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实用13篇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1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现如今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教授内容和学生需求,引入、制造或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或气氛,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迅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教授的知识。要想通过使用情境教学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就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时效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对情境进行创设的时候,不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还要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不仅要将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将与此问题有关的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问题提出来,以便于新的教学情境的形成,以促使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究,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时,要结合教学对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合理安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最合理的情境。切忌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假如教师只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丰富和多样,而刻意来制造不符合教学内容需求的情境,或者随意将一些无关情境引入教学过程,不但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使得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产生厌烦。教师之所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时,一定要注重实用性,一定要以促使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英语语言操练为着手点,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真实性原则

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时一定要遵循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性,就是指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真实,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因为只有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够有更为熟悉的感受,才能更容易融入其中,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英语教师要力求为学生创设更多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这样,学生学习到的英语知识才会更加牢固和可靠。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将情境教学的真实有效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以便于学生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中学习到更多英语知识,而且可以有机会加以灵活应用。

(三)实践与交际性原则

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一定要体现出英语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这样才能有效地为学生练习英语口语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后能够用英语与同学进行对话,感受到英语作为语言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如果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将英语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体现出来,就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和富于情趣化,使得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到的英语知识得以有效的巩固,产生积极地英语学习热情和愿望,自然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的提升自身的英语语言实践能力。

二、情境创设方法

(一)创设游戏教学情境

初中生依然对于游戏活动很有兴趣,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性,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为学生们创设游戏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游戏当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比如,在教“There be…”句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组的学生对组内同学文具盒中有什么东西进行猜测,以此来练习此英语句型的应用,并且制定规则:猜对的同学可以继续进行游戏,猜错的同学要退出游戏。学生们都表现得很活跃,而且通过猜测过程逐渐掌握了“There be…”句型。可见,游戏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英语更加感兴趣,而是可以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灵活运用并最终掌握英语知识。

(二)创设生活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英语的实用性,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在“How can I get to…”这个句型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该句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此句型的练习来进行巩固掌握。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从你家到学校的路怎么走?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对话框架:“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To go…,walk…,Then…”这样,会使得学生有条理地回答这个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用考虑教师给出的回答框架,学生对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很熟悉,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表现得很积极,而且,通过这个句型练习,学生们也体验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可见,初中英语教师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喜爱,而且教师创设的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学起来感觉到很亲切。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使得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初中英语教师经常会运用生活情境创设法,而且在教师创设的英语生活情景中,学生们都会表现得非常积极踊跃,学习起来充满热情。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情境创设的原则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将英语知识学得更加牢固,运用得更加灵活,能够切身感受和体验到英语的实用性,进而更加乐于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夏莲茹.浅谈情景创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2

二、语文课堂情境设计的原则

语文课堂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初中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情境设计中,要根据以下原则来设计:

1.直观性原则。初中学生阶段思维方式还继续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善于直观、形象地思考问题,所以我们要在情境设计中直观地给学生输入情感信息。例如:我在教学鲁迅写的《故乡》一课时,我知道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不理解,会导致学生对杨二嫂、润土等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分析,便通过当时的历史背景,给了学生一个直观形象的展示。俗话说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植物,杨二嫂、闰土是封建制度下的两个典型人物,杨二嫂市侩、贪占小便宜,闰土憨厚、麻木。通过情境设计,学生将课文的人物打成表格对比分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班内掀起了广读鲁迅作品的热潮。

2.生活化原则。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好多事情一无所知,但是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有一定的生活感悟,有着朦朦胧胧的是非观,有一定的情感积累,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做到有情可述、有志可言、有理可辨,所以在课堂情境设计中要贯穿生活。例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正值春天,我把学生带到一个桃花盛开的小溪沟,让学生听淙淙溪水声,观看白里透红的桃花,感悟日光园中照、春风园中留的美景,接着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学生产生了“天下女子均姊妹之群,男子均为兄弟之辈,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过着无处不温饱的共产主义生活”的共鸣,主要原因是在生活中找到了课文的切入口。

三、语文课堂情境设计方法

语文课堂情境设计方法取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等综合因素,要全面整合优化资源,让语文教学最优化、功效最大化。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导演课本剧效果很显著。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3

