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建设论文实用13篇

设施建设论文
设施建设论文篇1

1.2注重交通软环境交通软环境就是指人们的交通意识以及社会大众所营造出来的交通文化环境。交通软环境也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一部分,通过进行一定的理论指导与舆论传播,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交通文化环境是非常可取的。通过指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人们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加强交通制度的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交通制度体系。这样一个完善的交通制度,影响了社会大众的的交通行为,使得正确的交通观念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一个以人为本,遵守交通的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交通设施建设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3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一系列的公共交通形式,包过公交车、地铁、出租、火车、飞机等众多公共交通工具。这种交通的呈现方式是指人们出行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都是公共交通,这种交通模式比较适合在人口密度大、出行密度大的大城市当中。这种交通形式使用较好的当属香港,据不完全统计,香港人民出行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使用共公共交通,中国的其他大城市却只能望尘莫及。这样一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表现出香港人民的环保意识较为强烈,另外,减少私家车的出行,环境污染也会大大减少。所以,公共交通模式有着非常明显的可取之处,它与私人交通相比,在经济上、安全上、环境保护上都有不可超越的优势。

1.4拓展水上的交通设施建设水上的交通设施也是交通设施建设中非常更重要的一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国许多的产品运输都依赖于水上运输。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初开始,我国运输的外贸产品百分之八十都依靠水上交通。截止到目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可见,水上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的交通设施建设更看重的是公路建设,尤其是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发展水平。但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运输已无法满足需求,在这种矛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海上运输应运而生。水上交通的能源消耗较低、成本造价不高、排放的废弃物少、污染小,是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势所趋。

2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的意义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是保障人民生活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趋势,交通设施建设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所有的交通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道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国外的许多发达国家,都是以发展交通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通过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来推动整个大环境下的社会经济。当然,我国为了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已经制订了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缩小与城市之前的差距,重点做好基础设施的管理以及生态环境建设。

设施建设论文篇2

一、文化设施的界定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也对文化设施提出了更的要求。怎样对文化设施的概念进行界定?不同的时期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郭丽春在2001年的《百家论坛》期刊中的《浅谈文化设施建设》对文化设施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文化设施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的一大要素,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象征。

国家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在2002年的《关于文化设施建设的探讨》一文中,为了使文化设施有效地运作并发挥其功能进一步分类:文化设施划分为管理型和经营型的。而我国文化部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张二虎在2004年09期《行业纵横》中的《试论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行业管理》一文里对文化设施的定义进一步的补充;文化设施的广义概念:具有特定文化功能和文化附加值的建筑或建筑群。文化设施的狭义概念分两类:一是公益文化设施,二是效益文化设施;总体来讲,专家学者们对文化设施的界定争议不大,不同方向的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的领域对文化设施进行了定义。比如图书馆、文化馆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设施是属于管理公益型的;电影院、舞厅等是属于经营效益型的;而美术馆则属于半经营半管理型的。

综上述各专家的观点,对文化设施做了简单的界定;广义概念:具有特定文化功能和文化附加值的物质载体。狭义概念分两类:软文化设施和硬文化设施;软文化设施是指文化人才:文化艺人、艺术家、文化活动的策划管理者;硬文化设施:一是公益文化设施,具有特定文化功能的项目;二是效益文化设施,即市场化经营能够产生效益、并能使投资保值增值的文化设施。

二、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和意义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关系到国家“三农”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深刻认识到农村文化设施在农村极其关键重要的地位,认识到这一点,农村的建设才能更进一步顺畅地进行下去。

(一)文化设施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

郭丽春在2001年的《百家论坛》期刊中的《浅谈文化设施建设》一文对文化设施作用阐述:文化设施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象征,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文化设施就是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影响文化功能的作用,这个提法的改变,标志着我们认识升华到一个高度;所谓文化设施是繁荣文化事业的一大因素,是国为没有文化设施或者文化设施奇缺、破旧和老化,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的繁荣。而且文化设施是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象征,是因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乡镇的博物馆、图书馆、歌舞厅、游艺厅、青少年宫、文化馆(站)、艺术馆、展览馆、游乐场等文化设施,既展现着昨天的历史文明、又展现着今天的现在文明。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确定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转轨产生的经济和社会的各种摩擦,有可能使较小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放大成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并加大矛盾双方的冲突。农村是转型时期矛盾冲突的焦点,因而这一时期农村文化发展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先进的农村文化发展可以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落后的农村文化也可以给农村稳定带来消极作用。

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不言而喻,周至雄的《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文化建设》中指出: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农村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普及科学文化卫生知识、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健康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阵地。

(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有效保障

冯雨峰、黄扬飞在2006年7月的《省域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的调查与分析》中提及:文化设施建设是城乡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为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活跃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这些文化设施还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辐射功能,逐步成为区域性的文化中心,从而对城乡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既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城乡人民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有效保障。

三、农村文化设施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文化设施虽然在不断改进中,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及具体设施的发展,不过我国农村文化设施现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朱保安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中认为“中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孙金荣等《2003年山东省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比较与理论研究》中提到“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薄弱,总体上看,不少乡村文化建设普遍停滞不前,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缺乏”,张军在《农村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说“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在改革和发展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将文化作为公共事业看待,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文化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导致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而他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1、县乡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能力较低;2、企业和个人向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3、农村文化人才匮乏,已严重影响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村文化设施滞后原因

齐峰和林尚然在《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表达了他们认为的原因“1、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少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多年徘徊在1%以下,许多地方农村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只能保证基本工资。2、农村文化阵地丧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市县乡各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同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空白点。三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冯雨峰和黄扬飞的《省域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的调查与分析——以浙江省为例》提到一些具体的数据:在农村,由于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明显落后,供给显得十分不足。比如嘉兴市仅40%左右的村建有文化活动室,总建筑面积约5万m2;拥有篮球场114个,文化广场(农民公园)59个,健身路径27条,这些数量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分别是为11%、5.7%、2.6%。许多村一般只有1个活动室,实质上是老年活动室,而且主要以男性老年人喝茶、搓麻将、玩纸牌为主。还有通过创建东海明珠工程和先进文化县(市、区),嘉兴市虽有39个乡镇建起了文化中心,但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日常管理经费难以落实,设施利用率低,有的功能异化,失去文化内涵,致使这类达标工程流于形式,成为空壳。由此,笔者建议文化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体现地区差异。标准设置除了要考虑行政级别外,还应参考经济、人口规模、地方特色等指针。

(三)关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的总结

各家观点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代表性,笔者认为李秀芳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在诸多论文著作中最具现实意义。其在文中认为:

1.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1)乡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2)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3)乡村文化市场发展不规范;

(4)乡村居民还存在大量不适应全面小康社会的思想观念;

(5)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2.存在问题直接原因

(1)各级领导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2)各级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3)乡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4)乡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

(5)乡村居民收入偏低致使乡村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6)历史发展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落后。

四、文化设施对策建议

面对现实中的复杂的问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大量学者发表了他们认为的可行性措施。

