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能教学实用13篇

基本技能教学
基本技能教学篇1

《会计基本技能―珠算项目》是财经类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它不仅使学生掌握计算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意志、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增强信心、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我确立教学目标为:

一是体现技能形式上特点,加深学生认知目标;

二是恰当地运用艺术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目标;

三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情感目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次课主要面向五年制高职一年级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表现为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但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所以他们对会计基本技能这门课程既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又充满新鲜好奇。首先,珠算属于技能实践范畴,对速度和准确率有明确的要求,但受其他文化课基础水平的影响不是很大,工具携带方便,可操作性强,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可供利用;其次,珠算技能的达成通过练习可在短时间内见效,但需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力做保证;最后,教师在珠算技能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设定分层目标,使整个教学计划设定在学生能力可达范围之内,有利于满足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和相互竞技的需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开发制作会计基本技能网站,学生网络查找,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技能比拼,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比赛氛围,激活学生思维。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进学生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发青少年的智力。掌握珠算技术,了解各种珠算方法,做到“择一而精”,达到又快又准的水平。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我将建设《会计基本技能》课程资源网站,里面包涵《会计基本技能》课程中的所有项目,内容包括:Flash与PPT相结合视频演示,增强直观性,趣味性;为支持学生的学习,则选择了微机室的学习环境,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强自主性、实效性。课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便于学生课后复习、上传成绩、定期评出技能能手。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设计

基本技能教学篇2

一、钢琴教学工作中基础弹奏动作的教学策略

1.坐姿

钢琴教学的第一步是坐姿的学习,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务必要注意对学员的坐姿的教学,这不仅仅关系到整个画面的美观,更是与弹奏中力量的贯通以及钢琴音色的优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坐姿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坐姿的关键是重心稳定,弹奏钢琴是重心依靠臀部和脚来支撑,比如少儿的身高有限,踩不到地面,这个时候应该为其准备一个适当的凳子支撑其脚部。

(2)只能坐凳子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不能坐满,才能使重心不过于靠后、靠下。

(3)上身直立,略向前倾,以有利于将力量向前传递到手指。

(4)腰不塌陷,才能使腰及其以下部位用上力量,坐姿要自然、端正和有利于弹奏为原则,既不能僵硬,又不能过于松懈。

(5)座位的高低根据身高决定,要使肘、前臂、手腕、手与键盘保持一个相同的水平高度或略比键盘高一点,座位的远近也要视学习者的胳膊长短决定,要使其弹奏对胳膊能自如地移动。

(6)脚的位置一般可放在踏板附近,这个位置比较适合于演奏也利于使用踏板,双脚略向前伸、膝盖弯曲的角度要略大于直角,绝不可以小于直角。

坐姿正确是正确弹奏的一个基础,学习者在弹奏姿势方面常见的毛病有弓腰驼背、端肩吊臂、绞脚绕腿、僵硬直立、跷腿摇晃、咬唇吐舌等,这些毛病通常就是由于坐姿教学中出现的错误而决定的,会影响正常的弹奏并使其失去直观的美感,因此,在钢琴学习初始阶段,教师必须严格教育和纠正学习者的坐姿习惯。

2.手型

手型是手指触键时产生的适合弹奏需要的姿势,能够合理表现音乐的任何手型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初学钢琴的学习者,应当特别重视培养其一种科学的基本手型,以便更好地适应钢琴琴键的排列结构和弹奏技巧。

科学的手型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手指自然弯曲,同手掌一起构成一个半圆形并呈空握球状;

(2)指掌关节凸起防止塌陷;

(3)手指自然分开,原则上一指对一琴键;

(4)整只手应以水平位置置于琴键上,手指摆正与键排列平行,大指应放在琴键上面;

(5)手指触键应处于白键与黑键距离约二分之一处,触黑键时整只手应向黑键位置前挪,弹黑键时应弹在键前端位置。

在实践操作中,基本手型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姿势,有利于充分发挥手指的张力,支撑力和手指正确的挥动能力。而在钢琴学习中的不良手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指甲关节即第一关节和指掌关节塌陷,影响指力的传导,这会导致不能获得正确的发音,另外会影响手指快速灵活移动;

(2)弱指力道较难控制,会在弹奏过程中产生某些手指的多余动作和多余紧张,造成弹奏不协调。

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家长以及学习者本人都要特别重视训练手指的独立性,特别是训练手指第一关节的自然站立能力和第一、五指指关节的站稳。

