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纺织专业实用13篇

纺织专业
纺织专业篇1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2 年5个月]

公 司:XX服装有限公司

行 业:服装/纺织/皮革

职 位:Merchandiser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纺织工程

学 校:江南大学

自我评价

本人诚实,认真,上进;熟悉纺织品专业知识及其外贸&货代等的操作过程,能良好协调工厂和客户之间的工作并且进行沟通,合理安排生产、验货、督促工厂保质保量按时交货。及时、正确地处理外贸进出口过程中的问题。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目标地点: 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经理

工作经验

2009/8—至今:XX服装有限公司[ 2年5个月]

所属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开发部(面料和成衣) Merchandiser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负责面料和新季度全部款式销售样的开发,为公司取得最好的质量最早的交期和最低的价格。根据各供应商的特点合理分配开发过程中的面料和样衣订单,以期在得到最优价格的基础上按时保量完成所有面料和样衣的开发,保证公司和各买家的销售会议可以准时且充分准备好地进行。保证公司内部系统的所有开发进度和价格等相关信息及时更新,保证国内和国外的公司同事都可以同时看到及跟进这些进度,得到大家需要的工作信息。严格执行各个流程的各个细节;

2.开发国内新的适合做我们公司订单的供应商,评估供应商特点能力,与其逐步沟通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与新的目标供应商保持日常联系;

3.了解产品的成分,功能,质量,价格,测试标准和安全要求;

4.在每个季度的开始(春/夏季,秋/冬季),了解色彩和面料的流行趋势和首席设计师一起开发和寻找新的面料款式;

5.密切关注质量和销售会议的时间,主管和控制面料的开发过程以及新季度样衣的开发;

6.检查样衣的版型,fitting和做工,在开发样衣的过程中及时解决质量等相关问题,满足总公司的要求和解决供应商的疑问;

7.和总公司的设计师团队以及大货部门同事形成密切和有效的工作关系,保证沟通和交接的及时和顺畅。很好地了解设计师的想法,在开发面料和供应商生产样衣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正确指示;

8.详细报告各个开发过程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沟通效率,产品交期等,协助上海办首代下大货订单给最终大货供应商;

在开发过程中,明确各个阶段的验货时间以保证最终成品的质量和交期,跟踪和确认供应商的面料色样,面料dye-lot等等,根据不同最终客户要求来给供应商的各个确认样给出确认意见。---------------------------------------------------------------------

2008/7--2009 /7:XX纺织厂 [ 1年]

所属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生产部生产管理

主要负责原料品质控制和成品、半成品QC,处理品管部的事务;

负责生产计划、订单落实,产品质量控制及跟踪,协调原材料采购、人资管理等;

教育经历

2004/9--2008 /7 江南大学 纺织工程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纺织专业篇2

老徐更愿意把自己称为手艺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老徐自己一针一线做了一百多个包、几百件小饰品。作为一个演员、导演,带着一大堆手工作品重返公众视线,真是让人惊叹。

老徐怎么就忽然转型做手艺人了?

2015年,《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上映结束后,老徐到洛杉矶休假。她偶然经过一家布料店,发现那里竟有缝纫课程,于是就报了名,开始了手工生涯。然后,在假期快要结束时,“徐裁缝”就打破玉笼飞彩凤,自行发展了。

某日,一位好友来家里参观,看到摆满了一桌子的手工物件,大惊,脱口而出:“老徐,你神经病!”

“为什么?你不是知道我一直在做这些吗?”

“我知道,但是你居然做了这么多,是不是有毛病?”

老徐说:“谁说什么都不重要。我喜欢,我开心就好。”

做包之余,老徐还给自己做衣服。她说:“什么‘人生赢家’,都是人生过客,只有心里美,风雨无阻,年华无欺,谁也拿不走。”

专业杂谈

主要课程:机械基础、AUTO CAD、纺织材料、纺纱工艺、机织工艺、针织工艺、织物组织与结构、织物CAD、纺织工艺设计等。

纺织专业篇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77

1中职纺织专业教学及其现状

1.1中职纺织专业教学

中职纺织专业是中职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专业,主要因为中职纺织专业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职学生在前期受教育程度上存在缺陷,在文化知识体系上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在后期的教育中困难比较大,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很大。第二,纺织专业是针对纺织行业,纺织相关知识做理论和技能指导的专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关系着整个纺织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纺织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而且还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着人民的生活需求。第三,中职纺织专业是为纺织企业、纺织机构提供专业技术人才而服务的,对于中职纺织专业的教学成效高低与否直接关系着纺织企业在人才上质量的高低。

1.2中职纺织专业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职纺织专业教学的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学校和老师在纺织专业教学体系探索完善上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和企业、纺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深,企业化策略还没有完全落实;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1.2.1学校和老师对中职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和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在提升,为了保障中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有关部门也成立监督管理部门。但是在具体落实的时候,首先是部分学校没有按照相关政策来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在探索建设教学体系上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中职教育只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拿到证书即可。其次,部分中职老师在对待其工作的时候也缺乏责任心,不仅不重视学校教学体系的建设,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关心,只在乎自己能否达成教学任务,至于中职学生是否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已不在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内。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中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没有得到系统的专业的指导。

