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实用13篇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1

二、工作方法上落实三个转变。一是变上访为下访,二是变等访为找访,三是变固定调解庭为流动调解庭。该司法所改变被动坐等群众找上门的工作局面,主动进位、深入基层,及时预防和发现问题苗头,尽快调处和解决矛盾纠纷。同时,建立实施“领导包片、部门包线、基层包村”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各有所管、各负其责。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2

“群众路线”教育中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是一个有机连续的整体。加强群众观点教育,强调的是我们要在理论上、思想上深刻理解党和群众的关系、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记权力来自人民、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就是为人民服务,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密切联系群众是执政党最大的优势,我们一刻都不能忘记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力量源泉;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强调的是要在实践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工作更加体现群众意愿,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加强群众利益教育,强调的是要关注群众的现实利益,既要关注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又要关注具体利益和现实利益。加强群众工作教育,这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切实增强群众观点、切实关注群众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为群众谋利益,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克服各种脱离群众的现象,要走出办公室,走出单位,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真正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是增强法官队伍素质的着力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一些干警群众观念淡漠,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特别是直接联系群众弱化,不想深入实际,不愿深入基层,不会深入群众,导致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办案不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了解,作风飘浮、主观臆断。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让干警沉下到群众中去,才有利于切实加强干警思想教育,转变干警作风,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推动法院工作科学发展、司法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结合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结合如何在审判工作中走群众路线,如何在审判工作中坚持宗旨观念,如何开展好便民、利民工作。深刻反思我们的思维定势,深刻反思我们的工作作风,深刻反思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以加快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突破口,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为重要抓手,筑牢宗旨基础,提高为民执法本领,开创人民法院工作新的局面。要切实加强群众利益教育,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要牢固树立群众诉求无小事、群众纠纷大问题的观点,全面落实司法便民利民措施,扎实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活动,切实查找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诉讼问题,让司法惠及广大群众。

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是人民法院妥善化解矛盾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日益提高,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公正司法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得到公正的待遇,渴望身处公平的环境,渴望获取应有的司法服务,习惯、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作为人民的法院,必须积极主动地为人民司法,积极主动地走群众路线,积极主动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司法服务,方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方能赢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虽然社会矛盾纠纷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大量涌入法院,但无需把他们当成洪水猛兽。矛盾纠纷多是人民内部矛盾,更多的是发生在邻里之间、婚姻家庭、企业单位等。在处理化解这些矛盾纠纷时,就需要我们坚持群众路线,要贴切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细心调处矛盾;要善于运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深入调查研究,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3

二、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坚定群众观点,要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更要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现在党群干群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既与某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没有重视群众工作,不去做群众工作有关,也与一些地方和干部不会做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有关。必须以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为突破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做好群众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既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我们党的科学工作作风最主要的是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的科学工作方法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就是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意愿,与群众打成一片而不是脱离群众;服务群众就是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利益,帮助解决群众思想意识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民谋利而不是与群众争利;宣传群众就是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发展规划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决议,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和信任,化解群众的不满情绪,与群众站在一起而不是与群众相对立;教育群众就是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批评和纠正群众错误和落后的思想行为,主动团结群众、适应群众而不是推开群众,不能让群众来适应领导。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弘扬亲民为民的新风正气。

我们党的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就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问题。这“”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必须构建和完善群众工作网络,特别要重视完善基层工作网络。基层是广大人民生活生产和工作的地方,是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因此,基层既是社会矛盾包括党群干群矛盾产生的源头,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重视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群众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基层民间组织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做好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等凝聚人心的具体工作。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4

1 一切为了群众——倾向的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没有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的特殊利益。同志把马克思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的思想,他认为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具有一致性,只有深入群众实践才是最大的实事求是。他还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准则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这是群众路线首要的、基本的一条。同志坚持并发展了我党的群众路线,并以独到的视野看待党群关系,即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视为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他提出并系统阐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掀开了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新篇章。同志视党的群众路线为党的生命线,他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并以身作则、时刻为人民群众着想,展示了亲民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现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在全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的重大决策,为党的群众路线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必将使党的群众路线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必须加以正确地引导,使其逐步提高。为群众谋利益,不是一味地迁就或放任群众的欲望,而应对诸种社会欲望加以调控,教育群众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纠正和克服不合理的消费欲望。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掘社会潜能,引导群众积极向善,促进人性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为群众谋利益,保证决策倾向的人民性,而不能,攫取一帮一派一己之私利。

2 一切依靠群众——制度的民主化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是天下。民安则国安。欲得民心,不仅要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切实为群众谋利益,而且还要紧紧依靠广大群众,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因为党的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干好各项事业。

依靠群众,绝不是搞群众运动,而是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渠道,合理驾驭和正确发挥群众的政治潜能,调控群众的政治激情,推动各项事业的正常发展。解放前,在专制制度下,奉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广大民众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政治潜能是受钳制、政治激情受压抑。建国后,人民对新社会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极大的热情,但由于民主制度不健全,决策机制不正常,使人们的政治潜能得不到合理发挥,以至于到后来政治激情有所失控,终于使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扭曲和畸形。

依靠群众,就必须将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制定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决策者闭目塞听、主观武断,完全不考虑群众的思想和感受,势必导致;倘若蜻蜓点水、偏听偏信,势必导致形式主义;只有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不仅了解人们的普通心理,而且把握人们潜隐的意见和感受,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忽视群众的心理感受而盲目决策,就如将大厦建在沙滩上一样。

3 从群众中来——机制的程序化

同志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掌握实际情况,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

正确的决策目标来自对基层实际的把握,正确决策的形成同样来自于对群众意见的了解和掌握。说,“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够,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所以面向群众,汲取群众经验,十分必要。”(《选集》上集[M].人民出版社.1980.第131页)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强调:“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44-145页)只有发扬民主作风,走群众路线,才能集思广益,使决策置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从群众中来,不是简单地做群众的传声筒,因为群众的意见往往是零散的、盲目的、有时甚至是狭隘的,因而必须注意析取和处理。决策者、管理者对群众的意见不要象蚂蚁那样一味地向窝里搬运,而应象蜜蜂那样既能采集百花,又能加工酿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群众从自发的盲目的状态走向自觉的理性的状态。

4 到群众中去——实施的科学化

有了正确的决策,还必须审慎而科学地付诸实施。首先应进行广泛地讨论,接受群众的意见、批评和监督,要特别注意吸收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尤其是那些潜隐的反对意见,发现问题及时修订。

要加强组织和领导,而且要密切注意各种信息反馈,对于来自基层的负面信息要特别警觉,并及时加以处理。建立预警机制,调控社会心理,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影响决策的修订和实施。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单位,在前进的过程中不可能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只要上情下达、同心同德,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都能够克服和解决,相反,上下隔阂、离心离德,则只能把问题搞糟,该决策经过修订而日臻完善,要付诸实践还须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将抽象的理论原则具体化、形象化,使群众吃透其中的精神实质,明确决策的目的、执行计划和要求,使决策方案变成群众的内心信念和行动意识,从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努力。

5 群众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利益群体的分化,思想文化环境的宽松和外来思想文化的传播,社会心理剧烈冲突,社会思潮涌动迭起,伴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现象的沉渣泛起,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就是要深入了解群众思想意识的形成机制和变化动态,促使其转化与升华,形成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的有效沟通与互动,激励广大群众同心同德,为既定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贯彻和创新应用:

5.1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群众的意见和怨尤不是平空产生的,往往与社会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关,只有切实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得民心顺民意。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长期得不到重视,人们关注的问题久拖不决,势必会积久成怨。关心群众疾苦,体察民情民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了解民意,体恤民隐,化解民怨。

