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实用13篇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1

二、 基本原则

按照《安徽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试行)》要求,选择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组织省、市有关事业单位、国有和优秀民营院团进学校演出,严把戏曲剧目内容质量关,精心选择或创编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黄山人文精神的优秀剧目进校园演出。

三、目标任务

积极探索创新“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体制机制,做好演出院团的资格认证、拟定剧目清单、审查剧目内容、安排演出场次、做好演出保障和戏曲专家培训等试点城市文化工作,“十三五”末,实现全区中小学校所有学生每年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

四、主要内容

以徽剧、京剧、黄梅戏等我区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为重点,通过“徽剧进校园”、“戏曲专业知识培训”、“少儿戏曲实践”、“优秀民营剧团评选”等推进我区“戏曲进校园”工作。

1、组织“徽剧进校园”活动。邀请市徽剧艺术传习所开展“徽剧进校园”活动与区内两所中小学合作,组织省级徽剧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老师或辅导员,分别以兴趣班和普及教育方式开展徽剧教育,扩大学生戏曲爱好者队伍,探索总结徽剧传承模式,拓展“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式。

2、组织戏曲专业知识培训。与教育部门联合,对学校音乐教师、戏曲院团专业演员等进行戏曲专业知识培训,为“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建立专业教师队伍。

3、开展少儿戏曲实践活动。与市徽剧艺术传习所、市文化馆等联系,组织少儿参加戏曲表演培训、演出,发现少儿戏曲人才,组建少儿戏曲演出队伍。

4、参与优秀民营剧团评选。在戏曲普查的基础上,参加全市组织的优秀民营剧团评选,内容包括资格认证、演职员队伍状况、节目质量审查等,对获得活动“优秀民营剧团”称号的剧团纳入送戏进校园范围。

五、实施步骤

1、20xx年9月至20xx年底,制定实施方案,“戏曲进校园”覆盖全区30%——50%中小学。

2、20xx年,实现全区中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全覆盖。

3、20xx年底,实现全区所有中小学 “戏曲进校园”活动全覆盖。

六、保障措施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2

一、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戏曲艺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的体现。因此,加强对高校戏曲艺术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有所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中国戏曲种类繁多,集演唱、表演、舞蹈、服饰等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可以通过鉴赏分析不同剧种特点,全面培养艺术欣赏力。

(三)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优秀戏曲艺术中所宣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契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戏曲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受到启发,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强大的震撼,其教育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优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影响。因此,戏曲艺术教育既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应当看到,目前在大学生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较差、社会责任感不强、心理素质欠缺等问题,高校德育工作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优秀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倡导戏曲文化进校园,不但可以使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强化人文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教育激励高校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传统美德,学习先进楷模,使他们在艺术化教育模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寓教于乐中走向成熟,促进健康人格的生成,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戏曲文化活动的展开对于高校思想教育深有辅佐价值和积极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为引导大学生传承优秀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提高思想品德与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此,教育部、文化部等部委近些年来相继组织了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近年来,已有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江西、陕西等多个省份的多所高校在“地方戏曲进校园”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这些探索和经验非常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学习和进一步的推广。

三、高校戏曲艺术的开展途径

(一)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首先,要注重做好学校专职艺术教师培养工作。通过制定学校戏曲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定期召开艺术教师戏曲教育研讨会等方法,经常开展普及性的戏曲基础知识培训和交流等活动,促使戏曲艺术教师们共同提高。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通过聘请在戏曲表演及理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业演员来校兼职戏曲教学,充实师资力量,多渠道的为开展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特色项目提供师资保障。

(二)注重在校园文化中添加戏曲艺术元素

高校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要有计划地增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活动。要将戏曲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应该经常在重大节日和庆祝活动中加入戏曲艺术的元素,使戏曲艺术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营造戏曲艺术教育氛围

高校要多途径的营造校园戏曲艺术环境,譬如可以专门开辟“戏曲大舞台”的活动平台;可以举办校园戏曲节活动;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开设“戏曲名曲欣赏”专题节目;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戏曲名曲作为课间音乐欣赏等,激发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四、注重高校戏曲教育的艺术实践

(一)国家要加强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国家要加强对戏曲艺术的宣传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戏曲文化当做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国家和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制具体的改革措施,把戏曲艺术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让戏曲艺术在高等学校中切实得到全力推广。

(二)高校要重视戏曲艺术课程开设与教学。首先,高校可以将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课。其次,为保障戏曲艺术的教学质量,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戏曲老师的方式进行授课。

(三)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戏曲艺术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首先,要把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结合起来。其次,戏曲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的戏曲。再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戏曲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

(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总之,戏曲作为我们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让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进高校校园,并成为校园活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品位,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自觉抵御当代各种鄙俗商业文化的侵扰,必将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在高校全面有效的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

【参考文献】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3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思想上的变化深刻地影响学校文化建设发展,导致学校重视知识学术建设,轻视文化建设,在教学上只注重教学计划的完成,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在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情况下,急需学校有关人员加强对学生思想文化的培养,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强大的重要精神支柱,为此需要积极发展文化,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思想理念、价值观、道德观等多方面正能量的载体,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戏曲艺术概述

(一)戏曲艺术的起源

我国戏曲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过程是缓慢的,一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一种完整的戏曲艺术。当时的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艺术组成。戏曲和我国古代乐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作为古远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浙江具有鲜明的戏曲文化精髓,很多戏曲起源于浙江,昆曲、越剧、绍剧、婺剧、甬剧、湖剧、睦剧、姚剧、平阳木偶、海宁皮影、巨州滩簧戏等等。兴盛于浙江,推向全国。整体上影响着我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浙江无愧是戏曲大省。[1]