(一)投资与经费的关键作用

朱保安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认为要“转变观念,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经费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而解决的办法只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其主要管道有三:一是国家拨款,二是社会筹集,三是自身积累。”周至雄的《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加大投资力度,多轨齐下,拓宽筹资管道,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在农村文化设施的地位十分关键。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邱小玲在《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说“在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适度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与人才投入,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政府为主导,国办、民办并举。二是结合农村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的不同情况,做到“两个不同”,即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

李英的《浅谈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基本对策》对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措施总结为“完善配套设施、保证文化产业发展后劲。文化产业既是社会效益第一的产业,又是方兴未艾的产业,因而需要重点扶持与培育,这就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设施,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证。”其中明确提到文化设施的重要性及措施方案。:

(三)地方具体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措施

李秀芳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一)提高各级领导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二)增加对乡村文化的投入,(三)建立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四)培养乡村文化建设人才,(五)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张秦在《陕西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里就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1、将县级图书馆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龙;2、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纽带;3、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4、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5、鼓励和支持“民办文化”进入村文化设施建设体系”。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设施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也不是一个地方政府,一个法律条文,一声口号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必须得从宏观上认真规划,从细节上小心处理,从态度上严格把关,从实施上苛刻执行。各位学者都只是从理论上对农村文化设施进行指导探究,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还需地方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有效率、有创新地开展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文明和谐社会[J].城乡建设,2005(3)

[2]王娟,林红杨,李春梅.浅谈文化设施的发展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8)

[3]钱梅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数据通讯,2004(9)

[4]齐峰林尚然.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文化建设,2006(3)

[5]朱保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5(1)

[6]张军.农村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社会科学,2006(3)

[7]宋惠昌,何建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陆学艺.农村现代化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1999.

[9]陈振勇.中国当代农民阶层的文化诉求[J].河北学刊,2003(3).

设施建设论文篇3

在该阶段应当形成必要的合同管理模式,以建立工程师作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充分协调施工各方的利益,包括承包方、业主以及监理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的管理内容即合同管理,主要是对合同内容予以明确,包括质量要求、工期要求以及对投资予以明确。

1.2中期

在这一时期的施工管理中,其主要的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通过严格审核制度,保证施工能够按照图纸严格予以执行,同时也能够对现场的安全措施予以核查。另外还需要对工程量的完成状况以及相关文件资料进行整理。

1.3后期

这一时期的管理主要是针对竣工后的验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配合监督部门的工作,保证验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以此对施工的质量予以保障。

2实际存在问题

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多年的施工资料总结,针对水利施工项目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如下内容讨论: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管理意识;管理工作人员也不具有与岗位相符的管理素质;在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没有充分的予以准备;对于施工管理的目标没有予以明确,最后则是现场管理混乱,没有明确的管理手段予以规整控制。

2.1施工人员缺乏相关质量意识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旦质量有问题,其它的一切都是免谈。要想提高质量,首先要培养施工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而目前,我们很多的水利施工单位中,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相对淡薄,导致出现了较多的豆腐渣工作,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疏忽大意,没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没有按照规定办事所致。由此可见,施工相关人员质量意识淡薄是影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2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素质较低

在水工建设中,低素质的工作人员是影响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施工中,很多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因而不具有专业的技术素养,在控制工程成本、进度以及质量等共组欧中,无法正确的予以抱我,有些人甚至没有现场技术以及管理经验,这些都是影响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导致水工建设的质量受影响。

2.3前期工作不充分

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了后期的水工建设质量,并决定了施工管理水平的发挥。一个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水平,而我国当前的很多水工建设项目,并没有充分的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调研中变遇到了诸多问题,但是往往为了协调施工进度,而没有对此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解决,带着问题开始施工,这样就使得在后期的施工中便存在问题,无法保证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施工管理工作质量。

2.4管理目标不明确

工程的顺利推进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管理目标,但是很多单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此进行明确,导致了管理方向模糊,且无法落实和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如此一来,不但无法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加大了成本,降低了管控力度;并且在质量管理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的现象,这都会对项目的推进造成影响。

2.5现场管理秩序混乱

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场管理质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推进状况。当前很多施工单位没有有科学合理的现场管理经验,因而现场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这是造成现场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

3改进措施

水工建设项目仍居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3.1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知道施工管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施工中遇到质量问题,做到了有章可循,因此,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尤为关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从措施、制度、组织等各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从管理层面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与监控,只有这样,工程质量才能有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3.2强化资金管理

资金是保障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强化水利工程施工的资金管理,尽可能的做到用最小的成本,建设出较高质量的工程。避免浪费,对资金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3.3重视材料管理

很多的水利工程所处环境复杂,需要的材料品种多,变化性大。因此,为了保证施工管理,必须重视材料管理,一定要做好材料的计划管理,做好材料的进场验收,做好材料的储存与保管,做好材料的使用和监督,做好材料的回收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节约投资成本,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4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

为了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人员和机械一定要相对固定,实现操作证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作业。

设施建设论文篇4

一、高校扩招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

早在1998年7月,在我院“高冠会议”上,我院舒朝镰院长就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将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1999年6月的全教会就正式启动了高校扩招,我院在原年招生1100名的基础上,1999年招生达到1693名,2000年招生3149名,今年将保持2000年的招生规模。我们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

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再创辉煌是我院近年来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般高等学校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并校、合校建立超级大校也逐渐告一段落,与此同时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的校均学生数急剧增加,高校之间的规模竞争愈演愈烈。一个学校能否生存已和它的规模、效益密切相关。我院扩大办学规模受到空间条件和师资条件的严重制约,在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校教师职工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使我院新开辟的洪庆校区顺利投人使用,院内新建的教学六楼和学生五公寓也极大地改善了院本部的办学条件。新生人学后,全院各项教学工作运行基本正常。我们在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但是,在我们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都会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可以说我们由中小规模办学转向大规模办学,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道路更长更艰难,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不仅要创造物质条件把学生招进来,更要加强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西工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转变观念,确定目标

在走向新世纪的年代里,各个国家都把未来自己民族、国家的兴旺寄托在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教兴国,发展教育事业已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如周远清同志所说,要开创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世纪,在教育观念上至少必须强化三个意识,即强化国际意识,强化素质意识和强化改革意识。

随着我国加人WTO成为现实,我国将加快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合作圈,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国内的经济建设,更要能较快的成为中国企业参加国际竞争的骨干。从这个角度讲我院的现实情况与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很多很难克服的困难。

因此,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强化“素质”意识,把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站在素质的高度上来研究人才质量。这一点还没有完全成为广大教师的实际行动。所以在学习上要更深人,在实践上努力探索。21世纪,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将是一个更加注重质量的社会,是以质量取胜的社会。高等教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注重质量。我们要研究和强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强化“国际意识”是为了明确我们的办学方向,强化“素质意识”是为了明确新的质量标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强化“改革意识”,走西工院自己的发展道路。纵观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看到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才能创新。所谓有西工发展特色的改革,就是改掉那些与学院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使之适应起来。同时要保留和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热切希望广大师生员工从改革的意识出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学院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我院已经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计划,其主要内容为:

