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气象服务论文实用13篇

气象服务论文
气象服务论文篇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气象服务论文篇2

1.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影响

因素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为农业气象保险行业的成长提供温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气象保险的发展受到牵连。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气象对农业保险业的影响显然易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启,市场化经营要求我们应对风险的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限于要防范,还要承担着世界先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农业保险服务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态势低迷。诸多问题给农业保险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气象服务论文篇3

2评价结果

2.1支付意愿法通过在调查问卷中直接询问公众每年愿意为接收气象服务支付的货币量,得到以下调查结果,详见表1。根据表1的数据,可得到支付意愿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1=1374.0(亿元)

2.2影子价格法通过调查得到公众愿拨打气象声讯电话的频率调查数据(换算成公众每天愿拨打气象服务声讯电话次数),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根据表2的数据,可得到影子价格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2=2591.5(亿元)。

2.3节省费用法节省费用法和支付意愿法相类似,不同的是从为消费者节省费用的角度考虑最终的效益,调查结果见表3。根据统计数据,可得到节省费用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值:W3=36818.9(亿元)。

2.4公众期望值估算公众希望政府投入气象服务的年保障经费值计算模型如下:其中W4为公众希望政府投入气象服务的年保障经费值(万元);i为公众分类,这里将公众分为城市和农村公众两类,即m=2;Mi为第i类公众的总人数,M1=665575306,M2=674149546;Ni为调查问卷中第i类公众的总人数,N1=15300,N2=7800;j为投入金额等级划分,n=5;Cj为第i个投入金额等级的中数,为开区间时取最低值;Bij为第i类公众中选择第j个投入金额等级的人数,见表5。根据统计结果,可得:W4=914.5(亿元)

3评价方法的改进

3.1对W1的修正在中国由于公共气象服务属于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多年来公众形成了让政府来“买单”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由个人来买单,所以,调查获得的公众支付意愿额应该小于其真实的支付意愿额。上文计算结果也显示,公众希望政府为公众投入气象服务的经费远高于政府部门对中国气象局的实际投入。因此,文章将W4中超出政府投入的经费(914.5-118.1=796.4亿元),也算作的公众“支付意愿”。通过“支付意愿法”评估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应该在原有值(W1)的基础上再加上这部分经费(796.4亿元),即2170.4亿元。

3.2对W3的修正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节省费用法”有两种计算方法,按户计算更为恰当。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人,按户口数据计算出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为11877.1亿元,约占2010年全国GDP的3%。

4三种方法比较

目前,支付意愿法、节省费用法和影子价格法的使用非常广泛,但各自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采用支付意愿法来估算公众气象服务效益时,由于支付意愿的金额并非市场真实定价,并且不论定价是多少,公众必须支付;此外公众的支付意愿还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调查群体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因而该评估值与实际的效益值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出入。(2)影子价格法中C的选择影响结果准确性,不同的C会产生差别较大的结果。由于公共气象服务是无偿向公众提供的,因而没有办法直接计算出公支付意愿的金额有多大,但可以通过调查可以得到公众通过电视、电话等途径获取天气预报的次数,即公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量。目前最常用的“影子价格”是参照拨打一次12121电话查询天气预报的价格。因此确定在影子价格时,只能给出一个理想估值,并非目前的真实价格。此外,这种方法确定的影子价格,会因为接收天气预报的渠道的改变而改变,如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公众通过手机和座机获取天气预报的所占比例,分别为53.9%和52%,因此影子价格法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3)“支付意愿法”和“影子价格法”得出的结论比较相近,而“节省费用法”的计算结果偏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气象损失中不仅包含避免损失,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损失,公众正确使用天气预报也只能挽回部分“可避免损失”,因此“,节省费用法”评估出来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极端的理想情况,是公众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的上限。因而在评估时,会形成过高的评估值。此外,公众通常对气象服务到底给他们减少多少损失,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气象服务论文篇4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气象服务论文篇5

虽然我们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取得显著提高,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公共气象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气象服务产品由于技术条件原因,尚缺乏更精更细的加工,在服务产品的形式、内容及通俗易懂等方面与服务需求有脱节的现象;二是基层人员紧张、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和能力与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三是公共气象服务经费投入不足,服务能力建设滞后,特别是为“三农”服务工作推进难度很大。上述问题有的是技术发展的原因,有的受体制约束,但影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的主要因素还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反过来也制约了气象服务的整体效果。

三、解决对策

为促进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考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谋划和解决公共气象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定位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加快服务方式的转变,在扎实做好观测和预报业务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向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上来;要从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来把握问题脉象,以需求为牵引,从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关乎和谐的高度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未来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把我们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发展成为具有服务党政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福祉的三大功能,从而达到“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众服务让群众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的目的。

