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用13篇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70年代中后期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在我国建立了该专业。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案修订稿)》[1]中,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林业信息管理专业、科技信息专业、信息学专业、管理信息系统5个分别来自工学、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资源整合,组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入管理科学类下。现在开办信管专业的高校已经有600多所,有的偏重于计算机,有的偏重信息情报,还有偏重经济信息管理,所开设的课程也多种多样。那么,信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专业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本文尝试以衡水学院经管系中的信管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素质定位、服务方向定位3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 人才培养定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经济管理与计算机科学相交叉的专业,其培养的学生应该能够符合社会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需求,是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很好地运用于经济管理中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经管类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分析、决策支持的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通过借鉴文献[2]~[6],并结合衡水学院实际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1.1 建立阶段式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分为基础知识培养和专业知识培养两个阶段。在低年级阶段,应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同时还应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运筹学、统计学等。在高年级阶段,应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课程,如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同时,一些丰富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课程也在这一阶段开设,如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

1.2 建立实践课程体系

以上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成为一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基础,而真正能够合理利用所学知识指导于实践才是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以上课程中的大部分课程,都在同时开设了相应的实践课程,如C语言实验、会计学原理实验、企业资源规划实验、数据结构实验及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统计学实验、运筹学实验、信息检索实验等。

1.3 建立校企联合的实践平台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建立实践基地,形成长久的实习和就业合作的关系。一方面通过邀请企业中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做讲座;另一方面让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试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社会培养的是具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人才素质定位

本专业培养面向21世纪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它由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基本要素构成。结合社会需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按照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2-5]

2.1 知识

由文化基础知识、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等构成。

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平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是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该专业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2.2 能力

由适应社会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再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构成。

其中,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规范,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从职业目标定位的角度,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在具备信息管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从业能力。

2.3 素质

由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法律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构成。

其中,专业素质是指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为了使该专业的人才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在了解本专业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养成科学的专业的敏感性;将个人的专业兴趣与职业规划(目标)相协调,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效益和持久,并能有效快速的实现就业目标;保持对社会的爱心与责任心,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开朗积极的心理。

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紧密相联,其中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关键,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对应用型人才来说,加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素质是核心,是将获得的知识、技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个体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促进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突出能力培养,强化素质养成,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 服务方向定位

各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特点不尽相同。根据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兄弟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相近专业的优势和师资优势,在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设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选修模块课程方向。

3.1 企业信息管理

企业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传播、存贮和利用,对企业的信息活动过程进行战略规划,对信息活动中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力求资源有效配置、共享管理、协调运作,以最少的消耗创造最大的效益。企业信息管理内容包括:信息化建设、信息开放与保护、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企业信息管理涵盖大多数行业,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3.2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与通信网络为基础平台,利用电子工具实现的在线商业交换和行政作业活动的全过程。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方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既懂经济与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可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适应面宽广。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及ERP项目的应用、实施等。

4 结 语

在信管专业人才定位方面, 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结合衡水学院信管专业建设现状,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探讨。同时我们将以衡水学院“进步教育”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该专业定位,制订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计划、加强教学条件与利用、加快教学建设与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逐步凝练专业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蒋玲,杨溢,刁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探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4):41-43.

[3] 卢冰原,黄传锋. 面向就业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3):84-87.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2

一、我国实行双语教学的原因

一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教育部在2002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二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三是外语教学改革以及培养新型教师的需要。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更重视英语与学科的渗透,不但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知识,全方位地应用英语,而且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双语教学以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学科知识为目的,促进学生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积极适应和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五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需要。英语是当今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现代权威的论文和著作90%以上都用英文发表,70%以上的信息都由英语传播。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获取最新信息,还可以把研究成果推向世界。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不管是内在理论还是外用软件,都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英语文档的辅助材料。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扩充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很有必要。

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有160余所高校开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对该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亦不在少数。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该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授课对象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大三第二学期学生,采用的是混合型教学模式,即中英文讲义并存,课堂上用中英文讲授的比例各占50%左右,幻灯片80%以上用英文制作,在课程实践环节中采用国际上主流的ArcGIS等专业软件,使用案例教学法。但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不合适

一般来说,双语教学都会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因为原版英文教材在理论的准确性和源头性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内容编写上也包含了详细的阐释、丰富的事例等,但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不能很好地把国内外的思维方式统一表达,在国内大量订购这样的教材也很难,价位比一般的中文教材高出数倍,给学生和学校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授课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大差别,有的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六级,对双语教学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且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较顺利地交流;有的学生尚未通过英语四级,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初期有明显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3.课堂信息量不足,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学双方的注意力都有所偏移

在准备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英语教学不低于50%的要求,教师就会牺牲一些简单的中文表达;在准备教案和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达习惯,因此教案和课件的制作会花费比其他课件多2~3倍的时间;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会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解释学生未知的专业词汇上面,直接影响理论讲述的深度。

四、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鉴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对地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1.教材的改革

因为国内目前没有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相关的双语教材,所以在教材选用方面,为了实现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目标,教师可以综合Kang-tsung Chang编写的《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Paul Longley等人编写的《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cience》等英文教材,以及邬伦等编写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中文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的重点和难点,自编适合实际双语教学的教材。

2.与课程配套的试题库的建设

为了巩固专业课程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多样的试题库。建设试题库时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明确各章节应掌握的知识。还要注意参阅国内外各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考试考查方法,建立相关的中英文题库。试题要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库题量要充足,同一章节相应内容要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试题,试题难易要适度,在较难、中等、较易之间保持适当比例。试题库要基本满足“覆盖要全面、重点要突出、题型要丰富、难度要适中、题量要适度、附件要齐全、用字要规范”等要求。这样的试题库在学生平时的练习和考试准备中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

