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摘要:医学院校从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免费医学定向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自身成才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为我国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调查共对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结果分析中显示现在高职类院校学生政治观有功利化倾向,学生社会公德有缺失。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有偏颇。学生的诚信意识缺乏,学生考试作弊,争当“贫困生”骗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就业中随便毁约等问题屡见不鲜。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方法手段落后,内容陈旧,以传统的说教为主,近年来,作为学生德育标本的师德师风也问题频出。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上“读书无用论”、“人情就业”等价值观和社会舆论不同程度地充斥影响着学生。一些反道德观念的不和谐因素侵蚀影响着广大学生,使得本来就缺乏分辨能力的学生感到迷茫,以至在不知不觉中偏移了思想道德规范的正确航线,导致道德行为失范。

2.家庭因素。

当前高职类院校都是“90后”学生,从小在家长的骄生惯养下长大,形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特点。

3.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共性特点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思想教育有逆反抵触心理,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对道德思想品质提升的内在要求,部分学生的道德行为令人堪忧。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形式,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更多高职院校只注意到了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功能上的作用,而忽视了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但无数事实证明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有着共通性,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意识,言行举止随意,作息时间不规律,相对于比较宽松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实训课教学更加强调规范性、纪律性,因此在行为养成方面对学生的约束力更强,实践证明效果更加明显。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

在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与“物”接触,无处“讲人情、拉关系”实训结果具有客观性,不能投机取巧,否则只会自食其果,因此实训教学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

3.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在校外实训教学中,更多的是与教学设备接触,这些设备大多价格昂贵,如果不按规范操作或者不爱惜设备而造成设备器材损坏,不仅要照价赔偿,更严重者会造成安全事故和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所以在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更能体会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中更多地与实物接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操作提供了平台与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校外实训教学比课堂教学更多涉及到团队合作,例如一项生产、制作项目需要团队配合完成、市场调研需要分工合作等。所以要完成一项实训任务,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需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参与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6.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大多会设有开放性实训室,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更多的则是依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学生从严格遵守管理规定开始,到固化成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赵虹舒 刘瑞智 王淑桢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教育论文

一、会计职业道德现状

(一)法制环境监管不力,个人利益至上

会计职业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而是需要会计人员自觉地执行,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规范它,只能依靠社会舆论和自己的良心来约束,因此它的执行力较差。会计法律法规就是职业道德的低要求,是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的一道围栏,而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范并不健全,客观上存在的一些漏洞给了会计人员的一些活动的空间,仅仅靠职业道德来约束明显不够力度。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办事,坚决抵制会计违法行为,比如单位领导授意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而会计人员坚决抵制时,法律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就导致了会计人员身不由己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此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会计人员甚至将个人利益至上,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减弱,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惜弄虚作假,贪污、挪用公款。

(二)会计人员缺少应有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工作不具有独立性,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的职工,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绩效考核取决于所属单位的领导。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会受到企业领导人的影响。通俗一点来讲,如果企业领导要为了公司的短期利益,要求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对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包装”,会计人员一般无法做到会计职业道德中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这是因为会计工作的不独立性所导致的。

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是生来就有,还是靠后天的培养渐渐形成的,而学校的教育则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对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专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教育是会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会计人员岗位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中专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建议

在中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校通常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背诵,枯燥无味的知识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背诵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理解职业道德的精髓工作中则早就把职业道德的内容忘于九宵云后,更谈不上时刻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业了,因此,要加强中专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职业道德深入人心,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要丰富

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内容通通是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一些条条框框,学生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也不容易理解。因此,会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一些例子分析出来,用学生容易理解的、通俗的语言去描述。必要时可以模拟一些案例,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做到爱岗敬业

会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老师对会计教学工作,对会计工作的热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会计专业,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时热爱会计岗位,愿意在这个行业和岗位上努力付出。奉献和热爱是紧密相连的。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办讲座,给学生讲一些会计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感触到会计的时代脉搏。增强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会计岗位后能够更好的做到爱岗敬业。

(三)案例警示教育

历年以来,会计行业违法犯罪层出不穷,而这些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走下去的,通常都是从职业道德缺失开始的,在中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中的问题,案例中的人违反了哪些,从而会受到什么处罚。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而达到一种警示目的。

(四)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职业道德内容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模拟实训通常只针对专业技能,为了加强会计职业教育,可以在这些模拟实训中增加一些模拟情景,比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等,既能做到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能让企业利益较大化,在这样的模拟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利益与道德或法律的冲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处理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作者:姚桂云 单位:东莞理工学校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我国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界定

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包括敬业、爱业、乐业、勤业、精业五个方面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遵循“成材之前要先成人”,而成人的要素当首推道德品质。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好的,基本上适应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但也有部分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企业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有必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中等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品质,更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文化的接轨,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中职生普遍年纪都不大,要从日常小事、生活习惯上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在学校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对以后的就业以及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能自觉地遵守职业行为规范。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深刻地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某些特定行业劳动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也是行业劳动者对社会和对所从事的工作应担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

学校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目标是中职生能够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够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职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人,处在建设祖国的最前沿,所处的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一线的岗位,做的也是最基础最平凡的工作。此外,中职生在社会中从事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尤其重要。因此,帮助中职生树立起“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道德是达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方法。学校通过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实际上也是帮助中职生能够尽早地适应社会,适应自己所处的工作岗位,帮助中职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展示自我和完善自我,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三、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通过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中职生懂得工作后作为从业人员基本职业道德应该怎么遵守,使中职生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作为职业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学校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

(一)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敬业意识

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指的是中职生要十分珍惜和从内心要十分地忠实于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有较强的自豪感,要有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作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应当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做到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作为一个从业人员,要发挥才智做出成绩,只有通过爱岗敬业、以高度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工作充满激情,将全身心投入到职业活动中。要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只有通过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来实现。

(二)讲究质量、注重信誉的诚信意识

讲究质量和注重信誉不但是我国社会主义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业主们应该去认真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讲究质量要求企业或从业者立足于以质取胜、反对忽视质量;注重信誉要求其以信立本、反对不讲信誉。讲究质量和注重信誉,它既是反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又是反对用户不负责任的作风。讲信誉指的是要求企业业主们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或事先约好的条约去做,也必须去认真履行已经向社会和对个人做出的保障。关于质量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企业或从业者能够得到顺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三)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

遵纪守法、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遵纪守法和公平竞争从实际上来讲是企业业主们必须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自觉遵守行业职业纪律,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只有企业或从业者都自觉遵守市场法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它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

现代的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要考虑应聘者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原因何在呢?事业要获得成功,单凭个人力量,进行孤军奋战,是难以实现的。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下,职业团体内部人员之间和协作团体单位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和支持,才能形成职业团体、行业团体中良好的道德氛围,提高从业者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励他们创造出更好的业绩,从而更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

