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1

不知不觉间,在大学的第一次实习即将要结束了,为期13天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好比老师说的在实习这期间,所学到的东西肯定比平常所学的要多得多。也的确,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实践;我在这期间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让我明白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和发现问题的最好方法。所以在此做个人小小的总结。

大三,是大学的一个过渡阶段;因为大三一过就要到大四,也就意味着即将要走向社会,找工作各奔自己的前程。然而,在大三即将结束时给我们安排了一次实习机会,可以让我们提前感受社会环境。这次实习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习到了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让我们以后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矗。

在今年的6月末,在学校的推荐和安排下,来到了有限公司分公司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是以团队小组形式制作一款手机在线支付的安卓系统。从20年6月28日到7月10日,为期13天。在实习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到了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公司为我们提供的技术平台,和队友一起努力下开发了一款全新的手机在线支付系统,我们把它取名为明日在线支付系统。

在刚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是在校内实习,并且在实习之前开了实习大会,实习指导老师也提到了没基础没关系,在实习阶段都可以学。那时候的我非常高兴,对于我们这基础不很的同学来说不是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也以为这次学习会很简单的。然而,现实并非所想的如此,在正真到实习阶段了,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多么的肤浅,有很多在课堂上讲过的东西等到在这一实现就完全变样了。就比如在我们在做一个简单的登录页面,所用到的工具有绘图、eclipse开发工具、wps工具等,其中画时序图时就要先在eclipse建一个过程,之后才在过程中画图,并且一步一步怎么实现的流程都要写清楚,所以所做的工作多的多,而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就是画个时序图、并且注明内容流程就行,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在现实实践中就要花很久的时间去完成,所以说理想中所学到的理论与现实中的实践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限大的,但是要建立在一个团队的和谐的基础上,我很幸运,我们团队是一个很和谐的团队,每个人都积极、主动、热情,并没有老师所说的酱油,我们都很认真的在工作。我们分工也很明确,我们把真个系统分为了几个小的模块,每个人负责做一个小模块,所以每个人都有事情可做。在这做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每天的教学,也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eclipse软件的运用,Aandroid的开发,各个模块的链接以及各界面的设计等等。对于我来说,本身的专业知识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在此之前全部都没做过这样的过程,全部都是第一次接触,可以说是零基矗老师每天的教学有时候都跟不上,每天都要晚上加班去练习老师所讲的内容;在那时候,我曾经想过要放弃,想过打打酱油,能拿到学分就行。可到后来理智战胜了心里的阴影,在大学,这次实习无疑是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错过了这次再要等下次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在大学前2年都没怎么努力,这次如果在不努力可能就没机会了,所以最后还是咬紧牙关,每天加班学习到了1、2点,坚持了下来,诚然,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在这过程中学习到了平时都没有学到的东西。终究还是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

总之,这次实习,自己确实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在实习期间,每日重复单调繁琐的工作,时间久了容易厌倦。但是工作简单也不能马虎,你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给团队开啊带来巨大的麻烦或损失,还是得认真完成。这段时间,我看到了自己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的时代日趋复杂,不学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付自如的。因此反映出学习的还不够,缺点疏漏。需再加以刻苦钻研及学习,不断开拓视野,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存储更多的能力。

计算机实训总结(二)

短短三天的计算机实训结束了,通过这三天的实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我深深体会到计算机办公的神奇和奥妙;也掌握了许多的计算机办公技能。

虽然我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但我们的专业课程也只是学习了C语言的程序编辑,所以在实训之前,计算机办公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通过这次实训,我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离我们不再遥远!据我了解,大多数同学都以前接触过电脑,也有玩过一些游戏,却不懂操作一些对我们以后工作有用的办公软件。对于我们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渗透较少,之前都是老师操作为主。

此次实训就不同了,同学们都作了充分准备,在活动中同学们都提前来到教室上课,每位同学都认真的操作、练习;听着“嗒嗒”的打字声,心里真的不亦乐乎!指导我们实训的是__老师,__老师在实训中给我们做了充分的指导,并且做详细的讲解,这次实训活动十分成功,除了各位同学的充分准备,还要感谢__老师的授业解惑和系里领导的大力支持。

开始我以为实训只是应付了事,走马观花之作。然而,在我参加培训的第一天,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此次的电脑培训与以前参加过的培训大相径庭。以前的培训都是应付考试的,实用性不强,而且那时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的不多,时间长了不用也就忘记了。而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都是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

参加培训的第一课时,我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特别是__的学习,因为平时用得比较少,掌握的也不多,不想去进一步的学习,所以对__的操作不熟悉。这一次正好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次培训,使我的__的操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掌握了几种方法。还有幻灯片的制作,原来从没有制作过,通过这次学习发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简单的制作我已经基本上掌握。现在想起来这种培训是必要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只有沉下身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踏实做事,多用心,多动脑,才能让工作有好的起色。为我系的发展奉献我微薄的一份力量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住大学学习的时间,充实、完善自我,全面发展,攻破电脑,争取做一名出色的现代人!

计算机实训总结(三)

五天的计算机实习结束了。期间,我们通过计算机上机的实践,熟悉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加强了计算机编程潜力,培养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交流合作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_cel是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重要办公软件,本次实习任务中,我们着重练习了公式与函数在E_cel中的运用,表格制作和修改技术,其中我认为如何将数据与表格联系起来是任务的难点,通过多次向同学老师求教及自我对操作的摸索,最后成功绘制出“长春工程学院的成绩报告表”。在软件的应用中,我还学到了不少关于E_cel的操作小技巧和任务完善的细节操作,这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注重细节的重要性并培养了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

PowerPoint是制作和演示幻灯片的软件,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把自我所要表达的信息组织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广泛用于介绍、教学及展示自我的学术成果等方面。通过对__专题的一组幻灯片的制作,我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了多媒体技术,掌握并巩固了幻灯片制作修改方法,个性是在幻灯片的模板应用、修改,设置超链接及幻灯片动画制作方面,我的潜力都有所提高。在搜集资料方面,网络的应用使制作的效率大为提高,这也使我体会到:作为当代大学生,熟练掌握网络搜集资料方法是我们进行学习、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技能。对与一名工科大学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2

一、备好计算机实训课是上好计算机实训课的前提

1.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实训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是教师备好课的前提.因此,实训准备工作应针对学生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趋向、技能操作等方面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和剖析,做出正确判断,进而确定实训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媒介应用、教学方法等教学内容.计算机实训课备课要明晰学生的层次、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使实训教学突出共性,不能忽略学生个性的培养,要制定合乎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训教学方案.

例如,可根据男生和女生的就业需求不同,发挥男女生各自优势,进行不同的专长性技能培训,使其能学有所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制订计算机实训课提纲

实训课提纲是对实训授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实训课提纲主要包括授课项目、实训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主要环节、技能难点和重点,以及评价方法;实训课提纲是教师授课过程中遵循的教学步骤,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在实训提纲中要明确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布置实训内容和步骤,对于实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实训后的思考题也要给予提示或指导.学生必须在实训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实训,完成各项实训任务.教师也要按实训提纲的要求进行布置、检查、评定学生实训的完成情况.

