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戏曲教案实用13篇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篇1

江苏省北部地区(以下简称“苏北”)包括徐州、淮安、宿迁等,地处中国南北交界,拥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戏曲资源,当地流传的传统戏曲犹如一颗颗明珠积淀着民族艺术的传统,极具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挖掘和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既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开发并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探索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学校环境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环境资源和教室环境资源。我校设置戏曲展馆,布置戏曲文化墙、戏曲走廊,在图书馆典藏传统戏曲的文字、文献、图片、音像资料,用具有浓郁戏曲风格的图像作为校园标识或校服图案,将校园铃声全部换成戏曲音乐。用学生的戏曲艺术作品装饰教室,教室的墙壁用戏曲舞台图案作为装饰,悬挂戏曲剪纸、泥塑、纸塑作品,板报、专栏以脸谱等戏曲图案作为题花和线条等,使学生在浓厚的戏曲氛围中引发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审美观念,发展审美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是开发利用传统戏曲资源的主要途径,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学科课堂教学人手。艺术类课堂深受学生喜爱,是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主要课堂。音乐、舞蹈课中欣赏优秀剧目,教学生学唱戏曲名段,演奏二胡、笛子、土琵琶、锣鼓等,进行手眼身法步等戏曲基本功的教学;美术课安排学生欣赏舞台美术、脸谱艺术、服装造型等,让学生学习戏曲图案的构图、设色;手工课,让学生进行戏曲风格的剪纸、泥塑、纸塑,用最简单的材料制作戏曲道具等,使学生了解戏曲艺术特点,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和德育因素,是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又一重要课堂。教师让学生收集整理反映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勇敢,为追求幸福生活努力拼搏的戏曲故事、戏词、歌谣,反映苏北风土人情的名段。教师先介绍其思想情感、戏曲背景、故事主人公等,让学生了解故事、戏词等文字中所包含的审美、德育因素和语言学习素材等,使学生受到审美感染。社会和体育课堂是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重要途径。 社会课教师还可以挖掘苏北传统戏曲故事、戏曲人物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踢腿、下腰、旋子、跑龙套等戏曲基本功,感受这些基本功洋溢着的程式美和动作美,体会其蕴含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学校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途径之一。我校根据本地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组建一些社团或兴趣小组,到当地文化站或剧团查阅和收集民间传统戏曲的图片、照片、实物资料,聘请专业演员、民间艺人、戏曲艺术传承人等来校指导,举办各种讲座,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戏曲方面的才艺。 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苏北各地都有在传统节日举行小戏演出的习俗,如庙会、春节等。在这样的气氛下,发动家长带学生去观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还可以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熏陶。一方面发动家长共同搜集和提供资料,像照片、剪纸、图书、画报、戏曲乐器等,另一方面邀请喜欢戏曲的爷爷奶奶到校园来露一手,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这样,家长等社区资源和学生、教师就产生了互动,戏曲教育就会逐渐步入良性轨道。 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戏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开发传统戏曲资源,戏曲这朵艺术奇葩定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成为校园健康的主旋律。

戏曲教案篇2

中国戏曲人物档案的范围应包括:1.著名戏曲人物各个方面的基本材料,包括著名戏曲人物撰写的各种原始记录,组织考察形成的各种文字及声像材料。如:国内外著名人士赠送梅兰芳的字画、礼品和纪念品;周总理鼓励梅兰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亲笔信,高尔基给梅兰芳的请柬等。2.有关著名戏曲人物生活、工作的补充材料,包括亲属、社会关系等的文字材料。比如,对梅先生影响深远的祖父梅巧玲等人物的资料等。3.各级组织部门、宣传机关对著名戏曲人物进行的宣传、评价性的文字材料等。

二、构建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意义

(一)体现档案工作价值,提高各界人士档案意识。 构建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是需要档案工作者主动去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档案的。研究人员在对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进行研究利用,创作出对社会有用、影响深厚的著作的同时也彰显了档案工作的价值。

(二)铢积寸累,见证和反映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构建完善的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可以全面地认识名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在中国戏曲事业中发展的历程,利用这部分档案来传播我国的戏曲文化记忆。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保存了梅先生从1894至1961年表演活动的个人艺术档案,包括梅先生在美国、苏联等地的表演剧照等档案,见证了从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

(三)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挖掘、档案开发利用与共享。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记载了他们的唱功、唱腔以及珍贵戏曲的表演经验等,这些档案见证了他们终生摸索的痕迹。这些档案对全世界爱好戏曲的人们有指导作用,为中国戏曲的发展作铺垫。戏曲档案资料是一个个显性知识的集合体,档案研究人员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隐性知识,进而编研成册,实现中国戏曲知识的开发利用与共享。

(四)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中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戏曲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与政策,为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著名戏曲人物档案作为一个独立门类,是档案馆馆藏的补充,使馆藏内容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提高馆藏档案的质量,形成有特色的馆藏体系。北京、泰州的梅兰芳纪念馆都陈列着梅兰芳不同时期的档案,丰富了中国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五)传承文化、发展经济。2001年我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首批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确定了中??戏曲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构建可以吸引更多人来传承中国戏曲文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宣传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名人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对于提高本地知名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

构建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前提是全面、有针对性地收集。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梅兰芳出生在北京,诚然北京应设有梅兰芳的个人档案,但梅先生也在美国、苏联、江苏泰州(祖籍)等地演出、居住过,在各个地方都建立梅兰芳档案是不现实的,所以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有其分散性;由于分散性,造成了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可能存在的不完整性。

(一)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原则。中国著名戏曲人物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真实反映其一生经历和重要贡献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件材料均应该收集归档。

(二)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戏曲档案管理办法》等法规进行主动移交和收集工作。主要包括:第一,国家综合档案馆等对著名戏曲人物及其档案情况进行摸底登记,积极主动地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开展收集档案工作。第二,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所有者向国家综合档案馆等捐赠、寄存。第三,对于其他部门保管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进行复制或交换目录。第四,对于流散在省内外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进行征购、复制或者交换。

(三)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途径。首先,相关部门应该主动与中国著名戏曲人物建立联系直接收集。比如: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为云南戏剧事业作出贡献的胡春华是梅葆玖先生在云南的唯一弟子,那么,对于她在日常生活、表演等活动中形成的音像档案都应该由当地相关档案部门及时与其取得联系并收集起来。

其次,当地相关档案部门应该向戏曲名人的亲属好友征集与戏曲名人有关的重要档案。比如:梅兰芳夫人和儿女们商定,把梅先生生前保存的戏曲资料、文物等全部捐赠给国家。一共是31415件。四代人将保存的传家之物毫无保留地全部拿出来,这才有了中国戏剧界唯一的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

再次,当地相关档案部门应该向著名戏曲人物所在的单位征集。比如:梅葆玖先生在云南的唯一弟子――胡春华在云南省京剧院的所有相关档案都应该积极征集,以收集全套的胡春华个人档案,启迪、教育后人,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继承京剧。

最后,及时接收新近亡故戏曲名人档案。档案载体纸质占多数,纸质保管需要的条件很苛刻,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破坏;而且,新近亡故戏曲名人档案短时间内还可以得到鉴定、收集,时间过长,戏曲著名人物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会下降;因此,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应及时将新近亡故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收集起来。

(四)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交接程序。首先,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在收集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时应与移交单位或个人办理交接手续,填制清单一式两份,有档案馆与移交单位或个人各执一份。其次,单位、个人向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移交、捐赠著名人物档案时,有档案馆向移交、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最后,向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寄存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由档案馆与档案所有者或其人办理寄存手续。

四、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开发利用

(一)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开发利用方式。1.编撰中国著名戏曲人物传记。构建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根本目的是对著名戏曲人物资料进行开发利用。比如:2016年10月10日,中国戏剧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梅兰芳全集》在北京举办首发式。《梅兰芳全集》是由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教授主编,梅葆玖先生撰写序言,是梅兰芳署名的存世文献的首次集结,共八卷600多万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2.举办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展。举办中国著名戏曲人物的专门展,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观,传递中国戏曲的魅力、发扬中国非物质历史文化精神,感染越来越多的人钟爱中国戏曲文化并加入到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去。

戏曲教案篇3

2.对目前歌唱教学活动的分析:

