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考察报告实用13篇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1

一、 深圳高级中学

1. 概况

深圳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公办全寄宿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5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专任教师200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85人,一级98人,本科以上学历183人,平均年龄36岁。

2. 学校建筑特色

(1) 学校建筑庄重典雅,具有东方与西欧结合的风格。

(2) 建筑群错落有序,色调统一,现代文化浓郁。

(3) 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服务区划科学合理。

(4) 学生宿舍带有卫生间,安装有空调。

(5) 大型建筑中设置了图书馆和报告厅等公共设施,绿化面积达40%。

3. 校园网络建设投资大,达1200万。各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机房建设六个,教师备有笔记本电脑。

4. 办学特色

(1)分层教学(a、b、c)。 (2)学生自律管理。

5、 借鉴之处

(1) 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借鉴其东西结合的风格,以及建筑功能区划的思想(如报告厅连体设计)。

(2) 在办学上可以借鉴其分层教学的做法。

二. 深圳实验学校

1. 概况

深圳实验学校于1985年建校,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分为四个部分的独校园。XX年兼并一所民办中学,现该部单办高中。

2. 校园建筑特色

整体一般,呈天井形两进院落。但教学功能区划合理,学校绿化面积达标,植物种类多,建有房顶植物园和阳台花卉。

3. 办学特色

(1) 从管理者到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明显。

(2) 隐形课程、壁画、雕塑、讲座。

(3) 固定活动。

10月份为教学开放周,邀请社会各界随时来校听课,同时为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4.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浮雕(深圳高级中学也有)、植物园。

(2) 办学方面: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三. 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1. 概况

珠海市第一中学占地300亩,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于1999年新建,由清华大学设计。总投资2亿人民币。

2. 建筑特色

(1) 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功能区划符合现代示范高中的要求。

(2) 各年级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单列。公用设施: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一应俱全。

(3) 该校正在新建图书馆和大型体育馆,在功能使用上更为超前。

(4) 运动场馆,球类田径分离。

3. 办学特色

(1) 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程序化。

(2) 教研教成果显着(出版了多本教师教研成果着作)。

4. 现代信息技术

校园网络、教学监控系统、校园电视台和多媒体教学共投资XX万元,属国内一流。

5.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功能区划,各功能区的连通,以及建筑的外型和色调。

(2) 校园网络建设。

四. 中山纪念中学

1. 概况

创建于1934年,由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创建。校园面积350亩,寄宿制学校,在校生3700人,教职工200多人。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紧紧围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要求,以绿色和创新为主线,深入推进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发展,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行绿色建造,提升建筑品质,为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新开工的居住建筑,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节能标 准。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100%。

2.在新竣工验收建筑中: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 2021年达到55%, 2022年达到60%。

3.新开工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政府投资类公益性 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建筑规模2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创建绿色建筑创新项目。

4.新建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达到50%。

5.全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2021年达到20%, 2022年达到25%。

6.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提升建筑能效

开展建筑能效提升工程,自2020年5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节能标准,严格按照《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04—242—2020 )进行设计施工,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和《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进行验收。高层建筑全面推行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应用(如保模一体化技术和钢丝网架挤塑板技术应用),设计单位在设计说明中要明确提出相应技术措施和防火要求。

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力度,继续做好太阳 能光热光电技术应用,新建医院、学生宿舍、食堂、宾馆和洗浴场所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逆12层强制推广太 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技术,结合实际继续推广光伏、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污水热源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做好中水回用和雨水回收,我县20万平方米以上项目应设置中水回用和雨水回收设施;结合清洁取暖和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年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确保完成年度任务。

(二)开展绿色建筑创新示范

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和水平,积极推进绿色建筑集 中示范区建设,确保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内新建建筑全面执行 绿色建筑标准,并取得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不少于 30%。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 保障性住房、建筑规模2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全面执行一 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并取得标识。

加强绿色建筑竣工验收监管,确保绿色建筑所占比例 2021年达到55%,积极培育本地高星级绿色建筑。

积极培育申报绿色建筑创新示范项目,力争在全生命周期 BIM、铝模板、装配式、绿色建造及基于5G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管理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省住建厅研究制定了《绿色建筑创新示范技术指导清单》(附后)开展绿色建筑创新示范评选,示范项目名录。2022年前确保至少创建1个绿色建筑创新示范项目,超限高层建筑应率先创建绿色建筑创新示范。

(三) 逐步提升装配式建筑水平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积极开展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装配 式建筑推广工作,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项目建设,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例应达到25%以上,工业建筑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例应达到80%以上,确保全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的要求。

(四)培育建筑领域科技领军企业

发挥企业推动能源革命主体作用,推动建筑业由传统粗放向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强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配合省住建厅做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培育并组织申报科技型企业。组织申报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建设科技成果登记和住建部、省住建厅、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建设大讲堂活动,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项目参与专题讲座。

(五)推行智慧建筑建造

积极推广智慧工地,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对工地用工、安全生产、现场作业、环境保护等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六)推行绿色建造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进行全过程绿色统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要明确绿色、装配式、超低能耗等节能目标要求。施工图设计文件要编制节能和绿色建筑专篇,绿色建筑应对绿色建筑星级得分进行预评价,装配式建筑要对装配率进行预评价。施工组织设计要综合应用“四节一环保”技术,采用绿色建材,引导本地建材企业转型升级,积极组织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砌体材料、高性能门窗和预拌砂浆等优秀建材企业申报取得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满足绿色施工要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根据《山西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和《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规、文件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1.规划部门在出具地块规划设计条件时,应进一步明确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与绿色建筑星级指标、装配式建筑比例、装配率等建设指标,提出对出让地块、划拨地块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的实施任务。规划设计方案初评时应通知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参加评审。

2.行政审批部门在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时,应对项目单 位的申请报吿(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落实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装配式建筑的有关内容进行审核,在进行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时, 应审查设计方案是否落实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对建筑节能与 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建设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符合要求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出具承诺书。

3.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应当对民用建筑执行节能强制 性标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指标情况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行政审批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验收备案。

(二)强化过程监管。建设单位应就绿色建筑基本级、装配式建筑及时进行评价;对一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应出具设计阶段预评审报告;住建部门要建立建筑节能项目档案,对取得施工许可的建筑工程,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督促各方主体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要求;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采取日常检查和双随机检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督执法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记入企业诚信档案。

(三)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材料生产等企业及人员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新示范,相关业绩作为建筑业、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等企业动态考核、诚信评价以及住建部门组织的各类评优评先和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优先登记建设科技成果,优先推荐科技计划项目和绿色建筑创新奖。

(四)加强督促考核。建立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月报制度和城镇绿色建筑发展水平评估制度,建立月报考核制度。县自然资源局、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每月9日前向县住建局报送推进情况,年底前报送全年工作总结,县住建局应对推进情况和成效进行动态指导和监督考核。监察部门要紧盯土地出让、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程规划、施工许可、验收备案等行政审批、项目监管、评估示范、激励奖励等廉政风险点,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追责问责力度,保障和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有序健康发展。

附件:绿色建筑创新项目技术指导清单(试行)

