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农村建设范文

摘要:伴随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准的逐渐提高,针对于农民个人抗风险能力较低,新型农民合伙企业逐渐增多,农民和企业在农村经济系统中饰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农村建设范文

新农村建设范文1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着新农村 建设的深入推进,切实优化农村公共管理模式、提升乡村治 理水平,逐渐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的关键环节。由李华、 李燕凌、朱朝枝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公共管 理》一书,聚焦农村社会环境变化情况,围绕农村公共事务管 理特点,结合全新的公共管理理念,针对农村科教文卫、社会 保障、环境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为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 践启发。 《农村公共管理》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

第一章从公共 管理基础概念出发,针对其发展历程、基本职能和主要特点 进行了系统介绍,明确区分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行政管 理之间的区别,并且概述了当前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全面阐述了农村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包括科层制、公 共产品、公共选择、公共治理、危机管理五大理论,为农村公 共管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章基于农村公共 管理组织研究视角,界定了农村地区公共管理组织的职责、 权限、内部架构,并且介绍了基层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基 层党组织等管理主体的主要职能和管理模式。第四章结合 农村发展现状,阐述了农村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第五章围 绕农村科教文卫体事业管理展开论述,探索出良好的公共管 理机制。第六章面向农村社会保障领域,阐述了农村社会保 障的优化路径和主体责任。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论述了农 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制。第九章展望 了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管理方向。

从本书来看,农村公共管理事业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 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地方政府只有转变服务方 式,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够切实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 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 环境。在社会治理中,公共管理举措的科学性与农民的切身 利益、合法权益息息相关,需要政府提高服务均等化水平,促 使农村社会得到良性健康运转。同时也要看到,新农村建设 战略的提出,也为农村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一 定程度上推动着农村公共管理朝新的方向转变。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点。 第一,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农村社会形态。新农村建设要 求改变传统的低效化农业生产方式,全面拓展农业生产关 系,从以家庭为单位的散户农业经营向产业化、规模化的农 业经营模式转变,切实提升农村生产现代化水平。在这个过 程中,农业经济发展开始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运转,通过农业 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切 实提高农业供给水平。同时,农业劳动力开始向非农劳动力 转化,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共意识也不 断凸显,对于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提出更高要求,希望 政府公共管理更加专业化、民主化。在此情况下,传统的行政 化农村公共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 及时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能力,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第二,新农村建设促进公共管理目标的转变。过去,为 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发展,农业农村的主要工作 任务是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城市建设,保障城市工业发展,为 城市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建设,中国 城市化率已经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任务基本完 成。同时,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导下,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一系列行动,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 果,但是农村建设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乡村振兴战略 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接下来一段时期的重点目标要放在乡村 建设上,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断缩小城乡差 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 展。为此,从农村公共管理角度来看,目前的管理目标开始 从政治导向转变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致力于实现农业 现代化,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既要注重经济建设 与社会治理,也要保障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农民生产生 活带来更多福祉。

第三,新农村建设使得公共管理任务发生变化。在经济 任务上,从以往的“索取”转变为“给予”。当前,随着国家对 农业农村建设的高度关注,以往面向农业农村征收的各项税 收费用逐渐减少,替代为支农惠农的优惠政策和用于保障民 生、改善民生的财政补贴。为此,农村基层公共管理者的主 要工作任务应放在如何高效利用各种经济优惠政策,推动农 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工作方法上,以往农村地区长期采取僵 化的行政管理模式,根据行政命令机械化开展工作,依靠各 种规章制度来管理农村。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传统 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形势需要,基层公共管理者的角 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 务效能、创新服务模式。在组织手段上,村委会从以往的乡 镇下属单位转变为群众性自治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 育、自我服务,而乡镇政府可以对村委会的工作提供指导意 见或帮助,但是不能干预控制村民自治管理的法定事项。 农村公共管理创新变革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产业发 展、地方风俗、宗教信仰等。同时,在社会转型深度调整期, 各方利益主体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不断显现,对农村公共管 理形成更多挑战,制约着农村公共管理效能的提升。具体来 说,当前农村公共管理面临如下问题。

