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行业研究实用13篇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200903009)子课题“设施农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课题验收会于2013年12月30日在北京顺利召开。该课题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齐飞研究员主持,课题组主要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科研人员组成。验收会由总课题首席专家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朱明院长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评审组专家由中国农业大学的陈青云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蒋卫杰研究员、陶秀萍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乔晓军研究员,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华都集团的教授级高工周增产与王顺清教授等专家组成。

专家组听取了齐飞研究员的课题汇报,查看了有关技术成果材料,并进行了质询答疑,经过充分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创新性的建立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理论、模式优化评价方法、工程技术分类方法等,为政府科学决策、指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获得了设施园艺工程及设施养殖工程技术分类方案2套,建立了典型区域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评价的理论方法,形成了西北、西南、华北典型区域设施农业工程集成模式4种,并进行了示范验证,构建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标准体系框架。通过示范验证,所获得的集成模式具有较好的技术先进性、区域适应性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研究所形成的技术标准、专利、论著以及试验示范和人才培养等相关指标均达到课题任务书的要求。课题全面并超额完成项目规定的研究任务,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同时,评审专家还对课题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课题组能围绕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工程集成模式及优化方法,研究获得更多适宜典型区域、适度规模的设施种植、养殖集成模式和整体工程解决方案,从而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验收会还邀请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刘云泽、农业部畜牧业司行业处处长黄庆生等领导出席,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肯定,认为该研究内容丰富,创新性较强,开拓了一片设施农业新的领域,尤其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评价填补了设施农业研究的空白,并且认为设施农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对我国设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使我国农业示范园区的验收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此外,希望课题组能继续深入相关研究,加快对涉农企业、合作社、农业推广科技人员甚至是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使研究成果能较快得进行推广,加速我国设施农业更加科学、持续的发展。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2

(丁小明)

来源: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温室钢结构安装与验收规范》等两项农业行业标准通过专家审定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起草的农业行业标准《温室钢结构安装与验收规范》和参与起草的《温室覆盖材料保温性能测试方法》近日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审定。

(丁小明)

来源: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20亿元加速发展设施农业

2008年,北京市政府与社会各界投资20多亿元提速设施农业发展,新发展设施面积3.6万亩(0.24万公顷),9条产业带、13个产业群、27个产业点基本形成,初步呈现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新格局。

据介绍,2008年北京市把设施农业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规划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发展布局,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体,2008年~2012年全市每年新建设施农业面积4万亩(0.27万公顷)左右,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要达到35万亩(2.33万公顷)左右。为此,北京市重点实施了“百村万户一户一棚援助型设施农业推进工程”、“两区两带规模化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多群落特色产业推进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工程”等5项推进工程,出台了设施主体建设资金由市级财政最高给予80%资金扶持等8项具体扶持政策。

据北京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2008年北京市政府与社会各界累计投资20多亿元,对设施主体建设、配套基础建设、科学技术转化、规模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等重点加以扶持。截至2008年底,全市温室和大棚面积累计超过了20万亩(1.33万公顷),初步形成了大兴区庞安路、五区县京承路等9条设施农业重点产业带,通州区于家务东升方圆设施产业群、大兴庞各庄镇西甜瓜甘薯设施产业群等13个设施农业产业群;房山良乡后石羊村、密云太师屯镇太师庄村等27个重点低收入村设施产业点。

来源:《农民日报》

天津:解决设施农业融资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日前,记者从天津市农委获悉,通过一年多的尝试,本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截至目前已先后推出银政合作、政策性农业保险、村镇银行和银企对接等四大创新模式,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是推广了银政合作。为加大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力度,有效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融资难的问题,天津市总结推广了蓟县、宝坻区银政合作的经验和做法,在各有农业的区县成立银政合作管理平台、承贷平台、担保平台,用于农业设施建设贷款担保。银政合作为更多地争取银行贷款支持,加快农业设施项目建设进度提供了保障。

二是推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了农房、农财、农民意外伤害保险。为进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为防止农民因灾返贫提供保障,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12个有农业区县以及市农垦集团,全面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在2007年能繁母猪保险的基础上,目前险种补贴扩大到小麦、水稻、玉米、生猪、奶牛和温室、大棚,参保农户达到8万余户。

三是探索建立了村镇银行。2008年,蓟县与天津银行合作建立了天津市首家、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服务保障。

四是促进了银企对接。天津市采取政府搭台的办法,召开农口和金融部门重大项目对接会,实行银企对接,受到了金融机构与项目单位的欢迎。

来源:《天津日报》

大连市今年将建900个日光温室小区

记者近日从大连市农委获悉,大连市2009年计划新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约0.67万公顷),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小区1200个,其中,日光温室小区900个,大棚小区300个。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2009年,大连市设施农业发展将进一步强化集约经营,逐步形成“村一品、一乡一业”生产格局,提升小区的规模和档次。

来源:《半岛晨报》

鞍山在设施农业中试行政策性保险

记者从辽宁省鞍山市政府获悉,该市采取农户投保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近期对设施农业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从而为农民防灾增收提供保障。

据鞍山市农村经济委员会介绍,近年来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全市设施种植业面积已经发展到50万亩(3.33万公顷),占种植业总面积的14%,实现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50%,已成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主渠道。2009年起,鞍山市在3个设施农业示范带推广保险试点,保费由省级财政补贴20%,市级财政补贴15%,县级财政补贴15%,农户承担50%。

试点区内凡符合建造技术标准要求,能正常使用的设施农业大棚均可作为保险标的。保险责任包括火灾、雪灾、雹灾、暴雨、暴风、洪水等6项。如果试点区全部投保,将有温室大棚26,764栋,全年保费预计204万元,其中农户可节省保费102万元。

2008年7月,鞍山市对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4个种植业品种进行了政策性保险,全年完成保险额3.1亿元,保费1470万元,参保率22%,因灾赔付总额350多万元。

来源:新华网

辽宁开原市百座大棚应用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辽宁省开原市多种经营管理局推广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来,采用这项技术的大棚户已有100多户。

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新型大棚增产技术,去年纳入了省财政补贴项目,辽宁省财政每棚给予农户120元补贴。该项技术利用玉米秸秆做原料,添加菌料,按垄(床)埋于地下,带有菌料的秸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对改良保护地土壤结构、提高冬季棚内温度和蔬菜增产增效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地温3℃至5℃,减少湿度30%以上,并可减少病害,比正常用药的大棚减少20%至50%病害,可节省专用肥和农药方面费用400多元,还可节约三分之一的灌溉用水。由于改良了土壤结构,棚内作物根系粗壮,结果多,质量好,可促进增产30%至50%,提高果实商品率20%,并能提前半个月上市,使棚菜能卖上个好价钱。

来源:生意社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3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n Facility Agriculture

JIA Bao-hong, QIAN Chun-yang, SONG Zhi-wen, WANG Jian-chun, LYV Xiong-jie, LI Feng-ju, LIU Shao-wei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liminary discusses the current main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OT bottleneck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applied research lacks is the key factor. Facilit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research to combine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mainly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data accumula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suitable application model, development for making a fool of Internet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standards,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crop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Key words: greenhouse; facility agriculture;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它利用各类感知设备,采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以及动植物本体的相关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无线网和互联网传输,最后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1]。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经涉及水产养殖与畜牧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运输与流通等农业领域。由于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助力设施农业实现精准高效,因此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最为显著,前景十分广阔。