附件

绿色建筑创新项目技术指导清单(试行)

基本

要求

达到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星级及以上;

取得1项及以上科技成果。  

必选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超低能耗技术

装配式建造技术(装配式建筑项目装配率要达到50%以上)

铝模板技术

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玻璃幕墙除外)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一体化技术

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公共建筑)

 

(根 据项 目实 际,

至少 选择

3种

以上 技

术,

并达 到国 内领 先水 平)

技术名称

备  注

建筑

生态恢复或补偿技术

本土化绿化、表层土保护和回收利用、多样化生态体系、多层空间的立体绿化体系等

降低热岛强度技术

 

提升建筑适变性技术

空间灵活可变、管线与结构分离、设施设备可变

被动节能技术

高效保温、可调节外遮阳、天然采光、自然通风

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技术

 

适老化住宅设计

 

 结构

地基基础

和地下空

间技术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技术

 

砼核心筒的装配式主体结构体系

采用钢结构框架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钢筋与混

凝土技术

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

耐久性要求高的各类混疑土结构工程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高层与超髙层建筑竖向构件、预应力结构、混凝土强度要求较高的结构工程

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热轧高强钢筋应用技术、髙强冷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等

钢结构

技术

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

髙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大型桥梁等结构用钢

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

各类建筑钢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

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区工程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

各类房屋中的楼盖结构

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技术

钢结构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

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

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多层、高层建筑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技术

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

设备管线

可再生能 源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地热能供热、制冷技术

浅层、中深层地热能,污水源热泵等

空气源热泵技术

 

安装技术

装配式全装修技术

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管线分离等

非传统水源技术

雨水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

 

中水回用技术

 

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排风热回收技术、电梯能量回馈技术、储能技术、

微电网技术、交直流混合配电技术等

智能化

智能化

生产技术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 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装配式建筑产品的深化设计、材料、产品,以及施工过程中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

智能化

施工技术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 制信息技术

加强项目成本管控的工程建设项目

基于5G移动互联网的項目动态管理信息技术

施工作业设备多、生产指挥管理复杂、难度大的建设项目

智能化

运维技术

基于5G物联网技术的智起建筑感知系统

能耗监测管理、智慧消防.智慧安防、远程抄表、楼宇自控等。

其他先进适用技术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3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工作出发点,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为工作主线,切实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将提升建筑品质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将满足居住需求与创建绿色生活相结合,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实现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二)创建目标。

    全省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持续提高,到2022年底,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到2025年底,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80%,施工阶段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比率不断提高,星级绿色建筑稳步增加,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显著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全面推广,加大对优质、诚信的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等相关企业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认同度,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1.完善绿色建筑政策标准体系。推动修订《吉林省民用建筑节能与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增加绿色建筑篇章,严格督促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明确各方主体责任。颁布实施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将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纳入工程建设标准,提高建筑建设底线控制水平。推动绿色建筑标准实施,加强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在设计、施工和运行阶段执行比率。

2.扩大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范围。自2021年5月1日起,全省城镇范围内的新立项及未通过施工图审查的民用建筑项目全面执行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实现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全覆盖。新建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社会投资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单体公共建筑,应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二)改进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管理。

     1.完善绿色建筑评价管理机制。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制定《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实施细则》,完善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制度,转变绿色建筑标识管理方式,强化社会公众监督。建立标识整改、撤销机制,对弄虚作假行为给予限期整改或直接撤销标识处理。利用全国绿色建筑标识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绿色建筑标识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2.强化既有绿色建筑评价项目管理。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对尚在设计标识或运行标识有效期内的绿色建筑,可按其上一评价阶段执行的标准(DB22/JT137-2015)申请后续评价;超过有效期的,应至少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相应星级要求。

   (三)提升建筑能效水效水平。

    全省行政区域内新立项的居住建筑项目,执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75%)》(DB22/T5034-2019);在2020年6月30日以前,凡未通过施工图审查的新、改、扩建居住建筑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节能75%标准进行设计和审图。新建、改建及扩建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工业建筑节能统一设计标准》(GB51245-2017)。鼓励城镇新建建筑执行更高节能标准。统筹做好清洁取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推动老旧小区节能改造、节水改造,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新建小区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以上,径流污染控制率达到40%以上,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率不低于40%。各地要结合实际,把亟待维护修缮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或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非节能住宅项目纳入节能改造范围,可根据建筑条件,合理确定节能改造标准。大力推动超低能耗建筑或近零能耗建筑试点发展,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再生水利用。

   (四)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

    建立完善的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制度,明确统计实施主体单位、配合单位职责、统计建筑范围及统计内容,确保统计数据科学可靠、可追溯。各级公共建筑权属单位要积极提供本单位或建筑的能源消耗信息,加强能耗分析能力,将能耗统计分析结果作为本地区绿色建筑工作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各地要安排专职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分析工作有序开展。

   (五)提高住宅健康性能。

    贯彻落实国家住宅健康指标,进一步完善相关建设标准,研究提升严寒地区建筑室内空气、水质、隔声等健康性能指标以及住宅排水、通风系统户间隔离技术。推动开展住宅健康性能试点项目,强化住宅健康性能设计要求,严格竣工验收管理,推动绿色健康技术应用。

   (六)推广装配式建造方式。

    国有资金投资(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及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应率先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鼓励引导社会投资项目因地制宜采用装配式建筑。加快产业基地(园区)、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促进试点示范城市率先发展,取得突破。健全标准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创新能力,推广先进技术,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装配式施工水平。大力发展全装修,推行工程总承包,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七)推动绿色建材应用。

    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推广应用,建立绿色建材采信机制,推动建材产品质量提升。在清洁取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装配式建筑中率先采用绿色建材,鼓励其他工程建设项目使用绿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打造一批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将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工作列入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节能减排等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政策措施,加快推动绿色建材行业发展。

    (八)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推广。

    加快绿色建筑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开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建材、废弃物资源化、超低能耗建筑、提高建筑物耐久性等方面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发展本土绿色建筑技术产业,降低建造成本。不断优化绿色建筑技术路线,因地制宜培育适应吉林省实际的绿色建筑技术,完善应用技术标准和标准设计。推动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与示范,促进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与应用。根据我省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定期绿色建筑技术及产品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目录。

   (九)建立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

    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住宅购房人验房指南》,明确房屋绿色性能和全装修质量验收方法。各地要建立民用建筑能效信息公示制度,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明示住宅绿色性能信息及全装修质量相关指标,明确质量保修责任和纠纷处理方式。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配合购房人做好验房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明确各方主体责任。

    开发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和监理等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要认真执行绿色建筑政策标准。

     1.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立项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在编制建筑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时,要有绿色建筑相关内容,并将有关成本纳入投资概预算。建设单位在组织分部分项验收和竣工验收时应复核绿色建筑施工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未按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和绿色施工要求执行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2.设计单位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认真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等相关标准规范,在编制设计方案中应当包括绿色建筑设计专项说明,编制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包括绿色建筑专篇。

     3.施工图审查机构要对绿色建筑设计专篇进行专项审查,并在审查合格书中明确注明结论意见。

     4.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制定详细的绿色建筑专项施工方案和绿色施工要点,明确绿色建筑施工措施,确保绿色建筑实施质量。