(二)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为了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要切实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气象服务水平;二要加强气象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引进和在职人员培训力度,尽快解决基层人员老化、知识匮乏不能适应服务工作的现状;三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服务机制,共同抵御气象灾害;四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资金投入,加快为农气象服务体系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解决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警信息手段缺乏的问题;五要积极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应急认证等工作,完善气象服务体系。

气象服务论文篇6

1.2顺应时展的需要

2013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6.3分,其中公众对信息内容的实用性评价再创新高,高达92.8分。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的满意度为76.8分,公众对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满意度为81.4分,79.6%的公众愿意了解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常识。由此也可以看出,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在促使社会公众生活和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敏感性也在持续增长。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积极的科研态度,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增强公众对气象服务和产品的信任。

2气象服务从业人员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由于气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使得气象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讲它包括道德意识修养和道德情感修养两个方面的内容。

2.1道德意识修养

道德意识的修养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从而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了“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这一战略思想确定了气象服务概念的落脚点是“服务”,也就是说气象服务必须以公共利益的整体作为其出发点才能符合这一气象行为的根本宗旨。当今社会“物质主义”盛行,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要想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首要的就是要做到“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对权、利、名的欲望,做到有节制、不贪婪、不妄为。具有这样的道德意识,才能实现心志的“宁静”和“淡泊”即“心理和谐”,也就是达到了常说的“见利思义”的“超越”境界,才能在感情上“爱民”和明辨善恶,才能老老实实做人,实事求是钻研业务,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奉献精神。

2.2道德情感修养

道德情感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其在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不是自然好恶以及个人本能的冲动,而是在具体意识支配下的理性情感。康德指出:道德情感必须是个体看到那个神圣的道德律令耸然高出于自己和自己的天然情感之上,产生一种惊叹赞羡的情感,同时由于能够强制自己,抑制利己心、自私、自爱、自负而服从道德律令,因而感到“自己也同样高出表层”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气象行业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从小处看关乎人们生产、生活,从大处讲影响国家长治久安。气象服务从业人员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角色,岗位性质对其应有的行为已经做出规定和要求,只有契合这种权责规定、伦理期待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角色道德情感的培养,坚持角色道德责任的优先性,明确认知和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应当遵循的角色道德规范和伦理行为模式,主动承担起促进科技进步,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使命与重任。

3气象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3.1职业责任建设

职业道德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理性和体验的基础上的,最核心的要求是认识到职业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气象工作创造的成果是气象信息,公众对这类信息的要求是及时、准确、科学。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责任涉及的内容很多,由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两个方面来确定,包括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的范畴。在行业内,要大力开展基础性公益服务、决策、专项和气象科技服务,将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公益服务上,即使开展有偿服务也应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不能被经济利益绑架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同时,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责任还需要具有历史发展的眼光,要综合考虑国际、代际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等各方面因素,要充分利用好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等各种气象可再生资源,为国家应对节能减排,调整能源发展结构贡献力量。要以科学、认真、扎实的态度,提升认知水平,把握气候及变化规律,提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

3.2加强职业作风建设

作风是意识的外部体现,从业人员如果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宗旨,就会在实践中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面对着复杂的、大量的数据符号、图表资料,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如实反映、忠实记录、迅速报告、及时传递,决不允许有半点虚夸歪曲,更不能弄虚作假。气候复杂多变的现实下,要求气象从业人员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上刻苦钻研、增长才干,力争掌握更多、更新、更精的专业知识。

气象服务论文篇7

一、对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定位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一)讨论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的必要性

气象服务是市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服务产业。社会经济单位,不论是生产部门还是消费部门都对气象服务有需求,需要以气象服务来保障生产,防灾减灾、指导生产和生活。有气象服务需求就需要有气象服务的供给。那么,怎么进行供给呢?在当代市场和政府都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混合经济中,市场和政府对产品的供给是有分工的而且这种分工是根据产品属性进行的。西方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并且这些理论指出:私人产品应由市场供给,公益产品应由政府供给,混合产品应由市场和政府共同供给。

由上我们看出,产品属性是市场和政府分工实现产品供给的根据。市场和政府的分工可以优化配置资源,增加社会福利。二者就像两只手,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服务也是一种产品,它的产品属性如何?它的供给应该如何实现呢?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市场和政府的在气象服务供给上的分工,我们需要进行气象服务产品属性的认识。因此讨论气象服务产品的属性和成因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公益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的认识

公益产品理论①是对气象服务产品属性定位的理论依据。公益产品理论认为,公益产品从广义上讲可以包括有形产品和还包括无形产品。与一般的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益产品通常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非排他性,其二是非竞争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产品提供出来,便会有众多的受益者,不可能将任何人排斥在外面,不管付费不付费,大家将共同消费这一产品,即该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不能排他,例如国防安全、公共场所燃放的礼花、路灯等;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公益产品提供了,多一个消费者的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消费者无须为消费展开竞争,即边际成本为零。例如刚才介绍的三个例子――国防安全、公共场所燃放的礼花、路灯。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产品就是纯公益产品。

