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纺织工业论文

摘要: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较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
纺织工业论文

纺织工业论文:废气污染物排放下纺织工业论文

1项目废气排放环节及排放量

1.1工艺流程及废气排放环节

1.1.1纺纱工序a.清梳联:本工艺主要包括开棉、清棉、混棉、梳棉四个步骤,由清梳联一套设备来完成。清梳联主要设备包括:往复式抓棉机、重物分离器、单轴流开棉机、多仓混棉机、主除杂机和梳棉机。b.条卷:将梳棉机出口的棉条进行并合、牵伸,提高小卷中纤维的伸直平等程度,并使小卷的重量、长度达到规定值,且保障小卷边缘的平整度满足要求。c.精梳:由于条卷后的原棉纤维中含油杂质、棉结、纤维疵点,因此需要进入精梳机除杂;除杂后的条卷进一步分离纤维,长度不达标的短纤维被进一步去除,从而使棉纤维的长度、整齐度和伸直度得到提升;精梳后的棉条最终被拉至到一定粗细,且棉纤维的平行伸直度得到提高。d.并条:将多根精梳后的棉条进行并合,棉条长片段不匀现象得到改善;然后把棉条拉长抽细到规定重量,并进一步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程度;利用并合与牵扯伸,使纤维进一步均匀混合不同唛头、不同工艺处理的棉条;最终做成圈条成型良好的熟条,有规则地盘放在棉条桶内,供后工序使用。e.粗纱:将熟条均匀地拉长抽细,并使纤维进一步伸直平行,然后将牵伸后的须条加以适当的捻回,使纱条具有一定的强力,以利粗纱卷绕和细纱机上的退绕。f.细纱:将粗纱拉细到所需细度,使纤维伸直平行;将须条加以捻回,成为具有一定捻度、一定强力的细纱;将加捻后的细纱卷绕在筒管上;制成一定大小和形状的管纱,便于搬运及后工序加工。g.络筒:将管纱(线)卷绕成容量大、成型好并具有一定密度的筒子;清除纱线上部分疵点和杂质,以提高纱线的品质。本工序主要废气产污环节为清梳过程中棉尘的排放(G1)、粗纱、细纱工段的棉尘排放(G2)。

1.1.2织造工序a.络筒:在络筒机上将松式络筒变为普通络筒。b.并线、加捻:部分烘干后的松筒及原纱通过并线机将两股纱线并合,然后利用加捻机进行加捻。c.上浆、烘干:部分原纱在整经前需通过自动上浆机上浆并烘干。d.整经:根据工艺设计的规定,将一定根数和长度的经纱,从络纱筒子上引出,组成一幅纱片,使经纱具有均匀的的张力,相互平行地紧密绕在整经轴上,为形成织轴做好初步准备。e.织造:利用箭杆织机及提花机进行织造。f.割绒:部分品质毛巾需将表面的毛圈进行剪割处理,使织物表面布满平整的绒毛,使其比普通毛巾有更强的吸湿性和柔软度。本工序主要产污环节为织造棉尘的排放(G3)、割绒棉尘的排放(G4)、织造废纱的排放(S2)。

1.2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纺纱车间会产生一定量的棉尘(飞花),主要来自于清梳联(G1)和粗纱、细纱、络筒工段(G2)。清梳联工段棉尘产生量约为46.9t/a,通过型号为FD510的布袋除尘器处理后排放,除尘器风量为6900m3/h,除尘效率为99%以上,棉尘排放浓度为8mg/m3,排放量为0.47t/a,排放高度为15m;粗纱、细纱工段棉尘产生量为187.5t/a,这部分棉尘被纺纱设备自带的吹吸风机进行循环过滤,吹吸风机收尘效率在97%以上,棉尘的排放量为5.6t/a,通过车间排风口无组织排放。织造工序中的络筒、并线、加捻、织造工段同样会产生一定量的棉尘(G3),棉尘产生量为29.3t/a。这部分棉尘被设备配套设置的吹吸风机循环过滤,吹吸风机综合收尘效率在90%以上,棉尘排放量为2.9t/a,通过车间排风口无组织排放。在割绒工段会产生一定量的割绒棉尘(G4),棉尘产生量为439.6t/a,通过型号为FD230的布袋除尘器处理后排放,除尘器风量为5400m3/h,除尘效率为99%以上,棉尘排放浓度为97mg/m3,排放量为4.4t/a,排放高度为15m。

2结论

纺织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棉尘(粉尘),且粉尘的排放存在产生量大,排放环节多等特点。纺织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粉尘的产生环节及产生量,并相应的提出环保措施,确保废气污染物达标排放。

作者:李博 单位:聊城市环境科学工程设计院

纺织工业论文:水污染物减排下纺织工业论文

1结果与讨论

选择排放总量类指标(用水量、取水量、废水排放量等)与排放强度类指标(单位企业产品产量、单位产品用水量、单位产品取水量、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COD平均排放浓度、氨氮平均排放浓度等)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我国纺织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与排放总量类指标和排放强度类指标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纺织行业的COD排放量与强度类指标间的关联度显著大于总量类指标。其中,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取水量及单位产品COD排放量的关联度指标位列前三;取水量、用水量、废水排放量、单位企业产品产量与纺织行业COD排放的关联度较弱。结果显示,氨氮排放量与单位产品产量、排放浓度及总量类指标间的关联度显著大于排放强度类指标。其中,单位企业产品产量、氨氮平均排放浓度和取水量的关联度均值位列前三位;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取水量和单位产品用水量与纺织行业氨氮排放的关联度较弱(见表2)。从我国纺织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与其排放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COD排放量降低与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取水量的减少有较为密切的关系,COD总量减排工作应重点推动落后产能淘汰、推行清洁生产、开展中水回用项目。氨氮排放量变化与单位企业产品产量、排放浓度及总量类指标的关联度较大,这表明我国纺织行业的氨氮排放量主要与企业规模、氨氮排放水平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氨氮总量减排工作应积极推进高污染、小规模企业的淘汰、整合中小企业、推动污染末端治理工程、推进中水回用,加强污染排放管理。综上所述,通过关停落后企业的“结构减排”方式仍然是促进我国纺织行业污染物减排的有效途径,末端治理工程配合中水回用项目对整个行业污染减排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我国纺织行业主要水污染物减排建议

2.1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工艺与产能

关停高污染的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行业污染物减排的有效措施。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重点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前处理设备、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淘汰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形机,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2万t以下粘胶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法氨纶生产工艺、DMF溶剂法腈纶生产工艺、涤纶长丝锭轴长900mm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设备、间歇法聚酯设备等落后化纤产能。

2.2推动企业合并,集中生产集中治污

纺织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是我国纺织行业目前的重要现状,应从实际出发,采用将几个规模较小的企业合并成较大规模企业的模式,实行生产废水统一收集和处理。一方面,能够降低中小纺织企业污染治理成本,提升中小企业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明确监管对象,降低监管难度和成本,持续推进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2.3继续推进节水工程,降低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

虽然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的单位产品用水量逐年降低,但目前单位产品的用水量仍然高达80.5t/t,是先进国家纺织行业的3倍。因此,应进一步推进节水工程的建设,重点推广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少水无水印染先进技术、在线检测与控制、印染废水综合治理技术等清洁生产、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技术,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的取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减轻区域水资源的压力,改善环境的目的。

作者:刘雅玲 王强 吴悦颖 张文静 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纺织工业论文:印染废水处理纺织工业论文

1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

1.1机械格栅

机械格栅主要用于拦截废水中的大尺寸悬浮物,保障后续处理构筑物、设备的稳定运行,并有效减轻处理负荷。格栅间隙为10mm,栅宽为0.7mm。

1.2集水井

集水井尺寸为6.0m×6.0m×3.0m,有效水深为2.7m,有效容积为97.2m3。

1.3调节池

调节池用于调节水量,均化水质。为避免悬浮物沉淀,池内设置潜水搅拌机搅拌。调节池尺寸为30m×20m×6.5m,有效水深6.0m,有效容积3600m3,水力停留时间为10.5h。

1.4初沉池

初沉池为辐流式,直径为21m,池边水深2.0m,有效容积667m3,表面负荷为1.0m3/(m2•h)。初沉池内设置周边传动刮泥机,转速为3.1m/min,电机功率为0.55kW。必要时投加亚铁盐进行预处理。

1.5水解酸化池

由于废水可生化性不高,采用水解酸化池对其进行水解酸化处理,以将期中难降解的复杂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易降解的简单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水解酸化池尺寸为46m×24m×6.5m,有效水深6.0m,有效容积6600m3,水力停留时间为20.0h。水解酸化池内设置弹性立体填料,体积为4500m3。

1.6CASS反应池

通过PLC编程自动控制CASS(循环活性污泥法)反应池的运行。CASS反应池4格并联,单格尺寸为40m×14m×6.0m,有效水深5.5m,污泥负荷为0.08kg/(m3•d)。运行周期为8h,进水1.5h,曝气3.5h,沉淀1.0h(曝气0.5h后),排水1.5h。

1.7混凝反应池

在混凝反应池中投加粉末活性炭和PAC药剂,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和PAC的混凝沉淀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混凝反应池尺寸为4m×4m×5.5m,有效水深5.0m,有效容积80m3,水力停留时间为0.25h。

1.8机械加速澄清池

利用机械加速澄清池机械搅拌的提升作用来完成泥渣回流和接触反应。机械加速澄清池直径为8.5m,池总深度为6.8m,分为第1絮凝池、第2絮凝池和分离室,总停留时间为2.5h。池内设置1台搅拌设备,搅拌叶轮直径为1.4m,电机功率为7.5kW。同时设置1台带有减速机的机械刮泥设备,刮臂直径为5.2m,电机功率为1.5kW。

1.9除铁除锰滤罐

在除铁除锰滤罐内曝气,通过氧化和滤层过滤及滤料表面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去除铁和锰。除铁除锰滤罐3台,直径为3m,填料为锰砂,滤速为10.6m/h。

1.10清水池

清水池用于储存清水及提供除铁除锰滤罐反冲洗水。清水池尺寸为14m×10m×5.5m,有效水深5.0m,有效容积560m3,水力停留时间为2.1h。

2运行结果分析

该废水处理工程调试稳定运行半年,在此期间,对其运行效果进行了考察。

2.1对COD的去除效果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

初沉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池、澄清池和滤罐的平均出水COD分别约为1600、1500、110、80、55mg/L,整个系统COD总去除率可达97.3%,处理效果较佳。

2.2对BOD5的去除效果

废水BOD5的沿程变化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初沉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池、澄清池和滤罐的平均出水BOD5分别约为440、540、25、18、10mg/L,整个系统BOD5总去除率可达97.8%,处理效果较佳。

2.3对SS的去除效果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

初沉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池、澄清池和滤罐的平均出水SS分别约为240、450、70、40、30mg/L,整个系统SS总去除率可达90.0%,处理效果较好。

2.4对色度的去除效果

废水色度的沿程变化。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初沉池、水解酸化池、CASS反应池、澄清池和滤罐的平均出水色度分别约为600、400、80、40、30mg/L,整个系统色度总去除率可达96.3%,处理效果较好。

3运行费用分析

工程总投资为1702.2万元,用电负荷为388.19kW。电费为0.74元/t,运行药剂费为0.33元/t,人工费为0.04元/t,污泥处置费为0.27元/t,设备维护费为0.12元/t。故在未计设备折旧的情况下,运行费用为1.50元/t。

作者:蒋旭华 朱乐辉 单位: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纺织工业论文:纺织工业环境监测论文

本文重点解析纺织染整工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如何正确把握GB4287-2012。

1、标准适用范围

GB4287-2012只适用于“纺织染整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也就是说不适用于“接纳纺织染整工业企业废水的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厂(站)”。

2、术语和定义的增加

相对GB4287-92,新标准GB4287-2012主要增加了对“标准品、排水量、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定义,其中必须注意的是,排水量是“指生产设施或企业向企业法定边界以外排放的废水量,包括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外排废水(含厂区生活污水、冷却废水、厂区锅炉和电站排水等)”,而GB4287-92中的排水量“不包括冷却水及生产区非生产用水”。

3、水污染物控制指标的调整和提高

相对GB4287-92,GB4287-2012不仅大大提高了对“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色度、氨氮、硫化物、苯胺类、六价铬”等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控制要求,而且增加了“总磷(防止地表水富营养化)、总氮(防止地表水富营养化)、可吸附有机卤素”等控制指标,同时取消了对“铜”(目前纺织染整企业已不再使用含有铜化合物)的控制指标;为了广泛适应于全部行业并与其他行业接轨,将“较高允许排水量(m3/百米布)”控制指标调整为“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m3/t标准品)”。

