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模式分析

摘要:通过学院合理安排学生到实习点见习和实习,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第四,创新创业环节。法学教师可以指导少数民族学生组队参加法学专业竞赛、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在教师的鼓励、督促和帮助下,学生能够在这些竞赛中锻炼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提升自主学习的动力。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模式分析

近年,普通高校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相较于民族院校,普通高校在培养民族学生时缺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政策倾斜和专项经费支持,其所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多分散在各个专业、各个行政班。普通高校难以将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与培养,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时遇到的困难更多。因此,探索有效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帮扶模式是普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的学习障碍

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教育资源不均衡及语言、生活习惯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业上会面临各种挑战。他们的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汉语能力薄弱

汉语是绝大多数大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母语就是汉语,这些学生从小学习汉语,进入大学后理解教材内容和聆听教师讲课都不存在障碍。但是对于汉语是“第二语言”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其汉语水平有限。他们要看懂汉语编辑的教材和听懂专业教师的普通话授课有一定困难。这些学生学习时首先得进行不同语言间的转化,然后再理解学习内容,思维有时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课后这些学生复习教材时可能还有阅读障碍,难以理解专业概念。这样的学生汉语语言文字水平较差,他们在课堂难以听懂专业课,难以完成课后作业,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容易落后。笔者在教授中国法律思想史这门课程时,一位维吾尔族女生反映学习该课程时存在语言障碍。该同学在大学前只学过一年汉语,跟不上讲课的进度,课后需要自己看课程讲义和PPT温习。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中有大量的文言文片段,对于汉语基础较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在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该同学看不懂材料题的题意。老师不得不将题目读给她听,告诉其题目的含义与要求,最终勉强完成试卷。这个事例提醒教师要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对于他们的学业困难要施以援手,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考试考查时,不能以同一标准衡量汉语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

(二)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时,受生源地教学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较多表现出使用外语交流胆怯、运用计算机学习不自信等情况[1]。笔者任职的湖北师范大学也有类似的情况。笔者查阅了法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的入校资料,44位少数民族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中,发现有27位学生未达到良好,甚至有4位学生只有90多分,刚刚及格。有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离所录取班级的英语平均分有近30分的差距。访谈时,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表示自己英语口语很差,不敢与人交流,上课听不懂老师的指令。由于中小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会觉得英语学习比较吃力。另外,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家庭困难,难以承担购买学习资料和报校外英语辅导班的费用,只能靠自己苦读,这也是他们缺乏英语学习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计算机课程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从本校教务处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学英语和大学IT这两门课补考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大约占73%。

(三)学习动机受内部动机影响较小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仍保留着中学阶段“应试”与“升学”的思维惯性,认为学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读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家长和老师的期待对大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影响比较大。陆卫群等[2]通过对贵州五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这个群体学习动机倾向于外部动机,多数学生重视“就业与升学”,不愿辜负师长的期望,受内部动机影响较小,真正出于“发现新事物”或“社会使命”的目的而努力学习的不多。基于这种现实,家长和老师应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定期询问其学习的具体情况。例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课间可以主动找少数民族学生聊聊,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目前状况,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老师在课堂或校内外各种活动中要擅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看到学生的进步应及时表扬,充分肯定。由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点滴进步都受到老师的关注,会更有学习劲头。对于高年级学生,家长应主动了解自己孩子近期的打算和远期的职业规划。至于“提升自我”与“探索新鲜事物”的内在动机,则需要教师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发现自我,挖掘自身的兴趣,最终唤醒其内部学习动机。这个过程是慢慢形成的,并非一蹴而就。