与公益产品相对应,私人产品就是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产品或劳务,我消费你就不能消费,没有外部性,边际成本不为零。例如牛奶、个人电脑。

除了公益产品和私人产品以外,就是混合产品。混合产品是排他性和竞争性只具其一,要么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要么是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例如不拥挤的收费公园是一种混合产品,它通过收费实现排他性,同时公园内多进一个人不影响先进来的人的游玩,即具有非竞争性。因此不拥挤的收费公园一种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混合产品。再如水资源也是混合产品。水资源有限,所以你用了我就少用,但无法排他,因此水资源就是一种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混合产品。

(三)公益产品与私人产品、混合产品的判断标准和步骤

明白了什么是公益产品,私人产品和混合产品,我们就应该对社会中所提供的产品进行判断。怎么判断呢?应该遵循一定的判断标准。竞争性、排他性、排他成本高不高或排他技术能否实现,是产品属性的判断标准。

判断标准:

第一:竞争性特征,即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

第二:排他性特征,即排他性还是非排他性;

第三:排他成本高不高或技术上能否实现;

有了判断标准,遵循下列步骤对产品的属性进行判断。

判断步骤:

首先,看是否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点具备为私人产品;

第二步,看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排他成本非常高技术上无法实现也可视为具有非排他性),两点具备公益产品。

第三步,看是否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排他性成本高技术上无法实现也可以说具有非排他性)或者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只具其一,就是混合产品。如下图所示②:

二、对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的定位及成因

有了对气象服务的认识和对产品属性的判断标准,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判断标准,对气象服务产品的属性进行判断了。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气象行业是公益行业,气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是公益服务,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是公益产品。那么气象服务是不是公益服务是不是公益产品呢?我们应该以理论为指导,确定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

今天的气象服务种类是非常多的,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公共经济学理论,从产品属性的角度对众多的气象服务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将发现因为气象服务涉及很多方面,所以气象服务的产品属性不一而足。

(一) 气象服务是不是公益产品

我们来看这几项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消雾、人工消雹)、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传播的气象预报资料实况资料警报消息、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国家安全气象服务、国家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的保障气象服务、针对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的气象灾害警报服务等。这些气象服务从公益产品理论来看,第一无排他性第二无竞争性,如,人工影响天气,是针对空间尺度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云团进行作业,不论是人工增雨消雨还是人工防雹消雹作业,受益者是该云团覆盖下大片区域的城市乡镇的所有人,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消费无法排他,受益时没有你享受了我就没有了的竞争性。因此这种气象服务是公益产品。再如,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传播的气象服务也是无法排他而是共同受益,所以很明显,这类气象服务是公益产品。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国家安全气象服务、国家交通运输气象服务、气象灾害警报服务也都是一样。

由上分析,可以定性这些气象服务产品都是公益产品。

(二) 气象服务是不是私人产品

现在,我们来看这几项气象服务:避雷施工检测、企业工程建设的保障、企业庆典活动的保障等。

我们再运用公益物品理论对这些针对个体企业的气象服务进行考察,如针对企业庆典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气象服务保障的是该企业某种活动的顺利实施不是其他企业,这样就具有排他性特征,而且技术上很好实现排他性,同时该企业享受针对该企业的气象服务保障而别的企业不能享受,这样就具有享受的竞争性的特征。排他性和竞争性这两个特征具备,因此这类气象服务是私人产品。同样企业的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避雷施工检测气象服务也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所以很明显这些气象服务也是私人产品。

这样看来,气象服务产品不是单纯的公益产品,还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气象服务。其实通过分析,气象服务产品还有其他特征即竞争性和排他性只具其一,这种特征的产品只能称为混合产品。

(三) 气象服务是不是混合产品

我们来看这几项气象服务:收费的行业气象服务(例如服装行业,空调行业、饮料行业、水产行业、建筑行业等),商业化用途的气象预报资料实况资料警报消息等可以称为混合产品。

首先我们来看收费的行业气象服务,行业气象服务是针对某个行业生产或消费而提供的气象服务,在这个行业里哪个企业都可以使用你用了不影响我使用,这说明行业气象服务的非竞争性,排他性是通过收费实现的,这样行业气象服务就属于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混合产品;同样的道理,商业化用途的气象预报资料实况资料警报消息,例如保险中应用的气象服务资料,不是你用了资料就消失了,你用不影响别人使用,因此这类气象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因为个人商业化使用就具有了排他性,因此也是混合产品。