其一,决策机制不合理,服务效率较低。中国农村公共 管理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由行政管理部门逐级向 下传递行政指令,为农村农民提供服务。这样不仅忽略了农 民的主体性,使得农民个体和农村集体的实际需求无法得到 有效满足,如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并且导致服 务过程简化,供给质量不足,出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 错位现象。另外,从供给机制来看,地方政府作为唯一的供 给主体,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处于垄断性地位,借助财政资金 来调配供给资源,既无法计算成本,也无法衡量效益,从而缺 乏服务优化的利益驱动,并且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推诿扯 皮等现象,影响整体公共管理服务效能。 其二,农村公共管理人才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人才 资源是支撑乡村持续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为农村地区 带去新思想、新技术、新资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助力乡村 振兴。对农村公共管理而言,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创新政府 治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的有效依托。当前,由于农村贫穷 落后的面貌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导致许多青年人在择业时 偏向于大中城市,而忽略了发展建设中的农村,使得农村公 共管理人才匮乏,制约着农业农村的优化升级。

其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体系。近年来,中国新农村建 设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农村公共管理的不 断优化完善提供了动力支持,使得人们更加憧憬未来三农建 设的美好图景。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的乡村,由于缺乏充足 的管理人才和建设投入,农村公共管理仍然处于缓慢发展状 态,在管理机制、产业模式、财政资金等方面均较为滞后,尤其 是法律制度这一支持体系,缺乏良好的针对性和执行力度,制 约着当地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农村地区现行的公 共管理法律法规均来源于对城市治理经验的总结与借鉴,没 有针对农村管理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制定,从而在应用 时并不适用乡村公共管理的实际情况,当出现民事纠纷时,也 无法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调解。另一方面,治安问题是 当前规范完善农村法律支持体系的重要部分。由于缺乏严格 的法律规定和执法保护,农村地区的治安问题始终困扰着当 地村民,也给外部投资者造成安全隐患与顾虑。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农村公共管理的优化完善可以采取 以下措施: 首先,变革农村公共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需着力改革 农村公共管理的一元化机制,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主体的多元 化,改变政府管理的垄断性地位,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与市 场共同参与的公共管理机制,切实提升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 效率。第一,农村公共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村民的 利益与需求作为一切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满 意为最高标准,服务群众、尊重群众,切实解决群众的难事、 急事。第二,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本 地特色优势资源,发展多种形式产业,深入推进生态农业、绿 色农业,加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并且加强人居 环境建设,加大教育医疗支持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加优质便 捷的居住环境。 其次,加强农村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在政府 行政管理转型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需求不断提高。农村地 区处于管理转型的关键期,更需要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来推 动农村治理模式与治理机制的优化升级。同时,随着农民思 想解放,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参政 意识也逐渐增强,开始认识到管理人才对于农村各项事务管 理的重要作用。为此,新农村建设应着力加强农村公共管理 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者,为农村公共 管理注入活力。其一,推动地方高等院校与农村地区合作对 接,借鉴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和科学指引,并且设置专项基金或者奖助学金,鼓励大学生 深入基层,参与农村建设管理工作,还可以鼓励大学毕业生 参与大学生村官等竞选,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其二,挖 掘本地人才潜力,将一些表现优良、考核成绩优秀的人才选 送到专业院校或者上级组织机构进行系统培训学习,以便回 到农村贡献自己的才干。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理。新农村法治 体系的完善是农村公共管理水平提升的根本保障和有力支 撑。因此,当前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依法治理理念,深入完善 农村公共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 行优化完善,制定出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的法律法规,为基层 公共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一方面,各地需结合中央关于 新农村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通过走访调查、民意收集等梳 理出本区域内存在的普遍性治理难题,并且参考专家指导意 见,结合不同的管理问题和漏洞,制定出适合本地方发展特 点、对接区域治理问题的法律制度或管理政策,提高公共管 理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完善相应的执法流程、执法标准, 采取试点方式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推广普及,使得法律制 度落实为具体的管理行动。

作者:王利敏 单位:农村公共管理(第二版)