1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设施农业的历史及现状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较快,20世纪后期就已经有基于网络化、分布式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发的报道,这与他们先进的生产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英国研发出用于储藏室或花园温室的入侵警报系统和霜冻系统、通风加热控制系统、远程无线洒水系统等系列无线设备;日本研究开发出“Open Plannet,OP”双向远程监控系统,利用基于以太网的嵌入式网络技术实现了温室环境和视频的实时动态监控[2]。荷兰向花卉培育者提供植物生长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复杂环境下温室植物的个性化追踪管理。在美国,20%的精细农业都应用感知技术,在农业生产信息获取、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智能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加州研发出的“草莓培育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根据土壤和环境空气的动态变化,自动启动施肥浇水或温度调节等智能设施。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大面积推广精细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并针对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生长环境、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使得物联网技术可以无缝接入,应用环境较为完善[3]。著名的系统有英国开发的农业管理与决策选择系统、美国的作物决策管理系统等[1]。有此作保证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决策与控制。这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农业知识处理与应用系统开发方面,他们通过集成大量知识和农业生产流通第一线数据,来为品种选择、土壤营养诊断、水肥管理、病虫害诊断、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信息化服务。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几乎与国外发达国家同步进行,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领域也较为广泛。2011 年,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包括北京市设施农业在内的三大部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2013年,上海、天津、安徽3个省市被农业部列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4],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迄今全国已有8个省(区、市)(另外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承担的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先后启动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带动了各地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成绩较为突出的如:北京市重点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示范,开发了与农业技术结合的墒情监测系统,为政府决策、农户技术指导、公众消费和设施蔬菜生产管理提供了便利,实现了设施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用水精细管理[5]。江苏省则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平台,侧重对设施农业、猪舍生产环境进行监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业设施的自动化管理,并逐渐开始进行规模推广[6]。天津市建成了国际先进的农业物联网平台,实施了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工程。应用种植业设施环境信息监测、智能化控制与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建设了总面积逾667 hm2的核心试验基地,开展了约1 000栋节能温室的示范应用。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也加入到农业物联网研发行列,如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顺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还提出了设施农业物联网体系解决方案来构建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以适应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生产需要 [7]。

2 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的发展瓶颈

虽然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成效较为显著,但农业物联网是项复杂的工程,在我国总体上尚处于试验阶段,目前主要在示范型农业、科研温室等系统中有所应用,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促进农业物联网蓬勃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优质农业专用传感器的缺乏。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说:“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在覆盖面、适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4]。”而且,国内产农用传感器良莠混杂,质量参差不齐,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又没有权威的评价标准,因此农业生产者很难信赖物联网设备。

二是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一次性资金投入大,需要长期更新维护,而且回报周期长。目前,我国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下,对于普通农民来讲,物联网设备价格偏高[4],过于“高大上”,很难大面积推广。只有规模经营或者高效种养殖业才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应用研究缺乏,急需“接地气”的生产应用参数及软件产品研发。目前国内农业物联网的市场需求仍然是以设备采购、网络接入为主,在设施农业生产上还主要停留在监测与初步分析环节,没有真正意义实现科学决策和智能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对数据分析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不够重视。

综合分析三方面问题,首先对于设备问题,我国的企业、科研机构普遍较为重视,相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批低成本、低功耗、性能好的各类农业传感器很快会在市场上涌现。其次对于资金问题,当前还是政府投入引导为主,随着设备成本的降低,政府补贴的实施(据报道,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4]),将会引入电信运营商、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社会力量的加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的格局。因此,制约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最大瓶颈无疑是采集数据如何应用,物联网如何为农业生产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即如何打破“拿上来一大堆数据,却不知道干什么用”的窘况。重视“应用层”这个顶层设计,以应用为导向来做研发,是农业物联网发展到今天必须引起重视的核心原则和目标。

3 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方向

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确立研究方向要结合生产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重点从5个方面研究入手。一是注重数据的积累与分析,通过分析各类型数据发现农业生产规律,建立设施作物水肥管理模型、病虫害发生预警模型等,用于指导生产;二是研究成本低、效果佳、面向不同作物栽培的各种类型设施的应用模式,包括研究设施内网络节点的布控、设备系统的集成等;三是开发适用于当地设施生产实际、扩展性好、操作简便的物联网管理软件,结合专家模型的嵌入,成为农民身边的技术管家;四是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为基础,制订操作性强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如针对不同设施蔬菜种植制定物联网栽培管理应用标准、蔬菜环境监测系统集成规范等,便于推广应用;五是加强作物生理生态信息的监测与研究,从长远来看,研究作物生理生长模型是提高设施作物生产潜力的根本和核心技术,有必要及早开始规划并实施[8-9]。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设备将会日臻成熟,但要大规模推广应用,得到市场的认可,还必须与各地区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能操之过急。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产值高的行业入手,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应用层面的把控与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余欣荣.物联网 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 农业物联网知识读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3-64.

[2] 张唯,刘婧.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广场,2012(1):238-241.

[3]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00-707.

[4] 乔金亮.物联网如何和农业更好结合[N].经济日报,2013-11-5(13).

[5] 许世卫.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86-692.

[6] 刘家玉,周林杰,荀广连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377-380.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4

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成功孵化的集研发、产业和资本运营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在新时期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工厂化农业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成为中国温室行业民族品牌的代表,如雄鹰一般,在设施农业领域自在翱翔。

厚积薄发:半个世纪孕育的华丽蜕变

1959年,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农机所”)成立,在农业机械设施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1990年,刚刚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周增产来到农机所后,从果园机械的研究开始,他潜心钻研、积极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多次获得国家各项科技奖励和荣誉。

改革的年代,一切都要向改革要答案。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稳步发展和技术积累,农机所孕育了变革的胚胎,1999年,“京鹏温室”从农机所蔬菜机械研究室课题组中破壳而出,“京鹏”品牌诞生!

从公司注册蜕变为上市企业,用了多长时间?

