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实用13篇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1

呈现任务环节建议教师采用板书或PPT等静态方式。这样信息可以在屏幕或黑板上保持下来。因为一个挑战性任务的学习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1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对起始任务不清楚,那接下来的学习交流就会处于游离状态,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呈现任务后,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任务”,着力培养学生解读“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理解水平,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

独立解决环节是学生自我挑战的必要过程。在挑战性任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静静地去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独立解决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个体劳动量。如果个体完成任务有普遍难度,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相互启发,再集体完成任务或继续个体探索。通过努力,学生或是找到了多种解决任务的方法,或是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是百思不得其解,正是这种差异资源与开放心态为全班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班交流环节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全班交流这一环节进行梳理,展现刚刚经历的思维过程,比较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在方法与思维层面得到提升。

二、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全班交流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智慧的挑战。教无定法,布置的任务不同、生成的资源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但面对不可完全预知的生成资源,教师需要有一般的方法、基本的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益。

(一)重视交流预设,提升应对能力

面对挑战性任务,教师往往难于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全部情况。于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简略全班交流的环节,视课堂生成情况再随机处理。如此做法,课堂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但也很容易出现悔之晚矣的遗憾。因此,教师在设计“全班交流”环节时,需要对课堂生成做充分的预设。

1.预设方法。

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开放的,或是有不同的答案,或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自己首先要去尝试解决任务,尽可能全面地去罗列存在的答案或路径,并将这些答案或路径进行归类。经历一个把问题做复杂,再理简单的过程。教师对任务越是清晰,对任务的答案、解决任务的路径考虑得越全面,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判断能力就越强。

2.预设状态。

课堂是动态的,我们需要不断假想可能的课堂情境。假想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或是很少有学生能完成任务;假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或是很单一;假想学生能清晰表达解决任务的过程,或是含糊不清……遇到不同的课堂情境,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反馈策略。假想的依据可以是教学经验,或是罗列理论上的所有可能,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前测、访谈。教师在假想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预设教学路径。预设一方面为课堂教学的处理提供了多种预案,另一方面也为应对生成积累了更多默会知识。当教师对可能的结果有更多预想时,课堂的大多意外生成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任务教学为例:

首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容易折出,之类可以通过对折再对折得到的分数。其次,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课前根据任务折一折,看看他们一般都会选什么分数,选分数的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怎么办,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者,教师可以作大胆的理论推想:如果全班学生只选一个分数;如果上面的分数都有人选;如果学生多数选,没有人选;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但折不出来;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且能折出来……

教师要在课堂上处乱不惊,就需要在课堂外做足功夫。经常进行预设,可以增强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应变能力。当然教师的预设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的创造往往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这也正是真实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把握材料结构,确定反馈重点

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会形成个性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是不完整的;可能教师一看就理解,也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学生的想法;可能是所谓的“笨”办法,也可能是“妙解”;A与B两种结果之间可能存在显性差异,也可能似是而非……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面对丰富的资源,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全班交流呢?

1.教师要把握材料的结构。

学生解决任务的方法或路径,表面上看往往并不完全相同,给人杂乱的感觉。但从其数学本质而言,事实上很多方法是相同或类似的。教师需要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把材料进行归类。用“类”的思想看材料,可以化繁为简,有效增加反馈材料的代表性。

以“大数的认识”任务教学为例:一个杯子大约可以装10000粒米,十杯大约有多少粒?想办法把十杯米的粒数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结果(部分)

当教师看到这些信息时,首先要把握其结构,将这些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类。如:材料①④虽然形式略不同,但实质完全相同,都是一万、一万的累加,结果用“数”加计数单位“万”来表示;材料②抽象概括地表示了计数单位“万”与“十万”的关系;材料③⑦都是结合计数器来表示,只是一个直接用数,另一个用珠子代表数,相对而言⑦的表示更为直观;材料⑤用中文表示;材料⑥⑧用数表示,只是后者用乘法写出了10000与100000的关系。通过适度的归类,8份材料可以归为5类。

2.教师要确定反馈的重点。

在对材料进行简单分类以后,并不是每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反馈。如果教师一个一个呈现学生作品,一种一种进行解读,不但教学耗时很长,过程拖沓,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课堂沉闷,效率低下。要在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佳时间里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归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选择确定反馈的重点。教师应选择怎样的材料进行全班重点交流?