在校全日制学生2005年达到12000人左右(其中本科学生10000人以上,研究生500人左右),成人教育学生稳定在4000人左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2+1+1”培养模式落实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环节。本科专业在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发展,2005年专业数达33个左右。其中工学门类专业占半数左右,审慎发展;其他门类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加快发展。加快省部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到2005年形成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个,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导师10人左右。到2005年使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孵化器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龙头。到2005年学院科技总经费要达到2000万元。

三、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真抓实干

学院宏伟目标实现的基础是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其核心在于真抓实干。高校扩招之后,我院生源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这一点从99级的教学中已经有所反映,从2000级开始,学院将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手段,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2000^-2001学年定为“教学改革质量年”,组织有关部门和各系部,开展深人地调查研究,提出并实施一批改革措施,正在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作为制度固化下来。

设施建设论文篇5

1.1建设背景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研究所,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主要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和经营,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大型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占地43万m,总资产11亿多元,现有职工1400人。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地处黄河以北的盐场地区,南临盐场路。盐场地区隶属兰州市城关区,与市区虽一河之隔,建设却未同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综合环境差已成为制约盐场地区发展的瓶径,2004年《兰州市盐场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并报市政府通过,规划中,盐场地区被定位为兰州市重要的文化、科研、生物工程、医药研发基地和城市北部的生活居住片区,明确提出推动兰州市城市规划的主轴由原来的东西长轴向南北短轴转变,实现城市布局的均衡发展。这将给盐场地区的发展带来契机,也将给该区域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1.2项目现状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厂区占地约30hm,厂区内除办公、生产建筑和道路外,基本上全被绿化地覆盖,是环境优美的园林单位,但建筑物陈旧、基础设施配套差。

本次整改道路属于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区内路,共6条,总长2.1km。除3号路需要拓宽建设外,其余道路均在已有道路基础上整改,目前厂区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1)路面破损:已建道路大部分路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和断裂,局部路段路基明显下沉,两侧道牙破损严重。

(2)线形凌乱:厂区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旧路在建设中没有太多考虑线形要求,施工不严格,致使现状道路中线凌乱。

(3)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厂区初始建设年代久、历时长,缺少整体性和统一性,厂区路网、管网、办公建筑等配套设施陈旧、凌乱,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

2建设必要性分析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目前厂区内绿树成荫,草地连片,6号路两侧挺立着许多大树、古树,围墙内侧的梧桐、梨树每年春天花满枝头,是名副其实的园林单位,但基础设施陈旧,其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单位快速发展的需要: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实现利润2.08亿元。截至2008年9月底,已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实现利润3亿多元。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均列甘肃省生物医药行业第一名。但厂区建设明显滞后,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彰显不出该单位的时代风尚。

(2)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生物制品研究所现有职工1400人,是国家医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机构。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硬件平台,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可为各生产组团提供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优化厂区布局,改善区域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3工程设计

3.1设计内容

(1)设计范围:生产厂区内6条道路整改设计及配套设计、厂区总体规划设计。

(2)设计内容:对道路工程,给水、排水(雨水和污水)工程,照明工程,管线综合及道路景观,综合规划等内容进行方案设计,同时针对横断面布置、路面结构的选择、排水系统、环境景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3)功能定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该项目功能定位为厂区道路和厂区综合规划。具体功能有:

a.拓展厂区发展空间、提升企业形象;

b.整合现有景观资源,建成花草品种齐全、植物搭配协调的生态园区;

C.提高基础设施档次,推动企业快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3.2设计原则

(1)处理好建设项目和工程现状的关系。(2)利用已有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力求工程设计体现现代化的时代气息。

(3)处理好道路和现状道路的衔接,尽可能提高技术标准,使平、纵线形合理组合,满足安全、舒适的要求。

(4)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和雨水排除方式,合理布设各类管线,做好管线综合工作。

(5)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道路建成后的后续工程:如办公楼和生产车间等改造建设的衔接。

3.3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

3.4厂区总体规划

3.4.1总体规划思路

(1)根据企业办公、生产需要,结合场地、生产流程、环境、安全和美学的要求,对总体空间和建筑物合理布局。

(2)以道路为依托对各种管线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为管理和维护提供方便

(3)明确厂区建设规模和风格,如:彻底、逐步地改造还是在旧貌基础上局部改造,将单位园区建设成现代化的企业园区还是突出行业特点、企业独特风格和企业品牌等。

3.4.2专项设计思路

专项设计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

(1)建筑物规划

建筑物的布局规划是以生产流程为依托的,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空地、建筑物、运输设施,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办公资源、划分明确而便捷的生产组团。

(2)道路网规划

道路网布局以生产组团为依托,只有在生产组团划分明确后,相应的道路网配套设施才能有效跟进,如:该生产区主要通行货物运输车辆,则道路功能主要为交通功能,各生产组团的关联程度也决定道路的布局。

(3)管网规划

管网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排水、上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等,与区域内的生产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合理的管线规划,可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但管网规划也需要大量详细的资料和数据,如:人口、生产工艺、生产用水量、生产废水量、需要特殊处理废水量等,电力也是如此:生活用电、生产用电等,在市政项目建设中,多采用综合管沟和综合直埋的方式,但在园区规划,更多的是要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生产需要、用地需要,结合园区建设进行。

3.5道路工程

3.5.1平、纵、横设计

(1)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面临两种选择。

方案一:整改的6条道路均在旧路的基础上布设平面线形,可以避免砍伐旧路两侧树木,但旧路线形也存在问题,由于旧路网建设没有统一规划,道路中线不通直,局部扭曲。

方案二:重新布设线形,沿线绿化和部分树木遭到破坏。

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方案一。

(2)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遵循《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尽量不破坏旧有景观,并考虑与将来建筑物的改造建设衔接。

(3)横断面设计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有两种:6m和5m,除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形式外,其余道路断面宽度均采用6m。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可以保证两侧树木不被挖除。3号路旧路宽度只有3.8~5in,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拆除部分楼房散水台阶、改移管线等。

3.5.2路基、路面设计

路基、路面设计充分考虑到所建道路均为厂区内路,车辆少,行人多,对路基和路面承载力要求相对较低,同时结合考虑气候特征,自然区划、施工条件等因素,以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路基稳定、路面耐久的原则进行设计。

结构层总厚度48cm,组合形式如下:

18emC30混凝土路面;

30em水泥石灰稳定砂砾土。

土基:原(填)土夯实,保证规范要求的含水量和压实度。

3.6管网工程

3.6.1排水工程(雨水和污水)

方案一排水设计思路:

(1)道路范围内雨水主要采用路面排水。道路两侧多为绿地和树木,道路宽度5~6m,路面范围内雨水量不大,考虑到兰州总体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的气候特征,建议采用路面排水,将道路范围内雨水排人两侧绿地,充分利用雨水浇灌绿地。为了防止大量雨水下渗影响路基稳定,在绿地与道路之间设置渗沟进行排水。并建议在今后厂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两侧一定宽度内均设置绿地,增强道路的空间和景观效果。