3.手指

手指的基本弹奏动作是指在弹奏时在支撑站立的基础上形成的挥动动作,即从指掌关节出发的抬指和降落的挥动动作。“挥动”的力量一部分来自于挥动器官(手指)的肌肉,另一部分来自于手腕、肘、臂以至整个身体的重量,运用到演奏中需要两者的结合。未经训练的手指虽然天生具有挥动能力,但并不能适应真正弹奏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学习者手指的“挥动”能力进行训练。

手指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它的独立性、均匀性、灵活性、指力和速度,其中指力包括支撑力、爆发力、集合力和内控力等。训练学习者的指力要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应集中精力,训练量要少而精,要突出重点,讲究方法,务求实效,把基础技术训练与音乐艺术结合起来,同时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效能性。防止纯机械的技术练习损伤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降低他们的音乐敏感度。

除上述内容外,钢琴学习者应掌握的基本弹奏动作还包括手腕、手臂、肩等方面的弹奏动作等,其训练内容包括手腕的上下左右的运动和转动动作,手腕的支撑和调节,肩、手臂、肘与手腕的协调配合,要使演奏的力量能通畅自由地传送到指尖等。上述项目是构成钢琴学习者演奏动作的基础的主要内容,示范、讲解、分析、对比、聆听等是此项教学和辅导中的常用的教学策略。

二、钢琴教学工作中基础弹奏技术的教学策略

弹奏法对钢琴学习者中初级阶段特别重要,教师和价值必须自觉地、严格地在弹奏动作和方法上对学习者进行特训,给他们打下坚实的弹奏技术基础。在钢琴演奏中最基本的弹奏方法是非连音奏法 (non legato)、连音奏法(legato)和跳音奏法(staccato)。

1.非连音奏法―断奏法

钢琴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学习断奏法,这种奏法能够让学习者体会和学会用重量弹奏而对手指本身没有很多独立活动的要求。

在教学断奏法时,可以要求学生先将近手臂慢慢提起,略高于键盘,手指弯曲,手自然下垂,然后手臂自然落下,手指按在弹奏键上,指端定位好,掌关节不塌陷,不过于用力,保持基本手型,手指自然弯曲。手指按到琴键一刻,学生要认真倾听钢琴发出的声音,发出声音后,手指不再用力,然后再将手腕提起进而带动整个手臂的提起,这就是弹奏一个断奏的整体过程。非连奏的触键要点是指尖要稳固并有一定的坚硬度,抬起手指使指尖与琴键有一定的距离,下键快,触键有爆发力,指尖触键力量集中。

2.连音奏法

钢琴学习的第二阶段是学习连音奏法,这种奏法的关键是力量的移动,弹奏重量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上,要有音进行的感觉。连音奏法训练时可以从两音开始,两音连奏时第一音与断奏法弹法相同,手和手腕自然放松,弹第二个音时,要把弹第一个音时送下来的力量移动过去,按到琴键发音后再用手臂带动手指轻轻提起,动作不要急促。在训练弹好两音的基础上,可以继续训练三音和五音连奏的联系。

3.跳音奏法

跳音奏法与断奏法有相似之初,其不同点是跳音奏法触键比较迅速,更能感觉从键盘反弹起来的力量。根据弹奏部位,跳音可以分为手指跳音、手腕跳音以及手臂跳音等几种。学习跳音奏法要在断奏法比较熟练以后才能更好学习。

跳音奏法的训练可以从手臂跳音开始,这种跳音奏法与断奏法非常接近,再学习完三种跳音奏法后,还可以将三种奏法混合起来放在一个练习中,这样更能够使学习者明白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他们加深理解,更容易掌握每一种弹奏法。

三、小结

除了以上基本弹奏动作和弹奏技巧的训练外,音阶、琶音、五指练习、八度、双音、和弦以及为弹奏中国乐曲而进行的基本训练等都是构成钢琴技术的基本要素,也是钢琴教学中基本技能教学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本部分内容时,要抓住要点,讲究方法。例如,音阶练习应注意大指的训练、速度、指法、触键的均匀与统一;半音阶练习的指法;琶音的指法、流畅连贯、大指的主动性和低音的突出;五指练习中应注意手指的主动能力和力度控制的训练,分手练习,加强左手的主导感,先非连奏再连奏,采用不同力度、速度进行练习;双音、八度与和弦训练中手腕的灵活、适应与弹性、手指力量的贯通与支撑、指法、放松与协调、声部的进行、发音的清晰、自然与整齐等,基本技能训练要尽量体现的乐感性和趣味性,并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采用少量多餐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训练时要特别强调听觉的参与与鉴别。

参考文献:

[1]张敏.钢琴艺术简史[G].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236.