通过公益产品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气象服务无竞争性但可以排他,所以这类气象服务是混合产品。

通过对其气象服务产品的公共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因为气象服务种类很多,因此不同的气象服务,产品属性是不同的,可以分别归入公益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中。也就是说:

有的气象服务是公益产品。

有的气象服务是私人产品。

有的气象服务是混合产品。

(四)气象服务产品属性成因分析

为什么气象服务具有这样的产品属性呢?它根源于气象需求的特殊性。气象需求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认识和实践上的需求。大气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属于环境因素和宏观因素。气象现象发生在大气中,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不可能脱离大气环境来存在的,因此发生在大气中的现象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大到国家全人类,小到企业、家庭、个人我们不能没有大气,我们的生存发展也不能脱离大气。这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广泛和深入的。针对个别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因为针对性非常强具有度身定做的特点,就具有私人产品特征,两个特征排他性和竞争性都具备。共同需求分为各种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企业、行业、国家、全球,这些共同需求,随着共性的扩大化,气象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越明显,也就渐成为公益性产品。

参考文献:

① 张洪广、马鹤年.《我国气象服务产业化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② 马鹤年.《气象服务学基础》[M].气象出版社,2001

③ 吴肇基.《公共经济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④ 曹雪芹.《财政与税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⑤ 曹小春.《市场营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气象服务论文篇8

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将有助于政府和公众对其形成全面并充分的认识,以引起有关气象部门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政策以及方法促进国内气象服务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二、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的目的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与国计民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事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天气预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气象服务也从辅的被动的气象信息服务逐步转变成为主动性的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趋利避害,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效益。因此,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对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气象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气象服务效益研究情况

我国是个多灾重灾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每年约390亿元人民币,70年代每年约520亿元,80年代每年约620亿元,90年代的灾害损失显著增加, 20世纪90年代全球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比50年代高出10倍。

关于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我国在70年代后期才开始研究,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八十年代,原国家气象局在专家的理论研讨的基础上,开始有组织的进行气象服务效益的评估工作。中国气象局于1994年组织了全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课题的研究工作。这是在总结8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其工作重点是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总体而系统的研究与评估。2006年以来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与90年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通过对国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的学习和借鉴,目前采取评估的方法更加追求客观性和准确性。

近年来,随着气象基础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和壮大,气象信息和服务在国民经济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渐成气候。

随着气象科学与社会和经济方方面面的不断交互,气象管理与服务,特别是气象灾害预防、服务效益评价等方面的专著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不断出现。2007年,张继权等出版了《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一书,该研究提出了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和风险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概念框架与风险评价普适模型。

四、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理论基础

1.气象服务效益产生的基础

气象服务如果要产生效益必须具备以下基础:服务对象系统具有气象可控性,气象对该服务对象系统的制约关系具有可测性,相关的因子本身也具有可测性。

1.1服务对象系统的气象可控性

任何开放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按一定的规律变化的。由于某些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有着紧密的相互作用,适当改变某些条件有可能对系统的状态产生影响,从而起到控制系统状态的作用。系统的这种可以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来实现状态控制的性质称为“系统的可控性”。

1.2气象制约关系的可测性

气象对系统的制约关系的可测性是指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可以获知(实测或推测得到)气象对某对象系统的制约关系。要想实现气象对具体的服务对象系统状态的有效气象控制,首先必须掌握气象因子对该系统的制约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得知的。

1.3气象控制因子的可测性

为了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在掌握了气象条件对用户该系统的制约关系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找出利用这种制约规律,所以必须适时提供的气象因子。这种专门为实行有效气象控制而提供的气象因子我们称之为气象控制因子。

1.4气象服务效益的特点

详尽地考察气象服务效益的特征,是我们从质上与量上科学认识气象服务效益的前提。气象服务效益是一个由多元效益组成的有机系统,它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和综合性等多种特征。

2.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他没有论述什么条件下产品表现为商品及创造商品的劳动表现为价值,这一缺陷使他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问题上陷入了难以解脱的困境。

2.1气象服务的价值

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的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性劳动。气象服务活动的过程就是通过获取必要的源信息,经过有针对性的加工制作后,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信息。,气象信息和气象科技作为构成客观世界的要素,由于它们都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属性,一旦这种属性同人的主体需求发生联系,气象信息和气象科技就具有了价值,气象服务也就有了价值。

2.2气象服务的使用价值特性

气象服务作为一种信息服务,它的使用价值表现出与物质形态的商品使用价值不同的形态和特征。气象服务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商品,更容易受到时间的影响。物质产品的无形磨损更多的表现为相对使用价值的减少,但绝对使用价值变化不大;而气象服务的无形磨损则往往表现为使用价值的完全丧失。

