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实用13篇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

1 课程定位

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改革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纺织检测》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本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历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纺织品方向的学生主要从事两种工作岗位,一是纺织品外贸业务员,二是纺织品送检员。对于业务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面料分析的能力,包括对面料成分的鉴别、对面料结构的分析及工艺的分析等。对于送检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送检项目、流程以及检测报告的熟悉,具体是对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如机械性能、服用性能、染色牢度检测,以及各个主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熟悉。另外,无论是纺织外贸业务员还是送检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课程教学中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知识有效、必需和够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教、学、做的方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相对比较弱,这就增加了授课老师授课的难度,需要授课老师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

2.1 理论讲授为主

纺织检测是实训下性比较强的一门纺织类专业课,用人单位在招聘纺织业务员或检测员的时候要求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却很快遗忘,更不要说独自实操训练了。

2.2 教材较老

以前该课程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而且有的教材比较陈旧,又加上近几年国家和各类纺织检测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教材已经不能更好的适用高职院校的纺织类专业的学生使用。

2.3 “理+实”教学效果不佳

“理论+实验”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与试验训练结合的不紧密,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过于死板和老套,而且偏难,学生动手能力较好,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做实验,但实际上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训结合,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且创新能力也差。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项目或活动为导向,重点是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具体的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纺织检测是本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纺织模块)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可以正确识别纺织品、正确分析面料和规范操作纺织实验仪器。为了可以达到这个能力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剖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国标为基础,通过实际的纺织检测项目来训练学生,了解学生对纺织检测的掌握情况,并在项目训练中穿插纺织品或面料的各项检测方法和分析技巧等知识性内容,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2 具体实施方法举例(如表1)

3.3 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纺织检测》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五大模块:课程认知、织物分析、机械性能、织物服用性能、生态性和纺织品色牢度,每一模块又分解了几个任务,结合纺织企业和纺织外贸岗位的需求情况,项目中各个任务 “仿真化”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操实训的职业特点为背景,对模块的项目和任务进行分配,并通过分组的形式,学生进行任务操作,从而完成各个任务和项目。在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实时参与到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中,及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教学做同时进行。

4 课程考核方法

4.1 课程考核方法

《纺织检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模块进行评分,在课程结束时采用综合模块考核和评分的方式。如表2:

4.2 说明

形成性评价,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考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评分。

5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企业用人单位对纺织人才的技能要求等内容,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培养一些纺织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利华.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03).

[2] 袁利华.浅析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3] 黎少仪.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 柯贵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2(04).

[5] 郭玲.高职院校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探索――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例[J].职业时代, 2009(04).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2

依据项目化教学模式并结合version3.0纺织品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的特点和外贸企业跟单工作需要设计的教学方案[2],见表1。根据纺织品外贸跟单业务进程,纺织品外贸跟单可分为前程跟单、中程跟单、全程跟单。实习项目按难度排序,分为前程跟单式基础实习、中程跟单式提高实习、全程跟单式综合实习。每个学生需要完成低难度实习项目才可以进行后续的实习项目。要完成每个实习项目,学生需要遵循一般跟单业务的主线路流程,主线流程是必须完成并且不能忽略的,需要按照客户要求、外贸经理指示,完成整个跟单业务实习。在实习业务过程中,学生模拟外贸跟单员需要往来于多个不同场景,通过人物对话、电话交谈、邮件交流等多种交流形式,在上述多个操作界面中,完成5个阶段的实习。为了保证实习的时效性和连续性,安排实习时间为连续3周,每周实习5天,共计15天。在岗前培训阶段,学生熟悉平台功能界面和每个场景道具的使用及业务操作流程,消除因对version3.0纺织品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陌生而产生畏惧心理。在项目一实习阶段,同组学生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来完成前程跟单训练任务。让学生认识把订单条款内容准确的分析落实到每个业务环节,做到环环紧扣,井然有序,才能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交货任务。通过这个项目的训练为下一步项目训练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群力群策,共同讨论,互相促进,树立信心。在项目二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完成中程跟单训练任务。重点完成原辅料跟单、外包跟单、运输跟单等环节,锻炼学生完成业务操作技能。在项目三实习阶段,学生选择性完成全程跟单训练任务,包括订单分析、原辅料跟单、样品跟单、质量跟单、包装跟单、运输跟单等,让学生体验全程跟单整个过程,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系统地运用[1]。要求学生4人自由组队,分小组竞赛,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形成自主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的氛围,小组间实战分组竞赛[3],做到“以赛促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项目四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在系统训练后,学生在能力上获得一个“质”的提升,深刻地领悟到纺织品外贸跟单员岗位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和技能,促使学生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自己以适应纺织品外贸跟单员的需要。

3.version3.0纺织品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项目实习训练亟需解决的问题

3.1学生英语水平

纺织品外贸跟单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英语,学生在使用version3.0纺织品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进行业务操作,比如订单分析、单证操作、联系外商等环节都要用英语来完成。尤其是订单分析,如果订单都读不懂,跟进根本无从下手。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连年扩招,录取考生的分数整体持续下滑,尤其是学生的英语分数普遍较低,表现为英语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小,英语表达能力差。在利用version3.0纺织品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学习时,许多学生会因英语水平差,面对分析英文订单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逃课行为。因此,在实习开始前,针对性的开展英语强化训练,特别是对订单分析的训练。提供大量有英语知识点的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商务英语词汇,全面消除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心理障碍。

3.2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在进行实习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包括:纺织品贸易知识、外贸单证知识、商检与报关知识、货款结算知识、纺织品生产知识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这些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理解不透,在操作过程中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11种贸易术语的含义,20英寸集装箱的尺寸记混淆导致装箱计算错误等。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向教师请教,班级QQ群讨论,在平台的“操作提示”窗口寻找答案,网络查询或在本课程网络课程在线答疑栏留言求助。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3

2008年11月国家质检中心大楼正式动工,大楼地下1层、地上26层,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原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先后搬迁至国家质检中心大楼办公。2012年6月19日,为有效发挥河南省纤检局和河南省纺织院职能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更好服务中原经济建设,河南省质监局党组研究决定,借助国家质检中心筹建这个平台,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进行机构整合,由河南省纤检局党委履行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和国家质检中心的领导,实现强强联合,依托河南省纺织院筹建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下称国家质检中心),发挥原两个单位的优势,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实现“1+1>2”、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

2013年4月15日―18日,国家认监委对国家质检中心的软、硬件进行现场评审,专家组认为该中心达到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资质认定“三合一”认证条件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评审。6月25日,国家认监委专门下发通知,对国家质检中心进行业务授权。11月9日―11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进行现场验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验收。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技术能力

在郑州市西四环元通纺织城建设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是一个集检测、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技术支持和咨询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目前国内唯一集棉花和纺织服装综合类的专业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的部级质检机构,该中心主要业务范围涵盖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领域,具备174个主要检测参数,以及311个产品的检测能力。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现有工作检验场地1.2万平方米,其中恒温恒湿实验室面积0.1万平方米,采用法国约顿智能型空调,控制精度可达标准大气水平。实验室配备科学先进、结构布局合理,样品存放、防火、防尘、通风排气、照明以及水电气等条件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具备处理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措施,保护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防护措施。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立足高精尖、适度超前的原则,共配备219台/套检验仪器设备和10套空调机组,进口设备54台/套,仪器设备原值2500多万元。其中,瑞士乌斯特全系列纱线设备和美国HVI棉花检验仪等都是国际领先、世界认可的关键仪器设备。此外,还备有安捷伦气质联用色谱仪、PE公司原子吸收光谱仪、VaRiAN紫外分光光度计、梅特勒-托利多公司PH/电导率/离子综合测试仪,SDL国际集团日晒牢度仪、耐洗牢度仪、马丁旦尔耐磨仪、织物垂直燃烧仪及汗渍牢度试验仪、染色摩擦牢度仪、转筒烘干机、英国Instron万能强力机、德国贺利氏公司标准光源箱等仪器设备。