4、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解读

4.1、GB4287-2012定义了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是“指用于核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而规定的生产单位印染产品的废水排放量上限值”,并制定了“棉、麻、化纤及混纺机织物,真丝绸机织物(含练白),纱线、针织物,精梳毛织物,粗梳毛织物”的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当实际生产产品不同时,需要根据FZ/T01002-2010《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计算办法及基本定额》进行换算。

4.2、GB4287-2012中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只适用于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不高于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情况。如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超过了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必须将实测水污染物浓度换算为水污染物基准排水量排放浓度,并以水污染物基准排水量排放浓度作为判定排放是否达标的依据,具体换算公式可查询GB4287-2012。

4.3、在企业的生产设施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产品、可使用不同排放控制要求或不同行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且生产设施产生的污水混合处理排放的情况下,应执行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最严格的浓度限值,具体水污染物基准排水量排放浓度换算公式可查询GB4287-2012。

5、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时水污染物的确定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主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批复”,如果以上文件没有明确说明,不建议监测以下水污染物指标:①六价铬:主要来源于不绣钢滚筒印花(属于淘汰工艺,已基本不采用)和毛印染工艺中可能采用的重铬酸钾助剂。②硫化物:主要来源于硫化染料,因为有毒属于淘汰染料(部分企业还在使用)。③二氧化氯:主要来源于漂白中的亚漂(用亚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产生二氧化氯漂白),同时GB4287-2012中采用的《水质二氧化氯的测定碘量法(暂行)》(HJ551-2009)”测定方法,也“适用于亚漂设备及含有大量亚氯酸盐的废水”;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一般的实验室也不具备HJ551-2009的实验室计量认证能力。

6、废水处理后回用水水质要求

纺织染整工业项目要求低浓度印染废水经处理回用于生产,回用水水质要求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批复”,并可参考“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71-2009)”中“7废水回用工艺设计”,该技术规范中明确了回用水用途和水质要求。

7、其他(印染定型机废气中油烟废气的监测与评价)

印染定型机是纺织行业中主要耗热机械设备之一,在加工定型过程中由于温度较高(约200℃),坯布中部分油污(特别是涤纶丝在织造过程中添加润滑油剂)会转变为油烟进入定型废气中造成油烟污染,可采用油烟净化设备处理后高空排放,但是印染行业定型机排放油烟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此由绍兴县环境保护局等单位负责起草,2013年4月浙江省绍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了绍兴县地方标准《印染行业定型机废气排放限值》(DB330621/T059-2013),按“较高允许油烟排放浓度不超过40mg/m3”进行考核,并参照《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的检测原理,对油烟进行进行监测、分析。以上是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所完成纺织染整工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积累,供同行们探讨。

作者:沈燕 蒋志刚 王黎明 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纺织工业论文: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发展论文

19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洋务运动重点举办民用工业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时期。探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不仅有助于纺织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也会有所裨益。

一、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具体来说,它的兴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同时,纺织品商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藉天津、北京条约,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及时位(注: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第8-9页)。这种状况极大地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之物。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工业不再依赖农业。其结果是,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成为兴办近代纺织工业及其近代工业所需的廉价劳动力。与此同时,大批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商品市场上的纱、布流通量扩大了。纺织品市场的日益发展,为兴办近代纺织业创造了条件。

1.2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也使洋务派官僚感到财源不保,白银外流,认为只有购置机器,设立布局,才能保我利源,堵塞漏卮。李鸿章指出:“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5册,第2684页。)又说:“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少销一分,庶漏卮可期渐塞。”(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3册,第1339页。)为此,李鸿章积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了家近代棉纺织企业。张之洞较李鸿章的认识更为深刻,更为焦虑不安。他在给光绪皇帝的《拟设织布局折》中说:“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1888年——引者注)销银及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因此他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注: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及时辑下册,第907-908页。)1888年,张之洞决定在广东创办纺织厂。不久,他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遂将纺织厂移到湖北筹创,先后建立了湖北纺织四局。

1.3西方近代纺织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一些买办、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场主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量,他们或是仿造纺织机械,或是直接投资购买西方机器办厂,从而导致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如华侨商人陈启沅早年在南洋经商之时,曾遍历各埠,对机器缫出的厂丝之精美极为羡慕,从而“考求机器之学”。回国后,他于1872年在广东南海县仿造机器,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开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先河。上海买办黄佐卿则于1881年投资10万两,从法国购进缫进车100台及其它辅助设备,创办公和永缫丝厂,成为上海民族资本机器缫丝业的先导。

综上所述,西方近代纺织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洋布、洋沙的大量输入中国,使棉纺织手工业受到严重打击,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

纺织工业包含许多行业。即使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时期,也有缫丝、轧花、纺织机器制造、毛纺织、棉纺织等行业。

近代纺织工业发端于缫丝业。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仿造法式双捻直辖式丝车,取名“机汽大偈”。其基本特点是使用蒸汽锅炉,把蒸汽通过蒸汽管输送到各缫丝工作台上煮茧,大大提高了缫丝质量和产量。该厂投产3年,盈利丰厚,影响日广,南海等县民营机器缫丝厂随之相继出现。到1881年,广东有10家缫丝厂,2400台丝车,每厂有工人四五百人。同年,上海公和永缫丝厂诞生。1887年,法国向中国订购生丝,出口增加,公和永缫丝厂的丝车由100台扩展到900台。到1894年,上海有机器缫丝厂12家,丝车4000余台,年产丝4400担。据不统计,1894年全国机器缫丝厂有120家,丝车3万多台,工人3万余人,工人总数占10余种新工业的一半。(注: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上卷,第17页。)这种情况表明,机器缫丝业已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一支排头兵。

轧花业也是较早引进机器生产的行业之一。1876年前后,上海奉贤县程恒昌创建轧花厂,拥有轧花机100台,柴油发动机5台,工人224人,是中国最早的动力机器轧花厂。此后,较著名的有宁波通久源轧花厂,成立于1887年,引进日本机器,聘请日本技师,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在上海,1891年前后相继成立了棉利公司、源记公司、礼和永等轧花厂。仅上海、宁波两地在1895年就拥有240余台动力轧花机,工人1200人左右。动力机器轧花业初步形成。

随着缫丝业与轧花业的兴起,中国纺织机器制造业应运而生,但当时还处于仿制洋机器阶段。上海永昌机器厂是最早仿制缫丝机的工厂,成立于1882年。该厂仿造意大利式缫丝车及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为这些地区机器缫丝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张万祥锡记铁工厂则是最早仿制日本式轧花机的工厂,成立于1887年,其产品在最盛时供不应求。因轧花车畅销利厚,许多铁工厂也陆续购进车床仿制,并有所革新。

上述这些企业,就性质而言,属于纯粹商办的纺织企业。而毛纺织、棉纺织企业,在近代纺织工业兴起时期则属于官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性质。

毛纺织企业的创办,当时仅有甘肃织呢局一家。1876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拨款20万两在兰州筹建,从德国购进蒸汽机2台、毛织机及其配套设备56台,并聘请德国技师13人。1880年9月建成开工,日产呢绒145米左右。1881年,全年共生产呢绒1.8万米左右,但销路不佳。1882年冬,德国技师合同期满回国,次年即发生锅炉爆炸。这家官办企业就停工歇业,近代毛纺织业在其草创阶段只昙花一现即行夭折。此后25年里,中国再没有出现新的毛纺织厂。

棉纺织业的创办起步最晚,但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主体。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一家官督商办、规模较大的棉纺织企业,创设于1876年,实际筹创始于1878年。历经12年周折,终于1889年12月28日试车,1890年投产。该厂共有纱锭3.5万枚,织机530台,工人约4000人。织布局开工后,营业甚盛,纺纱利润尤厚。据翁同和《翁文恭公日记》1893年5月10日所记:织布局每月获利1.2万两。李鸿章为大利所诱,决定大规模扩充纺纱,令出使英国大臣速购纱机百部。不料新机订购未妥,织布局于1893年10月19日发生严重火灾,延烧全厂,损失70余万两。访局被焚后,李鸿章急图恢复,并于1894年9月部分建成开工,改称“华盛纺织总厂”。在上海,由官商合办的棉纺织企业则有华新纺织新局,成立于1891年,有纺锭7000余枚,1892年增加2000余枚,1894年增设布机50台。据统计,至1895年,上海共有棉纺织厂7家(包括被毁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纱锭约21万枚,布机2300台。(注: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下卷,第8页。)在武昌,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是当时一家规模较大的官办棉纺织企业。该厂于1892年底正式开车,设备有布机1000台,纱锭3万余枚。该厂纺织的棉纱、棉布“甚合华人之用,通行各省”,因而“利源日广”。只是该厂从筹办起就靠官方贷款维持,以致形成沉重负担,而织布局所得利润又被张之洞用于补助铁厂及枪炮厂,使织布局的发展举步维艰。此外,张之洞在甲午战争后还相继建成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

近代纺织工业兴办的状况表明,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棉纺织工业为主体的近代纺织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的格局。

三、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历史作用

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1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作用。如前所述,洋务派官僚兴办纺织工业的动机除了追求利润之外,就是为了保护利权,堵塞漏卮。而一些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有识之士,更有与外国资本势力“商战”的意图。参加过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的郑观应提出:“方今之时,……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自织洋布,以与之抗衡”。他还上禀李鸿章,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注:转引自陈梅龙.论晚清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性质.近代史研究,1986(3).)鲜明地提出了限制洋人设厂的问题。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这一“十年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势力的作用,打击了洋人试图在中国公开设厂的阴谋。1882年,美商丰泰洋行经理和英商祥生般厂经理集资在上海办纱厂,就被当时的两江总督左宗棠所禁止。1888年,日本资本家在上海筹建轧花局,李鸿章三令五申,指示上海道台据约与日商力争,禁止设立。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企图涉足棉纺织工业的尝试屡次受挫。当然,“十年专利”同时也不准华商另行设局,这样就束缚了民族资本棉纺织业的发展,削弱了抵制外国资本的力量。当时,洋布、洋纱的输入有增无减,进口额从1882年的2300万海关两增至1891年的5200万海关两,十年间增长1.3倍。而上海机器织布局年出布24万匹,湖北织布局年出布90多万匹,两者之和相当于1890年进口棉布1556万匹的7.4%。(注: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上卷,第13页。)这虽然打破了国内机织布市场“外洋独擅之利”的垄断局面,但两相比较,洋务派官僚从洋商手里收回的利益,实在是九牛一毛,只起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作用。洋务派官僚“保护权利”的动机与实际效果的巨大反差,正说明他们在洋务运动中所标榜的“自强求富”是何等苍白!

3.2近代纺织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引起了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一方面,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纺织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工人人均日产棉纱是手工纺纱的近50倍,人均机织布是手工织布的6倍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不论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还是商办企业,都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追求利润,因此都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中国出现。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然而,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主义管理方式的种种限制。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制度束缚了企业的生命力。政府委派的总办、督办等负责人掌握着企业用人、理财和业务经营的大权,这些人不懂得近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更不懂纺织技术,在生产管理上依赖洋人,而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过分依赖洋人,又导致企业往往受控于洋人。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近代民族纺织工业不可能得到发展。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所造成的。

3.3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过程,既是一次引进西方纺织技术、开拓近代纺织生产过程,也是一次训练和培养纺织工人和技术力量的过程。通过大规模生产实践,批近代纺织产业工人和技术力量开始出现。尽管那时纺织工人受封建管理制度的压迫和洋匠的欺凌,但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生产技术,成了后来发展纺织工业的先驱。

3.4纺织产业工人是中国早期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之一。自从国人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甘肃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出现到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已有纺织厂79家,纺织产业工人总数达5万人,占当时全国产业工人总数15万人的1/3。正如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注: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卷,第8页。)纺织产业工人一诞生即展开了革命斗争。1891年,上海机器织布机匠就为争取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率先罢工。1891-1911年,有记载的纺织产业工人罢工斗争达35起。这预示着中国政治舞台上一种新的重要的政治力量正在形成,将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不仅对纺织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社会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纺织工业论文:纺织工业废水处理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纺织工业废水处理

[论文摘要]染色废水属于典型的难生化降解废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其处理,且保障出水的稳定达标,一直是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染色废水处理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类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染色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较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较为完整的系列体系。

纺织工业按加工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和产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类产业,纺织工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各类纤维生产和加工,如天然纤维的棉花、羊毛和各类化学纤维等生产领域;中游产业指纺纱、织布、染色等生产领域;下游产业主要指服装加工等生产领域。

