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用地实用13篇

设施农业用地
设施农业用地篇1

2设施农业生产力

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时季、地域之“自然限制”,创造了速生、优质、高产、均衡、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因而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荷兰、以色列等国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本国农业的主要特色。荷兰温室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6%,占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切花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71%,年营业额达160亿荷兰盾(相当78亿美元,平均年产值78万美元/hm2),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20%,年出口额达3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50%。以色列的设施园艺水平也堪称世界一流,这样就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3]。80年代以来,我国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是世界上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至1997年,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20万hm2,有塑料中、小拱棚56万hm2,各类温室35万hm2。大中城市基本实现了蔬菜的全年供应,蔬菜的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特别是北纬40°以上的高寒地区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日光温室技术,依靠简易的设施,在冬春季节里不加温也能生产出黄瓜、番茄等喜温果菜。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的一些农业科研单位,近年来也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山东省设施农业近10年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拱形大棚和日光温室为主要栽培方式的冬春保护地蔬菜种植,成为山东蔬菜业的重点和特色。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山东全省设施栽培的蔬菜面积达到40.0多万hm2,蔬菜产量2900多万t,产值291.7亿元,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58%,山东设施栽培蔬菜的面积约占全国设施栽培蔬菜总面积的40%。自1992年陕西延安开始建设高效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以来,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扩大。到1993年累计建大棚1446座,总产鲜菜614.55万kg,总产值达1352万元。1994~1995年,温室大棚迅速扩大到13个县区43个重点乡镇,新建大棚3508座,累计达4954座,总产鲜菜2234.25hm2万kg,总产值达4468.5万元。至1999年底,大棚蔬菜发展到11450座,蔬菜总面积发展到7000hm2,蔬菜总产量达23.6万t,总产值2.3亿元。2000年,大棚发展到15950座。安塞沿河湾镇杨家沟村有农户78户,标准棚178座,人均纯收入1840元/a,其中大棚收入占90%以上。

3设施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向中西部的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植被恢复重建与土地合理利用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强化生态建设,创建一个和谐的“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达的西部地区,对实施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大西北的开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15年,西部地区将经历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变革,将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西部大开发创建更为和谐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达的社会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随着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进行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设施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的设施蔬菜栽培面积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加,已经成为世界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设施蔬菜已成为我国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大面积的坡耕地被种植为林地和草地,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到面积十分有限的川平地和低部位的梯田上。如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是确保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在以植被建设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延安,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种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来,山坡地林草面积不断扩大,坡耕地种植面积不断减小。设施农业成为该区农业发展一个新的支柱产业。仅以一个乡镇为例,在2000年全镇耕地面积中,粮食作物占农耕地面积的94.15%,而总产值仅占到71.51%;经济作物面积占0.46%,产值占0.85%;蔬菜面积占2.54%,而总产值占到11.98%。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经济作物的2.56倍,是粮食作物的6.2倍。在10个川道村中,粮食作物面积占农耕地面积的90.25%,而总产值仅占到54.08%;经济作物面积占1.06%,产值占1.71%;蔬菜面积占4.24%,而总产值占到20.77%。

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经济作物的3.03倍,是粮食作物的8.2倍。在2001年全镇耕地面积中,粮食作物面积占农耕地面积的92.39%,而总产值仅占到68.00%;经济作物面积占0.42%,产值占0.82%;蔬菜面积占4.36%,而总产值占到16.20%。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经济作物的2.75倍,是粮食作物的6.61倍。在10个川道村中,粮食作物面积占农耕地面积的92.21%,而总产值仅占到54.08%;经济作物面积占1.08%,产值占1.71%;蔬菜面积占4.55%,而总产值占到20.77%。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经济作物的2.45倍,是粮食作物的6.35倍。目前,以温室塑料大棚生产为主体的设施农业以其风险投资小,土地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大,回报率好,且生产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有长远而广阔的市场潜力优势,因而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正在成为该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村和农业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农业的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农产品数量持续提高,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良性循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这说明设施农业在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设施农业的发展也将推动该区农业持续发展。设施蔬菜因其经济效益相对较高,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西部地区正在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新的增长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走节约资源、集约化经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4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4.1盲目重复引进和建造现代化温室

