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民币国际化实用13篇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篇1

其三,货币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不管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还是电子货币,货币形式可以不断演化,货币制度也可以不断完善,但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工具,它应始终以为生活和经济带来便利性为宗旨。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各种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复杂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国内外联系日益紧密,实体经济也日益虚拟化,使人们在货币与金融功能属性的空前强化中,忘记了手段与目的的根本区别。由此而来的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其冲击和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就中国而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体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以开放促改革成为中国在新阶段更加坚定的选择,在更高水平上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战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迫切需要人民币国际化给予更有力的支持。简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应全方位、更高水平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而不是相反。

其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什么?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国际化的人民币”――人民币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同时,人民币金融资产也成为各国机构和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来看,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涉及三方面的必要工作――汇率制度、资本项下可兑换和基础设施。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创下了1994年人民币官方与市场汇率并轨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货币当局为此发表声明,此次人民币贬值只是汇率机制改革的结果,而新一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正在启动,其指向就是更加市场化。作为一个老话题,资本项下可兑换往往纠缠着两个因素:外汇储备和完全可兑换。外汇储备管理,既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等历史原因,也是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下的被动结果。对此,中国已日渐看开了。但是,资本项下的完全可兑换,其风险难以确定,仍需慎重考虑。而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境内外和在离岸的机构、居民间人民币支付结算的“高速公路”,作为高速公路,既可以为人民币,当然也可以为其它货币提供通行服务;更关键的是,这是中国自己建设、运营和拥有的高速公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中国的北斗系统。

可以相信,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国际化的人民币正在临近。但是,货币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乃至整个金融体制和体系的改革,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转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与实体经济的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可以通过三大渠道建立密切联系。

首先,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渠道。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了广东、天津、福建三个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以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方案。投资和贸易领域的开放与转型升级,是对中国实体经济全面开放的积极探索;而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与开放,则是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和保障。从上海自贸区运行两年多的实践来看,已经公布的38项金融创新案例,充分体现了金融应更好地服务于实体企业的目标,其中,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和境外人民币借款,为企业资金管理创新和企业融资创新开辟了新途径。目前,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核心和依托的跨境人民币等金融创新和便利,可以为更多类别的金融机构开设分账核算单元建立对接,从而更好地满足区内企业的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需求。就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来说,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作为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首要任务,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融资便利化,以及其它来自实体企业需求。在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中,首要任务就包括“完善人民币涉外账户管理模式,简化人民币涉外账户分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在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创新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投融资便利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跨境使用”,以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

人民币国际化篇2

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国际货币具有传统的三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

(一)价值尺度

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是指国际货币作为一种单位价格,可以用来衡量或表现国际市场上“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比较。在私人部门交易中,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作为计价货币在国际贸易中表示国际间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或者表示国际投资时债权债务的关系。在公共部门中,国际货币发挥价值尺度是作为其他国家货币的基准货币来表现的。

(二)支付手段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是以货币偿付债务。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经济行为的发生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的分离所引起的货币单方面运动。在私人部门交易中,是在商品劳务交易中充当交易媒介,被用于国际贸易支付和债务清偿等。在公共部门中,其作用是政府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和为国际收支差额进行融资。

(三)储藏手段

货币的储藏手段在一国国内表现为储藏一定的购买力,而作为国际货币其储藏手段则转化为货币的储备,表现为居民的价值保存和国家的外汇储备。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官方部门方面,迄今为止,我国已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朝鲜和哈萨克斯坦八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香港金管局、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0年3月24日,东盟与中日韩财长和央行行长及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共同宣布:清迈协议正式生效。

私人部门方面,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2003年1月9日,香港开办人民币个人业务。2004年11月4日,澳门开始办理人民币个人业务。2008年7月1日,台湾开始正式开办人民币兑换业务。2011年年初中国银行开始在美国开放人民币业务,允许美国的公司和个人买卖人民币。国内学者从货币国际化发展的功能和空间划分,将货币国际化分成这样几个阶段:

有分析可知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可能人民币国际化会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

三、人民币国际化具备的条件

从一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条件看,中国已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

(一)中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军事、政治能力

中国的GDP总量在2010年达到397983亿元,较上年增长10.3%,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近年来中国的GDP在稳步提高,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可见其经济实力在逐步加强。

另外中国不仅国内政局一直十分稳定,同时国际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重大会议上有较高的话语权。这也说明中国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其强大政治实力的保证。

(二)相对稳定的外汇储备

自从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同期数据(8501亿美元),跃居世界外汇储备榜首。有着良好的信誉可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汇兑要求。

(三)逐渐加快的开放跨境结算试点的脚步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的365家企业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试点地区扩大至20个省、市、自治区,区域则由我国的香港、澳门以及东盟扩展至全球,试点业务范围进一步明确为跨境货物与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2011年1月,人民银行管理办法,试点地区的企业可以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进一步的展。

(四)较为健全的金融体系

中国国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黄金交易市场等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尤其是已初步健立了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等组成的银行体系,可以很好地执行中央银行制定的政策,及时准确地看到问题解决问题。

四、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制约因素

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经济和不断提升的国际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人民币还没有完全的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在1996年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并且资本项目在逐步放松管制。人民币若要实现自由兑换,必须要先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国的利率还是处于严重地政府干预下,不可能在很短一段时间下完全放开。另外中国迟早会完全放开资本和金融市场,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但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处于严重波动的当前,还谈之过早。

2金融市场还不发达,金融监管不健全

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表现在发达的和高度流通的二级市场不完善。实现货币国际化主要就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尤其是要拥有离岸金融中心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例如,美国、日本和欧洲都拥有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市场。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渐推进,中国的金融风险也将进一步加深。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监管职能还不完善。如果国外持有者恶意挤兑中国,中国将很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中国的监管体系还远不能应付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

3.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并且面临升值的危险

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中央银行对汇率的形成还是具有很强的决定权,由此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汇率。

从2005年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逐步提高。一方面可以说明中国经济状况良好,有利于减轻外债还本付息的压力。但更多的是不利方面的,例如,会抑制出口,不利于经济发展;会削减外国直接投资;会吸引大量资本流入,使中国的外债规模扩大;会吸引大量国外游资,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参考文献

[1]何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J].金融与保险,2010(1):39.

[2]邱兆祥.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3]吴腾华.国际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4]张彦.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M].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2):62-66.

人民币国际化篇3

(一)现代国际货币体系要求多元化的国际货币

1976年在《牙买加协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中心――”的货币制度,美国、日本、英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居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处于货币体系,通过锚定国际货币制定自己的外汇政策。牙买加体系看似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储备,美元、日元、英镑、欧元、特别提款权都能作为储备资产,但美元一直处于核心地位。2010年全球外汇储备结构比重美元占65%、欧元26%、英镑5%、日元3%,即使在2011年受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全球央行减持美元储备,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仍在60%以上。由此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将仍然是以美元为主的单极储备货币体系。

单一的储备货币体系最大弱点就是风险过于集中,这种风险首先源自国际货币的本质仍是货币。如美元是美国的法定货币,欧元是欧洲的法定货币,发行机构的货币政策更多考虑的是国家或者某个经济联合体的利益。目前美国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就是最明显的案例,在国际责任和国家利益面前首要维护的还是国家利益。

目前的国际条约中并没有针对国际货币的约束性条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2007年新决定》中遵循的是平等原则,将各个成员国赋予相对平等的地位,对于成员国使用储备货币干预外汇市场的行为,在《2007年新决定》的原则C中规定:成员国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应考虑到其他成员国的利益,包括货币发行国的利益。如使用美元干预外汇市场,就需要考虑美国的利益。但是没有硬性约束国际货币的发行国使用本国货币干预市场时需要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美国利用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在享受铸币税收入的同时大量发行美元造成美元贬值以转移自身债务,导致其他国家的利益受损却不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可以说,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国家相对国家拥有更多的优惠待遇,但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

牙买加体系没有统一的货币和汇率安排,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软性”监管组织,汇率归各国所有。这种“无体系的体系”需要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才能正常运作。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使国际货币体系缺乏抗风险能力,在发生危机后的自我修复和调节也更加困难,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大而不倒”,一旦美元或者美国出现一点风吹草动,整个国际经济金融环境都会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要求。当前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即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又将国际货币体系的其他问题放大,如果要改进和完善牙买加体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多极储备货币格局,降低美元在国际货币家族中的比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力推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立,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二)经贸形势逐步扩大人民币影响力

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金融开放程度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与原动力,从历史经验看,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对外经贸的繁荣发展做后盾,货币国际化将无从谈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2010年GDP达到5878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三。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量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其中出口总额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与东盟、日本和韩国保持着稳定的贸易逆差,亚洲各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增长对亚洲各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对亚洲经济的贡献一步扩大。2009年,我国对亚洲的贸易逆差349亿美元,我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等东北亚4国以及印度、马来西亚和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人民币在东南亚各国的流通范围和数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2001年中泰贸易额为70.5亿美元,2011年增至647.4亿美元;在老挝北部的乌多姆赛、丰沙里和南塔三省,人民币完全可以代替本币流通;较早实行人民币结算的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的边境贸易90%以上使用人民币结算。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目前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效率尚待提高

流通量是货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增加货币流通量的办法无外乎两种,一是对外资本输出,二是贸易逆差。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对资本的需求大于供给,第一条路目前走不通。走第二条路,就必须建设具有相当弹性和稳定性的国内市场,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可能加剧本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这要求实体经济,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有相当的弹性。只有保持国内市场对国际商品的持续需求,货币才有走出国门的动力。

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有较快增长,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国内市场规模指数排名第2位,我国市场规模和居民消费能力实现了一定突破。但是,中国经济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同经济总量相比仍然较小,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尚显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偏向出口创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偏向外贸,内需相对较弱,“三驾马车”中的内需对经济的贡献比例偏低。

(二)汇率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

目前西方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强调货币的独立性,可以在减少外部因素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同时提高本国货币的避险价值。因此,独立的货币体制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

汇率制度改革要考虑国际监管方面的压力。目前,造成中美汇率冲突的主要原因本质上是汇率制度的不同。美国实行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中国实行介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牙买加体系没有要求各国实行统一的汇率体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可汇率制度应该根据一国国情制定。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货币的国际化和自由化是一种趋势,且主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也表现出了浮动汇率更优于固定汇有规定率的倾向。浮动汇率体现的是不管原则,固定汇率的维持往往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而干预结果可能被认为扭曲了真实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新决定》中制定了7项指标,如果成员国的汇率政策出现7项指标中的任意一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可以对成员国进行全面审查。其中第一项指标就是成员国对外汇市场进行长期、大量、单方向的干预。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也拥有一定的汇率监管权。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合作协议与《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第12条、第18条、第15条都有关于“外汇安排”的规定,由汇率问题引发的争端可以纳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管辖范围内。而且世界贸易组织拥有制裁成员国的手段,将汇率问题与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捆绑,有可能导致对汇率操纵国施行切实的制裁和惩罚措施。