(五)苦学习、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

职业技能主要是指从业者们所从事职业活动、在工作中所履行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它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努力钻研所从事的专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不断提高技能。从业者如果不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服务技能,那么从业者根本就不可能提供品质的服务,更不可能谈得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问题。作为新时代的从业人员,要勤于探索,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因此,要培养从业人员的学习意识,要有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精神财富。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业者,要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吃苦耐劳精神,要千方百计地在降低产品成本上多下功夫,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减少能源的消耗,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对于一个企业或职业团体来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作为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的从业者,要珍惜国家和集体资源,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四、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如何常常是通过人们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的。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细微处做起,注意从小事抓起,从平常抓起,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要尽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尽力做到让学生感受到要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认真实践,遵循相关的规范要求。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往往是结合中职生的学习时间分阶段进行,有序推进。及时个阶段:入学时期,与入学教育相结合。在这一阶段,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首要的任务和培养的重点是中职生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以帮助中职生顺利过渡到职业院校的学习生活,并能够尽快适应一切。在这期间,更要注重对中职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通过组织新生参观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引导并启发教育他们热爱学校、热爱专业,以增强他们对专业学习的信心。第二个阶段:专业学习时期,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中职生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在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并对职业道德规范有清晰的认识。中职生在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高等学校职业道德课程体系的系统学习,能够了解和认识中职生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标准。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加强其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三个阶段:就业指导时期,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中职生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点应该是开展就业指导。高等学校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与此同时,在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高等学校要通过规范中职生的行为,通过严格管理,使中职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将这些良好的习惯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使他们的思想与行为都得到有效规范,具体转化到今后的工作实际行动中去。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中职生在岗位或工作上实践分不开的。要真正使中职生达到知行统一,高等学校可以组织中职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通常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及时,参观现场法。通过挖掘并收集一些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正面或反面教学资源,组织中职生实地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现场,考察与专业相联系较多的工作或岗位,形成或撰写参观与考察活动的报告。第二,社会服务法。职业道德教育中强调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可以通过中职生课余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来帮助其强化。在课余可以组织中职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提供多种无偿服务。这种做法通常是在中职生顶岗实习阶段进行,并且这种服务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强化了学生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第三,调查法。为了帮助中职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可以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道德现状调研活动。采用小组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道德综合性实践活动,针对性地实地调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生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自身知识需求的迫切需要

当前,科技文化知识迅速增长,我国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处于这一国情下,对于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就更高了。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等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首要素质,它的核心是强调要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最关键点还是在职业道德素质上。中职生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同时,不只是在于学多少知识,而更在于学会认知;不仅要学会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如何做事和怎样做人的知识。此外,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中职生,应当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人与人的合作,更强调具备团队精神。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生自信自立,敢于和善于竞争的客观需要

我国每年有几百万的中职毕业生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或流入社会。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选择人才的机会,这对于毕业生而言,则意味着面临更激烈的就业竞争,难免让中职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从企业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生在适应职业的过程中有一些不良的表现,比如:出现浮躁心理、功利心理、自傲心理、依赖心理和矛盾心理等等。因此,在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多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在我国政府重视和职业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整个社会与学校更加关注与重视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已经开始注意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教育统一起来,中职生只有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积极应对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只有及时地将自身置于社会职业的现实大环境中,才能有效地衡量出自身的价值与竞争力,才能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中职生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充分自信的职业心理素质。自信是中职生求职择业的动力和职业成功的有效保障。中职生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空洞的说教或空谈,而是需要付诸现实的行动。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生适应社会和发展自身的内在需要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性质都受社会发展需要的决定和制约。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不再是单指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还取决于劳动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职业道德教育的鲜明特点就是必须要建立在职业这个基础上,它的最基本精神和最基本的原则也必须是国家所公认的,具有社会的普遍性。与此同时,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国家的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在所从事的职业工作上的最直接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道德其实也是社会公德之一,只是由于职业道德是建立在职业特点之上的这个特殊性,职业道德有侧重点而已。此外,让中职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更加适应社会,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也让中职生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六、结语

受高校连续十七年扩招的影响,中职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加强对中职生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将任重而道远。

作者:张云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解读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是个人素质的关键组成

随着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职业道德素质过硬,才能有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才能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发自内心地对本专业或行业形成热爱之情,不断激发自身潜能,刻苦钻研业务问题,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调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身体状况,提高身心素质,进而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是行业前景的隐性动力

行业发展需要接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人才,因而,在每年的就业季中,很多单位争相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抛出橄榄枝。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的增大也意味着整个工作团队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如果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当下或未来行业发展重要的显性动力,那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是关乎一个行业发展前景的隐形动力。这是因为,及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率。能否做到扎根于自身岗位,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是体现一个员工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更是影响工作成绩和效果的关键环节。每个行业或者每个具体工作单位都是由其内部成员联合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每个员工都成为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只有每个个体兢兢业业地工作,才能促进整个行业或单位的有效运转和不断前进。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关乎着员工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推动着团队意识的提升。从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把整体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员工之间在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才能够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建立牢固的团队意识。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代表着整个单位员工的职业形象,影响着员工队伍的精神风貌。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工作团队中学历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是一个企业形象和文化的“活招牌”,而且对其他同事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作用。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道德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劳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标准,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劳动部门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享有劳动的权利也都应该承担劳动的义务,因而几乎所有符合劳动条件的社会成员都或早或晚地成为从业者大军中的一员。因此,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不仅是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从业者,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技术对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他们自己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更是整个从业者群体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代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提高从业者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从业者之中的比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改善行业发展现状,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是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的生力军。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改善整个就业者群体的整体职业道德现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如果教育硕士都具备高尚的师德,临床硕士都具备大医精诚的品质,法律硕士都能够把公平正义作为信仰,会计硕士都能兢兢业业地不做假账,工程硕士都能把保障质量作为根本要求等等,那么在这些高素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推动下,社会文明的程度必将提升。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亟待提升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对应行业或领域的多样性,随着社会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增大,专业研究生在从业者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影响了从业者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其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对他们在现实中表现出的职业道德素养更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对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也能够恪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贡献力量。但尽管如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仍亟待提升。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及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刻。一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一知半解,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道德模糊不清,对如何在工作实践当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更是不知所措,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引发实际工作中的不良效果。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择业中受功利主义导向严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绝大多数没有过工作的经历,就业是走向社会的重要步骤,然而在择业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以高薪、大城市、著名单位等为选择的关键词,忽视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实际需要。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道德表现不尽如人意。存在科研中弄虚作假、在工作接受灰色收入、在教学中对待学生不平等,在会计工作中粗心大意等现象,看重个人得失而忽略整体利益的现象也较为常见。总之,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的职业道德修养着实令人担忧。

(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要大力加强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不高首先归咎于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高,既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职业道德板块的不完善,更有工作单位吸纳人才和培养人才过程中在职业道德素质衡量标准上的模糊。及时,就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而言,他们相比于其他从业者来说,自身具备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样,他们大多感觉自身已经具备很好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因而无需特别重视。此外,他们清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成功就业的“硬道理”,所以主要把时间和经历投入到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当中,无暇顾及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并未认识到职业道德素养在其未来职业发展中将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单位来看,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步较晚,这些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都处于不断的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机械地照搬和使用,常常把科研水平的高低当成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主要方面,较少体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更没有展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独特性。第三,从工作单位的角度来说,工作单位渴望吸纳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从而提高整个队伍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衡量往往拘泥于学生简历中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调查。当专业学位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很多单位对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衡量也缺乏清晰的标准,从而在外在上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视。

