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供应链管理策略来对企业进行一体化管理,而库存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发挥供应链的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并对各种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企业库存管理提供相应借鉴。
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分析:分散作业下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在分散式作业的企业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本文针对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产品不同质、多点分散作业下的制造企业,探讨一种新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它能有效地克服传统库存模式中的弊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产品不同质 分散作业 供应链 联合库存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分散作业模式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探讨一种产品不同质、分散作业企业的库存模式,这种企业的特点是:各分厂跨地区多点分布,且各分厂的产品是不相同的,相应地,该企业的各分销商也是跨地区多点分布,但各个分销商的需求市场基本相同。

企业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产品不同质、分散式作业下的企业供应链的库存控制策略都是各自为政,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都保持一定的库存和分别实施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它们往往为了应付需求的突发性变化并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而会一味地提高库存水平。这种库存控制策略如图1所示。

传统分散式作业库存控制策略的缺点是:库存分散、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统一库存控制方法;供应链各企业重复建设仓库,加大了供应链的成本支出;源头供应商不能享有足够的市场信息,无法做到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库存信息传递速度慢,且易失真,进而引起需求放大现象——牛鞭效应,导致供应链中各企业持有的库存量上升,从而大大增加了库存持有部门的运营负担。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为适应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在供应链各方的运营过程中,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更加强调互利合作,使供应链整体效益较大,其中的各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和竞争优势,联合库存管理的思想就体现了这种新型的企业合作关系。

本文根据联合库存的有关理论,探讨一种在产品为不同质的多点分散作业企业应用的联合库存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的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是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需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变成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如图2所示。

联合库存管理运作模式

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下,设立了原材料联合库存和产销联合库存。原材料联合库存的运作方式是:按各分厂的原材料需求单或需求看板组织备货、配送,当某一分厂的原材料用完时,联合库存处立即实行小批量多频次的配送方式直接送到该分厂的临时仓库中,或者,如果该分厂距离原材料联合库存不太远,则可以采用连续小批量多频次的方式直接将补货送到分厂的生产线,实行同步生产、同步供货,从而实现“在需要的时候把需要品种和数量的原材料送到需要的地点”的操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需要供应商、原材料联合库存处和制造商的各分厂保持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努力做到既满足各分厂的生产需求,又要保持联合库存的合理库存量,使库存总成本最小。

在联合库存管理的模式下,分散作业的制造商各分厂不再设立各自的产成品库存,每个分销商也只须持有少量的库存,大量的库存在产销联合库存仓库储备。根据产品靠近市场的原则,产销联合库存仓库设置在距各地区分销商都比较便捷的地区,并可进一步将此处发展成配送中心。制造商的各分厂直接将产成品成批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再根据各地分销商传来的订单信息,直接将产品发送到不同地区的顾客手中,这样就减轻了制造商和分销商的库存压力。

从中可以看出,联合库存既是库存中心,同时也是需求信息交流与传递的枢纽,在供应链管理中,从功能上进一步发展成配送中心。原材料和产成品两级联合库存的设立大大减轻了供应链各方的库存管理的负担,减少了各企业重复建设和管理仓库的成本支出,使供应链中的运输作业程序得到简化,从而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成本。

联合库存管理的优点

由于联合库存管理将传统的多级别、多库存点的库存管理模式转化成对核心制造企业的库存管理,核心企业通过对各种原材料和产成品实施有效控制,就能达到对整个供应链库存的优化管理,简化了供应链库存管理运作程序。

联合库存管理在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工作效率。联合库存可使供应链库存层次简化和运输路线得到优化。在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上各企业都设立自己的库存,随着核心企业的分厂数目的增加,库存物资的运输路线将呈几何级数增加,而且重复交错,这显然会使物资的运输距离和在途车辆数目的增加,其运输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联合库存管理系统把供应链系统管理进一步集成为上游和下游两个协调管理中心,从而部分消除了由于供应链环节之间不确定性和需求信息扭曲现象导致的库存波动。通过协调管理中心,供需双方共享需求信息,因而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从供应链整体来看,联合库存管理减少了库存点和和相应的库存设立费及仓储作业费,从而降低了供应链系统总的库存费用。

供应商的库存直接存放在核心企业的仓库中,不但保障核心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取用方便,而且核心企业可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进行库存控制,为核心企业的快速高效地生产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条件。

这种库存控制模式也为其他科学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如连续补充货物(CRP)、快速反应(QR)、准时化供货(JIT)等创造了条件。