1979~1987年间,一些省、区、市从荷兰、日本、美国、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了20多处现代化温室,面积21.2hm2。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1995年以来,现代化温室的引进急剧升温。从收集到的154处176.53hm2引进现代化温室的情况看,1979~1994年间引进的仅为29.23hm2,占16.6%;而1995~1998年间引进的就达147.30hm2,占83.4%,耗资巨大。从已经引进的现代化温室的使用效果看,“大”、“高”、“差”的问题普遍存在。首先是投资大,是国产塑料温室的30~50倍;其次是运营费用高,通常每年为50~60万元/hm2;第三是效益差,由于运营费用高,而我国的社会消费总体水平低,即使不计算折旧成本,也大多处于亏损运营的艰难境地。我们应本着符合国情、省情、区情和民情的原则,向既先进又实用的方向发展,走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现代化之路。以改造、提高大棚及温室设施,改革栽培技术,提高产量、质量、效益为发展方向。设施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产生,又在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应从实际出发,本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型分散到大型规模化逐步发展的原则,对有经济实力的地区可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发展档次较高的设施模式,甚至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但不能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对经济实力不足或较为落后的地区,应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稳步发展,对现有设施条件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设施生产效益。对新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和较贫困的地区应因地制宜,把提高效益放在首位,使设施农业生产进入一个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阶段。

4.2盲目扩大规模,效益有待提高

设施农业是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从依附自然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设施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一个突破口,这一新兴产业通过采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产时间,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优势,获得巨大的超额利润,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随着设施蔬菜生产面积的发展,超时令蔬菜季节差价必然进一步缩小,单靠异常的季节差价维持低产量高效益已经没有生命力。必须由季节差价效益型向高产优质效益型发展,才能使这一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尽管有些种类蔬菜较短缺,但是蔬菜总量的自给率为101.2%,供大于求,蔬菜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亦是必然的。今后设施蔬菜的发展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采用新技术提高设施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单产。树立质量意识,发展绿色食品蔬菜,在蔬菜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若按传统思路发展设施蔬菜,仅依靠扩大其种植规模,非但给农民带不来经济实惠,反而造成经济损失。今后设施蔬菜的发展中在注意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应重视效益的提高。引导设施农业向深层次发展,通过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的途径,使设施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设施农业用地篇2

二、加强管理,严格执行设施农业用地审核审批制度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切实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各镇要立足本地区农牧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制定区域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旗国土资源局、农牧业局等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我旗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长远的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抓紧制定全旗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和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规范设施农业用地行为,指导设施农业发展。不断完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和畜牧水产、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用地的管理机制,支持改善生产条件的农牧业设施建设,鼓励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

(二)严格审核审批程序。设施农业用地分农业生产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要符合行业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城镇规划控制区内的要符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设施农业附属的管理和生活用房等永久性建筑物的用地,必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按照建设用地管理,未使用建筑材料硬化地面,或虽使用建筑材料但未破坏土地并易于复垦的畜禽舍、温室大棚和附属绿化隔离等用地,以及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均作为设施农业用地办理用地手续。凡申请兴办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的单位或个人,要提交项目地址和面积、四至范围图、土地权属、项目类型、生产品种、附属设施用地布局等材料,经镇人民政府同意后,向旗农牧业主管部门提出设施农业项目建设申请,进行核准。农牧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旗国土资源部门备案核准或逐级报批农用地转用手续。在城镇规划控制区内进行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还须经建设部门和城管部门审批。对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组织农用地转用和供地报批,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旗国土资源部门在设施农业项目附属设施用地有关手续完备后,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工作。农业生产用地和附属设施农用地确定后,不得擅自改变用途,用于非农业建设。对于擅自改变用途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视为违法用地,严格依法处理。

(三)做好宣传与服务工作。各镇要充分发挥司法所的司法宣传和村级普法宣传栏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依法用地的法律法规宣传;镇国土所要经常走进嘎查村、农牧户,深入田间地头,对于符合政策规定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要尽快协助项目业主完善用地手续;对不符合政策的要明确告知,及时警示和制止。要努力做到政策宣传到位、跟踪服务到位、管理审批到位,促进设施农业用地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完善机制,加大设施农业用地的综合监管力度

