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毕业论文实用13篇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1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2

由于社会对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就业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有更多的大学生愿意自主创业,自谋出路。2006年12在北京城市学院召开的“创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专场论坛上,现场1000多名大学生,“愿意在城市创业的有多少人?”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但主持人问“同学们毕业后,谁会选择去农村创业?”现场大学生中举手的只有寥寥几人。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对到农村创业持怀疑的态度,还在犹豫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舆论环境,大学生认为到农村就业创业没面子;二是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如交通条件、通讯条件、文化条件等没有城里好;三是担心创业的内容、项目少,投入资金大,无成功的把握等。但大学生在城里创业成功的太少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创业内容狭窄,市场小,专业竞争激烈;创业门槛高,资金需求大,操作难度大,入门困难。

而在农村创业则不同,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创业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据相关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学生顾澄勇,毕业时主动放弃“白领”工作,回到农村,把所学知识与卖鸡蛋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销售,生意越做越红火。从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系毕业的龙波与女友王旭到农村“科学养猪”,如今在全国各地已拥有12个养猪场,年产猪万余头,产值超千万元。安徽科技学院王中华等三位大四学生顶着压力,毅然把户口迁到凤阳县小岗村开展创业活动。由于他们懂技术、善经营,双孢菇生产项目当年就基本收回投资成本,这对当地农民产生了显著的示范作用,当年有7户农民加入双孢蘑菇生产,今年又有20多户农民要求加入村里新成立的食用菌生产合作社。

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的刘明辉回到家乡江西省瑞金市壬田镇高轩村,干起了养殖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的“猪―沼―果”生态农业养殖项目今年获利6万余元。目前,瑞金市有500多名大学生争相回乡创业,发展起肉牛养殖、花卉种植、反季节蔬菜等高效农业生产基地600多个,普及推广各种种养技术120多项,带动5万余户农民走上了现代农业之路。

以上事例说明,大学毕业生农村创业渐成燎原之势,农村创业成功的例子和良好的农村创业氛围,正吸引着大学毕业生奔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大学生创业致富的全新平台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吸引力要素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世纪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四次全国人大在“十一五”规划中重提它,内涵已有重大变化和丰富。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它内涵丰富、目标明确,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十一五”国家建设的重点内容,明确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创业平台,笔者分析,目前新农村建设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要素有以下五点:

1.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型知青杨大可:谱写大学生新农村创业路》、《四川:23岁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当上新民镇城乡青年就业创业互助合作社社长》、《艺术系美女大学毕业生应聘养猪》等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以前,对于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就业地点不选择城市而选择农村,则容易被指责为“没本事”,家族成员也会自认为“没面子”。如今,媒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较多关注,也对就业形式、农村创业进行了正面的舆论引导,这使得有机会接触现代传媒的农民们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渐渐能够接受读完大学的孩子不一定非得在城市里工作的事实了,而能参与新农村建设是非常荣耀的事。同时,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持支持态度。社会宽容度的不断增加,使大学生到新农村创业具备了较理想的舆论环境。

2.丰富的创业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包括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建立在初步工业化和总体小康基础之上全面的小康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 支出达到4318亿元,同比增长22.8%。2008年11月,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 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十大措施中,有措施与新农村建设相关。具体内容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治安问题、小城镇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等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建设、沼气、电网改造、电话网络通信的信息工程、村级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以上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内涵。

3.完善的就业政策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2005年,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 年,中央和国家八部委启动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计划。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决定,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

江苏省从2008年起连续5年,每年选派160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实现“村村都有大学生”的目标,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和工资待遇,“年薪”可达1.8万元,每人还有2000元的一次性安置经费,这些全由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包干”。下村的大学生还可享受一系列激励保障政策:任职满3年并考核合格的,可优先被县(市、区)和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在三年内报考省内高校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或选择一门单科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可由国家代为偿还。此外,从2010年起,省有关部门还将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定向招录。

除了以上政策,还有团中央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江苏省的苏北计划等等,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有力地保障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基本利益,促进了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业。

4.大量的人才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创业人才。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带头人尤为缺乏。经过系统学习的大学毕业生,是具有一定政治、专业素质人才,完全具备成长为新农村建设领路人和带头人的潜能。

(2)新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建设需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农村义务教育缺乏大量的教师,因此,需要师范毕业生和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医疗体制的改革,尤其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医学类毕业生和相关的管理人才。

(3)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科、生物、食品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发挥其专长。

(4)生态保护、循环农业需要环境资源类、管理类毕业生。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快发展循环农业,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这些为生物、化学、农学、轻工、园艺、环境等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创业的舞台。

(5)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工程类大学毕业生。新农村建设中针对道路、饮水、通讯、通电、燃料、改厨、改厕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网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需要相关的农业工程、管理、化工、交通工程、给排水、电气工程、传播学、计算机、通讯等专业的毕业生。

(6)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行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创业的机会。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农家乐、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食品、旅游、管理等各类大学生。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发展需要保险、物流、财经等各种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5.充沛的资源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从广义上讲,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应涵盖农区、牧区、林区、渔区等。因此,农产品资源充沛,这些资源除了传统的农区的水稻、小麦、玉米等外,还有草原牧区的牛、羊等牧业资源;森林中的林业资源(竹、木等);各类水产养殖(海水养殖、淡水养殖等);此外,养猪、养兔、养鸭等养殖业;苹果、香蕉、猕猴桃等种植业;循环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旅游业等。农村资源丰富而多采,层次多,数量多,劳动力成本低,价格相对便宜。大学毕业生来农村创业可办的项目多,前期资金投入少,加上大学生的一技之长(如专业、信息、管理等),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高。如在全国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第三产业以其投资少、收益稳定、经营地点与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创业的机会。

如发展农业观光特色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我国各地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可以挖掘出本地的特色旅游项目,如把旅游与生态农业结合,可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生态农业观光游及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设施等。

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舞台空前宽广,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吸引大学毕业生去自主创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到广大的乡镇创立新的事业,可为农村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大学生的参加而富有创新和活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会加快步伐并更和谐发展。高校毕业生到新农村创业完全能找到利益的均衡点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陶 涛:大学生农村创业大有作为[N].中国青年报,2006,12,21