一是有利于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依然要把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作为基本追求。教师要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方法或是普遍存在的错误,作为全班交流的重点。通过全班交流与辨析,让学生清晰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

二是有利于突破学生学习难点的材料。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生成性学习材料在突破学习难点上的价值是不均等的。以“大数认识”为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是难点。材料③⑦则是结合数位来表示100000,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数位上写一个数字的习惯,已经具备了“满十进一”的基本经验,所以当遇到万位上有十颗珠(或万位下面要写两个数字)的时候,就有了产生新的计数单位的需求。可见,计数器是引出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的好媒介,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因此③⑦就应该作为反馈的重点交流材料。

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能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各自的学习过程、获得多样的体验。对于少数或个别学生出现的“奇思妙想”,教师除了肯定激励外,还需要根据群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解读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材料来进行全班共享,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挑战性任务生成的资源越是丰富,对教师把握学习目标的要求就越高。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事实上就是不断思辨学习目标的过程。有了目标的指引,才有了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的标准。通过分类,变杂乱的素材为一组组有序的学习材料,再依据目标适度筛选,明确反馈重点,为有序、有效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明确反馈流程,提高交流实效

全班交流学习材料确定以后,教师需要考虑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反馈。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推进顺序,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状态。一个好的反馈流程可以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现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的反馈顺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教师不同理解下的不同编排,同样可以演绎精彩。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预设相应的反馈流程。流程设计有以下两条基本路径。

一是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从低水平层次材料入手,可以让群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倾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落实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基础上,再追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上文“分数的初步认识”反馈时,一般从 入手,先是反馈同一图形的不同折法,再反馈不同图形,讨论“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知。若先从入手,有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较少,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更少,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能不能折出来,而不是可以怎么表示。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挑战性过大,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先低水平层次,再高水平层次”的反馈顺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机会。

二是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一个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在研究一个问题。在反馈时,教师不是从某一学习材料展开,而是从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切入。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呈现解读学习材料的过程,分析解释数学原理的过程,形成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从核心问题切入,使得交流主题更加集中,更有时效。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不是逐个反馈学生不同的剪法,而是直接组织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切中要害了。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2

(1)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二、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学生们准备材料特别充分,有的自画10个小红旗,有的画6只小动物,有的画12个三角形,画8个小圆片,画9个小正方形,有的剪了一个大圆,长方形、正方形纸、铅笔、蛋糕、小棒、小正方块等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了心理准备。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素材又是他们自己所熟悉的、喜欢的。课一开始,通过两三分钟对学生的了解:“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数吗?”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分一种材料,并把你的成果在小组中交流,在交流中说出操作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约5分钟),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全班同学们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在交流,争议中解决问题。如有一位学生在演示把6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也可以分成6份,每份是1。这时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质疑:“为什么和都一样?”另一位学生马上站出来说:“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支铅笔,平均分成6份,每份就是1支铅笔。”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生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中经历丰富的(交流合作、成功、兴趣、愉悦)情感体验。

三、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3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提问题”是基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的。如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提出“勾股定理有哪些用处呢?”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去收集材料、例子,经过探索、交流,学生会明白:勾股定理可以证明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也可以通过知道的两条边算出第三边;学生还可能认识到在建筑、航海、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由此,学生对该知识点将会加深理解,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初可以由教师指导探究问题,然后教师逐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呈现矛盾的现象及其不同解释,如演示出乎学生预测、引发学生疑问的现象;故意唱唱反调,或反问几句,或问问为什么,使问题深化、清晰;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产生争议性问题等。