5.2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融思想教育于心理沟通之中,及时消解异常心理现象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导致人们心理、观念的变化与冲突,部分群众心理失衡,少数人出现心态扭曲与畸形。对此若不及时加以调控、转化与矫治,不仅会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会给改革大业带来不利影响。近对于人们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必须认真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否则就难以顺利克服和解决。部分群众对一些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高度关注又无力解决,程度不同地产生了社会心理障碍和焦虑,对此必须加以矫治和引导,防止进一步弥漫和感染。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坚持群体咨询与个别访谈相结合,及时化解群众的心理障碍,密切干群关系,增强改革与发展的精神动力。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克服不思进取,创新乏力的精神亚健康,树正气,鼓士气,引导竞争,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崇尚科学,振奋民族精神,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5.3 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注意层次性有机统一起来,促进社会意识的良性运营和社会心理的协同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心理的构成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既有社会普通心理,也有社会潜意识;领导干部、一般党员和普通群众的心理存在着差异;个体精神动力、群体精神动力与民族精神动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同时要注意工作对象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发展先进文化与转化不良亚文化统一起来,加快社会文化的整合;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国民性格统一起来,优化社会心理环境,调控各种社会思潮,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反思自身的思维定势和工作习惯,适应多样化的时代要求,克服形式化、表面化、简单化倾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密切把握群众思想的脉搏,化解群众内心的疑虑和迷茫,促进科学的理论真理与群众心理状态的自觉结合。

参考文献

[1]潘静静.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J].前线.2000(08).

[2]王太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J].党建研究.2001(06)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5

一、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矗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作为农业部门的“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在不断发展变化,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真正认识“三农”实际,必须在求知、真知、深知上下功夫,没有深入实际的调查,就掌握不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没有在此基础上的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升华过程,就抓不到“三农”问题的实质,也就谈不上针对区情、局情制定科学的农业工作思路。

以前一提我区的农业,都感到农业是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农业部门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植业到底有没有作为;江宁撤县设区,加快城市化建设,农业产业在江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到底重不重要;农业部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服务指导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区情全面的认识。通过广泛的调研,我感到我区农业发展必须调整思路,才有出路,才有作为。我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虽然撤县设区,但区委、区政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重视程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并多次强调:江宁虽然撤县设区,但县情没有变,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而经济的加速发展,反哺农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必将加大;占人口70%的农民依赖土地增收的心情依然迫切;依托大城市发展近郊农业的前景并不是没有。为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我们把“跳出农业抓农业”作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五大农业求突破,即在“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上求突破;确立全区农业四大重点工程,即“优质米工程、蔬菜工程、食用菌工程、西甜瓜工程”,形成江宁“板块农业”和“特色产业”,把农业融入城市,达到兴业富民的目的。由于适应新形势提出了农业工作的新思路,我区农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增加,农业产业的领域得到扩展。通过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围绕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的产业路线,较好地推进了农业区域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浅谈“江宁都市农业集中区”的建设》,对江宁农业长远发展在思路上进行了探讨。

二、必须以坚持群众路线为根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往往反映和预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工作思路时,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形成的工作思路,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才能被群众所接受。如在“xxxx”学教过程中,我围绕“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分门别类件件抓落实,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再如,在区重点工程温州街拆迁工作上,农业局办公楼、种子站及仓库、几十户职工住宿楼以及几十间门面房共有1.5万平方米建筑需要拆迁,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矛盾错综复杂,迟迟不能解决,人民来信从盛市到区,接连不断,一时期已造成农业局的整体不稳定。我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全方位地调查研究,从班子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职工,个别谈心,个别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见,把握症结所在,听取和集中各方意见、建议,并归纳为三类:涉及到的被拆迁户担心拆了以后过渡无期,安置地点不理想,不愿拆;还有一部分是住在二层小楼房改时不符合政策的未房改户,至今也无住房,局里如何处理无定论;还有一大部分人则认为,农

业局过去在城区有500多亩土地,现在再搬走就是寸土不剩,比比人家,看看自己,伤心、悲观,认为局领导是“败家子”、没有用。针对各种意见和看法,本着顾全大局、以人为本的精神,我反复研究修改方案,在大多数职工思想统一的前提下,专门召开职工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讲明政策,公布纪律,对重点人我亲自谈话,结果未用二个月时间搬迁结束。由于这一拆迁思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广大职工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使温州街工程能顺利推进,农业局也从此化解了一个不安定因素。

三是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指导。跨世纪的“一把手”在政治方向正确的同时,思想观念要超前,富有创新意识。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我们全部工作的灵魂,也是领导干部“胆识”的体现。“一把手”要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捕捉发展机遇方面见事早、行动快。实践使我感到:不同的思维观念为“一把手”提供不同的思路。新的思维观念能给“一把手”带来新的科学思路,使“一把手”的思想符合实际,符合历史进程,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旧的思维观念则阻碍着“一把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生产连续五年滑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面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农业服务工作难以到位;同时,农业入世,面临的状况是千家万户对付“八国联军”、“提篮小卖”对付“跨国公司”,更使我们感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迫切性。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必须靠产业化导向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从长远看、深层次看,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转移农民,产业化农业增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开放型、多向型、求异型、政策型思维方式,取代封闭型、单向型和求同型的思维方式,不就农业抓农业,不就农业来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近几年我局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订单农业、基地园区农业,以此来实现农业内部经营性收入的提高,这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举足轻重,而且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提出了江宁区五年农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鼓励奖励政策,加强了以土桥优质米为主的秦淮河圩区优质稻米产业带、横溪“大自然”牌西瓜、其林千亩设施农业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而且还以培植品牌农业为支柱,确定“打造品牌农业、树立江宁形象”的发展思路。

近几年来,我区已有6个市名牌产品,创省名牌农产品2个,部级绿色食品2个,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9个,有机食品基地1个,无公害基地达到30万亩,市级以上标准农业示范园6个。农业工作抓住了品牌,就会涉及我们工作的各个层面,对我们原来的工作方法、政策、指导思想有很大冲击。作为农业部门的一把手,打造自己的品牌,实际上就是张扬我区农业的优势、扩大对外的影响力。我局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农产品到省外参展,还成功地在白马公园组织了江宁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展销专场,为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搭建平台,为农产品进城入市开辟渠道。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不仅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实质性内容,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健康、迎合绿色消费时尚的根本作法,更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实践证明:要想把工作做的更好,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是一种价值大风险也大的活动,这就要求“一把手”有超人的胆识,自觉地从我小为我大的身心中育胆;能动地从变不知为深知的实践探索中壮胆;果敢地从变小勇为大勇的风浪考验中练胆。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抓住种粮农民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就稳定了粮食的大局、政治大局;抓住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就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未来。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6

