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民教师论文实用13篇

人民教师论文
人民教师论文篇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教师“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指明了教师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开拓创新的品质。

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们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象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众所周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因此,教师要勤奋学习,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教育理论和业务水平,以担负起党和国家、人民交给自己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试想,一位教师如不勤奋学习,拥有渊博的知识,又怎能传道授业?如果教师不严谨治学,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钻研学问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传授知识,又怎能为学生解惑?

二、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是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改革时期。改革是振兴中华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积极改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已形成了一股潮流。因此,勇于探索已成为各行各业人员的重要道德规范,它要求教师做到:首先,教师要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价值观念、竟争观念、信用观念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其次,勇于探索,要求教师成为立志改革和善于创造的人。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实践,使自己成为立志改革和创造型的模范,那么,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开拓型的人才。第三,勇于探索,要求教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阶段。党的十三大文件中多次指出:要始终不渝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广大农村、山区以及边疆、海岛的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教育环境更加艰苦,因此,要勇于开拓这些地方。

总之,教师只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率先垂范,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出色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勤奋学习,勇于探索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选择了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要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除了尽职尽责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更要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新形势需要,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撰写好教育教学经验论文,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促进老教师,共同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共同把祖国的教育事业创造得更加辉煌。

有的教师整日哀声叹气,总是责怪学生蠢笨,孺子难教,何不想想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天下唯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有的教师常拿人比人,嫌自己的工资不如其它行业的薪水,是否曾想到,自己的精神生活是何等的充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如今,“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口号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的命运已经和祖国的前途紧紧地连在一起。教师把青春献给祖国,用自己的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换来了桃李满疆,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教师的一生是光彩耀人的一生。

人民教师论文篇2

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是一种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也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所以做为教师要能准确地理解“三平精神”的内涵,把“三平精神”深入到我们的内心,转化为我们的精神财富,把“三平精神”化为我们的实际行动。 教师这一职业很平凡,但平凡中更显其伟大。从中国古往今来的教师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我们更被重视了,更显自由了,待遇也更好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挑肥拣瘦?教师岗位是一种辛苦,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教师的工作艰辛又繁琐,平凡有伟大,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它需要我们教师艰辛的付出,不屑的努力,持之以恒,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在普通的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多观察了解学习,并正确引导,做学生的朋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的。教师在做人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为人师表,表里如一,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德施教,以德育人。要坚定信念,志存高远,以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在工作中真正做“三平教师”,并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扎实工作,认真阅读教育类杂志,不仅给与自己正确引导,而且能使自己对教学各方面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一定要培养自身良好的素质,脚踏实地地投身教育工作中。不应该抱怨命运的不公,带着情绪去参加教学。魏书生说过:“大材小用何尝不是一件幸事?”知足的人才能感到真正的幸福,教师也不例外。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才能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教学素质

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素养上成长起来。我个人感觉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有科学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有公正廉洁的品质;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这些基本素质。作为合格,优秀的教师会懂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引导者出现,既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更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尊敬,信任和喜爱是构成良好课堂气氛的最关键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视学生如朋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被尊敬的,被关爱的人。 新的学年又开始了,我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三平教师。

人民教师论文篇3

一、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与优势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针、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专业设置、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共同性。但是,民族地区的师范院校除了这些共同性以外,也具有自己的基本特点,其特点突出表现在民族性上。在办学宗旨方面,民族师范院校主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师资和人才。几十年来,民族师范院校一直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以为民族地区输送高质量的师资和人才为办学宗旨。原则上实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配政策,对毕业生根据所学专业、民族和籍贯,尽可能分配到本民族地区、民族事务机关或民族学校工作。

80年代以来,民族师范院校又采取了定向招生和定向分配的办法,来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师资和人才的需求。在教育对象方面,民族师范院校主要招收和培养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民族师范院校在招生中,一直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适当降低分数线录取相结合的政策,并适当照顾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力求每年都录取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此外,还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助学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培养目标方面,民族师范院校围绕民族地区实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师资。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对各少数民族进行党的基本路线、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进行发扬爱国主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方面,民族师范院校兴办了一些包括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文学、民族艺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经济等专业在内的民族学科,并设置了与此相应的课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的格局,这是民族师范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方面,民族师范院校有一支既懂母语、又懂汉语和外语的双文、双语甚至三语的少数民族师资队伍,他们大都来自民族地区,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有献身于家乡建设的热情,他们的作用是其他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无法代替的。

以上这些特点是民族师范院校的办学优势,也是民族师范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居住地的特殊性赋予了民族师范教育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一般高等师范教育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它不仅仅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一种类型,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

二、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来迎接新世纪挑战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民族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教育市场将冲击现有民族教育体制,调配教师资源的压力空前加大,教育“边缘”产业备受挑战,催促确立相应的教育观念,召唤教育功能结构重组,人才素质要求更高,课程教材的矛盾日趋尖锐,德育将上升到更为突出的位置,迫使教育模式转型等等新问题都需要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领导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一)坚持从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把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办成培养民族师资和各类人才的摇篮

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才。他们与民族地区有天然的血肉联系,易于在那里扎根工作,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任和爱戴,起到外地人和外族人不容易起到的独特作用。如,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地区的师资培养中,民族师范院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中小学的教师都来自于民族师范院校,甚至民族地区的汉族中小学教师也有相当部分来自民族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师范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有相当部分来自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目前专任教师中,2/3毕业于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专业的教师,如民族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教师比例多达90%以上。所以说,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骨干力量。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思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的改革中,应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服务的原则。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用得上,留得住。

(二)把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办成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

在我国,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任务,除了由民族学院和其他民族研究机构承担外,民族高等师范院校也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应设立并完善相应的研究机构,如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蒙古史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等部门,并招收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哲学、民族经济、民族教育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参与并撰写部级重大课题。如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蒙古学百科全书》等等。用民族语言文字编写、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学报多次获得部级、省部级民族类教学和科研成果。如赤峰民族师范高等学校几年来在蒙古族文化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部论著获得部级奖,7部论著、8篇论文获省部级奖,35部论著、130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2000年,继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该校又成立了自治区第三家“蒙古族文化研究中心”,现在已形成了以北方民族文化研究、蒙古学研究为龙头、群体攻关,多学科并举的科研新局面。民族高等师范院校还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蒙古国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流。

在科技文化研究方面,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不仅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科研成果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同时要致力于研究民族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医学、民俗等,为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所做的贡献,以及进行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宗教等研究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民族高等师范院校还应在编写或编译民族语言文学教材,为民族基础教育领域双语教学和三语教学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为保存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人民教师论文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对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由此可见,国家通过加强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促进民族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振兴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但是,如何提高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除了要加大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政策保障等途径之外,还需要合理的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特点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有共同点,但又有其特殊性。由于民族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稚嫩的幼儿,民族幼儿教师又处于民族地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笔者通过对民族幼儿教师的调查了解到,民族幼儿教师对于继续教育学习表现出积极态度,希望在接受院校集中的继续教育培训之后,教育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民族幼儿教师课程设置对于促进民族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二、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院校集中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以此来发现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2.1 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1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存在偏差。

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编制、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的总原则和具体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基础。继续教育的改革重点 在于课程问题,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准则和指南。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制定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将继续教育的目标当作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二是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没有细化。在调查中,笔者得知73.6%的幼儿教师认为能够达到课程目标,但是新教师和学历较低的教师认为很难达到课程目标,也就是没有制定分层次的课程目标,过于笼统。

2.1.2 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和民族性。

课程内容作为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并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它的选择、组织和构成必须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调查问卷和访谈中,笔者了解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认为非常满意占14%,一般满意占32%,而不满意占54%,尤其是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缺乏一定的民族性和实践性。

2.1.3 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

民族幼儿教师处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而且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普遍使用民族语言,并具有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生活方式。但民族幼儿教师的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具体表现在:

(1)民族语言使用率低。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教师基本上全部使用蒙语授课方式,但针对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授课语言全部都是汉语,一些老教师的汉语水平不是很高,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培训时间短、速度过快,很多教师就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因此学习效果不高。