目前,国家质检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27人,棉花检验师16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0%。检验人员均有专业学历,研究生学历19人,占30%。所有检验人员均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主检人员大都在40~50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既有专业经验又具有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为国家质检中心事业发展打下良好人才基础。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作用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以河南省纤维检验局(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为依托,集聚各种技术优势资源,为政府履职、产业升级、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障质量安全,为政府履行职责服务。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纺织品、服装及棉花、床上用品等的安全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毒校服”等一系列涉及健康、安全的案例,人们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国家质检中心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积极配合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纤检局、河南省质监局、省市工商局等行政部门做好授权范围内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为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的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该中心将充分发挥技术核心作用,积极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开展质量检测和监督检验工作,从方案起草、下厂抽样、检验项目、检验细则、检验结果、质量分析、资料汇总、经费预算一系列规范运作体系到上报资料,提供准确、科学的检验报告,为各级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依据。

2.引领行业发展 ,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河南省作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大省,无论产量、销售量、出口量,还是产品品种、款式、质量、技术、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占据一定地位。河南棉纺服装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郑州纺织产业园、曲梁男裤、长垣纺织卫材、凤泉化纤产业园、安阳针织服装城、尉氏棉纺织集群、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新野棉纺织集群、鄢陵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等,已形成了集原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流通销售运输为一体的棉纺服装产业集群。

郑州纺织产业园区规划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工业园区。目前,产业园已驻企业32家,其中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物流市场――元通纺织城和郑州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培养出娅丽达、纽伦、渡森、逸阳等知名品牌,已形成了从纺织机械(配件)制造、纺纱、织造、染整(水洗)、制衣、辅料生产,到科研、产品展示、仓储销售物流、信息服务、产品检测相对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曲梁服装产业园有100多家男裤加工企业,年产男裤近1亿条,年产值近1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16.7%。河南安阳是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年产量3.5亿件,拥有璐、丹瑞等1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新野棉纺织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2家,拥有10万纱锭,年织布2亿米以上,年纺纱15万吨,该集群以新纺公司为龙头,形成集轧花、纺织、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凤泉化纤纺织产业园有各类纺织企业30多家,集群特色是粘胶纤维深加工,园区内的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化纤原料生产厂家之一。鄢陵县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内拥有棉短绒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量达40万吨,占全国棉短绒市场的5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短绒加工销售基地。尉氏棉纺织集群内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6家,全县纺织规模达40万纱锭。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中投资64亿元的洛阳大化纤工程全线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20万吨聚酯、10万吨涤纶短纤和9万吨涤纶长丝。

但是,河南省棉纺服装产业,企业规模小,生产线单一,信息严重不对称,许多企业对国内外新的技术标准缺乏了解,质量把关能力较为薄弱。国家质检中心的建成,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国家质检中心集聚产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导先进标准制修订,掌握标准领域“话语权”,并通过企业集中宣贯、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对新标准、新贸易技术壁垒等进行详细讲解,还及时针对企业情况分析产品抽查中不合格项目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受到企业普遍赞誉。例如:该中心在幼儿服装新标准公布实施后,多次与相关行业协会召开标准宣贯会,除了生产领域的企业,流通领域龙头商场、超市也参加了培训,合计有700多人次、200多家企业参与宣贯活动。

针对某些龙头企业的特殊需求,国家质检中心派技术专家上门为其提供培训,在实验室认证审核、检验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国内的某女装生产企业,为其贴牌的生产厂有20多家,各厂的素质良莠不齐,该中心则在企业总部多次在产品标准、不合格项目分析、原材料检验及控制等方面对生产厂进行了专题培训及现场解答。目前,该中心已与娅丽达、纽伦、渡森、领秀梦舒雅、逸阳、美芙妮、幸福雪季、翰迪尔、华珠、神马以及大商、丹尼斯等数十家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培训人员超过600人次,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在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在政府、相关企业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裤业之都”已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享誉全国。

3.促进招商选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国家质检中心将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地理优势,为企业原材料把关、产品测试、出厂检验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权威的检验报告,通过提供良好的检验服务环境,促进棉纺服装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优化投资环境,为企业落户河南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国家质检中心以其自身的影响,促使河南的棉纺服装产业得到优化提升,令以郑州为中心向周边的辐射区域成为投资综合性价比较佳的地方,变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化被动为主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2013年,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近年来,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的规模逐渐扩大,中国中部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元通集团投建)正在进行的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娅丽达、纽伦、梦舒雅等品牌纷纷落户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同时,省内其他棉纺服装产业聚集园区也在全面升级改造,招商选资势头良好。2013年,河南省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达1500多家,年产棉纱约547万吨、布31.34亿米、服装12.28亿件;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39.16亿元,年实现利润306.26亿元,同比增长13.5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86-03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品种,正确处理纺织原料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纺织检测设备并进行数据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棉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遵循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新疆纺织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纤维、纱线、织物常规性能检测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一)学习项目设计

该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和工作能力重组教学模块,重构学习情境,改革实训教学体系。新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典型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应用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产品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五大学习项目,见下页图2。

(二)教学流程设计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依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即八个教学阶段缺一不可,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保质保量完成,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一)课程项目总体实施

在“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五大学习项目,九个单元,每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纤维、纱线、织物”等三个方面的鉴别、检测、性能评定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课程项目总体实施过程见图3。

(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纺织纤维的鉴别项目为例)

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页、任务书,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鉴别出10种以上的纤维。(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评价。(4)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酒精灯、镊子、小刀片等及10种或10种以上的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几种比较易分辨的纤维,在简单演示如何鉴别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留心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完成后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光泽有何区别,二者的手感有何区别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教师可适时地介绍纤维鉴别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纤维进行鉴别,看学生能否把任务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组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7)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最后总结纤维鉴别的步骤。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8)评估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实践中。例如该项目课程结束后,可由教师提供部分面料,由学生尝试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经常接触的纺织日用品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职能必须从“授”转变成“导”,即引导、指导、辅导,要检查学生项目的进行情况,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后续课程应用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现代棉纺技术”、“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比同种纤维、纱线、织物检测的连续性,既可得到企业中常规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报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检测样品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可支持后续课程的实训。

同时,我们增加了“纺织材料综合检测实训”项目,进行两周的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将纤维性能的检测(如细度、长度、马值等)和纱线性能检测(如纱线强力、捻度、毛羽、线密度等)能力应用到“现代棉纺技术”课程中;将织物性能检测(组织分析、经密、纬密等)能力应用于“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的课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各种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对后期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为学生考取“针纺织品纤维检验工”职业技能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此时,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将企业实际生产引入课堂。作为弥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纺织材料贴近生活的特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潮湿的布条会比干燥的布条难撕破,刚洗完头发顺着摸较光滑,但逆着摸感觉毛躁,北方的窗户为什么会用双层玻璃等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日常纺织品应用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学习者、工作者、任务完成者;教师则要“扶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是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辅助者。

在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始时要强调对时间的控制,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表,每个过程、阶段临近结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纺织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人数较多,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就要加强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在课后查阅很多课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仿照纺织企业检测实际环境设置课程实训,使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产生成就感。

结语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紧跟最新标准的步伐,主动学好课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伦超.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以《公路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杨旭红.纺织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1,26(2):149-151.

[3]朱进忠,毛贤慧.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纺织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职《纺织材料及试验室操作》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81.

[5]刘梅城,张冶.“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80-282.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5

An Analysi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mbat Uniform Fabric Based on the AHP Method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five kinds of woven fabrics and four kinds of knitted fabrics were selected for being used as combat uniform fabric, and then 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se fabrics were tested respectively. Meanwhil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data obtained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 and the proportion of each fabric was calcul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woven fabric of 2# and knitted fabric of 4# are more suitable for combat uniform. In the e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would be improved by the method patching knitted fabric in appropriate part of combat uniform.