(二)戏曲艺术的教化功能体现

1.鲜明的艺术特色戏剧是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包括京剧、粤剧、黄梅戏、评剧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被称作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我国戏曲种类繁多,涉及的服装样式、表演形式以及唱腔多样,体现了虚拟性、综合性的艺术特色。戏剧还作为一种制造剧情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结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以及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包括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等。[2]2.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具有很强的娱乐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化作用。传统戏剧剧目大多来自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戏曲中以忠孝礼仪为基本核心,传播的主旨一般是正向的惩恶扬善思想。在情节的曲折发展下,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并展现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戏曲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校园的人文精神

随着人们对学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对人文素养提升的忽视,很多院校的人文资源发展较为匮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手段单一,因而校园文化导向作用不能实现充分地发挥。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历史知识等,体现了一种文化精神,将戏曲文化在学校进行传播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丰富学校的人文精神,实现和谐校园的环境。[3]

(二)提升校园的文化水准

戏曲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具有历代文人赋予的文学精神,这是因为古代文化集中自身智慧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出了各种戏曲文化,他们编写的戏曲作品往往体现了极高的文化水平,蕴含了深刻的爱国思想和哲学精神,对新时代的学生品质道德培养和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三)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能够对时代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映,比如社会的价值观和主流思想,实现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净化。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离奇爱情故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4]戏曲艺术以舞台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在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感观冲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宣扬积极的爱国主义正能量的文化思想。

四、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分析

(一)引进专业化的戏曲演出,开办戏曲文化讲座

第一,学校需要通过各种资源为戏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播创造平台,积极联系各种戏曲院团,将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经典戏曲剧目,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向学生宣扬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积极的校园氛围,在交流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戏曲学习的兴趣爱好,并将对戏曲的欣赏化为自己的一种生活需求。第二,学校定期举办开展有关戏曲的文化讲座,通过戏曲专业的言传身教以及有关专家的解读,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实现对戏曲文化的传播。第三,在校园的音乐欣赏平台上有计划地安排戏曲曲目,增强广大师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

(二)将地方戏曲和学校的课堂教学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和践行需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将其积极融入到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要在校园管理中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逐渐将戏曲文化的宣传覆盖到所有的学校中去,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戏曲文化在课堂的融入全面培养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学校要在校园课程体系中开设和戏曲鉴赏有关的必修课程,加强非戏曲专业学生对戏曲文化的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需要注意的是,戏曲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的融入需要结合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认可入手,加强对广为流行的地方戏曲的教育,并要积极借助一些手段提升学生对戏曲课程学习的兴趣。[5]

(三)将地方戏曲和学生的活动相结合

学生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因此可以通过将地方戏曲和学生活动进行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其和校园文化的结合。比如学校可以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戏曲艺术文化活动”,比如戏曲脸谱绘画活动、戏曲艺术派别的知识竞赛等,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实现对戏曲文化艺术的宣传。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戏曲艺术馆、戏曲博物馆、文化馆进行参观,在专门人员的讲解下加深对各种常见戏曲流派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

(四)加强对学生戏曲社团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在学校传播和弘扬戏曲文化艺术,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建设了一些学生类的戏曲社团,比如北京大学的京昆社、复旦大学的昆曲社、我们嘉兴学院也开设了越剧讲座,建立越剧社,我们文化馆派员指导、传授或者排练等。有些大专院校的戏曲社团发展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比如同济大学的昆曲社已经壮大到上百人,南京高校的戏曲社团加强了自身和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了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要积极开展建设各种戏曲社团的同时,要在资金、政策上为学校戏曲社团的发展提供支持,到达必要的条件,积极鼓励社团互相交流和各种戏曲文化活动,并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为在戏曲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颁发相应的证书和奖品以鼓励,为学生热爱戏曲和实践戏曲,进一步学习戏曲创建各种平台。

总结:

戏曲文化具有丰富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戏曲艺术在校园的传播加强了传统文化载体的建设发展和传承。同时,通过戏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化、活动社会化以及教育品位化的发展特征,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强化的重要发展道路。为此需要学校有关领导加强对戏曲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视,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在学校文化中传播戏曲文化知识,采用引导、激励和熏陶等方式,充分展现校园文化管理丰富多彩的育人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琪,王晓坤,黄帅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5):205-207.

[2]郭进怀.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当代戏曲艺术[J].东南传播,2006(12):80-81.

[3]伍益中.湖南地方戏曲与高校校园文化结合的思考与实践——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戏剧之家,2015(18):32-33.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4

高甲戏、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打城戏被誉为泉州地方传统戏曲的“五朵金花”,这些传统地方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竞争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土壤。当前,随着泉州“东亚文化之都”、“亚洲艺术节”等活动的成功开展,泉州传统戏曲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更是一时成为热点。

在我市,研究闽南文化的学校有很多,但研究泉州戏曲艺术的比较少,而且都比较单一,有的以“梨园戏”作为校本课程,有的以“打城戏”作为校本课程,有的以“布袋戏”作为校本课程,但也只是作为普及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它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我校以丰泽区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举措为契机,在原有的《海丝泉州》校本课程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挖掘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的资源效应,开展了《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课题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其发展规律是进化。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因此,让广大青少年全身心地沉浸在传统戏曲的优美世界,感受戏曲魅力,体味戏曲韵味,从而钟爱戏曲艺术是我们开展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做法:

一、编写校本教材《泉州传统戏曲简要读本》,并把它纳入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校本课程是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泉州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编进教材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凸现学校文化特色,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此次我们共编写了《泉州传统戏曲简要读本(文字版)(绘本版)》两套校本课程(绘本版供一至三年级使用,文字版供四至六年级使用),并把它纲入课程管理,每周一节课,以行政手段为泉州传统戏曲文化进课堂保驾护航。