目前传统的歌唱教学活动流程:复习已学歌曲或练声——欣赏教师范唱——幼儿跟唱——创编动作——幼儿表演唱。

分析:在此流程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有的幼儿持久性不长;有的幼儿学唱歌曲的主动性不够。在此过程中,幼儿流露出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比较机械,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学习的情绪不够积极和愉悦。综上所述,我认为原因有:

2.1 教学流程没有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2.2 教学形式没有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对于幼儿的认知挑战不够。

3.游戏化的歌唱教学过程:

故事——欣赏歌曲——游戏——反思

故事:精确的描述歌曲内容,引起幼儿兴趣。

欣赏歌曲:教师有层次的范唱,幼儿带着问题的倾听。

游戏:变换多种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唱。

反思: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教学案例《小鳄鱼》

故事:有只爱洗澡的小鳄鱼,洗洗这,洗洗那,但只要有一个地方没洗到就会嚎啕大哭,你知道是哪里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欣赏歌曲:回忆歌词(一遍),猜测洗澡的声音(一遍),验证洗澡声音(一遍),学唱洗澡后半段声音(一遍),表演唱(一遍)。

游戏:通过点兵点将游戏,找出一位幼儿帮鳄鱼洗澡,身体接触游戏。

反思:今天的歌曲你学会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你哪里还有困难?考验一人一句轮流演唱!

4.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其特点是将学习因素与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运用已有知识提高经验。

智力游戏的种类:训练感官的智力游戏;发挥想象、锻炼思维的智力游戏;发展语言的智力游戏;练习记忆的智力游戏;数概念的智力游戏。

多元的智力游戏:

4.1 训练感官的智力游戏。

听觉游戏:幼儿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一位幼儿在歌唱中大声唱出歌曲,请另一位幼儿将眼睛“躲”起来,根据刚才的声音猜测是谁。

教学案例:《你听》

重点分享的环节:找老鼠、毛驴的环节。

层次一:一位幼儿蒙上眼睛蹲在圈里,全体幼儿歌唱,教师指定一位幼儿唱“吱吱叫、啊呜啊”部分,请圈中幼儿猜出是哪个小朋友唱的。层次二:指定两位幼儿分别唱“吱吱叫”、“啊呜啊”部分,再来猜测。层次三:请圆圈上的小朋友边行进走边演唱,同时指定两位幼儿分别演唱“吱吱叫”、“啊呜啊”,再来猜测。

无论是层次一还是层次二还是层次三,都是通过幼儿的耳朵去听辨同伴的声音,通过耳朵感觉器官去听辨判断声音的来源,猜测发出叫声的是谁。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因此幼儿喜欢、乐意多次玩。

4.2 发挥想象、锻炼思维的智力游戏。

发展想象力游戏:猜谜、组画、联想、补缺、拼图、听音乐想动作等,这类智力游戏的构思旨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发展孩子思维力的游戏:归类、分类、比较、判断、改错、排列、发现关系等。这些游戏可以训练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广泛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教学案例:《如果我是一片云》

本案例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中的改错。幼儿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从第一幅图到第四幅图分别创设了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物图片,让幼儿来纠错。例如第一幅图是在小河里,上面有汽车、小鱼、小虾、小狗。幼儿通过观察,纠错出小狗和汽车是不能在小河里的。在此过程中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胜心理、闯关成功的心理。在观察图片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判断能力。

4.3 发展语言的智力游戏。

通过语言类的游戏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挑战幼儿的注意力。

接字游戏:大象-象棋-旗子-子弹-弹头

组词游戏:用“机”组词,飞机、机器、打印机根据数字节奏仿编短语:12345——春天多么美

戏曲教案篇4

一、戏曲艺术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

当今时代,戏曲艺术能有效配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传播优良的道德风尚,宣传和谐理念,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补充。戏曲故事的内容在题材上包括:

(一)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在《王昭君》《杨门女将》《风波亭》等传统戏曲中,都大力颂扬爱国主义思想,宣扬国家统一,歌咏和宣传民族英雄人物,虽然其中也掺杂着一些封建忠君思想和大汉民族本位主义,但瑕不掩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却能激发青年人的爱国热情。

(二)充满反抗压迫的激情

《铡美案》《逼上梁山》《十五贯》等戏曲,题材取材多样化,有良好的群众情感基础,最能反映人民群众渴望惩恶扬善、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的情感,虽然其中有时也宣扬“好皇帝”“清官”以及“因果报应”等那个特定年代根植于人的头脑中的糟粕思想,但其充分反映了人民敢于抵制强权、反抗封建政治迫害、渴盼官吏清明、冤案的美好追求。

(三)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为媒》《孔雀东南飞》和《西厢记》等戏曲中,宣传着一些为人所称道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人物,也赞美着一些不唯命是从的叛逆女性。表现出人们对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反映出强烈的争取婚姻自主、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迫害的群众呼声。

总的来说,戏曲艺术的题材,更多的是在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心声,表达了“扬善惩恶”的思想,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其主流是健康向上的。[2]所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古为今用”的方针,汲取中国传统戏曲中积极的、有益的、健康的东西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功能,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戏曲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博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因而,戏曲艺术对于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效地传播道德理念、突出德育教学的互动性而言,是一种有益的摸索。戏曲艺术在高校中的推广,必将成为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方式的有益尝试。

二、在高校中推广戏曲艺术的实践

当前要深入搞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就是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搞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13号令),并依据这一规程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简称《方案》),作为指导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涉及艺术教育内容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若干方向。现在全国已经有80多所全日制高等学校设立了戏曲艺术的选修课,授课的内容包括曲艺的基本理论、行腔走韵的表演技巧、文学鉴赏等知识,在戏曲课堂上,大学生们能非常系统地涉猎中国戏曲艺术的丰富蕴涵。在高校中开展戏曲艺术教学和鉴赏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生们对戏曲教育课程的喜爱也昭显了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由于影视剧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兴趣爱好,人们似乎遗忘了传统戏曲艺术,致使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情况:许多地方剧的演员青黄不接,地方剧团效益下滑。戏曲一唱三叹、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作风存在差异,还有青年一代普遍欠缺艺术审美修养,他们不了解、不接受戏曲艺术,在高校的校园文化里,不重视宣扬戏曲艺术的相关学生社团建设,大学生们不关心戏曲艺术的传承问题。存在这种情况,虽然有学科建设和就业导向等一些现实因素的原因,而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戏曲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为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倡议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文化部、教育部以及财政部相继联合推出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3]这一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中国京剧院为主要力量的“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其每到一处,都赢得满堂喝彩。“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已经开展了十余载,大学生已经成为这个推广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大型活动的最大受益者。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艺术,培养自己的才能美,塑造良好的人格美,铸造健康的行为美,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也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校园文化。为此,要不断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理念,把在高等学校中普及戏曲艺术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实效性,甚至是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的重要方向去探索。

三、在高校推广戏曲艺术的途径探索

(一)科学组织戏曲艺术的教学活动

纵观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呈现出单一的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局面,普遍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与戏曲音乐对学生的熏陶,音乐课上多是中外名曲的审美欣赏,传统艺术的教育教学内容相对缺乏。一些学生对西方音乐非常感兴趣,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施特劳斯的大名对他们来说是如雷贯耳,而他们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秀成果却非常陌生,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一些年轻人甚至对著名的戏曲名剧如《窦娥冤》《沙家浜》《白蛇传》《白毛女》《桃花扇》《西厢记》等也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极大挑战。[2]

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显现的,所以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大工程。传承和推广戏曲艺术,也需要立足于教育体制,从制度上保证戏曲艺术教育实践工作的正常开展,按着教育发展规划,规范地编写标准教材。应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为宗旨,结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入浅出地组织好课堂,真正让学生认识到祖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使戏曲艺术的精华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从而爱上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

(二)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普通高校中开设戏曲艺术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戏曲发展的历史及艺术特征,尤其重要的是,紧密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与素质培养的同时,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不自觉地受到德育教育。因而,在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时,不能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在评价教育效果时,也不能把理论考核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而应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综合科学地实施评价,将评价贯彻于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以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各个层面。

(三)宣传机构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各类报纸杂志、影视媒体等宣传机构应当恪守职业准则,发挥好其舆论导向的作用,不仅要杜绝宣传各种悲观厌世、低迷消沉和放纵宿命等精神垃圾,更应着眼于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将引导和教育青年一代作为己任。社会媒体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参与到传承优秀戏曲艺术的活动中去,为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增加声势。

(四)“戏曲进校园”与“戏曲出校园”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感受戏曲的魅力,可以积极组建学生剧团,开展校园票友演出活动,有组织地定期开展以戏曲艺术为主题的校园艺术节,在校际间开展大学生剧团的交流互访活动;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为大学生戏曲艺术爱好者走出校园创造条件,使其在社会大舞台中充分展现自己,参与戏曲艺术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民众的支持,更需要其自身的不断创新。如今,以京剧为代表的大量现代戏的创作成果非常丰厚,如,京剧传统伴奏样式与管弦乐队成功合作的交响诗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著名钢琴家殷承忠先生钢琴伴奏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气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习惯和情趣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校园戏曲传播方面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对传统戏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加以创新,使其适应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现实需求,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从而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新的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 赵景勃.从戏曲自身开掘德育的资源[J].中国戏剧,2006(09).