1.2.2学校和纺织企业、纺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深,企业化策略被搁浅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中职教育以及中职纺织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在具体落实政策的时候也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和目标的时候没有认真考虑,没有把纺织专业课堂教学和纺织专业企业化教学结合起来考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纺织企业之间在利益和共识上还有摩擦,两者并没有建立深刻的合作关系。另外,也有企业方面的原因,比如企业规模不大,政策不完善等。

1.2.3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学生兴趣不高

这是纺织专业教学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新颖缺乏创新。一方面导致纺织专业教学工作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纺织教学探索造成阻碍,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中职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就不高,对纺织专业的学习也是抱着一种来拿证书的心态,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还得不到提升,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那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降低,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策略

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是指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学生和工人,教师和师傅的角色合二为一。

2.1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在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过程中,使得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在企业化策略下,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接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纺织技能上的教育培训,并在素质教育上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光有纺织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所以,企业的社会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毕业后进入工作打好基础,否则光有理论没有动手创新能力将无法适应纺织企业生产工作的要求。第二,学生可以在纺织企业中一边学习技能,一边还可以学习到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好基础。第三,学生还可以在纺织企业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更加清楚而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取长补短,针对自己的特点做好未来的职业以及人生规划。另外,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能使两者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2.2使得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

学校和企业,教学和生产在中职纺织专业企业化过程中是分不开的,两者的关系密切。首先,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企业的生产,尽量把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产品设计,生产创新手段带入到课堂中来,学校课程设计中也要将企业的相关产品内容考虑在内,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纺织产品的展示学习、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其次,企业在对刚毕业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的时候,也要注重纺织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再次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养成教学中生产,生产中教学的观念。总之,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道路在探索中,要尽量做到教学生产化,生产教学化的模式。

2.3使得学生和工人角色合一

学生和工人本来是两个角色,但是在纺织专业企业化策略中,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技能方面的知R时是学生,到了企业、工厂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就是工人。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纺织产业以及社会的要求的,很容易在就业中遭到淘汰,所以要让学生走进工厂和工人一起进行生产操作,提前体验工人的角色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中职纺织专业类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就是为纺织企业培养一批可以适应企业需求,高质量完成纺织生产任务的工人,这也是纺织专业企业化的核心。所以学生要提早接受素质教育和职工生产技能教育。在素质方面学生要明白作为一名合格的纺织生产工人,必须要具有敬业、合作、勤奋、创新等精神,还要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国际意识等。在生产技能教育方面,学生也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具有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2.4使得教师和师傅角色合一

最后,是老师的职责所在。也就是说老师不但要在学校为学生传授纺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还要亲自深入到纺织生产一线,走进纺织企业、纺织工厂。一方面老师需要到生产一线中去了解最新的纺织产品,生产技术,并且要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生产设计、科研成果展示和研究的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老师需要把在生产一线所得的最新纺织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带进课堂上,在课堂上不但是教师,也是师傅,尤其是当学生进入企业工厂进行实习实践的时候,学校也应该安排老师进入企业工厂,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做一定的指导,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策略是新形势下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和纺织生产企业的要求,是适应当前国情、社情的。在企业化策略的探索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和改进企业化策略,学校要注重对老师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还要制定清晰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和纺织企业的联系,使得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学生和工人合一,老师和师傅合一。

参考文献

纺织专业篇4

一、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目前来看,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大多数教师选择在讲台上消耗课堂时间,通过讲解向学生传递纺织专业知识。纺织工程课程的实践性强,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虽然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长时间的讲解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

(二)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死板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纺织行业的进步,纺织产品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对于纺织行业的要求也逐渐提升。绝大多数纺织企业都在积极更新纺织技术与生产设备,不断使用新的工艺与新的技术。在学校的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单一的专业知识,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也无法满足纺织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纺织工程专业的教材虽然有所更新,但内容并没有大的改动,教材中的内容与现代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这些与脱离生产的教学内容的传播,不利于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性不足

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活动,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活动,对于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很有益处。就目前来看,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开展实践教学费时费力,不利于个人教学任务的完成。加之学校的实训基地建立不足,学生没有太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缺少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过于抽象,感受不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 积极改革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让纺织专业课堂教学活动灵活起来的重要途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促进教学氛围的活跃化,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纺织专业理论知识,调动起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法实施教学。像在讲解纺织产品设计与生产程序的知识时,要保证生产的质量,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真正的企业车间进行参观,不再以单一的课堂讲解方法传递纺织知识。课堂中纺织知识的讲解过于理想化,在分析生产设备性能、生产原料性质问题时,课堂讲解过于完美,而在生产实践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在企业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可以就发现的不稳定问题积极思考,发现更多先进的纺织产品生产方法与策略。改革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积极引入企业的实践案例,利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竞赛法优化教学。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活动中积极组织竞赛活动,让纺织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好胜心,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找到学习基础知识的动力,在纺织生产与学习中发挥个人创造力。像在学习染整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忆课本理论知识。在知识应用方法,可以利用小组创作大赛促进学生活跃参与,让纺织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与乐趣的地方。