京鹏的答案是:五年。

2000年,周增产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留学深造归来。回国后,他继续选择留在农机所,并投身到了京鹏的创新、创业大业中,是京鹏九年蜕变的亲历者、贡献者。在公司蜕变的过程中,他也从技术部经理快速成长为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研发团队也从10多人发展为60多人,为京鹏的展翅翱翔积攒了力量。

展翅:“植物工厂”填补国内空白

2008年4月30日,京鹏科技正式在深交所“新三板”挂牌,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股份代码430028)。京鹏跨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研发团队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借助首都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课题、项目等的攻关,相继开发了屋面全开启式连栋温室、屋顶平拉膜温室等十余项核心专利技术及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的生力军。

11月1日,“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二次技术委员会”在北京隆重召开,60余位农业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了我国设施园艺高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会上,周增产汇报了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已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规划,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植物工厂是利用精确环境控制和自动化高新技术在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空间内进行植物周年工厂化生产的一种体系。它是现代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机械传动、自动化控制和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综合集成的产物,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代表了未来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为太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植物工厂从规模上可分为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植物工厂、300~1000平方米之间的中型植物工厂和30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植物工厂;从种植的品种上可以分为种苗植物工厂、商品菜植物工厂;从光能利用上,可以分为太阳光利用型、太阳光和人工光并用型、人工光型等。

周增产告诉记者,“日本全国有植物工厂150余座,以科研、实验、展示、科普为主”,而在技术水平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是荷兰,“主要采用太阳光、人工光并用的形式,从事大规模的花卉以及蔬菜的生产”,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有差距,更要奋起直追、迎难而上。在科技部863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周增产带领研发团队开展了“植物工厂化生产低碳设施与装备”的研究,在设施农业前沿技术植物工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研究,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走在国内研究前沿高端设施农业技术的前列。

“在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支持下,从08年开始进行了课题研究,09年启动了国内首座大型植物工厂设计和建造,2010年上半年完成工厂制造,下半年试运行,主要功能有科研、孵化、生产和科普,总体运行状况良好。”寥寥数语,周增产向记者介绍了植物工厂的研究及进展情况,短短数年,一座大型多功能的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于北京通州落成,代表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最先进技术的率先扬帆起航,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座植物工厂主体结构采用单层轻钢结构,总建筑面积为1289平方米,形状像一艘航空母舰,是国内首座集科研、试验、示范、孵化、生产、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孵化平台。其内部分为组培播种区、育(炼)苗区、生产收获区和包装储藏区四个分区,有三种不同的采光模式,充分体现植物工厂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特点,是首都高端农业设施的窗口。

“在生产过程中,从种子、播种、收获实现了全程的机械化,产品生产绿色安全。”周增产说,围绕植物工厂化生产低碳设施及配套关键技术装备的需求,他带领研发团队重点进行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平板集热系统的集成示范,无土栽培消毒装备的研究与示范,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如鲜花工厂化生产智能栽培传输装备、草莓高产栽培装置、苗木移植机器人,以及基于植物生长检测的温室环境管理物联网系统的开发与示范,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设施农业装备技术体系,开发并建设了京鹏智慧温室,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重点技术创新方面开发了ZigBee的无线植物生理生态检测系统、营养液的循环利用系统等多项重要的技术和装备,取得了20多项相关专利。研究团队还特别注重对再生能源的利用,利用地源热泵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解决植物工厂的能源问题,开创了农业低碳经济运行模式。

翱翔: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我们在实验平台方面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人才队伍建设上也有待提高。”谈到未来设施农业的发展,周增产不无忧虑地说。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5

设施农业指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改变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为动植物提供最适宜生长环境,以便投入更少的劳动力,达到高产、高质量、高收益的一种农业生产。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开发与研究,并将这些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量的同时,还提高了机械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基本实现现代化。

1 发达国家的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土壤耕整机械

土壤耕整是一个需要精耕细作的工作,它对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的要求很高,因其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耕作时需要有灵活方便的机械作为依托。发达国家在设施农业机械技术方面已经非常娴熟,不仅功能齐全,而且性能好、灵活方便。以与我国毗邻的韩国、日本为例,这两个国家不仅在培植方面使用机械化作业,在收获、加工方面也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并且这种机械具有精小耐用、方便操作的特点[1]。近年来,为了响应减少空气污染的号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又研制出了以电动机作为动力的小型自走式旋耕机。后来日本又研制出能够进行除草作业和在温室中工作的小型电动除草机。

1.2 配套栽培机械

配套栽培机械有很多种,其中主要包括移栽机、穴盘播种成套设备、收获机械这三种机械。移栽机在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应用比较广泛,一般用于室内栽培,这种移栽机一般具有移栽深度一致、间距匀称的特点,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成活率,还有效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穴盘播种成套设备在蔬菜、花卉的种植上应用较为广泛,属于当代种苗领域的高新技术,因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仿真控制,能够使种苗在最适宜的环境下进行正常生产或反季节生产。并且这项技术在一些农业设施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用于农业生产中。收获机械是为节约劳动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而制造的一种机械,一般被广泛用于具有多个收获期的农作物收获中,不仅可以减少在收获中造成的浪费,还可以增加经济收益,在发达国家针对苹果、香蕉等水果的收获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如韩国发明的采摘西红柿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通过对颜色的辨别,根据系统指示对西红柿的成熟度做出判断,并进行选择性的采摘[2]。

2 我国的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正面地看待问题,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对于我国设施农业现状,本节从最有代表性的移栽机、穴盘播种成套设备、灌溉施肥设备这三点进行分析。

2.1 移栽机

与德国等国家的移栽机相比,我国还没有用于设施内的小型移栽机,目前来看,我国只有2行半自动钵苗移栽机、4行自动钵苗移栽机和配套高效的机械化钵机[3],但不能用于设施内作业。

2.2 穴盘播种成套设备

虽然我国已经研制出了穴盘播种成套设备,但是这种穴盘与国外的穴盘相比,在播种精准度上较低,并且无法对穴距和行距进行调整,所以尽快研制出像国外一样先进精准的穴盘播种成套设备是现阶段农业机械研究的关键。

2.3 灌溉施肥设备

在灌溉施肥设备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已经研发了喷灌、滴灌和施肥设施设备,不仅提高了灌溉质量,还实现了低投资、低成本,在方便管理的同时,安装也很便捷。

2.4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及作业装备的发展方向

认识到了我国在设施农业机械以作业装备上不足,我们就要从这些方面着手,重点掌握以下发展方向:研制将电动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小型耕作机械,使其具有操作方便、使用灵活的特点;研制出比国外更先进的小型移栽机,实现机具设备和移栽工艺的突破;研发出能够精准地掌握穴距和行距的小型穴盘播种成套设备,并可以适应设施内作业;逐渐实现喷灌或滴灌的接水措施,实现节水新技术。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6

2013年6月16日,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翠宫饭店举行了公司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所齐飞所长,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陈殿奎研究员、司亚平研究员,北京市昌平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王利府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福墁教授、陈端生教授、高丽红教授,北京林业大学董丽教授、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冀献民秘书长,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王永泉副站长、曹华高级农艺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志斌研究员、蒋卫杰研究员,北京市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郭文忠研究员,黑龙江农垦北大荒集团种业梁启全总经理,总参某部原政委汪承兴名誉董事长等在京园艺界专家、学者、同行朋友20多位嘉宾应邀出席了本次庆典活动。

公司董事长汪晓云先生致欢迎词,总结了绿东国创5 年来的发展成绩与取得的荣誉,展望了绿东国创发展的美好前景,同时也对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请各位业界专家献计献策,指导把脉。

与会嘉宾对汪晓云先生本人及公司5 年来取得的成绩做出了精彩点评,认为汪晓云先生对引领我国都市型观光农业发展和推动设施园艺科技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嘉宾们对公司成立五周年致以祝贺,并对公司未来发展寄予希望和祝愿。