染色行业作为纺织工业中的中游行业,在纺织工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各类纤维加工制造的坯布,通过染色和印花工艺生产出各类带色彩和图案的织物。在染色业中,棉纺染色业是较大的行业。染色行业作为湿法加工行业,其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大,据不统计。我国染色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00万~400万立方米,染色厂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立方米。而且,染色废水成份复杂,含有的多种有机染料难降解,色度深,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破坏着地球生物圈几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存在威胁。由于逐渐加重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并向国际社会全球性环境保护公约作出了自己的保障。

二、废水处理方法分类

根据使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废水处理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具体如下:

1.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进行废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分离去除废水中不溶性的悬浮颗粒物。主要工艺有:

(1)格栅和筛网格栅是一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有一定间隔的框架。把它竖直或倾斜放置在废水渠道上,用来去除废水里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免后面装置堵塞。筛网是穿孔滤板或金属网制成的过滤设备,用以去除较细小的悬浮物。

(2)沉淀法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比水重的固体物质下沉,与废水分离。主要用于(a)在尘砂池中除去无机砂粒(b)在初见沉淀中去除比水重的悬浮状有机物(c)在二次沉淀中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生物污泥(d)在混凝工艺以后去除混凝形成的絮状物(e)在污泥浓缩池中分离污泥中的水分,浓缩污泥。此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好。

(3)气浮法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附着在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主要用来分离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重力无法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

(4)离心分离利用离心作用,使质量不同的悬浮物和水体分离。分离设备有施流分离器和离心机。

2.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酸性废水处理可以用投药中和法、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等。药剂有石灰乳、苛性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他的优点是:可处理任何浓度、任何性质的酸性废水。废水中允许有较多的悬浮物,对水质水量的波动适用性强,中和剂利用率高,过程容易调节。缺点:劳动条件差、设备多、投资大、泥渣多且脱水难。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采用时要慎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允许排入水体的酸性废水量应根据水体或土体的中和能力来确定。

(2)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可用药剂:硫酸、盐酸、及压缩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做中和剂,由于PH值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装置)酸性废水及废气中和法如烟道气中有高达24%的二氧化碳,可用来中和碱性废水。其优点可把废水处理与烟道气除尘结合起来,缺点是处理后的废水中硫化物、色度和耗氧量均有显著增加。清洗由污泥消化获得的沼气(含25%—35%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也可用于中和碱废水。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的这一功能,经常采用一定人工措施大量繁殖微生物。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主要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应用面广。

(2)厌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啤酒厂、屠宰厂。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应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工艺简单,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

三、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在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仅仅了解废水水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这样往往造成工程缺陷,使建成的处理系统处理废水不能达标排放;(2)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对出水的达标要求严格,使设计出的工艺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偏高;(3)在许多现有的处理系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水质发生改变,原有工艺不能针对目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上的这些都涉及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和优化管理运行问题。

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基于污水水质分析,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的设施组合和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一定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运行成本。而在各染色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实际工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处理系统是不可能的,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企业的废水处理是,但它对其他的染色厂可能就并不能做到,因此本论文对染色废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只是为提出一个系统优化改造和优化运行的概念和思路,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对所有染色废水有处理效果的处理系统。

四、系统工艺改造的总体思路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水质为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和颜色的有机废水,各染色子行业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质不同,其相应的治理工艺流程也不同。对染色废水处理,工程上一般用物化法和生化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有见效快、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处理费用高、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困难、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虽然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电解等方法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它们较高的运行费用却使厂家无法承受。但前述的几种方法都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生物处理因具有处理成本较低,并能大幅度去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特性使得染色废水治理采用生物治理作为主要治理单元己成为共识。但结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现状及操作工人素质,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改造扩建工艺的设计思想以强化物化处理的原则,以生物处理工艺为重心,尽量提高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鉴于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染色废水综合性废水,是典型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水质性质有其特殊性,而且各有关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及运行负荷。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选择处理工艺前,应在分析废水水质及其组成及对废水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处理方法和改造工艺流程,以验证改造工艺的有效性。

五、结论

印染生产废水可生化性差,原污水处理系统又存在着设计、施工不尽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等缺陷,从而造成了处理出水污染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运行成本高等后果。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作为集中式染色废水处理厂的优化就更加困难了。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在污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的设施组合和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的运行成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并且各种印染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设计情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方法十分困难,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一区域内的废水处理是的,但它对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并不能做到。因此,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要为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提高人类意识,转变观念,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多做努力。

纺织工业论文:纺织工业废水处理环境工程

[论文关键词]纺织工业废水处理

[论文摘要]染色废水属于典型的难生化降解废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其处理,且保障出水的稳定达标,一直是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染色废水处理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类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染色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较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较为完整的系列体系。

纺织工业按加工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和产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类产业,纺织工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各类纤维生产和加工,如天然纤维的棉花、羊毛和各类化学纤维等生产领域;中游产业指纺纱、织布、染色等生产领域;下游产业主要指服装加工等生产领域。

染色行业作为纺织工业中的中游行业,在纺织工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各类纤维加工制造的坯布,通过染色和印花工艺生产出各类带色彩和图案的织物。在染色业中,棉纺染色业是较大的行业。染色行业作为湿法加工行业,其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大,据不统计。我国染色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00万~400万立方米,染色厂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立方米。而且,染色废水成份复杂,含有的多种有机染料难降解,色度深,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破坏着地球生物圈几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存在威胁。由于逐渐加重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并向国际社会全球性环境保护公约作出了自己的保障。

二、废水处理方法分类

根据使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废水处理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具体如下:

1.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进行废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分离去除废水中不溶性的悬浮颗粒物。主要工艺有:

(1)格栅和筛网格栅是一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有一定间隔的框架。把它竖直或倾斜放置在废水渠道上,用来去除废水里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免后面装置堵塞。筛网是穿孔滤板或金属网制成的过滤设备,用以去除较细小的悬浮物。

(2)沉淀法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比水重的固体物质下沉,与废水分离。主要用于(a)在尘砂池中除去无机砂粒(b)在初见沉淀中去除比水重的悬浮状有机物(c)在二次沉淀中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生物污泥(d)在混凝工艺以后去除混凝形成的絮状物(e)在污泥浓缩池中分离污泥中的水分,浓缩污泥。此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好。

(3)气浮法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附着在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主要用来分离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重力无法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

(4)离心分离利用离心作用,使质量不同的悬浮物和水体分离。分离设备有施流分离器和离心机。

2.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酸性废水处理可以用投药中和法、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等。药剂有石灰乳、苛性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他的优点是:可处理任何浓度、任何性质的酸性废水。废水中允许有较多的悬浮物,对水质水量的波动适用性强,中和剂利用率高,过程容易调节。缺点:劳动条件差、设备多、投资大、泥渣多且脱水难。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采用时要慎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允许排入水体的酸性废水量应根据水体或土体的中和能力来确定。

(2)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可用药剂:硫酸、盐酸、及压缩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做中和剂,由于PH值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装置)酸性废水及废气中和法如烟道气中有高达24%的二氧化碳,可用来中和碱性废水。其优点可把废水处理与烟道气除尘结合起来,缺点是处理后的废水中硫化物、色度和耗氧量均有显著增加。清洗由污泥消化获得的沼气(含25%—35%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也可用于中和碱废水。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的这一功能,经常采用一定人工措施大量繁殖微生物。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主要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应用面广。

(2)厌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啤酒厂、屠宰厂。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应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工艺简单,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

三、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在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仅仅了解废水水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这样往往造成工程缺陷,使建成的处理系统处理废水不能达标排放;(2)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对出水的达标要求严格,使设计出的工艺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偏高;(3)在许多现有的处理系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水质发生改变,原有工艺不能针对目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上的这些都涉及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和优化管理运行问题。

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基于污水水质分析,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的设施组合和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一定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运行成本。而在各染色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实际工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处理系统是不可能的,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企业的废水处理是,但它对其他的染色厂可能就并不能做到,因此本论文对染色废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只是为提出一个系统优化改造和优化运行的概念和思路,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对所有染色废水有处理效果的处理系统。

四、系统工艺改造的总体思路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水质为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和颜色的有机废水,各染色子行业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质不同,其相应的治理工艺流程也不同。对染色废水处理,工程上一般用物化法和生化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有见效快、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处理费用高、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困难、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虽然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电解等方法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它们较高的运行费用却使厂家无法承受。但前述的几种方法都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生物处理因具有处理成本较低,并能大幅度去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特性使得染色废水治理采用生物治理作为主要治理单元己成为共识。但结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现状及操作工人素质,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改造扩建工艺的设计思想以强化物化处理的原则,以生物处理工艺为重心,尽量提高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鉴于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染色废水综合性废水,是典型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水质性质有其特殊性,而且各有关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及运行负荷。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选择处理工艺前,应在分析废水水质及其组成及对废水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处理方法和改造工艺流程,以验证改造工艺的有效性。

五、结论

印染生产废水可生化性差,原污水处理系统又存在着设计、施工不尽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等缺陷,从而造成了处理出水污染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运行成本高等后果。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作为集中式染色废水处理厂的优化就更加困难了。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在污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的设施组合和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的运行成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并且各种印染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设计情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方法十分困难,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一区域内的废水处理是的,但它对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并不能做到。因此,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要为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提高人类意识,转变观念,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多做努力。

纺织工业论文:纺织工业经济发展

一、四川纺织工业存在问题分析

产品缺乏竞争力。四川纺织工业以棉纺织初加工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深加工和加工增值较高的产品比重较小,技术、信息、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比较薄弱。东部发达省份的纺织工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与西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川省内多数纺织企业主要以加工出口型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贴牌、定牌生产,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国有经济比例过高,民营经济发展较慢。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资本结构中,国有经济比例为26.88%,其中东部16.94%,西部60.92%,四川省接近50%。国有经济,较难适应现代纺织工业生产的小批量、多品种、高品位、快交货和售后服务等新特点。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能在生产及时线指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精通国际贸易惯例、商务谈判的人才,能运用WTO规则的综合型人才;拓展市场的营销人才;好的设计人才;熟练工人。

掌握信息落后。我们常说四川纺织的设计创新能力弱,没有独到的产品,这与信息掌握不全有很大联系。纺织信息网络的发展显然有利于缩小四川纺织业与外界的差别。现在省内许多纺织企业还未参与电子商务,想参与又对电子商务不太了解,只好进行观望,这样势必会坐失良机,在未来的市场竟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宏观环境不利。没有制定四川省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和修订现行产业政策,建立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信息制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为了发展技术密集、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行业,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二、四川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纺织工业是四川的传统工业,现已形成化纤业、棉纺织印染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针织业、丝绸业、缝纫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等门类,建成了成都、遂宁、绵阳、内江、南充、达川等6个纺织工业基地。

四川省的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话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川纺织工业得到了的发展,由原来的44.5万锭增长到109万锭(不含重庆),基本形成了棉、毛、丝、麻、化纤、印染、针织、服装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国际贸易逐步扩大。这期间纺织工业产值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15%,上缴利税占省财政收入的10%,并且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从总体上看,四川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全国基本同步,但在发展的水平、质量、效益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

四川纺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在逐年减少,20年前排前10位,1996年排第12位。2004年总产值占全国纺织的1%,排第13位,占全省总产值4.87%。

在西部12省(市、区)中,四川纺织经济总量居西部第1位,占西部纺织经济总量的23.4%。化纤、印染布产量居西部首位,纱和坯布产量居西部第2位。出口创汇居西部第1位。

三、四川纺织工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加快了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步伐。四川纺织企业应集中现有优良资产、优势资本和优良技术装备,开发市场适销的特色产品,增加高附加值,提高产品毛利率,改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国内潜在市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积极推进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和网络信息技术,在重点优势企业中建立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真正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

2.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由于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快,控制成本能力更强,激励机制更完善,因此出口增速更快,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更大。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鼓励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形成企业产权多元化;二是制订国有企业退出规划,促进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三是巩固成果,要求有毛纺企业的地方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四是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要贯彻落实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以及四川省的《实施意见》,继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纺织国有经济在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行产权改革,使民营经济成为我省纺织经济具活力的增长点。

3.培养纺织业高素质人才

引进与培育人才。四川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与培育纺织服装人才,并配置到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中去,作到真正的人尽其才。对于人才的培育,应着力打造具备服装品牌创建、推广与国际营销能力的人才,为四川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才激励。目前许多企业的领导将人才的流失仅仅归因于物质因素,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四川的纺织服装企业应在完善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首先,要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得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其次,对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要予以表彰;再者,对于能力突出者,要提供更多的职务晋升的机会;,要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4.发展电子商务

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就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兴起。而当今纺织服装工业也越来越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发展,生产、管理、销售无不需要快节奏处理。目前,四川纺织服装企业在运用纺织电子商务上,都还停留在网上广告、查询、电子邮件往来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在销售与生产之间建立快速反应系统,难以做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为了使四川省纺织企业在未来的商战中处于有利地位,须制定相应的对策。要转变观念,积极引进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建立企业管理网络系统,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页,利用网络了解纺织市场供求信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把握生产与经营的先机。