二、以声动情

从生理学角度理解,视觉、听觉的感受是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感共鸣的,优美的音乐会使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昂的声响会让人为之共振,动情的朗读也能催人泪下。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制造逼真的声音环境和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文中的“我在小小的船里坐”时,展示情境:“在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的背景下,一个小女孩坐在小船似的月亮上,遨游太空的画面”,再配以一曲优美的长笛协奏曲《乘着歌声的翅膀》,伴着悠扬的旋律,仿佛微风吹拂,音画一体,人境一体,让学生自然地去想象、去描绘,理解了课文,又读出了韵味。再如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中的“碧玉盘似的夜空中,星光闪闪”时,用浪漫钢琴曲《星空》为旋律,就会使人仿佛置身于茫茫宇宙之中,那清脆的琴声似是星光在闪动。学生体会星空美境时,以至于说出这句话来:“哇!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夜空。”在美妙的音乐之后,在学生深有所感之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情境教学就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三、以演悟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层次低,生活阅历浅,所以对于有些课文中的情感体会凭视觉、听觉还不够,必要时还要创设情境,让他们动一动、演一演,全身心地投入,以体验其中的内涵。如在教学《燕子过海》一文时,许多学生认为“燕子有翅膀,飞起来很快”,而忽视了“大海的广阔无边”,体会不到燕子过海的艰辛。因此,在课堂中,可以抽出几分钟让他们演一演飞翔的燕子――不停地摆动

双臂,两分钟过去了,一些学生受不了了,三分钟过去了,一部分坚持不住了,可当五分钟过去时,大部分学生都趴在了座位上。此时,他们从心底感受到:这么弱小的燕子要飞过茫茫大海是多么不容易,这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气,从而对燕子产生敬佩之情,既理解了课文内涵,又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4

观察是指人们用自己的视觉器官将看到的事物反馈到大脑皮层并形成思维的过程。观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法,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对于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和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学第一线的生物教师,要如何注重自然观察能力的养成?如何为多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思考与实践,认为依据生物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呢?

一、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学情景的必要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只是为了帮助和促进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来帮助发展学习者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观察情景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1.了解教学观察情景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的观察场景和提供观察资源两类。前者以口语为基础,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使观察对象与相应的情景结合,有助于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观察的内容。如了解某种前沿科技产品的背景提示和解读。后者指提供丰富的观察对象资料,如要观察叶绿体的结构,我们可以提供真实的叶绿体、叶绿体模型、叶绿体挂图和与叶绿体相关的影视资料。

2.学会分析创设教学观察情景的要素:⑴对学习者进行分析。观察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习者分析的目的就是了解学习者学习的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观察情景的创设提供依据,从而使情景创设能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学习者分析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观察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失败。⑵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各种观察对象的本质不同,与之相适合的教学观察情景也不相同,所以对不同观察对象的分析,有利于创造合适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观察。⑶对现有教学条件的分析。教学中要创设何种环境,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多媒体实用状况、经济能力、教师技能、使用环境和管理水平等因素。

3.遵循生物观察情景创设的基本原则:⑴科学性。生物学观察本身就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观察细致、准确、实事求是。⑵生活性。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来说,他们对生物学既感到熟悉,又有一种神秘陌生的感觉。许多生物学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只是他们没有发现。只要教师稍微给予启发和引导,问题就会很好解决。⑶实验性。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性是生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以之作为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的依据。⑷趣味性。 观察技能就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具备的一种复杂技能。所以培养学生观察技能的情景创设一定要注重趣味性原则。⑸针对性。生物观察对象的多样性和教学情景创设方法的多样性决定我们对任何一种生物教学观察情景的创设都具有多样性。根据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观点,作者认为:创设也无定法。基于不同的观察对象,创设情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针对具体对象分析,注意情景与观察对象的对应关系。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培养观察能力的教学情景

1.利用教师语言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生物教学的观察内容,适当地引入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言,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使其进一步主动地利用观察法去探索寻求答案。

2.借助科学观察仪器、实物、教具和模型创设观察情景

对观察仪器的介绍和使用等均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观察情景。例如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介绍和使用。而对于那些简单的生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内容,采用展示相应的感性材料 ( 实物、标本或模型) , 或提供观察的材料,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触摸和动脑思考等行为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创设培养观察能力的情景。

3.借助多媒体创设观察情景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创设出图文声并茂的观察情景,通过各种感官的刺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在“感兴趣”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为观察能力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诸多优点来创设不同的观察情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借助生物实验创设观察情景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设计一个或一系列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生物对象,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到了答案,在这个过程教师就利用试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情景。

5.借助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创设观察情景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例如安排学生养水仙花并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和记录水仙花的生长情况,这种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体验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可以让学生饲养宠物,如猫、狗甚至小兔子或小鱼。让他们照顾小宠物,并经常做观察记录,比如“今天小兔子吃了什么、小兔子今天总是躺在窝里面……”这些喂养中的细节既有情趣,又能提升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致,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万物,珍惜生命的可贵品质。另外还可以设计课外作业的观察形式。