(四)学习策略知识贫乏

周小梅[3]对175名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过调查,其中仅有0.26%的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而99%以上的学生尚未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2020年春季网课期间,笔者班上的一名彝族学生课后留言,想跟笔者交流学习方法。笔者与该同学通话后,发现该同学有些焦虑。其认为自己上网课时对宪法学重难点掌握得不太好,不知道课本中哪些内容是要背熟的,哪些是只需要了解的,很担心自己期末考试会考不好。显然,她的学习方法仍停留在高中阶段,尚未形成新的学习策略。随后,笔者又跟踪访谈了其他几个课堂的少数民族学生,发现一些学生没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也不习惯运用新的学习策略。这些学生习惯于高中阶段的死记硬背,认为只要老师划了重点,把这些内容背熟了,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能学得好。殊不知,大学专业课的学习除了掌握基础知识点外,还应多阅读多思考,培养独立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如果在大一过渡期,这些同学没有学会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之后就会学得很吃力,最多机械地背几个所谓的“重要”知识点。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师范大学学生主要是在家听网课,这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有很大区别。有的学生见不到老师,认为上网课时缺乏交流与互动,对网课的学习效果不甚满意。其实,笔者在录好每章节网课后,布置了一些阅读材料和开放性课后思考题,帮助同学们拓展视野,培养法律思维。另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很丰富,例如哔哩哔哩和网易公开课平台上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

二、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的几种主要模式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都比较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各自探索着不同的学业帮扶模式。这些探索与尝试对其他高校构建本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模式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中南民族大学的“学长计划”

2004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开始推行“学长计划”,每一学年组建若干团队,由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学长)作为团队负责人,针对大一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辅导,重点开展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三方面的工作。从实施的效果上看,该院参加“学长计划”的学员在思想、学习和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作为民族院校,中南民族大学采用的是高年级优秀生辅导大一后进生的传帮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但教师参与不足。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将实施帮扶措施的重点放在学业辅导这个版块,而不是思想、学习和就业三方面齐头并进。在大多数高校中,学校团委、辅导员和班主任已经在思想引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党课学习、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与活动、社会服务等;学院层面还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优秀学生事迹宣讲会、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和考研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少班级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和读书会来激励学生求学与探索的积极性。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辅导员与班主任密切合作,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特点,确定方向和目标,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予以引导。这两个方面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并不需要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因此,学业辅导才是帮扶少数民族学生的重中之重。普通院校若推行“学长计划”进行学业帮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其一,专业课程中理论部分往往晦涩艰深,理解与贯通需要深厚的理论积淀;实践操作部分灵活多变,需要丰富的相关从业经验才能把握。因此,优秀学长未必能将队员困惑的知识点讲透、讲懂。其二,学长与队员所学的专业课程并不同步,队员希望得到辅导时,学长自己也在“啃新课”。以湖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为例,大一队员可能学习法理学有困难,希望得到辅导;但学长自身正在学习国际法课程,对法理学相关知识已经有些生疏了,需要重新备课。其三,二者课余时间不同步,要协调双方都空闲的时间不容易,因此难以形成长期学习辅导的机制。鉴于此,对需要辅导专业课程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辅导的最佳人选应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

(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云辅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置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中心。该中心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帮扶需求,选派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为他们辅导专业课中的疑难问题。2020年春季,该校王冬娥老师以直播网课的形式,为十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展开了无机化学课程“云辅导”。课前,王老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详细摸底,了解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提前将讲解材料和练习题发给学生,通过在线答疑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5]。该校组织骨干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云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其一,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深谙所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是专业课程辅导的最佳人选。其二,每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有辅导需求的学生可以提前申请,提出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的申请灵活地安排辅导内容,针对共性问题详细讲解,针对个性问题各个击破,大大提高了辅导的效率。其三,直播网课“云辅导”的方式非常灵活。它不受空间限制,教师和被辅导的学生省去了去教室的在途时间;不受上课时间限制,双方约定合适的时间,辅导时段也可长可短;上课的人数根据申请人数确定,人数可多可少。

(三)清华大学的“新生学业发展支持体系”

