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浅谈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摘要:现代艺术哲学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历史不断进步的过程。这种研究体系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上的,它不仅在马克思文艺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精神领域和市场经济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浅谈艺术对生活的影响: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向对当代城市生活的影响

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向对当代城市生活的影响

迈克尔·杰克逊的“history”世界巡演于1996年9月7日开始,巡演横跨全球五大洲35个国家56座城市,共举办82场,共吸引450万歌迷到现场观看,平均每场演唱会观众人数达到54878,可谓史上较大规模的主题巡演之一。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之所以有如此的号召力,首先得益于迈克尔·杰克逊在流行音乐界的超级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杰克逊的制作团队将每次演唱会装扮成为炫美的视听盛宴。

现代演唱会,将音乐、舞蹈、舞台美术、文学、设计、影视等艺术因素综合在内,不断冲击着观众的视听;同时,作为独立的艺术行为,在操作过程中,为了营造强烈的视听效果,现场的场景制作、灯光效果、道具、荧幕变换,到的烟花燃放等,制作者都试图通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运用,带给观者以不同凡响的审美享受。透过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可以发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某些共通趋向。

一、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向

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通过团队的集体智慧,将杰克逊对艺术(主要是音乐、舞蹈)的理解以及他的艺术观念,以演唱会这一形式表现出来。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所透露出的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共同趋向,具体表现为:

(一)艺术发展的综合趋向走向深入

此处的“综合”是指,始自门类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方面,门类艺术吸收其它门类艺术的形式元素来补充发展自己,形成新的风格,如文人画,以绘画为主体融合诗歌、书法、篆刻艺术元素,形成特色鲜明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在综合吸收各种门类艺术形式基础之上,又有新的门类艺术形成,是综合诸多门类艺术元素而形成的新的艺术门类,如戏曲艺术,综合了舞蹈、音乐、文学、美术、设计等门类艺术元素而形成的表演艺术;电影艺术,更是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戏剧、设计、摄影等在内。随着艺术史的演进发展,艺术门类越来越丰富,越到后来出现的门类艺术也就更多包含了其它门类艺术元素,艺术的综合趋向发展越来越明显。

相比古典艺术时期,当艺术史推进到现代阶段,这种综合趋向明显走向了深入。综合趋向的深入化发展具体表现为:(1)艺术表现中形式论文联盟因素的突出。20世纪初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1]之后,苏珊·朗格开始提倡“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2]艺术即形式理论的提出,是两位艺术理论家对当时艺术发展走向的合理解读。二者的理论加深了形式主义美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使艺术形式成为现当代艺术表现中尤为注重的部分。艺术形式具有了独立的审美趣味,并且成为艺术表现的重点,门类艺术之间出现的形式上的相互借鉴也就更为频繁了。(2)居于主流地位的门类艺术所显现出的综合性特征。20世纪以来,电影电视艺术与设计艺术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艺术史的主流形态,这两种艺术是诸多门类艺术形式综合建构的。电影艺术是“音乐、画面、色彩、动作等综合建构的艺术,源远流长的多种艺术类型共同支撑着电影独特的镜像美感。”[4]设计艺术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门类艺术,设计艺术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再现于我们生活的设计之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以这两种门类艺术为引领,现当代艺术的综合性趋向发展越来越明显。

(二)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

由古典步入到现代,艺术史的发展虽然仍遵循着自身的模式向前推进,但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社会化的深入,经济基础经过三次科学与技术革命的洗礼,已经与古典时期的状况产生了巨大差异。经济基础的剧变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转换,这种剧变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日益突显出来。艺术与影响自身发展的外部因素产生了相比古典时期更为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艺术与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有时技术甚至会侵占艺术表现的空间,成为艺术表现的主题之一。

