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实用13篇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篇1

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数学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不论是哪一层次的数学教学,都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目标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2]。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关注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材编写意图及教学方法等。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与指向,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教学中师生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教学效果和标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内涵清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相互协调,要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不能形同虚设。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往往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不恰当等现象。例如:教师对一些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把握不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合教学实际。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显得空洞无物,存在套用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的现象。在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性。要注意所学内容与其他数学内容的联系,正确处理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相互关系。二是全面性。新课程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特别关注新课程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三是现实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避免目标过空、过大,无法实现的现象。

(二)学生的学情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做好学情分析:一是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即要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及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使新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某公司的股价走势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函数单调性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因为股价走势情境包含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些股市专业知识,以此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不妥,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三是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和可能出现的困难点。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数学例题和数学练习的设计,教学设计时省略了概念生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将主要教学时间安排在例题和练习的教学上,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轻知识生成、重题型展示和解题训练,追求一步到位的问题,由于教学要求过高,对学生学习人为的设置了障碍,更谈不上学习上的兴趣点等。

(三)教材编写意图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这样才能有效的使用教材,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对教材的背景进行分析。数学教学活动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知识背景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材的背景分析,主要是分析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以及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等。其次是对教材的功能进行分析。分析这部分数学内容在整个数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包括智力价值、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等。三是对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分析。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研究教材的设计特点,力图使每个细节都能充分体现教材的设计特点。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采取以问题为主线的方式进行编写,这样对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是十分有利的,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升华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设计基本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教学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数学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从教学的指向和最终目标来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不能代替学,教师的教必须促进学生的学,“为学而教”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定要贯彻“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基本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依据学习任务的类型来选择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只要把教学内容讲清了,学生也听懂了,认为所学的知识就掌握了,这种认识的误区就在于教学设计遵循的是“为教学设计学习”的理念,强调了教师按部就班地规划并实施教学系统,学生则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波利亚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什么更千百倍的重要。”教师若只注意题海战术,不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学生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那么,教学活动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目标设计篇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的智能类型千差万别,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教学,也不能局限于自身的智能优势,而要兼顾智能,让智能优势各异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整个学段的学习。教师可以给自己列一个清单,每个周期检查自己选用的方法,尽量保证在一个学期内所有智能都能在课堂闪光。在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分解学习内容。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多种教材来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概括性强,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先分解知识点,如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一要求需要一些知识作铺垫,如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迁移实例。这些内容的教学都需要教师考虑方法,选择学生活动,如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教学,是直接阅读概念发挥学生语言智能,还是启发想象发挥学生空间智能,又或发挥其他智能的优势,多元智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许多路径,合理的学习内容分解可以使教学在充满乐趣的同时而不失其方向。第二步,挑选合适的多元智能工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后,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学者将其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创造出了很多好的教育方法,如戴维拉泽尔提出了“多元智能工具箱”[9],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教学方法。挑选工具时先要思量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重要程度,决定是兼用智能还是聚焦某个智能。教师可以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随着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还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方法,如发挥空间智能,笔者提出了地理景观教学、地理想象、地理制图、颜色符号、地理知识结构图等工具。第三步,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前面两步,将某种方法与某个知识内容对应,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如关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笔者设计用“地理想象”这一方法解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具体活动要求是:“指导学生想象自己冬季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到北端的漠河将经历怎样的变化。想象内容为穿衣、对风的感受、雨具的使用、太阳状况、树木的变化、土壤的变化、房屋的特点、河流的变化、地形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等。”实际教学时学生就上述提示展开想象活动,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进行归纳提升。关于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这样设计:“通过想象,感受中国南北差异,理解地理环境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目标设计篇3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篇4

一、西彭二中教育教学处于迷茫、困惑的原因

1.首先把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作对比找答案

传统课堂关注课本、大纲、教参、报纸,其典型的授受式教学设计为:目标―讲授―接受―训练―达标,该课堂为一言堂、满堂灌,其教程中培养的学生思维具有局限性,思维惰性突出,学生是思维的二手货。而现代课堂以学生为本,张扬学生个性,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有尊严、变被动为主动,其教学设计为:目标―问题―思维―阻滞―启发―流畅―达标。其中设计的问题是学生思维波的震源,思维波撞击形成思维场,呈现思维火花碰撞,智慧分享氛围,学生的行为、个性、语言充分张扬,沉静在幸福教育中。

其课堂是学生的,即使学生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是亮点、聚焦点,现代课堂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在:表现欲,成就感,认同心,而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伙伴、首席。

传统课堂中执教者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不足显而易见。

2.其次,从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的差异中,寻找教学过程和方法,以课堂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为突破点、切入点来看