二、泉州传统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戏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和思想教育结合的重任。戏曲中有美育,有历史,有时代风尚,有传统美德,其中的积极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从2014年开始至今,我校已经陆续完成了“海丝馆”、“海丝文化墙”等校园文化建设。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加工,制作成专题学习网页或者黑板报手抄报进行展览;在学校广播站开辟戏曲专栏;在学校张贴戏曲表演家及戏曲作家照片;在学校文化艺术长廊制作戏曲展板,使地方传统戏曲艺术在小学校园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校园独特的风景。

三、让课堂成为传统戏曲文化教育的主战线

戏曲是一种集诗、乐、舞、舞台美术、化妆、服装等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而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两者相结合,省时省力,又高效。因此,我们注重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系列综合性学习。音乐课上,学唱选段;体育课上,学习身段;美术课上,描绘脸谱;语文课上,赏析唱词;班队课上,通过开展故事会、演讲、作文赛、手工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戏曲世界,让学生在骨子里折服于戏曲博大精深的魅力。还可以通过写训练日记,阅读整理戏曲资料,写研究小论文,使学生熟悉戏曲,爱上戏曲。

四、请进来,走出去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成立不同戏曲小剧团,学习戏曲表演。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邀请梨园剧团、高甲戏剧团、木偶剧团演员进校上课,或者组织学校教师深入艺术学校或艺术团体进行观摩学习。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计划、定活动内容,面对面地指导学生的“童子功”的训练,训练内容可包括戏曲唱腔、身段、化妆、服饰等。

五、主题活动增信心

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如戏曲艺术节、戏曲文化座谈会、戏曲知识的擂台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进而爱上戏曲,沉迷于戏曲,成为戏迷、票友。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5

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比如开门关窗,行船跑马,穿针引线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 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戏曲社以“唱响青春,传承国粹”为宗旨,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 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 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美国版)、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由于专业分散,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唱词艰涩。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那么就会发现,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里面有对仗句,有排比句,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宣扬传统美德,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厢对比,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惊怒天庭,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并没有过时,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关注戏曲,体验戏曲,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推动戏曲走进校园,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了解戏曲,最终喜爱戏曲,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传》搬上了舞台,在专业演员指导下,排演了越剧《甄??君臣游园》选段,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

然而,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笔者认为,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类),荣获二等奖。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6

戏曲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如两夹弦《三拉房》、豫剧《挎红》等。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优良的表演方式,如《苏三起解》《对花枪》等。

学校领导对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特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曲演唱,音乐教师进行教、练指导。在音乐教学中讲到民歌时,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戏曲,开展“学唱戏曲”的活动;体育教学中我们把韵律操作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国传统运动、戏曲基本动作引入体育课中;美术教学中加入脸谱的绘画等。在校园的文化廊下、墙壁文化等,学生都能看到戏曲的倩影,同时也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动作。他们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动作彼此表演,看看动作中还有什么不到位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这样就避免了把校本课程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真正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在强调学科整合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内容,才有利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开发,才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还不定期聘请两夹弦剧团的专家老师来校给予专门指导,请他们纠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词力争优美隽永,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词力求迷人、亲切,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校园戏曲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自己所教的班级、小组为整体进行戏曲教学。把最新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及时总结。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县市电视节目,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我编排的戏曲《爱心家园》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我执教的《看大戏》荣获菏泽市电化教学二等奖,同时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我主持的菏泽市教学研究课题“地方戏《两夹弦》”获得成功结题。我还为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六・一”艺术节,我排演的戏曲《说唱脸谱》《卖水》、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收姜维》、曲剧《风雪配》、大平调《三传令》、枣梆《蝴蝶杯》、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拷红》《朝阳沟》《洼洼地里好庄稼》、两夹弦《三拉房》《王宝钏》《爱心家园》等都搬上了舞台。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教学的设计尽量以唱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7

一、 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

我国戏曲最原始的雏形是古代歌舞和巫师表演,经过岁月的打磨和筛选,在南北宋之交形成“永嘉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形式,它拥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于一身,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戏曲具有高度审美价值。戏曲表演从化妆到衣着都有很深的讲究,不同的脸谱颜色表达不同的人物个性,不同的衣饰装扮表现不同的身份地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任何一件艺术品,从本质上看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对于中国戏曲而言,便更是如此。

戏曲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古典戏曲文学继承了中国诗歌的表达方式,“意在言外”,运用中国诗歌传统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采用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造境方法,包括借景言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抒情性渗透进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人物刻画,文字加工,以及舞台呈现,演员表演等一切戏曲组合因子。舞台设置简单,但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往往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戏曲进校园”正是想通过戏曲这种具有深刻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给予学生美的欣赏,并通过表演者的表演理解其中的价值表现,获得思想教育。

二、戏曲进校园的教育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其次,在图案设计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说明功能,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色彩缤纷,美丽动人。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戏曲表演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表演,没有设置与场景相仿的道具,仅有的是伴奏音乐和演员的表演,其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主要通过演员的动作来体现场景。比如说骑马,演员有的道具仅仅是手里握的马鞭,他们通过肢体做出骑马时摇晃动作,使得观众觉得真的是骑着马在奔驰。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虚拟式的表演就要求学生在欣赏戏曲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戏曲学习能够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这个学习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对一切的要求是要够简单,够快,但戏曲是慢的,悠长而平缓的。他需要观众静心去体验和理解,其中的奥秘也需要观众缓缓的思索,欣赏戏曲能让学生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正因如此,如果能让年轻人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性情。让当下浮躁的年轻学生,更沉稳、更专注。