戏曲教案篇5

特后世为曲者,多处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故学士大夫遂有讳曲而不道者。且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此皆不善为曲之过,而非曲之咎也。[2]P2745

他认为戏曲不被重视,不为人所尊的原因,一在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二在“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针对这两个原因,清代曲家和曲论家有意识地对戏曲进行了矫正,其一:反对宣淫导邪,反对以男女之情为主的作品,而主张有益世道人心,宣扬忠孝节义的作品。因此清人戏曲由明代主“情”转为主“理”或“礼”。明人的戏曲是“十部传奇九相思”。而清人与之针锋相对,提出“安肯轻提南董笔,替人儿女写相思”。清代戏曲正统化的伦理说教色彩鲜明,如吴梅所说“:盖自藏园标‘下笔关风化’之帜,而作者皆慎重下笔,无青衿佻达事,此亦清代曲家之胜处也。”[2]P2718其二,即是将戏曲文辞雅化,适于案头阅读,以入学士大夫与谭文家之眼。因此,清人实现戏曲尊体意识的第二个方式就是将戏曲的案头化。这才是代表清代戏曲发展的主要倾向。

清代戏曲案头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部分曲家公开宣扬作曲只是抒一己之怀,不问音律工否,不为搬演而作,而只是藏之箧中,与一二同好相观瞻。如尤侗《读离骚》自序云:

然古调自爱,雅不欲使潦倒乐工斟酌,吾辈只藏箧中,与二三知己,浮白歌呼,可消块垒。亦惟作者各有深意,在秦筝赵瑟之外。[2]P933

此序表明作者有意识地创作案头剧,显示了学士大夫清高自赏不愿与俗伶乐工、普通艺人同侪比肩的心理。将戏曲与诗文作用一致化,以自娱为主,以消胸中块垒,非为台上搬演。这是典型文士大夫之风气。又如裘琏创作《明翠湖亭四韵事》亦是如此动机,在其《弁言》中言:江淹云:“放浪之余,颇着文章自娱。予亦用此自娱耳,遑问工否载?若传奇本意,见于小序,宫商高下,不敢从时,所藉世之周郎顾予误也。”[2]P950

徐燨在其《镜光缘》凡例中言:此本原系案头剧,非登场剧也。只视其事之悲楚,乃余高歌当哭之旨也。[2]P1836

清代一部分曲家创作戏曲不重音律,不问能否歌唱。音调是否谐和,不屑付于优伶演唱。如陈森《梅花梦》事说:余素不解音律,亦不好闻歌吹声,率尔为之,未半月而就。脱稿后,亦不再阅,游戏为文,随所欲言,不必深为研究,于歌喉之未叶,节目之不合,更不加意,如真美人名士,亦非优人之所能摹拟也。[2]P2282又如汤世潆《东厢记》自序曰:若夫曲词宾白,偶然摹仿,是否合于宫商,所不计也,工拙云乎哉?[2]P2221

此又代表少数清代剧作家的观点,不解音律,不喜歌吹,不讲是否当行,不欲搬演,亦轻视艺人之搬演。明确表达自己作剧无意于场上搬演,因此也不计较是否谐和,只为案头阅读而作。其二,一些清人认为戏曲为文章,贵雅驯,应为抒一己之性情而发,不满艺人将戏曲作为博人一笑之艺。如浚义散人《四名家传奇摘出》序言:夫文章之道,援经据史,盖借古人之行事,以抒一己之性情。况绘形设象,搜腔检拍,而仅以束喉细语,打诨花唇,博纨绔当场一笑,不亦陋哉?[2]P963

孙岱曾在《蟾宫操》序中则认为,戏曲为“古歌风体”,地位崇高,尤贵雅驯,因此戏曲剧本要雅瞻可观,非仅供艺人搬演。他说:传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词曲为古歌风体,尤贵雅驯。今登场演剧,非不粲然可观,及索其墨本,则捐之反走。盖照谱填写,与歌工之上尺四乙何异?徒费笔墨耳。[2]1452

但并非所有的清代曲家主张案头化,也有一些戏曲理论家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主张案头与场上兼顾。如朱禄建《缀白裘》七集序曰:原夫今人之词曲有二:有案头,有场上。案头多务曲,博矜绮丽;而节奏之高下,不尽叶也;斗笋之缓急,未必调也;脚色之劳逸,弗之顾也。若场上则异是:雅俗兼收,浓淡相配;音韵协畅,非深于剧者不能也。[2]P473

他注意到了案头之曲的弊端,即不便于场上搬演,而场上之曲则不同于案头之曲,“非深于剧者不能也。”又听涛居士在《红楼梦》散套序中说:夫曲之一道,使村儒为之,则堕《白兔》、《杀狗》等恶道,猥鄙俚亵,即斤斤无一字乖调,亦非词人口吻。使文士为之,则宗《香囊》、《玉玦》诸剧,但矜饾饤,安腔检韵,略而勿论,又化为钩辀格磔之声矣。今此剧选辞造语,悉从清远道人“四梦”打勘出来,益复谐音协律,窈眇铿锵,故得案头俊俏,场上当行,兼而有之。[2]P1057

听涛居士认为,纯粹的本色质朴与一味的饾饤辞藻都非好剧,只有场上、案头兼而有之的戏曲才是好作品。这基本能代表清代一部分客观公允的对案头与场上兼而有之的曲家的观点。但毋庸讳言,由于清代曲家身份大多为文人学士,而且清代曲家有意提高戏曲文学品味,以达到与诗文同尊的目的,主张场上、案头兼擅的观点在清代曲家中只占较小比例,而案头化才是清代戏曲的主流形态。

清人戏曲案头化倾向在后期发展愈烈。清前期犹然重视排演,如《长生殿》、《桃花扇》,除了是供文人学士案头供读的文学佳作,也被演之场上。蒋士铨的戏曲作品也曾在扬州盐商江春的戏班中盛行一时。而到后期,则搬演的作品很少有清人自己创作的剧本,大多只是搬演旧有的剧本或题材。前人的作品,则摘取经典作品中的折子戏进行演出。随着花部兴起,雅部衰落,花部地方戏大量搬演。而文人学士又鄙屑花部品味低下,无意于染指其作品的创作。“知名文士无染笔于此者(花部),概为无名氏之作,似俳优之稍善于文字者之作不少。故其鄙俚几不足以文学论之。但关目佳者,排场工者,亦不少。”[3]P477他们只是热心于雅部传奇、杂剧的创作,但被搬演的机会少之又少,再加上自身又并非有意愿搬演,只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文一视对等进行创作。因此,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在场上的空间更为狭小,其案头化的倾向更不可遏制。到晚清时,已为纯粹之案头剧、文人剧。即使是晚清创作戏曲成就较高的黄韵珊作曲亦是如此。吴梅在《帝女花》跋中言:

韵珊倚晴楼七种,可以颉颃藏园。而排场则不甚研讨,故热闹剧不多,所谓案头之曲,非氍毹伎俩也。[2]P2154

戏曲教案篇6

2.宫廷戏曲演员、演出团体研究。戏曲是综合艺术,由演员搬演故事。它也融合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而戏曲演出是戏曲艺术展示与传播的核心。没有场上演出,戏曲就成为了案头读物。戏曲演出的承担者是戏曲演员,演员的才艺水平决定了戏曲演出的效果。因此,对演员的研究,也是戏曲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对各时期、各地方戏班的研究,对著名的戏曲演员及其戏曲流派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成果。②宫廷戏曲演出人员与民间的戏班不同。明代承应宫廷戏曲演出的人员有两部分,一是教坊司掌管的乐户;二是承应演戏的太监。清代宫廷戏曲演出人员有民籍与旗籍之分。清宫太监伶人全属旗籍,旗籍伶人是从内府三旗子弟中挑选出来学艺的。自康熙朝起,陆续有民间艺人进入宫廷演戏,成为民籍伶人。道光七年昇平署成立之前,宫廷中民间伶人有民籍和旗籍之分。咸丰以后,则直接从京城戏班中挑选出色伶人进宫演出。宫廷戏曲演员的研究,既包括演员的来源、数量,所从事曲种、行当、表演曲目、表演特点,也包含了演员构成特点、关系等社会学层面的研究。

3.宫廷戏曲剧本、剧目研究。剧本,被看作“一剧之本”,是戏曲演出所依凭的文本。戏曲是舞台艺术,即便是我们今天阅读戏曲文本,也还是提倡心中想着舞台。重视舞台表演就不能忽视剧本的作用。我国古代戏曲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流传下来的剧本也很多。但是,这些剧本大多是为了满足社会欣赏需求的阅读本,用于演出的排演本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戏曲与其它通俗文艺一样,传授方式是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很多从艺人员演员识字不多,对剧本不重视。宫廷的戏曲承应活动遵照皇帝的旨意进行,对演戏管理规范,有着严格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方法,活动范围固定,因而留下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剧本。如现存明万历间常熟赵琦美《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所载242种杂剧中,就有近百种抄校“内府本”。清宫的南府和昇平署,都有演出戏本。仅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演出本,就有11491册,不仅数量大,而且每种戏都有不同内容和用途的本子。①故宫博物院藏清朝宫廷剧本的题材内容广泛,艺术形式丰富。其中既有戏曲家创作的杂剧和传奇,也有乐部词臣依据古代通俗小说和佛典故事改编的连台本戏和各种承应戏。演出剧本包括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戏等,有的剧本还配有表演动作或曲谱。故宫所藏剧本,有不少是其它戏曲著作中不曾著录的珍稀善本和孤本。有些剧本只在宫廷里演;也有民间演出的戏,引进宫里,若干年后,与外面的不尽相同了。分析、比较宫廷与民间剧本的异同,不仅是宫廷演剧活动的再现,也是探讨戏曲史发展轨迹的宝贵资料,而这一方面,还期待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宫廷演出的剧目,明代的文献记载较少。清代宫廷演出的剧本数量,据1999年故宫文物清点,登记戏本11491册。而剧目的分类,学者们意见有分歧。②这也是有待开拓的领域,梳理清楚宫廷戏曲的剧目,以及其形成、改编的轨迹,是对戏曲发展史的贡献。

4.宫廷戏曲剧场研究。剧场———戏台,是宫廷演剧的场所。戏台及其周围场所是戏曲演出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空间。演戏离不开舞台,而宫廷的舞台又是最考究的,或精美奢华,或清幽精致。明代宫廷的演戏场所,没有可以确认的舞台遗存,文献中的记载也较少。即使这少量的记载,也多出自朝臣的文字。清代宫廷的演出场所,紫禁城内都分布在内廷,大小不一,使用功能亦不同。有畅音阁大戏台、漱芳斋前院戏台、漱芳斋后殿“金昭玉粹”室内“风雅存”小戏台、倦勤斋室内小戏台、长春宫戏台等。这些戏台建筑是清朝宫廷演剧的产物,无论是使用功能还是造型之美都达到了中国传统戏台构造艺术的顶峰。宫廷戏台在造型装饰上不同于民间戏台,即便同为宫廷戏台,由于不同的需要,戏台的规模、风格,也各不相同。有豪华的三层大戏楼(如现存故宫宁寿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园),也有考究的中型戏台(如现存故宫重华宫的漱芳斋前院戏台、颐和园的听鹂馆戏台、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的一片云戏台),还有精致的小戏台(如现存故宫重华宫的漱芳斋后殿“金昭玉粹”室内“风雅存”小戏台、故宫宁寿宫院内倦勤斋室内小戏台)。现存戏台是宫廷演戏留下的物质遗产,对于研究宫廷戏曲乃至戏曲史意义重大。③

5.宫廷戏曲受众研究。宫廷戏曲的受众当然主要是居住在宫廷的特定人群———帝后妃嫔。由于受众的特殊性,宫廷戏曲演出的诸因素如剧本、演员、剧场乃至服饰、道具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大量剧本专为这一群体而创作;演员是专为他们挑选的民间伶人和太监伶人;剧场则是为他们看戏而特意建造的豪华剧场。宫廷戏曲的受众看似非常明确,无须探究。我们也尚未看到专门论述这一问题的著述。但需要指出的是,事实上宫廷戏曲的受众绝不局限在帝后妃嫔这一狭小范围,而是因时因地不同或多或少包括了皇族成员、朝廷的重臣、外国使节等等。宫廷戏曲的演出,何时何地,邀请什么人参加,是宫廷文化所要探讨的,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经常说“上行下效”,论述帝王的喜好对戏曲艺术的流行和发展产生的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怎样影响,却语焉不详。宫廷演戏活动的受邀请者,既是宫廷戏曲演出盛事的见证者,也是传播者和仿效者。他们可以说是沟通宫廷和民间的渠道和桥梁。对于宫廷戏曲受众的研究,不仅有空间,也有条件。主要要到清宫档案和清朝宗室臣僚记载中去搜寻。①尤其是这些清朝宗室臣僚记述的清宫演剧活动,既非寻常人物所能闻与,亦复少为他人所详载资料。这些记述,与清宫档案形成了互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清宫档案的缺憾。

6.宫廷戏曲服饰、道具、乐器等研究。总的来说,宫廷戏曲演出所用服饰、道具、乐器等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华丽、精致、考究。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戏衣,色彩绚丽、质地精良、制作考究。其中有大铠、龙套、蟒、靠、水袖、褶子、判衣、鞋履等。宫廷戏装不仅质地比民间戏装奢华,对各种角色穿戴有严格的规定,不容有半点差池。演戏中所用的道具和简单的布景都称作砌末。大到布城、山片、床、树、车、船、轿、帐,小到兵器、旗帜、灯笼、茶具、笔墨、桌围椅帔等均属砌末。宫廷演戏的这些道具都很精致、齐整,数量庞杂,无论从质、量还是规模,都是民间戏班无法比拟的。戏曲伴奏乐器有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和拉弦乐。故宫藏清宫乐器有单皮鼓、大铜锣、小锣、小铜钹、紫檀木雕戏剧故事拍板、紫檀木拍板、月琴、匏制葫芦式三弦、金漆龙首匏制葫芦式胡琴、镶骨横笛、黑漆笙等。服饰、道具、乐器等是戏曲演出的重要组成内容,其特点、演变是戏曲发展史各个时期的标志,对于研究戏曲的演变发展轨迹有意义。②

7.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关系研究。从中国古代戏曲史发展来说,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都是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戏曲在宫廷中的活动,总是其时代戏曲活动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孤立于那个时代总的戏曲活动。所以,研究宫廷戏曲不能不联系整体戏曲发展。而宫廷戏曲和民间戏曲,因其生存空间和表演空间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对宫廷戏曲活动与民间戏曲活动的联系、因果作出梳理、分析和判断,有助于探索戏曲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宫廷与民间演出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研究还有待深入。

二、宫廷戏曲的研究方法

戏曲由剧本文学和场上表演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研究宫廷戏曲,既要强调演员和表演的重要性,也要重视戏曲文学“一剧之本”的地位,还要充分认识戏曲文学与表演形态的密切关系。除了宫廷戏曲文学的研究,还要关注宫廷戏曲音乐唱腔、剧场、演员、服饰等。研究的方法,笔者以为以下三个视角是值得重视的。