Key words: woven fabric; knitted fabric; performance; AHP

作训服是指军人在执行作战、训练、执勤等任务时穿着的军用制式服装,现代战争的特点对作训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训服面料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着装舒适性,还要保证不能影响士兵作战。因此对其综合性能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是对作训服进行最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本文是在目前07式作训服机织面料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良好性能的机织和针织面料,对机织面料和针织面料的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的原理,构建织物综合性能评价的数学模型,客观量化织物的各种性能,以此提高作训服的整体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本课题选取 5 种不同的机织面料和 4 种不同的针织面料进行测试,面料基本参数如表 1 和表 2 所示。

1.2 面料性能测试

面料性能测试之前按照GB/T 6529 ― 2008《纺织品 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标准规定,将试样在温度(20±2)℃,相对湿度65%±4%的大气压环境中达到平衡。

1.2.1 物理性能测试

(1)弯曲性

按照标准GB/T 18318.1 ― 2009《纺织品 弯曲性能的测定 第 1 部分:斜面法》,本实验采用LLY-01型电子硬挺度仪来测定面料的弯曲性能。

(2)拉伸性

按照GB/T 3923.1 ― 1997《纺织品 织物拉伸性能 第1 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条样法》,本实验采用YG065C电子织物强力机来测试面料的拉伸性,分别测试经纬向的断裂强力。

(3)撕破性

按照GB/T 3917.2 ― 2009/ISO 13937-2:2000《纺织品 织物撕破性能 第 2 部分:裤型试样(单缝)撕破强力的测定》,本实验采用YG065C电子织物强力机来测试机织面料的撕破性,分别测试经纬向的撕破强力。

(4)顶破性

按照GB/T 19976 ― 2005《纺织品 顶破强力的测定钢球法》,本实验采用YG065C电子织物强力机来测试针织面料的顶破强力。

1.2.2 热湿性能测试

(1)透气性

按照GB/T 5453 ― 1997《纺织品 织物透气性的测定》,采用YG461Z型全自动透气性能测试仪测定面料的透气性能,每种面料至少选取10个不同区域进行测试。

(2)透湿性

按照GB/T 12704.2 ― 2009《纺织品 织物透湿性试验方法 第 2 部分:蒸发法》,实验采用YG601H电脑式织物透湿仪来测定面料的透湿性。

(3)毛细管效应

按照FZ/T 01071 ― 2008《纺织品毛细效应试验方法》,采用YG871L型毛细效应测定仪测定芯吸高度。

2 基于AHP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1 面料性能测试结果

本课题中机织和针织面料均从物理性能和热湿性能两方面来进行测试,每种面料的各个性能都取其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2.1.1 物理性能

机织面料的物理性能主要从弯曲性、拉伸性和撕破性3 个方面来进行测试,针织面料的物理性能主要从弯曲性、拉伸性和顶破性 3 个方面进行测试。

(1)机织面料物理性能

机织面料的物理性能测试结果如表 3 所示。从表 3 可以看出,机织面料2#的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明显优于其它4 种面料,弯曲长度在 5 种面料中最小。

(2)针织面料物理性能

针织面料的物理性能测试结果如表 4 所示。从表 4 可以看出,针织面料的弯曲性总体上差异不大,面料4#的顶破强力比较大,而弹性回复率面料2#和4#各有所长。

2.1.2 热湿性能

机织面料和针织面料的热湿性能均从透气性、透湿性和毛细管效应 3 个方面进行测试。

(1)机织面料热湿性能

表 5 为机织面料热湿性能的测试结果。从表 5 可以看出,面料5#的芯吸高度明显优于其他 4 种面料,面料2#的透气性和透湿性都优于其他面料。

(2)针织面料热湿性能

表 6 为针织面料热湿性能的测试结果。从表 6 可以看出,面料2#芯吸高度优于其它 3 种面料,面料4#的透湿性能优于其它 3 种,面料1#的透气性在 4 种面料中最好。

2.2 基于AHP方法的面料性能分析

上述分析是通过对机织面料和针织面料的单项指标进行的,机织面料2#的大部分性能优于其它面料,而针织面料的优良性能却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把面料的所有性能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实际选用面料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各个面料的优势,对其各个性能测试的结果综合到一起进行分析,优选性能最优良的面料来进行作训服的制作,以方便士兵的穿着和作战。

2.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够对非定量事物作定量分析,同时也能对人的主观判断作客观描述。由于所测试面料的物理性能和热湿性能都会对面料的性能有所影响,因此利用AHP方法分别对机织面料和针织面料的 6 个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每种面料所占的权重。利用该方法进行作训服面料的选择和制作,可以预测结果,有效地指导作训服的设计。

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可分为 4 个步骤进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单层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根据面料实验部分所得各性能的数据进行比较,判断的标准是1 ~9标度方法,对 2 个性能的优越程度进行判断。标度1表示2 个因素对某一属性具有同样重要性;标度3表示 2 个因素比较,一因素比另一因素稍微重要;标度5表示 2 个因素比较,一因素比另一因素明显重要;标度7表示 2 个因素比较,一因素比另一因素重要得多;标度9表示 2 个因素比较,一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标度2、4、6、8表示需要在上述2 个标准之间折中时的标度。

2.2.2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以机织面料为例)

机织面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包括目标层O、准则层S和方案层P的 4 个层次的分析模型,如图 1 所示。

针织面料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同机织面料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是针织面料物理性能测的是顶破性,而非撕破性,测试过程中弯曲性、拉伸性和芯吸高度测试的是纵向和横向的性能。

2.2.3 构建判断矩阵

在机织面料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之后,得到相应的判断矩阵O ― S、S ― P,如表 7、表 8 所示。其中A、B、C、D、E和F分别表示弯曲长度、断裂强力、撕破强力、芯吸高度、透湿性和透气性,A1和A2分别表示弯曲长度的经向和纬向,用P1、P2、P3、P4和P5分别表示面料1#、2#、3#、4#和5#。

表 7 表示针对目标层O,准则层 6 个元素A ― F之间的重要性;表 8 表示针对准则层A,方案层元素P1 ― P5之间的重要性,其他准则层判断矩阵的构件参考准则层A。针织面料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之后,判断矩阵的构建参考机织面料的方法,在此不一一列表说明。

2.2.4 确定影响因素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由表 9 可知,A1 ― P 至 F ― P各层的一致性比例ICR

针织面料影响因素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参考机织面料的方法,最终得到针织面料1#、2#、3#和4#的总权重分别为0.215 2、0.221 3、0.167 6和0.396 0,面料4#所占的权重最大,因此针织面料选择面料4#来制作作训服。

3 结论

(1)本研究为面料的选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由于单项指标测试法只能从某方面反映面料的性能,因此除了采用单项指标测试方法之外,还可将各性能测试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全面而准确的评价面料的综合性能。(2)AHP方法是一种评价织物综合性能的有效方法,不但可以用来评价机织面料和针织面料的综合性能,也可以用来评价其他纺织品的综合性能,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客观、真实地量化织物各方面的性能。(3)机织面料2#由于其锦纶含量相对较高,再加上与棉混纺,因此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能和热湿性能,除此之外,又具有轻薄等优势,在 5种面料中最适合制作夏作训服。(4)针织面料4#即使在考虑透气性方面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却没有对它的综合性能产生大的影响,因此在 4 种针织面料中选择它来与机织面料拼接制作夏作训服。

参考文献

[1] 苏扬,张旭东.军人的基本装备―作训服[J].装饰,2008(1):30-31.

[2] 李建强,徐军.浅谈纳米技术在作训服中的应用[J].产业用纺织品,2001,20(141):6-10.