运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效果明显改善,在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中,图形、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示等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搞好课堂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并组织学生围绕这一看法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提供相关数据,让学生根据授课内容上机实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这一做法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充知识。给学生提供大量有利于学习该课程的网站和资料,拓宽他们的专业学习范围,使他们养成遇到问题查阅英文原版资料和帮助文档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五、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效果

1.双语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读、译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完成了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也使学生的思维从汉语过渡到英语,进而实现双语教学中外语的渐进式导入。

2.深化了学生对相关原理的认知,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开口说、动手写的热情,提供了学生与教师进行专业交流的平台。

可以说,双语教学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他们对第二门语言的掌握程度,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地理信息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魏日宁.香港双语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学研究,2002,(11).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3

1社会对GIS从业人员的需求

1) GIS专业程序员或系统员大致有4方面的要求:①编程语言要求。比如要求熟练掌握cc+十语言,更高要求是精通C# , C十+Java, JSP, VB. NET中的某种语言,熟悉VC++, JBuilder等编程环境,熟悉某种建模工具构建系统模型;② GIS平台要求。如要求熟练掌握某种主流GIS平台及二次开发技术,更高要求的是对WebGIS、三维GIS的开发有一定了解;③数据库技术要求。熟悉某种数据库,更高要求是能基于Oracle等大型数据库进行开发;④要求有一定的项目经验。

2) GIS市场梢售或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不开发系统,做市场或管理,要求有行业知识与背景,更重要的熟悉市场,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只要熟悉相关GIS软件就足够了。

3)相关行业的应用或分析人员由于80%的信息都和空间位置有关,GIS作为一种应用工具能服务于众多行业,而且GIS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其生命力,特别是行业的GIS深度应用。其要求就是除了有GIS专业知识外,需要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

4)与GIS相关的数据人员空间数据是GIS的核心,对一个GIS项目来说,相当大一部分资金用于数据的采集、生产与维护,这个方向对GIS人员需求量较大,要求是能熟练使用相关GIS软件,比如利用GIS软件进行矢量化,利用软件对遥感和航测数据进行处理等。

5) GIS教育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毕业生加入了考研大军,部分学生毕业后仍然从事前面所述的工作,也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进人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从事GIS教育与研究。GIS教育与研究大致可分为GIS基础理论研究、GIS实现技术研究、GIS应用及其探索。相应的,在数学基础、计算机技术以及应用行业背景知识上会有更高的要求。

根据上面的社会需求分析,长江大学GIS本科毕业生的市场定位主要分为3类:GIS研发、GIS市场与管理、GIS应用。不同的市场定位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GIS研发人员来说,计算机技术是最重要的,对于GIS市场与管理人员来说,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或管理知识,而对相关行业的GIS应用或分析人员来说,需要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

2基于市场定位,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基于市场定位来调整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①厚基础、宽口径、突出特色;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不同的市场定位,学生选修时加强择业引导;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这个思路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学科知识模块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方面,应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使培养的人才不仅能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和需要,较快地适应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转换。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加强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专业课程以大专业为基础设置,同时体现不同市场定位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1)计算机技术是GIS专业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计算机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三个一”(一个GIS平台、一个数据库平台、一门编程语言),要求每个学生能够精通一门编程语言,熟悉一个数据库平台,能基于一个GIS平台进行操作和二次开发。

2)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就业方向的需要。如设置一些高级计算机技术课程模块,如计算机图形学、网络编程、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这主要是针对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软件开发的需要而设置的;设置一些管理类课程,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既懂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又懂管理,将来成为GIS市场销售或管理人员而设置的;设置一些应用专业模块,如数学地质、沉积岩石学等课程,将我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核心课程开设为GIS专业的应用专业选修课,注重整合资源、交叉融合,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引导部分同学选修,将GIS作为工具,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行业分析与应用工作。

3)对学生进行择业、课程选择引导。学时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学生的兴趣各异,在课程设置中将需要的、可能需要的分开,能够让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分阶段量力而行。为了减少学生选课、就业的盲目性,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商,让学生能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有利于课程选择。另一方面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到与本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其他高校学习或实习,以便毕业后能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工作。

3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4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属于测绘科学技术类或者地理科学类。本专业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辅助手段。相对于地理学专业,本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地理信息问题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5

0 引言 

 

GIS是目前各个领域都在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及技术主要来源于英语国家,不仅前沿理论、技术以英语体现,从应用角度来说,一些优秀软件仅有英文版。在引进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及时理解和应用。因此,GIS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熟练地掌握运用GIS专业知识。 

 

1 GIS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1.1 教材难觅 

目前GIS公开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大多是任课教师自编教材。教师自编教材往往是将一些英文的学术论文汇编起来,或是选用原版专业文献或是专业书籍的片段。学生使用以后,普遍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内容枯燥,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1.2 教学模式陈旧 

调查显示,目前60% 以上的专业英语教师以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为主。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听、说、写等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也不能提高。 

1.3 课时有限 

GIS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多,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英语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大部分高校设置的是30-54课时,与教学大纲规定的100-120个学时相差甚远,使得教学难于展开。 

1.4 评价方式单一 

任何成功的专业英语教学都需要有效的评估措施,英语技能测试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②而目前,一般的专业英语考试内容仅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因为没有听说的考试内容,学生和教师往往对听说训练有所忽视。 

 

