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实用13篇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

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小学古诗词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点表现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师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诚然,我们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误区:一是填鸭式的背诵。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想象力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掉。二是机械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奉行你问我答,看似热闹,实则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其意境支离破碎。三是囫囵吞枣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了,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难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诗词是生命之歌,是美的化身,理应跨入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之美。

四、古诗词中的美

1.感受自然美

生活中有美,古诗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而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自然界中那些无情无知的山水,在诗人的笔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有情有义的灵动之美。

2.体会韵律美

“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它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必须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才能深刻体会”。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回旋反复中尽显韵律之美。

3.感受人格美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融合一体,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正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诗言志,诗人的精神追求、人格风范在诗句中表露无遗。

4.形成心灵美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不能分析内在的美和价值。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比如:学习《赠汪伦》《别董大》,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学习《静夜思》《泊船瓜洲》,表达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之情;学习《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倾诉对祖国山水、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学习《游子吟》,歌颂真挚无私的母爱……

五、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美

1.营造美的氛围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图画则可以充分调动人的视觉,恰

当的音乐、图画可以烘托、渲染诗的内容,营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选择古筝曲配乐,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再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波涛汹涌的江水,作者随着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感受飞流直下的景象。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

2.运用美的旋律去读

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词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首先让学生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入诗境,在读中体悟诗意,在读中融入诗情。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例如,我经常就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

3.构建美的画面

“意”是古诗中的意境情感,“象”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古诗中的各种情感都融入了意象之中,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例如,我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是这样品味“卧”字的:(1)反复品读这句诗;(2)看图观察想象小儿的神态、动作等;(3)让学生把“卧”换成“躺”“趴”,想想有什么感觉。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卧”的情境、“卧”的情趣。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深读文本,更要挖掘其意境,让两者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2

加强古诗词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

学习古诗词教学的意义还表现在可以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它还可以促进学生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兴趣,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二、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列出了小学阶段学生必背的优秀诗文,并在附录中列出75首《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使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常表现在:一是大量的背诵。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教学过程随意。教师没有精心备课,只是表象地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练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文字解释,应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备课的着力点任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按照“解释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一套做法。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资源整合,归类分析。

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等等。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一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更容易记忆理解。

第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例如: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想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3

1.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 ,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2. 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3. 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4. 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4

1 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20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3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4 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5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动,多媒体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和年龄特点: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要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古诗《村居》时,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及我在多媒体上精心制作的课件记述春天的景色。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做到不但自己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而且能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到的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以便背诵、记忆。其次,由于语文是以文化为起点的学科,尤其是古诗词,其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深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例如讲《清明》一诗时,教师应该首先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以及清明时节人们的情感,以便于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情感,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本诗。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5

一、吟诵体味,走进“诗乐”情境

古诗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搭配,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在古诗教学中,可通过吟诵体味,让学生在“诗乐”的情境中,品味语言灵动美。

吟诵诗文时,为学生创造和谐的音乐氛围,能使他们充分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和神韵,充分享受听觉上的美感。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诗人将对故友惜别情绪寄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之中,可选用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渲染氛围。借助婉转舒缓的乐曲背景,学生吟诵诗文的语气语调也将变得舒缓而悠长,平和的心境将慢慢地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节律美。

二、运用图片,呈现“诗画”景象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写意画。在古诗教学中,可通过捕捉意象,艺术地再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景象画面,引导学生从“诗画”的直观体验中理解作品意象的灵动美。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在古诗中经常被赋予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因此,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古诗插图和多媒体手段,实现诗画互见,帮助学生更形象地领悟古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选取了山峦、飞鸟、山道、行人、渔船、老人、江河、白雪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凄清的画面,传达特定的情感诉求。笔者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一段Flash视频画面: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连绵起伏的山峦银装素裹,四野寂寥开阔,江边一艘渔船上,披带蓑衣和斗笠的老人手把鱼竿,全神贯注地望着江面……在这样一幅幅空灵凄清的画面前,学生宛如置身其境,对诗歌传达内容的理解就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三、激发想象,融入“诗境”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还需进一步体味古诗意境。有学者认为,“古诗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意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因此,意境的体味需要读者的想象。诗人的想象,在于创造新的意境,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读者的想象在于借助已知的生活经验,把诗歌中意境再现为有特定含义和内在联系的画面,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感情。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想象,调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诗句进行“补白”,感受古诗灵动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联系生活,唤醒“诗情”体验