新农村建设范文2

当前,农民合伙企业已经迈进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当中,增强农民合伙企业股份制与提高农民与农民之间专业性的合作,对于提高农民合伙企业组织化程度、农民经济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快分散农户向集中产业转型和推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风险共担实质上就是一种鼓励创新的机制,推动农民合伙企业发展。农民合伙企业可以将农户个人的资本联合成为企业共同资本,将个人农户决策转变为企业共同决策。这样既可以预防重大风险的发生,又避免个人承担风险的不稳定性,降低了个人损失,同时可以将理性经济人追求的利益最大化。

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容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持续改善乡村基本经营管理制度,以法律为基础,维护农民在集体收入中的分配权、宅基地的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一种新的经营制度,使农民建立专业化的合作与股权制的联合资本经营,提高集体经济水平。根据不同类型建立不同的经营规模,建立一种城乡交融、成本低、专业性强、有组织性与集体意识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如今农村地区的经济形式主要依靠家庭农场、农业专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伙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

 1.1 农户家庭经营

家庭农场、农业专业种养大户属于家庭经营范围,均是以家庭组织人员为首要劳动力,进行集合优势、节约成本、可以买卖的大范围农业生产经营,将农业经营收益作为家庭经营收益首要来源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发展生产和组织生产是农户家庭经营的主要职责。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自身成员为服务对象,通过各个农户之间相互协作与共同营销所建立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关键是互助,通过互助性经济组织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办和当地农产品的加工、运输、贩卖等进行规划与实施以达成交易。

1.3 农民合伙企业

 农民合伙企业中每个合伙农户共同追求利益最大化,根据《中 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可知合伙企业不需要固定的法人,可以免缴企业所得税,同时合伙户数越多农户自担风险就小,做决策时可以集思广益互相监督,对于合伙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但我国当前农民合作社比较普遍,合伙企业数量并不多,相比之下新时代农民合伙企业的经济组织模式更为实用。

2 农民合伙企业是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了机器化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收种速度,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从生活宽裕提升为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首要目标,实施创建农民合伙企业是增加农民年收入的重要方法。农业农村部等 9 部门《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全面引领实施农村创新创业的举动,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现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好牢固的铺垫。但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机制不够完善[1]。发展农民合伙企业带动农民合伙创业,让其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先富带后富,以农民自身特点带动农民经济发展,以创业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是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共同富裕的重要根基。

2.1 农民合伙企业能够提高农民 的收入

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网络直播卖货,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大力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除此以外,共同建立经营农民合伙企业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之间合伙进行创新型创业,能够大幅度节约农民的成本与时间。使农产品流通、储存经营、加工、销售于一体,既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又带动了周边就业环境,为农民节约大量宝贵的时间,实现共同占有经营财产,把外部的经济效益直接内部化,确保收益最大化,增加农民集体收入,达到互助共赢的目的。农民合伙企业可以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创新与改革,创造新的利润点,并且还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可以迅速地发展壮大,使农民所拥有的资产与追求的利益最大化。

2.2 农民合伙企业能够促进当地 农业的发展

 党的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业产业是发展现代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和国家现在的发展呈正相关,关于做好“三农”问题在党的报告中被确切提出,使农民的产业进行大幅度升级,实现农村全面进步,为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打下重要基础。农民合伙企业通过政府与当地大型企业进行搭桥,促进农产品的大量销售,推动了当地农产品的发展。既可以使农民生产自主化,又可以将农村中的小农户与散户进行集中统一,以农民合伙企业作为基础,将散农户进行整合,把农业产业进行有效连接,能够深入地解决农业产业化的矛盾。农民合伙企业能够取长补短,促进农民的优势与利益之间的互补,使合伙经营的农民连接成为一个巨大的资金利益网,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大幅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改变农业经济的规模形式,促进农民集体生产力的提高,推动当地农业与农产品的发展。