(2)低洼区域雨水与污水排除相结合。对局部区域雨水汇集并排除困难时,采用雨、污结合的方式排除积水。

(3)污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入预留空间。

方案二排水设计思路:

雨、污分流,分别埋设雨、污水管道,在道路范围内,按40m间距在道路两侧布置雨水口收集路面雨水,这是市政道路设计中常用的做法。

本次设计推荐方案一,方案一结合了厂区实际情况,结合绿地灌溉,避免了部分管道施工,减少了管道的管理和后续维护工作。

雨、污水管道设计: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管线采用直埋敷设,采用120。混凝土基础,基础下做20em厚砂砾垫层。

3.6.2给水工程

给水设计思路:

(1)给水管线兼负载区低压消防任务。

(2)给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人预留空间。

(3)设置的给水管道应符合远期管道通水量的要求。

给水设计:本次设计方案考虑生活、生产用水和消防、绿化用水,给水管布置在道路两侧绿带内,当道路两侧不具备绿带的条件时,埋设在道路范围内。给水管线采用PE200塑料管,管道直埋敷设,管道埋深1.0m,下设砂砾垫层。消火栓:消火栓为地下式,设置平均间距120m,消火栓直接设在给水管道上。

3.6.3中水设计

兰州虽是“两山夹一水”的城市,但也是缺水的城市,气候干燥,每年为树木和绿化浇灌消耗掉大量用水,目前,中水利用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工程也逐步得到实施,比如:彭家坪高新技术开发区道路网建设中就全线敷设了中水管线,在雁滩南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利用大面的草地净化、过滤雨水和部分污水,然后重新利用,浇灌树木。作为生产园区,应结合生产用水和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综合考虑。

3.6.4照明工程

道路照明是一项重要的配套工程,灯具的选择能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不同的灯具在能源节约、维修成本和价格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次设计中考虑到是园区道路,配套灯具采用庭院灯,突出视觉和景观效果,同时满足平均亮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三项指标。

照明灯具近年来更新很快,各种形式、类型的灯具不断出现,如:太阳能灯、二极管灯等,造型也变化多样。

本次设计采用在道路单侧布置,灯纵向间距为30m,供电线路采用地下电缆方式埋设和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在照度要求高的路段采用电缆敷设形式提供电源,每30m设电缆检查井一座;在照度要求不高、埋设电缆不方便的路段采用太阳能供电形式。

3.6.5管网综合

管线综合是为合理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厂区内应当敷设给水、污水、雨水、照明、热力、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本次设计中只涉及了给水、污水、雨水、照明四类管线,但不管是道路建设还管网敷设都有耗资大、牵涉面广的特点,为了避免道路建成后敷设市政管线引起频繁开挖与修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议工程项目在实施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划作好管线敷设的综合考虑,并为今后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3.7环境工程

环境建设工程涉及范围广,与其他土建工程相比有很大的弹性,它与每个土建项目有关,更与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有关。好的环境工程设计往往体现在细节上,它的本质思想是以人为本,多方面、多角度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在线路适当地段上提供合适的休憩设施,精心布置绿地、水面;铺设色彩、材质较好的地面硬质铺装;设立必要的指示标志:道路标牌、园区交通图、建筑标志牌等,可采用单独或结合绿地坐椅等设施设置;在道路急转处为通行车辆设置凸面镜;引进少量雕塑等来强调环境氛围和生活气息,突出反映独特企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兰州市重要的企业单位,也是园林单位的典范,有很好的绿化基础,但现有的绿化也存在很多问题,绿化形式单一、搭配单调等问题突出,在景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道路建设中,应结合现有绿化,减少树木砍伐,在绿化区多种植长青灌木,配以花卉,再结合停车、小品等设置和组合,以绿化系统丰富厂区空间。

设施建设论文篇6

我省夏季雨量集中,使夏季治理洪涝灾害尤为重要。截止2000年,我省共建成各类防洪工程7.8万项。其中江河堤防6242km,保护635万人,1830万亩耕地;建成各型水库1311座,塘坝4万多座。总库容298亿m3,兴利库容169亿m3[5]。全省41座防洪城市基本上达到了防洪标准,基本完成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汛通讯及水文测报设施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得到加强。在遇到洪涝灾害时,防洪工程可以囤积水源,以便遇到旱灾时就有足够的水源,如今全省已形成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在抵抗洪、涝、旱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

2农田水利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和杂粮杂豆,因此农田水利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多年来,全省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工程为骨干,蓄、引、提、排等基本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使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改善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增收,为我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水利保证,从而促进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和谐农村建设的前提,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人才培养和国家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人民群众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从而为我省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打好基础。

3城市水利建设

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山塘水库被填埋,地表硬化了,河涌也失去了补给水源,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流入河,造成了水质污染严重。因此,实施城市水利建设管理,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如在城市应该成立一些诸如水利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水资源检测公司等。既可以解决水利建设投资问题,又保障了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的高效运营,从而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建设城市水利工程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在做好推进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为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各水利建设应该在政府的管理下实施统一化管理,从而促进城市的水利建设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4其他水利建设

通过多年的建设,吉林省水利建设还在居民供水、小水电事业、水土保持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缺水矛盾日益突出。这些年,全省农村乡镇供水、防病改水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已基本解决各市自治区饮水问题。全省水电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截止本世纪初,已建成小水电站150多处,装机30多万kw,年发电量7.5亿kw/h。渔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均内陆水面占有量位列全国第三,可养鱼水面在全国排第八位。全省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大水土保持监督力度,从而减少人为引起的水土流失,全省治理与破坏的比例下降了76.9%,改变了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全省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国到现在,我省的水利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落后,抗灾能力薄弱,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二是大型骨干工程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是水利规划建设等基础工作滞后,不能满足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四是现有水利管理体制不合理,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五是缺乏水利建设人才。这些问题是在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改变水利建设工作多年来的陈旧观念,需要我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探索水利建设的新理念、新对策,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提过良好的保障。

加强水利建设

设施建设论文篇7

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

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内涵是:确立新目标,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建立新体制,参照国际惯例,构建海南更新更特的旅游发展和管理体制,为中国旅游业整体转型提供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为游客进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自由;在旅游产业的主要领域,全面开放市场,率先实行我国人世的承诺。

2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建设及运作离不开各个方面专业人才的参与,尤其是旅游专业人才。分析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内涵及目标。可以看出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旅游专业人才。

2.1旅游规划人才。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到2013年,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雏形;到2018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到2028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

在第一个阶段,海南省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高水平编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实施国际化改造,全面推进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因此,具有专业水准的旅游规划人才不仅可以参与总体规划的编制,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及实施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旅游策划人才。

