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行为

摘要: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诉求下,把握好非正式评价的实质和实施显得更为迫切,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非正式评价的内涵着手,分析高中语文课堂非正式评价的应用现状,提出优化非正式评价的优化策略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行为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行为: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行为关系的构建

【摘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行为;构建

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语文教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语文教学日臻完善和严密。但伴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语文教学在方法手段方面越来越显示出迷离性和陈旧感,形成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缺陷,如同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也成为了所有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 转变教学行为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却常常令人不满意。如何帮助学生去投入、去发现,引导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1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在的教学空间狭封闭,教室成了学生的空间,特别住校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1.2 以学生为主体,使训练形式多元化。传统的训练,大多足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紧扣课堂,抓住课文,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作演讲,天天训练“说”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每天只占用两三分钟,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开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小小说、童话、寓言、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精美日记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这样就将常规的课堂教学跟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还使学生树立起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3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著名导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读米实现对学生的“启”。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相谐和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的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 避免课堂冷场

2.1 根据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心理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上的现成答案,喜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开始出现“闭锁心理”,他们已意识到“我”的存在与作用、“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并开始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非常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意教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勇气,掌握学生因为害怕答错而被人取笑的心理。

2.2 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 班级授课的长处是可使很多人同时受到教育,还可以造成竞争气氛;短处是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基础好的越来越积极,基础差的越来越消极。如课堂提问后思维能力强的抢着说出了答案,思维一般或较差的却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少学生年复一年的充当陪客,最终对答问也就失去了兴趣,结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高效状态。

3 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课堂

3.1 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较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层次需要才是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3.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3.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此外,教师还可采用有趣的练习或知识性幽默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敏锐地识别和捕捉契机,果断地做出决策,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行为:如何构建高中语文课堂行为关系

【摘要】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较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行为;人文关怀;情感体验

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语文教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语文教学日臻完善和严密。但伴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语文教学在方法手段方面越来越显示出迷离性和陈旧感,形成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缺陷,如同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也成为了所有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 转变教学行为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却常常令人不满意。如何帮助学生去投入、去发现,引导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1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在的教学空间狭封闭,教室成了学生的空间,特别住校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带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1.2 以学生为主体,使训练形式多元化。传统的训练,大多足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有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紧扣课堂,抓住课文,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作演讲,天天训练“说”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每天只占用两三分钟,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开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小小说、童话、寓言、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精美日记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这样就将常规的课堂教学跟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还使学生树立起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3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避免课堂冷场

2.1 根据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心理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上的现成答案,喜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开始出现“闭锁心理”,他们已意识到“我”的存在与作用、“我”与外部现实的关系,并开始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非常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意教师或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言的勇气,掌握学生因为害怕答错而被人取笑的心理。

2.2 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

班级授课的长处是可使很多人同时受到教育,还可以造成竞争气氛;短处是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基础好的越来越积极,基础差的越来越消极。如课堂提问后思维能力强的抢着说出了答案,思维一般或较差的却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不少学生年复一年的充当陪客,最终对答问也就失去了兴趣,结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班级授课特点的实际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高效状态。

3 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课堂

3.1 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较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高层次需要才是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3.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3.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此外,教师还可采用有趣的练习或知识性幽默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敏锐地识别和捕捉契机,果断地做出决策,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行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师非正式评价行为策略探微

摘要: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诉求下,把握好非正式评价的实质和实施显得更为迫切,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非正式评价的内涵着手,分析高中语文课堂非正式评价的应用现状,提出优化非正式评价的优化策略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非正式评价;策略

一、 高中语文教师课堂非正式评价的内涵

“课堂评价”一般是指教育者对教学过程本身的评价,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课后反馈做出客观评价等,多指一种外部评价;也指在教学互动中的评价,主要指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所做的评判和反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一种内部评价。高中语文教师课堂非正式评价即指课堂的内部评价,是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实际课堂情境和师生的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依据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的行为和意向,对学生做出的随机的、不受程序规范的、单一标准、固定方式、特定情境束缚的评判与建议,是一种随机进行的反馈与建议等。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证明。学者们将研究越来越集中在教师评价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学生潜能的挖掘、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上。且充满人文关怀评价的期望、激励、理解、宽容等成分都已成为教师评价的共同诉求。