设施农业用地篇3

2006年,西岗镇在全国率先设立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俗称土地有形市场。西岗镇的土地流转,实行挂牌交易,由政府投资建立土地交易大厅,健全交易体系,通过农村信息员采集农民流转信息,汇总到交易系统,统一,统一交易,统一签订合同,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有序、公开、快捷轨道。农民自愿来交易,不收任何费用。配合交易中心还建了一个网站,外地用地户可通过网站查询信息,然后来中心拍地。2006-2008两年来,通过市场西岗镇已流转土地1.3万亩,占到全镇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涉及到4000户农户。西岗镇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找到了一条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路子。一是创新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促进了农村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西岗镇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顺应了这种时代要求。通过市场的有效配置作用,使农村土地进入市场,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既实现了土地的市场价值和保障功能。二是实现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运作,受让土地的企业或种植大户,为了获取租地成本外的更大收益,不再从事传统的粮食种植,而是通过技术、资金投入,集约发展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以实现其经营目的。三是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的规模化流转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标准化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与基地经营业主签订合同,基地业主按合同约定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利益联接体。四是拉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市场运作,不愿经营土地的农户可以及时转出土地,避免了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和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农村土地市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设施农业用地篇4

二、明确界定设施农用地范围

根据设施农用地特点,从有利于规范管理出发,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设施农用地具体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

(一)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工厂化作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塑料)连栋温室、钢筋水泥砖石结构(或竹木结构、早强水泥结构、钢竹混合结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环境安全型食用菌房及进排水渠、配电室、机井管理房用地;

2、规模化养殖中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运动场地)、畜禽有机物处置、挤奶厅、青贮池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

3、水产养殖池塘、水产大棚温室、工厂化养殖、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4、育种育苗所需的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及基质处理车间、填盘装钵车间、播种车间和简易的生产看护房用地。

(二)附属设施用地是指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辅助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指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需配套的检验检疫监测、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及办公室、餐厅、厨房、宿舍、厕所等生活设施用地;畜牧养殖小区主要包括防疫室、消毒室、病死畜禽隔离室、饲料加工及办公生活用房。

2、仓库用地:指存放农产品、农资、饲料(包括干草棚、精饲料库)、农机农具和农产品分拣包装等必要的场所用地;

3、硬化晾晒场、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道路用地。

三、区分用地情况,严格实行分类管理

(一)明确设施农用地管理方式。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性质不同于非农业建设项目用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按农用地管理。

兴建农业设施的,经营主体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并与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应先行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主体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附属设施农用地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按照省有关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二)合理控制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根据农业有关标准和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类型和特点,本着从严控制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减少对耕地占用与破坏的原则,对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按以下标准执行:

设施农用地项目用地最低面积标准为350亩,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比照《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确定的养殖规模,结合不同畜种用地参考指标合理确定。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三)严格把握设施农用地范围。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并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因设施农业项目发展需要,申请按建设用地使用土地的,可按建设用地管理,并依法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四)引导设施农业合理选址。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建设应尽量利用不在林地规划范围内的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也应尽量占用劣质耕地,避免滥用优质耕地,同时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尽量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

四、严格程序,规范设施农用地审核

农业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的建设与用地,由经营主体向街镇提出申请,街镇以正式文件申报,并抄送国土、农业或畜牧部门,区政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进行研究和审批。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原则上不办理设施农用地手续。

(一)经营主体申请。设施农业经营主体要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为主。经营主体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方案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用地面积,拟建设类型、数量、标准和用地规模等(应明确区分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并与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补充耕地、土地复垦、交还和违约责任等有关土地使用条件。协商一致后,双方签订用地协议。经营主体需持以下材料向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提出用地申请:

1、经营主体申请;

2、设施建设方案(附设施建设平面设计图);

3、用地协议;

4、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附经营主体复耕协议书;

5、附属设施涉及占用耕地的,附补充耕地协议书;

6、涉及占用林地的,附《占用林地许可证》;

7、所在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

8、标注设施农用地规模的1:10000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9、附属设施项目勘测定界图;

10、设施农业项目平面布置图;

11、标注附属设施占补平衡的1:10000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二)审核。申报材料经街镇初审合格后,报区农业或畜牧、国土资源部门审核。