(2)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缺乏民族特性。

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本来就少,那么针对民族地区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了,这样极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锡林浩特市继续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幼儿教师师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上,没有将外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法进行本土化,也没有与蒙古族民俗文化进行融合与发展。一味的 “引进来”,认为外面引进的都是好的,但却忽视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1.4 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对民族幼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幼儿教师不愿意学习理论性强的课程内容,迫切需要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特别是有关幼教技能技巧的课程。锡林浩特市教育局2011年对幼儿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知识过多,而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能的课程却很少。幼儿教师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偏难,很难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当中。

2.1.5 继续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课程的组织实施是整个课程编制的重要环节,即使课程目标制定准确,课程内容合理科学,那也需要付诸于行动才行。因此有效地组织实施课程是关键。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形式基本上以讲授为主占到85%,其他形式很少,幼儿教师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也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培训教师与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更少,因而,62%的民族幼儿教师感到继续教育学习很枯燥乏味。

2.1.6 继续教育课程评价流于形式。

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着导向和检验的作用,通过课程评价来调整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实施良性循环。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师继续教育缺少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使用的考核方式包括颁发证书占42%,学时登记占27%,汇报表演占18%,自我评价占13%。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培训机构,(例如蒙台梭利、奥尔夫)幼儿教师培训在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之后直接给予证书,但没有考虑幼儿教师对于课程内容有哪些没有学会,而且只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都给予证书,但民族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之后的进步和不足,没有给予明确的反馈

2.2 课程编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继续教育课程编制缺乏针对性。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培训机构很少考虑受训教师的需求和水平。据调查,锡林浩特市的民族幼师只有30%的教师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或幼师专业,而70%的教师是其他专业。培训机构或教师进修学校并没有针对非学前专业的人员进行特别的培训。这些非学前专业的人员特别渴望学到有关幼教的技能技巧。

2.2.2 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

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过程中,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幼儿教师技能技巧。锡林浩特市只有30%的民族幼儿教师的职前学历专业是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幼儿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他们在教学技能上亟待提高,希望能够学以致用。教师进修学校没有根据受训教师的需要,而是因师设课,不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

2.2.3 商业培训机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幼儿园派幼儿教师学习先进的幼儿教育的理念和课程,比如,蒙台梭利教法、奥尔夫音乐教法、多元智能课程等等。许多私人培训机构出于营利为目的,忽略课程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性,使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无序状态。

2.2.4 课程内容受主流文化影响。

“我国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双重文化撞击的夹缝中,既享受双重文化的成果,同时也承受着双重文化的冲击”。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师继续教育课程也面临主流文化的冲击,培训机构及幼儿园对民族幼师进行蒙台梭利、奥尔夫等课程的培训,并邀请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专家,让优秀教师向幼儿教师讲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这固然很好,但却忽视了民族地区的文化知识,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渗透到继续教育的课程中,因此,课程的文化缺乏多样性。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们不是否定主流文化课程的学习,是希望将主流文化能够很好的融合,更有利于民族幼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提高民族幼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建议

3.1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定位要准确。

制定课程目标应依据两点:一是依据有关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及规程。2010年制定的《规划纲要》当中也谈到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的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们在确定课程目标要与时俱进,与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保持一致;二是要依据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和需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学历、教龄、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制定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时,一定要根据民族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分层级培训。针对低学历的教师要鼓励幼儿教师利用假期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文化素养。对新教师开展安排岗前培训使民族幼儿教师尽快熟悉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而老教师的培训目标应该是学习新的幼教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3.2 课程内容要注重民族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3.2.1 民族性。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开设蒙古族民俗文化课并配有单独的民俗文化教师,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园本培训幼儿教师能够全面系统的学习蒙古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

3.2.2 人文性。

在以往的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比较注重科学性知识。很多民族幼儿园园长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的局限于教育科学理论却很少关注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笔者建议培训机构及培训者能够将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进行融合。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性却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首先,幼儿园园长要善于激励幼儿教师多阅读人文性的书籍,并且要求做读书笔记,在年终评比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其次,幼儿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3 课程组织形式应当多样化。

民族幼儿教师的学历基本达到大专水平,为了使民族幼儿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除了专家讲座,园本教研,教学观摩等传统形式以外,还建议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自我反思等方式,使幼儿教师积极的参与到继续教育学习,从而增强其实效性。

3.4 建立全面系统的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继续教育课程评价长期存在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难以衡量效果如何。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区分,更重要的是帮助民族幼儿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给予反馈幼儿教师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法。评价的主体既要有他人也要有个人,自我评价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反思中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注释:

张公瑾 丁石龙 文化语言学教程 251页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金志远 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2]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施良方 译 瞿葆奎 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黄文云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探讨 教学改革 2010年第1期

人民教师论文篇5

1.“民主”概念的界定

“民主”(Democracy)一词由希腊文Demokratia演变而来,其基本含义是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最早的民主制出现在古希腊,其中雅典是城邦民主制的典型代表。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直接的民主制,指“人民的统治”或“大多数人的统治”,即“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2]

2.熊彼特的民主观

熊彼特认为,“民主”一词不是指人民真正在那里统治,而是人民选择统治他们的人的意思。民主即是这种选择的手段和方法,而非经典学说中的价值目标。因此,熊彼特把民主定义为“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3]。

熊彼特指出了经典民主理论的困境在于将“民主”抬高为一种价值目标,认为民主是产生政府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本身并不是目的。人民的作用不再是对国家进行统治,而是使用民主的手段选举作政治决定的人。只要存在选举政治领导人的民主程序,并且人民可以自由地选择或罢免统治者,那么民主就是完善的。因此,民主只是一种制度化的程序,这个程序能否保证人民接受或拒绝统治他们的人的权利,便是民主制度的判断依据。

由于民主是一套制度化的程序,那么少数的政治精英必须通过民主选举获得统治权或决策权。这个竞取领导权的过程被熊彼特描述为,政治家带着他们的政治主张来到“政治市场”,利用政党、竞选班子、大众传媒等工具,通过广告宣传、口号煽动等手段赢取人民的选票,从而获得政治决定权或保护已获得的作政治决定的权力。同时,人民也拿着自己的选票,选择符合自己心意的政治主张。需要指出的是,在民主的制度安排下,人民有权利对已获得统治权力的精英们进行罢免或继续支持,这样才坚持了民主的要义。

二、师生民主关系可能性的理论分析

近年来,人们对民主型师生关系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平等问题上,并通俗地把师生关系界定为一种“朋友关系”。[4]鉴于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我们这里不讨论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朋友关系的问题,而是将师生关系严格地放在“教与学”这一过程中来讨论,并尝试对师生关系作出一个新的定位。

政治精英民主论者首先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进行了划分,这是精英民主理论的逻辑基础[3]。被统治阶级必须作出选择,决定来统治他们的人。在他们看来,民主就是选举出统治阶级的方法,是一种制度化的程序安排,选举过程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选举出的政府的有效性和社会制度的民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被划分为“两极”,这两极密切关联又具有自己独立的属性。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是可教的,且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他有知识可以教给学生。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经由“知识”这一中介连接起来的。然而,知识是丰富多样的,教师欲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在“教—学”进行之前,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主体,有选择认同或拒绝某种知识的权利,正如精英民主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教师承载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知识、思想,并带着这些知识来到教育活动中,学生在这些不同的教师中间,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认同的思想、观点,并跟随着某种认可的知识的载体——教师,能动地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

因此,如何使这个选择过程更加民主,就成为师生关系是否民主的关键。精英民主理论强调提出选举程序是否民主是民主制度的判断依据。把这个说法应用到师生关系民主化的问题上,可以认为,师生民主关系的实现应该致力于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由、对等关系去选择符合他们所认同的“知识”或者教师。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选择过程不仅关注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权利去选择,更加关注在受教育者内部如何达到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即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权利参与选择过程。

基于精英民主论的考虑,可以初步地将师生关系民主的重心放到这样的位置上:在学生接受教育之前,他们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自由地选择教育他们的老师,接受教师传递给他们的知识、文化;并且,由于教育者这一极是不断流动的,因此学生的这种自由选择权是始终伴随着教育的整个过程的。