2 GIS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要有效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就必须从教学模式上下工夫。本文研究按照“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措施”的思路,进行GIS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本研究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科技英语阅读;二是专题学习。专题学习主要有专业词汇及其构词法,翻译基本理论、技巧,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GIS最新技术介绍等主题。课堂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级阶段: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指出:“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法和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学习。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一些单词的意思与公共英语中不一样,有些专业术语远远的偏离了单词本身的含义,因此,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些词汇在公共英语以及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 

(2)中级阶段:本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书刊文献的能力。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GIS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具备一定阅读和理解专业英语文章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必对课文的每句话都进行精讲。复杂的长句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程讲解的重点应放在此类句子上。 

(3)高级阶段:专业英语教学不仅应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掌握用专业英语查找资料,进行交流所必需的方法和技巧。高级阶段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侧重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等技能。 

2.2 自主研学 

“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单靠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专业英语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和积极参加其他各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制

[1] [2] [3] 

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研学的途径:传统的教学法只有一本教材,以本为本,这必然导致输入的单一性。GIS专业英语缺乏教材,但同时也给了专业英语教师更多的灵活性。网络上大量的英语专业网站资源涵盖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常常更新,与新技术联系紧密,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与专业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这种查找和学习过程中,突破了地理环境制约,学生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感知语言,有效运用专业英语。 

()自主研学的方法:信息时代提供了众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课堂和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自主研学、拓展训练、思维创造,给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这是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要义。本研究自主研学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具体的教学任务被置于循序渐进的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最后展示学习所取得的成果。③任务型教学方法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实现。

布置任务:在此环节中, 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带着具体任务,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较好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GIS专业英语第一单元“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GIS”时,可以提供“Why is GIS important? ”“Why is GIS so hot?”“The Market value of GIS.”等专题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课外查找本小组所选专题的材料,并整理自己所搜集的材料。

自主探究:学生在明确了探究的目的、问题后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利用相关工具收集信息,并分析、加工、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大量用专业英语表述的网页或篇章,学生必须首先读懂素材,了解素材的主要内容才能确定它是否符合相关的主题要求。 

小组讨论: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对所获得的素材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气氛由沉闷变为活跃。此外,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小组讨论为他们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减少了心理压力。这种英语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成果展示与交流: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参与评价。为了展示成果,学生必须熟悉素材内容,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重新组织语言,用完整而精练的语言陈述和回答问题。 

. 强化实践 

专业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运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学生的大量实践。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即兴演讲、专题讨论等。例如,对于GIS专业来说,使用专业软件非常频繁。行业内使用的最优秀专业软件如ArcGIS、Mapinfo等都是全英文软件。我校GIS专业有包含这些软件的实验室。专业英语教学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设施进行实践教学;另外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还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研、选题,查阅英文参考资料和文献,并在检索的基础上,着重就所选专题的综述类论文资料进行阅读,并写一份检索报告和英文摘要。这项工作使学生既阅读了专业英语资料,又对毕业设计的程序及文献综述和英文文摘的书写有所了解,也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 完善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监控教学任务完成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极性评估相结合的策略。形成性评估主要体现为:教师把学生课堂教学、自主研学、和强化实践阶段进行的过程纳入最后的评估,并给出成绩;终极性评估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两部分共同组成,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评估。 

 

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教改课题(湘城院发〔2011〕46号序号17、湘城院发〔2010〕16号序号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58-03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即“GIS”)行业春天的来临,我国成为全球GIS专业开设最多的国家,共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GIS专业,这也使得GIS行业竞争变得日益激烈,高校生源不断减少,过去依靠外延式发展的二本院校必须注重于内涵建设才能发展壮大。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挖掘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当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就成了二本院校发展的重要思路。[1]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物体的地理分布数据及与之相关的属性,并以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技术系统。[2]作为一种信息技术,GIS具有工程学科特征、工具学科特征和横断学科特征三大特征,在地图制图、城市规划、矿产资源评价、环境监测、交通指挥等领域广泛应用,市场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3]因此,对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进行战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运用SWOT 分析方法,通过对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剖析,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形势。

一、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SWOT 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SWOT分析把企业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 (strengths)、劣势 (weaknes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求制订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借鉴SWOT分析方法在企业竞争分析与战略研究中的成功应用,将其用于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1.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发展的优势

(1)教师组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相互团结。GIS专业教师由中年和青年教师组成,副教授1名、讲师4名、助教1名,其中1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为在读博士,2名教师为国土资源信息工程专业,3名为GIS专业,1名为地理学专业。按课程体系分类,1名教师主攻遥感,1名教师主攻数字摄影测量,2名教师主攻GIS开发,2名教师主攻地理信息系统,较好地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GIS专业的教师在上课之余,以各种形式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表现了高度的任劳任怨、团结互助的精神,如通过实施大学生导师制使GIS专业学生的考研录取率超过17%,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

(2)以测绘为依托,学生好就业。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主要服务于城市建设,是以测绘工程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一半的课程为测绘类课程,使学生不仅能在GIS行业就业,而且能在测绘行业就业,使GIS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

(3)学生人数少,好管理。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每年招生1个班,不超过50人,这就使得所有GIS专业班都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发展的劣势

(1)教师人数少,缺少学术带头人。GIS专业只有6名教师,只能勉强维持日常教学,没有实验室专职教师,所有实验室设备由任课教师负责维护,增加了教师的负担。由于教师人数少,每位教师的授课任务都很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同时由于缺少学术带头人,不能形成团队,知识更新较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生学习风气差。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学生学习风气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课迟到、上课不认真、不主动自习、考试作弊等,导致的后果在表象上是考试成绩差、挂科多,其实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