抓住此特点即二者的差异性即教学过程与方法,以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为突破点,处处为学生着想,以生为本,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课堂以生为本,幸福教育。该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是自主的、热烈的、专注的和高效的,这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是比较理想的情景。这种课堂培养学生带得走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找到了西彭二中走出教育教学困境的科学课改方向和办法: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

二、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

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先根据课程标准、对应学科课题和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拟定学习目标,而后用新课程理念把课本、课标进行重新整合成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预习问题或导学案,课堂上采用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探究―展示―反馈―小结。

它是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的体现。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较符合西彭二中农村学生的学习实际。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学生自主预习找疑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学习中的预习问题激活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改变了“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法,诚心诚意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人,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创建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以生生合作、组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活动平台,创造一个学科课程各要素之间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课程学习氛围。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参与面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有味。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科学探究精神和个性的发展,该模式腾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

(西彭二中学生小组自主预习)

三、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的操作

1.先用学科导学案或预习问题:自主学习和探究

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学科学案或预习问题尝试部份学习成功的快乐。

再激励学生共同探究学科疑难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展示:发现、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知识的规律、问题的答案

课堂中,充分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自我体验。学生能学的要自学;学生能教的要让位;学生能说的给机会;学生能做的鼓励做;学生不懂的引导学。教师适时指导、点拨、激励、评价。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开放、更自主。学生得到充分锻炼与发展,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如:畅谈看法、诉说感受等发展性活动,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所获与别人分享、交流,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最后反馈和小结

用学科《学习指要》进行针对性反馈,最后请同学谈谈学到了什么,不足的、没说到的请对应层次同学、教师补充。

整个过程学生用时:30分钟左右,教师用时少:10分钟左右。

附学科目标问题式教学设计的操作注意要点:

一、对学生的要求:

A.班级学生要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包括组长和组员;

B.小组成员要根据学习情况分层确定编号以便提问;

C.小组成员准备好三色笔(铅笔,钢笔,红笔)和学科教材、学习指要。

二、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教师:

1.课前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对应学科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拟定好学科课题的学习目标,据新课程理念设计好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探究―展示―反馈―小结。把二者书于大黑板左上角固定位置;

2.课前设计好对应课题学案或学科预习问题,学生每人上课时有一份,其中学科问题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学情,非常重要:学生学科课堂学习思维的引擎;

3.教师适时指导、点拨、激励、评价,不是绝对权威,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学校:

1.在教室提供四块大黑板,每块分成均等三份,方便若干学习小组展示;

2.制定好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激励制度表,学生学习评价激励打分记录用;

3.指要作业批改打等级、下激励批语等。

教学目标设计篇5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它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调控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指导着教学测量及评价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目前,教学目标存在着整体性缺失[1]、陈述缺乏规范、层次错位[2]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较为空泛,难以发挥自身的效能。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目标的标准

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向、聚合、评价、激励[3]的功能,实现自身价值,以促进教与学的顺利开展。换言之,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是衡量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准绳。但由于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反映于教学过程,体现于教学效果,而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教学过程及效果受到多方面影响,以致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往往不易测量和评估。因此,笔者试图从可观测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出发,在影响教学目标功能发挥的因素层面上,制定教学目标有效性的标准,具体见表1。

2.1 定位的准确度

定位的准确度指教学目标设置的高低、难易的准确程度。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也是其导向功能发挥的前提。那么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呢?主要靠“三看”:一看教学目标是否紧扣课程标准。紧扣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为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标准紧密结合,并充分贯彻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二看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生情况。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情的方法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否能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技能、体验上获得发展。三看教学目标是否前后联系。课时目标之间应是前后联系,相互照应,逐层推进的。此时我们则需立足于单元整体设计,在系统分析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前后的联系情况加以评判。

2.2 三维的整体度

三维的整体度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程度。三维目标从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期变化的规定,但其实质却暗含着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教学各要素的优化、组织和协调,起到聚合的作用。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习得知识,训练技能,积累情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学生实现其他二维目标的动力所在,三维目标一旦相互孤立,就意味着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不相适应,教学载体错位,教师与学生共同体解除,此时,再谈教学目标的聚合作用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在进行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应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充分理解其整体性能,避免三维目标相互脱节,相互割裂。整体性强的三维目标内部联系网络构架牢固,即三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点、发展点,且联系均符合逻辑规律,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2.3 特色的鲜明度

特色的鲜明度指教学目标彰显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的程度。教学目标聚合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主导和把控。教师若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受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指导的前提是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师的实际情况相符。在现实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逐渐简化为“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但这样得来的教学目标常与自身的情况不符,以致教学目标常游离于教学实际之外。而经过教师自己设计,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的教学目标,虽然可能不够成熟,但至少比照抄来的要“合身”[4]。该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呢?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均是以一定的活动或体验为依托的,教师在创设这些活动和体验的同时,无意间便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因此,可从教学目标所提及的学习情境、学习环节、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入手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