(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路径急需改进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直接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相挂钩。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路径亟待优化。及时,在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上“,大部分高校既没有开设针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但也局限于形式,教育效果也不理想。”第二,少数在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均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的高校中,两个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很不科学。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对本科时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重复,或者二者前后差别较大缺乏有效的衔接,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会产生对已经学过的内容失去兴趣,或是因其缺乏连贯性而厌恶学习。第三,从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上看,尚未形成以专业研究生导师为主要引导力量,以所有教师为集合力量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把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优化学生的就业去向为主要职责,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更没有及时有效地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他教师则是把教授自己分内的课程为主要任务,对其他方面的教育漠不关心,因而造成了教育和引导上的缺失。第四,在从整体的环境上看,至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无论是高校、工作单位还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冲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职业道德观念也容易发生偏差。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一)以传统文化中的职业道德精神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不仅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更融入到了每个中华儿女血液当中。传统道德是当代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和价值向导。在传统文化的诸多流派当中,儒家具有代表性,“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体系,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这些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要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精粹,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重建现代职业道德体系,塑造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精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既要提供外部条件的保障,又要激发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理论自觉。及时,应该大力弘扬国学教育,增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当下社会,多元文化盛行,此消彼长,如果不积极加强国学教育,不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宣传,那么传统文化的地位很可能不知不觉地就会被其他的思想所挤占,因此,必须占领舆论的高地,以自信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大力普及和文化传播。第二,要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当下社会的文化传播形式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传统文化因其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可能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实质内容却永不会过时,因而,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包装至关重要。第三,要分析研究,对传统道德内容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将传统文化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二)以强化理论和完善课程为基点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重视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是增强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首要步骤亦是基础环节。及时,高校应充分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这既是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理论修养的需要,也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平台,保障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职业道德的时间,不被其他方面的活动所挤压或占用。第二,形成健全的职业道德课程体系,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多方位的课程依托。既要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同时也要将职业道德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教育当中,使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既要大张旗鼓又要潜移默化。第三,要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设置。既要避免与本科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相重叠,同时要避免与本科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相脱节,应该做到逐步深化,有效衔接。将通识课、专业课、其他课程中的职业道德内容的分布作出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这样既可以通过教育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又能通过职业道德的完善来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为构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打下基础。

(三)优化校园氛围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都是全日制在校学生,主要的生活和活动空间都是学校,校园文化对其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建设品质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是我们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及时,应该经常在校园中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在这些文化活动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比如,开展一些关于职业道德知识的问答活动、关于职业道德的辩论活动、举办和职业道德相关的讲座等等。第二,树立先进的榜样,用榜样的模范作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引领。既可以选择本校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作为楷模,也可以选择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良好道德的学生,同龄人的榜样效应是较大的,整体道德高尚,必然带动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第三,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把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作为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标准,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方式鼓励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学生,从而激发广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学习的热情和提升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

(四)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在参与中获得提升

职业道德,顾名思义,是在从事某种职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学校中对他们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的教育,更要为他们创造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岗位中切身体会职业道德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在人生中的价值,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锻炼。及时,高校要加强与校外企业、医院、学校等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相对口的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的环境,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只有深入到职业当中,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所从事职业,形成对职业的热爱,对自我的职业道德确立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第二,安排专业的人员,加强在实习过程当中对职业道德的指导。把学生送到单位去实习,不代表把培养和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实习单位,而是高校要安排专业人员及时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鼓励学生正确的行为,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三,要记录学生在实习中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并纳入学生的总成绩。职业道德表现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方面,与平时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等活动相挂钩,并在就业时将职业道德表现提供给用人单位,以供参考。这样就从外在约束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刻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五)以强化导师育人功能为重点增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引导

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和交流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职责,不仅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知识教育和科研指导,而且更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导师要通过讲授的方式,把有关职业道德的知识传递给专业学位研究生,让他们对职业道德形成基本的认识,对于学生在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予以及时的解答。另一方面,导师要以身作则,成为践行职业道德的楷模,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导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和爱岗敬业精神,因为导师的人格光芒会在与学生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道德高尚的导师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中道德品质的影响者和指路人。

(六)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平台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建设新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崇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广泛使用网络信息平台,因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是对专业研究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的且容易被他们所接受的形式。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通常是两年,其中第二年为实践时间,他们会被安排到不同的实习单位,比较分散,很难组织对他们的集中教育和培训,因此,拓展教育路径,采用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及时地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实际,并且把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职业道德观念的消息经常传递给他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影响。此外,大力发展网络平台建设,成立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网络课堂,把职业道德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的先进人物事例、职业道德的活动等相关内容填充到网络课堂中,并且根据实际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这样既贴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活实际,又机动灵活地组织他们进行自我学习。

四、总结

总之,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认识,完善理论、科学实践。

作者:彭涛 唐德先 董俊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高职食品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高职食品专业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无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职业道德教育大多通过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完成。该课程内容是广泛和普遍的,缺少针对食品行业特殊性的职业道德内容,不利于食品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将来难免出现因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而发生违背食品职业道德的行为。基于此,笔者认为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食品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在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过程中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二、高职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措施

1.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对教师的教学起指导作用。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目标中均明确了职业道德教育,如《食品分析》课程要求学生“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食品营养与保健》课程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严谨踏实、实事求是、讲究效率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敢于奉献,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尊重、理解和宽容他人的综合职业素养”;《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素质,以及爱岗敬业、严谨踏实等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各专业课程教师能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内容一般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包涵其特有的道德精神。例如,《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中涉及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从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染色馒头、兽药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入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生动讲解了兽药、有毒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等对食品安全性影响的专业知识内容,使学生对有毒食品危害性有深刻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对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层层剖析,主动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观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也使学生明白了“食品安全重于山,遵纪守法责当先;有毒有害不添加,违法生产众难容”。

3.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职业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良好的道德习惯与人格素质是需要培养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价值观、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师首先要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调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树立自信,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具有食品专业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所授内容不断探索新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兴趣。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多,专业教师能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采用项目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典型项目教学任务,如《微生物检测技术》有“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食品分析》有“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着色剂)的测定”、《食品加工技术》有“甜面包的制作”等项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教学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其协助引导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组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完成,培养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练习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此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团队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其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4.注重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和作用。

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加强实习、实训,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精神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高职生只有将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去领悟、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强化自己职业道德养成。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大型的食品企业如蒙牛乳业、可口可乐等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请食品企业的品控、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引用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利用顶岗实习的环节,采用校企合作形式,通过工学结合,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要求学生独立承担工作,接受企业的教育、磨炼和考验。这些教学实践增强了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理解,有利于其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习惯,且经得起用人单位的检验。

三、高职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两点思考

1.要重视食品专业课程教师思政理论的提高。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清晰、鲜明的是非观是高职食品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食品专业教师必须在职业道德规范方面言传身教,时时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学生做出表率。但专业课教师因专业背景的限制,自身思政人文理论有欠缺,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学校也应重视对食品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的培养和提高,并给其在学习、交流等政策支持。

2.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当前,学生在校的考核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专业课程考核的重点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其是否将行为、规范内化并表现于实际行为中,评价所占比例较小。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法有效性的探索,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增加评价形式,促进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性和实效性。

作者:李莹 叶汉英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1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基层建设的必要前提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职业道德教育为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免费医学定向生大学毕业后将直接踏入基层、服务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项。培养出富有职业道德的医学生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力保障

