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审美能力培养策略3篇

摘要:名画欣赏是幼儿艺术欣赏活动的内容之一,通过带领幼儿欣赏各种名画,了解美术,感受名画中的美。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美的体验,逐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实现美的创造。
审美能力培养策略3篇

审美能力培养策略1

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更加注重绘画手工教学,忽略了欣赏教学。一些老师专业能力有限,对名画理解不够深刻,无法深入推进名画欣赏。针对这一情况,幼儿园需要注重人才的引进,优化方案设计,提高对名画欣赏的重视程度。定期开展欣赏活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意境,在意境中感受美,体验美,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幼儿未来发展有诸多优势。

一、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挖掘幼儿的潜能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幼儿参与其中,充分展现意识思维,能够充分挖掘幼儿在艺术方面的潜能。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恰当培养,使得幼儿建立对艺术一定的理解和认知,感受文化内涵和底蕴,获得审美享受。也能将审美能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名画欣赏过程中,带领幼儿接触更多类型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能够挖掘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不断开阔幼儿的艺术视野。当然,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将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转化,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二、在名画欣赏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制定恰当方案,进行有效欣赏幼儿教师要想在名画欣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就需要注重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幼儿心理诉求。设计本次欣赏活动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模式。优化各个环节的设计,确保能够带领幼儿有效欣赏实现培养目标。例如,本次名画欣赏的活动,是对中国优秀名人作品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目标是要求幼儿对名画欣赏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能够喜欢这一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大胆表达自己欣赏名画后的感受。针对这一目标,教师制定欣赏方案时,会更加注重一些娱乐元素的融入,使得整体教学更加符合幼儿心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通过有效欣赏完成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选择了齐白石的“虾”,利用多媒体播放。可以先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然后带领幼儿欣赏这一名画作品。播放类似作品,引导幼儿自主欣赏,表达想法。通过这一方案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教师需要将课堂创设成具有一定艺术气息的环境,从环境入手,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艺术感知力。教师可以在教室中悬挂一些名画,或者利用涂鸦的形式,在空白处涂鸦出一些名画作品。幼儿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名画中的美。为幼儿提供美的享受,更有利于名画欣赏活动顺利开展。例如教师在走廊的上空悬挂了《星空》这幅作品,询问幼儿:孩子们,抬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孩子询问:老师,这是美丽的星空吗?老师:对,老师将星空送给你们。通过这一形式,带领孩子们仔细欣赏这幅作品,孩子们用有限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星空的感知,激发幼儿的审美思维,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三)开展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类似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带领幼儿共同欣赏名画。家长的一些思维理念也会影响幼儿,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培养和引导。幼儿园可以提前与家长联系,告知该活动的主要目标,获得家长的支持。选择一些优秀的名画作品,在园区内,创设一个长廊,悬挂各种作品。然后带领家长和幼儿走入长廊,一边欣赏作品,一边分析。同时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一些信息。不定时提问一些幼儿,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兴趣盎然地欣赏美、感知美。或者可以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欣赏作品。例如教师选择了各种名画作品的大型拼图,带领幼儿开展拼图活动。利用这一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首先要充分认识拼图,要求幼儿仔细欣赏名画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在拼图过程中,教师指出其中一块已经完成的部分,询问幼儿:孩子们,觉得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创作呢?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作品的选择也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情况。可以选择抽象性作品进行有效导入,然后选择具象性的作品进行过渡。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于抽象性作品的感知力,各有特色,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知作品中的美。

(四)进行恰当指导,激发幼儿思维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也需要避免过于枯燥的讲解方式。通过一些生动的语言,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调动幼儿的多个感官进行感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能够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意境。教师通过一些生动语言,搭配音乐,引导幼儿进入这一意境,仔细认真欣赏名画。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可以感受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也可以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引导幼儿自行发挥。例如,教师为幼儿展现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品中所有的形象超越时空,通过抽象的表现,展现作者悲愤激昂的抗议心情。老师:孩子们,仔细观察这幅作品,你在里面发现了什么形象呢,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流。通过这种留白,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孩子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会将自己大脑捕捉到的东西和其他幼儿交流,也会询问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进行恰当指导,及时追问,不仅能推动幼儿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并使幼儿认识到战争的残酷。