[3] 陈丽华.服装面辅料测试与评价[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4] SAATY Thomas L,SHANG Jennifer S.An innovative orders-of-magnitude approach to AHP-base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prioritizing divergent intangible humane ac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1(3):703-715.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6

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2+1”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技术知识为先导、以实战训练为主线的两阶段递进式教学。1.“2+1”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2+1”课序设计,体现了两阶段递进式教学进程。第一阶段完成技术知识的传授,40学时;第二阶段进行操作能力的实战训练,20学时。教学总时数为60,两个阶段时数之比为2∶1。其间,教学内容从前阶段的“14个技术知识点”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能力训练从前阶段的典型案例单项训练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考核从过程表现、实物成果、终端考核递进到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鉴定;教学场所从多媒体教室扩展到专业实训基地。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工学结合设计,体现“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与形式。前阶段以“学中练”为基本特征,即以“学”为主,辅以典型案例进行单项能力训练,深化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后阶段以“做中练”为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完成10项测试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训练技术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与纺织测试仪器的规范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夯实基础、引导方法、培养兴趣为目的,主要采用“学做相融”与“行为引导”两种方法。1.学做相融。将典型案例训练融入技术知识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14项单项能力训练,深度掌握技术知识的重点,如表2所示。将职业标准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在10项测试技能的规范化训练过程中,有效掌握职业标准。2.行为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及表达训练,体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过程,从而培养对技术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与规范交流的能力。在教学全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样品建立微型样品库,按实际工作所采用的存样法分别制作常用纤维样品袋、典型纱线样册及典型织物样册,并鼓励学生自行拓展品种,引导学生自主关注、体验并感知各类纺织材料,促进专业兴趣的培养。通过开展以组为单位的样品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行动能力。

教学手段的应用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7

(2)课程教学方式呈单一化,表层化。

在常规的中国画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教学单一化与表层化的问题。根据调研,可总结出较常见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单一注重工笔白描技法训练。由于中国画课程在纺织品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通常被设置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与技法的掌握,因此导致课程教学的偏重点多在白描技法上,而并无指导学生学会欣赏和感悟中国画所饱含的艺术精髓与意义。例如,在60课时以下的中国画课程设置中,教师通常只安排学生花卉白描技法练习与工笔晕染手法的训练,练习手段也多以临摹为主,其他并无更多尝试。

2)技法与中国画理论并提,但存在生硬讲授现象且显表层化。在部分院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会在大一至大二阶段安排两次中国画课程学习,并在教学内容上将中国画技法与中国画艺术理论适当结合进行讲授,但这远远不足以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中国画文化,不断学习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更无法与本专业后续课程较好的链接。

(3)教学内容较单调,与纺织品设计专业实践脱节。

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强并与市场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所以本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多种绘画基础技能,一定的面料创作能力以及对多种民族文化、设计理论、时尚资讯的掌握和学习能力。所以在中国画课程设置中,目前的教学内容必然是略显单调的,其体现在只限于讲授中国画范畴内的知识点,或只要求学生练习白描或工笔技法。因此急需充分结合该专业的特色,拓宽讲授与学习范围,以适应现代纺织品艺术设计的教学培养方向与相关产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2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设置改革

从以上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中国画课程设置的现状总结不难看出,中国画课程设置改革是必要的,而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改革中的诸多问题便是教育者研究的重点所在。现就课程设置的几个方面进行以下探讨:

(1)课程立足点定位的准确性。

1)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从诞生到逐步发展都始终基于我国纺织产业的存在而设置,所以本专业与市场的紧密度不言而喻,这就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基调与发展方向。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综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纺织产品设计的创作能力、实践能力与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能力,所以在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通常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组成。而为了符合当下对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各院校该专业教学已逐渐形成了以“理论+实践”为理念,以“基本技能、创新思维、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强”为指导思想,贯穿于从基础课、专业课到社会实践、科学教学全过程的教学体系。中国画课程正处在整个培养计划的基础阶段,而本专业对基础课程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技法与相关知识灌输的层面,所以中国画课程设置的立足点是基于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所确立的。

2)依托于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中国画课程设置的立足点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基本技法的掌握自始至终都是课程开设的必要前提,使学生有较好的纺织品图案手绘能力是本专业人才必备的上岗条件。其次,使学生对中国画具有一定的综合鉴赏能力和对中国画相关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也是课程立足点的重要方面。再次,引导学生形成对我国传统艺术进一步深入了解与研究的渴望是课程设置改革的重点所在。试想通过中国画课程的培养,学生若能够对中国画等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探索、研究、拓展与突破,并合理的应用于纺织品相关设计中,那么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应是颇具成效的。所以,中国画课程设置应以“技法掌握、了解感悟、实践深入”几个方面为立足点,利用有限的课时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并制定科学的训练培养模式。

(2)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

依据中国画课程教学的目的与方向,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如下:

1)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该专业中的中国画课程内容依旧可根据以上所分析的课程立足点的三个方面进行设置。首先,从目前本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现状来看,在进入大学之前,较少有人接触过中国画及相关文化知识,但基于学生目前对新事物新理念正处在吸收能力最快最强的学习阶段,应在课程的前半段有效传授中国画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可包括中国画的历史、分类、特点、名家名作及创作流派风格等。授课方式可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课下搜集补充为辅的形式,以此来使学生对中国画有一个基础认识,若课堂时间有限,则应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或相关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培养其鉴赏能力与分析能力。其次,在对中国画理论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临摹练习是该专业训练基本功的必修环节。而在此环节中,工笔白描技法自始至终都是应重点掌握的。由于纺织品图案的绘制融合了多种基础技法,其中毛笔勾线,色彩晕染都是常见的技法种类,而工笔画技法训练恰恰可以成为纺织品图案基础训练之一,所以,大量的工笔画临摹练习是课程内容的第二个重要部分。再次,通过对中国画的了解与临摹,学生应对中国画相关知识深入挖掘,结合本专业特点,选取切入点纵向研究,综合应用,进行课题式实践,具体教学方法与内容将在文章第二节第三部分“课程教学与纺织品艺术设计实践相结合”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2)课程教学中各部分内容比重安排的合理性。从课程时间上来看,各校本专业的中国画课程基本在30到60课时左右,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较多的知识点传授与课上较长时间的技法训练是不现实的。所以,理论课程讲授、课堂技法训练、拓宽联想训练的时间比例应控制在“1:2:2”左右较为科学,但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课下时间应合理应用。因此,大量的技法临摹训练与相关资讯搜集都应该贯穿于课程中非课堂时间的始末,使学生趁热打铁,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8

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改变我国纺织业落后的局面,实现由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转变,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进步振兴纺织经济,以科技创新,加快我国纺织振兴的步伐。

我校地处苏南的经济重镇――盛泽,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纺织业是盛泽的支柱产业,全镇现有纺织企业2300余家,专业纺织商户6000余家,被赞誉为中国“第一布市”和“纺织华尔街”。

目前,盛泽全镇纺织产业人才分布的主要特点是:管理部门人才偏多,基层单位人才偏少;传统技术人才偏多,新产品开发人才偏少;企业管理人才偏多,市场开拓人才偏少;生产型人才偏多,规划、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等服务型人才偏少;人才结构及分布状况不尽合理。

为了优化中等技术人才的区域创业、人际环境,有效留住中等技术人才资源,政府提出中等技术人才是盛泽镇丝绸纺织产业板块人才的需求重头,一是这批群体相对年轻,有一定的实用技术,是各企业比较青睐的人才;二是这批青年技术群体也在不断寻求最好的创业、人际环境。我校作为盛泽镇唯一的中等专业学校,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纺织技术人才与高素质的纺织品贸易人才的责任义不容辞。同时,连续多年纺织专业一直是我校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为家长学生的首选。生源充足,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成了纺织专业最大的优势。

加快科技进步、振兴纺织经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方面就是重视和发展纺织职业教育,现代纺织已对传统的纺织职业教育在全方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纺织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想谈一下我们学校纺织专业职业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梳理整合传统纺织理论,构建适合中职纺织学科教育新概念

一方面,建立新的纺织理论已成为当前纺织教育理论界亟待解决的课题。随着无梭织机、环保彩色生态棉、各种新型化纤、智能材料、功能性精细陶瓷材料、纺织电子商务、纺织CAD/CAM、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和超声波技术等新科技新产品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应用,现代纺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棉麻丝毛时代的纺织概念,而是融入了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工程、酶工程、分子物理、电子、机电一体化、美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纺织工业和纺织学科已与多种工业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众多边缘学科和边缘专业;服装也已经走出过去相对封闭的大纺织概念自成体系;而且,纺织品也不再仅起遮寒蔽体的简单作用,还应当舒适美观,时尚个性,同时应具有某些功能,如防水透湿、吸汗透气、抗皱免烫等,可以这样讲,纺织品和纺织加工工艺正向着多功能性、环保性、智能性、装饰性和产业用方面迈进。