联合库存管理的实施

建立供需协调机制 供应链各方应坚持合作性、成本最小和目标一致的原则,通过相互的协调作用,明确各自的目标和责任,建立合作沟通的渠道,为供应链的联合库存管理提供有效的协调机制。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要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首先供需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为此,要理解各方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之处和冲突点,通过协商形成共同的目标,如用户满意,利润的共同增长和风险减少等。

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联合库存管理中心担负着协调供需双方利益的角色,起到协调控制器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库存优化的方法进行明确确定。这些内容包括库存如何在多个需求方之间调节与分配,库存的较大量和低库存水平、安全库存的确定、需求的预测等。

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渠道和系统。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之一。要将条码技术、扫描技术、POS系统和EDI集成起来,并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供应链各方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

建立利益的分配、激励机制。要有效运行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必须建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并对参与协调库存管理中心的各个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进行有效激励,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协作性和协调性。

建立物流保障系统 决定联合库存整体供应效率的是物资物流过程。因为信息可以以电子速度传输,而实际物资不可以,会受到运输距离、运输工具等限制。因此,参与联合库存的各企业间除了要利用完善的协议和完备的信息进行物资信息传递及管理决策外,还需要共同协商建立一套完善的物资物流保障体系,以保障物资得到及时运送。

建立快速响应系统 快速反应( Quick Response) 首先在美国服装业发展起来,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制造企业。其核心理念为:追求企业所有方面提前期的减少,实行产品的快速设计和制造,以降低库存,改进质量并实现低成本运作, 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快速响应系统需要供应链各方企业的密切合作,因此联合库存管理的建立可以为快速响应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这种库存模式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模式,减少供应链中的物流环节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部分消除了由于供应链各环节之间需求信息扭曲导致的库存波动,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的管理思想,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在产品不同质、分散作业下的企业中,这种库存管理模式有效地克服了由于跨地区作业形成的分散库存的弊端,并为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敏捷程度提供了条件保障。

本文就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在产品不同质、分散式作业下的企业中的实施作了粗略的探讨。在实际应用中还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问题,如联合库存水平的确定、各分厂应在将产品运往产销联合仓库的时间和数量的确定、运输系统是自建还是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等,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分析: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摘要:传统的企业成本控制,核心在于企业内部。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成本控制的模式不再仅仅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问题,而是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控制问题。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分析

供应链整体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鉴于供应链库存成本占供应链总成本的比例多达30%。有效地管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库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计划和协调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就成为最小化库存成本的重要手段。

一、现有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四种横式

根据供应链中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一)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在这种库存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割裂的、各自为政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库存并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和库存管理模式,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各个节点企业确定库存持有量的依据仅仅是其下游企业的订货单,各个企业之间并无沟通协调机制,仅根据订单来决策库存的持有量,信息的获取渠道狭小且不充分。各个节点企业都为实现本企业库存管理而努力,因此很容易产生牛鞭效应,使需求变异扩大,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供应商和其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具有合作性的库存管理策略。首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要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框架,这个协议框架对合作双方来说库存管理成本都是低的,在这个协议下将库存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交给供应商。这个共同协议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而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会导致共同协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这个共同协议要被经常监督和修正,以使它不断适应新的变化的环境。共同协议的执行要被严格的监督,再完善科学的协议没有认真的执行,双方的合作都将无法进行下去。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决策模式,其基础是整条供应链协商合作,最终目标是合作双方都获得低库存管理成本。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模式。

(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供应商库存管瑾模式下供应商握有库存管理权的情况,平衡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权利责任,共担了风险。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和策略,使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四)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分级实践基础之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较大优势是能及、时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分销商和供应商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采取了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帮助制定面向客户的合作框架,基于销售报告的生产计划。进而消除供应链过程约束等。

二、四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库存管理,它不是简单的预测需求与补给需求,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使用户获得品质的服务,使企业的利润优化,库存管理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通过供应链库存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采用多种指标评价库存策略、不同变化所产生的效果;决定库存量时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客户、生产、运输等资源的平衡利用,企业对供应链中不确定性产生的缺货、延迟等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缓解与控制。

