在准确把握人们音乐消费趣味和需求的基础上,对物质形态或精神形态的音乐产品进行预先设定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是设计艺术在文化工业(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工业)的具体运用。它遵循设计艺术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同时体现文化工业特别是音乐工业的规律和特点。它主要应该包括如下范畴:音乐创作设计、音乐表演设计、音乐媒介和音乐传播设计、音乐器乐设计、音乐产品包裝和广告设计、音响工程设计、环境音乐设计、影视剧和广告音乐设计、音乐剧设计、mv设计等。它们分别归属于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和空间设计三大类型,或是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两大类型。现代通俗音乐设计是一种综合设计艺术,它围绕音乐艺术整合了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大设计领域,涵盖了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视听一体化艺术和复合多媒体艺术的相关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还包括了音响工程设计、背景音乐等一类的听觉设计,比如人声设计、模拟现实的立体环绕音响等听觉信息设计。它突破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框架,更加接近音乐艺术本身。

(二)助推音乐工业化。当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音乐不断被产业化、工业化。虽然一些学者对这种工业化浪潮后现代文化极为反感,但是作为艺术回归大众、回归生活的一个有效路径,音乐的工业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流行文化在其创作中,通过不断向传统道德和传统价值观挑战,实际上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美学理论革命”,也就是实现了艺术向生活的回归。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双向“革命”,实现艺术的第二个回归:向大众的回归。

中国音乐的产业化浪潮中,通俗音乐是排头兵,是整个文化产业的主力军。音乐文化产业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文化产品可以被复制和批量生产,通过商业化的营销使原来那些长期停留于少数文化贵族圈的艺术成为大众共享的产品;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音乐的创造和传播。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兴起的“卡拉ok”热、“mtv”热、“歌星走穴”热、“超女快男”热、“网络音乐”热、“手机彩铃”热等,音乐在产业化的同时,也在实现音乐的大众化。音乐作品商品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损耗原有艺术审美内涵和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当音乐成为商品,音乐商业活动成为产业,音乐艺术与设计艺术的跨界融合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现代音乐产业化,是以现代通俗音乐为主体、涵盖传统音乐商业活动在内的一整套体系和运作过程。音乐的产业化为音乐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在整个音乐产业化的过程中,音乐设计历史性地成为了主角。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中,音乐设计无疑具有了关键性的意义。音乐策划人、音乐策划公司,在对音乐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对歌手进行声线定位与形象包裝、对音乐作品进行宣传推广时,都会自觉不自觉运用到音乐设计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流的设计和策划实现音乐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的完美统一,赢得市场,在更好地传达音乐文化内涵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到了数字音乐时代,音乐作品的视频设计更为重要,优秀的视频设计能更好地传达音乐作品的审美内容,表达音乐内涵。

通俗音乐与时尚艺术有着密切关系。著名歌星常常引领时尚潮流。“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为设计和视觉化的世界里。因此,从设计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及视觉文化中时尚的深层问题。”比如,从设计的本质来说,它是将某种设想或概念赋予某个事物,不仅能够造成视觉快感,吸引视觉注意力,有利于传达视觉信息;而且还能在建构价值的同时传达价值,有意识地体现民族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品味。所以,音乐艺术借助设计“主要关心事物应该是的样子,还关心如何用发明的人造物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的特性,主动介入时尚文化,引导时尚文化,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设计艺术的发展进步。尹定邦认为,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合作则更有可能推动设计进步。比如1990年前后设计师与音乐家、舞蹈家、导演、编剧以及摄影、舞

台美术家等合作制作出了“太阳神”等一大批商业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电视广告片。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12

1产品视觉特性中的“表层”意义

产品以可视的物质形态出现的同时,不仅通过造型结构、色彩材质来塑造产品的型态,更以此使使用者了解产品的特征、功能以及意义。产品在进行其视觉特性的表达时,充分遵循着对“用”与“美”的统一追求的原则。产品设计的视觉特性一般是通过产品的型态、色彩、材质等基本要素反映出来[2]。产品在进行视觉表达时往往呈现出了感性的审美层面和理性的技术层面两个层面。“形”对产品而言除了是外在模样以及功能用途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媒介。使用者可以通过产品的外形了解设计师的创作意图,而设计师则通过产品的外形来传达自己的创作精神。