二、充分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计算机实训课

的保证

计算机实训课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对于其他课来说显得更加繁杂、细致和重要.所以计算机实训课前准备要充分具体内容包括:硬件环境的准备;软件环境的准备;安全环境的准备;组织和管理准备;教师和学生的准备.要做到课前准备充分不容易,有效的办法是建立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教学媒体准备要制度化、技能操作用物准备要标准化.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计算机实训课的关键

实训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与文化课、专业课有显著的区别.实训课开始,教师首先要提出本次实训的目的要求,其次讲解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然后讲解实训的操作步骤,最后强调关键操作的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提高实训效率的方法.讲解时内容应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讲解以后,教师在进行示范演示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一定要提醒全体学生注意并演示正确的操作和提出防止不良操作的方法.必要时教师可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实训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亲自进行演示讲解.对于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要高标准严要求,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练好基本功.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自操作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学生操作是实训课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动手操作,要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四、计算机实训课的课后总结

实训课快结束时,教师要对这节课进行归纳、总结,对操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重要环节、关键技能点进行适时点拨.通过实训课,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和程序都有了新的认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训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计算机实训课,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只要认真分析它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抓好每个环节,计算机实训课就能够获得成功.搞好整个计算机课的教学,也就有了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3

一、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的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初步的创新能力。

2.目前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实践教学由课堂实践教学、综合实训、课外实践活动以及毕业设计环节组成。

课堂的实践教学针对教学内容的,内容相对单一,缺乏综合性;课外实践教学对于程序设计来说锻炼机会较少;毕业设计的完成往往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能够通过程序设计解决实际的专业问题,因此,在校阶段的综合程序设计实训尤为重要,要通过综合实训锻炼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为专业服务。

二、理论课注意调整学生对课程的认识

心理作用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评价大多数是一个字“难”,普遍感觉课程很难,会把这门课当做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对待,本人认为这样对学习语言课是不利的,计算机语言和我们日常讲话说的“汉语”是一样的,都是交流的工具,只不过汉语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而计算机语言是人和计算机之间交流的工具,我们学习计算机语言,目的是和计算机进行交流,就如同我们学习英语,是想和不会说汉语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一样,那我们要和计算机进行交流和讨论,就需要计算机明白我们的意图,计算机如何知道我们想要做什么呢,就是通过约定好的计算机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想法,所以计算机语言是表达我们人类想法的工具。只有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计算机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才会更好地建立让计算机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才会更好地应用计算机语言转换自己的思想,才会意识到只有通过多编程多练习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语言这样的工具。

三、调整课程设置模式,加强课内实践环节

目前,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安排大多采用“2+1”的课程模式,也就是每周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1个学时的实践课,实践课的安排一般采取“两周一次”的方式,即每两周才上一次实践课,每次课2个小时。例如,对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语言来说,三种控制结构会在2~3次课完成,但是学生会用控制结构处理实际问题需要多练习多编程才能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语言的学生,应该针对每一种结构(例如选择结构)给出多道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写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建立遇到同一问题多种解决路径的实际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采用选择结构。但是按照“2+1”的课程设置模式,课内实践的时间不足以保证对单一知识点的很好掌握。因此,加大课内实践的时间是有必要的。近几年,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c/c++语言课程调整为“3+2”模式,每周有实践课,每周的理论课中增加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实验课前分析,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四、程序设计综合实训的组织和实施

进行程序设计综合实训是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对程序设计的理解并体验团队的合作精神。因此对于综合实训的内容安排、指导以及考核都要以综合实训的目的为核心。

1.综合实训的内容安排

学生能编出具有完整功能的实用程序时,会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是最好的原动力,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算法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因此确定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很重要。

关于内容的安排有两种方式:

一是在一系列现有题目中选择。我们编写了程序实训指导书,在书中列出了24个题目供学生选择,这24个题目分数据库管理、游戏设计、图形、算法设计等分类,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择实训题目。

二是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自己选题。鼓励学生根据本专业所学专业课,自己选择在专业课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程序设计实训过程来完成。这种方式需要学生提前写一个报告,包括简单的选题内容,以及准备采取的方法,指导老师根据报告决定该选题是否能作为实训选题,并且提出补充建议。

2.综合实训的指导方法

综合实训采用结对编程的模式,两个学生选择一个选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整个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指导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出现的问题。

3.成果考核和成绩评定

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考核必不可少。一个完整的实训过程必须要有总结报告,总结能使学生发现收获和不足,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1)实训结束要求提交的资料

完成题目的基本要求,提供正确的源程序;

提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符合要求,给学生一个实训报告的模版,其中包括实验内容、设计步骤、程序流程、主要算法设计、总结与体会等。

(2)考核方式

按照平时考勤、程序源码、实训报告三方面,按照2:3:5的比重考核打分,最终成绩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的五级评分制。

五、总结

从多个年级学生的实践结果来看,加强课内实践,重视综合实训,并且严格实训组织和内容选择,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极大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凌.“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怎么做[J].计算机教育,2006,(8).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4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这就为高职院校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那么高职院校应该怎样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一批批技术型人才呢?这个重任就落在了计算机实训课上,那要怎样提高实训课的课堂效率,培养出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呢?下面笔者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1.什么是实训课

所谓实训就是实践训练操作,计算机实训课就是说结合理论进行计算机具体操纵,从而习得技能。实训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2.为什么要构建高效的实训课堂

2.1 新时代的需求,据统计,我国对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将增加百万,而我国国内真正的计算机人才却只有几万人,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深入调查发现,虽然我国每年有大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这些毕业生却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往往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技术。

2.2 传统的实训课不完善,实训课并不是什么新名词,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同样安排有实训课,只是传统的实训课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首先,学生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自制力差,在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偷偷打游戏、聊天或者看电影,根本没有把实训内容当回事。其次,教师的问题。一方面,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把实训课作为理论课的点缀,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实训课教师监管不力,任由学生发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支持也不制止,使得学生放任自流,高分低能。

3.怎样构建高效的计算机实训课堂

3.1 强调纪律教育,普及实训课的重要性,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鉴于高职院校内大多学生在计算机实训课上的不良表现,我们教师可以在新学期伊始就规定好实训课纪律问题,让学生有则可循。实训课跟一般的理论课没有区别,在教室里有的规矩在机房也是一样。例如,严禁课堂随意走动,大声喧哗;严禁做与该课无关的事宜。针对实训课的特殊教学,同时应该禁止学生在课上打游戏、上网聊天看电影等等。另外,我们可以按学号或者成绩安排好机房座位,未经允许不能随便调换,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学生,也利于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纪律管理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训习惯。另外,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之所以制定规矩,是因为实训课对于掌握计算机技能相当重要。计算机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科目,它更多是实践。通过实训课,我们可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实训课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正课,不是理论课的附属。3.2 在实训课中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本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运用专业的技能、工具、方法等完成预期的要求。我们把项目管理引入计算机实训课就是利用项目管理的优势构建高效的计算机实训课堂。通过把项目管理引入计算机实训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提高技能水平,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也是一个提升。那要怎样在计算机实训课实施项目管理呢?

3.2.1 做好准备工作。第一,实训课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训目标和内容。第二,带领学生分组,民主选出项目小组组长。第三,准备好实训所需的教学资料和软件。第四,根据市场需求事先设计好实验项目,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选项目。

3.2.2 项目实施过程安排。第一,严肃纪律,让学生有序的进行项目实训。第二,实施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3.3 合理安排时间,精心安排练习,实训课不是学生上机操作就完成了,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备课,合理安排实训课时间,让学生有阶段的练习。实训课与理论课不同,教师不能把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然后留一小部分时间给学生练习,这样会丧失实训课的优势,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一点上笔者认为一堂课最多用十五到二十分钟进行讲解,至少要留一大半给学生自己有序的练习。当然练习不能使盲目的进行,作为指导教师应该事先研究理论知识,合理安排练习习题。例如,可以把题分为基础题和提升题两个部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训练任务。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熟知训练的目标以及任务。然后,先教师演示再学生练习,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过程和数据记录在册。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检查,适当的进行指导。最后,教师抽查,进行总结和点评。

3.4 利用总机优势,巧用软件,通常机房都有教师专用机,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机的优势,安装网络教学软件,把教师的教学内容发送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近距离观看演示过程,并且还可以通过软件控制整个课堂,让课堂有序的进行。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5

为培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认知能力、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社会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全国高校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2大支柱、4个领域×3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和I+X的课程设置方案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逐渐从而向产品的思路中转变出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得以重视,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众多因素影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特别在民族高校中表现尤为突出。基于8年的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16次组织NCRE考试和3年的就业指导工作经历,结合教学、NCRE考试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笔者对民族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知经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仍较为薄弱,未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民族高校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和学生来源的特殊性,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案,并应用到就业技能培训中,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现状分析