1.眼光向内———立足宫廷戏曲资料。明代宫廷戏曲资料寥寥,不过还是有学者作了有意义的探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就从多个侧面反映明代宫廷史。③戏曲研究要文献与文物结合。值得庆幸的是,保存至今的清宫戏曲资料及文物十分丰富。虽然历经战乱变迁,清前期戏曲档案几乎荡然无存,但汇集各处的资料仍可看到当年宫廷演戏的盛况。清代宫廷戏曲资料及文物包括清宫戏曲档案、剧本曲谱、戏台、服饰冠履、砌末道具、乐器、戏曲图册、唱片、相关书画以及其他文物。清宫戏曲档案主要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①这些宫廷戏曲的资料与文物,是极为宝贵的。就以清宫的演出剧本来说,对于我们了解清宫演戏旧貌,进而探讨当时戏曲演出的发展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戏曲教案篇7

扎实组织推进"全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努力构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具有河南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地方曲剧进校园的现状和教育的现实状况,浅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曲剧进校园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绲闹卮蠊毕"。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1.2 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2.曲剧进校园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汝州经济不甚发达。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和支持,以致"汝州曲剧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有时甚至成为一次性活动;作为"地方戏曲"重要实践载体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举步维艰。

2.2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本地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编制核定缺乏弹性,缺乏受过专门训练专业教师,在"总量不足,引进无门"的前提下,抽选老师专门负责传承任务,难度极大。

2.3 缺乏统一的监控系统。对在学校中开展地方艺术传承,国家的相关政策弹性空间较大,教育部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和考核标准,目前各学校开展"曲剧进校园"大多出于被动或临时应对,缺少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教材的编写,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挖掘等也没有得到统一安排和持续多方支持。

2.4 部份学校、家长、教师对地方戏曲进校园的认识不足,制约地方戏曲在学校教育发展。长期以来部份学校、家长、教师认为地方戏曲是一种不合时宜的、陈旧的东西,没有必要学习,更没有必要保护,因而在采取消极应付或抵制的态度。

3.曲剧进校园进校园的探索思考

3.1 打造一支熟悉地方戏曲的师资队伍。首先加强对音乐教师进行地方戏曲的专项培训,找名家或到专业学校培训学习。其次学校应有计划地定期召开地方戏曲教育研讨会,制定学校戏曲教学的发展规划。第三,与文化部门联合邀请专业演员来校兼职地方戏曲教学,或请传承人来校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地方戏曲文化。

3.2 多措并举,深化地方戏曲教学的措施。首先,要选编有代表性的、曲调优美动听和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 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喜爱戏曲。其次,运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继承、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目的。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在校园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熏陶,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对了解唱段所表现的韵味和内容。第四,成立地方艺术演出队,组织部分学生成立演出队,到专业、业余剧团、到乡野戏台观看演出。第五、开设校园广播"戏曲名曲欣赏"栏目。让老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并熟悉地方戏曲的动人旋律,使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不断浓厚起来。

3.3 搭建展示舞台。学校可在校园艺术周中开设"曲剧知识竞赛"和"地方戏曲歌手比赛"等;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可举办地方戏曲展演、汇演等比赛活动,在各类节庆活动、演出中邀请学生参加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现才艺的平台。

4.总结

传承地方戏曲精粹,普及地方戏曲基本知识,推动中小学师生学唱、爱唱、会唱、唱响家乡戏曲,可以激发青少年爱乡、爱国的情感,当然,要让地方戏曲真正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所喜欢、接受并掌握,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还需要政府的推动、社会的参与、家长的支持,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戏曲教案篇8

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是农村稳定的基础,但如果处理不好家庭与其他家庭之间的关系,那么农村的和谐稳定也很难维持。事实上,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往往就是由邻里之间的一些琐事引起的。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诚信友爱是基础。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戏曲中有很多曲目都以此为主题的。要建构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不能忽略戏曲的宣传教化作用。在传统豫剧中有不少讴歌人与人之间忠诚仁义的故事。如豫剧经典剧目《一捧雪》,莫成代主赴死,雪艳以死除恶,二人皆义薄云天,反照了奸佞之人的猥琐卑劣。又如《大祭桩》中的桂英,《义烈风》中的玉珊,都是忠烈的典范,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演绎出壮怀激烈的人间正义。再如,柳子戏传统剧目《三义碑》叙周代王秉忠一家难度歉年,求义兄李秉直接济,但见李家也没有粮食,就难于启口。李秉直猜透了他来借粮的心事,带领他投奔家住栾川的义兄赵凯。赵凯给了他们一袋小麦,也知道他们吃了这袋麦子还是熬不到秋收,恐怕吃完后羞于开口再要,于是便于麦中藏银一锭。王秉忠回家看到银子后马上归还赵凯,但赵凯不认,说不是他的;王秉忠又找到李秉直,李秉直也不知道。于是王秉忠央求知县来判决此事。知县知道此地民风淳厚,为结此案就将银锭收回,建了一个“三义碑”来表颂他们的事迹,让在患难当中体现出来的仁义诚信流传千古。在现代豫剧中,讴歌诚信友爱的剧目也很多。如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讲述了王屋山区名为“彩云”的女子,因为在外承包工程的丈夫突然去世,毅然承担债务、主动还债的感人故事。又如《清风明月》讲述的是交通事故发生后两家人的冲突与和解。司机刘志清不顾家庭危难,依从对方的索赔要求,依然践约。而死难者的妻子艾月则在发现事故真相后主动寻访刘志清,公开车祸的缘由,厘清正误,执意退还赔偿的款项。两诚相遇,善意迎人,这两户险些永结怨毒的人家,在诚信仁爱的接引下,融融和谐,亲如一家。河南戏曲的其他剧种中也有不少赞美诚信、与人为善的剧目。例如曲剧《游乡》写女营业员杜鹃送货下乡,遇到买梳子的王大嫂,了解到刚才有个售货员把已降价的梳子按原价卖给了大嫂,便挑起货担紧紧追赶,让售货员退回了多收的钱。又如落腔传统剧目《借》写张四姐去娘家赶会,要借王二嫂的头饰鬈鬈。二嫂珍爱,找出很多不借的理由,但经不起四姐的再三恳求,终将借给了她。突出了邻里和睦、成人之美的主题。在河南戏剧中还有很多讴歌舍小家为大家、为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的剧目。例如河南越调剧目《扒瓜园》写一夜大雨之后,雨水淹没了生产队集体四亩西瓜和四百亩庄稼。为顾全大局,宋大伯毅然从他那四分自留芝麻地里挖沟排水。老伴反对,宋大伯晓以大义,大妈最终同意,牺牲小家顾全大家。又如京剧剧目《好媳妇》写妇女队长淑芳帮金贵嫂锄地反误了自家的自留地,遭到婆婆的怨恨。淑芳下地补锄,不料已由党支部书记带人锄完。事实面前,婆婆和金贵嫂都受到了教育。

三、有益于公平清明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

农村的和谐稳定不仅与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密切相关,更与基层干部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密切相关。千百年来,人们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就是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而社会的公平、公正和为官者的廉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惩治贪腐、维护农村政治稳定当然要靠法律手段,但在法律之外,艺术的宣传教育对形成公平清明的文化环境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河南戏曲艺术中,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戏,清官戏和公案戏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传统豫剧中的包公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比如《下陈州》讲述了包拯打銮驾、铡国舅,为民伸冤的故事。《铡包勉》中包拯大义灭亲,为民除害。可以说包拯代表了人民群众对官员的预期,是人民大众心目中理想的清官形象。又如《唐知县审诰命》讲述的就是一位七品芝麻官不畏强权为民伸冤的故事,剧中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是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深得民心。再如《血溅乌纱》严天民“宁做清官刀下死,不做贪官上青云”的发聩唱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传递出的古代司法者在执法办案中所秉承的错案必纠、敢于担当、舍身护法的司法精神令人钦佩,其警示教育作用尤须传承于当下。其他如《徐九经升官记》、《刘墉下南京》、《蝴蝶杯》、《铡朱温》等都是颂扬清官,贬斥贪官,借古鉴今的好剧。在新编豫剧中也有很多歌颂清官、贬斥贪官的剧目。比如廉政豫剧《廉吏于成龙》围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主题,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不顾个人安危、不怕得罪同僚,冤案,拯救数千生命,赦免无辜百姓的故事。塑造了一代廉吏于成龙清正廉明、亲民爱民、自甘清贫的形象。又如由驻马店市陈氏文化研究会根据天中历史人物东汉太傅陈蕃的生平事迹改编的《陈蕃出山》,围绕陈蕃一生“为官清廉、为民做主”这一主题,讲述了陈蕃不畏强权、秉公断案,斩杀太后的贪官侄子窦文显的故事,塑造了陈蕃刚正不阿、体恤民情、一尘不染的一代清官形象。其他如《清官颂》、《廉吏暴方子》、《天职》、《布衣巡抚魏永贞》等都是优秀的新编廉政剧。