(二) 优化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是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重要方法。一直以来,教师重视教材知识的讲解,忽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以及实验内容的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综合实验内容的开发,让学生成为纺织技术的设计者与研发者。从课本实验模块的基本思路出发,融入一些当代纺织工程专业关注的现代化问题,像纺织厂的污水处理问题,纺织品的化学加工实验等。从当前纺织企业存在的生产问题出发,对纺织工程专业实验内容进行优化,设定全新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让学生在纺织专业能力得到整体提高,在综合性训练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明确内容改革的方向。

(三) 重视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提高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性,需要学校给予学生实践学习必要的支持。很多学校都有纺织工程专业学生专用的实验室,但这些实验室只有教师要组织实验教学时才开放,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被限制。除此之外,实验室的仪器与设备不足还是一个大问题。做好实践教学,需要学校加强实践教学资金支持,更要在政策上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才能让学生在遇到学习问题时,有条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开放化的实验室,是学生熟悉与练习操作实践仪器的基础与保障。

纺织专业篇5

通过走访盐城、南通、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上海、徐州和宿迁等省内及周边地市纺织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检测机构和贸易公司30家,开展网络调研35家单位,同行院校5家,采取实地考察、现场交流、资料查询、专题研讨、电话、网络、QQ群、查阅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平台数据和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多种调研方式,对调研单位的人才资源部主管、企业专家、毕业生的直接上级领导、院校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带头人,部分毕业生或所有毕业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了调研,确保调研数据和结果准确。调研的主题为:地区纺织行业发展,产业政策调整及其影响,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分布,岗位升迁经历及升迁年限,就业岗位工作项目,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企业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意见反馈。

1.2调研实施及成果分析

根据专业调研和麦可思调研数据可见,我国纺织产业东部快速升级,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明显,行业人才需求旺盛。盐城及苏北地区每年纺织技能人才需求就达8000人,其中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4000人。尤其是对专科层次的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类人才需求递增达到40%。由于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由原来的“橄榄型”转为“哑铃型”,即大量生产型企业纷纷转变为生产贸易型,近年来纺织行业中从事操作工的岗位逐年减少,而从事纺织品检验、贸易跟单类的岗位数目逐年增加。现代纺织专业(群)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纤检所)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对于江苏纺织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苏南向苏北转移速度快,盐城产业规模增长快,学生就业岗位层次高,多数学生毕业后就业于产品检验、工艺设计、基层生产管理、设备检修及跟单销售等技术、业务与管理岗位。从业得到岗位升迁后能胜任生产主管、销售主管、业务主管、质量主管、工艺主管和设备主管等岗位。根据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社会需求及对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群培养规格定位为面向江浙沪、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于纺织生产行业,纺织产品检测,纺织生产与贸易,纺织电器等现代纺织相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调研发现,企业对准员工的职业经验与职业素质要求较高,这些都是在构建课程体系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现代纺织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职业岗位人员。主要工作岗位有纺织产品质量检验、纺织产品分析及工艺设计、纺织品跟单及销售、纺织设备保全、纺织企业车间生产及管理人员;次要工作岗位有纺织企业设备管理、纺织品电子商务、办公文员和生产计划调度;其他工作岗位有纺织检测仪器营销、纺织专件销售、研发设计员和人力资源助理等。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和分析,掌握学生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非常关键,表1是现代纺织专业群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基于典型职业岗位“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现代纺织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本校结合基于专业群的单位典型岗位及任务的调研,继续实施“岗位引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构建基于典型职业岗位(工艺、生产、设备、贸易)任务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项目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根据专业群职业典型岗位任务,根据共性要求,形成“底层共享”的专业群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课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形成“中层分立”的各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训练模块课程;注重职业成长能力,形成“高层互选”的职业拓展能力模块课程。

3“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现代纺织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基于典型职业岗位能力系统化开发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引入企业第三方评价多元化考核机制,建立“多方同评,闭环控制”的质量保障体系,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及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相对应,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和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并通过课程标准及教学方案设计加以体现。专业群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是针对高职学生基本情况,并以专业群内的现代纺织技术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两个核心专业为龙头,并协调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进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改革和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达到服务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目的。同时,对通用能力课程模块中的纺织导论与入职训练、纺织材料检测分别开发不同的学习项目和内容,以达到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且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学习内容实现良好衔接。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是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运用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项目化课程开发理论,重构以典型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依据区域纺织产业的特点、企业生产实际及发展趋势,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同时结合各专业综合训练课程分学期开设综合实训项目,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并通过开设技能鉴定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纺织管理、纺织外贸业务操作和纺织机电产品制造等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技能。专业群拓展能力课程旨在学生掌握通用职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核心能力基础上,依据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态势,削减生产型人才需求量,同时逐渐增加营销贸易型和产品开发与设计型岗位,分别在三个专业开设产品开发类课程、营销贸易类课程、机械制造类课程等可供交叉互选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岗位迁移能力,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