三、注重观察能力培养和其他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结合

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整体智能开发是相互关联的。在观察情景中,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观察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以观察力培养为核心的有意义的观察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例如,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注意与学生保持合理的语言交流。既注意聆听学生的问题,也主动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这样,观察智能的培养就可以有机地与语言智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同时,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为语言智能的发展也提供了最好的素材和营养。在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语言上的表达。另外,观察对象的具体内容的提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观看相应的音像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融合其中,既可以同步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也可增加学生愉悦的感受。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5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趣味、典故情境

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先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接着发给每一位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这些学具由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组成,然后引导学生象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结果,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气氛非常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在小组,全班进行了交流,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机智的老师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不言而喻,这次场面更加热烈。孩子们拼出的图形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应有尽有,让老师叹为观止,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2.疑问、悬念情境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创造性思维中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疑问、悬念情境,一方面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又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课前设疑

师: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一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底边BC和一个底角∠C,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原来的三角形重新画出来。

学生们先画出残余图形,并认真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2)课中有疑

教师引导同学间交流画法,并选派代表口答画图的方法,对同学们认真思考的习惯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及时质疑:我们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一部分学生凝神沉思,有些同学相互讨论,很快找出了证明图形正确的依据。

(3)课后留疑

为了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延伸到课下、课外,又设计了如下题目: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要求折出等腰三角形,不限制折法。

①你有多少种折法?

②你能证明你折出的是等腰三角形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该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创设不同的问题,促使学生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实践、实验情境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正所谓“智慧出于手指尖”,“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

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首先让学生动手任意剪一个三角形,再对三角形进行剪拼。学生在自己的试一试中理解、探索,在试验中体验、揣摩,并对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对于学生而言,它们所要接受的知识都是“新”知识,因此,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创造“新”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

数学“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1.问题情境要简单、真实

说到底,教学情境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过于繁杂的教学情境不仅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主次不清,还会扰乱学生思维。创设情境的时间过长,就会本末倒置。

2.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学情

一般情况下,问题情境是由教师创设的,但最终在课堂上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使学生缺乏探究欲望。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学生通过一番努力,独立思考或小组同学间的交流合作能够解决的,正所谓“跳一跳,摘桃子”。

3.问题情境的使用要有度

教学中要注意情境创设的相对性,不能绝对地认为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是和本课教学目标一致的。创设问题情境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能一味照搬。如果过多的无关信息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不如干脆来个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等。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然而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合情、合理、适合学生,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本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周夏君.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月刊社,2009年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6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喜欢把自己的收获或体会表现出来,这是他们的特点和也是优点.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获得成功,使其自信心得到证明和满足,这是进一步搞好学习的潜在动力.物理教学中,能够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是很多的.例如通过提问和板演给差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考试时有意识地让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得到及格或更好的分数,并且对于他们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培养和恢复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教师对待学生要用 “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用“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用“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2 解决学无兴趣用讨论法

有的学生学习物理不好的原因,是学习没有钻进去,感到物理知识在头脑中杂乱无章,学起来枯燥无味,没有兴趣.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启而不发,不能和全班同学的整体思维发生共鸣.解决学无兴趣的最好方法是讨论法,千方百计的使学生参与到争论和积极思维之中,他们自然就会产生兴趣.例如做完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后,教师提出:“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作用在小车上的拉力和放在盘中的砝码的重力哪个大?”学生有的说等于,有的说大于,有的说小于,各个据理力争,互不相让,课堂上顿时出现了热烈的气氛.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的智力在争论的情况下,将增强50%,能激发出人的灵感.

3 解决学不深刻用激疑法

有些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是不能深入进去或粗心,这时教师要激发疑点,推着学生更上一层楼,使他们欲罢不能.例如在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不能深入理解力与力臂的关系.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在重心处用支点把它支起来,恰能平衡.问在重心处把它锯成两段,这两段的重力是否相等?”学生不动脑筋,脱口而出:“相等.不相等怎么能平衡呢?”教师有意激疑提出:“这是一个力的平衡问题,还是一个力矩的平衡问题:”学生又脱口而出:“不相等.若相等杠杆就不平衡了.”教师再激疑,教师:“果真如此吗?若木棒的粗细不均匀是相等的,从重心处锯开,两端那边重?”经过师生探讨,得出的正确结论.

4 解决学的粗浅用暴露法

有些学生学习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暴露法.有经验的教师常常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然后“峰回路转”,恍然大悟,再启发学生悟出的其中的道理,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例如,在学习浮力的知识后,学生对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理解不深入,特别是“排开的”含义不深入时.教师提出:容器中盛有4牛顿中的水,一物体放入容器中它受到的浮力是一定等于4牛顿还是一定小于4牛顿呢?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暴露出问题的所在.经过思考讨论后自然能领会到对知识的理解.