     5.监理单位要认真落实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监督抽查中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提出整改要求,监督整改。

    (二)加强建设全过程监管。

     1.加强立项管理。发展改革等部门应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强化对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项目执行绿色标准情况的审查,未达到标准要求的,应要求建设单位重新修改直至符合标准。对应建设为绿色建筑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时,可在建筑节能专篇中确定项目拟达到的绿色建筑级别。

    2.强化监管检查。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严把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关键环节,确保绿色建筑工作的落实。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项目现场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工程各方责任主体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专项施工方案编审情况、专项监理细则编审情况等,严格执法,督促各项标准和规定的落实。

    3.加强数据统计报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并竣工验收合格的建筑项目可认定为绿色建筑,纳入绿色建筑统计范围。各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绿色建筑相关数据的统计报送工作,建立绿色建筑管理台帐,在项目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阶段注重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建立住建、发改、教育、工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参加的议事协调机制,对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中的重大问题、重点工作统一部署,分工负责。要根据本方案,制定本地区创建工作方案(实施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制定支持政策,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于2021年1月底前将本地区工作方案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二)加强财政金融支持。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的政策环境,将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省内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各银保监分局及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吉政办发〔2019〕45号)有关要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信贷支持和融资对接服务,进一步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三)强化绩效评价。

    强化目标监管,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等相关评价考核体系。将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营、评价等活动中的各方主体及其行为纳入诚信管理体系,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等评选活动及各类试点示范工程评选中,将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作为入选的优先条件。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对本地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开展年度总结评估,及时总结当年进展情况和成效,形成年度报告,并于每年10月底前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对各地绿色建筑创建成效进行评价,并结合实地检查情况,检查通报,表扬先进,鞭策落后。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4

多年投身于内蒙古建筑事业的李大夏总建筑师以《洋生态与土生态》为题,讲述了国内外诸多对待生态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他认为中国建筑师在生态问题上显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另外,对低端生态技术了解不足,对高端生态技术盲目崇拜乃是生态设计的一个误区。更新原有观念、发掘符合当地的可适宜技术,在生态观念指导下探索并完善可实施技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原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汉民以丰富的国内外地域建筑考察实例,对“土生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了精彩的描绘,使人们认识到,“生态设计”是当今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课题中极为核心的内容。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栗德祥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绿色建筑设计思考》中,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系统评介了国内生态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沿探索成果。他强调,现有的高端的生态技术仍属于实验阶段尚不能推广使用,但是朝着生态方向的理性探索仍然给人们带来希望。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5

定的不足与缺陷,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形成颇为完善的建筑装饰成本管理体系域相应的建筑装饰施工目标等等。故有必要对新形势下对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及措施,进步完善我国建筑装饰业中关于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建筑室内装饰的绿色理念,其次从现阶段建筑装饰项目的成本控制问题出发,分析了建筑装饰公司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相关措施,最后论证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为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提供了定的参考价值。

建筑室内装饰理念

1.建筑装饰的绿色施工

目前建筑装饰工程中普遍采用绿色施工的模式,主要指的是建筑装饰过程中不但要确保施工各个方面的安全性,还应当要追求高质量,在装饰施工全过程中融入绿色理念,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建筑装饰施工活动,还应当注重施工队周围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建筑施工材料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此外还应当做到节约能源、节约建筑施工材料、节约空间等。通常建筑施工材料会反生一些有害化学反应,并且建筑工程一般工期冗长且施工作业量较多,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就会对施工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2.装饰的低碳施工

低碳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使用。在建筑装饰过程中,建筑装饰材料要选择不会危及人们身体健康的绿色建材。安全性较高的材料往往都具有防止静电、消除磁场、消除噪音等功效。目前,一些新技术、新手段陆续融入建筑材料,增加材料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维护人体的各项机能。

建筑装饰材料大多是以合成材料为主,尤其是采用工艺复杂的施工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污染的装饰施工周围的环境。在施工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合理选择装饰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与此同时又能确保环境不会被污染。

装饰施工的各项活动中都必须要体现绿色理念,从科学技术手段出发,在探究新型装饰材料时,需要同时结合研发活动与设计需求,配以相应的合理的建筑装饰管理模式,尽量结合建筑装饰的适应性,有效控制建筑装饰成本,确保装饰施工的安全性指标,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健康感与舒适感。

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成本管理控制

建筑装饰项目的成本管理控制主要是指装饰施工过程中,施工的建筑装饰材料要经过科学地判断,才能合理运用,同时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装饰工作中的误差,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纠正,有效地将整个装饰过程中的各项总成本控制计划范围内。

在建筑装饰过程中,由于各个项目承担方所承担任务不同,故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尽相同,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主动性与积极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此外,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控制中,应用在实际中的项目成本规划,必须同时结合建筑装饰目标与效率,实行动态的管理机制。

在建筑装饰过程中,建筑装饰公司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项目施工目标与成本管理规范的基础上的,要将装饰过程中的各项职责落实到各个工作人员,实行“生产责任制”,同时建立健全动态的项目监控管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要同步细致地核查与分析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成本,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假若要精确计算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成本,必须要同时结合项目的内部数据与已有的项目数据考虑。通常地,项目的成本预算是在结合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实际应用条件来计算项目的计划成本。科学合理地将项目成本逐级分解,进而对分解后的建筑装饰项目成本进行限额计算。

众所周知,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成本跟踪与成本检测过程中重点环节就是项目成本费用支出审核,检查并追踪已支付费用的项目施工进展,确保结合工程进度而作出的合理费用收支。需重点考虑的是,必须定期公布项目成本费用的实际应用情况,将计划的项目成本与实际支出作详细比较,调节两者之间的差额。审计也是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主要原则,跟踪项目成本费用使用情况的过程中,要及时地作出项目成本分析报告,要将分解的项目成本目标分阶段地分析成本利用情况。

建筑装饰公司成本控制运行于成本核算

1.增收节支策略与全面控制方针

全面控制方针与增收节支策略是新形势下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分析的主要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有效控制,把采购活动尽量的规范化,在此过程中要结合计划的成本目标,进一步优化项目成本的动态管理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加强管理项目施工任务单,控制物化劳动与活劳动。

2.建立相应的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成本合算机制

必须要建立明确的项目成本核算机制,要明确合算范围、核算方法内容、核算原则及核算程序等,运用核算台账设置记录原始数据信息。准确核算建筑装饰公司项目施工中的各个基本环节,科学合理地融合项目施工实际成本与项目施工产值统计及项目施工形象。各个相关负责人应跟踪考察与分析核算数据,每月要按时编制项目成本报告,同时还应向项目部及以上相关部门等上报相关信息。

3.加强各相关负责人监督管理职能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6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记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何其吉凶”;《老子》中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提出的绿色思想,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中写到:“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如果人口和资本按照现在的方式增长,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崩溃。”“绿色”作为一种文化,是指人类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而创造的有利于大自然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互相促进与协调发展的文化。

什么是绿色建筑,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关注建筑材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因而对建筑物建造与使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与材料。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简而言之,他的目标就是节能、减排。