2.3 农民合伙企业能够提高个人 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

 农村经营主体从农户转变为农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风险共担能力[2]。风险共担是农民合伙企业的重要优势,农民合伙企业能够带动每个农户的积极性,增大风险承担的分母。可以弥补个人风险承担能力低的不足,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解决了以前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等事事都要独立解决的问题以及各项事宜。可以做到以最低的成本完成高效率的产出。随着合伙企业的扩大,分散单位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散户很难避免市场的风险,最终致使再生产的搁置,容易出现随大流的现象,使农业产品价格出现大浮动及周期性变动,给农民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建立农民合伙企业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实现风险的分散共担,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与突发性的事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人的盲目性,也能做到团结一致,共渡难关。农民合伙企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技术与信用深度,最大程度地解决或减小风险。

3 农民合伙企业的发展对策

 3.1 农民合伙企业 存在的问题虽然目前农民合伙企业经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在新形势下的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1)农民合伙企业社会认知度不够。在大众的视野中农民合伙企业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很多大型单位没有与其合作的想法。

 (2)农民合伙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明确。目前大多数农民合伙企业中财务人员文化程度较低、财务管理基础薄弱,不注重审批流程和相应收支的记录,会计账务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极大地降低了资金流动和其使用效率。

 (3) 农民合伙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偏低,没有相应的企业运营管理制度。

(4)农民合伙企业缺乏内部文化建设。

3.2 国外合伙企业的经验借鉴

 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合伙创办企业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对此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为本国农民合作提供了比较宽松的政策,政策的支持对于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加拿大从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使用“技术同伙计划”来推动加拿大企业将其产品流入市场。这样做既提高了加拿大人口就业率,又带动鼓励合伙企业进行创新大胆尝试。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截止到 2022 年初,总人口约 14.24 亿,农村人口约 5.10 亿,约占全国人口的 36%。在发展农民合伙企业上,我国可以吸收国外相应的合伙经验。以创新的思维,顺应时代的潮流。对于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农民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财政上的补助。健全农民创新创业的基本政策,在农民合伙企业中引进科学技术,确保农民合伙企业可以持续发展。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多样性,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应有的特色,大力进行宣传,与各地企业进行交流合作。以点带动面,大力发展农民合伙企业的建立与创办。带动农村人口就业,解决与预防突发情况的风险管控,为新时代下农民幸福生活提供保障,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为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稳固的根基。

 3.3 农民合伙企业的发展思路

针对目前农民合伙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增强农民合伙企业社会认知度。相关部门加大在当地对农民合伙企业的宣传力度,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或发放传单;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本地农民合伙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投放广告,进行招商引资。

(2)明确农村合伙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农民合伙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体农户资金短缺的现象,并将承认个人产权与追求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占有资本一起寻求利益最大化。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明确相应管理制度。做好相关报表,提前建立风险预警,避免产生损失或者将损失降到最低[3]。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养,可促进农民合伙企业资本更好流转。

 (3)提高农民合伙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农民合伙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对于农民合伙企业可持续发展有较大影响。农民合伙企业要结合企业本身特点,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来制定科学高效的发展目标,以保证农民合伙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成相应的转型升级[4]。进一步提升农民合伙企业规范化运营程度,完善其合伙企业的管理制度,这样既可以提升农民合伙企业工作质量,又可以推动农民合伙企业向更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4)加大农民合伙企业内部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农民合伙企业缺乏对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会导致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视每个农户的重要作用,做到以人为本,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将每个农户、企业、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进行企业定位,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共同建立企业内部文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农民合伙企业的内部思想建设要紧跟新时代思想潮流,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不同的企业文化,使农民合伙企业发展蒸蒸日上。4 结束语新形势下农民合伙企业是新农村经济组织的必然走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农村企业发展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迎来了新的机遇[5]。农民合伙企业在认同个人农户产权的同时,共同出资、共同筹办、共担风险、共享获益。立足产业兴旺创办农民合伙企业实现农民富裕。政府扶持和带领农民致富,因地制宜地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产业结构,进行引导,实现产业致富,做到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源上处理好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发展问题。