纺织专业篇6

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新型课程体系,坚持系统改革与整体建设、探索与实践、点面结合与有序推进。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以提高“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搭建“3+1+1”教育平台,其中“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选与否,不影响毕业,合格者只记载课程成绩);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为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纺织品营销4个不同专业方向,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依据本科、专升本、专科以及业余和函授不同教育形式,对这5大平台对应开设课程系列进行统筹协调,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与配套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精简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程教学强化针对性、实用性[5]。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以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特色。此次修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类课程。(2)加强纺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增加“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针织学”等授课学时。(3)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中增加了“纺织材料实验”等内容。(4)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将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限选课“纺织品经营”修改为“纺织品商检学”,另外增加了“纺织厂设计”,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培养目标要求。(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了“专业课程设计与上机”环节。(6)修订了“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质量控制”“纺织品后整理”等多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纺织工程专业还没有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专用教材,因此我们选用了最新部级或部委级规划教材,或组织专家编写相关课程讲义。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理论“够用”,专业课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课教学要紧跟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删除陈旧内容,新增与专业发展密切的内容。例如,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各种新型纺织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重点讲授各种新型纺织原理、设备及工艺、新产品设计等内容。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融入自身的相关科研经历,将一些研究方法、体会和经典案例与学生分享;与学生探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考核办法的革新

为了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在利用有限时间精讲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杜绝照本宣科或满堂灌。同时,尝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等,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逐步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工学矛盾”,使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发生了重大变革,使教学更加灵活、有序和充满活力,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弥补了传统成人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成人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网络教学平台的具体内容有:(1)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实验大纲、作业习题等资料全部上网并及时更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以及自身学习基础,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时上网查询调阅,便于对校内外教学点学生进行辅导。(2)提供非实时教学。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要求,将优秀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放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调阅学习。(3)提供专用教学讨论区。通过开辟专用教学讨论区,供师生参加网上讨论,进行辅导答疑、教学效果评价,解决平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考核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是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的考核中,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

纺织专业篇7

(二)“纺织品检测”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企业、检测机构、贸易公司,培养从事纺织纤维检测、纱线性能与品质检测、织物性能与品质检测、纺织品生产与安全检测等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纺织原料、纱线与织物检验员等岗位工作,工作3~5年后可胜任检验技术、质量检测主管等岗位,负责纺织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及管理工作。

(三)“纺织品营销”方向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纺织生产企业、贸易企业,从事接单、跟单、业务、纺织品外贸、纺织网店经营等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布行前台接单、业务助理等岗位工作,工作3~5年后可胜任跟单员、业务员、业务主管等岗位工作。

二、纺织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过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基础,确定纺织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及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归类整合职业行动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行动领域,融合纺织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实际工作行动的逻辑过程编排学习领域,综合考虑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需要,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和过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纺织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归纳,整合出企业的典型工作,即根据中职纺织专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从而形成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每一项学习领域都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的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采取递进的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并将其转换为具体的课程。

(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纺织专业岗位群的调 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进行课程重塑,制订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领域内容安排、学习情境设计三部分。

四、课程体系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五个对接”

围绕“产教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纺织专业课程体系及学习情境设计突出了“五个对接”,即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对接——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以纺织工艺技术为基础、以纺织产品检测、设计和营销为发展方向的课程模块;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以实际设计、检测等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领域工作任务,学习情境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来体现,项目、任务来源于生产实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岗位能力;课程考核对接岗位技能考核——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教学场所对接生产车间——将实训室布置成适合教学的仿真型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和营销中心,学生的工作学习全部在其间完成;学生作品对接实际产品——学生的纺织设计成品、检测报告等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课程学习情境以纺织品形成过程中涉及的材料、内容进行排序,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活动按照简单—复杂—综合递进,按照完成工作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包含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方案—作出决策—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整套流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多维度进行综合考核。通过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快掌握本专业岗位综合技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

五、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三个逐级推进的环节

将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逐级推进的环节,即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环节、职业专门能力培养环节、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与提高环节。

(一)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环节

该环节为第1~2学期的知识学习与基础技能培养阶段,充分利用纺织合作企业的资源,采用在校进行“项目教学”,下厂进行“生产教学”的工学交替循环教学,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和“岗位认识实践”,使学生了解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与产品检测方法、各工序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具备纺织专业基本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职业专门能力重点培养环节

该环节为第3~4学期的岗位职业技能强化,即“准顶岗”阶段。该阶段先通过纺织检验、纺织营销、纺织工艺技术三大典型岗位模块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岗位基本技能,并安排系统化的综合技能实践来达成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职业规划与职业资格考证,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做好从事岗位职业工作的心理和专业能力准备。

纺织专业篇8

随着广西建设千亿元纺织服装产业战略目标的推进,本地新、扩、改建纺织项目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出现紧缺的现象。对此,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开启了全日制在校生和员工在岗短期培训同步并行的“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企业员工在班余时间到学校培训需要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不利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有序进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还不能完全与真实工作情境、真实生产任务达到高度一致,毕业生仍然难以适应首岗的工作要求;三是实习指导教师校内教学任务较重,只能利用假期赴企业实践,培训学习的时间受到一定限制。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了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还对员工培训及全日制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在广泛的调研中,专业建设团队对进一步完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达成共识,即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在纺织优势骨干企业设立“教学点”,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实力。