气象服务论文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需求也越来越高,气象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也逐步转变为商品,无论是从服务的范围还是手段上,气象服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其范围和手段怎样变化,其工作的要点却仍然要围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展开,只有坚持这样的工作要点,才能够使气象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它的价值。

一、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

(一)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建设两个服务体系

为了能够使气象服务的作用发挥的更加明显,在气象服务的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方向,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来突出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功能。同时要加快对“两个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两个服务体系,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基础业务的巩固和加强,对不同气候变化所形成的不同气象服务应该予以积极的应对。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体的业务水平,将气象服务的重点放在服务的质量上,打牢服务的基础。

2、为了能够使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得到强化,相关部门就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充分的完善,并且从根本上对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水平进行提高,做好灾害的应急处理。同时,加大气象服务的服务范围,以此来达到更好的预警效果。

3、为了能够使气象服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未来的工作上,应该将重点放在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二)增强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

目前,气象灾害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这些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山洪、城市内涝、地质灾害、风暴潮、森林火灾以及农林病虫害等气象衍生的灾害,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能够针对即将到来的这些气象灾害进行预警信息的,从而使人们以及相关部门对灾害做好及时的防御,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增强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也是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之一。增强其预警的能力,首先要将先进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气象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做到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其次,要研究制定各个相关部门启动预案的气象条件,以此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最后,气象服务工作的要点中还应该做好对突发灾害的预警信息机制,确保气象灾害信息的准确度,为人们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三)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之一,随着气象灾害造成危害的不断加大,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提高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了气象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由于缺乏气象服务科技人才,使得气象服务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员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大大影响了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未来气象服务发展的工作中,要将在岗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重视起来,加强对农业气象、气象科技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逐步解决人才匮乏而引起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状况,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完善科技气象服务系统。例如,建立完善防雷技术服务系统、公共气象影视节目系统、网络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铁路、电力。油田、养殖等行业的专用气象网站。

二、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气象服务的企业化和商业化趋势

从目前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气象服务将会逐步向企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市场资源配置发生基础作用的背景下,气象产品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都离不开市场,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导致了传统的气象服务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不能充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气象服务正在逐步朝着企业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1、气象服务企业化

气象服务企业化指的是气象服务产品为了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从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来运行的一种制度。

2、气象服务商业化

从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业化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发展,气象服务商业化指气象产品成为了商品,有其使用的价值,并已经逐渐步入了商业化行业,气象服务也因此而成为商品性的服务。

为了使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能够更好的想企业化和商品化的趋势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转化观念,树立正确的商品意识,面向市场的经济需求,合理的调整气象服务的结构,形成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加强对气象服务的宣传工作,开展拓销,强化基础研究,使我国气象服务在面向企业化和商业化的发挥趋势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安全气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由于气象灾害的发生造成了很多地区都承受了很大的损失,气象灾害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气象服务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安全气象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想要有效实现安全气象,就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的服务质量,从相关的各个方面入手,从各个角度实现安全气象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公共气象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长期的气象服务发展来看,公共气象在气象部门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是国防与人民生活中,公共气象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公共气象是我国公共性的社会资源,也是一项公益事业。

随着我国气象服务的不断发展,公共气象必然会成为气象服务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因为公共气象服务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防止灾难的发生,能够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所以,在对其发展的要求上,就应该在现有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将其服务范围进行延伸,并且将其服务功能进行不断的拓展。气象服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为社会市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产品。每个部门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整个气象服务系统的服务功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四)资源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未来的气象服务工作要点应该放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上,对这些资源进行游戏的开发工作。为国家能源的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气象相关部门可以从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的区划以及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气象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管理、服务、研究工作,使我国的气象服务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的联系日趋密切,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对气象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到充分的掌握,并且按照其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管理方法,坚持其工作要点,从而使气象服务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文韬.论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2)

[2]方文清,梁家琼.论专业气象服务课持续发展若干问题[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4)

气象服务论文篇10

在常规预报预警工作的同时,决策气象服务也是营口市气象台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的春运、母亲节、中高考、海蜇保护和捕捞、秋菜上市、海上搜救等重要活动,营口市气象台都会提前制作相应的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及时、准确、周到的气象服务多次获得市领导的认可。在2013年的海蜇捕捞工作中,营口市气象台准确把握天气趋势,出色的完成了预报工作任务,时任营口市委常委、副市长曲广明对海蜇捕捞气象服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中国气象报》对此进行了全面报道。

"创新"是用科研工作提升气象精神的精髓。创新既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气象综合实力的支撑,是气象工作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营口市气象台非常注重业务学习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营口市气象台承担了辽宁省气象局和营口市气象局《营口城镇气温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研究》、《营口地区乡镇天气预报方法研究》、《营口市气象台预报服务业务平台》、《营口市气象台WRF实时预报系统》等10余个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各项科研成果均应用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大大提高了预报员的预报技术能力和气象服务工作效率。同时积极进行科技论文的撰写,近几年营口市气象台在《气象与环境学报》、《气象科技》和《资源科学》等多个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篇科技论文,并多次参加环渤海地区气象防灾减灾、沈阳雨雪冰冻论坛、松辽流域预报技术等论文交流活动。