现如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瓶颈期。长期以来,国内都存在“患者多、医生少”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需求。然而,部分医德修养低、看重名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难以抗拒金钱的诱惑,逐渐显现出不少的腐败现象,如收受红包、滥用药物、小病大治等,导致医疗纠纷越来越严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1.3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自身成长的发展需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基层医疗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的人文科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免费医学定向生作为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除了要学专习业知识和掌握技能操作外,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做到敬岗爱业,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基层全科医生的要求。

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2.1加强临床实践

医学道德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内核的根本途径。让免费医学定向生早期参加一系列的有关临床实践活动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一条必经之路。临床实践不仅能够把医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也是免费医学定向生接触社会、服务群众的途径,此时将形成职业道德的初意识。因此,可通过开展临床实践活动,应用多种的教育形式与手段,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暑期临床见习活动、体验急救中心志愿者的24小时等,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展现,职业道德得到升华,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走向正确的道德之路。

2.2加强师德建设

韩愈《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止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道”,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重点在于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职责。“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起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也会趁机涌进校园,冲击高校部分教师的思想。因此,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是所有高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2.3开展自我教育

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医学生提前接触社会。除了以上所述各方面之外,还应注重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自律性培养。通过自我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免费医学定向生摆正自身的高校角色的位置,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面角色,完成由“要我”到“我要”的转变。及时,实施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尽可能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理想的一体化。第二,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应当注重实践教育,形式可不固定于课堂,选择报告、讲座、演讲、辩论、参观访问等形式,也可借媒体传播职业道德,可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潜意识里无形地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观往好的发展。第三,开展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可通过同学们反馈的信息,对症处理,向正面引导。第四,深入临床工作,利用学校安排的医院见习、实习,写出自身的心得体会,学生将会对这段时期所学有深入的反思。

3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从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免费医学定向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自身成才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为我国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静雅 程玲 李春帆 单位:赣南医学院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伦理道德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已经暴露出了普遍的职业道德问题。从公司的治理角度来说,对于会计的管理,不仅需要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做外部环境,还需要公司对会计的关爱与约束,加强会计职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做内部环境,里外相结合,才能行之有效的管理好会计职员。

1.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各种各样的职业也日趋细化,各种细化的职业需要越来越多的行业才能完成一条产业链条,人们的工作联系便日益紧密,因而就产生了各种职业利益冲突。对于职业利益冲突来说,因为有利益的争端,故职业人和外界的关系便复杂化;因为有利益的争端,故为了有效地来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必须要调整职业人利益和本职业及其他职业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对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所有相关行为,以及对其应该担负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来求得整体的认同和一致性,职业道德便是职业人所应认同和执行的一种有效规范和引导。

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来说,职业道德则是指其在会计职业的相关活动中,体现了会计的职业特征的,应该遵循的会计职业关系及其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

2.公司治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人治远比治人重要。由于会计信息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在诸多经济信息中的作用明显,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故当经济利益与职业道德规范冲突时,如果企业对会计人员缺乏有效地监督和引导,势必会让部分会计职员出现某种程度的道德失范问题。近年来由会计引发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国家审计署于2010年6月4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5月30日,会计师事务所总共为2085家业已上市的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1933份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7份无保留带强调事项段意见审计报告,41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32份保留带强调事项段意见审计报告,22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意见共152份,占7.3%,,可见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其次假账盛行,腐败盛行,以各种名目做的收入、利润、成本、效益的假账,被瞒天过海中饱各关联人员和会计的私囊,以至于企业管理者防不胜防,会计管理疲软无力,导致企业绩效不前。

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是统一的,和谐的关系。

1.什么是伦理道德

《说文解字》中关于“伦理”的解释:“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伦的本义为“关系”或“条理”,展开则有类别、顺序和辈分等含义,后世则引申为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自然之间的广泛的利益关系。理的本义为玉石上的纹理,展开则有治玉、治理、道理和条理等含义,后世引申为道理、原则和规则等。伦理具有“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秩序,合乎一定的条理规则”的意义。顾名思义,伦理道德则是具有“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一定的条理规则的,符合一定的社会秩序的道德品性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涵义。

2.伦理道德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讲究“慎独”。

即是指在一个人的时候,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况下能依据道德标准行事,也能坚守道德准则。所谓“暗室不欺心”,即便不被人发现,也不做坏事。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拥有“慎独”的伦理观,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会计职业的道德原则,遵守会计职业的行为规范,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素养,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儒家讲究“无信则不立”。诚信对于任何职业人都需要,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受到的金钱诱惑更大,若能够诚实守信的对待经济问题,则能体现出自身尊严和职业道德境界的问题。

三、完善新的伦理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1、市场经济整体的道德环境建设

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的压力来自全社会的各个层面,绝不是一家公司或者单纯的会计业界可以完成的。

1.1重视全社会的道德氛围

净化会计的职业道德环境首先要依赖于各界的支持和协调,要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和一个健全的法治治理环境。中小学教学、会计专业的专门法学习、文化宣传、主流媒体和现代媒体的舆论造势,都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着感染力和渗透力。一个社会对于伦理道德的坚守和对职业操守的肯定,能影响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广泛宣传,能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使命感、责任心和荣誉感以及耻辱感

1.2完善监督机制评估机制

有约束力的职业规范,才可能规范的约束职业行为。

法律可以对会计人员产生威慑作用,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违法犯罪的条文,比较,但是健全的法律条文之外,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才会让会计人员因为惧怕法律的惩罚而不敢轻易尝试制造假账、贪污公款或者挪用公款等行为。反过来法律又可以保护遵守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良好的法律环境无疑是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前提。有完善的评估机制才能更好的的评价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如果说法律的约束作用是“硬”作用,那么道德规范的评估作用则是“软”作用。所谓软硬兼施,评估可以从职业道德评价、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性、工作认真态度等多方面,客观的、公正的、科学的来评价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从而鼓励和引导会计人员规范其道德行为,自觉的向职业操守靠拢。

2.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

2.1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爱护

要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遵循企业伦理和商业道德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企业伦理观。有理性的企业会创造出合乎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其价值观能适用于所有员工和部门,正因为其对于所有员工的适用性,就必然是考虑了员工的正当利益的,明确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价值观。对于会计人员,在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职位,受到金钱的诱惑较大,所以企业要从细处关心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个人在公司的福利、前途明朗;公司树立起双赢观点,让会计职员明白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分惠于他们,让他们不需要依靠违背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而获得可观报酬,从根本上感受到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转贴

2.2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赏罚机制

公司需要赏罚分明。道德规范的施行,必须要有赏罚机制,如果一锅水端平,认真遵守职业操守的会计人员与不遵守职业操守的人员无赏无罚,就意味公司对任何行为都没有肯定和否定之分,势必会前者冷心,后者安心,不利于引导其自觉向往职业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赏”是一种鼓励,“罚”则意味着批判,利于会计人员趋善避恶。

四.结论

总之,伦理道德具有教化作用,要想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伦理道德大环境,其次才是利用法制法规来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所以说伦理道德是职业道德的教化前提,不管哪一种经济模式,归根结底都是被伦理道德认可之后才能发展的经济模式,但是反过来伦理道德很容易被经济模式所影响,所以在坚持伦理道德的前提下,不断的新的经济模式相适应,也是对相应的职业道德的指导和完善。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入每个学科每节课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上每一堂课的过程中,都要结合当堂课程内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渗透。我们的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职业道德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任务来完成。通过这种“水滴石穿”的渗透,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得以提升。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改良

