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实用13篇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1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设施农业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可选择的单位主要有:农业教育机构、教学单位(高职、中专学校)、科研单位、农业管理部门、信息咨询公司、蔬菜花卉及果品企业、大型温室及种子种苗公司、农产品外贸公司、现代农场及现代化高科技示范园等。

另外,如果想继续深造还可选择攻读园艺学、蔬菜学、农业建筑环境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也可在植物科学类、工程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如作物生理生态、设施设计与改良、设施环境工程与调控、设施生产技术、无土栽培、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深造。可在涉及农业、设施、生物或综合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推广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推广和经营工作。

也可通过选干或公务员考试进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还可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农业、设施、环境工程等部门从事科研、开发、推广及生产经营工作。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2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国设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据资料统计,我国设施园艺栽培主要以花卉、蔬菜和果树为主体,到2011年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400万公顷。[1]为与其相适应,部分农业院校先后开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但是,目前该新专业在教育模式等专业设置方面还有待完善,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设施农业人才,如何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关键。为此,本文结合天津农学院开设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设施农业是指在可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现代化工程和机械技术以及自动化设备设施,建立相对封闭的、可控制的且适宜植物生长的小自然环境,可以调控温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高效化和自动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它集成了生物技术、环境控制和工程等学科,是建立在现代化农业设施和科学技术之上,形成的高效益、集约化、工厂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优质、高效、高产等特征。[2,3]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而形成的,集工科和农科两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农业院校新开设的综合性专业。它是一门涉及设施栽培技术、设施工程和环境调控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与应用。设施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蔬菜、果树和花卉等作物的栽培技术与管理;设施工程学科主要是学习温室结构的设计与建造、温室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计算、设施装备与工程制图等内容,环境调控主要是学习设施温度、光照、湿度、气体和土壤五大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与调控。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构成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新学科。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与其对应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也是近年来新成立,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而在设施人才的培养上仍需进一步探讨。目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急需设施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各农业院校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应根据当地的生产急需情况,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根据设施农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品质和素质要求,天津农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组织本专业的老师对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与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本地区设施农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制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目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能服务于天津的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管理、设施环境控制与设施农业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农工结合,以突出设施农业的应用为主,培养适合于天津市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应用型设施农业人才,服务于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整个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部分,它决定了学生所学知识的体系,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指导生产、从事设施农业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是贯穿学生学习设施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也应具有农、工结合的特点,本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农业工程学、农业机械学、环境科学、设施栽培学、植物生理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参与各类设施设计与建造、园艺作物栽培管理、设施内环境自动化控制、无土栽培以及工厂化育苗等方面的实习,全面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建造工程以及环境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知识。[4,5]目前,天津农学院设施农业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主要有:农业设施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温室设计与建造、设施蔬菜学、设施花卉学、设施果树学等,选修课主要有工厂化育苗、设施养殖、无土栽培、设施工程概算、园林工程、设施产品采后处理、植物生物技术等。对于课程改革,学院通过总结课程设置与教学效果,召开师生座谈会,通过征求一线教师及设施专业学生的意见,对现代农业调研以及对多个农业公司或基地实地调查,经过院学术领导小组讨论,依据设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了课程体系,增加了12门专业及专业基础课部实验课比例,目前的实验课学时是改革前的8.28倍,同时完善了实践课教学大纲,并适当增加了重点科目的课时,调整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选修课的课程内容,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总的来说,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与其专业教学模式相呼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的比率、增加课程实习的内容,改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实践实习

学生的实践与实习是该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过程,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以及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当中,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样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个层次。[6]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实践方面的的改革除增加实践课时外,还应根据学科发展、生产实际需要,拓宽实践领域,培养形式可多样化发展。2012年天津农学院开始尝试订单式培养形式,首批为企业订单式培养的12名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此订单式培养尝试基础上,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经验总结,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及急缺人才的需求对今后产学研合作以及学生订单式培养规模进行了更详细地规划,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率。