(3)课程设置不合理。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按GIS和测绘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进行设定的,即为了保障学生的就业,使那些不能在GIS行业就业的学生能够在测绘行业就业,这样在课程设置时GIS和测绘的专业课程各占一半。由于GIS专业课程不全面,特别是开发类课程不足,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对GIS的应用认识不够,实践能力不强,特别是开发能力差,这就使得GIS专业的绝大部分毕业生只能胜任地图编制、数据管理等GIS 应用与维护的工作,而在此领域不能就业的学生就只能进入测绘及其相关行业,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进入GIS系统设计和GIS软件开发等中、高层次的GIS领域就业。这样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的学生与其他学校GIS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专业素质较差,而测绘知识又没有测绘专业学生的扎实。

3.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发展的机遇

(1)社会急需GIS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以地图为代表的空间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地理信息产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增长率超过30%。到“十二五”末,这个数字还有望超过4000亿元。地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不断加入。虽然中国对GIS专业人才的总需求量在逐年增大,但并不缺少操作性的低端人才,最缺乏的是非常专业的、综合性强的、懂技术又懂应用的、甚至还会对外交流的中、高端人才。2009年,通过对ESRI公司中国员工的调查,72.41%的员工所学专业为GIS,48.28%的员工从事GIS软件二次开发,6.9%从事软件底层开发,其他技术类工作占34.48%。

(2)领导重视。从2012年开始,GIS专业逐步获得了学校领导的重视,自成立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以来GIS专业的教师都加入了实验室,并且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逐步将GIS专业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4.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发展的威胁

(1)众多学校开设GIS专业。2000年,全国有37所院校设立了专门培养GIS人才的专业;2002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据教育部的《2012高考招生专业名录》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近160所高校开设了GIS专业,而开设相关专业的教学单位则有近千家。因此,此类毕业生总量也在不断攀升,竞争更加激烈。

(2)用人单位对二本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歧视。从过去的精英式高等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式教育,给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是211、985等一本高校的毕业生,对二本高校毕业生存在各种就业歧视。

5.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发展战略分析

综合考虑系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其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即分别实现优势因素与机遇因素、优势最大化与威胁最小化、劣势最小化与机遇最大化、劣势最小化与威胁最小化的不同组合,进行SWOT矩阵分析,以此作为制订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发展战略的依据,如表1所示。

二、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发展战略实施

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是一个弱势专业,与我院其他3个专业比较,不仅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最少,就业率也没有测绘工程、给水排水等专业好,正是由于存在这些不足,使得GIS专业发展潜力巨大。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GIS专业人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地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实习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修改。通过用人单位建立长久而紧密的联系实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及早解决市场需求与GIS人才培养的矛盾。通过调查,现在市场急需大量GIS应用型开发人才,而操作型低层次人才相对饱和,因此可通过加大对学生开发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2.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快速壮大自己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学。因此,必须把服务于城市作为GIS专业发展的基础。通过与测绘工程、城市规划等其他专业进行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合作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满足市场GIS人才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目前,必须抓住建设湖南省普通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争取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在教学、科研上同时取得突破,快速发展壮大自己。

3.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GIS专业

现在开设GIS专业的高校超过160所,那些GIS专业发展得较好的学校都具有极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没有特色就意味着落后,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根据湖南城市学院的实际情况,必须突出GIS专业的城市特色。以此为指导,在教学中倾向于3S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如城市景观组分与格局变化动态数据采集、空间发展规划调控等。

4.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熟练掌握GIS工具软件的操作,不能掌握运用GIS工具进行各种综合分析,特别是编程能力差,使得学生很难满足GIS行业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实践,采用导师制的形式,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相比课程设计和实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一种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方式。

5.引进适合专业发展的人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人才,教师理论水平如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与我院其他3个专业相比,GIS专业的教师最少,没有专职实验教师,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外还要承担测绘工程、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专业的授课任务。在繁重的授课压力下,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再深造,更谈不上科研了,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前提是要有适合专业发展的人才,这样教师才能及时掌握GIS发展和应用的最前沿,不断充实自己。

6.从严治教,改善学习风气

GIS专业学生学习风气不好,原因有多个方面,主要有:整个学校的学风不好,GIS专业学生受其影响,这从晚自习的情况可以体现出来,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很少参加晚自习;考核不严,首先是监考不严,某些学生能够通过作弊获得成绩,某些老师担心课程及格率不高,降低授课难度或变相给学生透题,还有部分学生不在乎挂科,他们相信学校最终能够让他们毕业。因此改善学习风气的有效办法是从严治教,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到期末考核中,在晚上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指导学生学习,不以及格率来衡量教师工作水平,从严监考,把好考核关。

7.完善课程设置

GIS是一门交叉学科,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也是交叉的,跨学科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作为一个专业应突出GIS专业课程的主体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增加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课时,加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课时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整体上构建课程体系,明确每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8.引进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从教学、科研、获奖情况、教研室工作等方面对教师打分,按照所得分数给予适当奖励。以完成学校规定的基本教学与科研工作量以及学校、学院和教研室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合格,对教研室目标管理工作有重要贡献的教职工给予奖励。通过激励机制的引进,在教师中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好氛围。

9.加强科研,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在保证教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科研。湖南城市学院GIS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不管是论文还是项目上都处于落后地位,除教师教学任务重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科研团队,难以出成果。因此在明确研究方向、找到突破口后,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形成科研团队,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吴锦峰.基于SWOT 分析的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23(5):54-57.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7

一、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认识

目前中国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信管专业,由于各院校类型不同、所在地方经济状况不同,特别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各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模式等也不尽相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地方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单向输出教学方式依然根深蒂固。调查发现多数地方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于课堂理论的讲解,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节奏;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师资薄弱,经验欠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薄弱,效果不尽人意[2]。