[2]汪元宏:大学生农村创业启示录[N].中国教育报,2007,01,24

[3]廖国良 杨 颖 姜建明:一大批大学生回乡创业建设新农村[N].经济日报,2007,11,28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3

1 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 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 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 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

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 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P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4

一、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毕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与社会深入接触的良好机会。毕业实习之前,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参观和调研的机会充分认识本行业的情况、特点、企业需求以及当前的业界形势和各项政策,据此初步形成毕业实习意向。

1.顶岗实习

学生进入企业直接从事岗位工作,与工人同吃住。为使学生能胜任岗位工作,在岗位的选择上需反复论证。学生顶岗实习有一定压力和工作强度,实习之后学生对工作、就业会有深刻的认识,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2.注重工艺训练和设备的使用

在学校,更多的是理论学习和基本原理的验证。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应注重农业生产工艺的训练以及现代化农机设备的使用。

3.校企合作

校企优质资源联合,学校的优势在于师资,企业的优势在于设备和生产制度,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1.小组合作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内容可联系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进行选择。研究内容、设计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做得好的毕业设计项目能直接服务于社会实际生产。考虑到学生的特长爱好,通常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合作完成实际项目的毕业设计。学生根据确定的毕业设计方案进入实习企业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有条件的高校可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本校教师共同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企联合指导,指导方式多元化,力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实效。 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有大致的阶段划分,但无须明确界限,应根据当时具体环境灵活掌握。

3.建立品牌毕业设计题目库

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筛选、凝练和总结,各小组均选出一些毕业设计题目,建立品牌毕业设计题目库。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进行评价。以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设计了一些品牌项目,如“基于PLC的电梯控制系统”,实现电梯的基本升降控制、无线报警控制、视频监控等功能;“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土壤的墒情信息、环境参数信息智能监控,并可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监控;“食品包装生产线监控系统”,实现食品的称重、传送、包装智能监控;“智能楼宇监控系统”,实现安防监控、智能照明、智能门禁监控等功能。

三、就业拓展探索

1.与相关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协议

我国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现代化农机、农建、农村新能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业工程类人才需求量大增。高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有利于促进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的提高。农业建筑、农业水利、农业水电、农业物联网、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农业电气化等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方面共赢。

2.实现以专业为背景的创业

当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给个人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会。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发展更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具有农业工程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创建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服务类公司拥有独特的专业优势,促进就业的多元化。我校近年来创建了一大批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公司,并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子提供了多方位的支持。毕业生陈飞宇参加全国创业大赛赢得8100万元的巨额意向融资。

3.国外就业拓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各类人才培养和应用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海外发展大有所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对我国的农业人才青睐有加。

四、“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索

1.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所谓“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即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和岗位,结合生产实际中的具体课题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毕业实习工作,积累经验并为就业做好准备。

2.一体化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模式对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条件的高校也应支持本校教师去相关的工厂、企业开展实验进修。为确保一体化模式的有序实施,指导教师应协调好学生的毕业实习及设计项目和企业生产需要之间的关系,落实毕业实习内容和毕业设计项目。同时,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方案论证、督促检查,并与企业导师一起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

3.一体化模式实施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参观和调研阶段。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相关企业参观和调研。通过参观和调研充分了解行业现状及生产特点,对职业发展意愿进行自我调整,以便为后面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确定目标。

第二阶段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目标的设计阶段。在前期实地参观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学习情况、自身意愿和企业要求,确定毕业设计题日、毕业实习地点和未来就业方向或单位,并对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方案进行具体修正。

第三阶段是针对具体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针对性实习。学生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实行“统一导师制”,即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师也同时负责该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专业知识学习的指导、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指导、就业及职业发展引导等。

4.一体化模式的评价体系

建立契合一体化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指导本模式的修订。在“一体化模式”下,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应体现三者结合的程度,并综合考察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的符合程度。

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对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是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廖晓纬.校企合作低成本高效率毕业实习的一种新模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1):131-133.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5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6

(二)学生认识不足

学生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态度消极,草率从事,甚至模仿、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只是到网上搜索、拼凑、剪贴,敷衍了事。许多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养成的习惯,缺少独立的研究能力,对导师存在过多的依赖心理,寄希望于导师的“点拨”和最后阶段的修改,马马虎虎地拼凑学位论文,其质量也可想而知。

(三)教师精力不足

由于高等学校短时间扩招,导致招生人数激增,在校生人数巨大。高等学校教师除完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外,还要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论文,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少,教师让研究生完全替代自己指导本科生论文写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师年轻化步伐加快,一些新建专业大胆启用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教学工作,部分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本科生论文指导方法简单,疏于管理。此外,也有一些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放任自流,用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很少,这些都不利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四)理论知识不扎实

尽管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现行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对于学生完成的学分数有明确的要求,除完成学分多、课时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必修课外,还要选修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课程作为素质拓展的内容课程,这势必会占用专业课程的部分课时,使得专业课程学时减少,学习不系统、不全面,导致学生对许多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也有高等学校进行课程小型化改革,人为压缩课程学时,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对一些知识点无法进行深入讲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加之学生所选课程总数增多,学生疲于上课,课外时间不足,也无法进行复习巩固,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五)实践教学不完善

农学类专业一般是实践性较强、应用性突出的专业群,大量的课程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对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高等学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农业院校的实验场所不足,实验条件简陋,实践基地严重短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低,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另外,有些学校的毕业论文从大四的第二学期才开始,一方面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经常奔走于各种招聘会,参加面试,签订就业协议,很难静下心来做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受季节影响较大,实验周期较长,假若实验不成功,没有补救时间,对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质量意识,引起农业院校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

各农业类院校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意识,提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要完善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组织领导制度、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检查监督制度、答辩及成绩评定等。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循,职责分明,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督制度,主要包括组织选题与开题、撰写中期检查、成绩评定程序与评分指标体系、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质量分析与总结等各个环节;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建立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检查制度,并保证各项制度都能得到具体实施[7]。学校应增加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减轻指导教师的经济压力,为毕业论文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加强积极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课程,从查阅文献、论文选题、试验方案设计、试验步骤实施、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要让学生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必要性、实用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一门能力素养必修课,是结束大学生活、顺利适应工作岗位的一次实战演习;就个人素质提高方面来讲,毕业论文设计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恒心、能力、毅力和合作精神;就服务社会方面来讲,农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能把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服务。