1)研究基点。

NCRE的考试内容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吻合,主要测试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故笔者抽样某民族高校学生参加NCRE一级科目的考试情况作为现状分析的研究基点。NCRE一级科目分为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和一级B,考试形式为机试,考核内容为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各科目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基本相同,以考查应知应会为主,操作技能部分主要包括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因特网的简单应用等。

2)对象方法。

以抽样某民族高校在NCRE第26—35考次中参加一级科目考试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报考数、报考率、合格数、合格率”为指标进行结果统计,并与该民族高校所在省份的学生在NCRE第26—29考次中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基点和对象方法,统计某民族高校学生参加NCRE第26—35考次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见图1;统计该民族高校学生与所在省份学生参加NCRE第26—29考次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见图2。从图1分析得知,在NCRE第26—35考次中,该民族高校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报考率及合格率偏低,总报考率仅为2.67%(总报考率+(一级科目报考总数/所有科目报考总数)×100%),总合格率仅为39.94%(总合格率=(一级科目合格总数/一级科目报考总数)×100%)。从图2对比分析得知,在NCRE第26—29考次中,该民族高校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总报考率为2.72%,总合格率为44.71%,均低于所在省份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总报考率28.54%、总合格率61.19%。

2 现存问题

经过深入分析,民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存在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材更新脱节、教学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当、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淡化,教学评价机械、机制体制不善,教学经费不足、软硬设施陈旧等问题,具体体现在:

1)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

民族高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接受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计算机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相对偏低,但也有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势必造成入学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制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各层次各类型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

2)教材更新脱节,教学内容滞后。

教材更新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相脱节,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学术前沿性和时代性。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又过分依赖于教材,学生无法掌握计算机的最新知识和进展,难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设置不当,考核方式单一。

在不同学科间,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缺乏教学特色,未针对性地开展适合专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学生无法将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难以做到专业学习与计算机学习的有机统一。采用统一笔试、机试或“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与水平,导致“高分=高能”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淡化。

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且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能融入到教学中,教改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执行率低,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上机实验流于形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却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教学评价机械,机制体制不善。

采用网上评价机制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网上评教可以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手段,但它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评教高分=教学效果好”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本领的提高。因此单一的教学评价,无法改进教学现状,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6)教学经费不足,软硬设施陈旧。

学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学经费不足和师资队伍缺乏使得教学团队协作能力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教学配套设施滞后,现有的硬件设施陈旧,不能适应软件环境的需要。公共机房严重不足,现有的计算机无法满足实验教学和上机实践,导致学生进入“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操作技能,想强化应用能力但无实践条件”的恶性循环中。

3 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当发挥高校计算机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师资队伍,协同创新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建设,相互交叉渗透,全面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其具体对策为:

1)改变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实效。

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按照现有学科专业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级,不同学科专业间开设课程不同,不同水平级别间授课内容不同(限于篇幅,具体课程设置略);兼顾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适应专业需求,体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例与原理相结合,用实例论证理论,将理论结合典型案例,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2)更新教学观念,重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尝试、创新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突破计算机课程所存在的知识型/技能型教学与未来计算能力需求之间的鸿沟,重构计算思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大力开展计算思维基础教育,应对计算机教育存在的危机;优选教材,但不依赖于教材,根据学科专业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补充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突出教学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应用性,避免出现“显形缺位”和“隐形缺位”的现象。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体系的内容编排,以实际项目的开发组织教学,通过项目任务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知识直接服务于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采用任务驱动法,带动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自主选择,加大应用技能的训练,真正做到因人施教;采用竞赛式教学法,以竞赛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树立“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学训结合、重在应用”的教学思想,营造“竞争向上、尊重个性、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强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提高师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采用游戏化教学法,以游戏化实训情景为中心,以教学和游戏因素紧密结合为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协作性、交互性和趣味性。

4)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坚持“精讲多练”原则,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便捷的互联网和可靠的计算机技术,改进传统“黑板+白粉”的教学手段,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群;全面推进多媒体授课,实时演示教学的操作过程,注重学生同步练习,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全力开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增设课外实训内容,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应用技能;开设在线网络答疑系统,设置名师解惑信箱,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无缝互助平台,做到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搭建在线交流平台,供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建立QQ群、开设微博、BBS等);建立网络综合实训平台,学生完成课后实训后,通过此平台提交作品,教师在线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开设实训作品评优平台,学生自荐优秀作品,教师评选经典实训,建立实训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训氛围;建立计算机应用技能社团,举办作品展览、科技文化节、应用技能大赛等活动,承接计算机应用岗位勤工助学,引导和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全方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打破考核方式,健全机制体制。

抛弃传统的“期末笔试+平时成绩”的学生的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考核比重。把“笔试+机试+综合实训+作品设计+网络活动+应用技能”等作为学生的量化评价考核指标,其评分计算公式为:(其中:

摒弃传统的“网上评教”的教师考核方式,突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比重,采用“网上评教+专家考核+同行评价+辅导考评”等作为教

6)完善教学设施,创建优良环境。

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更新实验设备,购置最新软件,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建设多个计算机应用技能开放性实验室,无偿为学生提供上机实训,并通过增加实训课时数和丰富实验教学方式来提高实训效果。

4 成果应用

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同时,教育部强调:“要重点开展高校就业困难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帮扶和援助,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普通高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民族地区省级高校就业生工作部门和高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6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近三十年,根据财政部的规划,预计2010年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程度将达到80%以上。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财务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财务软件已达30多个,财务软件从简单的核算型发展到了集财务、业务于一体化的综合型财务管理软件。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小型企业普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一些大中型的重点税源单位已开始使用集企业供应链、生产管理及财务管理于一体的erp软件,不仅实现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产、供、销集成化的管理。还有一些跨国企业使用国外的erp系统,内部采用局域网进行连接,总部和其他关联机构采用广域网方式连接,数据都存储于总部,信息高度共享。由此可见,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会计电算化新环境对税务稽查工作的新要求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深化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给税务稽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稽查的内容必须扩展

在会计电算化新环境中,所有的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手工会计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已大大减少。但是,如果系统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硬件不符合要求,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那么输入的原始数据即使再准确,经计算机按给定的程序处理的结果也是错误的。我国目前财务软件繁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有的财务软件公司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设置了一些功能,弱化了内部监控,如反记账、反结账、清空年度账等。因此,税务稽查内容不再局限于会计数据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进行审核,包括系统内部控制的检查、系统安全检查、系统合法性检查、系统操作规范性检查,更重要的是软件功能和正确性的检查。

(二)税务稽查的手段必须革新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纸张介质逐渐减少甚至无纸化,更多的或完全是新的载体,如硬盘、软盘、磁带、光盘等磁介质或光电材料。这些载体上存储的会计信息是肉眼看不到的电子信息,并且信息量非常大,如果继续采用人工手段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核查,将会严重影响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实现税务稽查手段的电算化,是税务稽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税务稽查手段电算化的实现一方面依靠计算机税务稽查软件的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则需开展计算机辅助税务稽查。

(三)税务稽查的方法必须改进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财务数据记录、存储、修改和删除都是通过计算机中的数据库功能来实现的,数据容易被人为修改、删除,而且一般不会留下痕迹,传统的稽查线索基本消失。随着财务软件在技术上的日新月异,稽查人员在检查这些数据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各种不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这给税务稽查取证工作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在稽查的线索和内容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仍然采用常规的稽查技术和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稽查目的的。因此,必须基于财务软件的各种功能以及数据处理流程,对常规的稽查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提取各种所需要的会计数据,才有可能对所获得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稽查结论。