信管专业是实际应用要求很高的专业,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地方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高校和一般职业类院校的定位不同,承担着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重任。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信管专业人才,同时,信管专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优势。因此,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所需,又是专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方院校应提高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根据新形势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性规范

2010年,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国内十余所高校组成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CISC 2010)课题组,构建了中国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依据工作组成员多年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一线的经验,形成了一个以“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境”为主轴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指导规范[3]。

根据CISC2010课题组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地方院校信管专业要培养用人单位经过简单培训就能直接承担具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总体上可以设计“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与课外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从实践教学内容层面加以规范。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CISC2010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各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应根据自身教学规模,建立和完善与自身专业发展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实验室环境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确保信管专业学生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进行,从实践教学环境层面加以规范。

三、我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吉首大学信管专业是2002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承办的专业。经过十年的努力,该专业已基本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增设综合性、探索设计性实验等措施,为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收到了明显效果。

1.关于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将信管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改革作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2005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原有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更新改造。重新修订了课程大纲25份,编写实验指导书18本,课程设计指导书5本。目前,本专业可开出的实验项目有85个,其中综合性实验项目有22个,占整个实验项目总数的26%。从专业课程角度来看,可开出的实验课程有18门,改造后有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有16门,占89%。随着学院对实验室投入的不断增加,开放条件不断成熟。我们不断增加开放时间,增设开放实验项目,逐步由限制性开放向全面开放过渡。现在还组织开发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学生网上安排实验项目和预约开放实验,促进了实验室从时间、内容和形式等领域的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开放为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本课程或相关课程形成总体认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这种灵活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4]。

2.关于专业实习与课外实践的改革与实践。根据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2006年我们重新修订了专业实习教学大纲。对实习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考核以及成绩评定等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严格执行。为了规范实习过程,增强实习效果,我们大力加强实习过程、实习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实习方案和进度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特点、单位情况共同研究制定。指导教师编制“实习实施计划表”,由教研室审议、系部主管领导审核。将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的鉴定、实习表现等作为对学生实习考评的重要依据。实习完成后指导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实习答辩,对实习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另外,学院教学质量督导组还要对实习情况进行督导,以保证实习质量。在专业实习场所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断改革实习方式。由以分散实习为主转变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专业实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习方式[5]。充分利用学院与“数字武陵源”工程项目部、用友软件、中软国际、成都华迪等单位的合作关系,坚持信管专业学生必须到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生产企业信息管理现状,接受工程实际训练,主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管理思想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保证分散实习与课外实践的质量,明确规定指导教师对全过程负责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在实习完成后提供详细的实习支撑材料。

3.关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基本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毕业实习时间从原来的第七学期调整到第八学期,与毕业设计合并安排。毕业实习地点大多安排在与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有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或这些合作单位的用户企业。强调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内容相联系,倡导“一人一题,真题真做”。采用集体指导与专业教师指导相结合,重点抓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选派、开题、组织和答辩。首先,对毕业设计选题严格要求。2005年编制了《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对毕业设计工作做了详细规范。2006年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进行修订,并单独制定了“信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规范”,从制度上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化。近年来,针对信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结合科学研究、工程或实际,为保证这些科研类、结合工程和实际类选题的毕业设计质量,我们以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进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聘请的校外指导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其次,对毕业设计管理严格规范。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实施监控。第一,严格资格审查。每位拟题的指导教师,由学院督导组严格把关。所有带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通过审查,把个别不够资格和没有能力带毕业设计的教师筛选下来,从源头上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第二,双向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两轮双向选题,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严格控制纯理论研究题目,指导教师的拟题应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实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生产实际的题目。第三,重视过程监控。在毕业设计的前期与中期,集中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四,严把答辩环节。将全体指导教师分组,组内指导教师加强交流,共享毕业设计指导信息。答辩集中,宁慢勿松,严把答辩质量关,少数忽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学生经过多次答辩方能通过。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朝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从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抓好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以促进信管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乐鹏,潘华,等.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54-155.

[2] 陈延寿,宋萍萍,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139-143.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8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一门融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的综合和集成的信息技术。自GIS技术问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已形成了地理信息产业。GIS技术同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一样,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政府决策、资源管理、城市规划、防震减灾、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管理以及位置服务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GIS应用的广度将逐渐拓宽,深度也将逐渐加深,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未来人才市场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将逐年提高。

1.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及对GIS人才需求

1.1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地理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国际公认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由简单的地理要素和空间信息的查询转变为智能化辅助决策型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由通用管理功能向专业功能方向发展。目前,地理信息产业在国际上表现出市场规模大、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全面构建数字中国需要地理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地理信息产业在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

1.2 GIS专业人才社会需求

根据工作内容,GIS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事GIS关键技术与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二是从事GIS软件开发及项目管理工作;三是特定领域GIS应用者。GIS 多元、多层次的应用格局使得GIS人才培养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的发展格局。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GIS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同时对GIS人才的职业素质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2.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1合理定位,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构建数字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天地图网站需要地理信息技术支撑,因此需要大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人才。开设GIS专业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合理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策略。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专任兼职教师为成员的指导委员会及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加以指导,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高校应提高对GIS专业的重视程度,在政策及经费投入上给予支持。