(五)欣赏与创作结合,培养幼儿创造力

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欣赏活动为切入点,将欣赏与创作相结合。幼儿们通过欣赏活动获得一些启发,可以在创作活动中应用,充分培养了幼儿创造力,也了解了幼儿的审美水平,为今后的培养也能提供重要依据。例如欣赏莫奈的《日出》,幼儿们纷纷表达了对作品的喜爱。老师询问:孩子们,如果以日出为主题,你们会怎么创作呢?抛出这一问题,带领幼儿进入创作活动。幼儿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将刚才一些想法,融入作品,充分展现了审美能力。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恰当点评,鼓励幼儿再接再厉。将孩子的作品放在橱窗中进行展示,激发他基于微课的情景式教学还可以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加深学生对技能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二)中职实训教学注意事项首先,防止过于追求微课的高大上。微课的种类有很多。有简单的PPT录屏微课,也有专业级的动画微课、拍摄类微课等,制作技术千差万别,呈现效果当然也相差甚远。实训课教师们根据教学目标制作微课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微课的专业级和高大上效果。这类微课虽然在视觉呈现上会更赏心悦目些,但制作过程比较烦琐,会浪费大量的精力甚至财力,增加教师们的备课负担,也不适合推广到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多媒体技术水平,从简单的PPT制作微课开始,不断地学习微课的制作方法,逐步提高微课的设计制作水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其次,防止无效情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实训课堂上应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任务情境中,了解技能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技能的实际掌握能力。如果创设的情境过于花哨无意义或者偏离主题,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目标,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进行基于微课的情景式教学时,应该紧紧围绕实训教学目标,利用微课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第三,创设的情境要具有真实性。中职实训课堂上创设的教学情境在设计与开发时,应注意要符合客观现实,确保教学情境、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即创设的工作环境为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或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创设的任务情境要来自于企业实际的工作案例。即使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做到绝对真实,但也不能随意设计虚假的情境,要尽可能做到相对真实。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微课+情景式教学”在实训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在中职实训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微课资源,合理地开展基于微课的情景式教学,将弥补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不足的短板,提高学生对实训技能的实际掌握能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让实训教学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于生辉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教育局

审美能力培养策略2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对于美的感知与感受。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相应的课文,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对于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审美理念,为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中职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需要教师抓住时机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

中职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为此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审美能力。第一,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人格品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具备诚信正直的良好人格品质,并且能够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第二,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将所学所识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做到讲课时逻辑缜密、口齿清楚,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画面感知,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语文这门学科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的表达、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充满美的人文氛围。除了上述三点以外,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相关特点。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也需要从其专业入手,通过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审美体验。如对于建筑施工专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化的语言表达转化为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文章中美的理解,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而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借助画面直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和图画在表达情感上的内在联系与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语文审美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进而达到精神与情感上的和谐,产生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外界和美好未来的向往,激发自驱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的中职学生而言,语文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时,需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挖掘语文资源,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前多数中职院校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仔细研读教材文本,发现这部教材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价值,通过分析课文、品读课文内涵、感悟文本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例如,在讲《项链》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19世纪巴黎生活的相关图片、短视频,让学生对于文章的时代背景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混乱与奢靡,从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此外,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的外貌特征及性格特点,通过前后对比,使学生发现什么是真的美,提高对美的正确认识。《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对于当前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又缺少父母的关注,更容易受到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贪于享受,疏于学习,乐于攀比,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玛蒂尔德的看法,进而反思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再以《空中楼阁》这篇文章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对“小屋”周围环境描写的讲解、分析,使学生感受环境美;通过向学生展示平面设计班学生的画作图片,使学生有了视觉美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由对“小屋”的整体感知到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感受向往自由的人性美。从文学作品所创设的环境中感受到“形”美,再从“形”美中去感受“情”美。通过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外物去感受内在的感情美,逐渐丰富自身对美的感知。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学活动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情感,利用情感激发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使其能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与美的体验。为此,教师可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等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可感的情感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章实景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授《哦,香雪》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影视作品,在偏僻的小山沟,轰隆隆开进了一列火车,火车上是形形色色的人与物,而火车下的姑娘们却是极为相似的,她们以单纯的目光充满好奇地向车厢内观望,她们每个人的手上挎着一只篮子……将这样的生活场景与文章内容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时代的氛围,进而感知人性的自然之美。再比如,课文后半部分的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可以借助切换不同的图片来唤醒学生的记忆:图一是黑黢黢的四周,香雪怯怯地走在空旷的田野里,内心的恐惧与环境交织;图二可转到香雪内心充满了希望的力量,四周的环境似乎也跟着可爱起来,心理与环境逐渐和谐起来;图三为香雪鼓足勇气冲过隧道,最后和其他的姑娘们拥抱在一起。这样通过视觉的直观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从而挖掘文章内涵,体会人性的真善美。