三、税务稽查人员现状

税务稽查工作的主体是税务稽查人员,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新环境对税务稽查工作的新要求,稽查人员必须具备和掌握除税务查账知识外的现代化综合技能,熟悉财务、税务法律、法规,掌握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熟悉财务软件的日常处理流程以及系统参数的设置,才能够运用专门的查账软件进行系统的测试,或运用计算机辅助稽查技术去应对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财务软件。只有这样,税务稽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一般办公软件的运用对稽查人员来说已经没有问题,但是既精通计算机又精通财务软件的综合型税务稽查人才却非常欠缺,很多人对财务软件仍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稽查人员还是要求被稽查单位的会计人员操作财务软件,将所需的一些会计数据通过打印机打印成纸质资料,然后再针对纸质资料进行手工核查。这种绕过计算机的方式,为企事业单位弄虚作假提供了机会。虽然少数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水平及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稽查人员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能够直接打开财务软件亲自将各种会计资料打印出来,但也很难保证稽查结果的正确性。因为在新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如果不是对财务软件的程序、功能有非常深入地了解,即使稽查人员现场打印,也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见目前大多数稽查人员已很难适应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税务稽查工作的要求,加强财务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知识的培训,提升税务稽查人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已非常迫切。

四、常规培训模式的缺点

目前税务稽查人员的培训主要采取两种途径:一是与高校合作,依托高校资源建立培训基地;二是税务部门自身组织培训。从节约社会资源角度,前者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笔者所在的三峡大学与当地税务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依托大学的实验室资源和师资,对税务稽查人员进行轮训。在最初的培训过程中,立足于受训主体是税务稽查人员,会计电算化仅仅是作为其中一门课程来讲授,讲授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财务软件进入相关系统,根据稽查要求快速查询打印所需的凭证、账簿、报表,并通过对证、账、表的分析和核对来获得稽查的线索和证据。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在帮助税务稽查人员快速熟悉财务软件界面,利用计算机辅助稽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对财务软件的功能模块结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系统处理流程、账套设置、用户权限分配、系统参数设置、账证表文件的存放路径和之间的勾稽关系等缺乏系统地介绍和培训,造成了税务稽查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得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从而无法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软件的正确性、程序有无舞弊和漏洞、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更深入的检查。

五、构建换位培训模式的思路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税务稽查和企业会计电算化其实是一种对立关系,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把受训主体假设为会计人员,以此为基础来设计培训模式,将克服传统常规培训模式的缺点,有利于提升税务稽查人员适应会计电算化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出既有较高水平的财务会计知识又具备较高计算机水平的复合型税务稽查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查账技能及业务素质。这种换位培训模式的构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环境

利用学校已建立的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对企业财会部门的职业环境进行仿真,设有组合操作台,提供各种实验用的原始凭证以及账、证、表、单等会计专用工具。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硬件方面配有服务器一台、微机60台、教师操作台、多媒体投影仪、打印机,软件方面配有用友u-8系列erp软件、金蝶k3系列erp软件、税务稽查查账软件。

(二)培训内容

1.手工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根据某企业某年最后一个月的财务资料,要求学员以一名会计人员的身份完成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与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账项核对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手工账务处理流程。

2.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利用培训中心提供的大型用友u-8系列或金蝶k3系列erp软件和一套某企业的仿真综合实验资料,要求学员完成账套设置、人员权限分配、基础档案设置、总账系统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总账系统的期末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购销存系统初始设置、购销存日常业务处理等实验项目,熟悉企业的实时财务核算、供应链、生产制造等业务。

3.税务稽查查账软件实训。利用税务部门提供的税务稽查查账软件,要求学员熟练操作查账软件,完成对企业财务数据的读取和转换,实现对这些数据的抽样、查询、排序、分类、汇总,从而发现涉税疑点,确定稽查方向。

(三)培训方式

采取课堂讲解与综合实验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理论教学与实验均在实验室进行,将培训内容分解成各个模块,教师边讲解学员边练习,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而且练习资料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实现了仿真化,从而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了提高培训质量,逐步建立一套教学绩效评估体系,对每个模块应掌握的知识点都进行标识,并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实施培训全过程监控,对学员的培训结果进行量化考核。

为适应不同学员的情况,培训还可以进行模块化组装。例如,如果学员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基础,可以只选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如果培训时间有限,可以只选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培训模块。另外还有针对制造、商业、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等不同行业的仿真练习资料可供选择。这种菜单式的培训方式灵活方便,实用性较强。

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换位培训模式,税务稽查人员会计知识基础更加扎实,对企业财务和业务流程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能真正体会并掌握到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精髓,从根本上提高税务稽查技能。“用友”和“金蝶”erp软件是我国工商企业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际工作中纳税人可能使用其它软件,但是大同小异。税务人员只要熟练掌握一套erp软件的管理与使用方法,就可以应对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财务软件,从而适应不同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晓鸣.浅谈税务稽查如何适应企业应用财务软件新环境[j].财会月刊,2008(26).

[2] 张玉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税务稽查[j].信息系统工程, 2008(6).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7

一、提高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认识

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环节,学好计算机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课堂讲授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计算机实训课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应彻底改变那种轻视实训教学的现状,对实训教学从以往依附于某一门课程中独立出来,实行实训课程单列,坚持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二、增加设备投入,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学生上机课时量严重不足,因此,增加设备投入,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尤为重要。一是学校要充分认识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尽最大可能补充和更新计算机设备。二是努力创造条件,建立网络实训教学系统,将传统的计算机实训教学活动逐步转移到网络平台上。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要高效有力

认真组织课堂是计算机实践课成败的关键。主要按照以下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一是精心导入、激发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好5分钟左右的导入内容。可以是对某方面知识的思索、相关故事的精彩描绘、演示实验、学生讨论等。二是认真组织教材、紧跟技术发展趋势。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必须跟上发展的需要,对教材作相应的增、删、改,体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前缘性。三是精讲多练、作好演示和辅导。总的课堂教学步骤应遵循:讲解――演示――练习――答疑――总结。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48-04

成本会计是企业财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也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好成本会计课程必须强调成本会计实训。目前高职高专成本会计实训课时比例偏小,这与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此外,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成本会计技能,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笔者认为,将模型教学法充分运用到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将有利于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并能很好地将成本会计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实现“零距离”就业。

一、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校“双师型”教师很少,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成本会计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进入学校担任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因经验不足,其教书育人的底气就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的教材多数是没有答案的,理解难度较大。目前,多数成本会计实训教学采用的教材,如《成本会计实训教程》,是无答案的,即使有,也只是有结果,无计算过程,对于经验欠缺的教师来说,无从下手。例如,关于辅助生产成本交互分配,有的实训教程只给一个分配的结果,无分配过程,很多教师只好放弃实训,专门以理论讲授为主,便出现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较少的现象。

第三,很多学院无正规的成本会计实训室,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学院只是摆几张桌子、椅子便充当成本会计实训室,这样的实训室既无软件又无模型,基本无效果可言。很多学校仍以财务会计实训室代替,其深度、广度达不到成本会计实训要求,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四,校企合作是实现成本会计实训的最理想的方式,但企业出于成本保密的考虑,接纳在校实习生十分有限,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成本会计资料。在企业实习时,很多实习生只能帮助企业整理、装订凭证,达不到实习效果。

第五,校内模拟实训有名无实。除校企合作外,校内模拟实训是成本会计实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很多校内模拟实训的案例不足,涉足的领域不宽,模拟实训的难度不大,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仅仅是成本会计理论课本上品种法练习的翻版,成本会计实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第六,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手段方法落后。一般担任成本会计实训课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做好实训答案,教师边讲,学生边抄答案,学生抄完答案并整理后上交实训报告,实训课程就完结了,整个过程机械照搬,枯燥无味。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能采用PPT、案例法进行的较少,采用挂图、模型教学的很少,采用分组讨论、分享成果的教学方法更少。综观教师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观念,客观地说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