1、实践群众路线,前提是“想”。只有勤思敏想,才能敢为人先、超越自我。思想惰性是危险的惰性,观念落后是致命的落后。要重点解决服务群众“不去想”、“不敢想”、“想不到”的问题。所谓“不去想”,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天度日,满足现状。所谓“不敢想”,就是固步自封,思想僵化,怕担风险。所谓“想不到”,就是学习不深,研究不透,眼界不阔,思路不宽。人们常说“只怕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实践群众路线,就是要我们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牢固树立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服务意识。司法行政工作无论从自身的工作性质还是工作对象来看,都具有鲜明和广泛的群众性,司法行政系统各级机关、领导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中必须牢固地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贯彻群众路线,千方百计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实践群众路线,重在创新。放开眼界,才能集聚力量、争先创优,才能开拓工作的新局面。目前对照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要求,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受行政体制上的影响和制约,在思想观念上、工作做法上还不够尽善尽美。在工作中,有些同志给自己套了“紧箍咒”: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司法行政部门是弱势部门,无能为力,难有作为,发展思路不清,创新意识不足;有的党员干部坐井观天,自视清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欠缺;有些同志胸无大志,满足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以上存在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群众教育实践中需要着力破除的弱点和死点。坚持以开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开明的观念推进创建示范。要跳出司法行政看待司法行政,实现围绕中心,向上争力;要跳出“一时一域”审视行业资源、职能优势,实现加强协作,向外借力;要跳出单位局部放眼系统,实现上下联动,内部聚力。就是要从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到工作举措,各个层面、各个条线坚持学先进、超先进,创示范、作表率。

3、 实践群众路线,关键是“做”。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发展和超越。实践群众路线贵在行动,我们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岗位的一点一滴做起。创建“平安高淳、法治高淳”,是我区司法行政工作实践群众路线的一个有效载体,需要我们基层司法行政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处室用心抓,形成行之有效的推进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在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抬高学习标杆、提高工作标准”贯彻于实践群众路线全过程、多环节,一项一项地抓落实、见成效,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新一轮司法行政工作的生动实践,努力实现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二、如何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司法行政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司法行政工作承担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职能,与民生息息相关,渗透于群众工作的方方面面。基层司法行政的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各项业务工作,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根本职责,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独特优势,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必须践行群众路线,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践群众路线的重要作用。

1、抓住重点,推进法制宣传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的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应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基层公务人员的法治观念、服务理念,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和聆听群众呼声,融洽干群关系,理顺群众情绪,减少决策盲目性和行政随意性,从政策源头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学会用法治思维管理社会事务,用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强化和完善解决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法治机制,使法治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制度化手段,实现群众工作向法治化、长效性管理转变。二是,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部分群众仍然存在学法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维权意识不够等突出问题,要通过大力宣传法律知识,丰富群众大脑,提高公民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培养公民意识,使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依法履行义务,遇到矛盾纠纷主动通过法律途径理性地解决。通过全民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实施,着力营造法治环境,提高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

2、突出难点,抓 好特殊人群管理。社区矫正和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加强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服务,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服务,消除他们仇恨社会、对抗社会的心理,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是社会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司法行政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责任。要正确把握以下环节:一要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落实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矫治、考核、奖惩、解矫制度,做好因人施策、一人一策、科学矫治,根据其原犯罪类型、年龄、服刑期间的表现和家庭生活状况等情况,分别确定帮教等级,实行分级管理,提高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减少、预防再犯新罪。二要大力加强社区矫正组织队伍建设。根据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需要,配齐配强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矫正队伍素质。三要协调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和完善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重点加强对工作无着落、生活无接济以及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服务、帮教和协调安置以及管控工作。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7

一、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网信事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可以说,人民群众是网信事业发展和创新的推动者,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切实做好网上群众工作,自觉走网络群众路线,密切保持同网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适应舆论传播格局深刻变化的内在要求。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自由性、迅速性和广泛性,全面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3]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三微一端”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传播呈现出“四通八达、立体交叉”的态势,一有事情网上就“众说纷纭、众声喧哗”已成常态。在这样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下,我们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一定要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建立自己的队伍,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正能量,掌握话语权。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畅通党群干群沟通交流渠道的重要举措。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群众工作的主阵地、新阵地、大阵地。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并指出在网络深层渗透条件下践行群众路线的现实要求:“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党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要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2]互联网为党群干群的交流沟通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们要把互联网作为听取民意、汲取民智、加强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及时了解网民的所思所想,及时了解网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及时了解网民群众最希望我们干什么、最反对我们干什么,积极回应网民群众关切、释疑解惑。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迫切需要。当前,互联网上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相互交织,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反复交锋,渗透和反渗透斗争激烈,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最前沿。近年来,西方越来越重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的作用,以借题炒作热点敏感问题为基本手段,以价值观输出为主要内容,极力宣扬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而其主要渠道、载体和平台就是互联网。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在意识形态“保卫战”中,我们需要深入组织发动网民群众,建设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网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二、全面推进网络生态治理必须践行网络群众路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很显然,在现实时空与网络时空的平行交叉中,“现代治理能力”不仅指向现实社会,更涵盖网络社会。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2]网络空间看似是虚拟空间,实质上是社会空间。现实社会中形形的问题和矛盾,都会这样那样地反映到网络上来,有的甚至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从网民中来,到网民中去”的网络群众路线,切实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全面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必须相信网民群众。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其主流同样是向上、向善、向美的,我们对网民要多些信任和重视、少些猜忌和藐视。网民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网民的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网民不了解的情况要及时宣介,对网民的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网民的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网民的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对网民的善意的批评和监督要认真研究和吸取。[2]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必须依靠网民群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因此,要全面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就必须领导和依靠最广大网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网民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实现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的治理转变,携手建设网民群众共同的网上美好家园。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必须为了网民群众。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2]加强网络生态治理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给网民群众提供一个高效、便利、快捷、干净、安全的网络空间。我们要坚持网民群众是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将网络生态治理政策与网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确保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以互联网思维全面推动网络环境下群众工作的创新

“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本质上就是群众路线,能把大家团结在一起。”[5]群众路线要求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互联网思维则讲究一切相信用户,一切依靠用户,一切以用户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群众路线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互联网思维则讲究从用户中来,再到用户中去。群众路线讲究群众利益无小事;互联网思维则讲究用户体验无小事。群众路线教育我们,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互联网思维则告诉我们,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6]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要坚持用互联网思维全面推动网络环境下群众工作的创新,更好地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树立工作新理念。一是要把握“网连网运行”的特点,牢固树立开放理念,自觉从战略全局的高度、遍及全域的广度和顾及全体的角度,跨主题、跨媒体、跨平台去分析形势,判断是非,作出决策;二是要把握“点对点交流”的特点,牢固树立平等理念,自觉把身段放下来,把责任扛起来,善于通过微信、微博、个人空间等互动交流平台,与网民在线交流,开展民意调查,收集意见建议,排解矛盾困难,聚合智慧力量;三是要把握“键对键互动”的特点,牢固树立共享理念,善于知己知彼,拿出自己可以分享的资源,换回期待对方分享的资源,更要善于用鲜活生动的网言网语,让信息能够被用户及时分享、不断扩散,利用分享获得提升;[7]四是要把握“背靠背监督”的特点,牢固树立法纪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纪律规矩,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慎独、慎言、慎行。健全工作新机制。一是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善于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利用现代传播技巧,运用网言网语,创作推广优秀网文、网评、网帖,把我们要说的转化成网民想看的,引导网民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在进行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中,要针对不同舆论场的意见和观点,主动设置多种议题,把握引导的方向和重点,注重评论的时机和节奏,化解潜在舆情,把公众关注点引导到有利于安定团结的热点问题上;二是要健全网上正能量传播机制。要以组织网上正能量系列传播活动为抓手,大力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上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上网,推动各种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上网,广泛开展各类网上公益活动,创建网上文化家园,用正能量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三是要健全网上网下全方位联动机制。既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着力解决问题矛盾、切实回应社会关切上,又要及时权威信息,通报重要决策、事件进展等,以“实情对舆情”,发挥好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推动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建设工作新力量。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难以成功的。发展网信事业,要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界、魄力和气度,从心底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网信工作者发挥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要念好人才经,慧眼识才、大力育才、爱才惜才,特别是互联网领域的怪才、“歪才”、奇才,要少一些求全责备、多一些包容引导,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天分、才情和智慧尽情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出来。要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实绩论英雄,不搞论资排辈,不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要进一步拓宽渠道、突出重点、加强统战,精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基础部队”,培育一支数量适中、业务精良、反应迅捷的“精锐部队”,团结一支为我所用的“友军部队”。

作者:陈烈荣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推进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强化互联网思维[EB/OL].[2017-06-15].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19/c40606-25491000.html.