海南省具有不可替代的热带旅游资源,但如何进行海南省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产品策划、服务策划及旅游节庆活动策划对海南省旅游资源能否国际化非常关键的因素。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研发、设计出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强化旅游精品意识,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在高起点、高水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融观光、度假、会展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格局;强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和开发豪华邮轮旅游、水上活动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体育旅游等精品专项旅游产品;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深度策划、开展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增强旅游产品的国际性影响力。

2.3市场营销人员。

2007年,海南省共接待海外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外国人59万人次,同比增长27%,而同年海南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万余人次,海南省可招待2500万人次,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营销人员正是针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市场、不同产品进行不同营销方式。

对于海南省来说,主要是巩固港、澳、台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俄罗斯市场,逐步拓展欧洲、澳洲市场。用好用足现有的旅游优惠政策,加快开辟新国际航线,强化海南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提高海南旅游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国际高端游客到海南休闲度假。

2.4旅游管理人才。

国际旅游岛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旅游管理国际化。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要明晰政企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把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力量集中到宏观产业指导上来;要改革和完善各级旅游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旅游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应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尽快建立一批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企业及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中介机构,为政府当好行业管理的助手。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并使之成为加强行业自律的主体。

2.5旅游服务人才。

要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服务质量操作流程,实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人为本,围绕游客的需要,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要创新旅游培训工作思路,着眼于提高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起一支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国际旅游服务业行规、法规、操作模式的酒店高级管理人员队伍;结合服务需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国际游客所占的比例也将从目前的不到30%上升到60%,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运营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

3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所需旅游专业人才教学内容

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形势,为其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对海南省旅游专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而作为海南省最重要的旅游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本人认为海南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较高的道德素质。

随着国际游客的比例不断增高,将会对海南省旅游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思想冲击,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道德修养,将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因此,道德修养教育至关重要。道德修养不仅是旅游从业人员行为的准则,而且旅游从业人员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因素和手段,它对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一素质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就无法满足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需要。

3.2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技能。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对国际旅游岛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有一个系统的现代认识。除旅游学基本理论外,还应对与旅游密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旅游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可以使旅游从业者准确把握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趋势,有效地发现并解决国际旅游岛发展中各种关键性问题。目前海南省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较差,需要进行系统补充。同时,旅游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旅游服务第一线的从业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技能训练和考核,这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有非常举足轻重的作用。

3.3宽广的知识面。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止设计旅游一个行业,同时对海南省的各个行业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以旅游为契机,促进海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各个行业的新信息的掌握对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旅游业又是以旅游者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产业,它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特定的复合智能结构要求。

3.4创新精神的培养。

国际旅游岛人才建设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方法上的创造力,敢于否定和突破传统或落后的管理模式,能不断创新,改善现有不适应管理模式;理论上的创造力,探讨旅游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学科应用上的创造力,积极大胆地把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最佳途径和最佳效益。

4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针对国际旅游岛对专业人才及培养内容的需要,其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

4.1课堂讲授方式。

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扎实的理论知识的要求,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大多数在室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完成。这种方式可以让从业人员对一个学科的概念、基本理论、架构等有非常系统深入的了解,对于具体实践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如何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培养培训的竞争力也对高校旅游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2课外实践方式。

旅游行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一个行业,仅仅只有室内课堂讲授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必须。目前主要方式就是在酒店、旅行社等地进行真枪实弹地工作,一般采用实习方式,时间大概在半年左右,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锻炼培养和提高效果非常好,这种方式对于国际旅游岛所要求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应急处理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

4.3专业讲座方式。

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时时补充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只有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人和旅游资深专家学者才会有非常快速的了解和敏锐的判断,因此,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邀请旅游行业第一线的从业者和旅游资深专家学者给学生作讲座,这对学生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向及扩大知识面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5小结

设施建设论文篇8

我国政府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在重心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比重偏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既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又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主要偏向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建设等,加之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底子薄、基础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河流缺乏必要的调蓄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还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数据显示,2000-2006年各年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增长速度均低于1%,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44‰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又仅占到41%;已建成的8亿多亩灌溉面积,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财政对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比重偏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财政用于带有广泛社会性的大型水利建设(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出比重偏高。“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大型水利建设资金达1100多亿元,约占我国“九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的70%左右,而且大部分大型水利建设资金又被应急投入到了防洪、抗旱、灌溉等救急性工程项目上。同时,林业生态建设投入资金所占比重也较高,2000年所占比重达到18.2%。大型水利、林业的特点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其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而在统计数据时,这部分投入都是计入对农业的投人中的。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真正直接得到的财政支持,以及在建设中农民真正直接得到的切身实惠被放大了。

二、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

我国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不高,与建国以来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有关。建国以来,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主要被集中投入到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中,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划归地方政府负责。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力被大大削弱,地方财政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疲态。而在地方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中,县乡两级基层政府又是农业基建的“主力军”。财力不足,加之财权事权不对等,基层财政在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早已是不堪重负。特别是在取消农牧业税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地方的财政基本沦为“吃饭财政”甚至“要饭财政”,根本无力承担支持本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2003年起中央取消农村“以工代赈”的“两工”制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同时面临资金和劳动力两方面不足的问题,建设极难得到落实。

三,进一步丰富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

针对基层政府财力紧张、无力承担农业基建任务的实际情况,中央从2007g起开始逐步试点推行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一事一议”从发起的初衷上看,一方面为了缓解基层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激发广大农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效果上看,“一事一议”确实在诸如民主公开、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试图通过村民自治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实际执行中是很难做到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资金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很低,如果缺乏财政的有力支持、得不到政府的配套资金,就算自主筹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事一议”筹资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很差。农民不是不想通过自身力量筹资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日益加剧的贫困状况让其有心无力。尤其严重的是,越是迫切需要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贫困程度往往越高,“一事一议”的筹资难度越大,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其建设的滞后又反过来加重了该地区农业的落后、农民的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劳动力问题。在如今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一般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不具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条件,“一事一议”的筹劳制度因而难以得到落实。鉴于我国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比较可行的方案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建筑施工队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农民的贫困程度,决定了通过“一事一议”自发出资找建筑施工队的办法不可行。

设施建设论文篇9

1.1残疾人旅游需求情况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其中视力残疾者1233万人,听力残疾者2004万人,言语残疾者127万人,肢体残疾者2412万人,智力残疾者554万人,精神残疾者614万人,多重残疾者1352万人。

1.1.1旅游动机以探亲访友、公务、医疗为主

相对其他健康人群而言,残疾人以纯粹观光度假、娱乐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多由一些社会团体出于关爱残疾人群体的目的组织。残疾人自行出游,一般以探亲访友、公务出差、医疗健康为目的。

1.1.2残疾人市场以听力和言语残疾人为主

虽然肢体残疾人在我国残疾人口中比例最高,但由于交通设施和景点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不完善,这部分人群出游率不高。而听力和言语残疾人肢体活动不受限制,在残疾人口中出游率较高。其他类型残疾人出游一般需要陪同人员,这也限制了他们的出游。