[2]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J].长沙:湖南美术出版

基本技能教学篇3

关键词: 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呈逐渐增高的发展趋势。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更加重视基本技能教学对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所具有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提升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现状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是结合基础会计课程自身的特点,通过模块式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从现有的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较低、 学习毅力不强以及受挫能力弱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对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提升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导致这些情况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职业学校学生进入到学校以后,在学习方面 的自信心不足,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在会计学习中没有目标,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学习毅力不强,在处理学习困难问题方面的能力也较低。职 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提升受到诸多现状的制约,除了职业学校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以外,还需要结合会计基本 技能教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 上提升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的教学水平。

二、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提升策略

(1)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通过自我学习或者参与培训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从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要求来看,教师不但应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教师应多参加实践提高自身的技能,进而将自身培养成为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为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提升奠定必要的基础。

(2)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教师在会计基本技能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如针对学习主动性较低以及受挫能力弱等情况可以确定竞争促进式教学方法,在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实践中通过竞争评优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辅助,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让学生在观看银行如何用点钞机点钞以及如何辨认假币的资料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3)在会计基本技能教学中关注理论联系实际。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水平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关注理论教学以外,还要关注实践操作课的教学,实践操作课的教学所准备的资料应尽可能地联系现有的实际工作。如在教学中通过审核法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在做操作后对自己进行审核,或者用学生之间互相审核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确立以模拟工作为中心的技能教学方式。

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提升还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建立以模拟工作为中心的技能教学方式。通过该类教学方式的应用,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实际感受到会计基本技能在实践中的运用,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能力。如教师在银行结算业务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担任某公司的出纳以及担任某银行的会计,来建立以模拟工作为中心的技能教学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这些学生分别担任不同岗位角色,让学生在不同的模拟工作岗位中去体会实践的操作。让学生通过这种技能教学方式来体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化工程。需要职业学校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基本技能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提升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职业学校会计基本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基本技能教学篇4

其四,虽然基本技能不“等于”知识,但它却受到基础知识的制约。在教学里的基本技能和普通所谓的技能有所不同。一般的技能对理性知识,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依从关系。例如,一个熟练的飞车走壁的车技演员,他利用离心力的感性知识的技能技巧,的确是相当惊人的。但他对离心力的计算公式,却可能一无所知,就更不用说定量地从理论上去说明自己加速到什么程度时才能登壁了。而学生则不然,他必须尽量做到,明确自己的一切作为的理论根据。学生的基本技能,多数是在掌握预定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解题实践,培养应用这些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熟巧。离开了预定的基础知识,则很难谈到基本技能。从基本技能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关系上,也能侧面说明这个问题。基本技能也受着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按数学教学大纲,我们现在要求培养学生在微积分计算方面的能力,可是,这种要求,对笛卡儿的学生说来,则很难想像,因为当时的数学科学,还不能提供必要的微积分的基础知识。

此外,还应注意到,教学里的基本技能和一般数学科学里的技能,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的数学技能,它在追求现代化方面,比教学里的基本技能强烈得多。有着一味追求,逐一更新的趋势。而教学里的基本技能,却很有节制。例如在数值计算技能方面,在计算数学专业里,它不断地被新的思想和新型的计算机具武装着。而在数学教学里,对学生所进行的训练,直到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仍然是以笔算、表算和算尺为主。如果说涉及到现代科学的话,也不过只是“二进制”及“或、与、非”的基本常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仍然是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知识的制约的结果。甚至,在教学过程的某些场合下,与其说养成技能是直接为满足升学就业的需要,还毋宁说是通过对技能的训练,直接满足于加深、巩固知识的需要。

基本技能教学篇5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四部分的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教师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能达到教学目标。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传承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音乐知识教学能强化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了解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的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主要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服务,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基本技能教学篇6

教学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学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初中阶段,有理数的运算要贯穿整个阶段的学习,与此类似的基本运算能力还有解方程、整式的运算等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为了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我尝试采用了三步评价法,即教师评价----生生互评---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评价就是在学习完一节的内容后,教师利用测评小卷,在下课前大约10分钟进行,课后及时将小测的结果尽快通知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理解,建立自信心,为第二步生生互评做准备。

生生互评就是每个学生各出有10~15个小题的小卷,作为当天中午的一份作业,同时要署名,下午由课代表收齐交到老师这里,在自习课上,先由一半学生自己选择要做哪个同学的作业,二人互换各自所出的题目,分发完后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再互换评阅,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每个学生既充当了学生的角色又肩负起教师的职责。

自我评价就是每个同学通过写数学日记的形式将当天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给自己出10个题目(数量可以根据而定),并做出解答,自己要对当天的收获进行打分,以5颗星为最好;若还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写在日记本上,和老师进行书面的交流。