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质上是介于固定汇率和完全浮动汇率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相较于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还有一段距离。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汇率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加快汇率制度改革进程是实现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能尽快完成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不仅对人民币国际化会造成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在国际上更可能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而遭受不公正的指责和损失。

(三)人民币国际化使宏观调控风险增大

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将会有大量人民币流通于国际金融市场,这些游离于我国监管机构控制之外的人民币有可能扰乱我国货币政策的正常运行,削弱货币调控的作用,影响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历史上,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跨国供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向二战后的欧洲注入了大量美元,这部分美元被称作欧洲美元,他们金额巨大且缺乏监管,成为国际游资的前身。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国际游资已经达到72000亿美元。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直接导致了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可以预料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民币成为游离于我国金融管制之外的国际游资,传统的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都将受到影响甚至失效。

三、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实现国际化需要货币保持较高独立性,这要求人民币的定价机制不能是固定汇率制或者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历史上,牙买加协议之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正体现了核心货币与货币在汇率制度上的差异,发行国际通货的少数发达国家全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大部分发中国家实行固定汇率盯住某个发达国家的货币。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里的浮动汇率制度;目前“二次汇改”重启,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趋势逐渐明显,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得到加强。下一步改革重点在于进一步放松人民币汇率监管,使市场成为决定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重要力量。

二是基本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近期推出的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试点,标志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又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根据IMF的资本项目交易分类标准,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中完全可兑换的为5项,基本可兑换8项,部分可兑换17项,大约占全部交易项的75%,完全实现资本可兑换是必然趋势。

(二)扩大境外投资规模,将外汇储备变作外汇资产

我国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一方面源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经济结构中出口占比较大和对境外投资开放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不是国际公认的计价货币,人民币在许多场合不能进行贸易结算。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30446.74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73011亿美元,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外汇储备469.58亿美元,只占中国外汇储备的1.54%。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主要用来够买国家债务,其中美国国债的占比最大。扩大境外投资范围,从单一投资美国国债转为多元化的投资方向,积极利用外汇储备优势引进国内急需的高新技术和成套工业生产设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购买国外优质资产,摆脱对美国国债的依赖,走出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怪圈,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提高货币独立性的重要措施。

(三)考虑建立亚洲经济同盟

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战略步骤应该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首先要实现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台三地和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的流通;其次是要实现区域化,即类似欧元成为区域性的主导货币。在这过程中,亚洲各国对人民币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在新时期需要新的理解,二战后面对崛起的德国欧洲各国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在这种形势下,法国提出了钢铁联盟,即建立一个跨的独立组织开发和分配德法的钢铁和煤炭资源,处于钢铁联盟控制下的钢铁和煤炭资源只能用于和平目的,这使得在欧洲尤其是德法之间不可能爆发新的战争。钢铁联盟不仅缓解了德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更为欧洲各国在经济和政治范围内加深合作提供了良好地先例。

亚洲各国普遍处在经济发展的加速阶段,各国对于各种资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日益迫切,有限的资源面对无限的需求必将加深各国的竞争和纠纷。借鉴欧洲经验,建立一个跨国组织联合各国共同开发和利用亚洲的资源如石油,即关系到亚洲各国的长治久安也是人民币走向亚洲的重要平台,整合了中国的市场和亚洲的资源,就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最强大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宋鸿兵.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17-137.

[2]甄峰.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来自市场[J].中国金融,2012(17):34-36.

[3]李波,刑毓京,郑红.国际汇率监督――规则的嬗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3-23.

人民币国际化篇4

客观地说,各国政治家与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本质都有较深的认识,并围绕着如何长久地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方案。但是应该看到,由于“二战”及“冷战”以后形成的美国“一国独大”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这一问题的解决将非常复杂:一是各国货币重新退回金本位时代,与单一黄金(或其他贵金属)挂钩非常不现实;二是当前国际上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包括欧元)能替代美元,成为全球的基准货币;三是美国绝不会自动放弃金融霸权地位,自动放弃其成为世界单一超级大国的根基。因此,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构建必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渐变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基于国家间力量相互消长的演进过程,并需要历史性事件作为其“突变”的契机。

鉴于此,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正在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而言,现实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不能幻想美国会自动放弃(或自我根本性变革)其金融霸权的地位,需要在现有金融框架下与其周旋(如道义上促进其调整自身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改进IMF决策机制等等);另一方面应加紧构建未来相对合理的新一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理论上、在方案设计上加紧准备,并取得尽可能多的国家的共识,逐步推动与实施,积累量变,等待时机促成质变。

以目前国际间理论与实践积累的情况看,在构建“新一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若干可选方案中,“多元化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无疑是最优选择。一方面我们不能在放弃美元本位币的同时,又选择另外一种单一货币(如欧元)本位币,更不可能倒退回黄金(或其他贵金属或资源)本位币时代。另一方面,按现有的国际间强势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演进的趋势看,很有可能形成美元与欧元平分天下的格局(英镑与日元正逐渐被边缘化),而这一格局对全球来说仍是不稳定的,除了由于美欧之间经济结构的高度相关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自身市场潜能未被充分考虑在内(目前亚洲已占全球GDP的1/3,占全球外汇储备的42%左右)。因此构建“多元化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将成为最优选择,而以当前格局来看,这一多元化体系当然应以美、欧、亚三足鼎立为主(长期来看,随着拉美、非洲的发展,多元化体系可以进一步涵盖五大洲)。

总书记在2008年11月华盛顿G20 会议上曾明确提出改革现有国际货币秩序的四点建议,最后一点就是“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这一建议既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

发挥人民币在亚洲货币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在亚洲形成一个统一的、并共同以此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全新的亚洲货币制度体系,构建美、欧、亚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新格局,符合当前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演进的需要。就目前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看,这一货币制度体系有三种可能的发展方向:一是以日元为中心,日元成为亚洲各国普遍承认和接受的结算和储备货币,并推动“亚洲日元”参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建;二是以人民币为中心,人民币成为亚洲各国普遍承认和接受的结算和储备货币,并推动“亚洲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建;三是产生“亚元”,以中国、日本为主体,亚洲各国共同创建一个全新的并最终替代全部亚洲参与国家货币的亚洲统一货币制度,并以此参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建。

由于日本自身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其与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尽管日元早已实现可自由兑换,但亚洲各国对日元的信任度和接受度仍普遍较低。因此,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第一种发展方向可能性非常小。而第三种“亚元”的方案,也是日本曾经明确提出来的,其目标是要建立类似于“欧元”的“亚元”。从亚洲长期的发展进程来看,“亚元”的产生也是有可能的。但由于亚洲各国间相互独立的政治经济发展取向(与欧元区有着巨大差异),同时中国崛起以后,如何安排内部的货币机制,也很难与日本“一厢情愿”的想法达成一致。因此,“亚元”的产生尽管最终可能符合亚洲各国的利益,但中短期来看,可能性也比较小,应属于长期构建的目标。

从现实来看,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无论是经济、文化、外交还是军事,都处在领先地位。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负责任的做法,赢得了很多亚洲国家的信任。以“亚洲人民币”作为构建亚洲区域货币体系的主体,并以此参与国际间金融格局的重建,无疑是区域货币构建中可能性最大的。再加上中国不断增长的大国实力(GDP和进出口总额均已列全球第三)和与亚洲各国间迅速增长的国际贸易往来(中国进出口总额的53.3%是与亚洲国家间的往来,并占东盟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10%以上),相信在10~30年的时间跨度内,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完全有可能的。

那么什么是“亚洲人民币”?定义“亚洲人民币”需要借助“欧洲美元”的概念,“欧洲美元”是指在美国以外的欧洲地区用于存款、贷款、金融市场交易和国际货币储备的美元。与“欧洲美元”相对应,所谓“亚洲人民币”,是指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亚洲地区各国普遍接受以人民币作为亚洲地区间经济与贸易往来的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作为亚洲各国存款、贷款和金融市场交易的主要货币,作为亚洲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在认识“亚洲人民币”方面,有几个要点需要特别强调:

一是“亚洲人民币”代表亚洲,并不只代表中国。

当前亚洲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巨额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的贬值危险(亚洲占全球外汇储备的42%),非正常波动的美元汇率导致的国际结算的损失,美元本位制固有的缺陷所导致的周期性的重大金融危机等。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根本点就在于要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而当前构建此体系最现实的选择就是以人民币为中心,推动“亚洲人民币”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推动“亚洲人民币”并非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而是为了构建全球“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为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有来自亚洲的影响力和利益分配载体,能够代表亚洲国家获取平等的国际金融利益。

二是“亚洲人民币”将面临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

美国对于可能威胁到其金融霸权地位的新的金融制度安排非常敏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曾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但该建议刚一出台,就被美国强力制止,无疾而终。此次,尽管美国表面上积极参与G20会议,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但实质上其只想就IMF的作用和特别提款权的分配比例作某种形式的调整,根本不想在货币体系的整体架构上作任何大的改变。对于我国和亚洲各国推行“亚洲人民币”计划,一定也会成为美国重点打压的对象。

我们必须要看到,货币金融制度决不是单纯的经济或金融问题,其建立和延伸将主导国际间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任何大的变动必然伴随着大国间经济、政治、甚至军事力量的较量。这一点可从当年英镑、法郎、马克,以及后来美元的崛起上找到充分的佐证。亚洲各国(包括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军事等领域建立全球优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金融领域的扩张应保持适当的节奏。

为此我们要有较为灵活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面临重大困境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多承担一些国际义务和责任,有效地缓解一些国际政治压力;另一方面我们要与亚洲各国广泛协商,共同建立(而不是强行推广)“亚洲人民币”货币制度,同时不追求在某个固定时间表下与每个亚洲国家全面建立,而是逐个国家协商,逐步推动。

