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论文实用13篇

课程开发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篇1
课程开发论文篇2

一、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同时,物理学更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验证都要在实验和实践中进行,真正的物理是动手和动脑并重。中学物理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物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物理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发物理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物理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

所以开发适应时展,同时又适应当地学生情况的开放式物理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物理知识的范围,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架设一条从知识到生活的沟通桥梁,也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物理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物理潜能,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现有的中学物理教师,大多数受过正规严格的物理训练,精通物理理论和教育理论,极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的具备一定特长;如果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为他们的才智提供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价值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动力,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程理论。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往往采取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因此开发者之间的凝聚力得以加强,能力得以验证,还可以带动青年教师的素质提高。可以说,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目标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必须基于对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刻理解,对可能开发空间的明确把握,对物理教育资源的足够估计,对学生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以及动手能力等基本情况。校本课程的目标应突出对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完善和补充,而不是课程目标的强化。所以,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应注重: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意识的培养;②刺激受教育者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③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营造轻松、活泼的优良教育与学习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是: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物理与科技的关系。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4.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三、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取

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课程开发的另一主要问题。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课程实施的操作性依据。校本课程内容必然是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联,它必须是在教师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素材时,要防止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不自觉地依据“知识的顺序”,使校本课程过多地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思维框架和传统经验。同时也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师的“个人作品”,成为教师本位课程开发,导致校本课程偏离目标。

按照物理新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求在“知识深度”方面要适当降低,而在“在知识广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以体现“广、浅、精”这一当代学科基础课程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内容的选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与物理: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如:扁担的作用及力学原理,自行车中的摩擦/生活中的摩擦力,运动场上的物理学,洗衣机中的物理问题,冬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家电中的物理知识等。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知识的了解,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物理学史方面:通过对物理学史部分精彩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历程有所认识,从而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架构以及成就、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向有所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等等。寻找必修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家(如伽利略)和历史上重要的理论论战(如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并通过查阅资料,整合成几个物理学史的专题。如:中西方古代物理学简介,伽利略的力学贡献及科学方法,牛顿生平与主要成就,永动机史话,天文学的发展历程等。

小发明和小制作:发明制作是一种技术创造活动,凭借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开发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大,他们精力充沛,富于幻想,创造能力从少年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发明制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本身就有一些小制作,限于课堂时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可以开发为物理校本课程内容。如:自制潜望镜,自制小喷泉,简易的海水淡化器,简易风力发电器等。

物理知识与科技前沿: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前沿科技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育,是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科技前沿如卫星发射与航天科技、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光纤通讯、纳米技术、新能源开发、前一年国际国内的十大科技新进展以及与诺贝尔奖有关的材料等。

物理奥赛培训内容: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内容也可以作为物理校本课程的内容。

还有如:小家电维修方面,航模制作,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物理学习方法,科普性物理知识等,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选编入中学物理校本课程。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挖掘资源,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共建单位等各方面在中学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使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体现学校的特色。加强物理教研组内的合作,发挥物理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力量,每个老师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不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各具特色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其它科目老师的合作,中学物理校本课程从一个学科切入,但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是多学科多门类的组合。加强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如其他中学、教育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实效。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四、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实施

学生选课: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课时安排:根据各年级的课时情况,每周安排一到两个课时不等。将校本课程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要求实施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有些课程的内容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如物理学史的精彩篇章、科普性物理知识、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等,有些课程的内容可以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如家电维修、小制作等。

课程的管理机制: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建立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有序运行。

五、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评价

建立规范的内部评价机制,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保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决策进行开发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的教学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自主进行。因此,校本课程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良性运作。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及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社会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开发深入持久地进行。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包括:①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还应重视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力的体现,尤其是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水平的进步和提高。③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实施这一课程的态度,水平和绩效的考核评价。

课程开发论文篇3

江西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影响大,如陶瓷、剪纸、风筝、砖刻、剪纸、年画等,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开发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围绕对当地传统造型艺术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例如:五年级美术课《剪纸》,由于我本人非常喜欢剪纸,所以在平时很注意搜集关于剪纸的知识和剪纸图案。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回家看书或查找资料去了解剪纸的历史、用途、种类、地域分布特点等。在上课的导入部分我请学生欣赏民乐《喜洋洋》,让学生享受过年的气氛,启发学生们联想到过年时,我们会用剪纸来美化环境。然后我引入对剪纸的知识介绍,随后展示了自己平时制作的剪纸作品《女孩》、《荷花》、《花篮》、《喜鹊》,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接着示范如何完成一幅剪纸,我从构思——草稿——剪——刻——贴,每一步示范给学生看,然后给出剪纸纹样供学生参考,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去制作剪纸。最后学生在窗户上展示剪纸作品,并评选优秀剪纸能手。

