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实用13篇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1

第三条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市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辖区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县(区),由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县气象主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并监督实施;

(二)负责对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机构的监督;

(三)负责对各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及设计单位执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情况的检查、监督;

(四)负责对违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依法查处。

第四条各级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安全监管、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以下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应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一)重点建设项目、大型工程建设项目;

(二)各类化工厂、易燃仓储、输送贮存油(气)、炸药、火药、起爆药等生产、储存、经营的易燃易爆场所;

(三)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民生工程。

(四)各类体育场馆、影剧院、大型商场超市、宾馆、医院、学校、汽车站、火车站等人员集中公共场所。

(五)各类发射塔、高耸观光塔、高层建筑、部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库房、通讯枢纽、码头泊位等特殊工程。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第六条凡属本办法第五条所列举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同步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设计单位应当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列入施工图的设计依据,同时,根据报告要求、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防雷装置设计。

第七条对于已投入使用的易燃易爆场所及化工等企业,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定期进行安全评价时,需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第八条凡属本办法第五条所列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办理程序如下:

(一)气象主管机构接受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填报的“建设工程项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表”。

(二)市、县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类别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该项目是否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书面意见。

(三)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由建设单位(项目业主)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承担机构签订有关合同。

(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由建设单位(项目业主)报市、县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九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由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技术机构实施;承担项目工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应依法取得市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许可。

第十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并具有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

第十一条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第十二条经防雷主管部门审查和认可后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案作为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依据之一,不得任意更改;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情况与评估时所提交的资料不符,应补充必要的资料,重新评估。

第十三条各建设和设计单位应主动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自觉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建设项目未使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擅自设计、施工的;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2

一、现行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气象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包括:(1)城乡规划;(2)国家重点建设工程;(3)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四)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释义》还对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作了笼统的规定:(1)规划和建设项目气候适宜可行性;(2)建设项目影响气候变化可行性;(3)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可行性。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和内容和《气象法》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3.《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

《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相比《气象法》,增加了“重点领域或者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区域农(牧)业结构貂整建设项目。”第二条规定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相比《气象法》,增加了“气候风险影响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行性”。

二、现行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规定

1.《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条规定和第二十七条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范围为:(一)行政区域;(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三)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四)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五)城市规划。但是,《条例》没有对气象风险评估内容做具体规定。

2.《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九条仅仅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的范围为行政区域。同时,还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为行政区域遭受气象灾害影响风险性。

3.《山东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

《山东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第六条、第十二条、第十六条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分为,相比《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增加了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和重点领域规划、大型农业开发项目;受气候及气象灾害影响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公共安全的易燃易爆场所等受气象灾害影响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特定项目。《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了规划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为“规划遭受气象灾害影响风险性”。

4.《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

《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相比《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增加了农业开发、生命线工程等受气候及气象灾害影响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人员密集场所等受气象灾害影响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特定项目。《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为:“规划和建设项目遭受气象灾害影响风险性、规划和建设项目引发气象灾害风险性。”

三、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关系的若干说法

1.说法一:“气候可行性论证包含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持该说法的观点为,气候可行性论证包含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该观点的主要根据《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以及地方标准《贵州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山东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有关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的规定。他们认为气候可行性包括:“(一)规划和建设项目气候适宜可行性;(二)建设项目影响气候变化可行性;(三)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可行性;(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只是气候可行性论证的一部分。

2.说法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持该说法的观点为,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同一内容的不同称谓。随着各级政府逐渐重视气象灾害工作,气候可行性论证逐渐演变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该观点主要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关于“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统筹考虑”的规定。他们认为,对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统筹考虑,且其范围一样,就意味着两者为同一内容。

3.说法三:“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交叉关系”

持该说法的观点为,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只是由于两者的范围有所交叉造成的包含或者等同的误解。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在《气象法》已经规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依然规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可见,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另外,山东省和江苏省分别出台了《山东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和《江苏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进行管理,因此,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不同的,只是范围有所交叉。

四、本文观点: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本文同意原则上同意第三种说法,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现将理由陈述如下:

1.两者的范围不同

根据《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其他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规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仅限于(一)城乡规划;(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三)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四)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除包括上述范围外,还包括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和重点领域规划、大型农业开发项目、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可见,两者的范围不同,且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范围大于气候可行性论证范围。因此,两者不是包含或者等同关系。

2.两者的内容不同

根据《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其他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规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为:(一)规划和建设项目气候适宜可行性;(二)建设项目影响气候变化可行性;(三)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可行性。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为:“规划和建设项目遭受气象灾害影响风险性、规划和建设项目引发气象灾害风险性。”可见,气候可行性论证倾向气候适宜性、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倾向气象灾害和规划、建设项目之间相互影响。因此,两者也不是包含或者等同关系。

综上所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范围和内容均存在不同,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实际上,气候可行性论证属于气候资源管理范畴,主要针对的是气候适宜性、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为和气候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属于气象灾害防御范畴,主要针对的是气象灾害防御,范围是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易燃易爆、人员密集场所等容易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建设项目。

五、相关建议

针对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两者间的关系容易混淆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供气象灾害防御立法时参考。

1.删除气候可行性论证方面的内容

为避免同《气象法》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相混淆,应当明确气候可行性论证主要针对的是气候适宜性、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为和气候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主要针对的是气象灾害防御,范围是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易燃易爆、人员密集场所等容易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建设项目。因此,气象灾害防御立法应尽量不出现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

2.划清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内容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3

1资料与方法

本文选取晋中市11个县(市、区)气象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灾害资料进行分析,对部分不确定的资料查阅档案进行检查核实,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无误。以统计学、普通克里克插值为基础,采用趋势系数为参数对晋中市气象灾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2结果与分析