三是与人民币自身国际化改革的关系问题。

2005年7月,我国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的改革,并累计升值接近20%,同时对经常和资本项下的外汇进出口规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我们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资本项下自由兑换方面,还是采取有管理可控制的稳健策略。推行“亚洲人民币”计划必然会加速上述方面的改革进程,必然对此期间我国的整体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压力(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国际主要强国(美、日)和地区(欧盟)基于国际政治、金融与贸易利益的考虑,打着货币购买力平价的旗号,强迫我国人民币汇率自由兑换(当前主要是要求升值)和取消外汇进出口管制。二是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需要更深入、更频繁地参与国际间金融与贸易往来,客观上要求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或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三是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我国属于对外高依存度的国家,长期的固定汇率政策和外汇管制将无法支持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随着国力的日渐增强,如何成为国际货币金融制度的主要参与者和制定者,如何利用货币金融手段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获取大国应得的货币金融利益,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客观地看,后两个压力(动力)是积极性的,是从我国自身利益的角度产生的。而第一个压力也是必然的,是我们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所必然要面对和承担的压力。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是个时间问题。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动荡,美欧等国恶意推动人民币升值,期望以此遏制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引发热钱涌入,导致国内货币政策失效的策略已经很难继续实施,客观上为我国推动“亚洲人民币”计划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在积极稳妥的思路下,把握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亚洲人民币”的规划与实施

构建以“亚洲人民币”为中心的全新亚洲货币制度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以欧元为例,早在1969年3月,欧共体海牙会议就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设想,但欧元真正的推出却在1999年,历时整整30年。货币的强弱是国家实力的外在表现,而国家间实力的转变又必然是一个渐变的历史过程,人民币真正走进“通用货币”的历史舞台也必将会走相似的历程。但事物的质变总是量变不断积累的结果,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提前做好总体规划,积极稳妥地推动,有计划的分步实施。

在“整体规划”方面,应按照大体30年的跨度,区分三个递进的历史阶段,分别进行制度性安排:

首先,在第一个十年,人民币仍主要与美元挂钩,应以巨额且稳定增长的美元外汇储备作为支持人民币信誉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可以大力推动东盟“10+3”框架下货币互换协议的规模,以人民币作为与亚洲国家间清算或援助资金的币种,而以美元外汇储备作为最终偿付的保障。2008年,中国对亚洲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是7026亿美元、6632亿美元,贸易赤字为394亿美元,不仅净轧差(贸易赤字),而且单一进口或出口总额都在我国外汇储备的承受范围内(实际应以净支付,即净轧差为准)。因此,推动与亚洲各国间以人民币计价,最终由美元作支付保障的制度性安排,完全可行。

在这个阶段也可以探讨人民币与美元的货币同盟安排,一方面可以探讨人民币与美元间的相对固定汇率的安排(尤其在当前情况下可起到稳定全球货币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探讨中美间的货币互换或保证协议,在全球通缩的背景下,加大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投放,维持全球充足的多元化的货币供给。

在这个十年中,人民币汇率改革是否完全市场化,人民币是否完全可自由兑换等问题还仍然在可控制的进程中,可以按照介入亚洲和全球的进程逐步进行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性改革。

其次,在第二个十年,人民币逐渐与中国自身国力挂钩,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中国在全球国际贸易量占比的进一步提升,人民币逐渐为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所接受,在亚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并部分成为储备货币。

在这个阶段,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改革基本完成,要求国内财政和货币政策比较协调,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调控手段比较成熟和稳定,物价、利率、汇率、就业率等中介指标能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

第三,在第三个十年,人民币逐渐进入亚洲各国企业和居民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在亚洲自由流通,成为天然的结算和储备货币,并具备可以替代各国自身货币、成为亚洲统一货币(或占有相当权重)的条件。

在这个阶段,要求充分发挥中国的地区影响力,通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其他亚洲主要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各类金融机构来推动人民币的充分使用,推动人民币进入民间贸易往来、国际贸易结算、资本市场交易等各个经济领域,并可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行“人民币联系汇率制度”,设计并推行亚洲统一货币(亚元)制度。

在“分步实施”方面,要注重在三个领域的协调推进:

一是推动亚洲地区各主要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亚洲人民币”的推广,既是中国国力增强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不断增强使用范围,“用”出来的结果。而货币的使用,无论是民间的现钞,还是企业间的现汇,都要求有良好的金融机构的受理和服务环境。因此,有计划地推动各国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和特定的制度安排(如现钞押运、货币兑换、清算、资金拆借等)非常重要。

二是推动亚洲地区主要的货币和资本市场开展人民币业务。货币和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枢纽。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发行和交易货币,意味着人民币全面进入亚洲各国的资本项目,意味着亚洲各国对人民币的依存度大大增强。在这方面可考虑三个层面同时推进:即中国国内的货币和资本市场(如银行间市场、上交所、深交所)对亚洲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开放;在香港资本市场直接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债券和票据,并进行人民币计价的交易和清算;新加坡、东京等主要资本市场直接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债券和票据,并进行人民币计价的交易和清算。

人民币国际化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尤其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更加凸显,而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该业务的稳健发展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尤为重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经国家允许指定,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直接为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相关服务。为提高应对国际货币体系动荡的主动性,及时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对保障我国经济金融稳健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路径

(一)货币国际化:理论分析

从主要货币国际化的实践历程和理论研究看,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满足如下基本条件:一要有足够高的国际贸易占比。Grassman(1973)认为在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贸易中,一般会选择出口国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贸易规模直接决定货币的国际需求。英镑和美元国际化初期,英国和美国进出口贸易分别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和15%左右,联邦德国和日本也分别为10%左右。二要有足够大的经济规模,Bergsten(1975)认为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应包括经济与政治两个方面,关键货币是由最强的经济实力所支撑的。英镑和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时,其GDP分别占世界的5%和27%;马克和日元成为国际货币时,其GDP占世界的5%和7%。三要保持较稳定的货币币值,Krugman(1980)认为具有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媒介货币的前提,而稳定的价值对于一国货币保持低水平的交易成本至关重要。

1970-1989年联邦德国年均通胀率为3.9%,汇率年均变动仅为1%,为马克成为国际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金融市场发达、货币可自由兑换、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等也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成功发展成为国际货币的国家均对本国货币的国际化采取一定的制度安排。李建军(2003)认为英镑利用了殖民战略,美元利用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制度,马克和欧元国际化依赖的是货币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而日元由于单边推进并实施了不恰当的政策,所以未达到预期目标。

李稻葵、刘霖林(2008)认为在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逐步改善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为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创造成熟条件。任哲、王思程等(2008)认为应在时间、区域、功能上取向阶段性,先周边后区域再全球,先贸易后投资再储备。即在地域上先使人民币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台三地及俄罗斯和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流通,逐步再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在货币职能上先使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使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并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二)四种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分析

1.英镑与美元。英国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具备了绝对的经济优势,但其贸易收支却始终是赤字。已显现大英帝国逐渐走下坡的征兆,但从金融循环来看,贸易赤字(逆差)将本币英镑作为世界货币播种到全世界,由于英国实行金本位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在1870-1914年英镑发挥了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然而在二战中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的美国,为挤开传统世界货币―英镑,先是在大战期间对欧的军事援助都使用美元结算,战后再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提供了130亿美元的复兴援助,仍要求用美元结算,其目的实际上起到了保证有一定规模的美元外流的作用,并有效地将美元渗透入欧洲,然后实行自由贸易主义,开放国内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推进了美元全面成为世界结算货币的进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美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但美国却一直利用积累的贸易顺差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以弥补美元的回流。美国利用其在二战中建立的世界霸权地位和世界第一的黄金储备量,通过布雷顿森林条约,将美元升级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并由此站稳了世界结算货币的第一把交椅。虽在1971年美国出现战后的第一次贸易赤字以后,且贸易赤字在1984年起还不断地扩大,其巨额的贸易逆差,对美国的国内经济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却从未受到丝毫撼动。至今,全世界已到了虽不想储备美元但又不得不储备的地步。可见,长期的贸易逆差在客观上起到的使美元净流出并被储备的效果。

2.马克与日元。德、日两国在20世纪60-70年代所处环境大致相同,大量的贸易顺差给两国货币带来了巨大的升值压力,经济都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增长期。在此背景下,德、日两国都选择逐步放松并最终放弃外汇管制,两国货币的国际化都始于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得益于区域货币联动机制的制度设计。德国在马克升值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通过资本账户逆差大量向外输出马克,增加了国际市场上的马克供应,减轻了国内的通胀和马克升值压力,避免了因美元贬值购买资产的损失。德国马克稳健的走势加上德国央行的公信力,导致马克在区域贸易投资中被广泛采用,并被广泛接受为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促进了德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本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国内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日元面临升值压力。但日元的不稳定和自由浮动,其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效能也无从发挥,这是扼杀日元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可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对国际化结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日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当今中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本币进入升值的通道。但当今世界金融格局已基本成型,人民币要想楔入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必将招致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力抵制。

纵观历史上英镑、美元、马克和日元国际化的条件和路径:货币国际化与一国的经济实力相联系的,与该国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进程和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在持续大额贸易顺差条件下,由政府通过推动各种形式的本币对外融资输出金融资本,继而带动产业资本输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本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强化本国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储备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本币的境外自我循环,最终实现国际化。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与人民币国际化

(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

1.经常项目层面: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人民币成为区内贸易货币结算奠定了基础。我国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已超过GDP的60%。2011年3 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巨大的经济体量和不断上升的全球经济影响力,使得人民币初步具备了越出国界发挥货币职能的条件;同时货币多样化的组合可以减少因为储备货币的币值波动,而带来的储备货币资产的缩水情况。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加国际货币的币种和数量,形成多元国际货币的格局,有利于发挥“反格雷欣法则”,使处于强势的国际货币更好地发挥国际货币的作用,同时使处于弱势的国际货币减少其发挥效应[1],该机制的优势性在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很好验证。因此,我国境外人民币业务的范围逐步扩大,而且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从事跨国投资、生产和销售。截至2010年底,参与试点的出口企业由最初的365家增加到67 359家,为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奠定了基础。

2.走向资本领域:布林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动力。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信用货币本位和浮动汇率制为主的时代。发生在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美元“一币独大”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为此,各国迫切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币种。从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也让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受到欢迎,如人民币在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已经成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人民币跨境结算有效避免了美元汇率波动过大所造成的损失,实现了人民币作用范围从国内向国际的扩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与恶性循环不断演化的形势下,不但境内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有强烈需求,而且那些希望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取收益的境外出口商,及在内地有相当投资规模和人民币收入的外资企业,对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也具有较大需求。因此,应在全球多元贸易结算体系中增加人民结算的领域和空间,使全球多元结算体系更具有灵活性和活力。

3.政府间合作层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继续扩展,需要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政府间合作是树立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保障和推动人民币的全球流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合作内容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双边贸易本币结算,“金砖国家”等对此表现出了较强的合作意向,中俄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已经签署;二是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我国已与韩国、香港、新加坡、新西兰等1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三是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即在边境贸易中推动人民币结算,已在中国和越南等国的边境贸易中付诸实践;四是与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开发银行(ADB)、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等,在人民币参股、经济合作与发展、贷款、官方援助等方面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中委大额融资项目是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典型案例,实现了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局部均衡和重大突破,这为跨境人民币结算谋求一般均衡提供了有益借鉴[2]。