总之整个过程我都认真去准备,学生学的很感兴趣。学生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发掘地方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

九江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术学科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美术第十一册第一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教材安排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筑欣赏(故宫、长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正规教材为中心,安排欣赏了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一些建筑的艺术特色等内容。第二课时安排了《九江古代建筑欣赏》,以图片、文字说明等形式介绍了吴城镇的望夫亭、云居山的大雄宝殿等古亭、古楼。拓展了原有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九江的古亭、古楼进行观察、讨论、尝试线描绘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美协组织的小画家联谊活动;参观地方美术展览活动;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场所进行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学生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和写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欣赏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废弃物品、材料进行再开发创造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河边有漂亮的卵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卵石的自然纹理设计制作各种精致的卵石画,还可以根据卵石的造型特征精心粘接塑造新的艺术形象;用煤精、废砖头等进行工艺作品创作;用泥土制作泥塑、彩塑等。例如:我在教《有趣的插花》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利用身边常见的防真插花和校园边田地里的干花制作工艺插花作品。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使学生感受、体验绢花的插花技法。学生通过对插花构图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审美情趣。同学们通过十几分钟的研究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插花作品,并且为自己的作品起了名为“争齐斗艳”“绚丽多彩”等,好象闻到花的清香。

这一系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从学科角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美化意识。

四、开发利用社会人文资源,促使教学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民间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化课堂,乡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美术课教学可以把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会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使他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节日风俗链接着人们特有的精神与实践活动,是美术教学宝贵的素材库。这一年四季的节日里,民间美术作品记载着人们的生活,丰富和娱悦着老百姓。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在拍下了一组照片,有舞龙灯、敲锣鼓、捏面人、吹糖人,最多的是花灯,这些照片运用在《民间美术》这一课上,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提升美术学习效果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我们围绕校园中的运动会、美术展览、联谊会、学生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术教育成果的一块实验田。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要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对教材进行综合调整。只要我们能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能,就一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不断把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推进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书目:

课程开发论文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2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怎样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3.1 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是依纲照本,逐课、逐单元、爬楼梯式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特别是编排在教材偏后的课文,有的同学不知已读过多少遍,愿学的自不待言,不愿学的你是无法调动他的胃口的)。我在教学中就经常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运用现代媒体,开发网络资源。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3.3 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应该说在学校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大语文教育。

①班级布置,一片清新的天地。

班级布置应显人文化、人情味。在我校各班教室的墙壁上设置了“成功起跑线”、“作品赏析”等专栏。黑板上开辟“词语积累”、“班级新闻”等小栏目。黑板报则分组轮流策划、撰稿、誊写,人人参与。每期黑板报进行全班评析,相互借鉴。班级一角辟出了“图书角”、“生物角”、“玩具角”。这样学生在班级中能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班级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

②专用室开放,一本丰厚的书籍。

经济的发展,使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学校已有了一些专用教室。我校是尽量盘活各种专用教室资源,并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和使用效率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如在下午第三节课开设“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到图书室、标本室、校史室、电脑室等地方去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人类文化、现实生活以及本校的办学历史,切实提高校本资源价值。

③景点设置,一道亮丽的风景。

校园内的景点设置我们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人传记、诗歌名句来设计安排。让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同时,根据学生的活动特点,设置了艺术化的布告栏、报廊以及名言牌、警戒牌,使它们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中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4 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越来越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

①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

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我们曾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充分开发社区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来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参观采访,汇入自然生活。

我们学校周边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就经常组织学生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开门办教育,学生开门学语文。学校与社区应建立稳定的联系,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③研讨交流,融入精神生活。

课程开发论文篇5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丽丰富多样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作好观念、心理的调适和素质、能力的准备。

当然,语文课程资源并非可以直接成为语文教育课程,它还只能是备选材料,因为只有在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有效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从课程理论上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一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体现社会发展需要。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鉴别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的标准,是国家教育目标、个人发展需要、教师教育水平三者的有机统一