迈克尔·杰克逊德国汉堡演唱会,无疑就是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范例。开始时,舞台大屏幕运用动画技术展示迈克尔·杰克逊的巡演历程,紧接着燃放礼花唤起观众的激情;视角转至舞台,主角华丽出场,配合以极佳的声光电效果,加之舞台干冰的运用,塑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境界。从舞美设计,演员服装、舞台动作,到现场摄影镜头的转换,捕捉视觉效果;再到迈克尔·杰克逊的表演,技术与艺术结合,献给观众一场视听盛宴。再如安东尼·卡梅隆的3d电影巨制《阿凡达》,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电影性”是“电影的叙事因素与影像因素的结合”[4],而此部电影较大的成就不是叙事因素与影像因素的结合,而是影像因素超越叙事因素成为电影的主要表现,剧中大量运用的3d技术,带给观者以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技术因素融入电影艺术,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与发展方向。

二、艺术的通俗化与城市生活

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深刻体现了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向。虽然当代艺术缺少了古典艺术时期的厚重感,但当代艺术的活力与激越却是前所未有的。艺术发展综合趋向的深入意味着艺术通俗化的发展,通过综合各种形式元素,艺术试图与社会文化相结合,吸引更广范围的人群。艺术的通俗化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范围,为艺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接受群体的扩大使得受众以不可忽视的力量介入到艺术创作过程,成为艺术创作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更使得艺术创新与技术革新紧密联系起来,技术先进的区域总是引领艺术的时代走向,这就使得前卫艺术总是与现代城市生活不可分离。艺术的创新不再只依靠艺术本体内部发掘的可能因素,同时开始关注技术革新为艺术表现带来的广阔空间。

艺术的通俗化与通俗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类型中,通俗文化表现为流行文化或大众文化,它以现代都市为中心,通过文化工业的产生、现代传媒的散播而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文化产品。”[5]艺术是深受文化影响的,通俗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发展必然出现通俗化的艺术形态,“现代文化中的高与低、艺术与通俗文化的对立则表现为现代主义精英艺术、先锋艺术与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对立”[5],也就是说,艺术通俗化的具体表现为受流行文化或大众文化影响艺术形态的盛行。这类艺术形态以现代都市为中心,靠近居民的消费生活,代表莫过于好莱坞的电影和无所不在的广告,它们集现代社会的技术、文化、艺术、商业、传媒、产品制造为一体,通过机械复制和文化工业批量生产转化而成为流行的、大众的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并且,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重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的艺术方向中,现代文化中的流行文化,或大众文化就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各种艺术流派和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之中,从而使西方的现代艺术又在一个新的层面上重新建构了艺术与通俗文化的关系,或者说通俗文化又在艺术中得到了新的阐释。这种新的关系、新的阐释表现为波普艺术”[5],波普艺术通过对当下流行文化中的文本、图像、物品和艺术符号的挪用,不改动原有对象的主要特征,然后通过拼贴、复制、并置、放大等手法,使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文化在向艺术的转换中发生语义的畸变。由此我们可以认定,以电影艺术和设计艺术为主要艺术门类,波普艺术等大众型艺术为代表,成为艺术通俗化的主要表现形态。

阿瑟·c丹托在《普通物品的转化》一书中提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前卫艺术家所努力克服的两个界限:一是高级艺术与低俗艺术图像之间的界线,一是作为艺术品的物品与作为日常文化一部分的普通物品(但是后者在那时为止还没有被认为是艺术)之间的界线。[6]对这两个界线的克服,深刻体现了艺术发展的通俗化倾向,一方面艺术将流行文化引入自己的视域,另方面艺术努力拉近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同时,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把流行文化引入艺术,无疑是新一代艺术家们企图填平由现代主义艺术构建的日常生活与艺术的鸿沟”[5];欲填平日常生活与艺术的鸿沟,就必须以流行文化为中介,对艺术进行改造,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拉近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这里的“日常生活”特指现代城市生活。因为从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城市生活也就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趋向。另外,由于艺术发展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只有在现代化的城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才能更为明显的凸现出来。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向演化为艺术的通俗化与城市生活的互动关系,艺术的通俗化为现代城市带来了一个艺术化的世界。