4.企业效益层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积极效应。相对外汇结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优势明显。据统计,仅仅委托银行进行衍生品交易的费用就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3%,同时还涉及到开信用证、结汇以及汇兑等费用。综合起来,采用人民币进行对外贸易结算可降低了企业4%-6%的贸易成本,进而有效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银行间合作层面:商业银行进行海外拓展、完成国际化布局,开辟新的盈利空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跨境业务逐渐在周边、区域、全球等不同范围,投资、融资等多个领域全面展开,提高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开辟新的盈利空间。随着人民币对外投资的放开,促使各商业银行加大境外扩张的步伐、加速完成国际化布局,商业银行通过海外网络扩张,拓展人民币跨境业务。

(二)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

1.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展面临制度和政策约束,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难度。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展面临制度和政策约束,如跨境人民币结算与边境贸易外汇管理的政策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难度。

2.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带来更大国际风险冲击,对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涉及央行、银监会、外汇局、海关、财政部、商务部、税务等多个部门,目前权责关系不明确,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容易出现不协调,难以形成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有效监管。由于货币壁垒的消失,国外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都有可能通过国际途径传递到我国。境外人民币资金将可能以热钱形式流入境内,增加境内流动性泛滥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压力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因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后,对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3.中资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纵深发展。从交易成本看,境外企业一旦将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其交易惯性将持续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由于中资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民币结算的境外推动力不足,境外企业人民币计价结算意愿不强,美元的世界货币功能短期内还难以撼动。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6月,在与中国相关的支付活动中,非人民币占到98%,美元占比约80%;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0.24%,中国的贸易额在全球贸易中占11.4%,前者大大低于后者,而且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两地分别占总结算量的74%和13%。因此,在货币地位上难以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竞争,制约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纵深发展。

退税环节与边贸核销[]退税时提供银行入账单应与外汇管理部门出具的出口收汇核销单相匹配⑥。 []收汇核销时提供的核销单与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无需一一对应。[]人民币现金结算不享受出口退税,人民币出口退税与核销政策不匹配影响边贸企业正常退税,政策预期效果难以发挥。

真实性审核管理要求[]结算行应按规定负责人民币跨境交易的真实性与一致性审核,央行按日总量匹配核对,出口报关和退税均不需要提供外汇核销单⑦。 []边贸企业应按出口收汇核销管理规定向外汇局申领出口收汇核销单,办理出口报关、收汇及核销等手续⑧。 []企业出口只要用人民币申报,海关就允许不用核销单报关,且这部分报关数据不会通过电子口岸传输到外汇局⑨。 二者要求不一致,真实性审核政策差异导致外汇局出口报关数据缺失。

4.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对我国专业人才队伍与交易系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我国商业银行人才队伍建设与后台系统建设面临挑战。尽管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功改制后,已逐渐培养出一批具备竞争力的人才,但与境外人民币创新业务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目前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后台系统仍处于本外币隔离的状态,不适应境外人民币创新业务的需求。第二,人民币利率定价机制和利率风险规避机制仍有待完善。人民银行与我国周边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之间尚未建立货币定价机制。由于周边国家的货币多为非自由兑换货币,与人民币无法形成基准汇率,结算需通过第三国货币(美元或欧元)进行套算;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经营业务相对简单,缺乏境外经营的经验,尤其是一些利用汇差、利差的套利产品对商业银行的汇率利率组合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使境内外资金流通更加便利化,境内外融资产品的套利空间存在也引发了一些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业务的产生。不仅为洗钱等金融非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对贸易真实性审核的难度。

三、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监管体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一是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管制度。要建立高效运作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以利于中外金融机构能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健全的金融法制环境中进行良性竞争发展,维护本国经济金融的稳定[3]。二是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培育和发展人民币业务海外市场。注意认真选择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以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领域为引导,逐步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增强本区域货币联动。应根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要求,制定相适应的外汇管理协调政策。鼓励境内外企业在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各类外贸人民币信贷工具,降低人民币国际结算成本,不断完善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三是健全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种货币跨境流动的监测机制,制定相应的检查管理制度,明确检查主体资格和检查流程,对违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各种行为实施处罚,有效维护正常的人民币国际结算秩序。

(二)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一是加快跨境人民币交易网络系统建设,提升清算质量。应加大本外币系统的融合力度、提升本外币系统的联动效率。应尽快将本币结算币种纳入到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会计核算系统升级,做到即时入账,及时平仓,提升境内外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质量,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二是构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风险监测体系。应加强央行对本外币市场联动的分析、预警、预测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根据海外人民币的规模情况分析研究调控的渠道和效率,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同时,要避免出现像日元那样的大幅波动,导致非居民对人民币稳定缺乏信心,探索建立货币清算银行。应该建立区域性或多边性的货币结算或清算银行,解决多边货币结算所带来的众多问题。三是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增加其自动识别和分离人民币跨境汇款的功能,升级统计监测系统的银行接口程序,增加人民币会计账户系统向统计监测系统导入人民币跨境收支基础信息的功能,进一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三)搭建境内外信息资源平台,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并举

一是依托人民银行RCPMIS系统,按照便利化原则,搭建人民银行、外汇、反洗钱、商业银行、海关、税务、环保信息共享数据服务平台。通过与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网,建立起进出口人民币报关、人民币跨境收付、出口退税及绿色环保的联动监管机制;并提高决策部门的调控能力。政府部门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决策体制,对新出现的经济问题及时反应、迅速调控。二是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搭建境内外信息资源平台。通过境外分支机构、外部评级公司、咨询公司等渠道,搭建境内外信息资源平台,力争尽快熟悉掌握境外市场规律和有效识别境外市场风险,有效提升包括境外信用风险、政治风险等风险敞口的管理水平;并依法向有关部门公开披露信息,推动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并举。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和海外分支机构建设,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人才储备,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跨境人民币业务对商业银行人员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应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研究水平,建立一批高水平智囊机构,能对出现的各个领域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专业性研究,并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为了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进程,需要重视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国际结算及相关业务的人才,有效推动业务的发展。二是加快海外分支机构建设,提升对境外风险的识别能力。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人民币衍生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定价能力,有效控制创新业务的汇率风险。应积极配合金融监管机构,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过程中新出现的操作风险、政策性风险进行研究,特别应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防控,防止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温床。三是银行机构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建立全过程跟踪管理的动态管理系统,引入适当的资产管理工具,面向收益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产品创新,将贸易融资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结合,推动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深层次发展,为各类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4]。

(五)加强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及协调,构建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生态环境

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及协调,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与周边国家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稳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业务的开放[5]。积极开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合作,培育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加强政府间的沟通,消除一些政策壁垒,共同营造互惠互利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环境;加强与香港、澳门监管当局协商,允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参加行在当地办理企业人民币存款质押融资业务,适当放宽企业在当地银行人民币账户取现限制。此外,有关部门应积极协调贸易对象国金融主管部门,促进在其境内银行开展人民币相关业务,帮助中资商业银行与其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中资商业银行在对方国家开设分支机构,构建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生态环境。

注释:

① 《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银发[2010]249号)。

② 《边境贸易外汇管理办法》(汇发[2003]113号)。

③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边境省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核销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0]40号)。

④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试点地区银行申请人民币购售额度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10]162号)。

⑤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广西边境贸易银行结算账户结售汇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汇复[2009]274号)。

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边境地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准予退(免)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0]26号)。

⑦ 《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公告[2009]第10号)。

⑧ 《边境贸易外汇管理办法》(汇发[2003]113号)。

⑨ 海关总署《监管司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监管函[2009]255号)。

参考文献:

[1] A.K. Rose. Currency Unions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Z].NBER Working Paper, 2002.

[2] 卜凡玫.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资本推手:中委大额融资项目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1(1):33-37.

[3] 曾.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法律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1):78-81.

[4] 沈继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9(5):47-48.

[5] 马松峰.我国边贸结算本币化与人民币区域化问题[J].经济视角,2009(2):44-46.

[6] 朱君.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10(9).

On Cross-border RMB Settlement and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XIE Qing-he

人民币国际化篇6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石油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石油危机与30多年前的石油危机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国际石油金融属性正在不断得到强化。石油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这种“价格安全”模式的实质是一国如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问题。

理论上讲,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应该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最大受益者,然而,欧佩克国家虽然拥有石油垄断的供给权,却不具备石油垄断的定价权。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这不仅使美国经济在无形中受益,而且成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生产、运输和价格,进而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一张独有王牌。因此,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

而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但由于没有定价权,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进口外汇成本,就是所谓的“亚洲溢价”。2003年平均“亚洲溢价”为2.56美元/桶。根据测算,近两年“亚洲溢价”给我国GDP造成的损失达到0.08%~0.20%。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整合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开始要求其石油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故而“石油欧元”、“石油日元”等陆续登场,国际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多样化趋势开始形成。这次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对传统的国际石油计价定价体系造成严重冲击,进一步推进了非美元化的石油交易发展。如今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寻求非美元化。

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人民币近几年来币值保持稳定,不少国家都表示愿意接受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其他国家在石油交易中逐步寻求非美元化,以人民币结算。从严格意义上讲,面对国际上关于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争夺,中国有必要逐步尝试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第二战场”

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归根到底需要有资源支撑。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也许还缺少更重要的功能资源(能源计价功能)。事实上,货币既是一种价值符号,也是一种价值和财富获取的手段。人民币国际化要真正引领中国由贸易大国、金融小国走向贸易强国和金融强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其中都演绎了一条国际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

当前,全球的石油等能源金融市场交易几乎全部以美元定价,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无论是西德州中级原油还是北海布伦特原油。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石油与美元挂钩的机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更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利得。

据相关统计,当前国际市场流通的“石油美元”达1.4至1.8万亿美元之巨。而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下顺差的平衡。多年来,欧佩克巨额“石油美元”与东亚国家出口型经济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撑着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由此构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也进而影响着全球财富分配的流向。

人民币国际化篇7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发展的意义及其可行性分析

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我国获得的最直接利益就是国际铸币税。铸币税是指货币发行者凭借其货币发行特权而取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其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东盟各国和其他非国际货币国家通过使用人民币,必须向我国出口,我国等于无偿获得商品消费。因此,我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更多地输出人民币,获取铸币税收入。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降低我国的汇率风险。一旦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现实,我国的进出口商、国内对外投资人在经常项目下的资金结算都可通过人民币进行,只要人民币币值稳定,就可以有效避免因汇率所带来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稳定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立,使我国获得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国际金融规则来体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经济目标,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制度性收益。