(三)强调责任意识,导师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指导管理

指导教师素质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明确导师职责,对年轻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增强其指导水平。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安排科研能力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导师。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指导小组,使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高级职称带动中级职称教师,提高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8]。实行奖惩制度,对于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而对于敷衍了事、放任自流的指导教师应予以批评教育,必要的话应该予以通报批评,后果严重的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同时,加强导师对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开题、任务合同、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理论学习,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教学中,既要顾及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前沿性,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既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7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003年学院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按照仪器设备功能对实验设备进行了合理配置,将原来由教研室管理的15个实验室整合为目前的6个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06年学院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机,加大了实验课学时,整合了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为了彻底解决依附在课程中的实验难以确保教学质量的问题,增强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内容进行融合重组,单独设立实验课。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设计和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实验课质量。

二、改革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调整实习方案

将以往二段制实习调整为第六学期一段制实习。即第六学期利用5~6周时间集中学习专业课程,然后利用20周时间进行作物完整生长周期的实习。

2.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根据大学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生产实习的规章制度。实习前各系互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对不同专业的实习学生进行专题培训。

三、狠抓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由于扩招,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的局面,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对毕业论文组织、选题、指导老师、评分指标体系和监控及论文答辩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应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和文档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通过上述改革,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设计(论文)的教学活动,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自2002年起,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P)活动,农学院共承担SRP项目20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700余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3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2篇。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毕业论文没有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学院要求各专业第四学期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步选题工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第五学期学生功课比较多,学生只能投入很少的精力实验,而第六学期学生上五周课就下去参加生产实习了,实习内容与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内容关联度不高,第七学期多数学生主要精力忙于考研,第八学期学生又忙于联系工作单位,没有充沛的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习任务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指导力量和实践环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题目的拟订和确定上,坚持选题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既要有科研训练背景,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定位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为此,在我们可以让打算直接就业型的这部分学生选作贴近生产实际方面的论文并让他们选择到生产单位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收集与论文有关的数据,通过调研或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上升为毕业论文课题,同时还可能帮助实习单位解决一些生产上的难题。让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选作与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论文,实习时选择到科研院所参与科研项目,从事科学研究,使他们感觉到浓厚的科研气氛,有助于提高交流与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这种结合方式不仅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显著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2.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没有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

参加SRP的学生都是二三年级的本科生,申请上项目,二年级的学生还有点时间可实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好下去实习,SRP的内容大多与生产实习内容无关,同时,由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的也很少,这样三年级的学生投入SRP的时间很少,这就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二年级学生科研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影响到SRP项目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将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在SRP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并将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进一步推动SRP项目成果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延续工作,使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不仅能增强生产实习的实效性,还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的调整,原有的实习内容已不适应这种变化。势必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对策: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当前兵团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现已大面积推广大马力农机具、机采棉以及滴灌,精量播种等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种植模式改变,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变革,栽培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教学生产实习内容,将最新、最前沿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用性,熟悉当前农业生产动态,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以适应当前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桂萍等.加强实践教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大学时代论坛,2007,(1).

[2]李鲁华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8

2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农村种植创业优劣势分析

2.1优势分析。一是入行门槛方面的优势。农村种植创业的要求相当低,主要体现在资金、场地上的要求比较低,只要有部分资金即可启动创业,加上国家对小微企业所给予的税费减免政策和小额贷款等相关优惠政策,即可极大地减低了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种植创业门槛。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大学毕业生已经接受过系统化高等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科技知识,而且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还掌握了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因而也就能快速而有效地对市场形势之变化加以判断,并对各类信息资源实施整合。同时,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所举办的创业技能竞赛等,均能够让大学生群体的团队合作与实际运用能力实现新的提高。三是产业支撑方面的优势。近年来,我国物流快速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国的快递市场规模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而且已经基本上实现乡乡都有营业网点、村村都通快递业务。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产业以及物流行业的更快发展,必然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地支撑,这也会为大学毕业生农村种植创业提供更大的便利。2.2劣势分析。一是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经验不够丰富。一旦从事种植业创业的意志不够坚定,就有可能没有对创业项目进行深入规划,未能谋划出系统化、科学化创业方案,所以在遭遇困难时只得被动地加以应对。从别的方面来看,大学毕业生们通常心理还不够成熟,和社会进行接触相当少,因而常常是以理想型为主,因而在创业中往往是穷于应对。二是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理念过于薄弱。大学生们在实施创业之时,只限于个人经历与眼光,而难以做到合理地评价市场,以至于或者太高估了市场的未来预期,或者是低估了市场的未来预期。不管是什么状况,对企业发展而言均不大有利,甚至会导致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倍受限制,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易丧失应有的优势,从而被打击了创业之激情。三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缺乏相应的人脉与资金。因为缺乏人脉与资金,以至于企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新企业设立之时,缺乏足够的知名度,这就急需广告宣传,而有了人脉即可极大地节约该步骤需要的时间与资金,这就为实施宣传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同时,大学生们新成立的企业,其知名度不高,产品的市场销售遭遇限制,而创业人士具有的人脉正是企业的首批客户,其支持是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之根本。所以,一旦缺乏相应的人脉与资金,大学生群体的创业也就很难取得成功。