二、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改革趋势

(一)结合实际自编教材

当前,成本会计教学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学生只学习成本会计理论是解决不了成本会计实际问题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只有接触不同体制的工业企业的实际知识,融入成本会计实践中去,才能真正领会成本会计知识。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自编教材,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领会知识。如笔者动员会计教研室的教师到不同的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成本会计的运作,并选定一家水泥厂(校企合作企业)作为成本会计实训的对象,制作水泥厂模型,并自编《成本会计实训教程》、《成本会计教学指导书》。选定水泥企业作为实训对象,是因为水泥厂较为普遍,水泥产品较为单一,原材料不复杂,而且,学生对水泥产品不陌生,易于接受。教师自编实训教材,一是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编著能力,二是学生使用教材后,能完整地体会到成本会计的严谨性,会计技能明显提高。

(二)采用模型教学法

采用模型教学法讲授成本会计实训教程,与传统板书教学法相比效率有所提高;与案例法教学相比更真切、直观;与任务驱动法相比,目标任务更明确;与项目教学法相比,更全面。模型教学法与PPT结合使用,实训效果更佳。

三、模型教学法在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可采用的模型很多,本文所采用的模型为“水泥厂模型”。

(一)模型教学法的优势

成本会计知识点较多,而且计算多、表格多,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该课程难度较大。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没有实践的依托,学生很难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难以跟上课程的进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在成本会计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引入水泥厂模型教学法,可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模型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模型教学法在相关专业如医学、机械工程的教学中经常用到,其本质是通过在课堂讲授中引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模型,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对象的感性认知。有研究者还利用统计学工具,分析了模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并证实了其有效性。

(二)水泥厂模型展示

从图1可见,水泥厂教学模型展示了水泥厂整个生产流程。作为成本会计教学,着重展示原材料名称及物料流向、车间名称、辅助生产车间名称,学生在模型前如同置身于工厂。

(三)水泥厂模型教学的要求

采用水泥厂模型教学法有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每个小组在教师讲完具体要求后,独立开展实训,小组内成员可自由交流。各组员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二是先完成的成员可以帮助未完成的同学整理资料,未完成的同学应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各小组在模拟实训完成后,将实训成果交由教师初审,教师给出整改意见,并交小组讨论修改,定稿后再上交。四是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学习过程和成本计算结果进行公开展示,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小组实训结果进行对比并综合点评。五是学期末,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小组综合实训结果,自己整理一份实训结果并上交指导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水泥厂综合实训内容,消除因成员间岗位差异而出现的技能差异。

(四)根据水泥厂模型确认企业会计岗位与会计任务

综合模拟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大约分4组,每小组设计为12~13人,会计岗位及会计任务为:材料会计1人对应材料汇总分配表,往来会计1人对应应付账款登记,薪酬会计1人对应工资薪酬核算,成本会计5人分别对应固定资产及折旧核算、其他支出核算、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含直接分配法或交互分配法)、制造费用汇总分配(含产量法或车间原值法)、生料及煤成本核算、熟料成本核算、水泥成本核算,出纳1人对应现金、银行日记账,会计2人对应明细账、多栏账、总账。每组财务经理负责稽核原材料、工资、其他支出、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账、报表的审核。财务总监负责车间成本核算、报表分析及成本报表说明。另外,因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方法不同,作如下规定:第一、第二组承担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制造费用按产量分配法。第三、第四组承担辅助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法,制造费用按车间原值分配法。

(五)水泥厂成本会计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

1.原材料汇总分配表。以生料磨车间原材料分配为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料制作的工艺流程。根据图1可知,生料制作必须经过石灰石的开采和运输(石灰石价格按采石车间品种法计算后的价格内部转账)、外购铁矿石、外购粘土和页岩。其次,将四种原材料经过立式磨机磨成粉后,形成水泥生料粉。

水泥厂原材料费用分配汇总,如表1所示。假设本月生产生料200000吨。教师通过表1指导学生(材料会计、往来会计)正确填写会计凭证,具体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生料 6169006.11

贷:原材料――石灰石 4589454.70

――粘土 590223.01

――页岩 289962.42

――铁粉 699365.98

经过指导后,学生不仅会填写凭证,而且还会根据原材料配合比、所含水分、单价等验算原材料的金额的正确性。这些验算知识,涉及原材料配合比,在成本会计理论课上是无法学到的,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视野。

2.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水泥厂辅助生产车间的核算是比较复杂的,因各厂而异。可将辅助生产车间划分为机修车间、运输车间、动力车间。其中机修车间含供电、供水、供气,如图2所示。教师指导学生开设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多栏账,其中辅助生产成本多栏账包括原材料、人工费、辅助车间制造费用等二级科目。

具体业务指导如下:其一,指导学生(会计)登记辅助生产多栏账。首先,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逐项登记辅助生产车间费用,确认各辅助车间费用总额。其次,根据生产统计表,确认各辅助车间消耗的劳务量,确认对外分配的劳务量。其二,准备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的相关数据资料。其三,按组分别计算辅助生产成本,其中第一、第二组采用交互分配法,第三、第四组采用顺序分配法。现以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为例说明。

辅助生产成本车间分配表栏目较多,本文只选择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辅助生产车间分配:除分配给基本生产成本――生料外,还有基本生产成本――煤粉99855元、熟料1854450元、P32.5水泥1426500元、P42.5水泥2138978元。制造费用除生料车间外,还有烧成车间121945元、成品车间258977元、实验室12959元,总计对外分配金额为7985625元。另外,动力车间(供电)7428810元、动力车间(供水)136829元、动力车间(供风)31127元。

教师根据表2,指导学生编制辅助车间内部交互分配分录。以机修车间为例: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2248

贷: 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16618

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 5630

表示机修车间得到车队的施惠受益5630元,得到供电部门的施惠受益16618元,合计受益22248元。机修车间施惠支出20917元,其中供电8367元,运输12550元。

根据表2,指导第三、第四组学生掌握谁受益最大,谁受益最少。显然,机修车间受益22248元,为最多,供电车间受益9774元,为最少。在顺序分配法下,分配顺序是供电―运输―机修,这是顺序分配法需要掌握的知识。

交互分配法下,指导第一、第二组学生根据辅助车间对外分配汇总表作如下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生料 1830675

――煤粉 99855

――熟料 1854450

――水泥(P32.5) 1426500

――水泥(P42.5) 2138978

制造费用――生料车间 190036

――烧成车间 121954

――成品车间 258978

――实验室 12959

管理费用 51241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61972

动力车间――供电 7428810

――动力车间――供水 136829

――动力车间――供风 31127

――运输车间 226888

3.原料车间制造费用分配。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开设制造费用多栏账,并按车间核算。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表,逐项登记各车间制造费用。因生料、煤粉、烧成车间生产的均为半成品,与水泥成品有显著区别,故三大车间制造费用放在一起分配,图1所示为车间名称及车间固定资产原值。制造费用的总额按三个原料车间的固定资产原值比例进行分配(也可按生料、煤粉、熟料的产量来分配),根据会计登记的制造费用多栏账总额是2607735.12元,计算出分配率为103.2766,如表3所示。

第二步,指导学生编制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生料 929489.40

――煤粉 160078.73

――熟料 1518166.99

贷:制造费用――生料(含煤粉) 1189809.65

――熟料 1417925.47

其他如制成车间制造费用分配,水泥成本计算表、水泥成本综合结转法还原等项目皆可运用图1所示的模型对应的车间进行账务处理。

(六)水泥厂模型教学效果

从上述3个模型教学案例可看出,综合模拟实习场景教学直观,简明。会计岗位与会计任务分配合理,并按照“岗位会计任务会计技能模拟训练交流互动上交报告提高创新”的实训教学步骤,指导学生扮演好岗位角色、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专业技能,效果是明显的。表现在:

其一,水泥厂实物模型是水泥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是成本会计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的桥梁,模型教学法优点是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

其二,每组学生初步做完水泥厂模拟实训后,也许收获不大,但经过每组成员中各个会计岗位的人员对所负责的任务进行演说和交流后,学生的技能前后相比截然不同,他们所分享的成果是巨大的。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方法,开拓自身的思维,树立合作创新的意识。