现阶段几乎每个中职学校都会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也有专门的同名配台教材。但是教材的内容理论性过强、过于枯燥无味,学生有厌学情绪。我们将教材内容进行改良,围绕课程的中心内容收集故事、真实案例等,以故事的形式讲授理内容,学生十分乐于接受,对教材内容掌握很好。

三、于课堂创设职业场景学生进行情景模拟

我校是卫生学校,我们在护理专业课如《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课程的课堂上进行医院护理工作情景模拟。请学生扮演医护人员及患者,对护理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进行实践。通过投入的角色扮演,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成为“病人”,能做到对病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更愿意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去为病人服务。

四、职业道德题目在各科试卷中的渗入

为了引起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视,我校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察以考题的形式分散渗入各科试卷中,学生要想在各科考试中取得高分就必须认真学习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认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避免之前出现的对职业道德的忽视。

五、医院实地参观学习

我校学生将来工作的岗位在医院,但她们在校学习期间对医院的情况和她们将来的工作情况并不了解。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我市两家三甲医院进行参观学习,观察护士们如何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如何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娴熟的操作技巧对病人进行护理,这一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她们心中树立起向护士前辈学习的旗帜,学习她们的态度、技巧,而这些都是对职业道德的践行。

六、学生于敬老院服务体验

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在未来,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很大比重,老年护理也将成为护士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去体验对老年人的服务,借此机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与人接触、与人沟通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等为学生将来的老年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这些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七、确立并开展职业道德宣传日活动

我校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确立每月的七号为职业道德宣传日,在这24小时积极开展一系列学习宣传活动,包括学生围绕职业道德这一主题设计黑板报、学校广播电台也围绕职业道德这个主题进行广播等活动,通过此举使职业道德入脑入心,变成学生的自觉意识、自觉行动。

八、开展职业道德主题演讲比赛

我们在各个方面均对学生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对职业道德也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她们也需要将内心的情怀抒发出来,所以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直抒胸臆、尽情表达。通过演讲比赛弘扬护理人员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精神,坚定学生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爱岗敬业、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信念。

九、个案辅导

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个别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正常标准有较大偏差。该生看待事物悲观,又心胸狭隘、思想偏激且自私自利。我们课题组成员配合该生班主任认真了解学生情况,针对该生专门设计出一套德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方案并进行实施,最终该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有了很大改善。

十、总结

总之,通过上述几项措施能够大幅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其作用一方面充分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使中职学生建立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为自己的事业、为祖国奉献心力。

作者:葛璐璐 单位:黑龙江省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加强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衔接的对策

(一)定位各个德育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目标”是可操作的,是鉴别职校生道德发展水平的有意义的标准,对课程内容体系衔接起着指导、调控作用。中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德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能力。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设计要从社会用人标准及学习者职业发展要求出发,坚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相结合的原则,以“四元标准”即职业教育学历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行业用人标准和不同德育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为依据,从课程衔接视角定位每个学段的学科课程目标,以便体现课程的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制定课程目标,需要着重从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完善课程目标的内容、结构,以便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从课程衔接的视角出发,对每个学段所要达到的道德能力水平进行分析,解构道德能力结构要素,并描述道德能力要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以体现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在德育初级阶段,发挥感性思维和经验思维能力,以“规则”的认知为基础,引导和激发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使之了解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形成基本的规范意识和道德品质;在德育的中级阶段,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之学会运用“原则”调节职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理解道德“原则”,将道德原理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培育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在德育的高级阶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目标,发展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使其学会将抽象的道德知识与具体的道德事实结合,增长道德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促进职业道德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高度统一。服务于德育目的、目标的达成而选择和组织德育内容,能够促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紧密衔接。

(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囊括性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特殊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主要用于约束本职业人员,它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也是个体道德品质的“成熟化”。遵循职业道德的特点以及社会职业化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编制应体现囊括性原则,课程内容应包括公共职业道德教育和有专业、岗位针对性的专业伦理教育。从课程内容衔接角度看,高年级的职业道德教育侧重点是专业伦理教育。由于职业道德在形式上,特别是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方面,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和多样,客观上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应贴近个体未来职业生活实际,以增强其道德实践能力。在以目标定位为依据,从目标中的内容、结构要求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突出道德能力培养时,应按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要求,对能力结构各个要素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定位。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及未来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德目”,并有机组织德目,从价值结构的“三个维度”不同程度地诠释重要德目,按照螺旋上升式序化课程内容结构,以促进德育目标的达成,彰显职业学校德育务实性特点。加强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不但要促进课程内容衔接,还要以“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为导向,促进认知性德育和活动性德育的有机结合,以多种方法促进课程体系衔接,才能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在现有国家课程体系下分专业开发专业

伦理教育课程促进课程衔接职业道德是依据本职业的业务内容、活动条件、交往范围的要求,使从业者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和多样性特点。职业道德的特点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具有适合行业、职业要求的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便使本专业学生尽早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职业道德知识,形成专业道德能力,养成专业自律精神。当前,我国的德育课程是国家课程,在现有条件下开发专业伦理教育课程,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三方合力推进。从国家层面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积极探索专业伦理理论,以及德育课程开发技术,为不同层面的德育课程开发实践决策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国家应尽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中高职衔接的管理体制,制定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

二、总结

结合职业教育办学评价实践,通过院校评估、示范校建设项目等活动形式,大力推动职业院校深化德育课程改革,鼓励学校通过活动课或选修课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伦理教育校本课程,促进课程体系衔接建设。国家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整体推动德育课程改革。从学校层面看,应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创新育德工作,立德树人,校企深度合作,营造全息式育德氛围。学校应优化德育工作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德育课改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企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问题。学校通过校外培训、校本培训和自主学习,使教师尽快掌握专业伦理教育理论,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对教材的整合处置能力,有效地进行德育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快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彰显职业教育中学科德育育人本色。

作者:韩玉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国内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研究

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开拓者黄炎培曾提出很多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其中最集中的是“敬业乐群”四个字。“敬业”是指“对所司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具责任心”,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职守;所谓“乐群”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互助之精神。对当前形势下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我国不同研究者有不同提法。龚宏富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以价值观念、责任意识、诚信品格、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为重要内容。”也有论者认为,应从当前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放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有人则强调根据我国的有关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要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人民为核心,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还有人把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包括敬业、爱业、乐业、勤业、精业教育;二是职业精神教育,包括尊重科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教育;三是职业良知教育,即诚信教育;四是团队精神教育,包括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精诚团结,密切合作教育;五是遵纪守法教育,包括学法、知法、守法、依法行事教育。有人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职业道德五个组成部分,即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习惯的教育与培养。并认为从认知到习惯是一个不断上升过程,习惯形成则是职业道德形成的较高境界。从总体看,大多还是就职业道德论职业道德,缺乏大职业道德教育观或职业道德教育系统观。

二、树立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观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树立开放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多方位构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体系。职业教育观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正如德国一位教育学家所说:“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危机、取向危机、意义危机,价值危机或者说价值不确定首先是一种理想的危机,包括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危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5]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绝不能离开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标准。职业道德修养首先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固有的修养。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这一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我们构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