2实施过程

2.1主要目标及工作思路

校企合作共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学、做”统一的“厂中校”,将培训点搬进企业,把学生课堂搬到车间,充分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和公司生产设备的资源优势,共同实施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兼职教师聘请和培养和技术攻关与服务等工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校、生、企”三方共赢。

2.2工作方法和程序

2.2.1开展企业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纺织专业团队在自治区工信委、行业协会的协助下,对广西纺织企业总体情况进行了调研,了解到近两年来一大批重点项目的新建扩建给广西纺织工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南宁锦虹公司,是广西最具规模的纺织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大,工艺设备先进,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开设有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专业团队经过调研分析认为,南宁锦虹公司综合实力强、生产任务充足,有相应的用人需求,能提供完善的实习场所和满足专业技能培养需求的工作岗位。校企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并在锦虹公司挂牌成立“校外教学点”。

2.2.2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共建“厂中校”,应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与锦虹公司成立厂中校管理委员会,校企共同探讨建立并完善“厂中校”建设方案及各项管理制度,共同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共同制订全日制在校生实习计划和实训课程标准,校企共同规划建设培训教室两间(企业提供教室,学校投入教学辅助设备及软件),企业对生产车间重新整改,规划建设了兼备生产和实习功能的实训室5间(如产品检测室、细纱车间和后纺车间等),用于员工技能培训及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训。

2.2.3“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模式

依托厂中校实施“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模式,实现校企“人才共育”。将培训点搬进企业,把学生课堂搬到车间,充分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和公司生产设备的资源优势,共同实施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实习实训,实现了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合一、岗位技能与学习标准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和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合一。对于全日制在校生,充分利用厂中校的资源,采用在校进行“项目教学”,下厂进行“生产教学”的工学交替循环教学,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和“岗位认识实践”,使学生了解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与产品检测方法、各工序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具备纺织专业基本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此同时,根据企业提出的培养岗位需求,在锦虹公司员工中组建初级班、技术骨干班、管理班3个层次的岗位专项短期培训班,制订“分层定位、按需培养”教学方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厂中校”的生产性实训条件,按照岗位任务进行技能模块学习和实训。

2.2.4监控管理体系建设

校企共建全程全方位的立体监控管理体系。在学生实习与学员培训过程中,校企双方明确分工,共同管理,企业选派的厂中校技术人员负责实操性指导和岗位职责教育,实施工作任务监控;校方指定的责任教师负责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实施定点监控;班级学生组建实习小组,实施组长负责制,实现自我监控。

2.2.5制订多元评价方法

采取“企业、学校、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厂中校实习实训的考核与评价,制订评价办法时,根据实习课程标准和实习计划的考核要求对学员/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学生是主体,应对自己实习的感受和收获做自我评价,学校指导老师主要考核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实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企业指导老师(师傅)的考核重点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培养,包括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各方面;根据评价表,结合校企双方的意见,给出学生实成绩。

2.2.6教学团队组建

校企双向互派指导教师,共建专兼结构教学团队。在“厂中校”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实施“校企互派”计划,校企授课教师互兼互聘,专业教师从规划设计、带学生实习、开展学员培训等各个环节全面参与“厂中校”建设,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企业选聘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和“厂中校”的企业指导教师,与校方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培训/实习方案和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开展各类培训。

3实际成果与主要成效

3.1主要成果

建立校企共建共管“厂中校”工作机制,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体3个,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以“厂中校”为载体,创设了一个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学校兼职教师聘用、企业培训讲师培养的综合平台,建立了一支校企合作的“教师+师傅”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一个强大的专业智囊团、专家库,形成专业强劲的发展力;建成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区域内纺织行业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纺织人才培养基地。

3.2主要成效

3.2.1提升了员工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两年实践证明,通过对企业员工实施在岗培训,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以适应公司搬迁和技术改造所带来高技能人才需求;而在校生赴厂中校进行教学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境、真实的生产任务下开展教学,使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熟悉实践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作品展恰会上,纺织专业学生获民族技艺比赛一等奖1项,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4年11月纺织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参赛作品融入壮锦元素获得专家好评,获三等奖2个,优秀奖2个。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强,多数毕业生能够学为所用,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成长为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骨干,深受社会欢迎和行业企业的好评,社会满意度高。

3.2.2实现了“校、生、企”三方共赢

“企业赢”:通过厂中校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学校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进行课程教学,培养了大批“懂技能、会工作”的企业后备军,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企业满意率达88%以上。“学校赢”:“厂中校”建设与实施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推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及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实现“产教对接、一体双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促进了专业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学生赢”:通过到企业实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形成岗位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过程,可以提高质量意识和职业意识,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立业观,其职业能力明显得到锻炼和提高。