二、绿色建筑的特征

(一)节约资源

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消耗全球能量的50%,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是节能。“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如果切实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那么,到2020年就能每年节约3.54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的30.7%。推行绿色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利用可再生能源

使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等非常规、可再生并且绿色无污染的能源成为发展的趋势,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具体的实施中按气候条件和节能的基本方法, 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 使建筑朝向获取最适宜的日照和自然通风, 利用烟囱效应来形成自然通风, 利用智能化遮阳系统,改善隔热保温性能,从而设计出低能耗建筑[ 王启见.绿色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水利职业学院学报,2005(6).]。例如,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片系统;利用高温地热能发电或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热水供应;借助地源热泵和地道风系统利用低温地热能等技术;利用墙体保温隔热,双层中空玻璃阻断能量流失,提高节能效率。

(三)“零”减排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建筑建造促进委员会(UNEP-SBCI)在2009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建筑能耗超过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在其的报告中指出,建筑领域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具有最大的潜力,并且相对于减少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而言,这种潜力在经济上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尽量减少或避免向外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在建设及施工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情况, 考察建筑物的废弃物排放, 绿色建筑力求通过污染物零排放, 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发展绿色建筑的对策建议

(一)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的理念,适用所有建筑,引领建筑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多、能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危及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建设规模空前,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能源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展绿色建筑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建筑节能,2011(3).]。绿色建筑代表了世界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观念与意识的提高,要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基本知识,提高民众的可接受度。绿色建筑并不需要增加过多的成本,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

(二)完善绿色建筑法规体系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7

一是做好常态学习。利用经营班子例会、月度/季度经营分析会、生产协调会、“三会一课”等平台及时组织学习宣贯《廉政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廉洁文件精神,厘清界定履职行为“边界”。

二是开展专项行动。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等专项检查、推进“回头看”,持续深化整行风、转作风、改文风,大兴廉洁、高效新风;倡导和践行“光盘行动”“绿色办公”“绿色出行”,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行动培养绿色环保、健康文明、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是开设“道德讲堂”。通过讲述分享身边敬业奉献、廉洁奉公的道德模范故事,颂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道德风尚。

四是抓好重点宣教。对新任、转任领导干部及时开展任前廉洁谈话,将廉洁从业情况纳入年度述职考核和人才盘点中。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参观监狱、看守所及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通过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形式,帮他们算清人生“七笔账”: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

二、筑牢“制度防线”

制度硬约束。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筑牢反腐倡廉“制度防线”。

一是实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机制。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企业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落实支委会前置讨论要求,一把手“末位表态”,确保科学民主决策。

二是实行年度“双向”述职述廉制度。党组织书记(一把手)不仅要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履职情况,而且要向全体党员和职工代表报告工作,通过述职、述廉,督促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落实。

三是实行 “签字背书”制度。按照上级要求,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分别与上级党委及本级单位分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落实“一岗双责”。

四是实行党员干部廉洁档案制度。按照“一人一档”原则,每个党员干部建立廉洁档案,将个人报告的重要事项、年度考核任免和奖惩情况等信息及时记录在案,为上级选人用人提供清晰可靠的参考依据参考。

五是实行廉洁监督员制度。企业的所有招议标、询价竞价等业务均有现场随机抽签确定的廉洁监督员到场全程监督审核,确保业务在阳光下开展。

此外,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创亮点工程”活动,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效能监察,及时排查和发现问题和不足,抓好整改落实和补强措施,堵塞效益管理效益漏洞。

三、筑牢“文化防线”

文化软牵引。“教化废而奸邪并出,教化行而习俗善也。”如果不重视廉洁文化建设,腐败文化便会趁虚而入,侵蚀人们的灵魂,误导人们的行为。

一是打造廉洁文化宣传阵地。要按照“三区四有五上墙”要求,在显眼位置建立廉洁文化墙,通过制作张贴廉洁海报、悬挂廉洁标语,营造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浓厚文化氛围。

二是开展廉洁文化特色活动。深入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通过党课讲廉、影片观廉、案例警廉、以史明廉、读书思廉、书画展廉、短信宣廉、家庭助廉等系列活动,宣扬诚信经营、敬业爱岗、拼搏奉献、廉洁自律的优秀品质,形成“人人思廉、全民崇廉”的党风廉政建设新格局,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构筑起“文化防线”。

四、筑牢“监督防线”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8

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由于我国国情不同、地域不同、资源不同,国外有些先进的理念、技术、产品,我们还是可以作为参考来研究,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加以利用,但是切忌盲目套用国外经验。

在地域特点上,欧美发达国家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面积比我们充足的多,自然可利用资源较多,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地域发展、人口分布都存在不均衡,城市人口居多不下,而适宜的地域环境又有限,决定了我国不得不建设大量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来满足使用需要。在此情况下,如何同时满足人居环境的舒适要求,对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国外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去吸收,比如生态建筑、活动房建筑等,但有些设计理念仍在概念阶段,如果要在我国实现就需要承受一定的风险考验,需要结合实际,研究论证。

要解决这个系统问题,首先要因地制宜,根据规划建筑用地的实地周围环境、规划用地所要达到的建成以后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规划初步图纸文件,然后根据这一套文件,结合实际模拟通过科学计算软件进行系统性能分析,比如建筑物能源性能分析、日照时间周期与光影的分析、建筑整体结构荷载强度分析、流体分析、自然灾害人流疏散分析、节能状况分析等等,根据这些数据分析整理成该建筑物模拟数据库,根据数据库信息进一步将初步设计文件加以修改补充,这样形成的一套完整最终的建筑物施工图纸,才能够提供绿色建筑的设计保障,而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时时都需要遵循“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五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重在材料选用

对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我个人认为应注重“因地制宜、新材料科技论证报告、节约利用现有有机材料、多元化利用现有无机材料、注重低投入高回报、注重产品的模数化或部品化生产、注重产品实用性”等环节的把控。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9

过去100多年来的数据监测结果显示,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工业革命前大气中CO2浓度为280ppm,而2007年已经上升至383.1ppm,全球平均气温也因此上升了0.74℃[1]。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2]。对自然生态环境采取人类伦理中心主义原则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绩的黑色作业方式应该得到有效扼制[3]。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着手在能源的消耗上进行控制,经过40年的实践[4],如今,在建筑物舒适性不断提高的同时,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已减少到30年前的1/3~1/5[5]。我国400多亿平方米的城乡建筑中,有98%为高耗能建筑,新建的建筑群中,有95%为高耗能建筑[6]。2009年政府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倡大力发展绿色建筑[7]。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倡和贯彻已刻不容缓。作为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的建筑行业,在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中,更是责无旁贷。