2.4 表述的具体度

表述的具体度指教学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用于观测、操作、评价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功能之一是能够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地对比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教学目标所预设的落点、水平以及程度两者间的差异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继而及时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手段,以缩小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可见,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操作、可观测、可检验的,以保证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明确的行为主体(默认学生,常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能够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行为条件),比较准确地(表现程度)表述(行为动词)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及离子键的定义。

2.5 层次的合理度

层次的合理度指教学目标设置不同层次的合理程度。虽然学生的学习均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但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情感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等均不相同。为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应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也是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的保障。当然,并非所有课时都需要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即使是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未必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该目标的层次数的合理性、层次梯度的适当性等问题。这主要可从设置的层次是否符合学生情况,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加以判别。

3 有效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其功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可参照上述指标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思路可用图1表示。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以下简称“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对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进行具体说明。

3.1 教学目标初步定位

对教学目标进行初步定位就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并确定学习内容的深广度,它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应以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为基准实施定位,以明确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手段落实定位。

首先,通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认识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一对应定位的方法,寻找与课时内容相对应的内容标准,将其作为该课时学生需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其次,吃透教材,将教材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依据学习任务进行组合,并结合课程标准明确同一知识点在必修、选修教材中的不同要求,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出课标与教材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初步定位。“甲烷”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甲烷的结构及性质,对该课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分析见表2。

3.2 三维目标建立

依课标和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是初步的,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归纳出的学习任务基本停留在学生知识发展的维度上,但学生的学习应是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的。为确保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需对之前确定的学习任务进行适当调整和合理拓展,建立起三维目标。

建立三维目标可通过解决与学生相关的四个问题来实现。第一,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系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情感水平和心理状况,以此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第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不仅由课程标准决定,也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若课标要求的知识内容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就需要补充或扩展一些辅助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台阶,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若课标要求的知识水平距学生的学习起点较近,那么可通过适当加深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使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第三,学生该怎么学习?应思考学生的学习障碍是什么,以此确定学生在本节课应采用或需学习的学习方法,随后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个性特长等,参考课程标准中提供的活动与探究建议预设出学习活动和过程,继而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第四,学生能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水平是在与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中提升的,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同,则受到的思想情感教育则不同,因此可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与自身情感发展的内在联系来解决问题,进而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使三维目标之间互融共进,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

此外,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目标进行分层的做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做法是在确定学生学习起点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那么随后三维目标的确定同样也是分成对应层次的,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层次区分明显的班级。第二种做法是依据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目标水平不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有潜能有特长的学生设置发展性目标,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相对平均的班级。

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可结合表2中的“内容标准”与“知识内容”确定“甲烷”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分析见表3。

由此,可将“甲烷”的三维目标初步设置如下,见表4。

3.3 教学目标优化

教学目标优化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及教学特长对设置好的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其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彰显出教师的教学特色。如对于表4中预设的“利用模型了解甲烷的空间结构”的学习过程[5],其中的“利用模型”是指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还是对模型进行组装,还是亲自制作模型?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教师自我风格、自我特色的反映。但无论如何,最终确定的教学过程应是自己能够驾驭得了的,最有利于师生共同体的形成并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赋予教学目标以灵魂,教学特色赋予教学目标以特质,只有融入了教师教学思想与特色的教学目标,才能为自己所用,教学目标也才不至于成为摆设,其落实也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

3.4 教学目标表述

经过以上步骤,教学目标已基本成型。此时可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使教学目标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主要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具体见表5。

最终“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见表6。

4 结语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教学目标不流于形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目前,关于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理论已经趋于成熟,但在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阳,王后雄.从孤立到整合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J].化学教育,2013,(8):16.

[2]林能顶,陈美智.新课程化学教学目标编制存在的问题及矫正建议[J].化学教育,2012,(7):17~20.