以上三种评价方式虽然表面上类似从前的考试,但是后两种评价的主角发生了变化,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与第一种不同,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尝试了学习中的不同角色,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尝试了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教学的成效和缺陷,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教学评价的诊断作用。

2.升级评价法

教学效果是各种教学因素的综合体现,在阶段性的教学效果评价中,我采用了采用升级评价法。在学习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后,我准备了五个等级的评价内容,一级是基础级别,五级是最高级别,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申报所要过的级别。开始的时候大家比较紧张,不清楚题目内容,一级考试的时候全体同学都参加了,在对老师的评价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有一些学习不错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申报了三级测试,有几个学生直接申报四级考试,于是在第二次的测评中,测评的内容因人而异了。第三次评价时就有的学生达到了最高级别。对于几个很快达到五级的学生,教师给他们一个做“教师助理”的机会,他们很高兴去帮助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生生相帮,有时能起到的更好的作用,重要的是在班级体形成了互相帮助,争取最好的氛围。

教学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经验和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发挥出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发出的信息还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调整教学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工作以达到所规定教学的目标,发挥评价的调节作用。评价活动本身也是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有所发展。

二、反思

基本技能教学篇7

二、具备提问的技能

提问的技能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技能,也是运用最广的教学技能。如:在了解学生的基础时,教师可以提问;在了解学生的想法时,教师可以提问;在征求学生意见时,教师可以提问;在对学生置疑时,教师可以提问;在引发学生展开讨论时,教师可以提问;在启发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提问;在提醒学生注意时,教师可以提问……

三、具备组织实验的技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需要做实验。实验可以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形式。教师的演示实验主要由教师来操作完成,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边讲边做,介绍清楚实验的方法、步骤、所用器材和操作注意事项,以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能够按照教师的方法进行操作。更多的实验是学生实验,由学生来完成安装器材和操作设备,进行观察、记录和发现。

在确定是由教师自己来做演示实验还是让学生来做实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验基础,学生自己能做成功的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当做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学生实验的补充和示范。即使在演示实验中,只要是学生能参与的部分,就应该让学生来完成,教师只在关键之处和危险的地方一显身手,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四、具备将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技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评价的目的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通过评价,在分析学生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了解教师作用的发挥情况,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就这两个目的而言,评价学生与指导学生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在实施评价时必须同时关注评价的指导功能。

基本技能教学篇8

基本概念的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才能形成。当然,形成概念并不等于掌握概念或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概念,只有在不断运用这些概念的过程中,从事物的本质上把握物质的属性,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物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一、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

中学化学教材(含必修本与选修本)是以物质结构理论知识为线索,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这些方面相关的基本概念,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分层次地穿插、渗透而组合起来的。

全面研究与分析教材,抓住概念的编排顺序和逐步深化的层次,十分重要。不要超越学生可接受水平,把与概念有关的一切都塞给学生。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为例,教材的安排是正确的。在初中只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认识,而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又是分别在氧气性质和氢气性质的学习中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以选学形式编入教材。到了高中才逐步使概念深化,从实质上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可粗略地分为: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变化、化学量、化学用语、化学实验技能等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互相补充,也有区别,相互独立。

物质组成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应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结晶、溶解度等等。教学中应通过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从日常生活常识和化学实验等宏观现象的总结分析中去认识和理解。

物质结构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晶体结构等等。教学中应突出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的抽象认识过程,当然,这一抽象过程也还需要以实验探索的间接手段为主要依据。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属于形象思维形成的概念,它必须以化学实验和一些自然现象作为认识的基础,并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抽象出性质及变化的实质。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加成与取代、加聚与缩聚、水化与水解等等。

化学量是化学物质的特殊性质界定的一类概念。教学中应更多地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以达到较容易地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如:原子量、分子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浓度、气体的摩尔体积等等。

化学用语是一种人为确定的国际通用工具。它从属于上述各项概念。如: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结构式、电子式等等。

化学实验技能,主要包括: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简单化学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及处理等等。要培养学生熟悉仪器、试剂名称、主要性能和使用方法、正确的仪器连接与安装。化学实验技能涉及面广,最基本的是:试剂取用、称量、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等。要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并对主要操作能逐步形成较熟练的操作技能。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简单实验设计和实验记录以及记录的处理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人们对事物反复的观察、实验再经过抽象和概括,从中找出本质和规律最后才形成概念。概念对学生基本上是属于间接的知识,他们不必像前人那样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或经过若干次的失误来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但是,他们的学习也不轻松,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应用与发展,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无论从特殊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特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都是以感性经验为依据的,即使有些概念学生不能从直接的感知形成概念也需要通过间接的经验来形成概念。如,教材中对前人实验的描述、模拟以及教师形象化的讲解等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一般总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实验或推理,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层次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认识概念的过程中把握住概念的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还要通过再实践、再认识和不断地运用概念达到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并促进概念的深化与发展。