当前大学生社团形式多样,也起到了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作用。大学生应当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专业优势,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天津农学院近年来开设的社团(比如:致远社、阳台农业社团)都充分与专业结合。致远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爱心奉献、服务社会精神,结合专业,社团在设施生产降低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方面多次进行了宣传活动,不仅增强了对专业的兴趣,更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阳台农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业余时间不仅从事园艺作物栽培,还进行灌溉设施以及装置的开发,使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都得以锻炼,为今后从事设施农业相关方面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随着设施农业发展而新开设的专业,因为设施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在不断完善、发展和变化的,因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应根据生产用人需求进行改革与创新,培育出一批适应现代设施农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服务于设施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郭世荣,孙锦,束胜,等.我国设施园艺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蔬菜,2012,(18):1-14.

[2]赵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6-77.

[3]李建明,邹志荣,王晓燕,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4):45-47.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3

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使本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结合华南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特点,确定本专业目标为: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设施农业、设施园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设施农业(园艺)规划、生产与管理的能力,能在设施农业、园艺、园艺工程及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与设施农业有关的技术推广与开发、工程设计与建造、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与园艺生物科学、农业工程学、环境科学、设施园艺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进行设施农业、设施园艺的生产、管理、园艺设施工程、设施环境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温室设计建造、温室配套设备和环境控制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园艺设施栽培和无土栽培、材料研发、工程设计、设施农业、设施园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邻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

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通过到相关兄弟院校的调研,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针对旧的教学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我校在2009年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基础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实践教学环节、就业与创业教育等。

1通识教育课程:864学时,50学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军事理论、体育。选修课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程8个学分,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程2个学分。

2基础教育课程:784学时,43.5学分。均为必修课,包括大学数学Ⅰ、Ⅱ;数学实验、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B、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Ⅰ、Ⅱ;有机化学、植物学Ⅱ、植物学实验Ⅱ、植物生理学Ⅱ、生物化学Ⅲ、遗传学、工程制图基础、工程力学。

3专业教育课程:712学时,44.5学分。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组1和专业任选组2。

专业必修课:包括农业设施及环境控制、无土栽培学、园艺植物保护学、工厂化育苗与生产、设施渔业理论与实践、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设施蔬菜栽培学、设施花卉栽培学。

专业限选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概论、气象学、土壤肥料学、测量学基础、试验统计学、设施灌溉与施肥。

任选组1:园林设计初步Ⅱ、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概预算、农业机械学、观光园艺规划与管理、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控制体系,学生从中任选6学分。

任选组2:园艺植物有机栽培、园艺植物栽培生理、园艺科学、果树栽培学、精确农业、微生物学。学生从中任选4学分。

4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26周。设施农业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论文、军事训、健康教育、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毕业教育、形势与政策、设施园艺生产认识实习、设施农业综合教学实习、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实习。

5就业与创业教育:6学分,48学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提升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讲座类、创新创业实践。

毕业要求,修满170学分,总学时数2408。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四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1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学好基础课才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通过对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法律意识,具有扎实的数、理、化、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工程等基础科学知识,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的能力。