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5 年来,在温室主题公园策划、设计,观光农业、设施园艺、农耕养生项目的策划、规划与设计,设施园艺与观光园艺配套设施产品研发销售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例如,该公司策划、设计、承建的宁夏园艺产业园“塞上新天府与回乡新园艺”两座特色温室景观与植物栽培工程项目,吉林延边国贸现代农业示范园,青海省乐都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北京庞各庄老宋瓜园西瓜主题公园,哈尔滨北大荒香坊农场,江苏大丰盐土大地万盛苑热带温室景观,陕西府谷农科博览园等项目,均成为当地特色项目。目前,汪晓云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又推出了新型叠碗式立柱栽培、大抱柱式立体栽培等多种新型无土栽培模式。

汪晓云先生从事设施园艺(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专业20多年,先后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无土栽培与植物工厂研究,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共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与专利。多年来,汪晓云先生参加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学术年会、农业科技园区论坛会、温室行业年会30多次,举行学术报告及经验交流、案例分析20多场,技术讲座多次,在国内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园区、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由其策划、规划、设计和指导的农业科技园区、观光农业、主题公园项目在国内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好评。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7

自“中国温室2002”开始以来,中国温室园艺行业年会已走过10个年头,至今已是第十一届。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设施农业研讨交流活动,中国温室园艺行业年会正日渐成为一个包括政府、科研、企业和种植户等四个层面统一的交流平台。

“中国温室2012”隆重开幕

11月15日上午9:00,“中国温室2012”在海口市海南皇冠假日滨海温泉酒店隆重开幕。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王国占、海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晓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玉荣、海南大学副校长胡新文、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治礼、海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石礼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处长王传华、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院长李绍鹏等领导及嘉宾应邀出席开幕式。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王国占、海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晓桥、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治礼、海南大学副校长胡新文、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玉荣分别致辞,向“中国温室2012”举办表示祝贺。

王国占处长在讲话中提到,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发展,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要夯实农村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轻力业生产方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近几年,农业部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在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中增加了设施农业装备的品种,加大了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开展了包括设施农业在内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设施农业装备与示范基地建设,设置了菜篮子产品生产专项扶持资金,启动了非耕地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不断推进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推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是农机化主管部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人们对高品质安全设施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设施农业科技投入逐渐增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工艺能力明显增强,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海南省农业厅王晓桥副厅长表示,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素有“东方夏威夷”和“天然大温室”的美誉,拥有全国热储面积的42.5%,拥有四面环海的无城区天然屏障,是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黄金场所。海南生物物种丰富,农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海洋渔业基地。海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设施农业,最先是由吴明珠院士在海南三亚市用椰糠基质栽培大棚哈密瓜,此后海南省农科院于1995年利用薄砂基质栽培大棚黄瓜和洋香瓜取得成功,2003年起由哈密瓜、西瓜等优质产业的带动,海南省的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进入较快发展期。2009年起,海南省开始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瓜菜设施大棚建设项目,政府带动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海南省瓜菜大棚面积达到13万亩,初步形成了区域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如以乐东、陵水、三亚为主的南部哈密瓜产业带,以文昌、琼海、万陵为主的东部大棚西瓜产业带,以屯昌为主的中部苦瓜产业带,以儋州、白沙、五指山为主的中西部和以海口定安为主的北部常年瓜菜产业带。至2011年,海南省喷滴灌节水设施推广面积110万亩,地膜覆盖栽培推广面积约100万亩,集约化育苗、太阳能杀虫灯、粘虫设备、防虫网、遮阳网等设施瓜菜栽培面积约80万亩,田头预冷库总容量22万亩。这几年,海南省农机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仍将继续贯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精神,同时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方式,强化农机化公共服务功能,着力推进农机化设备服务,进一步培育发展主体,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应用,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推进海南省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相信,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必将大大推动和促进海南省设施农业的发展。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治礼在致辞中介绍到,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此次“中国温室2012”在“天然大温室”召开,这反应了我国农业产业界、科技界对温室大棚内涵认识方面的创新和进步。以前,大家主要关注温室大棚在温带地区的使用和推广,关注温室大棚的增温、保温的效果和功能,希望在寒冷季节能够为植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反季节生产与供应。现在,我们发现,在海南这样的热带地区,温室大棚却能起到降温、防暴雨、防虫、防病的作用,在高温多暴雨的季节能够保障海南瓜菜的淡季生产和市场供给。当然,因为(使用)目的不同,海南的温室大棚的图形设计与北方有很大的不同。海南省农科院是最先在海南推广和使用设施农业大棚的倡导者。近年来,由于对设施大棚认识方面的创新,海南温室大棚发展非常快。海南农业的设施化,尤其瓜菜、花卉等园艺产业的设施化,不仅得到了业界和政府部门的认可,相关的专家也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设施大棚的设计与应用,对海南设施农业的发展、保障海南淡季瓜菜的生产和市场供给,并通过大棚设施化控制病虫害,进而提高海南瓜菜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海南大棚设施种植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北方大棚温室的普及程度和技术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包括如何利用大棚温室降低温度,如何提高海南大棚的抗风、抗暴雨的能力,如何降低大棚的造价、扩大推广面积,如何研发适用大棚生态环境的专有品种和技术,如何解决大棚种植条件下的连作障碍等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我们的专家们能够更多的关注、交流和研讨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会议的成果必将进一步推动海南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增产再上一个台阶。

海南大学胡新文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海南大学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设施农业是传统农业摆脱自然环境束缚,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是农业走向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最佳方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避灾农业和节水农业的有效载体。海南省地处我国的最南端,具有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虽然海南的气候条件适合作物的周年生长,但同时也面临着高温、病虫害,尤其是近几年接连出现的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海南发展设施农业相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具有投资少、运营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2008年海南省设施农业销售收益超过12亿元,其中设施大棚蔬菜、水果和花卉的收益达到每亩平均4000元、8000元、6000元左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海南省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措施,采取财政扶持、政府贴息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2010年和2011年,海南省设施农业补贴的资金分别为1.76亿元和1.97亿元,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海南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海南大学是海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该校从2006年开始增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已经有3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已经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就业,而且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本次年会选择在海口召开,是对海南省设施农业的关注、肯定和宣传,将对海南设施农业发展起到鞭策和鼓励作用,为该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玉荣代表主办方致辞。她指出,伴随着以往10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它正日渐成为一个以设施园艺为中心,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用户四个方面广泛参加的交流平台。自农业部出台《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以来,我国设施农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各地积极落实扶持政策,稳步加大资金的投入,不断强化科研创新,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技术培训日益活跃,社会服务越来越健全,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十分有效的途径。所谓“十年磨一剑”,我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取得了许多的成绩,我们的科技取得了许多的成果,我们的企业也得到了更多的效益。目前,正是我国“十二五”的第二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每个国家、地区和行业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适合于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温室装备产业也应该在认真分析形势、把握时代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更加积极主动、科学有效的行动为产业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会前考察探索海南设施园艺现状

11月10~13日,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周长吉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陈端生教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李明远研究员、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汪晓云高级农艺师、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刘建副教授、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王敏高级农艺师等业内专家组成的会前专家考察组对儋州市、乐东市、三亚市、五指山市、海口市等海南省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中发现,在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海南省,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利用温室设施的目的以避雨、防虫、遮阳等需求为主,因此,海南省园艺生产多见遮阳棚、网室大棚,而涉及园艺育种需求的温室设施则建设规格比较高档。同时,考察还发现,海南省温室设施主要面临高温、潮湿、强风等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该省的重大课题。