2.2基于市场定位,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

为了让GIS专业学生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基于市场定位来调整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高校根据自己所依托的学科有侧重地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突出自己的强项。GIS领域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及时调整,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适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材建设,积极编写校本教材,着力建设精品课程,开发网络课程。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GIS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教师中年青教师占多数,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而且一些教师是从相关专业转行过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GIS人才,就应把提高GIS专业教师的素质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组织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定期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等手段,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较高科技开发服务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4加强GIS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性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离不开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因此实验条件成为该专业开办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开放性实验室形式, 提高实验室利用效能。黑龙江省建设了全国首家地理信息产业园,为高校GIS专业人才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地图、航片、卫片等图件和影像资料和专业软件作为该专业教学必须的基础资料,应加大购买力度,为实习实训提供保障。

2.5改进GIS教学方法和模式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化学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可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给学生提供课外讲座、网上教育资源,同行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GIS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结语

GIS作为新兴产业,需要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校应根据自己所依托的学科进行专业建设,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9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课程类别多、跨度大。郑州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于2001年,至今十年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我们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努力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此过程中,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是主力,不管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依靠教师进行实施,教学团队的组建能有效的把教师队伍有机的组合起来,取长补短。根据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特点,我们把本专业的所有教师分成四个教学团队,测量教学团队、地理学教学团队、计算机教学团队、3S技术教学团队。每个教师在一个教学团队中,定时进行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中听课、青年教师导师制、集体制作课件、集体出试卷和改卷等。通过团队建设把分散的教师队伍形成合力,集思广益,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各团队在几年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获得建设的精品课程有五门,其中《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技术》成功申请为郑州大学精品课程,《测量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为学院精品课程,并积极争取把校级精品课程申请为省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相关课程之间有重复现象,我们要求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上课过程中把重复内容在一门课程中讲解,进而避免了内容上的冗余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由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每门课程之间的连续和衔接更好,在教学中更能突出重点和难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二、教材的选择和编著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是重要环节,现在教材品种多样,“十一五”规划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地理信息教学委员会推荐教材等,但要找一本完全适合我校本专业和本学科的教材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力求是精品中的精品,有时选择一本教材后,还要指定若干本其他教材作为补充。为了更好的把握授课内容能与我们专业方向相一致,反映地理信息在水利与环境中的特点,我们编著的一批教材,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等六本专业教材,这些教材不但能反映科学性和先进性,还把教师的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纳入教材中,使科研和教学相长。在出版教材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在查询大量的资料过程中,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以及内容的取舍都有很好的心得体会,课程的讲解更加游刃有余。所以,教材的选择和编著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学生参与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是必要条件,而要想把精品课程建设好,学生必须全方位的参与。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每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把学生的参与作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首先,在每门精品课程的课件完成后,通过对学生的讲授来检验,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对课件进行修改和补充。其次,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把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召集起来,收集资料,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热情,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使课件的制作更符合学生的需求。第三,把学生的创新作品和大赛作品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例如,我们从每年学生参加的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大赛和创新大赛,把比较好的和获奖作品纳入到精品课程中,一方面,使获奖学生的作品得到展示。另一方面,为下一届学生参加创新大赛提供范例,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参加大赛的兴趣。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由于学生的参与,讲课的效果更好,学生更乐意接受。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精品课程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科学组织教学资料,为学生创建网上自主学习平台,并将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等有关课程教学信息上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与学的效果的要求,实现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通过网络将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学识风范展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能自主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实现教师与学生由面对面的教学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互动。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我们还要不断的更新网络上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资料和参考书,努力营造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使优良的课程资源能吸引更多的学习者,为更多的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10

 

0 引言 

 

gis是目前各个领域都在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及技术主要来源于英语国家,不仅前沿理论、技术以英语体现,从应用角度来说,一些优秀软件仅有英文版。在引进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到对新技术的及时理解和应用。因此,gis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熟练地掌握运用gis专业知识。 

 

1 gis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1.1 教材难觅 

目前gis公开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大多是任课教师自编教材。教师自编教材往往是将一些英文的学术论文汇编起来,或是选用原版专业文献或是专业书籍的片段。学生使用以后,普遍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内容枯燥,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1.2 教学模式陈旧 

调查显示,目前60% 以上的专业英语教师以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课文为主。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听、说、写等综合运用英语能力也不能提高。 

1.3 课时有限 

gis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多,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英语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大部分高校设置的是30-54课时,与教学大纲规定的100-120个学时相差甚远,使得教学难于展开。 

1.4 评价方式单一 

任何成功的专业英语教学都需要有效的评估措施,英语技能测试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②而目前,一般的专业英语考试内容仅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因为没有听说的考试内容,学生和教师往往对听说训练有所忽视。 

 

2 gis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要有效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就必须从教学模式上下工夫。本文研究按照“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措施”的思路,进行gis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本研究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科技英语阅读;二是专题学习。专题学习主要有专业词汇及其构词法,翻译基本理论、技巧,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gis最新技术介绍等主题。课堂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级阶段: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指出:“without grammar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法和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学习。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一些单词的意思与公共英语中不一样,有些专业术语远远的偏离了单词本身的含义,因此,在专业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些词汇在公共英语以及专业英语中的不同含义。 

(2)中级阶段:本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书刊文献的能力。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gis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具备一定阅读和理解专业英语文章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必对课文的每句话都进行精讲。复杂的长句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程讲解的重点应放在此类句子上。 

(3)高级阶段:专业英语教学不仅应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掌握用专业英语查找资料,进行交流所必需的方法和技巧。高级阶段要结合专业的特点,侧重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应用写作等技能。 

2.2 自主研学 

“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单靠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专业英语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和积极参加其他各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自主研学的途径:传统的教学法只有一本教材,以本为本,这必然导致输入的单一性。gis专业英语缺乏教材,但同时也给了专业英语教师更多的灵活性。网络上大量的英语专业网站资源涵盖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常常更新,与新技术联系紧密,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与专业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这种查找和学习过程中,突破了地理环境制约,学生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接受信息、感知语言,有效运用专业英语。 