古诗是诗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古诗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但诗人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每一个人所共有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经验,尝试触摸、体验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

诗人情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古诗教学如果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就无法让学生理解诗人呈现的细腻感情。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每到春节,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亲戚朋友不顾旅途的艰辛,都要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互拜新年……在学生了解传统民俗风情和国人团圆情结后,笔者告诉学生:在古代,重阳佳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诗人王维旅居在外,想象着家乡的兄弟一起登高望远,自己却孤身独处异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笔者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假如自己是王维,离开了亲人,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感受。通过这种情感的引导,学生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拓展延伸,感悟“诗蕴”魅力

许多古诗是诗人的睿智及深刻的人生感悟的结晶,给人以鼓舞和启迪,具有深刻的内涵。在教学中,还要通过拓展延伸的方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深厚的意蕴,感受古诗历久弥新的魅力。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6

长勺之战与鲁庄公的“文治武略”辨析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性光芒

都市化时代的乡土韵味——谈新世纪河南文学的特点

民间叙事的精神隐喻——孙方友“笔记小说”的文化解读

论阎连科小说悲剧叙事形态

诗歌想象刍议

晋语对四川天全话的影响

试析《魏书》的单义双音词

浅谈言语交际中的委婉表达法

《潜伏》电视剧语言修辞特点探析——读电视剧《潜伏》经典台词

河南玄武方言比喻的固化结构“A/V+嘞+给啥样”

古汉语宾语前置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浅论副词“超”旧词新用

高校文学写作训练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

关于高校传统戏曲课程教学的思考

论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

试论《水浒传》的神魔小说情节模式及其意义

新发现清代陇右诗人吴镇诗集一部——《玉芝亭诗草》的内容与文献价值

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写实的、大众的、草根的文学追求——也谈杨逵对文学理论建设的自觉意识

桃源的发现与缺失——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矛盾心态

新时期文学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女强人”形象

简论丁西林喜剧的艺术价值

以家庭衰落写历史变迁——《思旧赋》与《喧哗与骚动》之比较

论趋向动词“来”、“去”的应用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探讨

民事判决书之语篇语义建构资源分析

《诗经》“贶”古义新证

从实用主义看本科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良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文教育的重要性

古文字形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探究文本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试论《文选》诗篇所反映的汉魏民俗

士魂商才理想人格的建构——由《聊斋志异·黄英》看作者的反思意识

试论《水浒传》的神魔小说情节模式及其意义

新发现清代陇右诗人吴镇诗集一部——《玉芝亭诗草》的内容与文献价值

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写实的、大众的、草根的文学追求——也谈杨逵对文学理论建设的自觉意识

桃源的发现与缺失——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矛盾心态

新时期文学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女强人”形象

简论丁西林喜剧的艺术价值

以家庭衰落写历史变迁——《思旧赋》与《喧哗与骚动》之比较

论趋向动词“来”、“去”的应用规律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探讨

民事判决书之语篇语义建构资源分析

《诗经》“贶”古义新证

从实用主义看本科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良

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文教育的重要性

古文字形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7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古代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的花园,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供我们学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古代语言是逐渐远离我们,加上古诗词大多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充满了让人深思的字里行间的思考空间。因为它是让小学生难以理解的顾问,但是又散发出古代语言的魅力。为了指导小学生学习古代诗词,我们做出了以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学会知人论世