5 解决学的呆板用练评法

有些学生对“双基”知识没有消化贯通,只知皮毛地背些条文,做题时生搬硬套,不能灵活应变.克服这种学得呆板的现象主要用练评法.就是让学生尝试先练,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讲评,学生再练习,教师再讲评,直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实质.

6 解决学得乏味用竞赛法

教师讲课如果全是新知识,学生听课就容易疲劳而产生厌倦;如果全是旧知识,学生会感到乏味.假如教师讲述的材料里包含一定分量的新知识,又包含一定分量的旧知识,并能引导学生用已知的知识为工具,去自己探索未知的知识,揭示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可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大为提高.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共有的心理特征.从这一特征出发,努力创造一种气氛,使学生有一种互相比较,看谁学的更好的紧迫感.例如看谁对演示实验观察的精细,看谁演算题又准又快等.这对培祥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和积极向上进取精神,从而抓住学生的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

7 解决学时瞌睡用体谅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打瞌睡每一位老师都有经历.这有可能是学生头天睡眠太晚,也有可能是教师讲课枯燥乏味,但无论处于什么原因,他自己其实也是不情愿的,提心吊胆的.教师要理解、体谅,千万不可大动肝火.可以试着用下面的方法使学生回到课堂上来.

(1)耳提面命,打草惊蛇.叫醒学生的酣睡,不必兴师动众.教师与他“亲自”交谈几句;基于轻度刺激.或者讲个小笑话,惊跑瞌睡虫.当学生刚醒时,不要向他提问,他“魂未归舍”,哪能立即做答?为师者不能以其出洋相以示惩罚,那样副作用极大.适得其反.

(2)趣味联系,游园惊梦.如果因为教材内容单调而使学生瞌睡时,教师可以出趣味练习或习题竞赛,当学生们因为竞赛闹得“人仰马翻”时,学生自然被“吵醒”.例如教师出这样一个练习题:“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分别在河的两岸,都想过河.可是他们手中的木板都没有河宽那么长,但长于河宽的二分之一.你们谁能帮助他们过河?”学生们经过争论得出:把两个木板搭在一起,利用杠杆原理可以过河.

(3)提出问题,分组辩论.如果因为教师讲课长时间唱“独角戏”,让学生袖手旁观当观众,学生最容易大面积瞌睡.这时教师提出一个值得辩论的问题,例如问学生:“拔河比赛是赢的一方拉力大?还是输的一方拉力大?”把学生分成两组各抒己见.当学生辩论的不可开交时,自然吵醒了瞌睡人.

8 解决学时溜号用幽默法

青少年的共同特点是好动不好静.教师发现学生分神溜号千万不能发脾气,最好讲几句幽默话,或讲一个小笑话,让学生愉快起来,振作起来,学生分散的心思就收回来了.例如:教师在讲《密度》时,发现两个女生正在摆弄一个小饰品.教师可以风趣地问:“你们翻来覆去观察这小饰品,大概怀疑它是不是黄金的吧?你们知道怎么样鉴别它的真伪?”教师从饰品引到“密度”,一箭双雕,又巧妙地收回了学生的“野心”.有一次,学校后面的人家办喜事,鞭炮啪啪,唢呐高奏.学生也跟着浮躁不安起来,教师不动声色地嘟哝一句:“人家娶媳妇,你们兴奋什么!”学生们觉得确系好笑,笑了一阵,便收回了逸散的心.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很多优秀教案、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学习到,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认知结构的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原有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得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特征的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情境创设得有效、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比如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就可以采取故事、童话等方式进行引导教学,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采取实验、活动课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忌“墨守成规”

数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科目,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一种素材,很多教师教学的时候喜欢“照本宣科”,这种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创设贴近学生的有效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事物,比如动画片、神话事物等形式。比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教师采用米老鼠和唐老鸭跳格子的情境,米老鼠每次跳2格,唐老鸭每次跳3格,哪一个格是它们同时跳上的?这一情境创设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启发学生思维、又渲染环境气氛。

当然,教学情境的设计不是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不要“教书”而要“用书”。创设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样的一节课,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要“激发思考”