三、城市生活的艺术化

及时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化工业大生产使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日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流形态。艺术发展综合趋向的深入以及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得艺术社会化(即通俗化)的程度逐步深入,艺术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精神愉悦与审美享受。现代的城市生活充溢着诸多的艺术行为,演唱会、艺术展、广告、工业设计等等,艺术以多维的形式进入到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城市生活逐渐成为一个艺术化的生活。城市生活的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的品质”所充满。[7]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大众身体与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另一方面是深入人类内心生活世界的美化。但在艺术通俗化的发展趋向之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更主要的表现为及时个方面。

大众身体与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主要是一种“物质的审美化”,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物品,几乎都经过了审美的改造,成为人们艺术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过审美创造的时装、首饰对人类身体的包装,到工业设计、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外在成品”存在,从室内装璜、城市建筑、都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再到包装、陈列和编辑图像的“视觉表象”,都体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关怀。同时,不仅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极其周遭环境都得到了根本的审美改观,而且,就连人自身,只能属于每个自己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日程生活审美化加快了进程,大众可以将审美的态度直接引进现实生活,这也就意味着审美的泛化。审美的泛化同样影响到艺术创作,阿瑟·c丹托这样形容说:“艺术品不再需要多少技能来制作。它们不再需要艺术家——任何人都可以‘做’艺术品。绘画和雕塑按照传统所理解的,越来越不处于中心地位。在这种时代里任何事都是可以的。”[6]

(二)艺术创作由自我娱乐转向大众娱乐

王林提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首先是艺术资源的扩大,技艺性、形态化的现代艺术从精英状态中出走,艺术不再和生活对抗和公众对抗,而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去反省生活并影响公众。”[5]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通俗化艺术与古典艺术时期的精英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艺术发展,其主流形态表现为通俗化的大众艺术,而此类艺术所面向的对象主体是人民大众,不再是古典艺术时期艺术所面对的精英阶层,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开始消融,艺术由精英阶层的自我娱乐转向大众娱乐。

古典艺术时期,艺术的主流形态一般由宫廷和文人主导。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利用艺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艺术风格往往表现为威严、宏伟、严谨和理性。文人则自视清高,艺术创作多是抒发自己情感,只在文人阶层这一小圈子里流行,这种艺术的风格形态多优美、纤秀、高雅。宫廷艺术与精英艺术多是统治阶级的自我娱乐,在民间流行的通俗艺术,虽然一直存在,但在现代艺术阶段之前,尚未占据到艺术史的主流形态。进入到现代艺术阶段后,“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开始崩塌了”[7],由此,艺术也开始转向了大众娱乐。

由于大众对艺术行为的不断介入,“大众趣味(taste)将适于日常生活环境的各种精神气质图示用于正统艺术作品,因而进行了对艺术事物向生活事物的系统化约”[8],大众的审美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其实就是为说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有意无意都会考虑到自己的艺术作品将会被哪种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接受,在后现代语境下,大众审美成为艺术创作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皆是因为现代艺术以娱乐大众为旨归。

(三)艺术发展的产业化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即收音机、留音机、电影的问世,这一现象的出现带来艺术形态的变化,歌唱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艺术等艺术品不再是一次性存在,而是可以批量生产和储存的,使得这些艺术品共享化、大众化,提高艺术形态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这些表明了西方艺术产业初现雏形。由此可见,艺术产业的出现促进了艺术品共享化、大众化,也就是艺术社会化的实现过程。“艺术产业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或部门的结合。”[8]艺术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是现代科技、工业、商业、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从前期的制作、宣传到最终舞台表演结束再到后期的艺术与商业运营,就是一个典型的艺术产业化过程。

一次成功的演唱会不仅仅取决于演唱会主角的出色演出,到场观众的数量、演唱会运营的收益、电视转播的数量等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为了成为最为成功的演唱会,制作团队在演唱会开始之前,要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利用媒体造势以吸引众人眼球,以获得的上座率;还有现场演出的电视直播,电视观众的收视率;现场演出要极尽华丽,每个细节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舞台美术、动作、音响、配乐、道具等等对众多元素进行借用;演唱会结束之后的碟片发型、纪念物品拍卖等,是一个产业化的经营过程。

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不仅仅是演唱会,艺术展览、电影首映、话剧音乐会策划宣传以及当下流行的选秀活动、明星制造、综艺节目等等都是艺术产业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城市生活艺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城市生活、经济环境、文化传媒、技术发展建立了密切联系,艺术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既引导了艺术的时代走向,又建立了一个充溢艺术的生活世界。