1.1感性的审美层面

(1)造型语言。一件产品,使用者首先获得的信息是通过其外形所反映出来的产品特征。产品在设计时利用基本的形式美法则赋予产品有机的造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产品形象。不同的形状不仅可以带来美的外在形态,同样可以使使用者感受到产品不同的体量感和质量感,简单来说体积小的往往比体积大的要给人轻便的感觉。产品的外形除了是一种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外在形式外,还包含了可以引起用户产生情感变化的内在形式,它通过美的外在形式来体现,使产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而且拥有了丰富的情感性、文化性等。(2)色彩语言。色彩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也反映出产品的功能和特性,为产品附加了大量的信息语言,不同的色彩组合方式亦会获得不同的视觉体验。色彩的象征性作用是根据色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例如黑色象征着庄重、冷酷;白色则有着纯洁、简单的意味。蓝色、黑色等深沉的颜色又常用于男性产品的设计,而红色等鲜艳明亮的色彩又应用于女性产品的设计。色彩除了具有象征性作用,同时还可以巧妙地利用色彩来传达情感,能给使用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色彩特性在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因为可以赋予产品丰富多彩的魅力。在产品的视觉表达中,色彩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是最敏感最刺激的,也是人们接收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产品的视觉及情感的传达,从而引起人们的情绪及心理反应,并有效地发挥着产品的功能和情感表达作用[3]。例如冰箱、电扇、空调在色彩的设计上多采用黑白的冷色调,这是色调温度感的体现,为了给人们带来清凉的感觉。色彩的美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使人产生赏心悦目的情绪。(3)材质语言。在产品的视觉表达中,不同的材质特性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产品,正是有了钢铁的产生,才造就了钢管椅,有了工业合成的塑胶材料,才有了形形的轻便耐磨的塑料用品。材质上多变的加工工艺会形成不同的形式感,引发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产品材料的恰当运用对产品表面不仅具有装饰作用,且体现产品品质、同时传达了产品的功能。很多产品的接触面会有颗粒状凸起物的设计,这有效地提高了人与物,物与物接触的敏感度。通过对材料质感及表面纹理的加工来暗示产品的使用方式或是起到警示作用,是在材质运用中的一大特点。

1.2理性的技术层面

“用”是产品的基本价值体现,不仅要通过形状、结构、色彩、材料等方面来进行产品“美”的体现,还要将产品的功能及操作呈现出来,这也是产品设计的基础要求和出发点。产品不仅通过外形、色彩、材质等外在形式进行视觉的传达,同时还要指向其技术与功能,恰当地表达出产品的使用特性。“形”的可视化同样包含了是产品的功能性。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的一款在把手上有弯曲凹槽造型的伞。雨天我们拎着较多东西在外时,这样一个凹槽的形式不仅仅是给伞把带来新的造型,更赋予了伞把一个新的功能——悬挂塑料袋。所以说产品设计中的每一个造型形式都是有目的的。因此,视觉上的审美并不是产品视觉表达的唯一目的,产品功能特性、操作方式、价值意义等实用信息的获取才是产品视觉特性表达的根本目的。

2产品视觉特性中的“深层”意义

产品的设计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上的需求,在以视觉化的形态呈现时,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但要解决产品功能与形态之间的关系,让产品快速地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从而达到功能上服务于人、情感上愉悦于人的目的。

2.1新的生活方式

产品的视知觉层面不仅仅停留在好看或是好用上,其解决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更多考虑自身生理、心理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在产品视觉表达的深层层面中,有一种非目的性的形式引导人们寻找新的生活形态与方式,是一种建构在通过外在形式直白且有目的地进行情感表达之上的形式。