2.1干旱

晋中市干旱的区域分布:丘陵地区最重,平川地区次之,中低山区又次之,高山地区基本不旱。按季节分布,以春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和夏旱,春夏秋连旱较少,但灾情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或春夏秋连旱。干旱出现的频率大、面积广、灾情程度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平均每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25%。以2010年6月为例:全市月平均降水量为12.7mm,其中平川为6.3mm、东山为20.4mm。平川地区太谷、介休降水量分别达16.6、10.0mm;榆次、祁县、平遥、灵石降水量不足5mm,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量偏少90%以上,出现了重旱;其余县(市、区)为中旱。干旱对夏播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拔节期春玉米、乳熟期冬小麦的生长不利,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1]。

2.2暴雨

晋中市大到暴雨的时空分布不均:20世纪60年代为大到暴雨发生频率最高的年代,70年生频率下降,80年代有所上升,90年代下降明显,进入21世纪发生频率接近于70年代。空间分布上受地形影响,东部山区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平川:东部山区榆社县发生暴雨的频率最大,年暴雨日数为0.9d。平川的榆次、太谷发生暴雨的频率较小,年暴雨日数为0.3d。暴雨全市最大极值发生在1977年8月6日的平遥县,达317.3mm。晋中各县(市、区)暴雨频次如图2所示。以1988年7月18日、20日为例:太谷连降暴雨,倒塌房屋共533间,死亡3人,冲倒折断树木1.09万株、各类电杆100余根;损失水果达65t,淹没农作物2666.67hm2,冲毁耕地502hm2。8月6日,灵石县降短时大暴雨,全县城乡3500户居民受灾,县城被淹,死亡12人,倒塌房屋1220间,损坏5000余间;淹没粮田6346.67hm2,冲毁桥梁15座,公路、铁路停运。例如2016年7月18—20日:受低涡和切变线影响,7月18日8:00到20日8:00全市普降暴雨和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降水量国家站最大出现在昔阳,达216.9mm。乡镇雨量站有2个站的过程降水量超过400mm,出现在昔阳孔氏(428.5mm)、和顺青城(421.7mm),有5个站超过250mm、83个站超过100mm、47个站超过50mm。小时最大雨强出现在和顺青城,19日18:00—19:00,1h降水量为68.9mm。榆次、昔阳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大值。

2.3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大,常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性的灾害性天气[2-3]。晋中是雹灾较为严重的地区,晋中冰雹灾害具有范围广、雹期长、频次高、雹粒大、成灾重的特点,冰雹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5%。冰雹主要发生在6—8月,占全年日数的61.19%;其次是春季,占21.4%;秋季最少,占17.77%;冬季未发生。从逐月分布看:7月最多,占22.22%;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占19.25%和19.72%;再次是5月和9月,分别占14.2%和12.69%。历史资料统计表明,一天当中,冰雹多发生于下午至傍晚。晋中市平均年降雹日数的地域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东部山区多于平川,在同一经度范围内,年冰雹日基本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降雹伴有短时局地大雨或暴雨产生的占34%,伴有瞬间大风的占28%;飑线上发生的冰雹大多同时有强降水或瞬间大风出现。冰雹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而是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2010年6月22日16:30,榆次区东北部遭遇突发强对流天气,冰雹自西向东横扫什贴镇、乌金山镇、东赵乡3个乡(镇)的30个村,使3360hm2农作物严重受灾,其中粮食2866.67hm2,减产约40%,493.33hm2蔬菜瓜果基本绝收。据初步估算,全区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000万元。此外,还破坏温室50座,冲毁农田逾46.67hm2、道路490m、桥涵3座。

2.4寒潮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晋中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寒潮发生时通常会造成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以2018年为例:3月晋中气温异常偏高,杏、梨、核桃、桃、苹果等花期普遍提前7d以上;4月15日,榆次、太谷、平遥、介休、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出现了霜冻,全市最低地温为-3.8℃。受前期气温持续异常偏高导致物候期提前和气温骤降的综合影响,经济林果遭受严重冻害,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2.5霜冻

晋中市初霜日年最早出现在1979年9月2的寿阳,每年初霜日东山早于平川,近10年来和顺、左权出现初霜冻的时间早于寿阳,例如:2018年9月22日和顺、左权出现了初霜冻,9月30日寿阳才出现初霜冻。晋中市终霜日最晚为1960年6月4日的和顺,最早为2001年2月28日的介休。平川终霜日出现日期早于东山,近10年来晋中市终霜日大部分出现在4月中下旬。以2020年4月为例:11—12日全市都出现了霜冻天气,22—24日除祁县外其他县(市、区)都出现了霜冻天气,22日最低地温为-11.9℃,出现在和顺。4月出现的3次霜冻天气使正值花期的杏、梨、核桃、桃、苹果遭受冻害,经济损失严重[4]。

2.6高温

近5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晋中市最高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0.25℃/10年):最高气温的上升存在季节差异,在春季增温幅度最大;最高气温突变显著为1994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最高气温上升更加显著(0.8℃/10年),其他年代表现为缓慢上升。基于普通克里克插值的方法,以榆次、寿阳、和顺、左权、榆社、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昔阳11个气象站点的最高气温的趋势系数为参数得出1960—2010年晋中地区最高气温变化强度的空间分布:在灵石、榆次、昔阳形成了强增温中心,在左权、祁县形成了相对较弱的增温中心(图3)。全市极端最高气温41.1℃,出现在平遥的2005年6月22日。2017年7月≥35℃的高温天气介休、平遥共出现了13d,太谷、祁县出现了12d,榆次出现了11d,灵石出现了10d,榆社出现了4d,昔阳、寿阳出现了3d,左权出现了1d。其中:7月8—14日晋中市除和顺外连续出现≥39℃的高温天气,平遥和介休出现了3d,榆次出现了1d。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湿度大,导致具有消化、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中暑感冒的人数增加,尤其对老人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4