世界纺织行业发展很快,从食物蛋白质提取纺织纤维不再是梦想,机器的动作速度呈几倍、几十倍增加已成为现实,新的技术设备在国外广泛使用而我们可能闻所未闻。当新的纺织技术革命已经来临之时,而我们的纺织教育可能仍在沿袭我们传统的纺织知识,如果我们的纺织职业教育还沿袭传统的纺织知识,老师还津津有味的讲授已经陈旧落后的纺织技术和设备,这无疑将是中国纺织的一大悲剧。纺织工业和纺织学科只有吸收和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纺织工业的技术革新,纺织工业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的革命和振兴,转而成为一个高科技产业,顺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我们的纺织品既要紧跟时代潮流,又要让纺织品民族文化为世界所认知接受,这种现实背景要求我们对传统的纺织理论加以梳理整合。因此,我校在继承传统纺织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寻求纺织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和创新,编写适合纺织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

二、中职纺织职业教育必须建立新的人才质量观,注重职业素质培养

在当前形势下,评价一名毕业生,不仅要由学校来评价,更要由工作单位及社会评价,要看看他的岗位技术能力、敬业爱岗能力、艰苦创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是否都能真正在工作中体现出来。

讲求待遇、眼高手低和不愿干基础性工作是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也是企业不愿看到的。所以,新的人才质量观不仅包括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还包括工作后学习和打好基础的能力。

我校纺织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了一系列职业素质教育,具体内容有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通过学生入学后的军训、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课堂的课程形式丰富多彩,如举办“青春风采”演讲比赛、“我爱我的专业”黑板报评比,英语口语比赛、“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体育、音乐、公关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文科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举办素质教育讲座、优秀青年报告会、企业专家讲座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通过组织参观吴江科技馆、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及各类征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效果好。

我校纺织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积极开展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活动,由德育处负责、班主任积极参与,制作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表”,重视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水平教育培养、能力培养效果、身体素质、内在素质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制作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调查表”,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从思想政治道德表现、文化素质、职业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反应出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和表现,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三、对从事纺织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不断“充电”,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知识素养、操作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所以提高师资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保证。

纺织业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和当时被称之为高新技术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十分必要。我们的教师队伍要不断地“充电”,飞速发展的纺织业要求纺织工作者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及行业的交叉产生了一些边缘学科及边缘专业,当今时代,如果作为纺织职业教育工作者还不了解什么是纺织电子商务、纺织信息化建设和纺织纳米技术等,怎么教育学生?如果不能经常广泛深入生产实践,没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没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具有理论知识的人才。

学校重视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纺织专业教师的成长提供经费保证和时间保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和各种考证。学校还要求每位专业教师利用暑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以加强对企业实际操作的了解。本专业的专业教师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教师参加纺织面料设计师培训,通过考试取得纺面料设计师的资格,还有教师参加江苏省纺织服装专业的新课程培训。

四、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学院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今职业岗位对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实操型人才最受企业欢迎,这我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相符合的。但现在企业界对学生普遍反映是操作能力不强,这反映了学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必须改进。教学改革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学内容必须注意实用性,动态性,科学性,教学方法必须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走进企业,要按照适应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确定与之配套的教材,要鼓励专业教师编写体现时代特点的教材和讲义,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动态性和时效性;要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只有做到“教”与“学”一体化,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针对本地企业对实操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先后投入1182.6万元新建了纺织现代实训基地,其中纺织专业的实训设备投入860.3万元,包括纺织准备区、纺织CAD/CAM区、小样试织区、纺织品检测实训室、织物分析室、染整实训室等,建筑面积近14000平米,配备了比较先进的设备和教学软件,建立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案合理的实习教学基地。设备配置基本做到了先进性、配套性、适用性、经济性的统一,既能满足实践性教学所需,又能满足社会培训的需要,同时还能为校企合作提供基本条件。

校近年来比较注重与企业的联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道路。学校实训基地向各企业开放,努力与企业进行联合,承担一些技术服务、生产经营和科研开发任务,在日益增长的实习实训消耗中努力向经营性、生产性方向发展。学校与吴江市速而特纺织样品织造有限公司、江阴市通源纺机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纺织品研发中心”,为纺织企业加工大小样品和开发纺织新品。与慧宇喷织(苏州)有限公司、吴江市华睿纺织有限公司、嘉兴伟润纺织有限公司合作运行的现代纺织技术公共实训基地,使其功能上实现了学生实训、教师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基本功能,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五、纺织职业教育要培养计算机、外语复合型人才

纺织业正处在由原纱坯布输出为主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输出为主转变,由粗放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变,工业的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程度越来越广泛深入,而且人们上网经营、上网交流、上网学习的深入和网上交流的国际化,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纺织服装贸易的全球化,要求纺织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会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我校纺织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和考试,取得办公自动化中级和通用英语初级证书。

总之,现代纺织向纺织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从纺织职业教育理论到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求新。我校的纺织专业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与地方产业特色紧密联系的专业特色发展之路。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9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近几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工作实践,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及项目指导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及总结。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总体目标相一致,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产业优化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为提升创新能力搭建的平台。通过项目计划的实施,即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学生在实践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不仅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更是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开拓视野,培养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很好地适应高技能创新型就业岗位,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如何验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及指导教师有效的过程指导,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2.1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建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就我院纺织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采用新的理论、方式或技能,从而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纺织服装学科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建立了江苏省高职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依托常州市纺织服装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区域优势及校外紧密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了保证。在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上,能完成从纺织纤维到织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测试;从纺织原料的选择到织物整理的工艺试验;部分生产型教学环境;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都能较好地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及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几年,我们在此平台中,完成了各项大赛的训练及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并成功组办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任务,良好的平台,保证了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具有创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具有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更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的指导,达到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

2.3 教师的过程指导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0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30-02

四川纺织业的发展,必须借助现代技术,依赖现代管理,走现代纺织业发展之路,才具备国际竞争力。这不仅要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而且更重要的必须培养一大批企业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管理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和大力发展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并以“工学结合”的职教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一、四川纺织业形势与前景分析

顺应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四川纺织业在西部具有很好的机遇和明显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我国纺织业的形势分析。纺织业在我国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直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服装出口也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入世后的强势产业。2009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国务院及时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为明确定位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并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为了提高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要用现代纺织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产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设备技术更新。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经部署了38项纺织行业技术攻关项目。特别是我国在城乡统筹的建设中,国家加重了民生工程建设,纺织业不仅对解决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天然纺织原料来自农业,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预计在未来几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将保持在6.3%以上。

但当前我国产业内部两级分化、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不断强化。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加快了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伐。2009年1~5月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幅度高于全国11.09个百分点。

2.四川纺织业的形势与规划。

(1)四川纺织业的现状。纺织业是四川省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在扩大内需和出口、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省以棉纺织、丝绸、化纤、服装业为主的纺织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产品纱布、生丝、化纤和服装产量年均增长30%以上,产业规模稳居西部第一,近几年四川省出口总额中,纺织服装的比重超过20%。2008年,四川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26.8%;出口25.3亿美元,占四川省出口创汇的19.3%;1/3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性能纤维聚苯硫醚、芳纶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2009年上半年,四川省纺织企业新产品产值为41.41亿元,同比增长24.45%,环比增长41.28%。全省棉纺织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0.55亿元,同比增长34.78%,充分表明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中取得了较大成效。

(2)发展四川纺织业的机遇和优势。四川把握好西部大开发和灾后重建的机遇,利用西部出口重要口岸、贸易中心以及交通枢纽的作用,抓住国内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机会,发挥巨大的消费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天然气、丝麻纺织原材料资源等产业转移基础优势,积极承接和引进国内知名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并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强的本土企业。目前全省已经制定了2008年-2012年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围绕“7+3”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六带、一链、四集群”格局。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脉络也已清晰,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四川纺织业发展的规划。2009年,四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四川省纺织产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按照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当前形势和四川省实际,特编制《四川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按照该计划,到2011年,四川省将力争实现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6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产销率达到98.5%,培育15家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企业。