精英民主理论虽然认为民主是少数的精英的统治,但是并不把这种“少数人”局限在狭小、固定的范围里,而是“认为在任何社会里精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流动之中。这种流动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英集团内部的流动,另一种是精英和群众之间的流动”。[3]教师作为教育者,其内部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不仅表现在年轻教师对教师队伍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师群体所承载的知识、文化的不断更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教师所承载的知识在内容上、数量上也不断地更新。因此,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所能够选择的,并不固定在某一呆板的非流动性的僵化领域,而是一个范围渐广、内容不断更新的知识。当然,学生对某种知识的学习超过教师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产生了流动。“帕累托强调指出:‘通过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新的精英产生于社会的较低阶层,升为更高阶层,在这里登峰造极,然后,趋向堕落,被消灭或消失’”[3]。

三、师生民主关系与教师权威的良性互动

在试图将民主型师生关系与教师权威进行结合之前,首先有必要讨论一下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依据。

1.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对于“权威”一词,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词源上来看,“权威”来源于拉丁文auctoritas,指尊严、权力和力量,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根据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角色要求下控制或约束学生的权力”[5]。可见,教师权威与教师所充当的角色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权威是一种角色要求下的威望和感召力。这种权威帮助教师实现影响受教育者的目的,达到其特殊的角色要求。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把教师权威看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所必不可少的一种影响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教”的任务,并扮演知识载体和教学秩序的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作为知识载体,要为学生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源于这种角色的需要,教师须具备的影响力即知识权威。从现实的教学活动来看,教师确实具备且有必要具备知识权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的实施者、行动者,这是以教师拥有或具备某种或某几种文化知识为前提的。教师只有具备可传授的文化知识,才能承担起教的任务。因此,从知识的水平和成熟度来看,作为教的一方的老师要高于作为学的一方的学生,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在这里,把教学活动看作是知识从教师向学生流动的一个过程,教师基于知识权威,将自己所承载的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作为学的主体,学生发挥自主性,根据自己的特殊性,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上接受教师的知识,即接受教师知识权威的影响,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可见,教师知识载体角色的发挥需要知识权威的存在,而且,由于学生的差异,知识权威对不同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又是不一样的。

教师的知识权威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发挥作用。但是教师作为知识载体仅仅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教师的“管理者”身份却保证了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地完成。

与知识权威类似,教师基于管理的需要,须具备的影响力叫作教师的职业权威。教师也是一种职业,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有必要对教师这一岗位负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他们“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6]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管理者,他不仅要时刻把握教育教学方向,引导学生向教育目标的要求发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管理班集体、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责任。那么如何保障教师实现这些职责?这就需要靠教师的职业权威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要充分赋予和保障教师管理班级秩序的权力。例如,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有权利对破坏班级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罚,即教师可以使用其职业权威来调整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秩序。若否定教师的职业权威,教育教学的秩序就无法得到保障,那么教师岗位就不能正常发挥使其职能,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将举步维艰。

从教学活动的发生和开展来看,教师权威是无法与教师的角色要求分开的。教师的知识权威使得知识的传递成为可能,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权威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管理的工作,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因此,摒弃教师权威,意味着教师难以承担起这些角色所赋予教师的任务,以致知识的传递受到阻碍,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难以保证。只有肯定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才有可能在有序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才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

2.教师权威与师生民主关系共生的可能性

前面已经对师生民主关系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新定位,即师生民主关系是学生选择性地接受教师教育的关系,学生是主观能动的。那么这种性质的师生关系何以可能与教师权威共生?

(1)教师知识权威与师生民主关系共生的可能性。师生关系是发生在教学活动中,而非独立存在的,因此,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社会经验等等来看,其水平和成熟度高于学生,即教师具备知识权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知识权威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前提,也可以进一步认为,知识权威为师生关系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知识权威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时,基于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要求,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性地接受教师知识权威的影响,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妨碍师生民主关系的形成,而是为师生民主关系的发生提供条件和基础。

(2)教师职业权威与师生民主关系共生的可能性。教师职业权威主要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赋予教师的一种影响力。它内生于“教—学”之中,为“教—学”服务,是规范和调整学生行为的权威,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师生民主化赋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的选择结果不尽相同。这时,教师职业权威对教学秩序的管理保障了不同学生的选择结果,它发生在选择过程之后,并不干涉学生选择性地、自由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过程,因此,职业权威并不妨碍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保障学生民主选择结果的条件,可以与师生民主关系共存于教学活动中。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教师权威和师生民主关系并非机械的阶段性的关系。因为学生的选择发生在整个教育过程,此时学生认可某种知识,接受教师权威影响下的知识学习;彼时学生超越了教师,又会选择新的教师,在另一位教师权威影响下学习。因此,师生民主关系的发生与教师权威的实现是相互伴随进行的,整体上呈现一种交叉性、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权威与师生民主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伴而生的。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师生关系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促进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由选择权,而不能极端地把师生关系定位在教师与学生各方面的平等上,这样容易影响教师权威的发挥,甚至影响到教育的正常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自由选择是在教师权威存在的条件下得以实现和保障的,正是因为有教师权威的存在,学生才需要进行选择,同时,选择的结果才可能得以保障。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权威不仅没有阻碍学生的自由,反而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影响力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刘翠玉.西方民主的演变与反思.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人民教师论文篇6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1]。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践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决定着新疆未来的发展程度。加强和改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新疆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促进自治区小康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经济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提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使他们能够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也是党的政治思想宣传者,其言行会给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这支队伍在新的形势下,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没有达到社会及学生对其的要求。这只队伍的现状是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年龄与职称结构欠合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和科研能力薄弱、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等。面临新的形势,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以积极姿态,自觉并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胜任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大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的,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和学生们的期待。

一、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面貌、业务水平、教学艺术和方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大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行为表现,而且还应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素质,造就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要因素在于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基本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才能深刻认识到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事业对自己的要求,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不足、思想境界的差距等等,从而体会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强烈愿望。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才能亲身体验到并尝试着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难题,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技巧,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境界。

二、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和教师的专业思想

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思想是搞好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加强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思想教育。

一是要培养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专业兴趣,使少数民族教师确立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态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与大学生的交往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注意体验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后的喜悦,并在对教学活动的不懈探索中寻求乐趣,努力消除新疆部分少数民族教师中存在的为教学而教学的情况。

二是要树立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业抱负,立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岗位上有所成就,使自己的教学达到有深度、富特色、受欢迎、高效益,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最欢迎的课程。

三是要巩固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专业信念。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应对自己能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客观和公正,力避由于否定性评价导致其畏难、悲观情绪的加重,要鼓励和引导该教师摆脱不自信的阴影,更要为他改进教学提供参考性意见,要避免把学生评教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

四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使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物质待遇、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不差于其他专业教师,从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队伍稳定性,要适当减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其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在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三、有效开展各类形式的培训和高学历教育,提升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高校、学生等对该专业重要性的认同[2]。尽管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很高,但长期以来,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其他专业课相比中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因此,新疆各高校的有关部门应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解决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制不明确和部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存在的学科归属不明确、“专业不专”、教学被边缘化现象。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保证,新疆高校必须把提高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新疆高校的有关部门应根据学校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教师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培训专业,使学校的少数民族专兼职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培训的机会。学历高低虽不一定与个人的能力大小成正比,但一般情况下,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是反映一支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发展可能性的重要标志[2]。针对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及职称均普遍较低的问题,新疆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在职少数民族教师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选送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各种进修班,以便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理论素养。特别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专门课程的培训,使他们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要把培养少数民族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之一,充分发挥这些教师在教学改革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新疆高校应在经费上拨出专款支持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有利于他们开拓视野,增强见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影响着其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责任感。因此,新疆高校在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受汉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影响科研成绩一般等特点,注重考核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打破职称评聘中的论科研成果的观念,使有能力、够条件的少数民族青年教师能及时解决职称问题,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新鲜血液的输入是不可或缺的捷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少数民族人才力度,注重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高师德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青年学科带头人。同时,一方面要搞好人才引进的后续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安排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伍中个别成员的出口问题。

四、支持少数民族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的科研和教研工作,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的原则,走“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的道路[3]。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的科研含量,教师只有对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