风险分析现今已广泛运用于生物、环境、技术应用以及医学等多个领域,且发展极为迅猛。灾害大多承受着自然、社会、技术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发展时间较短,以至于几乎没有成熟的成果。国内外学者对于风险分析的研究也多针对经济领域,起步较晚的自然灾害风险研究,起先是侧重于对工程项目的研究应用。通过研究建立了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体系,有了损失指标以及定量计算的方法,建立了自然灾害评估框架体系,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函数,洪水灾害模型、洪泛区价值模型、洪泛区抗灾模型及损失计算方法,同时还在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区域水灾的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研究,在农业生态地区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南果树生长风险分析模型,这也是国内较早在农业气象灾害中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即便如此,我国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技术、理论等仍旧薄弱,对某一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的技术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现今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大都将灾害发生的实际频率作为研究基础,但是随着资料序列的增长,灾害的出现频率以及致灾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无法反映出真实的风险状况。尤其现在侧重研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报告稀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灾种,资料收集、处理

本文将针对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等地区灾种进行叙述。

本文逐日资料来自东北地区玉米产区、北方地区冬小麦产区、江淮地区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南地区荔枝产区近400个气象点,时段大都为40年。逐日资料缺少的个别日期在处理时通过多年平均值进行替代。相应的年实际产量以及灾情资料来自不同地区对应的统计部门。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2.1 研究思路

通过对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也就是对农业产量损失、产品质量下降,最终经济收益损失等事件由于气象灾害而导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分析。现今利用概率论作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数学分析依据。

农业气象灾害系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四要素构成,同时利用气象、产量、灾情历史资料,分别对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孕灾环境、灾害种类、发生强度下,造成的减产率、承灾体的抗灾性能。

将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进行的风险评估为例,分析其主要致灾因子有:冬春少雨雪且底墒差、冬季强寒潮南下最低温度降到热带果树致害温度以下。其主要灾情为: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依据致灾因子的强度、频率对冬小麦、荔枝灾损率以及抗灾性能进行分析,建立不同的灾损价值模型和抗灾性能模型。与此同时,还应构建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和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致灾因子的致灾等级标准。

2.2.2 研究方法

(1)减产率序列的构建。确定一年生农作物冬小麦历年减产率,通常采用逐年实际产量偏离其趋势产量的相对气象产量的负值。趋势产量通过正交多项式逼近法、直线滑动平均法等方法确定。

(2)不同致灾指标、致灾因子序列的建立。利用长年代灾情资料、产量、气象,对不同年代北方地区的冬小麦减产率与对应发生涝渍,华南地区荔枝减产率与对应发生寒害,江淮地区的冬小麦减产率与对应发生涝渍等各种致灾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主要致灾因子;根据减产率与致灾因子量值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致灾指标、致灾因子序列。由此得到研究区域的不同致灾因子、致灾指标的长年代序列。

(3)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估算模型的构建对研究区域分县的不同承灾体的减产率序列,不同致灾等级下的致灾指标序列分别进行指数分布、正态分布、瑞利分布、伽玛分布、威布尔分布等概率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及致灾指标

东北地区玉米冷害致灾因子为5~9月平均气温之和。致灾指标为一般冷害和严重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致灾因子为冬小麦全生育期自然水分亏缺、降水量亏缺、拔苗期降水量。致灾等级及对应的致灾指标:轻旱70。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致灾因子为2、3、4、5月降水持续时间及降水量。致灾等级轻度涝渍、中度涝渍、重度涝渍。根据不同时期降水量不同进行致灾指标划分。

3.2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本文仅针对冬小麦进行评估,其他方法类似。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方法,表现出了在实际生产情况下,自然社会等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造成北方冬小麦产量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干旱。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因此干旱成为北方地区冬小麦低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冬小麦的历年减产率,得出年际间干旱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数学概率分析的方法,利用构建的正态分布模型,可以估算北方地区分县的不同冬小麦减产率范围出现的风险概率。

4 结论

依据灾害风险分析理论,本文介绍了几种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筛选出适用于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风险评估的主要致灾等级、致灾因子、致灾指标以及相应的减产率,初步构建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量化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5

1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人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如区域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建设都对气候产生了影响,为了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在区域项目建设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气候可行性论证是必要的。重大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可以得出项目建设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气象灾害对建设项目本身的影响,根据评估结论,及时调整建设方案,避免或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避免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

1.1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依据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2009年1月1日起实行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18号令)里有相关的规定,主要规定是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主要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气候可行论证管理办法》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工作的意见》((2007)49号)

(4)各省、市、县(安监部门)的关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通知。

1.2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动作模式及内容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采用分级管理,国家、省、市各级分别负责相关的内容,主要是当地气象主管部门承接风险评估业务,送上级风险评估,不进行气候评价及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分级管理主要是考虑区域性和技术性,专业的评估平台,权威的专家队伍、详细的基础气候资料,可以做出确切的风险评估和气候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相应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如地震、火山、大风、暴雨、雷电、高低温、大雾、雪灾等。尤其是国家重大项目要求更加详尽。兴城市徐大堡核电站建设,就调用了兴城30年的气候条件变化参数,特别对极端气候条件进行了评估。

2 气候可行性论证

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

气候可行性论证往往在重大项目实施之前,从气候学角度出发,根据项目对气象要素的敏感度,对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对该项目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适当评估该项目对局地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就预防或减轻气象灾害提出建议和对策。

2.1 气候可行性认证依据和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候可行论证管理办法》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一般可以分为五类,包括:①城乡规划、重点领域以及区域发展建设规;②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③重大区域性开发、区域性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④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⑤其它重大建设项目。

在综合考虑各种建设项目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基础上,一般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内容归纳为:基础情况调查;气候背景分析;;气候灾害风险评估;气候极值的推算;污染气象条件分析;预防或减轻气象灾害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等6个方面。

2.2 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方法 在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实际工作中,常需分析气象要素的平均状态、稳定性、极端状况以及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污染气象条件。对于短期气候考察所获得的超短气候序列,需要进行订正延长。因此,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方法主要是关于气候要素的平均状态、稳定性、极端状况、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超短资料序列的订正延长等方面的分析方法。