营口市气象台虽然女性工作者较多,各项工作却绝不落后,坚持以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推进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气象服务论文篇11

对于气象服务来说,属于我国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伴随着对气象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加上观测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资料处理技术也在一步步增强,还有计算机技术、卫星雷达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气象信息不但在量上有个很大的突破,信息的准确率也得以提升。但是,在气象服务领域,社会公众对于气象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气象服务水平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需求。所以,要找出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

一、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规律

在公众的需求动机理论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最基础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从低层到高层,低层次属于生理需求,高层次属于心理需求,这些需求被分为五个层次,主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一般来说,公众的需求主要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之后再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公众的行为和所作出的决定首先会受到低层次需要的驱动,当低层次需求满足之后,再往上发展。气象信息需求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据此,我们可以对气象信息服务规律进行分析:

(1)在夏季的时候,由于气温比较高,过高的气温会对人们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情绪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温对于人们维持身体健康以及基本的生存状态甚至日常的工作都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对于公众来说,获取基本的信息就是人们一个最低层析的生理需求。所以,对于温度方面的信息是公众首要的关注对象。而在最近雾霾频繁发生的季节,人们对于空气污染指数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虽然这不直接跟温度有关系,但是对于经常受到大气污染的城市来说,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质量都会因为空气方面的污染而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比如,雾霾天气对于人们的出行限制等等,所以,这个信息也是公众在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状态中最低层次的需求之一。

(2)暴雨天气或者大风天气等在南方的雨季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当这些天气出现的时候,就会对人们短时间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这些现象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如:城市内涝、雷击、高空坠物等灾害损失,但是这种天气状况对于一些现代化的大城市来说,对于他们的基本生存状况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影响会相对大一些,特别是在干旱的季节或者农作物成熟收割的季节。虽然城市人口在获取大风或者暴雨天气的信息不再受到基本生理需求的驱动,但是他们的一些基本的活动,比如,户外活动以及一些大型的公共活动,像演唱会或者体育比赛等等,只有这些需求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产生需求,属于比较高的层次,也就是安全需求的驱动。所以,站在统计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公众对于这类天气信息的关注程度是排在温度或者空气污染的信息需求后面的。事实上,由于环境条件所限制的人体舒适状况不涉及到具体的生存问题,就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和不方便。所以,这类气象信息比温度和污染相关信息和高影响灾害性天气相关信息的公众关注程度低。

同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在气象信息服务中,空气能见度、晨练指数、游泳指数等属于公众关注程度中比较低的,主要是因为这类信息只对于特殊的人群在从事特殊的活动的时候才比较需要。比如,空气能见度对于高速公路行驶的人们有需求,游泳指数只对于那些喜欢户外运动的人们有需求,晨练指数只对于那些进行老年活动的人有需要。这些公众主要是为了进行某种活动,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才需要这些信息。事实上,这些气象信息也只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更高一个曾层次的需求,也就是社会需求而存在的。所以,从社会整体来看,这些信息的排序就相对比较落后了,而气压以及湿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跟公众的舒适度相关,但是怎样把这些信息跟日常感受相联系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这些信息的有无对大多数人的生活、生产、出行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公众给予的关注就更少(具体见下图1)。

二、公共气象服务

根据上文我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规律进行分析,可以认定,公众对于社会气象信息的需求最先受到生理需求的驱动,之后是保障内在安全需要的驱动,最后是高层次的信息需求。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减少损失,长期以来,气象部门通过更新观测、通信设备,不断改进预报模式,加强特殊季节值班等各种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主要是因为向连续暴雨或者冰雹等灾害性的天气容易给人们造成损失,所以,气象部门要把这些天气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把分析公众的需求和特点是提高气象服务效果的基础。

虽然如果把社会公众看做独立的个体的话,其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整体需求是存在规律的。气象部门要提供的服务就是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这种需求需要气象部门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调查,在不同地区进行调查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出规律中的社会决定需求因素,要为社会公众提供能够满足他们生理、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气象信息产品,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公众需要的产品,进一步明确未来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各个类型的媒介,通过积极的合作,在保证了气象信息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强化气象信息服务宣传工作的趣味性和直观性,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并对气象信息内容进行反复的宣传和教育,尤其是那些不同季节出现的、具有一定特点的灾害性天气,要尽早的对公众进行科普。对于那些新开发的气象指数来说,要通过全面的社会效益评估之后才能进行推广活动。