概念的形成一般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学习概念的思维基本过程,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或个别特征。综合是将部分或个别特征联合为整体。两者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着的,没有分析便不能综合,没有综合分析将是无意义的。

分析和综合是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一步,遇到较为复杂的概念时,还可以先把它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从而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的统一体。盐类水解概念的建立就需要采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途径使学生形成概念。首先从盐溶于水后溶液呈显不同的酸碱性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盐在水溶液中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或酸性,或碱性,或中性,在上述典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一一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的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不同的离子,并揭示出弱碱阴离子和弱酸阴离子,分别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消耗了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离子或OH-离子使溶液呈显碱性或酸性、以及某些盐在溶液中呈显中性的原因。在上述逐一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出几类不同盐在水溶液中的表现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

(二)分类和比较

在概念的形成学习过程中分类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分类也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类事物、各种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可以将同一类物质或同一种现象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对物质和现象的研究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研究的对象不再是各自孤立的物质,而是几种类型的同一属性的相似的物质。如: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类型,物质分类等等。元素周期律这一重要概念和规律就是在对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并总结这一规律时引出的结果。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分类的必要前提条件是比较,而通过比较的分类才是科学的。

在研究不同物质的性质时,应组织学生对比各种物质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相同点、不同点都是什么?这种通过对比不仅能更好地记忆物质的特性,而且对分类也能建立起巩固的基础。

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更适合用对比的方法,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差异,才能使学生建立起准确的化学概念。如:原子和离子,电离和电解,原电池和电解池,元素、原子和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形体等等。

转贴于 (三)抽象和概括

化学概念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抽象性。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抽象是思维过程之一,它是把同类事物或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相区别,从而能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

概括也是思维过程之一,把通过比较而区分出来的一般东西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抽象是概括的基础,概括也是有层次的,大体可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两种。初级概括是仅对事物外部的一般特征加以概括,初中阶段对氧化还原的概括就属于初级概括。高级概括则是在较高的思维水平上对事物本质的东西的概括,高中阶段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括对比于初中阶段则是高级概括。

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实践的作用,比较容易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不但使学习概念变得枯燥无味,而且容易使概念与实践脱节。因此,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应该从实践开始通过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和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指导实践,形成认识过程的飞跃,在应用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

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力求准确、严格

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就是要搞清楚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共同属性,即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概念的质的方面。

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的对象范围。就是要搞清楚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即是哪些事物属于概念所能控制的范围,这是概念的量的方面。

化学平衡概念,其定义的内涵包括:(1)一定条件下;(2)可逆反应;(3)正反应和逆反应速度相等;(4)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这些内容缺一不可。否则,定义就不成立。它的外延则指定为一切可逆反应,如果反应为不可逆,那么也就谈不上什么化学平衡了。

在教学中一个概念必须十分明确、严格、准确,不可含混不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讲解概念还是应用概念分析问题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明,要起到教育学生表达分析问题时的示范作用,一定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二)重视概念的相互联系,在概念教学中逐步形成概念网

每一个概念总是处在与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联系之中,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中形成概念网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重视概念的相互联系,特别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建立概念网。

用图解的方法建立概念网是个好办法,但不要一开始就把图表的全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因为,这种方法易造成混乱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形成物质的组成概念网中,即应分块独立建表再采用“拼图组合式”教学,使学生在不断增强主动性的条件下得到激励,在积极的抽象思维过程中系统完成概念网。

(三)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巩固与应用

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常常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可是过一段时间或在应用概念时又觉得糊涂了。这是不奇怪的,因为对于一个新概念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不断应用才能发现问题,不断应用才能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是一回事,具体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又是一回事,往往具体运用比理解和掌握更难。

能流畅地背诵概念并不代表学生已经真正理解概念了。粗通并不等于掌握,只有真正理解与巩固才是能否正确运用概念的重要前提。

应用是指学生能独立运用概念解决一些具体化学问题。开始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是可以的。但是,遇到综合性或灵活性较大的问题时,学生或表现束手无策或出现错误。有时出现错误时教师稍加指点就会明白或自责地说:“我怎么就没想到。”应用训练是一个过程,往往需要若干个回合的应用训练才能较为灵活,其时间长短、次数多少是要因人而异的,只有坚持并不断地巩固与应用,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四)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它是人类对化学科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间接经验。学生获得这些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对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化学理论的学习,也将领会较快,掌握较好。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形成和掌握概念的过程,也正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诸多能力获得提高中的核心。学生通过实验或总结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感知所学对象发展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剖析,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改进都能得到提高。