二、产学研合作

建筑节能从设计做起可以以较少消耗获得较大效益,避免一些根本性的浪费,所以面临当今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管理部门等都需要大量的绿色建筑设计人才。我院作为培养建筑行业应用人才的高等职业学院,在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方面应积极思考及时行动,发现社会所需,提供社会所求。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科技等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式培养人才已成为教育的趋势[8]。有学者认为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9],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10]。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取决于产学研各组织间的资源依赖方式[11],动力机制来源于各组织间的资源依赖程度。构建师生绿色建筑服务团队,可以发挥校企各方资源优势,使双方获得较大收益。从学生方面,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专业能力发展,提早获取社会工作能力,在就业时占据极大的优势;从企业方面,在学校挑选到的人才能够直接有效就业,且学生具有社会中较欠缺的绿色建筑设计能力,能够为用人企业赚取更大利益;从教师方面,通过在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习,通过实际项目的锻炼,可以提高绿色建筑设计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人才培养方式

1、获取企业人才需求,制定团队培养目标。

研究小组通过走访、调研、社会考察等方式,了解社会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人才的具体需求。首先,关注国家和地区对于建筑节能的最新政策,包括节能评估的强制执行、绿色建筑申报的广泛开展。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组织开展《浙江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相继编制并了《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等35项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和技术导则,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其次,调研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等对于绿色建筑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并对我系建筑设计专业紧密型实训基地金都房产和建院设计院做重点调研。企业招聘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主要负责中国绿色建筑标识星级评价、撰写节能、室内环境质量的评价报告等工作、参与绿色建筑相关课题研究,这些职位的要求普遍围绕建筑设计相关经验和节能知识。再次,根据一系列调研结果,制定与我系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宜的培养目标。设置绿色建筑设计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讲课及专项作业练习,使学生了解绿色建筑概论知识,理解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掌握建筑节能负荷计算,能够完成建筑施工图中的节能设计专篇,为以后从业做准备。

2、组建服务团队,完善内部学习。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绿色建筑服务团队,通过参加培训、专题交流等方式,逐步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能力。首先,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任课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由项目组教师带领学生组建绿色建筑服务团队。我们已经由本项目负责人在建筑设计专业2014级学生中组建了绿色建筑服务团队。其次,团队积极参加外部培训,参加高校、科研机构、设计单位等举办的绿色建筑相关培训,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参加了浙江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行业会议、PKPM节能软件培训、Revit软件培训、建筑防火规范培训等。再次,团队内部进行交流学习,教师将获取的新知识新技能教授与学生并继续探索和讨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师生共同努力申报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新苗计划)和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创新项目。

3、开展社会服务,建立实训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完成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提前获得关于绿色建筑的社会工作能力,能够在就业中获得青睐。首先,搭建校内合作平台,团队在建筑设计实训室中考虑承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项目,老师带领学生按照实际项目要求和流程,进行完整的项目操作。其次,建立企业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需求,学生可进入相关企业实习,教师可在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再次,建立绿色建筑培养体系,教师根据实际项目经验,可编制应用性课程,在相关专业学生中开展普及教育。我院与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达成联合办学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绿色建筑设计订单班,订单班为每一级建筑设计技术专业2个班学生,合作有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合作协议书,企业每年对学校有资金投入。

四、结语

建筑业是社会能耗大户,建筑节能对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建筑节能重在设计,设计重在人才培养。本研究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学生中,以构建师生绿色建筑服务团队方式,推进绿色建筑设计人才培养,并在我院学生中开展实践,为培养建筑节能人才做了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 汪维,廖琳,范宏武,低碳经济时代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理念与实践[J],建设科技2010(6).

[2] 吴荻,原颖,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J],林业科技情报,2010(1).

[3] 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薛敏,绿色建筑对保护环境安全的意义[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 仇保兴,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N],经济导报,2008-08-21(8).

[6] 王润霞,低能耗的绿色建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 王清勤,年度报告:《绿色建筑2010》 [J],建设科技,2010(6).

[8] 谭建伟,叶丽,基于产学研联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27.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7)05―0146―04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给于环境与资源影响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人类的大量行为发生在建筑系统之中,因此,建筑系统是生物圈中一个重要的能量与物质材料的流动环节。建筑系统在其全寿命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有很多消极影响,有数据表明,世界1/6净水供应给建筑,建筑消耗掉1/4的木材,消耗掉2/5的材料与能量。一个建筑使用6年所消耗的能量相当这个建筑建造阶段所消费的能量。建筑对环境的累积性影响,使其对民用建筑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必须要遵循全过程控制原则。从国际和国内实践看,分散型环境管理体制会产生的一些管理上的盲区,也就难于贯彻全过程管理原则。在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环保工作统一监督管理机构,不仅需要在其职权范围内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还要研究制定建筑工程的环境政策。而环境政策的制定又会给建筑师的建筑创作提出新的挑战。

国内外对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

解逐步取得了共识

建筑体系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现在普遍称生态建筑或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体系的界定原则,不在于它是否应用了某种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而是要从以下两个观点考虑它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时间上,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建筑对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在空间上,要从建筑材料及建筑使用功能,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体系(设立标准才能定量化,但这个标准应是立足在当前技术经济水平下的认识,并应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修正提高),才能做到占用资源少(节约型、低消耗)、环境负荷小(少排放、低污染)、可循环率大(重复利用、可再生)。因此,应该说绿色建筑体系是符合生态调控规律的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大大减少或消除建筑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些公认的生态型建筑典范高成本的摩天大楼,被冠以“生态之塔”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低成本的荷兰林业与自然研究院办公楼(IBN-DLO)。我国首栋生态办公样板楼已在上海莘庄建成。对于一些生态建筑的认可是有科学根据,并不能一味的商业炒作。

国际上十余年的探讨与实践,对绿色建筑体系建立了各种评估标准。各国的评估体系原则上是一致的,但强调的重点,以及评估的方法各有特色。评估体系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到本国国情,包括气候、资源,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国际绿色建筑的主要评价体系有: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的GBTool,法国的ESCALE,挪威的Eco Profile以及荷兰的Eco-Quantum等。

评价目标一般包括环境、健康、经济三个方面,其中环境主要考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两个方面。具体涉及能源、水、材料、土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健康主要涉及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室内环境质量等因素,经济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和回报等。

评价项目对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重点内容。其中规划:包括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选址规划、场地设计、交通规划等:主体设计:意在改进建筑绿色生态性能的手法等:管理考虑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和使用管理等。最后以不同的级别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

我国目前现有的评估标准有两种一个是《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另一个是《奥运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应该说还是刚刚开始,也有了一些评估实践,并逐步为开发商所关注。可以说,评估的建立与发展反映了对绿色建筑的理性认识。

环境管理部门促进绿色建筑实施的若

干政策

1、将预期环境(绿色)目标列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根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我国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也在其中(表1)。

一般建设项目的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在定性上,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包括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这一阶段是最关键的,解决的空间也最大,如果项目从立项就开始以绿色建筑为目标,那么将会得到一个更为满意的建筑产品。现在对于一般民用建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焦点在污染问题(见表2)。但随着我们认识的发展,可以考虑扩充一些环境评价内容。

对建筑开展环评报告的内容可以参考绿色建筑评估来制定,由于处在项目的策划阶段,所以不可能达到的绿色建筑评估的深度,评估主要是针对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要求,以及措施是否有效进行评述、预测和建议。