3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强化大学生农村种植创业的路径选择

3.1创建浓郁的农村创业情境。如今,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而且与城市经济的差距不大的农村出现了一种非转农的新状况,其中就包含了诸多大学毕业生均心甘情愿地将本人户籍重迁至出生地所在农村,变为了所谓的新生代农民群众。因此,只要不断拉近城乡相互间的差别,以求更好地提升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实力,让更加多的大学生到农村进行创业。在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应当持续提升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积极支持,全面打破城乡相互间的对立,完善农村的各类基础性设施,目标是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到农村实施创业。3.2提升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可以说是我国高校学生到农村地区进行种植创业的指导者、引领者和执行者。政府部门应当按照大学毕业生人群到农村种植创业的具体情况,主动制定更具优惠性与实用性的政策,以求为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农村种植创业创设出更好地氛围。我国政府部门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求为高校学生群体的创业创新提供更大便利。在资金安排上,应当持续完善创业补贴等政策,而且还应当对具有突出贡献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奖励。在落实待遇上一定要全面打破城乡间的彼此界限,建立健全面向创业者群体的社保机制,让大学毕业生们的农村种植创业无后顾之忧。3.3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当前城市就业压力愈来愈多的状况下,大学毕业生们到农村从事种植创业是一个很好地选择,应当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二是要精心挑选农村种植创业项目。应当对当地农村的总体环境、种植产业市场环境等实施全面而理性的分析,切实保障农村创业项目具有可行性与长期性。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校学生们在校时就要主动参与到各类创业比赛与创业培训之中,并且充分运用寒暑假时间开展下乡实践,在此过程之中不断培养与提高创业意识,增强综合素质。3.4健全大学创业教育机制。大学是高校学生们知识能力与素质提高的重要基地,实施创业教育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素质之培养与提高显得十分重要。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科技类高校必须实地调研农村地区人才的实际需求,全面结合本校办学特点与优势,按照需求以切实调整专业结构,运用好现有教育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所需人才。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创业教育列入到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不断健全完善创业教育机制,形成更加富有特色的创业类课程,对大学生们实施全面创业教育。3.5改进农村地区的创业环境。当前,在部分经济发达农村,产生了非转农现象,大量大学生自愿把户籍回迁至农村,从而成为新生代农民的组成部门。所以说,只要注重持续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改进农村地区环境,就能够吸引到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地区进行创业。基于新农村建设视野,提升对农村地区的资金与技术等支持强度,就能够切实打破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结构,健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更好地改进农村社保机制,吸引更加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前往创业。3.6抓好农村地区的融资工作。高校毕业生农村创业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问题是资金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创业资金以及周转金,就无法让大学毕业生的农村种植创业得到全面推行。所以,抓好大学生农村种植创业所需融资环境显得极为重要。当前高校学生农村种植创业的主要融资途径是政策性贷款,同时还可通过商业金融机构得到小额创业贷款。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民间闲散资金也得到了大量的使用。有鉴于此,高校毕业生种植创业也可采取民间融资的形式来进行。一是争取政策性贷款。此类贷是为了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返乡投入创业,基于政策视角为大学生进行放贷,其利息完全由政府或其所指定的民间组织加以承担。在低成本的融资条件下,高校学生农村种植创业的资金负担会有所减少,而创业信心则会有所增加。二是争取商业贷款。此类贷款是商业金融机构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定向提供的小额贷款。商业金融机构通过降低门槛、提升额度、简化办理手续、下降贷款利率等措施,让刚开始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们不至于程度太重的负担。三是争取民间融资。大学毕业生们在创业过程中如果急需资金周转,即可运用民间融资的方式进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周转金,从而不至于耽误最佳投资时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我国新农村创建的过程当中,大学生们到农村地区从事种植行业创业已成为重要的趋势。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实现大学生们的自身价值,而且还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以更大的人才保障。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应用良好的农业行业开发机遇,全力推动大学生们到农村之中实施种植创业,这样不仅能解决掉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而且还能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延江波 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1]詹奇奇,曹宇浩.对新时期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理性思考[J].湖南农机,2010,(9):125.

[2]刑安刚.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56.

[3]陶礼军,袁向东.运用职业锚理论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路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29.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9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与农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是指在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三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产业性极强的特点。但是在全国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与社会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423”型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1”个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方案压缩单项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9周减少到4.5周,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达到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实现工农知识融合掌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原实践教学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设施操作技能训练、设施环境工程学实习、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17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完全伴随课程性质进展进行,对单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但实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合理化安排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改进的空间。修订后实践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项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实践6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理清了实践教学层次,增加了总体实践教学的时间,调整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比例,提高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比例。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和顺序,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的构建。“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是指“认知―专项―综合―科创活动”环节。(1)增加认知实习,强化学生对复合型能力的认知。认知实习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认知实习。虽然是认知实习,但其实践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实践时间打破常规,安排在一、二年级,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有目的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缩短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专项实习包括植物保护实习、生物学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等;课程设计包括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温室智能化管理顶岗实习等。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直接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时间控制在0.5~1周,强化和深化学生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强化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习是学生将工农两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一次演练。我们与温室企业、设计公司、农业园区等2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进行4~5周的顶岗综合实习,参与一线的管理、生产和设计等任务,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单位或导师的科研工作、生产管理或规划设计工作,从实践中选题,毕业论文(设计)具有科研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4)补充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复合能力。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不占用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力的补充。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的基本支撑:一是国家、学校的科创项目;二是老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课余、节假日时间进行。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内容更综合,是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实践内容。现已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和研究平台保障,培养学生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大学4年的计划教训时间和节假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保障,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4.“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10

A New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Graduate Design Organizational Pattern

DAI Xiaoping, XU Jianxin, LIU Zengjin, LI Daoxi, ZHANG Weiwei, ZHANG Xiuyu

(College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45)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graduation design mode of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jor,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graduation design mode,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e of the model. The new graduation design mode is characterized by choosing the hometown of students as design areas. Result shows that the new type of graduation design implemented well, can effectively exercise students' investigational ability and ability of using modern technology,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ent training and major construction. But the new mode of graduation design is constrained by lack of high precision data. Some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existing graduation design mode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mode;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jor;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0 前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综合锻炼工程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学生和学校都具有重要意义。①传统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多数为根据已有的完整的设计成果,由学生再现设计过程。一些设计题目为沿袭多年的老题目。在这种毕业设计组织模式下,设计基础资料丰富,教师熟悉指导过程,指导效率较高。但该模式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一些老题目和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已有部分脱离;第二,学生未进行实地调查,不能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第三,不能锻炼学生收集设计资料的调查研究能力;第四,学生缺乏运用多种现代化技术完成设计的动力;第五,毕业设计成果不能应用于工程实践。