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搞好课内课外结合,使语文课内课程资源得以增殖,使课外学习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使二者互补共效,相得益彰。新课标和新教材关注并重视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非由此而轻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教育价值。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在性质上不是有所区别的。就其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主阵地的地位不能动摇,只是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决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以新课改理念为基础,逐步建立形式灵活多变、追求教育实质的立足校内、放眼校外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不断配置和发掘配置教育资源,这是新课改教育意识提升的需要;而通过这种资源配置和发掘得以提升的教育意识,又会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新课改背景下,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我觉得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很大。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一些想法。

一、关于广播资源的利用

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园、教室安装了有线广播设施,这为广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条件。开发利用校园广播资源,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进行语文美读训练

现阶段,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整体下降,导致语感水平差,学习兴趣降低。利用早读进行美读欣赏训练,很有必要很有意义。每个语文早读可分年级利用10分钟有组织进行课内外名篇的朗读欣赏;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发校本语文朗读教程资源,分年级按进度编排,兼顾课内外,配发相应的欣赏索引或读本,保证语文美读训练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2.注重校园广播节目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目前,大多数校园广播节目,只是固定的有限的几个学生在组织参与,形式单调,内容贫乏,学生参与少,缺乏互动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我们可以开设广播演讲、采访对话、心理讲座、学法指导交流等栏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节目中来,让有专长有魅力的教师参与到节目中来,让校园广播成为学生展示能力的一方天地,成为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关于电视资源的利用

电视是现代社会集资讯、教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大众化传媒。电视节目里有着丰富的人文和科技教育资源。但由于电视节目的瞬时性,目前校园内电视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很多学校也仅仅是利用电视每天让学生看一段新闻,甚至有的根本就不利用。

我认为要利用电视资源,应该变被动收视为主动剪辑加工,像中央台的焦点访谈、读书时空、电视散文、科技博览等节目,我们都可以先将其下载下来,形成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给学生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关于网络资源的利用

互联网无疑是现代教育最丰富的资源库。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会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师称不上一个现代教师,并必将落伍。

首先,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网上,教案、教例、理论、素材、课件应有尽有,丰富多彩,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这一资源大大超越了一般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

其次,网络已成为新一代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在网上,有许多综合或专业的教育教学网站与论坛,其中有很多教育专家、特优名师、教研人员、及教育媒体的编辑记者,网上教育教学研讨的氛围、水平与视野远远超出一所学校的教研活动。借助网络成长,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成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有人把这一批教师称为"新生代"教师。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电子备课室,但使用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在网上娱乐游戏的人多,学习教研的人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学校缺乏引导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如何引导,下面谈一谈我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

1、鼓励教师,学电脑,用电脑,将使用电脑的能力纳入考核考评机制。

一部分教师只所以在网上只是浏览、娱乐、游戏,是因为他们使用电脑的水平过低。不会输入或输入速度过慢,不会检索,不知道有用的资源在何处,是常见的现象。

2、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论坛讨论,鼓励教师建立个人主页或专辑。

一旦加入了某个学科论坛或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就进入了一大很大教学研究的“场”,就会有一种来自网络氛围的感染,就会有一种动力促使你学习与成长。笔者自己也有此体会,刚上网的时候,多是随意浏览、聊天、娱乐、游戏,但加入了论坛建立了个人主页之后,开阔了视野,见识了大家,便有了一种竞争与成功的动力,有了一种压力与责任感。

课程开发论文篇6

1.语文校本课程目标

语文校本课程目标首先应当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总目标,在这个大方向之下,分阶段、分项目列出细化的、阶段性的目标。可以把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

(1)营造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提升。充分挖掘语文教师潜在的课程资源,使教师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在课程的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拓展学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体现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从语文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看,“儿童诗”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可以具体确定为:编写“儿童诗”校本教材,总结“儿童诗”教学的方法,探索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促进学生诗词素养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2.语文校本课程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定后,要根据课程目标对课程材料进行筛选和组织,形成不同类型的语文校本课程。

第一类是教材性语文校本课程。如编写《各年级读写目标指导纲要》,采用纵横坐标式:横坐标有阅读目标、阅读范围、阅读数量、读写指导、读书笔记、写作(口语交际)数量等,纵坐标有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等。

也可以将名篇名著、时文、同龄人的习作等,分门别类编辑成小本子,作为校本课程的阅读教材,供学生课内外阅读。“名篇名著”类宜让备课组依照课标要求研制开发;“时文”类宜师生合作共同开发;“同龄人的习作”类宜让学生参与开发,习作可选自报纸杂志,也可以向全校同学征集。这类校本课程各年级都可以开发,便于形成系列校本课程。