另外,通过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可以进行逆差融资。逆差融资是指当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央行可利用发行人民币获得融资,从而支付逆差。逆差融资的好处就是我国不必再为通过紧缩经济,牺牲国内的经济利益来维持外部均衡而伤脑筋,其有效的避免了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在政策选择上的矛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其前提是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具备可行性。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我国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整合“一国三币”,即大陆、香港和澳门的货币同一性问题。

有数据显示:大陆与香港、澳门的经济往来是日渐增多的。2003年,大陆对香港及大陆对澳门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是2000年的1.62及1.83倍。另外,从产业结构来看,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大陆第三产业不发达,主要靠第一、第二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三地的经济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货币一体化将使产品多样化程度大大提高,这样可以使三地在遭受外部冲击后所受到的不利影响较小,甚至相互抵消。

近年来,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1994年为143.4亿美元2003年1月至8月已达4773亿美元。东盟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在逐步增加:最低的泰国为3 7,最高的缅甸为15.1。此外,由于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赢得了东盟各国的信任;同时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资产收益率较高,人民币的国际信用也受到颇多好评。因此,随着东盟10+1的经济合作框架已经确立,区域经济的互补效益明显以及为了更好的抵御风险,加强经济交流的迫切愿望使人民币区域化更加成为可能。由此可知,实行人民币国际化具备了区域化的可行性。

最后,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4033亿美元,相对于同年进口总额(3900亿美元)来说,外汇储备相当充足。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6059亿美元。充足的储备资产可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货币兑换要求,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同时给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忽视。

1、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当我国货币当局认为当前经济过热,通过提高利率来实行紧缩政策,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国外借款获得本币资金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提高利率虽然可以使国际投资者增强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增持人民币以获取高额的货币资产收益,增加货币境外持有量和流通量;但是面对较高的利率,国外投资人会减少对本币的借款,增加的货币境外持有量和流通量就会有所抵消。

2、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后,我国也会出现“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是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提出的,其难题在于: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向世界提供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保持充足的国际清偿力,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增加,但我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货币国际信用下降;而通过改善逆差或实现顺差,货币国际信用提高,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但由于外国借款者不愿意借入有升值预期的人民币,从而使人民币在国际级经济中的流通量减少,国际清偿力大幅度减少——顺差逆差都不利于发展。

3、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的外汇政策带来了新问题

随着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资本项目逐渐开放,投资性和投机性的国际游资都会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我国的货币供给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一定冲击。非预期的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入流出不但会给我国中央银行调控人民币造成一定困难,还会引起人民币汇率浮动;不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从长期看,还会削弱人们对人民币价值稳定的信息,从而不利于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4、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会面临政治上的压力

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对日元在亚洲的地位产生冲击同时也会影响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益;所以,在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日本和美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背景都不相同,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合理的途径就是基于我国国情,从边际贸易入手启动人民币区域化,在人民币的使用规模扩大和国际地位上升及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后,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一,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是人民币币值稳定,而币值稳定是以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为支撑。因此,我国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大力发展经

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只有这样,人民币国际化才能顺利进行。此外,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除了应增强经济实力外,还应坚持以稳定币值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故现阶段仍以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水平。

第二,全面建设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制度体系。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面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诸多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完善人员激励机制,加强公司治理制度的建设,通过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及进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业的作用和地位。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下,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范围的可接受程度;并在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稳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

第三,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将香港建成人民币离岸中心,以完善的外汇市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有数据显示:香港人民币清算银行中银香港已从2004年2月25日起,为本地39家参加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的银行提供存款、兑换和汇款清算业务。中银香港还在当日向零售客户推出了人民币业务服务。香港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标志着两地经济融合更进一步,再加上香港在东南亚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将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第四,借鉴欧元模式整合“一国三币”,实现中国主权范围内的货币统一。目前,人民币一定程度上已在港澳台流通使用,但是两岸三地所使用的货币不统一始终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一大障碍。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欧元一体化的经验:在政治上就货币合作问题首先达成共识。所以,我们有必要实现人民币在中国主权范围内的统一。对于台湾问题,由于两岸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但实际的政治对话不多,我们可以先实现大陆、香港、澳门的货币统一,等到我国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实现了人民币区域化或亚洲化之后,再考虑台湾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篇8

一、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以人民币自由兑换为前提

1.货币国际化与货币可兑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是适用范围和状态不同。货币可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可以自由地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其它国家货币,或者反向操作。根据国际间经济交易的限制划分,货币可兑换可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可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在外国之间或者本国与外国之间相互购买和支付,即本国可用本币向第二国支付,第二国可用此货币向第三国购买商品,第三国可用该货币向第四国投资:本国货币为非居民广泛接受。目前世界上许多种货币都实现了可兑换,但只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少数几种货币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化。

二是实现的过程不同。货币可兑换取决于货币发行国政府决策,属于政策供给决定的,政府可决定该国货币随时可兑换,而国际化则取决于货币之间的竞争,并非政府政策就可以决定,为需求导向。

理论上两者并不互为前提,但是持有一种不可兑换的货币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持有者的潜在成本。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高级阶段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可兑换,但未完全可兑换并不妨碍该国货币的部分国际化,这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货币可兑换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货币国际化是可兑换的肯定和发展。

2.人民币可兑换不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充分条件。

如前所述,人民币可兑换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判断,即根据人民币可兑换后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决定是否实现可兑换,而人民币国际化虽然也需要政府推动,但能够国际化还是取决于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因此,人民币可兑换并不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前提,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必然对可兑换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如国际化后必然要求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3.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取决于人民币可兑换的程度

目前履行国际货币职能的均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货币之间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货币不可兑换意味着持有这种货币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增加持有这种货币的成本,进而削弱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愿望。如果人民币更广泛地实现自由兑换,居民可以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投资、跨境借贷,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可以投资境内金融市场,这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还不具备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但是,在人民币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借贷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计价结算功能。当然,人民币广泛用于储备货币及国际经济交易的结算还是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

4.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可兑换的关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资本项目没有彻底开放,人民币不能完全可自由兑换,也就不可能完全国际化。应该看到,货币国际化比资本项目自由化包括更多内容,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例如,香港早已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港币可以自由兑换,但却不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货币,甚至不能说是真正国际化的货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买到美元,但并不能在世界各地买到港元,如在中东地区根本买不到港元。而且,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国家并不一定希望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例如,新加坡很早已实现了新元的完全可兑换,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新加坡对新元的国际化采取的是不鼓励政策。

二、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

分析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的现状,不难发现现行的人民币边贸结算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安排,与主流国际贸易结算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的边贸结算大多以人民币现钞方式进行,而没有采用采取银行汇款及信用证、托收方式等非现金方式。二是采用了两国央行代表双边政府签约方式以及商业银行对开账户方式来确定人民币的结算地位,类似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部分东欧国家间开展的记账贸易模式,而未纳入银行主流结算渠道。因此,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虽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但其本身与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很大距离。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是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与国际借贷、国际投资可以同步进行,无须界限分明,错失良机

这是因为:一是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建立在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基础之上的,是有着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厚实的物质基础的,也是应运实体经济需要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二是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属于经常账户交易范畴。我国于19%年就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兑换,因此人民币用于货物贸易国际结算在法理上是没有障碍的。只是在现行法律上仍受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三是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当今主流国际货币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是一项基础性金融服务。货币的国际化应该从此功能开始。

四、发挥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作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离岸金融市场是为规避货币发行国的管制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离岸金融中心都是建立在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地方并由他国来发起建立。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目的,是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前往交易其它国家的货币,以在确保本国货币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下发展国际金融业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境外离岸中心的竞争,在本国由非居民参与的本外币离岸交易也逐渐出现,如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人民币是中国的本币,在中国外汇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情况下,由中国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就目前发展情况看,金融机构对于居民和非居民的本外币账户均可以在符合监管要求(如短债指标、会计系统上区分账户等)的情况下开立,设立离岸账户的条件已不复存在。此外,国际上己瞄住我国的金融资源,CME推出了人民币衍生品交易,新加坡交易所推出针对我国A股市场的A50股指期货,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人民币NDF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己成为影响中国人民币汇率远期定价的主要因素。在境外人民币市场日益壮大之际,在考虑在国内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现实意义不大且未必有吸引力,现实的考虑是允许非居民直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投资。

五、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如前面分析的,国际货币都是可自由兑换的,否则持有这种货币的高成本导致其不可能被广泛接受,而自由兑换的货币一般采取的都是浮动汇率制,因为自由兑换意味着供求不固定,那么价格也就不能固定,否则失去价格调节机制会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这种货币面临投机冲击将无法保证自由兑换了。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非居民可以开放式的赎回外币,内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因为,跨境人民币的流动及其相伴的汇兑活动,势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更大的影响,这需要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降低投机资金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六、超储备货币的现实可能性。

本文研究的是人民币为何和如何成为国际货币,但是未来的国际货币是货币,还是一种与无关的货币,是一个理论上存在争议的问题。创造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现实可操作性值得商榷。

1.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2.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

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3.超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上世纪四十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未能实施,而其后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显示凯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远见。早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下称SDR),以缓解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超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4.从短期来看,由于意识形态和国情不同,国家之间在财政货币政策上的统一非常困难,而且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决定权,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不可能放弃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地位,因此,超货币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超货币的最大障碍是货币本身缺乏价值基础保障,一旦国际政策发生不协调,这种货币并没有国家的保障,购买力将难以实现。而诸如美元、欧元或日元等货币,尽管其价值存在不稳定因素,但仍可以在货币发行国实现购买力,缺乏价值保障可能是超货币发展的最大障碍。换言之,如果超货币得不到国家政府的法律保障和国际政策安排保障,它得不到广泛认同和接受,因而不会有产生的现实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黄泽民:“分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融资》,2009年第5期

[2]黄泽民等:《货币银行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赵海宽:《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人民币国际化篇9

一、货币国际化与货币自由兑换关系的再认识

在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中,对“国际货币”的理解是个关键。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和扩大的结果,最初是依赖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自由货币”。但随着经贸发展和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的强化,货币就越来越依赖于政府信用和政治权力的支撑,“自由货币”逐渐过渡到“国家货币”。而国际性货币是随着各个经济体合作和依赖关系的加强,由某国货币突破该国国界进入流通范围形成的。

最初的国际货币本是信用货币,凭借其银行券身份可自由兑换成金银而被人们信任。但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货币因退化成不兑换纸币,其本身价值微乎其微,已经不可能有自由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价值储藏以及世界货币的职能。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对应于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国际货币也就可以分别使用于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三大领域。因此,从货币的需求和货币购买力的角度,国际货币可定义为在世界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并使用的,能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三大领域中承担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的货币。