结论

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作为现代城市生活艺术化的一个缩影,体现出艺术发展的通俗化趋向为现代城市生活带来的巨大改观。后现代语境下,从“最富有反叛的达达精神”的杜尚作品《泉》的展出开始,再到波普艺术的盛行,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逐渐被打破,艺术成为生活化的艺术,生活成为艺术化的生活。由此,城市生活开始了一个艺术化的阶段,艺术与现代城市生活的结合,一方面使得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维,使生活在工业文明之下的人们得到精神上“诗意的栖居”;另一方面,使得艺术的边界开始模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开始混淆,类似古典艺术时期的经典作品很少出现,出现于现代生活之中的是大量泛美的艺术现成品。艺术的通俗化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还在继续,而我们对这一趋势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还需要作出深刻的思考。转贴于论文联盟

浅谈艺术对生活的影响:用生活的真实表现艺术的真实

摘要:本文通过对话剧《万家灯火》中宋丹丹的表演片段的赏析,解读话剧舞台表演的技巧: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有高于生活,一切表演技巧都是通过演员丰厚的生活基础体现出来的,演员必须要热爱生活。

关键词:话剧;舞台表演;技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万家灯火》,上演后深受广大观众的赞扬和好评,曾经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十大精品剧目。在评论界看来,此剧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当代戏剧舞台表演创作的较高水平。

全剧以一个南城人家近十年的生活变迁为主线,以“金鱼池”地区危房改造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平民百姓的鲜活形象,表现了北京老城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反映了政府为改善群众生活所做出的实际成效。

为该剧担当编剧重任的是著名作家李龙云。他的戏剧语言功力和对于南城市井生活的熟谙,使得整部剧作生动亲切,而又意味深长。

导演林兆华和李六乙,在指导排演的过程中善于挖掘生活本身的细节和幽默,将看得见、摸得着、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舞台上,充分发挥了北京人艺善于刻画市井百姓和小人物的特长,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该剧演员阵容强大,明星荟萃:宋丹丹在剧中扮演颇有几分威仪的何老太太;杨立新扮演一位有点“嘎”的基层干部;濮存昕扮演一位自命清高的社会学家。他们充分展示了人艺演员刻画人物的功底和观察生活的细腻,尤其是宋丹丹饰演的何老太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成为整台演出的夺目亮点。话剧《万家灯火》的空前成功,离不开其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多样,语言风趣,泼辣精彩,京味儿浓厚等特色,全剧将市井百姓和小人物的精髓刻画得惟妙惟肖,体现了老北京特有的风格。

宋丹丹是北京人艺的国家一级演员,影视演员,她戏路广,涉猎多种艺术形式,是实力派演技中的佼佼者。她1981 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训练班,1983 年毕业做演员,1984年在话剧《红白喜事》中饰演“灵芝”,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1985 年她在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中饰宋小丽,获大众电视飞天奖“女配角奖”。1985 年在电影《月芽儿》中饰女主角“月蓉”;从1990 年春晚开始,随着《超生游击队》等一些列小品的广受欢迎,让她名声鹊起,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喜爱的演员。1993 年,她凭借话剧《回归》获戏剧梅花奖。1994 年她和英达合作的情景剧《我爱我家》获得空前成功。之后她一直在小品和影视剧中时有上佳表现。她的话剧作品虽然不多,但是颇见其表演功力,很值得艺术院校表演专业师生观摩、剖析与学习。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截取宋丹丹在话剧《万家灯火》第十幕中的一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析:

一、用生活的真实表现艺术的真实

高超的艺术家常常让人看不出技巧之所在,但是实际上并非没有技巧。看不出技巧的技巧,乃为较高的技巧。这种高级技巧的境界,乃技巧之消逝与结束。因此,高水平演员表演的“不是生活”“不是演戏”,而是“演人”;“不是我演他”,而是“我是他”,追求的是表演的高技巧、高境界,绝非不要技巧。