(三)批准。经农业或畜牧、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合格的,由区国土资源部门报区政府批准。

五、加强组织领导与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设施农用地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吴承丙同志任组长,袁长奎同志、王长元同志为副组长,区国土、农业、畜牧、执法等部门及各街镇主任(镇长)为成员的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督导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分局。各街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将业务精干、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街镇设施农用地审核工作,确保设施用地审核工作扎实开展,为顺利实施设施农用地管理打好基础。

(二)切实加强设施农用地的用途管制。经营主体要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按照协议约定使用土地。设施用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禁止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不得超过用地标准,禁止擅自扩大设施用地规模或通过分次申报用地变相扩大设施用地规模;不得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禁止擅自将设施用于其他经营。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经营主体设施农用地经营行为的执法监管,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经营主体农业经营能力和土地流转合同履行情况的审查。

(三)建立设施农用地监管的共同责任机制。区国土资源、农业、畜牧部门和各街镇都应将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制度,分工合作,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农业、畜牧部门加强对设施农用地审核同意后的跟踪监管,督促指导设施农用地的土地利用,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和台帐管理工作;街镇负责监督经营主体按照协议约定具体实施农业设施建设,落实土地复垦责任。

(四)设施农用地使用纳入土地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范围。区国土资源部门和国土资源所在土地巡查中要对设施农用地开展巡查,对不符合规定要求使用土地的,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在开展卫片执法检查自查中,对设施农用地的利用进行合规性核实,不符合规定的,计入违法用地予以纠正和查处。

设施农业用地篇5

    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蓬勃兴起、畜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全国各地掀起了依托高效规模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热潮。江苏省阜宁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仅2011年就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激励等有效措施,新增高效农业用地6.5万亩。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借设施农业为名,滥占耕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现象。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阜宁县在加强设施农用地的审批、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出台政策,加强规范管理为切实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充分征求县农业、环保、林牧渔业、规划、水利等有关部门意见,阜宁县国土资源局草拟了《阜宁县设施农用地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并由县政府正式出台。明确设施农用地划分范围。设施农用地主要指直接用于畜禽养殖、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具体又可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如畜禽舍、养殖池等)和附属设施用地(如生活管理用房、农村道路等)。同时,严格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用地,均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应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科学编制设施农用地规划。

    阜宁县各镇(区)都在农业经济部门的统一组织指导下编制好本辖区的设施农用地规划。设施农用地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村镇规划等有关要求,合理确定设施农用地的规模、布局,严禁设施农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对农业生产服务的附属设施用地按项目类型实行规模控制,如规模化水产养殖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控制在总用地规模的7%以内。兴建农业设施还应尽量利用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且严禁占用基本农田。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的要求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并做到先补后占。没有条件补充耕地的,可以根据附属设施占用耕地面积,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明确职责,提高审批效率根据《通知》精神,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需要制定一套既合法合规、又便于操作的审批流程,明确部门职责,在申请、申报、审核、批准四个环节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由于设施农业项目大多时效性、季节性较强,阜宁县要求各部门对报送材料的审查、审核都控制在2个工作日内,对报送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当面告知并说明理由。

    对于一些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项目,还要求取得林牧渔业和环保部门出具的审查意见。同时,经审批同意实施的设施农业项目,县政府委托县国土部门发放用地批准通知书,以减少中间环节,使设施农业项目尽早实施。自《实施细则》出台以来,全县共审批设施农用地80多宗。加强监管,建立共管机制由于《通知》只对设施农用地的范围界定、管理方式、审核要求等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意见,但对具体的操作模式、实施步骤、格式文本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也缺乏相应配套文件的有效支持,阜宁县国土资源局结合近年来的项目用地办理经验和国土部门工作特点,本着规范管理、资料完备、便于操作的原则,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设施农用地全程监管。强化基层管理职能,为设施农用地管理把好前沿关。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第一线,国土所在设施农用地审批过程中负有实地踏勘、材料收集、初审、验收、巡查等重要职责,在实地踏勘过程中,国土所应做好土地利用现状记录,并邀请镇区农经部门、村建部门、村组代表等一起参加实地踏勘并在《实地踏勘表》上签字盖章确认,以减少设施农业项目报批和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同时,国土所还需要全程参与设施农业项目的施工放点、综合验收、执法巡查等相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严格按批准条件使用土地,发现违法用地的须及时制止和报告。