行业发展论坛内容丰富

在两天的会议期间,有28位专家和企业代表依次作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围绕2012年中国温室园艺行业发展及技术创新、温室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温室“弃耕”问题、台风对设施农业的影响、生态餐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论题进行了广泛研讨交流。大会论坛由北京华科润浓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主持。

今年,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长吉研究员应邀做题为《抓住机遇脚踏实地科学发展》的大会主题报告,其中不仅介绍了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前景的展望(即近一年来温室行业的发展政策和机遇),同时也就温室设施中的省力化技术与装备、以及海南保护地设施的考察成果进行了交流。江苏大学农业工程研究院院长毛罕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保明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辜松教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邱仲华研究员、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刘建副教授、海南省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杨小锋副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刘士哲教授和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系主任李亚灵教授等8位嘉宾分别针对《我国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我国温室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温室物流化生产装备系统》、《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海南热区温室工程产、学、研现状与所面临问题的探讨》、《台风“山神”对海南南部设施农业的影响及思考》、《规模化生产无土栽培设施选型的思考》、以及《发展适度规模温室走专业化生产之路》等话题做特邀报告。其中,毛罕平教授、辜松教授从工程角度分别介绍了国内外温室环境控制技术、温室物流化生产装备系统的情况。李保明教授、刘士哲教授、李亚灵教授则表达了我国温室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规模化无土栽培设施选型,以及发展适度规模温室,走产业化生产之路的观点。此外,刘建副教授、杨小锋主任则作为海南省产学研代表结合自身教学与科研实践积累,同与会代表一起探讨了海南省设施温室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面临的问题:邱仲华研究员则对太阳能在目光温室中应用情况进行了重点介绍。

此外,高锋新颖建材(苏州)有限公司、天津市飞龙制管有限公司、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丹麦桑那克技术有限公司、夏岩文化艺术造园集团有限公司、以色列吉尼嘉公司、品诚塑胶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普瑞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沙伯基础创新塑料(中国)有限公司、宁波中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裕华光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福腾科技有限公司、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倍利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水润佳禾灌溉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竟成特种单丝有限公司、成都智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鑫天碧农业设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罗巴鲁富锌涂料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通过开放式论坛这一平台就温室创新覆盖材料(如五层共挤温室棚膜、LEXAN@力显@易洁防滴露阳光板、减反射温室专用玻璃)和温室专用大棚管材、日光温室新型保温被研发,生态餐厅可持续发展,水肥一体化、温室自动控制、温室驱动系统创新、温室骨架涂覆材料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创新材料、创新技术等成为今年年会论坛的重要话题。同时,也就温室“弃耕”现象和劣质PC阳光板充斥中国温室市场等现象进行了批判。

新产品新技术展示备受欢迎

本届年会将以往反响较好的“新产品新技术展示”环节进一步优化,吸纳了30余家与会企业通过特定展位的形式参与展示,从而达到推介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的目的。展示活动完全对外开放,与会代表通过这个平台达到了进一步了解同行和上下游产品和技术的效果。

专业参观

会后,与会代表还实地参观了三亚市凤凰镇妙林田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天涯镇兰花世界、吉阳镇热带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海南省典型生产温室设施。

全国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研讨班在琼举办

此外,全国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研讨班同期在海南省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市农机主管部门、部分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负责人等60位代表参加了培训。此次会议培训了设施农业装备、园艺生产、温室工程等技术,展示了全国设施农业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开展了设施农业交流研讨,总结交流了各地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工作经验和做法,研究进一步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谋划产业发展良策。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王国占、张勇研究员出席会议。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8

项目成果总体目标

项目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以设施大型化、装备省力化、栽培无土化、管理智能化为设计原则,围绕温室结构、温室骨架、温室墙体、节能保温覆盖、主动蓄放热加温装备、应急加温设备、智能通风、抗风保温技术、室内省力物料运输、植株机械落蔓等设备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出适宜日光温室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适宜西北非耕地的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在西北非耕地示范点建造适宜西北非耕地设施园艺生产的装配式日光温室进行综合集成与示范。

项目实施内容与进展

项目实施以来,先后组成专家组赴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进行了西北非耕地区的专项调研,考察了当地的资源、环境,非耕地的利用现状和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并召开专题交流会,全面了解西北非耕地设施园艺技术和装备现状;项目组成员赴世界设施园艺强国――荷兰、美国进行了温室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调研。研制出了高强度、易装配、轻简化新型骨架;开发了以砂石、沙子、砂土等为建造材料的墙体结构;提出了优选的墙体复合砌筑方案;开发出适宜山坡地、沙地、砂石地的标准化日光温室结构。试制了复合墙体材料表观热导率测试系统;试制了墙体热流率测试系统;研究开发了保温被机械寿命试验设备;完成温室外保温覆盖保温性试验台改进工作;筛选出适宜西北非耕地日光温室的优良性能保温被;研制了日光温室内部水媒蓄放热系统和控制装备;试制了温室内物流设备;研制了保温覆盖材料安全卷铺装置;开发了基于遮阳和保温的低成本内拉幕装置;研制植株落蔓机械调整系统。分别在甘肃酒泉、青海德令哈、宁夏吴忠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集成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9

近年来,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经涉及农、林、牧、副、渔及农产品加工、运输与流通等多个领域。其中以设施农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这是因为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发挥其精准高效的特性,因此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最为显著,前景十分广阔。笔者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多年,致力于研究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从多个角度阐述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发展、应用情况,以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一词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无线射频技术时提出来的,通俗的讲,其是指在“互联网概念”基础上,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的一种网络概念。其中射频识别(RFID)是能让物品“说话”的一种技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物品信息集中到处理系统实现分析和处理,并且能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物联网》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是指由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协议把任何物品互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1]。

所谓农业物联网是指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具体有农作物生产、农产品经营、设施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它利用各类传感设备,采集相关信息,通过无线网络、移动通信无线网和互联网传输,在智能化操作终端显示,实现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监控,以利于我们科学决策[2]。

2 物联网技术在国外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物联网技术诞生在国外,因此国外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较多报道,如英国研发的禁止外来人员非法进入设施的警报系统和温室内温度调节系统、远程灌溉系统等;日本研究名为“Open Plannet,OP”的监控系统,实现了温室环境和视频的实时动态监控[3];荷兰研究的花卉植物生长控制系统;美国加州研发的草莓培育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草莓生长情况及土壤、环境空气的温湿度变化,自动控制施肥与浇水。

在体会到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后,一些发达国家大面积推广这一技术,除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外,还对使用农业机械、后续的加工、物流进行监控,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加完善[4]。应用成熟的有英国的农业管理与决策系统、美国的作物决策系统等[2]。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这些国家将农业知识与应用系统有效结合,采集大量第一线数据,为育种、土壤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采收加工、物流等全过程提供信息化的服务。

3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晚于国外发达国家。2011年,国家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标志着部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立项并开始启动,2013年,上海、天津、安徽成为我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5],标志着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3.1 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情况