多年来,缺乏地形图和相关基础资料是制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地图软件和网络地图的不断升级和广泛应用,获取区域地形地貌的困难已大为降低。而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和各类文献检索系统的广泛应用,区域降水、水资源等基础数据的获取难度也相应降低。因此,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选题已基本不受基础资料的制约。

针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模式不满足学生培养新需求的情况,本课题探索一种以学生家乡为毕业设计区域,利用现代化技术获取基础资料的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

1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构想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总体思路为:从每届农村生源毕业学生的家乡中选择设计区域和设计对象,由学生根据实际调研和测量收集基本资料,明确设计需求,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现代化技术结合家乡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新型毕业设计的组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对象选择:由学生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设计区域,明确设计目标。

资料收集:学生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网络地图查询等方法获取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地形图、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水资源状况等基本资料。必要时,根据实地测量获取设计区域的高程、面积等资料。

规划设计:学生对设计区域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以及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等工程的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概算,并进行工程经济评价。最后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确定设计区域适宜的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设计成果完善及提交:就设计成果征求当地群众和相关部门意见,改进规划设计,将成果提交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参考。

2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实施

2.1 设计对象选择

2013年下半年,在毕业设计选题前,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2014届部分毕业生宣传了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构想,征集志愿者。2014年3月~6月,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择了2名毕业生以各自家乡为设计区域独立进行新型毕业设计的探索。

A毕业生的家乡位于河南省开封县A村。该村位于平原区,属灌区渠系末端,以井灌为主(图1)。在学生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以A村范围内的耕地作为设计区域,明确设计内容为新打机井、新建井房、新建低压管道灌溉系统和疏浚排水沟。

B毕业生的家乡为河南省禹州市B村。该村位于山前丘陵区,以井灌为主。经学生实际调查,确定设计区域为该村范围内的一座山丘(图2),设计内容为新建覆盖山丘的喷灌系统,新建机井水源工程并配套井房,新建山顶蓄水池。

图1 A村整体图

图2 B村设计区域位置图

2.2 设计过程组织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目录由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实地调查和多数资料的收集由学生独立完成。部分资料由指导教师协助提供信息源后,再由学生查找。主要资料的来源为:(1)设计区域地图根据google map和CAD绘制;(2)设计区域范围、现状村庄、耕地、道路、渠道、排水沟、机井、农桥的位置根据google map和实地调查确定;(3)设计区域高程线通过google earth软件查找绘制,并通过手机高程软件实地校正;(4)长系列降水和蒸发资料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或相关文献资料获取;(5)设计区域地下水位、机井流量、水泵型号等资料根据实际调查获取;(6)设计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农田水利工程状况和建设需求根据实际调查获取;(7)其它资料通过CNKI等数据库查找。

规划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设计区域实际情况,独立对设计区域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并编制工程概算。

3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评价

3.1 实施效果和意义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设计成果。B学生的设计成果评价为良好,而A学生的设计成果获得了2014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一等奖。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在学生培养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育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表现在:(1)全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2)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作风;(3)深化了学生对家乡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理解和认识;(4)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5)积累了丰富的实地调查资料;(6)增强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对农业生产的服务能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3.2 存在问题

由于时间和资金限制,本次新型毕设组织模式的探索还存在实施规模和实施范围较小,缺乏高精度基础资料,设计成果缺乏应用等问题。

4 改进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建议

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探索为改进现有毕业设计组织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针对传统和新型毕业设计组织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探索外省和城市生源毕业生以及多个毕业生的新型毕设模式;(2)加强毕业设计的实际调查,探索实地测量与毕设的结合模式;(3)加强地图软件和网络地图、其它计算软件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4)结合指导教师的生产项目或与设计院合作加强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11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农林院校经管专业比较偏,毕业论文质量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很头疼的问题。当然,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除了专业性质特定之外,还有学生、教师、学院等方面的原因。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有必要积极去探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之道。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在本科教育即将结束之前,需要学生针对于某一专业方向撰写的论文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在于:其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其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写作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其三,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理论,对于其后期的职业规划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二、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实际上,造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考虑其制约因素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析。通过对于众多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研究,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质方面的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林院校隶属于专业特色院校,其往往会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农林专业上,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投入上,都偏向于农林类专业。相比之下,经管专业就成为容易被冷遇的专业方向。另外,农林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也界定于农林专业方向,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经管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类专业学术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经管研究氛围缺乏,这给此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过论文撰写经验的人都知道,论文理论越多,越加有利于论文选题,而论文选题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于众多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林院校,还是其他普通院校,其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都处于低下水平。对于这样共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将原因归结到学生自己的身上。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毕业期间时间分配不科学,都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和考研上,对于毕业论文质量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撰写任务会在每年5月或者6月的时间段来开展,此时都是学生去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忙季,时间本来就很紧张,如果时间安排不合理,势必会出现论文质量不高的情况。其二,经管专业学生忽视毕业论文质量。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往往在没有做设计和实验的前提下,就开展撰写,往往不需要花费太久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一旦树立这样的观念,其撰写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其三,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信息整理的能力比较弱,难以将各种资源合理地运用到论文写作过程中去,甚至常常出现口语化问题严重,论文表述组织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3.教师引导方面的因素。本科生进入论文撰写的过程,都会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去引导学生撰写论文,确定论文命题,选择论文方向。可以说,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实际上由于高校扩招力度的增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的教师师资却没有跟上节奏。据调查发现在农林院校中,一名指导教师往往需要负责一个班级的论文引导工作,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引导众多的学生进行论文撰写。教师本身的论文引导能力就不是很理想,又需要面对大量的论文撰写引导任务,势必使得其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此时出现偷懒,或者对于部分学生的引导工作不到位,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越是到了后期,仅仅将论文撰写的目的界定于能够顺利通过毕业就好了,根本不涉及到学术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不是很理想了。