第二类是主题性语文课程。主题类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采取针对某一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深层次的课程开发,以满足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深入学习与发展。如识字、写字、演讲、诵读、习作等。北京市崇文区回民小学将民间文学“藏头诗”引入学校课程,在欣赏与学写藏头诗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第三类是活动性语文课程。如开展文学讲习班、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电视演播、电脑小报、笔会、辩论会、新闻会、读书报告会、时文赏析会、经典诗文诵读等。

第四类是环境性语文课程。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以熏陶学生的语文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里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读书阶梯伴我成长》,确定了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序列。一年级上:认识学校图书馆;一年级下:整理我的书;二年级上:认识一本书;二年级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年级上:学做文摘卡;三年级下:走进上海图书馆;四年级上:学会上网查资料;四年级下:读书要关注作者;五年级上:学会批注;五年级下:学写读后感。

要注意的是:选修课、活动课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式不应局限于选修课、活动课。语文校本课程不是“加课”,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合理上课,科学施教。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倡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强调的是课型、样式的灵活多样、各不相同。

3.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从功能角度来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有两类:一是条件性资源,它们决定着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环境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二是素材性资源,它们是语文校本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因素。

从年级看,《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内容可以作如下设计:一年级儿歌,二年级诗歌,三年级诗词,四年级《三字经》,五年级《弟子规》,六年级《千字文》。具体实施可作如下安排:(1)背一背。以《三字经》《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为主,辅以背诵名言谚语、歇后语、成语、对联、诗词佳句等。(2)讲一讲。积累名人名言、成语等,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3)读一读。充分利用学生的语文课本等,培养朗读能力。(4)写一写。通过抄写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5)评一评。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当前应特别关注网络资料。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还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为此,浙江省教育厅作了积极探索,从2012年11月启动了五年内为浙江省在校中小学生建立个人“数字书房”,每人一个登录号码,向学生提供更大、更便利的阅读平台,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4.语文校本课程流程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大致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工作流程:(1)成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建立组织保证。(2)通过调查、座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3)培训教师,特别要重视教研组和教师同伴间的案例分析、相互交流和启发,多渠道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4)进行资源调查,对蕴藏在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和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做到心中有数。(5)通过课程纲要的审议、答辩、推介等方式,建立教师之间开发校本课程的竞争性合作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建设。(6)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评价,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的开设效果,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7)了解、研究和引导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8)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调整。(9)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和研究。

二、学校为本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方面资源的条件,开发符合学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它有三方面的含义:

1.为了学校

一是要把本校的实际情况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充分考虑本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考虑本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水平,考虑本校学生的语文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模式、学生来源、发展基础以及学校特色等各不相同,所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也不一样。基于学校,强调个性化,才能够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

二是要把改进本校的语文教学问题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本校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本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语文教学理论问题,而是本校语文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它不会囿于语文教学的某一种理论识见,而会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语文教学实际问题,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2.在学校中

学校特别是校长,享有在课程政策范围内决定校本课程的主要权力和责任。但是在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语文校本课程不应该只是校长或其他领导者个别人或少数人来做,而应该让师生,特别是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同时还是学生需要和喜欢的,学生要能够对语文校本课程进行自主选择。

语文校本课程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本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由本校的语文教师来解决,要经由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本校语文教学中加以有效实施。真正对本校语文教学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本校的语文教师,他们对本校语文教学实际问题有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他们是学校不断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

学校里的教室、图书室、校园环境等是语文课程资源中直接、显现的资源。正因为它的方便、快捷,所以应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校本资源活起来。

3.基于学校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落实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一般说来,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之间,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

由于校本课程是指直接由学校决定的课程,所以它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校本课程的实施也不统一规定具体的课程形态,像学术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以及其他更综合、灵活的课程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根据不同学情、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酌情处理。例如,一所小学关于书法校本课程开发,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校本管理网络:校级管理(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管理班级管理。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课程,定练习时间、内容,统一进度、用本;教研组负责教学辅助资源的开发;年级组负责兴趣小组的管理,由年级组内有特长的教师进行辅导。班级鼓励学生“人人学书法”,做到班班有特色、项项有成果。

