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常态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及径选择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对职业教育供给侧进行改革,有助于人力资源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和促进社会的转型发展。为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职业教育需要将形态、方向、过程转型做好。
新常态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及径选择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较大的职业教育举办国,但是在区域布局方面职业教育具有不均衡性。因此,在政策引导下,可以将发达区域的资源注入到落后地区,实现帮扶,特别需要对部级示范院校的带头作用进行强调,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偏远地区院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如资源共享、互派师生和合作办学等,从而能够合理的流通区域间的职业教育资源,强化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

一、迫切要求

1.转型升级的内外部压力

我国为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在国际上占领一席之地,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现已颁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规划。当下,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制造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由此引发了产业革新与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新技术、新科技和新产业的大量涌现,也会极大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职业教育的不足

职业教育是一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教育类型,近年来获得了有效的发展,但是相比较与其他教育类型,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职教疲软问题突出。通过对发展与改革路线的梳理,发现职业教育侧重于需求侧,不重视改革供给端,导致质量、效益低下。为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改革,保障能够实现转型升级,促进其实现创新发展。

3.各种问题弊端逐渐显现

如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日益恶化的外部发展环境、低下的社会创新能力和中等收入缺陷等。在这种形势下,职业教育需要进行结构转型,致力于自身供给质量的不断提升,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要素资源,致力于供给的扩大和社会总需求的激活,保障能够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需要。

二、路径选择

1.把握经济社会的需求方向,实现职业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

及时,培养“新技工”,将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供给做好。在新常态背景下,新的行业、岗位和职业逐渐涌现出来,相应的提高了对劳动者在技术素养方面的要求,单一化技能人才已经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职业院校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产业链顶端的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进行转变,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即具备过硬综合素质、扎实岗位技术和优异职业品格。近年来,“技工荒”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东部制造业大省,且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于技能人才的供给链,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从而有助于新型技术工人的培养,即爱岗敬业和技术精湛,确保能够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更好地培养职业技能人才。

第二,“农民工”再造,关于农民工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供给要适当的增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组成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一直都是重点工作内容。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数量在2015年已经具有25278万人,其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只有三分之一。从中可知,农民工职业教育供给的加大和覆盖范围的逐渐扩大,对于他们自身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围绕农民工的学习特点,在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培训机制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确保他们本身所存在的技能薄弱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首先,需要将城市转移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做好。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相应的技能培训站建立起来,保障岗位生产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的多样性。其次,强化供给农村职业技能教育,致力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即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要稳步推进,从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产业化经营两方面对基层从业者进行培训,致力于农业生产大户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为农村经济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过剩工”的转型,将去能转移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工作做好。之前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风险与矛盾在新常态背景下逐渐显现出来,如产能过剩。为此,在经济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及时要务为如何化解社会过剩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许多战略举措的实施,对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积极的倡导,通过发展创新,逐渐取缔和淘汰许多双高行业,即耗能高、污染高,从而导致下岗劳动力再转移的问题出现。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需要将培训去能转移人口再就业的责任主动承担起来,按照国家对于转移人口的安置政策要求,创造一定的再就业机会与条件,同时在化解产能过剩职工的安置过程中将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围绕转移人口而定特点,保障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根据转移人口的现实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相关培训事项,即时间、地点、方式和内容等,确保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从而将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提供给去产能转移人口。

2.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的丰富,精准供给的实现

为更好地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将其精准供给做好,可以更好地进行供给侧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为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将精准供给做好:

及时,需求对接。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即将面对着升级与转型,为此必须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办学思路进行重新审视,积极寻找对接市场的点,特别需要对接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市场人才需求与产业的升级转型。在设置职业教育专业和调整结构时,始终本着增新、保强、改老、兴特、劣汰和扬优的原则,保障专业能够更好地对接产业。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按照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规律和岗位发展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进行不断优化,保障人才培养能够更好的对接岗位。

第二,职业教育供给“业态”的丰富。采用多种手段,如政策引入、市场购买和行政调整等,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以政府为中心的供给格局打破,致力于传统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匮乏情况的改善,增强职业教育供给方向的多样性、多元化、丰富性、现代化,保障受教育者有所学、所选和所获。

第三,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职业教育和市场之间的行政壁垒彻底打破,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引入市场资源,如技术、信息、产业和人才等,实现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第四,实现对全新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在评价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时,对专业化第三方评价组织进行积极引导,对职业院校的角色进行科学的定位,切实改变尴尬局面,即“运动员”兼“裁判员”。

3.职业教育市场准入的扩大和多元化供给机制的构建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于满足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职业教育市场准入的不断扩大,将社会各方力量积极的吸引过来并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投资中,从而有助于多元化供给机制的形成,针对投资不足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弥补,并且能够提高办学质量和竞争力。在投资逐步扩大的基础上,关于在投资领域内的行业壁垒政府需要进一步取消掉,充分给市场让位,将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政府的主导角色与担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及时,针对市场主体投资积极的调动需要,依赖于政策制度的引导与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兴办需要围绕市场主体投资,政府需要给予在税收优惠与政策方面的扶持,积极的发动社会力量来捐资办学,关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需要采用立法的形式,对行业和企业投资兴办院校与培训机构要进行重点扶持,对多样化的办学形式进行科学的探索,如股份制、民办公助和民办等。

第二,政府需要强化监督与管理民办职业教育,合理的引导办学思路与方向,保障其政策待遇能够逐渐向公办院校靠拢,促进民办办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在职业教育办学投资中将新型经济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即外商独资、中外合资、股份制和大型民营企业等,在调整投资主体结构的过程中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将实力强的新型经济体积极的吸纳进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4.立足于教育均衡发展,对职业教育供给的区域布局进行合理优化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主线为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其行动要点为区域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

及时,国家需要在整体角度上科学的规划和布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区域加大供给力度,在资金与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精准供给的基础上保障精准扶贫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将扶贫攻坚的“一公里”能够有效的打通。

第二,针对落后在加大“输血”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造血”功能进行有效的强化。强化建设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内涵,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将其办学特色凸显出来,对先进的办学理念与宗旨进行积极的学习,从而能够促进自我发展能力的稳步提升。特别是需要强化师资供给,在合作政策的支持下、舆论宣传的导向下,将品质人才吸引过来,用感情、待遇和事业将人才留住,致力于落后地区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经济新常态下详细探讨了关于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和路径方面所做出的选择。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