四、有利于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毫无疑问,农村政治稳定与否与上述家庭、邻里以及官民关系有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的因素还包括形形的违法犯罪事件。在为数众多的公案戏和清官戏中,不管是作奸犯科的小人,还是贪赃枉法的官吏,因为有“人命关天”、“国法难容”等道德和法律科律,他们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类戏曲宣扬了尊重生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奉公守法的理念意识。在戏曲中,这些人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都受到了正义的审判,认罪伏法。这些剧目不仅对于违法犯罪分子具有教育意义,对于普通人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在河南传统戏剧中有不少惩恶扬善的剧目。如《黄秀娘游寺》写彰德府和尚法清,结拜张大道、张大德。张大道早亡,留下妻子陈氏、妾苗氏。法清贪其美色,夜入陈宅行奸未遂,杀人携头逃走。张大德闻讯,告诉了张大道的内弟大发。大发误认为张大德想霸占他姐夫的家产而将他的姐姐害死,于是把他告到公堂。知府错断,把张大德下到死牢,命令张大德妻子黄秀娘三日内交出人头。黄秀娘悲痛欲绝,她的女儿为救父自缢而死。黄秀娘取女儿首级要知府释放她的丈夫。知府感到怀疑就重审案情,设计令秀娘到寺院游玩,诱惑和尚法清,诓取人头。真相大白后处斩法清。现代豫剧更是充分发挥了戏剧艺术的宣传教育作用,成了普法宣传的重要工具。如《黑娃的婚事》、《玉桃》、《康嫂》、《荣辱人生》、《特殊亲家》、《歧路冷雨》、《清风茶社》、《背儿媳》、《儿行千里》、《女儿泪》、《妈妈的呼唤》等等,都引起过强烈的社会反响,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没有个体精神的和谐,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看戏有听戏之说,老戏迷往往是闭着眼睛边听边跟着哼唱,台上演到精彩处观众往往喝彩,演员演得酣畅淋漓,观众看得如醉如痴,看戏本身就成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释放压力的过程。

戏曲教案篇9

(一)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在“卷炮仗”时能随音乐配合不同舞步协调、自然地行进。2.迁移对螺旋形的认识理解,会与同伴合作走螺旋队形。3.知道游戏时遵守规则,可以使自己和大家都很愉快地做游戏。

(二)活动准备:1.毛巾一条、黑板一块、粉笔。2.看过幼儿用书《卷炮仗》,有螺旋形走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探索螺旋队形的走法。(1)出示毛巾,回忆《卷炮仗》的画面,探索如何把一条毛巾卷成筒状;(2)幼儿分组探索卷炮仗的队形。2.幼儿学习做游戏:(1)教师交代游戏内容和规则;(2)教师边唱乐曲边组织幼儿完整地玩游戏“卷炮仗”。3.幼儿学唱歌曲《卷炮仗》。4.教师和幼儿共同创编舞步组合。5.幼儿完整地边唱边做游戏:(1)教师组织幼儿用创编好的舞步组合来玩游戏;(2)幼儿集体游戏1~2次。

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观察大舞台中幼儿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对比目标的实现度。“目标1”实现度不高,特别是随着螺旋形越来越紧,开始出现个别幼儿走得太慢,导致距离大的问题,在最后请幼儿创新舞步时,更是缺乏表现力,不敢做出来。“目标2”实现度比较高,100%的孩子都很愿意参与这个卷炮仗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能想出不同的卷炮仗的动作,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但教师要求孩子游戏时唱出歌曲,到最后只有3名幼儿能完全做到,其他幼儿光顾着游戏,唱都不唱。“目标3”实现度一般,在教师的提醒下基本都能遵守游戏规则。

这首看似简单的歌曲其实充满对幼儿想象力、表现力及日常生活经验的挑战,如幼儿没有走过卷炮仗的队形,这是需要孩子与同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幼儿如果缺乏合作能力,不能掌握卷炮仗的要领:控制行进时与同伴的前后距离,怎么能将炮仗卷得紧又紧?又怎么能在歌曲最后完美的呈现这个造型呢?如果教师在平时不注意提供给幼儿表现自己的舞台,幼儿肯定会因为缺乏表演经验而出现怯场,甚至不知道怎么表现的情况,又怎么要求幼儿自己创编动作呢?

所以根据教案的目标设定、幼儿的实际表现,我认为有必要结合孩子的生活进行渗透,多给孩子机会学习队形,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跟着音乐创编动作。通过生活中循序渐进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第二次课堂实录及实施效果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及对歌曲内容的分析,我们对原来的教案进行了改进,形成了第二个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在游戏时能一边唱歌一边学习控制行进走时的空间距离。2.迁移对螺旋形的认识理解,会与同伴合作走螺旋队形。3.知道游戏时遵守规则,愿意与同伴商量如何改进游戏。

(二)活动准备:1.白纸、记号笔、图谱。2.幼儿已经学会“卷白菜”队形。3.和幼儿复习已经学过的舞步,如跨并步、接踵步等。

(三)活动过程:1.回忆“卷白菜”时螺旋队形的走法,尝试用身体动作来演示卷炮仗。2.出示图谱,幼儿学唱歌曲《卷炮仗》。3.学习“卷炮仗”游戏:(1)按现实生活经验景象讨论,制定与炮仗的燃放、爆竹情节相符的游戏内容和规则;(2)交代游戏规则;(3)合乐游戏,遇到问题及时停下来给予适当的指导。4.完整游戏:(1)集体玩游戏,要求:边唱边玩;(2)增加难度:卷两个炮仗。5.教师启发幼儿共同创编舞步组合:教师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为音乐创编舞步。

(四)活动延伸:幼儿创编不同的舞步,替换原有的舞步进行游戏。另外还可以增加“追、捉人”的游戏成分,让点炮仗的人抓纸片,激发幼儿兴趣。

活动结束后,教师再次进行目标实现度的调查,“目标”1实现100%,“目标2”实现90%,“目标3”实现90%。在接下的日子里,孩子们经常在班级里的大舞台中演唱这首歌曲,当大家都想来做点炮仗的人时,孩子们会通过商量或轮流或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选出一个或几个人,大家都比一比谁做的动作最好看,然后在游戏讲评的时候获得“最佳表演奖”,特别开心。

三、对两份活动方案的比较及思考

戏曲教案篇10

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实施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采取示范先行、全面推广的工作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工作要求,遵循“先试点,再推广,三普及”的目标,20xx年9月启动全市“戏剧进校园”工作,20xx年秋季学期-2017年春季学期戏剧课程纳入示范校试点实施阶段,力争2018年底全市全面覆盖。

通过持续开展“戏剧进校园”工作,形成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施内容

(一)组织优秀剧目演出。

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及学生身心特点,选择优秀、经典的戏剧艺术作品,由省、市、县(市、区)三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赴各级各类学校演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邀请组织部级中央民族乐团和中央戏剧学院、省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市县艺术院团等有计划的赴县市区中小学校演出秦腔、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地方戏曲等经典作品。

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邀请戏剧艺术专家开展艺术教育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走进剧院、走进美术馆等参加欣赏音乐会、艺术精品展、重点剧目演出等活动。

组织优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和地方艺术院团开展赴辖区学校演出交响乐、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和戏曲等活动。

(二)列入课程计划。

遵循国家课程要求,积极探索戏剧教学进课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高中要分别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开足开齐有关戏曲文化的课程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各中小学校要按照咸阳市教育局《关于普通高中新增地方课程课时学分安排的通知》要求,在地方课程中开设好“陕西地方戏曲”和“电影艺术与欣赏”等课程。

(三)开展教师培训。

加强师资培训,依托高校、专业艺术院团的戏曲、话剧、歌舞剧等专业专家,采取市、县、校三级培训,对辖区有特长的教师、音乐舞蹈教师进行戏剧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教学技能。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戏曲、话剧、歌舞剧等专家、优秀骨干教师,开展全市音乐舞蹈之类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戏剧专业知识和组织戏剧类课堂教学的能力。