三、语文意识

语文校本课程要有语文意识,要进行“语文地”思考和设计,这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然而时下的语文校本课程常常出现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文现象。目前有的语文校本课程热闹非凡,精彩纷呈,但是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有一句话说得好: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校本课程也是如此。对此,笔者提出一种语文观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校本课程中的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校本课程的效果。

1.语文意识是一种滋味

从本质来看,语文校本课程姓“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姓“校本”。语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都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来进行。编写的语文校本教材,不是一本单纯的课外读物,要有语言文字的练习题和思考题。根据单元主题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和习作训练。如学习了家乡的特产,就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夸夸家乡的特产,培养喜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查阅等形式,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倍感亲近。以此来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语言的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这就有浓浓的“语文味”。

课程开发论文篇7

一、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拓展教学媒介,吸引学生兴趣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得这一门学科具有丰富的资源,但是传统教学中把教科书作为唯一一种课程资源的教师也不在少数,这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足够的兴趣,而有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如:古汉语文化、影视资料、大众传媒等,从多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2.实现参与式教学,激发探究思维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其主动性得以发挥,而语文教科书却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框架,语文本身所蕴含的知识没有完全地展现给学生。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除教科书外,学会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无论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都是极为有用的。而且对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实现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对策探究

1.学高为师,教师要及时充电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者和利用者,本身也是有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人力资源。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相关学者、专家的事,与教师无关,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以及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会对整个教学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是最为了解的,而且对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以及兴趣也是最为熟知的。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这种依据学生特点、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往往最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并认可。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师既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当然,这同时也决定了语文教师在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始终注意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因为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

2.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许多教师以及学生自己都忽视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其实也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毕竟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已有的认知或是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况且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也反映着生活。学生在与课程知识的接触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而这些经验就是课程组织的重要资源。

课程开发论文篇8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课程开发论文篇9

一、课程创新模式的内涵

课程创新模式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种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另一种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出全新的主题单元。开发全新的课程拓宽了课程的范围与广度;开发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单元,延伸了课程的学习领域。因此,课程创新有助于实现课程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凸显学科的品性、特色,促进学校课程的变革。

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需要学校具备和创造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需要研究和了解国家课程政策和制度,了解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准确把握课程创新的方向;其次,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以及现有的条件资源,从而使课程创新更具有基础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第三,创新模式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以及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为课程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第四,课程创新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以保障课程创新的顺利进行。

二、课程创新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特长培养,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和接受。而课程创新也并非标新立异,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创制新的课程和主题单元,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从日常的学校教育中生发出创新的基点,将创新的视角放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使课程创新最直接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

课程创新模式是最能够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学生的个性成长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因此创新模式的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具有周期较长、系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三)迁移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要通过课程创新带动学科课程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寻找到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并以此作为课程创新的出发点,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提升的效果。以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作为课程创新的突破口,能够确保校本课程开发改善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从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价值。

(四)普及性原则

课程创制的基础性原则决定了课程创新的基本内容要简明易学,适合于普通学生的学习与掌握。首先,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本身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其次,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简明易懂。同时,教具、学具应价格低廉,尽量不受场地、季节的限制,便于学校和家长的认可与接受。

(五)量力性原则

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重在实效。课程创新必须要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植根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的课程创新,否则表面的创新只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学生、教师的负担,无法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改进策略。

三、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

课程创新模式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课程开发策略,涉及到学校课程的不同领域。不仅涉及到学科课程领域,还涉及到活动课程领域;不仅适用于个别学科,而且适用于所有学科。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本着“针对实际,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重在实效”的开发策略,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学校着重在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学科课程和语文(古诗词每日晨读)、外语(每日午读)活动课程领域中,率先进行了创新模式的探索,创造性地开发了校本的学科课程和校本的活动课程。

校本的学科课程是指学校从国家课程中拿出部分的内容和课时,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单元。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学科中,各自选择了一个体现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以课程单元的形式进行校本开发。音乐学科开发了《竖笛》,体育学科开发了《跳小绳》《软式排球》,美术学科开发了《剪贴画》,社会学科开发了《祖国传统节日》等主题单元。这些主题单元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校本的活动课程是指学校弹性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弘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学科利用每天清晨15分的晨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外语学科利用中午15分的午读时间,组织英语“每日读”;体育学科利用课间操时间,自主开发了3套课间操(搏击操、韵律操、中华武术操);学校每年的大型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及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都属于校本活动课程。校本活动课程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了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全方位地打造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四、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时的调整与安排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是以课时的调整为保障的。一直以来,国家规定小学课堂教学的课时为40分。而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多元,教学活动灵活、开放,这些与固定的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为此,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两个方面对课时进行了调整与安排。首先,针对新增加主题单元,学校在不影响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减少和压缩国家课程的内容和时数,增加了校本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创新模式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学习单元,如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的主题单元要求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与实施,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实施国家课程的课时进行重新的调整与分配。为此,学校每学年从国家课程中拿出16课时,即总课时数的25%,来保障主题单元学习的时间和教学质量。