其三,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逐步明白了会计与出纳、财务经理与财务总监是不同的财务角色;明白了成本会计因不同的辅助生产方法,不同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计算的成本结果是不同的;明白了分步法成本计算的步骤,分步法与品种法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明白了总账、明细账、报表、科目汇总表的钩稽关系。

其四,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与期初相比,对成本会计工作更熟悉,对成本会计理论理解更透彻,达到了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模型法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但仍须完善和补充。首先,模型企业要选准,工艺流程步骤简单为好。其次,产品原材料3~4种为宜。再次,产品型号2~3种为好。这样的企业适合高职高专教学。综观水泥厂模型教学,因车间多,生产步骤较多,实训难度较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淑春.理实一体化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2(11)

[2]杨予,傅军.模型教学法在建筑结构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6)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9

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学科,而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在账务组织以及账簿设置等方面都与一般企业有显著区别。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总枢纽,要求其会计核算必须准确、及时、真实、完整,因此,为确保账务记载和账务核对的准确性,在手工记账条件下,银行账务组织按照双线核算的原则设有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根据同一会计凭证平行登记,分别核算,共同构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严密的账务组织体系。然而,在当前计算机记账条件下,双线核算实际已名存实亡,综合核算无需再另外输入原始凭证信息,而是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凭证信息自动汇总生成,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的数字总是相等的,从而使总分核对失去实际意义。因此,目前大部分银行的对账实为“人机核对”,即营业终了用现款与总账余额核对。同时,当前的计算机记账使得银行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的各个组成部分全部由系统自动生成,掩盖了其内部各账表之间在数据上的紧密联系,即使银行员工也无法看到其具体生成过程。因此,有必要使学生掌握手工记账条件下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的具体操作,在加深理解银行会计基本核算原理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缩小与银行等就业部门的差距,培养更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现有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银行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性与风险性,使得学生很难到银行柜台进行实习,导致银行会计的实践教学只能选择在校内以建立实验室的方式进行。因此,长期以来,银行会计实践课程的设计多采用各公司开发的实训教学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软件模拟银行的各项业务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种实验模式,学生虽然能够掌握银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但仍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一)实践教学以单个模块为主,缺乏整体性

作为《银行会计》理论课的配套实验课程,《银行会计实践》目前可选取的软件一般包括网中网公司开发的银行会计实训教学平台、国泰安银行会计实训教学软件等。这些教学软件设有大多数银行业务的单独处理模块,如存款业务、贷款业务、联行往来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以及外汇业务等,学生可以根据理论课程的讲解进行单项训练。但是软件设计中却缺少账务组织里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相应的实训内容,无法进行建账、登帐、结账一系列系统性的实训操作,割裂了单项业务与账务组织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二)实践教学以计算机手段为主,忽略原理性

目前,无论是银行的实际记账,还是实践课程的记账练习,采用的都是计算机记账的方式,手工记账由于其耗时长、易出错已被淘汰。在银行实际业务中,其各种账簿均在营业终了后自动生成,在课程实践环节中,却缺少这部分的实训内容。但是,银行会计基本原理表明,银行账务组织中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细核算中的各科目余额表金额由分户账余额合计而来,综合核算中各科目的总账发生额依据科目日结单抄录,并结出余额,日计表中各科目的发生额与余额均依据总账抄录。计算机记账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却掩盖了银行账务组织的基本原理,不利于学生对银行账务组织生成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三、基于手工记账与计算机记账相结合的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一)建立各项业务的单项数据库

银行的业务种类繁多,为了全面实践银行各项业务的会计操作,首先,需要建立各单项业务的数据库。鉴于目前大多数银行的操作系统由对公和对私两部分组成,因此可将实训内容也对应分为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两大类。业务种类涉及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外汇业务等。同时,每种业务的样本容量至少为20个,并规定学生在实训时每种业务必须至少选择一笔,以解决在实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投机取巧,直接抄录他人账表的情况。具体操作上,还可借鉴银行一人记账,1人复核的做法,将学生分为2人一组,确保记账的准确性。待所有业务处理完毕后,两人可进行角色互换。

(二)采用计算机记账方式登记明细核算

明细核算包括现金收付日记簿、登记簿、分户账和余额表。在具体记账时,采取和当前银行操作一致的做法,在每种业务发生的同时,分别在计算机中同步登记不同的账簿。凡是涉及现金增减变化的业务,登记现金收付日记簿及对应的分户账,凡是涉及转账的业务分别登记各自的分户账,凡是不涉及资金增减变化的业务登记登记簿。营业终了,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各科目的余额表及现金库存簿。

(三)采用手工记账方式登记综合核算

综合核算包括科目日结单、总账和日计表。虽然银行在核算时是由计算机系统统一自动生成,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双线核算的原理,在实训时采取手工记账的方式操作。具体做法是:当天营业终了后,根据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将每个科目的凭证分为现金借方、现金贷方、转账借方、转账贷方四种,分别汇总每个科目每种凭证的张数和金额,填制科目日结单。由于总账和日计表的数据均来源于科目日结单,所以,科目日结单的准确与否十分重要,如果科目日结单出现错误将直接影响总账和日计表的准确度,进而导致对账不平衡。因此,在填制完科目日结单后,务必要以“各科目借方发生额合计等于贷方发生额合计”为标准进行检验,若不满足上述等式关系,则需要重新审查科目日结单的填制,发现其中存在的错误与疏漏,进行修正。若符合标准则可进行后续操作,即采用计算机方式自动生成总账和日计表。将总账中的发生额设置为科目日结单的金额,并根据期初余额结计期末余额,将日计表中的发生额和余额分别设置为各科目总账的发生额与余额。

(四)构建基于手工记账与计算机记账相结合的对账体系

手工记账的特色在于根据同一凭证分别登记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并加以对账,而计算机记账由于根据同一凭证自动生成各项账表,因此,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的对账则毫无意义。为了更好的理解银行账务组织的形成机理,实践环节特别设计了对账环节。以总账为基础进行全面对账,各科目分户账余额合计与总账余额核对相符,各科目余额表余额与总账余额核对相符,现金收付日记簿与库存现金总账发生额核对相符,现金库存簿与库存现金总账余额核对相符。虽然在银行的实际业务操作中这一环节已被现款和账簿对账所取代,但是这种设计却更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双线核算系统下对账的目的和意义。

四、结语

总之,账务组织部分是银行会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缺乏配套的实训模块,加大了学生理解账务组织的难度。因此,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既要注重与实务部门接轨,又要注重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综合来看,可以采取手工记账与计算机记账相结合的方法,明细核算采取与银行相同的计算机记账方式,综合核算采取手工记账方式,既可以保证与当前银行业务操作的一致性,也可以解决银行账务组织生成过程中的隐蔽性问题,使各账簿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作者:卢紫珺 王淼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10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11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of foreign train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ovel teaching schema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e proposed schema includes two application parts: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method system and public teaching segment, and the rank goal teaching serves as the basis of this schema.