俗话说:愿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宋丹丹从进人艺学员班开始就喜欢演老太太,她说:“因为我坚信每一个老年人都是一本书。最让我动心和演起来过瘾的应该是《万家灯火》里的何老太太了。她那么丰富有特色,而我对她是那么熟悉。她太像我小时候的邻居———小茹子她妈。对他们一家人的记忆,给了我太多的灵感。”正是她对老年人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才使她在生活中特别留心观察和体验各种老太太的外形特征、性格特征、说话神态,以及她们的思想感情。因此,她所刻画的老太太的人物形象才会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著名电影演员王铁成曾谈到:一切表演技巧都通过演员丰厚的生活基础体现出来。因此演员必须首先“热爱生活”,不管生活是艰难、困苦,是曲折还是一帆风顺,不管个人遭遇以及生活氛围是狭窄还是广阔,只要你热爱生活就能找到乐趣,而这种乐趣就能加深你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体验与感受,从而构成演员塑造角色的基础。

宋丹丹在她的论文中写道:其实很难讲清楚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是如何诞生的,她是由哪来的?你的记忆?你自己?但是她存在于你的内心。当你遇到一个剧本,拿到一个人物,你真的会发现其实你在演她的时候想到了谁,你在演你见过的或认识的或报纸杂志小说、电影电视里的,反正是你观察到的,你懂了的。你只有懂了她,你才能演好。所以,演员必须学会观察生活,生活才是你创作的源泉.宋丹丹还说:“做戏跟做人一样,要真实,要真听真看真感觉。”由此可见,在人物形象创作过程起步时,要特别强调寻找到生活实感,强调表现出生活露珠与芬芳的魅力。表演艺术的基础是活生生的真实,活生生的人,我们的表演艺术遵循的是天性道路。宋丹丹将活生生的、饱含露珠的生活转写成艺术,并让其保持生活的生动性、丰富性、复杂性及其本色魅力,这是值得称道并认真学习的。

二、用情感创造情感

宋丹丹在《万家灯火》中扮演的何老太太是南城的老北京,39岁死了丈夫,生了七个孩子死了三个。她作为一家之主,杀伐决断极有自尊和威严。她自以为深明大义、教子有方,常因家庭兄敦弟颐而沾沾自喜,却又经常处于精神的两难之中:既为儿子们对古文化的执迷而骄傲,又为儿子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恼怒。她是坚强的、善良的,但生活的残酷好像又让观众觉得她的心似乎不那么柔软。

老二的新房塌了,何老太太一病不起。她操劳一生,好像已经没有力气继续挣扎。孩子们把她搀扶到椅子上,她一气之下轰下了老田,心中一阵酸楚,叫孩子们拿来了他们爸爸的照片。

为此,宋丹丹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

我每次演到这儿,都无法控制我的泪水。我颤抖的用手擦着镜框,对孩子们说:“瞅瞅,你们爸爸,大号何宗祁,年轻的时候,人物!漂亮!”然后,我长叹一口气,起身往台口走,这时,舞台整个被压黑了,一束高光打在我身上。四周静极了,观众席中鸦雀无声,我慢慢地走,慢慢地说:“他们爸爸这个人啊,特好干净,多咱一进了这院门儿,就起窗根儿抄起把摔子,脚、腿、身上,且挨那儿摔打呢!……”每每演到这儿,我都觉得无数根无形的线在我手里,那是观众,他们被我抓住了,他们和我一起进入了一个境界,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忘我。那时候,我不是我了,我就是何老太太,我偶尔会听到台下某个观众的一声抽泣,我的心变成一汪水,一片海……

宋丹丹先从外型上接近人物,佝偻驼背地琢磨老人的步态,老着嗓子寻找苍老的语调,更可贵的是宋丹丹将鲜明的外部感觉与丰富细腻的内部心理感受融为一体。她扮演的何老太太充分展示了她刻画人物的功底和观察生活的细腻。从宋丹丹泪光闪动的眸子中,感受到一个平凡的女人用一生时间浓缩出来的美丽。她有着极强的表现力,那一举手、一投足,那眼神、那步履都带着戏,她成了戏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她总是带着戏走,或者说她在决定着戏往哪里走。这种魅力,来自真情!