2根据专业需要调整和拓宽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由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开课程大多源于原来园艺专业开设的“设施园艺学”的有关章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以及与学生的座谈中发现,在我校2006年的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我们把设施园艺栽培学作为一门主要专业课,选修课又包括有无土栽培学、工厂化育苗与生产、设施蔬菜栽培学、设施花卉栽培学等。学生反映,这几门选修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和设施园艺栽培学的内容重复。因此,在2009年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去掉了设施园艺栽培学这门课程,把这一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分散到几门必修课中,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专业课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涵盖了园艺学科、工程学科及环境学科的主干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既懂植物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又懂设施环境的控制及设施设计与建造,培养出的学生是真正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专业限选课的开设目的是更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任选课我们设了两组课程,其中任选组1偏重于工程学科的内容,任选组2偏重于园艺学科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3增加实践课内容。设施农业科学是设施农业工程与农业生产技术的综合学科,是综合利用先进的农业设施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人为地创造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佳环境条件的工程技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是世界农业发展领域中的亮点。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强调生产的实用性,是该学科的一大特点[1]。现代农业不仅要求毕业生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实践经验,能够快速适应生产环境,熟悉生产过程。为此,在教学计划中加强实践教学及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计划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课程的实践课比例占总学时数的30-40%,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课比例提高到50%。此外,我们安排了三个大的实习,一是设施园艺生产认识实习,时间一周,主要是通过外出参观的形式,对本地区的设施类型及设施主要生产方式和栽培作物进行感性认识和了解;二是设施农业综合教学实习,结合理论课进行的动手操作,在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三是设施农业综合技能训练,分散到三个学期进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三个生长季节的设施种植实习操作,通过三个学期三个生产周期的实践课,让学生对多种园艺植物设施生产技术和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地实物讲解,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目的。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素质课。提高素质涉及思想道德、业务、身体、审美、劳动等诸多方面。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模块,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8个学分的人文类课程,所选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管艺术等知识。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及对社会更强的适应能力。

五优化教学环境,确保教学质量

1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我校已有设施园艺与蔬菜生理研究室、无土栽培技术研究室、设施农业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与实验条件,实验开出率可达100%。2006-2008年学校拨款9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建设,主要用于购买相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建成和在建包括自动控制温室,蔬菜、花卉、果树设施栽培示范温室,学生试验温室等农业设施,目前各类温室的面积已经超过5000平方米。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4

Study on Applicat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N Jing-jing ZHANG Bao-ren CAO Hui LI Yuan-yuan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Shandong 26106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ondition of construc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applied characteristic school of Weifang University,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alent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easures of applicat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the training goal,training mode,teaching management,faculty building and applicative talents training.

Key words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talent training;measures

我国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产业催生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这一新兴专业,潍坊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03年由国家教育部首批获批设立的本科专业[1]。目前大多数高校设施农业专业仍然沿用以往的“象牙塔单线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往往滞后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如何在地方高校建设健全这一专业,进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水平,培养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设施农业人才的需求,是学科发展中的重要课题[2]。结合山东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开展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改革,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示范带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确立设施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21世纪,传统的设施农业专业培养目标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步伐的加快,尤其是都市农业的日渐发展、成熟和普及,对设施农业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设施农业专业培养目标急需注入新的内涵。都市农业集生产经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餐饮食品等于一体。因此,设施农业专业的学生除了应掌握设施农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3],能从事设施农业科学相关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推广开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外,还需掌握信息科技、管理科学、规划设计、农产品包装加工等知识。目标是培养具有设施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2 构建“一二三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二三四”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的(一中心)、师资(双导师)、学生(三阶段)以及课程(四平台)4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构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一中心

“一”即一中心,是指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明确培养目的,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设施农业产业相关单位的工作。

2.2 双导师

“二”即双导师,是指“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即根据双向选择,给每位学生配备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及日常生活。从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学生以企业等校外实践基地为主,进行专业知识实践。在实践期间,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从事的实践类型,企业为学生配备专门的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

2.3 三阶段

“三”即三阶段,是指把学生学习的整体工程划分为“基础―提高―强化”3个阶段。第1阶段:基础阶段,主要通过书院制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人文素养。时间为1年,安排在第1~2学期完成。学习公共课,进行文化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诚信、遵纪的品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在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2阶段:提高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方式为边学边做,时间为2年,安排在第3~6学期完成。主要学习专业课,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第3阶段:强化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主要进行集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为1年,安排在第7~8学期完成。在集中实践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轮流在不同的岗位进行生产实训,掌握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安排专业教师常驻企业,会同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实训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学生根据不同兴趣和爱好进行选题,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2.4 四平台