据统计,全国已有8个省(区、市)承担了部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业物联网区域工程,通过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市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示范[6];江苏省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平台,侧重对设施农业、猪的养殖环境监控,实现了自动化,并开始推广[7];天津市建设了总面积逾667 hm2的核心试验基地,开展了约

1 000栋节能温室的示范应用,建成了农业物联网平台,研究了设施环境信息监督、智能化控制与管理等物联网技术。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也参与到农业物联网的研发中,如北京紫藤连线科技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在开发硬件的同时,还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以适应客户的生产需要[8]。上述系统的基本结构类似,如图1所示,即在温室中安装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与手机网络、互联网相连,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访问该网络,实时监控温室的情况,如温度、湿度、作物生长等,也可以与专家在线交流。

3.2 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以传感器为基础,设施农业物联网常用传感器包括光照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敏(流体)传感器以及生物生长特性传感器等。另外,CMOS图像传感器(摄像头)也可用于监控作物的生长。在设施内安装探测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的无线传感器、摄像头,将若干传感器与控制器链接,可实时查看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信息。

传感器采集数据后,通过数据采集传输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云计算等,将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由计算机控制温室的施肥、灌溉、门窗开闭、温度升降等。园区管理者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了解温室的情况,并远程控制调节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的设备,提高工作效率[9]。

采用传统种植方式,温室内用工多、工作繁重。而现在,工作人员通过物联网收集数据,可实时监控温室作物的生长参数,了解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应采取的栽培措施,及如何提高产品的营养品质、风味品质和外观品质、降低农药残留量等,实现栽培技术的精确控制。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户可以登录农业物联网信息平台,将相关农业生产现场参数上传到云计算中心,中心经过选择后,筛选出对应的专家进行指导,并将相关信息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用户就可以与专家进行远程交流了。

4 设施农业物联网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从总体上看,设施农业物联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主要在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中应用,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经过分析发现我国设施农业物联网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4.1 专用传感器的缺乏

如前所述,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但国内生产的农用传感器质量参差不齐,性能差、监测数据不准确且没有合适的标准,因此,传感器只得依赖进口。正如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所说:“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市场上主要为进口设备,应在覆盖面、适用性上下功夫[4]。”

我国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应加大传感器的研发力度,研制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农业传感器。

4.2 资金的缺乏

设施农业物联网要求有配套的基础设施,而这一建设需要的资金较多,维护更新的资金也较多,投资回报周期长。目前,我国的设施生产多以小农户为主,对于一家一户的经营来讲,物联网设施所需资金偏高[5],大面积推广仍有一定的难度,只有等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应用。

针对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建议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据报道,有关部门正在准备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以加快农业物联网的推广[5];同时应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使投资多元化。

4.3 软件产品研发的缺乏

目前国内设施农业生产中已有的物联网主要停留在数据监测与初步分析上,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的很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控制,这实质上是缺乏相应的软件产品。

建议科研人员借鉴国外的经验,认真分析,结合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情况,开发相应的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充分加工利用。

5 未来研究的方向

未来设施农业物联网的研究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5.1 打造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设备

着力研制运行稳定、寿命长的传感器,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系统的自主研发,加强动植物生长过程的数字化监测。

5.2 注重数据的分析

通过分析各类型数据发现农作物生长规律,建立设施作物生长管理模式、病虫害防治模式等[10,11]。

5.3 研究和制定一批农业物联网行业标准

联合各单位,研究和编制农业领域专用条形码(一维码、二维码)、电子标签等的使用规范。

5.4 形成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针对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的监测监控,开发相应的全过程管理系统,构建全程技术服务体系。

5.5 培育农业物联网产业

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及相关服务,培育产业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积极推广这一技术,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世凤,冯春贵,贺圆圆,等.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1(7):190-192.

[2] 余欣荣.物联网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农业物联网知识读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3-64.

[3] 张唯,刘婧.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广场,2012(1):238-241.

[4]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00-707.

[5] 乔金亮.物联网如何和农业更好结合[N].经济日报,2013-11-5(13).

[6] 许世卫.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86-692.

[7] 刘家玉,周林杰,荀广连,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377-380.

[8] 李作伟.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2.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10

0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重点,从2004年起到2012年,中央连续9年了有关“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足见其重要地位。农业发展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更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农业发展,必须要有相关生产性公共产品作为基础和支撑,因此,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的发展便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产型农村公共产品是基于功能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划分而得出的概念,它与生活型农村公共产品、享受型农村公共产品和发展型农村公共产品共同构成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完整概念。生产型农村公共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科学技术,二者分别从硬件和软件方面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运作。

1 文献述评

目前,生产型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仍停留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研究中,在实证方面,则散见于各项相关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中:农业生产设施主要体现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中,例如,乔娜(2011)从我国2000—2009洪涝灾情统计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和现实困境[1];戴旭宏(2011)则从历史、财政、管理、政策四个角度,分析了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挑战[2]。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韩长赋(2012)基于国家政策导向,指出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发展完善的改革方向[3];黄乙书(2010)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指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实[4],然而,无论是农田水利建设还是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研究者们都往往局限于宏观分析,缺乏对生产型农村公共产品细致地划分和针对性研究,在农村公共产品研究中,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科学技术更只是在分析整体供给现状时一笔带过。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科学技术仍属于一个较大的分类范畴,倘若不进一步加以区分,仅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其结果未免缺乏针对性。基于此,笔者对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科学技术做了进一步细分,在对生产型农村公共产品三级划分的基础之上,展开实证研究。

由于村民是生产型农村公共产品最直接的消费者,他们对其供给效果的评价无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作者从“顾客满意”理论出发,进行调查研究。“顾客满意”理论最早诞生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其基本内容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客户满意度为指针,要从客户的角度、用客户的观点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来分析考虑客户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尊重和维护客户的利益。[5]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行政学者将该理论引入到政府管理领域中来,使西方国家的政府管理方法得以发展和创新。由于顾客满意程度直接来自广大用户,因此可以准确、深入地反映某类产品的实际状况并感知其改进方向,通过村民的满意程度,可以发现供给的实际有效与否,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2 对生产型农村公共产品满意率的实证分析

2.1 调查背景

在设计问卷时,笔者在农业生产设施下划分了农田基础干道、排水灌溉设施、小型水库建设、渠道、农田改造五项,在农业科学技术下划分了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机械推广、良种推广四项。在此分类的基础上,笔者以江苏省7个地级市33个行政村(其中苏南9个村,苏中12个村,苏北12个村,相关市的每个县抽取一个行政村,抽取标准为该村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在该县处于平均水平)的1270个村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抽样。本问卷采用五分制量表,被访谈者就自己对相关农村公共产品的感受程度打分,从1分到5分分别表示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55份,问卷有效率为90.94%。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1。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村民满意程度,因此在处理数据时将“满意”和“很满意”合并为“满意”,其余合并为“不满意”,采用五分制量表目的在于使村民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11