5.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环境,针对目前纺织服装企业大量发展、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现象,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方面:构建公平竞争环境,严格监督制度,鼓励企业创新,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另外,要健全行业协会职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发挥行业协会对行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和考察,进行产业损害调查,及时行业预警信息,把行业协会建设成企业之间交流的大平台。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主动采取必要的手段,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帮助纺织工业减少损失,引导纺织工业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摘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给四川纺织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四川纺织工业如何借助机遇选择发展战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选题上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分析四川纺织工业在经济全球化、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就此提出针对性建议,值得四川纺织业界参考。

[关键词]四川纺织工业WTO发展战略

纺织工业论文:纺织工业废水处理方法探析

[ 论文 关键词]纺织 工业  废水处理

[论文摘要]染色废水属于典型的难生化降解废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其处理,且保障出水的稳定达标,一直是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染色废水处理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类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染色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较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产业综合 发展 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较为完整的系列体系。

纺织工业按加工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和产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类产业,纺织工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各类纤维生产和加工,如天然纤维的棉花、羊毛和各类化学纤维等生产领域;中游产业指纺纱、织布、染色等生产领域;下游产业主要指服装加工等生产领域。

染色行业作为纺织工业中的中游行业,在纺织工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各类纤维加工制造的坯布,通过染色和印花工艺生产出各类带色彩和图案的织物。在染色业中,棉纺染色业是较大的行业。染色行业作为湿法加工行业,其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大,据不统计。我国染色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00万~400万立方米,染色厂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立方米。而且,染色废水成份复杂,含有的多种有机染料难降解,色度深,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破坏着地球生物圈几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存在威胁。由于逐渐加重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 法律 、法规和各项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并向国际社会全球性环境保护公约作出了自己的保障。

二、废水处理方法分类

根据使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废水处理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具体如下:

1.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进行废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分离去除废水中不溶性的悬浮颗粒物。主要工艺有:

(1)格栅和筛网 格栅是一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有一定间隔的框架。把它竖直或倾斜放置在废水渠道上,用来去除废水里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免后面装置堵塞。筛网是穿孔滤板或金属网制成的过滤设备,用以去除较细小的悬浮物。

(2)沉淀法 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比水重的固体物质下沉,与废水分离。主要用于(a)在尘砂池中除去无机砂粒(b)在初见沉淀中去除比水重的悬浮状有机物(c)在二次沉淀中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生物污泥(d)在混凝工艺以后去除混凝形成的絮状物(e)在污泥浓缩池中分离污泥中的水分,浓缩污泥。此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好。

(3)气浮法 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附着在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主要用来分离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重力无法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

(4)离心分离 利用离心作用,使质量不同的悬浮物和水体分离。分离设备有施流分离器和离心机。

2.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酸性废水处理可以用投药中和法、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等。药剂有石灰乳、苛性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他的优点是:可处理任何浓度、任何性质的酸性废水。废水中允许有较多的悬浮物,对水质水量的波动适用性强,中和剂利用率高,过程容易调节。缺点:劳动条件差、设备多、投资大、泥渣多且脱水难。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采用时要慎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允许排入水体的酸性废水量应根据水体或土体的中和能力来确定。

(2)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可用药剂:硫酸、盐酸、及压缩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做中和剂,由于ph值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装置)酸性废水及废气中和法如烟道气中有高达24%的二氧化碳,可用来中和碱性废水。其优点可把废水处理与烟道气除尘结合起来,缺点是处理后的废水中硫化物、色度和耗氧量均有显著增加。清洗由污泥消化获得的沼气(含25%—35%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也可用于中和碱废水。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的这一功能,经常采用一定人工措施大量繁殖微生物。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主要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应用面广。

(2)厌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啤酒厂、屠宰厂。

(3) 自然 生物处理法

应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工艺简单,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

三、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在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仅仅了解废水水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这样往往造成工程缺陷,使建成的处理系统处理废水不能达标排放;(2)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对出水的达标要求严格,使设计出的工艺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偏高;(3)在许多现有的处理系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水质发生改变,原有工艺不能针对目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上的这些都涉及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和优化管理运行问题。?

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基于污水水质分析,按照技术和 经济 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的设施组合和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一定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运行成本。而在各染色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实际工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处理系统是不可能的,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 企业 的废水处理是,但它对其他的染色厂可能就并不能做到,因此本 论文 对染色废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只是为提出一个系统优化改造和优化运行的概念和思路,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对所有染色废水有处理效果的处理系统。

四、系统工艺改造的总体思路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水质为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和颜色的有机废水,各染色子行业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质不同,其相应的治理工艺流程也不同。对染色废水处理,工程上一般用物化法和生化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有见效快、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处理费用高、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困难、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虽然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电解等方法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它们较高的运行费用却使厂家无法承受。但前述的几种方法都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生物处理因具有处理成本较低,并能大幅度去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特性使得染色废水治理采用生物治理作为主要治理单元己成为共识。但结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现状及操作工人素质,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改造扩建工艺的设计思想以强化物化处理的原则,以生物处理工艺为重心,尽量提高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鉴于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染色废水综合性废水,是典型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水质性质有其特殊性,而且各有关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及运行负荷。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选择处理工艺前,应在分析废水水质及其组成及对废水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处理方法和改造工艺流程,以验证改造工艺的有效性。

五、结论

印染生产废水可生化性差,原污水处理系统又存在着设计、施工不尽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等缺陷,从而造成了处理出水污染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运行成本高等后果。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作为集中式染色废水处理厂的优化就更加困难了。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在污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的设施组合和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的运行成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并且各种印染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设计情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方法十分困难,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一区域内的废水处理是的,但它对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并不能做到。因此,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要为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提高人类意识,转变观念,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多做努力。

纺织工业论文: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经济发展比较

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主要包括两类机构,一类是经国家事业单位管理局批准成立的纺织工业类事业单位,另一类是在民政部注册成立的全国性纺织工业类社团组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全国性纺织行业协会,管理并带领上述两类纺织工业类机构在各个纺织细分领域开展工作,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向上联系着工业与信息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向下联系着全国棉、毛、麻、丝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在各个纺织服装细分领域发挥着“中枢神经”的作用。他们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中枢神经”的健康状况,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各个纺织细分领域的健康发展。因此,反映并支持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对这类机构的关注,也是对全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关注。

根据国资委对国有资产年报工作的要求。我们对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进行了年报统计。至2007年末,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单位共26个,其中事业单位9个,社团组织17个。单位在职人数780人,其中事业单位在职人数477人,社团组织在职人数224人,其他人员79人,26个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均为独立核算单位。

对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经济发展的分析与对企业发展的分析有所不同。他们大多是非盈利性组织,不能从利润变化的角度去分析,而主要是以收入水平变化,净资产水平变化,资产周转率水平变化等方面去分析。我们主要对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周转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

收入增长率。是指本年度收入增长额同上年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了机构的经济发展能力,该项指标越高,说明机构的经济发展能力越强。

我们以同期总收入对比进行统计。2007年末,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总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事业单位总收入1.3亿元,年增长率为11.3%;社团组织总收入1.9亿元,年增长率为12.7%。两类机构的收入增长率比较接近。

在总收入中,事业单位的财政性收入略有增长,事业收入增长明显。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中事业单位中收入增长率大于零的占78%,事业单位中收入增长率大干27%的单位占的33%,说明大多数事业单位的收入在增长,其中三分之一的事业单位收入增长较快。但预算事业单位收入的增长,大部分仍依靠财政性收入,非预算事业单位则依靠自营收入,这也是这类机构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

社团组织中“提供服务收入”的增长高于“会费收入”的增长。社团组织的收入中,会费收入增长相对较低,收入的增长更多的依靠开展各类业务活动,为相关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实现。

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中社团组织中收入增长率大于零的占56%,小于零的占44%。说明多数社团组织的收入在增长,但也有近半数的社团组织收入在下降。

净资产增长率。是指本年度净资产增长额同上年净资产的比率,它反映了机构对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该项指标越高,说明机构的资本增值能力越强。

通过对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分别进行统计,2007年末,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净资产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事业单位净资产2.2亿元,年增长率为6.3%;社团组织净资产2.0亿元,年增长率为31.8%。

事业单位中净资产增长率大于零的占55%,小于零的占45%。说明多数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在增长,少数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在萎缩。净资产增长率大于21%的占33%,说明三分之一的净资产增长较快,而多数事业单位净资产增长一般。

社团组织中净资产增长率大干零的占78%,说明大多数社团组织的净资产在增长,少数社团组织净资产增长较快,其中前三名增长率均大于235%,可谓是高增长。净资产增长率小于零的占社团组织总户数的22%,少数社团组织的净资产在萎缩。社团组织净资产的增长速度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资产周转率是反映运用资产以产生销售收入能力的指标。资产周转率以收入额除以平均资产,反映了资产的周转效率的高低。该项指标越高,说明单位的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通过对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分别进行统计,事业单位中资产周转率大于0.5的占55%,小于零的占45%。说明多数事业单位的资产周转率较好,少数事业单位的资产周转率较差。

社团组织中资产周转率大于0.5的占39%,小于0.5的占61%,说明大多数社团组织的资产周转率较差,少数社团组织的资产周转率较好。

通过对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经济指标的比较,我们初步得出了几点结论:

一、两类机构的收入增长率相差不大,收入来源相对稳定。

二、两类机构的净资产增长率相差较大。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增长率较低,说明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能力较差。社团组织的净资产增长率高达31.8%,说明其以自身资产为基础,自身积累能力挖掘潜力较强,社团组织的资产使用效率较高,表现出较强的资产增长趋势。

三、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社团组织总资产的增长明显高于事业单位。

2007年末,社团组织类单位资产额2.88亿元,年增长率为19.9%;事业类单位资产额2.86亿元,年增长率为7.2%;社团组织比事业单位资产额增长率高1.7倍。

社团组织的总资产不仅在2007年末首次超过了事业单位的总资产。而且在增长速度上大大经验丰富于事业单位,这说明社团组织通过开展各类业务活动,总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好于事业类单位。

四、事业单位与社团组织在流动资产方面,两类机构相差不大。

按资产性质分类,2007年末事业单位流动资产总计为1.95亿元,同比增长17.5%;社团组织2007年末流动资产总计为1.96亿元,同比增长19.5%。两类机构的流动资产同时获得了大幅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财务流动性。

五、社团组织的固定资产增长率明显高于事业单位。按资产性质分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总计2007年末为0.45亿元,同比增长4.5%;社团组织2007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为0.36亿元,同比增长9.1%。

两类单位相比,社团组织的固定资产金额虽然低于事业单位,但其固定资产增长率则明显高于事业单位。从固定资产总量来看,两类机构的固定资产总量都偏小,从实物量看,有房的不多,有车的不少,仅仅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六、社团组织的负债率略低于事业单位。按资产性质分类,事业单位负债合计2007年末为0.66亿元,同比增长10.4%;社团组织2007年末负债总计为0.75亿元,同比下降6%。两类单位相比,社团组织的负债率略低于事业单位。两类机构均无银行贷款资质,不能负债经营。

七、社团组织的人均资产值明显高于事业单位。按人均占有资产值分类,事业单位人均资产2007年末为600406元,社团组织2007年末人均资产为830478元。

两类机构相比,社团组织人均资产值明显高于事业单位。这说明社团组织的职工要比事业单位职工占有更丰富的经济资源。

总之,通过对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经济发展的对比,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的资产结构,开始摸清了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资产的轮廓,也看到了资产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为解决中央级纺织工业机构的资产管理问题,针对机构调整与改制、产权转让、资产评估、资产重组、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处置、财务监督等一系列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实践,为这类机构资产管理和服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纺织工业论文:论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影响

摘 要:sa8000是全球及时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是继绿色贸易壁垒之后的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sa8000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纺织行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规避这一贸易壁垒。?