一是少数民族教师要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要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集体教研和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整体研究力量的作用,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

二是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课题项目进行单独评审,并与自治区社科联合作开展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质量。自治区各高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门设立科研项目,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特别要加强对教学中和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工作量、业绩挂钩,提高教师从事科研、潜心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课教师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队伍整体素质。

五、大力开展国内外教学经验、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横向交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去,到其他高校学习先进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参加学术研讨会。而且,还应为他们创造较多的出国考察的机会,使之更好地了解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别,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对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上述做法,使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否则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将导致课堂教学空洞、乏味。为此,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深入社会,到企业、事业单位和农村中开展调查研究,了解问题,掌握丰富生动的具体材料,这既有助于科研,又有助于解决学生头脑中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六、充分发挥教研室在中青年少数民族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现代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不断学习,应本着全面规划、规范管理、普遍提高、重点培养、在职为主、脱产为辅的原则,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4]。教研室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具有便利的条件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老教师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知识底蕴比较丰厚,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老教师不仅应传授青年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先进的教学经验,而且应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更多的指点,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在科研上带领青年教师共同研究、探索。青年教师应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充分把握各种机会发展自己,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少数民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件大事,在实践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并努力去实践。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少数民族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08-31)[EB/OL].http://.cn/policy/txt/2007-08/31/content_

8777444.htm.

[2] 吕亚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刍议[J].法制与社会,2009,(7下):256.

[3] 王雪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教师教育,2007,(20):51.

[4] 文静.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优化的主要途径[J].民营科技,2008,(4):101.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teacher's quality of

the Xinjiang Minority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 Bu Li Zi Jiang・Sha Wu Ti

人民教师论文篇7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自古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加之众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共存,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此碰撞,多元文化共存、交融与互补一直是新疆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显著特点。特殊的区域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疆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疆不仅具有一般的教育功效,而且对巩固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建设强大经济国防和文化国防,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向心力和抵御外部势力的渗透力、确保祖国边疆安全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新疆各高校都是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除了汉族学生之外,不少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重,一般为50%左右,有的高校高达90%以上。学生因民族成分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不同,其教育的承受力、知识的接受力、理解能力、转化力与内地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虽然具有多民族性,但从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来看,既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汉文化和具有伊斯兰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象。正是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使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一旦出现,显得特别敏感,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从而影响学校的稳定,甚至有可能被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

(三)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事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新疆高校来讲,除了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民族、地域特点,形成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针对新疆实际情况,先后提出了“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教育、“四个认同”(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等一系列具有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概念和内容,这无疑是新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创造和贡献。

为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1983年新疆大中专学校就恢复了“文革”期间中断的地方性课程,组织专家编写教材,正式开设新疆地方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无神论教育课程,并列入公共必修课。近年来为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又对该类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编写出版地方性教材,目前在大中专院校统一开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纲要》。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更加符合新疆各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加符合新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二、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疆高等院校开设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帮助各族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进一步审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情况,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仍不到位

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虽然是根据新疆不同时期的形势需要而开设的,这对新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极具针对性的。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人还是认识不到位,重专业课教学,轻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没有认识到地方课程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设置,经费投入,师资建设,课时安排等方面措施仍不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疆地方院校专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素质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离中央16号文件中有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1、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教学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一些教师的教学受到了大学生的好评,但不少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教师的讲课实际上是在给学生读教材、念讲稿;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特别是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新疆的实际,联系国情不够;一些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对现实的问题又没有认真钻研,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是兜圈子,就是不予回答。结果不仅没有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2、少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教”的问题没有解决。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反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符合自己观点的就大讲特讲,不符合的就少讲或不讲。在讲一些关键问题时,如讲授反对民族分裂主义问题时,基本上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还有一些教师观念陈旧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对待学习汉语、大学生自主择业等问题上,持某种抵触的情绪。这样的教师虽然人数不多,但由于他们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因此对学生思想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

3、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偏少,与汉族教师相比,少数民族教师的高学历人数增长相对缓慢。学科带头人严重匮乏。科研水平相对较弱,科研水平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民族教师承担课题的比例相对较低,担任硕士生导的人数较少,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加以改变,必然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的针对性不突出。部分教师不善于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思想中的突出问题展开教学。比如:“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在学校为什么不能穿具有宗教特点的服装”,“新疆的资源相对丰富,为什么经济还相对落后”,“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虽然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理论和政策上或多或少的也涉及过,但真正把它讲清楚、讲明白,真正解开各族学生的思想疑虑还比较少。由于不善于把理论、政策与各族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解,而只是就理论讲理论,就政策讲政策,结果尽管课程开了一个学期,还是存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进一步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与政策来认识、分析、解决思想中的问题,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二是高校扩招以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剧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堂课规模越来越大。大多数学校合堂课的规模都在一百人左右,个别学校合堂课的规模竟达到二百人左右。不采取合堂课教学,师资和课堂教室又不够。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去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讨论式、答题式、辩论式等教学很难进行,即使采用,效果也不如人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三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薄弱,支持鼓励政策也不够。四是学生成绩考核办法落后。新疆诸多高校,目前采取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闭卷考试加平时考勤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因而造成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缺乏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受到制约,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三、加强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新疆的区情和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当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领导

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为保证工作的延续性,根据现在的机构设置,教育行政部门应有专人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管理工作;高等院校要在教研部门、学工部门的基础上,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对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的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可操作的建议,不断地巩固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的既有成果,不断地开拓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从各高等院校来说,年初要有计划,年中要有检查评比,年终要有总结表彰,对做得好的学校要授予集体荣誉,对重视不够的学校要使其明确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在一线承担教学研究的教师来说,要设置各类奖项,如精品课奖、科研奖、先进工作奖等等,要使奖项的层次不低于社科联和科协的奖项。还要使优秀的教师也有机会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促使其爱岗敬业,并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此项事业,形成人才聚集、新人辈出的局面。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教师队伍的核心来抓,一是要引进高学历的少数民族教师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二是通过与内地高校的对口支援的协作关系,选拔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教师去内地重点大学或在新疆本地高校读研读博。三是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少数民族的骨干教师,定期到基层锻炼,并赋予一些具体的工作和科研任务,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才干。四是继续完善少数民族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制度,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少数民族教师进行科研资金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他们来带动少数民族教师的科研工作。五是加大对少数民族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每次培训的内容不必过多,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达到了目的。六是专门设置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资金,对去内地高校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的少数民族教师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四)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就教学方法而言,应注重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教学相长。提倡开展学生喜欢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如演讲比赛、模拟教学、电化教学、社会调查、辩论赛等,让学生多看、多思、多问、多行,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就创新教学手段而言,应逐步扩大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因特网教学。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网站的建设工作,实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以此网站为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所有一切先进教学手段如果用之得当,方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马凤强.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小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林.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探索[J].教育改革,2011(4).

[5]杨丽,姜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主体探析[J].实事求是,2011(2).

[6]沈秀兰.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6).