3 总论

气候,不仅水资源、热量资源、太阳能、风能等不同的资源供人类利用,而且做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各种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工程项目的又对气候产生了不同程度,气候与重大项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气象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时间较短,具有突发性特征,往往让人们猝不及防,危害性大。气象灾害防御,重在预防。对重大建设项目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以防止这些项目不能抵御灾害甚至加重气象灾害的危害。

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避免或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或者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最终达到趋利避害,争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目标。

参考文献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6

气象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市属气象灾害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35天,年最高雷暴日数达44天,每年大到暴雨日数达9天,冰雹日数达28天,大风天数达29天。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造成的灾害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因气象灾害导致的人员受伤、火灾、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时有发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防御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气象灾害风险控制和灾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依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从构建“和谐”的高度,切实提高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组织,依法管理,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规划、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特别是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工程必须在项目动工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确保公共安全。我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雷电、暴雨、洪涝、干旱、风灾、连阴雨、高温、寒潮、霜冻、冰冻、雪灾、雹灾、雾灾。评估的具体范围是: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煤矿、供电、化工企业,贮存燃油、燃气、火工等易燃易爆场所;

(三)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以及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城乡、重点领域、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结构调整区划;

(五)其他依法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场所和设施。

上述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气象行政许可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第六章第条的规定,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交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程序

对按规定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各级建设、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纳入项目审核与竣工验收许可制度,做到事前评估与事后审验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凡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围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办理程序如下:

(一)建设单位到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办理气象行政许可申报;

(二)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应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类别在1个工作日内作出该项目是否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或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的意见;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项目,由建设单位与具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资质的法定机构签订有关合同。评估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并对评估结论负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应在签订有关合同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评估结论;

(四)建设单位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四、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市、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组,气象、发改委、建设、规划、安监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7

第三条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市雷击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辖区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县(市、区),由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和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并监督实施。

(二)负责对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机构的监督。

(三)负责对各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及设计单位执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情况的检查、监督。

(四)负责对违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依法查处。

第四条在市域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项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各级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安监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以下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应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一)石油、化工、易燃易爆物资和危险品的生产、贮存场所。

(二)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生命线工程。

(三)各类体育场馆、影剧院、大型商场超市、星级宾馆、医院,学校、汽车站、火车站等人员集中场所。

(四)各类发射塔、高耸观光塔、高层建筑、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通讯枢纽、码头泊位等特殊工程。

(五)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等规定应当进行雷电风险评估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第六条凡属第五条所列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办理程序如下:

(一)建设单位到当地气象局填写“建设工程项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表”。

(二)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类别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该项目是否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意见。

(三)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由建设单位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承担机构签订有关合同。

(四)建设单位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报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七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由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技术机构实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并具有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

第八条承担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雷击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第九条经防雷主管部门审查和认可后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案作为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依据之一,不得任意更改;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情况与评估时所提交的资料不符,应补充必要的资料,重新评估。

第十条各建设和设计单位应主动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工作,自觉接受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8

运用科学的原理方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确保防雷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对可能遭受雷电灾害的概率及雷电灾害发生后的严重水平进行分析计算,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因此,组织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是依法履行防雷减灾管理职责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最基本的科学依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各级气象和平安监管部门应把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作为日常平安生产检查的重要内容,科学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雷击事故的发生。

二、全面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涉及面广、责任重大,雷击风险评估作为社会公共平安保证的一项重要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依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依法履行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各级发展改革、规划建设、平安监管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击风险评估监督管理工作。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必需根据委托单位的需要,客观、科学、准确地提供评估结果。评估范围内的业主单位、项目设计单位应主动配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三、规范实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危险易燃易爆环境等建设项目。必需同步做好雷电风险评估工作,设计单位应当把雷电风险评估演讲作为施工图的设计依据,根据演讲要求、防雷技术规范和规范进行防雷装置设计,切实从源头把好防雷安全关,以确保社会公共平安。

(一)本行政区域内应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建设项目包括:

1乡村桥梁、燃气、轨道、供水、供热等公共设施;

2输电线路、变电站、发电厂等电力设施、电气装置;

3石油、化工、矿山等易燃易爆物资和剧毒物质生产车间与仓储设施等爆炸危险环境;

4医院、商场、学校、影剧院和体育馆等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

5乡村火车站与铁路枢纽的主体工程;

6重点建设项目及高层建筑(建筑高度≥50米的建(构)筑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住宅小区;

7高速公路的高架桥、Ⅱ类以上的机场;

8其他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重大建设工程。

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必需依法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对评估结论负责。

(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出具的评估演讲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

2基础资料来源及其代表性、可靠性说明.还应当对探测仪器、探测方法和探测环境进行说明;

3评估所依据的规范、规范、规程和方法;

4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背景分析;

极端雷电事件出现概率5雷击风险性的评估.;

6预防或者减轻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7评估结论和适用性说明;

8其他有关内容。

四、切实抓好防御雷电灾害平安责任制落实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9

引言

农业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 但通过深入探究,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可以通过监测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一、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

在农业生产中影响农业产量以及农作物产量最大的就是农业气象灾害,因此对此项所造成伤害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一)作物模型评估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行了有效结合,而且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作物模型进行定量评估。进行作物模型评估的好处是直观的看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育时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变化、对土壤进行分析以及降水量,而且还可以对天气进行实时监管,从这些优势中显现出其较强的机理性。

(二)综合模型评估方法

综合模型评估方法就是综合受灾的程度、受灾的范围、抵抗能力、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然后依据其建立灾害评估指标机制。在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综合模型评估进行定量、定性评估时,可以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灰色聚类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定。一些学者在实际建立综合模型评估中采用了逐步筛选聚类分析法和产量逐级分离模拟的方法,以便于其建立受灾等级查询和受灾程度分析。