[2]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3]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3).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123/c40606-29042485.html.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365-367.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8

对坚定解放思想,各单位要把握大局,提高认识,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围绕市委和省厅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的要求,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促进全市广大司法行政干警正确把握现状,正视思想、工作差距,进一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创新发展的思路、举措和方法,解决影响我市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定工作思路。局党组提出的“围绕中心,开展服务;理顺关系,完善设置;突出重点,擦亮亮点;开拓创新,提升司法”的工作总体思路,是在充分调研论证、审时度势、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上级领导认可和同志们拥护的思路,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的,与党中央、省委、市委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定这个工作总体思路,围绕这“四句话、三十二字”来继续推进我市司法行政工作。

围绕中心,开展服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省厅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的职能作用,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理顺关系,完善设置。就是要积极理顺上下左右和内部关系,加强向上级的请示汇报,加强上下左右沟通联系,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突出重点,擦亮亮点。就是要找准*司法行政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普法教育、人民调解、劳教工作、法律服务等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作为突破口,把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和仲裁等亮点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切入点,全面抓好落实,促进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提升。

开拓创新,提升司法。就是全系统要解放思想,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积极为司法行政事业出谋划策,寻出路、想办法、解难题,不断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全面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根据这个工作总体思路,我们要抓好“一、二、三、四、五”的具体工作安排的落实。“一”是提出一个奋斗目标。市局党组提出要通过2至3年的努力,争取实现被司法部荣记集体一等功的目标。因此,每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二”是明确两个任务。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的干部干警职工都要明确司法行政的“四大职能”,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把司法行政的“软任务”做好做实;要明确抓好劳教所劳教人员管理、教育和司法干部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严格组织好新一年报考国家司法考试考生一系列工作,把这三项司法行政的“硬任务”做好做细。“三”是成立三个机构。市局成立的“形象司法”、“基层司法”和“活力司法”三个工作领导小组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推动职责任务的全面落实。“形象司法”领导小组要以办好《*司法》刊物为重点,继续深入宣传法律法规和司法行政的职能、职责、任务,全方位宣传在司法行政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树司法行政新形象,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的知名度。同时,要继续筹措资金完善市局办公大楼、大院的维修整合,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和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司法形象。“基层司法”领导小组要全面开展工作重心下移活动,以开展民生问题标本兼治活动为载体,以镇级司法所为平台,全面实施“领导挂镇、法制教育、干部培训、法律援助、调解纠纷”的“五个一”工程,积极开展服务基层活动,切实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活力司法”领导小组要继续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文娱、体育竞赛活动,适时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和交流学习活动,争取输送一批同志外出学习,拓宽同志们的视野,提升同志们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司法行政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把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成为团结协作、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的群体。“四”是开展四项活动。一是完善机制,开展“人民调解”活动。二是重心下移,开展“服务基层”活动。三是干事创业,开展“奉献司法”活动。四是树好形象,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这四项活动,各部门都要根据自己的职责任务,在年初订好方案,做好规划,认真抓好落实。“五”是实现五大提升。我们要通过做好各方面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切实做到“提升*司法形象、提升法律服务水平、提升法律保障能力、提升法制宣传效果、提升法治理念素养”。

(三)坚定开拓创新。做强做大司法行政工作,彰显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和功能,关键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在于把握好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在于找准工作创新和业务拓展的发展方向,在于服务“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于增强做好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要坚持“全面践行以人为本、服务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工作方针,不断开拓创新,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创新劳教工作特色,确保“三安全”(执法安全、队伍安全、场所安全)。劳教工作要全面落实安全稳定长效机制。以“四无”为目标,加大落实“五个优先”(优先研究、优先部署、优先解决、优先落实、优先保障)和“四项机制”的力度,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的功能;不断提高改造挽救质量。要突出推进劳教工作的改革,继续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新形势下劳教工作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要理顺戒毒康复基地管理模式,拓展戒毒康复基地功能,加快戒毒康复试点工作的进程,进一步扩大戒毒康复区域。开展专门机构与群众相结合的戒毒康复调查研究,推动实际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与戒毒康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不断提高劳教干警的综合素质和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劳教生产,强化劳教生产的矫治与习艺功能。

创新普法形式,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要创新普法教育的形式,将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活力司法”活动与普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制度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重点宣传与民生问题相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广泛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针对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继续深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探索与个协、私协等行业协会合作推进法制宣传的新路子。要加强依法维权、依法宣传教育,开展刑事和治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积极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抓好社会管理者的普法工作,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完善普法的考核考评机制,开展“五五”普法的中期检查和《广东省法制宣传条例》实施一周年的检查,进一步硬化普法的措施制度。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开展专业法宣传。继续发动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和基层调解组织参与普法活动。

创新法律服务方式,提升法律服务水平。法律服务是我们司法行政的一项重要职能。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经济发展好中求快,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为我市“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要充分发挥律师管理部门的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管理,切实提高律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发挥律师在参与市、县政府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局长(主任)接访群众工作中的决策建议、法律咨询等作用,推进律师参与涉法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单位法律顾问工作。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正确规范和处理好各种法律关系和问题、招商引资提供法律服务。公证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公证业务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公信力,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市局新批准成立的司法考试和鉴定管理科要尽快启动,开展各项工作,司法鉴定管理工作要尽快建立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鉴定行为和鉴定机构内部管理。抓好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的组织实施工作。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提高学校教学影响力。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大力发展法学教育,争取设立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分教处的大专班,培养更多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要充分发挥好市局司法干部培训中心的作用,把全市司法行政干部培训工作办好、办出成效、办出特色,发挥效能,争取设立粤东地区司法行政系统首授和晋升警衔的培训基地。

创新机关服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机关事务管理,进一步抓好政法信息网建设,完善局域网功能,建立视频会议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四)坚定服务民生。中央和省、市历来都非常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去年市委提出“民生问题要标本兼治”,今年又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发展好中求快,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主线,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市2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四个*’发展战略,全力谋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教繁荣、生态巩固、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突破,努力争当全省民生纾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秀美的新*”的工作总体要求。我们要切实把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继续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大调解”工作,促进和谐*建设的意见》和本局《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加大力度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完善现有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企业、行业、专业市场、经济区域等人民调解组织的建立、拓展和完善;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珠海召开的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召开全市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在我市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有效衔接机制,最大限度地引导当事人采用调解的方式消除矛盾纷争。要以开展“五个一”工程为契机,广泛开展涉及民生问题矛盾纠纷的调解。要创新人民调解理念和方法,善于坚持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善于整合司法行政资源,善于与有关部门联合调处,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开展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所所结对”活动,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专职调解员队伍,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大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解决好人民调解员补贴,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要把法律服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向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民生转移。要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工作者增强服务意识,履行社会职责。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资源,探索建立以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法律服务为主体、以乡村、社区法律服务为基础,实现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服务三结合的公益性法律服务体系。