“学起于思”,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只有学会了思考,学生才能进行独立的学习,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的有效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节课的时候,有些教师喜欢提出这些问题:1、日常生活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说说你们在哪还见过角?2、你知道什么是角?画一画。3、你们画的角一样大吗?比比看。这些问题虽然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但学生缺乏思考的欲望。究其原因,我认为课之初的情境创设是为了创设而创设,没有真正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时对于角已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一个问题的提出,虽然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但是问题情境层次太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无助于学生发散性的思考,无助于由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太简单、太直白,学生只能进行白描性的回答,而不会产生有价值的思考。第三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二年级时让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开叉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时,已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过比较,其中观察比较、重叠比较、用三角板比较等方法,在当时会让我们欣喜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生活经验的丰富,而现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继续在这种浅显的方法中游走,让我们感觉到情境中问题的设计缺乏较高的思维含量,无法激起学生的深层思考,又怎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无效的情境无法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无法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也就无法迅速的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活动中。

因为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关注的焦点应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要注意每一个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要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善于将预设的教学情境与课堂随时生成的教学情境结合运用。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

总之,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总结学习一些有效的情境设置,以便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有效素材,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8

二、运用图片、实物等创设情境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到处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用图片、实物等创设情境。历史教学中所谓的实物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例如在讲授“西欧殖民主义的扩张”的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英、法、荷殖民扩张示意图、伊丽莎白一世等人物的画像、印第安人在矿井下劳动等图片,揭露殖民者的贪婪、残忍,表现殖民地人民的悲惨命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总之,运用图片、实物等创设情境,可以把历史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三、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能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是初中历史课堂成功的重要条件。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可以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将一些远离我们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历史,激趣。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教师在讲授世界史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教师单纯地讲解课文和史实,很多学生觉得枯燥,学生缺少对战争残酷性的认知,也无法联想到画面,学习效果不高。为此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电影《伦敦上空的鹰》中有关敦刻尔克撤退的片断,电影中紧张的情节、战争的残酷性一览无遗,学生们对这段历史记忆深刻。同时面对大军压境,在生死存亡的时候英法士兵表现出来的从容以及绅士风度更是让学生们感慨不已,英国举全国之力将所有的船开出来营救士兵,冒着枪林弹雨,这种爱国精神更是令人过目不忘。而且在多媒体环境下,利用动态视频、动画来展示现实世界难以实现的内容,如领土疆域、行政区划、进军和行动路线等。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课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创设情境中得到了锻炼。

四、历史情境课堂的构建

在具体的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笔者发现,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特点,寻找学生兴趣的切入点,结合教材课程的内容要求,整体构建的历史情境课堂,是做好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其内容三个单元二十二章节,覆盖穿隋唐时期至明清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文化知识等,这是我国历史文化最璀璨的一段时期。为整体进行穿插,笔者结合这个历史朝代的管理体系设置,安排了“朝议”这一历史情境:将课本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整体梳理,采用上朝谈论相应事件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情境,强化记忆,从而深层次地感悟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根据唐宋明清时代的相应架构核心三省六部制,笔者将课堂学生划分为9个小组,分别对应三省六部制的相应机构,在课堂上,就课本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温习,各组各司其责,从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评议历史事件,老师负责做好总指挥的“皇帝”角色,引导和规范课堂次序。随着课程的推进,历史朝代上各个职能部门进行了相应的归并调整,而课堂的小组成员也一并调整,将难以记忆的架构变迁拟合成贴近学生身边的组员调整,通过学生自身参与历史事件的情境,学生们深度感受了部门架构的科学性及调整的必要性。每次课程进行到下一章节时,各部各省已经为新的知识点形成了教系统的认识,从而历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有个较为活跃的班级甚至创新的将历史上课的问候语“早上好,老师”申请变更为“吾皇万岁”、教师的回应“早上好,坐下”修改为“众爱卿,平身”,情境的构建已经由教师的主导进一步升华为学生自主的学习投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的氛围,获得了历史课的优异结果。

总之,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运用情境教学,首先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地甚至是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 [美]R・M・加涅 著,皮连生 等译.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于春燕、王文丰. 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9

1.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和理解课本知识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借助于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本知识。

如:我在《最可爱的人》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中朝和美韩的处理,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双方武器装备及兵力的数据写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交战的双方,两组同学分别就他们武器装备及,战争最后的结果焦点展开辩论。”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能力

导学案中的探究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茹老师在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时,以“烽火戏诸侯”组织学生讨论:“烽火戏诸侯”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游戏骗局最终害了谁?为什么说害了周幽王?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哪个故事相似?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从而引入新课。在新课学习中?又穿插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围绕着教学中的知识重点、难点而精心准备的,问到了“点”上。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了发现的快乐。

3.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改革开放》一课上,我利用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引入1978年12月18日,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指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就在这一天,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树起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里程碑。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让他们明白改革开放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从而掀起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全方位改革。