三、用心灵塑造心灵

艺术要讲技巧、讲处理,表演要达到“神似”“就是”的高层次,没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行的。台词的重音、颤音、潜台词、内心独白都很讲究,语言功力和语言动作都来自内心思想和心理动作。

演员创作的及时元素是动作,第二元素是情感,近年来又提出第三元素———思想。有功力的演员在舞台、银幕、荧屏上应该有思想,应该体现出思考品格,应该能揭示出人物深层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宋丹丹在处理何老太太那段长达3 分钟的台词时,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位老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层的情感。

何:“我39 岁上,他爸爸就走了。”说这句台词时,宋丹丹用微笑掩饰着内心的凄苦。她认为这个老人在经过一生的磨难后只能用凄苦的笑来表现曾经的痛。这时她停顿了一下,颤抖着慢慢抬起手伸出四个手指头说:“我守了四十年的寡……”她用手捂住嘴潸然泪下,无声的哭泣片刻后她深吸一口

气,提高了声调用极快的速度说出了下面的台词,反映出老人内心激动的情绪。

何:“最难受的时候唉,就是他爸爸走那阵儿。临死前撂下话了,告诉让给送回老家去。哪那么容易啊,你男人死了,何家破败了你一寡妇拉扯着一堆孩子,人都是势利眼。”宋丹丹把这一段台词处理得非常到位,把一个女人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世态炎凉,亲戚的冷漠和势利,一家人的孤独与无助,以及自身的坚强,都把握的、真实、到位。这就像王铁成所说的:“形为先,神韵超乎其表;神韵为主,寓于形,融成一体。如有形而无神韵,神采即脱格矣。固形神兼备,神似生育形似。”神韵要靠心灵去塑造。通过眼神反映内心世界。宋丹丹的眼神很有表现力,体现出了演员的心理技巧,一种塑造灵魂的技巧。她能如实地、恰到好处地通过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把内心世界传达出来。同时,她把老太太走路的姿势表现得惟妙惟肖,节奏把握得非常有层次。

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她慢慢平息着内心的激动,轻轻地说:“甭管多难,我把你给送回去了。多咱我到你那一步,我可不给孩子添那么多的麻烦。”她用深情的眼神望着空中轻轻地呼唤:“宗祁:我对得起你们何家嘞。这么些孩子,我都拉扯起来了。(她自豪地用手轻拍胸膛,声音提亮)我一个人儿,都把他们培养成人了。”接着,她微微地探出身子,仿佛和丈夫在面对面地交流,她用充满委屈的声调埋怨丈夫:“你呀……你这招招着要带我走呢?”说到这里,她的眼神流露出倔强和固执:“没住上新房,我哪儿也不去!哼!”

这段长达3 分钟的独白,宋丹丹是用情感去创造情感,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用激情去体现激情的。她用的表演状态,最饱满的情感状态投入到表演当中,使观众和她一起笑,一起流泪,一起叹息,体现出演员的艺术生命表现在创作角色的跨度和艺术生命的跨度,充分表现出她更高、更新的艺术境界。

浅谈艺术对生活的影响:浅论新生活运动中生活艺术化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摘要]新生活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自上而下发起的一场“重整道德、改造社会风气”的运动。该运动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出发来推行“艺术化的新生活”,影响了以“衣、食、住、行”为设计对象的工艺美术。新生活运动把造物设计活动纳入政治与社会学的领域,除了狭隘的功利目的外,客观上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年轻的

1934年2月,在江西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这场所谓“重整道德、改造社会风气”的运动,在全国持续了十五年,直到政权崩溃才告一段落。以抗日战争为界,新生活运动分为前后两期。关于新生活运动的评价,港台史书褒扬的多,认为“新运”的推行与展开,与