三、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综上所述,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由专业性质,学生惰性以及教师引导缺乏所导致的。在明确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便达到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对此,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形成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在农林院校开设经管专业,虽然可以表现出其极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决定其就业面积广泛,难以形成比较好的就业局面,由此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不浓,是影响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制约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在相对积极、健康、科学学术氛围中,即使经管类专业在农林院校不占据优势,也会因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学生受到很好的感染,由此去开展论文撰写活动,势必会使得论文质量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使得经管专业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辩论活动,将经管专业毕业论文撰写技巧、经验纳入其中,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此去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其二,积极构建学院内部的学术团体,科研社团和虚拟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发挥其在引导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作用,积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论文材料,以便其更好地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2.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的管控。严格来讲,经管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从选题到开题,从检查到定稿,再到最后的答辩,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以管理的视角去实现控制,以保证论文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具体来讲:其一,调整改善经管方向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在实际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合适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环节,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选题是符合专业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撰写积极性的,并且有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就要求引导老师要科学地设定选题范围,引导学生做好选题。其二,对于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如关键词、中英文摘要、论文正文、段落间距等,都应该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尤其是论文的抄袭率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也难以起到提高毕业伦论文质量的效果。其三,注重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的管理控制。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涉及到初稿、中稿和定稿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都关系到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早中期的论文审核小组,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学生论文质量。其四,建立健全完善的论文评定标准和规范,依照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从论文质量,学生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测量,从而使得学生高度重视论文质量。

3.不断提高教师论文引导能力。上述已经提及到教师引导论文撰写工作量比较大,部分教师论文撰写引导经验不足,自身专业知识不夯实,难以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教师论文引导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积极针对于教师论文引导能力提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于论文引导工作任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确定论文引导方向,保证论文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二,积极建立健全教师论文引导交流平台,使得教师可以积极针对于论文引导工作开展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论文引导经验和技巧的积累,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其三,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引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论文引导中去,避免出现懈怠的情况,为此将论文引导工作效果纳入到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发教师参与论文撰写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其四,合理分配引导教师的任务量,避免给予其过大的论文引导任务量,使得其处于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下,去做好各项论文引导工作,以此去保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更加合理的论文撰写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整个高校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需要学生的努力、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学院的监督。笔者对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经管类专业实习学术氛围建设;学院需要规范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教师指导水平。我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将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01):23-24.

[2]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5-47.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12

在地域条件和观念意识等宏观因素之外,致使毕节贫困的更为实际的原因是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穷。毕节92.81%的国土面积有出露的岩石,农业基础条件差,劳动生产效率低。试验区自成立之始,便肩负起近期示范、长远探路的历史使命。在城市化率低、工业基础弱,传统农耕方式依然大面积延续的毕节,积极研究、大胆探索生态农业,既有利于毕节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利于中低产耕地的改造和保护,不仅是毕节喀斯特农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可为类似的欠开发、欠发达贫困山区农业的转型提供借鉴。

1.2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需要

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且形势日益严峻。而食品安全源头还是在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生态种植技术、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加工技术、生态减灾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一整套清洁生产技术,并最终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其倡导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不仅注重农业增产、增收,而且对食品质量与食品健康提供了保障,在解决当前及今后食品安全问题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3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毕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有超过90%的农业人口,而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不只是青壮年劳动力,更多的还是妇女、老人和少年儿童。因此,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是否友好,更为直接地影响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倡导生产与环境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是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基础。

1.4两江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毕节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高原腹地,是长江、珠江的发源地。毕节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影响着全市2.68万km2生态环境的治理,关系到两江流域第一道生态屏障的建设,由此带来的长期生态效益不仅有益于850万毕节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还会影响到长江、珠江流域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2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和基础

2.1实践经验

毕节早在27年前就把生态建设列为发展的主题之一,在经济极度贫困、生态极度恶化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开发建设与生态恢复并进,着力实施生态工程,创造了“五子登科”[10]、“四荒”治理等多种养山、促农模式和举措。经过长期实践,已经跳出“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循环怪圈,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03.8万t,增长到2012年的229.35万t。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8.9%,增长到2012年的43.1%。在倡导种养循环、优化间轮种植模式、改善农村环境等农业生产和脆弱环境的保护与协调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2.2自然资源

毕节地处我国地理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过渡带,是乌蒙地区喀斯特地貌及原始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境内海拔落差大,垂直气候变化明显,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盆地寒热各异,故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利于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由于鲜有工业污染,毕节空气质量常年为优。同时,毕节地处乌蒙山分水岭,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四大水系的上游,水质较好,其中,支嘎阿鲁湖被誉为“贵州第一湖”。此外,毕节是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草药育盆、马铃薯之乡等多个特色农产品之乡,有织金竹荪、大方天麻等10余个地理标志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

2.3发展潜力

毕节虽然是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但自然环境尚未遭受破坏,因而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优势,也具备发展绿色循环产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注重农业的整体性及农业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使农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使农村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毕节应作为实践首选。

2.4特殊政策

毕节试验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贫困地区中第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至今的27年间,党和国家领导73人次到毕节实地考察,21次对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201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后,副部级以上领导209人次深入毕节调研,20个部委先后出台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专项政策,13个部委把毕节作为部长联系点、示范区、工作试点和重点支持地区。

3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3.1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毕节有耕地99.8万hm2,其中山坡地面积超过90%,有效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然而,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建筑、工业、矿业用地不断加大,不断侵占仅有的耕地,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监管不严,使基本农田耕地红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政府应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加强对耕地的保护,适当将工矿厂房、城镇建设甚至养殖场地等项目向植被恢复困难、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荒坡转移,节省坝子平地、低缓坡地用于高效农业(对水土条件要求较高的种植业)的发展,形成山上山下不同产业立体配置格局。同时,严格规范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加强耕地补偿制度监管,杜绝强征耕地,以保证农业耕地面积不萎缩。

3.2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以农田水利为例,毕节耕地中旱地面积占94.84%,有效灌溉面积仅有20.48%,不足全国农田灌溉比例的一半(全国农田有效灌溉比例为49.56%),农田水利严重滞后,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此,政府需要加强灌溉、排水、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轻和控制水旱灾害,保障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另外,加大坡地改造、农产品流通、气象和农业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3.3系统治理农业生态环境