二、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法的运用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

1.短小精悍式的开头

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新课导入,抓住学生心理,调动学生求知兴趣,从而为今天这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具运用必须自如

适时地运用历史课件、课本插图、地图等,可以使本节课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还可以从字里行间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3.简洁明了的课堂语言

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讲“岳母刺字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岳飞抗金的历史。朗诵一首“思乡”诗,使学生体会台湾人民盼望和祖国团聚的心声。

4.上好每一个活动课

利用活动课安排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调查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设计调查表格,从家乡人的衣、食、住、行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生的巨变。使学生从调查中得到的一手材料,感悟祖国的强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通过课改,在课堂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教学,对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为今天中学历史教学从困境中探索出一条新路。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法”许多方面需要在教学运用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将继续摸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教育研究,1997(4).

[2]刘晓平.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12).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10

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动画、音乐、图片、影视等资源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手段的深度融合,能提高文本内容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有时微言大义的文本,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如临其境,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多媒体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百草园景象,一曲明丽、轻悦的校园曲作背景,一个孩童卷着袖子,趿拉着布鞋,正在菜花上寻觅蝴蝶、黄蜂,突然,一只云雀从草丛中腾空而起,小男孩站起身,两眼紧盯云雀的飞行轨迹……整个过程让学生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入到春光明媚的百草园里,带入到鲁迅孩童时期天真无邪的境况中。在这里,文本的景致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声音得以充分表现。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向思维的深层发展大有益处。比如教学《三峡》时,由于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去过三峡,对文本描写的美景也不能产生心理共鸣。对此,我下载了三峡的风光图,搜索巫峡、瞿塘峡、西陵峡的视频,然后剪辑制作成微课视频在上课伊始播放,这样将课本内容与三峡风光视频紧密结合,将学生带入到《三峡》可视、可听、可感的审美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

作用。

二、表演课本剧,拓宽文本解读途径

表演课本剧是实现对文本再创作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一步。课本剧表演的成功与否,对于学生是否准确掌握文本内容、是否理解了文本的语言信息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但是,课本剧表演的好与差,仅仅是学生自我激励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的一个途径而已,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地建构知识、拓展思维生态课堂教学中,表演课本剧并非唯一的选择。这要根据文本内容、班情、学情以及教学资源而定。

鉴于上述原因,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依据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官员、骗子、群众、儿童等,还准备了衣服、帽子等道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把学生的表演录制成视频,剪辑后第二节课回放,学生看到自己那翩翩的舞姿、滑稽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不敢相信这真是他们自己表演的。他们赶忙从文本中找出自己表演的依据,看看自己表演的人物形象有没有被拔高或降低,有没有违背作者的用意。可见,通过表演课本剧,既能让学生由“静”的文字转化为“动”的体验,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形象,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及创造力,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模拟电视访谈,体会文本的真正内涵

针对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期盼很接近,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游览性,我及时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取模拟电视节目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在采访中学习。例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我将怀远涂山风景区当作桃花源,学生当作桃花源的村民,我扮演《时空连线》节目的主持人穿越时空隧道来桃花源进行现场采访,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接受采访,体会涂山风景区的“桃花源”,体会陶渊明文中淳朴的民风民情,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四、变“干货”为情境,树立语文学科的尊严

情境教学不一定都需要一些较时髦的形式来呈现,有时教师利用自己的“干货”(李海林语)来教学比什么方法都高效。事实上教师具备一些自己的“干货”,树立语文学科的尊严,读懂教材、教对内容、教好内容,是对初中语文教师的高要求,也是教师软实力的体现。多年来,笔者通过多看多练,不断丰富自己的软实力,并把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很受学生的喜爱。比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笔者拿出自己的“干货”,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乌鸦在枝头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蜿蜒溪流的小桥上,不远的岸边就是炊烟袅袅的村落,这时夕阳的余晖渐渐淡去,这位游子却找不到投宿的地方,接着等待他的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夜晚。唉,游子呀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游子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借问游子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笔者如此的描述后,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文本“刻画了一个长期漂泊在外,而又极度悲伤的游子形象”的结论。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11

高中语文 情境创设 要略

【分类号】G633.3

实践证明,课堂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原因在于,在具体的情境之下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这样也就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说,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我们却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的创设情境,非但没有起到创设情境的目的,还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呢?下面,笔者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创设

情境的创设,必须有针对性,这样才可能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教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探究情境

这一点也很重要。可以说,良好的问题探究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已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要结合学生生活创设情境

创设的情境在学生的生活范围之内,学生也就最为熟悉,能够理解。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12