根据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合作程度的高低,可以看出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单纯的交易处理到企业的协同计划决策,进而逐渐地转移到整体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上来。整个供应链的库存不再隶属于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或核心企业,其管理控制权由供应链整体协同计划决定。这种控制权的转移表明供应链中库存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从而保障供应链中各库存主体从系统协作的思想出发,进而保障整体库存的成本削减、风险的降低和供应链的稳定性。进一步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将会更清楚地发掘供应链整体库存的管理内涵以及更优的管理模式。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研究存在着如下的特点和不足:随着人们对供应链认识的提高,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研究遂步由简单向复杂、由分散化供应链向集成化供应链发展,越来越重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调与合作。但这部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对各个阶段的库存成本进行了优化,并未给出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未能充分考虑到信息对供应链库存、订货政策、库存政策、顾客需求等均成为公共信息,由此确定的供应链库存成本低得多。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引入,信息共享将逐步变为现实。因而,将信息融入库存成本建模势在必行。模型对现实做了过多的抽象,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成本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库存成本模型都得以“顾客订货的平均满足率”作为衡量顾客户服务质量的标准,而订货的响应时间、平均缺货次数和缺货时间等更重要的标准却被忽略了。此外,建模时少有学者考虑到供应链的柔性问题,未能将jit、供应链延迟等技术有效地融合到供应链库存成本控制模型中。流程重构过程实施得好,它本身就可带来一系列利益。

寻求一种更合理的库存机制,将是保持供应链库存运行的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探求供应链制度的空间维度(即制度如何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同样也将对供应链库存的管理有重要的影响。比如为了建立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用户必须考虑建立一个合适的外包战略,因为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将库存功能转移到供应商那里,库存外包通常取决于用户自己与供应商的关系,甚至与供应商集台的关系。而各种关系的协调需要在供应链中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来激励与约束供应链中主体的私人行为如机会主义行为。

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分析:煤炭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创新探析

摘要: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煤炭企业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因此如何创新库存管理模式,降低物资积压风险,减少资金占用成为煤炭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论述了煤炭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内容,对其他煤炭企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煤炭企业;库存管理;库存点检;三色卡管理

1煤炭企业库存管理现状

1.1储量不合理

为防止缺货影响生产,有些部门在申报采购计划时,申报量远高于实际需求量,造成库存积压现象严重,流动资金占用额过高,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困难。

1.2忽视库存管理

大多数煤炭企业库存管理的技术手段滞后,企业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缺乏,造成企业库存损毁报废、超储积压等问题严重,忽视了业务流程优化和制度化建设。

2煤炭企业创新库存管理模式的意义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企业都会遇到的管理问题,它对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及企业的利润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煤炭经济市场低迷,煤炭价格一再降低,企业利润不断压缩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对物资的采购和库存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创新库存管理方式方法,以求达到降低库存成本和提高运作效率的目的。

3煤炭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创新机制研究

3.1实施“联合库存管理”

实施“联合库存管理”,即身处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物资供应分公司和使用单位三方对库存进行联合管理,它强调三方同时参与,共同制订库存计划,同时明确三方各自的管理责任。在实施“联合库存管理”时,需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物资分公司综合利用供应商提供的市场信息及使用单位的消耗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资储备定额管理体系,确定哪些物资需要每个矿都储存、哪些物资在某一矿集中存放、哪些物资由供应商代为存储。②物资供应分公司按定额和生产需求计划,安排供应商备货、送货,并定期开展库存结构分析,分别按定额、库龄分析库存结构,形成分析数据。如果有必要,供应商需负责对超储物资进行调剂,对缺货品种补充库存。③为供应商管理库存提供支持平台,即通过冀中能源物资采购网,物资供应分公司定期将库存信息、采购信息、交货信息及物资调剂信息及时,供应商可以远程获取相关信息,及时控制库存。联合管理库存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信息优势和管理优势,提升了保供水平,减少了储备资金占用,避免了积压报废损失,降低了供应商运营成本,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3.2进行“库存点检”

库存点检就是根据订货周期及经济订货批量制订合理的储备定额,保管员通过库存点检随时掌握库存变化,定期进行库存结构分析,出现问题及时上报相关责任人,由责任人负责解决。其目的是保障常用物资及关键物资保持合理库存,不能因缺货而影响生产或因储存时间过长而造成积压,同时避免因频繁进货而增加采购成本。库存点检制度的实行,实现了库存管理检查、反馈、处理、复查的闭合循环,有效防止了缺货或积压现象的发生。

3.3开展“三色卡管理”

“三色卡管理”就是结合以往各类物资的消耗规律,逐项制订合理的物资储备定额,库存物资对照已制订的储备定额,用红、黄、白三色分为表示3个关注和控制等级,在材料卡片逐一标注,从而能实时了解库存物资结构及超储、积压情况。