三、 让戏曲进校园进一步发挥教育价值的措施

(一)明确戏曲进校园的意义

戏曲进校园是为了把戏曲这种传统而又独特的艺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收到美的教育,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要培养表演出色的演员。目前一些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往往是集中教授部分学生,打造一两个表演节目,再到校内外表演,显示戏曲进校园的成果。事实上,全面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才能为未来培养戏曲艺术观众与传承人。

(二)让欣赏美成为每个孩子的权利

戏曲进校园要以所有学生为对象,而非给少数学生创造机会。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仅要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还要体现在戏曲进校园中。对每所学校来说,应力争让所有学生都与戏曲结缘,要么能欣赏到多场戏曲演出,要么能参与戏曲学习与排练,让大家都能乐在其中,或学在其中,或演在其中。然而一些学校的戏曲进校园,往往只囿于戏曲社团,参加了社团的少部分学生才有机会参与,不曾参加社团的绝大多数学生则只能置身事外。

(三)创新教育思维,获得家长肯定

戏曲文化虽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但它毕竟没有纳入考试考核的范畴,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家长形成了一种考试成绩至上的思想,戏曲进校园,就要面临民众和学生家长的质疑:传统戏曲虽是文化瑰宝,但毕竟和学生当前的学业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学校要创新教育思维,多给家长宣传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和价值,成绩很重要,但远不及具有良好审美观念的未来,因为生活的美是需要发现的,这种能力是成绩替代不了的。

结语

戏曲进校园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手段,只要大家普遍认识到这一行为的价值,相信戏曲进校园发挥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将会更加明显。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8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然而来自国内外的恶俗文化垃圾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代大学生既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比如开门关窗,行船跑马,穿针引线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 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戏曲社以“唱响青春,传承国粹”为宗旨,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 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 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美国版)、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由于专业分散,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唱词艰涩。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那么就会发现,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里面有对仗句,有排比句,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宣扬传统美德,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厢对比,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惊怒天庭,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并没有过时,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关注戏曲,体验戏曲,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推动戏曲走进校园,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了解戏曲,最终喜爱戏曲,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传》搬上了舞台,在专业演员指导下,排演了越剧《甄・君臣游园》选段,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

然而,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笔者认为,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类),荣获二等奖。

如今,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正兴之时,各戏曲剧团也应以此为契机,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以此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打消学生对于戏曲的某些简单的误解和偏见。

结 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传统是民族的本。历史和现实表明,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推动其走进校园也是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学生既要认识到戏曲艺术进校园的现实意义,也要努力扩大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果戏曲艺术有了青年学生这样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那么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瑰宝必然会走出日趋衰落的危机。

参考文献:

[1]王琪.王晓坤.黄帅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时代文学,2009年10月15日.

[2]秦方方.中国戏曲脸谱设计的审美价值[J].戏剧文学,2008年第10期.

[3]冯磊.中国戏曲的德育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张春娟.地方戏曲如何走进校园――以秦腔为例[J].当代戏剧. 2013年1月15日.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9

一、戏曲艺术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

当今时代,戏曲艺术能有效配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传播优良的道德风尚,宣传和谐理念,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补充。戏曲故事的内容在题材上包括:

(一)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在《王昭君》《杨门女将》《风波亭》等传统戏曲中,都大力颂扬爱国主义思想,宣扬国家统一,歌咏和宣传民族英雄人物,虽然其中也掺杂着一些封建忠君思想和大汉民族本位主义,但瑕不掩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却能激发青年人的爱国热情。

(二)充满反抗压迫的激情

《铡美案》《逼上梁山》《十五贯》等戏曲,题材取材多样化,有良好的群众情感基础,最能反映人民群众渴望惩恶扬善、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的情感,虽然其中有时也宣扬“好皇帝”“清官”以及“因果报应”等那个特定年代根植于人的头脑中的糟粕思想,但其充分反映了人民敢于抵制强权、反抗封建政治迫害、渴盼官吏清明、冤案的美好追求。

(三)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为媒》《孔雀东南飞》和《西厢记》等戏曲中,宣传着一些为人所称道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人物,也赞美着一些不唯命是从的叛逆女性。表现出人们对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反映出强烈的争取婚姻自主、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迫害的群众呼声。

总的来说,戏曲艺术的题材,更多的是在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心声,表达了“扬善惩恶”的思想,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其主流是健康向上的。[2]所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古为今用”的方针,汲取中国传统戏曲中积极的、有益的、健康的东西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功能,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戏曲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博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因而,戏曲艺术对于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效地传播道德理念、突出德育教学的互动性而言,是一种有益的摸索。戏曲艺术在高校中的推广,必将成为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方式的有益尝试。

二、在高校中推广戏曲艺术的实践

当前要深入搞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就是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搞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13号令),并依据这一规程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简称《方案》),作为指导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涉及艺术教育内容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若干方向。现在全国已经有80多所全日制高等学校设立了戏曲艺术的选修课,授课的内容包括曲艺的基本理论、行腔走韵的表演技巧、文学鉴赏等知识,在戏曲课堂上,大学生们能非常系统地涉猎中国戏曲艺术的丰富蕴涵。在高校中开展戏曲艺术教学和鉴赏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生们对戏曲教育课程的喜爱也昭显了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由于影视剧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兴趣爱好,人们似乎遗忘了传统戏曲艺术,致使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情况:许多地方剧的演员青黄不接,地方剧团效益下滑。戏曲一唱三叹、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作风存在差异,还有青年一代普遍欠缺艺术审美修养,他们不了解、不接受戏曲艺术,在高校的校园文化里,不重视宣扬戏曲艺术的相关学生社团建设,大学生们不关心戏曲艺术的传承问题。存在这种情况,虽然有学科建设和就业导向等一些现实因素的原因,而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戏曲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为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倡议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文化部、教育部以及财政部相继联合推出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3]这一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中国京剧院为主要力量的“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其每到一处,都赢得满堂喝彩。“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已经开展了十余载,大学生已经成为这个推广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大型活动的最大受益者。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艺术,培养自己的才能美,塑造良好的人格美,铸造健康的行为美,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也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校园文化。为此,要不断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理念,把在高等学校中普及戏曲艺术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实效性,甚至是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的重要方向去探索。