教学目标设计篇6

1.知识目标主要指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本课程领域各种现成知识的识别和再现。具体而言,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掌握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步骤和方法;第二,准确陈述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第三,准确陈述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四,熟练陈述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中的相关技术规范;第五,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先进制造技术。2.能力目标主要指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要求。具体包括:第一,熟练完成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方案设计;第二,完成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第三,运用图纸准确表达设计思想;第四,规范编制设计说明书。3.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第二,观察与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等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指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后,在兴趣、态度、理想、欣赏、适应方式及价值判断,价值组织方面应达到的标准,包括三点:第一,提高人际和交流沟通能力;第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信心。5.职业道德与素质目标主要涉及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所应具备的职业理念与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养成积极思考,从实践中学习的习惯;第二,具备收集、整理、分析工程资料的能力;第三,具有工作效率和质量意识;第四,具有绿色制造意识。

三、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目标表达法

教学目标的表达直接选择内容和经验提供依据,并为教师组织课程与教学实施和既而进行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基本准则。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行为目标的表达方法、表意目标的表达方法以及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采用行为目标表达法,该表达法包括以下四个因素。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完成教学所预期行为的行为人。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虽然很多时候书面上省略了主体词,但观念上应明确是学生。以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知识目标的第一条为例,“掌握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虽然省略了行为主体———学生,但该目标在表达时明确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阐述。如果该目标表达为“教给学生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就是不恰当的。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陈述”、“完成”“、编制”等。3.行为条件行为条件又称行为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是目标表达句中的状语。例如“运用图纸准确表达设计思想”这一目标中“运用图纸”就是行为条件。4.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熟练完成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方案设计”这一目标中的“熟练完成”,再比如“规范编制设计说明书”中的“规范编制”,都是对行为表现程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表达的两类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又称为达成性目标,指通过一系列指导,期待在学习者身上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包括掌握特定的知识、技能,对特定的对象发生兴趣等。例如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知识目标中“准确陈述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准则”就属于结果性目标。2.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不是以学习者表现出某种变化为直接目的,而是期待学习者自身产生某种特定内容的体验。例如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再比如职业道德与素质目标中“具有绿色制造意识”、“具有工作效率和质量意识”,均属于体验性目标。

(三)教学目标表达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表达,需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1.整体性原则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教育宗旨决定,包括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内容目标四个层次,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课堂教学中具有操作性的目标,主要是学科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依据整体性原则,教学目标的表达应体现教育宗旨,以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为基础。2.明确性原则在进行教学目标表达时,必须对学习者通过每一项从属知识和技能等的学习以后应达到的行为作出具体、明确的表述,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表达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必须清楚、明确,合理且可操作。

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侧面。其一是学生中应当发展的行为的种类———行为侧面;其二是表明这种行为赖以实现的教育内容领域———内容侧面。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也就是从教学目标的行为侧面和内容侧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依托于一定的教学内容表达。判断教学目标实现与否,首先要评价作为内容所选择的事实、技能、知识,学生是否实际地掌握了,如典型零件工程设计课程在每一章讲授结束后,都会布置给学生一定量的作业,以期加深学生对所讲授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再比如,教师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和工程应用等内容,定期在课内组织讨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讨论表现,判断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从而推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教学目标设计篇7

一、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关于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主要分为两类,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美国学者布鲁姆将人类的目标依据分为三种,即认知,情感,动作。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理论依据就是参照人类目标分类理论所制定的。这三种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要求。另外心理学家马克杰也针对人类目标理论将人类目标理论划分为两种,分别是测量行为目标和观察行为目标。针对马克杰所提出的理论,具有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2.适当的情境与实现条件。3.目标标准。4.动词的表述和应用。

(二)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

小学音乐课程 的教学目标应该依照国家关于音乐课程的标准来进行设计。在规划教学目标时,要在学生价值观的认知,音乐教学方法与过程,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二、关于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与解析

(一)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和方式的目标设计与解析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音乐的美感,所以要求小学音乐教师要对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内容进行分阶段教学。音乐教师还要认识一点的是,小学生进行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音乐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掌握,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这也是音乐这门特殊学科的特点凸显。

关于通过对教学过程中课堂方法和过程的改革可以让小学生达到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个人情感充分展现的音乐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课堂内容对课堂环境进行创设,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认为学习音乐是一桩乐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音乐课堂情境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创设,不能照搬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小学音乐教学技能和知识点目标设计与解析

小学音乐要把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体现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是依照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的。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教材中要求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传授。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技能。把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学生即兴创作,欣赏音乐的能力加以培养。

(三)小学音乐教学价值观与情感目标设计与解析

文章上文提到,人类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外部表现的形式得以展现。同样的,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关于知识的具体活动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加以体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外部表现的形式是学生在课堂上对音乐的反应,这也对学生的音乐心理进行了充分的展现。在现如今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参考中都有一定的提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此目标的培养是站在音乐教师的角度进行阐述的,提示内容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上述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的编写,做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制定出来的音乐教学目标,才能对学生学习音乐有帮助。