“四”即四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创新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主要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开设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等系列的选修课程,达到全面素质养成的目的。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专业的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等方面的课程,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该平台的课程设置要加大跨学科选修学分比例,增加专业基础课比例,拓宽专业口径,以实现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社会的职业生涯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课程设置时根据学生就业的不同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系统设计课程结构,实现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加大开设反映不同学科前沿的课程,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实践创新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该平台包括课内实验、研讨课、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3 优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方式方法的改革,总结形成了“双主体”、“双导师”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比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辩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学生课堂印象深刻。多门专业课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视频、图片、习题资源丰富,有较强的互动功能,为学生扩大专业知识面、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在实践教学中,高度重视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选聘基地优秀技术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把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学院和企业双导师共同考核的办法,全面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实践内容的选择突出与生产实际、教师科研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制度方面,首先打造教学团队。建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制度,教学团队至少由1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负责。其次坚持高级职称教师(特别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再次,坚持严格的校、院、同行三级听课和信息反馈制度,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每学期结束后,除了实施网上学生评教制度外,还要求学生对教学情况作出书面评价,提出意见建议。最后由主讲教师对自己本学期教学进行全面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4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构建设施农业学科梯队

4.1 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培养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骨干为重点,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经过近几年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团队中80%具有博士学位。通过国外研修、国内高校进修及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培养。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境外培训,学习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先进经验和专业技术等。

4.2 “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

每年选派教师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锻炼,丰富专业实践经验,提高“双能”素质。其他教师也轮流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每年不少于10人次,每次不少于2个月。通过这样的措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双能”素质教师比例提高到63.6%,并有50%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5 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

结合学校的教学教育改革,制定学院科研规划,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激发教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强化科研服务教学的针对性,与企业联合创建教学改革需要的科研基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科研基地发展成为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流动站。支持鼓励科研水平高的教授、博士把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积极把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科研发展基金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出版著作、教材,鼓励教师用科研经费购买设备等,以改善教学条件。

通过实施大学生项目导师制、大学生自主创新和科研训练项目,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纵向和横向课题,锻炼大学生的科研能力[4]。将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进行,使教师对学生的设计和论文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加大基础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实验实训中心等实验实习场所,组织学生科研团队、兴趣小组及个人等进入实验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生物实验技能大赛等高水平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等活动,借助比赛筹备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5]。完善学生科研经费管理奖励办法,鼓励科研经费用于学生参与科研的补贴,以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活动,对于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学生将进行创新学分奖励和表彰。

通过几年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5年平均本科生考研录取率38.2%,有多名学生考取省、市级公务员,多在设施农业企事业单位或相关行业工作。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显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能够很快适应科研和生产一线的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6 参考文献

[1] 张保仁,曹慧,李媛媛,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2(6):71-74.

[2] 范晶晶.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创业指导体系建设[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1):55-57.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5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200903009)子课题“设施农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研究”课题验收会于2013年12月30日在北京顺利召开。该课题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齐飞研究员主持,课题组主要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与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科研人员组成。验收会由总课题首席专家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朱明院长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评审组专家由中国农业大学的陈青云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蒋卫杰研究员、陶秀萍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乔晓军研究员,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华都集团的教授级高工周增产与王顺清教授等专家组成。

专家组听取了齐飞研究员的课题汇报,查看了有关技术成果材料,并进行了质询答疑,经过充分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创新性的建立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理论、模式优化评价方法、工程技术分类方法等,为政府科学决策、指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获得了设施园艺工程及设施养殖工程技术分类方案2套,建立了典型区域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评价的理论方法,形成了西北、西南、华北典型区域设施农业工程集成模式4种,并进行了示范验证,构建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标准体系框架。通过示范验证,所获得的集成模式具有较好的技术先进性、区域适应性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研究所形成的技术标准、专利、论著以及试验示范和人才培养等相关指标均达到课题任务书的要求。课题全面并超额完成项目规定的研究任务,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同时,评审专家还对课题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课题组能围绕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工程集成模式及优化方法,研究获得更多适宜典型区域、适度规模的设施种植、养殖集成模式和整体工程解决方案,从而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验收会还邀请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刘云泽、农业部畜牧业司行业处处长黄庆生等领导出席,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肯定,认为该研究内容丰富,创新性较强,开拓了一片设施农业新的领域,尤其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分类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集成评价填补了设施农业研究的空白,并且认为设施农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对我国设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使我国农业示范园区的验收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此外,希望课题组能继续深入相关研究,加快对涉农企业、合作社、农业推广科技人员甚至是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以使研究成果能较快得进行推广,加速我国设施农业更加科学、持续的发展。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6