计算机图像处理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一个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表达独特的审美个性,实现并体验独特的审美价值。但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氛围影响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以至在图像处理课堂上完成的大部分作品都只能死板地“照葫芦画瓢”,缺乏自我创意。这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知识创新、重视技能一点都不协调。因此,改变传统的应试模式,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相长”中收获成功和体验幸福是现代教育所必需的。从我多年教授中职Photoshop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我认为情境体验教学法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课堂中扮演有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它是一种丰富并发展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堂教学方法,把学习的课堂与“美”融合在一起,让课堂变得“美起来”。

一、情境体验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体验教学法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识、情感、方法、能力等一体化,最终做到“知行合一”。它和以往的“情境教学法”又有所区别。“情境体验教学法”对情境的理解更为广泛,它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即更加关注学生感悟和审美的过程。

二、情境的创设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为学生创设学习新知识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图文并茂、声形合一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位的情境。但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它并不是“情境”的主导,我们老师应该在先进的技术支持下,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精妙的教学环节设计、饱满的热情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情境体验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可以设为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融入情境,体验情感——强化情境,反思提问——超越情境,提升知识。下面,我来详细述说每个细节的注意事项。

(一)“创设和融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创设和融入情境”可以通过小品的演绎、故事的讲述、流行的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来营造课堂需要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例如:当今婚纱摄影、艺术摄影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很多学生都喜欢把自己的个性化照片上传到空间或博客。为此,在图像处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中,我们可以巧妙地把学生引入电脑艺术摄影的殿堂,让学生亲自感受、探寻其中的奥妙,激发他们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向他们展示以往学生的优秀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不能照搬,还要考虑预设的情境是否适合三方面因素。

1.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材安排的活动,自主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到熟悉的情境中。但这些例子都必须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因为一旦没有了教学内容做基础,再好的情境都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树。

2.必须适应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

记得教材的实例中有一个“软盘”的绘制例子,尽管教材中例子步骤写得非常详细,但对于现在90后的城市孩子来说,软盘已经基本不再使用了。再创设这情境显得已经过时,也难以吸引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因此,我将教材中的情境进行了适当调整,同样以创建选区工具及填充工具的操作作为教学目的,只是把软盘的绘制改成了CD盒制作,并创设了一个爱国歌曲CD盒封面设计比赛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教授选区工具及填充工具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把课堂变成爱国歌曲传播的阵地,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由创作。

3.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实际

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是流传千古的名言。知识存在于生活,只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充分地发现自己身边的事物的特征。正如我在《制作动态图片》的教授中,就以学生经常使用的QQ表情来引入,让他们知道动态图片与他们很近。通过这一贴近生活的题材,将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令其做到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探究。

(二)“强化和超越情境”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强化和超越情境”要求教师必须借助情境去“设疑”,让学生去自主思考或者合作探究以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和一定的道理,继而进一提升认识,做到以知导行、以情促行,实现教学目标。所设疑问必须是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促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愿望和热情。

如“火焰字”的制作一课上,我创设情境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制作火焰字呢?”。我试着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到尽量多的方法,使其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及操作步骤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一题多解。它不但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创造的强烈欲望,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工具及操作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反思提问,超越情境

每节课的最后,我都会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及反思,务求通过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更为升华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重视学生方法的应用外,还非常重视点评学生作品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来说,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此时,我会从基本技巧、色彩搭配、构思等方面进行提问引导,让学生通过感悟、对比作品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达到超越情境,提升知识的要求。

三、学生参与,达到体验的创建

课堂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及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参与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参与及全身心的投入为原则。

新的课程改革承认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那么,课堂教学目标就应该针对学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情感、兴趣、特长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设计操作项目,把学生引入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则通过构思——联想——创意——实现的过程,完成作业或作品设计,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融会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特别是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他们首先需要有革新、大胆的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不要怕学生不循规蹈矩,更不要硬性规定学生必须按照讲授的步骤去实践,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去思考,打开想象力,去大胆创作,将Photoshop作为一个现实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这款软件。另外当学生从老师创设的情境进入到学习状态后,便开始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包括学习兴趣的提升、对问题的理解、知识与技巧的应用等。感悟是从大量的表象中通过亲身的理解与领会得出典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含有理性归纳的过程,也含有情感升华的过程。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教学中,学生在通过完成操作项目的过程中,理解教师的期待、明确自己的责任、应用知识与技能,完成思维抽象,同时感受成功的幸福。