人民教师论文篇8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9-02

目前,河南省共有民办高校34所,其中独立设置院校26所,独立学院8所。民办高校逐渐成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各不相同,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一定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借鉴。

1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开始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而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奠定了前提基础。但是,毕竟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完善。在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

1.1 教学机构不完善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单独设置的二级单位者仅9所,或称为思政部,或称为社科部。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将思政课教学组织机构与其他公共课教学组织机构合并设置为隶属于校领导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这类高校为15所,均成为基础教学部或公共教学部。个别学校将思政课教学机构置入其他专业教学单位。甚至还有8所高校尚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而按照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立教研室的则是凤毛麟角,仅黄河科技学院一所高校。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不完善的现象极为突出,这种现象不利于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发展。

1.2 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本科院校必须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这一规定,在河南省民办高校中难以落实。毕竟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对所有开支都极为紧缩,当然不可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拿出这么大一笔经费。河南省民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可以使用的经费是寥寥无几的,少的一年经费几千元,多的也仅在2万元左右。这些经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1.3 师资队伍整体薄弱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普遍较为薄弱。从师资队伍总量来说,所有高校都达不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的师生比。河南省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最多的黄河科技学院也仅有32人,远远达不到师生比1:350或者400的比例。大多数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仅为十余人,甚至个别学校不足十人。师生比过大意味着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学班级过大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依靠外聘教师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普遍存在。从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来说,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者比例较低。以师资最强黄河科技学院来说,32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教授仅6人切均为从公办院校退休返聘的60岁以上的老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少且年龄较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存在着诸多制约。从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具备博士学历学位的少之又少。总体来说,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薄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大瓶颈。

1.4 课程建设严重滞后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来说,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还没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获得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的也仅有黄河科技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而已。在各个学校组织的校级精品课程评选中,也鲜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入围。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成效反映出了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理念、具体目标、教学成效、科研水平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滞后现状恰恰说明了河南省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5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力度明显不足。存在着浅尝辄止、沾沾自喜的自满状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突出性问题,如在理论教学方面,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仍然较多停留在思想层面,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言堂现象极为普遍。在实践教学方面,大多数实践教学的设计没有得到真正实施。在考核方式方面:要科学全面的考核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还没有真正地实现。这些都反映出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仍有很大的深入空间。因此,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就很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

1.6 科学研究不够重视

目前,重视科研工作的民办高校仍为少数。在这一大环境之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待科学研究缺乏正确的认知,不能认识到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学方面的显著作用,从而出现了不知道怎么搞科研或者被动搞科研的恶性循环。于是出现了一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一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寥寥无几,获得上级立项的项目少之又少的现象。总体而言,缺乏科学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难以实现教学内容能够体现专业性、时代性。

2 河南省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我们看到,要加强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1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检查和指导

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检查和指导,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考核列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校园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定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和考核,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查找问题并提供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民办高校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2 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多重措施加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1)转变思想认识。河南省民办高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认识,领会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在实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上下功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大力支持。只有学校领导思想上重视了、行为上支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有了充分的政策支持。

(2)完善组织机构。河南省民办高校应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要求,尽早独立设置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并成立相应完善的教研室。只有机构完善了,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有序发展。

(3)加强师资建设。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花大力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要想法设法的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具备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军人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需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提供带头人,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领路人。其次是加强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在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再者,加强对教师的各类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来扩大视野、拓宽思维、更新观念,以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实施。

(4)合理投入经费。河南省民办高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专项经费。这些专项经费可用于加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软硬件建设、教师参加培训考察的经费、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为提升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提供物质保障。

(5)促进学科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间有相应的对应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对待这四门课程及其改革。

(6)强化教改科研。河南省民办高校将继续加强以教改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督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和教师搞好教研和科研,为教师搞好教研和科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将在教学中发现的重大教改问题进行研究,或申报各级课题,或进行论文写作,对教学改革出谋划策。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术领域研究,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开阔自己的思维,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2.3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切实认识自身所从事事业的政治使命,提升自身素质

作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来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神圣使命,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塑造个人独特人格魅力、养成高尚的道德风尚,只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个人素质提升了,才能真正担负起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

总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个大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逐渐呈现出积极健康、稳步推进的良好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人民教师论文篇9

一、民间舞蹈教师舞蹈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化、理论化不足

民间舞蹈教师舞蹈理论与实践系统化与理论化的不足,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从民间舞蹈的起源来看,民间舞蹈最早源于民间,是人们自发组织并得以延续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尽管在漫长的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许多民间舞蹈得到了更好地改进与创新,但是仍然存在着系统化与理论化缺失的问题。其次,从民间舞蹈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层次来看,许多民间舞蹈教师最初往往是出于对舞蹈的喜爱,他们对于系统的舞蹈理论知识接受甚少。在长期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舞蹈教师对于舞蹈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化与理论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民间舞蹈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作为新时期的民间舞蹈教师,应当能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努力加强民间舞蹈理论的学习,更好地进行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将民间舞蹈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民间舞蹈的整体把握,进而促进其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注重教学法的多元化探索

鉴于民间舞蹈教学活动作为一项需要教育者与学习者共同投入大量劳动进行知识构建与行为构建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当在实际的民间舞蹈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教学法的多元化探索。同样地,这也应当是现代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此外,作为新时期的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应当将自己的视野逐渐放宽,从诸多学科的教学中汲取教学经验,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可以通过从语文教学之中“移植”意境教学法等等,通过不同优秀教学法的结合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长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惰性,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其日后的学习与生活。由此可见,民间舞蹈教师应当加强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通过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更好地增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魅力的理解,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时代性

中国民间舞蹈跨越数千年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不断孕育着时代精神。民间舞蹈是生命律动的呈现,直接反映了中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积蓄的精神力量,并逐渐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民间舞蹈的时代性还体现在其具有浓郁的现代民族性特征。从众多流传已久的民间舞蹈来看,民间舞蹈往往是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间舞蹈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秉性和民族特质。对于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则是对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尊重和爱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新时期具有更为浓郁的现代特色。我们的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理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为新时期的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持一颗“创新”之心。只有创新,才能够真正符合民间舞蹈的时代性特征。例如,在民间舞蹈备课阶段,我们应当从目前社会发展中较为优秀的舞蹈曲目入手,结合民间舞蹈教学目标,从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的经验入手,进行积极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中国民间舞蹈的精髓,同时更好地融入到民间舞蹈的学习与发展中去。时代性,作为现代舞蹈教学的一个突出特性,作为现代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起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民间舞蹈教师能够将目光着眼于民间舞蹈的时代性,那么学生将会在潜移默化中遵循教师的预设规则,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新鲜的教学体验。

人民教师论文篇10

一、调查背景及过程

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选取湖北省中南民族大学2015-2016年新进青年教师为对象,抽取了其中60名对其参加教学培训和培训的需求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最后将得到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个体需求,分析教学培训的现状和不足,以求提出相关对策,完善民族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工作。

二、调査对象的职业特征

(1)学历情况。被调査教师的最后学历1.67%为本科,18.33%为硕士研究生,而博士生比例很高,占80%。因此,青年教师提升学历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小。(2)职称分布。调査对象中,助教占16.7%,讲师占83.3%,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没有。可见,青年教师的职称以讲师居多,晋升空间大。(3)学缘结构。70%教师的最后学历在本省高校获得,学术上“近亲繁殖”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大多青年教师需要“走出去”,到省外甚至国外进行学习交流。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培训需求上,教师们着重于培训内容、形式、渠道及组织管理几大方面。其中,对培训内容的重视度占了整个培训需求的56%;其次是形式要求,占21%;培训渠道和组织管理的偏好与建议,分别占12%和11%。说明在教学培训工作中,内容是重中之重,但当前培训内容无法满足大多教师的个体需求,与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形式也成了影响教师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分析如下:(1)培训内容需求:接受访谈的大多数教师反映目前的培训内容过多集中在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上。数据显示,教师在内容上希望集中在实践性、教学技能、备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93%的青年教师期盼能增加实践性培训:想得到相关教学技能如课程引入、提高学生积极性等问题帮助的教师占67%;26%的老师希望得到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慕课及课程教学改革等培训;此外还有17%左右的青年教师在备课方式上存在困难;而仅有3位老师提出可进行民族理论及文化知识的普及,方便老师与少数民族学生课上互动。以上可看出:目前培训内容单一、离实,重理论轻实践,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普及,忽视了青年教师在课程安排、教育技术学等实践上的个人诉求;同时,青年教师对教学对象———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化背景以及民族教育和文化相关知识的重视意识也很薄弱,有待提高。(2)培训形式需求:多数教师期望能基于具体问题来开展培训,约占被调查者的34%,建议根据共有的问题进行专项、专题培训;30%的教师希望能组建跨学科及兴趣小组;27%的教师建议采取分学科、分学院的形式来培训,因为文理科有别,教学侧重点不同;学院间少数民族学生的组成比例也不一,比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众多,青年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民族知识储备。当前培训方式单一、枯燥,现有的培训模式中,面授的使用频率最高,基本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填鸭式灌输,一讲到底,缺乏吸引力。从教学角度而言,不同学科对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学科的性质及发展状况不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就不同[3],搞培训一刀切,忽视教师能力水平与性格习惯的差异,个体能动性受到了限制,挫伤其积极性。并且,学院的学生民族成分构成比重不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侧重点也就不同。根据学科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才能更有针对性。(3)培训渠道偏好:有16.7%的教师想参加网络培训,愿学校提供一些优质的网上课程可供学习;15%的教师想走进学校一线课堂去现场观摩;约13.3%的希望学校搭建常态化的咨询平台,以便平时咨询教学问题;6.7%的教师建议建立教学名师信息的获取渠道,多请国内外教学名师,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著名学者来进行讲座或专题培训。以往的教师培训来源渠道单一,基本由教育主管机关或学校统一安排活动,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整齐划一地进行培训,且培训者多来源于本校,此形式经济、节省资源。但存在理念或相关教学方法的滞后与闭塞问题,有理论落后于最新教学实践之嫌。完善来源渠道或者“走出去”,才能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4)组织与管理建议:35%的教师希望减少培训的次数及时长。有老师反映对理论性培训的长时间讲解容易使其疲倦,效率低下;次数的过多外加分散,有时会占用教师的教学科研甚至是休息时间,因此8.33%的青年教师建议可固定培训频次;还有6.67%的教师希望在培训前分发讲义,提前了解内容,达到培训效果。当前管理部门缺乏系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培训规划,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也成为阻碍教师完整参加培训的因素之一。多数老师反映肩负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时间紧张,所以老师们倾向于目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单纯的分散培训不受欢迎。此外,青年教师也主张培训时管理部门加大考勤力度,严格管理。