三、在高校推广戏曲艺术的途径探索

(一)科学组织戏曲艺术的教学活动

纵观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呈现出单一的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局面,普遍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与戏曲音乐对学生的熏陶,音乐课上多是中外名曲的审美欣赏,传统艺术的教育教学内容相对缺乏。一些学生对西方音乐非常感兴趣,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施特劳斯的大名对他们来说是如雷贯耳,而他们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秀成果却非常陌生,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一些年轻人甚至对著名的戏曲名剧如《窦娥冤》《沙家浜》《白蛇传》《白毛女》《桃花扇》《西厢记》等也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极大挑战。[2]

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显现的,所以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大工程。传承和推广戏曲艺术,也需要立足于教育体制,从制度上保证戏曲艺术教育实践工作的正常开展,按着教育发展规划,规范地编写标准教材。应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为宗旨,结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入浅出地组织好课堂,真正让学生认识到祖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使戏曲艺术的精华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从而爱上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

(二)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普通高校中开设戏曲艺术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戏曲发展的历史及艺术特征,尤其重要的是,紧密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与素质培养的同时,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不自觉地受到德育教育。因而,在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时,不能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在评价教育效果时,也不能把理论考核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而应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综合科学地实施评价,将评价贯彻于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以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各个层面。

(三)宣传机构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各类报纸杂志、影视媒体等宣传机构应当恪守职业准则,发挥好其舆论导向的作用,不仅要杜绝宣传各种悲观厌世、低迷消沉和放纵宿命等精神垃圾,更应着眼于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将引导和教育青年一代作为己任。社会媒体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参与到传承优秀戏曲艺术的活动中去,为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增加声势。

(四)“戏曲进校园”与“戏曲出校园”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感受戏曲的魅力,可以积极组建学生剧团,开展校园票友演出活动,有组织地定期开展以戏曲艺术为主题的校园艺术节,在校际间开展大学生剧团的交流互访活动;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为大学生戏曲艺术爱好者走出校园创造条件,使其在社会大舞台中充分展现自己,参与戏曲艺术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民众的支持,更需要其自身的不断创新。如今,以京剧为代表的大量现代戏的创作成果非常丰厚,如,京剧传统伴奏样式与管弦乐队成功合作的交响诗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著名钢琴家殷承忠先生钢琴伴奏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气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习惯和情趣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校园戏曲传播方面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对传统戏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加以创新,使其适应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现实需求,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从而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新的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 赵景勃.从戏曲自身开掘德育的资源[J].中国戏剧,2006(09).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10

二、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精神积淀

所谓校园文化精神,指的是校园文化应具备深层次、历史性的的文化内核和价值主导。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一经形成就具备稳定的品质。它体现了校园主体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并成为校园行为方式的主导理念和文化皈依。校园文化精神能够感召大学生选取符合校园文化身份的价值追求和学习方向,是一所大学教职工、学生获取自我文化认同的精神依据。当前,由社会发展所引起的体制变革、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文化碰撞等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这直接导致高校文化价值观发生重大偏移。面对社会外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压力以及学生求学目标的现实化,高校教育的基本主导思想发生变化,很多高校的理想化价值目标变为直接的现实利益获取。此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外界物质化的价值取向影响,这一切都影响了高校的教育行为方式。高校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理想“虚”待、封闭办学、一元追求、依附行政主体的教育方式,而走向实际需要、开放多元、独立自主的更为丰富的教育生存状态。一方面,高校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摆脱单一文化空间“象牙塔”的限制,走向广阔的外部社会环境,积极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敢于发挥学校个性,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校与社会的衔接;但同时,在一个并未完全形成成熟的教育理念时段,受外部环境商品化意识及功利化倾向影响,再加以地域、专业类型、学校层级等个别差异,很多高校的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严重的商品化、功利化偏移,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判断相应发生重大偏差,为利益化价值主导。这一切使得高校的育人文化目标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高校的健康发展也遇到诸多问题。

很显然,这种视域下的戏曲文化传承对于高校,尤其是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建设意义重大。有别于各类浅表化、运动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精神重在内涵建设,强调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当代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形态,当被引入高校校园,一方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使命;同时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有效地抵制媚俗、低俗、庸俗的低级文化形态,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品位和品格。要克服当前高校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德育权威受到严重冲击的客观现实,我们应努力吸收、发挥戏曲文化的精神内涵。首先,高校肩负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责任,坚持文化育人的教育方式,培养完整人格的大学生。高校应以强烈的使命感去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杰出位置。中国戏曲艺术文化内涵丰厚,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典型艺术形态。当代戏曲作品中,很多戏曲改编自名著经典,或来自民间流传。前者可以此加强对传统经典的了解和传承,后者对现代社会中很可能失传的民间口头文化有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往往被很多高校所忽视。事实上,不同层级的高校虽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但根本的主导目标应集中在“育人”。