2.2视觉的符号化

以符号化的消费特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设计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是一种现象,代表一种符号,传递一种文化。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使产品既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以特定的符号形式呈现,提供了可以让人们感受新的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给市场带来了某种特殊的风格。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之所以伟大是在于他以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工业设计,乔布斯让人们领略了“苹果”简约的美以及完善的人机界面系统设计,树立了数码产品的外观典范,实现了科技、艺术与人性的完美结合。“苹果”的设计在产品的视觉特性中已然成为了一种符号,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一种视觉符号。

3结束语

产品设计中的视觉传达对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单纯的停留在审美层面,也不单是产品形态功能信息的传达,是一种从心理角度对设计的探讨。以“人”的角度为设计思路来作为产品视觉表达的根本目的,产品的视觉表达在设计中是需要重视的,因此,我们在进行产品的设计时,就要对产品的视觉特性有足够的了解,用更精准的视觉特性来传达出所要设计的产品。

作者:何倩云 王小元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篇13

任何物体都有特定的材质构成,不同的材质表面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肌理感,肌理是物体外表的质地特征,质地的软,硬,光滑,粗糙,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质感可大致分为两种:视觉型和触觉型。表面虽是光亮平滑,但视觉上则令人感觉到独特的凹凸感或粗糙感,此即视觉优先型的质感J。视觉型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触觉。视触觉和真正的触觉通常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视触觉是真正的触觉给人一种经验的反映而已,它是抽象的,在这种条件下,视触觉便成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通过先前的经验得以产生,再经过编译和转化,成为一种视觉信息,进而对后来的触觉判断产生指导作用。因此,通过视触觉来判断新事物,可以诱导我们接触,也可以警示我们远离。例如:没有人愿意去抓长满刺的仙人掌,看到长长的刺,给人的反映是它会伤人,应该远离。而我们看到婴儿的一双小手,又光滑又柔软,很愿意去触摸一下,这是由于我们过去对这些触觉经验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判断符号,诱导了我们的行为。

2包装设计中材质的触觉感

为保证视觉运动的流畅顺利,包装设计中的各种视觉元素应是目力所及,在知觉容量限度内的,视觉客体必须是可视的,视觉信息要有一定强度的诉求力。视觉语言必须是易读的,各种信息的意义必须易于为人所理解,并具备相应的视觉环境。所以,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导入必须建立在触觉的高度可视化,也就是它必须有较强的视觉传达功能,包装是商品的外表,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是通过包装来实现的。合理地导入可视的触觉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和认知度。

3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2种形式

第一种视触觉形式是由包装材料本身材质的肌理造成的,它可以是感觉柔软的,坚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等等,通过包装材料表面材质肌理的视觉触觉感,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感和诱惑力,这在目前很多设计中都被广泛采用,例如,想表现具有粗糙原生态的茶叶包装,很多设计师会采用竹木或者粗陶等包装材料来设计,尽可能地把表面肌理触感建立在自然的视觉感受中,通过视触觉把商品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认知并建立购买需求。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它不仅仅考虑到本身包装材质的选用,而且将所包装的产品材质肌理要素,模拟设计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获得对包装商品的认知和识别,这种识别是通过包装的视触觉来完成的。例如,对一盒橙汁的包装设计,可以通过对橙子表皮的肌理的真实模仿,将橙子表皮肌理设计到商品的外包装上,建立较强烈的视触觉感,使消费者很快认识到这盒饮料是新鲜橙汁而不是别的,非常准确和有效地建立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识别和认同关系。图2是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的猕猴桃饮料包装,他创意性地把猕猴桃的真实表皮材质肌理通过包装纸材的设计,将真实的猕猴桃表皮模仿得非常逼真,使消费者通过视觉判断出商品的属性和相关信息。这样的创新设计是视触觉理念导入包装设计的很好典范。

4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段

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后已有:

(1)在商品包装的设计中,将真实的材质和肌理运用到包装材料中去,也就是前面举过茶叶包装的例子,直接运用竹木或陶器等来设计茶叶包装。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比较传统的方法。

(2)采用模仿的方法,用其他常规包装材料,如纸张,塑料,玻璃等模仿产品特征或某一需要的材质肌理来达到视触觉和真实触觉上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设计来建立商品信息对消费者有效的视觉传达。图2就是通过纸材的模仿设计的很好的案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