2.从“根”和“魂”上做文章,克服“功利主义”、“职业主义”的不良影响,真正实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刻板,方法单一,原因有二:一是“功利主义”“职业主义”影响严重,误解职业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不能片面追求就业率,更不能只重视那些能教会学生一技之长的课程教学,忽视别的课程,特别是人文类课程的教育。二是在“根”和“魂”上做文章不够。所谓“根”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这“根”。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民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6]所谓“魂”就是一种活跃在每时每刻每个人的行为、习惯中的人的精神。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所教的大都是一些刻板的规定和理论知识的条条框框,怎样将它们溶化于学生的血液里、灵魂里,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改革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创新,而创新的源泉一方面来自“根”,一方面来自“魂”。

3.给学生和教师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彻底改变学生和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被动地位,让每个学生和教师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我国职业教育同国外相比,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一方面缺乏顶层设计,法律、法规很不健全,体制、机制很不完善;另一方面旧的教学体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广大师生。“行政本位”“官本位”对高等教育的消极作用,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只能按上面说的做,学生只能按教师说的做,不能越雷池半步。于是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遭受压抑。这种状况如果没有根本的改变,不仅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目标难以实现,其他各种教育改革目标也难以实现。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在学校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一切依靠学生和教师。要从根本上保障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迈进,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立法、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给学生和教师以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王秋梅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高职生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1.专业胜任能力方面不少

高职生不重视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牢固掌握硬件知识,面试时对一些基本的行业问题都不了解,上岗后常出现无法应对和胜任工作的尴尬。而在择业、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现象,怕吃苦受累,不愿意扎根基层工作。刚出校门的高职生职业定位模糊,踏上工作岗位后容易因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或职业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轻易跳槽,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就业单位带来损失,就业单位聘用应届生的忧虑正在于此。

2.职业品德方面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价值取向和标准上,更多高职生倾向物质追求,讲实惠、贪享受,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集体观念缺乏、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高职生中,考试作弊、拉关系、求职简历造假、伪造证书、随意签约毁约等不诚信和违背基本道德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令许多用人单位感到担忧。而工作过程中一旦出现利益冲突,他们在个人修养、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则迅速暴露,成为被解聘的首要对象。

3.职业纪律方面因为严重的个人主义

部分高职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由散漫、不听从指挥、不遵守用人单位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过分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和需要,对组织的荣誉、利益缺乏考虑乃至漠视等,不仅影响自身的职业生涯,同时也给工作单位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后果。

4.职业责任方面

很多高职生不愿意接受困难和挑战,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因此成为用人单位解聘的重要原因。《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重庆某公司曾同期招聘21名大学生,令人惊讶的是,仅4个月内就有20人因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意识等职业道德问题被公司陆续辞退。

二、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1.教育主体方面的原因

一是屈从现实,不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在信息化、专业化不断升级的今天,社会对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基于社会需求、学院发展、就业率的多重压力,把教育的重点倾斜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着力提升高职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等专业素养,单纯把提高学生就业作为工作、教育的出发点,忽略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欠缺对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的综合考虑。二是理念偏差,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严重误解。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逐渐走入“重专业、轻德育”的误区,片面强调专业课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忽略了德育和智育两者的内在统一性,甚至片面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考核的内容繁多,时间紧迫,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养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加上脱离职业生活实践来学习职业道德,学生不感兴趣或教学效果差,因而形成了职业道德教育应由用人单位通过岗前培训来承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的误解。有人甚至认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以上种种都显示出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严重误解。三是教学内容少,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基本依赖于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的思政课中融入的部分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部对思政课程改革后,课时均有缩减且内容少,教学目的和效果往往难以实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工作流于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刻板,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部分专业课教师则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他们只传授专业课知识或教给学生技能就行了。四是过渡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而言,过渡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关键。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毕业生就业、提升就业率等日常性事务和问题上,有的也只是以一两场学者、专家讲座草草了事,这种过渡阶段几乎空白的职业道德教育让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

2.教育客体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重视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自我培养。当前,多数高职生在校只读“有用”的书,只听“有用”的课,厌倦枯燥的理论形态和空洞的道德说教,甚至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强烈的排斥,普遍以考证、过级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以效益好的单位作为他们选择就业的方向,没有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合理的职业道德意识,没有为离开校园、步入职场做好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上的准备。相当一部分高职生,不注重日常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的养成。在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越来越被重视,甚至成为用人单位录用人才重要条件的当下社会,高职生在职业道德素养上的缺失将成为他们步入职场的致命伤。二是深受社会风气影响,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的当代高职生,在社会矛盾冲突、消极腐败行为的影响之下,容易出现是非、道德、情感等问题的认知矛盾和评价标准的模糊,从而造成职业道德意识的薄弱和责任感的淡漠。部分高职生自我道德认同率过高、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脱节、知行不统一,如应聘材料掺假、单方毁约、敬业精神差、集体意识不强等。在这种缺乏积极、乐观、公益、公信的社会氛围之下,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社会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三、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1.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上的致力

一是转变理念,重视职业道德的培育。高职院校应提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自觉意识,转变“重专业、轻德育”的教育理念,摒弃单纯以学校效益为出发点、以提高就业率为终极目标的错误教育理念,清楚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留到毕业后由用人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其结果不仅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就业质量,还是以牺牲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为代价,只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只有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为己任,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在就业单位、社会上的认同度和发展联系起来,紧跟职业道德的时代需求,才能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整体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合理设计课程,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高职院校应坚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课程和教学及实践课时,从制度上、体系上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常态化。以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激发和提升道德情感,从而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三是规范日常教育管理,实现他律与学生自律的有效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想落到实处,除了注重教学环节以外,还必须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通过教学与管理上的统一,让学生在他律和自律的过程中,实现由“润物细无声”到“水到渠成”质的转变。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以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学院应通过量化考评的方式,对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给出详细评分,如将考试、守纪、活动、实践等作为考评内容,并与奖助学金、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事项挂钩,以有效刺激学生的进步意识和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促进发展。四是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水平。思政课教师是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应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培养正能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不断自修的同时,积极引导、同化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社会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校正他们的偏激观点和不良情绪,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中建设一支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研和管理团队,加强相关方面学习和培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学知识,把职业道德教育更深层次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五是丰富实践教学,扩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应不遗余力地重视职业道德实践,建立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多渠道的实习和就业窗口,为学生实现知行的较大化统一提供必要条件。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引发大学生深刻体验和能量共鸣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单位,要求学生以调查、报告、心得、论文等形式来实现内化。学院应加强与对口单位的双向联系,对实习学生严格、规范管理,扩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职业道德教育。