其次,针对新开发的活动课程,学校将零散的学习时间集中统整,开发“短课时”以保障活动课程的实施。所谓“短课时”,即清晨的7:40-7:55以及中午的13:10-13:25这两段,班级自由安排时间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利用这两个15分实施语文的“经典诵读”课程和英语“每日读”课程。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进行阅读类的活动课程,符合学生语言积累的规律,这样学生每周就有3个15分的短课时来进行语文的“经典诵读”和3个15分的短课时进行英语的“每日读”。“短课时”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早、午自习的松散状态,保证了校本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为学生的阅读与自修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材的开发与完善

创新模式下的教材建设是影响和制约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教材的创新是课程创新的重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的教材创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开发过程,学校将课程创新模式的教材定位在教师的教本与学生的学本的有机结合上,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因此,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课程开发论文篇10

1.人。

1.1 教师。教师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正面、侧面还是反面,其为人、其言谈、其举止都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其成长经历、生活琐事、家庭、朋友,无不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著名教育家于漪、魏书生的语文教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教师轮流上课,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同时,还可使学生有新鲜感、新奇感。成都市某小学打破传统的一个教师几年专教一届学生的做法,实行每两年教师年级循环制度。我想,目的之一就是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教师资源,让学生吸收不同教师的长处,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体味不同教师的人格魅力。当然,打破学校、地区、省市的教师资源流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对师生双方来说,更是双赢。但目前来看,还不很现实。不过,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贵身教而非言教。

1.2 学生。关注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生命质量是世界话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既要面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如成长经历、经验、情感、兴趣、差异,自然环境,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童话世界;也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把学生从课堂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拓展课程资源,还要面向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即个人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打开学生视野,穿越时空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浓缩在一起。我们可以开展许多活动:每堂课拿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课前天天说”。每学期结合实际,确定一两个重点,学生自由选材,任意发挥。如:最新科技、时事动态、我看(谈、说等)、名人展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猜谜语、成语故事表演、趣味标点、明星模仿秀等活动,还结合书上的要求,让学生策划联欢会、进行封面设计,交流“长城”的有关资料,这样做到资源共享,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原来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它很容易,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智力差异: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有九种基本智力,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有自己智力的强项和弱项,有自己学习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的表现,合作小组要体现异质分组原则,给不同意见的学生更大展示自己的空间。

2.事。包括古今中外之事,国际国内大事,校内校外之事,师生之事,日常生活小事。世界之窗,成语故事溯源,校园之星介绍,班级一周大事;学生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如国庆期间成都市第一届花卉展、成都市蝴蝶展、龙泉驿区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艺术月活动、手抄报比赛、板报评比等……各种活动、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进行开发利用。作为航天的一员,我们关注航天,把它当作重点来开发,航天发展史、航天精神、航天英雄故事都可成为我们的话题;作为龙泉的一分子,宣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果之乡的美,也应成为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3.景(境)。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与课外信息资源沟通,与课外社会现实现象沟通。自然景物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如桃花山、龙泉湖、宝狮湖、石经寺……社会环境包括风俗民情,如落带古镇、客家文化研究、火龙节、泼水节,桃花节、枇杷节,航天精神,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如神舟5号升空、奥运会成功申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提倡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生活。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文明用语、名人名言、师生书画、警示语言等,都可给我们每一个人以教育、启迪、引导、暗示、帮助。

4.物。

4.1 教室和学校。其结构、布局、陈设,其最初的样子、以前的故事、今后的发展,都值得我们去观察、思考、联想、想象。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教室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应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班级教室,除了学校统一要求布置的外,师生可根据教学内容、活动要求、兴趣爱好灵活布置,不拘一格。座位安排也不必统一的横与竖,可弧形,可扇形,可圆形,可成一堆。

4.2 教材。教科书、自读课本、教学挂图、课外读本、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设计、编排、封面封底、插图、内容无不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