作者:张欣 王树贵 刘金龙 单位:长春大学

新农村建设范文3

1 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背景下,实施合理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当地村民自行治理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一,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能进一步改善与优化政府基层部门对乡村经济相关产业的服务功能,调动当地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经济产业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整体素养,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第二,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有序进行,合理高效的农村经济管理能为农民的日常农业活动与其他产业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依据,能有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管理效能,确保农村的农业生产、经济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1]。第三,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水平与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牵涉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实现优化配置,使农业生产效率与经营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升,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管理主体与农业生产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与健康发展。

2 乡镇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管理意识不高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惠及“三农”的政策与规划策略[2],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也不断得到补充完善,但部分农技、农机、农管部门人员仍然缺乏相关农业经济管理的意识,不能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放纵、松懈管理的情况频繁发生,也不能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方针,提高自身管理能力,造成当地的经济管理工作逐渐与新时展脱节。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形式的巨大变化,当前农村经济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形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与管理手段已满足不了时代需求,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2.2 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安排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业仍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罕见区域性特色种植业与畜牧业龙头企业,因此农民其他产业的经济收入相对较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合理的安排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产生影响,无法实现乡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另外,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也会造成农户在发生自燃灾害、或市场形式发生改变时难以抵御相应风险,经济效益严重受损,进而影响到乡镇农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2.3 缺少信息交流互动平台2021年处于信息时代,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虽然现在网络已覆盖了大部分农村地区,但对于当前大部分农户来说,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仍然没有那么强,农业与互联网相互成就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不容乐观。由于当地缺少农业经济相关信息的交流平台,导致农业生产信息难以及时与市场最新行情动态等信息相互流通,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相关工作的进程。

 3 乡镇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对策

 3.1 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一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度进行创新,及时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与“新三农”的责任制度相呼应[3]。二是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相关档案管理制度,提高当地政府基层组织对档案的关注与管理,增强管理人员档案管理水平与责任意识,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提高管理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经济财政管理制度,完善生产销售联动机制与农业金融体系,建立具有多样化性质的农村产业机构,政府部门可利用当地特色与自然资源,对当地农产品的种植规模进行科学指导,重点发展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农产品,并发展相应的农副产品,以此提高当地乡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3.2 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意识

 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宣传工作,让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强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强化主人翁责任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最新、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充分认识到自身农业生产者与管理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当地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去,构建新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当地政府部门也要重视农业经济部门的相关管理工作,做好发展基金与农资渠道等的管控,好钢用到刀刃上,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3.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大批现代化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对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科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培训,并在培训结束时对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以此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整体业务素养。另外,要在当地农村适当选拔、培养管理人才,壮大精英管理团队。同时,要联合城市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定向培养,为农业经济管理持续输送专业能力强、技术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并且敢想敢做的优秀管理型人才。

3.4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为保证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需要设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这样才能在经管理过程中依靠新型的管理系统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可以通过采购应用最为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将当地农村经济相关数据有效输入并进行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其结果能对当地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保证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升。针对广大农民群众,也可以运用科技技术实现当地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合理利用农资补贴,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确保农业生产的高效运行。对于养殖业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可采购相应的科学检测仪器设备,对养殖环境进行24小时监测,确保畜禽生存环境保持在适宜的温度、湿度范围内,同时利用先进设备工具对养殖环境进行清理、干燥处理,并对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进行环保处理,全面实现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科学种植与养殖。需要注意的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因时代的发展、地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复杂性,需要管理部门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发展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让现代化技术和仪器设备为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管理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


3.5 创建农业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潮流中,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与信息快速传播优势,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由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当地建设功能齐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站,搭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对农业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对市场大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建立信息流动与共享的数据库,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与公开性。另外,农村基层服务组织要加大互联网知识与运用的普及工作,提高农民对信息交流平台的认知,保证农民能够灵活使用电子产品进入交流网站,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方法,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迅速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也要适应时代潮流相应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深入了解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管理模式,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整改。要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地改变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合当地的经济管理制度,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经济产业配置,运用新型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为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动力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亭洁.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探究[J].广东蚕业,2021,55(6):108-110.

 [2] 耿斌.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3):174-745.

[3] 高曦.乡村振兴背景下经济管理优化路径探索[J].经济师,2021(1):231-232.

作者:温世华 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凉亭乡农业农村服务发展中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