高校以文化育人,但人才培养并非仅是纯粹工具化的技能之才。高质量的高校人才培养应摆脱单一工具化倾向,而应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新时期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在政治上有坚定的信仰立场,对社会有热忱的人文关怀,知识结构上有广博的专业素质,品格上有崇高的道德情怀。作为一门诗意化的艺术形态,戏曲艺术在文化育人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弥补纯粹工具理性人才培养的缺陷,积极塑造人的感性层面,丰富人的情感思维,健全人格结构。特别是一些地方戏曲,充满人情、人性内涵,人文情怀明显。如越剧《陆游与唐婉》《桃花扇》,在带给受众美仑美奂的视听享受的同时,还能促发人的生命思考,对文化的深沉感受。其次,高校长期的发展应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不盲目追求工具化教育理念,遵循生态、伦理文化。地方高校更不应该逃避自己对地方文化的责任,努力避免片面地、功利化的利益寻求,以牺牲地方社会责任来获得学校和自身短视的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以越剧、黄梅戏剧目等地方剧种为代表,一般都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强化地方的文化个性和地域认同感,为地方的文化建设出力,同时也能形成自我个性化的校园文化。近年来,很多地方戏曲文化都积极拓展体现地方文化风格的剧目,如黄梅戏极力打造安徽的历史文化品牌,优秀剧目如《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大乔与小乔》等充分展示了安徽地域文化的精神品格。更以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为代表,将《徽州女人》等大戏带入高校校园,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精神养分。在高校,无论是地方戏曲,还是京剧国粹,这些精典剧目往往都能获得师生的追捧。古典传统剧目如《群英会》《天仙配》《红楼梦》等已经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镌刻在人们脑海中。当大学生接受时,便从这些戏曲艺术中感知到这种文化记忆,丰富自己的文化主题内涵。当代新编如河北梆子《赵树理》、越剧《孔乙己》、黄梅戏梅花奖获奖剧目《半个月亮》《徽州女人》系列等优秀戏曲不仅仅给广大师生带来审美的享受,更使他们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促使他们了解地方文化个性,找到文化身份的归属感。戏曲文化所带来的这一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极大地凸显了每个校园自身的文化个性的集体呈现。这些文化行为将高校和地方文化相连接,极大地促进地方高校文化精神的积淀和建构。总之,将戏曲文化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精神中,结合学校历史和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高校要在戏曲艺术中寻求文化传承、创新与当代教育理念的契合点,坚持自我的文化个性与时代教育目标相统一,借此建构属于自我文化身份的校园文化精神。

三、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安徽农业大学戏曲文化教育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文化育人的目标。从安徽农业大学的实践来看,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文化育人这个主线。这就要求学校科学规划戏曲文化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方面工作,长期坚持,整体推进,切实统筹好戏曲课程的教育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关系、戏曲文化活动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戏曲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时积极搭建实施戏曲文化教育的工作平台,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营造学唱戏曲的氛围。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前提下,弘扬主旋律、高品位的优秀戏曲作品,突出文化育人的宗旨,将戏曲文化的弘扬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引导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最终建构起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特点和学校文化个性的校园文化形态。安徽农业大学从最初的京剧欣赏课,发展到现在的黄梅戏欣赏、中外名曲欣赏、音乐视唱与指挥、中外钢琴名曲欣赏、影视音乐鉴赏再到创办服装设计与艺术专业,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唱演再到唱响校园,从校园活动到走进电视直播间又到全国大赛的舞台,师生们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学校始终坚持文化育人这条主线不动摇,切实将文化育人这条主线贯穿戏曲文化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将素质教育作为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全校上下齐抓共管,教师们各展才艺,学生们踊跃选学,各类课程累计参学学生达3万多人,涌起安徽农业大学戏曲文化教育的新风,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推动着安徽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安徽农业大学采取多元化手段开展戏曲文化教育。

(一)构建戏曲文化教育的教学平台

首先编制教学大纲,自编教学读本。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大纲结合学校自身资源条件和戏曲教学的基本要求制定,自编与选修课程匹配的普及读本,供选课生课后阅读。同时学分认定。教务部门结合实际对戏曲类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时学分给予认定。安徽农业大学近年已稳定为每个课程24学时(1.5学分),并明确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施的比例为1:1。实践教学包括音像资料欣赏和习唱、表演两部分。此外组织团队教学。以京剧为例,京剧剧目包括传统戏和现代戏等,传统戏中有四大行当,在表演艺术中有“四功”“五法”等,仅由一、两人来完成是力不从心的。学校充分利用老师们的特长,组织团队进行教学。除了开设专门的戏曲类课程外,学校还可以积极探索将戏曲文化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学、绘画、艺术设计、园林规划和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学校打造戏曲文化教育的实践平台

积极搭建一个实践的平台,让有兴趣的同学能够亲身感悟戏曲艺术的魅力,让有戏曲潜质的同学能够真正提高唱演的水平,这是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目前学校支持组建了相关的大学生社团,如大学生戏曲社、民乐团、大学生京剧队、大学生管乐团、黄梅戏队等,每个社团都安排有指导老师,定期指导业务并帮助学生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活动,如“新年戏曲晚会”“京剧专场演唱会”和各个社团的迎新生文艺晚会等。学校每年还鼓励和指导高水平的学生参加各类戏曲比赛,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和学校的教学成果,在大学生中树立标杆。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11

新形势下,中华戏曲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代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文化的形势下,高校要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中华戏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研究选择,使中华戏曲文化有新内容新面貌,使中华戏曲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现代化。