由于很多古诗词作品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大家,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和社会影响,旁征博引小学生身边能理解接触到的事例,加深小学生对作家的理解。例如李白,老师可以告诉李白是当时的大诗人,他诗词非常受到当时社会上的人推崇,就像现在流行的《爸爸去哪儿》的歌曲一样流行,大家都喜欢读。李白一生不喜欢做官,并且不畏权贵,批判当时腐败现象,给后人树立了一番正义的形象。同时,还可以讲到李白的很多趣事,李白还是一个习武者。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掌握大量的古代诗词的知识储备。只有通过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为学生的独立阅读、自觉思考做好前期铺垫。

二、学会阅读,鼓励多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考虑到很多老师小时候读古诗也是经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才搞懂了文章的内容,这种经验需要传承。因此,只有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体验诗歌的魅力、吸引力和诗人的气质。特别是经常读古诗的小学生,会发现他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会比读的比较少的小学生要强,并且接受新的古诗词的时间也更快一些。可见,积累对语文素养的影响。老师必须鼓励小学生多去阅读古诗词,提供他们的古诗词文化底蕴修养。

三、循序渐进地诗歌欣赏能力培养

小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恐惧,常常感到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开始。因此,小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先安排比较简单易懂的古诗词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因人制宜,按照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去制定一个适合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教学计划。该计划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进度,按照教学月、教学周、教学日设计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计划。

四、学会自主阅读

通过逐渐的主动学习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会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感觉,进而可以发展自主阅读。古典诗歌的阅读,教师要充分引导小学生学会自主阅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问老师、家长和同学,通过阅读能力发展去解决阅读发展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诗歌个性化解读,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的作用,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中充分理解古诗词,学会自主阅读。

五、从教法上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1)教学内容更新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例如在教科文组织演讲中至少8次引用名言诗句,例如:

2)教学兴趣激发

小结

考虑到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因此,老师需要攻克多个教学难点来弥补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理解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通过总结现行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语文教学课题组通过多年教学的摸索总结出以下四点经验:一、学会知人论世;二、学会阅读,鼓励多读;三、循序渐进地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四、鼓励以兴趣为导向,学会自主阅读;五、从教法上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这五点教学体验如果能够与现实教学紧密结合,将会促进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功力方面的长进;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促进其文学底蕴修养。

参考文献:

[1] 骆玉明, 张培恒. 中国文学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2] 郑宝江. 浅吟轻唱古诗词[J]. 生命世界,2008, 09:44.

[3] 王先荣.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阅读与写作, 2004, 09: 24-29.

[4] 佟立红. 激活语文课堂方法谈[J]. 文学教育, 2010, 06: 60.

[5] 苗灵芝. 浅谈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J]. 科学教育, 2010, 3(16): 3-4.

[6]牛建英.小学古诗词教学心得[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1):31-33.

[7]黎雪梅.小学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9):40-42.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8

一、小学中年级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拼音认读,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也有了一些语文阅读的经验,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且由于学生的阅历较浅,想法单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古诗的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习古诗对学生的文学积累,个人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面貌。古诗主要是取材于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古诗从一定角度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许多古诗都是以描述富于生活情趣的日常情景为主,这些古诗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乡村四月》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一诗句就生动地描写了乡村四月农忙时节,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景观,劳动人民忙碌的生活情景,跃然纸上,生动鲜活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就是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过程,通过短小精炼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美好品质和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生活愿景。

2.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精神和道德素养。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美好品质和道德修养方面没有具体深刻的意识形态,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尤为重要。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古诗中的高洁品格启迪学生,让思想教育在春风化雨的过程中悄悄进行。诸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刻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情等,古诗不仅是文人抒感的媒介,更是表现诗人高尚品质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从实习中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并学习高尚品质的魅力,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王瀚在《凉州词》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意境深远,词藻华丽,表现战士出征前酒宴时的酣畅淋漓,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古人征战的男儿豪迈,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能够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气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诗中有文学的语言艺术,有动人的情感表达,有山河壮阔,有人g疾苦、世态炎凉,有家仇国恨、壮志未酬,古诗的世界是丰富、多元的。学生在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过程中,就会将这些精神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文明修养,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转变。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古诗的教育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的重要途径。