(三)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实施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对已存在的危险因子在一定年限内的可发生性以及危险程度进行预测,这样就可以预知其危险程度、危害性的大小以及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的同时还要实施灾害风险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以预测到的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和处理,将灾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化,保证其在社会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现状分析

当前,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危的影响评估的根据往往是农业气象灾害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技术越来越先进,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大田实践为前提,对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以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根基,构建了多种数学模型用于评估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主要运用了3种评估模式,分别是综合模型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下面对这3种评估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①综合模型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往往放在气象灾害的危害级别、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当前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等等,在对这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一个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并且,结合了众多的数学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等。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评估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性,气象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是采用综合模型进行定量评估的依据。相关的单位对于粮食损失的计算考虑的因素往往是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3种。

②作物模型评估,我国主要采用的是CCSODS模型,这种模型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与机理性,并且非常实用,目前普遍运用于我国一些基层的农业管理者身上,能够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改进方案。

③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是气象灾害的具体要素,例如灾害的危险程度、对其的预测与减灾,这些要素往往具有变动性,考虑的因素众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对此技术进行运用,发展到现在,对此技术的运用更着重于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性,并且运用了中队的数量化技术方法。

三、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二)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三)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四)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防御与调控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综合应变决策服务系统,针对不同的灾种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技术或几种防御技术组合使用才能达到防御的目的。

(1)农业干旱、涝渍灾害防御与调控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 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地区、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机理, 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

(2)作物低温灾害防御与调控

利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推广新型增温、助长、促早熟的制剂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制剂使用技术, 形成投入少、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综合防霜技术体系。

(3)不利气候环境的长期宏观调控

从降低风险、趋利避害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主要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和风险, 为防灾减灾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制根据气候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和短期气候预测结果主动防御不利气候环境的宏观调控技术。

四、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所处国情的限制,我国对于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存在一定缺陷不足为奇,总的来说,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势头表现。

首先,将会越来越重视对作物模型的应用,大家都知道,作物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农作物具体的生理步骤,能够更好地探析农作物与外部环境、外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将农作物整个生长的过程都全面的展现出来,作物模型的应用意义重大,在以后对此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而模型的设计也会面向客户,紧紧围绕简单、精准的准则。其次,健全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其中,依据对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更深入地探究灾害形成存在的危险性、预防、承受灾害能力等。建立较为统一的评估标准。最后,综合评估技术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无法估量,以往对灾害损失的计量只是关注直接性的经济损失,对于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却忽略了,因此,在今后对于综合评估技术的研究也会走向多样化。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对农业的防灾减灾服务职能,加强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现代农业的体系结构,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部门预报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10

Risk assessment of extreme climate on the yield of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Jia-jin, LI Li-chun, WANG Jia-yi,LIN Jing,YANG Kai, XU Zong-huan, MA Zhi-guo*

(Fujian Institut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Fuzhou,Fujian 350001 China)

Abstract: Taken the potential hazard of the meteorological events, vulnerability of the hazard-affected body and disaster coping capability as assessment indicators, extreme climate risk on the yield of Litchi in Fujian was assessed by risk assessment model constructed by various indicators,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Litchi plant area and yield, and other socio-economic data in Litchi growing region in Fujian over years. The indicator weight of the assessment model was integrative determined by AHP method, expert grading method and entropy-weight coefficie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sk of extreme climate in most growing regions south of Changle on the Litchi yield were lighter; risk in Pinghe, Nanjing and Huaan of Zhangzhou, Yongchun, Anxi of Quanzhou, inland of Putian and Xianyou, montain areas of Minqing, Minhou, Luoyuan and Fuzhou, Fuding, Fu'an, Ningde were above severe; risk in high latitude areas were severity; risk in the other regions was moderate.

Key words: Litchi; Extreme climate; Yield; Risk assessment

福建是中国荔枝的第三大产区,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福建省漳州市还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的“中国荔枝之乡”。福建荔枝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在荔枝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极端气候的影响,冻害、暖冬、连阴雨、干旱、台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均会对荔枝产量构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荔枝生产中存在不合理种植以及低产的风险问题。因此,我们拟对影响荔枝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致灾因子危险性、荔枝脆弱性以及种植区的防灾减灾能力作出分析,综合评估极端气候对福建荔枝产量影响的风险大小和范围,以期为荔枝优化布局和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气象资料选用福建省荔枝种植区各县1971―2008年气温、降水、风速的日观测数据;荔枝种植面积、产量及其他社会经济资料选用1992―2008年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福建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1.2 方法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法” 评估极端气候对福建荔枝产量影响的风险。

1.2.1 构建指标体系 根据前人对荔枝的研究成果,结合走访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林智明、谢金凤、郑銮坚,漳州市农业局的郭建辉、纪旺盛,漳州市天宝国有林场的黄开成,厦门同安区农业局的林美媛,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李文,漳州市气象局的杨志强、林俩法,漳州市热带作物气象试验站的曾瑞涛,厦门同安区气象局的张翊,漳州平和县气象局的林连城等荔枝方面的高级专家及生产调查,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险体脆弱性以及应灾能力3个方面构建极端气候对荔枝产量影响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通过对影响荔枝产量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1-9],确定出影响荔枝产量的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指标,即以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开花至成熟期日最大平均风速、花芽分化期日极端最低气温、秋梢抽生期连旱时间、开花期连阴雨时间5个致灾因子在不同强度下的历年平均发生频率分别作为越冬期冻害、开花至成熟期风害、花芽分化期暖害、秋梢抽生期旱害和开花期湿害的危险性评估指标,以考虑不同强度灾害对荔枝产量影响的风险大小。

(2)荔枝脆弱性指标。荔枝承险体的脆弱性从荔枝在面对极端气候造成危险时所表现出的物理暴露性、应对灾害打击固有的敏感性来考量[10]。对于荔枝这个承险体而言,各县荔枝种植面积占全省总种植面积可以反映荔枝的物理暴露性,种植面积越大,其所承受的灾害风险越大;而欠年的减产情况可一定程度综合反映荔枝自身的敏感性,采用荔枝单产量的欠年平均减产率、欠年减产率变异系数和减产率(≤-10%)发生概率3个指标来综合反映极端气候对荔枝产量影响的综合敏感性。