四、审美能力与知识的升华

计算机图像处理的课堂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对“美”进行理解,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表达独特的审美个性,实现并体验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利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工具学习现在世界最先进的设计理念,观看世界顶尖的设计图像,并定期在学生间开展各种的作品交流活动;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多欣赏中外文学、音乐、影视、绘画等艺术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这对创作也是非常有益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或者街道去寻找设计灵感和设计素材,进行自我创作。

学生在进行自主创作后,对“美”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高要求,也就是进行升华。它包括对认知的升华、对感悟的升华、对责任的升华。升华是教学向课外的延伸、向社会的延伸。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学生可在此平台上获得美的体验和满足,从而丰富其内心世界,获得生命美的更深感悟。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但任何的美都必须以社会道德和法律为基础,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否则,它制造的将是丑恶。

中职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关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剥夺掉学生自身学习、体验幸福的乐趣。“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教师始终是灯塔和路标,只起诱导的作用;学生始终是行路者和风景的欣赏者,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在计算机图像处理课堂中应用情境体验教学法,是学习的课堂与“美”的相互融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生命个体对美的体验、感悟和升华。学生们通过上机,动手实践、用脑思考、用眼发现,用心创作,定能更深刻地钻研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情境体验教学必定会在时代的引领下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泰山民族中学.“情境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成为选修课堂上的“主角”[EB/OL].http://tsmzzxc/show cmtent=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篇13

具体、形象、生动是教学情境创设的三个显着特征。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正处于形象思维成熟、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强,但又受限于史实的深入了解,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处于表面,一知半解,容易造成片面的理解甚至误解。而初中学生的想象力又非常的丰富,好奇心强,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正符合初中学生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由于历史史实具有很强的过去性,与学生的距离往往较远,学生缺乏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较难理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能把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现,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历史的亲近感、真实感,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历史课堂也应该是有生命的,灵动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堂,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环节,它的好坏会对整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并对本节课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七年级的“华夏之祖”一课,在导入环节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炎黄”指的又是谁呢?学生明显对这些有强烈的好奇心,七嘴八舌的说着,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热情和兴趣明显就很高,我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的教学。

二、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视频、声音、Flash、图像、文字史料等直观呈现,从而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的“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播放视频和展示大量图片史料的方式,将五四运动这个历史事件形象直观多角度地呈现在学习面前,使学生对当时参加运动的学生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能有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视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去理解这场运动所体现出来的拳拳爱国之心,并能进行今昔的对比,将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思维的积极性

1.角色扮演的概念

初中学生好学,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这样采取角色扮演更容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从而调动学习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角色扮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主体进入客体之重去想象客体。

角色扮演,是将一些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历史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深入浅出的说明,再现当时的情景,改变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地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用心灵去体验知识和情感。教师有目的地把历史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学生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有效地去领会历史。

2.角色扮演的规则

角色扮演,主要步骤为:(1)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尽可能真实地表演。教师可以偶尔介入,以提醒学生他们的角色、根本问题以及与情形相关的问题。(2)讨论和评价。教师指导一次讨论,要求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有时候要讨论那些与表演活动所展现情节不同的地方。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对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筛选,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角色扮演。由于初中生年龄特点,有些时候学生可能会带有游戏的成分,但历史并不能“戏说“,也不是“神话”,比如在“三国鼎立”这一节课的角色扮演上,曾有学生将电视剧里演的曹操误认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真正的历史上的曹操,这样才能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在每一次的角色扮演中,我都要求学生遵从角色扮演的规则,就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的历史,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真实的了解历史。

3.角色扮演的教学实例

在九年级《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理解三角贸易的残酷性,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对教材进行预习,并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和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分析到三角贸易的过程时,我即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先分组合作,分配好角色,有的扮演奴隶,有的扮演殖民者,有的扮演奴隶主。像演戏一样,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再现当时的情景,把知识用生动的表演呈现出来,变呆板的知识为灵动的。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这样的情境创设教学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好的理解了三角贸易的过程,对后面给不同地区多带来的影响的分析中学生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在课件设计中我还截取了部分视频,从感官上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三角贸易的过程及其影响。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由于学生对角色扮演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将角色尽可能贴近事实,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又充分发挥了主动探究和合作的精神,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和对本节课知识的初步理解,认真做好对相关角色的了解,在表演时,入木三分,再现当时三角贸易过程中奴隶所受的非人待遇,披露了殖民者的残酷,从而理解贩卖黑奴而积累的资金,是带着奴隶的血和汗,从而理解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学生的广泛参与,使得整个历史课堂一片朝气,不再是死气沉沉,学生也在参与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殖民者的罪恶和黑奴的悲惨。这样学生就把原先僵硬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诠释和表演,用自己的方式记忆。整个课堂也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变得灵动起来。

四、启发思维,回味历史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