1.1.3以短线游为和自行出游为主

目前残疾人旅游者多选择居住地周边一日游,远距离旅行较少。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长线游较少。旅行社提供残疾人旅游产品少,残疾人要参加普通旅游团多被婉拒。目前残疾人多是自行出游或者家人陪伴出游,团体出游一般是单位组织的职工福利旅游或者残联等有关部门出于关爱残疾人的目的而组织的旅游。

1.2旅行社残疾人旅游产品供给情况

目前大部分旅行社较少有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团体旅游包价产品。主要残疾人包价旅游成本较高,风险也大,市场不稳定。

2005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了专门为残疾人出游服务的非赢利性机构--中康残疾人旅游俱乐部,这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残疾人旅游服务的组织。2008年,重庆几位残疾人成立了专为残疾人服务的自强旅行社。

重庆、昆明、广州、海南、绍兴等地都有旅行社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组织了残疾人旅行团,提供哑语导游、肢残人士旅游景点背负等服务。2007年,中国残奥管理中心和中国旅行社总社共同合作开发了“灿奥旅游”项目,专为残疾人和老年等行动有障碍者提供专业的接待服务工作。该项目设计出全程无障碍的旅游线路和符合国际标准的接待服务规范,配备了无障碍旅游车、专业培训的各种语言类导游、国际手语导游,以及通过专业培训的伴游志愿者、医护人员。

2旅行社残疾人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2.1组团成本高,残疾人旅游产品价格高

残疾人旅游需要随团陪护人员和医生;肢体残疾人还需要装有升降机,座位较宽的无障碍旅行车;住宿方面三星级以上饭店才会都具备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厕位和无障碍客房。这些都使得残疾人旅游产品相对于普通旅游产品价格要高。残疾人由于身体的缺陷,在就业和教育等方面有困难,这些问题直接造成残疾人的收入低,经济状况困难。所以大部分残疾人根本无法负担高昂的旅游费用。

2.2突发事故与问题多,旅游企业承担风险高

我国许多景区和旅游接待场所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残疾人旅游者安全事故发生比例高于普通旅游者。残疾人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需要有经验的陪护人员,从而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保证游览安全。残疾人旅游活动,旅行社要承担更高的风险。

2.3旅游线路少,类型单一

旅行社开发的残疾人旅游产品多选择无障碍设施建设较好的目的地,如北京、上海等。旅游线路非常少。针对聋哑残疾人的服务比其他类型残疾人多,有些旅行社还有手语导游。肢体残疾人由于数量较多,逐渐受到重视。而视力残疾等其他类型的残疾人就很难找到适合的旅游项目。

2.4旅游区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很多旅游区无障碍设施偏少,景区入口没有无障碍通道,景点内缺乏轮椅通道,没有盲道,缺乏手语导游,没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等。主要原因是无障碍设施建设成本较高,而残疾人游客的数量有限,没有政府的推动,追求经济利益的景区很少重视这个问题。景区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就给旅行社的线路设计和残疾人旅游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3旅行社开发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对策

3.1加强营销宣传,促进残疾人出游

2008年北京残奥会以来,社会公众对残疾人旅游关注度较高,相关信息也比较多。残疾人过去很少能从媒体或其他渠道得到相关旅游信息,也由于以往出行碰到困难处境的经历,对出门旅游没有兴趣,缺乏信心。旅行社和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媒体向残疾人宣传旅游目的地无障碍设施情况和残疾人旅游相关信息,激发残疾人朋友的出游欲望,增强残疾人出游的信心。

3.2加强旅游设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有关旅游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景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标准,在旅游景区星级评定中把无障碍环境作为重要因素,尽快推进景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交通设施方面,城市地铁和机场无障碍设施建设一般较好,其他城市公共汽车还需要改进,最好引进一些无障碍公共汽车。航空公司需要为残疾旅游者提供专门的服务,从办理登记手续到协助登机;提供残疾人专用的登机桥或登机升降机,飞机内为残疾旅游者提供专门的轮椅等。新建的火车站无障碍设施较好,旧火车站要加强改造,建设无障碍设施,设置专门的残疾人停车位、候车室,无障碍卫生间等;火车上应备有方便残疾人登陆火车车厢的便利坡道);火车上应提供l-2节对残疾人无障碍的车厢,为残疾旅游者提供更为体贴的服务。

3.3政府支持旅游企业开发残疾人旅游产品

旅游企业开发残疾人旅游产品成本高、风险大,对残疾人市场热情不高。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能引导和促进旅游企业开发更为价廉物美的残疾人旅游产品。政府现有的优惠政策主要是景点门票免费或优惠、乘坐城市公交优惠。今后政府可以通过给提供残疾人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以税收优惠或者其他形式的资金优惠降低企业开发残疾人旅游产品的成本。鼓励旅游饭店建立无障碍客房;支持成立残疾人旅游相关服务组织,为残疾人旅游提供信息和其他帮助。

3.4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残疾人旅游产品

目前旅行社的残疾人旅游包价产品多是针对言语和听力残疾人以及肢体残疾人。对于视力残疾的旅游者,人们一般认为他们没有旅游需求,这是一种偏见。视力残疾人也有旅游需求,他们一般听觉和触觉非常敏锐,旅行社可以为这类人群设计偏向听觉和触觉感受的旅游产品。例如在线路中安排瀑布,大海等景点;娱乐项目中安排听戏剧、音乐等;发放包含景点详细介绍的盲人有声读物等。

3.5提供更为专业细致的服务

旅行社现有的普通导游可能还不能完全胜任残疾人旅游的服务工作。残疾人旅游线路的导游人员应当了解残疾人心理,有爱心和责任心。旅行社还要配备一些手语导游,专业的护理人员。旅行社可以和残联、残疾人民间社团、服务残疾人志愿者组织等机构合作,为残疾人旅游者提供更专业细致的服务,让他们在旅游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凯,王莹.残疾人旅游市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旅游细分市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l).

[2]黎健斌.我国残疾人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8.