应用概念分析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系统和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技能教学篇9

一般来说,高职学校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性理论知识行对欠缺,学生自身也没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结构改变的背景下,学生从主观上希望能够在高职学校内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点钞与假钞识别、小键盘与收银机的使用、常用office组件的使用(如word\PowerPoint\excel)。

二、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及教育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实际的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课程改革进展缓慢。下面就目前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教育教学观念传统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强调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的,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培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重点过分集中在理论知识方面,特别是对于财会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严重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际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二)财会金融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课程的设置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下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要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联系,与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换句话说,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会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悖,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降低。高职院校对与财会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标准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标准,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教学体系落后、教学内容陈旧等方面。不合理的教学课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严重影响学生的社会竞争力。[2]

(三)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单纯的理论知识并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必须要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消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严重缺乏实践活动。过分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三、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导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学校要加强对财会金融教学课程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定除了参照教学标准的要求之外,也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二)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与社会上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见习,帮助学生了解实际财会金融基本技能。另外,还要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传统模式下由学生考试分数决定学生等级的制度。除了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之外,也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检查,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具体来说,点钞与假钞识别以及小键盘与收银机的使用教学必须要借助于大量的实践练习来完成,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并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常用office组件的教学过程,则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有充足的实践和练习的实践,保证教学质量。 [3]

现阶段,我国高职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存在有一些制约教学改革前进的因素需要消除。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的重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才能更进一步的推动高职财会金融基本技能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玲.浅析对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改进[J].金融经济:2009(5).

基本技能教学篇10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十几分钟的精彩表现,其实是“长期积累,偶然用之”。同样,每一项教学技能的提升也是这样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技术了这样一个案例:以为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然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平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费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哪位历史教师说:“对着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就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的提高,一方面得益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让他们的知识储备得到不断的补充,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理论;另一方面、他们对教学技能不间断的探索、实践,使他们的教学技能更加自然、科学、高效。

语文教师技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坚持学习与训练。陶行知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句话用到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启示,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总抱着原有的一桶水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必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给这一桶水增加新的活力,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端丽,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时间中不断进步,更好地教育好学生。

美国学者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无论哪一门艺术实践......都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即艺术实践要有一定的训练。不经训练,便会一事无成;仅凭一时高兴而干某事,那只能算是一桩不坏的兴趣爱好,绝不能成为艺术大师。”要提高教学技能,教师就要加强学习与实践,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案例,逐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要坚持走专业发展道路,不断创新,融入竞争,持续进行教学反思,注重科研意识,从而培养专业角色意识,提高教学自我诊断能力。

1、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特别注重技能操作方面的学习

多阅读如《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中学语文基本教学技能》、《语文教学基本能力与训练》等书籍,做到不断开掘源头活水,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知识来充实和完善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有了丰富的知识做铺垫,他们讲解文本时便有了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的效果,教学技能的运用就会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感觉,

2、日积月累,苦练教学基本功

语文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语文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技能一般包括语言表达、板书设计、读书背诵、组织应变、运用课件的能力以及组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在这方面,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不规范,如方言俚语,读错字音,说口头禅,说话中断,语言罗嗦拖沓,语速缓慢,音量语调没有变化等;二是板书字迹潦草,甚至还有错别字;三是教师精神面貌欠佳,缺乏自信,没有激情,情绪低落;四是教师还不熟练和不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放松了对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和完善,所以,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反思自身,查找个人在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锻造好个人的教学基本功。