(3)种植区防灾减灾能力指标。对于荔枝来说,防止或减轻极端气候对荔枝产量的影响,在基础防灾减灾能力方面,主要还是对防御气象灾害的资金投入;而在工程抗灾方面,主要是为了防风害而建立的防护林工程,防干旱而建立的水利灌溉工程。因此,结合考虑数据的来源,选用防护林面积占耕地面积比、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农民人均纯收入3个指标作为荔枝种植区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指标。

1.2.2 确定指标权重 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熵权系数法来确定风险评估指标权重。以县为最小评估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风险评估指标的主观权重,通过16位果树专家对荔枝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打分,构建出各指标的判断矩阵,应用“和积法”求出各指标所对应的权值向量,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得出各评估指标的主观权重ωi[11]。

再利用熵权系数法确定风险评估指标的客观权重αi,即按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逐级构建荔枝风险评估的特征矩阵,然后对各指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第i个评价指标下第j个待评价对象评价指标特征值,即每个指标出现的概率Pij,最后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熵和熵权[12]。

最后为了全面反映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考虑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能力,将决策者对各指标给出的主观权重ωi与客观权重αi相结合,由公式(1)确定出各指标的综合权重σi。

风险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4。

1.2.3 风险评估指数的计算 在确定各风险指标的权重后,根据公式(2)逐级计算各个评价对象的风险评估指数λj。

1.2.4 构建评估模型 将计算得出的致灾因子危险性、荔枝脆弱性、种植区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风险的构成因子权重进行加权,得出各风险指数评估模型(表5)。表5中,Ifi、Iwi、Ihi、Idi、Iri分别代表冻害、风害、暖害、干旱和连阴雨致灾因子的风险评估指数;Ipr、Irr、Ivi、Icp分别代表荔枝种植面积占全省总种植面积比、欠年平均减产率、欠年减产率变异系数和减产率(≤-10%)发生概率的评估指数,Isr、Iir、Ife 分别代表防护林面积占耕地面积比、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评估指数,Ih、Iv、Ic、I分别代表致灾因子危险性、荔枝脆弱性、种植区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风险的评估指数。

1.2.5 划分风险等级 采用自然断点法这一种不等值分级方法来分级,即通过荔枝种植范围内所有风险评估指标的风险指数值与平均值之差的原则来寻找特征点,结合对实地风险大小调查的情况,按各风险指标归一化指数划分风险等级。

1.2.6 制作风险区划图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将多指标的致险程度用栅格化图层来表示致险程度指标的地域分布,并按风险评估模型将各个图层叠加,从而得到综合灾害风险区划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分级

根据5个致灾因子不同强度对荔枝产量影响的程度,将越冬期极端最低气温、开花至成熟期日最大平均风速、秋梢抽生期连旱时间3个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四级;而由于福建荔枝生产发育过程中未存在严重暖害和严重湿害情况,只将花芽分化期日极端最低气温、开花期连阴雨天数2个指标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表6。

2.2 评估单元综合风险指数分析

根据表7荔枝种植区评估单元的各风险指标归一化评估指数分析,致灾因子危险性归一化指数介于0.03~1,其中指数大于0.5的有福鼎、东山、福安和闽清,指数介于0.1~0.5的县市有霞浦、连江、罗源、永春、南靖和华安,其余县市指数在0.1以下。荔枝脆弱性归一化指数介于0.19~1,其中指数小于0.3的有福安、福清、闽侯、南安、安溪、永春和漳州市辖区,指数大于0.75的有漳浦、诏安和平和,其余种植区指数在0.3~0.75。种植区防灾减灾能力归一化指数介于0.16~1,其中指数小于0.35的有福安、罗源和晋江;指数大于0.65的有福州大部分县市(除罗源、连江和闽清外),泉州市的南安、永春,漳州市的龙海、漳浦、长泰和华安,宁德市的霞浦县;其余种植区指数介于0.35~0.65。

从荔枝种植区评估单元各指标综合风险归一化指数分布来看,指数介于0.01~1,其中指数大于0.5的有福安、福鼎、闽清和东山,指数介于0.1~0.5的县市有霞浦、连江、罗源、永春、南靖和华安,其余县市在0.1以下,以漳州市辖区为最小。

2.3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各评估单元计算得出的风险指标评估指数,应用自然断点法与实地风险调查综合分析,得出各风险指标的具体等级划分标准。限于篇幅,表8仅列出各致灾因子、致灾危险性、荔枝脆弱性、种植区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风险的等级划分标准,除花芽分化期暖害、开花期湿害、荔枝脆弱性、种植区防灾减灾能力4个指标未设严重(或特高)级别外,其余风险指标均设4级标准。

2.4 综合风险评估

从荔枝种植区综合风险区划图上可以看出(图版),长乐以南沿海县市大部分种植区(除东山县外)极端气候对荔枝产量影响的风险较轻。重度风险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漳州市的平和、南靖、华安,泉州市的永春、安溪,莆田和仙游的内陆地区,福州市的闽清、闽侯、罗源及市辖区的山区,宁德市的福鼎、福安、宁德辖区及福安的山区,其中海拔高的山区有严重风险。其余种植区属中度风险。

从风险构成来看,长乐以南沿海县市大部分种植区(除东山县外)的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同时防灾减灾能力也较强,虽然脆弱性也比较大,但由于影响权重较小,故使这个种植区的风险总体偏轻;而东山岛因为存在严重风害致使致灾危险性高,导致风险严重,内陆海拔较高的山区主要是因为存在重度以上冻害危险性,同时防灾减灾能力也较弱,会出现重度以上风险;其余种植区致灾因子危险性、承险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属中等,其综合风险属中度。