任何建设项目都是多目标的体系,建筑工程项目也不例外,因此评价时也应该考虑多目标的评价方法。存在多目标,就要研究如何正确选择评价因子和各因子的权重。如可以应用费用一效益(BCA)分析方法:此外,寿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可以更好地揭示和理解与建筑相关的费用。往往是较低的前期投入,会得到建筑系统整个寿命期间高得多的收益,因此这应该是项目前期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方法。

最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清华大学985科研项目资助的课题“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BEPAS),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环评进行了方法论的探讨。将一次花费和今后花费的经济指标与污染度建立了联系,建立起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但是,它建立的评价模型目前主要针对的是施工图设计阶段。那么或许对于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再出具环境影响报告会更全面,但根据各项法律的规定,环保部门的管理主要着眼于在基本建设程序中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只是项目策划阶段,可能不会达到类似BEPAS这种方法的深度。但可以借鉴BEPAS的评价思路,简化其方法中部分定量的内容。

根据环评法规的内容(见表3),结合绿色建筑概念,笔者认为,对于民用建筑环评应扩充一些内容(必要但可能不全面)(见表4):

针对生态建筑的目标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要求,以及措施是否有效进行评述、预测和建议。评价的时间跨度至少是50年。

2、制定建筑工程设计环境政策的若干思路

每个经济领域都有其自身产品、生

产过程、生产和消费群体。管理手段的设计需要考虑产业产品的特征,以方便政策的执行。作为一种产品,民用建筑有几个主要特点 (1)长寿命周期;(2)需要长期的外部供应:(3)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差异性(如能源使用效率):(4)产品和生产过程有空间固定特征,(5)高资本费用等。

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还缺少对生态建筑实现的政策手段,只要我们对建筑系统的环境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就应该而且完全可能在目前实施的环境管理程序中给予政策诱导与控制。

环境保护部门对建筑业的管理在现阶段要有三个新目标,政策手段也将围绕着这三个目标进行设计:

(1)Co2的减排,

(2)废弃物减量,

(3)人类健康一室内环境质量。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行业中实施的一些环境政策手段达到促进绿色建筑的目的。(见表5)

很多国家对建筑物制定了环境政策,也开展了很多实践。如荷兰的经验

荷兰住宅、空间规划及环境部1999年推出了专门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2000―2004五年规划,并命名为“稳固的植入(Firmly Embedding)”,意在把可持续建筑的思想植入政府部门和建设相关方,采取循序渐进的诱导方式,政策手段以市场驱动为主。

政策刺激在三个领域(1)能源有效利用,包含建筑业对履行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协议的贡献。特别强调现存建筑的改造。在自愿性原则下,推行能源效能工具,(2)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使得可持续建筑在城市更新区进行发展,建设、改造与拆除方法的研究,(3)从消费层次上,建筑需求者和使用者对可持续建筑的潜在影响,主要指对生活质量和公共健康方面的影响。如建筑品质中舒适度、绿色空间要求以及亲水性居住等。

这些政策已经在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城市建筑拆除与更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代尔夫特大学图书馆,鹿特丹Hoogvliet城区更新等。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11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materials; High and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当前,我国的资源总数量十分的匮乏,每年在新建的建筑工程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建筑消耗量极大,所以,当前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巨大的负担,那么,该怎样将有限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了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口数量逐渐的增多,资源消耗量过大,天气变暖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影响,在这种严峻的新形势下,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了必然。

1.绿色建筑设计

1.1在设计绿色建筑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居住环境的气候条件

绿色建筑是一项气候适宜性的工程,也就是说,它可以根据当地气候的实际特点设计出能源消耗量低的建筑物;比如徽派建筑就属于一种小气候调节型的建筑,在夏天,外面特别的热,可是进入到房间后就会感觉到特别的凉快。徽派建筑的地窑是将季节性的热能储藏到地下,然后通过温度的差别以此为建筑取暖或者降温,这样的一种方式具有很高的节能性。

1.2在设计绿色建筑工程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及高新施工技术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的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可调节的系统,所以,其对建筑外层的材料与结构的要求有两点:首先,其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要将自然资源进行收集、转换,并且还要防止能源发生流失的现象;其次,建筑外层应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以此将气候的波动进一步消除、减缓,从而让室内的温度能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下,而要想将这一目标实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应用高新技术。

1.2.1使用合理的绿色建筑材料

绿色建筑在使用材料方面应具有合理性,在当地找需要的材料,并且还要充分的考虑所使用的材料是否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以危害小的优先,选择标准是以无放射性、低活性材料为准;另外,在选择油漆、胶水、粘合剂、地板砖等建筑物时,不仅要对他们的性质与功能进行全面的考虑,同时还要观察其不会释放出毒性。

1.2.2绿色建筑提倡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如:将太阳能和地毯能产生出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的用水;也可利用太阳能的光电系统来支持日常生活用电;另外,还应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对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进行实时的监视。绿色建筑的材料与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外层材料功能多并且实际使用效果好,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未来中将会吸收各种先进的技术,以此为居民生活提供一个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的一种高科技的建筑氛围。

1.3绿色建筑是追求自然、建筑及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的主要宗旨就是尽可能的降低有限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还要采取新的技术与新的材料用于提高居住环境,在选址与规划时应具有合理性。实际中,应尽可能的采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自然资源。尽可能的降低废水、废气等物质的排放,采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将排放的废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将室内空气中含有的化学污染物质降低,以此确保室内能够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

2.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城市、乡镇建筑工程建设,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建筑能源消耗量极大,能源利用率过低,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我国,建筑总能源消耗量(包括建筑生产以及建筑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源消耗量的百分之三十,其中,用于建筑生产的能源消耗在全国总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二点四八。在建筑能源消耗中,围护结构材料的保温性比较差,并且保温技术也较为落后,热量消耗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三到百分之七十七,由此可见,发展绿色建筑成为了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2.1绿色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建筑材料的选择范围

通过绿色建筑,使得新型的建筑材料和制成品具有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并且,其还加快了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产品步伐,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随着建筑行业需要各种不同的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混合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的涌出,那么,传统的能量消耗高的建筑材料就会被淘汰掉。

2.2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通过使用新的技术与新的材料,能够大大减少建筑住宅建设资源消耗量,可以使得各种公共设施都能够在循环使用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优势;可以说,发展绿色建筑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减少污染,以此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它是一项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3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实施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环节

当前,由于我国建筑能源消耗量过大,从而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其已经成为了目前急需要解决的任务。人们开始意识到建筑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节能建筑成为了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想实现节能建筑目标,就必须开展绿色建筑。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建筑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失去平衡的危险状况下而采取的一种理论性的战略对策,它的主要宗旨就是告诉人们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生存,以此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的发展;绿色建筑主要以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同时利用天然条件以及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控制与降低对环境的使用面积造成的破坏,要与大自然时刻的保持着和谐一致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信息所.

多伦多的“绿色住宅”[A].建设科技动态,2006,(9818).

[2]黄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J].建筑学报,2004,

9.

[3]罗玲玲.MER'97“面向21世纪的环境一行为研究国际会

议”回顾[A].建筑学报[J].2005,(12).

[4]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信息所.