人的情感总是与心灵相连,只有唤起人们的情感才能够实现情感的共鸣,进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再如,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在音乐的感染下以及对画面的想象之中,学生也仿佛置身于朱自清的荷塘,感受到当时月色的美丽。教师借助音乐和图画,创设一个更好感知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感受,使其自然而然进入到体验美的状态。四、拓展审美领域,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育与生活教育是一体两面的,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来源,语文教育为生活服务。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美,并且不自觉地将这种感受带入到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为此,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后,可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母爱之美;在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后,推荐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进而让学生体会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强大的信念等人性美。通过对经典文章和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可以促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中也可在生活中去不断鉴别美、感知美、实践美。教会学生理解美的本质,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学习和生活。此外,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也能够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演讲、主题辩论会、征文比赛、课本剧展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思考。例如,当前较为流行的“容貌焦虑”问题,有的女孩和男孩为了外貌变美,甚至以伤害自己为代价,损害健康甚至丢掉生命。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主题辩论,引发学生对于“容貌焦虑”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美并非是外表美,而是在整洁大方的外表之下的内在美,这才是审美教育中的最高层次,不仅停留在认识上,还要用行动去践行美。因此,教师要把语文教学的应用性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来、到生活中去,关注内在美,理解人性美,如此才能真正达到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五、小结综上所述,语文是一个人文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上都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并且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感需要,引入多媒体教学等,创设生动有趣、情感动人的人文课堂,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又使其能获得心灵上的体验与感悟。

作者:姜微 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审美能力培养策略3

空间形象是指文学文本中的景象、景物与环境描写,审美是指感性形象背后的意义是什么。空间审美就是这个空间形象对空间背后的意义的感觉与把握,只有提高对空间的感觉、感知与思考能力,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空间背后的意义。空间审美能力是指对文学文本空间形象的感知、感觉、理解、认识、反思和批判的能力。空间审美能力对学生能力的构成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通过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空间的感知感觉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审美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审美能力的原因

1.空间审美还未引起语文教师注意当前,空间审美尚未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很多语文教师还未曾意识到从空间审美的角度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其实,中国人一直很重视空间审美,特别是古诗词中,蕴含了很多空间审美,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但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教师提到空间审美,这也说明空间审美还未引起语文教师注意。大部分语文教师相对缺乏空间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根本没有体现空间审美,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非常不利。

2.空间意象重视不够,对文本空间理解片面化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分析课文时只注重分析人物形象与事项,根本不重视文本中的空间意象,把空间片面地理解为人物活动的环境与背景,但事实上,文学中的空间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与环境,它还有着自身的审美功能,它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空间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上,物质性包含着人类物质文化的内涵,同时它还是一个新的精神空间,我们能够从空间中看出某种时代特定的精神状态,从而理解整个时代的风貌,特别是时代的信念。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写了巴黎城里的建筑,这是物质空间的描写,显示出巴黎文化的厚重感,而不仅仅只把它作为卡西莫多等人故事发生的场所,通过对这些物质空间的描写,还能让读者了解巴黎城的建筑、文化的辉煌,对文化的传承十分有益。这里的空间描写是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反映建筑样式,使它们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体现了空间的独立特征。