4.3 信息技术。这是一个全新的打破了时空界限而无限宽广的令年轻人和有识之士神往的领域,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在短时间里掌握大量的信息,这样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时间,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习、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

课程开发论文篇11

1.教材资源开发的片面认识

教材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是无法替代的课程资源,它是教师教学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对于教学双方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教材就是语文教学中唯一的课程资源,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制胜法宝。我们承认教材资源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是,语文课程涵盖着诸多课程资源,除了以物化形式出现的教材资源外,还包括了诸多具有生命特征的人文资源,包括,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等。同时,在以学生考分衡量学科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教材在学科教学中本该有的特色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在一味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下,为强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学习与记忆,教师罗列教材知识点、勾画经典语言片段,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现象充斥着语文教学过程,教师教教材的倾向明显,教材资源应有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使用的狭隘性思想对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不断显现。

2.教材资源开发的广义理念

语文教材建设的稳定性和周期性特点使得大量新知识出现后教材很难及时更新,因此,在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拓宽教材开发渠道,体现语文教材资源开发的延伸性思想,确保学生信息的获得不受教材资源的制约。事实上,学生除阅读教材外还有更为广泛的选择,例如,网络阅读。网络所承载的信息量大,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可以获得更多时新的资讯和信息。网络阅读方式方便,学生既可以结合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内容,教师也可以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期刊阅读。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校阅览室、图书馆的功能,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各种语文报纸杂志获取对学生有益的信息。总之,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摈弃狭隘的教材使用思想,自觉抵制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机械照本宣科的做法。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开发学生资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符合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学生资源开发的偏颇思想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但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权威论的客观存在,导致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严重不对称,教师总喜欢把学生服从和执行作为评判好学生与坏学生的重要标准,这样在树立教师权威的同时,也漠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如此背景下,学生不仅学会了乖巧、听话,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征也消失殆尽,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频频出现思维松散、表现欲望下降,以及自主思考缺乏、人云亦云等情形,学生原本应有的独立化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体验都随着固有课堂模式的限制而不复存在。同时,学生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都在语文学习中无法得到表现,更难以实现已学知识对现有知识的启发和推动,学生学习效果一般,语文学习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显而易见,教师把学生学习活动严格置于教师的控制之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而健全的人格不利。

课程开发论文篇12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一种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带来了学校被动办学、缺乏个性、少见特色等弊端。目前多数体校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但是对体校学生来说,全国统编教材难度较大,跟体校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缺乏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我们往往做不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教材开始。这就要求教材具有灵活性。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如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并对课程的难度以及讲解进度加以调整,以使每个学生获得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发展。教师要非常熟悉学生的情况,并善于处理教材、变通教材。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增删。将已经陈旧的、不切实际的内容删掉,而增添一些现代或未来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现有的内容,社会热点、家庭生活都可以进入教材的视野,从而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感、亲和力和吸引力。作为体校的语文教学,在降低难度的同时,特别是要把体育信息和体育文章充实到教材中,以增加学习的共鸣点和兴奋点。

同时,为了对每个学生实现最好的促进,同一门学科可以有“基本教材”和“附加教材”。基本教材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附加教材则是基本教材的提高和深化,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而又有强烈学习要求的学生,可以选择这部分内容。

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要丰富、完善自己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他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生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有人这么说:“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现代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鉴别者。

作为体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学习体育类知识,虽不能达到精通专业的程度。但一定不能是外行:要尽量多地了解体育信息,并对体育现象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有限度的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体育特色。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体校语文课程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必须围绕体校特色。从体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兴奋点。通过广泛地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地利用课程资源,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不仅和老师一样是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主体,学生本身还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的先前经验、家庭背景、个人特质、兴趣爱好、情感态度都是课程资源。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一样,要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具体地说,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及存在问题出发,来确定目标。并组织实施。

体校的学生爱好运动。运动场上敢于拼搏,很有团队意识。为人热情开朗、活泼大方、讲义气:体校学生有独特的跟队训练经历、较为专业的运动知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非凡的成败得失的感受。这些应是语文课程资源库中最宝贵的最鲜活的最亮丽的那一部分。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从而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和主动意识。

四、整合学校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课程活动的舞台。使课程活动的大环境,是课程资源最为集中的场所。这里的学校资源主要是指馆藏资料、校园建设、校园文化氛围、各类活动以及教师敬业精神、学生学习态度等。