法律援助要在“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法律援助工作通过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法律帮助,使打不起官司的人一样享受法律的公正,同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平等地进入司法程序,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对象条件的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进一步畅通困难群众特别是农民工、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和提供便捷有效法律援助的渠道。使法律援助在“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认真探索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要以提高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能力为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落实帮教力量和措施,重点加强流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要落实相关政策,把帮教与扶助结合起来,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安置、就业等实际困难。

积极推进律师、公证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要指导和督促律师切实提高刑事案件辩护率和辩护质量,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规范司法鉴定执业活动,建立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评估制度,完善投诉举报制,确保司法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要继续加大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力度。坚持建设、管理、工作和服务并重。要全面完成司法所建设任务,进一步提高履行职责能力,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配齐配强人员、装备,提高司法所建制规格,确保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服务解决民生问题上有阵地、有人员、有保障、有落实、有成效。

(五)坚定四个加强。去年,市局党组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加强团结、加强实践”的总体要求,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以“四个加强”为总要求,切实加强全系统干部干警职工的思想、作风、组织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我们队伍的战斗力,增添我们队伍的整体活力,激发干部职工爱我司法的热情、干我司法的激情和奉献司法的豪情。

加强学习。要建设学习型机关,以加强学习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抓好党的*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二次、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把学习贯彻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不断提高运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驾驭司法行政工作的能力。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持之以恒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形象教育,培养职业操守,增强职业光荣感。二是要加强业务学习。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加强司法行政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基本技能学习,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行家里手,能够熟练地运用政策和法律法规妥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能力,提高适应业务工作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强健康情趣知识的学习。要学习文学、史学、哲学,学习健康向上、有益身心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陶冶情操,提升人格魅力,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

加强修养。要重点加强党性修养、人格修养、职业修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讲党性、讲正气、讲纪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明辨是非、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严格遵守制度,加强自我约束,始终做到自重、自省、慎独、慎微。保持文明行为,待人接物热情大方、举止文明,大力提倡文明礼貌用语,言行得体,坦诚和善。保持机关良好秩序和办公室环境清新整洁。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市委、市政府保持一致,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局党组决定的事项要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使我们全市司法行政干部干警职工始终成为上级要求和局党组决定的忠实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加强团结。要加强科(股)室团结、全局团结和系统团结,积极营造司法行政系统团结协作的氛围。要培育团队精神,科(股)室成员之间做到互相体谅、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科(股)室之间在工作上要通力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发展。要促进局机关与领导机关、基层机关的和谐,创造系统团结的新局面,树立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同时要搞好与其他各部门的协调,借助外力宣传、发展司法行政工作,使我们司法行政系统能够更好地担负起新形势下的重任,实现工作目标,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9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以后,全党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前,集中教育活动基本结束,并取得预期效果。但我们尚需要更加深入地探析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全面推进这一传统执政资源和优势的巩固与发展。

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首先是要讨论分析为什么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其次是要讨论分析如何更好地实践群众观点。前者着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后者着重解决能力与方法的问题。认识是前提,能力是基础,方法是关键,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为什么要始终牢固坚持群众观点

正确的思想观点是一切方法的前提。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既有观点问题,又有方法问题。首先是要正确认识“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这是价值判断的前提。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是相当丰富的,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的讨论显得更有意义:

首先,立足于“当代”进行讨论。这个“当代”是讨论的时空背景。新的历史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多种考验,面临着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多种危险。因此,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继承、巩固、发展我们优良的执政资源。坚持和发展群众观点,推进群众路线的深化发展就是内在地契合着这一要求。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现在我们重新认识这一“传家宝”的当代价值,重新确立当代条件下群众路线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让这一“传家宝”凸显时代光芒。

其次,立足于本质内涵上进行讨论。群众观点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但从本质意义来理解,群众观点与权力观、执政合法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有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群众观点是正确权力观的前提。群众观点与权力观之间是什么关系?“群众与权力的关系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①群众观点是正确权力观的前提。曾经提出:我们党和政府的权力来自哪里?他也鲜明地和正确地回答:我们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这一回答确立了人民的权力主体观。也就是说,我们手中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权力的主体,人民委托我们行使权力,因此必须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现在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在权力观问题上存在着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将自己置于权力的主置,进而导致权力的官僚化和权力的异化。提出“权为民所用”,提出“权为民所赋”,并强调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就要求要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牢固坚持权力来自人民、权力为人民服务,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正确权力观。

第二,群众观点是执政合法性的核心。“政党一经产生,必然与其代表的那部分群众发生重要关系,即我们所说的党群关系。”②坚持正确的群众观点,其实质是要着力解决好党群关系问题。党群关系是执政合法性的核心问题。现实层面中党群关系的确存在一些危险现象,出现了“油水关系”、“蛙水关系”甚至“火水关系”,这些都是权力异化的特殊表现,并将消解党的执政资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绝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已经发生显著改变,文化的世俗化、腐败现象以及新兴阶层的出现和利益团体的分化构成合法性的隐患。这也意味着党群关系面临新的考验。执政合法性的本质是群众的认同,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执政之基。执政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必须珍惜并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解决好党群关系,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关键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以真正改善党群关系,充分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人民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强大动力和广泛支持。

第三,群众观点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关键。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度重视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倡导通过整风的方式、通过改造思想来加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围绕“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对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问题进行一系列深刻的论述。、、对加强和推进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来之人民,服务于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关键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始终保持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获得人民的支持。

如何增强群众工作的能力

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贵在知行合一,我们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要解决好实践运用问题。群众工作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实践上首先表现为我们有没有能力做好群众工作,这是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的重要基础。如果“本领恐慌”,没有能力做好群众工作,那也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更无法持久地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在实践上关键是要求切实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尤其是要增强群众工作的影响力、执行力、把控力、凝聚力和公信力。当前,群众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传统的和已有的群众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改革创新,以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增强群众工作的能力方法和路径很多,当前要重点增强以下四种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调查研究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调查研究可以是一种方法,更可以看作是一种能力。做好群众工作,首先是要从问题出发,充分地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实情,切合群众实际。调查研究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调查研究的目的、步骤、方法、效果以及结果运用等等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和缜密细致的考虑。调研研究既是一种能力,更反映一种作风,切忌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必须沉得下来、潜得进去,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效果。

决策能力。决策决定方向,决策决定成效。曾经指出,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的决策是保证工作方向、取得工作成效的关键。我们通常说“决策失误就是最大的失误”。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不断提高决策能力,这样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决策能力具体可以表现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所谓科学决策,就是要科学设定决策程序、采取科学决策方法,建立决策纠错和责任追查机制,这样才能达到正确决策的效果。所谓民主决策,就是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拜人民为师,广泛听取群众、基层干部、专家学者以及专门咨询研究机构的意见,而不是仅从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个人判断出发,从以往的经验出发。为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各级领导干部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取各方面意见,让群众敢讲真话和实话。所谓依法决策,就是决策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对保证决策正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决策法治化是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凡属重大决策,都要严格保证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和合理合规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

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频发性、多样性、复杂性、阶段性等特征:民众需求层次进一步扩展;社会不信任扩大、固化;群际冲突增加,社会群体更加分化;阶层意识强烈影响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群体行动和群体冲突增加;社会共享价值缺乏,难以形成社会共识等等。做好群众工作,落脚点和归宿是要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有效地化解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及各种现实的矛盾和问题,诸如住房、生态、医疗、养老、交通、市场运行和市场监管等等。特别是要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只有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才能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增强了信心。因此要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建立健全群众利益沟通协调和处理机制,及时妥善地处理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矛盾问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充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当前尤其要着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领导干部要有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智商”,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更为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搞好社会沟通;要有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法商”,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有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情商”,善于沟通,把矛盾控制在源头、纠纷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