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气象服务属于社会公益性的政府部门,主要的职能就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所以,在提供气象服务的时候,要可能的多了解社会公众需求,把握需求规律,不断推展气象服务的内容和领域,这是我国气象服务事业一个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气象服务论文篇12

近年来,气象服务无论是对政府部门、企业还是个人的作用日益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出现,互联网搭建的信息网络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反馈度更高。有许多专家在新的服务渠道及“互联网+气象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侧重点各有区别。本文试图浅谈互联网经济环境(“互联网+”)与青岛气象服务的结合并探讨发展思路,建立多元化的服务通道,为公众用户提供便利,从而与时俱进,得以实现气象服务稳固而长期的发展。

1青岛市气象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作为气象部门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的窗口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自由市场的冲击。青岛市气象信息服务主要业务为日常天气预报、预警信号等信息的发送和12121声讯服务热线内容的制作,主要服务方式为定制和点播两种。据统计,2008年,青岛市气象短信定制用户多达68万,创造了历史最高。但是,传统气象服务结构不平衡,对短信服务依赖过大,加之近年来免费提供天气信息的供应商和多样化的服务不断涌现,气象部门的短信用户增长率迅速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由于气象服务产品结构单一,当短信业务受到冲击时,整个行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因此,为实现气象服务的更好的发展,顺应互联网之势,寻求一条科学的“互联网+气象服务”发展道路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互联网+”的概念与发展

2.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即结合现代通信科技、互联网平台、其他传统行业而产生的概念,传统行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更优化,可以对本行业产生的数据进行云分析、云计算,发展壮大新兴业态,给予大众新的创业平台,为生产服务业提供智能化的技术支撑,助推经济发展。

2.2气象服务与互联网融合的走向

服务立足民众。天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互联网+气象服务”融合提供的服务不会再局限于告知人们关于天气的最基础的信息,如:今天是否刮风、下雨等情况,而是更好的与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在告知气象信息的情况下,也会根据后台强大的数据库给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建议,如出行沿途站点天气实时查询、海洋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

服务可定制性。气象服务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业务,关于在其细化的过程中,不同行业、领域关于气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即关于气象服务,人们的侧重关注点不同。气象部门也应对服务进行重新科学的布局,让服务更加的灵活,适应人们对于服务的需求。另外,进一步强化和优化目前的数据库,提升信息服务的效率。同时,也应该时刻P注用户关于信息的需求和反馈,根据需求反馈适时调节服务的类型,更好促进气象服务的发展。例如,针对青岛海洋服务来讲,可以通过集成气象业务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矢量地图数据、船舶交通数据、港口作业数据等多元海量数据,融合气象实况提供给用户定制型的信息。

服务可反馈性。服务的主体是顾客,在了解顾客的实际需求后,才能提供更好的针对,而不是进行单方面的服务信息的输送,有效的形成信息反馈循环是保证服务能良性发展的基础。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服务布局,最终形成符合市场的服务类型。如通过互联网开展《满意度调查》,积累用户反馈意见和建议等。根据反馈调查,出具相关分析报告,对于短板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气象服务。另外,在设计产品的模块中,也可以设置回馈信息功能,更好的掌握用户的动态,更好提升产品的性能。

3 互联网+背景下青岛气象服务新探与优化

3.1“两微一端”气象服务

青岛市气象局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元的特点,主动适应防灾减灾的新特点,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市局专门组织了热心科普的年轻业务员维护‘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青岛天气’微信公众号、‘青岛气象’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3.1.1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

目前青岛市气象局正着力气象服务手段与新媒体的融合,开发我市首个气象手机客户端,用于提升气象服务水平。该手机客户端突出本地化、集成化和便携性等特点,将有关的服务整合在软件中,进行“一站式”客户服务,现有产品包括天气实况、预警信号、气候概况以及海洋气象、旅游气象、交通气象等更多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用户通过下载APP,了解自身需求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分类,用户通过自身的需求出发,关注需求的版块,避免信息的冗余,给用户造成使用疲劳。

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的发展,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尽快将“青岛气象”手机客户端推出上线,谨遵“百姓生活的参考、气象科普的园地、应急信息的平台、与公众沟通互动的桥梁”的服务定位。推出后引导传统气象短信用户、12121声讯服务热线听众免费试用,在试用过程中及时沟通,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2)着力开发如:一周天气、上下班天气、农业气象、海区天气、天气预警等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根据市场,开发定制,通过快速、权威、多样化来吸引客户。3)增添时景天气的应用模块,可以便于用户进行信息的交流,内部上传实时天气图片和文字,便于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分享,也可以进行交流,增加了天气消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趣味性。