为应对少数民族新生面临的语言障碍、数学科学等基础课程艰深、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建立了新生学业发展支持体系,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七种贴心的服务,帮助他们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清华大学的帮扶模式非常系统,有不少措施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其一,学习策略咨询。通过师生间一对一交流,教师了解到个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并提供改善建议。其二,查漏补缺小课堂。在这个小课堂里,学生可以就不明白的知识点提问,任课老师和优秀的志愿者悉心答疑与辅导。其三,小伙伴计划。学生自发结成学习友伴,一起读书和自习。其四,学习策略手册。提供学习方法引导、文献阅读和时间管理等主题的文字资料,供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学会自我成长[6]。此外,陆卫群等[2]建议高校对少数民族新生实施导师制,使得学生迅速定位,依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选导师,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督促与指导。笔者却有不同的观点。新生刚刚入校,首要任务就是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和学习节奏,随后才能慢慢吸收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进入高年级后,学生或许才能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点,这时由本专业的教师担任导师悉心指导,将会事半功倍。另外,有些学校安排优秀学生为基础较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补课的做法不可取。一方面,优秀学生是否愿意来做学习辅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这种“补差”式的辅导?笔者建议每个学院建立一个学习友伴数据库,由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友伴,相互取长补短,一起自习,一起讨论,共同克服学习中的难题。这样需要帮扶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会有心理负担,而且这种方式还可以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与融合。

三、构建内外联动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模式

普通高校在构建本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模式时,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建议学工系统对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各民族学生的人数、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及学生学业上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设计一些帮扶措施。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构建内外联动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模式。

(一)搭建多元展示平台,点燃学生的自信心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在文体方面具有特长。学校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为其搭建多元展示平台,点燃他们的自信心。少数民族学生个人展示的“高光时刻”容易发展成一种持续的学习驱动力。湖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的低年级课堂一直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的活动。在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既可以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可以就自己的见闻进行交流与分享。因为人人都有上台的机会,这个平台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一位贵州彝族女生在课前5分钟展示了她的美丽家乡———多彩贵州的风土人情。一位广西壮族男生热情地介绍壮族的风俗习惯、独特服饰和特色美食。当时,台下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和风俗非常感兴趣。这让少数民族学生增添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由此,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深化了理解和交流,随之在学业方面也有更积极的表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推选少数民族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也能起到“点燃”的功效。笔者曾经带的法学1302班有一位腼腆的女生,她是穿青人。得知她喜欢打篮球,笔者就安排其担任体育委员。她经常组织班级体育活动,还是院篮球队主力队员,性格逐渐变得阳光自信。她在学习方面也很认真,成绩良好,毕业时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

(二)校内全面铺设WIFI,便利学生数字化学习

这几年,通过对湖北师范大学学生的观察,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数字化学习充满兴趣。不少学生们自主寻求互联网上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源。例如准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学生们并不满足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是从沪江网校等网站上获取学习资料、视频和音频文件,大大地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有的学生喜欢摄影、制作短视频或制作PPT,他们直接从微信、哔哩哔哩等平台搜索学习视频,自学操作技巧,上手很快。还有学生从网易公开课、超星平台搜索国家精品课程,选择自己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自学。显然,数字化学习是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效率,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的支持。受经济因素影响,来自贫困家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难以承担网费,为了省钱他们可能就很少用手机上网进行数字化学习。如果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条件,在宿舍区、教学楼和图书馆都铺设WIFI,就可以让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用手机进行数字化学习时没有经济压力,获得了同等的学习条件。这是高校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应当改善的一个方面。

(三)遴选骨干教师,专门开设汉语选修课

有学者建议高校可以在预科班开设足量的汉语课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7]。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分散,其人数在学生总人数中比例不高,专门的少数民族教学师资有限。因此,笔者认为学校专门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能力而多设置一年“预科”不太可行。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专门开设汉语选修课的周末班和暑期班,挑选中文专业的骨干教师来教授。少数民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汉语水平,申请选修汉语课程。由此,一些汉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一边学习自己的专业课,一边学习汉语课程,汉语水平能够得到快速提升。