3.3.1物资白色卡的应用

仓储数量不超储备定额的物资挂白卡,白卡属正常流转物资,但采购批量也要加以控制。同时关注该类物资库龄,库龄超过6个月以上的物资(保险储备除外),如果到货后一次也未消耗,就要提高关注度,下调储备定额,改挂黄卡。积极采取外部调剂、置换、返厂等措施及早着手处理,加速物资流转,避免形成积压物资。

3.3.2物资黄色卡的应用

仓储数量超过储备定额的物资称为超储物资,此类物资挂黄卡。这类物资一般是因使用单位提报需求计划的数量较大,但物资购入后又因生产条件的变化等因素,实际使用量减少或暂不使用,也有因储备定额制订不合理造成的。黄卡物资原则上不允许再采购,如确需采购,要有理由、有审批。同时关注该类物资的库龄,库龄超过3个月要积极采取内部替代利用、外部调剂、返厂等措施及早着手处理,避免形成积压物资。

3.3.3物资红色卡的应用

由于技术进步、工程竣工或主机淘汰等而不再使用的物资要挂红卡。此类物资属长期存放的积压物资,一律禁止再次采购。要作为仓储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采取外部调剂、返厂、置换等措施,避免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

3.4建立“预警机制”,防止小仓库反弹

长期以来,煤矿生产单位都设有材料工房来储存在用工具和临时使用材料。然而,有的单位却将工房变成小仓库,储备大量材料和配件,造成库外有库的不合理现象,从而造成物资重复备货和物资积压,材料流失,并存在安全隐患。预警机制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采取重点物资、控制发放,交旧领新、限制发放,多余物资、及时退库,制度制约、奖罚分明等有力措施,有效杜绝小仓库现象的存在,减少资金的占用,消除安全隐患。

3.5狠抓“物资调剂”

物资调剂是仓储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物资供应分公司要求计划员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了解需调剂物资的性能及用途,熟悉需调剂物资的库存和代用情况。②扩大调剂范围,优先内部调剂。计划员在日常处理计划时,首先关注每月所报计划是否包含库存积压物资,是否有可代用物资计划,并及时与使用单位及积压物资所在单位沟通进行内部调剂,实现各矿厂互通有无。③积压物资在公司内部调剂困难的情况下,需积极与供应商联系,做好返厂和退换货处理。针对因机型淘汰或因井下条件变化等原因所形成的长期性积压物资,物资供应分公司与供应商进行多方协调进行返厂处理,主要包括以销售名义退货和等值换货。对于等值换货,需让供应商将本站长期性积压物资等值换成常用物资,实现有效处理。

作者:宫建伟 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分析: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供应链管理策略来对企业进行一体化管理,而库存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发挥供应链的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并对各种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企业库存管理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供应链 库存管理 模式比较

一、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

(一)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概述

从古至今,库存都是由销售商自己保管的。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大到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如采购商、供应商、销售商、批发商、零售商等都会拥有自己的库存量,并且各个企业和部门都有各自的库存管理办法。但事实上供应链上的每个部门和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库存并没有给供应链带来任何优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应运而生。

(二)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势

能够减轻或者控制“牛鞭效应”,上游企业可以直接获得订货信息,不会生产过多商品造成浪费;可以实现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双赢;库存是由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控制,解放了下游企业,使他们实现“零库存”,不占用下游企业的周转资金,也不需要进行存货管理(仓储、维护、修理),节约大量资源。

(三)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的劣势

供应商管理库存中供应商掌握所有的库存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管理决策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严重违反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平等性原则;此外要求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具有极高的协调合作性;要实行此政策要建立统一信息系统,需要大量资金,如管理不善还会泄露信息。

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一)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概述

为了弥补VMI管理系统的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不平等性,更进一步地减少“牛鞭效应”,产生了新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这种管理模式重点强调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势

不仅减轻了传统企业库存管理方法所产生的“牛鞭效应”问题,而且使得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能够获得正确的商品需求信息不会产生过多的浪费还能够减轻供应链下游企业的库存压力,实现利益共享。

(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劣势

这种库存管理模式的实施要求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有极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较大化,一旦整体目标不符合某个企业的利益就会造成企业的消极怠工从而使整体利益减少甚至会使整个供应链条的合作就此瓦解。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利益的分配不可能一致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仅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一个企业,因此管理比较困难。