费城的“绎色宾馆”[A].建设科技动态,1998,(9818).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12

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及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投资报告》中,估计2013年轨道交通线路投资规模将超过2800亿元;2013年全国铁路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元;在房地产业虽然上个月国家及各地公布了“国五条实施细则”,对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今年国家安排新开工保障房630万套,建成470万套。另外,超高层项目推动区域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2012摩天城市报告》中指出,我国在建的摩天大楼总数已超过200座,5年后我国将拥有800座摩天大楼,其中80%将建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这其中的市场机遇、市场容量十分可观。

今年1月1日,国发办1号文件转发了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的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于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推动建筑工业化,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这也为行业企业推进技术革新、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也要看到当前的经济环境仍错综复杂,通胀风险犹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结构失衡问题仍严重。4月初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9%,较二月份上涨0.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市场预期。在建筑业,近几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虽然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尽管市场容量仍十分巨大,但增速已有所放缓。

在我们行业上游的钢铁企业,据2013年中国钢铁企业协会年会报告:中国钢铁企业已将进入平稳增长的发展期,钢材市场不可能再出现以前每年10%以上的增速,每年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可能保持在2-3%左右,钢年产量将较长时间维持在7-8亿吨水平,较长时期处于“高产能、高成本、低价格”的状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4月1日的报告显示,3月份钢铁行业PMI指数为44.6%,处于荣枯线下方,重回收缩区间。这也说明了宏观市场环境积极因素和隐患并存。行业企业要认真研究分析,既要抓住机遇,又要重视发展质量与效益,在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二、钢结构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1.钢结构行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工商登记从事钢结构的企业超过10000家,其中拥有固定生产场所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有5000家左右,年产能5万吨以上的有40多家企业。这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发和建筑市场的超高速发展、钢铁产量的突飞猛进,行业的整体规模、装备水平、技术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协会会员企业登记近千家,副会长单位4家,委员会副主任单位25家,名誉副会长单位4家,常务理事单位34家,理事单位101家。行业从业人才超过60万人。

(2)行业产能情况:

从表中可见,钢结构全行业的产能仅占全国钢铁产量的4%左右,行业前40家产能占全行业的22%左右,说明:①行业仍处于高度的不集中状态,属于粗放的发展阶段(年产能超过5万吨仅40家企业);②对比世界发达国家钢结构占年钢铁产量10%以上,美、日等国家甚至20-40%,我国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显见,行业新涉足的住宅、桥梁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轻钢工业厂房平均三年的占比1/3左右,在钢结构中仍有一定的份额。

从行业看,建筑钢结构约占55%,工业厂房占比51%,超高层占20%。

2.行业的技术创新

钢结构是建筑业中科技含量最高部分之一,其自身的特点更易于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钢结构建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可以说我国钢结构建筑综合技术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也推动了我国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至2012年我们会员企业拥有省、部级以上的工法、专利、科技进步奖700多项,是我们行业的宝贵财富。

3.海外市场发展情况

尽管国际海外市场不容乐观,但我们的行业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他们以全球视野的产业远见和振兴民族产业、助力“中国制造”的崛起的担当精神,2012年会员企业海外市场完成20多万吨产能,60多个亿的产值,海外市场的开拓正稳步进行。

4.劳动力及人力资源情况

对会员部分企业进行抽样调查。

企业劳务用工基本情况

可见,90后的劳务已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队伍,初、高中教育程度占比80%以上,工厂车间的务工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已占比10%以上。

调查发现一级建造师数量相对较少,68%的行业企业一级建造师的数量少于6人;熟练技师占比焊工比例较少,平均不到5%。

三、钢结构行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钢结构有一定的发展,从业的企业也达近万家,但年产能超过5万吨也仅有40多家。多年来钢结构产能一直在占钢铁产量的4%左右徘徊,前40家企业产能占比行业的1/4不到;企业分布不均衡,华东、华南集中了88%的企业,而中西部地区屈指可数。行业集中度不高,仍处于一个粗放的成长期。

钢结构住宅已研发了十数年,产业化仍未达成,市场仍未接纳;行业市场仍不规范,特别是轻钢市场无序竞争,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工程款拖欠现象严重,调查显示80%的企业不能按合约及时回收工程款;现行的工程总承包方式和行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设置缺陷,挤压着企业的利益空间,限制了企业扩大再发展;尽管钢结构行业有50万从业人才,但建造师和熟练的专业技工的短缺已成为发展的瓶颈。

四、2012年钢结构行业工作回顾

回顾2012年,在协会的领导下,钢结构委员会认真落实了“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围绕年度工作的重点、关注行业的热点、解决企业的难点,组织钢结构行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行业当前发展规划及相关技术政策的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上报的“关于《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建议的报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在国发办[2013]1号文件,转发的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钢结构等建筑体系。

向住建部报送的《关于在保障性住房推广钢结构体系的建议》,得到部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协助住建部相关部门召开保障性住宅采用钢结构体系的专家、企业座谈会。

围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主动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行业诉求,并组织召开“钢结构建筑绿色评定标准专家、企业座谈会”,行业专家学者与修编组就钢结构建筑的绿色特性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讨论;相关部门已将协会列入参编单位。

配合“两会”代表完成议案、提案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陈华元等八名人大代表提交了第7390号建议《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建议》;政协代表、行业专家郝际平提交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609号《关于发挥钢结构建筑优势、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第4641号《关于加大钢结构产业扶持力度》的提案。

2.扎实开展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2年住建部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推进研究的软科学课题正式下达给协会,委员会根据协会的安排制定了课题推进的具体工作计划,成立了课题研究专家组。

组团赴日对日本的钢结构住宅发展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了学习考察,分别考察日本大和住宅株氏会社、日本鹿岛建设研究所、日本钢铁生产企业资质评价中心,并参观了建成房屋、实验基地,与相关科技管理者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会谈;组织专家深入企业研讨,使课题研究和产品载体相互促进,10月、11月分别在包头、长沙参加了技术交流与总结会,组织专家、企业家对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研讨、交流。

3.夯实了行业基础管理工作

组织召开了行业大会。2012年在浙江绍兴召开的行业大会,主题突出,总结了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成绩,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并进行了关乎行业发展的高峰论坛和年度技术交流;进行了配套企业及产品展示。

组织召开了主任工作会议。于2012年12月,召集了副主任单位,对行业面对的新形势、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及对委员会的工作要求进行了研讨。

开展了行业争先创优活动。开展了第十届“中国钢结构金奖”的申报和考评工作,经审查评出金奖工程209个,评出优秀建造师146名,推荐出行业前30强企业排名,开展了2012―2014年度“行业定点企业”的申报、评选工作;对16名个人和15个企业的行业科技创新事迹进行了收集、汇总和表彰;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选出2012年钢结构十大优秀企业家。

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2012年新发展会员38家;评选101家新一届金属结构协会理事单位。

开展了行业培训工作。2012年5月组织了“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和控制”培训班,参加280人次;8月组织了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宣贯培训班,培训60余人次;11月组织了钢结构行业培训座谈会,召集山东、河南、北京、内蒙、湖南等省市9家企业进行座谈;开展了企业需求的针对性培训工作,已对四家企业(北京东方诚、山东万事达、河南天丰、山东华兴钢构等公司)330人次进行培训。重视专家队伍建设。2012年新增补44人为专家委员会专家。