3 讨 论

风险评估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其关键技术是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在风险指标体系构建中,本文选择12个风险3级评估指标,能较为充分表达致灾因子危险性、荔枝脆弱性和种植区防灾减灾能力的情况,当然还有一些好的评估指标,如在反映种植区防灾减灾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防冻害能力,但由于缺乏防冻时消耗的农资、材料、财力、人力等数据来源,无法入选到指标体系当中。

在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法”进行风险评估时,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熵权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主、客观权重的融合,能较好地反映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当然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主、客观权重计算方法的组合,评估出风险大小,以评估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权重计算方法。

基于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以及采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估法,评估极端气候对福建省荔枝产量影响的风险大小与分布区域结果,结合实地考察应用,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可为福建各地进行荔枝规划布局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本文图版见插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OU Liang-xi.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pollution-free Litchi[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2002: 29-30.

欧良喜. 荔枝无公害生产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9-30.

[2] CHEN Shang-mo, HUANG Shou-bo, WEN Fu-guang. Meteorology of Fruit[M]. Beijing: Meteorology Press, 1988: 430-439.

陈尚谟,黄寿波,温福光.果树气象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430-439.

[3] ZHI Shi-qun, ZHOU Shi-huai, ZHANG Yu. Analysis and division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litchi production in Guangdong[J].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02, 23(1): 21-24.

植石群,周世怀,张羽. 广东省荔枝生产的气象条件分析和区划[J]. 中国农业气象,2002 ,23(1): 21-24.

[4] GAO Su-hua, LIN Ri-nuan, HUANG Zeng-ming. The effects of winter temperature and freezing damage on the litchi yield in Guangdong[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2003, 14(4): 496-498.

高素华,林日暖,黄增明. 广东冬季气温、冻害对荔枝产量的影响[J].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4): 496-498.

[5] LI Yan-lan,SU Zhi,TU Fang-xu. The Effects of climatic factors on yields of lichee and longan in Guangxi[J]. Journal of Guangxi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18(3): 136-140.

李艳兰,苏志,涂方旭. 若干气候因素对广西荔枝龙眼产量的影响[J].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2, 18(3): 136-140.

[6] GAO Su-hua,HUANG Zeng-ming. Thermal index in lichee bud differentiation period and its impact on yield[J]. Meteorology, 2004, 30(3): 17-21.

高素华,黄增明. 荔枝花芽分化期的冷暖气候指标及对产量的影响[J]. 气象, 2004, 30(3): 17-21.

[7] CAI Wen-hua, ZHANG Hui, XU Zong-huan,CHEN Hui,LIN Liang-fa,TAN Zong-kun. Primary research on index of litchi freeze injury[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8, 24(9): 353 -356.

蔡文华,张辉,徐宗焕,陈惠,林俩法,谭宗琨.荔枝树冻害指标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9): 353-356.

[8] PANG Ting-yi. Frostbite low temperature index and selection of planting environment escaping cold for fruiters such as litchi[J]. Journal of Guanxi meteorology, 2000, 21(1): 12-14.

庞庭颐.荔枝等果树的霜冻低温指标与避寒种植环境的选择[J].广西气象, 2000, 21(1): 12-14.

[9] DU Peng, LI Shi-kui, WEN Fu-guang,ZHOU Shi-huai. Agrometedrologicai hazard risk analysis of four main fruit trees in Zhujiang delta of South China[J]. Quarterly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95, 6(Suppl.): 26-32.

杜鹏,李世奎,温福光,周世怀.珠江三角洲主要热带果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1995,6(增刊): 26-32.

[10] GE Quan-sheng, ZOU Ming, ZHENG Jing-yu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s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102-232.

葛全胜,邹铭,郑景云.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02-232.

[11] XU Jian-hua.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contemporary geograph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224-250.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11

一、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

在农业生产中影响农业产量以及农作物产量最大的就是农业气象灾害,因此对此项所造成伤害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一)作物模型评估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行了有效结合,而且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作物模型进行定量评估。进行作物模型评估的好处是直观的看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育时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变化、对土壤进行分析以及降水量,而且还可以对天气进行实时监管,从这些优势中显现出其较强的机理性。

(二)综合模型评估方法

综合模型评估方法就是综合受灾的程度、受灾的范围、抵抗能力、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然后依据其建立灾害评估指标机制。在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综合模型评估进行定量、定性评估时,可以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灰色聚类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定。一些学者在实际建立综合模型评估中采用了逐步筛选聚类分析法和产量逐级分离模拟的方法,以便于其建立受灾等级查询和受灾程度分析。

(三)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实施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对已存在的危险因子在一定年限内的可发生性以及危险程度进行预测,这样就可以预知其危险程度、危害性的大小以及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的同时还要实施灾害风险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以预测到的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和处理,将灾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化,保证其在社会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现状分析

当前,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危的影响评估的根据往往是农业气象灾害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技术越来越先进,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大田实践为前提,对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以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根基,构建了多种数学模型用于评估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主要运用了3种评估模式,分别是综合模型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下面对这3种评估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①综合模型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往往放在气象灾害的危害级别、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当前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等等,在对这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一个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并且,结合了众多的数学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等。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评估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性,气象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是采用综合模型进行定量评估的依据。相关的单位对于粮食损失的计算考虑的因素往往是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3种。

②作物模型评估,我国主要采用的是CCSODS模型,这种模型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与机理性,并且非常实用,目前普遍运用于我国一些基层的农业管理者身上,能够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改进方案。

③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是气象灾害的具体要素,例如灾害的危险程度、对其的预测与减灾,这些要素往往具有变动性,考虑的因素众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对此技术进行运用,发展到现在,对此技术的运用更着重于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性,并且运用了中队的数量化技术方法。

三、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二)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三)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四)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防御与调控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综合应变决策服务系统,针对不同的灾种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技术或几种防御技术组合使用才能达到防御的目的。