二、积累材料

积累材料,是学生知识沉淀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积累材料,能加深已学知识的巩固,拓展他们的视野。正如语文学科的学习,积累的素材越多,写出的文章越有可读性。学生材料的积累,教师应作具体启发、引导。可从书籍中查找,也可以从网络上搜寻,还可从生活中积累。每天积累一点点,学生对知识的吸纳将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如学生的“找规律”问题的积累,经过反复的研究、收集,他们的思维将变得灵活起来。

三、仔细探究

探究问题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学习创新的基础。正如人们所说:彼此交换一个苹果,我们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种思想,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教学中的“同课异构”能体现教师教学特色;学习中的探究交流能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生的探究最初应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力避假合作现象。要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增进友谊。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如几何证明的一题多解,通过交流探讨,能缩短他们的学习时间,并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探究中,有时还需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这包括语言文字的理解,绘画知识的参与。如一道题目:“引葭赴岸”是《九章算术》中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题意是:有一个边长为1O尺的正方形池塘,一棵芦苇AB生长在它的中央,高出水面BC为l尺。如果把该芦苇沿与水池边垂直的方向拉向岸边,那么芦苇的顶部B恰好碰到岸边的B'(如图)。问水深和芦苇长各多少?(画出几何图形并解答)

解:依题意画出图形,设芦苇长AB=AB′=x尺,则水深AC=(x-1)尺,因为B'E=10尺,所以B'C=5尺在RtAB'C中,52+(x-1)2=x2解之得x=13即芦苇长13尺,水12尺。

在探究时,要避免直觉的误导。如下边题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例题:

有一张8cm×8cm的正方形纸片,面积64m2。把这张纸片按图24-1所示剪开,把剪出的4个小块按图24-2所示重新拼合,这样就得到了一个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面积是65cm2。这是可能的吗?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看图,再让他们将图剪开,分组动手操作发现矛盾(64= 65?)之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解释,找出理由并尝试证明,最后表达收获。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精神。

四、整理结论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4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整体计划:

本学期,为了更好的引领老师们领会编者意图,理解教材内容及课后练习的设置,更好的服务学生,学校开展了教材分析系列活动,每个年级组的每位老师选择一个单元进行详细解读,其他老师辅助进行整理,进行集体备课,为了更好的开展此项活动,也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一)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阅读各种书刊,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仔细阅读教学参考的具体要求;

(二)以学校的教材解析为契机,全面提高本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研中,我们要努力做到这样几点:

1、认真阅读教材、教参,整体分析、把握教材内容,更好的理解编者意图,做到心中有数;

2、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这方面可以是在平时的练习中通过练习解决,还可以通过与年级段的教师的交流解决,这样既可以式教学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可以很好的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3、对于每个单元的教材分析,要重视起来,督促每个人提前做好准备,(主备人提前出来教材分析,整体把握,教学设计,习题处理意见,要提前将材料打印成册,使其它参与人员可以更好的参与进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改进)分析时要有针对性、有时效性、不走过场,要注意做好教研记录;

4、要注意积累材料,我们的解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研时的有准备解析,这样我们要注意将交流情况和改动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以后更好的进行教学,第二种情况是随时的教研,这种教研也许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之下根据自己教学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所以一定要注意将这种无准备之仗变成有准备的,要注意材料的积累,使之不至于成为无用功;

(二)注意平时的反思,平时多交流,;力争做到课课有交流、章章有交流,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要坚持练习、作业的反馈情况的反思,努力做到在教学上没有遗留问题。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注意学生习惯的培养,狠抓上课倾听关、发言关,争取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个四十分钟都能取得预期效果,同时还要注意思维的开发与利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注意随笔的及时记录,要注意交流,互相督促,使得教育教学资源更好的积累、应用,为以后更好的教学类似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每月工作计划

二月份——三月份

1、制定教学进度;

2、整体分析教材,把握编者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

3、进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四月份

1、进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2、进行教研活动,反思教学行为;

3、准备期中考试;并进行分析;