“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40年代初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一个国家发动和应付战争能力的研究。在《韦氏辞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基础设施被界定为“由基地、服务训练设施等构成的整个系统,用于部队的军事行动”。而对于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最早给予广泛重视的是发展经济学家。他们对基础设施理论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早期重农土义经济学家魁奈 (FQuesnay)在论述农业资本时提出的“原预付”(仓库、房舍等固定资产)的概念”,以及亚当・斯密 (Adamsi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的公路、桥梁、运河等公共设施,实质上就是基础设施上。19世纪中期,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一罗丹 (Pau1NRosenstenRodan)在总结早期经济学家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先行资本”概念,它所指的是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他认为社会先行资本包括诸如电力、运输、通讯之类的基础工业,它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结构,是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分摊成本,农村基础设施及其分类。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

中国是农业大国,根据2009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我国乡村人口有9.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全国共有34301个乡镇,60547个行政村。截至2008年底,全国还有超过200个乡镇、48000多个个村庄没有修通公路,13000个村庄没有电力供应,1000万人仍为无电人口,4万个村庄没有通电话,300多个乡镇没有卫生院,1.3亿农户燃料问题尚待解决,超过60%的县没有达到标准的污水处理厂,接近一半的建制村没有通自来水,自来水累计收益人口不足6.3亿,超过40%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此外,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水平,在全部农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足五成。

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总量和投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2008年为例,东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484.1亿元,中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224亿元,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59亿元。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资金来源的匮乏,使得东中西部的差距在短期内很难缩小,可以说,对政策倾斜和创新融资机制的研究对于与中西部农村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三、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政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是当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和开展。

1、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创造和谐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创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破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期限长、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大等不利条件,要吸引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必须依靠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和谐的融资环境作为保证。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者的财税优惠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机制,营造和谐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2、调整农村产业部局$以招商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实现城镇化,必须进行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化发展*当招商引资到乡镇后,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随着产业的做大,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产生城镇人员的集聚性从而达到城镇化的目的。

3、“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是政府要以居民的需求为主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日的内容、数童和投资额。这种决策方式将基础设施投资目标确定为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消费需求,以达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按照私人产品局部均衡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公共产品“虚拟”供需曲线,得出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所有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虽然在基础设施的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供应者难以取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但可以采用迂回的解决方式,例如前述的“投票模型”等,即在两者之间插入一个媒介,运用民主机制进行公共选择,最大化显示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偏好信息。

4、以工补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应顺应产业的发展思路,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进行投入。要根据当地实际,主攻一二个产业,起到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帮助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降低农民从事市场活动的风险,达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结语:在“三农”关系中,农民增收是“三农”的首要问题。要使农民增收,解决农村中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是推动农民奔小康的有力举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还大量存在着乡与乡、乡与村、村与村的道路不通,农村的自流灌溉低,排灌设施老化、设备陈旧、耗能高,教育设备落后等现状,只有通过加强政策的领导和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农村基础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12

1新时期农业科技平台发展的形势与需求

1.1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平台建设必须主动迎接科技变革新挑战

21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步伐进一步加快,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并高度融合,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不断融合与交叉,世界各国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发激烈,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为农业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提出了新课题。重大工程设施、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是支撑现代农业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比肩国际的重大科技平台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研发方面,在生物育种、生物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研究方面,迫切需要打造一批起点高、装备强,具有战略性和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平台,占领农业科技的制高点,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科学研究,缩短与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水平的差距,支撑未来我国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2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平台建设必须全力满足国家农业科技新需求

党的十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任务。然而,当前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我国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科技创新驱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高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决定了农业科技必将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力量,这给支撑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等科技平台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阵地和策源地[3],随着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型,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重任务叠加和各项要求的全面提升,需要在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品种遗传与改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全方位的科技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的综合能力,才能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1.3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平台建设必须加快适应科技管理模式新调整

近年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正向纵深迈进,我国农业科技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与激烈变革并存的新时期,这给农业科技平台建设与管理带来了新挑战。科技平台是承担和执行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条件。伴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科技管理制度正在逐步调整和细化,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科研项目专业化机构管理、五大类科技计划统筹等具体措施正在快速推进。为适应国家科技管理制度变革,保障科技创新和发展能力的提升,必须加快理清平台功能定位,明确平台的支撑重点,加快构建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模式[4-5]。

2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平台建设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8大学科集群、130个左右学科领域、300个左右研究方向,不断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部级、部级和院级,创新、支撑和服务”三级三类科技平台体系,平台数量达488个(省级平台未统计在内)。

2.1平台体系现状

围绕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和共性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平台226个,其中,国家重大科学工程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1个,建成4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5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建成22个国家品种改良中心(分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院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20个院级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围绕农业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的条件资源集成系统,建设支撑平台210个,其中,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1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1个、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9个、部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12个,建成5个部级野外台站、24个部门重点野外台站、60个院级野外台站,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58个功能研究室、8个综合试验站,以及8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分中心)。围绕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转移与应用,建设服务平台52个,其中,部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3个、部门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34个,建有4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成了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等3个国家参考实验室和禽流感、马传染性贫血、马流感、口蹄疫等8个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参考实验室。

2.2主要建设成效

1)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据统计,仅2014年,各类平台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课题)2654项,合同经费42.88亿元,占全院年度合同经费总额的73%;当年所有7项部级奖励均来自于平台体系,此外,还获得省部级奖励43项,2728篇,其中,SCI/EI论文1352篇;申报和获得专利712项等,各级平台已经逐步成为全院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2)人才团队建设日益加强,凝聚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各级平台现有工作人员3468人,其中,固定人员2751人,占79%。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36人,杰青11人;在读研究生(含联合培养)284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992人、博士研究生660人,在站博士后197人。3)条件能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条件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以来,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重点支持下,各平台实验装备、基础设施投资已达1.7亿元,条件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改善。4)体制机制建设日臻完善,运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各平台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指导作用,通过动态考核、开放课题设置、学术交流等措施,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了管理水平,保障了平台高效运行。

2.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

平台建设和运行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支撑学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1)平台与学科发展系统性、配套性不强。重大科技平台多集中在作物、兽医、畜牧等学科,工程机械、信息经济等学科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仍显不足,智能装备、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几乎空白[6]。2)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顶级创新平台数量不足。目前,各级各类科研平台虽然数量较多,但顶尖水平的创新平台数量明显不足,尚未在代表国家最高等级的国家实验室方面取得突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有限,与把握世界科技前沿,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7-8]。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全国学科发展的平台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农业部19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承担着组织、统筹全国相关科技平台力量的重任[9],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综合性实验室组织经验不足,统筹能力还需加强。4)促进平台资源共享共用,平台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各类平台资源分散、标准不一致,缺乏有效调配途径和办法,平台运行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共享共用机制仍不完善[10],难以充分发挥平台资源的最大效能。5)条件保障能力有所突破,稳定经费支持仍显不足。由于平台条件建设投入历史欠账较多,仪器设备老化、更新慢、维修维护难等问题依然突出,绝大多数平台主要依靠科技项目维护,日常运转难以保障,急需长期稳定的运转经费支持。

3新形势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平台建设思考

“十二五”中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实施,明确了中长期的创新目标和方向。“十三五”作为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快速提升的机遇期,也是实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一流现代院所的关键期。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科技平台发展需要围绕“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两大使命,以重大关键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平台与学科建设的系统性、配套性,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3.1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研究,在强化现有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和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管理与运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作物种质表型和基因、动物疫病、农业微生物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多学科支撑、众技术集成的专用研究设施、公共实验平台以及公益性的全国农业科研共享共用的重大基础设施,为我国农业优势学科率先进入世界前列夯实基础。