(1)农业干旱、涝渍灾害防御与调控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 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地区、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机理, 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

(2)作物低温灾害防御与调控

利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推广新型增温、助长、促早熟的制剂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制剂使用技术, 形成投入少、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综合防霜技术体系。

(3)不利气候环境的长期宏观调控

从降低风险、趋利避害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主要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和风险, 为防灾减灾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制根据气候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和短期气候预测结果主动防御不利气候环境的宏观调控技术。

四、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所处国情的限制,我国对于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存在一定缺陷不足为奇,总的来说,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势头表现。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12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实际现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雷电灾害有可能导致的人员受伤、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进行科学计算,以便为工程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御雷电的类别(等级)与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科学评价方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进行初步规划的参数、选址等结合项目本地的雷电历史资料、现场勘察情况的相关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分析,对选址、功能布局、防雷类别及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给出科学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总平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中与雷电防护措施相关因素进行风险量的科学计算分析,分析设计方案措施是否根据相关规范把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提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并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现状评估是对一个评估区域、评估单体目前现有的雷电防护措施部分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针对性提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并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

三、可行性分析

市级气象部门开发结合部门实际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把与雷电灾害因素进行软件计算,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非常可行的。3.1必要性。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需要融合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技术软件系统的科学支撑。开发、设计出功能更加完善、齐全的系统,有利于推动市级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迅速发展。3.2监测数据科学性。气象部门储存了大量的雷电观测数据,对雷暴的监测手段通过多普勒气象雷达等间接监测和大气电厂仪、闪电定位仪等直接监测方式,为系统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3.3关键技术。对雷评风险计算中需要用到的要素显示出来供用户选择,软件系统结合雷暴日等科学数据进行复杂计算,为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包括楼内及其周围环境的数据和特征、入户电力线路及内部电气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通信线路及内部通信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消防线路及消防通信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电视线路及电视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安防线路及安防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广播线路及广播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对讲线路及对讲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区域Z1(户外)的特征、区域Z2(户内)的特征等几部分相关参数。系统可以采用PHP、Html、Java等语言编程开发,PHP语言独特的语法吸收了C、Java、Perl以及PHP自创的语法,PHP语言可以比CGI或者Perl更快速地执行动态网页。使用PHP语言制作的动态页面与其他的编程语言相比,具有执行效率高效、高效等特点。

四、结语

通过该软件给出的科学设计、风险控制等方面科学建议,以保证防护设施安全可靠、经济实惠,因此市级气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是十分可行的。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篇13

引 言

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是国家设立的一个事业单位性质的气象局,其工作涉及范围非常的广泛,为青海省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在海西州行政区域内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为海西州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总之,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对于青海省天气的详细研究对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一、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现状

(一)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应用

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非常迅猛,进而带动了一系列的科技的发展,其中对于作为研究各种天气状况的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来说,研究雷击风险评估对于提前防范和认识雷击的严重后果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然,雷击风险评估是认识和评价雷击风险最有效和最适当的方法之一,所以说雷击风险评估技术也就显的更加的重要了。好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对于雷电天气所造成的影响和灾害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将一次雷电天气所造成的影响准确的分析出来,进而避免造成进一步的危害。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应用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对于青海省的雷电天气来说,雷击风险评估技术就非常的适用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由于青海省的海拔普遍比较高,所以也就更容易产生雷电天气,雷击的可能性也是更加的大,所以采用先进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对于雷电天气产生的影响来说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不仅仅对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应用来说,先进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往往能够带动雷击风险评估的最大科学化,另一方面科学化的雷击风险评估才是当今社会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主流,因为科学化的雷击风险评估无论对于雷击风险评估的质量还是造成的影响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通过一张图表针对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分析,并通过对比先进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和一般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这样才能达到雷击风险评估的最优化效果,如下图表所示:

(二)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分析

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分析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来说同样不可或缺的,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分析对于雷击风险的评估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雷击一般是伴随着暴雨天气一同形成的,所以雷击风险评估需要考虑到暴雨天气的影响因素。暴雨天气一般是降水量非常的巨大,还会伴随着雷击和闪电的发生,所以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来说,其特征分析需要对暴雨天气的特征分析规划在内,那么我将通过不同的方面针对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是雷击发生时的天气因素分析,一般雷击的产生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这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认真的考虑。其次是雷击产生时的能量释放因素,这个就比较复杂了,不同的条件下产生雷击的能量释放大小也不同,有些雷击释放的能量非常的大,所以我们会听到很大的雷声,这些能量就通过声音的形式释放出来的。

在探究了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后,气象站的工作人员会根据雷击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各方面的评估探究。对于青海省的天气状况来说,由于青海省的特殊地理条件,海拔比较高气候条件恶劣,所以往往雷电更加能对当地的民众造成一定的伤害和影响。另外,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雷电灾害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雷电灾害都要进行系统仔细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了解雷电灾害发生的机理,才能够对雷击风险的评估技术特征分析的够透彻,进而可以得到有关雷电灾害的最新消息。总之,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特征来说,需要气象站对于不同的雷电灾害做充分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得出最可靠的雷击风险评估结果。

二、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

在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中需要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方法进行充分综合的探究。那么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探究来说,需要掌握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在对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中,评估的技术非常重要,气象站往往需要掌握最新的评估技术才能够在雷击风险评估中占据绝对优势,才能对雷击风险评估做出合理科学的探讨。气象站在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中,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做一些针对性的实验模拟,这些模拟实验对于工作人员研究雷击风险评估技术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中,科研人员会根据不同种类的气候条件下的雷电灾害进行讨论,这样更加有助于工作人员对雷击风险评估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做了具体详细的概述说明,通过青海省海西州气象局的相关监测和数据支持对未来的青海省天气状况都有了一些详细的了解,对于及时的掌握青海省的天气状况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次,对于雷击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对于全国各地区共同对抗雷电灾害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