3.1.2青岛气象微博网红

青岛气象新浪微博注册于2014年11月,起初为日常更新维护,主要内容是早、晚24小时的天气预报以及预警信息等。2015年11月,正式更名为“青岛气象”并通过实名认证成为官方蓝V。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周天气预报、降雨量统计、气象科普小知识等,并有专家随时解答网友提问,与网友及时互动。

“网红事件”。受冷涡影响,2016年6月14日-15日,青岛市迎来了久旱后的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电、冰雹、大风的复杂天气。降雨过程中,青岛市气象局通过@青岛气象发声,先后官方微博36条,阅读量达62万次,被转发评论总数3500次,微博关注粉丝总数两天激增3000多,“网红事件”得到岛城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关注和宣传报道。

“青岛气象”微博小编在微博信息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网络语言,相比于其他政务类官方微博,“青岛气象”对于专业问题的解释是采用口语的表述和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降雨过程,在不失专业的同时,能够让网民在充分了解专业知识后,消除对青岛气象官方的误解,获得谅解,消除负面舆情。

青岛气象微博的优化,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内容的关注度,增加粉丝数量。微博粉丝的多少是衡量微博r值的有力指标,因此,此阶段应着重提高气象信息质量和吸引力。2)内容继续采取贴近民众的生活用语,多用轻松易接受的方式传达气象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增近彼此了解消除误解。3)“气象网红”培养计划。经过“网红事件”后,青岛气象小编走入了公众的视线,微博粉丝突增,回复量暴涨,市局可建立“气象网红团队”,培养多个“气象网红”、“气象网红专家”等。在培训气象知识的同时,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拒绝死板,积极引导舆论。4)在微博平台上开启“直播”,让公众与气象专家“面对面”,及时答复网友提问,建立一个畅快的沟通渠道,打造实时的与公众最直接开展互动的平台,对传播气象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更为有利。

3.1.3青岛气象微信公众号

2014年12月,“青岛气象”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适时更新天气信息的预报,在遇到恶劣天气、节假日会提前短期预报、短时临近预报、预报预警、温馨提示,科普知识等公众号文章。除此之外,重要事件前也会提前制作公众号文章,如中考、高考前会通过“青岛天气”微信公众号推送“青岛高考天气预测”。文章内容生动活波,采取当下流行网络语言,获得大量转载和点赞。

青岛气象微信公众号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微信公众号中可增加气温、降水、空气质量、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等实况资料,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一周天气、近海预报、生活指数、预警标准、专家访谈、历史天气、气象科普知识和原创的微信推送。2)可以建立线下线上服务站,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例如,可以利用自身线上的微信用户流量,相关的线下活动信息,线下组织一些活动,类似关于恶劣天气的预判以及在恶劣天气下的自我保护措施等,也可以组织一些安全演练。3)此外,随着人们对于网络自媒体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多,也可以根据气象信息的特点定期录制一些关于气象信息的视频,例如讲解一下气象科学的入门知识等,传到建立的自媒体上,供用户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4)可以制作气象小游戏或科普知识竞猜类的问卷,在微信(微博)上宣传转载,增强用户粘性。

4结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传统行业来讲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可以给予传统行业巨大的活力,更好的迈入美好的明天。进行“互联网+气象服务”结合的模式对于气象部门是一次新的机遇,在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本行业的发展,是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云满.现代通讯技术论文集[C].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贾子冰.气象科技服务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J].气象软科学,2009(3):154-157.

[3]巨晓璇,屈直.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陕西气象手机客户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N].陕西气象,2015(4):45-48.

气象服务论文篇13

在常规预报预警工作的同时,决策气象服务也是营口市气象台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的春运、母亲节、中高考、海蜇保护和捕捞、秋菜上市、海上搜救等重要活动,营口市气象台都会提前制作相应的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及时、准确、周到的气象服务多次获得市领导的认可。在2013年的海蜇捕捞工作中,营口市气象台准确把握天气趋势,出色的完成了预报工作任务,时任营口市委常委、副市长曲广明对海蜇捕捞气象服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中国气象报》对此进行了全面报道。

"创新"是用科研工作提升气象精神的精髓。创新既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气象综合实力的支撑,是气象工作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营口市气象台非常注重业务学习和业务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营口市气象台承担了辽宁省气象局和营口市气象局《营口城镇气温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研究》、《营口地区乡镇天气预报方法研究》、《营口市气象台预报服务业务平台》、《营口市气象台WRF实时预报系统》等10余个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各项科研成果均应用在实际业务工作中,大大提高了预报员的预报技术能力和气象服务工作效率。同时积极进行科技论文的撰写,近几年营口市气象台在《气象与环境学报》、《气象科技》和《资源科学》等多个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篇科技论文,并多次参加环渤海地区气象防灾减灾、沈阳雨雪冰冻论坛、松辽流域预报技术等论文交流活动。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