【Key words】Constructivism Foreign training Teaching schema Teaching method system Rank goal teaching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外军留学生培训(以下简称外训)已成为了当前军事院校教育训练工作的一个新兴领域和重要组成。如何结合院校专业特色与外训学员特点,优质高效地完成外训任务,逐渐成为当前军事院校教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在外训教学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各外训承训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程,由于此类课程实践性强、互动性好、教学效果容易衡量等特点,历来受到学员的青睐。因此,如何合理构建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体系,如何提高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对于整个外训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前,国内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文献众多,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绝大多数文献都是针对内训学员,少量文献谈的是普遍意义上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无专门针对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鉴于外训与内训的明显区别,本文拟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特点分析入手,将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同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相结合,提出创新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与高效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体系。

一、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特点与教改思路

1.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文献1中提到:搞好外训工作,必须充分认清外训工作的特殊性,始终坚持外训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军事外交的大局和方向。因此,外训工作总体目标是让外训学员感到学有所获,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发挥外训工作的情感纽带作用,巩固和增进与第三世界国家军队的传统友谊与相互信任。就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既包括强化提高日常计算机操作水平,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目标,又包括构筑计算机文化理念,培养计算机应用素养,建立计算机世界的沟通渠道等情感目标。

2.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

总体上讲,外训的特点包括外训任务的随机性、受训人员的差异性、外训任务的模糊性和不均衡性、外训任务的短期性等,[2] 外训工作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也体现了这样的一些特性,与内训教学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

(1)学员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一致。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军学员,由于国情、语种、军兵种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对计算机认知不一,有的从没用过计算机、有的仅仅会用计算机上网、有的操作比较娴熟、有的希望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较大的学习基础差异有别于同一起点的内训班级,同一尺度的教学要求很难行得通,需要进行分层次、多目标教学。

(2)学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理念不一致。由于不同国家的学员受国情、宗教的影响,其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法不一。普遍来讲,印欧语系的学员比较开放,喜欢与教员交流,有疑问会当场提出,甚至不会顾及打乱教员的正常教学进度和其他学员的思维逻辑。当掌握到新知识或新技巧后会表现得很兴奋,甚至主动要求谈出自己的理解;但汉藏语系的学员相对来说就比较含蓄。因此,需要合理地把握学员的特点进行思维引导与教学设计。

(3)外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过程不一致。当前大多数军校的外训教学主要采用专业教员与翻译员配合的形式进行,翻译员不仅仅起到语言翻译的作用,对于教学节奏的把握,课堂气氛的调动也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教员与翻译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于提高外训教学质量也显得尤其必要,特别是针对既包括讲解又包括实践操作的外训计算机课程教学尤为如此。

3.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

如何兼顾技术与情感双重目标进行高效率、高水平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引,根据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吸纳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经验,形成创新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与有效的方法体系。本文接下来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二、“建构主义”理念与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的外训教学实践表明,要在一年的培养周期内有效满足技术与情感的双重目标,零散、不系统的改革实践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必须把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引入到更深的层次,以教学理念为主线,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多维度挖掘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学习。

1.“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3]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为中心的体系结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教学理念[4]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可转化为如何有效提高外训学员构建计算机认知结构的积极性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2.“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传统的以教员和译员为主体的知识技能传授式教学过程应该更多地转化为以外训学员为主体的学习与能力建构过程,从教学形式上将变得更加丰富,譬如实践性学习、讨论式学习、个人探究学习、交互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其理念迁移过程变化见图1。

将“建构主义”理念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结合,构建的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见图2。该模式的基础是“分层次教学”,包括外训班级的分层次组织、分层次的弹性教学内容、分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以及个体化的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以适应外训对象计算机学习的基础与需求互异的特点。以“分层次教学”为基础,强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核心地位与有效应用,组织启发研讨式学习,加强学员的思索与组织能力,满足部分外训学员渴望交流的愿望,并以此带动整体学员提高学习积极性;组织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以巩固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解决,获取成果的喜悦;组织分组结伴学习可尽快地缩短学员彼此之间的学习基础差异,并且能够在学员所习惯的语言或生活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学习沟通;组织基于案例的学习有利于学员带着问题去分析思考,有利于学以致用。此外,还必须关注外训教学的普遍特点,做好公共教学环节的工作。通过教员、译员课堂内外的有效沟通以达到更好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管理;通过教译员与学员的有效沟通以寻求课堂内外的广泛认同,达到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加强联系、增进友谊的目的;通过规范化的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文档建设以有效地支持和管理课堂教学。

三、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体系中的“分层次教学”

鉴于外训学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差异较大,采用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而采用何种划分方法,满足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则是问题的关键。对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分层次”实施,主要措施包括:在一年的培训时间内,以分层次的班级组织为基础,配合分层次的弹性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分阶段的教学实施进行有效运作,最后通过个体化的学习评价来总结提高。

1.分层次的班级组织

在开课前进行问卷调查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摸底测试,根据学员基础的差异,结合不同的学习需求,本着学员自愿的原则,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对象跨专业分编为初级、中级、高级或初级、高级等不同的班级层次,并公布说明不同班级层次的不同教学计划和要求。

2.分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采用了分层次的弹性内容体系,包括Level1、Level2、Level3等三个层次共计11个模块28个二级知识点,其中,Level1对应的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病毒与安全、操作系统、Word应用、Powerpoint应用、网络应用等6个基本模块;Level2对应着计算机诊断与维护、Excel应用、多媒体基础等3个模块;Level3则对应着油料保障信息化、营房建筑设计等2个专业相关的模块。对于初级班,要求学习Level1中的全部与Level3中与专业相关的模块;对于高级班,要求学习Level1与Leve2的全部模块以及Level3中与专业相关的模块;对于中级班,则要求学习Level1中的全部内容与Leve2、Leve3的部分内容。

3.分阶段的教学实施组织

将一年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分成两个部分:基础学习期与专业应用期。第一部分基础学习期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60%~70%,在学年的上学期完成,是以分层次为基础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初级班进行Level1的教学,高级班进行Level1和Level2的教学;第二部分叫做专业应用期,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30%~40%,该阶段取消初级、高级班的划分,并重新按照专业分班,主要目标在于强化计算机技术在业务领域的应用技能。

4.个体化的学习评价

采用平时作业、课程综合考核、计算机能力增益度评价等三种因素共同确定外训学员的学习成绩。其中,平时作业以及课程综合考核与分层次的班级组织挂钩,不同层次的班级采用不同内容、难度的作业以及课程考核试卷;计算机能力增益度评价则打破了班级的约束,以学员的个体学习提高程度量化衡量为目标,以学员的入学摸底成绩和学习期望为基础,结合学员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给出计算机能力增益的评价;最后,将以上三种因素进行综合,得到了外训学员的最终计算机学习评价,从而对学员“学有所获”进行了量化。

分层次的班级组织和分层次的弹性教学内容体系解决了学员基础差异明显带来的问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分阶段的教学实施解决了基础学习与能力提高的关系,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特点;个体化的学习评价则将学员的绝对学习效果和相对学习效果进行联系,更好地促进了外训学员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4个方面有机结合的“分层次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全面推行“建构主义”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外训的实质在于服务于国家、军队外交大局,增进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因此,作为与外训学员沟通交互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更能够发挥彼此交流联系的纽带作用,应进行重点设计与规划。由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其实施目标、实施对象、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等多方面具有难以复制的独特性,因此,结合广泛认同的“建构主义”理念,我们提出了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并对其中的基础部分:“分层次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同时拟另行文对基于“建构主义”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体系进行进一步的阐述。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应用与实施效果较好,能够充分满足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技术与情感上的双重目标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永生.提高外训水平必须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5(2):1~2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12

很多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时采用的是常规的教学方法。首先,对计算机概念、发展、硬件组成等内容进行介绍;其次,介绍各个电脑硬件的性能、参数和技术指标、选购常识;第三步是计算机系统安装和设置;最后,介绍一下计算机的日常维护与维修保养等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教师已经把计算机组装维护的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学生,但学生往往只是学会了如何组装计算机,至于如何选购计算机硬件和维护计算机仍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接受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项目实践教学法,带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计算机组装维护项目实践教学法的概念

计算机组装维护项目实践教学法就是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实践教学法针对中职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计算机组装维护项目实践教学法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完成选购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对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等工作。

在正式开课之前,应对计算机硬件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发展状况、在计算机日常使用中常出现的故障问题等进行详细分析,制订出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大纲。在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喜欢动手操作,不善于理论学习的现状,将该课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转换成学生易接受的,枯燥无味的理论转换成生动有趣吸引人的实例,并且训练设置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计算机组装维护项目实践教学法的操作环节

项目实践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每个具体实践教学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根据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特点,制定如下的操作环节:

(一)准备

在此阶段首先应确定课题和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选择组装工具与计算机零散硬件,做简单的实践训练动员以激发起学生兴趣。

(二)示范

由实践指导教师慢慢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阐明每一步的操作目的和动作要领,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强调重点,提示注意安全操作。