    加强内部沟通协调,不断完善设施农用地报批材料。国土系统内部明确各自职能,不断完善各项报批材料,提高工作效率,地籍、规划、利用、监察等相关科室都应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为设施农用地的报批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持。规划保护科出具设施农业项目1:10000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示意图和审查意见,合理确定设施农用地的规模、布局,不占或少占耕地,且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地政地籍科出具设施农业项目权属地类表和1:5000的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和审查意见,确认附属设施等各类用地的地类和面积,设施农用地经县政府批准后,做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台账登记;土地利用科对设施农用地项目类型进行审核把关,对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按规定实现占补平衡,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报批;监察科对设施农用地定期执法巡查,做好后期的全程跟踪管理。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加强设施农用地全程监督管理。设施农用地申请经县政府批准后,镇区和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加强设施农用地全程管理,确保设施农业规范用地。一是履行施工放样(即把设计图纸上工程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用一定的测量仪器和方法测设到实地)和综合验收程序。

    项目建设前,由国土部门牵头,会同项目所在地政府、农业、村建等部门进行施工放样标定界址点后,正式动工建设。整体工程竣工后,由农业生产经营者向农业和国土部门申请验收,项目所在地政府、农业、国土等部门对用地面积、建筑层次、用途进行综合验收,不符合设施农用地批准条件的,按违法用地查处。二是确保设施农业项目到期复垦。设施农用地的生产经营者必须认真履行复垦义务。使用期满后,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续办用地的,在到期前一个月内提出续办申请,符合条件的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不符合条件的,自行组织复耕,在1个月内达到原有土地等级标准和耕作条件,并由县国土部门组织验收,恢复农业耕种。项目所在地政府应督促用地单位或个人认真履行复垦协议。三是建立设施农用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随着设施农用地审批的常态化,国土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巡查力度,发现经营者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擅自改变设施农用地用途及设施农用地到期不复耕等不按规定使用土地行为的,应协调相关部门采取停电、停水、停办营业执照等有效措施,及时制止破坏耕地行为,并明确由镇政府负责拆除、复耕,向经营者收取复耕相关费用,建立起设施农用地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设施农业用地篇6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设施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根据设施农用地特点,从有利于规范管理出发,设施农用地具体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

(一)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工厂化作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用地等(花卉、苗圃、温室蔬菜大棚等);

2.规模化养殖中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畜禽有机物处置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

3.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4.育种育苗场所、简易的生产看护房用地等。

(二)附属设施用地是指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辅助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指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需配套的检验检疫监测、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办公生活等设施用地;

2.仓库用地:指存放农产品、农资、饲料、农机农具和农产品分拣包装等必要的场所用地;

3.硬化晾晒场、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道路等用地。

二、严格设施农用地管理

(一)明确设施农用地管理方式。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性质不同于非农业建设项目用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按农用地管理。

兴建农业设施的,经营者应拟定设施建设方案,并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用地协议签订需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南海新区、埠口港管委,下同)审查。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应先行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生产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按照规定收取土地复垦保证金;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原则先补后占,不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按规定收取耕地开垦费。

(二)合理控制设施农用地用地规模。本着从严控制设施农用地规模,减少对耕地占用和破坏的原则,对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采取指标控制。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畜牧兽医局《关于规范禽畜养殖用地管理的意见》规定,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中生产设施用地规模。对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实行指标控制。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三)控制设施农用地范围。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因设施农业项目发展需要,申请按建设用地使用土地的,按照建设用地管理,并依法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四)引导设施农业合理选址。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积极引导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建设应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也应尽量占用劣质耕地,避免滥占优质耕地,同时通过工程、技术等措施,尽量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

三、规范设施农用地审批

设施农用地审批采取经营者申请,镇政府申报,农业、国土部门审查,市政府审批的方式。具体按以下程序和要求办理:

(一)用地申请。经营主体申请设施农用地的,经土地所有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持拟定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拟申请用地平面布置图等材料向所在镇政府提出用地申请。