3.教师对空间审美能力训练不足,学生空间审美能力缺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语文教材中文质优美的课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绝佳材料,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这一绝佳材料培养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因此,对文章的解读就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从空间审美角度解读课文,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空间审美能力。但现实是语文教师自身缺乏空间审美的自觉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体现空间审美意识,自然忽视了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审美能力的策略

空间审美能力是学生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培养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自觉的空间审美意识,重视学生空间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文章从空间审美角度进行解读,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下面我就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文学文本培养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

1.树立空间意识,培养学生感知、感觉能力———以“书房”为例《祝福》中,鲁迅先生对鲁四老爷的书房着墨颇多,这里的书房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但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以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探讨封建礼教吃人的制度为主,很少注意书房这个独立的空间。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知感觉能力,学生就会慢慢的形成空间意识,进而提高自身的空间审美能力。教师在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书房”有一定的感知、感觉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怎样的空间,它的构成是什么?进而深入体会空间背后的意义。有些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书房中脱落的对联,进而问那脱落的半幅对联是什么?众所周知,书房是读书治学兼接待客人的地方,在书房中,主人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品味放上喜欢的书籍、对联、书画等,以显示自己的高雅情趣。因此,书房的布置集中体现了主人的才学与品味,也是我们了解主人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鲁四老爷书房的摆设分析他的人物形象。书房的布置表明了鲁四老爷的身份。书房的构成主要是墙上所挂的大“寿”字和半幅对联,长桌上放着脱落的另一边对联,窗下案头摆着的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一部《四书衬》。这些都与理学有关,表明了鲁四老爷讲理学的老监生身份———是理学的信奉者。但众所周知,《近思录集注》、《四书衬》只是理学的入门书,书房中有这两本书也就暴露出他学识不高。此外,这些必备书并不是整齐地摆放在书桌上,而是杂乱无章地堆在案头,也不知道翻没翻过。真正的读书人是很爱惜书的,一般不会把书乱摆乱放,更不会任由脱落的对联挂在书房里。从这里可以推测他摆这些书可能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塑造自己读书人的形象。我们从书房中看出了鲁四老爷的本质———一个不学无术、虚伪懒散的卫道士。书房的布置还透露了鲁四老爷的整个灵魂。书房中所挂的对联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上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脱落的下联是“品节祥明德性坚定。”是理学家宣扬的自我修养的标准。但纵观全文,鲁四老爷并没有做到对联上所宣扬的精神,倒是打着维护“封建礼法”的旗号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绝路,就连祥林嫂死了还怪她死的不是时候。人命关天的大事在他眼里竟成了影响“祝福”的晦气。把鲁四老爷那种自私冷漠、冷酷无情刻画地淋漓尽致。通过对书房这个空间的描述,不仅刻画了鲁四老爷的形象,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文化、时代背景。书房的摆设体现出鲁四老爷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是鲁镇封建礼教文化的代表人物,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鲁镇人民,自然容不下没有“从一而终”的祥林嫂。这里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共同构成了鲁镇这一社会空间,祥林嫂身处这样的社会空间里其悲剧命运几乎是注定的。