二、纺织业发展的现代技术趋势与高技能人才需求

1.成本推动纺织业走现代技术发展之路。近年来,由于东南亚低端纺织品的竞争、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以及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尤其是2009年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进一步加深,严重影响了欧美纺织品市场的出口;同时石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纺织原料价格上涨,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提升较快,许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企业面临较大的困境,四川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纺织企业经营状况更为艰难。纺织行业要摆脱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是,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加速高新技术改造,减量升级,以保持纺织行业的持续平稳发展。全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2008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表彰及论坛活动上指出,创新是2009年纺织行业的核心任务;通过科技攻关、产品提升、自主品牌发展和管理营销模式的创新加强产业集成建设。

2.我国纺织技术的发展与高技能人才需求。据全国纺织工业协会在2007年行业景气分析报告指出:到2010年,重点企业技术装备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40%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清梳无卷化率达到50%,无接头纱比例达到70%,无梭布比例达到70%,精梳纱比例达到30%。在2009年,武汉纺织大学成功突破了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随着该项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必将带来纺织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上的创新,这些技术应用必将需求更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新型高技能人才,从而要求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现代化科技、设计、工艺、营销、外经贸等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尽可能为实施名师、名品、名企、名城战略储备丰厚的人才库,以促进全省纺织服装工业由初、粗产品加工型尽快向深、精产品创新型转变,实现“以质取胜”,推动产业升级。但据调查,能适应现代纺织技术进步的高素质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是近几年制约全省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全省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平均比例不到5%,按照纺织业的发展趋势和全省纺织的发展规划,预计全省近五年内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在10000人以上;要满足这个巨大的需求量,必须大力发展高等纺织职业教育。

三、大力发展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并真正走职业教育之路

1.发展四川省纺织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在四川省开设“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一所,该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数不足500人/年;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质量与企业的要求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纺织人才的培养无论从质和量上都与全省纺织业的发展很不协调,这不仅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鼓励发展纺织高等职业教育,加大纺织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而且纺织高等职业院校还要加大纺织专业教育培养的改革力度。

2.适合纺织特色职教的思路。纺织高职院校须建立“以服务促合作、以合作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以增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为突破口,结合纺织企业的特点,通过为企业短期人才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管理服务和咨询、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加强合作,让企业真正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一方面以开放的思想,让企业、社会参与招生计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纺织人才标准的制定,共同编写理论融入实践性质的专业教材,逐步形成“以企业需要为目标,确定学生就业岗位群,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拟定学生的素质结构与专业核心能力,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建立课程结构体系”的课程改革原则,建立起以纺织加工流程为主线,集纺织原理、纺织设备、纺织工艺、生产操作和质量检测为一体的“五结合”动态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让企业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聘请企业专家、能手到学校给学生授课,特别是一些实践操作性质课程。企业支持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并派人参与指导。通过与企业合作促进教学改革,从真正意义上保障实现“实习―理论―实训―理论―实习”的教学模式,使培养的学生“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胜任在纺织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支持与技术管理工作的技术员和班组长,满足现代纺织企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要求,最终使高职院校步入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李光金.纺织工业在四川省的地位及效率分祈.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4)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1

浙江省兰溪市素有“中国纺织名城”之称,纺织业在兰溪扮演着“主引擎”的作用。作为兰溪的支柱产业,纺织行业自2005年开始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增幅。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兰溪纺织业迎来了大投入大发展的阶段。但是作为兰溪纺织业大部分的规模以下纺织企业集群,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存在巨大的问题,阻碍其发展的进程,又因为其所占兰溪纺织业的比重巨大,所以又进而影响兰溪纺织业的总体收益能力。

本论文通过对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并走访坐落于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坭桥开发区、创办于1998年的“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对该厂的创办者进行深入访谈,收集了该民营企业自开办15年来的相关调查资料,结合近些年相关的文献以及有关政策变化做更为深入的分析。

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的主要经营范畴包括:棉布纺纱和棉布染色、加工成品。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可以称的上是兰溪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一路走来的一个缩影,它所经受过的变化和产生过的问题也极具普遍意义。

国家规定,规模以上企业是指年产值达到2000万的企业,其余为规模以下企业。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旨在推动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发展现状

(一)兰溪市纺织企业总体概况

2010年,兰溪市纺织企业已全部采用无梭织机,先进织机比例上升到77.4%,休闲织物面料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各类毛巾生产总量居全国第二位,织机无梭化率达100%,居全国第一位。兰溪市纺织企业共有喷气织机5000多台,2010年新增喷气织机2000多台,到2012年喷气织机达1万台。2012年,兰溪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90.64亿元,年均增长20%,实现出口总额3亿美元,年均增长20%,由“中国织造名城”向“中国棉纺织精加工基地”跨越。

2012年兰溪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90.64亿元,增长23.9%。自2002年以来,兰溪纺织业连续10年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纺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输、贸易等行业的发展,转移了全市部分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从图1可以看出,2013年2月至9月兰溪市纺织业总产值呈现总体较为平稳上升的状态。由此可见,作为兰溪的支柱产业,纺织行业的发展是相对持续稳定的。但是同时也可以从图中看出,兰溪市纺织业产值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产业发展过于平缓,较易出现产值上下波动的情况,总产值的增幅也较小,缺乏强劲的发展势头,业绩平平。

(二)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现状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数目。迄今为止,兰溪已形成一批装备水平先进、产品技术高的骨干企业,如立马云山、双灯家纺、云山纺织印染、鑫浪纺织、金梭牛仔、裕欣纺织等。但是这样的龙头企业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企业还属于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以年产值达到2000万为规模以上企业,其余为规模以下企业。据统计,迄今为止兰溪市拥有纺织企业1300多家,亿元以上企业有52家,规模以上企业159家,规模以下企业1093家。可以看出,规模以下企业占兰溪市纺织业的比重相当大,因此,想要真正推动兰溪纺织产业的进步,还是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推动占绝大比例的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2013年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有159家,只占兰溪市纺织业总数的13%,而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达到1093家,数目是兰溪市纺织业的87%,其所占比重是很大的。即说明,兰溪的纺织业还是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绝大部分纺织业仍然停留在中小型规模上,从而也可以看出,有效提高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是兰溪纺织业的发展重大突破口。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产品分布。据统计,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一共有1093家,其中有873家生产棉纱,131家企业生产化纤,其余89家生产棉纱、化纤之外的纺织业务。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生产的大多为中低端的常规产品。生产棉纱的企业占了80%,生产化纤的企业占了8%,而生产纯棉弹力面料、提花布、府绸等的厂家极少。因此,兰溪市的纺织业加工制造水平普遍不高,中低端企业一般只是普遍意义上的加工业,所以大多企业无生存之忧,缺乏转型的紧迫性和内在动力。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规模。随着纺织行业的日渐成熟,一些早期的纺织企业也在逐步发展,规模也日益扩大。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年产值从2010年的76,5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98.34亿元。

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就是典型的一枚,它近15年的发展大致可以映射出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发展历程。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在七里坪办了8年,当时租用了当地的大礼堂作为工厂,环境简陋。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纺织机器由刚开始的8台增加到16台。2006年由于发现坭桥有合适的土地,同时此时资金有所积累,想扩建厂房,所以自己买了土地建厂。到2013年底已在坭桥开办了7年,纺织机器也增加到了76台之多,同时还扩张了经营范围,增加了2台气流纺,自己开始了纺纱,部分用于自用,部分用于对外销售。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效益。通过对图2中规模以上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2010――2012年年产值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兰溪市纺织企业仍然处于发展和扩张期,其企业效益和整体实力仍处在发展阶段,不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规模以下企业,其年产值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发展前景可观。相比规模以上企业而言,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年收入普遍较低,发展速度也较规模以上企业慢,其民营企业特点明显。同时基于兰溪市规模以下企业的数目远远超过规模以上企业,因此,积极推进规模以下企业的发展能大大增加兰溪市纺织业的年产值,给兰溪市年工业收益带来大的突破。