纺织专业篇9

工程教育认证是由认证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实施的专业教育质量评价。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得到政府或相应教育管理机构授权,具有自己的章程、运行制度和机构,通常包括决策、工作和审查委员会,不依赖、不挂靠特定的学校。认证机构有常年运行的工作机制和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一般由行业协会、工程师协会委派工程界、教育界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架设了工程专业毕业生与职业工程师之间的通道。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下设不同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是其中之一。划归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认证的专业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和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4个,目前试点阶段正在进行纺织工程和服装设计与工程2个专业的认证工作。1.纺织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5年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上报了承担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申请,经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同意,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试点工作组于2016年初开始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相关工作。2017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下发了《关于成立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筹)的通知》(工认协〔2017〕16号),批准成立了“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筹)”。2.纺织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发展2016年东华大学的纺织工程和北京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2个专业首先进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2017年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受理了6所学校6个专业的认证申请,其中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和江南大学3所学校的纺织工程专业通过了进校考查,结论都是“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有条件)”。2018年申请认证的专业有15个,其中6个专业的申请被受理。目前认证工作正在按步骤有序地进行。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有几个环节对申请认证的专业和专业认证委员会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必须认真做好。1.申请一所学校的某个专业认为该专业建设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就可以提出认证申请。申请材料就是把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开展的符合认证标准要求的工作按认证申请的标准项总结出来。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很多人理解为先提出申请、再照着做,这完全颠倒了顺序。认证协会收到认证申请材料后将委托相应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审核,决定是否受理认证申请。2.自评自评是认证工作的重要一环。从自评报告中可以看出参加认证的专业对认证标准的理解是否到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对应和支撑,是否有持续改进的机制能够保证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的教学环节是否有质量监控机制并能很好地运行,能够覆盖支撑毕业要求。在这一环节,可以对专业建设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基本判断是否符合认证要求以及是否能够进入下一步进校考查阶段。3.进校考查进校考查是在自评报告达到认证标准要求的情况下,对自评报告中不能反映的问题进行实地考查和访谈。实地考查内容包括考查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在内的教学硬件设施;检查近期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试卷、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作业,以及学生完成的其他作品;观摩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外活动;参观其他能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现场和实物。访谈包括与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教师、校领导及各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校友及用人单位进行座谈。从这些原始资料和座谈中能够佐证自评报告中的陈述是否真实可靠和全面准确。4.结论审议在进校考查完成之后,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分别针对上半年和下半年进校考查的专业进行结论审议。这是专业认证委员会最重要的工作程序之一,是认证质量把关的重要一环。5.专家队伍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专家和委员会成员的辛勤工作。认证委员会将进一步完善专家选拔、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及措施,形成一支在多个维度(骨干专家、一般专家、高校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各专业领域专家等)结构合理、满足需要的专家队伍。

三、目前参加认证专业的常见问题

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以前开展的审核评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评审理念和方式有所不同,对于初次参加专业认证的专业,无论是通过的还是不通过的,通常对认证标准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到位的地方。纺织类专业在初次提交认证报告时经常会出现如下一些问题。1.基本概念混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概念混淆,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理解不清。培养目标是对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而有些专业将培养目标描述为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与毕业要求相混淆。有些专业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用应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来分析,混淆了培养目标合理性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含义。2.生搬硬套通用标准在培养目标方面脸谱化比较严重,忽略了专业补充标准和专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培养目标缺少特色。例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很有特点,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适应性,专业和行业企业结合得特别紧密,因此应该保持专业特色和优势。然而,一些专业的培养目标极力往通用标准上靠,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对于毕业要求,也是照搬12条通用标准,只是加上了专业的名称,专业特色不明显。3.各标准项之间支撑不够毕业要求的制定对培养目标支撑不够,导致专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的关系不明确,甚至完全游离;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不够;比较突出的是在非技术性指标方面,教学活动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和可衡量性都不充分。4.“持续改进”是认证中的重点和难点专业是否建立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是认证的关键。一些专业尚未建立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未见明确的并在教学运行中执行的质量标准,课程评价仍采用传统方式,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部分缺乏论述逻辑,未明确基于机制运行所发现的问题,没有阐述改进内容、方法与效果。

四、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建议

纺织专业篇10

一、认识实习

基本技能培养尝试阶段是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基础,也是掌握基本技能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学生对实践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它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

该实习安排在纺织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通过专业介绍和企业实地参观,让学生对纺织企业、纺织生产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纺织和从事本专业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振兴纺织的责任感。

二、运转实习

教师对每个工序都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规范操作,使每个学生对每道工序都能熟练地操作,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一道工序。实习围绕纺出合格纱线和织出合格布匹来组织,以细纱、织布运转操作为主要内容。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了解细纱、织布运转操作法的基本知识,掌握运转操作要点与技能;了解所在岗位产质量任务、消耗指标和交接班工作,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标准;认识各种疵点,学习捉疵和防止方法并了解本岗位与有关工种的协调配合。

三、保全实习

学生进行以平车为主要内容的保全实习时,要掌握平车质量的考核标准或机器装配规格;掌握平车步骤和操作技能,正确使用保全工具;熟悉机器结构、基本原理、工艺参数的范围及对产量、质量的影响,并分析产品缺陷和机器故障,做出相应的调整;熟悉设备维修周期和大小修理接交验收技术条件与办法。