一、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质的方法

新时期高校开展戏曲艺术教育应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所谓第一课堂,就是立足课堂在课内有步骤地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在课内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创设情境法。就是从戏曲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从戏曲的特点、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方面入手,通过丰富的戏曲艺术知识的介绍,将大学生引入戏曲艺术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进入角色,引起交流兴趣、情感共鸣,然后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探讨戏曲艺术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精彩的艺术形式,体会其非凡的艺术魅力。这样在美的享受中,师生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2)赏析法。在戏曲教学的初级阶段是让学生认识戏曲的综合性特点和戏曲的基本常识,知识讲解应深入浅出。同时,任何艺术的价值都必须通过与欣赏者产生共鸣来体现,同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或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也会使学生有所感动。注意选择容易吸引学生的戏曲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华戏曲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3)表演法。分析戏曲作品对于学生的创作和表演以及文艺评价也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欣赏精彩的戏曲剧目的基础上对其结构、风格、流派、技巧、思想等进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戏曲知识。促进学生多中华戏曲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如此,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戏曲的表演,可以是断片表演,也可以是一些唱段。通过参与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表演的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践行戏曲唱、念、作、打的艺术要求,来让学生在体念剧中人物角色时达到情感和思想的升华。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开展校园戏曲文化活动。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让学生得到戏曲文化的濡染与熏陶。在第二课堂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基本的方式有:(1)引入经典。尽管大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但是这却并不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校应当利用各方资源去搭建平台,整合渠道,积极联系地方戏曲剧院,把优秀的经典戏曲剧目请进校园,营造氛围让大学生走近戏剧和走进戏剧,通过现场的视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的厚重去凝聚校园文化的内涵。(2)成立社团。高校应当引导并扶持学生成立自己的戏曲社团,并在资金投入、硬件保障和氛围营造上给予支持,让这些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却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投身于戏曲文化建设。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戏曲表演知识后,大力开展戏曲文化周、戏曲文化展、戏曲剧本征集评选等活动,并根据学校实际创作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作品,力争搬上舞台。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创造校园戏曲文化的精品。(3)举办讲座。高校应当多方联系戏曲表演的艺术家和戏曲研究的专家,为学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因为中华戏曲文化中包含诸多地方戏曲,它们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有过灿烂与辉煌,也有过危机与磨难。通过戏曲艺术家的言传身授,理论专家的文化解读,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兴衰历史,品评民族文艺的文化根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教育。

二、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校园戏曲文化教育贵在坚持。为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期有效。

(一)制定高校戏曲文化教育的原则

1.创新教育的原则。戏曲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性的艺术形式,其注定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戏曲文化,并非是保护过去,而是保护未来。因此,高校戏曲文化教育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须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汲取新的生命源泉,使高校的戏曲文化教育贴近高校,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兴趣引导的原则。高校戏曲文化教育,应以兴趣引导为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蓬勃开展,关键是能否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爱好。各高校应当根据当地实际,与当地戏曲发展相结合,同时注重戏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建立戏曲文化教育与现代高校的对话机制,以此增强戏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持续实效。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12

一、兰州市高校内戏曲音乐发展现状

戏曲音乐在高校的发展,因学校专业建设特色,学生可分为两类:艺术专业学生和非艺术专业学生。

(一)艺术专业学生是指本专业内开设有音乐、戏曲等专业课程的学生。此类学生一般分布在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文理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学校设有音乐学院、音乐系或学前教育专业,因专业培养的需求,学校开设有京剧、秦腔、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视唱练耳、形体训练、器乐、声乐等课程,将直接或间接学习中国戏曲艺术。

(二)非艺术专业学生是指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没有开设任何与戏曲相关的课程的学生。此类学生受欧洲音乐、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网络等众多文化侵袭和出生时代的影响,98%的学生完全没有了传统戏曲的理念,甚至厌恶戏曲。更不会主动接触中国传统戏曲文化。90后大学生尤为明显,现将兰州高校内当下戏曲爱好者做如下统计:

兰州市2014年各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社团、票友统计表

兰州市近十几万大学生中,戏曲票友不超过百位,概率不足0.1%,且95%的戏迷只会演唱而从未接触过器乐。演出乐队文武场面均邀请专业剧团演员、退休老人、进城务工员等组成。因场地、经费、时间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戏迷团演出活动组织的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是多个社团搭班巡回式演出。

二、21世纪以降兰州市高校内大学生戏迷团活动概述

兰州地处甘肃陇中地区,黄河由此穿过,黄河两岸绚丽多姿。花儿、小曲、甘肃地方小戏、大戏秦腔、河南梆子等艺术形式在这里缠绵不断、余音绕梁。大学生票友们也耐不住学习之余的寂寞,2000年以来组织了以秦腔为主,辅以其它戏曲剧种的演出,虽然场次不多,但在学校、社会中反响甚大。

(一)2002年兰州大学成立了大学生秦腔社团,在其后勤集团陈再平老师、大二学生王彦龙的组织下,开展了社庆活动,参与学生除兰大本校学生外,也吸纳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商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校等高校在校学生28人,演出秦腔折子戏、清唱唱段。观看演出400余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自此社团每年6月中旬组织社庆演出,延续至2007年,社团解散。

(二)2004年兰州理工大学成立大学生秦腔社团,本校五名学生加外校学生、退休老年干部、外来务工人员组织社庆活动,剧目以秦腔为主,辅以豫剧、京剧、眉户戏等剧种的清唱唱腔,在场观众300余人,效果盛佳。此后05、06年连续举办社团纳凉晚会演出。07年该校五名学生毕业后,社团解散。

(三)2006年在甘肃省电影电视总台《大戏台》栏目的组织下,开展了大学生戏迷争霸赛活动,从初赛89名选手中,最终8名学生晋级决赛,每四名选手为1组进行周冠军PK赛,最终兰州城市学院学生薛仁宝、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师立军分别获得周冠军。

(四)2007年兰州交通大学开展首届校园文化节,举办大学生秦腔专场演出活动,演出折子戏《悔路》、《断桥》、《虎口缘》等。同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学生柴建忠组织成立了大学生秦腔社团,每年12月举办社团汇报专业演出,5月举办社团社庆演出,延续至今。在校期间,每周六晚7:00准时活动,参与者均为兰州市各高校戏迷爱好者。