组织宣传和服务能力。组织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体现,组织能力集中体现为了解群众的能力、深入群众的能力、发动群众的能力、依靠群众的能力和带动群众的能力。宣传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工作,能通过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环境氛围塑造等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各种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方式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和皈依感。为群众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务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解决民生为根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领路人。

怎样掌握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

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认识是前提,能力是基础,而方法则是关键。群众方法丰富多彩,要把握好以下三种方法:

善于结合。结合就是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兼顾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是加强执政党与群众联系的关键。”③群众工作不是单一或者是唯一的工作,它只有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等各项工作有机融合,才能够积极发挥其作用。只有能够广泛地渗透到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才能达到其工作效果。在群众工作方法上往往有两个错误的认识:一种是以群众工作替代其他工作,一种是以其他工作替代群众工作。实际上,群众工作和其他工作都有其相对独立性,他们有着相对独立的目标、特有的任务和特殊的运行规律,互相之间不可替代,只有统筹兼顾、有机融合、广泛渗透,才能最终达到工作效果。结合还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各地区、各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广大群众的实践更是丰富多彩的,利益需求更是广泛多样的,只有深入群众、贴近实际,紧密联系实际,紧密贴近群众,从现实的情况、具体的利益需求出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样才能尊重群众,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并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善于引导。用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引导群众,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的基本方式。要确立好引导的内容,尤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真正走进大众的思想深处,让群众理解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内涵,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要选择好的引导方式,尤其各级党政机关要切实改变文风和会风,面向群众的文件、制度和工作语言朴实易懂,便于理解执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少讲“官话”、“空话”,多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心交流。要创新引导群众的载体,坚持传统载体与现代传媒方式的有机结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方式更加快捷高效,要善于利用这些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搭建更加高效的引导平台。同时,无论采取何种教育引导方式,都必须把握好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教育引导的内容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群众实际需要,提高现实性和针对性。二是教育引导的形式上要新鲜活跃、喜闻乐见,“普通话”与“地方话”有机结合,群众易于理解掌握,增强教育功能和吸引力。

善于沟通。沟通协调是一个领导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责任意识问题。任何领导的组织实施,都需要沟通协调。沟通协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适应环境、促进发展,有利于统一思想、变现目标,有利于改善形象、树立威信。广大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具备较高的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掌握与群众沟通协调的方法,做到会沟通、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服务群众的能力。具体就是要善于与群众进行情感交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善于用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进行沟通,善于掌握与群众沟通的新手段和新技能,善于解决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讲究与群众沟通的艺术,灵活应对不同的沟通对象,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当前,我国社会不同阶层与群体之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仅存在着一定的、具体的利益矛盾,具有沟通协商的基础条件。这就决定我们在联系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把沟通协调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方式,在平等、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基础上,充分沟通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及实施路径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13DSB005)

【注释】

①[德]艾丽亚斯・卡内提:《群众与权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10

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邓小平曾有“群众路线是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的精辟论述。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江泽民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学论断。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又深刻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强调了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论。

首先,胡锦涛将“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党的事业“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高度来认识,强调了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2002年底,担任党的总书记不久的胡锦涛同志就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几位同志来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他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同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其次,胡锦涛把“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先进性的法宝”的高度来认识,强调了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衡量领导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同时,他进一步阐述了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意义“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因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第三、胡锦涛把“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性质即宗旨所决定的。因此,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胡锦涛深刻阐述了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实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二、胡锦涛提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认真解决好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为全党“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指明了解决问题的重点和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党执政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取得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他们掌握了各级权力,家大业大,由于建设的工作头绪繁杂,容易滋生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发展市场经济,物质诱惑因素增多;扩大对外开放,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也会乘虚而入。因此,胡锦涛严肃指出:“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个最大优势,有效防止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关键在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如何才能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呢?胡锦涛一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二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越是职务高了越是要注意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越是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体察疾苦、汲取智慧,获得力量,做到同人民群众心连心”。

三、胡锦涛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三为”、“三真”、“二办”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具体方法和有力措施,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论

一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决策上要“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倾听群众的意愿,了解群众的要求,把握群众的脉搏,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方针政策,才能代表群众的利益,受到群众的拥护。为此,胡锦涛要求领导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

二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坚持群众观点的根本目的。胡锦涛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应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的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一方面,他强调了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问题的重要性。他说:“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他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要求“凡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在了解群众上下功夫,要做到广开言路,察民情,知民心,解民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胡锦涛更加重视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中的重要作用。他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查找本地区本部门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找准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11

1938年11月6日,在《战争和战略问题》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年的斗争中,不但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而且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我们不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政治问题,而且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战争问题;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会治国的有力的骨干,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军的有力的骨干。”〔1〕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其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及干部建设上都达到了成熟,全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思想建设上也达到了成熟。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也做出了重大思想理论建树,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宝贵财富。

一、强调从思想上建党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中国工人却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农民占绝大多数,这种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党的思想建设这一重大课题就不可回避地提了出来。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早期即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1.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对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进行全面的深刻的考察而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社会理想。而当时中国则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清政府朝不保夕、摇摇欲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十分的微弱,产业工人数量极少。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说”是针对欧洲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提出的,并未对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出不同于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方案。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普遍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相结合。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2〕“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3〕没有这种态度,“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4〕。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成功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由此开始逐步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这表现在:既不是在中国革命中机械搬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欧洲无产阶级的“共同胜利理论”,也不是简单模仿列宁领导俄国革命的“城市中心理论”;既不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革命主体,也不是走欧洲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或“议会道路”,而是在中国广大的乡村,以中国农民为革命的主力,以土地革命为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必然手段,将中国革命的中心放在广大的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革命力量,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最终夺取城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深入的里程碑,或事关革命成败的历史转折点。

2.中国工人阶级占少数,农民占绝大多数。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刚刚起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工人阶级发展不足。在中国,城市产业工人力量极其弱小,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无产阶级是近代工业的产物,中国无产阶级是随着近代中国新式企业相伴产生的。从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它随着外国资本的入侵和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并有所发展。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有10万人,到1914年达到100万人以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队伍也迅速壮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达200万人左右。但是,尽管中国产业工人数量队伍有所壮大,在当时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太大,仅约占05%至07%,而且这部分工人还与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城市产业工人力量如此微弱,决定了仅仅靠中国城市工人阶级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工人阶级不能成为革命的主力军,也不能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与此相反,农民则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农村在客观上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3.改造农民思想成分,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全党干部不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就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农民与中国产业工人相比,因受其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而缺少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中性,表现为自由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等非组织观念。因此,要在以农民成分为主的中国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改造其农民思想成分,纯洁党的思想,加强党性建设。这一任务十分艰巨。

1928年11月25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5〕因为,持有各种旧思想、旧习惯、旧制度理念的人会加入党内,其携带的各种不良思想还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党内来。如果不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和学习,就会成为农民的党,封建的党,势必不能承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农民成分的党之所以有害于党的工作,损害党的领导地位的建立,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自然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但是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也是使这些不正确思想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6〕。因此,为保证党的健康肌体,必须在全党反对一切旧思想、旧习惯、旧作风,而代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党的思想领导。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时,对“实事求是”曾作了精确的界定。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7〕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包括如下含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不能当作教条;(2)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3)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4)调查研究必须走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5)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政治路线的前提和指导,是正确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1930年1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批评教条主义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8〕,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9〕的著名论断,并将这一论断完善为: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适应一定的民族特殊性才能实现。离开中国国情的特点来实践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这就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1945年6月11日,党的七大《》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历程中达到了成熟,也标志着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期过程中其思想路线的成熟。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正确方法