三、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

(一)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和教材的选择

音乐能力的培养的黄金年龄段就是学生接受初等教育的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总体来讲有两个特征,分别是:顺序性和阶段性。在关于小学音乐目标设计上应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来进行选定,如果制定出了不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计划,那么小学音乐教学目标就很难实施。另外关于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选择。在小学阶段,学生共同的特点就是,爱玩,注意力很难集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小学音乐教学有着多层次的特点,这正是符合了小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关于小学音乐教学的综合目标实现,也是依靠教师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所达成的。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真正深入了解小学生内心活动,总结出规律,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特长

小学音乐教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和设计者,教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小学音乐目标的设计中,音乐教师应结合自身特长,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乐意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够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发挥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教师要谨记一点,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领导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只有做好了引导工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小学教师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制定,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小学教师对其加以充分的利用,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设计篇8

1 背景介绍

“杜郎口中学”提出的教学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又看到“翻转课堂”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是为了不教,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于是其他学校纷纷效仿,课堂讲授时间大大缩减。那么,课堂讲授时间缩短后,学生学习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呢?任何教学模式最终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2 教育教学目标的理论梳理

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①梳理

教育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布鲁姆认为,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的教育都面临着系统的深刻的变革。它已不再满足于选择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而要求大力普及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大军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掌握在复杂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当时的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预期使得好学生总是好学生,差学生仍然是差学生。这一情况既减弱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志趣,又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布鲁姆看来,只要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都达到掌握水平。

1999年安德森等于雪城会议讨论了教育目标分类修改稿,2009年11月 蒋小平等将安德森编著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翻译印刷,其中认知过程维度分为六个认知类别和19种具体认知过程。六个认知类别为1.记忆/回忆2.理解3.应用4.分析5.评价6.创造。19种具体认知过程为1.1识别1.2回忆2.1解释2.2举例2.3分类2.4总结2.5推断2.6比较2.7说明3.1执行3.2实施4.1区别4.2组织4.3归因5.1检查5.2评论6.1产生6.2计划6.3生成。这一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本研究的行为动词界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梳理

《上海市中小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对每一维度的目标做出的具体说明。

(1)“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分类界定。对科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的“认知”可以分为知道(A)、理解(B)、掌握(C)、应用(D)四个层次。 “实验”要求分为初步学会(A)、学会(B)、设计(C)三个层次,主要针对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2)“过程与方法”要求的分类界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要求分为感受、认识、运用三个层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分类界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要求分为体验、感悟、形成三个层次。

本研究根据现有的《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目标细化梳理和配套案例说明,目的使课程标准在转化为实施标准时有依据、有参考。其中,教学目标细化梳理将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而案例说明将使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可参考的表现标准。

3 基于教学目标梳理的研究框架形成

3.1 目标行为动词的界定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分类及行为动词界定(表1)

3.2 目标细化分解案例说明

下面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案例的教学目标设计,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和目标的细化分解,分为三维目标综述、目标分解、案例说明三部分。目的使学生明了教学目标,以便独立地进行学习。

案例:《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目标分解与案例分析

(1)知道机械能的概念;会用DIS实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归纳出解题步骤。

①知道机械能的概念。从教材中找出基本概念以及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并填写在表格中。

②会用DIS实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DIS实验研究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写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能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③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判断各个实例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公式证明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不同实例的推导,进一步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

④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归纳出解题步骤。判断各个实例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堂例题练习,讨论,归纳总结解题步骤。

(2)通过实验探在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通过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归纳,经历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性的研究方法。

①探究在单摆摆动时,在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结合教材能够描述实验的设计思想及其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并能够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写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能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②通过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归纳,经历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实例的研究,归纳出他们中存在的共性,进而获得解决同类问题的共性的研究方法,便于以后将要进行的研究。

(3)在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有所得的快乐,并感悟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①课堂练习与巩固练习相结合,感悟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②学生工作单制作:针对教学目标的分解目标教师可精选8道左右的习题,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前课后练习。这样可以及时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精选习题也使学生的学习减负(这里不例举具体案例)。

4 总结

以上三部分的研究首先界定了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目标行为动词,为教学目标的适切定位和规范描述提供了标准。然后是目标细化分解,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和目标的细化分解,分为三维目标综述、目标分解、案例说明三部分。目的使学生明了教学目标,以便独立地进行学习。再者是学生工作单的制作,学生工作单的题目由教师精心挑选,每一题与目标密切对应,学生在此基础上的练习能针对性地检测自己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育目的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存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教学设计应由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发挥几十个人的积极性。基于以上三方面教学目标梳理的教学设计能确保教师在减少了授课时间的教学实施同时,学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主动地学习,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释

① 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外研社,2009:51.