设施农用地建设方案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用地面积,拟建设施类型、数量、标准和用地规模等;用地协议应包括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交还和违约责任等内容;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营者应依法先行与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二)镇政府申报。镇政府受理后,对经营者提交的设施建设方案、用地协议等进行审查,主要审查用地申请条件、用途、规模、选址和用地协议签订的合法性。符合要求的,出具审查意见,报市发改、环保、畜牧兽医、海洋渔业等相关主管部门立项、备案,报市农业局审核。

(三)农业部门审核。市农业局受理后,主要审核承包合同内容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承包程序是否规范。涉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还需审核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是否明晰,流转期限是否超过承包剩余期限,是否经发包方同意及备案等。审核同意后转市国土资源局办理。

(四)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报批。根据镇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市国土资源局对设施农用地的选址位置、用地规模、权属情况、耕作层保护措施、耕地占补措施等进行审查,与经营者签订土地复垦整治协议,收缴土地复垦保证金。涉及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原则先补后占,不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按规定收取耕地开垦费。审查符合规定要求的,报市政府审批。

国有农场的农业设施用地,由农场提出申请,经农场主管部门初审后,送市国土资源局审核,报市政府审批。

四、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

设施农业用地篇7

1设施农业及其机械化技术概述

1.1设施农业的含义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是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关键技术是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做到寒冷季节高透明高保温、夏季能够降温防苔、能够将太阳光无用光波转变为适应光合需要的光波、良好的防尘抗污功能等。它可根据不同的种养品种需要设计成不同设施类型,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国内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设施农业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使其成为了国内农业未来相当长一阶段发展的主要方向。

1.2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

设施农业机械化本身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趋势,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存在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依托机械化进行农业生产,并以此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顾名思义,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指设施农业发展时所需要依托的机械化相关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本身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特别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总体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种类不断增加,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也得到了保障。例如,日光温室棚外机械主要是卷帘机,在不应用机械化技术的情形下一个人卷放一栋温室大约需要2小时,使温室储热保温和光照性能下降,不同程度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使用机械卷帘减少了劳动强度,卷帘时间仅为十几分钟,使光照时间增加了2小时左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本身与设施农业密不可分,其实际上也是机械化技术的一个具体分支。

1.3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意义

设施农业机械化虽然具备诸多先进性,然而技术本身优势的发挥依然需要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也是国内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其本身更是具备多重意义。首先,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直接有利于技术优势更为明显的发挥出来,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刚刚起步的地区之中,进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将会显著提升设施农业发展速度与水平。其次,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设施农业本身已经成为国内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内设施农业占比更是逐年攀升。在设施农业对农业发展贡献力逐年提升的背景下,进行较好的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够极大地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

2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难点

2.1资金支持不足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面临的首要难点便是资金支持不足,尽管国家对于三农的帮扶资金规模逐渐增加,然而三农帮扶资金是专项资金,其使用的方向有严格要求,三农帮扶资金规模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资金规模的增加。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且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国内的整体推广效果不甚良好,其本身对于国内设施农业进行全面覆盖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支持。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资金不足主要是由于地方财政与国家财政对于设施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重视程度不足下所造成的一个现象,在财政预算中并未将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事宜纳入到其体系之中,这也导致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资金难以到位。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直接调控者,在资金支持上力度上的不足也导致了当前的技术推广难以高速进。

2.2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也面临着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这一状况,尽管国内在机械加工与制造上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国内机械设计,特别是创新设计水平依然十分低下,这也使得当前国内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在与德国及美国等传统设施农业发展大国进行横向对比时可以发现,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相对低下。就国内当前设施农业技术创新这一问题而言,其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驱动力不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化技术不同,其在创新与设计上的难度相对较大。国内耕地面积众多,地势地貌相对复杂,这也为设施农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很大压力。相对落后的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并不能带来实质性改变且相对落后的技术极为容易被模仿,其在推广上自然难以顺利进行。

2.3设施农业机械种类不全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依托具体的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技术本身的优势也需要通过既定的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进行体现。对于农民而言,设施农业相关的机械化设备表现的优异与否是衡量技术本身是否具有价值的根本性因素,一旦相关机械化设备无法较好的付之于设施农业发展,其在推广上自然无法顺利进行。前文已经提及国内农业发展的具体状况,而在地势地貌复杂这一状况之下,国内当前已有的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并不能对国内设施农业发展给予较好的满足,很多地区的设施农业开展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设施农业机械化设备种类不齐全将直接导致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缺少了现实载体,也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东南沿海等平原地区的推广事宜极为顺利,而在西南等丘陵地区的推广则极为缓慢。