二、有效开展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的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中年纪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采用情景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先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教室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诗朗诵,观看与古诗相关的图片,为学生的古诗学习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有感而发,发散和活跃思维。通过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丰富故事教学课堂的内容,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古诗教学活动的开展。

2.合理安排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提前尝试古诗翻译。这一过程就会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古诗的学习不仅要靠老师的讲解,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在自学中更能激发出对古诗多元化的理解,这就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做好了铺垫。学生在听课时已经对古诗产生了一定了解,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通过合理的布置预习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诗意解释一下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古诗本身语言凝练,用字考究,这就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障碍。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推移,汉语言的发展环境与古代的语言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越多词的词性和意思发生变化。以“妻子”为例,今意是指男性的配偶,是单身概念,而在古意中是指男性的配偶和子女。这种词义的差异也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讲解时,更要侧重于古诗翻译的解释,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意思,一边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记忆古诗。只有真正的理解古诗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古诗的积累,将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

三、结语

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注重小学中年级的古诗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实际上,开展小学中年纪的古诗教育,也是对古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小学中年纪的古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9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往往直接导致诗词教育的具体内容功利化,只需背诵与默写就能完成教育任务;其次,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孩子们只对新世纪的先进多媒体读物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诗词读物的热爱;再次,教育方式程式化,方式被固定,所有诗词在老师看来都只需要一套固定的讲解流程,导致学生逐渐对古诗词失去兴趣,达不到古诗词本身传达的情感效果;最后,教育工作者对待古诗词的态度不明确,学生本应该带着赏析的态度去学习古诗词,应该带着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学习,而不是一味背诵朗读。

三、解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修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特别是语文老师,专业素养可以说就等于是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自身的底子足了,才能以一名合格教师的身份来感染与熏陶自己的学生,文化修养是没法通过单纯的说教方式去传递的,只能逐渐感染,逐渐熏陶。因此,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职责将知识传播给下一代,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民教师也要对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改革,适应发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时刻跟上教育改革的脚步,才能跟上学生思维的脚步。

第三,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意味悠长,耐人寻味,并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是小学生接触我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教材。因此,必须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正_认识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古诗词并非易事,现如今我们的周围生活环境已经被视频、漫画等资源所充斥,这些资源看似简单方便、易学易懂,但是相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化底蕴和魅力十分浅薄。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如今孩子们对国外的快餐式文化,包括动画、漫画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远远大于国内传统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当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谋求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0

多媒体辅助诗词教学的探讨

比较教学法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中的运用

展开双翼才能腾飞——浅谈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多一点赏识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试论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与反思——杜郎口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初中古代诗词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的设计运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浅谈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怎样使学生爱好写作

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白裤瑶服饰文化刻录的上古文明

马洒侬人古乐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论闽粤地区的花园神话

壮语地名的命名特点及文化内涵——以广西马山县金钗镇为例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与生态整合发展研究

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间合作关系构建——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石——诚信教育

90后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其对策探究——以南宁市某中学学生为例

大学生抗挫折现状及干预后效果评价调查研究

大学生消费伦理失范现象分析及对策

高师生在教育科研中利用数字资源的问题探析

体验的阐释与二度阐释——“文艺心理学”课程之纲

《古文观止》对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质辨析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刺激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论宋代僧诗中的偈颂赞

大地之爱——广西当下诗歌创作的生态情怀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的绘画理论对杨万里自然山水诗的影响

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

布洛陀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法问题

对墨家“兼爱”概念的逻辑分析

略论余上沅、赵太侔和熊佛西“国剧”理念的差异——“国剧运动”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论广西贺州客家民歌的音乐特色