真理的发展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的特点。所谓确定性即已认识到的可以控制的能力;所谓不确定性即尚未认识到尚不可以控制的能力。不确定性决定人的认识能力更久处于必然王国的阶段,确定性决定人的认识能力更快上升到自由王国的阶段。人对真理的认识总是相对的,而这是由客观事物绝对的永恒的发展变化决定的。因此,绝对的真理并不存在,真理的获得难免有产生错误认识的经历。尽管产生错误认识不可避免,但是,究竟是否产生错误的认识,还取决于足够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尤其是有威信有能力的领袖所领导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仅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而且懂得和掌握了对待错误思想的正确方法。主要方法有:

1.加强学习。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首先要学理论。理论是表明党的政治性的实质因素。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灵魂。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就不能体现出党的政治性,就没有政治的灵魂,就会迷失方向,就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的威力就在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神圣威力也在于此。一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领域、哪条战线工作,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政治觉悟,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其次,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不仅来源于社会实践,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脱离实际,不与实际相联系,理论就会失去其生命力。1937年7月,在《实践论》中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际,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还强调: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再次,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来学习。学习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时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0〕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方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教条的学习方法,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最后,学习也是一个辨别吸收的过程。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而且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必须辩证地、批判地学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获得真理性认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11〕

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是,调查研究存在两种方法,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方法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而非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方法则是从教条和本本出发,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调查与群众实践相脱离。为了反对本本主义的错误,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并且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是:(1)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第一的标准。调查应本实事求是原则,有则有,无则无,多则多,少则少,力避主观夸大,但也不要故意缩小。(2)调查了解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取完整的调查材料,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既没有获得完整的材料,也没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的调查结果。(3)典型调查,解剖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提出两种调查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调查中要使人讲真实情况。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

3.亲自动手,亲身实践,身临其境。这有利于获取直接的第一手材料。1945年12月28日,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信中指出:“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12〕建国后他又提出: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只要省、地、县、社四级党委的第一书记都做调查研究,事情就好办了。第一书记亲自到群众中作系统的调查研究,或者派出调查组到城乡调查了解实际情况。调查中应先有训练,讲明政策、态度和方法,不使调查达不到目的,真正的问题不能被发现。直到晚年,仍然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并付诸实际行动。

4.走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只能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因此,丰富的感性材料的获得主要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指出: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到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做到:(1)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2)眼睛向下,不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3)群众自愿,符合群众的实际需要,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干部代替群众下决心,包办。(4)下基层长期蹲点,向人民群众请教。长期下去蹲点,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这样就可以解决框框问题,即教条主义问题了,就可以不信迷信了。如果不是这样做,则官越大,真理越少。大官如此,小官也是如此。要求党的各级干部都要厉行调查研究之风,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做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必须反对“左”、右倾错误

“左”、右倾机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大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发展并经受实践考验的。它必然要求:既然要坚持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就必然要反对与此相对立的错误的思想路线。否则,正确的思想路线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而给错误的思想路线大开门户。客观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必然如此。

主观主义的错误曾使党在历史上屡次犯“左”、右倾机会主义。原因在于:(1)作为共产国际在远东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必须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领导。但是共产国际对中国情况的了解很不够。(2)理论和实际相分离,将共产国际决议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3)党内主要是在中央占据领导地位的一部分人,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1941年5月19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者“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13〕。不了解中国情况,言必称希腊。“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14〕在工作方法上,“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15〕。“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16〕这是极坏的思想作风。

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创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对待错误思想的态度和解决办法,并批评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是十分宝贵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还存在 “全盘西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民主社会主义的干扰和误导。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参考文献〕

〔1〕〔1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48,533.

〔2〕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12

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及相关机构的工作职责,建立协调小组办公室情况统计报告、沟通调度、宣传信息、跟踪督查落实等工作制度,确保民生工程协调推进、跟踪督查和对口联系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实行统筹调度、重点推进。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小组会议,统一部署和推进民生工程的实施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方向性、原则性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每月召开一次协调小组办公室会议,贯彻落实协调小组的各项决策部署,协调民生工程具体工作,跟踪督查民生工程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通过实行情况统计报告制度、宣传信息报送制度,全面细致地分析研究民生工程的进展、困难和成效,服务领导决策。在掌握全面情况和政策规定的基础上,通过设立联络员进行定期沟通例会制度,重点调度推进资金管理、工程实施、面向个人资金发放、检查督促活动开展等工作。

四、抓好督促检查和政策落实。6月份,组织镇直各相关单位对全镇民生工程进展进行一次综合监督检查;7—10月份,由镇直各责任单位牵头,分别对各自负责的民生工程项目,开展一次专项检查;11月份由镇党委政府和镇民生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开展执法检查和审计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实,结合信访举报,坚决纠正和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对各项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五、实施严格的目标考核。研究制定《民生工程考核办

法》,对照各有关单位与镇政府签定的责任书规定的目标要求,实行目标考核。对镇直各单位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民主评议,提请协调小组实施奖惩。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篇13

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可以概括为“三条道路”,即“走自己的路”,“走改革这条路”和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道路。1984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到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初步成功,显著地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3]由此可见,邓小平确认,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唯一正确的道路。

邓小平之所以明确地强调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因为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动者和“总设计师”,对于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和农村现代化建设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谋略,他首先从战略指导的高度上考察问题,把它们同思想路线直接联系了起来。而这又是因为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农村在当时之所以那样贫困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犯了农业合作化过早过快,否认个体经济和市场体制的积极作用,以及各级政府对农民的生产活动干涉过多等体制、政策和领导方法上所犯的一系列错误造成的。而这些错误都有着深层次的思想路线上的根源。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猖獗,抛弃和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缘故。因此,邓小平站在思想路线的高度上,在改革初期便多次明确地强调指出,要恢复和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早在1979年7月29日的一次讲话中,邓小平就告诫广大干部和群众:“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4]这就是说,农业生产、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必须从我们国家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要考虑广大农民的文化思想水平和素质。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国家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确是指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科学地看待和处理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得以不犯和少犯工作上的错误的重要保证。而“走自己的路”,正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在农村建设中的基本要求。所以,邓小平把“走自己的路”作为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经验。

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要真正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即合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而得以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因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5]。这表明,在邓小平看来,必须以改革求发展,通过改革为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扫除障碍,开辟新的“出路”。而这条新的“出路”就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实践已经表明,邓小平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为农民谋出路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对此,邓小平本人更是深有体会。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对外宾的谈话中感言:“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之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6]“总之,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非常显著。”[7]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效果之所以出乎人们意料的显著,邓小平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由于改革使亿万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拥有了决策和经营自主权,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正是基于这种深刻感悟,所以邓小平断言:“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我国农民、农村的“出路”就是走改革之路。邓小平在1988年5月18日同外宾的谈话中强调说,即使改革有风险,会出现曲折,“但我们必须走改革这条道路,有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不能停滞,停滞是没有出路的”[8]。总之,在邓小平看来,解决农业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走自己的路”,这就要求我们百折不挠地进行改革,“走改革这条路”,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探索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也就是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在此基础之上,邓小平对于什么是“自己的路”,怎样走自己的路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邓小平所说的“自己的路”,是指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另辟蹊径,走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也就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之路。而这条道路,是邓小平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发明”而提出来的。