教学目标设计篇9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总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和归宿点。政治课教学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各级目标都有自己的发展纬度和若干层次学习水平。政治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制定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的方法技巧,知道学段目标,了解总目标。政治课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二、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标准

政治课课时教学目标通常都要依据政治课课程标准、政治课教科书和政治课的学情。

(一)政治课课程标准

政治课课程标准是指导政治课课程的标准和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中各个主题都有具体的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的教学指南,它规定了教学的总体框架,是政治课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虽然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明确规定了政治课教学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但还需根据教学内容所在模块,结合模块目标对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检查目标制定的是否全面,判断该课时目标能实现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中的哪些目标。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第一,学习政治课中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有哪些民主权利,初步认识政治生活对我们的影响及我们的参与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知道他们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应用。第二,学习维护自身政治权利的一些知识以及途径和方法,通过模式或参观的方式增强对民主权利的理解。第三,正确认识知识、能力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政治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解决与政治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树立公民意识。

(二)政治课教科书

新课程下的教科书是“一标多本”,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因而依据学生实际整合教科书与其他教学资源是搞好教学设计的关键。主要环节包括:一是对选用教科书的分析评价。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活动中应认真研究、充分挖掘。要尊重教科书但不唯教科书,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为标准,用审视的眼光选择教科书内容。二是对其他版本教科书中相关教学内容的分析评价,教师应熟悉多套教科书,汲取各套教科书的优点,重组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三是对其他教学资源(如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的分析评价。特别注重联系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学生身边的素材,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四是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师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其知识的重要性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政治课教科书体现政治课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规定,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考虑教师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为政治课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学内容和组织线索。根据教科书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好教学内容在教科书所处的位置及前后内容的联系。比如,教科书中与“公民的政治生活”有关的知识点为:民主权利的内容、民主选举的方式、民主监督的途径、民主决策行使和结果,难度不大,可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为我国政权的性质目前在我国不是热点问题,而公民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现象是以后我国政治发展所着力强调和要求的。

新教科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淡化知识体系设计,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避免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个人的独白或知识点的解释、记忆过程。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对教科书的使用提出以下建议: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而不是知识点的解释。如“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一节课中,要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实际上增加了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悬疑性或冲突性问题的设计,争取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点用分数加以量化的评价方式就不合时宜;虽然依据教科书,但在设计上也给授课老师留下了较大的发挥创造空间。但是不管怎样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均要认真领会教科书内容选取和编排用意,挖掘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寻找政治课课程标准在教科书中的渗透痕迹,即所谓的“吃透教科书”。

(三)政治课学情

分析学情有助于对教学目标的可行和层级性做出理智判断。例如“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这一教学目标,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甚至在学习公民政治生活之前就已经具有较强的民主监督意识,这时“体会”改为“增强”就比较恰当。而对生活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一目标相对较高,这时“体会”改为“体验”或“感受”就比较恰当。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终点。参照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学情分析通常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展开。“知识”维度的学情分析参照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线索,它显示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但不能显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运用观察、调查、诊断性测验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能力”维度上,要把握好学生与社会交往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比如这节课有“模拟听证会”的情景设计。该情景设计不是很复杂,尽量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本节课的目标是“形成一项改进……的建议”。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要把握好目标的深浅程度。“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权利、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与政治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应全面了解,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深化这种意识,进而培养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政治发展前途的关心。

三、政治课教学目标优劣的判断

通过对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标准的分析,教学目标内容就能够详细具体便于操作,也能够知道哪一个教学目标表述得更好,更符合教学的实际和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我们就能判断下列教学目标的优劣。

例如:判断下列两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哪一种更合理,并说明原因。

1.使学生懂得我国基本的公民政治生活方面,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

2.通过观察周边的政治生活现象,初步懂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性;以“假如我是候选人”为题,指导我们班级选举是什么方式的选举,以及这些选举方式的优缺点,从而达到优势互补;通过观看对腐败的治理和人大代表的运作视频,说明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和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模拟一次听证会,形成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性。

教学目标设计篇10

二、音乐教学目标

“目标”一词词典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音乐教学将“目标”一词锁定在音乐教学领域之中,那么,何为音乐教学目标呢?音乐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要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领域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提炼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音乐教学目标包括:总体教学目标、单元、章节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课程目标,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其表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三个层面。课程目标,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教学改革的依据。据此,音乐教材的编写、校本资源的开发、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都要以此为准绳,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和落实。

三、音乐教学目标的客观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获得,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而设计。学生通过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课堂教学目的空洞枯燥,不符合实际。凡是爱国题材的教学内容,它的目标都是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凡是描绘大自然题材,它的目标总是通过学习,使用学生热爱美好的人自然:凡是有创作练习,思维训练的内容,它的目标都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短短的一堂课,学生怎么可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呢?以上目标的制定,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避免教学目标中的倾向性,要客观、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四、音乐教学目标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让他们通过本堂课“学到什么”,而不是依据教学目的设计“教会什么”、“通过教达到什么目的”。这种所谓“目标”是指令性的、抽象的,不易被学生接受。