3.2打造重点实验室精品平台,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利用现有国家自主创新渠道,进一步加强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兽医生物技术、水稻生物学、棉花生物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运行管理,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加快推进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蔬菜生物学、油料作物生物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利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强化实验室硬件条件能力;充分发挥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在行业领域的牵头作用,加强机制建设,推进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共同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3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学科领域,依托昌平综合农业、饲料、油菜、茶产业和柑橘等已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强化运行管理和建设,重点推进国家昌平作物、畜牧、蔬菜分中心升级。针对中、下游学科,新建沼气、中兽医药、水稻、农业机械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促进上游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上、中、下游科研创新、集成示范与转化应用相互衔接。

3.4深化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建设,增强科学研究基础支撑能力

统筹规划现有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24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站、60个院级野外科学观测站,加快推进作物种质资源、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灾害和农业资源环境四类农业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监测工作,促进科学数据和资源共享与开放,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试验基地支撑。

3.5加强国家重大科研基地和仪器设备试点工作,提升共享共用和开放服务能力

开展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网络条件和工作机制;建设在线共享服务平台并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按照科研设施与仪器功能实行分类开放共享,探索科研设施与仪器在线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建立激励引导机制、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

4参考文献

[1]赵林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0(2):2-6

[2]熊明民,刘建安.加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3):17-21

[3]蔡彦虹,刘平,李仕宝.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作用与效果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2(4):18-21

[4]刘建伟,刘方军.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185-187

[5]陈丽珍,郑玉,罗海燕,等.关于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329-330

[6]李建萍,刘建安.加强农业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8(5):48-50

[7]苏丁丁,熊兴耀,程鹏,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88-91

[8]牛爽,任蔚,高铭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一些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6(5):53-54

设施农业行业研究篇13

农业科技园区属于一个创新系统,在创新系统中,它的政策制度安排会影响创新效果,如好的园区科技政策能激励和引导园区企业进行积极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假设H2a:在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过程中,园区政策环境对园区创新能力有直接正向作用;假设H2b:在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过程中,园区政策环境对园区创新绩效有直接正向作用。农业科技园区市场环境指的是农业科技园区企业所面对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市场对新农产品需求状况,市场竞争越激烈,园区企业创新动力可能越强,因此企业获得更多竞争优势;市场对新农产品需求状况好有利于农产品推陈出新,也有利于企业创新。故农业科技园区市场环境好,则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越好。假设H3a:在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过程中,园区市场环境对园区创新能力有直接正向作用;假设H3b:在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过程中,园区市场环境对园区创新绩效有直接正向作用。农业科技园区金融环境指的是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工程中获得资金及金融支持的难易程度,农业科技园区金融环境越好,对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提高越有帮助。假设H4a:在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过程中,园区金融环境对园区创新能力有直接正向作用;假设H4b:在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过程中,园区金融环境对园区创新绩效有直接正向作用。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创新能力可以被看作是创新系统在创新过程中中把创新组织拥有的资源如知识积累和特殊技能(包括技术、管理等)转换成创新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会影响创新绩效。假设H5:在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过程中,园区创新能力对园区创新绩效有直接正向作用。研究假设关系如图1所示。

二、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潜在变量和观察变量的确定根据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创新理论的比较分析,以能够反映各个潜在变量的可以量化指标构造相应显变量。即以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园区信息宽带网的建设水平、生产设备的先进水平构造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环境潜变量,以园区政策制度与园区发展现状和目标的协调度、园区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能力两个指标反映农业科技园区政策环境,以农业科技园区企业所面对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市场对新农产品需求状况反映农业科技园区的市场环境,以获得技术创新基金和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时从银行获得贷款难易的情况反映金融环境,以园区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的效率、园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反映园区创新能力,以农业技术水平、农产品加工新技术专利数量、农业新品种指标和园区产值反映园区创新绩效。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在变量共有6个,分别是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园区政策环境、园区市场环境、园区金融环境、要求创新能力和园区创新绩效,由相应的观察变量测量分别反映各潜变量,根据前文相关研究,本文设置见表1。

(二)数据来源根据上述影响因素的类型,实际变量用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以及相关统计年鉴的数据来表示,定性数据则用等级标准来表示。本文实证研究时所使用的样本来自江苏省的南京、苏州和淮安等8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其中主要一部分来自对这几个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动较为活跃的企业调查;二是来自这几个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的管理人员的调查;三是来自高校及研究院所农业经济研究专家教授的调查。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企业的调研,重点放在创新的各种类型农业科技企业;对于高校的调研,选取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苏州大学和扬州大学4所与农业科技园区联系较紧密的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其中调查人员重点放在多次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教授以及从事技术创新方面研究的教师上。在相关农业科技园区的部分负责人的帮助下,项目组于2014年3月对孵化企业发放了180份问卷,对高校及研究院所发放40份,对各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放10份,总共发放230份问卷。共收回了187份问卷,回收率为81.3%,其中7份问卷由于所提供信息不全而属于无效问卷被排除,180份有效问卷。对于定性数据,调查问卷采用比较通行的李克特7点式量表。每个题项后有从“不重要”到“非常重要”五种对该题项的重要程度,分别用数字1~7表示。1表示“非常不重要”,7表示“非常重要”,6表示“重要”。数字越大,重要程度越高。

(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为了保障结构方程模型的有效性,需要先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1.问卷的信度。运用SPSS软件,采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alpha)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如果a系数大于0.7,则信度是接受的,检验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的a系数都大于0.7,总体为0.798,说明信度是可以接受的。2.问卷的效度.运用AMOS软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极大似然法检验,效度越高则真实度越高,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问卷的效度符合结构方程模型的要求。

(四)农业科技园区对园区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假设的检验根据表2和表3可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结构方程模型的要求,可以对作用关系假设进行检验。1.农业科技园区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作用模型的估计和评价。运用AMOS软件估计农业科技园区环境对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关系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得出,估计结果较好,可以接受此模型假设。2.农业科技园区对园区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模型的结果解释。本文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结果分析,见表5和图2。表5说明农业科技园区对农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系数的实际P值都小于本文设定的显著性水平标准0.05,故本文的9个假设都是成立。路径系数分析(见图2)显示,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环境中的基础设施环境对园区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路径系数分别为0.741和0.661,假设H1a和假设H1b成立。这说明农业科技园的基础设施环境(如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园区信息宽带网的建设水平、生产设备的先进水平等)对园区的创新能力如园区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的效率、园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以及园区的创新绩效如农业技术水平、农产品加工新技术专利数量、农业新品种指标和农业科技园区产值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同样可以看到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对园区创新绩效的影响也较显著,路径系数是0.625,假设H5成立,说明农业园区创新能力同时又是园区创新环境对园区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农业基础设施环境即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绩效有直接影响,又通过园区创新能力对园区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同样,园区政策环境、园区市场环境和园区金融环境也是一样直接地或通过园区创新能力间接地对园区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