从国际货币的定义出发,所谓货币国际化是指某种货币由国内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从货币国际化的程度上看,有部分国际化和完全国际化之分。部分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有限的作用,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或贮藏手段;完全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既是流通手段、又是支付手段、而且还是贮藏手段。笔者认为只有完全国际化的货币才能称之为国际货币。

而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一国货币持有者可以为任何目的而将所持有的货币,不受限制地按市场汇率兑换成他国货币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第二阶段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第三阶段是政府对并不发生跨国交易的、境内居民的本外币自由兑换也不进行限制,即充分的可兑换阶段。一般而言,一国货币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即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一段时期以来,许多理论工作者把货币自由兑换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其实这是由于混淆了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的概念形成的误区。根据上文我们对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的界定可知,货币自由兑换是国内货币转变成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实现自由兑换的货币才能在国际经济中充分地发挥货币职能。相反,由于货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都是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果,货币的自由化是有层次的,货币国际化作为一个国内货币向国际货币转变的成长过程,也是有阶段性的,两者有着时空上的伸缩弹性,因而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同步推进。所以货币自由兑换并非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在货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之前,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策略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资本项目管制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政治实力提高后的必然选择,符合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利益需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的确立,表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国家政治力量的体现,也是一种潜在的国际经济资源。[来

人民币目前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由于理论误区的存在,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受到极大限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早在1996年底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前几年,人民币已经在周边国家中开始流通。如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边境贸易中,人民币是唯一能接受的支付和结算货币,而且还形成非正规汇市行情;有的国家(如越南,缅甸),人民币甚至可以全国通用。香港澳门回归后,人民币俨然已成为当地的合法货币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远快于人民币自由化进程。可见,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严格受限于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从主要国际货币的形成历史看,一国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主要有:经济规模以及外贸规模在世界总量中占的比重大;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的地位且能保持长期的稳定;该国货币的价值长期稳定且国际信誉良好;货币和金融市场发达等。结合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不难看出人民币的国际化已初步具有了现实基础。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强劲,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仅次于美、日和欧盟。商品进出口大幅增长并持续保持顺差,国外对华直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2002年后我国年吸引外资都在500亿美元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此外,中国在海外兴办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经营也由单一贸易性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中国在海外的企业遍及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资产已突破2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增长十分迅猛,国家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一。充足的国际储备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打下了基础。由于有了这样迅速增强的经济基础,尤其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大大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我国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1996年12月,我国成为IMF“第八条款”国,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法规,为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规范和保障,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正朝着有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乃至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开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欧洲国家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走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平均花费了16-20年的时间,因此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为此,从目前到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之前,我国宜结合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1.继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是该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越不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各种外部风险的影响,其货币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强,给交易者带来的信心越足。另外,规模大的经济实体在国际交易中的规模往往也大,交易规模的大小与交易成本的高低成反向变动关系,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越低,给货币使用者带来的收益也越大。因此,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减少人民币开放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选好今后的工作方向,挖掘增长潜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谋求周边贸易投资结算的人民币化。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声誉,与这些国家的边境贸易额不断扩大,人民币计价的直接投资也开始出现。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和投资,把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近期的阶段性目标。为此,我们应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研究相关策略。具体实施上,我国可有选择地建立自由贸易区、投资自由化等形式的合作机制,鼓励和推动在与我国边境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与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并通过签订正式协议的方式,建立有约束力的规则,使人民币境外流通由民间走向官方,率先在周边接壤国家和地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篇10

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就在之前不久的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双方可在上述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这一举措也有着很深的意味,因为这是官方第一次输出人民币。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国改革》采访时指出,金融危机其实潜伏着美元在未来的大幅波动,因此中国政府此举不仅可以帮助中国出口企业应对汇兑风险,也有着防患于未然的考虑。

社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的张明博士为《中国改革》记者分析了国务院出台这一决定背后的深刻涵义:首先,这是中国政府对目前人民币在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流通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官方对人民币事实上在这些区域流通的一种追认;其次,“次贷”危机的暴发使中国政府认识到本币国际化会有多种收益。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如果美元不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货币,美国政府也撑不到现在。因此,“次贷”危机让中国政府认识到,虽然中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但因为人民币没有国际化却导致外汇储备巨额的潜在损失,因此有必要让人民币国际化,特别是在中期内让人民币成为一种东亚区域内的通用货币非常必要;第三,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是从区域化开始。目前,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表现为逆差,而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性货币必然要通过贸易逆差来输出货币。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区域化有着内在要求;第四,人民币国际化有多种方式,它可以以人民币作为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来实现,也可以允许中国大陆居民到境外旅游时使用人民币、允许大陆企业在如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时用人民币投资、把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等方式实现国际化,而推进人民币成为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则是一个有益的开始。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长期关注并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确立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战略,也是运用金融手段获得实际经济利益,凝聚和影响周边国家的重要战略手段。

一国货币在成为国际性结算和储备货币后,将会为本国带来巨额的铸币税收入。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准确估算铸币税的方法,但根据钟伟前几年的研究,从1973年到1997年美国经常项目收支累计逆差达到15635亿美元,国际储备仅减少580亿美元,而同时资本项目和遗漏项目的净流入达15056亿美元,从而使美国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美国长期保持巨额经常项目逆差的基本条件就是动用全球约2/3的净储蓄。可见美国由于美元充当国际货币所获取的铸币税是十分惊人的。

能够分享铸币税也是多年来欧元区国家以及日本不遗余力地推动欧元和日元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如果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那么也将能分享铸币税的收益。钟伟对人民币区域化后的铸币税收入也做出了估算,即到2010年为152.8亿美元,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

国际化并非无代价

同美国综合实力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一样,在当前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元也处于主导地位,而欧元、日元、英镑等则是重要的国际性货币,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也将是世界货币体系逐步改变的过程。赵锡军就认为,人民币走向区域化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结果,人民币最终能否成为国际性货币也将取决于中国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张明则认为。中国政府将会很小心谨慎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且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可预见的时间里,人民币外流的规模不会很大。所以,从全球范围来看,人民币在短期内挤占美元、欧元、日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份额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于人民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已被看作硬通货,比如菲律宾就已经表示要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一种,这样如果这些国家储备总额不变的话,其他货币在这些国家的储备份额必然会有所下降。

考虑到这些因素,人民币的国际化显然不会一帆风顺。所以,张明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应该顺应市场需求去推进,而不要强求。在此过程中,人民币虽会保持长期升值的趋势,但短期汇率风险难以避免。虽然如此,但现在境外对人民币的区域化有明显需求,如中韩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就表明韩国需要输入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不必考虑汇市的短期压力,而应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但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并不是无代价、无风险的。钟伟就曾指出,一旦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那么有关人民币的宏观金融政策就不再是独立的国家经济政策,而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其它国家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带有“区域政策”色彩。

而人民币国际化后必须面对汇率风险,张明对此解释说,在人民币流出之后,境外机构持有大量人民币后,就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集中抛售人民币而购入美元以赚取收益,这样将会导致人民币有贬值风险,进而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巨幅波动。事实上,1997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它给这些国家造成的损伤至今犹存。而目前人民币的远期市场都在香港特区和新加坡,境外机构完全可以利用人民币现货市场和远期市场的联动进行炒作赚钱,最终将会使中国受损。

国际化需要排除障碍

尽管赵锡军表示,学界长时间以来就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因此对当下国务院的决定并不感到意外,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显然还有着太多的障碍需要排除。

赵锡军和张明都认为,中国政府现在还没有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管制,许多资本项下的境内外资本流动还受到严格的管制,而且人民币也不是自由兑换货币,这就与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其向外流出相矛盾。因此,要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政府就必须放松自己的资本管理政策。

但张明同时也强调,在目前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政府放松资本管理的速度太快,也容易产生一定的风险。如在资本管制贸然放松的情况下,以前大量涌入的国际热钱就有可能会大规模撤出,从而造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压力。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境外的居民、企业或政府将持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币,但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情况下,这些境外人民币显然缺乏可投资的产品,因而将不愿长期持有人民币。因此,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就需要向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品,如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股票等。这样,国内金融市场就要在目前向QFII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境外其他投资者开放。同时,还要允许境外的投资机构或企业来中国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债券等。

同时,人民币要成为区域化、国际化的货币,就需在境外有人民币的离岸清中心。其实,现在香港一直在争取做人民币的离岸清算中心,钟伟甚至认为香港事实上已经是人民币的离岸清算中心。事实上,大陆居民通过各种途径每年都会给香港带去大量人民币,相关的估算数据显示,每年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的人民币流量为188亿元,稳定在香港的存量约为250亿元。但是,由于香港的商业银行只有吸收人民币存款的功能,而不能发放人民币贷款,所以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就缺乏有效回流的机制,从而不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

张明进一步分析,要成为人民币的离岸清算中心,第一要有比较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完善的法律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的公正性,第二要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市场参与者和相关的人才,第三要有充分的人民币和外币的供应,这些条件香港都已具备。但是,因为人民币并不是完全可兑换货币,因此香港要成为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就需要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有较充分的沟通,有定期的信息交换和合作机制。所有这些条件,香港都具有其他国家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香港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官方认可与支持的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

此外,赵锡军也指出,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要成为境外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货币,就需要有人民币资产的避险工具,需要有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

国际化路径

赵锡军指出,目前一种货币国际化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元的国际化之路,另一种是欧元的国际化之路,这两种模式对人民币的国际化都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初期,需维持人民币汇率一定程度的稳定,这样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篇11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5日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了现存世界货币体系的弊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施货币多元化的呼声渐长,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值得考虑的发展对策。虽然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是否应当国际化持有不少争议,但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利好大于其弊端。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及发展条件

货币国际化是指货币能够脱离本国国界,在国外范围内流通,成为世界人民普遍认可并充当世界货币职能的过程。蒙代尔认为,一国货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是有标准的,如货币流通范围大于原有法定的流通范围,或者是该货币被其他国家及地区在经济交往活动中大量模仿并广泛使用。一般来说,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中国范围,在国外流通,并且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使用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作支撑才能更好地进行,如稳定的政治局面、强大的经济实力、充足的国际储备、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市场等。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表现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活动在货币领域作为世界货币形式的另一种表现。目前,国际边境贸易、旅游花费和价值储藏等是境外人民币使用的主要范畴和方面。香港是人民币国际流通量最大的地方,世界各国货币可以在香港兑换成人民币,人民币也可方便地兑换成外币。在中亚五国、巴基斯坦和其他各国,人民币每年的国外流通量也都很大。人民币国际化正向更大更广的范围发展,世界上好多国家都允许和人民币相关的自由兑换活动。具体表现为:2000年,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一起签署了《清迈协议》,此协议将方便其协约国的货币互换,提高抵抗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2008年,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新设立汇率司,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先后与俄罗斯、韩国、蒙古、越南、缅甸等签订双边货币结算协议。2009年,先后与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2010年,《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范围将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2012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在南非起步,我国和南非之间的贸易都是直接将法兰特兑换成人民币来结算。2013年,第五次中英经济财经对话,中国和英国同意人民币与英镑直接交易。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好