化学物质的使用、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的污染、山地林区的过度开垦、石漠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当前农业环境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对此,一是要治理土壤污染,改变化学肥料施用不科学的局面,积极推广作物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科学施用化学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并对病虫草害倡导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减小化学农药污染。二是要清理农业废弃物,对残旧地膜、农资包装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及时进行清理整治,并对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农产品剩余物等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利用。三是要扩大山地植被覆盖,对25°以上山地陡坡还林还草,坚决杜绝铲草开垦、砍柴伐木等行为,利用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并引导农民科学发展经济林和生态林,抑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4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要提高农村公共设施服务水平。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广泛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多元、多渠道争取和整合支农资金,使农村教育、医疗、交通、能源、文娱等公共设施与经济发展同步建设。二是探索村民自觉管护机制。要完善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乡村环境建设改善的积极性。同时,尝试通过县乡村财政补助或村民出资等方式,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对道路、给水以及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的运行进行管护,确保农村公共设施服务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风貌。

3.5综合开发生态农业产业

应根据全市农业特点,研究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化途径,推动高能耗、高污染的石油农业向低碳、生态农业转变,做好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民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同时,把生态农业发展与开拓市场相对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通过毕节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毕节珍好”的打造和宣传,深度挖掘地方优势特色,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扩大地方品牌影响力。同时,围绕竹荪、马铃薯、天麻、辣椒等11个地理标志产品、7个贵州省名牌产品以及多个特色农产品之乡等产品资源,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充分利用全市山地立体气候和喀斯特地貌特点,适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拓展生态农业的内容与形式。

3.6拓展生态农业模式

1)间轮套循环模式。

农技部门需要对高秆与矮秆作物间套立体用光、深根与浅根作物间套立体用土、水栽与旱栽作物轮作抑菌抑草,以及不同作物茬口接替实现周年生产等多种模式进行研究推广。例如,针对核桃的晚实特点和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创造发展的核桃—中药套作生产模式。

2)农林牧结合模式。

退耕还林还草一直是毕节生态恢复治理的一项重点工程,其以林业为基础,科学发展林下中药、花卉、食用菌、林下养殖等产业,推动产业之间共生互补,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非常适合在七星关区、大方县、赫章县、威宁县的中药材和畜牧养殖产业中进行推广。

3)种养加循环模式。

首先,种植业要和养殖业结合,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废弃物和污染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其次,种养业要和农产品加工相结合,大幅提高产品产值和附加值,例如,针对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优势,创造应用了高粱—白酒—生猪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和工业发展、城市消费紧密联系,进而通过高值带动高产、高效。

设施农业毕业论文篇13

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毕节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以及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的策略,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是推进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实现快速崛起的重大选择。现结合毕节市实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情况作简要分析。

1 基本现状

2014年以来,毕节市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按照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要求,以境内国道、省道沿线为重点,以自然村寨和农户家庭为载体,在贵毕路、毕纳路、毕威路、毕赤路公路沿线,在自然环境优美、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寨,率先选择16个自然村寨进行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这些示范点共涉及农户4 933户,总人口20 312人,总劳动力9 666人,总耕地面积1 240 hm2,其中:水田121.8 hm2,人均纯收入2 180元。根据既定目标,毕节市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推动现代农业上台阶。形成一批产业聚集、循环高效、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综合性、辐射带动力强的生态文明示范家园带,确保1年试点、2年推广、3年取得明显成效。

2 具体措施

2.1 加强领导,包点示范

为确保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项目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毕节市成立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试点村寨分别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长、乡镇长任第一副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的生态文明家园指挥部,加强试点村寨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抓好项目实施和管理。同时,还建立副县级领导干部帮建联系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村寨工作机制,以便更好地加强指导督促。建立部门联系示范点帮扶机制,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家园目标示范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搞好组织协调和指导。建立干部驻村工作机制,市委组织部从市直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到示范点挂职锻炼,乡镇抽派5个人蹲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1-2]。

2.2 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半年来,共召开动员大会26次,印发资料200余份,张贴宣传资料800余条,举办专栏30余期,组织参观学习4次,制作学习图片光盘200余张。通过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的积极性和农户的主动性,从思想意识上形成了全方位的宣传声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全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2.3 搞好规划,找准切入点

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涉及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等内容,要求高、难度大,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毕节市生态家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地委、行署《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意见》和《毕节地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实施方案》,并结合全市实际,编制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意见》,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实施方案和规划,做到早规划、早安排、早落实,完善“五改”、“五建”、“五化”工程的落实,以不同的形式切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2.4 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从2009年起,市财政按每个示范点每年预算15万~20万元经费,用于16个纳入地区试点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补投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村的贷款扶持力度。同时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动员协调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整合部门力量,把现有项目和资金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寨倾斜。整合人才资源,分期、分批组织生态文明家园试点村涉及的乡镇干部、能工巧匠及群众代表外出学习考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活力。加大对项目实施技术人才、建筑工匠、规划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和项目实施人员素质。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形成“上下一条心,全市一盘棋”的整体合力。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形成生态家园建设合力,有力地促进了毕节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截至6月底,毕节市共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450人次,部分镇乡还特地从遵义、金沙等地聘请熟练技工20余人进行黔西北风格民居的新建和改建,并进一步聘请当地工匠为毕节市培育了3支技术过硬的技工队伍,为新建和改建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统一购买材料。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自启动以来,部分镇乡采取统一采购材料的方式,既保证工作进度、质量,也保证购买材料时价格合理,大大降低了购买和运输成本[3-4]。

2.5 强化督查,统筹进度

加强督查考核。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督查内容,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制定考核奖惩细则。建立对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方面的考核制度,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保证劳动力调度。家中无劳动力是当前各试点的突出问题,为保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个别镇乡除通过包户干部积极动员外出务工劳动力近期回家参与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外,还由包户干部帮助从外村寨协调小工,有的农户自发组成“互助户”,互相帮助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3 取得的成效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毕节市属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差,针对这一情况,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项目方面,从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入手,通过实施进村路、连户路、串户路和院坝的硬化,以及实施茅草房、危房的改造和房屋的美化靓化,使农民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已按《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家园建筑设计通用图集》启动房屋新建141户,占计划数的178%;完成20户,占计划数的25%;房屋改造启动366户,占计划数的67%:完成206户,占计划数的38%。其中:木瓦房改造启动3户,占计划数的9%;完工3户,占计划数的9%;砖瓦房改造启动52户,占计划数的46%;完成36户,占计划数的32%;砖混平房改造启动311户,占计划数的78%:完成167户,占计划数的42%。已硬化串户路845 m2,占计划数的9%:已硬化院坝5 200 m2,占计划数的18%。