关键词:sa8000;纺织工业;竞争优势

最近,深圳华为公司为了规避将在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要求全体员工“主动辞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再加上前一段时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都再次引起了大家对劳工条件的关注。这些事件一方面说明了在我国某些地方仍存在着非法用工行为,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我国政府对这种行为坚决治理的决心。我国纺织企业虽然没有出现这种严重违法行为,但是北京奥组委对生产奥运产品的企业非法使用童工展开调查也给我国纺织业敲响了警钟。不仅是国内,在国外也有针对这种行为的处理标准,这就是sa8000标准。该标准是国际市场上正逐渐被认可的一种新兴的标准体系——社会责任(sa)8000。sa8000认证程序要求企业在下列领域满足一致条件:童工、强制雇佣、健康安全、集体谈判、差别待遇、惩罚措施、工作时间和报酬。sa8000的标准取自于国际工会组织协会、国际人权宣言和关于儿童权利的联合国公约。这一标准既有其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但它已逐渐被当作一种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

1 sa8000的特点?

sa8000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认证标准,它通过规定企业必须承担的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来确保其所供应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以此保护人类基本权益。sa8000使用与iso9000、iso14000标准相同的认证方式和程序。从它的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依靠市场力量,而不是依靠政府或正规的国际组织来推进。sa8000不是政府行为,而是一种民间的认证。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是企业共同自觉遵守的协议同盟,不带有强制性。加入者会受到社会的赞誉,产品也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市场力量是促使企业加入的主要因素。但近几年来,大家对劳工条件越来越关注,政府也开始有所介入。?

(2)sa8000标准约束的对象主要限定在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上,目地是废除工厂或企业不公正的、非人道的劳动惯例,防止企业通过压低劳动开支赢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3)sa8000标准不仅对发展中国家,而且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同样具有约束力。它首先是由发达国家提出来的,而且重点又放在劳动条件上,并对工资低线等做出了规定。它还特别重视废除发展中国家儿童劳动和强制劳动。?

(4)sa8000标准有严格的认证制度。企业要取得资格必须接受严格的调查和检查,而且即使获得了资格,也要在六个月到一年的间隔时期内接受定期检查,认证资格的有效期限仅有三年,从而大大提高了sa8000标准的性。?

2 sa8000对我国纺织工业的消极影响?

通过上面对sa8000标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标准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影响比较大。我国的纺织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近几年以来,特别是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以后,随着我国纺织品的大量出口,和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由于我国纺织业的主要比较优势是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劳动力成本低造成针对我国纺织品的反倾销案件呈上升之势。因此如果sa8000成为国际标准,势必会对我国的纺织工业产生重要影响。?

(1)它会降低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现在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较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低。虽然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采取反倾销等措施来阻止我国纺织品的大量出口,但我个人认为sa8000将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更大的麻烦。因为在我国现阶段,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纺织品出口方面已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由于中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地区,同样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集中于此,两者之间必然形成比较激烈的竞争关系。中国企业为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就只能够是进一步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并将其损失转嫁给生产工人。因此在部分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工时长、工作环境恶劣等情况,劳动事故时有发生;另外部分企业还存在拖欠、克扣工资现象,低工资标准实施不到位,而且在员工的社会保障方面,无论是在覆盖面还是在保护水平方面都远未达到国际低水平。最近几年来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2)它会提高我国纺织品向国际市场出口的门槛。如上所述,我国许多纺织企业距离sa8000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对sa8000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甚至有人认为sa8000主要就是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纺织业而制定的。如果发达国家采用sa8000,那么我国许多纺织品企业将会失去这些巨大的市场。同时如果现在就开始实行严格的sa8000认证制度,那么许多纺织企业会陷入认证危机,因为认证的费用比较高昂。这些费用不仅包括让外国认证机构前来认证的费用,而且还包括改善工人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以及提供安全保障等的费用。我国的纺织企业由于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为了降低成本,许多企业都采取了诸如压低工人的工资、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等一系列措施。而一旦参与sa8000认证,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的出口能力。?

(3)它会加大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难度。由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国内纺织企业产能的严重过剩,纺织企业“走出去”已势在必行。但是一旦sa8000成为国际标准,必然会严重制约我纺织企业“走出去”的进程,目前我纺织企业“走出去”的必由之路是柬埔寨、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这些国家的整体工资水平不是很高,但这也势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甚至使企业“走出去”成为泡影。?

3 我国纺织企业应对sa8000应采取的措施?

虽然sa8000对我国纺织企业的负面影响较大,但我们应当看到sa8000迟早会成为iso标准,毕竟它在保护职工权益、改善职工工作条件等方面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且现在我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对于企业通过sa8000认证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纺织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来迎接sa8000的挑战。?

(1)切实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单纯靠低成本战略是很难取得竞争优势的。因为工人在工资偏低、生产和生活条件恶劣、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他们会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这只会造成劳动效率低下。而现在发达国家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其纺织工业已经向资本型、技术型转变,劳动效率远高于我国,这导致我纺织工业在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正逐渐缩小。如果我纺织企业不抓紧利用现在的有利时机进行产业调整,不抓紧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变的话,我们将会被国际市场排除在外,到那时再亡羊补牢则为时已晚。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基本的工作做起,切实改善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培养一支高素质并对企业忠诚的工人队伍。其实仔细分析sa8000的具体要求,不难发现它与我国的劳动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保护雇员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sa8000的推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并不矛盾,它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加强对劳动力的保护而言也是一个良好的外部压力。因此做好sa8000规定的内容,显示企业对应负社会责任的认同,对我国目前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2)积极做好sa8000的认证工作。获得sa8000认证将会提高企业声誉和市场声誉,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世界上获得sa8000认证的企业还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旦获得了sa8000认证,在市场竞争中就占有了优势地位。因此,我国一些条件好的纺织企业应做好对sa8000的研究工作,并应对照标准的要求做好自己企业的整改工作,争取能够早日通过认证,以便掌握未来国际市场的主导权。因为企业获得sa8000认证以后,就可以较大程度地符合当地法规的要求;可以建立国际和社会公信力;也可以获得消费者的好感;还可以使合作者对本企业建立长期信心。而已经通过认证的企业也要再接再厉,严格按标准规定的去做。因此我们的企业必须端正态度,必须真正的按标准的要求去促进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以不变应万变。?

(3)政府应做好引导促进作用。首先政府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在纺织业进行产业调整的大好时机,对纺织业进行重新布局。因为从维护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看,sa8000也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提供了一种手段。目前,中国纺织业存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这迫使一些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生产企业只能从增加劳动时间、降低劳动报酬等方面来压低成本,从而使市场竞争处于一种不健康的恶性循环之中,而sa8000的推行则有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与良性发展。因此,对于质量差、效益差、工作环境差的企业应该坚决予以关闭;对于质量好、效益好、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应大力扶持,组建纺、织、染一条龙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其次,政府应加大对纺织企业执行《劳动法》的检查和监督的力度,以促进企业积极向sa8000的要求看齐。政府应加大对sa8000的宣传力度。虽然我们已经有一些企业通过了认证,但大多数企业对该标准还比较陌生,现在全社会对于sa8000的了解远不及对iso9000、iso14000的了解程度,因此政府应积极组织力量加强研究,并对企业的认证工作予以必要的指导。?

(4)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在目前来看,这是比较难的一项工作,但又是我国纺织企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这不仅是sa8000标准的要求,也是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所要面对的一项工作。虽然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建有工会组织,但我国工会与发达国家的工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许多地方,工会的力量还很薄弱,还不能真正成为保障工人权益的有力组织。因此,企业还要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使之真正成为职工的代言人。?

2008年12月31日之后,制约我国纺织业发展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议定书》第242段就要到期,而且2008年美国也要进行总统大选,这样劳工条件必然会成为今后我国纺织品摩擦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我们要摒弃错误的认识,克服短视行为,高度重视加强sa8000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我国的纺织企业才能未雨绸缪,才会继续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纺织工业论文:四川纺织工业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给四川纺织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四川纺织工业如何借助机遇选择发展战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选题上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分析四川纺织工业在经济全球化、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就此提出针对性建议,值得四川纺织业界参考。

[关键词] 四川纺织工业 wto 发展战略

一、四川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纺织工业是四川的传统工业,现已形成化纤业、棉纺织印染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针织业、丝绸业、缝纫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等门类,建成了成都、遂宁、绵阳、内江、南充、达川等6个纺织工业基地。

四川省的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话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川纺织工业得到了的发展,由原来的44. 5万锭增长到109万锭(不含重庆),基本形成了棉、毛、丝、麻、化纤、印染、针织、服装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国际贸易逐步扩大。这期间纺织工业产值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15%,上缴利税占省财政收入的10 %,并且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从总体上看,四川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全国基本同步,但在发展的水平、质量、效益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

四川纺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在逐年减少,20年前排前10位,1996年排第12位。2004年总产值占全国纺织的1%,排第13位,占全省总产值4.87%。

在西部12省(市、区)中,四川纺织经济总量居西部第1位,占西部纺织经济总量的23.4%。化纤、印染布产量居西部首位,纱和坯布产量居西部第2位。出口创汇居西部第1位。

二、四川纺织工业存在问题分析

产品缺乏竞争力。四川纺织工业以棉纺织初加工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深加工和加工增值较高的产品比重较小,技术、信息、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比较薄弱。东部发达省份的纺织工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与西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川省内多数纺织企业主要以加工出口型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贴牌、定牌生产,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国有经济比例过高,民营经济发展较慢。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资本结构中,国有经济比例为26.88%,其中东部16. 94 %,西部60. 92%,四川省接近50%。国有经济,较难适应现代纺织工业生产的小批量、多品种、高品位、快交货和售后服务等新特点。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能在生产及时线指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精通国际贸易惯例、商务谈判的人才,能运用wto规则的综合型人才;拓展市场的营销人才;好的设计人才;熟练工人。

掌握信息落后。我们常说四川纺织的设计创新能力弱,没有独到的产品,这与信息掌握不全有很大联系。纺织信息网络的发展显然有利于缩小四川纺织业与外界的差别。现在省内许多纺织企业还未参与电子商务,想参与又对电子商务不太了解,只好进行观望,这样势必会坐失良机,在未来的市场竟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宏观环境不利。没有制定四川省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和修订现行产业政策,建立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信息制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为了发展技术密集、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行业,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四川纺织工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加快了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步伐。四川纺织企业应集中现有优良资产、优势资本和优良技术装备,开发市场适销的特色产品,增加高附加值,提高产品毛利率,改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国内潜在市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积极推进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和网络信息技术,在重点优势企业中建立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真正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

2.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由于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快,控制成本能力更强,激励机制更完善,因此出口增速更快,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更大。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鼓励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形成企业产权多元化;二是制订国有企业退出规划,促进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三是巩固成果,要求有毛纺企业的地方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四是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要贯彻落实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以及四川省的《实施意见》,继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纺织国有经济在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行产权改革,使民营经济成为我省纺织经济具活力的增长点。

3.培养纺织业高素质人才

引进与培育人才。四川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与培育纺织服装人才,并配置到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中去,作到真正的人尽其才。对于人才的培育,应着力打造具备服装品牌创建、推广与国际营销能力的人才,为四川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才激励。目前许多企业的领导将人才的流失仅仅归因于物质因素,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四川的纺织服装企业应在完善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首先,要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得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其次,对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要予以表彰;再者,对于能力突出者,要提供更多的职务晋升的机会;,要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4.发展电子商务

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就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兴起。而当今纺织服装工业也越来越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发展,生产、管理、销售无不需要快节奏处理。目前,四川纺织服装企业在运用纺织电子商务上,都还停留在网上广告、查询、电子邮件往来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在销售与生产之间建立快速反应系统,难以做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为了使四川省纺织企业在未来的商战中处于有利地位,须制定相应的对策。要转变观念,积极引进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建立企业管理网络系统,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页,利用网络了解纺织市场供求信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把握生产与经营的先机。

5.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环境,针对目前纺织服装企业大量发展、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现象,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方面:构建公平竞争环境,严格监督制度,鼓励企业创新,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另外,要健全行业协会职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发挥行业协会对行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和考察,进行产业损害调查,及时行业预警信息,把行业协会建设成企业之间交流的大平台。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主动采取必要的手段,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帮助纺织工业减少损失,引导纺织工业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纺织工业论文:做好纺织工业建设 盘活民营企业经济

做好纺织工业建设 盘活民营企业经济

2011年是落实我国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的及时年,在离去的五年中,我国的纺织工业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着较快的发展,繁荣了市场,提高了国民收入,提高了就业率,那么目前国内的纺织工业面对着怎样的发展形势呢?