2.4基层技术人员数量较少

设施农业本身的发展存在着天然劣势,其在农村及乡镇地区发展使得其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国内设施在农业发展上自然也面临着人才短缺这一客观事实的制约。就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而言,基层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也使得其推广的难度大为增加。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在购买机械化设备及应用先进的机械化技术时十分注重售后问题和技术支持问题。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大多对机械技术并不了解,自身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也使得其对于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的实际需求较高。国内农村乡镇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人员中机械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十分低,大多数机械技术相关人员也只能够进行简单的农机维修。这也使得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往往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状况。

3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路径

3.1持续性增加资金支持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需要持续性增加资金支持,部分地方政府在区域内部设施农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对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提供阶段性资金支持,这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并不能对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提供实质性帮助,对于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需要成为一种持续化工作。对于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应当纳入到三农帮扶体系之中并将资金支持的规模进行确定,纳入到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预算体系之中。

3.2重视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对技术创新事宜给予高度重视,着力解决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这一状况。首先,国家与地方财政应当对于从事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的企业与机构给予资金奖励及支持,使得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此外,政府需要重视引进国外先进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增强中外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交流来促进国内技术创新事宜。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更需要结合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实际,以设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状况来进行针对性创新,使得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技术转换率得到明显增强。

3.3开发出与农业发展实际相符合的农机设备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借助具体的农机设备,这也使得开发出与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实际相符合的农机设备成为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关键。国内农机设计机构及企业需要重视精细化农机设备的研发与制造,丰富国内与设施农业发展相关的农机设备,使得设施农业相关农机设备能够较好地承担起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责任。例如,在地块较为零散的设施农业发展上,可以考虑研发与制造一些便于操作,实际体积小的农机设备以进行设备的较好应用及技术的较好传播和推广。

3.4加大基层技术人员培养力度

基层技术人员对于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至关重要,这也使得国内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需要增加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当鼓励技术人员走向基层进行设施农业发展建设。此外,政府需要对于基层的设施农业相关机械设备经销商进行技术培养服务的提供,使其具备一般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技术能力。增强基层技术人员培养更需要设施农业相关机械设备生产企业付出相应努力,在设施农业设备销售进程中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提供更为专业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4结语

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上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与难题,然而设施农业发展本身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相关事宜需要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国工业发展水平目前获得了显著提升,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未改变,而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在于研发,只有更好地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研发才能使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起来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周国强,费建成.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路径研究及思考[J].民营科技,2016(08):45-47.

设施农业用地篇8

TAN Chun-cheng

(Datian Town People’s Goverment,Tianjin 300480, China)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was introduced.By analyzing the actuality and trait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the prominent existing problems was found.Integrat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mands to protected agriculture,we found out its further developing strategy and measures.

Key words: protected agriculture;significans;countermeasures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设施农业用地篇9

一、设施农业释义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它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设施农业是生物、环境、工程三个领域技术的有机集成。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塑料大棚,连栋大棚,中、小型塑棚及地膜覆盖,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设施农业技术密集、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高。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3.发展设施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手段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克服的问题,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4.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设施农业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展设施农业具体举措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体制有政府主办型、企业主办型和政府企业联办型三种投资模式。从大量实践看,政府企业联办型模式,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区应积极探索在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下的多种发展模式,通过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品质,促进早熟丰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1.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

我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2.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设施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机对接的纽带,是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支撑保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设施农业要由注重生产向生产流通并重转变,要拓宽市场,要从国内外引进一些名优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打造一个好品牌,扩大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注重发挥品牌效应,使农民致富增收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强基地建设

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培育和建设设施农业的生产基地,以“面向市场,技术依托,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综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争取依托市场创品牌,形成特色基地,产生效益,辐射周边地区,以拉动经济增长。

5.加强农业创新人才的培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把发展设施农业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青年农民。