二、传统造物观念在工艺美术中的延续

自19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传统社会逐渐瓦解,并在瓦解中向现代社会转变。“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在表面上已有显著的进步,但实际上沉滞在社会底层的一切恶风旧习,仍没有丝毫的动摇。我们企图推行新政,复兴民族,最根本最迫切的要点,不可不使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彻底的改善。像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散漫、颓唐、顽固,是不能接受近代科学的文化的。它不能使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具体地实现。”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传统的政治也随之削弱,新的政治却并未能形成并代替传统。从辛亥革命的“剪辫子”开始,生活方式就与社会革命连在一起。更是提倡“民主、科学”的生活,革命思想开始在人民心中扎根,马克思主义在精英阶层有较大影响,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也都有一定的市场。另外,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他们针对国民党“拥护旧文化”、“反抗新文化”的守旧立场及“东方文化派”的复古主义思潮,提出了“全盘西化”的极端主张,要求“彻底的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全盘西洋化”。新生活运动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出现的,新生活运动把中国传统的统治人民的礼义廉耻同资产阶级的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目的就是把民众的生活纳入国民党政府的控制范围,建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正如林风眠在《艺术与新生活运动》一书所写:“所谓的新生活也就是相对的,就是在某种限度内改变他的旧习惯,创造新习惯”。怎样才算是新生活呢?“一言蔽之,新生活可说是合 理的生活,一切生活习惯要合乎现代社会的标准,要合乎

浅谈艺术对生活的影响:论手工制作的生活陶瓷艺术

论手工制作的生活陶瓷艺术

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传统的陶瓷生产开始日渐的分成两种,一种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为主的日用陶瓷,另外一种是一种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为主的艺术陶瓷,大批量生产的日用陶瓷使陶瓷的艺术美感大大削弱了。而当代陶瓷艺术中那种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语言与风格,又使这种供人们欣赏的陶瓷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手工陶瓷艺术既不同于日用陶瓷的那种大规模的产量,更不同于现代陶瓷的那种远离生活的艺术境界,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美化生活,给普通的人们以美的享受,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艺术生活化,是生活陶瓷艺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生活陶瓷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它巧妙的将陶瓷艺术的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的结合,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具备了艺术陶瓷的审美功能,同时还具备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可谓是一举两得的艺术。从分类上来讲,生活陶瓷艺术无外乎一下几种,茶具,餐具,花器,香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随着各朝各代不同饮茶习惯的影响,茶具也经历了很复杂的变化过程。当今的趋势是功夫茶文化的广泛化,从之前的南方一直向北方延伸,因此茶具有很大的市场。手工制作的茶具可以分为紫砂类,青瓷类,白瓷类,黑瓷类等等,紫砂茶具具有大方质朴,细腻委婉的特点。青瓷茶具胎白釉绿,细腻温润,有美玉一般的特点。白瓷茶具能够更好的衬托出茶水本身的色泽。到了现在,喝茶仍被看做是一种高雅的行为,陶瓷茶具更是一种能够记载中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符号。在当今最求个性化的时代,大批量,机械化的生产出来的茶具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品位,在这样的形式下,手工制作的茶具产生了,很快的受到人们的追捧。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人们很热捧手工制作的茶具,但是陶瓷制作者们还是需要不断的领会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以及陶瓷文化的内涵,仔细揣摩其中的高雅意境,同时要与当代人们不断提升的物质和文化的审美要求达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陶瓷茶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逐渐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上的消费,追求一种个性化,情趣化的生活品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的手工餐具,开始受到这一类人的青睐。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饮食文化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相对于可口的食物,餐具更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讲求生活品味的人,在进入一家餐馆的时候,往往会很在意餐具的品质,就算是事物再美味,可是少了精致的餐具,也会使原本高雅的饮食环境显得平庸了许多。正所谓美器衬美食。不同口味,不同风格的食物搭配不同风格的餐具,两者相互衬

托,更能激发人们的食欲,同时也能带来愉悦的饮食心情。不过,如今的很多餐厅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比如一些农家菜馆多选用一些质朴淡雅的餐具,咖啡厅则多采用一些描金的餐具,以显示其高贵的质感。与此同时,很多普通人家也很注重餐具的选择,以前的那种机械化生产的餐具,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大多会从餐具的装饰,造型,实用性等等挑选。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景象,因为,他们认识到,餐具不仅仅是为了盛装事物,更多的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运用得当也可以使居家环境变得更加的有情调。