各学段学生的音乐能力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各校、各班的音乐学习基础也有差别。因此,教学目标注重教师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到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教学目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也就是说对某一内容而言,应该有个相同的基本目标,但由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音乐教师在实施《标准》时,一定要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学要求的尺度,在教材的难易、深浅程度上允许有弹性,就是同一年级的目标也不相雷同。只有注意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地运用同一作品的其它表现形式。

教学目标设计篇1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灯塔”。它既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依据,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落脚于学生的学。然而,观察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出现很大的偏差:一是教学目标笼统,内容泛化,学段不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目标不精准,不聚焦,缺乏指引性和明确性;三是拟定教学目标随意性大,或照抄教参,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如此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依然存在种种令人担忧的“效率低下”的现象:课堂上“教什么”“学什么”,任务不明,出现“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的现象;课堂上“怎么教”“怎么学”,策略低效,各个环节拉拉杂杂一箩筐,串不起。该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精准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课程目标,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应该凸显文本特点,是体现教材核心价值的;应该立足学生的发展,是体现主体性的。

一、咬住“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设计定方向

语文课姓“语”。所有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归属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发展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合作、交流、共享、表达……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且随着年段升高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拟定教学目标,还必须关注“阶段目标”。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年段其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为此,预设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整体性,准确把握语文总体目标,又要关注系统性,透彻理解学段目标,找到各个学段目标之间的差异、联系以及语文知识、能力等的发展序列,方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咬住“文本解读”,为教学目标设计定着力点

(一)深入解读文本,理出目标点

现行的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将课文按照具有内在联系的8个模块进行安排组建的。这种模块组织方式就要求教师既要沉心静气深入解读单篇课文,与作者深层次对话,解读文本密码,同时也要求教师以模块的视野,将单篇课文放到单元里,放到整册书里去阅读,去审视,与编者深入对话,理解教材前后的纵横联系,领会意图,理出目标点。

如在拟定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笔者关注到第七单元的课文是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的,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将单一的课文与单元群文在主题上前后衔接,形成序列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灵动学习。

(二)精心取舍目标,聚焦着力点

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侧重,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得来的理解和体验进行筛选和取舍,提炼出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教学价值,将此核心教学价值聚焦为教学目标设计的着力点。通常情况下,诗歌、散文、故事往往侧重于情感目标,在读中感悟文字中的价值取向,接受审美熏陶;而说明性、科技介绍文章更在乎其理性的把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形成科学精神;作为显性目标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应当作为每一课时硬任务给予有效落实。

(三)紧扣文本重点,确定目标训练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然而,目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这些往往是教师在目标设计上随意草率,忽略训练点造成的。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以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提升语文能力的载体,致力于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

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称赞》一课,就将“积累词语”这一重点内容具化为了“运用多向思维学会扩词”这一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板”字组词,教师就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质想开去,除了会想到“铁板”,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从跟板状物有关的想开去,想到“板报、板门、板凳、板鸭……”从不同的形状想开去呢?如此,有了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任务明,操作路径直,学生积累词语的同时训练了思维,举一反三,培养了学习能力。

三、咬住“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教学目标设计定拔节点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拟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就是确定儿童“最近发展区”,帮助儿童从“现有水平”达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如一位老师执教《陶罐和铁罐》,在分角色朗读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当铁罐,很不情愿做陶罐。为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理解到文本精髓,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将其中一项教学目标设计为:抓住人物神态、语言、标点符号品读对话,读懂故事。在此目标指引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以人物神态、语言以及标点符号为抓手去感受陶罐的谦虚有礼、不卑不亢、充满智慧、内心强大等特点,丰满了陶罐的形象,帮助学生提高了认识,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咬住“篇章教学目标”,有效对接“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目标”

有了“篇章教学目标”,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与之对接。否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第一课时要达成什么目标不清楚,对第二课时重点完成什么任务也不明白,就容易出现“两眼一抹黑,茫茫然”的低效现象。同时,为避免课初老师对教学目标清楚,课中对教学目标模糊,临下课时对教学目标茫然的现象,我们还需根据“课时教学目标”有效对接“教学环节目标”。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称赞》一课时,就根据“篇章教学目标”确定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及生词,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2、能正确、端正书写“板”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提升学生写字能力。3、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课前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环节目标的达成,自然就一步一步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设计篇12

二、教学设计的现状

1. 教学资源与方法误成了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关注点

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所有课堂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各环节时间分配、检测手段及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前提. 规范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兴奋点集中在教学资源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考虑最多的是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课堂上出彩,教学目标早已迷失在教学的过程中. 即使是省市级的比赛课堂,该现象也屡见不鲜. 就笔者参与的几次评比来看,几乎每年都有参赛选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较大的失误,甚至会出现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明显偏离课程内容等这些看起来属于低级错误的现象.