中国艺术对罗可可艺术的影响

铁凝农村题材小说研究综述

帝王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新开拓——读龙文玲《汉武帝与西汉文学》

构建和完善广西终身教育体系的对策

广西新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努力管理学习策略的内涵及其培养

“概论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下的立体化与人性化教学模式研究

艺术化方式教育与知识构建问题

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讨

新加坡的教师和教师教育状况

美、俄、日三国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1

第三,读透。白居易把古诗词比作一棵树,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诗这个东西,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品味它的语言,感受它的情感,探究它的思想。如何教会学生读透古诗词呢?我的做法是先通过“知识树”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欣赏古诗词的多维角度,如诗人经历、作品背景、描述画面、妙词佳句、修辞手法、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作品风格、艺术特色、写作手法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每一首古诗词的特点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深入探究。

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教《过故人庄》《游山西村》时,首先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来表述――诗人啊,在一个明朗的春日,在青山绿水间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学生在余先生的示范引领下,每个小组品读一联,其中一名学生这样写道:“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煦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彩蝶在飞舞,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分外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们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2

一、引 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古诗词单元,南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下文将在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和诗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二、正文

1、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在两个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一)诗歌教学是“美育教学”的一部分

开展诗歌教学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从小建立起审美情趣方面有着显著作用。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诗歌学习是实现美育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作为人文科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审美和思维的发展,诗歌教学通过文字,传达出的美感,是属于审美的角度的。而在审美实践中又实现了对小学生情操的陶冶,实现了对小学生心灵的美化。同时这也是丰富小学生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的良好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诗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诗词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般人的阅读能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其二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在小学生本身来说,自身没有大量的实践,而诗歌教学可以使小学生体会到没有实践过的生活,历史事件,是获得感性知识的很好途径。同时在学习诗歌后,小学生在对诗歌学习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主观积极地使用工具书和独立回忆,扩展学习,这就在复习预习诗歌时不自觉的加深了自我阅读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结果。

2、诗歌教学方法

因为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掌握学习方法和使用学习策略的问题。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因此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诗歌教学才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扎实指导小学生学好,读好教材中的古诗的基础上,还掌握读诗赏诗的方法,能够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还能运用这些方法去读教材以外的古诗词。以达到小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鱼的能力就不仅仅停留在背诵上而是能够不同程度地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提高自我情趣,受到美的熏陶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诗中意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文学作品中,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表达的感情也最为丰富。也这是这一点,体现出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探索意境,创设情景就显得非常重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成果事半功倍。首先,基于诗歌偏重于抒情言的特点,教师的教学可以从阅读欣赏诗歌的感情着眼,从分析诗歌的语言人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切感情。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养成在阅读诗歌时将自己作为“意中人”的习惯,小学生这个年龄正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年龄段,这种代入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成长,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到美好和愉悦。

其次,教师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将诗歌的内容通过分析,判断来教述给学生。小学生本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这就要求教师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同时达到学生领悟到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获得美的享受。

(二)启发学生探求诗歌的深层意蕴,在教学中着重于朗读,背诵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帮助小学生在初感诗歌的情境后,深化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对一首诗歌的学习扩展至这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来读更多有关与这个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诗歌,这也就很好的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扩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与表达能力,积极有效地将学生领进了更为广阔的诗歌天地。

(三)注意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将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作为研究的目标。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兴趣,进而再转化为乐趣和志趣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互相启发等学习过程,使这种兴趣加深,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也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就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小学生去感受理解诗歌,喜欢上阅读诗歌,学习诗歌,使小学生通过鉴赏诗歌来体会美的词句美,美的自然与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 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挑战。因为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诗歌学习的程度好坏影响着小学生今后对语文一科的兴趣程度。也正是如此,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使学生由爱学到善学诗歌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伊漪,谈诗歌教学与审美教育《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田珍粮,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