五月份

1、进行数学广角教材解读

六月份

1、教材解读经验交流;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5

1 初中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学生当前的阅读状况,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我校泸州市重点课题《贫困山区农村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选取全县26所单设初中数学教师和2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在教师中阅读数学杂志的占15%、突破所教学科的占85%;认真看过中外数学史占18%、比较认真看过中外数学史占60%、未看过的占22%。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很多教师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对数学阅读教学的研究,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在学生中认为阅读数学教材很有必要的占35%、认为比较重要的占42%、认为可以不读的占18%、认为只要会做题就行的占5%;在对如何阅读数学定义、概念、定理的调查中背定义的占51%、只是看的占22%、去理解的占16%、阅读后做题的占11%。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很多学生意识到了阅读数学课本的重要性,但对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还不够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2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

首先,重视数学阅读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数学的语言水平,还可以提高数学的交流能力。如果学生只是利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授,是很难完整自己的数学语言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多阅读,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的交流能力。

第二,有利于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教材编制专家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师要重视教科书的作用,不仅是作为自己的讲课材料,也要让学生重视教材的阅读。

第三,重视数学阅读符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以后的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可以让自己跟上时展的潮流。自学的主要形式和核心就是阅读能力。

第四,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成自己可能达到的水平,靠集体的教学是办不到的, 必须是要靠个别化的学习,个别化学习的关键就是要学会阅读。

第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也符合中考命题的趋势。现在中考题中信息题的比例越来越多,更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3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数学的阅读在形式上主要是有两种:一是探究式阅读,二是吸收式阅读。所谓探究式阅读就是说在数学阅读的时候,要用数学的逻辑性和教材编写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作出预测和估计,进而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所谓吸收式阅读指的是用阅读领会数学的一些原理,最终得出结论。前一种阅读主要是对原先知识结构的检索,靠记忆印证,这样就容易缺少主动探索的精神。探究式阅读就是阅读的同时发现以及发展知识,是创造性的学习。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找一个和数学相关的著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真正的愿意去阅读这些数学资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用课本之外的知识来解释某些问题,久而久之,培养起学生主动阅读数学材料的兴趣。再一个,教师要让学生深知阅读数学材料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感受到通过阅读获取了一些成功,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2)要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学会阅读数学的材料。数学教科书将数学课程变得具体化和详细,教科书是教师授课的主要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材料,教科书集中地展现了科学性和思想性,不只加强了数学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还结合现实和实际,渗透现在社会的科学思想,它无疑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时,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扶读、引读最终到放读,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最基本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足以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转化、解释以及推断。理解是数学阅读的核心,它包括了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做到知识的系统化,并且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善于捕捉一些新的数学问题。详细具体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在阅读的时候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启发自我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6

1.交流的素材应具有典型性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全面、典型的交流材料,为学生的大胆猜想、小组讨论提供思维的凭借,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建构意义之后,教师提供的交流素材是:在小组中说一说:16、45、11、24、18、19、33、91中,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你是怎样判断的?组织学生判断内化,以实现变式强化。这个素材的选择既巩固了对素数合数意义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2.交流的素材具有开放性

交流性学习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课的开始,老师组织了一个操作活动(从12个小正方形中拿出几个,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就选用了简单常见而又开放性的素材:12个小正方形可以全部取,也可以取其中的几个,都能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正因为在小正方形数量选择上的开放,才使本课从一开始就充满浓郁的交流味。

3.交流的素材具有丰富性

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所呈现的学习材料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散发数学文化韵味的材料。在“经历交流过程,感悟数学文化”环节,教师就在创设问题冲突以后,带领学生体验了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的“厄拉多塞尼筛法”,在了解“厄拉多塞尼筛法”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质数表判断哪些数是合数,进而把一个数写成两个或几个素数和的形式,从而自然揭示“哥德巴赫猜想”。