2.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自我培养与提升

一是树立科学择业观,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心态上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部分高职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另一部分则因为高职生的层次问题表现得消极被动。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高职生应认清“享乐化、功利化”择业观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分辨“物质化、利己化”人生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未来发展的错误导向性,认识到只有把职业理想、职业选择同社会现实和需要结合起来,以充实和提升自己为目标,以回馈社会、国家为归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设定科学的人生规划,才有可能成为既实现自身价值又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人才。二是完善知识体系,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择业、就业是多方位考验一个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它涵盖了知识、能力、身体、心理、道德和法律等诸多方面。高职生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产物,要顺利实现就业,除了要练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着区别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特征和优势,还应一定程度掌握应对职业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法律意识,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做好充分的素质准备,顺利实现就业。三是注重日常行为,培养品质。高职生想要在工作中比肩其他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只有凭借良好的个人修养、端正的职业态度、不倦的职业精神和较高的工作能力,才可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成为赢家。高职生应有意识地坚持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奉献的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等,使品质得到不断完善,为日后造就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的职业人格提供良好的条件。四是注重实践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完成角色转换。作为高职生,应当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培养综合能力和社会知识的重要途径,珍惜和把握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实践和实习机会,不是只关注实践或实习单位的条件和实习期间的待遇问题,而是着眼于未来,在实践中感悟,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炼就更强的实力去冲刺人生中的及时次角色转换。社会和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院校只有在大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把学生塑造成有“魂”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和高职院校生存竞争力。

作者:陈媛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会计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会起到保障

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作用在对会计体系的管理中,要求每个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保障真实性、完整性。虽然我国对企业会计的管理体系正在一步步加强,但是在体系上展现出很多漏洞。会计人员在对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时,对政策和管理的漏洞会出现会计造假的行为。虽然这是会计管理的疏忽,但更是会计人员自身职业素养的缺失,在管理中的漏洞可能常常都有,但是做出的“假账”常常会被严谨的会计体系发现。这样就会产生无法挽回的法律制裁。所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必须要加入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各种会计要素的紧密联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专业知识背后的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免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很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中,会涉及到很多法律因素,所以,中职院校需要对学生进行会计法规的教育。法律作为道德的低限度,遵守法律是每个工作者的义务,会计人员必须对会计法规有一定的掌握,学会运用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所以,当会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妨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时候,不但会让他们不受到威胁,更会让其能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也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整个会计行业的重要要求

会计在从事工作的开始到结束,从每个细节到会计报告的形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体系,一步错误,可能引起步步错误。而会计做出的会计报告直接决定着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等的投资和决策。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首先要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关注会计中的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指标。在会计工作中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要保障每一个数字和信息的真实完整,对工作中的一切都认真对待也是会计的职业道德要求。另外,在自己手里经过的每一笔财物,做到不多也不少。只有每个会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让整个会计行业拥有良好的道德氛围,在进行会计工作时也会因为整体素质的增强而使会计会计工作更清廉。中职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会计人才,所以,必须在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在毕业的时候,才能以高尚的道德节操,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成为一名合格而的会计人员,也就从根本上调高了会计行业的整体素质,也使会计行业向良好的发展方向迈进。在会计工作中出现错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对会计工作的不认真导致的,另一方面很可能是会计不具备合格的专业知识,而引出专业上的错误。这也是不符合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的,所以,中职院校一定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做认真负责的讲授,在教学的时候不出现一丝一毫的专业错误和专业知识的模糊,这会对对学生对知识的求真欲望以及职业的发展都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中职院校对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是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的一方面,所以要想从根源中解决会计行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还需要对从专业技能方面对会计进行加强。

三、总结

导致会计人员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因素有很多,但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对会计法规和会计道德认知上的缺失。中职院校所要培养的会计人才,不应该仅仅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等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在会计行业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应该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其重要性,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

作者:王菲单位:承德技师学院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一、中职学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诸如雾霾、水源污染、三聚氰胺等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发生,在折射出某些领域职业道德缺失的同时,更给我们揭示了职业道德缺失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作支撑,而高素质的人才,除了应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现代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则可称之为是此种人文素养的核心,它可以其特有的价值与作用,规范相关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进而引领社会、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一线主力和引领者,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不仅将影响其个人的职业生活,也将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准及社会经济发展秩序,而中职学校期间,正是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学校在教授专门职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更应配合社会转型与建设的需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是提升中职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需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或因偏重专业课,倡导技术至上,或因其他各种原因,不被重视,致使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意识缺失,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其专门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与职业相关的人文素养,否则培养的是一群只懂技术的“机械人”。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优劣,足以影响其整个教育效果,甚至整个职教系统的社会形象。因此,中职学校要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升社会影响力,就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是中职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一般说来,教育的功能有二:其一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公民;其二是养成身心人格健全的个体。前者属于社会功能,后者属于个体功能。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形式,首先是社会的特定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个体只有掌握了它并依之执行,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活变得顺利、充实并获得社会认同。可以说,职业道德是个体融入社会、融入职业,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本素养。同时,职业道德中也包含一些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等关系的规范,这些规范利于个人良好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养成和个体社会人格的健全发展。可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也是个人身心人格健全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就是说,不管从社会还是个体层面讲,职业道德都是职业人必备的素养,而这些基本职业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均需职业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给学生。

二、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职业道德教育绝非单独的一门课程,因此中职学校应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以帮助学生职业道德层次的提升。

(一)整合各方资源

编纂适合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材如前所述,职业道德是社会对职业及其从业者的特殊规范与要求,除了一般的统一道德规范外,各行各业还有一些特殊的规范与要求,因此中职学校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及时步就是要编写适合本行业的教学及参考用书。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材首先应该以职业、行业的发展为导向,结合各专业、职业的特色编写,突出其“职业”特征,即要根据行业特点与规范及其发展趋势的要求进行教材及参考资料的选编,以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让学生明确知晓其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具体道德要求,导正其职业道德价值观。其次,职业道德教材要突出实践性。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行为。故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材,要在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理论提升的同时,也应侧重引导学生相应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培养、增强中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并引导其实践,从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此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材的编写还应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配合,要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针对中职学生不易接受过于理论性知识的特点,教材内容应尽量以具体的事理或具体的事件、案例,代替理论的说教,以感性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积极学习。

(二)引导学生自律性

道德认知的发展自律性是道德的较大特征,因此道德教学的目的,也应在于发展教育对象自律的道德理性,从而使每个人都能独立地做道德判断。可以说这种道德理性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自我反省,提升其明事理辨是非的道德认知,进而建立成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坚持此种理性,应成为道德教育的中心。我国学校德育,往往更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强调教师的,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仅是被动地学习道德知识,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其被动接受、不愿自主思考的习惯。相应的,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自然形成了他律型的道德模式,而一旦这种外界的约束消失或减弱,学生就不知如何去判断,或者往往会做出有悖于道德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之一。故而,学校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其内控型的信念,使之思想行为更为理性,以引导其自律性道德判断认知的发展,进而形成自律性的道德意识与行为。

(三)调整教学策略

优化教育效果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认知方式等因素都将影响他们对道德的认知与践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与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差异,并据之选择恰当教学策略,以优化德育效果。

1.营造校园道德环境。在当前教育形态下,尤其是对于过分“依赖”外界督促与影响的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其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养成,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将之看作课堂、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要营造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道德情景。中职学校应养成一种敬畏、尊重职业道德的氛围,形成道德环境,让学生时时沐浴道德的熏陶。

2.结合学生实际,探索、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根据认知模式理论,要想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应与学生的认知相一致,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如果二者不能达到配合状态,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应根据学习对象的认知形态及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扬长避短,以引导和促进中职学生的和谐发展。如针对某些中职学生独立性差、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促进其对职业道德的认知与发展。而对那些自律性倾向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应给他们提供一些能够对职业道德认知的自我内省机会,如可多鼓励其通过阅读、写作、讨论以及辩论等活动进行职业道德的思考与反省。