如撒拉溪镇永丰村寨子组,自2014年初启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以来,市新建办已整合启动资金40万元,用于寨子组60户房屋的黔西北风格民居改造。镇政府承诺为建房农户贴息贷款3万元,深圳市对口帮扶资金50万元用于通组道路硬化和院坝及串户路硬化和茅草房改造。市新建办争取到4级财政“一事一议”资金投入100万元用于村寨靓化工程,协调地区卫生局拟投入资金50万元用于计生、卫生、文化等综合服务楼建设。农办、农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卫生局、文广局、安监局等市直部门也斥资帮扶。

3.2 拉动产业发展

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壮大农村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如:大新桥办事处小河村有独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由西向东十余千米的小河旅游区,重峦叠嶂、树木葱郁。小河地处岩溶发育地带,是一片罕见的峰林区。奇山异石林立,天然溶洞荟萃,彝族风情浓郁,享有名气的自然景点有海螺石、听鱼石、金狮拜宝象等20余处。人工景观有环湖岛、钓鱼池、游泳池、凉亭和不同档次的娱乐场所,土特产品和农家小吃。该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开发“农家乐”。2009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 000人次,收入5万元,7家“农家乐”收入10万元以上。海子街镇红堰村,充分利用该村离城区较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灌溉基础设施等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食用菌栽培技术在该村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食用菌栽培已从原来的2个组2个专业户发展到现在的9个组80余户。目前全村种植食用菌收入5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9户,收入2万元以上的种植户10户,全村仅此一项收入就达100余万元,实用菌产业已纳入全村主导产业。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做到“一村一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生态家园建设积累了经济基础。农民增收致富有了经济基础,就有了建设生态家园的迫切愿望,政府再给予引导,两者互动形成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合力。

3.3 培育一批经纪能人

通过从基层干部和劳务输出中培育选择有一定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的经纪能人,通过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发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村支书带领村民大搞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开山修路,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工程,引导农民栽种柑橘、大枣,全村仅此项收入逾600万元,水果生产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如:某村民种植柑橘0.8 hm2,年收入5万余元,另一村民种植柑橘1.53 hm2,年收入达10万余元。加快了村民脱贫致富步伐,在大石山区建成了整洁漂亮的新农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500元,成为毕节市的富裕村。

3.4 发展龙头企业

通过企业对口帮扶和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实现工农互动,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毕节市土老哥食品有限公司在撒拉溪镇永丰村落户,主要生产各种系列的辣椒面,产品已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该企业的落户,既带动了辣椒基地建设,又转移了农村劳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毕节地区聚合生态有限公司在梨树镇小屯沟村落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坑木林基地的开发、木炭的加工,农民在公司上班月基本工资500元,加上计件工资每月人均收入超过1 000元。仅1个企业就带富了1个村,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增添了新气象。

3.5 带动生态农业工程

农业局积极组织示范点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在示范基地上大力实施无害化技术,积极推广生态型种植、生物多样性控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杀虫灯灭虫绿色控害技术等无害化控制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投入品的使用量,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努力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基地申报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由市果蔬菜站申报无公害蔬菜基地233.33 hm2,申报产品为脱毒马铃薯。二是由市果蔬站申报无公害水果产地,清水铺镇面积233.33 hm2,申报产品为柑、脐橙。已获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的有鸭池镇下坝村,面积200 hm2,由鸭池镇农业服务中心申报,申报主要产品为番茄。并逐步开展其他示范点的申报工作。

4 存在的问题

毕节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存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部分试点新建户数超过原计划数。农民收入水平低,2008年毕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 742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 703元、人均财政收入3 181.11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即工业反哺农业,支持生态家园建设的物质基础较差。生态文明建设补助资金非常有限,新建房屋每户补助8 000元、木瓦屋改造每户补助1 500元,砖瓦房改造每户补助3 000元,砖混房屋改造每户补助6 000元,串户路、院坝硬化补助45元/m2。奖励资金:新建房屋每户2 000元,木瓦房屋改造每户200元,砖瓦房屋政造每户300元,砖混房屋改造每户2 000元。多数农户资金缺乏,特别是新建的农户资金缺口更大,据技术人员统计,新建80 m2左右的新房,除补助外,还要另投入2万~3万元。如撒拉溪镇原计划新建户数为8户,现在拟建户数为24户,已启动13户。新建实际户数超过原拟建计划数,而房屋新建与房屋改造在标准上相差2 000~5 700元,造成了较大的资金缺口。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建设模式单一。一些镇乡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五改”、“五建”、“五化”工程落实不到位。没有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民增收计划,引导农民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生产,在改善环境、实现增收上没有载体,既看不到又摸不着。三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适应新形式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需要。四是生态家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5 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一是要解决当前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的问题,首先要进一步搞好区域内的资源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乱、统筹安排、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进行全面统筹,对所有项目和资金进行最大限度地整合。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各级政府要带头向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倾斜,确保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的长期稳定,并逐年增加。积极倡导支持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政府应该组织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外资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支持与依靠农民建设相结合的机制。二是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大力引导农民实施科技兴农,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培育新的支撑产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三是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民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质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要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抓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积极争取省农业厅及地、市相关部门的支持。组织有关专家,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同时,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新一代农民,也只有新一代农民才能完成生态家园建设的任务。四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稳定取得成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想用几年时间很快改变农村面貌是不现实的。要提高村民认识,增强文化素质,不要完全依赖政府,要有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设,辅以政府的扶持引导,这样生态家园建设成就才能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王峰.毕节地区生态畜牧产业发展研究[J].乌蒙论坛,2010(1):46-51,8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