二、设计交流过程是交流经验形成的关键

1.借助问题引领,激发交流兴趣

好的交流活动应该体现在: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问题情境,借助问题的引领,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进行初步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都是拿一些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为什么有的能拼成许多种不同的长方形?而有的却只能拼成一种呢?”这一问题犹如平静的水面抛进了石块: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明确了交流的问题指向:即拼出长方形的个数(也就是一个数的因数)上。

2.经历交流全程,感悟交流策略

有效的交流应是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活动。本节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四个层次的交流活动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数学活动的学习。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从而聚焦所要交流的问题“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第二层次的活动是分类判断:既有对20以内数的因数个数的观察分类,又有独立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判断内化。这个层次的数学活动重在思维操作,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思辨、交流中逐步建构素数与合数的意义。第三层次的活动是在制造的认知冲突中经历了一次数学文化之旅:从“厄拉多塞尼筛法”到“哥德巴赫猜想”,再一次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后一个层次是观察20以内数的奇偶性和质数合数的特点,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和形成的交流经验来玩“猜电话号码”的游戏,在拓展迁移中丰富了学生对整数特征的认识,在实践应用中提升了交流数的特征的活动经验。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7

二、进行科学训练,使学生掌握实用的阅读方法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非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还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倡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使阅读教学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每个人看待同样的事物都会有不同的观点,阅读也不例外,不同学生对同一阅读材料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训练时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就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同学有想法却羞于表达,或者害怕自己说不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阅读答案没有对错,只要是符合材料内容和题目要求的答案,都是值得肯定的。自主阅读的方式将会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极为有利的。新课程提倡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班额班级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将学生按学习差异合理分配,开展小组合作阅读训练。小组合作探究有效的突破了大班额教学空间的限制,为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参与机会。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小组学习正好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训练时就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使学生相互交换思路,完善学习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针对大班额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以前的阅读教学模式,制定科学的阅读训练计划,使阅读训练有正确的计划引领,并且突出重点,科学合理的安排阅读练习的内容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8

(2)受定势心理的影响,缺乏阅读兴趣。由于初中生自身认知水平及生活背景的制约,普遍对数学产生了定式心理:一是依赖性心理。部分学生认为阅读只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在学习中,他们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归纳,习惯模仿硬套。二是恐惧性心理。部分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学习跟不上,对数学“谈虎色变”,对数学产生了恐惧的心理。由于定式心理的影响,学生对数学阅读缺乏兴趣。

二、关注学生,创设情境,培养阅读的兴趣

初中生缺乏稳定性,注意力很难持久。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水平、教材的实际,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我在“数轴”这节课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提纲:①问题中画图时,马路用什么图形表示?站牌起什么作用?怎样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②图中,O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③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原点起什么作用?怎样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④数轴上,在原点的右边,离原点越远的点所表示的数怎样?在原点的左边呢?教学时也可引用经典数学故事、史料、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发挥数学教材的作用,培养阅读的习惯

教材是数学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挥数学教材的作用,引导学生做好数W教材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1)通读:初步感受问题发生的背景及整体脉络,了解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定理,会用通俗的语言将本章节的大致内容描述出来。以《多边形》教学为例,教师先安排学生对多边形的章节进行通读,了解章节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节的内容。通过对课文的通读,大部分学生知道了这节主要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分类、角和对角线等内容。

(2)细读、精读:认真读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数据,把握文中关键词、关键句,把握整体内容,认真注意每一个细节。通过细读,学生会发现:不是任意的几条线段放在一起就能组成一个多边形,要组成一个多边形,首先要注意线段的“首尾相接”。

四、重视阅读过程,培养阅读能力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学生通过阅读,产生疑问:为什么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等于360°?通过对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外角和的计算,发现所有的多边形都具有这个特性。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9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整体计划:

本学期,为了更好的引领老师们领会编者意图,理解教材内容及课后练习的设置,更好的服务学生,学校开展了教材分析系列活动,每个年级组的每位老师选择一个单元进行详细解读,其他老师辅助进行整理,进行集体备课,为了更好的开展此项活动,也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一)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阅读各种书刊,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仔细阅读教学参考的具体要求;