四、提升对策

(一)基于实际需求,增加民族理论和文化知识,提高针对性

可降低“放之四海皆行之有效”的具有规律性的教育教学理论性知识培训比例;“实践性学识(practicalwisdom)是教师专业属性的基础”[4],应将实践性方法纳入培训设计内容里,增加切合青年教师实际需求的项目,以教师在实践中能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技能为出发点,而不是“纸上谈兵”。文化与教育背景下,要达到各民族文化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校园和谐文化氛围,就要注重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知识的积累。民族院校青年教师中绝大部分非少数民族出身,也非民族院校毕业生,缺乏民族教育理论和文化相关知识。因此,民族院校的教师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还要加强其民族理论与文化等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以及尊重与接纳态度,以便教学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情感上获得认同感,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丰富培训方式,明确相关侧重点,增强实效性

曾有人这样描述我国的教师培训:“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5]。此描述一针见血,指出了现存的古板、单一的培训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实的问题源于实际教学,应一改“一讲到底”的讲座模式,“以人为本”、以教师为导向,充分利用工作坊和圆桌形式,创建轻松、和谐的培训环境与情境,开展集体讨论、教学展示与观摩、实地考察和现场试讲法等方式,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以在现实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尝试与创新。另外,可将理工科和文科分开,有侧重点地进行小组研讨;对学生民族成分多的院系任课青年教师,可额外增加民族教育理论、民族风俗特色等方面的沟通座谈及PPT与视频演示,使其在授课时,更好地与民族相关知识相结合,提高课堂活跃度与参与度。

(三)拓宽来源渠道,建立网络与平台,资源丰富化

我国高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包括“国培计划”、省、市县级以及校级培训,各层级培训的渠道和资源相对单一。高校管理部门应借鉴美国和加拿大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培训渠道,不断地开发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首先,构建开放型的教师培训网络,鼓励教师“走出去”,走进名师的一线课堂,参与区域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间的互访活动,增进学术交流,也可了解不同的民族特色与校园文化;其次,搭建远程培训平台,采用现代远程教学培训、微格培训等方便、直观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打破时间、地点限制。提供教师BBS讨论区,更好地促进少数与非少数民族老师间的及时交流和了解;开展省际、区域院校间的“名师行”活动,积极推进高校以及民族院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或将名师和专家的优质课、专题讲座制成光盘、教学视频等,上传到建立的民族院校教师教学网络平台,实现精品课程的开放、共享。

(四)做好培训规划,完善组织与管理,质量优质化

高校管理部门在进行教学培训前,应制定一套有阶段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完整培训方案,而不是零散、无组织的蜻蜓点水式。首先,培训目标的确立是教师培训工作有效完成的前提。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发展目标,并将民族院校的特殊使命与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明确培训的长期及近期目标,着力探索适合全体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提高针对性及前瞻性。其次,培训前通过问卷与访谈,多方了解教师的切实需要,按需培训;合理统筹安排培训时间、地点及频率,解决“工学”矛盾;可适当将参加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计入工作量,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提高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最后,加强培训的考核管理,建立教师与培训负责部门的长期互动机制。民族院校相关负责部门要参照教师诉求,制定严格的考核和评价制度,保证质量。研究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分阶段、递进式地开展培训。建立教师与培训中心的长期互动机制,培训前发讲义、培训后收集意见与心得,并后续跟踪,定期举行教学咨询活动,一方面使青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科研或职业发展中有问题时可及时与培训中心沟通、求助,或者重新参加培训;另一方面也促使青年教师树立终生学习意识,促进其自我评价、长期发展。民族院校青年教师面对的教学群体特殊,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相对更多,因此,结合教师的个体需求和院校特殊性来开展培训,才能改善效果,满足青年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促进民族院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与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7-29.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2015-08-17.

人民教师论文篇11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域子文化系统中 存在的独立的舞蹈亚文化系统的总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 涵,可以最简明地分为“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和“剧场民间舞 蹈文化”.

1.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 所谓“原生态”舞蹈,是古代各民族先民们“歌之不足,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 “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自然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原生 态民间舞蹈文化,是剧场民间舞蹈文化的母体.

2.剧场民间舞蹈文化 剧场民间舞蹈文化,是以当今舞台上表演的由各专业艺术团 体创作和学院派训练体系下的剧场民间舞为核心的民间舞蹈文化内 容。它蕴涵的是舞蹈工作者对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的审美情趣、专 业修改方法等等操作层面的文化元素。它是民间舞蹈教师研究中国 民间舞蹈文化的最直接和最初始的素材和层面.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表象与内核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可以从表象到内核地分割为外在的民间舞 蹈的动态呈现和民间舞艺术的民族文化内核.

1.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呈现 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呈现是风格化的,在各民族、各地域群众在 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文化实体中 进行“舞蹈艺术的抽象”后逐渐形成,且较为稳定,并在民族文化 和民族识别上都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 有的表现形态和动作.

民间舞教师在动态呈现的民间舞中包括其基本动作以及道具运 用的熟练程度与艺术造诣,一则决定了民间舞教师个人在民间舞艺 术上的水平,再者也是考验民间舞教师是否能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舞 风格课上正确、有效、创新性地想学生传授民间舞风格,胜任民间 舞专业教育的基础性指标之一.

2.民族民间文化内核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内核就是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间舞 蹈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民族民间文化在舞蹈艺 术领域内的一对一投射。舞蹈艺术将民族文化融于肢体动作、舞蹈 组合套路之中,进行集中的艺术化的体现。那么,反过来从文化的 高度考察民族民间舞这一子系统,对真正掌握民族民间舞风格,具 有提高精确性和灵活性的效用,这也是民间舞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 科研能力和基础.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师的启示与帮助 民间舞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专家。除了 对民间舞蹈文化有理论上的认识之外,还要具有将民间舞蹈文化有 效运用于教学中的操作能力,以及因材(教材与人才)施教、在民间 舞蹈文化上不断创新的科研能力。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师 的启示与帮助,在上述能力的塑造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纯正风格 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纯正性和鲜明的风格特性,是民间舞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最丰富的源泉。民间舞教学,是以风格教学为最 核心、最根本方式的舞蹈艺术教育。风格,是民间舞教学中画龙点 睛的一笔。本民族艺术家之所以能担任该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教学, 是因为他们对该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文化具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掌 握。而想从一个单纯教授技法与现成剧目的民间舞教师,成长为能 给予学生更丰富内容与风格塑造的大师,研究原生态民间舞蹈文 化,是重要的一环.