3、不断观摩学习

基本技能教学篇11

2.与时俱进重构教材内容通过走访多家企业,结合几年的竞赛培训经验,笔者编写了会计基本技能教材。教材涵盖了会计基本技能四大模块:点钞与验钞,财会人员正确书写,票据及摘要填写规范,计算器运用以及翻打传票录入训练。教材的课改目标是使课堂贴近实际,为教学与上岗操作搭建桥梁,让学生轻松上岗,更好就业。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新了点钞手法——单指单张弹拨法与多指多指弹拨法;验钞方面,本教材明确指出网络上错误的人工验钞方式,加入假币、变造币、硬币辨别及处理方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数字运算方面,删掉传统珠算内容,重视计算器录入练习,引进翻打传票机教学,利用传票机自身五种功能,使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打字速度得到同步提升;实操方面,单据贴近生活,模拟出纳岗位手工实训,进一步使学习与工作接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会计基本技能上课大多采用“视频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模拟—教师指正—学生演练直到掌握”的模式。相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此种方法更重视师生的互动性。然而,中职学生缺乏自律性,惰性较强,若长期教法单一,缺少活动形式,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将催生他们的厌学情绪,轻则导致期末考核无人及格,重则导致技能大赛无人出现尴尬局面。因此,教学方法亟须多样化呈现。丰富教学形式,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促进学生学习。引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让教学设计围绕学生需求展开。如:(1)点钞:教师抽取2~3名成绩较好的学生充当教学助手,与教师一同备课。上课时,学生分组演练,备课助手跟教师一起分组指导,课堂考核采取打擂台及“八仙过海”的形式,提升学生速度及准确率,课后组织学生一对一帮扶活动,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后进学生成绩逐步提升。(2)辨别真假币:运用情境式教学法,模拟一个电视节目,选定相应角色,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并邀请科组内教师从旁听课。通过不断的彩排和演练,使学生记忆更加牢固。(3)票据书写规范: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每组学生选定一岗位,并规定岗位职责,按岗位职责要求来做,要求一组学生共同完成一套模拟实训。

三、考核方法的创新

基本技能教学篇12

《机械制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就业岗位以生产一线的操作工和一般性技术工作岗位为主,机械专业学习《机械制图》需达到的目标为“正确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就以往的教学实践,机械类高职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国家标准意识不清,难以理解和完成比较复杂的投影关系,空间想象力的建立过程较长,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单元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课程的单元设计开始。所谓课程单元就是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课。教师的备课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的。学生的学习客观上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单元设计就是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其目的是综合教学系统内的资源,实施最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单元设计属于课堂应用层面,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单元教学设计

我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了教学单元设计评比活动,下面是笔者以《机械制图》中《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这一章节为例进行的单元设计:

(一)课程概述

以教具、多媒体课件为载体设计单元项目,组织系统的教学项目,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设计教学情景,建立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情境创设

课程载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机械图样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并归纳总结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绘图工具。

2.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图样的作用并掌握图样的概念。

3.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

4.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绘制并标注相关尺寸。

技能目标:

1.知道图样的作用、图样的概念。

2.具有按制图标准选用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及图线等能力。

3.会使用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

4.具有绘制常见几何图形的能力。

5.具有圆弧与直线、圆弧与圆弧的光滑连接的能力。

6.对平面图形进行分析、具有正确的作图方法和步骤、具有尺寸标注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有查找资料的能力。

2.具有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四)内容与过程设计

任务:a.认识机械图样。b.线形练习。

教学内容:图样的作用、图样的概念、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用法。

能力要求:知道图样的作用、图样的概念、具有按制图标准选用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及图线等能力。会使用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为知识体系教学法,即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并结合例题进行分析,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结果。新的职教理念要求课程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往教师总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树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而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并不完全相同,两者的转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参与和体验,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单元教学法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六步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以六步教学法为例:

六步教学法分为:a.资讯:布置任务。b.决策:针对任务讨论解决方法。c.计划:教师针对任务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查找资料。d.实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得出结论。e.检查:布置实训任务学生练习。f.评估:针对练习情况进行评估、讲解。

教学过程举例:

任务:a.认识机械图样,教学情境为机械零件图样。

教学过程:

1.布置任务:掌握图样的概念。

2.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提出问题:工程中以何种载体作为交流的工具?这种载体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吗?这种载体应具有哪些内容和信息?什么样的图可以称为图样?

(学生查资料,思考。)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教师对回答的情况归纳总结,得出图样的作用和概念。

任务:b.线形练习。

教学过程:

1.布置任务:掌握制图标准中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图线等制图规定,掌握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用法。

2.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提出问题:图样中图纸的形式与大小是随便选择的吗?图样中图的大小与零件大小有何关系?图中的字体可以随便选择吗?图样中线条的形式和粗细是随便选择的吗?你从图样的线条使用情况中可以总结出哪些规律?