3.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不是的教学内容,讲演也不是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实施职业道德教学时,还应选择一些补充内容,补充内容选得好,能使学生受益,选得不好,学生非但不能受益,反而深受其害。因此,此类补充内容的选择,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策略。补充材料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学生会偏向于不同的学习材料,有些学生偏向学习、记忆一些具体的内容,而有些学生却偏向一些抽象的、理论的材料与内容。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尽量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需求。同时,在材料选择的形式上,也应尽量多样化,以多方位的材料引导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观察与思考,并启发其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与行为。

三、总结

总之,加强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应然之需,也是提升中职学校社会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更是中职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需求。中职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与策略,优化教育效果,以培养出令社会满意、家庭满意、学校满意的人才。

作者:王延强吴学仕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1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

1.1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认识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2.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升医药职业道德意识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生活阅历浅,他们思考问题不。高职医药院校要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去医院、医药公司、医药物流企业、制药厂等医药相关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向工作在医药行业及时线的工作人员学习;也可在假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如用所学的医药知识进行医疗服务、或参加下乡医药知识宣教活动,义务为农民提供医药知识咨询,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逐步走向成熟,提升学生自身的医药职业道德水平。

作者:陈祎凡单位: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

职业道德教育论文:高职生转型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的主流大体是健康、积极和向上的。现阶段,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1办事公道方面高职生可以认识到办事的公道是工作人员进行人和人之间关系处理的基本准则。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在企业当中一般都可以实现办事的公道。差不多一半的高职学生觉得在任何的时候从业人员都需要坚持所有的真理。将近95%的高职学生会觉得自己在参加工作之后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公私分明以及光明磊落。

1.2爱岗就业方面在爱岗就业这个方面,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一种职业规范。根据相关的调查,有将近90%的高职学生觉得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规范。同样比例的学生觉得目前一些职业领域中发生跳槽的现象有好处也有坏处。将近65%的学生觉得不多数的学生参加工作的原因是为了服务社会和他人。几乎所有的高职学生都觉得社会需要的所有职业全部都是职业责任。将近80%的高职学生觉得形成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职业道德的教育。

1.3服务群众方面高职学生可以很好的认识到服务群众是为人民进行服务的重要体现。差不多90%的高职学生觉得全心全意的为人民进行服务是共产党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集中体现。93%的高职学生觉得市场经济对为人民服务这个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认为市场经济也就是服务经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觉得社会应该树立起服务光荣的观念,应该有效加强为人民服务方面的教育。

1.4诚实守信方面高职学生能够在诚实守信方面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差不多90%的学生认为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法则。70%的高职生觉得员工可以做到诚实的进行劳动,可以很好的维护企业中的信誉。

1.5勤劳节俭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认识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和现实意义。大约90%的高职生觉得现阶段的人们应该利用节俭来实现致富。82%的高职生觉得勤劳节俭能够有效避免腐败。

1.6奉献社会方面高职生可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当中,奉献社会是较高的要求,是集体主义和为人民进行服务的好的体现。85%的高职生觉得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依然需要广泛发扬奉献的精神,不赞成市场经济和无私奉献不相容这个观点。将近80%的高职生觉得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然而,也存在一小部分的学生不能清楚的认识集体主义,觉得市场经济应该着重强调个人利益和经济利益,这时候进行集体主义的谈论不是非常合时宜。

2转型期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2.1不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将办学规模的扩大当作发展学校的主要目标,轻视教育的质量,而重视经济方面的利益。有些学校比较重视职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传授,对职业道德的教育有一定的忽视,职业道德课程的开设只是为了简单的应对上级相关领导部门的检查,导致职业的道德教育就演变成了一种摆设。很多专业课的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根本就不结合专业的教育,只是单纯的进行教书,根本就忽视对学生的教育。许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学校期间,只是重视各种学习的技能,考证考级,对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有了一定的忽视,严重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升。

2.2老师的素质不高老师的行为对高职学生的品质、行为以及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部分的院校主要是由中职院校进行升格组建而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学的层次,然而,老师的素质水平并未得到一定的提高,有些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形象不是非常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老师的道德影响力和人格的感染力。很多的高职院校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有些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有着相对比较低的专业理论水平,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教学的观念以及能力无法适应现在的新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主要是以道德规范的灌输为主,比较空洞的进行说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2.3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不是很强一般来就讲,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相对比较低的入学分数,学生整体的素质都是参差不齐,然而,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并没有做到因人制宜,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根本就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不能形成比较好的学习风气。通常来讲,职业教育属于是专业的教育,学生的学习专业不一样,所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也是不相同的。当前,高职院校当中职业道德得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之上,也就是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共同的一些职业道德的要求,很少涉及行业中的相关职业道德。

2.4职业道德的教育渠道单一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时,主要是进行课堂的宣讲,由老师来进行教材的讲解,缺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效配合,更严重的是专业课的老师也非常少地涉及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在实训以及实习的过程中,也很少会涉及这方面的规范。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社团的活动当中很少引入职业道德这方面的内容。

2.5高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比较简单现阶段,高职院校当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着相对比较简单的评价方式,一般都是运用试卷考试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偏重对知识的考查,对于能力以及行为的评价有一定的忽视,比较重视教育者的评价,忽略教育者自主的评价,对于老师的个人评价比较重视,轻视各个学科的综合评价。所以,这样的评价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很难比较地反映出高职生的实际职业道德状况,导致社会和企业的评价结果与学校的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3转型期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加强的有效对策

3.1有效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一般来讲,高职院校应该为现代化的国家建设事业培养出技能专业型以及素质比较高的人才,高职生职业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足够重视职业的道德教育,由之前那种只是重视职业的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培养变成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知识培养的并重。教育的相关工作者应该履行神圣的职责,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实现教书育人。青年学生应该充分重视自身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3.2有效提高老师的素质应该加强职业道德队伍建设,利用企业的实践锻炼以及教学的培训等各种途径来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比较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应该强化老师以及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对于学生的尊重、对教学工作的强烈责任心以及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来影响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3有效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特别是诗教的传统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资源,中国的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很深的文化沉淀,能够为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浓厚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诗歌教育方面的传统,我国的诗歌也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其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中。

3.4有效加强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当中,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中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实现职业道德水平的逐渐提高,做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小。同时,应该对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一定的加强,还需要加强职业的道德相关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未来应该从事的职业对于人民、国家以及自身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有效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以及专业的归属感,提升对于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比较自觉地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除此之外,应该按照学生的具体需求来确定职业道德方面教育的目标,将近期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观念及时地补充到职业道德的内容当中,促进学生养成比较好的职业道德。

3.5完善职业道德的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内部的各个组织、部门以及个人应该进行分工协作,让职业道德的教育始终贯穿并渗透到高职的各个教育环节当中。高职院校应该和社会、企业以及家庭进行密切的联系,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同时,还应该将职业道德的作用充分的发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正确地选择职业,具有正确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除此之外,应该积极对各个学科当中的道德因素进行充分地挖掘与提炼,在专业课以及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让职业道德始终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

4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重点教育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还应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实现发展。

作者:周磊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