说到幸福的气息,也就不得不提到香炉了。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他们比较喜欢使用香薰,光是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香炉数量就很惊人,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使用,例如印度。香炉的作用无外乎供奉佛祖,日常生活中多用来净化空气,香薰炉中可以安放许多中香料,如檀香,沉香等等,从香炉中散发出来的阵阵香味,不仅可以使人安定放松,更可以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因此很受都市白领一族的喜爱。还有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手工器物,那就是花插。花插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家具摆件,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绿色,同时也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多增添一些大自然的气息,因此,花插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的载体,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视线。手工制作的花插,造型多变,装饰风格更是多种多样,从粉彩,刻花等等不胜枚举,十分的迎合当代人们追求个性的特点。因为一些大众花瓶的那种古板的造型,单调的装饰,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欣赏品味,选择一款合适的花插,使居家生活变得精致起来。

中国的传统制瓷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任何国家无法追赶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眼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手工制作的陶瓷开始受到关注,但是在生产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也些问题,比如设计还缺乏合理性,品牌意识不够强烈等等。这从一个侧面提醒这我们,我们国家的手工陶瓷生产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需要我们更多的陶艺工作者们从事到这一事业当中来,把握机遇,开创一个全新的陶瓷时代。

浅谈艺术对生活的影响:浅谈现代艺术哲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浅谈现代艺术哲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史诗,社会与文化同生并存,相依发展。哲学和艺术又同时集中体现了文化的内在品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并且深刻地揭示出文化的价值观念。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现象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态,从各个不同的透视角度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为主体意识的自由展现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天地。

哲学和艺术从古至今都是归社会所占有的,哲学总是社会的哲学,艺术总是社会的艺术;而社会就是哲学和艺术产生、发展的土壤,是它们展现自由的大场所。哲学和艺术的全部作用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得到发展,它们既受社会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有时表现出正价值,有时则表现出负价值,这恰恰符合艺术能动性的本质特征,是意识不同于物质的根本区别。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从各个方面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场景,通过艺术的物质外壳——作品,使观众或读者间接认识作品中所反映的形象的本质。从另一方面说,艺术所得到的多样性的感性认识,为哲学的理性认识提供了丰富资料。所以,哲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共同为人们认识现实,把握事物的变化形态和规律,提供思想工具。现代人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每一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和施展,并保障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

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创作成为人的一种特殊劳动。从原始艺术品的考察看,它最初与生产技艺有密切联系。人们在劳动时需要齐心合力发出行动一致的号子,这便是原始的诗歌、音乐。随着艺术品的产生,产生了“懂得艺术和能够享受美的大众”。由艺术引发的人们的审美需要,又引起一批批、一类类新的艺术品的出现。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不光在物质生产中出现,而且在“艺术生产”中也同样出现,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个基本观点。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无论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的,目的都是为了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在物质生产中,人为了使自在的自然变成自为的自然,变成人对本身有用的形式的控制、改造和占有自然的方便。因此人便使用自己的智力的和身体的力量,来完成这样一个物质交换的过程,获得一种物来体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强大,即艺术生产也是一般的生产劳动——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因此,化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有用的物质产品。在艺术生产中,人也是如此马克思说: “一切的艺术和科学的产品,书籍、绘画、雕塑等等,只要它们表现为物。就都包括在这些物质产品中。”

艺术创作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综合体现了人类审美活动中多方面功能的相互作用。从艺术作品中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看,艺术不仅仅反应客观的社会生活,而且表现着个体的主观心理,这种创作心理及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艺术作品的表达上,不只是表现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情感态度,而且还表现出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是欣赏者对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想象的一种再创造和再评价的过程,也是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从而有效地发挥艺术作品社会审美和教育职能的过程。因此,艺术有个人心理方面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联系。从艺术品的创作到社会公众的欣赏以及社会价值实现的全过程,都没有发挥形象思维的能动作用。

现代艺术哲学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历史不断进步的过程。这种研究体系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上的,它不仅在马克思文艺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精神领域和市场经济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艺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的一个贯彻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和认识它,才能发掘出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