三、协同规划、预测、补给库存管理模式

(一)协同规划、预测、补给库存管理模式概述

协同规划、预测、补给库存管理模式(CPFR)是在近年才提出的一种新的库存管理模式,CPFR也是从供应链的全局出发,立足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用于减少库存,提高供应链效率,制定同一管理方案的协同库存管理模式。

(二)协同规划、预测、补给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势

很好地实现了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完善了供应链的管理,大大提高整体效率。建立有效的系统,提高销售预测率的精度,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商品生产迎合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合作优势减少浪费以创造更大的利益。

(三)协同规划、预测、补给库存管理模式的劣势

虽然强调客户需求但是实行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立足于销售预测进行整体业务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且要求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实现整体利益较大化,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企业库存管理模式分析: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摘要:传统的企业成本控制,核心在于企业内部。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成本控制的模式不再仅仅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问题,而是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控制问题。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分析

供应链整体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鉴于供应链库存成本占供应链总成本的比例多达30%。有效地管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库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计划和协调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就成为最小化库存成本的重要手段。

一、现有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四种横式

根据供应链中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一)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在这种库存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割裂的、各自为政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库存并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和库存管理模式,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各个节点企业确定库存持有量的依据仅仅是其下游企业的订货单,各个企业之间并无沟通协调机制,仅根据订单来决策库存的持有量,信息的获取渠道狭小且不充分。各个节点企业都为实现本企业库存管理而努力,因此很容易产生牛鞭效应,使需求变异扩大,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供应商和其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具有合作性的库存管理策略。首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要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框架,这个协议框架对合作双方来说库存管理成本都是低的,在这个协议下将库存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交给供应商。这个共同协议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而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会导致共同协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这个共同协议要被经常监督和修正,以使它不断适应新的变化的环境。共同协议的执行要被严格的监督,再完善科学的协议没有认真的执行,双方的合作都将无法进行下去。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决策模式,其基础是整条供应链协商合作,最终目标是合作双方都获得低库存管理成本。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模式。

(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供应商库存管瑾模式下供应商握有库存管理权的情况,平衡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权利责任,共担了风险。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和策略,使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四)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分级实践基础之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较大优势是能及、时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分销商和供应商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采取了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帮助制定面向客户的合作框架,基于销售报告的生产计划。进而消除供应链过程约束等。

二、四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库存管理,它不是简单的预测需求与补给需求,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使用户获得品质的服务,使企业的利润优化,库存管理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通过供应链库存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采用多种指标评价库存策略、不同变化所产生的效果;决定库存量时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客户、生产、运输等资源的平衡利用,企业对供应链中不确定性产生的缺货、延迟等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缓解与控制。

根据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合作程度的高低,可以看出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单纯的交易处理到企业的协同计划决策,进而逐渐地转移到整体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上来。整个供应链的库存不再隶属于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或核心企业,其管理控制权由供应链整体协同计划决定。这种控制权的转移表明供应链中库存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从而保障供应链中各库存主体从系统协作的思想出发,进而保障整体库存的成本削减、风险的降低和供应链的稳定性。进一步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将会更清楚地发掘供应链整体库存的管理内涵以及更优的管理模式。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研究存在着如下的特点和不足:随着人们对供应链认识的提高,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研究遂步由简单向复杂、由分散化供应链向集成化供应链发展,越来越重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调与合作。但这部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对各个阶段的库存成本进行了优化,并未给出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未能充分考虑到信息对供应链库存、订货政策、库存政策、顾客需求等均成为公共信息,由此确定的供应链库存成本低得多。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引入,信息共享将逐步变为现实。因而,将信息融入库存成本建模势在必行。模型对现实做了过多的抽象,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成本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库存成本模型都得以“顾客订货的平均满足率”作为衡量顾客户服务质量的标准,而订货的响应时间、平均缺货次数和缺货时间等更重要的标准却被忽略了。此外,建模时少有学者考虑到供应链的柔性问题,未能将JIT、供应链延迟等技术有效地融合到供应链库存成本控制模型中。流程重构过程实施得好,它本身就可带来一系列利益。

寻求一种更合理的库存机制,将是保持供应链库存运行的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探求供应链制度的空间维度(即制度如何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同样也将对供应链库存的管理有重要的影响。比如为了建立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用户必须考虑建立一个合适的外包战略,因为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将库存功能转移到供应商那里,库存外包通常取决于用户自己与供应商的关系,甚至与供应商集台的关系。而各种关系的协调需要在供应链中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来激励与约束供应链中主体的私人行为如机会主义行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