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同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中强调说:“我们真正的变化还是在农村,有些变化出乎我们的预料。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9]这条出路在哪里?邓小平接着指出:“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0]在这里,邓小平把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农村工业化,作为解决农业家庭承包制后大量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出路”。而农村工业化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实际上也就找准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出路”和整个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路”。这是因为正如邓小平所分析的那样:长期以来,我们国家70%-80%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只有一两亩土地,致使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所以,邓小平对于中国农民的重大发明“乡镇企业”,对于他们所探索和开创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他在这次讲话中接着强调说,“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11]邓小平在另外一次谈话中也强调说,改革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12],而是农民的创造。邓小平告诉人们:只要进行改革,下放权力,给广大农民以自主权,他们所具有的巨大创造力完全能够找到自己的致富之路、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种解决中国农村建设之路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相信农民、依靠农民。

而农村工业化必然带来农村城镇化。邓小平在1987年6月12日的一次谈话中,高度关注和肯定了农村城镇化这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13]邓小平在这里把在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基础上形成的一大批乡镇称之为“新型乡镇”。因为它们同传统的农村乡镇有着根本的区别,具有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特征,是现代化的乡镇。可见,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主要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由此可见,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之路。对此,邓小平说得很明确:在中国农村实行改革之后,“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14]在这里,邓小平把中国农村进行工业化、城镇化看作是具有经济必然性、合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从而是中国农民、农村脱贫致富、实现现代化的希望之路。

邓小平提出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这条“必由之路”快20年了。近20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也就是新型乡镇化的确是中国农村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必由之路”。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当地工业的主体或者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使数以亿计的农民洗脚上田,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而以大批中小型乡镇企业为基础形成和改造过的新型乡镇则星罗棋布,成为广大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广大农民的新的居住地,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总之,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工业化、城镇化热潮,使中国农民、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巨变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了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所以说,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和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沿着邓小平探索和指引的道路前进,也就是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定不移地继续“走自己的路”,走改革之路和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走弯路,不能很好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但是,勿庸讳言,近些年我们有些地区的农村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邓小平指引的道路。这主要表现在没有严格地贯彻他的要“走自己的路”的思想,未能继续沿着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的“必由之路”前进。突出表现为有些人认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就是城市化,因而提出农村农民城市化的设想。这些人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由于他们无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并且农民占总人口80%的这种特殊国情,试图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模式。同时,误把农村工业化等同于城市化,从而把农民、农村城市化视为普遍的规律,从而认定中国的农村也不能例外。由于这些年有些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邓小平提出的要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偏离了他提出的实行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的“必由之路”,盲目照搬西方农村农民城市化的老路,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结果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18岁至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80%以上跳出“农门”,尤其农民中有文化有头脑的“精英”们更是几近全部离开了农业与农村,致使我国的农业成了“老小农业”,农村成了老人、小孩与娘子军居住的地方,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不顾大中城市有限的接纳外来人员的能力,大批农村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结果原来的“三农”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出现了新来的“三城”问题,即一是在城市里出现了“贫民窟”化的苗头,也就是城市居民贫困化的苗头;二是“三农”问题“城郊化”;三是城市环境劣质化。首先从我国城市化的“贫民窟”现象来看,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据2006年1月15日的北京蓝皮书《2006年:首都经济发展报告》、《2006年:首都社会发展报告》在谈到对在京364.9万暂住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欠佳时坦言:近些年,进京从业的外来人口日益增加,这些较低层次的流动人口多落脚在简易廉价的违章建筑中,这些流动人口又催生了一个次经济圈,由此形成了流动人口在饮食、零售、医疗、教育等方面自我供给、自我服务,在生活运转上自我维持的低层次生存圈,结果初步显现了在印度、巴西等一些国家多年来十分头疼的寄生于城市的“贫民窟”特征,或者说“贫民窟”化的苗头。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政府现行管理体制与财力统筹功能不足,因而短时间内无法克服这种“贫民窟”现象。而北京所出现的贫民窟化的苗头,并不是个别现象,中国其他大中城市也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就是说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从“三农”问题“城郊化”这个方面来看,问题也同样比较严重。这里所说的“三农”问题城郊化,是指过去在农村中存在的“三农”问题,今天也同样存在属于城市范畴的郊区农村。北京蓝皮书也确认这一点,它认为,目前北京存在着特殊的“三农”问题,如2004年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为2.5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郊区农村耕地被大量占用。由此使失地农民日益增加,而各类房地产公司等拿走了土地增值收益的大头,农民从中得到的极为有限。同样,城郊地区出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北京一地,其他城市也很严重。据有关材料显示,近些年,由于大中城市面积成倍扩大,占用农业用地日增,城郊农村失地农民人数已多达4000万至5000万之众,仅上海市就有100余万。这些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又没有技术手艺,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陷于贫困境地。至于城市环境质量劣质化,或者说日益恶化则更为显著。一些城市由于外来人口过多,致使居民出现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由于人口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迫使有些城市把敞开的城门又关起来了,或者对外来人员进城加以限制。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新的“三城”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农”问题没有解决好的缘故。而这又是由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偏离了邓小平农村建设的思想和所指引的正确道路,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与方式不当的结果。因此,要解决新的“三城”问题,必须首先要解决好原有的“三农”问题。实践证明,这必须以邓小平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的思想为指导,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把握邓小平关于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而邓小平关于农村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从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来看,它们的问题,主要靠它们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邓小平把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批建设小型新型乡镇”看作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出路”,这是他的基本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十分重视并高度评价了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新型乡镇,并且把它们视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中国农民的脱贫致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只能在农村而不能在城市,只能主要靠农民自己而不能靠其他人来解决,这一点,邓小平看得十分清楚。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邓小平提出必须走改革之路,通过改革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以便由他们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真正领会并把握了邓小平关于中国农村发展建设的这一基本思想,才能使我们对这些年在农村建设问题上的偏差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提高我们在新时期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坚定地“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国情的道路”[1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十分丰富,除了上述三条道路之外,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两个飞跃”,二是“中心课题”。

所谓“两个飞跃”,这是邓小平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出来的。他认为,我国的农业改革与发展要经历“两个飞跃”。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谈论经济问题时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6]他还接着强调说:“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17]这些重要的讲话,既是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途径、办法的新的探索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第二个飞跃”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根据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抓好下列几项工作:一是为了“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农业生产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农业和整个农村要在社会化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很重要。邓小平在1980年5月30日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18]可见,农业、农村经济由低水平的集体化到高水平的集体化,这是“两个飞跃”的重要内容;三是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继续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这条“必由之路”。

至于所谓“中心课题”,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设想。这个重要设想,是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人谈到沿海如何帮助内地时提出来的。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9]邓小平之所以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定时期的“中心课题”,这是由于在他看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21]至于这里所说的“将来总有一天”具体是指什么时候,也就是大概在什么时候把共同富裕问题提升到我们党和国家“中心课题”的地位,邓小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22]不言而喻,在今天,我们应当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一切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课题”,因为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农村,而且农民的贫困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中心课题”的预言和设想与他的三条道路的思想及其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邓小平提出的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他所包括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和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言而喻,这是继续走改革之路,“走自己的路”,走农村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而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课题”,则是开辟和坚持这三条道路的最终目的。邓小平曾经明确地指出,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把亿万农民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使亿万农民得以脱贫致富,也就是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求富裕。而走农村工业化道路,也是因为“无工不富”,只有走上这条“必由之路”,才能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可见,实际上“两个飞跃”、“中心课题”的预言和设想是三条道路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丰富和发展,与后者一起形成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整理论。我们相信,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注释:

[1][2][3][5][6][7][8][9][10][11][12][13][14][16][17][19][20][21][22]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3,237,95,23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