二、高中语文教师课堂非正式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走访、分析发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现实生活中的高中语文教师课堂非正式评价已取得很大进步,主要集中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做到引导、鼓励为主

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非正式评价能够做到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大多数教师能有意思的从欣赏的角度去品评学生的回答,及时赞许,这无疑大大鼓励了高中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当学生答题遇到困难时,大多数教师也能以引导为主,不轻易放弃、另请他人,这种相信学生、合理引导的积极做法,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例如,“请你再好好想一想,别紧张,我相信你一定会的”等。从集体的角度而言,教师对一个学生的“不放弃”就是引导其他学生勇敢发言、积极尝试、相信自己的好示范,更容易博得学生的信赖。即使学生回答的思路有误,大多数教师也能够做到耐心听完,评价时也多是含蓄的、鼓励的,而不是严词批评或讥讽。

(二)尊重个性差异,因人施“评”

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做尊重个性差异,因人施“评”,对于生性大胆、调皮、开朗的学生,在课堂上如果表现的不好,教师往往直接点名以提醒;而对于一些自尊心强的、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大多只是眼神暗示或课后谈话。一部分教师已经注意到“评语需与学生个性相匹配”,大部分教师懂得“因人而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三)关注动态,有问必答

即使是课外问题,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也能及时给予回应。教师们能考虑到课外问题既然在课上提出,就必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教师如果一味置之不理,学生就会不服;如果鲁莽批评、搪塞也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从而影响上课。恰到好处的评价往往会无形中提醒学生应该围绕课内问题来谈,会收到非常微妙的课堂效果。健康活跃的课堂应是教师对学生“迅速反应”的课堂,哪怕这个反应只是一个眼神;而适当延迟评价及恰当的沉默也是辅助评价运用于语文课堂。这不仅表明教师有问必答,还体现了教师是非常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动态的。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师非正式评价行为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课堂非正式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应转变评价理念,重视非正式评价,把非正式评价放在与正式评价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两者取长补短。非正式评价常因“非正式”性以及实质的较难把握而被教师和学者们忽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与集中、固定、繁琐、规范的正式评价相比,非正式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的更广,作用更大,且“非正式”的影响通常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心理互动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的培养有更大的帮助,是师生课堂畅所欲言探讨的结果,它不强调、“答案”,不是固有的机械式练习。在这种饱满丰盈的互动生成中,随着师生的体验、畅谈,非正式评价更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带来更大的影响。不同于统一标准、步骤严格的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更强调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和与学生的及时交流。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不是对立和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教师对此不应盲目地因为其“非正式”性就轻视它。

(二)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要求教师的非正式评价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无论什么教育行为,唯有注入人文关怀,该行为才会真正将教育深入人心。语文教师的课堂非正式评价更应突出对“人”的关注,多角度观察学生行为、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全体学生的多元发展为非正式评价的终极目标,以评促教,在课堂互动中形成师生心灵的交流。教师的真诚的评价,只有发自内心,即使是严厉的批评听起来也能温暖人心;也只有源于爱与信任,才能使一个简单的微笑也被铭记在心,并产生前进的动力。

(三)评价要具体,有针对性

教师的课堂非正式评价应尽量描述的比较具体。由于评价方式的无规范、评价情境的随机、评价标准的多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非正式评价常被人们忽略,言语较少经过推敲,多是教师随机的有感而发,对于不同的同学,教师可能以同样的简单评语作答,如“很好”,这样的评价标准是模糊的,学生无从考量自己。使学生不知道自己“很好”表现在哪里。于是,这个“很好”并不能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作用,更多得是敷衍。高中生渐趋成熟的思维和“在乎他人看法”的特质更需要语文教师“言而有物”的评语。语文教师在对上述学生进行非正式评价时,应该将评语具体化,例如“你读课文的语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不是简单的说“很好““读得不错”。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拥有具体、感性的认识,从而依据教师的评价自我改正和自我完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