(二)剧场民间舞蹈文化带来的艺术门径 剧场民间舞蹈文化,是民间舞教师从学生阶段到教师阶段一直 没有脱离,接触最为频繁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样式。它带来的严整 的舞蹈艺术套路、规范的舞蹈动作技法、更加典雅的审美情趣,都 是民间舞教师不可缺少的专业素质.

(三)民族民间文化内核是民间舞教师的“提高”教材 优秀的民间舞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教育者。而只停留在民 间舞艺术一隅和一个层面的民间舞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 创新性的开拓型教师。对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民族历史、民族风 俗、民族文学、民族美术、民族哲学、民族生活状态等多方面的 了解与学习,可以帮助民间舞教师对民间舞艺术形成多角度、高 层面的考察心得与研究体系,进而指导民间舞教师的教学实际民 族民间舞蹈文化。三、民间舞教师掌握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实地采风:到“原生态”中去 实地采风,是直接获取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养分与艺术元素的最 根本途径。民间舞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民族、地域间的实地采风,并 把原生态的范围从舞蹈艺术这一领域,扩充到民族文化这个更宽泛 的领域中去。建立最本真的第一手资料库。夯实自己的教学基础, 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内容体系提供可供提炼的大量民间舞蹈文 化素材.

(二)经典研究:把经典内化为能力 所谓经典研究,就是指对民间舞艺术走进剧场以来的经典剧目 进行充分的、以舞蹈艺术学和艺术教育学相结合的角度的学习与剖 析。民间舞教师对经典剧目的研究,应该在如下两个层面进行: 1.熟悉经典剧目的外显艺术元素 对剧目的动作编排、结构设计、组合和串联、角色设置等可 以直观于舞蹈作品的艺术元素,进行完整扎实的掌握。这些剧目 内容以及从中“扒”下来的组合、动作等舞蹈元素,可以直接用 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以鲜活完整的剧目来代替孤立的、纯肢体训 练上的动作组合,在帮助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时,还能起到一定的 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悟性的作用,达到既重“技术”更重“艺 术”的教学目的.

2.揣摩经典剧目的艺术内涵和民族、地域文化底蕴 民间舞教学的核心是各民族、地域民间舞蹈的风格教学。而经 典剧目又是精准把握了风格的典范。民间舞教师,在对经典进行熟 悉时,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加以文化上、艺术上的理解与剖析,并 把所获心得,在进行剧目、组合训练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帮助学 生更全面、更深入、更灵活有效的学习经典剧目,提高民间舞艺术 造诣.

(三)理论学习:把知识运用成教材 理论学习,针对民间舞教师来说,一是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的专门论著的学习与研究,另外是对相关社会科学领域,如民族史 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等方面的广泛的阅读与涉猎。把中 国民间舞蹈文化理论教学纳入到民间舞教学课程中,形成理论实践 相结合的科学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内部联系紧密 并不断发展的舞蹈艺术体系。在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和剧场民间舞文 化的二元结构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对民间舞教师存在着风格教 学、技术技法教学、民族文化理论与知识自修与教学等多方面、多 层次的启示与帮助的作用。而具体到民族民间舞教师,也需要通过 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仔细揣摩与钻研,通

过采风、剧目学 习与分析、理论学习与修养等方法,不断提供自身在民族民间舞文 化上的理论修养与实际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勋.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07.

[2]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人民教师论文篇12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域子文化系统中 存在的独立的舞蹈亚文化系统的总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 涵,可以最简明地分为“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和“剧场民间舞 蹈文化”.

1.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 所谓“原生态”舞蹈,是古代各民族先民们“歌之不足,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 “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自然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原生 态民间舞蹈文化,是剧场民间舞蹈文化的母体.

2.剧场民间舞蹈文化 剧场民间舞蹈文化,是以当今舞台上表演的由各专业艺术团 体创作和学院派训练体系下的剧场民间舞为核心的民间舞蹈文化内 容。它蕴涵的是舞蹈工作者对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的审美情趣、专 业修改方法等等操作层面的文化元素。它是民间舞蹈教师研究中国 民间舞蹈文化的最直接和最初始的素材和层面.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表象与内核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可以从表象到内核地分割为外在的民间舞 蹈的动态呈现和民间舞艺术的民族文化内核.

1.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呈现 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呈现是风格化的,在各民族、各地域群众在 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民风民俗等文化实体中 进行“舞蹈艺术的抽象”后逐渐形成,且较为稳定,并在民族文化 和民族识别上都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 有的表现形态和动作.

民间舞教师在动态呈现的民间舞中包括其基本动作以及道具运 用的熟练程度与艺术造诣,一则决定了民间舞教师个人在民间舞艺 术上的水平,再者也是考验民间舞教师是否能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舞 风格课上正确、有效、创新性地想学生传授民间舞风格,胜任民间 舞专业教育的基础性指标之一.

2.民族民间文化内核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内核就是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间舞 蹈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民族民间文化在舞蹈艺 术领域内的一对一投射。舞蹈艺术将民族文化融于肢体动作、舞蹈 组合套路之中,进行集中的艺术化的体现。那么,反过来从文化的 高度考察民族民间舞这一子系统,对真正掌握民族民间舞风格,具 有提高精确性和灵活性的效用,这也是民间舞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 科研能力和基础.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师的启示与帮助 民间舞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专家。除了 对民间舞蹈文化有理论上的认识之外,还要具有将民间舞蹈文化有 效运用于教学中的操作能力,以及因材(教材与人才)施教、在民间 舞蹈文化上不断创新的科研能力。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教师 的启示与帮助,在上述能力的塑造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纯正风格 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纯正性和鲜明的风格特性,是民间舞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最丰富的源泉。民间舞教学,是以风格教学为最 核心、最根本方式的舞蹈艺术教育。风格,是民间舞教学中画龙点 睛的一笔。本民族艺术家之所以能担任该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教学, 是因为他们对该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文化具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掌 握。而想从一个单纯教授技法与现成剧目的民间舞教师,成长为能 给予学生更丰富内容与风格塑造的大师,研究原生态民间舞蹈文 化,是重要的一环.

(二)剧场民间舞蹈文化带来的艺术门径 剧场民间舞蹈文化,是民间舞教师从学生阶段到教师阶段一直 没有脱离,接触最为频繁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样式。它带来的严整 的舞蹈艺术套路、规范的舞蹈动作技法、更加典雅的审美情趣,都 是民间舞教师不可缺少的专业素质.

(三)民族民间文化内核是民间舞教师的“提高”教材 优秀的民间舞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教育者。而只停留在民 间舞艺术一隅和一个层面的民间舞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 创新性的开拓型教师。对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民族历史、民族风 俗、民族文学、民族美术、民族哲学、民族生活状态等多方面的 了解与学习,可以帮助民间舞教师对民间舞艺术形成多角度、高 层面的考察心得与研究体系,进而指导民间舞教师的教学实际民 族民间舞蹈文化。三、民间舞教师掌握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实地采风:到“原生态”中去 实地采风,是直接获取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养分与艺术元素的最 根本途径。民间舞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民族、地域间的实地采风,并 把原生态的范围从舞蹈艺术这一领域,扩充到民族文化这个更宽泛 的领域中去。建立最本真的第一手资料库。夯实自己的教学基础, 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内容体系提供可供提炼的大量民间舞蹈文 化素材.

(二)经典研究:把经典内化为能力 所谓经典研究,就是指对民间舞艺术走进剧场以来的经典剧目 进行充分的、以舞蹈艺术学和艺术教育学相结合的角度的学习与剖 析。民间舞教师对经典剧目的研究,应该在如下两个层面进行: 1.熟悉经典剧目的外显艺术元素 对剧目的动作编排、结构设计、组合和串联、角色设置等可 以直观于舞蹈作品的艺术元素,进行完整扎实的掌握。这些剧目 内容以及从中“扒”下来的组合、动作等舞蹈元素,可以直接用 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以鲜活完整的剧目来代替孤立的、纯肢体训 练上的动作组合,在帮助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时,还能起到一定的 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悟性的作用,达到既重“技术”更重“艺 术”的教学目的.