(学生查资料,思考。)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教师对回答的情况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5.布置练习任务,学生练习。

6.教师针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辅导。

(六)单元考核与评价方案

单元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即每个单元结束都安排一次小测验。

评价方案:问题的回答、平时练习、作业占30%,小测验占70%。

四、结语

《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具有普遍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以上以《机械制图》课程中《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一章节为例进行的单元教学设计,是笔者在制图课程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尚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基本技能教学篇13

一、中职体育开展技能教学的必要性

1.中职学生的运动技能与体育健康知识普遍较弱

在现实的招生条件下,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都很一般,很多中职学生都存在着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谈、意志品质弱等原因,由于中考升学的文化课压力大,学校又害怕学生在运动中出现伤害事故等原因,大部分初中学校都没有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当做一门重要的课程,仅仅是建立在调节学生文化生活和应付体育中考上开展活动。学生往往是被动地练习体育中考中容易拿成绩的项目。另外,学生在初中时普遍缺乏系统的体育锻炼、体育健康和体育保健知识,利用好中职体育课堂和群体活动体育活动,对中职学生的学生运动技能、体育保健知识做一个很好的普及,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2.体育活动是完善学生性格、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本途径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指导纲要要求:“学生通过体育的课堂学习和积极练习,要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教育培养模式,决定了中职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学生初次从学校走入社会,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保护,大部分学生起初很兴奋,为能够独立走向成人感到骄傲,经过几次的挫折和失败之后,不经常参加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的学生就很难与工友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就会感到工作难做、人际冷漠、老板黑心、社会无情,学生的心理会逐渐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感到怀疑,有的学生禁不住诱惑就会走上歪门邪道、触犯

法律。

3.体育技能是预防职业疾病、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

中职学生毕业以后从事五花八门的基层技术工作,工作普遍强度大,时间长,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学生正常、有序地完成工作的前提。特别是近年来各种职业病的出现和人们对于职业病的重视,利用体育锻炼和运动保健康复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的职业病的首选途径。

二、中职体育开展技能教学的基本手段

1.体育课堂是主线

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有关体育知识,大部分是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从体育课堂中获取的,抓好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完善运动技能的保证,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营造“勤动手”“多思考”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催人奋发的教育力量,学生只有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勤于钻研教材的教法、练法、学法,强化自身技能,课堂活动要依据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游戏法、比赛法、多媒体欣赏、小组合作学习、团队讨论交流”等方式,营造学生体育课堂中“勤动手”“多思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和体育活动的魅力,使学生在课堂中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一起参与,使课堂活动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实施“重技能”“强目标”的课堂教学

按照中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每一次的体育课堂都要实现认知、技能、情感、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五大目标,其中技能目标是核心,是学生在体育技能活动中实现认知、培养情感、强化心理,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平台,体育技能教学也是中职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所

以,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每堂课都要设定具体的运动技能任务,鼓励学生为完成课堂技能学习树立可行的目标,在每一个模块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评,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指出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对技能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

(3)采取“合兴趣”“分小组”的分层练习

考虑到学生对不同项目的体育兴趣不同,爱好不同,性别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在实施切合实际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要整合学生的体育兴趣,制订出适宜的模块教学和学期教学计划,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合兴趣”“分小组”的分层教学、模块教学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选项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组成的兴趣小组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开阔视野,共同研究,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2.体育社团是补充

体育课堂是体育技能学习的基本场所,考虑到中职的体育教材普遍更新比较慢,根据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制订出普及型的体育基础教材,可能有部分学生不喜欢教材里面的内容,或者有部分体育优等生体育课堂“吃不饱”,或者有其他业余爱好的学生都可以组成社团一起活动。社团是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力军,是广大学生开拓兴趣爱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沃土,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优良载体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技能达标是保证

针对学生的体育课堂技能练习和社团活动开展情况,每个学期的期末开展以体育运动为主的技能达标活动,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体育技能评定结果作为学生期末体育学分认定的依据,利用对学生体育技能达标结果的评价,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情况和教师的任教效果,增强教师钻研教法、学法的积极性。

4.学分奖励是促进

在学分制背景下,将学生的体育技能达标结果分为几个等级,不同的学生体育技能掌握情况不同,等级不同,学分不同,对体育技能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学分奖励,学校对体育技能达标比较好的

班级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在文明班级考核等方面进行加分,对故意不参加和表现懒散的学生进行补测,并在学生学分评定时给予适当扣除。一系列奖励和处罚措施会极大地调动班主任和学生、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督促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练习,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体育技能方法。

5.小型比赛是展示

小型比赛是学生展示体育技能的良好平台,是弘扬学校体育文化,充实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团队技能,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良好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型体育比赛,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羽毛球、跳绳田径运动会等,学生在比赛中展示了个性,锻炼了自我,形成了学生之间互相切磋、敢于挑战、勇于超越的体育精神,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热情。

总之,中职学校体育的技能教学是体育活动的核心,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活动效率的同时,也应该采取开设社团、学分奖励、技能考核、比赛展示等多种手段、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中职的体育活动,掌握一门用于今后体育健身、体育保健的方法与手段,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基本技术人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