要选派市级优秀骨干教师,为县、校艺术类教师开展县级培训,力争让每个艺术教师都能接受到戏剧专业知识的培训。

(四)组建戏剧社团。

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所在地区戏剧种类现状和学生戏剧爱好、专长实际,建立不同剧种的学生戏剧兴趣小组或戏剧社团组织,为校园戏剧群体和个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利用音乐课、大课间、活动课以及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戏曲唱段的学唱。

鼓励中小学校聘请戏曲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确保每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戏剧知识讲座,传授戏剧艺术精粹,进行戏剧文化知识普及,推动校园戏剧兴趣养成,并鼓励开展校际交流合作。

(五)培育戏剧特色学校。

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戏剧演出、普及教育、社团建设、特色活动、成果展示、幅射带动等内容建设,努力创建戏剧工作特色学校和工作基地。

结合我市目前已开展的“一校一品”特色项目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活动创建学校文化示范校”等创建情况,鼓励、扶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戏剧特色教育,培育戏剧特色学校。

全市每两年开展一次戏剧进校园工作经验交流活动,确定一批戏剧工作特色学校,纳入文明校园考评指标体系。

(六)举办戏剧成果展示活动。

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开展校园、校际戏剧表演活动。

在各县校集中展演的基础上,全市隔年举办一次中小学校戏剧展演活动,不断推出戏剧新人新作,繁荣校园戏剧艺术,要将优秀人才纳入“艺术小人才”、“艺术特长生”选拔范围,全面展示全市学校戏剧教育教学成果。

四、实施步骤

(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20xx年9月开始,在试点学校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试点学校要制定实施方案。

将戏剧课程纳入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实施时间:20xx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

课程安排:每学期xx次课,每周一次、每次一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1-5课时,教授基本功训练;第6-xx课时,教授半个剧目的排演。

课程形式:互联网+特色教育戏剧,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参内容为基础部分+剧目。

至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

(二)分级管理、分类实施。

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分别进行属地管理,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组织好戏剧进校园活动。

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可采取课堂教学、戏剧演出、专家讲座等方式,全面普及戏剧进校园活动。

(三)系统连贯、规范有序。

在普通高中特别是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学校艺术类教学中,适当增加歌剧、舞剧、音乐剧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建立知识系统、能力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

鼓励有经验、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适宜的校本教材,规范有序地推进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开展。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

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的重大意义,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配套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强化举措,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2、加强督导。

各级各类学校要细化“戏剧进校园”活动日程安排,把“戏剧进校园”列为学校年度综合考评的内容。

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建立活动评估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将活动落到实处。

3、协同配合。

要积极配合好当地宣传部门,加强与文化、财政、演出院团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对演出剧目严格把关,妥善细致做好演出组织工作。

戏曲教案篇11

一、变优秀高中生为学识广博生

戏曲是一门集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此,从事戏曲文学创作者首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艺术修养。

目前报考戏曲院校文学系的考生,基本上是高中生。由于应试教育影响,他们所掌握的文学知识仅限于高中语文课文,文学名著读得很少。其他艺术作品更是很少接触。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系统地把各门类艺术知识体现在大学四年的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除掌握文学知识外,还掌握表演、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戏剧、魔术、杂技等其他艺术知识特点,大量欣赏各门类艺术优秀作品,提高他们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使其有创作感悟和创新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学识广博的戏曲文学专业毕业生。

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实行学分制度是可行性方法之一。在解决好师资、教材、教室、学时量、学分考核等相关问题后,采用学分制教学,打通表演、舞美、音乐、导演、戏文等各教学单位的课堂教学,使教学资源互为利用,互相转化,取长补短,融合贯通,不仅有利于戏曲文学系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各专业学生的学习。

如果学分制制度的实行尚未成熟,只能采用目前的学时制,那么戏曲教育者在四年的教学课程安排上,既要体现出教授文学知识和文学写作能力课程的突出地位,也要考虑到戏曲艺术的特殊性,充分重视其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要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和文学写作能力,首先要求每位戏曲文学系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读遍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写好诗词文曲赋。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课程的设置还要有严密的系统性、连贯性,要一直贯穿在四年的教学当中,而不能是大一打文学基础,大二打写作基础,大三学写戏,大四交戏曲毕业作的分割式教学。

二、变文学青年为戏曲青年

学识丰富、具备一定的文学写作技巧是戏曲剧作者必备的基础。但仅仅如此,还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戏曲剧作者。也就是说,文学青年不等同于戏曲青年,尤其是搞戏曲剧本创作的学生,必须掌握戏曲知识和创作技巧。

从中学走进戏曲学院文学系的新生,对戏曲艺术还比较陌生,掌握的戏曲知识也很少。因此在大一的课程安排上,就要有《中国戏曲史》、《中国戏剧学通论》、《中国戏曲名著选读》、《戏曲舞台知识》、《戏曲唱词写作》、《戏曲文学名著赏析》、《戏曲名家舞台剧目赏析》、《戏曲地方剧知识》等科目,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戏曲音像带、戏曲舞台剧的观摩学习。这样才能使进入戏曲学院的高中生迅速适应戏曲教学,从一个掌握高中语文知识的文学青年尽快转变为从事戏曲创作的戏曲青年,同时也为他以后高年级戏曲知识积累和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果不在大一学年把戏曲知识和戏曲基本创作技巧(如唱词写作)教给学生,等到大二、甚至到大三再安排相关课程,那么就会有煮一锅夹生饭的危险。学生到了毕业,没有真正掌握戏曲剧本创作规律,写出来的剧本有可能唱词像流行歌曲,对白像时下语,剧本像影视或话剧本。

戏曲剧本和话剧剧本、影视剧本不同。戏曲剧本有自己的特性,注重舞台性和唱念做打等程式化表演。当然戏曲艺术和话剧、影视、小说等艺术也有共性的地方,比如都讲究戏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的铺垫等。话剧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作品的戏剧性。影视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教会学生镜头知识的掌握。小戏曲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教会学生掌握戏曲结构。

因此,戏曲文学系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的话剧写作、影视剧写作等相关课程是必要的,但必须明确这些课程的开设,是为高年级的戏曲剧本、戏曲影视剧本创作服务。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在大二或大三学年,学生戏曲剧本创作的教学课程没有加强力量,课时量不比其他课程的课时量多多少,或指导创作的时间不够,或不能明确大型戏曲剧本创作的教学目标与解决的问题,仅靠学生自己自学和领悟,那么到大四时学生的毕业剧本创作当然不能尽人意,给社会输送优秀的戏曲创作人才也是空谈。

三、变案头创作为舞台创作

戏曲是舞台艺术,只有在舞台上演出才能让各个阶层观众欣赏。因此戏曲教育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戏曲剧本写作的教授者,也是戏曲舞台的导演者。仅仅教会学生写戏曲剧本,成为可读的案头文学,不应是戏曲文学系戏曲写作课的唯一教学目标。教会学生具备戏曲舞台剧本写作能力,才是戏曲写作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目前戏曲文学系学生写出的剧本,很多无法用在舞台上。这些剧本存在着舞台性弱,没有戏剧动作,唱词唱不出口,唱念安排单调,人物形象单一,舞蹈性不强,程式化表演特色不够突出等缺点。

要想学生具备写作戏曲舞台剧本能力,在教学上,一方面要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观摩戏曲音像带作业,要求学生去剧场看戏曲舞台剧演出,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写出观后感、戏曲理论批评等评论性文章。另一方面,要开设戏曲导、表演舞台体验课,要安排学生和表演、音乐、导演、舞美等系学生一起进行戏曲剧目创作;要给学生创造到戏曲剧团进行毕业实习的机会……

学生只有在舞台实践中,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到戏曲舞台的表现规律,才能把案头文学创作转换成舞台艺术创作。这样写出来的戏曲剧本才能有舞台演出基础,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四、从舞台创作走向镜头创作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影视等媒体艺术,冲击了小农经济时代产生的戏曲舞台艺术,使戏曲舞台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适应艺术市场发展,满足广大观众审美需求,将高科技媒体与古老戏曲文化有机结合,是当今戏曲艺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