(四)考虑学习差异,适当放宽低年级学生的课程考核

一些学者发现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成绩不佳,只能考到50分左右,但当他们逐渐适应了大学学习后,成绩就会越来越好。鉴于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针对西藏、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了单独的课程及格标准,将课程总评分数在50~59分视同及格[7]。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前可能因地区间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和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学习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的考试以同一标准考查所有学生,那么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不太公平,每个学期都有补考重修的风险,会打击他们学习的信心。将学生们按照不同的英语水平分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考试适当降低难度,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则不仅可以让他们顺利过关,还可以让他们逐渐培养学好英语的信心。同样地,计算机课程的考评也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当放宽。除了这两门课程,专业课的学习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大一适应期里,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如果能感受到自己虽然基础薄弱,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帮扶,可以取得学业上的进步;那么,在后续的几年中,他们与成绩优秀者的差距会逐渐减少。因此,为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制定单独的课程及格标准也是有必要的。不过,课程及格标准可由任课教师教师自行把握,每门课程的难度不一样,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也不小。如果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统一的50~59分课程及格标准,可能会让一些学生觉得不公平,同时一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少数民族学生可能会降低自身要求,认为只要自己考50分就能够顺利过关,任课教师不会让自己挂科,则他们平时的学习就会更松懈。长此以往,反而会让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五)摸清学生的难题,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课程辅导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该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每周最好专门抽出一个时段,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生活情况和学业困难,多从学习方法上引导他们。例如,笔者会建议法学班基础较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试试以下的方法。其一,课前预习教材内容,标明教材中读不懂的部分和自己疑惑的问题。其二,上课抄笔记(特别是老师提供的推荐阅读材料和思考题),课间向老师提问,解决自己的疑问。其三,关注社会中的典型法律案例和事件,如凤凰网、《南方周末》中的焦点案件。对于微信中的典型案件,学生自己可以搜索相关新闻,试着从法学的视角写一段评论,表达自己对该案的看法。其四,学生课后自己用思维导图试着画出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并且完成一定量的课后习题,熟记所学的知识点。相信学生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以上几点,定能夯实专业基础。在专业课程上了一个月的时候,建议任课教师主动与所教的每一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需要帮扶的学生。如果等到该课程考查考试结束时,个别少数民族学生跟不上进度,又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样的课程积累多了,学生就会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丧失信心,觉得自己怎么赶都赶不上,就放弃了努力。因此,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学习拖延,要弄清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迎头赶上。如果因为一些特殊的因素,学生的学习拖延成为了常态,甚至考试挂科,那么再让学生重拾信心去好好学习就会有相当的难度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获得学生学习信息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准备专业课的辅导。任课教师可通过“问卷星”摸清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学生知识点的缺漏,收集学生的提问。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辅导。如果任课教师没有主动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难,则班主任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转达给任课教师,传达学生希望得到辅导的具体意愿。

(六)精心设计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知识价值认识”

杨小峻等[8]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中缺乏“知识解释认知”的环境,因此建议通过实践的环节来提升学生的“知识价值认识”。至于实践环节如何设计,杨小峻并没有进一步的构思。笔者认为这种实践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设计。例如针对法学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专门设置四个实践环节。第一,法律人职业体验环节。在大学一年级,组织学生参观律师事务所,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律师工作的真实状态。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法院、检察院的司法环节,了解法院和检察官的处理案件的过程。此外,学院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大中型企业的法务部,让该公司法务部负责人介绍部门的基本职能。如果这个环节做得好,则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对今后可能从事的不同法律职业形成基本认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第二,法科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环节。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12·4(国家宪法日)”等时段,学生在法学教师的带领下可以到社区、街头进行普法宣传;还可以参与社区的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法学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就会增强。第三,本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通过学院合理安排学生到实习点见习和实习,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第四,创新创业环节。法学教师可以指导少数民族学生组队参加法学专业竞赛、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在教师的鼓励、督促和帮助下,学生能够在这些竞赛中锻炼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提升自主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欢.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困境与创新路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3):82-83.

[2]陆卫群,杨慧勤.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影响因子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73-79.

[3]周晓梅.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因素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2(3):197-201.

[4]张宏斌,金瑶.民族院校“学长计划”的现实诉求及运行模式———以中南民族大学民社院为例[J].民族论坛,2014(4):99-101.

[5]陕西省教育厅官网.“云”帮扶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进步[EB/OL].(2020-06-05).

[6]詹逸思,乌日也提.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挑战与指导体系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9(2):73-77.

[7]黄镇,毛连泽,冯帮,等.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226-227.

[8]杨小峻,王德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特点及原因分析———从心理因素入手的调查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19-124.

作者:王小丹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