四、任务设计

按职业岗位技术要求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规模及构成参照职业中的工作小组而决定,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是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结合教学要求而进行。比如在棉纺专业学习“设备维修保养”内容时应参照“细纱保全队”的方式建构合作学习小组,即每个学习小组由6名学生组成,并分别对应细纱保全队的1至6工号,不同的工号有不完全相同的岗位职责,但他们又必须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细纱保全的各项任务,其中1号为保全队队长,也是学习小组的组长。合作学习的任务可以通过“三阶段两系列”将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逐层分解到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并最终构成合作学习的任务。“三阶段”即将细纱保全由易到难分为部分保全、小修理、大修理“三个阶段;“两系列”即理论与实践或者应知与应会两个层面的设备维修保养知识与技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各个工号的技术能力,还要做好学习小组内的人员角色轮换。

纺织专业篇11

两个方向:“纺织科学与技术”和“针织和针织服装”:

1 纺织科学与技术:纺织专业与一些设计的结合,主要课程就是织物组织分析与设计,工作时一般在工厂进行工作,只有纺设不用下,工作环境相对较好。

2 针织和针织服装:从事的大部分都是内衣,服装之类的,就业前景也不错。

(来源:文章屋网 )

纺织专业篇12

伴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居民对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纺织行业在全国中地位不断提升,纺织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贸易遭遇困境,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纺织服装产业就已经受到了初步影响。2008年,纺织业(包括服装产业)增速持续下降,尤其是下半年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持续回落。同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为中国助推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为此,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提出了振兴纺织业的目标和重要任务,并强调要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及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振兴路径分析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出口行业,并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分析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是促进产业振兴的重要前提,而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继续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振兴路径就成为实现其今后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

首先,行业稳定增长,内销比重加大。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纺织服装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2004-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消费保持了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平均增速为23.6%。随着出口压力的逐步增大,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纺织品批发零售总额也在稳步提升,2007年内销比重更是高达75%。纺织服装行业的稳定增长,导致对相关劳动力的用工需求的持续增加,在市场竞争加剧和产业规模扩大背景下,对纺织服装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需求会有较大的需求空间,而内销比重的加大也会间接地引导适应性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其次,内销市场以城镇为主,对中高档服装的消费增多。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服装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农村人口对衣着的消费支出仅为其收入的4%左右,而城镇居民平均在7%左右,这与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居民支出比重最大,且人数最多,约占到总人口的84%,是主要消费群体。这类人群的消费特点是实用至上、务实消费,偏好物美价廉的产品,对中低档品的消费相对较多[1]。内销以城镇为主,导致纺织服装产业消费结构的多样化,而中高档服装的生产对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大量的适应性专业人才。

再次,行业平均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技术水平仍然偏低。纺织行业平均生产水平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行业的规模效益凸现,单位生产成本降低。2004年时,行业人均利润总额和人均销售收入分别为0.54万元/人和18.00万元/人。至2007年,二者分别达到了1.07万元/人和28.09万元/人[1]。但是,行业技术总体上仍较世界领先水平有一定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利用率偏低,成为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赶超发达国家的主导因素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研发人员的培养,并且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技术研发和专业化研发人才的投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根本路径,充分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使用先进适用设备也离不开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最后,企业规模偏低,自主品牌建设不足。中小企业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生产者,由于中小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缺少对自主品牌建设的投入,也就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导致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高端竞争力。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大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和中小企业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借此提高企业规模竞争力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企业规模的扩大是设立研发机构、提高研发能力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时,为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就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因而,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纺织服装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结构分析

面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产业及其产品结构升级的压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和人力资本投资。鉴于行业数据获得的难度以及辽宁省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故以辽宁省6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为例分析纺织服装行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及其特征(见图1)。另外,从被调查的60多家(中、小型)企业专业人才的学历现状及需求结构(见表1),可以看出,在现有专业人才中,中等专业学历人员(中专/技校)比重较大,高学历人员比重较小,相比同类型需求人才比例,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较大;多数纺织服装产业不属于高新技术行业(但是纺织行业技术含量要高于服装产业,甚至部分纺织行业已被列为高技术行业),企业对中等学历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最大,表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却最大。同时,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还与企业规模相关,大企业注重与企业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端人才培养与投资,规模偏小的企业较为需求一线生产与管理及开拓市场的专业人才。

三、纺织服装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课程模块优化

通过企业调查得知,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是,除具有相应专业技术和相关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专业外语、计算机使用与开发以及敬业精神,同时,不同岗位对知识与技能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复合实用型专业人才称为纺织服装产业人力资本需求的主要特点(当然,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也对高端专用技术人才有相当的需求)。

目前,尽管各专业的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其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知识平台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块等四部分[2]。由于中国的学历和专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讲授课程占据培养内容的主导性地位,占有较大比重,而与行业或企业急需并能够立即应用到生产与管理实践中的专业能力大部分培养过程是在企业实践中完成的,这导致企业不能招聘到满意的专业人才,并且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专业人才也可能无法在学校毕业后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也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为此,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应加大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内容。对于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块的构建应坚持以下要求:

纺织专业篇13

实习时间:2006年2月21日——2006年2月22日

报告编写:@@@

编写日期:2006年2月24日

引言

2006年2月21日——2006年2月22日,我们在王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绍兴第二印染厂和喜得宝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对工厂、车间的亲身走访,我对所学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我初步了解印染厂加工的常见纺织品;同时,我们的领队老师也给我们讲解了许多染整加工中的工艺流程及特定过程中所需的工艺条件、基本设备。通过这次使我不但增强了理论水平,还要提高了我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生产的问题的能力。

实习完毕后,我又搜索和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并具体了解了几类纺织品的染整工艺加工过程,初步理解了轧染的基本工艺流程。下面我就举棉织物和涤棉混纺织物的轧染加工两例进行分析。

织物染色基本工艺

织物的染色方法主要分浸染和轧染。浸染是将织物浸渍于染液中,而使染料逐渐上染织物的方法,它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染色。绳状染色、卷染都属于此范畴。轧染是先把织物浸渍于染液中,然后使织物通过轧辊,把染液均匀轧入织物内部,再经汽蒸或热熔等处理的染色方法,它适用于大批量织物的染色。染色是在一定温度、时间、PH值和所需染色助剂等条件下进行的。用于棉织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可溶性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氨染料、硫化染料等。

绍兴第二印染厂主要是对棉麻、粘胶织物的染色以轧染为主,而杭州喜得宝丝绸印染集团主要是对真丝织物的染色以浸染为主。

棉织物和涤棉混纺织物的轧染加工

连续轧染一般分为练漂、染色、印花、整装四个主要生产车间。

一、基本设备:

练漂设备(前处理):烧毛机(气体烧毛机、铜板烧毛机)、煮练机(平幅、绳状)、氧漂机、氯漂机、丝光机。

染色设备:热熔染色机、卷染机、红外打底机、显色皂洗机。

印花设备:平网印花、圆网印花、滚筒印花、转移印花、数码印花。

整装设备:定型机、拉幅机、磨毛机、压光机、预缩机、码剪机。

二、工艺流程:

1、棉织物原布检验——翻布打印——缝头——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烘干——染色——拉幅——后整理——码剪——包装

2、涤棉混纺织物原布检验——翻布打印——缝头——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烘干——预定型——染色(分散/活性、分散还原等染料)——后定型——后整理——码剪——包装

三、工艺条件:

烧毛:烧毛的目的在于烧去布面上的绒毛,使布面光洁美观,并防止在染色、印花时因绒毛存在而产生染色不匀及印花疵病。织物烧毛是将织物平幅快速通过高温火焰,或擦过赤热的金属表面,这时布面上存在的绒毛很快升温,并发生燃烧,而布身比较紧密,升温较慢,在未升到着火点时,即已离开了火焰或赤热的金属表面,从而达到烧去绒毛,又不操作织物的目的。

退浆:纺织厂为了顺利的织布,往往对经纱上浆以提高强力和耐磨性。棉织物上的浆料可采用碱退浆、酶退浆、酸退浆和氧化剂退浆等方法,将其从织物上退除。

煮练:棉织物经退浆后,大部分浆料及部分天然杂质已被去除,但还有少量的浆料以及大部分天然杂质还残留在织物上。煮练是利用烧碱和其他煮练助剂与果胶质、蜡状物质、含氮物质、棉籽壳发生化学降解反应或乳化作用、膨化作用等,经水洗后使杂质从织物上退除。

漂白:棉织物经煮练后,由于纤维上还有天然色素存在,其外观不够洁白,用以染色或印花,会影响色泽的鲜艳度。漂白的目的就在于去除色素,赋于织物必要的和稳定的白度,而纤维本身则不受显著的损伤。棉织物常用的漂白方法有次氮酸钠法、双氧水法和亚氯酸钠法。

丝光:丝光是指棉织物在室温或低温下,在经纬方向上都受到张力的情况下,用浓的烧碱溶液处理,以改善织物性能的加工过程。棉织物经过丝光后,由于纤维膨化,纤维纵向天然扭转消失,横截面成椭圆形,对光的反向更有规律,因而增进了光泽。

染色:染色是借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或化学的结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颜料,使整个纺织品具有一定色泽的加工过程。染色是在一定温度、时间、PH值和所需染色助剂等条件下进行的。染色产品应色泽均匀,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

整理:棉织物整理包括机械和化学两个方面。前者有拉幅、轧光、电光、轧纹以及机械预缩整理等。后者有柔软整理,硬挺整理、增白整理以主防缩防缩整理等。

感想和体会

当我参观完毕绍兴第二印染厂和喜得宝集团有限公司以后,回想起染整厂一道道工序,简直是太神奇了。它不但能把那刚进厂的一匹匹粗糙的坯布变的五彩缤纷、绚丽夺目,而且还能使其手感柔滑,令人爱不释手(参观时我们班的同学都忍不住去摸几把刚出炉的成品),简直是把灰姑娘变成了公主。看到大家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想到世界因为染整而变的绚丽多彩,忽然觉得我们专业实在太神奇、太伟大了。虽然我看到我们的专业工作环境不怎么样,待遇也一般,但我还是要努力学好我的专业,染整专业真是伟大啊!

学院:材料与纺织学院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