近年来,影视艺术和戏曲艺术工作者携手合作,运用镜头语言表现手段,将许多戏曲作品搬上荧屏,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比如戏曲电视连续剧《家》、戏曲电视剧《金子》、《死水微澜》等。

作为戏曲艺术最高学府的戏曲学院,在培养戏曲创作人才时也要与时俱进,把戏曲影视剧创作纳入教学当中,从舞台创作走向镜头创作。

戏曲教案篇12

一、认清几个问题

1.歌唱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使幼儿学会歌曲,而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歌唱活动带来的快乐

[案例1]在教授歌曲《喂小鸟》时,幼儿兴趣普遍不高,在带领幼儿歌唱数遍后,部分幼儿开始出现不耐烦的情绪,开始嘀咕、抱怨。有的幼儿说:“老师,好累哦,我们休息一下吧。”有的幼儿说:“老师,这首歌好难听,我不想唱了。”有的幼儿直接趴在桌上不唱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依然固执地对幼儿说:“小朋友,我们再练几遍,等大家学会了,老师请小朋友上来表演。”以往,如果我提出可以上台表演,幼儿表现一般都会比较积极,但这次,幼儿依然提不起劲歌唱。

从案例1中可以知道,幼儿对歌曲的关注度是能否学好一首歌曲的关键,教师能否及时处理幼儿的消极情绪也是学习歌曲的重要因素。在案例中,我过于执著地让幼儿学习歌曲,忽略了他们的情感,他们根本不喜欢这首歌,就算一遍遍练下去,只会增加幼儿的反抗情绪,对幼儿学会歌曲一点帮助也没有。当我在了解了幼儿的不满情绪后,应该让幼儿适度休息,调整情绪。也该从自己身上反省为什么幼儿不喜欢这首歌,是不是歌曲形式过于枯燥,应该及时想办法调整教授歌曲的形式。

2.歌唱活动不是单纯的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活动,而是需要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激发幼儿主动歌唱、快乐歌唱的活动,使幼儿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案例2]在教授新歌《夸家乡》时,有两个词语幼儿总是会搞混,“黎里城”和“黎里人”。所以,我只能带着他们一遍遍地反复唱这两句,虽然一直练,可我发现只要一唱到这两句,幼儿就会停顿接着还是唱错,于是这节课从唱歌变成了练歌。

从案例2中可以知道,幼儿对于一些拗口的歌曲确实比较难记忆,这与他们还没发育完全的思维有关系。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到底是让他们不断重复练不会的部分,还是让他们唱着错的歌词,快乐地把歌曲唱完。案例中,我过于纠结这个错的词语,以至于忽略了幼儿其实很喜欢这首歌,我其实不必太在意一两个词语的准确性,歌曲本来就具有随意性,只要在幼儿唱的过程中适当提醒幼儿,慢慢地他们就不会再唱错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唱出新意

1.游戏贯穿歌唱活动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快乐而主动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游戏时,幼儿的记忆、思维等状态都比较好,这是因为在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案例3]在教授新歌《捡豆豆》时,我不把它当成歌曲来教授,而是把它看成音乐游戏来玩,我以音乐游戏引入歌曲,我当捡豆豆的奶奶,提个篮子,把豆豆宝宝捡到我的篮子里,一边玩一边唱,我发现没玩几次,幼儿基本上都能跟上我的节奏,等请幼儿自己当捡豆豆的人,幼儿既学会了歌曲,又理解了游戏规则。

在案例3中,幼儿通过边玩边唱的游戏形式,学会了歌曲,享受了游戏,愉悦了心情。如果我一开始由歌曲引入,先教歌曲再玩游戏,也许效果不会那么好,至少幼儿玩游戏的时间会大大减少。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能更简单地认识周围世界,学习事物。游戏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

2.情境表演贯穿歌唱活动

情境表演是指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这些情境和事件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幼儿通过观看情境表演对歌曲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像观看表演一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自己表演情境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歌词的记忆。

[案例4]在教授歌曲《泼水歌》时,我考虑了很多,因为歌词内容比较生活化,贴近幼儿生活。但相对过于直白的对话反而加大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于是我排练了一出《泼水歌》的情景剧,一边表演,一边唱歌,幼儿对我的表演很感兴趣,两只小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嘴里还跟着哼着,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看着他们看得开心,哼得开心,我多表演了几遍,请他们在座位上跟着我一起做动作,一起唱歌,我发现大家学得非常快,虽然歌词还有点生疏,但动作很到位,每个人的小脸上都挂着笑。于是我请台下幼儿上台表演,幼儿在台上唱啊、跳啊,玩得非常开心。

通过案例4的活动,我发现幼儿通过自己的表演、动作,更容易接收歌曲,吸收歌曲。虽然这堂课幼儿对歌词还有点生疏,但看到他们一张张笑脸,我觉得学得开心、唱得开心比什么都值得。

3.创编穿插歌唱活动

学习歌曲不是简单的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简单活动。需要教师提示,幼儿通过自发地发现歌曲中有意思的部分,或改变歌词、或创作动作来使歌曲变得更有意思,使他们沉浸在“自己创编的歌曲”的演唱中,表现出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案例5]在教授歌曲勤劳人与懒惰人时,歌词内容都是并列的,通过图片幼儿很快学会了歌曲,这个时候就要涉及创编,于是我请幼儿把歌曲中的词句换掉,幼儿基于生活经验,想到了很多,有的说勤劳人在抹桌、扫地、洗衣服,懒惰人在不工作、不洗衣、不洗碗。幼儿想了很多五花八门的答案,为了使他们更投入到创编中,我请他们做一做自己想到的勤劳人与懒惰人的动作,幼儿反应很热烈。

在案例5的活动中,我将创编歌词与创编动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做歌曲的主人,唱自己的歌。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填上新的歌词配以自己发明的身体动作进行相互交流,他们会沉浸其中,一旦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会让他们有极大的自豪感,这对于建立他们的自信有极大的帮助。

4.合作式歌唱穿插歌唱活动

合作式的歌唱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享受交流合作的机会,能够发展幼儿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6]在教授歌曲小星星时,由于歌曲大部分幼儿在家里都教过,所以,两遍就学会了,于是我决定加大难度,分男女两个声部唱歌,男生唱完第一句,女生才开始跟第一句,一开始可以跟上,可是跟着跟着两个声部就混在了一起。于是我改变唱法,男生唱一闪一闪小星星,女生跟着唱小星星,每次女生都唱男生歌词的最后三个字,这个方法很好,有等待,也有合作,也适合幼儿的能力,幼儿学得开心,唱得开心,到下课时,幼儿还说:“老师,好好玩啊,我们一会儿上课再玩好吗?”从来没发现他们这么爱上歌唱课。

以往我上合作式的歌唱课,都是男女对唱、师幼对唱、小组对唱、个别与集体对唱,形式比较简单。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要探索更多的幼儿没有接触过的合作形式,新的事物更能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

戏曲教案篇13

一些手工的游戏一定要幼儿亲自来操作,比如“串珠子”“捏彩泥”“剪纸”等一系列的游戏,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要求通过穿、揉、搓、捏、放、收等一系列的动作才可以完成趣味、生动的图案与物体。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大脑和手的协调一致性。幼儿具有好动、活泼的天性,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结合自身的爱好进行游戏活动,比如,针对拼火柴的游戏,教师可首先为学生示范一些不相同的图案,再要求幼儿动手去练习。这样,幼儿就能够通过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一系列多样化的图案拼出来,幼儿能够由简单到复杂,且能够为其他的幼儿呈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在幼儿音乐教学当中应用音乐游戏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而在幼儿教学中借助音乐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牧童》这首歌曲,幼儿在情境当中进行角色扮演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牧童在放羊的过程中,唱着欢快的歌曲,可是小羊为什么却不叫呢?”在这个时候,教师可让幼儿想起自己所表演过的情境。这样,幼儿就能够编出比较新鲜的歌词:通过分组进行演唱,其中一组是牧童放牧的歌声,另外一组是小样的叫声。因此,在歌唱歌曲第三段的时候,幼儿就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表演,这样幼儿会变得非常开心。教师在教授幼儿音乐的时候,其中不少的幼儿歌曲的主题是小朋友和动物,为了使幼儿更加有效地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当中的角色,教师就需要设计一部分角色的音乐游戏,以使幼儿感受到所有角色的情绪和形象,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