(一)在国际方面的利好

1、利于国际货币改革,促进货币多元化。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元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世界货币,美国政府为获取更大利益,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发行不合理的货币计划,使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美元贬值造成各国外汇储备的相应缩水;相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外贸易量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等。这些将使中国在世界各国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另外,我国有条件且有能力促使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也将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要求,利于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各方面改革,促进货币多元化,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减轻世界各国的金融危机负担。

2、为其他国家外汇储备提供更多选择。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美国的金融危机、美元贬值使不少国家遭到巨大损失。为了防范及应对金融风险,各国不得不考虑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出货币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为其他国家外汇储备提供更多选择,满足各国不同的货币需求,防范、减少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如中国有价证券,中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短期存款,股票,储备人民币等。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我国相邻国家,已经或正在考虑决定将人民币作为可靠的官方储备货币。

(二)在国内方面的利好

1、促进我国经济贸易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起步于贸易结算,广泛应用到直接投资、金融领域,特别是随着人民币贸易活动和范围的扩大,我国经济贸易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获得铸币税收入,与其他国家贸易合作加强。人民币结算的便利将使我国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另外,中国同其他国家使用人民币进行投资和贸易有助于避免汇率变动和外汇储备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可简化贸易结算程序,提高效率,也利于减少我国巨大外汇储备风险。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促进金融业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促使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前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人民币国际化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将帮助中国金融市场深化和相关金融方面改革,同时又要求我国的金融市场高稳定性。人民币进入国际化,需要我国拥有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如构建区域货币合作制度、推动国内金融体制各方面改革、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等。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提高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促进我国金融业更好地发展。

3、降低汇率风险,减少外汇储备压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使我国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如支付前支付后需根据相应情况兑换相应的外币,这就使我国大部分企业不可避免的需要承担汇率变动的风险。此外,金融危机及美元贬值使我国外汇储备含金量价值大大降低。相对而言,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后,有利于降低汇率变化的风险并减少外汇储备压力。

4、平衡国际收支。人民币国际化对平衡国际收支有很大帮助。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我国经济发展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冲击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减少这些问题,消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5、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然而人民币却并不是世界货币,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符合。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显现并提高我国的世界经济地位,提升我国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相关事务中发言权,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人民币成为与美元、欧元并存的世界货币更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定会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努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弊端

(一)在国际上的弊端

1、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由于其相对稳定且有上升趋势的币值,人民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使用。由于国外人民币使用量的不断扩大,供不应求情况严重,人民币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汇率的波动也会随之发生。

2、冲击美元的霸主地位,可能遭到美国的不满。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虽然美元的地位在下降,但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它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霸权地位,必然会想尽办法继续维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享受铸币税收益,阻挠它国货币的发展。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将有可能会冲击到美元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导致美国既得利益的减少。如铸币税,以美元表示的外汇储备,各国对美元的信心等。相信美国也无法忍受这种情况,考虑到本国的利益,在以后的贸易或交流中也会防范阻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其他国家的阻挠。在亚洲,日元已成为国际强硬通贸,为维护本国的相关利益,日本绝不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不管不问,定会千方百计地进行打压和阻挠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样,欧元区国家考虑到自身利益也会如此。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一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二)国内弊端

1、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进入国际化后,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将会流入国际市场,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拥有。这样我国在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也不能仅仅只考虑国内的情况,还应顾及国外的情况,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将会受到牵制,其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率也将大大降低,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国内的金融市场,影响央行宏观调控能力。这样,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度和有效度将被大大降低。

2、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由于其相对稳定且有上升趋势的币值和便利性,人民币必将成为国内人民争相疯抢的币种,人民币国内需求的增加,将会导致国内人民币供应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变化。

3、面临“特里芬难题”。特里芬难题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的,其大致意思是:美元为了维持国际货币核心货币的地位,须保持贸易逆差,让更多国家乐于获得美元;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主导要求,必须保持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拥有长期的贸易顺差。顺差逆差的相关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最近几年,这一难题导致美国的金融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也必会面临这一类似难题,人民币国际化要取得进展须让人民币稳步升值,这样人民币才能在海外受到欢迎,跨境贸易结算中使用的人民币数量才会增加。但人民币升值会削弱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进而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后,人民币在世界上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继而引发贸易逆差、人民币贬值、金融危机、信任危机等。

4、金融体系遭受国际市场冲击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将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好坏和金融危机将会波及并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再者,国际货币利率和汇率的忽高忽低将会刺激短期不合理投机性资本的流动,这些对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再者,由于央行对人民币境内外流动监测体系不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将和我国的利率、汇率产生碰撞,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

五、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稳步持续发展。强大而稳定的经济实力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基础,能够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显露出来,要想使人民币更好地走向国际,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稳步持续的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原始贫困的经济基础,维持经济增长、减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重要。国内各行业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着重发展二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好好利用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动力,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科技创新并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积极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充足准备。总之,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才能为人民币的对外输出提供坚实基础,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二)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汇率是货币兑换价格确定、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和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为改变过去落后的、缺乏弹性的汇率,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并完善现有的汇率浮动机制很有必要。如建立弹性汇率浮动机制。这样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避免套利资金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推动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自由流动。利率的高低变化会引导资金配置的方向,正是如此,利率成为世界各国金融改革必须注意的核心因素。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我国急需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非对称利率市场化模式的要求,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率市场化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三)推动国内金融开放与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作支撑,这要求我国要推动金融开放与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如发展离岸市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加强金融监管、利率市场化等。只有拥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增强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自由流通提供可靠的环境和平台。

(四)建立完善离岸金融市场。离岸市场发展应与人民币国际化保持相符的步伐。人民币国际化后,人民币在境外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资本项目的开放及货币的境外流动需要建立并完善离岸金融市场,以保证人民币在境外的需求和自由流通。离岸金融市场可满足国外人民持有人民币的心理需求,构建境外资本融通通道,找到合适可靠的信用货币基准价格等。目前,我国有香港、上海离岸金融中心,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很有帮助。建立完善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不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频率和交易范围,在境外尽快形成更好的金融市场。

(五)实现人民币资本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实现人民币资本可兑换。人民币资本可兑换才有利于扩大人民币的需求量及流通量,从而使更多的非中国人使用人民币。借机实现人民币周边化,继而逐步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其中实现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的完全可兑换很有必要。尽管目前实现人民币资项目可兑换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汇率体制改革,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资本管制逐步放松等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

(六)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学习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经验。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上还不够有经验,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学习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的经验,避免重复走不必要的弯路,以更好地推进人民国际化。人民币要想更好地实现世界化,必须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邻国的理解和拥护。如德国马克的国际化的成功主要是得到欧洲许多国家的支持。鉴于此,我国要加强与亚洲货币合作。另外,学习其他货币国际化国家的经验也很重要。学习吸取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不足,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货币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合作活动。如开展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体系的研究,与东盟就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展开交流与合作,建立中国-东盟区域国家之间的紧急救援安排等。从美国金融危机中认识货币国际化的风险,采取合理对策防范或减少风险危机。

六、结论

货币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要想获得持久经济增长和相应的国际地位,必须进行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有利有弊,从长远来看,利好远远大于弊端。我国需在分析了解其利弊的前提下,审慎、稳步、实事求是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科峰.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2]于孟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失衡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人民币国际化篇12

一、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以人民币自由兑换为前提

1.货币国际化与货币可兑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是适用范围和状态不同。货币可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可以自由地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其它国家货币,或者反向操作。根据国际间经济交易的限制划分,货币可兑换可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可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在外国之间或者本国与外国之间相互购买和支付,即本国可用本币向第二国支付,第二国可用此货币向第三国购买商品,第三国可用该货币向第四国投资:本国货币为非居民广泛接受。目前世界上许多种货币都实现了可兑换,但只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少数几种货币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化。

二是实现的过程不同。货币可兑换取决于货币发行国政府决策,属于政策供给决定的,政府可决定该国货币随时可兑换,而国际化则取决于货币之间的竞争,并非政府政策就可以决定,为需求导向。

理论上两者并不互为前提,但是持有一种不可兑换的货币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持有者的潜在成本。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高级阶段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可兑换,但未完全可兑换并不妨碍该国货币的部分国际化,这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货币可兑换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货币国际化是可兑换的肯定和发展。

2.人民币可兑换不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充分条件。

如前所述,人民币可兑换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判断,即根据人民币可兑换后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决定是否实现可兑换,而人民币国际化虽然也需要政府推动,但能够国际化还是取决于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因此,人民币可兑换并不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前提,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必然对可兑换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如国际化后必然要求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3.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取决于人民币可兑换的程度

目前履行国际货币职能的均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货币之间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货币不可兑换意味着持有这种货币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增加持有这种货币的成本,进而削弱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愿望。如果人民币更广泛地实现自由兑换,居民可以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投资、跨境借贷,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可以投资境内金融市场,这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还不具备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但是,在人民币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借贷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计价结算功能。当然,人民币广泛用于储备货币及国际经济交易的结算还是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

4.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可兑换的关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资本项目没有彻底开放,人民币不能完全可自由兑换,也就不可能完全国际化。应该看到,货币国际化比资本项目自由化包括更多内容,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例如,香港早已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港币可以自由兑换,但却不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货币,甚至不能说是真正国际化的货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买到美元,但并不能在世界各地买到港元,如在中东地区根本买不到港元。而且,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国家并不一定希望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例如,新加坡很早已实现了新元的完全可兑换,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新加坡对新元的国际化采取的是不鼓励政策。

二、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

分析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的现状,不难发现现行的人民币边贸结算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安排,与主流国际贸易结算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的边贸结算大多以人民币现钞方式进行,而没有采用采取银行汇款及信用证、托收方式等非现金方式。二是采用了两国央行代表双边政府签约方式以及商业银行对开账户方式来确定人民币的结算地位,类似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部分东欧国家间开展的记账贸易模式,而未纳入银行主流结算渠道。因此,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虽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但其本身与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很大距离。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是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与国际借贷、国际投资可以同步进行,无须界限分明,错失良机