(二)以学校的教材解析为契机,全面提高本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研中,我们要努力做到这样几点:

1、认真阅读教材、教参,整体分析、把握教材内容,更好的理解编者意图,做到心中有数;

2、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这方面可以是在平时的练习中通过练习解决,还可以通过与年级段的教师的交流解决,这样既可以式教学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也可以很好的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10

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这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时安排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 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 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对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 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 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 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这是整个实验的关键,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2. 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3. 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六、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11

二、初中数学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与设计原则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征,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实现更好的数学教学效果,需要参考他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然后结合初中数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确立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流程和时机原则,接下来以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翻转课堂的构建策略

[HTK]1初中数学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

在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下收集、整理教学素材,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在翻转课堂上教师重点就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疑难问题进行检查、解答;课后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工作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好地把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效克服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具体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TP7CS26TIF,BP#][HJ]

[HTK]2初中数学翻转课堂的设计原则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但是要想确保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视频、多媒体等教学素材的制作质量因为教学资料是初中数学翻转课堂设计的重要支点,必须做到生动形象、要点清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初中数学教师整理教学素材制作PPT时,可以选择有文化内涵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如图2中所示的剪纸不仅是一个轴对称图形,[HJ14mm]而且还蕴含了很多的艺术元素,有助于学生积极学习性感的培养

[TP7CS27TIF,BP#]

其次,要合理布置学习任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数学内容后,教师还要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图3所示的交通标志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再寻找是轴对称图形的其他标志,如汽车的品牌LOGO等

再次,要翻转课程的授课过程进行巧妙设计,通过“答疑”、“汇报”、“讨论”等多样化的数学教学形式,充分激发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潜能,进而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三、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

[HTK]1激发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意识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打破了传统统一性、灌输性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可以自主安排学习任务、解决学习问题,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了“学为中心”这有效激发了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HTK]2实现了初中数学师生关系的和谐化

初中数学教学,十分看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所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开展良性互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至关重要初中数学翻转课堂的设计,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前设计翻转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开展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上的互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分享知识和见解、共同克服学习困难,从而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12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及阅读本质特征将数学阅读教学划分为四个环节

导读——教师编好阅读提纲,选一些典型内容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阅读,解读每段材料的含义,指出关键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阅读不同材料的初步方法。

研读——仔细阅读,合作探究,探寻规律,发现结论,总结提炼

解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重点的解读,解决学生研读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能力。

拓展——思考命题能否逆用、变用、推广及引伸,并举例说明,由此及彼,质疑创新。

二、开展数学阅读学法指导

1、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初期,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期刊、网站等,让学生收集趣味数学、数学史、生活中的数学等材料,在全班交流,使学生通过“读”,学习数学新知识,感知数学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在阅读材料中设置一些易错、易疏忽的信息陷阱,使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及其与其他学科阅读的区别,转变观念,提高阅读意识。

2、注重数学阅读特点,引导学法

1) 鼓励学生采用主动式阅读,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教材编写特点,根据上下文做出预知、猜想、估计、试证等等,再与材料进行比较,通过主动加工上下文材料,发现知识进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2)重视数学语言的掌握及转化训练。数学语言是文本、符号、图形语言的交融,阅读中语义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因此学生应边阅读材料边进行画图、演算、推理、概括、验证和揭示规律等等,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础。

3)通过学生习作培养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达、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数学小论文、错题剖析、归纳学法及解题方法等,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3、推荐课外资料,加强阅读指导

课内的方法需要课外巩固强化。教学中,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个体差异,推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读物或研究性学习材料,并加强对学生阅读及查阅资料方法的指导和强化,以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并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

三、以数学活动及评价促阅读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活动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交流材料篇13

    但由于全班幼儿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幼儿个性好强,自我为中心,不懂的相互谦让,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与同伴的纠纷。

    2、操作常规:有个别幼儿(如:郑宇豪.刘惠、范宇飞等)在进行操作活动时不能较好的控制音量及收拾操作材料。

    3、倾听能力:部分幼儿倾听能力差,在同伴或老师讲述时,注意力不集中。

    4、部分幼儿胆小,怕生,不够自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及需求. 