2.揣摩经典剧目的艺术内涵和民族、地域文化底蕴 民间舞教学的核心是各民族、地域民间舞蹈的风格教学。而经 典剧目又是精准把握了风格的典范。民间舞教师,在对经典进行熟 悉时,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加以文化上、艺术上的理解与剖析,并 把所获心得,在进行剧目、组合训练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帮助学 生更全面、更深入、更灵活有效的学习经典剧目,提高民间舞艺术 造诣.

(三)理论学习:把知识运用成教材 理论学习,针对民间舞教师来说,一是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的专门论著的学习与研究,另外是对相关社会科学领域,如民族史 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等方面的广泛的阅读与涉猎。把中 国民间舞蹈文化理论教学纳入到民间舞教学课程中,形成理论实践 相结合的科学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内部联系紧密 并不断发展的舞蹈艺术体系。在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和剧场民间舞文 化的二元结构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对民间舞教师存在着风格教 学、技术技法教学、民族文化理论与知识自修与教学等多方面、多 层次的启示与帮助的作用。而具体到民族民间舞教师,也需要通过 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仔细揣摩与钻研,通

过采风、剧目学 习与分析、理论学习与修养等方法,不断提供自身在民族民间舞文 化上的理论修养与实际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勋.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07.

[2]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人民教师论文篇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成效跟踪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TYB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43-03

自“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神圣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如何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问题,被进一步提到日程上来。党的十报告又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其实质就是做到“以学生为本”。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周边局势复杂,民族成分众多,宗教氛围浓厚,“”(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活跃,并在思想阵地里把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涉及能否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社会洞察力敏锐和人格健全的现代有用人才的问题。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面对的复杂局面

1.敌对势力对新疆高校的思想渗透没有松懈。近些年来,疆内外“”不断调整策略,注重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渗透,高校成为他们进行文化侵略的战略重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大学进行思想渗透的方式也高科技化、信息化,打击和防范的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使各族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在他们心灵深处构筑起抵御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的牢固阵线。

2.新疆高校学生的民族成分复杂。新疆作为多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也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这些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俗习惯各异,民族心理差异较大,甚至有着不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普及的一个重要载体,课堂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主战场。如果没有做到充分尊重差异,关注不同民族学生的内心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将会流于形式,甚至还会陷入僵局。

3.新疆教育水平总体薄弱且呈现多层次性。由于新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薄弱,中学阶段的教育水平总体上还远远落后于内地。而且,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不同民族地区之间、兵团与地方之间中学阶段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这导致高校学生在大一时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不管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由于受到现代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对国内外最新形势的判断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方面,个体差异甚大。这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老师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也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新疆高校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紧抓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工作,成效显著。但是,通过对各类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的滚动调查发现,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1.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面临边缘化趋势。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功利思想影响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调查发现,不仅学生片面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而且部分教职工也没有认识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地位和作用。部分教师在各种考核、评职称等的压力下,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科研和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严重脱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宗旨。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自己都认为其所从事的课程不如专业课重要,在教学的严谨程度、深入程度方面不到位。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存在重教学、轻教育的现象,有的老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简单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没有同新疆的区情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2.教育目标不够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而“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性的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体念、内化过程”。要“体念”“内化”,就要坚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靠道德和心灵的塑造来实现的。但在功利思想影响和各种考核指标的压力下,高校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把大量精力转移到科研上来。重视科研是对的,但有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侧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这种认识则是偏离教育目标,违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

通过对新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讲课内容到考试命题等各个环节的考查来看,部分教师注重理论教学、忽视案例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教育。考试题目多集中在对知识点和理论体系的考查上,能发挥学生情感因素和发散思维能力的题目很少。比如,有的教师把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讲成了纯粹的经济学,学生普遍很反感。有的教师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将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认为那些活动与他的教学没有任何关系,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也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部分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教学过程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长期推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有形成积极的互动。教师拼命向学生传授理论和行为规范,认为这样就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了解社会。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长期在被动接受中形成了惰性,限制和束缚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其自身参与和自我思考的意识。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说到底是没有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理念,也就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机会。

对于新疆高校而言,受过不同中学教育的不同民族的学生,理论基础参差不齐,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及时与学生互动,就会陷入一种理论传授的教条式的讲课模式。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师资相对短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课面广,且多是“大课”,做到“因材施教”非常困难,对“以学生为本”的贯彻难度可想而知。

三、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创新途径

针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标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等突出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带团队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与其他部分高校的师生深入交流经验体会,认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落实“以学生为本”的途径。

1.以“非功利”理念促进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在功利主义思想盛行的当代社会,如果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道德深入人心,就无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落到实处。道德形成的主体性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是一种互动关系,两者相辅相成,这已成为近几年来新疆高校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同感受。“大学是社会之光……大学犹海上之灯塔”,摆脱功利主义的困扰,方可显示出大学精神和气质。非功利教育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的现象有所改变,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增强,教师抱怨社会环境和学生的情绪也大大下降。同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自然,学生已不再被当作“物”或“器”的被动客体,他们在道德学习和养成中的独立自主性大大增强。当然,教师也从学生的主动中获取了快乐和尊严,从而深刻领会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

2.注重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教育相结合,增进不同学生之间的文化理解。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陶冶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新疆高校近些年的校园文化教育各具特色,如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教育、石河子大学的军垦文化教育、伊利师范学院的爱国民族英雄教育、新疆师范大学的西域文史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等。针对学生民族成分复杂多样的现实,新疆的高校普遍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交流和理解中的重要作用,并身体力行地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每年5月(从1983年开始,国家将每年的五月定为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月),各高校党委宣传部、团委等都要积极联络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老师,共同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既发挥了他们能歌善舞的特长,又活跃了校园文化。如今,“民汉一家亲、共建和谐校园”系列活动、“五个一”(民汉同学聚在一起,互学一种语言,互学一种风俗,同唱一首歌曲,同跳一个舞蹈,同做一个游戏)活动等,不仅成为每年5月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而且成为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经常性文化教育现象。

3.注重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灵感悟。新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当下又见证着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画面,这为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环境。新疆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对学生平时考核的重要环节,学校也给予教师相关的政策支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结合学生在志愿服务、文化广场、“三下乡”等活动中的体会开展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正视社会,传递正能量,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以周边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塔里木大学为例,她地处一个沙漠边缘的军垦小城,是中国离沙漠最近、距北京最远的大学,许多大一新生对这个环境有失落感。但是,学校却把这一独特的外部环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场所,将“徒步沙漠行”活动和参观“三五九旅”屯垦博物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使“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对老一辈人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他们在为老一代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精神所折服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时代使命感和政治热情。

新疆的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大环境和实践活动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可行途径,许多老师深刻体会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个场所,都是政治社会化的潜在机构。”

4.以对话教学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师生情感互动。新疆的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紧紧围绕现实的案例教学和疏导式的对话教学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条件。许多学校或“两课”教学部门硬性规定,对于教学内容上忽略案例分析、方式上采用灌输式授课的老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不管什么民族的大学生,也不管其中学教育的背景如何,加强师生互动,投入情感因素,是他们渴求的教学模式,也定会得到他们的肯定。根据各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突破口,以心理疏导的方式来克服他们的思想焦虑和课程冷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可行之举。加强人文关怀,使“情”教重于“智”教,“以学生为本”之语才会落地有声。尽管风俗习惯和教育背景参差不齐的各族大学生各有自己的心灵空间,但诚如易中天先生所云:“人性是相通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同他们的接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同样有这种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和极为深刻的感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只有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贴近实际,才能远离形式主义。

总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思考全国范围内面临的教育困境,又要勇于正视新疆“教育环境的地区复杂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以此为前提来加强对各族学生的人文关怀,真正使美好的思想和道德情感深入他们心灵深处并起到启迪作用,实现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同志座谈会发言摘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2]陈秉公.“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兼论由“民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到“人本”德育的历史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5(12).

[3]胡宗奎.易中天的兵团人生[J].中国农垦,2008(4).

[4]金燕.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实现[J].党史文苑,2006(12).

[5](美)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金姆斯・梅代罗斯,等.政治科学[M].林震,王锋,闭恩高,译.广州:华夏出版社,2001.

[6]史华红.“以人为本”视域下“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2(26).

[7]孙磊.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B/OL]. 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2-10-10.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