小结:设施农业可看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农业持续增长的“生长点”,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区发展设施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区应因地制宜,以现有温室为基础,引进先进节能日光温室,采取“土洋结合”多类型、多档次发展设施农业的途径。政府要多渠道增加设施农业投入,不断加强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生产条件的相互适应与配套;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普及推广,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应用;努力拓展设施农业生产领域,深入挖掘设施农业的生产潜能;切实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在我区努力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齐全、生产手段加强改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生产产品均衡供应,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设施农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苏林. NSR――为设施农业注入新活力[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3,(08)

设施农业用地篇10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

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

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设施农业用地篇11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

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

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设施农业用地篇12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

,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

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设施农业用地篇13

一、 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近年来,为保障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强农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当前,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农用机具覆盖率提高,农业作业进入机械化时代,农民收益大大提高。

(一)农机化技术的推广现状

时值“十二五”,国家了“购机补贴政策”。“购机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农民置办农业机械的热情。购买农业机械数量的变化带动了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优化了农业设备,提高了农业作业能力,激励了农业作业方式的转化。不可否认,农业机械设备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在解放农民的同时,也为农民收入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地基础。

(二)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现状

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带动了我国农业栽培技术的创新。其利用高科技设施材料,先进的工程手段,设计制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生产环境。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农业设施为基础。设施农业技术的利用,能够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同时,其还可以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劳动资源。设施农业技术是建设新型农村,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效益、素质、竞争力,保障农产品供应的最佳选择。总而言之,设施农业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等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 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的要点

很多省、市、县、乡在开展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工作推广的时候,总是会为确立推广要点而苦恼。下文中,笔者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农机化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推广要点,旨在为各个地区农机化与设施农业的推广提供参考。

(一)农机化技术的推广要点

1、充分发挥农机化的价值。农业机械在将农业人员从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而且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热情。在推广农机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制作农机化典型事例展板等方式,宣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发挥的重要作用。

2、建立政策传达、落实通道。对于党中央、地方党委等做出的重要政策,要积极传达,做到政策从上到下切实贯彻执行。做好政策传达工作,并及时对各地政策落实情况做出反馈。这种做法,利于农机化顺利推广。

3、认真践行国家惠农政策。为保障农机化的全面推广,国家制定了很多惠农政策。其中,购机补贴政策得到了很好地效应。各地区应做好”购机补贴”的宣传工作,力争做到每个农业人员都能明白“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资金兑付方式的运行程序。另外,设立“购机补贴”监管单位、完善对“购机补贴”的惩处制度,确保“购机补贴”顺利发放到农民手中。

4、农机报废更新、保费补贴、作业补贴等农机化扶持政策创新试点。制定实施政策的实际方案。将政策实施之前与政策实施之后呈现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的前后对比、农机产品配备需求的对比。根据政策施行的实际情况,政府继续加大推行力度或者作出相应的改进。

(二)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要点

1、制定政策,助力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配合,其中政策体系的创建尤为重要。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社会投入、自我积累起着协助作用。不论政策怎么变革,农民最关心的都是他们的利益问题。将金融保险政策引入到设施技术的推广中去,为农业资金运转提供保障。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放宽担保限制等途径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问题。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保险补贴政策,进行资金吸引。保险的存在,给农业人员吃下了“定心丸”,让他们在发展设施农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踏实奋进。

2、提升设施农业技术的实施质量

目前,我国设的施农业技术日趋成熟,在农业中的利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设施农业技术的实施质量却停留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拱棚等层面上。通过完善设施农业条件、技术等,来实现我国设施农业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例如,建立科技示范园,为农业人员提供技术展示、指导。

3、提升设施农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通过开展设施农业技术讲座、组织设施农业人员去科技园等观摩学习、建立设施农业培训基地等方式,将设施农业的基本理论,设施环境调控、设施工程预算、温室工程施工等与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有关的技术、方法等知识,传授给设施农业人员。除此之外,设施农业人员还需熟悉我国农业、园艺和设施农业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并具有实际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充分利用观光型农业平台

设施农业技术还可以借助观光型农业平台进行推广。将园艺、保温等设施农业技术在逛逛型农业中充分体现,进而吸引农业人员的注意力,并提高其发展设施农业的兴趣。例如:建立科技园、农家乐等示范园区。游客在欣赏景色,品味美食的时候,也会留心观察园内设施农业技术的运用,并对其深入探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