[3]周秋霞,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西江教育论丛》

[4]王华强,谈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西江教育论丛》2005,3

[5]顾晓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时代(教师)》2010 8

[6]石红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内蒙古教育》2010,8

[7]乔国玉,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3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3

本课题组对我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两个中文本科专业2008至2012届毕业生(不包括专升本、第二专业)1755人的论文及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研究,从学生预选题目到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写作,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历来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点,这个方向更改为其他方向的人数也很少。从这五届学生1755篇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包括文献学)方向420篇,约占24%;现当代文学方向598篇,约占3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139篇,约占8%;语言学(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349篇,约占20%;文艺学与美学方向70篇,约占4%;中学语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方向136篇,约占8%;选其他方向(包括秘书学、新闻学等)者约占2.5%,见下表:

曲阜师范大学2008届至2012届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毕业论文分方向统计

中国现当代

文学 中国古代

文学 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 语言学 文艺学

与美学 教学论 其他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2008届 401 166 41.4% 96 23.9% 38 9.5% 85 21.2% 6 1.5% 10 2.5% 0 0.0%

2009届 445 164 36.9% 116 26.1% 34 7.6% 78 17.5% 23 5.2% 18 4.0% 12 2.7%

2010届 284 83 29.2% 73 25.7% 26 9.2% 67 23.6% 12 4.2% 16 5.6% 7 2.5%

2011届 253 74 29.2% 53 20.9% 25 9.9% 55 21.7% 14 5.5% 20 7.9% 12 4.7%

2012届 372 111 29.8% 82 22.0% 16 4.3% 64 17.2% 15 4.0% 72 19.4% 12 3.2%

总 数 1755 598 34.1% 420 23.9% 139 7.9% 349 19.9% 70 4.0% 136 7.7% 43 2.5%

笔者对其中420篇中国古代文学方向论文进行了研究,针对该方向毕业论文在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指导意见和合理建议。

一、充分认识选题的重要性,克服应付和依赖思想

毕业论文的选题至关重要,是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落实知识转化能力的训练过程,是检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论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选题环节做不好,从很大程度上说明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欠缺;不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也很难称之为好学生。对于这一点,经历过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都有清晰的认识。在我们做过的《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卷调查》中,2012届372份有效问卷对第21项“你认为毕业论文的质量与你的选题有关吗”的回答,100%选择的是肯定答案“有”。但在每届论文初选题目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到位,存在应付和依赖指导的思想。

考察我院中文专业2008至2012届毕业论文,虽然预选题目的方向与实际论文方向变化不太大,但是,具体题目更改和变化比例却很大,达到80%以上。以2012届古代文学方向为例,82篇论文中有68篇题目有更改,更改率近83%,很多学生在预选题目时只是草草地考虑了一个大致范围,并没有深入、细致地思考题目是否合适,经过老师指导才发现自己所定题目并不妥当,不得不进行修改,如下表:

序号 原题目 修改后的题目

1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山水精神 谢灵运的山水情怀

2 浅议以禅喻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佛学因素

3 陶渊明思想浅论 浅析陶渊明人格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4 从汉乐府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花木兰与刘兰芝不同命运的对比分析

5 论纳兰性德爱情词词风 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

6 中国古代小说悍妇形象的文化意蕴 明清小说悍妇形象的文化意蕴

7 中国古代诗歌游子主题研究 《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主题探析

8 宋人精神之“雅”与诗歌之“俗” 从苏、黄诗作看宋诗的以俗为雅

9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异类文章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反面教材”――明清反传统文章个例研究