课程是教学计划的最基本单元,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落脚点。依据学科、社会和学生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的措施,建立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厚基础、宽课程、长实践”特色,从而拓宽了专业基础,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3]。

2.1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突出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优化和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平台,由通知教育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专业选修课程(限选和任选)平台,加大选修课比例,推行套餐式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农工结合的综合性优势,鼓励学生跨院、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坚持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实行分级教学,建设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坚持计算机全程教学与应用,强化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教学由竞技体育向健康体育转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重视艺术与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严格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核准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根据该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三个学科的特点,改变了原培养计划中农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工程和环境类课程缺乏的局面,实现了农学、工程和环境三大学科的有机结合;精选课程,推行小课制,对农学类课程中与专业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进行了删减,对与学科专业关系密切必须保留课程的学时进行了压缩,使农学、工程、环境三类课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工程和环境类课程中增设了工程力学、画法几何、测量学、自动化控制原理等课程,生物类课程中压缩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等的学时,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由专业基础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限选课中,密切结合潍坊特色农业,浓缩、精选核心课程,科学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模块方向。设施农业科学方向包括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两大内容,主要设置设施园艺学、设施植物保护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等核心课程;设施农业工程方向包括设施工程设计建造和设施工程环境调控两大内容,主要设置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设施农业工程环境学、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学等核心课程。在任选课的设置上,以提高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力求体现专业特色,丰富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鲜明个性,新增设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除军训和公益劳动外,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因课程设置不同每个部分对应1~3门课程,学科基础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专业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综合实践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重在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整后,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共达到33周,实验和实践课程在总学分的比重达到37.5%。经过调整,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达到5.2∶1.8∶1,这与我国试行学分制以来的各大著名高校的比例基本一致,既考虑了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更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需要,促进了三元课程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具有较高技能和丰富个性人才的培养;实践课程学分得到提高,实验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比例增加,构建四学年“三四四”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设置实施特色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优化,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培养实行学年学分制,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6学分,选修课程32学分,实践环节和其他共33学分。课程设置具有“厚、新、宽、活、长”的特点。“厚”主要是强化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如在基础课设置中就包括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较一般的农学类和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有很大的不同,数学、化学的基础显著加强。“新”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上,结合潍坊是农业大市、寿光设施蔬菜发达和诸城畜产品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实际,充分考虑设施农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限选课上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方向,其中设施农业科学方向中同时设置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的相关课程,这在全国其他高校中是没有的;设施农业工程方向中,除了设置农业设施工程环境学、农业设施设计与制造课程,还设置了设施植物栽培学等农学类课程,从而将农学、工程和环境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宽和活”体现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我们将选修课分为三大类:专业类、拓展类和前沿类。

专业类课程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如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饲料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拓展类课程则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前沿类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对学生科研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化学专题、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自主选择相关课程,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积极性。“长”体现在长实验、长实践上。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重点提高实验课程时数和质量,实验学时达476学时。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四层次实验课程,依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依次提高,特别是专业综合实践,在第7学期集中进行,此时专业课程已经学完,设置8周到寿光高科技园等校外合作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践,深入实践、到实际生产一线获取增长才干的机会。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含科研训练)在第6~8学期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开始进行,主要集中在第8学期。通过以上四年不间断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树立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把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人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1)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合理调整了专业课程,避免了课程重复、交叉等问题。增加了设施农业工程方向模块,重点开设温室设计与建造、温室自动环境调控技术、设施作物栽培、设施养殖等课程,真正体现了理农渗透、农工结合的宽口径特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他省份的学生可根据家乡地域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