(五)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组织举办校园文化节,整场演出以秦腔清唱方式展现,乐队文武场面均为兰州各高校学生组建的学生乐队。

(六)2010年,兰州交通大学秦腔社团在青年教师颉栋栋、王海勇,学生刘艺平三人的组织下成立,晚会以大学生清唱唱段为主,并邀请甘肃省秦剧团现场助阵演出,现场近千人观看演出。

(七)2011年12月兰州城市学院成立秦腔社团,与西北师范大学秦腔社团合伙组织了社庆演出,次年同期举办社庆,并于2013年宣布社团解散。

(八)2012年12月12日、2013年12月14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张君仁院长的倡导下,由学生师立军组织排演了“西北地方戏曲著名唱段学习演唱会”,两场演出均为音乐学院研究生、本科学生,他们分别来自甘肃、河南、河北、湖南、内蒙古、东北等省份,演唱剧目涉及秦腔、陇剧、京剧、豫剧、眉户戏、碗碗腔、陇东道情、曲剧、甘肃地方小曲戏等剧种。

(九)2014年4月由甘肃电视台《大戏台》栏目和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组织了“陕甘戏迷争霸赛大学生专场”海选节目,43人参于演唱,乐队全部由西北师大音乐学院学院学生组成。最终西北师范大学师立军、陈林、罗宝宝、赵娟娟和西北中学学生石俊杰晋级100强。

(十)2014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秦腔社团组织编演了秦腔本戏《铡美案》全本,按不同场次演员分配秦香莲4人、包拯3人、陈世美2人,全场参与演员40余人,除本校学生外,吸纳了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高校学生。

三、戏曲音乐在高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多场大学生戏迷活动中,笔者作为活动的组织、参与或者旁观者,深深感受到戏曲专场活动开展的不容易,传统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还存在诸多难题。

首先在戏曲音乐学习中需解决的问题。艺术专业类学生深受学院派影响,认为中国民族音乐不如西洋音乐好听,搞戏曲不如唱歌剧有档次,不愿意接受中国传统音乐。音乐学院多半任课教师尤其是声乐教师,觉得民间唱法不够科学,影响声乐学习,不让学生去接触、学习戏曲。非艺术类戏迷票友,因没有接触过音乐基础理论训练,全靠记忆学习戏曲,不能准确学会唱腔之所有,且音准、节奏、音域均很难达到要求。

其次是排练、演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①由于大学生戏迷自身条件限制,演出服装、道具,乐队伴奏配置不齐等因素,可选择剧目非常有限。②每位学生课程安排时间的不统一,排练时间很难协调,有时甚至只有演出当天所有演员才能全部到场,缺勤现象十分严重。③高校内可供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场地十分有限,且一旦涉及非本校学生参与的活动,场地费用价格非常昂贵,学生社团几乎没有经费支持。④排演节目类型大都以清唱唱段为主,兼演折子戏。

传统戏曲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之下,大学生戏曲社团举步维艰的发展着,戏曲该如何才能进一步延续,使这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在高校得以持久发展呢?

(一)高校承担着集结思想和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中国戏曲文化的振兴不仅仅是戏曲研究院或剧团的事情,更需要高校能勇于承担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弘扬传统本身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高校团委应当在资金投入、硬件保障和氛围营造上给予大力支持。让这些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却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投身于戏曲文化建设,这无疑将为戏曲文化的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兰州高校内校园文化多以本校学生为主体,开展校园歌手大赛、诗词朗诵会、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形式,很少邀请专业团体进入高校表演,为数不多的几场还多以音乐会、交响乐团为主体,戏曲类表演节目胜少。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自2006年12月举办学术艺术月以来,曾多次邀请国家京剧院、省秦剧团、省京剧团、环县皮影戏、通渭小曲戏、兰州鼓子等演出团体进校演出,反响很大,现场观看演出的学生情绪非常激动,可以看得出传统戏曲还是深受当代大学生欢迎。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13

张军的昆曲推广活动早在1998年就已经开始,他说:“在上昆的时候,我们组织了针对大学生和高中生的昆曲进校园活动,我是主动请缨担任主持工作的。”300多场的活动,他都没落下,足迹遍及上海的中学大学;获得“非遗”之后,昆曲的足迹还延伸到了国外校园,“去年,我就去哈佛大学、汉堡的音乐戏剧学院。”十二年的宣传活动,张军用了“乐此不疲”四个字来形容,“我觉得推广传播昆曲,和我学戏、演戏一样,是我的主业工作,所以只要有类似的活动,我都不会推辞。”

张军的昆曲艺术中心,去年成功推出了园林实景版《牡丹亭》,今年他的计划是将改编自《长生殿》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搬上舞台。“唐明皇是我老师蔡正仁的拿手角色,他手把手地教我这个戏,但很遗憾我在上昆的时候只演过十几二十场。这次搬演是我自己的愿望和老师的嘱托。”

和谭盾合作的《牡丹亭》,让张军对环境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在特定的环境下表演特定的剧目更能激发演员的创作灵感。就像园林版得《牡丹亭》只属于朱家角课植园,这次的《唐明皇与杨贵妃》也将会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打造。”

同样,张军也不忘继续吸收发展年轻人:“谭盾告诉我,他在国外当学生时,有很多机会能用优惠的票价去观摩学习。我自己在国外参加活动,也是把空余时间花在观摩演出上。这是一种很好的能吸引那些有志于艺术的年轻人的方式。所以在做园林版《牡丹亭》的时候,我们也实行了学生票。就算当天座位满了,只要学生愿意来,我们就一定想办法帮他们安排位置。这点我们还将继续。”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