(2)自主研学的方法:信息时代提供了众多的知识获取途径,课堂和教师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自主研学、拓展训练、思维创造,给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这是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要义。本研究自主研学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具体的教学任务被置于循序渐进的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最后展示学习所取得的成果。③任务型教学方法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实现。 

   布置任务:在此环节中, 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带着具体任务,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较好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gis专业英语第一单元“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gis”时,可以提供“why is gis important? ”“why is gis so hot?”“the market value of gis.”等专题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课外查找本小组所选专题的材料,并整理自己所搜集的材料。

自主探究:学生在明确了探究的目的、问题后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利用相关工具收集信息,并分析、加工、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大量用专业英语表述的网页或篇章,学生必须首先读懂素材,了解素材的主要内容才能确定它是否符合相关的主题要求。 

小组讨论: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对所获得的素材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气氛由沉闷变为活跃。此外,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小组讨论为他们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减少了心理压力。这种英语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尤其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成果展示与交流: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参与评价。为了展示成果,学生必须熟悉素材内容,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重新组织语言,用完整而精练的语言陈述和回答问题。 

2.3 强化实践 

专业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运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学生的大量实践。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即兴演讲、专题讨论等。例如,对于gis专业来说,使用专业软件非常频繁。行业内使用的最优秀专业软件如arcgis、mapinfo等都是全英文软件。我校gis专业有包含这些软件的实验室。专业英语教学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设施进行实践教学;另外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还可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调研、选题,查阅英文参考资料和文献,并在检索的基础上,着重就所选专题的综述类论文资料进行阅读,并写一份检索报告和英文摘要。这项工作使学生既阅读了专业英语资料,又对毕业设计的程序及文献综述和英文文摘的书写有所了解,也为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2.4 完善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监控教学任务完成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极性评估相结合的策略。形成性评估主要体现为:教师把学生课堂教学、自主研学、和强化实践阶段进行的过程纳入最后的评估,并给出成绩;终极性评估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两部分共同组成,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评估。 

 

3 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课题组自2006年以来,正是以这样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本研究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体现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从形、声、文字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观,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输入方式多元化和形象化,能够充分发挥新兴学科特有的优势,在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和进度上能够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精炼课堂教学,活化课外研学,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评价措施”的教学模式,正是顺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课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注释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11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1]。其英文表达多数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实际工作中一般简称为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科学、遥感等学科和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自从20世纪60年代萌芽以来,至今已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从少数专业领域(地图学、地理科学)的应用,扩展到众多学科领域,在大部分专业中均有涉及,如环境科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学、遥感、森林经理等,目前在政府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渔业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甚至公安部门和军事部门都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2]。

随着对GIS认识的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林学专业、农学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等都分别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相关GIS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尚需要若干工作完成,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仍然亟需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以“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设置和改革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一、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是集计算机、地学理论等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同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一样,都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运用。因而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3]。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常见的GIS软件解决土地资源的调查、建库、评价、分析、模拟等问题。学好这些需要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地图学的基础,还要具备土地资源学及土地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相统一[4-5]。

二、GIS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中的体系设置

考虑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单纯的讲述相关内容,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又因为许多概念和原理比较难懂,十分抽象,因而需要合理的设置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位置。

我院根据教学实际,首先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一课程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理念。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地图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地图计算机制图学的地理参考理论和方法。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同时开出《基础遥感》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同时掌握遥感科学的技术和知识,起到互补的作用。因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导论式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特点,大三又开设《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专门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行业的专题应用课程。大四开设《GPS技术》,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时地理坐标的表达和建立过程。

整个结构框架,很好的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进行,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其知识、原理,熟悉地理信息系统在整个学习中的结构。

三、GIS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有了上述结构上的良好的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课程的进行和改革。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众多的优势[6]。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概念往往都很抽象,诸如“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等,学生一般不太能够接受、理解这样的概念,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减弱。再如“数据采集内容中的图层”概念等,之前学生一般都没有接触过,头脑中无法形成对应的理解,所以更无从谈及对此内容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生动的图件、动画等,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知识,直观的体会相关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原理等。

(二)利用模型进行演示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研室购买了一批教学模具,一些难以用语言、动画表达的概念,可以借助模具来展示。如在地图投影内容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地球仪和屏幕的相对关系来表达地图投影的概念,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投影的类型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内容时,产品类型有数字地图和纸质地图两种类型,数字地图部分我们利用计算机屏幕显示一幅相关图件,而纸质地图部分我们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幅某地区的土壤图或土地利用图,学生立刻就有了明确的对比。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同步的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学时保证达到24学时。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数据的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主干内容,具体的实验例子以国土事例为主。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机房,通过投影仪给学生演示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式进行[7],既能够加强操作技能,又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连贯起来。通过24个学时的实验课程,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各项实际的操作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GIS课程结合基础遥感课程联合开设了1周的课程实习,以GIS和RS所学基本知识为基础,布置实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地学任务。通过教学实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并不是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方式,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可以阶段性的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授,通过课下准备和课堂演讲,锻炼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课程也开展了网络化的教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网络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校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相关教学资料、课程练习题、批改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咨询、上交作业等互动。我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连同教案、练习题、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内容一同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下自学和练习的素材。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通过录播教室进行全程录像,制作了高清晰的课堂视频,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在课下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小结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这门工具,通过掌握相关技术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管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置好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学科专业中的架构。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大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课程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学习的力度。多种途径、综合完成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GIS课程中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陈明利,刘佩茹.基于GIS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5,(11).