一、如今国内纺织工业所面临的形势

(一)纺织工业面临的有利形势

1.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论文联盟入改革和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不断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实体经济发展在国内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在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科学技术上孕育着重大的突破,信息技术、新能源革命,这两种方向将主导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的发展,未来无可争议地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国的纺织工业赶上了这个潮流,在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中或许会有新的机遇。

2.国家不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政府将会使用更多的投资来进行民生的改变,调整人们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内需;信贷资金也会将重点放在新兴产业中和中小企业上,方向向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为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

3.纺织工业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骨干企业以及自己的品牌,特别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纺织工业的风险应对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断提升。

(二)纺织工业面临的不利形势

1.自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缓慢,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国际市场需求不稳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欠缺。带动纺织工业的出口贸易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国际市场经济形势更加复杂。

2.我国央行对存贷款利率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这将对纺织工业中的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造成一定的影响。

3.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结构上存在的矛盾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再加上这几年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扬、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不断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纺织工业的经营成本将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

二、如何做好纺织工业的建设

(一)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如今国内外的形势复杂,纺织工业要想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复苏,寻求新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措施,而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必然会成为这些措施中的一种。《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有“28项关键技术以及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纺织工业要进行这些技术的应用和不断突破,加大功能强、高性能、差别化纤维的纺织品的开发力度,加快企业需求的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升级,依靠科技的能力不断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

(二)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纺织工业要建立和扩大集产品研发、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检查、信息化推广等多个方面于一体的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并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纺织工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这种公共服务体系,为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帮助,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管理水平走向高端水平,形成一个专业的联盟体系,扩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增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让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三)推进减排节能工作

纺织工业要做好减排节能工作,不断淘汰落论文联盟后的产能,以印染和化纤等工作作为行业的重点,在整个行业中大力推行高效率、高性能、减排节能的新工艺等各种新技术、新装备。让行业的减排节能工作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四)推进产业的转移

要鼓励中西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科学地发展纺织产业,建立出新型的纺织产业集群或是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区。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和根据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特点,进行升级式的产业转移。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建立一个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平台,让纺织工业的区域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

(五)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在国内外,很多的产业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意识,纺织工业同样要加强自主的品牌意识的建设,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纺织业中的民营企业要总结其他行业的品牌和本行业中的品牌在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先进经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要在行业中形成一种百花齐放、鼓励创新的良性气氛,形成一种良好的、多元化的创意生态环境,努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纺织工业品牌元素健康成长的良好公共环境。

三、结束语

如今是个竞争的时代,纺织工业要想在这个时代得到好的生存发展,必须要明白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形式,并为行业量身定做出一套合适的发展路线,特别是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因自身资本所限,更是要有一套合适的发展规划,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纺织工业论文: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及其历史作用

19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洋务运动重点举办民用工业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时期。探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不仅有助于纺织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也会有所裨益。

一、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具体来说,它的兴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 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同时,纺织品商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藉天津、北京条约,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及时位(注: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第8-9页)。这种状况极大地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之物。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工业不再依赖农业。其结果是,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成为兴办近代纺织工业及其近代工业所需的廉价劳动力。与此同时,大批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商品市场上的纱、布流通量扩大了。纺织品市场的日益发展,为兴办近代纺织业创造了条件。

1.2 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也使洋务派官僚感到财源不保,白银外流,认为只有购置机器,设立布局,才能保我利源,堵塞漏卮。李鸿章指出:“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5册,第2684页。)又说:“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少销一分,庶漏卮可期渐塞。”(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3册,第1339页。)为此,李鸿章积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了家近代棉纺织企业。张之洞较李鸿章的认识更为深刻,更为焦虑不安。他在给光绪皇帝的《拟设织布局折》中说:“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1888年——引者注)销银及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因此他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注: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及时辑下册,第907-908页。)1888年,张之洞决定在广东创办纺织厂。不久,他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遂将纺织厂移到湖北筹创,先后建立了湖北纺织四局。

1.3 西方近代纺织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一些买办、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场主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量,他们或是仿造纺织机械,或是直接投资购买西方机器办厂,从而导致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如华侨商人陈启沅早年在南洋经商之时,曾遍历各埠,对机器缫出的厂丝之精美极为羡慕,从而“考求机器之学”。回国后,他于1872年在广东南海县仿造机器,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开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先河。上海买办黄佐卿则于1881年投资10万两,从法国购进缫进车100台及其它辅助设备,创办公和永缫丝厂,成为上海民族资本机器缫丝业的先导。

综上所述,西方近代纺织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洋布、洋沙的大量输入中国,使棉纺织手工业受到严重打击,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

纺织工业包含许多行业。即使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时期,也有缫丝、轧花、纺织机器制造、毛纺织、棉纺织等行业。

近代纺织工业发端于缫丝业。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仿造法式双捻直辖式丝车,取名“机汽大偈”。其基本特点是使用蒸汽锅炉 ,把蒸汽通过蒸汽管输送到各缫丝工作台上煮茧,大大提高了缫丝质量和产量。该厂投产3年,盈利丰厚,影响日广,南海等县民营机器缫丝厂随之相继出现。到1881年,广东有10家缫丝厂,2400台丝车,每厂有工人四五百人。同年,上海公和永缫丝厂诞生。1887年,法国向中国订购生丝,出口增加,公和永缫丝厂的丝车由100台扩展到900台。到1894年,上海有机器缫丝厂12家,丝车4000余台,年产丝4400担。据不统计,1894年全国机器缫丝厂有120家,丝车3万多台,工人3万余人,工人总数占10余种新工业的一半。(注: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上卷,第17页。)这种情况表明,机器缫丝业已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一支排头兵。

轧花业也是较早引进机器生产的行业之一。1876年前后,上海奉贤县程恒昌创建轧花厂,拥有轧花机100台,柴油发动机5台,工人224人,是中国最早的动力机器轧花厂。此后,较著名的有宁波通久源轧花厂,成立于1887年,引进日本机器,聘请日本技师,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在上海,1891年前后相继成立了棉利公司、源记公司、礼和永等轧花厂。仅上海、宁波两地在1895年就拥有240余台动力轧花机,工人1200人左右。动力机器轧花业初步形成。

随着缫丝业与轧花业的兴起,中国纺织机器制造业应运而生,但当时还处于仿制洋机器阶段。上海永昌机器厂是最早仿制缫丝机的工厂,成立于1882年。该厂仿造意大利式缫丝车及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为这些地区机器缫丝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张万祥锡记铁工厂则是最早仿制日本式轧花机的工厂,成立于1887年,其产品在最盛时供不应求。因轧花车畅销利厚,许多铁工厂也陆续购进车床仿制,并有所革新。

上述这些企业,就性质而言,属于纯粹商办的纺织企业。而毛纺织、棉纺织企业,在近代纺织工业兴起时期则属于官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性质。

毛纺织企业的创办,当时仅有甘肃织呢局一家。1876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拨款20万两在兰州筹建,从德国购进蒸汽机2台、毛织机及其配套设备56台,并聘请德国技师13人。1880年9月建成开工,日产呢绒145米左右。1881年,全年共生产呢绒1.8万米左右,但销路不佳。1882年冬,德国技师合同期满回国,次年即发生锅炉爆炸。这家官办企业就停工歇业,近代毛纺织业在其草创阶段只昙花一现即行夭折。此后25年里,中国再没有出现新的毛纺织厂。

棉纺织业的创办起步最晚,但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主体。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一家官督商办、规模较大的棉纺织企业,创设于1876年,实际筹创始于1878年。历经12年周折,终于1889年12月28日试车,1890年投产。该厂共有纱锭3.5万枚,织机530台,工人约4000人。织布局开工后,营业甚盛,纺纱利润尤厚。据翁同和《翁文恭公日记》1893年5月10日所记:织布局每月获利1.2万两。李鸿章为大利所诱,决定大规模扩充纺纱,令出使英国大臣速购纱机百部。不料新机订购未妥,织布局于1893年10月19日发生严重火灾,延烧全厂,损失70余万两。访局被焚后,李鸿章急图恢复,并于1894年9月部分建成开工,改称“华盛纺织总厂”。在上海,由官商合办的棉纺织企业则有华新纺织新局,成立于1891年,有纺锭7000余枚,1892年增加2000余枚,1894年增设布机50台。据统计,至1895年,上海共有棉纺织厂7家(包括被毁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纱锭约21万枚,布机2300台。(注: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下卷,第8页。)在武昌,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是当时一家规模较大的官办棉纺织企业。该厂于1892年底正式开车,设备有布机1000台,纱锭3万余枚。该厂纺织的棉纱、棉布“甚合华人之用,通行各省”,因而“利源日广”。只是该厂从筹办起就靠官方贷款维持,以致形成沉重负担,而织布局所得利润又被张之洞用于补助铁厂及枪炮厂,使织布局的发展举步维艰。此外,张之洞在甲午战争后还相继建成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

近代纺织工业兴办的状况表明,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棉纺织工业为主体的近代纺织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的格局。

三、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历史作用

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1 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作用。如前所述,洋务派官僚兴办纺织工业的动机除了追求利润之外,就是为了保护利权,堵塞漏卮。而一些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有识之士,更有与外国资本势力“商战”的意图。参加过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的郑观应提出:“方今之时,……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自织洋布,以与之抗衡”。他还上禀李鸿章,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注:转引自陈梅龙.论晚清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性质.近代史研究,1986(3).)鲜明地提出了限制洋人设厂的问题。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这一“十年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势力的作用,打击了洋人试图在中国公开设厂的阴谋。1882年,美商丰泰洋行经理和英商祥生般厂经理集资在上海办纱厂,就被当时的两江总督左宗棠所禁止。1888年,日本资本家在上海筹建轧花局,李鸿章三令五申,指示上海道台据约与日商力争,禁止设立。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企图涉足棉纺织工业的尝试屡次受挫。当然,“十年专利”同时也不准华商另行设局,这样就束缚了民族资本棉纺织业的发展,削弱了抵制外国资本的力量。当时,洋布、洋纱的输入有增无减,进口额从1882年的2300万海关两增至1891年的5200万海关两,十年间增长1.3倍。而上海机器织布局年出布24万匹,湖北织布局年出布90多万匹,两者之和相当于1890年进口棉布1556万匹的7.4%。(注: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上卷,第13页。)这虽然打破了国内机织布市场“外洋独擅之利”的垄断局面,但两相比较,洋务派官僚从洋商手里收回的利益,实在是九牛一毛,只起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作用。洋务派官僚“保护权利”的动机与实际效果的巨大反差,正说明他们在洋务运动中所标榜的“自强求富”是何等苍白!

3.2 近代纺织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引起了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一方面,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纺织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工人人均日产棉纱是手工纺纱的近50倍,人均机织布是手工织布的6倍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不论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还是商办企业,都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追求利润,因此都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中国出现。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然而,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主义管理方式的种种限制。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制度束缚了企业的生命力。政府委派的总办、督办等负责人掌握着企业用人、理财和业务经营的大权,这些人不懂得近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更不懂纺织技术,在生产管理上依赖洋人,而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过分依赖洋人,又导致企业往往受控于洋人。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近代民族纺织工业不可能得到发展。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所造成的。

3.3 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过程,既是一次引进西方纺织技术、开拓近代纺织生产过程,也是一次训练和培养纺织工人和技术力量的过程。通过大规模生产实践,批近代纺织产业工人和技术力量开始出现。尽管那时纺织工人受封建管理制度的压迫和洋匠的欺凌,但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生产技术,成了后来发展纺织工业的先驱。

3.4 纺织产业工人是中国早期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之一。自从国人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甘肃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出现到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已有纺织厂79家,纺织产业工人总数达5万人,占当时全国产业工人总数15万人的1/3。正如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注: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卷,第8页。)纺织产业工人一诞生即展开了革命斗争。1891年,上海机器织布机匠就为争取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率先罢工。1891-1911年,有记载的纺织产业工人罢工斗争达35起。这预示着中国政治舞台上一种新的重要的政治力量正在形成,将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不仅对纺织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社会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纺织工业论文:论自动化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摘 要:现代纺织设备运用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实现了纺织生产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在线检测、显示、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实现了设备运行的自动监测、显示、超限报警等功能,保障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关键词:自动化;纺织工业;检测;自动控制;自动调节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姚俊红,女,38岁,山东夏津人,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前言

自动化是指在没有人的直接参与下,机器设备或生产管理过程通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自动地实现预期的操作或某种过程。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和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正是由于自动化技术在纺织工业上的广泛应用,推动着纺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日益改变着世界纺织工业的生产技术面貌。据报道,由于纺织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被称为“夕阳工业”的纺织工业,又开始出现新的生机。

1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清梳联设备,保障了成纱质量和稳定性

国产清梳联设备配用的高产梳棉机采用混合环控制,对喂入棉层的厚度进行检测,控制短片段不匀;采用喇叭口压力检测或采用凹凸罗拉、阶梯罗拉检测输出棉条的粗细,控制长片段不匀。两处检测到的信号,送入控制器经计算机运算,控制给棉罗拉的速度,达到自调匀整的目的。清梳联单机和全流程采用的光电检测、压力传感、位移传感、信号转换、伺服系统控制、计算机处理、变频凋速、自调匀整、计算机综合监控等技术提高了全流程运行的稳定性、性,保障了全流程连续、同步、平稳运行,使输出棉条长片段、超长片段、甚至短片段的均匀度都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障了成纱质量和稳定性。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异性纤维在线自动检测清除装置,采用彩色数码摄像技术,通过面扫描,修正照度差异,光谱分析能判定异性纤维大小及位置,由高速气流将异性纤维排出。