设施建设论文篇10

一、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功能

笔者认为,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具有如下功能:

1.教育功能。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根据安全工作的客观实际与自身要求而进行设计的一种文化,它符合施工企业的思想、文化、经济等基础条件,适合施工企业的地域、时域的需求;它传递着施工企业关于安全的目标、方针以及实施计划等信息,宣传了安全管理的成效。

2.认识功能。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把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结合,使施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转化为另一种表达形式,使之更直观具体、更生动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与工作,让相对较为抽象的理

论更易为施工企业全体成员所认识、所理解和接受。

二、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1.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自身的需要。现代管理科学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为管理的其他环节创造先决条件。构建安全文化,能够增强管理上的道德含量和安全意识,符合施工企业所有人员的客观实际及生产场地的特征,是解决所有人员对安全的认识问题、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的有效形式;构建安全文化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使所有人员形成一种安全思维定式,把搞好生产安全管理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2.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也给施工企业的安全系列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施工企业的管理至今已历经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三个阶段,而安全文化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第四个阶段,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3.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弥补施工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缺陷的需要。引起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两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

三、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内容

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管理技术的灵魂科学,它发挥文化的功能来进行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精神文化。安全文化首先是施工企业的一种精神文化,也可称为一种观念文化,主要是指施工企业要培养和体现职工群体意志、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施工企业精神。精神文化着眼于造就人的品格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道德建设、榜样示范等,在施工企业成员的灵魂深处产生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冲破各种不良影响的桎梏,把自己的事业与国民经济的繁荣、建筑业的振兴结合起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促使施工企业全体成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促使施工企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工作观念。

2.管理文化。笔者认为,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中的管理文化又包含以下三种文化:

(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原则,用优化的管理方法,规范、约束施工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生产安全,实现施工企业的奋斗目标。施工企业要建立起一整套针对思想教育、安全管理、生活管理、劳务人员、管理人员等的规章制度,使所有人员的工作、生活行为有章可循,使考核、督促有据可依。制度的建立,不仅能成为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而且应是激励成员前进的动力。这些制度应该具有法规性,需不折不扣地执行;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定性定量相宜,并要具有连贯性,易于贯彻执行。(2)目标文化。目标文化应体现施工企业的发展内涵及企业特色。施工企业应对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根据自身的客观资源、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为社会输送合格建筑产品的责任,确定施工企业的定位目标、奋斗目标及发展战略。施工企业的目标文化可宣传“品牌战略”、“精品意识”,但不能脱离现实,空喊口号。目标文化对外宣示了施工企业对外作出的承诺,以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对内则产生一股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使施工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同德为之奋斗。

(3)行为文化。安全文化也是施工企业的一种(转上页)(接下页)行为文化,包括全体成员要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各级领导干部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能够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个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等。

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措施

既然安全文化可以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就像安全管理可以弥补安全技术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建设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设施建设论文篇11

作者:雷政全 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有的甚至把文化建设当成了一种权宜之计和口号因而总体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流程机制和匹配环节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理顺和协调,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相关资金资源投入保障率较低一直处于较大的缺口状态运行,从而损害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制度保障。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由于对市场条件下的相关文化建设和运作机制缺乏科学的解读,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中没有将市场价格竞争机制有效的纳入进来,相关文化建设主体和环节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激励。目前总体来看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激励和动力不足,从其运行机制、流程和考核体制上来看其缺乏对于宏观市场环境下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运用,使得文化建设的相关参与主体和环节不能从关心自身利益的基本前提出发来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进者得不到奖励落后者得不到惩罚使得了整个文化建设局面失去了活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即企业经营理念没有得到相应与时俱进,国有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向市场机制转变的过程还没有整体完成,一些具体的经营管理措施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成本和促进技术创新。目前国有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市场机制的要求和其自身使命远景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这主要表现为对于生产经营成本控制的手段不力以及技术创新内在机制的缺乏,使得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没有得到稳固,这种状况造成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贡献度和促进效率的较低表现,也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失去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机制。

结合相关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以及国有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具体业务进展情况,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提高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第一,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重视和估量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全面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将其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长远机制上给予确认和有效关注,从而建立健全文化建设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文化建设对于国有施工企业的重要作用意义以及国有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都决定了文化建设在其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为此必须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机制的高度和层次去看待企业文化建设问题,采取措施扫除制约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组织障碍,并制定相关的投入保障机制来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源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第二,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文化建设所处的大的宏观市场环境,并将其核心要素即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有效地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上来,从而调动企业文化建设相关参与主体和环节的积极性,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借助这个激励作用来进行其具体实施和过程细节的相关安排,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能够改变传统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和安排采取面向市场机制的评价考核办法对于相关主体的行为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将其纳入到相关的总评价考核体系之中。第三,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全面地更新和加强企业核心经营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的转变,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机制和模式制度有效地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中。国有施工企业应该结合工程施工业务和管理特点,面向国际先进的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来全面地进行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改变其固有的管理理念特别是市场观念、营销观念和竞争观念,从而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这对于新时期下国有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实质和核心作用意义。

国有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其生产经营范畴的重要内容,明确企业使命、制定企业目标和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是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本文认为目前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对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企业发展战略层面和机制上的关注,文化建设内容框架中对于市场价格竞争机制考虑的不足以及企业经营理念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更新和转变,这些问题导致了目前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其他困难和不足,最后结合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理论和国有施工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设施建设论文篇12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是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学术界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甚多,对其基本内涵基本是达成共识的。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的行为模式、艺术、、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表现。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创造了文化,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文化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不同组织群体也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存在着种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作为一种组织群体,企业也一定存在着企业文化这种模式。

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而在其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中,始终伴随着经济与文化互相渗透的运动过程。因此,企业的活动既具有经济性质,又具有文化性质。企业文化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引起,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兴起、发展、壮大而日益凸显的。

伴随着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不断构建其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形成其“硬文化”,企业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和外在表现。同时,为了保证经营活动,企业创设了领导体制、组织形式、人际关系等各项规章制度,其制度文化层是企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中介。企业文化的内核是精神文化层,包括生产经营哲学、管理作风、理思维方式、企业群体意识和职工素质等,是企业文化的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了企业的软文化。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经济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结合。不管是对于经济社会、区域经济还是企业的发展,文化都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内驱动力。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组织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必必然形成具有其独特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新的管理观念,企业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较高层次的管理。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管理行为,成为一场波及全球、影响深远的管理革命。

2、建筑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文化是伴随着建筑企业成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积累。它既体现着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及其规定性。我国的建筑企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其主要任务不仅在于完成一项具体的工程,而且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负有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保护文化发展连续性,创造新的文化形式的历史责任。

建筑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特性,表现在:①建筑企业投资较高。建筑企业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比起一般工业部门,其资金的投入量非常高。如果出现投资失误,就很可能陷入资金窘迫之中。②建筑企业劳动密集。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比例较大。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都直接对产品的质量构成影响。建筑企业存在大量的隐蔽工程,这些工程除了靠有限的检查把关外,主要靠员工的负责精神和自觉性。③建筑施工现场分散。建筑企业大多临时用工多,异地施工多,工作强度大,现场分散,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大,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④建筑施工周期长。建筑产品由于造型庞大复杂,位置固定不可分割,比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要长得多。⑤生产环境及条件变化大。每次的建筑施工都是在全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各具特色,各不相同。新条件、新要求、新设计、新施工方法、新施工组织决定了产品生产的不断变化。⑥各类制约因素较多。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自然、技术、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均能对工程施工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企业必须在不断协调各种矛盾中前进。