在一些企业和工程现场召开专家研讨会,组织200多人次专家深入工厂、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各类施工方案评审;经委员会推荐共有16名专家入选住建部新调整的建设工程资质专家库。

4.加强了与地方、兄弟协会合作

参加了香港营造师协会成立15周年庆典活动、上海建筑钢结构论坛、广东东莞第三届钢结构产业高峰论坛;邀请了港、澳、台协会同仁参加了年度行业大会。

5.加大了行业宣传力度

一年来在“在中国建设报、中华建设报、建筑时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等主流刊物杂志发表钢结构文章报道36篇,在协会网站和钢结构网站报道60多篇;重新对钢结构官网进行改版,发表各种技术论文和技术资料129篇,为企业搭建了新产品推荐平台和VIP黄页,开辟了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五、2013年钢结构行业工作要点

2013年工作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十”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协会的领导下,积极引导行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工业化、装配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发挥力量。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主要工作:

1.继续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动行业绿色建筑、工业化建筑的进程

继续完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软课题的结题工作;联合开展钢结构住宅产业联盟活动;持续跟进“绿色建筑评定标准”的修编工作,和“工业化建筑评定标准”的制定工作(协会已被选为这两个标准的参编单位)。

2.完善、规范行业资质、标准

完成“金属屋、墙面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开展金属屋、墙面企业产业联盟活动,开展钢结构总承包资质的试点。

3.强化行业培训工作

行业培训按基、中、高三个层级进行;对基、中两个层级,要先下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式的培训,组织行业基础管理培训及技能培训,改善行业基础管理人才和技能工人短缺问题;高级培训开展诸如EMBA的高端培训、应企业和专家要求举办行业信息化管理论坛(BIM、物联网、可视化虚拟技术等)。

4.发挥好专家队伍作用

组织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扩大会议和专家会议,安排部署今年专家委员会工作计划;组织专家服务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咨询服务;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广泛吸收中青年、中西部地域、科技研究应用前沿(如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体系、信息化应用等)的人才,加入专家团队;根据专家对行业的服务、行业发展的贡献情况,授予专家“资深”、“终身”等荣誉称号。

5.加强协会的基础管理工作

认真做好行业的统计工作,为会员企业的发展当好参谋;组织钢结构配套企业和产品的展示活动;组织2014―2016年度的定点企业的申报工作;做好《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评选章程》的修订工作,维护好“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这个协会、行业的品牌,入选的工程必须是社会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组织召开2013年度委员会主任工作会;吸纳增加新会员企业50家以上,要吸纳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

6.加强协会间的工作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加各地方协会活动,要将我们委员会主要活动计划发给各地方协会,同时收集各地方协会主要活动计划,增进相互的交流;会同港、澳、台协会与新加坡钢结构协会进行交流,探讨成立国际间钢结构产业联盟的可行性。

7.社会扶贫

绿色建筑考察报告篇13

1.在普及应用方面的差异

(1)南北差异。建筑节能工作在20年前从北方采暖居住建筑启动,是由于当时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而居住建筑相对又不很复杂。但是,时至今日,随着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改善建筑热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热天空调、冷天取暖用能正在高速增长,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建筑制冷和采暖用能支出一开始就由居民负担,不存在北方早已形成的采暖“当然是公共福利”的习惯势力,因此,南方地区建筑节能的效益可以从个人经济利益上反映出来,因此南强北弱的经济形势造成建筑节能推进的速度在南方要比北方快得多。

同时南北在节能建筑设计方面在采光、保暖、气候考虑、生活习惯等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建筑施工难度和投资方面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2)农村与城市的差异。由于农村环境同城市的不同,加之经济实力和国家投入的差距,城市的节能手法比较多,但偏重于节能材料和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同时加入了很多高科技产品的大力支持。而农村产业结构简单,人们的节能意识不高,只是采用多年来的经验减少浪费,而对于修建节能式建筑兴趣不大。由于用能密度低,输送成本高,常规商品能源的成本比城市高,因此农村能源应采取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建筑节能解决方案。鉴于农村优良的自然环境和较低的人口压力,绿色节能建筑更适宜在农村得以广泛推广。

2.我国节能建筑使用普及的总体形势

1999年,北方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纳入强制性标准进行贯彻;2001年底出台《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但由于标准偏低,特别是缺少技术细节以及可操作的标准,各地执行不力,建筑节能大多在做“表面文章”。

2005年8月,建立部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建筑节能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至2004年,全国各气候区按节能标准设计的项目为58.53%,{HotTag}按节能标准建造的项目为23.25%,不按设计施工的情况比较严重。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迅速,需要修建的建筑很多,但是据初步统计来看90%以上都是高耗能建筑。据统计我国的总耗能量在减少但是建筑耗能在增多。这也就放映了节能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那些节能建筑以官方的居多,也就是官方单靠国家资金来节能减排,起到了带头作用,但是并没有得到响应。这对于绿色节能建筑的普及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二、绿色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瓶颈

1.建设及推广节能建筑的手段匮乏

仅靠官方建筑来表率,宣传也仅限于那些公用建筑,而对于农村和民用建筑的关注较少。也有相当一部分官员,特别是某些地方官虽和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局部利益和短期行为出发,抱消极拖延态度。由于前者是主导的、占优势的,因此,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将在克服诸多困难中逐步前进。在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建筑节能的进展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制推动,依靠立法和执法。如果放弃行政强制,放任自流,建筑节能工作必将前功尽弃。

2.经济方面的限制

节能建筑应用了节能材料和高新科技,其的花费都很高,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很奢侈的。在孩子教育、家庭花费、以及医疗费用等方面已经消费了收入的大部分,拿什么去进行节能建筑的投入?因此建筑节能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经济利益驱动,这样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3.组织管理不力,法规配套不全

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相应的节能工作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单位,导致建筑节能进行缓慢。另一方面,节能的相关法规和规范配套不全,具体表现在缺乏夏热冬冷区、夏热冬暖区和农村建筑的节能设计规范(设计标准),缺乏《民用建筑合理用能标准》,对建筑的采暖和空调系统的运行缺乏相应的运行节能标准,因此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

三、关于绿色节能减排建筑的建议

1.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建筑节能工作机制。依托建筑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发展中心、勘察设计协会、土木协会、大专院校等行业学(协)会、科研院校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有成效的工作。这样结合各方面的努力是节能建筑更加实用和实惠,才能激起更多人的兴趣。

2.必须加强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建筑节能监管。重视将建筑节能从立项、规划、设计、图审、监理、质监、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监管,可以对建筑节能全过程实行闭合跟踪管理,注重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的全过程控制。各相关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为节能建筑的普及负责。

3.要加快建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材料的新方法新技能的推广,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4.要强化技术创新做到因地制宜。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节能建筑性能的发挥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结合不同地点的环境特点进行技术创新。

四、总结

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推广节能住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仍然欣慰地看到,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已经开始了探索、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顺利推进建筑节能要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完善建筑节能市场。提高公众节能意识、认同度和社会化程度。从而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委员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