2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并条工序,稳定了棉条支数

国外产的RSB-D30型并条机及HSR-1000机,除配有开环或闭环自调匀整装置以外,还配有质量监控系统,发生质量超限故障立即停车报警,自调匀整装置很灵敏,传感器对棉条发生的探测信号可保持每1.5~4mm匀整一次,这相对于高速并条机,单位时间里控制频率很高,匀整频率达毫秒级,因此棉条均匀质量高,可将土25%的棉条均整到土1%以内。这种并条机生产的棉条不必再由试验室控制支数偏差,因此在组成新的转杯纺工艺过程中可不再考虑棉条重量偏差的离线检测试验。

国内并条机主要生产厂沈阳、天门、宝成厂均生产带有自调匀整的并条机,目前成熟配套的装置主要为三种型号产品,由洛阳613研究所开发的BYD型、乌斯特公司的USC型和USG型。控制方式采用凹凸罗拉检测喂入棉条的粗细,经过计算机运算,控制交流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改变主牵伸的牵伸倍数,达到匀整的目的。

3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络筒机,保障了纱团松紧均匀

德国施拉夫霍斯特公司生产的D338型、V338型Autoconer自动络筒机的技术优势在于带有自动真空控制系统的低压抽吸装置以及用传感器控制的物料流程系统。其最为突出的是运用公司多年的研究成果开发研制的Autotenes纱线张力控制系统。它采用的纱线张力传感器能连续直接测得每个络纱锭子的纱线张力,并将张力值输入纱线张力控制单元以调整张力,使之保持某一常数值。由于张力恒定,筒子卷绕密度均匀,减少了废料,降低了能耗。张力值可由信息处理器集中设定。机上带有触模式控制屏和集成式清纱器,能监控整个生产过程,告知实时生产数据。

国产新一代的自动络筒机在20__年国际纺机展上展出,其特点就是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换管、大小吸嘴、自动捻接等各项动作均由单独电机传动,由电脑控制各种动作既方便又快捷,取消了齿轮、凸轮、连杆等机械传动,简化了机械结构,提高了机器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消耗。

4自动化技术应用粗纱机,改善粗纱条干水平

新型的粗纱机均由计算机控制多台变频器,交流伺服驱动器,再分别控制多台电动机的同步传动系统,从而简化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取消了锥轮变速装置、三自动成形机构、计长装置等。利用计算机储存多品种的工艺,更换品种十分方便;采用传感技术,检测纱线张力,通过计算机实现张力控制;采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粗纱的卷绕成形功能和实现经轴、织轴的理想卷绕,使机构简化,操作方便,性能改善,质量提高,提升了设备的档次和水平。

5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环锭纺纱系统,使之向全流程连续化生产发展

1983年米兰国际纺机展览会以后曾有人预言,传统环锭纺纱技术将被新型纺纱所取代。但是,第10届国际纺机展览改变了这种看法,许多新技术的成功,自动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使环锭纺纱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些机型将检测结果通过变频调速直接改变工艺参数,简化了机械结构,有的机型通过检测、显示还能直接匀整输出纱条的质量。操作自动化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自动清洁、自动调速、定位停车、自动落卷、自动落纱、自动换筒、自动接头、自动排除落棉等等,凡是需要人工操作的部位和动作,都尽可能地实现机器自动操作。不仅减少了操作管理人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由机器代替手工操作,消除了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影响,提高了操作的性和稳定性,因而保障了产品质量。在大幅度提高单机生产水平和操作自动化的基础上,环锭纺纱正向全流程连续化生产发展。

6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新型纺纱工艺,提升产品竞争力

6.1新型气流纺纱机已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自动化

微机控制的纺纱系统可以自动检测、显示各种生产参数并自动打印。瑞士Ru14型气流纺纱机的在线质量监测装置,可以自动检测和记录纱线条干,并能超限自停,能按设定要求自动控制纺纱长度。德国Autocoro型气流纺纱机的自动接头装置,还设有接头质量自动检测装置,号称无疵点接头。此外,如纺杯自动清洁、自动落筒、防叠装置、上腊装置、机台自动启动装置等都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方便操作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6.2涡流纺纱机的自动监控系统

涡流纺纱机配有触摸式控制系统,可控制并设定工艺条件,包括全部牵伸及主牵伸倍数的设定;涡流纺纱机上还配有智能型分析系统,有效控制纱线质量如对竹节纱、粗细节纱等纱疵的分析及清除,完成纱疵分级及周期性疵点的检测等;自动对停台时间进行检测分析及记录断头、疵点去除、落纱、动力停台等停台时间的分析、记录、贮存。对接头不良、落纱、维修及等待接头时间的监测,可自动记录运转不正常和可疑的锭子及喂入棉条的质量问题等。

7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无梭织机,实现织造生产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和品

种适应性不断创造新水平,使织机操作实现了自动化,如开关车的程序控制,定期自动加油,利用微机自动收集、显示织机的各种生产参数和运行情况,包括速度、产量、效率、停台及原因分析、织轴经纱存量、在机织物卷装等等,因而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电子送经和电子卷取组成了经纱张力的自动控制,基本上消除了纬向疵点;电子选色,微机自动变换织纹组织,集中改变织物图形,通过单机和中央控制台的双向通讯还能实现群控;瑞士吕蒂L5100型喷气织机根据不同织物的要求,由微机自动计算和优化主喷嘴和辅助喷嘴的气压和启闭时间,从而既保障了产品质量,又减少了气耗;有些机型还能自动排除纬向疵点。据介绍,有的制造厂开始研究梭口外纬向疵点的自动检测,以及在线断经的自动检测和排除方法。有人预言,不用很长时间,有可能实现织造生产的自动化。结束语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纺织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的纺织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也正好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自动化、连续化继续是纺织业界人士的追求,自动化和工序间的连续化将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和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纺织企业的效率。

纺织工业论文:中国纺织工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机遇

全球纺织纤维的生产量由1800年的160万吨,2008年增长到7614万吨 ;2009年为7385万吨,2009年全球生产天然纤维2760万吨(皮棉、净毛、精干麻、生丝等);其中,中国生产的天然纤维729万吨,占全球天然纤维总产量的36%。全球化学纤维总产量4625万吨,其中,中国生产的化纤为2615万吨,约占全球化学纤维总产量的56%。也就是说在这100多年间,中国已经变成为世界上纺织纤维和纺织生产的及时大国。尤其是化学纤维中的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都在全球产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图1和图2分别说明了2008年中国和世界上各种天然纤维、人造纤维的生产量。

图12008年纺织纤维生产量(万吨)――天然纤维

最近的30余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由1980年的3200万吨增至现在的7400万吨~7600万吨。在这个增加过程中,1980年时世界上不少经济发达的纺织大国认为纺织工业是夕阳工业,但事实上,30年来的历史过程说明纺织工业不是夕阳工业,而变成为朝阳工业。然而,这30年中许许多多纺织品的生产在世界进行了大转移,一直到目前,许多品质产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加工正在继续由经济发达的纺织大国向中国大陆转移;但是在中国大陆,纺织加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同时,中低档服装及家用纺织品的加工已经开始由中国向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转移。而产业用纺织品还将快速发展及增值。展望21世纪的未来40年,纺织产业还将阔步发展。纺织产业已从原来的“夕阳产业”逐渐变为“传统支柱产业”、“具有战略性新兴内容产业”重新定位以及新的“朝阳产业”,正在大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当前面临的挑战

展望2050年,纺织产业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宏伟的远景,但是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纺织纤维原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今后40年将大幅增加。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达到2.53亿吨。其中:服装用纺织品415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4.51 kg/人・年,占16.4%;家用纺织品41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4.45kg/人・年,占16.2%;产业用纺织品1705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18.53kg/人・年,占67.4%。这一变化是30年前没有预料到的。

纺织纤维原料每年要由现在7500万吨左右增加到2.53亿吨,这样的大发展将面临许多制约。首先的问题是全球人口暴增(2000年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76亿,2009年1月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92亿,今年2月修改为94亿),那么全球的耕地即使全部用于种粮食也可能不够养活94亿人口,粮食的供应将会非常紧张。天然纤维无论是棉花、麻还是用于养羊的草场或是养蚕用的桑树都将不能占用耕地,这种背景下,直接影响到传统天然纤维的生产供应量,在未来40年中受到制约。其次,合成纤维依托石油化工原料渐趋枯竭,再生化学纤维依托棉短绒、木材浆粕等已趋极限,速生木材供应无法增长。化学纤维所用的原料90%以上都是来源于石油化工原料,今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家研究论文提出,以现在的资源消耗速度,2050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将会面临枯竭。因此,今后40年,纺织纤维原料供应缺口很大,必须另觅资源,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是危言耸听。

(2)纺织加工对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去年的天津会议,以及十年以前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对现在纺织纤维原料生产和纺织加工提出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水污物排放”、“节约用水”、“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友好”等“绿色”、“低碳”的要求。这对我们现在的纺织加工是一个重大的压力,对现在的加工技术、方法、设备、工艺等都是重要的制约。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问题是,“节能”、“减排”、“降耗”等要求对我们纺织生产的加工成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新时期社会对纺织产品品质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对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要求,如服装的抗起球性、抗钩丝性仍然是难题;服装的抗褶皱性、高湿摩擦色牢度、“洗可穿”性、导汗透湿性等的要求明显提高;功能性要求不断提高,如保暖性、凉爽性、抗菌性、防臭性、防蛀性、驱螨虫性、阻燃性、防熔滴性、抗静电性、防紫外线性、红外辐射性、防电磁辐射性,以及智能服装的要求。除此之外,更突出的是,卫生、保健、医疗用纺织品,与生理学、病理学、经络穴位理论等许多学科的跨学科结合,在这方面的创新开发及应用需要花费更大力气攻关的目标。

另外,产业用纺织品按各种用途不同,也提出高强度、超高强度、高模量、低模量、耐高温、耐低温、低电阻、高绝缘性、防高能粒子等新要求。比如,航天事业上,宇航员穿着的出仓的宇航服,包括我国即将实施的月球登陆而研制的服装,这些服装的使用环境特殊,朝向太阳的一面服装低温度是185℃,在背向太阳的一面服装的较高温度是零下160℃,所以服装表层的纤维要在185℃以上不变软,更不能融化,在零下160℃以下不能发硬、发脆,对服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要满足这些要求必须:开发新的纤维品种,开发新的纺织加工工艺、设备,开发一系列检测技术和仪器,建立一系列新标准。中国现已研发进入产业化的高性能纤维品种主要有:超高分子量高强度高模量聚乙烯纤维、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聚四氟乙烯膜裂纤维纱、聚四氟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高强聚丙烯纤维、高强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同时,全球高性能纤维正在开发并产业化的还有:超高强度碳纤维、超高模量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聚全氟纤维、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唑纤维、聚间亚苯基苯并二咪唑纤维、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噻唑纤维、聚醚醚酮纤维。全球关注的化学纤维加工技术还有:纤维素溶剂法纺丝;改性纤维素热熔法纺丝;改性聚酯纤维聚乳酸纤维;各种高功能纤维:高强、阻燃、防熔滴、导汗、抗静电、导电、导磁、防紫外、防电磁辐射、防高能粒子等等。

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任务

(1) 拓展纺织纤维原料的新视野。在已经过去的“十一五”和新近的“十二五”规划中,对拓宽纺织纤维原料的新视野提出的要求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开发生物质资源。也就是利用各种新技术,培育纤维新品种,利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天然纤维,形成天然植物纤维生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各种棉、麻、养蚕的桑树以及新开发的木棉纤维、牛角瓜纤维等。我国最近7年生产了300英支的细棉纱,合股成双股线后织成色织布,然后做成衬衫,主要出口到美国。目前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生产出这种细度的纱线。生产如此细度的棉纱,用普通棉纤维是做不出的。我们来计算一下:300英支的纱线相当于公制支数是508支,普通的棉纤维的公制支数是4000支,要用普通棉纤维纺出这么细的纱线,每根纱线的截面内只有8根纤维,按照成纱的原理,成纱至少需要37根纤维,所以用普通的棉纤维是无法做到的。这种300英支的纱线所用的棉纤维是我国特殊培养的品种,这种棉花是种植在盐碱地上的。

另外,要充分利用当前农作物废弃资源(如:喂蚕余下的桑条、榨糖后的甘蔗渣、麻秆芯、玉米秆等利用起来开发再生纤维素纤维);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利用新的生物质资源(竹材、海藻、蟹壳、虾皮、植物蛋白、细菌蛋白等);充分利用废弃纺织品再生(在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发达国家,废弃纺织品再生纤维进入市场并获得消费者认可,中国已经做了十余年的工作,但仍需努力);开发新型高性能和新功能纺织纤维,包括用化学纤维“超越、仿制、代替棉纤维“。