[4]尚颖娟,刘秀华,谷达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12

该课程选择《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三版)》作为理论课的教材,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主要介绍了GIS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主要包括:GIS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和产品输出等,内容全面、且阐述详尽,是一本被很多高校使用的GIS经典教材,方便学生全面学习GIS的理论、技术与方法,适合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本科生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在实际授课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对不同章节内容讲授的比重做出适当调整,使学生既可以深入学习GIS的理论与方法,而且所学的内容也满足专业需求。

本专业对学生利用GIS软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熟练掌握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屏幕数字化、专题制图,以及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72学时,其中理论课占36学时,实践课占36学时。实践课学时较多,可以使学生每周都进行上机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设计

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GIS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术,还需要学生熟练操作相关软件。在教学时间方面,安排每周一次课,每次四学时;在教学内容方面,多数情况下,每次课的前两节讲授理论基础,即GIS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后两节则针对前两节的理论内容,进行相应的上机实践练习,使学生可以集中半天的时间,针对教材的某些知识点进行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验证理论的学习过程,即“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做到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另外,在实践课的内容设计中加强了基础操作练习,并针对专业方向增加了部分实例练习。该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及“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内容对比,见表1.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理论课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实践课以教师实操演示、学生根据实习指导书练习为主,且每次实践课都需要提交实习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可以完成课堂内容,多次的实践练习也让学生对软件操作熟练掌握,同时越来越有信心和兴趣,但是,还有学生过于依赖实习指导书,在操作过程中不积极思考其中蕴含的原理与方法,很多操作步骤练习过后就忘记了,不能转化为实际能力。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教学方法的欠缺,需要利用启发式教学代替填鸭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GIS方法与技能解决实际专业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篇13

2.人才需求多样性和建设课程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如今现代学科的发展呈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交叉综合特征,例如遥感这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在得到了广泛应用的同时遥感交叉综合也更深入。很多地理信息专业知识都从单一的技术服务发展成为了综合性的技术服务,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从单一的应用型需求变成了高素质复合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不相满足。但是教育型的地方高校受到体制限制、经费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方面难免有滞后的问题,与社会需求以及学科的发展脱节,学生不能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到最先进的知识,也没有机会去进行实践等,影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和科研联系不够紧密的现实与培养复合型人才之间的矛盾。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够重视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在科研教学方面投入较少,学生既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同时也不符合经济建设方面的要求。部分教师只进行教学,缺乏课研成果导致讲课没有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课堂上没有传递足够的信息量,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有课题的教师则会在科研方面投入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没能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这样造成最终的结果就是科研和教学之间严重脱节或者科研超越了教学,科研并没有对教学进行服务,也没有发挥作用促进教学的发展,对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项培养目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中教学和科研的相互关系

科研和教学并不是两个独立分离的部分,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教学可以传播科研成果、学科前沿知识,而科研又是教学基础所在。高校要持续发展并且保持健康而稳定的状态,就必须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妥善地处理好。

1.树立正确的观念,进一步深化改革课程教学。地方经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以在培养教育型地方高校人才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型地方高校自身来说教学的中心位置不可动摇,同时还需要处理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学型地方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应从学校的现状、地方特色和教学内容出发,树立科研育人相关理念,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化而科学地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有了这种理念的指导,就可以将具体的科研课题和课程建设融为一体,深化改革课程教学,教学开展的背景可以是科学研究,将传统而单一的研究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能力并且改革课程的综合过程,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并且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将教学和科研的互动作为主线来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转化成果成为目标。首先以大纲的要求为标准,以科研为依据来整合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并且进行优化设计,将与时代不符合的陈旧内容删除;选取国内外其他的教材中对本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帮助的内容融合到主讲教材中,同时例如地理研究、地理学报、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等期刊也可作为参考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教师及时转化科研成果成为教材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多科研成果在融入了教学内容中后可以充实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例如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典型绿洲景观动态变化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师生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机会。教师自己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新技术、新理论或者新方法等产生,这些都可以在教学中引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修正。例如在教授地质遥感或者环境灾害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期间的遥感影像;在讲解热红外遥感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利用热红外监测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引入进来,开拓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对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将教学科研资源充分地挖掘出来,丰富教学和互动的方式。如今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学会充分地利用这些技术,例如通过网站获取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料,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作为科研数据。对于网络上的各种热点事件师生也可以共同关注并进行交流,例如我国发射的“嫦娥二号”等。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将学生学习课程的空间扩展开来,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手段给学生。

3.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强化科研,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起推动作用。实验教学对于很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验教学中也需要将科研成果引入,对专业实验技能的培养进行不断的强化。学校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可以在综合性和设计性方面更加重视,学生一边完成了学习过程,一边锻炼了自身分析综合问题并且将其解决的能力,对教师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活动的过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有热情和兴趣进行自主探索。

尽可能实现本科毕业论文和科研课题的结合,真正将科研与教学融为一体。科研课题的研究性很强,一般都是对专业知识领域最近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而毕业论文对于本科生来说非常重要。将毕业论文结合科研课题,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来完成毕业论文,这相当于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还能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样产生的论文也是独一无二的,不用担心抄袭问题。教师可以吸收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或者介绍学生去相应的单位实习,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科研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多毕业生都是在导师的项目中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些论文的学术价值也都比较高。

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科研讲座,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的创作和发表,或者是进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相关知识的学科知识大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将科研成果在这些活动中转化成为教学内容,并利用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将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主动,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信以及更好的综合能力。例如:安徽省大学生GIS技能大赛以及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GIS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等。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