2.重视空间意义,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以“堂屋”为例文学文本中的空间有着它独特的意义,每一个空间都自成体系,不只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与环境,它有自身的审美功能。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空间背后的意义。小说开头就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就是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撒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庄重、严肃的祭祀空间,这个空间是由祭祀仪式、祭器、祭品以及人组成的。祭祀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达数千年的积淀,已经成为镌刻在国人心中独特的文化符号。人们一般在年底举行庄严的祭祀仪式,以求来年得到祖先保佑,获得更多福气。而家庭中的祭祀仪式基本都是在堂屋举行的,这时的堂屋俨然成了神圣的祭祀空间,与世俗空间形成了对立,在这个神圣的祭祀空间里,只有男人才有资格祭拜。我们不能只把祭祀看成一种封建迷信,还要看到它背后的空间意义———蕴含着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与信仰。在祭祀仪式中,堂屋俨然成为一个信仰世界,身处其中,一种神圣感与崇高感油然而生,自然表现出对祖先与神灵的敬畏。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深度解读人在空间里的命运。祥林嫂初到鲁镇,因勤快能干,不计较工钱和食物,鲁四老爷允许她准备福礼,她觉得在这里得到了认可,尽管终日操劳,却很满足这样的生活,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二次到鲁镇时,祥林嫂已经成了被迫改嫁、夫死子亡的寡妇,这严重违反了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法,鲁四老爷自然不会容许这样“伤风败俗”的女人再沾手福礼,所以四婶的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在鲁四老爷眼里,现在的祥林嫂是一个不尊礼法、伤风败俗的寡妇,是不贞洁的女人,让她来摆祭品,是对神灵、祖先的亵渎。所以剥夺了她“祝福”的基本权利。失去了“祝福”权利的祥林嫂,意味着被剥夺了文化身份,不被世俗所承认,是一个被边缘化的异类。她在这个空间已经没了立足之处,等待她的,只有死亡。教师如果从这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可以更进一步深度解读文学作品,挖掘出文章背后深刻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使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

3.开展实践,训练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以“河边”为例在教学《祝福》一文时,教师可以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河边”作为一个社会公共空间,仅仅只是祥林嫂淘米的地方嘛?它还有什么内涵,起着什么作用呢?要求学生从空间审美角度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最终能理解:《祝福》中的河边,是一个中介,也是故事的连缀点,而祥林嫂的故事正是围绕这个点散布开来的。所以,这里的河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河边,它里面有着深刻的空间意义,它的意义指向祥林嫂的生命与这个空间密切相关。祥林嫂春天没了丈夫,冬初来到鲁镇,她是逃出来的,这是祥林嫂对命运的第一次反抗。祥林嫂出生在山里,由于其地理环境以及生存条件的恶劣使得那里形成了以乡风民俗为主导的文化空间,而鲁镇却是一个以封建礼教为主导的文化空间;祥林嫂从山里逃到城镇,也意味着她对这种乡俗民风的抗拒,选择自主加入到以封建礼教为主的文化空间中去,正是这两重文化空间的相互倾轧使祥林嫂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导致了她最后的悲惨结局。未到鲁镇之前的祥林嫂过得是家庭生活,勇敢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祥林嫂来到鲁镇依靠体力谋生,凭着自己的勤劳得到了雇主和鲁镇人的认可,让她觉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所以,尽管辛苦劳累,却反而很满足。但好景不长,祥林嫂原本生活的文化空间势力并未放过他,精明的婆婆伙同堂伯趁着祥林嫂在河边淘米时劫走了她,不仅拿走了她的全部工钱,还用八十千的彩礼将她卖进里山。这直接导致祥林嫂陷入被迫改嫁、夫死子亡,被大伯赶出家门走投无路的悲惨境地。祥林嫂从河边来到鲁镇,又在河边被抓走,河边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与她的生命息息相关,最初的她,满怀希望而来,却狼狈地被劫走;后来的她,饱经沧桑,怀着最后一点微弱希望而来却被剥夺了所有,成为一个被空间驱逐的、多余的人。作为空间主体的人在空间中的命运却如此悲惨,这背后蕴藏的东西,令人深思。空间审美能力是学生审美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要想使学生掌握这种能力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课文训练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让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而语文教师自身也要重视空间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渗透空间审美的意识,使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空间审美有独特的价值,把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碰撞出许多新的火花,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大有益处。但目前空间审美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还处于一片空白,如何把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并提高学生的空间审美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娜 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