课程开发论文篇13

校本课程就是一种学校拥有课程权力,主要由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具体的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一种课程形态。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应该说,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自;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

目前的现状是,与之相配套的试验教材缺乏,编制成书的试验教材中有些章节内容与学校的教学实际脱节,在我区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很多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均是由其它科目的教师代兼。当务之急,急需结合所选用的试验教材开发出符合本校发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根据近年下乡调研的情况,谈谈自己就如何搞好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人有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诲无边,我们即找不到两个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法,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学生,研究他们的个性差异、兴趣及认知差异,在继承的基础上探究,实施因材施教,层次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例如:小学《漂亮的小花伞》一节中,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就要充分抓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的特点,教师除常规组织教学外,更多的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利用学生爱表现的特点,通过说一说、比一比,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同,水平也高低不一、个性更是多样化,教师必须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以重要感和成就感。

二、以学校的实际为依托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软件、硬件资源)下才能生存和发展,言下,就是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设计开发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必需立足于学校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最大限度的整合、开发、运用资源环境,同时学校领导也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营造良性环境,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三、逐步形成健全的教材体系

现行的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编排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开展,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实践操作练习的设计还是以理论知识的巩固为目的,教、学、练三者脱节。因此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小学生也应当纳入其中,成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平等的师生对话,形成师生互动,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健全的教材建设体系。

教科书的编写要体现一些基本的原则:

首先,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这样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体验意义。

其次,打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的自由探究创造空间。教科书应倡导学生的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要提供答案,那也只能是一种参考。

最后,教科书要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知、情、意、行整体性推进的,那么教科书也要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融合在一起,不能流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迟早是会纳入中考和高考,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要突出素质教育的方向性,充分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灵活化、多样化、拓展学习空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封闭体系,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建构新的教材体系。

四、创造浓厚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浓厚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是开发和完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的思考、探究……。近年,据我下乡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区的中小学至今尚无一家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研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经常深入其他学科的课堂,却很少参加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无外乎这样的说法,自己不懂信息技术,听了也提不出什么意见,因此,基本上都采取回避的态度来对待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活动,造成教研气氛不浓厚。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现学现卖,根本不从事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仍然沿用计算机课的原始教法,而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都兼有学校的教务、打字、档案等辅助工作,往往顾此失彼,轻重难分,无暇从事教学教研工作,造成一种混沌状态,“教而不研则盲,研而不教则空“,所以,我认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新纲要,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实践,努力走进新课改的行列。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新时期,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吃透“新纲要”,“众人划浆开大船,团队的威力不可估量”,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优势,集体讨论,集体备课,大家一起共同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以全新的“教学设计”替代原先的传统教案。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陈旧、单调或者不合实际,严重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在于适当教法方法的运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文档的修辞》一节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喜欢闯关的心理特点,设计文字关、字体关、颜色关等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闯过各道关卡,就达到了学习本节的教学目的。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大胆交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实现师生互动,大家共同探究,讨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保障,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漂亮的不花伞》一节中,教师应充分在生活中寻找体裁,在学科中寻找融合点,让每一步水到渠成,这样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想法使得学生学会如何不断学习新事物,特别是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例如学习从信息系统中寻求帮助的方法比学会某一软件的某一操作细节,要重要得多,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再一有问题就找老师,而是先找信息系统帮助,同样重要的例子还有,需要设法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懂得不要怕犯错误,而是要从错误中学习,并且能够解决问题,即掌握自我评价与自我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成为“会学”。讲授法、谈话法、自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联系法、专题研究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仔细推揣,认真选择。

五、采用操作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机制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靠一张试卷完成理论知识的评价,靠一个具体的操作完成技能的考核,这样的考试形式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甚至容易让学生“临时抱拂脚”,靠突出记忆和高强度操作练习的方法,完成“过关式”考核,对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掌握很不扎实,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对任何事物的评价决不仅仅是给出事物的价值,更重要的应是促进事物的提高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也是如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判断一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对学生可以起到检查的作用,巩固的作用和发展的作用,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很难找到一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合适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借鉴课改实验区的成功体验,我非常认同将操作评价和作品评价两种模式相结合,操作评价通过局域网进行无纸化考试,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要求编入题库,随机出卷,激励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作品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全面衡量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小学生的作品评价,我认为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完成作品上,一幅画,一份小报,几张幻灯片都应成为评价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依据,教师所看重的不再是学生得分高低,而在于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努力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形成教师对教学的良好反馈模式。

在线咨询