(三)训练

学生按工作步骤操作,指导教师在一旁作指导,巡视并纠正错误,同时给予帮助,发现普遍性问题后,集中讲解。最后总结表扬操作训练中表现较好的学生,鼓励训练中状态不佳的学生。

(四)应用

由指导教师给出应用训练题目,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要求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能较快较熟练地解决问题。指导教师边指导边纠正错误,表扬鼓励进步学生,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检查工作质量等方式评定出成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岗位从业技能,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守时、准时及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行为规范的训练,与人合作、协调、沟通的能力,独立计划、组织、实施的能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计算机组装维护项目实践教学法的内容

(一)计算机硬件选购实训

这类实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用户需求独立选购计算机硬件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根据了解用户需求确定硬件配置的方法,完成计算机装机硬件配置单。这方面的主要实训有:根据用户需求决定硬件配置档次、分档次确定装机配置单、所选购硬件的理由或者优势等。

(二)计算机硬件组装实训

这类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组装动手操作能力,以应付在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这方面的实训主要有:分辨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的接口架构、计算机硬件组装、跳线配置、BIOS常用优化设置等。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硬件架构特点、组装调试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三)计算机维护实训

这类实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日常维护保养能力,满足大中型企业计算机维护人员的岗位需求。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深入的计算机日常维护和故障维修技术,胜任更为复杂的大中型企业计算机维护维修工作。

五、计算机组装维护项目实践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实践教学中,应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教学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几点问题:

(一)确立具有实用性的优秀项目

1、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教学大纲内容并结合贯穿所有知识点。2、项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难易度。3、项目应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并确立公平合理的评价考核标准。教师要根据未来企业的岗位需求,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二)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项目团队

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这个项目是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还是由团队合作来完成。本人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团队合作完成,因为学生们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三)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项目训练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针对不同操作水平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实践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四)项目总结及拓展延伸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学习、团队合作的过程,项目完成后的教师总结也相当重要。它应包括思维总结和技巧总结。思维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项目完成的最佳思维方案,少走弯路。技巧总结中,"殊途同归"是应该极力推荐的,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再由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锻炼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当今面临的是一个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由开展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计算机组装维护项目实践教学,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维护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来计算机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必要需求,更是我们现今阶段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综合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宏渝.课程项目化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蒲力.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2).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篇13

随着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充分发展,在其不断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计算机实训系统,对于现代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影响。虚拟技术能够使用虚拟机工具软件,将实体计算机建立成多台的虚拟机,从而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模拟出真实的网络环境,不仅能够有效扩展网络数量,还能有效建立起多个服务器,设置出多域结构的局域网络。

2.虚拟技术的相关情况

虚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在计算机科学之中,主要是通过组合或分区现有的计算机资源(CPU、内存、磁盘空间等),使得这些资源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操作环境,从而提供优于原有资源配置的访问方式的先进技术。虚拟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打破传统物理形式上的各种局限性,提升各项资源的应用效果,当然,虚拟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有多种技术作为支撑,比如说存储虚拟化、系统管理工作、操作系统虚拟化以及资源管理和软件提交技术等方面。在传统物理机之中,操作系统主要是在硬件之上运行的,其中的一些应用性程序,在中断方式的引导下,能够逐渐获取到硬件的使用权限,这些硬件主要是网卡、硬盘、存储器并存以及控制器CPU等方面。操作系统在调度硬件工作的过程中,不同服务器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虚拟技术逐渐出现之后,使得现阶段的物理机模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针对硬件进行管理的操作系统之中加入了相应VMM(虚拟机监视器),这项设备主要负责硬件的调度和使用。在虚拟技术的应用下,能有效减少传统物理机的不足,提升硬件的总体使用效率。

3.虚拟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良好效果

网络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主要是能够将互联网中的各项分散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为统一性的有机整体,从而能够针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化的共享,积极发挥各项资源的作用和优势。在网络技术之中,人们能够充分获取到所需要的各项信息,同时还能够提升运用信息的整体性能力,其中整合的资源主要是数据资源、知识资源、存储资源、大型数据库以及专家资源等多个方面[1]。将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充分有效的结合,有其良好的社会现实性。虚拟技术能够有效打破现实中的物理层面,使其转化为可用资源,而网络技术能够充分存储、整合各项资源,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将两者进行全面结合,对于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能够有效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还能便利人们的日常生产工作[2]。

4.虚拟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计算机实训系统

将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有着良好的社会现实性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计算机实训系统,能够便利社会生产生活。

4.1计算机实训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计算机实训系统之中需要包含操作系统配置、链路层、数据收集、网络层、应用层以及传输层等。计算机实训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B/S架构,能够让使用者自行开展相应的网络实验,设计出网络拓扑结构,选择所需要的网络设备,最终绘制出相应的网络实验拓扑图。计算机实训系统使用者需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资源,通常都是路由器、交换机以及主机方面,并按照基本的网络原理建构起相应的网络拓扑图,该项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将其提交给web服务器,由其进行后续的计算工作,如果拓扑结构是正确的,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路由关系计算工作,并下达相应的命令,逐渐构建起网络拓扑[3]。

4.2计算机实训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实现工作

4.2.1计算机实训系统前端的设计

针对计算机实训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其中涉及到的各项技术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积极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首先需要针对计算机实训系统的前端进行设计。在中,其AJAX功能主要是由客户端脚本和服务器组件共同构成的。AJAX使用的是JSON数据格式,这是一种轻型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格式,其中的结构主要是键值对。在计算机实训系统的前端中,使用网络拓扑图涵盖到网络层的接口信息,同时还需要包含设备之间的连线信息,这些信息的存在有效提升了计算机实训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应用效果。在计算机实训系统前端使用的普通网络设备主要包含了路由器、交换机以及网络终端,在一些较为复杂的结构中还需要使用到相应的调制解调器[4]。其次,在web浏览器的运用之下,使得拓扑图之间分解成相应的JSON数据格式,发送到后台服务器之中,服务器需要针对JSON数据进行解析,从而获取到网络拓扑结构的主要信息,这些信息在计算机实训系统前端使用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的信息主要是虚拟主机的配置信息情况、路由器和交换机本身的接口信息等方面。最后,经过解析之后的数据能逐渐存储到数据库,直到数据系统全面执行各项实验之后,存储工作也能有效完成[5]。

4.2.2实验资源管理的设计工作

实验资源管理,是计算机实训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资源控制器在计算机系统之中的应用主要是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建立起相应的网络环境,配置相应的虚拟资源。计算机实训系统在总体的设计过程中,主要使用了RPC框架Thrift,它主要是通过已经生成的代码的,并实现了传输层和RPC协议层的总体应用。计算机实训系统设计过程中,将C/S结构应用在了资源控制器之中,因而后续的设计工作,使用C++语言进行开发,能够保证资源控制器和虚拟机控制单元的实际应用效果。想要有效提升调度服务器本身的处理效率,使用C/C++语言进行设计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积极使用Thrift方式,能够有效提升不同语言的通信效果[6]。在计算机实训系统设计过程之中,针对实验资源管理的情况进行设计工作,主要是针对各个语言层进行分析和设计,提升资源控制器的总体应用效果。

5.结束语

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充分有效结合,在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工作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能够有效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还能够有效便利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虚拟技术能够将物理资源进行有效转化,而网络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这些资源的实际应用水平。因而将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充分有效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计算机实训系统,将能体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在计算机实训系统的设计工作之中,需要重点开展计算机实训系统前端的设计和实验资源管理的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底晓强,张宇昕,赵建平.基于云计算和虚拟化的计算机网络攻防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147-151.

[2]徐孝春.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计算应用研究——企业云虚拟化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重庆邮电大学,2012.

[3]江魁,张园红,杨文玲.基于虚拟化技术的网络仿真实验环境实现[J].中国教育网络,2013(7):36-38.

[4]朱辉,刘北水,李晖,等.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信息安全实验平台开发与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249-25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