就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而言,创办者表示办厂伊始,自己在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渠道十分欠缺,也没有什么销售经验,只能通过朋友介绍来扩宽渠道,渐渐开始自己跑业务。另外,刚起步的时候,纺织布的质量不太好,销售状况也就不好。同时,在外销售的时候还得记挂厂里状况,因而十分辛苦。创办者的一句总结道出了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心声:“办企业并没有什么捷径和高深的知识,只要肯吃苦,有毅力,滴水穿石,任何人都可以办好企业。”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在日益发展的兰溪纺织业进程中,企业内部管理问题逐渐被企业主所意识。就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而言,在近15年的发展历程中,在职工福利、生产设备的改进、经营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开始,按照政策,按比例给职员报五金。刚开始大多数职工由于意识淡薄,认识不足,都不情愿报,还要主动劝说他们去投保。现在意识都有了之后,主要的岗位职工基本都已投保。办厂伊始,租用的大礼堂环境十分简陋,工人月工资平均也只有700、800元。现如今是标准厂房,工人月工资平均在4000元左右。

企业管理在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生产生活中也存在极大问题。现如今,大部分的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仍然是速度效益型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也较为混乱,一旦遭受外部环境冲击,往往容易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的企业法规制度,大多是口头和习惯上的一些限制和管理,因而往往缺乏科学性和执行力,加上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员工普遍来自农村,综合素质普遍低下,更是疏于管理。在对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的走访过程中发现,厂里工人大多是农民出身,普遍素质低,不服从管理,责任意识淡薄,只能用经济遏制。上班迟到早退现象突出。一点小事情就闹罢工。职工流动性大。同时,该厂创始人也谈及,办厂伊始,工人还是喜欢于种田等农务,对让他们离开土地转而进入工厂,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上手操作之后对机器的生产过程也很不习惯,同时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也不太高,因而,厂里事物都要自己操手边学边做,十分辛苦。规模小时,机器少,招工困难,因而外出销售装车也得自己动手。刚开始,纺织布的质量不太好,销售状况也不好。在外销售的时候还要记挂厂里的状况,因而十分辛苦。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自主创新情况。现如今,纺织大环境竞争压力颇大,过去往往注重以量取胜,现如今必须得加快创新,积极提升纺织产量,才是企业生存的依赖。虽然大多中型企业能够意识到这点,但是大部分的小型纺织企业仍然是速度效益型的企业,技术水平总是相对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内部管理体制也较为混乱,一旦遭受外部环境冲击,往往容易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慧敏纺织的创办者表示,在近15年的经营中,他们有过一次小小的创新,即原本是将棉布纺好然后进行染色加工,现在直接买有色棉纱进行织布,减少了成本,增加了利润。不过,这样的创新带来的收益的改进是有限的,限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有所欠缺,总也做不到更大的创新突破。

三、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外贸依存度高。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外贸依存度高,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在全球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遭受严重打击。总体来看,兰溪中小纺织业依赖资源、劳动力要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改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压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纺织业出口依存度很高,很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宏观环境和国内制度环境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政策、国际政府贸易保护行为等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

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产品多为档次低、品牌单一的产品,同时又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质量常常不稳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竞争力度有限。这严重制约了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产品开拓市场,难以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竞争力度十分欠缺。

员工受教育水平低,人才紧缺。通过走访兰溪市慧敏纺织有限公司,本文针对员工的受教育水平进行了调查。该公司一共有72名员工,小学文化水平的18人,初中39人,高中9人,还有6人从未读过书。该公司员工受教育程度全部不高于高中,大部分员工的受教育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还存在部分员工从未受过教育。由此可知,该厂员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而在责任意识方面有所缺乏,员工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据教育部成人司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者(6个月以内)不到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6%。本科及以上学历职工所占技术工人比例很少,大多数人员集中在中专、技校、高中等中等学历,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占较大比例。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愿在纺织行业发展,纷纷跳槽去市场销售、贸易等其他行业发展,造成纺织企业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相对紧缺。

由此可知,虽然纺织企业已经采取了改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等措施吸引工人,但是“用工荒”愈演愈烈,尤其是像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更为严重。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员工流动率高,员工素质普遍低下,责任意识缺乏严重,导致劳动力常常处于紧缺的状态,用工成本大。

缺乏战略管理意识。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往往跟随着大中型企业的步伐走,技术改进以及经营管理方式都遵循着大中型企业,以至于改进总是相对滞后,总是按部就班地生产劳动,缺乏长远目标和计划。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由于自身素质普遍不高,战略眼光相对短缺,很少能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制定计划中来。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能力欠缺。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特别是资金缺乏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创新障碍。我们的调查显示,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不仅体现在资金上,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上。同时也没有足够的闲置资金投入研发,设备都较为落后,生产效率无法超前。

四、对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鼓励和支持

浙江省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由于资金往往有所欠缺,所以所采用的生产设备往往滞于大中型企业,从而导致产量和质量往往上不去。另外,通过了解发现,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接收上往往比较滞后,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原因在于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缺乏主极少主动去关注政策出台的相关动态的意识和习惯。

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的兴衰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外贸依存度高,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在全球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遭受严重打击,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保护以及给予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在企业遭受经济危机等情况下努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规模以下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能力欠缺,也没有足够的闲置资金投入研发,设备都较为落后,生产效率无法超前。企业创新动力不会是单一的或固定的动力因素结合,而是多个乃至全部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全面协同。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与大企业相比,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研发创新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获得政策资助开展研发创新能够获得更高的产出效率。对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可以通过研发资金的鼓励以及定期积极开展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来推动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在专业知识相对完备的情况下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与此同时,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统筹安排技术改造资金,落实并完善相关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

(二)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浙江省拥有的多个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的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强化区域品牌集聚力,兰溪纺织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应该引导纺织业从“浙江制造”走向“浙江创造”。规模以下企业大多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缺乏品牌的概念。兰溪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也可以依托集聚自身的发展特色,积极发展纺织业区域品牌。纺织企业应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更新速度,形成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三)解决劳动力紧缺问题

由于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大多集中在农村,招收的都是农村职工,缺乏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由于企业管理制度欠缺,导致企业员工流动性往往偏高,工作环境一直不稳定,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观念,这有助于营造一个稳定有序的工作环境,企业可以通过实行多班倒制度,减轻工人的工作量,同时,企业可以在闲暇时间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如在节假日包车出游等等。

另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使科学有序的观念深入到每位职工的心里,从而培养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有助于建立稳定、有序的劳资关系,职工流动性也会大大降低。

(四)企业内部管理提升

谈到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 人员管理无疑滞留在人力的分配与制度控制上, 或者将人力资源管理服从于经济管理、制度管理,这就使得人的管理丧失了实际效能, 进而不能将人本力量和潜能激发, 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在现代管理中, 必须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坚持人本化的管理, 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性。这样,民营企业主也不用一年四季为招工难所忧虑。除了建立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之外,企业也要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制度,提高职工普遍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后备力量,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企业可以采用“底薪+奖金”等形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战略实施和执行的过程,企业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成功实施战略的目的: 一是思想动员,思想动员实际上是统一标准的过程,评价只有在同一或相近的标准下才有效;二是评价技术培训, 除了方法的传递外,更是体系、知识、管理者意图的宣贯;三是评价结果反馈, 评价结果反馈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结果得到、告知,而是包括绩效面谈、绩效改进计划制定等一系列工作过程。

(五)拓宽学习交流渠道

兰溪市规模以下纺织企业可以组织工会,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工会里,员工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对企业建设的建议,同时也能起到维权的作用。做到及时反映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帮助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才能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行动力,有助于形成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

企业还可以以地区为单位组建小组,加强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及时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及发展的新动向,共创财富。通过开展人才技术交流会等形式加强人才流动和知识普及。现永昌已形成一个棉纱交易市场,有近40家经营户参与,对加强规模以下纺织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类似的组织活动应该多多开展。