充分认识建筑企业的特点,有益于理解建筑企业文化的特殊内涵。我们可以综合前文观点,将建筑企业文化的含义表述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建筑企业个性和特色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习惯习俗、规章制度和精神风貌等。建筑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元、动态、综合的概念,它贯穿于建筑企业内外部因素之中,贯穿于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3、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许多建筑业企业仍然未摆脱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粗放经营、技术陈旧、集团化发展、机构臃肿、包袱沉重、工作效率低下等状态长期存在。同时由于与国外市场长期隔离,有相当多的企业不熟悉国际承包市场的经营方式,不了解国际竞争规则,缺乏与国际大承包商在同一环境竞争的经验,因此大多数中国建筑企业还不具备在国际建筑市场上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同时我国传统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往往是竞争双方势不两立,存在一定恶性竞争,从而客观上不仅降低各自的赢利水平,而且还可能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这些迫使我国的建筑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真正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问题。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来说无疑是一种更高的要求,难度很大。

竞争压力之外,我国建筑企业文化受人才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队伍大部分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受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特别是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人才奇缺。同时,由于企业用人机制不合理,对高素质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优秀人才进一步流动到优秀企业中,包括一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跨国建筑集团、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使得相当多的建筑企业的面临人才危机。

根本而言,我国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最大影响因素是管理机制。我国建筑企业大多观念落后, 体制、程序、方法、标准、规范和规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与国际通行模式不接轨。,企业的功能不完善,工程总承包能力比较薄弱,同时缺乏先进技术的来源,难以得到先进的技术参与国际招标竞争。在运行机制方面,也存在项目管理水平低,运作起点不高,方法不多,创新不够的问题。与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国外企业相比,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缺乏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或者说其企业文化建设未能伴随着生产力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了市场与资源整合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管理日益明显的作用,促使我国建筑业人士逐步重视文化对管理的实践价值和深远意义,建筑企业进行文化结构的变革已势在必行。

4、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应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和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作进一步深层的研究和思考,为我国建筑企业文化建构打下牢固的基础。

设施建设论文篇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指出,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认识这些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措施对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上个世纪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仍存在数量不足、发展不均衡、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善等问题。

(一)数量不足且使用率低

近些年虽然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再像以前那样匮乏,但面对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上还是明显不足。很多县市没有专门的体育场、图书馆;乡镇大都缺乏大型的集体文化活动场所与设施;许多村庄更是没有自己专门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和宗教活动场所。以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为例,虽然我国于1998年就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只占农村家庭总户数的32.38%。①此外,即使一些县、乡和村庄有一定数量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由于设施本身的问题或者供求信息不对等,使用率也较低。

(二)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虽然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是现有设施无论在种类还是在地区间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在种类上,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宗教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等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有线电视、通信网络等个人付费使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较快;在地区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而在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西部省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则十分迟缓。以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东西部省份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的比例差异性非常大,占到一半以上的分别是江苏78.03%、上海77.09%、浙江65.64%、福建60.48%、北京57.37%、山东52.93%,其他省份均在50%以下,排在后四位的分别是,青海1.01%、宁夏1.47%、5.38%、甘肃11.30%。①

(三)资金投入少

近几年我国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财政支出较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较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我国在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的国家财政支出为1 893.36亿元,而当年的国家财政总支出为109 247.79亿元,这仅占总财政支出的1.733%,而且这1 893.36亿元中有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城市文化体育与传媒发展上,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较少。同时,与我国农村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相比,资金投入也明显较少,例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农林水事务方面的国家财政支出为9 937.55亿元,大约是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国家财政支出的5.249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向农林水事务倾斜的力度较大。此外,我国在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的国家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也慢于同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例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农林水事务方面的国家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大约为22.73%,而2011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为25%。①

(四)管理不善

当前很多地方大都没有对已建成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管理,管理不善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些县乡村,许多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修建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检查过后就无人过问,更无人管理,有的甚至一锁了之,很多已建成的文化基础设施长期闲置,发挥不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作用;在有些地方,由于长期没有人管理和修葺,一些本来好好的文化基础设施面临要报废的境地;有些乡村的很多文化站、文化室建设起来了,因为缺乏经费,后期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和设施资料更新;有的乡村由于缺乏专门人员管理,很多文化基础设施遭到部分村民挪为他用、占为己有和无端破坏。

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之所以存在数量不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主要是因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建设模式单一、管理人员缺乏。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走了一条“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发展、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时间里,中央都把大量的财政经费投入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去,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都较农村发达,特别是近些年,城市以图书馆、电影院、文化广场、体育场等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有的甚至比欧美国家建得还好。相比之下,国家财政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此外,在农村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政府财政对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年年增加,现在绝大多数农村的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上个世纪都有了质的飞跃,相比之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则要落后很多。近几年,虽然政府认识到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在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的作用,但由于这方面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导致管理经费不足,很多文化站、文化室建设起来了,因为缺乏经费,设施后期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和资料得不到及时更新。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管理不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为:一是整体上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详细的、成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比较随意,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导致管理效果不好。二是没有建立明确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权责制度,相关部门和个人的管理权力界定模糊,导致管理责任不能有效落实,一旦出现问题,责任不能明确追究。三是缺乏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的流程控制制度,不能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具体为,在建设前,不能及时获取农民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偏好;在使用过程中,不能详细掌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在使用后,不能有效获得农民使用文化基础设施后的反馈信息。四是缺乏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考核指标的政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这导致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单一

受我国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影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都由政府这一单一主体负责,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为主的单一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由于财政收入有限,而政府要支出的项目繁多,这种单一型的建设模式直接导致政府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导致个人付费使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较快而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慢。同时,由于不同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相差悬殊,他们在各自地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相差甚多,这直接导致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在东西部省份间的分布很不均衡。

(四)缺乏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匮乏。一是缺乏专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现有的管理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兼职,因此对设施的管理很不到位;二是现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知识陈旧且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较低,使得对设施的维护不善、更新不及时。三是缺乏稳定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现有的管理人员队伍流动性很大,由于福利待遇较低、激励机制不健全,很多人都不愿意长期从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工作,此外,一些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工作。

三、加快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通过上面对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解决数量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政府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之所以存在数量不足、资金投入少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想加快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关键是要强化政府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应该说这为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了很好的政策导向,那么各级地方政府就要认识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要性,就要转变原有的“轻文化设施建设”的观念,在行动上就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保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充足的资金后盾。

(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制度

要想解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不善的问题,就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为:一是健全日常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资金管理制度、日常使用登记制度、维护制度等规章制度。二是建立明确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权责制度,合理划分每个政府层级、每个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权力和责任。三是建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流程控制制度,主要是建立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决策的决策制度,以保证农民将不同的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偏好表达出来;建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使用跟踪制度,以保证管理人员能随时掌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并适时做出反应;建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用后信息反馈制度,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及时收集和政策的及时调整。四是在县乡村建立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考核指标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以调动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建立多元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现有的单一型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不论是在资金还是在管理上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多元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要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来引导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来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要通过行政手段促进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积极发挥市场和企业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对于一些个人付费的文化基础设施,要鼓励市场和企业去建设,政府只要做好监管就可以了;要调动农民、民间组织参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民间组织参与。

(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要想提高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按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相应的管理部门定编定岗,减少兼职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便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三是改革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通过福利待遇的调整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愿意留在这个系统工作;四是建立有效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引导制度,通过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文化部门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4.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