下面是在2012年我市优质课评比中,一参赛老师对“矩形”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

师: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是真命题吗?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证明?

已知:如图2,AC,BD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

师:漂亮!同学们从全等、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以及勾股定理,不同的方法证明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是一个真命题.

本环节的表象是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事实上本节课中矩形的性质探索是重点,而性质的证明不是重点,根据内容及学情,后两种证法其实可让学生课后自行探索. 据统计,该教师在该定理的证明这个环节花了17分钟,显然该教师在资源与方法的选择上倾注大量心力,教学过程流畅. 但整节课终因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本来的目标而变得低效,效果自然不理想,这在学生作业反馈中也不难看出.

2. 课后习题误成了教学目标设计的导航仪

教学设计应该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 可在实际操作中,课后习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备课前先跳入题海做题,然后根据题目中反映的知识内容和难度来确定教学目标,再行选择教学流程(见图3)

在图3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教学目标主要由课后习题决定.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会随着所选题目而改变,数学课的目标就是解决教师所选的“好题”,本该是神圣的课堂却成了习题的训练场. 而且各种习题根本难以系统、全面地体现教学目标,往往存在难、偏、怪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评价的目的也相对单一,就是为了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解决习题的知识和技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课堂环节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分析说明: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数学教学设计没有得到教师充分的重视,教师往往以自己所谓的经验和感觉(来自于教师所解的习题)设定目标,再有序地完成教学内容. 所以才会产生内容偏离目标的重大失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的.

三、教学设计的改进

1. 理论认识

仔细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在流程图中拟定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存在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应在流程的起始增加解读课标这一环节. 虽然“教什么”和“怎样教”更直接通向教学效率,但“为什么教”始终是教学的灵魂和方向,这正是课标所体现的内容. 所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领悟课标精神,重视教学目标的产生源头,以防出现教学内容与课标、教材不吻合的现象. 其次,教师也不应仅仅依赖经验或凭借课后习题就盲目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参考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并且认真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编写和设计的意图,特别应研究教材中课题的引入、新知识的形成以及例题的分析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拟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方向正确、明晰.

此外,要引起重视的是能对教学目标达成进行检测的环节. 由于教学目标达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在课程标准中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动词),而要求的不同则意味着评价方式的不同. 设计中需要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相应改变教学评价设计. 特别是在新课程中,教学目标已经是三维目标,无法简单地利用纸笔测试方式去评价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了. 所以,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则教学设计流程图中教学评价环节的位置非常重要.

反思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其流程如图4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把图3中的教学目标改成了学习目标,虽然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并无多大的区别,但希望通过这种改变来提醒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实例解析

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基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的要求,下面就以浙教版八年级上册5. 1“矩形”一课为例进行解析.

(1)拟定教学目标

①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找出关于此内容的课程标准条目.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描述为:“掌握矩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矩形的性质.”

②从课程标准出发,对照教材,理出内容图.

③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1: 经历矩形概念、性质的发现过程;目标2:掌握矩形的概念;目标3: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目标4: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目标5:探索矩形的对称性.

(2)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设计

在设计评价方式时,应注意评价方式与教学目标类别之间的关系,并考虑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才能达到预设评价的目的. 可以借助列表来清理相关思路.

通过这样的表格,教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教学策略或教学资源选择时的侧重点. 如果是了解性和体验性水平的,可选择能吸引学生的教学资源;如果是理解性水平的,我们则要选择相对理性一点的教学策略.

(3)选择教学资源、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篇1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白,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又兼顾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数学,还培养了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效果非常好。

二、设计教学目标要联系实际

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因此,设计数学教学目标,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使之通过学习数学,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感。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9加几”时,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怎么用凑十法进行进位加法的口算,在进行教学时,一位教师处理得很好:他精心设计了“数手指”的游戏,让学生张开双手,从拇指开始依次数到小指:“一、二、三、四、五,”另一只手数“六、七、八、九”。教师紧接着问“再加上1是几啊?”学生齐答“10”“你是怎么知道的?”“9加1正好凑成10。”同时伸出双手,展示出10个手指。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游戏,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凑十法”,既简洁明了,又趣味浓厚,同时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设计教学目标,既简单明了,又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理念的把握。可见,数学既源于生活,又能丰富生活。

三、设计教学目标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