参考文献: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2

一、试点目标任务

为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探索构建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实施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B模式改革试点,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提升通道,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养,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支撑需求,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学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立足闽北,立足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以满足福建南纺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以劳动者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培养具有现代机械和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与运行、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的改造与升级等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福建闽北版“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的构建

1.改变传统招生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主要以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由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和学院共同提出招生对象、专业、规模等要求;由省教育厅、人社厅授权学院单独组织考试,包括文化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和岗位技能测试,并根据招生对象的考试综合成绩进行单独录取,开展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高级工学制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

2.制定个性化岗位知识技术技能要求

(1)纺织机械设备维护与维修岗

知识要求:掌握产品公差及测量技术、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基本构成、纺织机械的电气自动控制原理、典型工装夹具的结构和选用、纺织机械设备操作规程、气液动控制技术;具备机床机械系统与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故障分析能力,纺织机械系统以及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管理与维护知识、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能够胜任纺织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熟练应用电脑软件绘图、具有制图员中级以上水平,熟悉纺织机械设备国家标准,并获得钳工和维修电工证。

(2)纺织机械设备组装与调试岗

知识要求: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液压与气动技术知识,PLC应用的基本知识,机电产品和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专业英语知识,机电设备(含工业机器人)或产品的基本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知识;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具有纺织机械设备安装和调试能力,机电产品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术与技能;掌握阅读专业资料方法;能够正确应用不同测量器具;具有装配钳工、维修电工技能操作证。

(3)纺纱坯布非织造布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岗

知识要求:拥有产品公差及测量技术;掌握纺织工艺基础知识、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熟练应用不同检测仪器设备;能够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制定产品质量管理流程图。

(4)纺织机械工艺规程编制及实施岗

知识要求: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纺织机械加工工艺原则,金属切削机床基本原理、结构与选用;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掌握零件图分析方法;能够设计较合理的工艺流程、选用合适的设备和检测工具、完成正确的工艺工序卡片制作;具有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

(5)纺织机械产品售后服务岗

知识要求:熟悉较典型的纺织机械设备结构与性能;掌握纺织机械设备安装及调试知识方法,纺织机械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了解营销知识。

技术技能要求:具有与服务对象进行语言沟通能力;获得中级以上装配钳工与维修电工证;掌握纺织机械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有良好的产品质量意识与职业素养。

3.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闽南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技术技能岗位需求,联合制定并实施“二元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与学院双师带徒、工学交替、集中与分散教学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学院结合福建南纺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管理。允许学徒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教学过程突出行业企业导师责任,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要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和管理骨干担任学徒的导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岗位技能操作训练,技能实践的专业课程主要在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完成。

4.重构课程体系

适应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共同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学院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强化实践教学过程。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制定岗位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积极探索以解决生产过程的实际项目为导向,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团队式、项目式实践教学,福建南纺有限任公司提供符合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与技能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以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过程中的真实任务、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实现学习工作无缝对接。实习实训教学强调加强福建南纺员工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课程安排了金工实习、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中级考证实训、纺织工艺操作实训、非织造设备维护保养实训、织造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纺纱设备维护保养实训、染整设备维护保养实训、质量检验(纺纱、坯布、非织造布)与管理实训、毕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或专业技术总结等。

5.创新学业考核机制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校企二元考核与评价办法。考核内容体现能力本位原则、实践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可持续性原则。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导师评价、福建南纺评价为核心的“二元制” 企业员工学业成绩考核机制。逐步探索并建立和完善适合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探索现代“二元制”职业教育新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以文化素质加职业技术技能的现代职业教育分类考试与评价新模式,打通在职工作人员的“学习―就业―再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为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3

学院现有安徽省纺织工程重点学科、安徽省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安徽省纺织面料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纺织行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安徽省纺织科技创新团队等多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拥有大批大型分析测试仪器及小试生产设备。各科研平台设有专门负责人,下设3-5个研究室或实验室,研究室或实验室也设有专门负责人。依托这些科研平台,和大批省内外的纺织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很多企业也是平台的合作单位。

3科研平台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

3.1为实践教学提供先进仪器设备

科研平台拥有大批先进的分析测试设备,将学生的实践环节从专业实验室引入各平台下设的研究室及企业,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2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科研指导

学院科研平台下设多个研究室和实验室,并形成各自的科研团队,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得到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的指导,这些指导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在校学生中,很多学生有厌学情绪,特别是对专业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当他们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得到一件新产品时的成就感会极大地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3.4毕业生更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通过科研平台的桥梁作用,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特别是参与一些产学研项目,可以让学生明白企业到底需求什么样的人才,促使学生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

3.5促使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和强化工程背景

本科生进入科研平台,可以增加科研平台的活力,本科生的思维更活跃、他们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不局限于常规思维模式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指导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生产实践水平。

4纺织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构建培养工程意识为主的工程感性认识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工程素质实践教学—培养解决工程问题和设计能力为主的工程能力实践教学这一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7]。

4.1培养工程意识为主的纺织工程感性认识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通过认识实习,以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现有仪器设备、纺织企业的生产过程为依托,通过指导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讲解、演示和操作,使学生对纺织生产系统、产品生产过程及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纺织工程”的概念。这个环节拟安排在大二开始至大三第一个学期结束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指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能忽视,很多学校在这个环节安排的指导老师大都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虽有高学历,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不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为此,学院要求40岁以下青年教师结合产学研合作课题,每个学期至少要到科研平台合作企业工作两周以上,并要求企业对青年教师在企业工作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2培养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为主的工程素质实践教学环节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全面了解现代纺织工程的原料、工艺流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方式、生产管理及生产产品等,获得纺织工程基本技能和工艺平台的工程训练。该环节拟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该环节安排两个实践平台:纺织工程基本训练平台与纺织工程设计训练平台。4.2.1纺织工程基本训练平台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及纺织品设计等主干课程的课程实验80-100学时;大型浆纱试验2周;梳棉机、细纱机及布机保全保养实习2周。这个环节拟安排在大三阶段。该平台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1)各种纤维、纱线与织物的测试仪器、测试方法及测试标准;(2)纺纱及织造的原料、工艺与设备;训练学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劳动纪律等工程基本素质。4.2.2纺织工程设计训练平台该平台主要通过大型试纺试织试验,让学生通过原料选择、纺织设备选择、纺织工艺设计、半成品检测、工艺调整等环节设计并织造出符合指定要求的织物。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工作要求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主要训练学生的纺织设备和检测仪器的使用和进行工艺设计的工程设计能力。在这两个平台的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的大型仪器及设备。

4.3培养解决工程问题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工程能力实践教学环节

该环节主要以锻炼专业技能、培养大工程观和解决工程综合问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的。拟安排在大三以后进行,让学生结合所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展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并通过并通过自主设计、制造,完成创新产品的开发,锻炼产品制造系统的总体意识和大工程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该环节安排三个实践平台:纺织工程系统训练平台、纺织工程创新训练平台及产学研合作平台。4.3.1纺织工程系统训练平台主要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熟悉工艺和产品设计的流程、掌握工程设计方法,树立大工程意识,锻炼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设计课题可以选择现代纺织工厂设计、纺织产品仿制及改进与创新、新型纺织产品开发等。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是对本科生进行工程能力系统训练的重要途径,在安排毕业设计时,教师要严格做到一人一题。4.3.2纺织工程创新训练平台利用科研平台优势,学院将开放实验室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如学校与芜湖市创新与专利发明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与面料设计大赛等)等结合,每年组织学生申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配备导师,导师指导学生撰写申请书、制定研究方案、完成研究内容、总结研究成果。学院要求各科研平台下属研究室的老师均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和项目的申报,并将指导学生的情况纳入学院的年终考核。近两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种大赛获奖六十二项,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四十一项。4.3.3产学研合作平台利用大四前的暑假和大四的寒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并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参加实际顶岗生产实践活动。由于企业环境有学校实践环境无可比拟的优势,学生提早接触企业,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创新的潜能,有助于学生学会与人共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过渡期,同时也可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