(2)结合潍坊设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优势,依托校外寿光高科技博览园、青州绿博园等联合教学基地,能够到现代化的生产一线得到实践操作和锻炼机会。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7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重大举措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农业工程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较为薄弱和滞后的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我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储藏、运输等基础条件和设施装备落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另一方面,相对于农业技术,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农业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不深入,导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单一、技术落后、标准缺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短板。为此迫切需要构建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当前长远需要,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协调、规范的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

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工程学科起步比较晚,其中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等服务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和落后,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将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包括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在内的工程建设人才资源,培养造就支高层次的农业工程研究队伍,这无疑将为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建设与繁荣注入强大的活力。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还将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工程研究的良性互动,繁荣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有利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促进整个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主要以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体,以集成创新为特色,紧紧围绕农田基础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设施与装备工程、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设施与装备工程等六大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建设工程领域开展系统、集成研究,收集有关基础数据和技术与建设信息,形成有关技术成果、技术方案和模式标准等。

1 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农业部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提出的全国粮食主产区的12个类型区,选择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大的3个类型区:东北、华北(含西北)、南方,开展调研工作;在研讨分析农田基础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条件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与田块集中、坡耕地改造与旱地雨水利用、现代灌溉与排水技术、机井与农电、农业机械化与田间道路设置、农田防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等工程技术;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理,提出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工程类型、建设模式、控制指标、建设标准等。

2 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全国不同区域和气候对设施农业(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的需求,选择西南、西北、华北3个区域,对设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研,提出3个区域种养装备和设施工程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形成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模式,并进行集成试验示范等。

3 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及新增1000亿斤粮食规划,在粮油、果蔬主产区各选择2~3个省分别对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的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现状与需求进行调研,研究提出上述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对比试验以及分析筛选,研究提出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工程的典型集成模式;建立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产地加工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试验示范基地。

4 农产品流通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以果蔬、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流通运输技术与装备及产地批发市场有关工艺技术进行集成研究,集成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物流(专用运输车、农产品冷链运输网等)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交易物流质量控制与监测工程和农产品交易物流信息化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形成农产品快捷、高效、安全交易与流通的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模式、建设标准与规程规范等。

5 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主要针对水、土对种植业产地环境影响)的共性问题及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农业废水与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农药化肥减施工程等方面的调研;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评价数据库。对主要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开展农业废水和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适宜技术试验验证;筛选、集成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技术:形成典型区域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模式;提出标准体系框架。

6 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建立支撑农田基础、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设施与装备工程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集成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工程、农业灾害防减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程等方面的建设技术,并开展试验示范;开展功能实验室设备配置模式与选型集成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建设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预期目标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8

谁说农民只有起早摸黑、乡间劳作的命?现代农业也要求新农民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做实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较完善的现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设施农业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产品制造、产业开发、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有较宽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校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设施设计、制造和安装、设施环境调控、传感与测试技术和工程、种苗工厂化生产、设施作物栽培和育种、设施农业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农业设施设计、管理和设施作物栽培、管理、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苗繁育、设施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举例来说,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除了如何选择农作物的育种品种外,对大棚的设计、制作以及棚内的管理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就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子所要面临的挑战。

目前,全国有多所高校开设有此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不如想象一下,四年后从象牙塔里出来的你,看到自己设计的大棚里长出丰硕的果实,一定是另一番滋味吧。

农学(农产品安全与贸易方向)

绿色食品——这个词想必大家近几年听得够多了吧,这年头流行的不是吃好吃贵,而是吃健康,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尤为关注。这里提到的专业——农学(农产品安全与贸易方向)就是跟这种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