这是因为:一是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建立在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基础之上的,是有着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厚实的物质基础的,也是应运实体经济需要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二是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属于经常账户交易范畴。我国于19%年就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兑换,因此人民币用于货物贸易国际结算在法理上是没有障碍的。只是在现行法律上仍受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三是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当今主流国际货币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是一项基础性金融服务。货币的国际化应该从此功能开始。

四、发挥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作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离岸金融市场是为规避货币发行国的管制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离岸金融中心都是建立在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地方并由他国来发起建立。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目的,是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前往交易其它国家的货币,以在确保本国货币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下发展国际金融业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境外离岸中心的竞争,在本国由非居民参与的本外币离岸交易也逐渐出现,如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人民币是中国的本币,在中国外汇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情况下,由中国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就目前发展情况看,金融机构对于居民和非居民的本外币账户均可以在符合监管要求(如短债指标、会计系统上区分账户等)的情况下开立,设立离岸账户的条件已不复存在。此外,国际上己瞄住我国的金融资源,CME推出了人民币衍生品交易,新加坡交易所推出针对我国A股市场的A50股指期货,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人民币NDF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己成为影响中国人民币汇率远期定价的主要因素。在境外人民币市场日益壮大之际,在考虑在国内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现实意义不大且未必有吸引力,现实的考虑是允许非居民直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投资。

五、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如前面分析的,国际货币都是可自由兑换的,否则持有这种货币的高成本导致其不可能被广泛接受,而自由兑换的货币一般采取的都是浮动汇率制,因为自由兑换意味着供求不固定,那么价格也就不能固定,否则失去价格调节机制会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这种货币面临投机冲击将无法保证自由兑换了。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非居民可以开放式的赎回外币,内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因为,跨境人民币的流动及其相伴的汇兑活动,势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更大的影响,这需要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降低投机资金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六、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现实可能性。

本文研究的是人民币为何和如何成为国际货币,但是未来的国际货币是主权货币,还是一种与主权无关的货币,是一个理论上存在争议的问题。创造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现实可操作性值得商榷。

1.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2.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

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3.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上世纪四十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未能实施,而其后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显示凯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远见。早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下称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4.从短期来看,由于意识形态和国情不同,国家之间在财政货币政策上的统一非常困难,而且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决定权,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不可能放弃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地位,因此,超主权货币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超主权货币的最大障碍是货币本身缺乏价值基础保障,一旦国际政策发生不协调,这种货币并没有国家主权的保障,购买力将难以实现。而诸如美元、欧元或日元等主权货币,尽管其价值存在不稳定因素,但仍可以在货币发行国实现购买力,缺乏价值保障可能是超主权货币发展的最大障碍。换言之,如果超主权货币得不到主权国家政府的法律保障和国际政策安排保障,它得不到广泛认同和接受,因而不会有产生的现实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黄泽民:“分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融资》,2009年第5期

[2]黄泽民等:《货币银行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赵海宽:《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人民币国际化篇13

【Key words】RMB internationalization,cross-border settlement, U.S. dollar internationalization,yen internationalization

跨境人民币结算指将人民币直接使用于国际交易,进出口均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居民可向非居民支付人民币,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必经之路,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所必须经历的阶段。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截至2015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45741亿元。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走弱,欧元遭受重创,英镑和日元持续低迷,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打开了一个窗口,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为此,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等城市于2009年4月8日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是向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为人民币走向国际经济贸易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于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2016年10月1日,特别提款权的价值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这五种货币所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当期汇率确定,所占权重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自此,中国在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上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1.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历程与发展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的主流观点认为,要实施“三步走”战略。一是在地域“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发展到人民币国际化; 二是在货币职能 “三步走”, 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和人民币储备货币的三步走战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代表着中国本币、外币政策的巨大变化,是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将对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选择产生深远影响

1.1人民币国际结算历程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 “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推进与港澳地区货物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倡导货币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支持,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2009年7 月3 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下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香港和澳门的企业在与上海、广州、深圳、东莞和珠海的企业进行贸易时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自此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10年6月22 日,央行等6部委决定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境内结算试点地区也扩展到全国20个省区市,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机构进一步增多,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在不断上升,人民币在区域中已经被广泛接受。

1.2人民币国际结算发展现状

(1)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不断增加。

自2009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实施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由2009年的35.8亿元,迅速增长至2015年的9.6万亿元。

人民币在全球经济动荡中仍保持一个向上的趋势,前景可期。而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细分维度来看,包括货物贸易结算、 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两个方面。2015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7.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其中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6.4万亿元,同比增长8.4%;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 8432亿元,同比增长28.4%,自2009年至2015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见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服务贸易结算业务增幅较大,但货物贸易结算与服务贸易结算发展依旧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我国在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是一大问题,我国进口贸易中初级产品比重较大,且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产品方面,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货币的作用不断增强。

如图1所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货物贸易当月值持续稳步上升,占我国进出口金额的比重也逐渐加大。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量的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已经由2010年的2.58%,提高到2015年的26.01%。但这一结算比例与我国目前庞大的进出口总额相比仍不相符,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地位不断增强。

根据环球银行同业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统计,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从2012年9月占比0.51% ,排名第14位,提高到2016年1月占比2.45%,排名第5位。2015年8月曾一度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四名,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地位不断增强,但相比美元这样的国际主导货币仍然差距很大。近几年来美、日、中货币国际支付市场份额见图2所示。

(4)人民币境外地域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截至 2014 年末,与我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 189个(不含港澳台等境外地区)。2014年,与香港地区的跨境人民币收付量占比为 52.7%,同比下降 4.4%。与新加坡、中国台湾、日本、德国、英国等的跨境人民币收付量占比较2013年同期均有所上升,人民币跨境收付量国别(地区)分布情况见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人民币结算应用范围仍集中在亚太地区,未来由区域化向全球化过渡的路依然很长。

2.美元国际化及经验借鉴

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货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占40% 左右,在各国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也超过半数之多。美元国际化历程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战爆发到二战爆发前(1914-1939),一战使得各参战国受到重创,但美元却以此为机发战争横财,同时与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使得一批国家聚集在美元周围,形成了美元区,美元逐渐成为强势货币;第二阶段:二战爆发到二战结束(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协定》出台之后,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标志着美元初步获得了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第三阶段:二战结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美国凭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在战后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实行 “马歇尔计划”,使得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确立主导地位,美元最终成为国际货币。

两次世界大战、“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均在助推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尽管美元的有利条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是无法复制的,然而美元的国际化进程也为我们揭示了成为跨境贸易结算主要货币的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基础。美元国际化的经验告诉我们,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国力是国际货币的核心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实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美国依托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雄厚的经济实力是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基础。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环境的发达和稳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推进有重要意义。

(2)发达的金融体系是维持货币国际化的坚实保障。美国逐渐取代英镑成为世界核心货币不仅与它强大的经济实力相关,这一过程还伴随着美国日益深入发展的金融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能为需求者提供低成本、高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金融工具,从而促进该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结算使用比例。因此,我国应逐步开放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着力建设更加发达的金融市场,进行更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创新,制定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

2.日元国际化及经验借鉴

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其路径具有很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并且每一个阶段都受国家的内部和外部经济因素所影响。

第一个阶段普遍是被认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日元开始了国际化的初始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贸易收支顺差幅度越来越大,日本逐渐成为资本输出大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在两次美元危机中,日元变成了世界公认的硬通货;第二个阶段是在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 年代中期,日元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日本出现了巨额经常项目收支顺差, 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这一阶段的日本,GDP 年均增速高达 9%,与当今中国十分相似,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使日元国际化迎来了空前的繁荣;第三个阶段就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致力于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制以规避金融风险,并加强区域间的货币合作,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日本政府采取了主动的态度,通过《外汇法》改革,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的一体化。

日元国际化主要是在冷战期间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由此日本经济战后开始“赶超型经济增长模式” 。但迄今为止,日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与美元和欧元相比,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极其微小,日元远没有获得与日本经济相称的地位。日元国际化作为一个失败的案列,其国际化历程中的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依赖于美国。

贸易依存度过高,使得日本政府缺少真正的“自由化”,它忽略了贸易发展的阶段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超越了市场的规则。日元在贸易中作为国际结算的功能较弱。国际贸易方面,日本政府虽然也有双管齐下的措施,但效果却相对较弱。其本币在进口、出口贸易结算中的比例,与同期欧美主要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如图4 所示,这使日元的价值贮藏的职能较为显著,而国际结算等基本职能效用却很低,因而日元国际化无法持续。

日本一度是经济强国,但是由于国际地位有限,一直受制于美国,而日元也就相应地受制于美元。所以人民币在世界舞台上想要做到国际化,中国首先要有较高的国际地位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够成为世界化的主要货币。

(2)日本政府产业结构问题。

日本政府不愿意改变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政策,导致贸易顺差额巨大,并且不愿意进行产业升级,坚持以制造业为主,企图单边输出日元。 “货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贸易规模的扩张必须建立在该国国内经济规模增长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该国贸易依存度不能过高”,而贸易外向型的经济,不利于汇率和币值的稳定。币值不稳定,会大大降低市场对该货币的信心,不利于国际化的推进。所以我国应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主性,同时在进出口方面,一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二是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我国由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三是发展高新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制度创新和结构性调整。

(3)日本金融市场相对落后,金融体系尚未健全完善。

这使得日元不能像美元一样成为国际化货币,而仅仅成为美元的附庸。日元国际化重要的一个阻碍就是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缺乏稳定性,导致不能达到国际化的要求。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让境外投资者逐渐养成使用人民币进行投资交易以及结算的习惯,从而实现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循环流通,真正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3.结论

美元的国际化模式具有历史特殊性,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奠定了美元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基础,赋予了美元任何货币都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均衡的状态下,美元的发展道路有些可望不可即。但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提高经济实力,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地位的道路。另外,通过对日元国际化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大局,借鉴日元“走出去”的战略,但同时要吸取其失败的经验教训,不能太过依赖于出口,注意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顺差。

近年来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在国际上良好的信誉,都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肥沃的土壤。“一带一路”的建设也将成为推进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也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纵观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都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实力上涨与国际地位的提高,本国货币产生了一定量的国际需求之后,逐渐为其他国家所接受。人民币的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应当顺应此发展思路,遵循货币国际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创造有利条件入手,依托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广泛参与世界经济交流,有步骤的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黄万夫. 从跨境人民币结算到人民币国际化[J]. 区域金融研究,2011,06:41-45.

[2]王青林.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4.

[3]莫淑.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国际借鉴[J]. 北方经济,2015,05:73-75.

[4]陈虹. 日元国际化之路[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5:65-70.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