(2) 开发纺织染整服装新技术和新设备。纺纱设备和技术方面,传统的有走锭纺纱、翼锭纺纱、环锭纺纱为大家所熟悉,还有离心纺纱、转杯纺纱、赛络纺纱、赛络丝纺纱、缆形纺纱、空心锭纺纱、喷气纺纱、涡流纺纱、尘笼纺纱、花式纺纱、静电纺纱;此外发现了新的纺纱方法,如:集聚纺纱、低扭矩(扭妥)纺纱、嵌入式复合纺纱、自捻纺纱、多色混色纺纱(同一根纱线上有几种不同颜色的纤维)及彩虹纱纺纱(同一根纱线上出现4种到10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是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的颜色变化)。纺纱的锭子转速由13000转/分增加到20000转/分甚至50000转/分。

在织造技术方面,由原来的一般梭织发展到多臂织造、提花织造、剑杆织造、喷水织造、喷气织造、三轴向织造、多层织造。此外,还开发了宽幅织造、特宽幅(幅宽14米以上)织造。织机转速由120转/分增到2500转/分以上。针织技术覆盖了纬编、经编、平型、圆型、宽幅(大筒径)、单向衬经、单向衬纬、多向衬经、衬纬、添纱等。非织造技术在分梳、针刺、水刺、压粘以及熔喷纺(化纤纺丝)等各种方式都已经广泛实施。同时几种方式的复合,压粘和针刺、水刺复合技术以及与梭织物、针织物多层复合技术。编结织造技术覆盖了多种三维立体一次成形技术,并用于生产的风力发电机的桨叶。

染色技术也有很大发展,覆盖了轧染、浸染、冷轧堆染、喷染、超声染、涂染、原液着色、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以及纱线多色分段喷染技术等多种技术。印花技术覆盖平网印花、圆网印花、喷墨印花、电子控制喷墨印花等技术。

服装设计制作技术也由原来的手工加工到现在覆盖了各种自动化技术以及一次成形无缝服装。

这些技术反映了近30年来科学技术和纺织染整服装机械设备制造技术的长足进步。但展望未来40年,纺织染整服装技术及设备,必将产生更大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纺织设备。

(3)纺织科学理论发展并发挥创新的基础作用。纺织原料利用和加工技术积累已经上万年,近代机器纺织工业发展也已超过360年。但是纺织科学理论尚未完备:纤维的性能和功能尚未充分利用;纤维的磁学性质至今尚未充分认识和利用;纺织材料的许多性能在产业用纺织品中的作用还未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纺织材料力学性能中的“许用应力”尚未进入设计领域;服装在人身穿着中的保健医疗作用尚未真正启动;纺织染整加工流程仍太长、环节太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程序尚未系统标准化;纺织测试技术和标准尚未形成完整系统。这些工作尚待纺织科技工作者去完成。

世界的纺织科技发展任务对我们中国纺织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要总结历史的成果和经验,要想尽办法和科研工作者一起作出努力,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包括跟踪国际信息,加强科学技术交流,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引领国际潮流,为全球和中国纺织产业的进一步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纺织工业论文:全国苎麻纺织工业年会综述

6月9日到11日,由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主办,中国麻纺行业协会苎麻专业委员会承办,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协办的2010年全国苎麻纺织工业年会在湖南株洲召开。本次年会对苎麻产业的复苏及产业发展方向作了重点讨论。

苎麻业景气度正在提升

据不统计,2010年1至5月,全国麻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125亿元,与上年104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苎麻预计56亿元,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4.24亿元,与上年3.26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苎麻预计1.53亿元,同比增长36%。

“数据表明,全国麻纺行业景气度不断提高,形势好于去年,但复苏相对缓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比如,苎麻纺织行业企业面临的较大挑战是什么?我认为劳动力成本提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较大的机遇是什么?我认为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开发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扩大内销市场是关键。”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会长许吉祥在年会上表示。

记者获悉,目前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正向国家有关部委建议和争取采用类似“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办法,给技改更新设备企业资金补贴,鼓励纺织机械厂能够研发适合苎麻企业的机械设备。同时,协会已在给国家有关部委写报告,争取麻农享有粮农补贴同等待遇,每收购一公斤亚麻县财政补贴0.5元。

积极申报项目 拓展内销市场

“发改委和工信部对2010年技术改造工作终端范围是将苎麻生物脱胶和牵切纺工艺纳入纺织机械行业同步考虑。经过努力,中国苎麻产业在节能减排、污水处理、技术进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现有技术发挥了较好的效果。”许吉祥指出,今后要搞好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建设,提高苎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他认为,当前主要问题是:无论是基本建设投资还是运行成本都很大,苎麻企业难以承受。“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向国家和地方政府申报项目,争取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加快推广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应用。”

会议认为,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内销市场的布局是增强苎麻企业抗风险能力的保障。据业内专家分析,若人民币升值3%,则意味着许多中小企业将处于“干了白干”的境地,若升值幅度达到5%,则近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将陷入亏损。人民币升值对苎麻出口企业非常不利,特别是对原料由国内采购,产品大部分出口的苎麻企业。亚麻和黄麻两头在外相互抵消影响不大。

“苎麻企业必须极其重视搞好开发终端产品和扩大内销工作。”许吉祥说,首先要延伸和完善苎麻纺织产业链,由过去初级产品向中品质产品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必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集成,将苎麻纺织天然纤维与棉、丝及功能性纤维进行混纺或交织;把苎麻面料与服装、家纺产业相衔接;把苎麻制品与国防、卫生、旅游相融通;把开发新产品与品牌建设相结合;要从低碳、时尚、环保、舒适性上引领促销。

培育品质苎麻基地和人才队伍

苎麻企业应如何做好内销的营销?许吉祥认为,一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主体结构、产品结构、营销结构和市场结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引导扩大国内消费。二是提升产品设计创意水平,发挥苎麻企业产品开发中心作用,充分调动产品设计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自主品牌连锁店、专场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流通销售模式要大力发展。四是大力拓展农村市场,利用“万村千乡”市场过程,推进麻纺针织服装、家纺制品自主品牌下乡。

“要抓紧培育农业产业化有机品质原料基地,构筑苎麻企业生产的基础。”他表示。据不统计,2009年全国苎麻种植面积为110万亩,与上年160万亩相比减少50万亩,萎缩31%;2009年总产量为17.6万吨,与上年22万吨相比减少4.4万吨,下降33%。由此可见苎麻原料供应存在重大隐患,必须引起重视。苎麻是中国草,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作物,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办好。

许吉祥认为,“要培育人才队伍。”在我国苎麻行业中,高级产品设计师和品牌创意人才比较缺乏,苎麻企业应加大产品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育设计师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技工、技师队伍建设,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技能,促进企业升级上水平。

麻纺协会:大力助推苎麻业发展

本次年会期间,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张世平和副秘书长洪君专门召开了《新型苎麻纤维加工和纺织工艺技术及装备项目》研讨会,听取技术专家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拟定于7月上旬在大连市召开产学研科技联盟会议,9月底在湖北咸宁市召开技术改造经验交流会,同时成立专家技术委员会。

“出口退税率由现在16%调升到17%,同时要求解决高征低扣问题,如:买入苎麻纤维原料进项税13%,但产品销项税为17%,请国家将4%税率差返还给企业。”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在给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关于棉纺织行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报告》中如此请求。

协会支持农业产业化有机品质种麻基地试点工作,在苎麻、亚麻、黄麻、大麻(汉麻)各选一个试点单位,争取得到农业部政策支持,以利于总结经验推广。准备8月中旬召开农业产业化有机品质种麻基地现场会议,提倡有条件苎麻企业与有关地区合作,走自种、自收、自用原料路子。既可以提高原料规格质量,又可以稳定原料价格,调控成本。同时,加快完善苎麻收割、剥制机的应用推广,更好地解决剥麻费工费时及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今年7月中旬,将在深圳市龙岗区开设中国麻纺文化园,做好协会搭台、企业唱戏工作。有关麻纺企业可选择销售窗口,以利于零售、批发和接订单,培育棉纺织内销市场。今年10月中旬,将在舟山市召开产品设计师会议,专门讨论研究产品设计工作。今年底,将成立“中国麻纺织原料专业委员会”,以利于加强联系做好原料工作。

纺织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研讨

[摘 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与棉纺织生产技术的相互结合,推进了全球棉纺织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例如开清棉、梳棉组成的清梳联起,包括并条、精梳、粗纱、细纱、新兴纺纱、自动络纱及无梭织机等必要工序,几乎都装实现了科技自动监测及自动化控制装备,使棉纺织工业技术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高科技阶段。其作业速度、产品质量、自动化水平及环保生产等方面都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纺织业目前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本文就棉纺织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分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纺织工业:发展现状:技术革新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支撑作用,当前,我国是世界上纺织服b体系规模较大的国家。我国年纺织生产总量可以达到全世界范围内纺织生产总量的55%,纺织产业也是我国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规模较大、最成熟的产业。因此,实现纺织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纺织工业现状

在2011―2015年之内, 我国的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率是5.1%,具备一定规模的纺织企业主营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是9.2%,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率是6.6%,我国年纺织生产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是37.4%,在这五年内增长了3个百分点。最近两年之内,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增速逐渐趋于平稳,在过去一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工业增长值为6.7%,增速与2015年持平。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织品零售额工业增长值为7%,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是一千余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率下降了1.97%。

总而言之,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增长率逐年降低。纺织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服装行业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服装行业已经成为带动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投资方面,纺织工业的投资处于稳步增长状态,新疆生产棉花,成为纺织工业的投资热点。在出口方面,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国际上整体需求量较低等因素影响,在2015年我国服装出口量较往年有所下降。在品牌知名度上面,我国服装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较低,在品牌价值、品牌结构等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二、纺织工业技术转型面临的问题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转型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不只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受到原料价格的波动、市场需求状况、国际竞争、成本持续增加等因素的制约。纺织工业要实现技术上的转型与突破,必须要解决当前面临的矛盾点。

1.原料价格波动对产业链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政策是“政策收缩”和“进口配额”,在2012年之前,这两个政策都是可以保护国内棉农的,因为我国棉花的价格低于国际价格。但是进入2012年之后,“政策收缩”变成了直补政策,国内外差价缩小,纺织产业出现高成本制作、低利润回报现象。这种状况下,一些纺织企业维持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被迫转型。除此之外,化纤企业也受到价格波动 的影响,涤纶纤维产品的主要原料是PTA、MEG、PET,而我国PET产能在2011年就开始出现过剩现象,并且这几年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造成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拉低了涤纶纤维行业的议价能力。

2.节能环保形势更加严峻

纺织工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量非常大,与当今世界上大热的环保主题相违背。据环境统计数据显示,在统计的四十多种工业行业种,纺织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位列第三、COD排放量位列第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环保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我国在2015年制订了相当严格的环境保护法,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纺织行业全力以赴执行环保工作,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跟上一年相比分别下降了九个百分点和十个百分点,虽然下降幅度不低,但是离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排放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各行各业都在淘汰落后的生产力,纺织行业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加上国家致力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苛,纺织行业资金短缺不足以顺利完成技术转型,在节能减排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3.盲目扩大同质化产品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我国纺织品行业企业集群现象突出,产业与市场的互动非常紧密,企业集群给我国的纺织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它的弊端性日益突出,纺织企业的集群现象是自发的,而且集群的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融入市场的方式大致相同,常见的是以低价、多销手段来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这就造成企业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给集群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种小型企业的过度竞争不仅限制了彼此的发展,而且阻碍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转型之路,制约了产业的整体转型。

纺织企业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充分认识到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现状,合理投资,科学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道路,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在注重原材料的开发之时,也要注重对高端纺织品的开发与生产,以增加高端纺织品在服装行业的销量。

三、对我国纺织行业完成技术转型的策略与方法

首先政府要调整棉花政策调控和市场供需关系的对立问题,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强化技术改造与创新力度,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其次是在整个纺织行业推行高效节能的新型工艺,淘汰设备落后、技术滞后、产能过剩的小型工厂,实现整个行业的技术转型;再者是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在开发产品功能性的基础上注重对产品质量的提高,并且善于运用“名牌效应”,适当地进行产品营销与包装,企业应该主动了解国内外近期技术发展潮流,借鉴其精华部分,结合公司实际发展状况做出合适调整;然后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可以与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结成联盟,建立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定期开展技术讨论会议,并将新技术成果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四、总结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纺织业在全球工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实现纺织工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与改革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