从专业性上讲,此专业是为适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与农业国际贸易的新动向而设立的,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分析、农产品安全与评价、农业贸易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准则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安全可靠的产品是很受市场青睐的,而且这个专业的名字中,“安全”与“贸易”的结合很有意思:通过了安全检查的农产品通过贸易、市场,从而能迅速转化成经济利益。该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除了现代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管理、生物安全及转基因产品检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等农产品安全类课程,还有诸如市场营销学、wto农业规则与国际农机农产品法规、国际贸易等有关贸易类课程。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能在政府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评价、农产品国际贸易、教学及科研等工作。

林产化工

林产化工也属于农学的范畴,但林产化工专业颁发的是工学学士的学位。本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树木及林特产品的化学组成、性质、化学转化和化学工程的知识,能在林产化工、精细化工、制浆造纸、化学工业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林产化工的生产、设计、产品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近年来,我国林产化学工业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林产化学工业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发展林产化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林产化工产业的发展,将林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和生物质材料等,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依靠高新技术实现林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与利用,提高森林资源特别是非木质林产资源的附加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

因为涉及到化工,所以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天然产物化学、林特产品化学组成性质及转化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林产化工生产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和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主要林产品化学加工与生物化学加工工艺流程、设备设计、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过程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此专业。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中播出的《22岁大学毕业生一年收入百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主人公展肖华(女)经营着一个面积达一千多亩的葡萄种植园,每年收入达百万。她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但是为了做一件爷爷、父亲都没能做成的事情——种植酿酒葡萄,她在大学期间以及毕业后,苦苦钻研农业知识,特别是关于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方面的书籍。如今,她成功了,现在的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企业家,是新农民的杰出代表。据说她现在有个更大的目标:酿造自己的葡萄酒。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9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10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 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 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部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 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 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 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 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 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部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11

2行业专家对设施专业课程重要性的评价

根据设施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别调查了山东潍坊万通食品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新疆吐鲁番市鑫农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瑞克斯旺(中国)种子有限公司、天津丽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秦皇岛丰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1家农业企业,通过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调查这些企业的共130名行业专家。行业专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从预设的当前全国设施专业开设的28门主要专业课程中,挑选出8门并进行重要性排序。笔者对每位专家选出的8门课程按顺序依次赋值,排在第1位的课程赋值为8,第2位赋值为7,依此类推,未入选课程赋值为0,然后统计计算每门课程的权重(图2)。结果显示,行业专家认为,对农业企业最有价值的前10门课程依次是设施蔬菜栽培、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现代农业技术、设施果树栽培、设施设计与建造、作物病虫害防控、设施花卉栽培、园艺植物育种、设施环境与调控、工厂化育苗,其后依次为无土栽培、设施自动化控制、设施土壤与肥料、食用菌栽培、设施农业经营等。其中,设施蔬菜栽培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课程。

3对设施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根据前述对我国各高校设施专业开设课程情况分析,当前农业企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调查,以及对设施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的前瞻性预测,笔者认为设施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遵循“以设施工程为基础,以环境调控为手段,以植物栽培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形式”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设施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3.1规范课程名称建议除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命名为“某某学”、“某某法”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最好按照职业教育的理念,采用“名词+动词”的命名方式,如“设施蔬菜栽培”、“园艺设施设计与建造”。各高校应根据传统和认知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然后选用已经为大家基本接受的通用名称,避免随意对课程进行组合和命名,减少名称混乱现象。

3.2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群设施专业具有独特的专业特征,是与园艺、农学、园林不同的综合性新专业。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设施农业对人才的需求看,至少应该设置工程、农艺、园区、经营4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其中工程群课程的内容包括建筑基本原理,设施设计与建造,光、温、水、气的观测与调控等;农艺群课程的内容包括生物、土壤、肥料,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栽培等;园区群课程内容为园区规划、设计、管理,园区内植物栽培管理等;经营群课程内容包括农业企业管理及农资销售等。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12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部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

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部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篇13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部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部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