    5、陈鸿,王津朝,徐文晗等幼儿比较好动,散漫,听信号能力差,时常需要教师提醒督促 。

    6、一小部分幼儿吃饭速度慢,出现挑食,偏食的饮食不良习惯.(缪林浩,林亚喃,吴斌杰等)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班三位老师将继续依据《纲要》、《指南》精神及年段工作计划,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拟订本学期班级工作计划。

    二. 本学期工作重点。

    (一)班级管理:

    1.每周召开一次班务会,反馈前周工作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提出工作的困惑,共同商讨寻求解决方法。对班级的各项工作做到有商量,有计划,三位教师达成一致,共同教育幼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积极组织班级教师配合园部,年段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无故拖延,积极参加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组织班上教师及时整理班上材料,档案,保管好班级财产。 

    4.根据班上老师家长的反馈,每月作好班级阶段小结.

    (二)家长工作:

    1.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发放幼儿发展手册及来离园时个别谈话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家,园的表现情况。了解家长的教育观,需求,并针对幼儿具体情况向家长交换意见和建议,帮助家长排忧解难,使家园教育步调一致。

    2.每周更换“家园互动窗”的内容,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创设幼儿重点知识栏等活动,让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促进家园沟通,提高教养水平。

    3.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丰富幼儿游戏材料。请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以增进亲子互动及情感. 

    (三)环境创设。

    1. 为幼儿创设有利身心和谐发展的环境,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我们还将根据本班主题,领域教学内容及游戏的需要,幼儿的兴趣,在班上创设丰富的区角内容及相应的主题墙。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区角中,及时更换,充实,以提供成品,半成品材料为主。建立合理的活动的规则,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并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加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理,交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得以发展。在班级布置幼儿作品栏,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作品及欣赏作品的机会,以促进自信心与进取心。

    (四)各领域具体训练

  

    一、健康领域:

    1、训练幼儿走、跑动作技能。

    2、锻炼幼儿听觉能力,培养合作能力。

    3、教育幼儿多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并注意保护小手。 

    二、社会性领域:

    1.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学习遵守生活常规和游戏规则。

      

    2、会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三、语言领域

    1、大声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知道9.10是教师节,萌发喜欢教师的情感、并学说简短的祝贺语。

    3、初步感受散文语言的美。

    4、按口令玩游戏、发准字音。

    5、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画面和情感基调,学习富有感情的朗诵。

 

    6、能大胆、自然地朗诵儿歌。

    四、科学领域

    1、关注和爱护周围环境的树,感知树的功能及其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体会爱护树的意义。

    2、认识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积极参加节日活动。

    3、初步了解家用电器的特点和用途。

    4、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学习用正确的方法点数。

    5、认识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初步学习按图形的名称分类和排序。

    五、艺术领域:

    1、积极参加音乐、美术活动。

    2、初步能以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唱歌、大胆表演动作。

    3、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意愿,并在活动中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4、能在观察蝴蝶的基础上,用点线及简单图形、左右对称装饰蝴蝶。

    5、能观察日常生活用品的花边,找出它们的

    2、通过创设温馨、和谐和环境,设置美工区、语言区、操作区、建构区等幼儿喜欢的区角,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喜欢上幼儿园。 

    3、开展“迎中秋、庆国庆”系列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中国民俗文化。

    4、通过创设语言区、投放图片、图书、语言棋等材料及散文《爱笑的小花》、诗歌《月亮》、看图讲述《一张荷叶》等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见解。

    5、通过活动《分类、排序》,游戏《数字找朋友》等,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5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和学习按图形的名称分类和排序。

    6、通过各种形式的美工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7、鼓励幼儿按意愿选择各种区角活动,在材料的互动中大胆表现、表述。

    8、组织幼儿学习新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