10 宋词中的离愁别恨 欧阳修词中的离情别绪

11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 嵇康与阮籍诗文的现实主义风格比较

12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形象转变原因探讨

13 《论语》研究 突破传统 逼视人性――谈《西游记》中女妖形象

14 李商隐“无题”诗探究 晏几道与秦观词中“泪”意象的比较研究

15 论古代诗歌中的爱情诗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

16 论我国男性词人的女性书写倾向 从苏、秦词之比较看秦观词的情韵兼胜之美

17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中女性的进步意识

18 魏晋社会背景对诗人文学风格的影响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交友观

19 柳永艳词与宋代市井生活 《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比较

20 论杜甫诗歌中的沉郁情调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模式化结构

上表中前10篇基本上属于题目范围变化问题,后10篇的题目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论文题目与原定题目风马牛不相及。也有原题目被指导教师后,学生自己找不到合适题目,教师给出的题目学生又做不了,最后不得不应付了事,或勉强及格,或重新补作,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和成绩。中等及以下成绩的论文都存在对选题不重视、不认真的情况。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对选题不重视的问题,文学院在管理上也尝试着改革: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召开全体应届毕业生参加的毕业论文工作会议和指导教师会议,讲清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使师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工作。二是改变选题方式。以往虽然安排学生预报题目,但在指导教师安排方面并不考虑学生所报题目的方向,出现学生所选方向和题目并非指导教师专业擅长的情况,带来指导教师指导不便、学生更改方向等问题的产生,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在选题方面产生依赖指导教师的思想和等待、应付的做法。从2009级开始,文学院实行“三年三段,三选三结合”的方式,“三选”即学生选方向――选导师――选题目,“三结合”即学生自选题目、指导教师给出题目、教研室征集题目相结合,更宽范围、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选题需要。三是提前安排选题环节。“三年三段”即:二年级的学习阶段――三年级的准备阶段――四年级的写作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阶段,不仅通过《应用写作》必修课程了解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性质和学术规范,而且通过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论文(大型作业)的训练,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二阶段的准备阶段,通过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点,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重点阅读原作、积累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第六学期期末,安排学生预选方向,然后根据学生所选方向安排指导教师,安排学生在假期中自己思考并预选题目;在四年级新学期开始的一个月内,通过自选题目、指导教师给出题目、教研室征集题目三结合的方式选题、开题,使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进行选题,使开题工作更加顺利,为毕业论文的顺利撰写奠定基础。

二、选题要有一定创见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陈旧、缺乏新意,简单重复他人的劳动,这是通病,在古代文学方向选题上表现尤为突出。比如:

2009届毕业论文学生自己预选题目:《五柳先生带月荷锄归――论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顽石贾宝玉的情感人生》、《成也诸葛,败也诸葛――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苏轼的人格魅力》、《论猪八戒之懒惰与勤奋》、《李清照词的凄凉意境》、《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分析》、《可怜红颜多薄命――林黛玉性格初探》、《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中的女性形象》;

2010届学生自己预选题目:《红楼梦人物分析――悲情公子贾宝玉》、《漫谈苏轼的旷达》、《人生长恨水长东――一代词帝李煜的才情和失意人生》、《李清照词风》、《〈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诗经〉的艺术特色》、《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浅析》、《试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与其词作》;

2011届学生自己预选题目:《宋江之忠义分析》、《〈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女人形象――红楼梦黛玉与宝钗的对比分析》、《以文观人――从苏轼诗词看苏轼其人》、《唐传奇中的侠义精神》;

2012届学生自己预选题目:《袭人和晴雯形象初探》、《论杜甫诗歌中的沉郁情调》、《探讨〈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浅谈李白的诗歌特色及影响》、《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论林黛玉》。

以上题目基本上属于老生常谈,毫无创新可言,其结果是绝大多数被指导教师否掉了,学生重新选题。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本身就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引导下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撰写的论文不能人云亦云,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去重复别人的劳动,不动脑筋,不做研究,何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何谈培养创新能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本科论文创新缺乏正确而清晰的认识,二是缺少学术积累,对学术研究动态也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在继承原有研究基础上寻求新方法、新角度,不因循旧说而影响探寻新发现,要形成新观点、新成果。

任何科学成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创新就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具有新发现、新见解、新成果,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已有结论的怀疑,关键是找到从怀疑向创新转化的契合点,做到不迷信权威,不盲目从众。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